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9 03:45:09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论文摘要怎么写

当今的局势如果论中国经济也是在增长,但是美国最近经济发展叫唤。

现在已经是全球一体化

这两天最热门的财经新闻就是中央银行又将存贷款利率上调27%,这已经是央行今年第三次调息,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在是太热了,说是要降降温。这对于中国已经贷款买房的“房奴”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现在中国的经济据说没法用西方的经济理论来评判,具体的经济术语我不会说,而且我想广大普通的老百姓能够感觉出来,国家每年都在说GDP怎么怎么增长了,而且中国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工资已经连续几年以2位数在增长,但是这些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我们大众享受到了吗?我们每个人心里清楚,因此从自己的感受想法写一些通俗的看法: 搜狐网上调查说现在人们的笑容怎么越来越少了呢?我们每个人也比较一下自己,像一个网友说的;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脸色比非洲难民还要难看,起码他们的笑容是天真灿烂的,而我们的呢,建议在陇海线上坐上火车往外面看看风景,就知道了,当然各类城市是同样的,现在社会的压力我们都知道,房价涨得没法控制,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每平米1万好几,个中型城市也是四五千以上,现在打工族的工资是多少;现在的医疗,教育等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生活成本大得不得了。大学生就业,各种社会保障,这些明摆的现象我们普通人都清楚,但是我们所谓的专家们总是在喊:我们的经济增长了多少数字,因此有人说,中国最具有特色的就是GDP,别的没有。农村取消农业税了,各种农业成本并没有降下来,现在小学实行免费教育了,但是小学生的各项杂费又上去了。收什么存款利息税啊,说是为了调解贫富。现在的老百姓没有什么保障,一点辛苦钱存在银行,不为增值,就为以后的安全,一个利息税又拨掉了一些, 人家有钱人会存在银行吗,人家不知道投资啊,尤其是资本市场,所谓的钱滚钱,虽说最近国家决定将原来的20%降到5%,但是,为什么不取消呢? 但是我们又不能否认这些有一定依据的数字,我们都知道现在钱太多了,为什么呢,去哪里呢,这些成果谁分享了。国家不是说人民币升值吗?流动性过剩吗? 这些专有术语,我们不太清楚,但是他的实质大致就是,我们国家的钱太多了,为什么,因为国内过快的投资;因为贸易顺差;因为国外经济实力的压力;因为国外资本的进入,使得人民币加速升值,进而又进一步催进人民币升值,又因为国内只允许人民币流通,因此央行得发行大量的人民币来换取,导致人民币流动性过剩,说白了,这两个术语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人民币贬值,不是吗?因此楼价的飙升,因此股市的疯狂,因此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的上涨,使得我们唯一感受到的就是物价不断上涨,收入不见上涨。现在的事实就是有钱人越有钱,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中国的现在社会让我们平头老百姓有些想不明白,我们无法在这个社会里找出纯洁的头绪,我们也许迷迷茫茫。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个人的我们无法改变现状,唯一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不要被经济浪潮淹死而后悔,我们要时刻保持生于忧患的意识。虽说对这个社会有那么多的无奈和义愤,但是每当我们国家的两会,党代会召开时,我们大家还是那么的关注,毕竟社会在向前发展,毕竟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大的方面还是好的,好多事情还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障碍;价值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的案例就从多侧面体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产印刷设备的公司。公司派两名商务代表到中国江苏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与一家印刷设备公司谈判。公司总裁查理波顿和市场主任菲比瑞内斯同行。之前该公司从未向加拿大境外销售过设备,两人对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款待非常高兴。李经理亲自到上海机场接机,然后行驶九十公里开到小城,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里。几小时后主人盛宴招待他们,并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宴会。这种红地毯式的接待令他们对销售前景十分乐观。  第二天上午是观光。他们迫切地想开始谈判,但午饭后却让他们休息。下午一个会说英语的公司雇员来告诉他们说晚上将安排他们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终于可以坐下来谈判了,进程非常缓慢。双方先概括介绍自己,加方认为这与销售毫无关系。中方提供翻译,虽然翻译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适,但翻译环节使沟通缓慢。中方还花大量时间谈论之前曾来过小城的加方贸易代表并问及他。波顿从未见过这位贸易代表,所以无话可说。当轮到加方进行陈述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十个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并点头赞许。波顿和瑞纳斯准备了充足的数据并有力地证明了五年之内他们公司产量将会翻一倍。最后二位满怀信心地返回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并让他们再次解释已经陈述过的事情。他们开始觉得沮丧。中方让他们解释有关技术方面的微小细节。加方两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术活动,这是此设备的核心。加方代表尽其所能地解释完后,疲惫地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员指出他们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在加拿大时生产总监工程师所说的不一致,中方抓住这一点不放。午餐时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发传真索取细节和解释。下午的情景令波顿和瑞纳斯有点不安。谈判过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进入谈判室与中方谈判领导耳语,随后他立即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解释。  第二天加方收到了传真,谈判就昨天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进程十分缓慢,中方很欣赏加方产品的高质量,但担心一旦产品损坏,他们不会维修。他们希望加方提供维修培训服务。加方提出如果派专人在中方工作数周或数月将会增加巨额开销,他们认为设备不会有问题并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维护此设备。  最终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价格。这是最艰难的阶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认为这种谈判过于粗暴,他们坚持原价格,并认为此价格非常合理,但在滚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  尽管之前加方代表听说在中国谈判会很费时间,但他们认为一周的时间是足够宽裕的。但时间飞逝,再有两天他们就要回国了。他们开始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双方达不成协议,他们需要再就什么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竭力使中方讨论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中方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  第二天下午告别宴会开始之前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付款方式没有解决,这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中方不能保证付款计划,因为这要由市政府最终决定。尽管如此,李经理还是微笑着提到了今后的合作,中加双方过去的友谊,以及他们从加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再次签了九个月前已经在加拿大签过的意向书。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国了,但还希望双方通过传真或邮件进一步讨论销售事宜。  两周后,加方惊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经从日本生产商手中买下了此设备。他们的设备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什么使谈判失败呢?  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谈判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国人注意培养关系  中国人谈判焦点不在于谈判主题,而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谈判初期双方谈论的内容涉及宽泛的议题及社交活动,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谈判主题。而对西方人而言,谈判焦点就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而非人际关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这源于中国人古老文化和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观念。这种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交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对商人说来则有利于交易的成功。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求人办事总是礼数先行、中国商人与他人谈生意之前总是先宴请对方的原因。  利奈尔•戴维斯说得好:“在宴席上,人们常常谈论食品,交换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谊的词语。从低语境文化的视角出发,人们所谈论的事都不是与个人有关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们只是在比其他场合更为精确地遵循一套礼仪规范。这包括彼此敬酒,同时使用一些与相互关系和当时场景相适宜的套话。……交谈是愉悦而轻松的,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赴宴者将此情景解释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可以开始谈生意或谈完生意的地步了。”  “合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文件类型。对于西方人说来,合同的含义全在于文字之中。在签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会审读小号字体印刷部分,这意味着他会十分仔细地关注合同细节以确保没有不利的条款隐藏在用以撰写合同的专用法律术语中。一旦表示赞同,合同就将牢牢约束签约双方,即使签约之后发生了双方都未曾预料的事也不可违约。例如,假如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损失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签约方不会把它当成更改合同的理由。