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五邑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4-09-05 20:44:37

五邑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的作用

特色的景点当然有很多的啦!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开平的碉楼啦,是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种: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 开平碉楼有避盗防涝、抗日据点、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历史作用。 自力村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千米,坐落在潭江支流镇海水河谷丘陵平原。该村民居格局与环境保护完好,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民居和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全村现有农户63户、179人,海外侨胞248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村民朴实大方,乐观开放,生活悠然自得。 全村共建有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铭石楼高6层,第1层为厅房,第2至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自力村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碉楼群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 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希望采纳

五邑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

五邑人出洋史可追溯到唐代,唐僖宗乾符六年(公元879),已有新会人随阿拉伯商人往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自此之后,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陆续飘洋过海到海外谋生。江门市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同潮汕和闽南地区并称为全国三大侨乡。据最新的侨情调查统计,江门五邑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00万多人,遍布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和中美洲,侨胞在海外繁衍生息,为居住国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如加拿大总督伍冰志、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等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科学家。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他们修建了学校、医院、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影剧院、图书馆、桥梁、公路、自来水工程、侨联大厦等一大批公益事业。还设立助学、敬老等基金。他们造福乡里,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年,五邑地区电商行业发展迅猛,落地阿里巴巴1688·江门产业带、阿里巴巴1688进口货源·江门站两大电商项目,迅猛带动当地企业升级,大力推动电商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外商回来投资的信心。江门五邑侨乡成了华侨和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至今,来江门五邑侨乡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25个,其中居前的是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法国等,涉及的行业达20多个,产品上千种,主要行业有纺织、化工、机械、电子、通讯设备、塑料及制品、建材、皮革及制品,食品、木器、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房地产、饮食、旅游等行业。侨商与外商联合来江门五邑投资增多,产生了连锁效应。一批大财团、大企业、大商社、跨国公司陆续到五邑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3家在江门落户,侨属企业已成为侨乡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江门是一个对外交往较多的城市,它和包括美国河滨市在内等多个国家的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每年接待一大批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日本、印尼、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世界各地的游客。江门五邑还是一个窗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这里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也将世界各地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带回中国,架筑起中国和外国的友谊之桥、经贸之桥、科技之桥,为中国和居住国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宏伟的贡献。 新会陈皮、人工虫草、桔普茶、陈皮普洱茶、桑果红酒、恩州奇石茶具、剑花、葵扇、白菜干、广合麻油腐乳、牛大力外海面、开平火蒜、台山虾酱、开平腐乳、荷塘头菜、古劳面豉、陈皮饼 1 起源粤剧是什么时候在这块土地上“安营扎寨”的?到底是100多年前,还是近400年前?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几位热心的老戏迷不约而同指点迷津:新会东关路留下五邑唯一的明代石戏台。穿过两条车水马龙的马路,我们来到会城东关路的石戏台,顿时眼前一亮。高高的戏台坐落在民居前,古色古香的屏风刻画着各式各样的戏曲人物,宽敞的“群英台”分“出将”、“入相”两道门,不用细看,这是一个最典型的戏台。石戏台前立下石碑:石戏台建于明代,清代重修,1995年被列入新会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屈指一算,石戏台迄今有400多年。新会地方博物馆副馆长林文斌告诉记者,石戏台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400多年前,这里是会城的中心位置。根据明万历《新会县志》卷二“风俗”条记:“昔云城中尚杂剧,今而乡则盛矣。到明朝,戏剧演出不分上中下户……””杂剧“是金元时期盛行于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戏曲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最早最成熟的戏曲艺术形态。新会地方文史学家林福杰结合地方史志说,石戏台是关帝庙的附属物(石戏台对面是关帝庙,已被拆),每年“关帝诞”都举办庆贺盛会,往往一连几天请戏班来演戏。由此,用于戏剧表演的石戏台,早在明代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个石戏台演出的杂剧是否已包括粤剧?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五邑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日星否定这一说法,“粤剧是清代中叶以后兴起的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追溯粤剧的起源,当以开平籍名伶邝新华为粤剧的开山之师,他在广州成立了首个粤剧会馆——八和会馆,标志着广府戏的崛起。接着,辛亥革命时期,‘志士班’告别用‘戏棚官话’演唱的历史,开始了用广州方言演唱,进入粤味浓烈的真正的粤剧时代。然而,很多官方说法则认为,粤剧有300—400年历史。2009年,在粤剧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后,广州市文化局社会文化处负责人黄斌,在2009年粤剧成功摘取广东首个世界“非物质遗产项目”后,接受记者采访指出:“有近400年历史的粤剧有9大流派……”不管答案是100多年,还是近400年,我们无法去否定的是,粤剧具有一种魔力,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五邑地区,植根在一部分人的生活中。2 崛起一幕幕历史烟云已经过去,留下了一个谜一样的话题:为什么五邑人能在粤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因为是珍贵的文物,石戏台只有在节假日才能进场演唱。很显然,往日喧哗早已随风而去,站在金碧辉煌的屏风下,四周如此平静,耳畔回响起那悠扬的粤韵,绵绵不绝,由近及远。遥想100年前,广东的戏曲正酝酿着一场破冰之局,领头人正是开平水口镇泮村人邝新华。史书记载,清代同治年间,因李文茂率伶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粤剧正处于长达10多年的禁足。伶人为了生存,正寻找突围之路。同治七年,两广总督瑞麟为其母大局祝寿,广东班武生邝新华和花旦勾鼻章以一部《太白和番》大戏大受嘉宾赞赏,邝新华和勾鼻章借机向瑞麟提出解禁之请,经瑞麟向朝廷奏请,获得准许。邝新华振臂一呼,伶人纷纷响应,几年后,粤剧会馆——八和会馆,在广州成立。辛亥革命后,粤剧逐步走向鼎盛发展时期。五邑各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落成。根据《五邑戏曲概览》一书介绍,公元1911—1925年,五邑各地全年演出不断,1913年,江门建起专演粤剧的大同戏院,会城建起普庆戏院,台山阮氏华侨,在端芬镇建起大同戏院,在斗山建起联华戏院。开平的赤坎、三埠先后建起七八间戏院,这些戏院,成为省港名班的演出场所。丰富的戏剧土壤和舞台,造就了一批批伶人。继邝新华后,五邑名伶粤剧名宿陈非侬(外海)、20世纪30年代粤剧“四大名旦”谭兰卿(新会双水)、粤剧“四大名丑”廖怀侠(荷塘)、叶弗弱(台山),唱响舞台,成为名角。恩平籍芳艳芬独创“芳腔”,在粤剧界备受推崇,风头一时。省内大小戏班里的文武生、乐手、花旦,来自五邑地区的更是难以统计。由清至民国初年,“每一戏班都少不了四邑人”、“没有四邑人就不成戏班”的定律为粤剧戏行内所公认。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出自梨园世家,开平籍红线女演过近百出粤剧,拍过90多部电影,成功地塑造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形象。她独创“红腔”,唱红半个世纪,成为蜚声中外的粤剧泰斗。一幕幕历史烟云过去,留下一个谜一样的话题:为什么五邑人能在粤剧舞台上独树一帜?对此,李日星认为,一方面,五邑地区曲艺文化底蕴深厚。粤剧使用广州话演唱以后,将大量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粤曲如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吸收到粤剧里来,使粤剧真正成为充满南粤文化气息的粤语粤韵的地方大戏。此后,粤剧中的精美唱段在流传过程中又从粤剧中独立出来,为群众广为传唱,私伙局由此而兴,蔚然成风。另一方面,在过去,五邑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艰难,在当时,以艺谋生,唱戏为业,算是一个向阳出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门剧协副主席司徒沛告诉记者,五邑人思想开放包容,有着开拓进取的精神,对本身具有开放兼容的粤剧这种戏曲,非常容易接受;与此同时,五邑是水乡,民歌、曲艺群众基础雄厚,自古用“红船”作为交通工具在各地巡回演出。两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到同一个原因——曲艺文化底蕴深厚。2002年,台山、开平和新会,被中国曲协授予“中国曲艺之乡”。3 走向如果剧团继续锐减,一代观众老去,将来,粤剧会消失吗?入夜,华灯初上,石戏台陷入了沉寂,但城市各地的广场上却热闹起来。五邑各地的粤剧、曲艺团体正投身于各大社区的创文演出。五邑最大的粤剧团——江门粤剧团连续几天进社区演出,所到之处,皆被围得水泄不通。国家一级演员,江门粤剧当家花旦余阳丽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面,台上处变不惊,一腔一调、一招一式、句句传情。一曲既终,余音袅袅。面对场外人山人海的观众,余阳丽并不认为现在的粤剧市场回到从前。“看热闹,看过瘾的,有很多人,但真正愿意为此掏钱进场看戏的,没有多少人。昔日一票难求的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粤剧已遭到各方面的冲击,市场的路子越来越窄。多年来,我们剧团主要是靠一些大老板请我们去做戏来维持,很苦也很难。有时跑跑港澳、珠三角其他城市才能撑下去。”一个不争的数据足可以证明余阳丽的担忧:根据江门市曲协提供的数字,解放后到现在,五邑地区专业粤剧团先后出现70多个,业余剧团曾有120多个,目前在市场上活动的剧团锐减成10多个。如果剧团继续锐减,一代观众老去,将来,粤剧会消失吗?“不会。粤剧是广府民系所创造粤方言戏曲 艺术,只要粤语存在,粤剧就不会消失。不过,随着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它将与影视、网络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起来,编剧、表演、传播的形式都可能发生变化,或许新的粤剧艺术形式也会应运而生。”李日星说。“不会消失,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身体结构特点显示,他们喜欢节奏慢的音乐,粤剧是人心底最柔软的文化。”做戏40年,新会粤剧团副团长李天龙说。往事如烟,随着时代的变迁,褪下华美外衣的“粤剧”,像夜色一样,渐变沉寂。然而,江门五邑各地的私伙局却不甘寂寞,遍地开花,多达200多个。第二天清晨,我们上班路过的公园一角,依然又听到那牵动人心的小曲,整个城市恢复一天的色彩。是的,一批又一批的五邑人正延续着对粤剧的热爱,粤剧将继续滋养着这片名伶辈出的热土。

