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4-09-04 21:41:19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选题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论工商企业管理 主要写企业文化方面可以希望采纳

这个你才给10分。。。。。有1000分以上估计会有人帮你写。。。不行就2000分。。

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都在从成功中吸取经验失败中吸取教训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选题背景

传统文化的范围有点太广了,不大好细说。总的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自身修养方面都有很全面的阐述和规范,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融入企业管理的具体细节中来。比如:可以结合到企业文化中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可以结合员工的培训中,提高员工的职业精神和快乐度。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培训和气氛培养来产生作用的,如果硬性加入到制度中恐怕会让制度无法落实,具体应该如何结合还要看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状态、人员构成等具体情况

从管理上来说很难,但可以从制度上制定

大哥,论文不是这样子就可以求得滴,给你点资料吧,也可以直接拿去用,只要你不怕被说抄袭。从易经说起《易经》有一个最简单的理念,有趣的是这个理念刚好与现在从美国流入国内的一些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易经的“易”字有三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变易,指天下的事情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个意思是“不易”,说的是很多事情看似不断变化,可事实上没有什么改变,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科学的观点看,很多事情是不变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变的定律。第三个意思最有趣,“简易”。这是说《易经》所要探讨的既不是变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要在变和不变之间找出一些规律,当我们真正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整个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了。《易经》始于周朝初期,距今已经差不多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今被大家公认的在企业管理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有哪些新理论。当然,美国企业界对于企业管理的探讨是站在一个很实际的立场上的,而三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是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这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有趣的是,现在一些管理大师的著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对于“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觉得值得探讨。刚才我提到了《易经》的结构主要是有六十四个卦,每个卦都有个卦辞。每一卦又有六个爻,从一到六代表了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每个爻也都有所对应的爻辞,用以阐述每个卦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所对应的不同意义。前面我提到“易”字一方面,有“不易”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变易”的意思,所以每一卦、每一爻的辞义的含义都很广,并且常常讲得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话就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也使得一些风水先生或者卜卦的人有了很宽泛的解释空间。看过《易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训诫人们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否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四个爻的爻辞里,有六十三个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只有一个卦的六十四个爻的爻辞非常不错,不是吉就是利,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也是我本次要讲的主题。“谦”这个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主流的一个思想(关于这个思想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例子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从它的源头《易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里,只有“谦”卦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诸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亢龙有悔”等爻词。我先谈一下《易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谦”的价值的重视,然后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最后谈谈这个价值观与现在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间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没多久,周公就对他的儿子说,“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就是说,“谦”这个道理如果领会得好,做得好,不论进退都有很大的好处。儒家的思想对于“谦”是非常重视的,我也举些简单的例子。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当时的一些语录。《论语》最开始的几句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趣的是,孔子讲了三句话,可大部分中国人只讲前面的两句。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话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这是孔子对于“谦”的价值的非常高的评价,是说作为儒家做人最高标准的君子,做事情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为不知名就很不高兴。现在有一种比较浮躁的社会现象,就是并没有太多真学问或能力的人却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处张扬。《论语》中还讲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我再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经去见老子,交谈了很久,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从老子处出来后,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出对老子道德学问的憧憬钦佩,这也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表现。《论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广为大家所知的一句话,也是对“谦”道的一个极大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别是《论语》所阐述的“谦”,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谦”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诺诺。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怎么说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对当时现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给出的,我希望告诉大家所谓“谦”的本质从《易经》开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道家对“谦”的看法道家基本理念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可惜的是,道家后来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人看得懂的文章,并且神话和迷信的色彩越来越重,使人们对道家产生了错误观念。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空谈而不做事情,并且假借道家的一些观念,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事实上,如果翻翻《道德经》就可以发现,老子所讲的很多话都很有价值。