这种态度对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签约方却似乎是不公平的,后者总是习惯于将情景事态的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假如一个西方人从合同中获得了超过他事先预料的利益,他仅仅会认为他一直是好运相随。假如他亏损了,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  “假如签约双方有了争议,则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就会竭力通过参照合同条款来解决分歧。而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则会更有可能在精确的合同条款之外去考虑公关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实上,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说来,情景因素要比严密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Davis, 2004:68-69)  从上面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观念很重的西方人与人情观念很重的中国人之间在处理彼此关系和相互纷争时的巨大差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保留人情观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时,正在努力摒弃那种有害的极端人情观。  (二)西方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西方人在历史上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至今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新的产品问世、新的价值产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深切感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休无止、尽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必须要节约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故而他们看重和珍惜时间,认真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也十分守时。而东方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和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因他们相对更重视形式、礼仪,不惜在繁文缛节上花费时间,因此他们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珍惜时间,守时观念相当差。约会时间、计划安排等常常随意变动。对此,萨莫瓦评论道:  “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有关时间的观念和实践的运用也颇具有重要性。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据线性空间看待时间的。我们是受时间约束的。我们的时间表和工作日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和瑞士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比我们还要强。对他们说来,火车、飞机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须始终准时。但有很多文化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是活动而非钟表决定人们的行动。”   (三)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  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  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 (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首先,我们应正视并承认本民族以外的种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继续弘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并虚心学习乃至接收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其次,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规律,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知识、技能及正确策略,恰当运用这些技能与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获得成功。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论文摘要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t gives people more opportunities in various fields in trade economy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Business English in this cooperation plays a major role of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business English in the role of trade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uts forward the business English in the future new trade situation new Keywords: business English, connotation, function, challeng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rade situation and trade

Abstract: Grimm's Fairy and Andersen's Fairy Tales are the foundation stones in the world's fairy tales that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iry One of them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folk fairy tales, and the other is the one of literary fairy So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ir many This paper contrasts and analyses them mainly according to their theme,language style and so on, and shows each character of Key words: Grimm, Andersen,folk fairy tales,literary fairy tales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障碍;价值观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也随之相互交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因而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障碍问题已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下面的案例就从多侧面体现了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  康沃公司是加拿大一家生产印刷设备的公司。公司派两名商务代表到中国江苏省上海北部的一座小城与一家印刷设备公司谈判。公司总裁查理波顿和市场主任菲比瑞内斯同行。之前该公司从未向加拿大境外销售过设备,两人对中方对他们的热情款待非常高兴。李经理亲自到上海机场接机,然后行驶九十公里开到小城,安排他们住在一个新建的宾馆里。几小时后主人盛宴招待他们,并有很重要的政府官员出席宴会。这种红地毯式的接待令他们对销售前景十分乐观。  第二天上午是观光。他们迫切地想开始谈判,但午饭后却让他们休息。下午一个会说英语的公司雇员来告诉他们说晚上将安排他们去看歌舞演出。第三天终于可以坐下来谈判了,进程非常缓慢。双方先概括介绍自己,加方认为这与销售毫无关系。中方提供翻译,虽然翻译的友好使加方感到很舒适,但翻译环节使沟通缓慢。中方还花大量时间谈论之前曾来过小城的加方贸易代表并问及他。波顿从未见过这位贸易代表,所以无话可说。当轮到加方进行陈述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竟有十个中方代表隔桌相坐。中方代表不停地微笑并点头赞许。波顿和瑞纳斯准备了充足的数据并有力地证明了五年之内他们公司产量将会翻一倍。最后二位满怀信心地返回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又增加了四人,并让他们再次解释已经陈述过的事情。他们开始觉得沮丧。中方让他们解释有关技术方面的微小细节。加方两位代表均未涉入如此高科技的技术活动,这是此设备的核心。加方代表尽其所能地解释完后,疲惫地回到了宾馆。  第二天中方代表中的一员指出他们所陈述的内容与他在加拿大时生产总监工程师所说的不一致,中方抓住这一点不放。午餐时加方代表迅速向加拿大发传真索取细节和解释。下午的情景令波顿和瑞纳斯有点不安。谈判过程中一位中年女匆忙进入谈判室与中方谈判领导耳语,随后他立即起身离开。没有任何人对此做出解释。  第二天加方收到了传真,谈判就昨天的问题再次进行了讨论。进程十分缓慢,中方很欣赏加方产品的高质量,但担心一旦产品损坏,他们不会维修。他们希望加方提供维修培训服务。加方提出如果派专人在中方工作数周或数月将会增加巨额开销,他们认为设备不会有问题并且中方完全有能力维护此设备。  最终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价格。这是最艰难的阶段。中方要求打折20%。加方认为这种谈判过于粗暴,他们坚持原价格,并认为此价格非常合理,但在滚筒部件上可打3%的折扣。  尽管之前加方代表听说在中国谈判会很费时间,但他们认为一周的时间是足够宽裕的。但时间飞逝,再有两天他们就要回国了。他们开始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双方达不成协议,他们需要再就什么问题做进一步讨论。最后的谈判过程中他们竭力使中方讨论未解决的关键问题,但中方似乎并不愿意这么做。  第二天下午告别宴会开始之前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价格问题基本解决了,但付款方式没有解决,这是难以解决的难题,中方不能保证付款计划,因为这要由市政府最终决定。尽管如此,李经理还是微笑着提到了今后的合作,中加双方过去的友谊,以及他们从加方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他们再次签了九个月前已经在加拿大签过的意向书。加方代表失望地回国了,但还希望双方通过传真或邮件进一步讨论销售事宜。  两周后,加方惊愕地得到消息:中方已经从日本生产商手中买下了此设备。他们的设备质量上乘,价格合理,是什么使谈判失败呢?  二、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分析  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下面就案例中谈判失败的原因逐一进行分析。  (一)国人注意培养关系  中国人谈判焦点不在于谈判主题,而在于建立长期合作的人际关系。因此,谈判初期双方谈论的内容涉及宽泛的议题及社交活动,直到彼此建立相互信任、增进相互了解之后才进入谈判主题。而对西方人而言,谈判焦点就在于实质性的内容,在于交易,而非人际关系。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看重感情和人情的。