江门市管辖的新会、蓬江、江海三区和代管的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通称江门五邑。它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长283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70多个。它毗邻港澳,近距东南亚,早在明代就设有外国船舶停靠点。总面积9,2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03万;海外华侨、华人215多万,占侨乡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万多,则达96%。华侨、华人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加拿大最多,有132万多人。在乡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48万人。  五邑地区向外移民历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规模移民则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迄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40——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公元,下同),黄巢起义,从山东一直打到广州,波及新会,兵败后逃亡苏门答腊等地的人流中,相信会有五邑人。  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进行灭宋决战,10万“勤王”宋军牺牲,约有3万败兵和百姓逃亡南洋,其中有不少五邑人。宋亡以后,五邑地区发生多次“抗元复宋”的农民起义(如1283年新会林桂芳、黎德分别领导的起义),失败后也纷纷逃亡海外,成为华侨。   明朝初厉行海禁。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官方以“朝贡”为名进行海外贸易,广东设有市舶提举司,广州成为主要对外港口之一,新宁(今台山)设有广海、望峒、奇潭3个“沃口”(临时泊岸点)。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9年,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30多个国家。明朝中期,公元1442——1552年,五邑地区发生上10起农民起义,少则数千,多则10万之众,先后被镇压失败以后,不少人逃往南洋。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朝廷废除海禁,此时就有开平人出洋经商。明嘉靖32年(1553),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渍水货物,开始占据澳门。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争相霸占了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许多殖民地,需要劳动力开发,先是在非洲贩卖上千万黑奴到美洲等地;后来又转向东方,并早在1519年葡萄牙人就在中国沿海抢掠和拐骗我国人民到葡属东印度垦殖,并在1519、1523、1556年3次进犯新会,掠卖良民出洋;荷兰人也同时在闽粤沿海招募华工;后来更演变为大规模的“苦力贸易”,澳门成了重要据点。由于澳门紧靠五邑,因此很多五邑人经澳门出国或被骗到澳门“卖猪仔”出国。  清朝初期也实行海禁,并厉行“迁界”政策,民间出洋很难,但也不能禁绝。在《新会乡土志》和那伏高氏族谱中,记载了沙堆人高竹,经过“迁界”、“复界”的折腾,回乡一年又遭贼犯,父母双亡,年仅10岁(1668),就被迫逃往澳门,后又到了泰国,习医16年,回国后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医。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出国和归国的五邑华侨第一人。清初,五邑地区发生多起“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如:顺治2——17年(1645——1660)发生新会三江、外海、籁竹门的农民起义;顺治4年(1647)新会独冈(今鹤山)黄蛮长领导的农民起义;新会杜阮人黄公辅和新宁汶村人王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合10万众。这些起义失败以后,许多人乘船逃往海外。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新会潮连人张保仔落草为寇,极盛时达20万众,后被清军“剿”、“抚”兼用而降清,而拒绝投降的六、七万人,大部分飘洋过海,到了菲律宾、婆罗洲和马来西亚等地,成了华侨,其中不少是五邑人。根据专家综合史籍统计,到鸦片战争前,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华侨100万人以上,主要是福建和潮汕地区人民,其中亦有相当多的五邑人士。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苦力贸易”造成第一个出国高潮。据统计,仅全国被拐卖出洋的“猪仔”就达205万人之多。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香港成了新的“苦力贸易”中心。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签订《北京条约》,以容许自由移民为名,使“苦力贸易”合法化。此时,五邑地区天灾频繁,租税沉重,民不聊生,农民被迫起义,兼之土、客械斗,土匪猖獗,许多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或被迫“卖猪仔”出国。咸丰四年(1854),五邑发生10万人参加的江会红巾军起义,失败后,许多起义者逃亡海外。1864年,太平天国平南王、新会人黄德滋兵败率余部乘船数十艘,渡南海抵达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后聚居墨尔本,其后代繁衍至今达数万人。1855——1867年,发生在台山为中心的土、客械斗,持续12年,仅赤溪外逃者就达10多万人,其中“卖猪仔”到南美洲的就有二、三万众。1848年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接着美国、加拿大修建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开凿巴拿马运河以及开发中南美洲和东南亚都需要大批劳动力,五邑地区以“契约华工”,“赊单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现了出国移民的大高潮。仅1854年美国三藩市当年成立的宁阳会馆就接待了8,349名台山人。据统计,从1840——1876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5——17万人,其中五邑人士4万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鲁、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五邑移民,估计超过20万人。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的法案,排华运动从美国开始向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蔓延,使五邑地区出国人数骤减,向外移民走向低潮。少数人仍冒险偷渡入境,有的则转向尚未排华的东南亚地区。1906年美国三藩市大地震,移民资料全部被毁,大批五邑人以“纸面儿子”的名义进入美国,但也使许多移民遭受在天使岛被囚禁审讯之苦。1872——1875年,香山人容闳组织4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10名为五邑人,同时还有其他自费或公费出国的留学生,自此又有一些留学不归的华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使广大华侨看到了希望,纷纷归国办实业。但好景不长,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日本步步进逼,。。。。。。使中国人民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致使不少贫苦大众继续出国谋生。1914——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缺乏劳动力,又有一批香港海员和五邑同胞移民到了英国和欧洲各国。1927年,蒋介石实行“清共”、“剿共”以后,一些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者被迫逃亡海外,当了华侨。这些断断续续的移民活动,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才完全停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五邑人又一次兴起移民高潮。其主要原因是:(1)美国(1943)、新西兰(1944)、加拿大(1947)、澳大利亚(1965)先后废除排华法令,尤其是美国,允许华裔复退军人和单身华侨来中国娶妻带往美国,允许家庭团聚赴美,于是侨属纷纷出国,使往美移民的人数大增;(2)蒋介石政权腐败,又发动内战,到处抓壮丁,致使移民出国者众,不仅去美洲的增加了,有的还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新中国成立前后,有的国民党官兵和疑惧共产党当政的人士也纷纷出国,直到1952年对香港、澳门封关以后才减少。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东南亚各国先后独立,随之实行限制华人入境的政策,加上当时国内政策过左,使五邑侨乡正当出境者减少,而偷渡到港澳者增加了,尤其在“文革”期间。这些偷渡客有的再由香港出国当了华侨。  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五邑地区和全国一样,大抓落实侨务政策,使正常出境的人增加了,除家庭团聚、继承财产者外,出国留学、经商、技术移民者也增加了。据查,到1998年止,共有38万人出境到国外和港澳地区定居,平均每年都在万人以上。