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关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9-06 10:47:46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关论文题目

提起孔子的思想,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孔子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孔子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关于孔子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孔子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按艺即六经)折中于夫子”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于是读书人为了搏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在对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下面让我们谈一下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治学态度方面的问题,而这其中有许多光辉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汲取的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在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教育目的上,它所规定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始终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坚定信奉的金科玉律;而在教学内容上,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则成为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从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考核内容无有例外虽然在某些朝代和历史时期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秦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户和等级选拔任用官吏),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消其作用和影响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孔子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正如陈景磐先生所说,“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它乃是维护封建的等级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总的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功不可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志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甘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浅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B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关论文

孔子的经济思想研究 职场孔子智慧:领导不是这样当地更多孔子思想研究的文章,请参考

提起孔子的思想,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孔子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孔子的教育目的及教育内容  关于孔子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孔子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按艺即六经)折中于夫子”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于是读书人为了搏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在对孔子的教育目的及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下面让我们谈一下孔子教育思想中有关治学态度方面的问题,而这其中有许多光辉的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汲取的  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及历史评价  可以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无疑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是在其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在教育目的上,它所规定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始终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和士大夫们坚定信奉的金科玉律;而在教学内容上,孔子所整理的六经则成为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重要标准从西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明清的八股取士,其考核内容无有例外虽然在某些朝代和历史时期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秦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门户和等级选拔任用官吏),但这些都不足以抵消其作用和影响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孔子作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他的思想中有很多内容是消极的乃至反动的正如陈景磐先生所说,“就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它乃是维护封建的等级宗法制度,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制度的精神支柱,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总的说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功不可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志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甘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浅谈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不仅以其伦理道德思想著称于世,而且,他的政治思想也具有独到之处以往,有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但笔者以为,孔子并不保守,其呼吁“克己复礼”、称赞周礼“文哉”、盼与周公梦中相见等,只是他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孔子时代,国民政治观念在诸子中普遍存在所谓国民政治,简单地说就是打破贵族政治垄断当时,春秋诸侯国的内政由许多大家族垄断而国民政治思想反对垄断,主张刑无等级,法无贵贱,黜陟开放孔子顺应了这种趋势,主张用人应该更器重“先进于礼乐”的“野人”他的弟子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困潦倒的下层人子弟需要注意的是,孔子的角度不同于别人他培养和鼓励下层弟子发奋好学,苦心修养,乐以忘忧,而不像法墨两家那样指责人主不慧、环境不公,把升迁的希望多寄托在他人身上在孔子的鼓励下,子路敢称治“千乘之国”;冉求称能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公西赤虽自谦,不敢称为一国之宰,但也给自己安了个为祭祖礼仪做赞礼的重要角色子贡凭“货殖”本事游走列国,声望不下诸侯孔子以这种国民政治意识传及后世,无数平民书生自我砥砺,不惧权贵、敢斗恶势力,以天下为己任所以说,孔子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等级开放,更要求知识分子们主动承担起改造世界的责任  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以保护人为基点,首先关注人的生命与生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孔子十分同情百姓,反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季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法家以待狗马禽兽之心态引导民众的物质欲望为君所用,孔子则敬民如神,“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强调“教之”更需注意的是,在关心人的生命和生存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强调人的尊严,关注人格的培育,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他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由上可见,仅仅打破等级封闭,还不能作为政治上进步与落后的最后标准,还要看怎样打破,是在人的价值的肯定与提高中打破,还是以退化与落后为代价打破孔子的思想属于前者,所以孔子的国民政治思想层次更高一畴  诚然,从形态上看孔子的表现似乎有点保守,对等级的开放表现不够激进但他侧重于人的精神的开放、人格的开放,把精神、人格与身份、财富分开,只以个人的修养论高下,其内涵、角度、层次及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应当说大大超越他人对周礼等级制,孔子也有实质性的削弱周礼虽为道德而设,但道德寓于特权之中,贵族们以彼此尊重特权为守道德孔子凸现周礼中的道德层次,用人格平等的道德代替人格不平等的道德他强调等级中的高低上下只是角色不同,无人格上的贵贱,并且主张君主在道德关系中履行义务更应该主动,“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虽然没有提出废除特权,但其强调的人格平等精神,为从根本上消除特权打开方便之门孟子后来能说“途之人可以为尧舜”,并以一介儒生,不顾人主之尊,敢对诸侯王“色勃然”、辞锋激烈,无疑是受到孔子精神的感染  孔子对旧等级不仅仅是削弱,更有新的建设主张他主张在传统君臣父子框架之外,另设精神境界等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里,“君子”、“小人”是不同等级,但这等级却与血缘、官品无关“君子”者不必是贵族、高官,“小人”者未必是贫寒无势的百姓,一切以道德修养水平为准孔子精神等级的设立,冲击了旧的等级框架,为平民的自尊自信提供了理论根据如此看来,孔子不但不保守,而且有一定的超前性