一方面,这源于中国人古老文化和和谐相处、友好往来、团结共事、合作互利的精神和观念。这种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交往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对商人说来则有利于交易的成功。从这方面讲,这种观念和行为有其有益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求人办事总是礼数先行、中国商人与他人谈生意之前总是先宴请对方的原因。  利奈尔•戴维斯说得好:“在宴席上,人们常常谈论食品,交换一些十分正式的、表示敬意或友谊的词语。从低语境文化的视角出发,人们所谈论的事都不是与个人有关的,也不含有多少信息。人们只是在比其他场合更为精确地遵循一套礼仪规范。这包括彼此敬酒,同时使用一些与相互关系和当时场景相适宜的套话。……交谈是愉悦而轻松的,来自高语境文化的赴宴者将此情景解释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到可以开始谈生意或谈完生意的地步了。”  “合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文件类型。对于西方人说来,合同的含义全在于文字之中。在签署合同之前,一位西方人肯定会审读小号字体印刷部分,这意味着他会十分仔细地关注合同细节以确保没有不利的条款隐藏在用以撰写合同的专用法律术语中。一旦表示赞同,合同就将牢牢约束签约双方,即使签约之后发生了双方都未曾预料的事也不可违约。例如,假如市场情况发生变化,其中一方因此而遭受损失来自低语境文化的签约方不会把它当成更改合同的理由。这种态度对于来自高语境文化的签约方却似乎是不公平的,后者总是习惯于将情景事态的因素纳入考虑之中。假如一个西方人从合同中获得了超过他事先预料的利益,他仅仅会认为他一直是好运相随。假如他亏损了,他就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  “假如签约双方有了争议,则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就会竭力通过参照合同条款来解决分歧。而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则会更有可能在精确的合同条款之外去考虑公关因素和情景因素。事实上,对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说来,情景因素要比严密的合同条款更为重要。”(Davis, 2004:68-69)  从上面这段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制观念很重的西方人与人情观念很重的中国人之间在处理彼此关系和相互纷争时的巨大差异。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在保留人情观念中有益因素的同时,正在努力摒弃那种有害的极端人情观。  (二)西方人注重时间和效率  西方人在历史上率先进入工业化时代,科技和经济都较为发达,至今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迅猛的提高,每一分钟都意味着新的产品问世、新的价值产生,由此而形成的快速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使他们深切感到“时间就是金钱”,而无休无止、尽最大可能地追逐利润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为此他们必须要节约和利用分分秒秒,去创造最大的价值,故而他们看重和珍惜时间,认真对时间进行规划安排,也十分守时。而东方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长期的以农业为主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导致其生产和生活节奏缓慢,尤其因他们相对更重视形式、礼仪,不惜在繁文缛节上花费时间,因此他们远不如西方人那么珍惜时间,守时观念相当差。约会时间、计划安排等常常随意变动。对此,萨莫瓦评论道:  “当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走到一起来的时候,有关时间的观念和实践的运用也颇具有重要性。大多数来自西方文化的人是依据线性空间看待时间的。我们是受时间约束的。我们的时间表和工作日程支配着我们的生活。德国人和瑞士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比我们还要强。对他们说来,火车、飞机以及一日三餐都必须始终准时。但有很多文化并非如此。在他们看来,是活动而非钟表决定人们的行动。”   (三)中西方的价值观念不同  西方人特别尊崇个人主义,这源自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以及财产的私有制观念。美国学者萨莫瓦说:“来自非洲某些国家或地区、古巴以及中国的人多半会认为,企业以及生产手段应当归国家或人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一些出生在美国或加拿大的人从小到大都会认为,生产手段应该归于拥有唯一业主身份的个人所有,要么归拥有共同业主身份的几个人所有,要么归合股经营公司的许多人共同所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为赚得尽可能多的资产和钱财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从而逐步形成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主义”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个人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信条,即个人的利益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观、权利和职责都起源于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个人意愿的表达以及个人的隐私性。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个人意识是十分强烈的;个人的权利、财产、隐私、事业、目标等被摆在他人、集体、乃至国家之上,绝对不可分侵犯;而集体或团队的意识则相对淡薄。  集体主义,又称集体本位、集体意识或团队观念,是指看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体作用、主张依靠集体、注重协作配合、提倡团结奋斗的观念。一般而言,贫穷落后的国家 (尤其是非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民族或种族通常都崇尚集体主义精神,甚至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非洲裔美国人也尊崇集体主义。据Triandis估算,全世界70%的人口生活在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文化中(Triandis, 1990:48)。这或许是由于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滞后不仅造成国家的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导致个人的能力与机遇的极大缩水,使得个人无论是与自然作斗争,还是谋求个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都更加依赖于国家、他人或社会组织的集体力量。  在中国,数千年来中国思想文化特别是儒教、道教以及佛教历来强调“以和为贵”、尊崇“天人合一”、注重人情亲情和团结友爱的传统,是导致中国人看重和依赖家庭、团体和社会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民族、国家拥有不同程度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观念,这同样也表现为一个连续体,有些国家的人个人主义意识更强烈一些,有些国家的人则集体主义思想更浓厚一些。其中,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个人主义观念越强烈;经济越不发达的国家,其集体主义意识越浓厚。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跨文化谈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谈判双方缺乏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忽视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与作用。在单一文化背景下,谈判过程是可以预见、也是可以准确把握的。然而跨文化谈判则具有不确定性,更充满了挑战性,因为跨文化谈判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沟通方式、不同行为方式之间进行的谈判行为。首先,我们应正视并承认本民族以外的种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继续弘扬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并虚心学习乃至接收吸纳其他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其次,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其他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找出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异同,研究跨文化交际的内在规律,掌握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知识、技能及正确策略,恰当运用这些技能与策略,在跨文化商务谈判过程中获得成功。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论文摘要

现在已经是全球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  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  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为获得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摩擦、贸易冲突不断,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协调机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以促进成员国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出现了一体化的经济区域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等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及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获得最大利益,这将压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从而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压力,甚至有的国家付出惨重代价。再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如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导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批银行倒闭、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规避其对我国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抢抓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浅议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  摘 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  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  一、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  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  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  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  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它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三、有关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  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  (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  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  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  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四)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全球化800字璧山中学高1的同学

