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承儒家思想议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处

发布时间:2024-07-07 15:29:07

传承儒家思想议论文题目有哪些好处

儒家思想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纲"在此处是做表率的意思。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为历代儒客尊崇,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其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约等同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说。三纲"即《礼纬·含文嘉》中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都是正能量。

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的思想界在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矛头所向,流行几千年的儒家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的冲击。先是有1919年五四运动呐喊“打孔家店”,后来此说法被悄无声息地改为“打倒孔家店”,1966年文革初期发动的“破四旧立四新”、1974年“批林批孔”。这一系列运动使得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体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我在《中国落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注1)中的分析已经表明,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儒家思想,而是小农经济及与其相适应的农耕文明、集权制度、文化等。也就是说“打孔”、“批孔”搞错了。那么,是不是应该象现在中国很多地方正在做的一样开展国学教育,简单地恢复儒家文化呢?哪也是不行的。为什么?首先让我们来客观地分析一下儒家文化的优点与缺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其所传授的主要是四书五经。在中国帝制社会形成之前及初期,先秦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贤人政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严刑峻法,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如历史学家黄现璠所说:汉由开国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与帝王集权冲突,如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注2)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采纳了韩非提出的“三纲”思想(注3),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提出了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奠定了中国帝制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汉代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成为中国帝制社会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历史地来看,早期儒家表达的是自然经济条件下平民顺天应命的愿望,寄望于圣贤而不是平民自身将其付诸实现。政治上表现为精英主义或贤人政治而不是能够产生贤人、抑制恶人的制度,停留在道德说教的层面。教育上侧重于从平民中养成君子,参与公共事务而不是广泛的对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奥秘的探索。汉代之后的儒家进一步异化为皇帝进行统治的思想工具,实质上成为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其具有的优点之一是强调人通过修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自强、自尊、自重、自省,节制思想,和孝悌仁义等社会伦理道德的君子。君子是什么人呢?“君者,羣也,羣下归心也。”(《白虎通》),这是说君子要做群的代表。从字的组成来看,群是由一个君领着羊组成。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治理天下就有牧羊之说(注4)。由此看来,儒家认为治理天下的人应该是君子。君子进一步修养而成为贤人。贤人再进一步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内圣外王的圣人。内圣,是自身修养的高度。外王,是人的社会功用。儒家学说优点之二是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人心与天道的和谐发展原则,例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三是注重平民教育和机会相对均等的教育公平。即使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这些也是需要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以儒家大同社会理想和西方宪政相结合(注5)来实现资本主义,所谓“儒家资本主义”模式,已经成功地迈过“中等收入陷阱”,初步取得成效,就是例证。再来看看儒家、尤其是汉代以后儒家的缺点。其一,儒家强调道德感化,不注重建设制度。孔子之教,以刑法治国毕竟不如德教治国尽美尽善。直欲以礼代律,以春秋断事。但正如黄仁宇所述“以熟读诗书的文人治理农民,他们不可能改进这个司法制度,更谈不上保障人权。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这导致中国社会法治不彰。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法律不外是行政的一种工具,而不是被统治者的保障”。海瑞的一生经历,就说明以“个人道德之长,仍不能补组织和技术之短”。一个堂堂的台谏之臣被万历皇帝称为“迂戆”,海瑞“和洪武皇帝都没有想到,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持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注6)。就连自认为是“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也用“议罪银”而不是制度对渎职犯法的各省督抚进行薄惩,还美其名曰“爱惜人才”。大贪官和珅坐拥海量财富,大部分就来自于“议罪银”的回扣。受罚官员花钱消灾之后,还得拼命把这些钱挣回来,一层层盘剥下去,最后都转嫁到最底层老百姓身上。正因为在中国法治不彰,大家普遍不相信庭审,不服从法院判决。