论孔子思想的影响史  孔子(前551 - 前 479)  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均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与影响了世界上其它地区的一大部分人近两千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出身于没落的宋国贵族家庭,刻苦好学。曾从事「儒」(贵族丧事赞礼者)的职业,中年时开办私学。一度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司寇等职,四年后因遭小人暗算,弃职,后率弟子周游列国,经十三年,晚年归鲁,继续讲学,整理古籍。《论语》20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纪录。  孔子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宗教的创始人,但这是不正确的。孔子及少谈论神,拒绝讨论来世,避免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学。他对人生的关系深刻了解,他的学说并不是他所创立的,严格来说,他只是及中华文化思想的大成者。他是一位重视个人的伦理道德和行为的现世哲学家。  孔子把「仁」和「义」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他规范着高尚者的行为。「仁」在有些时候可以解释为「爱」,但我们最好将他理解为对人类的关心。「礼」是道德,礼节,规矩,传统等观点的总和。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虽然当时的统治者没有采纳孔子的学说,然而在他死后,儒家成为显学。但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儒家学说遭到贬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他采用法家的建议,下令「焚书坑儒」。以为这样就可以整齐学术,统一思想。然而,秦始皇的努力并不成功,在秦朝灭亡前夕,儒生们又开始宣讲儒家学说。西汉时期的汉武帝时代,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中国科举制度,始于汉朝。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学生们对孔子礼教的理解程度。由于科举制度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由汉朝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国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在孔子的四书五经中打转。知识分子穷一生精力从事研究他的学说,一生都跳不出这个圈子。大大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熟记。古代哲人的教条,深深地植跟于人民的心中。由于这种儒学的熏陶,中国逐发展出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追求智识崇尚智慧的狂热,以及稳健的文化。中国虽经常遭受侵略,旦其文化不但能屹立不绕,而且还能同化异族。但是,儒学并不是万能灵药。他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一剂有效的灵药,能使他们的王朝尽量避免混乱和衰落的来临。但是,对于在求变求新的国际竞争压迫下,对于一国的发展,是个阻碍,那些维系个人和社会秩序的礼教,几乎使人无法动弹,而造成一套用不改变的模式。孔子的教条。彻底的限制了人类自然而充沛的冲劲。孔子的那些礼教实在太完美了,以致显得过分的严肃。在孔子的教条下,简直没有豪放和冒险,爱情和友谊也过分的受到桎梏。他使妇女一味服从,贬低了自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这一著名口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五四”那批代表人物都是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更有一种观点,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就开始了一种过激主义的“左”的倾向,似乎解放以后严重泛滥的“左”倾思潮,以至“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都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这使我有些不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外历史上多次启蒙运动采取尊古、复古的形式有所不同,是以鲜明的反传统形式出现的。因为从旧的思想、道德、文化中,不仅很难找到改革的基点或旗号,而且日益显示严重的障碍。而选定“孔家店”这个突破口,无疑有利于冲破旧的以封建政治、伦理秩序为核心的文化格局。然而,另一方面,那些代表人物并不是“全盘反传统”的,从胡适的著述中可以看到,他对孔子和朱熹都怀有敬意。又如当时对旧文化作激烈批判的另一位人物钱玄同,他曾一度主张废除汉字,但他在坚决反对学术、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时,又十分向往中国古人所幻想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宽阔而自由的世界。对于孔子本人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他们主要是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利用儒家经典来箝制人的思想与个性。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个性解放。“五四”运动并没有造成什么“文化断裂”或“思想危机”,而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至于解放后一度愈演愈烈的“左”倾思潮,最后导致“十年动乱”的发生,恰恰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相背离的,而且另有国际国内的社会思想根源