经济全球化发展现状,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数众多的跨国企业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行为主体,直接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始终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有资料表明,经济全球化最大的1%的跨国公司拥有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倾的00,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1998年全世界跨国公司总数达到了6万多家,创造的GDP占世界的40%,贸易额占世界的60%,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的如%。它们追逐规模效益与分工效益,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投资和生产从国内区域间分工向国际分工发展,销售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扩张,形成了全球配盆资源、跨国协调生产与经营活动的格局。 经济全球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1998年全世界已有6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60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而1980年,全世界跨国公司数量仅为5万家,经济全球化境外机构仅有5万个)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宵体系。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吕口%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按资产排列的世界前100家从大跨国公司控制了约1/3的世界对外直接作为全球化经济载体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了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对于一项最终产品,经济全球化它的零部件制造、不同生产阶段,可以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凶家进行,从而可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劳动力、原材料等的不同比较优势,经济全球化从而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经济全球化生产和经营的全球化还表现为产业分工的全球化。

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论文摘要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从全球通胀升温不止到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世界经济出现二战以来首次负增长,贸易出现大幅度下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正日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不容忽视。正确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节奏与力度,增强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对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前世界经济的基本形势2010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养精蓄锐、调整力量的转折点,在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和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发达国家探底企稳,发展中和新兴国家稳步回升。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继续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发达经济体财政赤字攀高,印度、越南等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严峻、迪拜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也一再表明: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2011年,尽管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向好,但是各国经济刺激计划基本结束,世界经济、贸易和工业生产难以保持2010年的反弹性增长,增速可能明显放缓;就业、债务、通胀等引发的不确定性风险可能继续释放,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也可能进一步分化。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对于我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都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其一,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随着金融危机缓解和世界经济复苏,国际社会在危机之初所展现的协作精神有所动摇,一些与全球化背道而驰的观点和做法日益凸显,有的国家口头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行动上则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经济体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完全脱离全球经济,单靠自身力量来求得发展,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世界经济还比较脆弱,就业机会还不多,失业率比较高,如果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国际贸易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危机,我国对外贸易受到巨大挑战。其二,我国产业结构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的高端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低端挤出。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欧洲等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的,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去杠杆化,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减少消费、增加储蓄,由此减少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加大了我国出口压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产品也纷纷打入欧美市场,他们利用比我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我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势头,就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替代“亚洲四小龙”一样。其三,我国面临着经济下行和通胀压力上升并存的局面。今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依然比较平稳,投资仍是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由松趋紧、出口增速回落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同去年相比,经济增速呈现出小幅回落的趋势,GDP同比增速“前低后高”。而且从去年底开始,我国国内食品价格涨势接连启动,直至目前为止,推动物价上涨的诸多因素依然存在:货币持续超发;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输入型通胀压力和“热钱”流入不减。这将使得通货膨胀呈现出长期化趋势。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透露,经过金融危机的调整,我国的货币存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居全球首位,货币存量与GDP的比重达到200%。他还表示,货币供应超量将导致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形成泡沫,一旦形成的泡沫突然间破裂,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其四,我国就业的总量性和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骤然爆发,异常尖锐。作为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交汇到一起,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再加上金融风暴的侵袭,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原有的工作,新增劳动力就业渠道堵塞,加剧了大学生及其他群体的就业困难。不仅如此,应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局面,常态下解决就业的措施明显不足,必须依靠宏观与微观、应急和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和渠道来解决。三、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首先,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仍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同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短缺资源则可以通过国际交换而得到弥补。