所以很多案件判后当事人照旧不服,反复越级上访。而当地领导为了政绩,为了维稳,只好花纳税人的钱买平安。这反而造就了一批上访专业户。很多经济纠纷最后的解决方式都会诉诸民间耍流氓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有效。例如一方花钱雇一群无业人员围堵另一方闹事,而这种情况下另一方报警也没用,只要不动手出人命警察基本是和稀泥。如果您指望法院强制执行,基本上您会失望的。笔者就曾亲身经历过两次法院强制执行,两次法院以各种理由不作为,执行结果等于零,没有实现任何权益,反而要花20多万做各种软硬件比对试验,以证明对方确实是侵犯知识产权的惨痛经验。其二,儒家学说“为皇帝树立了一个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卓越的、全能的权力;”“忠实的第一条款——忠君的绝对责任——取代了并相当于在所有宗教里忠实的第一条款的内容——对神的信仰。”相对于儒家对皇帝的信仰而言,其它中国和西方的“宗教教导人们对神的信仰,尽管是虚假的,是一个幻想,”却有助于人们“对宇宙神圣秩序的信仰”(注7)。这可以激发人们探究“宇宙神圣秩序”,鼓励创新。人君如果不服从神的意志,不服从“宇宙神圣秩序”,还可以被人民以神的名义推翻。但人民如果信仰皇帝,而皇帝是昏君时,这种信仰就会阻碍社会进步了。汉代儒家所推崇的三纲五常鼓吹的就是这样一种阻碍进步的信仰。其寄希望于贤人政治而不是能够产生贤人的、具有自纠错机制的制度。几千年来仁人士子一直致力于“得君行道”。但历史已经证明,贤人的出现是小概率事件(小于2%,注8),而庸主、昏君、暴君的出现则是大概率事件。由于儒家没有解决圣贤产生的机制,因此本质上这种治国理论是凭借运气而不是凭借制度。一直到现在,某些所谓新儒家还在提倡500年出一个圣人暨立法者,靠运气而不是靠制度。真是可悲的很!三纲五常被统治者接受并独尊了2000多年,严重地束缚了国人的思想,是导致中国人千百年来只是做臣民,顺应者居多(注9),民族在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儒家注重道德说教而不是行动,寄望于圣贤而不是自己将它付诸实现。这也是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教育只能培养帝师、但培养不了领袖,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几千年来都只是一种附庸的重要原因(注10)。顺便说一句,这应该也算是一种中国特色。拿同处于亚洲的日本举例,其武士实际上也都非常注重学习,是社会上相对有知识的人,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武士不仅注重学习书本知识,而且注重践行。儒家的这种习惯延续到今天,就是大家都寄希望于有一个明君,有一个好官,而不是自己如何去努力创造一个能够产生明君的制度。例如2013年年初,整个经济界和理论界都抱了很大期望,都期望上面怎么怎么样。但我认为中国的事情更加需要全体人民的努力,需要全体人民的自省、自我更新、知行合一。其四,儒家在思维方法上有三大缺陷。一是尊圣宗经。从孔子时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集注:“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之后荀况大声疾呼百家争鸣“无裨于治,是奸人的奸辩,应予禁绝,只准谈‘礼’”,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后继者,都是“以政治权威成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于政治权威,绝对不得涉及超过政治权威的宇宙与其他问题的这种文化”。与苏格拉底教人怀疑不同,孔子以传授信条为己任,并以文化标志自居,在其学生吹捧和统治者利用下,无所不知的“圣人”产生了。杨雄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这是典型的思维懒汉的做法。这种思想在汉代以后开始形成古文经学派。这反映了儒家思想上保守且懒惰的一面。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那么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墨家就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注11)。儒家的这种思维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毫无二致。最典型的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领袖教导、“最高指示”成为判定革命与反革命、罪与非罪、善与恶、是与非的标准,时至今日,领导人的批示和讲话大于法的状况也没有改变。二是不讲逻辑。且看孟子怎样征讨墨子和杨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为我就是无君?兼爱就是无父?这个大前提,已经没什么道理,后面的推论和结论,更令人不寒而栗!早在17世纪,利玛窦就认定:“他们(指中国人)没有逻辑规则的概念”,即使在道德哲学领域所达到的,也仅是“一系列混乱的格言和推论”。三是扼杀异端,残酷摧毁。带头的就是孔夫子。《论语·为政》中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鲁定公14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代理宰相,上任后7日就把和他有利益之争的少正卯(注12)以“君子之诛”杀死在东观之下,并暴尸3日。儒家文化在中央集权统治者的倡导下,统治了中国思想界,抑制了创新,“所以中国没有数学,没有逻辑学”(注13)。乃至没有科学。其五,儒家对人性阴暗面的理解比较肤浅。就好比地球永远都会有白天和黑夜的同时存在一样,人性中除了拥有光彩的一面外也离不开阴暗的一面。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实际远不是那么回事(注14)。只有正视人性恶的一面,才能从制度角度考虑如何建立遏制人性恶的机制。但是现在中国电影的弹性审查标准是“怪力乱,不存在;人性恶,勿体现”(注15),这并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六,每一个个体都处于群体之内,而群体是由每一个个体所组成,因此群体也同样处于个体之内。儒家着重认识个人在人群中的社会属性,看到了个人的秩序属性、道德属性,看到了个人的家、国属性或民族属性、外在扮演角色的社会经济属性等。程朱理学讲存天理、灭人欲,存集体、灭个人。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是集体主义取向,强调群体,最终以团体中领袖的个性为群体共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压抑和扼杀了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个性。最明显的例子如中国人写自己的姓名是家族姓在前,自己名在后,欧美人写自己的姓名是自己名在前,家族姓在后;中国人寄信写地址是由大到小序列,国家名、城市名、街道名、门牌号等,而欧美人写地址是反着来的;中国人称自己为敝人、鄙人、在下、小民等,而英美人称自己为大写的“I”,在罗马数字里表示“一”的意思;中国人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妾、贱内、贱荆、拙荆、山荆、荆妻、荆人、荆室、荆妇等,而英美人称自己的妻子为wife,译为夫人、太太。