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慈爱,“俭”是节俭,然后就是做人要谦和,不要与别人乱争东西。这三样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是很好的事情。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人做事情最好是像水一样,水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可是自己却总是居于下处,什么都不争,比喻如果做人像水一样谦让,不吝于帮助别人,就不会有任何的争执和纠纷产生。他说的最有意思的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于之争”,把“谦”这个字的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古代一些阐述基本理念的著作比如四书五经,如果想挖掘这些思想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念的话,那么,这个理念就是“谦”这个价值观。“谦”的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价值观。我还要强调一下这个“谦”的价值观不是一味地迁就,从最早的《易经》中的“谦”卦,可以看出开始的几爻都是谦让,到后来的几爻说的就都是打仗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味地迁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做了很多谦让的事情,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是占理的;当我们必须要用武力或者暴力来解决问题时,胜算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我们做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基本的“谦”的理念。大家一定觉得我讲的这些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是,尽管看起来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事实上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老子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讲了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就是说我所讲的话大家都明白并且要做起来也并不难,可是真正能了解“谦”的本意,真正发挥“谦”的基本精神,并因此使自己得到很大好处的人并不多。 传统文化中的“谦”道及人物故事历史上把“谦让”作为高价值观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举几个著名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高官。秦昭王对此事念念不忘,遂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秦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很擅长琴瑟。为添酒兴,请大王鼓瑟如何?”,赵王明知秦王在羞辱自己,但因为惧怕秦王,只好从命。秦王随即召来御史,命其在竹简上写“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于渑池,令赵王鼓瑟”。秦王正得意之时,蔺相如上前一步,平静地说:“我曾听说,大王你很擅长秦音。为再添酒兴,请大王击缶如何?”秦王登时大怒,面色骤变。蔺相如坦然地将盛酒用过的瓦器捧起,送到秦昭王面前。秦昭王哪里肯击?蔺相如又道:“启奏大王,请你不要自以为很厉害。今日,你若击缶,我便作罢。若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誓以颈血溅大王!”蔺相如说这话时,眉凝目瞪,须发皆直,并连连逼进数步。秦王已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怕他死拼,只好勉强击了一下缶。那缶声还未落地,蔺相如便叫随来的赵国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饮于渑池,令秦王击缶。”羞得秦王面红耳赤。回到赵国后,赵王很高兴,就拜蔺相如为上相,居群臣之首,也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功臣。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很不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却一直回避廉颇,让他找不到与自己冲突的机会。大家都以为是蔺相如怕廉颇。于是,他的门客对蔺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执意挽留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其实我想到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后来传到廉颇耳中,他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气度实在是与蔺相如相差得太远了。后来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吻颈之交”便由此而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谦”的重要性。蔺相如的举动非常伟大,他能在立了大功、做了群官之首后还对廉颇谦让;廉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后,能够正视错误,并争取别人的原谅。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很多,可能够做到他们那样的人很少。历史上,由于将帅不和或朝中重臣不睦而使国家元气大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任何争斗的方法都不好,即使暂时赢了的人最后也是输家,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谦让”。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谦让”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双赢。“谦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方面蔺相如是最好的典范。三国时代也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这么戏剧化。周瑜在正史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并且心胸开阔的人。当他被孙权拜为都督时,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为吴国屡立战功的三朝元老程普。他对周瑜为都督、自己为副都督非常不满,总是找机会与周瑜过不去。周瑜为了国家利益尽量忍让,忍到后来,程普终于自己觉悟。他发现,虽然自己的年龄、资历都比较老,但周瑜的才干确实比自己高,他做都督比自己合适。于是,程普亲自去找周瑜谢罪,俩人还成为好朋友。下面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由于“谦”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重视,因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利用假的、虚伪的谦虚做幌子,骗取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王莽是皇上的外戚,很早就想篡位。他做了很多沽名钓誉的事,一度声望很好。大家都觉得他非常谦虚、很尊重别人。其实,暗地里王莽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他先是挖空心思把好事安在自己头上,使自己的声望越来越高,逐渐篡夺国家权力。一旦时机成熟,他立刻毒杀了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篡位做了皇帝。事实证明,王莽不仅不谦虚,而且十分傲慢,甚至是包藏祸心。当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大家看清后,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推翻了他的王朝。“谦”的反面是“骄”,就是骄傲。历史上很多人本来可以有很大成就,可由于过于自负,高估自己的成就,在遇到挫折或问题时处理欠妥,结果造成遗憾。我以前在讲堂里提到过汉朝的大才子贾谊,他不但自恃才高,还气度小。其实,所谓气度小就是过分地骄傲,以致不能谦虚地看待事情,最后他竟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了。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但也非常自负。他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是很好的朋友。由于他过分骄傲,引起了别人的嫉恨,最糟糕的是招致了曹操的嫉恨。曹操自认为自己学问很高,可每次碰到杨修,总看到杨修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使曹操感觉自己比杨修差一些。而曹操并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哪里容得下杨修,后来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管理趋势我刚才讲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以“谦”这个道理作为讨论的重点。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国外,有哪些主流思想,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几十年来,在企业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大变化。