而且一国要发展经济不应只注重其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追求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参与全球化就使得我国可以直接利用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绕过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在建立现代经济结构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绿色产业在全球的兴起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契机。发展新兴绿色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国保护环境、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动产业升级,而且由于其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为我国赶上新一轮全球产业调整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良好契机。此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为我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创造了机会。最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仍然不高,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力量此消彼长,主要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而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这有利于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四、结语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依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增强忧患意识,从变化着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积极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现在大家都在谈全球化,我想今天的讲座从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说是全球化阴影呢?因为大家都在谈阳光,所以说阴影是对全球化的反思。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弊大于利,风险大于机会。全球化的主导是美国,中美的战略利益对立的,基于利益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冲突形式可以多样。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红黄两祸,红指意识形态的,黄是说把中国西化,分化,有根据就把中国分成五块,这便是中国的未来,而这所有的都是美国的策略与总趋势。 西方战后获得了很大发展,很大部分归于第三世界工业大开发,以中美为例,每年美国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商品,每年中国出口额为300多亿美元,如果当然商品按从别国输入的价格计算,将多 140亿美元,而美国从1979年到1996直接,对华投资才142亿美元,中美长期存在着不平等交换,就拿NIKE鞋来例,在美国市场售价200美元,其制造是在中国福建,出场价是20美元,工资含量2美元,还有2美元是用于支付购买气垫专利的费用。 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INTERNET的扩展,从生产需要上看是缩小,而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统一,从生产关系看,是资本全球化,西方资本占领第三世界工业空间,形成资本的逻辑循环,在新殖民主义时代,美国人口17亿,消耗了石油的36%,以13种主要工业原材料为例,美国的依赖程度60%,欧盟90%,日本92%。现今按我的解释,全球面临着后殖民主义,再殖民化。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其将来的意思也是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平是相对于战略而言,战略的根源是争夺殖民地,现在经济殖民化解决了这一问题,要争取第三世界市场需要和平。 1995年联合国会议上,加利致辞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分裂化是21世纪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新的辩证关系开始了。 对第三世界来说,经济全球化初期确定有过很多有利条件,主要有:西方资本注入了传统农业,二、三产一发展空间极其大;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大,经济的互补性强,下面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种发展,1956-1960年平均GDP增长9%。61年到66年1%,66年-70年6%,71年-75年6%,其中61年到75年持续保持在5%以上,这在经济学上称为经济奇迹,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这种强劲的局势被抑制,1976到1980年为5%-8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为6%,1990年到1994年就是 fu ta o 1%,最近几年东欧经济萎靡,东南亚金融危机,形势也不好,其原因有: 工业衰退和农村衰败,在资本全球化运动中,资本纷纷集中到工、商业,70%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发展中国家靠农业积累资本的方式是发展经济作物,致使结构单一在,而商业行情不断变化,农业节奏跟不上商业节奏,农村的农业制约工业、制约消费。 韩国以出口型工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出口受阻时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韩国以精体汽车业出口为主的工业是现代化的,而内需的产业是半现代化的,所以出口萎缩采取的直接结果是生产 ,这是因为没有带来国内产业链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论文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首先,随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即由大战前的军事争夺,转向全方位的竞争、协调与合作。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相当稳定的状态。尽管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依然存在,但这种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矛盾和斗争不再表现在军事领域,而是集中在经济领域。因此,战争可以避免。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出现了相对缓和的状态。二战后,新科技的重大发明与发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资产阶级实行了某些改良措施,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所有这些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相对缓和,无产阶级革命在段时期内难以实现。再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前者的独立和解放而出现了新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矛盾已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矛盾。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形势的这种巨大而深刻变化使得时代主题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二战后,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两种制度、三种类型的国家。他们之间关系的问题构成了当今世界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这三类不同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东西南北”四个字,国家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是“东西矛盾”和“南北矛盾”。第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竞相发展核武器和常规武器。从总体上看,双方势均力敌,并且都大到了足以毁灭对方多次的杀伤力水平,从而形成了“核恐怖均势”状态。美苏两家打不起来,就不会有世界大战。第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世界各国人民再也不愿看到世界上任何地区战争,渴望世界永久和平。因此,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强烈愿望。二战后出现的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四、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二战后,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另外,科技革命还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创造了大量新产业。二战后的国家现实表明,通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所获取的经济利益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获取的经济利益。第五、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一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共同的利益的存在推动着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机制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已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问题,它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已经是全球一体化