五邑华侨出国历尽苦难和牺牲,为当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邑华侨和全国其他地区华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痛苦,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契约华工”、“赊单工”形式“卖猪仔”出去那批老华侨。这些人多被拐骗或诱骗到港澳“猪仔馆”,拳打脚踢,强迫你在“卖身契约画押;上船后又被当囚犯那样塞进统舱,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后被迫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虐待,不少人被摧残致残、致死。那些幸存者多孤独一生,客死他乡,少数送骸骨回乡安葬。近年新会发现6处华侨“义冢”,埋葬无人认领的骸骨,其中一处就有387具(1888-1892年)。香港新会商会也安葬313具在新界(原系1935年由美国罗省及古巴、越南运回香港的,因家乡1938年沦陷,后又发生太平洋战争,故此)。   华侨在各国作出重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在美国。他们开采金矿,仅加州1848——1883年就产黄金12亿美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参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上万华人担负最艰险的路段,牺牲了千人以上。接着又参加建筑南太平洋铁路和北太平洋路。1964年内达华州建州100周年时,州政府用中英文镌刻了纪功碑:“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他们开良田,仅加州就开垦出1800万亩。筑路和改良洼地两项就为美国创造了89亿美元的财富。因此梁启超认为:加州的繁荣“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此外,五邑人还把新会柑移植到美国。如今,和江门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河滨市人民还十分怀念甘边(台山水步)人的功劳。  在加拿大,他们除了开采金矿作出重要贡献外,最大的贡献是参加修建长达3800公里的太平洋铁路。1982年9月25日,在卑诗省的太平洋铁路起点耶鲁镇,竖立一块铜质记功碑,用英、法、中三国文字刻着:“19世记80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鲁·翁得东自中国招来数以千计之华工,协助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兴建横越卑诗省华山之铁路,沿太平洋与先瑞利拉奇之间工段,每4个工人中华人占3名,工作虽优异,但每日仅得1元,为白人工人薪给之半。又因工程艰险,由疾病与意外事件而残废者甚众。铁路建成之后,定居于加拿大之华工,遂成为今日卑诗省华人社团社区之基石”。为修筑此铁路1万华工中(占七成系五邑人士),死亡者达4000多人。  在巴拿马,为修筑巴拿马运河和巴拿马铁路,有2万多华人华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多数为五邑人。  在东南亚,华侨参加开锡矿、种橡胶、开发商埠,功绩卓著,其中也有五邑人的贡献。在新加坡原莱佛士博物馆前树立一座纪念老华侨历史功绩的无名铜像,其座基上镌刻着金字碑文:“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著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三府暨马来所属今日之繁荣,得诸华人能力贡献者,良非浅鲜”。在新、马华人历史上,著名的五邑成功人士有被称为“新马华人三杰”的曹亚珠、陈长炎和赵煜,以及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南洋巨富陆佑等。  五邑华侨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侨对当地的贡献,不但表现在早期经济建设方面,在华侨内部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组织社团,发展教育,开发唐人街,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且与人为善,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所在国反击法西斯侵略和战后支持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表现尤为突出。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不得不对日宣战。在美国的华侨坚决支持美国政府反击日寇,参军的华人超过3万人,占美国华人总数的17%。有5万华人海员在美国和英国的船上服务。陈纳德将军组织的“飞虎队”第14服务队有1300人,几乎全是五邑华裔。在加拿大,有500多华人入伍;华人购买的国债达1000万元加币。在菲律宾,华侨成立了“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48(华侨)支队”(简称“华支”),其中广东大队100多名官兵都是五邑人士。“华支”战斗三年,伤亡110多人,其中五邑华人占38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成为打击日寇的主力。不仅在新加坡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并在马来西亚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在其他国家,华侨在反对法西斯战争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纷纷起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华侨在所在国积极支持当地人民的独立斗争,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给予大支持,特别在东南亚地区,尤为突出。例如,越南二战后的抗法、抗美斗争,就有许多华人参加,不少人还牺牲了生命。这些国家独立后的重建中,华侨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心难测,世间“过桥抽板”的大有人在。一旦所在国出现经济危机,往往就拿华侨开刀,以转移人民对当政者不满的视线。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开始,随着加拿大、黑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国也掀起排华运动。二次大战后,又发生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当局(1950)、印尼(1960)、缅甸(1964)、柬埔寨(1975)、越南(1979)、等国的大规模排华事件,其中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华人死的最多、最惨,再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以及返回中国的也最多。这些排华事件,不仅华侨、华人受害,当地人民也受到损失。这就使所在国家不得不在若干年之后重新检讨得失,重新发挥当地华侨、华人的作用。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华侨社会也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绝大多数华侨已经取得当地国籍,暂时持有中国护照的新移民,过几年也将取当所在国国籍,由华侨变成了华人。思想观念上也从落叶归根变为落地生根。经济条件也上升了,小康之家增多,并有相当部分人已发展成为大财团、大企业家甚至是跨国公司老板。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华人的文化质素和参政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出现了许多教授、学者、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出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如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台山人)、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鲁前总理许会(开平人)等。据调查,在9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经济界有 25,253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3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爱国爱乡是所有华侨的光荣传统(对华人来说是爱祖籍国和爱原籍乡),五邑华侨也不例外。一是政治上关心国家的命运,二是经济上大力支持,尤其热心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纵观华侨爱国行动的历程,共有三次爱国主义热潮:一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三是新中国改革开放至今。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义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体、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为基本钢领,他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大伟人。为了贯彻他的主张,他先后组建了“兴中会” 、“同盟会”和国民党,我五邑华侨都踊跃参加。如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最初会员有20多人,五邑华侨为数甚多。台山籍华侨刘祥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开平籍华侨邓荫南为值理。1895年孙中山先生又与外海人陈少白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创办了《中国日报》。为了推翻清朝政权,孙中山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所需经费全靠华侨支持,五邑华侨贡献很大。如新会港胞李纪堂、开平华侨邓荫南为支持革命几乎倾家荡产。