如果把二战结束作为起点,可以将美国企业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我以前曾经讲过,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全世界唯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家:本土没有发生战争;由于二战的关系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竞争。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什么理念,完全是一种自大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是美国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比其他国家的好,大家都会抢着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国家由于忙于战后恢复,没有条件与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本相继复原,开始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再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更多的国家发展起来,不仅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进入企业管理的主流。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中国也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美国管理的主流思想随之发生了改变。此前,美国唯我独尊且具有严重的种族观念。他们认为,其他人种的人都比白种人的能力差,其他国家本来就比美国差,那些国家的人也就比白种人差得更多。美国尤其歧视黑人。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和管理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美国产生了威胁。美国开始的态度很傲慢,认为日本的发展是暂时的,仗都打败了,怎么可能与美国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竞争呢?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在产品、技术方面逐渐显现出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趋势,使美国面临很大威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企业不约而同地运用“谦”的价值观,认真思考诸如“我们也许有些地方没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做得好”,“我们的管理制度、我们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反省使他们改正了错误,获得长足的进步。相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却由于80年代的成功沾沾自喜起来。“谦受益,满招损”。骄傲使日本在9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景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在美国企业所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美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大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团队精神”(Teamwork),另一个就是“尊重多样化”(Value Diversity)。首先谈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把团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的本性是希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凸显自己的能力,很少有人愿意当无名英雄。团队精神在以前的美国企业中相当缺乏。他们不仅歧视有色人种,也歧视白人妇女。这种歧视的本质就是一种狂妄的表现,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能力真的高于别人,而是盲目地认为白种男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强。这就造成有能力的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能力的人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整个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一定会由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受“谦”的价值观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摒弃种族歧视,把有能力的人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始改变,“团队精神”和“尊重多样化”逐渐实现。美国是世界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的国民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外国移民而来,只是移民的时间不同而已。白人移民最早,其中又属英国移民在先。像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要晚一些,那时还被其他白人歧视。黑人移民是由当初贩卖非洲黑奴逐渐形成的移民。亚裔移民始于二十世纪。因此,美国人追溯不了几代就可以发现其实大家都是移民来的。对美国来讲,建国的基本精神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种族文化。可是,当社会不够开放、歧视普遍存在的时候,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人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团队精神的建立、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美国开始认识到要尊重多样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能力,弄懂了这一点后,美国的竞争力又开始变强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管理进入歧途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过分地看重,也就是过分地骄傲、不谦虚。因此,造成了很多矛盾和不平衡。可是,当整个社会的人尤其是当权人、有既得利益的人明白要改变这种观念,要让有能力的人——不论他们的背景怎么样——发挥他们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谦”这种思想的发挥。有趣的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写《易经》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很主观的立场,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觉得“谦”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理念,如果做得好就能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可谁能想到,几千年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把老祖宗讲的道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竟使企业获得非常大的好处,达到了更高的目标。资料证明:“谦”道可以使企业员工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如果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的能力,企业就会更加和谐。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绝对会增强很多。 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验证明这一点。当我在美国读完博士,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做事的时候,是二十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企业的文化都是鼓励大家要有闯劲儿、要有侵略性(Aggressive),什么东西都是要去和别人争。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老板和同事都对我说,在美国这种环境之下,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如果你不去争的话,没有人会觉得你做得好,到最后也不会给你剩下什么。当时,几乎每个人给我的劝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开始做事时,因为我本人不是一个好斗的人,我还是觉得不该争的东西或是不值得争的东西就不要去争。当然,不去争不表示一天到晚被别人欺负,而是自己要有一个原则、有条底线。这个底线在什么地方,由自己决定,但肯定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别人没有触及这条底线的时候,我可以谦让;但当别人越过这条底线时,我就要给他明确的警示。我在贝尔实验室做了这么久,没有与任何一个同事红过脸、吵过架。当然,同事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我对做事情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值得争的东西我忍让一下,如果对方是个讲理的人,他就会以合理的方式来回报;如果对方得寸进尺,这种人在企业里恐怕也呆不了多久。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人什么都要争,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可是不久以后就遭受了不小的挫折。这说明,他的那种方式行不通。试想,大家做事情时,都愿意与容易相处、谦让的人合作;有升迁的机会时,也希望看到比较容易相处、可以和和气气解决问题的人升迁。因为,这样的人使我们做起事情来会比较容易、轻松一些。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与别人吵架、与别人争的人相处。