现在大家都在谈全球化,我想今天的讲座从一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说是全球化阴影呢?因为大家都在谈阳光,所以说阴影是对全球化的反思。 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弊大于利,风险大于机会。全球化的主导是美国,中美的战略利益对立的,基于利益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冲突形式可以多样。对于美国来说,中国是红黄两祸,红指意识形态的,黄是说把中国西化,分化,有根据就把中国分成五块,这便是中国的未来,而这所有的都是美国的策略与总趋势。 西方战后获得了很大发展,很大部分归于第三世界工业大开发,以中美为例,每年美国都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商品,每年中国出口额为300多亿美元,如果当然商品按从别国输入的价格计算,将多 140亿美元,而美国从1979年到1996直接,对华投资才142亿美元,中美长期存在着不平等交换,就拿NIKE鞋来例,在美国市场售价200美元,其制造是在中国福建,出场价是20美元,工资含量2美元,还有2美元是用于支付购买气垫专利的费用。 经济全球化从表面上看是INTERNET的扩展,从生产需要上看是缩小,而生产是生产关系的统一,从生产关系看,是资本全球化,西方资本占领第三世界工业空间,形成资本的逻辑循环,在新殖民主义时代,美国人口17亿,消耗了石油的36%,以13种主要工业原材料为例,美国的依赖程度60%,欧盟90%,日本92%。现今按我的解释,全球面临着后殖民主义,再殖民化。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其将来的意思也是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平是相对于战略而言,战略的根源是争夺殖民地,现在经济殖民化解决了这一问题,要争取第三世界市场需要和平。 1995年联合国会议上,加利致辞到全球一体化和全球分裂化是21世纪面临的两大挑战,一个新的辩证关系开始了。 对第三世界来说,经济全球化初期确定有过很多有利条件,主要有:西方资本注入了传统农业,二、三产一发展空间极其大;廉价劳动力。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差距大,经济的互补性强,下面一组数据就可以说明这种发展,1956-1960年平均GDP增长9%。61年到66年1%,66年-70年6%,71年-75年6%,其中61年到75年持续保持在5%以上,这在经济学上称为经济奇迹,到70年代后期,80年代,这种强劲的局势被抑制,1976到1980年为5%-80年代是“失去的十年”,为6%,1990年到1994年就是 fu ta o 1%,最近几年东欧经济萎靡,东南亚金融危机,形势也不好,其原因有: 工业衰退和农村衰败,在资本全球化运动中,资本纷纷集中到工、商业,70%发展中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发展中国家靠农业积累资本的方式是发展经济作物,致使结构单一在,而商业行情不断变化,农业节奏跟不上商业节奏,农村的农业制约工业、制约消费。 韩国以出口型工业结构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出口受阻时遭遇了严重的危机,韩国以精体汽车业出口为主的工业是现代化的,而内需的产业是半现代化的,所以出口萎缩采取的直接结果是生产 ,这是因为没有带来国内产业链的建立。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趋势  世界经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大环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世界的内在组成部分。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候,以和平与发展这个当今时代主题为大背景,世界经济诸主要趋势呈现为新的发展状况,这些趋势同时并存、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迈向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图景。观察和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形势,对于正在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我国,是十分重要的。这里仅就当前世界经济主要发展趋势的状况,作一个概要的阐述。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名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经出现,很快风靡全球。对其意义作怎样高的估价都不过分。有人说,全球化是“一场为期50年不可逆转的世界经济变革。”还有人说,“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没有哪一种关系比世界全球化进程更为突出”。“全球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在中国领导人的正式报告中——***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提出,“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关系世界经济全局的、长期的发展大趋势。诸如东亚金融风波,以及今后可能出现的其他世界经济重大事件,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试想,若无贸易、投资自由化,何来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大进大出、经济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资源和市场的状况?若无金融自由化、信息化,何来大量资金(特别是“游资”)出入自由的方式和划拨便捷的手段?若无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一体化,何来触动一点,牵及其他,金融风波迅速蔓延、扩大的传导机制?诸如世界经济两极分化、多极化、区域化等等趋势的新发展,都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各国都要正视和加深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这种流动是愈益自由的,即弱化国家界限的障碍,实行经济自由化。例如,就以关税率大幅下降为主要特征的贸易自由化而言,二战结束后初期,世界各国进口关税平均水平为40%,而现在工业品的加权平均关税水平,发达国家降至3%,发展中国家降至14%。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二,是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是愈益全面的,即包括商品、劳务、技术等在内;是愈益大量的,即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容量增大。这具体体现在资源国际流动的各个领域的扩张上。世界商品贸易额在1948至1998年年均增长6%,远高于同期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年均增长8%)。1998年世界商品贸易额高达8万亿美元。世界服务贸易额从1970年的64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3万亿美元。世界跨国直接投资额(年流量)从1970年的4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200亿美元;世界跨国银行的国际贷款额(累积量)从1970年的45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8万多亿美元;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从1973年的15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5万亿美元。特别是作为国际分工、跨国生产和资源流动主体力量的跨国公司,在当代有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庞大的全球生产和销售体系,其产值、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和专利、技术国际转让,已分别占世界相应总额的1/3、70%、2/3和70%。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三,是把世界各国经济更紧密地联结为一个全球经济的各种资源流动方式、纽带愈益相互结合、影响,而非各自互不相干地平行、孤立发展。这种诸资源国际流动方式、领域相互结合、一体化发展,主要表现为促进、转换、互补三个方面。相互促进,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自身发展的同时,兼及促使其他方式、领域也得到发展。譬如资本流动带动商品流动(出口信贷支持商品出口)。相互转换,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发展的动机,既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也可以转换为其他方式、领域的发展来实现。譬如商品贸易转换为对外投资,技术贸易转换为对外投资。相互弥补,是指某种资源流动方式、领域发展的不足,由其他相近的方式、领域的长足发展所弥补。譬如,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互补。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四,是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相互开放和融合。具体而言,各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与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的相互依赖一般用“贸易依存度”来体现,战后几十年中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1950年仅为7%,而到1998年已达23%;而且不仅世界各国平均的外贸依存度超过了20%,诸如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这一比重也突破了20%的传统界限。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之五,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整个世界经济的变动愈益相互影响和制约。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融合、依赖愈益加强的状况,决定了两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深受外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和制约。譬如美国,近年来其经济状况不错。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与此同时通胀率没有上升,这是25年来独一无二的。美国经济状况较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说经济全球化和美国对外经贸的发展,是美国目前经济“一高二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经济增长而言,据美国前总统福特、卡特等人写的一份报告,美国近4年来的经济增长中有1/3来自外贸出口,就失业降低而言,据美国商务部的经验数字,每年美国有1800万人的就业是靠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解决的;就通胀降低而言,连美国总统克林顿都在说,经济全球化以及美国“相对开放的经济”正在抑制着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一国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变化产生影响和制约。譬如1997年泰国发生金融危机,引起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波及到韩国、日本,使占世界经济1/5比重的东亚经济体出现严重衰退,从而使整个世界经济增长下降。  二、世界经济两极分化趋势  发展不平衡,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重要规律和趋势。这一趋势在当今世界,表现在西方国家之间,那就是由大战结束之初的美国一极独霸演变成美、欧、日三足鼎立;表现在南方国家之间,那就是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分成了“最不发达国家”、“中等水平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高收入石油生产国”四种类型;表现在南北之间,那就是世界经  济南北鸿沟的扩大。特别是其中的南北不平衡,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尤为重大。  (一)世界经济的南北静态不平衡——实力地位悬殊  在当代世界体系中,原来的殖民地、附属国,已成为政治独立的主权国家,但仍是经济上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而原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尽管殖民地丧失殆尽,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是发达国家,并且在世界经济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这种形成于60年代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兴起的南北两方的世界经济“域格局”,伴随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而最终得以确立。