为了筹备1911年广州起义的经费,在开平侨领司徒美堂的提议下,加拿大致公堂将多伦多、温哥华和维多利亚三所党部大楼典押出去。直接参加和领导起义的五邑华侨为数不少,其中开平华侨邓荫南和谢缵泰还参与指挥,台山美国华侨马湘担当孙中山警卫,几次参加战斗,出生入死,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华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华侨爱国热情更加高涨。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大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叛贼陈炯明。由于支持革命有功,有的华侨被邀回国参加政权建设。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等机构中任要职的五邑华侨有:黄三德、梅乔林、黄佰度、李是男、黄芸苏、朱卓文、马超俊、马湘、黄湘、黄光锐、邓荫南、谢缵泰、陈军平、邓泽如、赵公璧、伍廷芳、陈少白、李一谔等。   抗日战争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特别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抗战以后,到1945年8月9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期间,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达到了巅峰,不论发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人力、物力、财力对祖国的支持,以及华侨本身的团结和牺牲精神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对日本法西斯亡我中华最危险的时候,所有华侨都以“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的使命感,挺身救国。其主要表现有:   组织各种救国团体。把广大华侨组织起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成立了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救国总会”。在印尼司徒赞(开平人)为首成立了类似团体。在美国,以五邑人司徒美堂、邝炳舜、阮本万等为首的救国团体,其分处达92个之多。……   用办报、办电台、办文艺演出形式,向广大华侨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发动,激励大众奋起抗日。   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祖国抗战。早在1931年“18”事变和1932“28”松沪战役中,华侨就纷纷捐款支援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支持蔡廷楷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经过1936年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改变“先安内后境外”的政策,在1937年“7事变”后,我国进行全面抗战,华侨捐款、捐物和认购国债的热情更为高涨。仅1937—1945年8月,美国华侨捐款达5,600万美元以上,加拿大500万美元以上,全美洲达69,156,115美元。美国致公堂领袖、台山人阮本万本人捐了5万美元,募捐3,500万美元,侨领、台山人邝炳舜本人捐款10万美元,募捐500万美元。新西兰华侨抗日捐款达3,209,020磅,澳大利亚仅1941年1——9月,寄回的捐款达1,911,37元。当时国民政府共发行6期救国公债,总额达30亿元,海外华侨认购了,1亿元。新会旅美华侨认购救国公债和航空公债即达3,630万美元。北婆罗洲新会华侨郑潮炯,从1937——1942年,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发动华侨捐款,共得18万元,全部交给“南侨救总”。1940年,他与夫人钟彩合商量,将刚出世的男婴卖给别人,得款80元,悉数捐给祖国抗战。此外,广大华侨还捐物(包括飞机、汽车、药品、医疗器械、衣服、粮食等等),仅抗战初头3年,美洲华侨捐物折款达国币250万元。抗战初期纽约华侨就捐献了100部汽车。在印尼,司徒赞等从1937年7月——1942年12月,就捐了5000万港元,购买物资寄往贵阳。为了抗日,美国华侨还开办飞机工厂,帮助祖国生产战机与日军作战。为了阻止美国卖废钢铁给日本,侨胞们开展“不供给运动”,拦阻运载废铁的轮船装货、启航到日本。   为了抗日,许多热血青年回国参军,仅日本就有8000人,缅旬160人,其中不少五邑子弟,台山人林基路烈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美国五邑华侨青年参加空军的人数甚多。其中有9名台山籍的飞行员黄新瑞等就击落日机22架,另与僚机合作击落8架。在抗日战争后期,陈纳德将军组建“飞虎队”,其航空地勤人员、飞行员有很多五邑美国华侨青年。1996年4月,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内建立一座是抗日航空纪念碑,上面刻着881位抗日烈士英名,其中有23名是五邑华侨子弟,他们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外,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开辟中缅之间的陆路运输线,“南侨总会”组织2000多名华侨青年司机参加运输战争物资,其中也有不少五邑华侨青年。  华侨在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在上世纪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和新中国成立、尤其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其贡献最为巨大。其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是侨汇,它是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侨乡经济建设的资金支柱,亦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契约华工”、“赊身工”挨过卖身期限以后,通过艰苦创业,节衣缩食,从清朝同治年代(1861——1874)起台山等地就有了侨汇收入。据专家统计,从1864——1949年的85年间,全国侨汇总额达1亿美元,平均每年4200万美元,五邑地区约占20%左右。其中台山最多。台山1930年达3000万美元,1937年达8亿美元。新中国成立之后,侨汇收入仍然源源不断,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作用非常突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贸易外汇增加了,侨眷生活改善了,侨汇收入及其作用才有所下降。  第二是回国、回乡投资,支持国家和侨乡的建设,共有三次高潮,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二十多年间,是第一个高潮。当时华侨在外积累了一些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使欧洲老牌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又给华侨一个机遇,因此就纷纷回到香港、家乡和祖国各地投资。回香港发展的五邑华侨,有一批成了巨富,如冯平山、利希慎、林裘谋、李石朋、陈瑞祺、伍时畅、黄润棠、张子芳以及黄克兢、吕志和等,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又积极支持家乡和国家的建设。这个时期,由于有许多华侨回乡建房、商埠,办工厂,建公路。使五邑真正形成了侨乡。这个时期,有的五邑华侨还在广州、海南岛、广西、上海等地进行投资,其中广州爱群大厦就是最大的一项,至今天仍然完好。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华侨回国参加建设工作,同时也有一批华侨回来投资,但由于当时政策所限,主要是通过华侨投资公司来办理,其规模较小。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港澳同胞回国、回乡投资最多,唱了主角;华侨、华人的投资比前也有很大的增加,并且还引荐不少外国财团前来投资,其作用也是空前的。1979——1998年,江门五邑共有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15,322家,实际外用外资30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3,850家,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而港商“三资”企业就有3,050家,实际利用外资03亿美元;澳门商投资“三资”企业354个,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  第三是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这是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优良传统,对家乡帮助很大,其中以捐资办教育最为突出。台山从1912——1945年,华侨捐建的中小学校就有78所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掀起新高潮,从1979——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华侨捐资总额达23亿港元。兴建学校2,117间(278万M2),医院297间(68万M2),敬老院324间(58万M2),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室177间(61万M2),桥梁825座,道路3,549公里,自来水工程778宗。接受捐资最多的是五邑大学,近2亿港元。捐资最多的港澳同胞是利国伟、陈经纶、谭兆、伍舜德、黄克兢、黄祖棠、黄球等。捐资最多的华侨华人有李盘石、黎耀华、谢文启、伍求登等。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对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们,江门市共授予四批417人为江门市荣誉市民。