庄子写过 孔子遇老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相关论文有哪些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因材施教、创边开学、广收门徒、谦虚好学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对此有较多的概括。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 ”、“求也艺”(《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冉求办事畏怯,所以要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自以为是,所以要故意抑制他。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子夏谈诗“巧笑倩分,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从而体会到“礼”应该以忠信仁义为本的道理,因此孔子称赞他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信《诗》已矣。”(《八佾》)能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现在我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颜渊听老师讲学后“亦足以发”(《为政》),子贡也说他“闻一以知十”(《公冶长》),所以孔子特别称赞颜渊的聪明好学。这正是启发诱导式教育的必然结果。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例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由此可见,孔子是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的。至于“易、春秋”只是在孔子的晚年才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的内容,所以孔子说:“五十以学《易》”(《述而》)。也可能因为《易》、《春秋》是比较精深的学科,只有少数高材生才能学习,所以说“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那么,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孔子最为重视的是什么呢?从《论语》的许多思想中可以看出,《诗》、《礼》是孔子教学的主要课程。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季氏》)“诵《诗》三百,授之以政。”(《子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又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这些思想说明,孔子不仅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它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子张》)。正因如此,当季康子问他的弟子仲由、子贡、冉求能否“从政”的时候,孔子满口答应可以“从政”(《雍也》)。事实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门生中,从政者为数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对参政。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体现着阶级属性,但作为社会的人,孔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倡导的许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类共性的成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予以辩证地分析和扬弃。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路过看见可怜···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题目

学而不思,则什么来着

B学思结合 D因材施教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路过看见可怜···

孔子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意义: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话语。

一、以“仁”为核心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以“仁”为核心,可以说“仁”是儒家学派的精髓,同时也体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仁者,爱人”的平民思想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众生平等,无贵族与庶民之分,因此教学也不应有阶级之分,而应为民众所共有。孔子开私塾之先河,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自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教育不再受阶级、政治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扩大了受教人群,为我国古代开创了平民受教的先河,提高了平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且主张“学而优则仕”,与此后的科举制度一起使平民百姓也有为官治理国家的机会,为我国历史上培养出一大批贤人君子。二、以“启”为核心的循循善诱教导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众多弟子“性将近”而“习相远”,“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每个人的性格品行不同,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不应该用统一的学习方法去对待。《论语》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子路、冉有所问相同,而孔子答而不同。正是因为孔子认为冉有胆小,应鼓励他勇敢行事,而子路行事果敢,应约束他不要贸然行事。为师者,应在日常交往中了解学生的不同品性,“听其言而观其行”“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不到学生努力想明白而不可得时不要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要表达而无力言语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的积极思考,在他还没有努力思考或想要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而应让学生先有自我思考,有自我表达的意愿时,再去适当地加以指导,使之如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纵观《论语》,皆为孔子与弟子的言谈构成,有问有答,通过讨论来进行教育。三、以“慎”为核心的谦虚严谨学风的教育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正确对待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才是学习知识应有的智慧。这不仅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同时也是真正获取知识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够有针对性去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对待学习,就要有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方面的缺失,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与渴求。找出自己知识的局限与缺失,实事求是,才能够真正获得知识。四、以“乐”为核心的敏而好学态度的教育思想相对比来说,学习要算的上一件辛苦的事。如若不是兴趣所在,学习则会变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孔子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兴趣所至,而学习则会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认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把学习当成乐趣的人。对学习有兴趣的人,学习就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情,自然就会比知道或爱好的人更容易学习到知识。把学习视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对其产生兴趣,“学而不厌”,焉能有不成才的道理。连孔子自己都是学习兴趣的实践者,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而后成为知识渊博的大家。孔子认为,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要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论语》在“学而第一”开篇中便写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真正地把握知识,不是会让人很高兴的吗?“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表现的也是一种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视作好像是在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只有深入其中,学习到知识,才是人生一件快事。意义孔子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宝贵的财富,处处都闪现着教育哲理的光辉。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现实问题出发去研究孔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我们从过去的实践与理论中找到借鉴,受到启发。

《论语》及孔子的教育观点:a)、 “听其行而观其行”(强调实践的作用) 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省也”(强调榜样的作用) c)、 “以友辅仁”(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d)、 “不迁怒不贰过”(强调受教育者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不要迁怒他人,知错能改) e)、 “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严于律己) f)、 “各因其材”(强调因材施教)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