不能说继承吧,感觉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因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兴起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但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受儒家和道家学派的治国学说的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国家管理上,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集权管理高度发达的,这直接对现代企业的组织体制进行了影响。二是,现在企业管理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用推行儒、道、佛等的学说实际也是一种通过文化洗礼以达到对人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选题方向

度娘!少不了! 论文利器!复制粘贴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没有了文化就等于缺失了灵魂。近些年来,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已成为未来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 优秀的企业领导者能创造企业文化,他的工作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而普通领导者的作为是能看到的,是有形的。在创造了企业文化之后,优秀领导者的工作就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治。企业文化的建立,公司的掌门人的作用至关重要。林宜龙先生是我在香港结识的好朋友,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林先生的成功除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外,还与他对企业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关。 近日,林先生送给我一本书,《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这是林先生的大作。为了建立格兰达的企业文化,他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于自身的企业发展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外诸多大企业家产生过重要影响,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在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应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五千年优秀传统思想中吸取精华,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林先生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是民族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民族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社会资本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越来越重视由科学文化、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凝聚力等构成的"软力量"的较量。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看似无形,但它和经济、政治的互动作用却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长远的。中国的历史文化源源流长,林先生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沿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顺理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脉络,从而使这本书更具有可读性。但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作为一个企业家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人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如果你是一个内涵丰富、品德高尚的人,众人就会愿意与你交往、合作,你也就容易获得成功。企业管理有四种模式:外圆内圆,外方内方,外方内圆,外圆内方。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成功人士,作者从自身实践中感知到,在企业管理的四种模式中,外圆内方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对此笔者通过最近的一段时期的管理实践亦有了同样的感触。"圆",代表着曲线,从视觉上就具有美感。圆可以减少阻力,代表着顺畅,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对外部的事物要易于融合。"取象于钱,外圆内方。"这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说为人处世应该像铜钱,外圆而内有方孔。外圆内方,不是虚伪圆滑,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具有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方",棱角分明,代表着踏实稳重,坚定执着。而在管理方面棱角分明,体现严格要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传承过程中,一直提倡"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其精髓是为人处世随和谦让,当刚则刚,当让则让。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太过尖刻的人往往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柔是自然之道,柔也是养身之道,柔还是治世之道。"刚柔并济"是运用智慧来巧妙地为人处世,也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个人与个人之间如此,团队与团队之间也如此。方圆之间,天地之大",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做好这一点,你会觉得游刃有余,工作起来也会轻松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和"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讲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关键是一个"和"字。必须强调,和的重要性决不仅仅表现于能够生财,而是渗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历史上的"将相和"讲的是蔺相如,为了社稷长治久安,三让廉颇,终使廉颇心悦诚服,千百年一直被世人称道。现代国际学术公认:最提倡和谐的古代圣贤是孔子。古代圣贤擅长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运用,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乃至人与自然的和谐。纵览古今,凡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宏,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世态度。历史上睿智的哲人曾证明过,像庞涓那样忌贤妒能的小肚鸡肠者,最终兵败马陵道,贻笑天下。现代社会,商场上的"和"还有得与失之意,和是前提,得失是目标。在和的前提下,双赢才是好生意,单赢的生意无法长久。单赢是短和,是假和,是表面的和,是伪和。这种类型的和,眼前看是赢了,从本质上看是彻底地输了,输在诚信,输在德行。自然有自然的法则,做什么事情都要遵循自然之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林先生的大作在梳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的同时,总结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条自然法则:"物极必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这三句话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常常提起,但他的许多含义往往是在经历之后才有所感悟、深刻明了,很多情况下会悔之晚佾!