从静态观察的角度,世界南北不平衡可从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体现出来。  第一,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实力中处于主体地位。发达国家其国家数仅占世界的一成,人口占一成半,但体现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它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GNP占七成半,外贸占七成,国际投资占八成,信贷占九成。  第二,发达国家在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  西方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大(60%以上),制造业、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使其经济的应变能力较强,财富的增值幅度较大,并在国际经济交换中攫取较大的利益。  第三,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处于制约地位。西方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  第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西方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支配着国际经济机构的活动(例如世界银行的五大常任执行董事由美英、法、德、日各居其一;该5国的投票权占全部投票权的近40%);支配着世界经济主要因素(如国际价格、利率、汇率等)的变动。  (二)世界经济的南北动态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  世界经济发展不仅是不平衡的,而且这已不是一般的不平衡,它已带来世界的两极分化,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换言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趋势衍生出另一个趋势——两极分化趋势。  从经济增长率来看,近十多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确要比发达国家高一些;人们一般预测未来的经济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仍会高于发达国家(例如1998年底世界银行预测1998、1999、2000年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分别为7%、6%和3%,发展中国家分别为0%、7%和3%)。但是,考虑到经济粗放性、基础差等因素,发展中国家需在经济增长速度上有较大的优势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像非洲这样的经济落后地区,尽管在1994到1998年连续5年经济增长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它的1998年7%的增长率虽然比世界平均增长率8%高,但不足以缩小差距,改变世界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再者,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很不平衡。在过去的十多年,只是东亚(主要是中国、四小龙、东盟)和南亚(主要是印度、巴基斯坦)的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许多,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发达国家或与发达国家差不多。可以说,过去十多年3%的发展中国家总体平均的增长率,以及未来更高的增长率(世界银行1997年9月9日发表的《1997年全球经济前景和发展中国家》的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率可能达到5%—6%),主要是反映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在以较快的速度追赶发达国家,并不说明世界经济两极分化趋势的减弱。再考虑到人口因素,世界两极分化趋势更为明显。由于贫富两极分化主要是指人均经济水平而非经济总量,而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多而且人口增长过快。因此,对比一下世界两端的人均水平的贫富差距状况,可以看到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强。1950年世界银行统计的人均收入,发达国家为低收入国家的3倍,这个差距在世界银行1998年的统计中,扩大为70多倍。  三、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  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进入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的一个可预见的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地位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着。  多极之首的美国的实力地位主要表现为:  第一,速度优势。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今,已连续增长逾8年。相比于欧、日,美国经济增长率居三极之首;1993—199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发达国家总体为2%,其中,美国为1%,欧盟为0%,日本为1%。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优势主要基于其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高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在这方面,欧、日落后于美国。  第二,经济总量优势。据世界银行“1998年全球经济指数报告”所列各国国民生产总值,美国为74335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日本为51492亿美元居第二,德国为23646亿美元居第三。  第三,市场优势。美国拥有一个巨大的(日本不如)、统一的(欧盟不如)的国内市场,内需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也有一个庞大的,对经济发展日益重要的国外市场(1998年美国商品出口6711亿美元,占世界出口贸易的12%);美国还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1998年美国商品进口8000多亿美元),这个市场在世界消费不振特别是日本进口不振的今天,尤显出其对世界市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第四,金融优势。东亚金融风波及而后相继发生的一些金融危机使得美国在金融领域的美元货币优势、金融体制优势和金融手段优势尤为突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作为惟一世界货币的地位无存,但美元的第一世界货币地位和“有毒的特权”仍是独一无二的。“美国的中央银行是世界央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政策、措施影响着整个国际金融的运作;“世界银行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的“游戏规则”、政策、措施偏离了美国的利益,意图就难以制定和实施。  第五,地缘经济优势。美国的地缘经济关系是全方位的,既包括本身所处的北美(组织框架为“北美自由贸易区”)以至整个美洲(1998年4月正式启动建区谈判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包括西向亚洲、大洋洲(“亚太经合组织”)和东向欧洲(拟议中的“欧美自由贸易区”),这使得美国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影响力在世界任何地区都举足轻重的。相比之下,欧盟、日本的地  缘经济重心基本是单一的,前者在于东西欧和欧洲大陆邻近地区,后者在于亚太地区,从而经济影响力更多地带有地区性的色彩。无疑美国也有其自身的矛盾和缺陷。例如赤字的削减、通胀的降低转化为高国债的凸现;国内储蓄率较低和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靠高外债(目前美国对外债务已逾1万亿美元)替代;相对于生产能力扩大而国际市场有限的矛盾表现为贸易赤字(1998年美国商品贸易逆差达1686亿美元)居高不下;实际经济中劳动成本的上升  使劳动生产率增长不力;虚拟经济中股市、房地产正在“冒泡”,等等。  泡沫破裂的日本的实力地位  进入90年代的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发生了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而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却是美国的5倍多。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到1992年,其股价跌落60%以上,房地产价格跌落70%以上。泡沫经济破裂使得在这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帐的泥潭而不能自拔(1998年初数据显示,日本146家银行持有的不良债权高达76万亿日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自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个时候又遇上了东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风波既充分显露了日本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97年日本出现7%的负增长,1998年进一步恶化为8%的负增长,1999年开始有所好转,但仍不能说已走出衰退。然而,如果根据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振的状态,得出日本经济就此衰落的结论,尚为时过早,根据不足。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非基础上的元气大伤和实际经济的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比排世界第三、四、五的西欧三大国德、法、英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还要多;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逾4万美元,高居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7大国之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并拥有居世界第一位的高达22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日本的国内储蓄率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其银行海外融资金融占全球国际资本市场融资余额的20%;日本自198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净债权国,这个地位一直继续至今,连美国国库券的10%以上(约为3200亿美元)都被其海外最大买家的日本所掌握。  总之,“21世纪是日本世纪”或“日美合霸主宰世界经济”已属气泡之语,受泡沫经济破裂和东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也困难重重,但目前日本经济实力犹存,迈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一体化的欧盟的实力地位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例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5%,日本占18%。