五邑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标题

特色的景点当然有很多的啦! 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开平的碉楼啦,是广东省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种: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 开平碉楼有避盗防涝、抗日据点、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历史作用。 自力村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千米,坐落在潭江支流镇海水河谷丘陵平原。该村民居格局与环境保护完好,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民居和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全村现有农户63户、179人,海外侨胞248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村民朴实大方,乐观开放,生活悠然自得。 全村共建有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铭石楼高6层,第1层为厅房,第2至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自力村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碉楼群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 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希望采纳

葛论文格式是采用一个全国的第二类论文格式,也就是通用的论文格式

大学毕业论文格式就是这个格式 基本上跟我们平常写作文的格式一样

江门市管辖的新会、蓬江、江海三区和代管的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通称江门五邑。它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长283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70多个。它毗邻港澳,近距东南亚,早在明代就设有外国船舶停靠点。总面积9,28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03万;海外华侨、华人215多万,占侨乡人口的57%;加上港澳同胞149万多,则达96%。华侨、华人分布在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美国、加拿大最多,有132万多人。在乡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家属48万人。  五邑地区向外移民历史悠久,自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大规模移民则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迄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有两次移民高潮:一次是1840——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法案);另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  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公元,下同),黄巢起义,从山东一直打到广州,波及新会,兵败后逃亡苏门答腊等地的人流中,相信会有五邑人。  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进行灭宋决战,10万“勤王”宋军牺牲,约有3万败兵和百姓逃亡南洋,其中有不少五邑人。宋亡以后,五邑地区发生多次“抗元复宋”的农民起义(如1283年新会林桂芳、黎德分别领导的起义),失败后也纷纷逃亡海外,成为华侨。   明朝初厉行海禁。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官方以“朝贡”为名进行海外贸易,广东设有市舶提举司,广州成为主要对外港口之一,新宁(今台山)设有广海、望峒、奇潭3个“沃口”(临时泊岸点)。公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9年,访问了东南亚、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30多个国家。明朝中期,公元1442——1552年,五邑地区发生上10起农民起义,少则数千,多则10万之众,先后被镇压失败以后,不少人逃往南洋。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朝廷废除海禁,此时就有开平人出洋经商。明嘉靖32年(1553),葡萄牙人借口曝晒渍水货物,开始占据澳门。十六世纪初,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争相霸占了非洲、美洲、亚洲、大洋洲许多殖民地,需要劳动力开发,先是在非洲贩卖上千万黑奴到美洲等地;后来又转向东方,并早在1519年葡萄牙人就在中国沿海抢掠和拐骗我国人民到葡属东印度垦殖,并在1519、1523、1556年3次进犯新会,掠卖良民出洋;荷兰人也同时在闽粤沿海招募华工;后来更演变为大规模的“苦力贸易”,澳门成了重要据点。由于澳门紧靠五邑,因此很多五邑人经澳门出国或被骗到澳门“卖猪仔”出国。  清朝初期也实行海禁,并厉行“迁界”政策,民间出洋很难,但也不能禁绝。在《新会乡土志》和那伏高氏族谱中,记载了沙堆人高竹,经过“迁界”、“复界”的折腾,回乡一年又遭贼犯,父母双亡,年仅10岁(1668),就被迫逃往澳门,后又到了泰国,习医16年,回国后当了康熙皇帝的御医。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出国和归国的五邑华侨第一人。清初,五邑地区发生多起“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如:顺治2——17年(1645——1660)发生新会三江、外海、籁竹门的农民起义;顺治4年(1647)新会独冈(今鹤山)黄蛮长领导的农民起义;新会杜阮人黄公辅和新宁汶村人王兴领导的农民起义,合10万众。这些起义失败以后,许多人乘船逃往海外。清嘉庆年间(1796——1820),新会潮连人张保仔落草为寇,极盛时达20万众,后被清军“剿”、“抚”兼用而降清,而拒绝投降的六、七万人,大部分飘洋过海,到了菲律宾、婆罗洲和马来西亚等地,成了华侨,其中不少是五邑人。根据专家综合史籍统计,到鸦片战争前,整个东南亚地区有华侨100万人以上,主要是福建和潮汕地区人民,其中亦有相当多的五邑人士。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苦力贸易”造成第一个出国高潮。据统计,仅全国被拐卖出洋的“猪仔”就达205万人之多。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开放五口通商,香港成了新的“苦力贸易”中心。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廷签订《北京条约》,以容许自由移民为名,使“苦力贸易”合法化。此时,五邑地区天灾频繁,租税沉重,民不聊生,农民被迫起义,兼之土、客械斗,土匪猖獗,许多百姓走投无路,不得不离乡背井外出谋生,或被迫“卖猪仔”出国。咸丰四年(1854),五邑发生10万人参加的江会红巾军起义,失败后,许多起义者逃亡海外。1864年,太平天国平南王、新会人黄德滋兵败率余部乘船数十艘,渡南海抵达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后聚居墨尔本,其后代繁衍至今达数万人。1855——1867年,发生在台山为中心的土、客械斗,持续12年,仅赤溪外逃者就达10多万人,其中“卖猪仔”到南美洲的就有二、三万众。1848年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发现金矿,掀起了“淘金热”,接着美国、加拿大修建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开凿巴拿马运河以及开发中南美洲和东南亚都需要大批劳动力,五邑地区以“契约华工”,“赊单工”等形式或自由移民,出现了出国移民的大高潮。仅1854年美国三藩市当年成立的宁阳会馆就接待了8,349名台山人。据统计,从1840——1876年移民到美国的华侨有15——17万人,其中五邑人士4万人;加上到加拿大、古巴、秘鲁、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五邑移民,估计超过20万人。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第一个禁止华人入境的法案,排华运动从美国开始向加拿大、墨西哥、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蔓延,使五邑地区出国人数骤减,向外移民走向低潮。少数人仍冒险偷渡入境,有的则转向尚未排华的东南亚地区。1906年美国三藩市大地震,移民资料全部被毁,大批五邑人以“纸面儿子”的名义进入美国,但也使许多移民遭受在天使岛被囚禁审讯之苦。1872——1875年,香山人容闳组织4批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10名为五邑人,同时还有其他自费或公费出国的留学生,自此又有一些留学不归的华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建立了民国,使广大华侨看到了希望,纷纷归国办实业。但好景不长,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日本步步进逼,。。。。。。使中国人民仍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致使不少贫苦大众继续出国谋生。1914——1918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缺乏劳动力,又有一批香港海员和五邑同胞移民到了英国和欧洲各国。