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趋向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思考  论政府行政管理的民主化  建立健全公务员培训机制的思考  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与对策  论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趋向  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  论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  完善行政权力制约机制的思考  论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论公车改革的难点与途径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协调机制  论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思考  (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不能说继承吧,感觉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因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兴起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但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受儒家和道家学派的治国学说的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国家管理上,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集权管理高度发达的,这直接对现代企业的组织体制进行了影响。二是,现在企业管理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用推行儒、道、佛等的学说实际也是一种通过文化洗礼以达到对人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题目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不能说继承吧,感觉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因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兴起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但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受儒家和道家学派的治国学说的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国家管理上,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集权管理高度发达的,这直接对现代企业的组织体制进行了影响。二是,现在企业管理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用推行儒、道、佛等的学说实际也是一种通过文化洗礼以达到对人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不能完全吸收一中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文化的理念,各取一点,融汇当代的高新技术才能实现对当代企业管理有很深的影响。 儒家文化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就主要是以政治管理企业,避免与政府体制发生冲突。在以博爱+待遇增加员工的对公司的忠诚度,从而达到骨干跳槽率的减少。 释家文化在当代企业管理中主要是企业老总为主,明智的老总会不断的施舍,不断的散财(这种散财不是普通人认为的到处给别人钱),从而达到不断的有才之士向其靠拢,形成一种无形资产,无论对老总个人还是企业都一种信服感。 道家文化一般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到企业壮大以后,企业壮大以后就要进入消化状态,让企业效率提高,此时求稳,正式道家所说无为而有为。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成名的企业家经常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包容万象有容乃大,这确实是一个企业壮大以后才能深刻体会到这其中蕴含的哲理。 如果你了解“国美黄光裕事件”,就知道他最后为什么会倒。。。 不过不能否认他的企业经营很好,可他为什么会倒?? 原因就是“政府” 不知道你是否明白 企业做大以后一定要学会道家思想,尽量低调

大哥,论文不是这样子就可以求得滴,给你点资料吧,也可以直接拿去用,只要你不怕被说抄袭。从易经说起《易经》有一个最简单的理念,有趣的是这个理念刚好与现在从美国流入国内的一些管理理念不谋而合。易经的“易”字有三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变易,指天下的事情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第二个意思是“不易”,说的是很多事情看似不断变化,可事实上没有什么改变,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站在科学的观点看,很多事情是不变的,科学研究就是要找出这些不变的定律。第三个意思最有趣,“简易”。这是说《易经》所要探讨的既不是变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要在变和不变之间找出一些规律,当我们真正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后,就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整个世界了解得更清楚了。《易经》始于周朝初期,距今已经差不多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当今被大家公认的在企业管理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美国有哪些新理论。当然,美国企业界对于企业管理的探讨是站在一个很实际的立场上的,而三千年前中国的《易经》是站在哲学的角度来探讨问题的,这两者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有趣的是,现在一些管理大师的著作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对于“变”和“不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越来越觉得值得探讨。刚才我提到了《易经》的结构主要是有六十四个卦,每个卦都有个卦辞。每一卦又有六个爻,从一到六代表了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每个爻也都有所对应的爻辞,用以阐述每个卦在不同时间、不同位置所对应的不同意义。前面我提到“易”字一方面,有“不易”的意思,另一方面还有“变易”的意思,所以每一卦、每一爻的辞义的含义都很广,并且常常讲得不是很清楚,这样的话就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因此,也使得一些风水先生或者卜卦的人有了很宽泛的解释空间。看过《易经》的人都会发现,这本书充满了忧患意识,一方面鼓励大家努力向上,另一方面训诫人们在得意的时候不要骄傲,否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在《易经》六十四个卦三百八十四个爻的爻辞里,有六十三个卦都是有吉有凶,有好有坏,只有一个卦的六十四个爻的爻辞非常不错,不是吉就是利,这个卦就是“谦”卦。这也是我本次要讲的主题。