这种压抑个性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中国。例如延安整风时任弼时、周恩来、张闻天等人在同毛泽东发生分歧时所表现出的忍让妥协;庐山会议时许多老同志为了避免中共分裂的大局流着泪恳求彭德怀承认错误等。且看林彪对于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党性遵命性也。”(这岂不等于党性=奴性?那么党员是否等于奴才呢?)“遵命乃大德、大勇、大智。”“民主集中制——服从——纪律。”“勿讲真理而重迎合。”“主席就是最大的群众,他一个人顶亿万人,所以和他的关系搞好了,就等于对群众搞好了,这是最大的选票。”“决议不好也同意——头等意义,不然就是书呆子。”(注16)这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信徒的做法实际上是传统儒家文化存集体、灭个人的做法,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教导(注17)。人类的发展模式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个性的发展,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其实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纷繁世界中最普遍的问题。心理学家常说生命就是关系,关系的品质决定生命的品质!“正如基本粒子的特征作为物质结构与功能的微观表达一样,探索个体行为选择也就构成了社会物理学研究的还原论思考”(注18)。儒家文化在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的处理上仅仅适合于原始的自然经济、落后的小农经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不适合需要讨价还价协商的商品经济、民主政治,更不利于创新。其七,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对于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内在世界、内心的矛盾与冲突等体察和认识不够。例如中国人得了抑郁症,在躯体症状方面花费百分之六十几,但在心理症状方面花费仅百分之三十几;再如中国人得了焦虑症,在躯体症状方面花费54%,在心理症状方面花费仅3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人群中4-8%的人会犯抑郁症,女性得抑郁症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人的一生中1/4的人会有过抑郁情绪。目前,中国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约10%-20%重型精神障碍患者具有肇事肇祸倾向而且已经导致爆发了多起疑似精神病患者的恶性伤人事件(注19)。北京市1996年有个调查,老年人群中由于离退休、家庭关系、经济、衰老与疾病等四方面问题所导致的抑郁症发病率89%,其中男性43%,女性89%。中国有近亿人一生中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慢性疼痛,统计数字表明,慢性疼痛病人6%合并有抑郁症。对这些人群,不仅仅应该进行生理治疗,还应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应用暗示疗法、安慰剂疗法,可使疼痛缓解10-20%;看一个令人感动的电影,免疫力水平可提高25%。这说明人对自身的了解、心与境的关系、心灵的发展、心理健康始终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慎独”等儒家传统的内修方式不足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儒家文化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其八,儒家文化是反映农耕文明和宗法制的周礼之产物。由于农耕文明劳动分工和宗法制的形成,造成了这种文化对妇女的偏见。在周朝之前的商朝,商业文明和农耕文明是共存的。殷代的双宗法保证了母亲在生育中的较高地位。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且较为活跃。如妇女死后可以独立受到祭祀,有一定的私人财富,能独立经营田产,部分贵族妇女如妇好等还曾统领军队、指挥作战、统率田畋和守卫国土,妇女还可以主持祭祀、占卜,任巫祝乃至地位不低的大臣,比较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注20)。在周之后,从秦到东汉, 随着宗法制的逐渐增强,妇女的地位呈现出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宋明清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就更低了(注21)。这与古代西方尊重妇女,王室女性成员也可继承王位的做法有天壤之别。即使现在中国妇女经济和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了,但是对于女性的歧视仍然到处可见。且不说农村中经常发生的为要一个男孩而超生或溺死女婴的现象,就是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于伴侣的称呼也可略见一斑。例如英美人士并称自己和夫人时,是夫人的名字在前,“I”在后,而中国知识分子并称时,是“我和夫人”,俗一点的就说“我和我老婆”,“我”总是在前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也逐步汇入了世界工商业文明的主流,我们需要以开放和进取的胸怀继承和光大民族传统中儒家社会责任感和注重教育的优点,摒弃其缺点,吸收外来工商业文明的商品经济、创新、开放、进取、尊重个体权利的优点(注22),形成新的主流文化,才能迎来民族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你好!对于儒家思想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优点:1、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夕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尊老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2、现代价值: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为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二、缺点:1、“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迷信思想。2、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维系专制统治与等级社会,压抑人性,钳制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总之,我们应吸取精华,剔其糟粕,传承中华文化。扩展资料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思想