1927年,蒋介石实行“清共”、“剿共”以后,一些共产党员和其他革命者被迫逃亡海外,当了华侨。这些断断续续的移民活动,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才完全停止。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五邑人又一次兴起移民高潮。其主要原因是:(1)美国(1943)、新西兰(1944)、加拿大(1947)、澳大利亚(1965)先后废除排华法令,尤其是美国,允许华裔复退军人和单身华侨来中国娶妻带往美国,允许家庭团聚赴美,于是侨属纷纷出国,使往美移民的人数大增;(2)蒋介石政权腐败,又发动内战,到处抓壮丁,致使移民出国者众,不仅去美洲的增加了,有的还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新中国成立前后,有的国民党官兵和疑惧共产党当政的人士也纷纷出国,直到1952年对香港、澳门封关以后才减少。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东南亚各国先后独立,随之实行限制华人入境的政策,加上当时国内政策过左,使五邑侨乡正当出境者减少,而偷渡到港澳者增加了,尤其在“文革”期间。这些偷渡客有的再由香港出国当了华侨。  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五邑地区和全国一样,大抓落实侨务政策,使正常出境的人增加了,除家庭团聚、继承财产者外,出国留学、经商、技术移民者也增加了。据查,到1998年止,共有38万人出境到国外和港澳地区定居,平均每年都在万人以上。五邑华侨出国历尽苦难和牺牲,为当地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邑华侨和全国其他地区华侨一样,经历了许多磨难和痛苦,其中最悲惨的就是鸦片战争前后以“契约华工”、“赊单工”形式“卖猪仔”出去那批老华侨。这些人多被拐骗或诱骗到港澳“猪仔馆”,拳打脚踢,强迫你在“卖身契约画押;上船后又被当囚犯那样塞进统舱,有的在船上就被折磨致死;到岸后被迫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受尽种种虐待,不少人被摧残致残、致死。那些幸存者多孤独一生,客死他乡,少数送骸骨回乡安葬。近年新会发现6处华侨“义冢”,埋葬无人认领的骸骨,其中一处就有387具(1888-1892年)。香港新会商会也安葬313具在新界(原系1935年由美国罗省及古巴、越南运回香港的,因家乡1938年沦陷,后又发生太平洋战争,故此)。   华侨在各国作出重大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在美国。他们开采金矿,仅加州1848——1883年就产黄金12亿美元,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们参加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上万华人担负最艰险的路段,牺牲了千人以上。接着又参加建筑南太平洋铁路和北太平洋路。1964年内达华州建州100周年时,州政府用中英文镌刻了纪功碑:“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他们开良田,仅加州就开垦出1800万亩。筑路和改良洼地两项就为美国创造了89亿美元的财富。因此梁启超认为:加州的繁荣“实吾国人民血汗所造出之世界也”。此外,五邑人还把新会柑移植到美国。如今,和江门市结为友好城市的河滨市人民还十分怀念甘边(台山水步)人的功劳。  在加拿大,他们除了开采金矿作出重要贡献外,最大的贡献是参加修建长达3800公里的太平洋铁路。1982年9月25日,在卑诗省的太平洋铁路起点耶鲁镇,竖立一块铜质记功碑,用英、法、中三国文字刻着:“19世记80年代初,承包商安德鲁·翁得东自中国招来数以千计之华工,协助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兴建横越卑诗省华山之铁路,沿太平洋与先瑞利拉奇之间工段,每4个工人中华人占3名,工作虽优异,但每日仅得1元,为白人工人薪给之半。又因工程艰险,由疾病与意外事件而残废者甚众。铁路建成之后,定居于加拿大之华工,遂成为今日卑诗省华人社团社区之基石”。为修筑此铁路1万华工中(占七成系五邑人士),死亡者达4000多人。  在巴拿马,为修筑巴拿马运河和巴拿马铁路,有2万多华人华工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其中多数为五邑人。  在东南亚,华侨参加开锡矿、种橡胶、开发商埠,功绩卓著,其中也有五邑人的贡献。在新加坡原莱佛士博物馆前树立一座纪念老华侨历史功绩的无名铜像,其座基上镌刻着金字碑文:“华人素以坚忍耐劳著称,新加坡、槟榔屿、马六甲三府暨马来所属今日之繁荣,得诸华人能力贡献者,良非浅鲜”。在新、马华人历史上,著名的五邑成功人士有被称为“新马华人三杰”的曹亚珠、陈长炎和赵煜,以及华人甲必丹叶观盛、南洋巨富陆佑等。  五邑华侨在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华侨对当地的贡献,不但表现在早期经济建设方面,在华侨内部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组织社团,发展教育,开发唐人街,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而且与人为善,和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所在国反击法西斯侵略和战后支持殖民地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表现尤为突出。   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不得不对日宣战。在美国的华侨坚决支持美国政府反击日寇,参军的华人超过3万人,占美国华人总数的17%。有5万华人海员在美国和英国的船上服务。陈纳德将军组织的“飞虎队”第14服务队有1300人,几乎全是五邑华裔。在加拿大,有500多华人入伍;华人购买的国债达1000万元加币。在菲律宾,华侨成立了“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48(华侨)支队”(简称“华支”),其中广东大队100多名官兵都是五邑人士。“华支”战斗三年,伤亡110多人,其中五邑华人占38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成为打击日寇的主力。不仅在新加坡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并在马来西亚进行了长期的抗日游击战争。在其他国家,华侨在反对法西斯战争中也有突出的表现。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纷纷起来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场伟大的斗争中,华侨在所在国积极支持当地人民的独立斗争,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给予大支持,特别在东南亚地区,尤为突出。例如,越南二战后的抗法、抗美斗争,就有许多华人参加,不少人还牺牲了生命。这些国家独立后的重建中,华侨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人心难测,世间“过桥抽板”的大有人在。一旦所在国出现经济危机,往往就拿华侨开刀,以转移人民对当政者不满的视线。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开始,随着加拿大、黑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国也掀起排华运动。二次大战后,又发生马来西亚英国殖民当局(1950)、印尼(1960)、缅甸(1964)、柬埔寨(1975)、越南(1979)、等国的大规模排华事件,其中尤其是越南和柬埔寨,华人死的最多、最惨,再移民到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以及返回中国的也最多。这些排华事件,不仅华侨、华人受害,当地人民也受到损失。这就使所在国家不得不在若干年之后重新检讨得失,重新发挥当地华侨、华人的作用。   二次大战以后,特别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华侨社会也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就是绝大多数华侨已经取得当地国籍,暂时持有中国护照的新移民,过几年也将取当所在国国籍,由华侨变成了华人。思想观念上也从落叶归根变为落地生根。经济条件也上升了,小康之家增多,并有相当部分人已发展成为大财团、大企业家甚至是跨国公司老板。由于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华人的文化质素和参政意识也大大提高了,出现了许多教授、学者、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出现了一大批知名的科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如美国华盛顿州州长骆家辉(台山人)、加拿大总督伍冰枝(女台山人)、秘鲁前总理许会(开平人)等。据调查,在93万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中,知名人士有27,659人,其中政界有569人,,经济界有 25,253人,科技文体卫生领域有1,837人,对当地作出杰出的贡献。   爱国爱乡是所有华侨的光荣传统(对华人来说是爱祖籍国和爱原籍乡),五邑华侨也不例外。一是政治上关心国家的命运,二是经济上大力支持,尤其热心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纵观华侨爱国行动的历程,共有三次爱国主义热潮:一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时期,二是抗日战争时期,三是新中国改革开放至今。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以推翻清朝封建主义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体、实行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为基本钢领,他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大伟人。