“谦”这个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是非常主流的一个思想(关于这个思想以及历史上所发生的例子我将在后面谈到),这从它的源头《易经》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所有的卦里,只有“谦”卦的卦辞和爻辞都是吉利的,其它的比如“否”卦、“泰”卦,甚至“乾”卦都有诸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亢龙有悔”等爻词。我先谈一下《易经》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谦”的价值的重视,然后再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最后谈谈这个价值观与现在的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之间相同的地方。《周易》出版没多久,周公就对他的儿子说,“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这就是说,“谦”这个道理如果领会得好,做得好,不论进退都有很大的好处。儒家的思想对于“谦”是非常重视的,我也举些简单的例子。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一本著作,是孔子的弟子收录的孔子当时的一些语录。《论语》最开始的几句话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有趣的是,孔子讲了三句话,可大部分中国人只讲前面的两句。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知道为什么第三句话大家提得很少,但是我觉得这句话也非常重要,这是孔子对于“谦”的价值的非常高的评价,是说作为儒家做人最高标准的君子,做事情应该尽自己的所能去做,而不要因为不知名就很不高兴。现在有一种比较浮躁的社会现象,就是并没有太多真学问或能力的人却一天到晚希望自己的名字到处张扬。《论语》中还讲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我再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孔子曾经去见老子,交谈了很久,孔子觉得老子的学问和思想要比自己高深很多。从老子处出来后,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吾今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把老子形容成神龙见首不见尾,表示出对老子道德学问的憧憬钦佩,这也是一种非常谦虚的表现。《论语》有句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也是广为大家所知的一句话,也是对“谦”道的一个极大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儒家,特别是《论语》所阐述的“谦”,并不是说只是一味的退让,而是说该争的争,不该争的就不要去争;遇到原则问题时,还是要固守那条底线,所以“谦”不是一味地做好人,唯唯诺诺。关于这一点,孔子是怎么说的呢?《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鲁国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季孙氏作为一个大夫,却使用了国君的礼节,说明他对自己的国王非常不尊敬,也是对当时现存制度的大不敬。所以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我所举的例子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给出的,我希望告诉大家所谓“谦”的本质从《易经》开始到儒家,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道家对“谦”的看法道家基本理念的源头是老子的《道德经》。可惜的是,道家后来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没有人看得懂的文章,并且神话和迷信的色彩越来越重,使人们对道家产生了错误观念。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很多人喜欢空谈而不做事情,并且假借道家的一些观念,由此造成了不良后果。事实上,如果翻翻《道德经》就可以发现,老子所讲的很多话都很有价值。他说:“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慈爱,“俭”是节俭,然后就是做人要谦和,不要与别人乱争东西。这三样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是很好的事情。老子还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人做事情最好是像水一样,水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可是自己却总是居于下处,什么都不争,比喻如果做人像水一样谦让,不吝于帮助别人,就不会有任何的争执和纠纷产生。他说的最有意思的是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于之争”,把“谦”这个字的含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所以,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中国古代一些阐述基本理念的著作比如四书五经,如果想挖掘这些思想中一个非常基础的理念的话,那么,这个理念就是“谦”这个价值观。“谦”的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用的价值观。我还要强调一下这个“谦”的价值观不是一味地迁就,从最早的《易经》中的“谦”卦,可以看出开始的几爻都是谦让,到后来的几爻说的就都是打仗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如果一味地迁就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由于我们事先做了很多谦让的事情,能做的事情都做了,是占理的;当我们必须要用武力或者暴力来解决问题时,胜算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当然,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我们做到这个程度,这就是基本的“谦”的理念。大家一定觉得我讲的这些不是什么新理念,但是,尽管看起来没有什么新鲜的,可事实上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老子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讲了几句很有意思的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意思就是说我所讲的话大家都明白并且要做起来也并不难,可是真正能了解“谦”的本意,真正发挥“谦”的基本精神,并因此使自己得到很大好处的人并不多。 传统文化中的“谦”道及人物故事历史上把“谦让”作为高价值观的故事很多,下面我举几个著名的。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蔺相如和廉颇都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璧去换城。相如到秦国献了璧,见秦王没有诚意,不肯交出城池,就设法把璧弄回,派人送回赵国。这就是著名的完璧归赵的故事。因为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了高官。秦昭王对此事念念不忘,遂邀请赵王到渑池相会。秦王对赵王说“寡人听说赵王很擅长琴瑟。为添酒兴,请大王鼓瑟如何?”,赵王明知秦王在羞辱自己,但因为惧怕秦王,只好从命。秦王随即召来御史,命其在竹简上写“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于渑池,令赵王鼓瑟”。秦王正得意之时,蔺相如上前一步,平静地说:“我曾听说,大王你很擅长秦音。为再添酒兴,请大王击缶如何?”秦王登时大怒,面色骤变。蔺相如坦然地将盛酒用过的瓦器捧起,送到秦昭王面前。秦昭王哪里肯击?蔺相如又道:“启奏大王,请你不要自以为很厉害。今日,你若击缶,我便作罢。若不击缶,五步之内,相如誓以颈血溅大王!”蔺相如说这话时,眉凝目瞪,须发皆直,并连连逼进数步。秦王已领教过蔺相如的厉害,怕他死拼,只好勉强击了一下缶。