传承儒家思想议论文题目有哪些

是干嘛用的呢,可以帮忙

《永恒的传承》《我们的骄傲》《不破不立,无本五行》《去芜存精》刚刚想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传承儒家思想议论文素材题目有哪些

自己动脑,就不动脑,脑子会退化

作文素材积累:孟子可以这么写。 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是以雄辩著称的儒学大师,孟子的雄辩显示出无限的豪情与自信。孟子的自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捍卫与弘扬儒家思想文化,二是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三是坚守“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这三者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孟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典型,学习孟子坚定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 在群星闪烁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活跃的黄金时代。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在诸子百家中以雄辩著称,不论是游说诸侯、与各家争论,还是教育弟子,孟子的言行总是充满自信。孟子的自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捍卫与弘扬儒家思想文化,二是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三是坚守“大丈夫”的理想人格,而这三者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自信。 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思想内涵和实施方案。首先,政治上提倡尊民爱民。孟子认为,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赢得民心,即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3]136,“得其民有道,得其心”[3]136。因此在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时,孟子还力劝统治者听民情重民意。例如,孟子认为,君王在破格进贤时不能轻信左右的亲近和在朝官员的进言,而应当以百姓的评议,即以“国人皆曰贤”[3]32作为参考标准。同理,在决狱用刑时要采纳百姓的意见,即“必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而杀之”[3]32。在制定国家的政策方针时也要体恤民情,因此当齐宣王用羊替换牛举行祭祀时,孟子引导他要将仁爱之心推及百姓。其次,经济上提倡富民利民。土地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但战国时期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对此孟子主张通过法定化土地政策以达到“制民恒产”的目的。 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素材运用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材料加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节选)话题2:挫折材料加工: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话题3:理解材料加工: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我们需要以同情理解的心态和理性批判的方法来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节选)话题4:选择材料加工: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魁力》节选)话题5:幽默材料加工: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话题6:源泉材料加工: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话题7:诚信材料加工: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话题8:寻觅材料加工: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三、成品展示(2004年高考福建满分作文)至圣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口:“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己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孕含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人,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步人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传承儒家思想议论文高中题目有哪些

糟粕:1。法先王而无一法:主张恢复井田制,使国家倒退。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使贵族永远是贵族,奴隶永远是奴隶。而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的口号:帝王将相宁有种乎? 就是对这一思想的批判。3。视儒家以外其他思想都是糟粕,自决于天下4。主张为贤者隐,为大人隐,使世道昏暗。5。隆礼义,使虚糜之风日甚。作文的话,具体可以参考荀子《儒效》: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於道,而能揜迹於文武。周公归周,反籍於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周公无天下矣;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埶次序节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於人之国。」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於持社稷之大义。嘄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埶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虽隐於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居於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此若义信乎人矣,通於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是何也?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於人之国也!」 昭王曰:「善!」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止矣。相高下,视墝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货财,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凡事行,有益於理者,立之;无益於理者,废之。夫是之谓中事。凡知说,有益於理者,为之;无益於理者,舍之。夫是之谓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事;知说失中,谓之奸道。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工匠不知,无害为巧;君子不知,无害为治。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作此好歌,以极反侧。」此之谓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圆回天下於掌上,而辩黑白,岂不愚而知矣哉!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今有人於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然而人谓之富,何也?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是杅杅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埶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於外;务积德於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此之谓也。鄙夫反是: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此之谓也。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故明主谲德而序位,所以为不乱也;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以为不穷也。分不乱於上,能不穷於下,治辩之极也。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搏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此其道出乎一。曷谓一?曰:执神而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之谓圣人。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扆而立,诸侯趋走堂下。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恭矣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孰谓周公俭哉!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氾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霍叔惧曰:「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遂选马而进,朝食於戚,暮宿於百泉,旦厌於牧之野。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於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戒矣哉!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以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弓调矢直矣,而不能射远中微,则非羿也。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 彼大儒者,虽隐於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是大儒之徵也。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其穷也俗儒笑之;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愧之。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传承儒家思想议论文题目有哪些高中