为了贯彻他的主张,他先后组建了“兴中会” 、“同盟会”和国民党,我五邑华侨都踊跃参加。如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最初会员有20多人,五邑华侨为数甚多。台山籍华侨刘祥被推举为第一任会长,开平籍华侨邓荫南为值理。1895年孙中山先生又与外海人陈少白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并创办了《中国日报》。为了推翻清朝政权,孙中山组织了10次武装起义,所需经费全靠华侨支持,五邑华侨贡献很大。如新会港胞李纪堂、开平华侨邓荫南为支持革命几乎倾家荡产。为了筹备1911年广州起义的经费,在开平侨领司徒美堂的提议下,加拿大致公堂将多伦多、温哥华和维多利亚三所党部大楼典押出去。直接参加和领导起义的五邑华侨为数不少,其中开平华侨邓荫南和谢缵泰还参与指挥,台山美国华侨马湘担当孙中山警卫,几次参加战斗,出生入死,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在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多位五邑华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以后,华侨爱国热情更加高涨。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大力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权,积极参加讨伐袁世凯和叛贼陈炯明。由于支持革命有功,有的华侨被邀回国参加政权建设。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等机构中任要职的五邑华侨有:黄三德、梅乔林、黄佰度、李是男、黄芸苏、朱卓文、马超俊、马湘、黄湘、黄光锐、邓荫南、谢缵泰、陈军平、邓泽如、赵公璧、伍廷芳、陈少白、李一谔等。   抗日战争时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特别在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抗战以后,到1945年8月9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期间,海外华侨爱国主义达到了巅峰,不论发动的广度和深度,还是人力、物力、财力对祖国的支持,以及华侨本身的团结和牺牲精神方面,都是空前的。面对日本法西斯亡我中华最危险的时候,所有华侨都以“国家兴亡、匹 夫有责”的使命感,挺身救国。其主要表现有:   组织各种救国团体。把广大华侨组织起来。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成立了以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救国总会”。在印尼司徒赞(开平人)为首成立了类似团体。在美国,以五邑人司徒美堂、邝炳舜、阮本万等为首的救国团体,其分处达92个之多。……   用办报、办电台、办文艺演出形式,向广大华侨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发动,激励大众奋起抗日。   捐款、捐物、认购国债,在经济上大力支持祖国抗战。早在1931年“18”事变和1932“28”松沪战役中,华侨就纷纷捐款支援东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支持蔡廷楷将军领导的十九路军。经过1936年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改变“先安内后境外”的政策,在1937年“7事变”后,我国进行全面抗战,华侨捐款、捐物和认购国债的热情更为高涨。仅1937—1945年8月,美国华侨捐款达5,600万美元以上,加拿大500万美元以上,全美洲达69,156,115美元。美国致公堂领袖、台山人阮本万本人捐了5万美元,募捐3,500万美元,侨领、台山人邝炳舜本人捐款10万美元,募捐500万美元。新西兰华侨抗日捐款达3,209,020磅,澳大利亚仅1941年1——9月,寄回的捐款达1,911,37元。当时国民政府共发行6期救国公债,总额达30亿元,海外华侨认购了,1亿元。新会旅美华侨认购救国公债和航空公债即达3,630万美元。北婆罗洲新会华侨郑潮炯,从1937——1942年,一边义卖瓜子,一边发动华侨捐款,共得18万元,全部交给“南侨救总”。1940年,他与夫人钟彩合商量,将刚出世的男婴卖给别人,得款80元,悉数捐给祖国抗战。此外,广大华侨还捐物(包括飞机、汽车、药品、医疗器械、衣服、粮食等等),仅抗战初头3年,美洲华侨捐物折款达国币250万元。抗战初期纽约华侨就捐献了100部汽车。在印尼,司徒赞等从1937年7月——1942年12月,就捐了5000万港元,购买物资寄往贵阳。为了抗日,美国华侨还开办飞机工厂,帮助祖国生产战机与日军作战。为了阻止美国卖废钢铁给日本,侨胞们开展“不供给运动”,拦阻运载废铁的轮船装货、启航到日本。   为了抗日,许多热血青年回国参军,仅日本就有8000人,缅旬160人,其中不少五邑子弟,台山人林基路烈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美国五邑华侨青年参加空军的人数甚多。其中有9名台山籍的飞行员黄新瑞等就击落日机22架,另与僚机合作击落8架。在抗日战争后期,陈纳德将军组建“飞虎队”,其航空地勤人员、飞行员有很多五邑美国华侨青年。1996年4月,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内建立一座是抗日航空纪念碑,上面刻着881位抗日烈士英名,其中有23名是五邑华侨子弟,他们为抗日救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此外,为了突破日军的封锁、开辟中缅之间的陆路运输线,“南侨总会”组织2000多名华侨青年司机参加运输战争物资,其中也有不少五邑华侨青年。  华侨在建设祖国和建设家乡的贡献也是非常突出的,特别在上世纪辛亥革命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和新中国成立、尤其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其贡献最为巨大。其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是侨汇,它是侨眷的主要生活来源,也是侨乡经济建设的资金支柱,亦是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渠道。“契约华工”、“赊身工”挨过卖身期限以后,通过艰苦创业,节衣缩食,从清朝同治年代(1861——1874)起台山等地就有了侨汇收入。据专家统计,从1864——1949年的85年间,全国侨汇总额达1亿美元,平均每年4200万美元,五邑地区约占20%左右。其中台山最多。台山1930年达3000万美元,1937年达8亿美元。新中国成立之后,侨汇收入仍然源源不断,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作用非常突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贸易外汇增加了,侨眷生活改善了,侨汇收入及其作用才有所下降。  第二是回国、回乡投资,支持国家和侨乡的建设,共有三次高潮,辛亥革命后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二十多年间,是第一个高潮。当时华侨在外积累了一些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使欧洲老牌帝国主义无暇东顾,又给华侨一个机遇,因此就纷纷回到香港、家乡和祖国各地投资。回香港发展的五邑华侨,有一批成了巨富,如冯平山、利希慎、林裘谋、李石朋、陈瑞祺、伍时畅、黄润棠、张子芳以及黄克兢、吕志和等,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又积极支持家乡和国家的建设。这个时期,由于有许多华侨回乡建房、商埠,办工厂,建公路。使五邑真正形成了侨乡。这个时期,有的五邑华侨还在广州、海南岛、广西、上海等地进行投资,其中广州爱群大厦就是最大的一项,至今天仍然完好。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华侨回国参加建设工作,同时也有一批华侨回来投资,但由于当时政策所限,主要是通过华侨投资公司来办理,其规模较小。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港澳同胞回国、回乡投资最多,唱了主角;华侨、华人的投资比前也有很大的增加,并且还引荐不少外国财团前来投资,其作用也是空前的。1979——1998年,江门五邑共有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企业)15,322家,实际外用外资30亿美元;其中“三资”企业3,850家,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而港商“三资”企业就有3,050家,实际利用外资03亿美元;澳门商投资“三资”企业354个,实际利用外资48亿美元。  第三是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这是华侨和港澳同胞的优良传统,对家乡帮助很大,其中以捐资办教育最为突出。台山从1912——1945年,华侨捐建的中小学校就有78所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捐资兴办公益事业掀起新高潮,从1979——1998年,五邑港澳同胞和华侨捐资总额达23亿港元。兴建学校2,117间(278万M2),医院297间(68万M2),敬老院324间(58万M2),影剧院、图书馆、文化室177间(61万M2),桥梁825座,道路3,549公里,自来水工程778宗。接受捐资最多的是五邑大学,近2亿港元。捐资最多的港澳同胞是利国伟、陈经纶、谭兆、伍舜德、黄克兢、黄祖棠、黄球等。捐资最多的华侨华人有李盘石、黎耀华、谢文启、伍求登等。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对家乡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彰他们,江门市共授予四批417人为江门市荣誉市民。