那缶声还未落地,蔺相如便叫随来的赵国御史也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月日,赵王与秦王会饮于渑池,令秦王击缶。”羞得秦王面红耳赤。回到赵国后,赵王很高兴,就拜蔺相如为上相,居群臣之首,也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举足轻重的功臣。蔺相如为上相后,廉颇很不满,总想找机会羞辱他。蔺相如却一直回避廉颇,让他找不到与自己冲突的机会。大家都以为是蔺相如怕廉颇。于是,他的门客对蔺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廉将军散布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执意挽留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却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怕廉将军吗?其实我想到的是: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后来传到廉颇耳中,他非常惭愧,觉得自己的气度实在是与蔺相如相差得太远了。后来廉颇解衣赤背,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吻颈之交”便由此而来。我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谦”的重要性。蔺相如的举动非常伟大,他能在立了大功、做了群官之首后还对廉颇谦让;廉颇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当他知道自己做了不对的事情后,能够正视错误,并争取别人的原谅。了解这个故事的人很多,可能够做到他们那样的人很少。历史上,由于将帅不和或朝中重臣不睦而使国家元气大伤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任何争斗的方法都不好,即使暂时赢了的人最后也是输家,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谦让”。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就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谦让”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双赢。“谦让”不是懦弱的表现,这方面蔺相如是最好的典范。三国时代也有一件类似的事情,只是没有这么戏剧化。周瑜在正史中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并且心胸开阔的人。当他被孙权拜为都督时,引起了另外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为吴国屡立战功的三朝元老程普。他对周瑜为都督、自己为副都督非常不满,总是找机会与周瑜过不去。周瑜为了国家利益尽量忍让,忍到后来,程普终于自己觉悟。他发现,虽然自己的年龄、资历都比较老,但周瑜的才干确实比自己高,他做都督比自己合适。于是,程普亲自去找周瑜谢罪,俩人还成为好朋友。下面我再举个反面的例子。由于“谦”的价值观自古以来就被中国人重视,因此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利用假的、虚伪的谦虚做幌子,骗取本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发生在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王莽是皇上的外戚,很早就想篡位。他做了很多沽名钓誉的事,一度声望很好。大家都觉得他非常谦虚、很尊重别人。其实,暗地里王莽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他先是挖空心思把好事安在自己头上,使自己的声望越来越高,逐渐篡夺国家权力。一旦时机成熟,他立刻毒杀了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汉平帝,篡位做了皇帝。事实证明,王莽不仅不谦虚,而且十分傲慢,甚至是包藏祸心。当他的本来面目逐渐被大家看清后,反对他的人越来越多,最后终于推翻了他的王朝。“谦”的反面是“骄”,就是骄傲。历史上很多人本来可以有很大成就,可由于过于自负,高估自己的成就,在遇到挫折或问题时处理欠妥,结果造成遗憾。我以前在讲堂里提到过汉朝的大才子贾谊,他不但自恃才高,还气度小。其实,所谓气度小就是过分地骄傲,以致不能谦虚地看待事情,最后他竟积郁成疾,英年早逝了。三国时期的杨修才华横溢,但也非常自负。他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是很好的朋友。由于他过分骄傲,引起了别人的嫉恨,最糟糕的是招致了曹操的嫉恨。曹操自认为自己学问很高,可每次碰到杨修,总看到杨修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使曹操感觉自己比杨修差一些。而曹操并不是心胸宽广的人,哪里容得下杨修,后来找个借口把杨修杀了。 中国传统思想与美国管理趋势我刚才讲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尤其是以“谦”这个道理作为讨论的重点。我们再来看看当今的企业管理,尤其是国外,有哪些主流思想,它们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有什么关系。以美国为例。美国近几十年来,在企业管理思想方面有很大变化。如果把二战结束作为起点,可以将美国企业管理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我以前曾经讲过,二战刚结束时,美国是全世界唯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的国家:本土没有发生战争;由于二战的关系美国工业迅速发展。这使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和美国竞争。在这段时间里,美国的管理可以说没有什么理念,完全是一种自大的想法。他们认为,只要是美国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比其他国家的好,大家都会抢着要。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其他国家由于忙于战后恢复,没有条件与能力来做这些事情。到了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欧洲和日本相继复原,开始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再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更多的国家发展起来,不仅生产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进入企业管理的主流。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至今,中国也以很快的速度进入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主流。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美国管理的主流思想随之发生了改变。此前,美国唯我独尊且具有严重的种族观念。他们认为,其他人种的人都比白种人的能力差,其他国家本来就比美国差,那些国家的人也就比白种人差得更多。美国尤其歧视黑人。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和管理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对美国产生了威胁。美国开始的态度很傲慢,认为日本的发展是暂时的,仗都打败了,怎么可能与美国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竞争呢?可后来的事实证明,日本在产品、技术方面逐渐显现出凌驾于美国之上的趋势,使美国面临很大威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企业不约而同地运用“谦”的价值观,认真思考诸如“我们也许有些地方没有其他国家的企业做得好”,“我们的管理制度、我们对人的管理方法是否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反省使他们改正了错误,获得长足的进步。