然而,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  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即不是15国简单相加之和),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立于世界。欧盟的地缘经济关系的地区重点决定了其对外经济影响力与日本一样带有更多的区域性质,这不同于美国的全方位地缘经济关系从而全球性的经济影响力。例如当1992年、1993年发生英镑、意大利里拉危机时,西欧倾全力千方百计平息风波的冲击;而当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时,虽不能说欧盟完全侧身其外,但其作为不大。  欧洲货币一体化倒是欧盟的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重要所在。作为一个15国组成的国家集团,一体化进程是决定欧盟在世界格局中实力地位增强的一个关键。而目前的货币一体化,既会使欧盟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创造更好的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金融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的组成部分的美元、欧洲的货币、日元三极世界货币格局,随着1999年1月1日欧元的问世,发生了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就地位最弱,现又受到东亚危机打击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雄风犹在且在东亚危机中大逞威风的美元,从长远看欧元也会构成挑战(尽管欧元诞生大半年来,其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这种挑战的结果不一定是欧元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王,很可能是欧元抢占美元的一些地盘,缩小在地位上与美元的差距,形成“两强(美元、欧元)一弱(日元)”的三极世界货币格局。  总之,欧盟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不前不后、不高不低的较为平稳的经济发展态势中加强了自身的一体化,尽管其经济发展面临着高失业等等困难,一体化也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一个统一的欧洲中央银行和统一的欧元货币条件下,欧盟在多极格局中的地位,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四、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  区域一体化,即地理相近的国家相互采取比对区域外国家更为开放、自由的政策,并在体制框架上结成经济联合组织以至国家集团的进程。区域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按其一体化程度排序主要有:①“特惠关税区”:其特点是区内成员相互给予第三国不能享受的关税特别优惠待遇。②“自由贸易区”:其特点是对区内取消关税,对区外不统一关税标准。③“关税同盟”:其特点是对内取消关税,对外统一关税。④“共同市场”:其特点是成员之间不仅商品贸易,其他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也都取消。⑤“经济联盟”:其特点是除了共同市场的要求,还要统一经济政策,建立超国家的权力机构等。  区域一体化趋势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尤显其强劲的势头。据联合国、世贸组织等国际机构的统计,目前全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已逾100个,其中约70%是90年代以后建立的。在这众多的区域组织中,“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是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的代表。该三大区域组织的贸易额占了世界贸易总额的85%左右,GNP约占世界总值的  80%。  区域一体化趋势的主要动因有两个:一是对内可使区域组织的成员享有区域一体化的好处。因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内部都有其特殊的优惠待遇。如果区域一体化的市场优惠从而带来的好处低于全球性一体化、全球多边安排,那就失去了意义。正是这些好处使得区域内资源流动更方便自由。例如目前欧盟国家60%的出口是在欧盟内部进行的;二是对外可以增强区域集团及其成员的实力地位。在国际舞台上,以单独一个国家的面目出现毕竟不如以一个国家集团或集团的成员的面目出现更有分量。例如东盟以其集团的身份就可以倡导和组织“亚欧会议”。正是在上述动因趋动下,世界经济区域化成了相对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另一大趋势,并行发展。全球化带来的三个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复杂多变之际,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与其他趋势的关系就必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一、全球化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在西方国家把全球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是十分流行的观点。美国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曾经声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这种观点在“全球经济变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后,尤其显得具有“说服力”,似乎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使资本主义脱离了特定的欧洲历史的渊源,成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全球的抽象”。这种看法首先就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对不同社会形态或不同社会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总结,是分别涵盖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范畴在内的社会制度集合。而经济体制只是对经济调控形式和运行机制的抽象,是整个社会制度解决资源配置的具体方法。它不仅受到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制约,同时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实国情也决定着经济体制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由于社会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水平却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在既定的社会制度内经济体制调整在所难免。  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经济体制可以脱离社会制度独立存在,但以经济体制的调整作为判定社会制度成败的依据难以站得住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当生产关系不再是生产力的促进要素,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根据社会经济活动方式和水平(生产力)对旧有的经济体制(生产关系)进行修正,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小平同志说得好,只要不触及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经济体制的改变就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性质,况且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并不专属于资本主义。(这一点将在下面论述)全球化进入资源全球配置,国际分工精细化,全球统一市场完善的阶段是社会生产力循序渐进发展的内在要求,试图以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推翻人类社会发展史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逻辑顺序,不是没有常识,就是别有用心。  其次,之所以会加深全球化等于资本主义化的错觉,是因为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能否搞市场经济等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认识模糊,把市场这种经济调节手段和社会主义制度人为地对立起来,把属于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片面地理解为资本主义的“专利”。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与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挂钩,赋予阶级内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在集中资源进行重大科技项目开发等方面也都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利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经济建设成果,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同样不应该狭隘地被视为资本主义化。  第三,这种观点的要害在于根植于西方社会骨子里的“资本主义中心论”,在他们看来“第一世界”所处的中心地带控制着世界的政治、经济命脉,大肆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实行全球资本主义战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诚然,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看来,全球化的动力缘于西方国家,后来广大的边缘国家并没有选择的余地,被迫参与其中。然而谁也无法否认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一度使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前所未有地受到强烈地冲击,尽管社会主义运动暂时陷入低潮,但并不能因此而抹杀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化历史上写下的厚重一笔。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两种体制斗争的形式已经由冷战时代剑拔弩张激烈对抗转向后冷战时代的发展之争。全球化导致的资本主义蔓延同时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固有矛盾的传播,由此造成的无序与混乱必将成为人类寻求更理想社会制度的现实基础。而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为基础,强调按劳分配,它所倡导的平等、效率、反对剥削与压迫的理念不会因为具体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真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事实证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非西方社会力量强大,“资本主义中心论”正在遭到来自各方的挑战,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的观念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既然双方交锋不会完结,也就不能把全球化简单地看作资本主义一元化的过程。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