五邑饮食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

饮食文化论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看看(食品与营养科学)吧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文化特点 中国是文明是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通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 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目前,饮食文化还是个模糊概念。有的研究者笼统地说,它包括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这三方面的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饮食文化学孕育出六门科学,即烹调学、食品制造学、食疗学、饮食民俗学、饮食文艺学、食品制造学;有的研究者还主张加上饮食美学、饮食商业学、饮食用具学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对于这么多学科未能涉猎。我所理解的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所以我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虽然也讨论食物、肴馔、食品加工、烹饪、饮食习俗乃至进餐环境、食具、餐具等等,但都围绕着它们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等方面加以介绍和评介,至于与人关系不大的纯工艺过程、除了必要的知识介绍外,大多略去,意在突出饮食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以及中国饮食文化在这两方面的刻意追求。 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旅游教育出版社 10 《中国传统食俗》 广西民族出版社 5 《SOHO早餐文化》 1

五邑侨乡文化论文1500字开头

城市,是对乡村而言的。根据词典解释,城市,即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研究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有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地理条件、历史发展。80年前,江门之所以从一个镇成为省辖市,是有其自然地理优势和经济地理优势的。地理优势  为建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江门,地处广东省的中南部、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西部。珠江水系西江主要发源于云南沽益县马雄山东麓水洞,自西向东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四省。无数年代,西江上游挟裹着大量的泥沙滚滚东流,沉积在海上数不清的岛屿之间的平静水中,直至形成三角洲,其形状如人手的复制品,以5个手指,一磨刀门、泥湾门、虎跳门、崖门及横门,牢牢抓住太平洋的南海。江门尤在人的手腕,扼西江五个出海曰。江门凭籍西江,上可通广州、香港、澳门:下可达肇庆、广西梧州及新会、开平、恩平、阳江、水东、电白、雷州、廉江、湛江、海南岛,成为广州府的西睡屏障,四邑乃至粤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因而,江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位于江门东北部3公里 的北街,成陆于13世纪,在西江河畔,是江门水陆交通之门户。此地河面开阔,靠岸水位较深,宜吨位较大的轮船停泊,实为天然良港,具有独特的地利条件。正因为江门有如此自然地理的优势,成为了帝国主义觊觎的地方。1860年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为加强对中国南部进行经济、文化侵略,增辟沿海及内地对外通商口岸,把魔手伸到了珠江三角洲。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粤海关成立,在江门设立正税口,俗称“江门常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根据《中英缅甸通商条约》专款,江门成为了西江的第一个上下客货停靠站,属三水管辖的一个分支机构。同年10月,粤海关在江门设立办公所,这是首次以条约形成把江门定为人和商品入境的小关口,江门也就成为了西江南路对外贸易的水路交通枢纽和商品流通中心。以英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把江门这个商品集散市场、进出口商品集散市场辟为进出口商品的转运口岸,作为其深入五邑侨乡及粤中粤西其他市场的“桥头堡”,进行经济侵略,清光绪二十八年八月初四(即1902年9月5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即《马凯条约》),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并相应设置海关。1904年3月7日,江门海关正式成立,粤海关把江门和甘竹两个常关划为江门关管辖。口岸的开辟及江门海关的设立,对江门的水陆交通、对外贸易及商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江门扩大了对五邑乃至广东西部的辐射和影响,从而加快了江门建市的步伐。  国学大师雷铎对江门文化的归纳:   “侨、楼、泉、风”,雷铎用四个字来概括江门五邑的文化特色。他建议,江门要深刻解读、大力弘扬其中的内涵。   雷铎说,“侨”是江门最大的优势,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从历史上,江门的华侨文化在广东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文化特色需要江门大力弘扬,其意义值得认真挖掘和推广。   楼,顾名思义,是指江门的碉楼文化。雷铎说,他在很多年前就曾呼吁过,要保护江门的碉楼,现在,看到江门的碉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他感到由衷的高兴。他认为,保护碉楼的意义,除了在建筑领域,更重要的还是在精神层面上。每一座碉楼都见证着在南中国曾经发生过的往事。雷铎建议,应加强对碉楼文化历史内涵的研究。   泉,是指温泉。雷铎说,江门地下温泉资源丰富,被称为“温泉之乡”。温泉除了其物质的意义以外,其象征意义更加值得挖掘,“温泉之下是地震带,热流不停地涌动;五邑地区也出现了很多富于激情、勇于创新的人物,历史上,陈白沙、梁启超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研究,可以唤起五邑人像地泉一样的能量与创新热情。”   风,是指风气。雷铎说,历史上的五邑是个十分富庶的地方,曾出产过品类繁多、质地优良的土特产,有“小澳门、小广州”之称,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人物。改革开放以后,广东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五邑也不甘落后。雷铎认为,江门要特别重视教育,掀起浓烈的“向学”之风,这是建设先进文化、振兴本土文化的根本。   在人文思想方面,江门人的思想很受明代哲学家陈白沙的思想影响:“自得”、“自然”、“主静”。   白沙之学无论哲学的心学和文学的诗学都本自然而求自得,求独创性。而这种自然自得的素质,必须通过至静无欲始能培养。无欲则静,至静始乃体验天理   由于江门人受陈白沙心学思想的影响,江门人比较低调、顺其自然、不会刻意追求,心境也比较平和。   至于饮食文化,江门人爱吃,什么饮食文化都能得到融合,什么地方的饮食文化也能找到。而江门的食市也兴旺,到达了三步一餐厅,五步一饭馆的地步。而家居饮食侧以岭南饮食习惯为主

白天,人群熙熙攘攘,街道热热闹闹,商场红红火火,到了晚上,则是另一番奇景:一盏盏造型别致的路灯发散出灼灼光芒,一道道闪耀的霓虹在楼宇间明灭,一家家商铺的广告显示屏璀璨夺目,因了这光,这亮,街道两旁挺立的树木无一例外的镶嵌上了一颗颗金珠、银珠和玉珠,远远望去,闪呀闪的,像瞌睡人的眼,一眨一眨的,又像吐蕊的花,随风送着清香,更像缀饰了流光溢彩的珍珠,绚烂而迷人。——家乡的河,我为您点赞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变化巨大的护城河。记忆中的护城河,过去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条臭水沟,淤泥沉积,脏水横流。近年政府下大力度加宽河道,清理垃圾,彻底实现了“生活用水地下走”的目标……如今,清澈见底的河水从鹅卵石上流过,河边垂柳依依,嫩柳扶波,婀娜摇曳。徜徉河边,时不时,便会遇到三五摄影爱好者,在这里选景,拍照,留下他们眼中的美。——家乡的人,我为您点赞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新修建的湿地公园。十里游园,如画中长廊,风景迷人。河边,或三或两的渔友静坐垂钓。三五成群的老人十分投入地练着太极拳,一招一式,柔中带刚。傍河而建的图书馆,藏书浩如大海之水。每每信步而进,偌大的馆内,总是坐满了读书人。尽管人潮汹涌,但却只能听见沙沙的书页翻动声,因为那里墨香扑鼻,可以让灵魂静静地栖息。如果你有机会来到我美丽的家乡邓州,你肯定会发现,邓州真的如一部隽永的诗篇,流传千古;似一首动听的乐曲,音符飘扬;像一副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邓州,我可爱的家乡,我衷心地为您点赞!2、五邑侨乡,我为你点赞_美丽的家乡作文800字大江门户,南海明珠——江门。江门,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其独特的华侨生活史,孕育了绚丽的侨乡文化。为何江门五邑会被称为“中国侨都”、“中国第一侨乡”呢?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胞近400万人,遍布全球107个国家和地区。在这块土地上,无数先民漂洋过海、创业他乡、报效故土。华侨爱国爱乡,通过捐助公益、投资兴业等方式帮助家乡发展。堪称“新会文史三泰斗”的陈白沙、梁启超、陈垣,就聚集在这座思想文化之乡。陈白沙思想文化与“江门心学”、梁启超思想文化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陈垣的国学文化……这些都足可见江门五邑文化底蕴之深厚。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有376万人,约占全国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总数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有376万人,约占全国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总数的十分之一,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委内瑞拉和巴西、印度尼西亚等世界107个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新春佳节也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爱,在委内瑞拉的巴埠、玻利亚尔、苏利亚以及美国的旧金山等城市,一些地方官员和居民也纷纷参与到春节活动中,当地甚至出动警力协助华人社团做好安保工作,确保大家度过快乐、祥和的新年。委内瑞拉巴埠:筵开160席 侨胞共庆新年2月1日傍晚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