相反,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却由于80年代的成功沾沾自喜起来。“谦受益,满招损”。骄傲使日本在90年代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景气。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看看在美国企业所做的事情中,哪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美国企业管理的主流思想,大致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是“团队精神”(Teamwork),另一个就是“尊重多样化”(Value Diversity)。首先谈团队精神。所谓团队精神就是把团队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人的本性是希望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凸显自己的能力,很少有人愿意当无名英雄。团队精神在以前的美国企业中相当缺乏。他们不仅歧视有色人种,也歧视白人妇女。这种歧视的本质就是一种狂妄的表现,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而强的原因不是自己的能力真的高于别人,而是盲目地认为白种男人天生就比其他人强。这就造成有能力的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能力的人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可以想象,整个企业的生产力、竞争力一定会由此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受“谦”的价值观的影响,企业管理者摒弃种族歧视,把有能力的人安排在合适的职位上,企业的管理环境开始改变,“团队精神”和“尊重多样化”逐渐实现。美国是世界上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的国民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外国移民而来,只是移民的时间不同而已。白人移民最早,其中又属英国移民在先。像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的移民要晚一些,那时还被其他白人歧视。黑人移民是由当初贩卖非洲黑奴逐渐形成的移民。亚裔移民始于二十世纪。因此,美国人追溯不了几代就可以发现其实大家都是移民来的。对美国来讲,建国的基本精神就是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种族文化。可是,当社会不够开放、歧视普遍存在的时候,生活在这个多元化社会的人就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团队精神的建立、随着全球化速度的加快,美国开始认识到要尊重多样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能力,弄懂了这一点后,美国的竞争力又开始变强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管理进入歧途往往是因为对自己过分地看重,也就是过分地骄傲、不谦虚。因此,造成了很多矛盾和不平衡。可是,当整个社会的人尤其是当权人、有既得利益的人明白要改变这种观念,要让有能力的人——不论他们的背景怎么样——发挥他们能力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化“谦”这种思想的发挥。有趣的是,几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写《易经》的时候,是站在一个很主观的立场,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觉得“谦”是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理念,如果做得好就能得到非常多的好处。这种想法在当时并没有科学依据。可谁能想到,几千年后、在全球化的世界中,把老祖宗讲的道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上,竟使企业获得非常大的好处,达到了更高的目标。资料证明:“谦”道可以使企业员工产生更大的向心力。如果企业中每个人都有谦虚的态度,尊重别人的能力,企业就会更加和谐。在这种情形下,企业的能力和竞争力绝对会增强很多。 我可以用我的亲身经验证明这一点。当我在美国读完博士,开始在贝尔实验室做事的时候,是二十世纪70年代。那个时候,企业的文化都是鼓励大家要有闯劲儿、要有侵略性(Aggressive),什么东西都是要去和别人争。我记得那个时候,我的老板和同事都对我说,在美国这种环境之下,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如果你不去争的话,没有人会觉得你做得好,到最后也不会给你剩下什么。当时,几乎每个人给我的劝告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可是,当我开始做事时,因为我本人不是一个好斗的人,我还是觉得不该争的东西或是不值得争的东西就不要去争。当然,不去争不表示一天到晚被别人欺负,而是自己要有一个原则、有条底线。这个底线在什么地方,由自己决定,但肯定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当别人没有触及这条底线的时候,我可以谦让;但当别人越过这条底线时,我就要给他明确的警示。我在贝尔实验室做了这么久,没有与任何一个同事红过脸、吵过架。当然,同事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意见不同的地方。我对做事情有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值得争的东西我忍让一下,如果对方是个讲理的人,他就会以合理的方式来回报;如果对方得寸进尺,这种人在企业里恐怕也呆不了多久。事实也是如此:有些人什么都要争,看起来很凶的样子,可是不久以后就遭受了不小的挫折。这说明,他的那种方式行不通。试想,大家做事情时,都愿意与容易相处、谦让的人合作;有升迁的机会时,也希望看到比较容易相处、可以和和气气解决问题的人升迁。因为,这样的人使我们做起事情来会比较容易、轻松一些。很少有人愿意和一个总是与别人吵架、与别人争的人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的范围有点太广了,不大好细说。总的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自身修养方面都有很全面的阐述和规范,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融入企业管理的具体细节中来。比如:可以结合到企业文化中来,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可以结合员工的培训中,提高员工的职业精神和快乐度。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培训和气氛培养来产生作用的,如果硬性加入到制度中恐怕会让制度无法落实,具体应该如何结合还要看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状态、人员构成等具体情况

不能说继承吧,感觉受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还是蛮深的,因为中国企业管理研究的兴起也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但是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主要受儒家和道家学派的治国学说的影响,也主要是体现在国家管理上,但是中国一直都是集权管理高度发达的,这直接对现代企业的组织体制进行了影响。二是,现在企业管理也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用推行儒、道、佛等的学说实际也是一种通过文化洗礼以达到对人的管理

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管理思想继承和发展而来的都在从成功中吸取经验失败中吸取教训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