孝心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维系统治(“家国同构”,混淆群己权界,公私互犯)的最根本的礼教准则,是汉民族家庭美德与传统文化罪恶糟粕极具争议和威力的混合体。需要明辨的是,理论上及现实中的儒家孝道体系是中国特色封建专制主义社会历史的产物,并非人类的“普世伦理”或客观的普遍真理。    儒家所主张的依靠暴力实行的“慈-孝”(倒设前提)(无条件的奴隶主义:所谓“亲憎我,孝方贤”,舜就是以此起家的政治阴谋家,开了扭曲人性、高压伦治、孝廉腐败的恶例。此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后世有无数“以〔特定关系〕人为神主圣王”的儒家邪教造成的社格人格畸变良知理智沦丧的案例。附: 参考资料2)、“权力-责任”严重不对等,制度倒挂设计的孝道是违背《世界人权宣言》、《儿童权利公约》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违背现代文明社会的契约伦理与责任伦理、生物界的“责任伦理”和自然法的“道德金律”的。     儒家礼教——孝道推行的实质包含着不平等自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伦理特殊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上位霸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参见:自我中心 内圣外王 权力意志)没有平等——公平正义,就没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真理和人权、人类尊严的尊重,也就没有真爱和博爱。封建孝道在中国根深蒂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自古以来严重威胁着中国人特别是弱势儿童的生存权(儒家传统认为包括身体发肤在内的整个人格的主权属于父母,通过国家暴力和群氓暴力维护这种贿赂人心、婆媳循环、轮流坐庄、一盘散沙的反动统治秩序,却从不愿正视并防止父母侵害其法定被代理人的身体发肤等等)、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获得救助权、表达权、参与权、发展权、婚姻自由权、不作伪证权……以至年长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妨害社会进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有的人都不需要“养儿防老”了,更容易暴露人性中的罪恶与孝道之本质)。中国的家庭暴力与社会腐败(绝对权力,绝对腐败;淫情暴孝,从小训练;有礼有众,无法无天。)问题形势依然严峻。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和孟子的成长过程都没有正常的父爱(包括教育)和家庭结构。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这样看待“礼教圣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子指出:“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法不仁,不可以为法。”儒家孝道思想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立健全民主法治,才能最终根除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鲁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礼教的吃人本质和孝道对国民性的巨大危害,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4章内容相关,故一并解释。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此章有三种解释分述如下: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为第一解涵意较广,故详细说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担心操烦。 事实上以今日医学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传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这些地方就应该尽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与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预防措施就一定不该省略,如疟疾可以藉行前开始服药预防。另外也有些传染病与个人的行为有关系,当然也能且该禁力避免危险的行为,如性病。还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自己也应定时按医师指示使用药物,因为这与病情的控制相当有关;适当的饮食和运动也同样重要,同时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还有一些健康行为,如:均衡的饮食、体重的维持等也与健康息息相关,这些应该也属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观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两解: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为政篇这四章加上学而篇,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综合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每天从这段路上走过两个来回,总会看到一个个“短镜头”,让人有一种感动  你看,小男孩不安分地站在爸爸车架上,两手撑着爸爸的肩膀,做着鬼脸;路边卖菜的妇人一边爱怜地笑着,一边仍不忘提醒着“小心点儿”  骄阳下,一位老大爷踩着特制的小三轮,车座后边扎着一把花伞,花伞下坐着他的老太婆,正说着笑着,没牙的嘴巴一直合不拢  傍晚的凉风里,一位将为人母的少妇挽着爱人的手,在田边散步,满脸写着幸福和憧憬  田间,一位老人半蹲着,深情地看着那一畦畦翠嫩可人的蔬菜,不时用手摩挲几下,好像抚摸着心爱的孩子  放学铃声串串地滑溜着,不一会儿,流出了学生自行车队主流中分出支流,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