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数学论文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并解答

发布时间:2024-07-20 07:40:31

数学论文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并解答

这样看来,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既然如此,史美尔斯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这似乎解答了我的疑惑。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海贝尔曾经说过,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的教师是幸福,不如说好的教师是不幸。这启发了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数学论文可以讨论学习什么?。既然如此,这种事实对本人来说意义重大,相信对这个世界也是有一定意义的。数学论文可以讨论学习什么?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数学论文可以讨论学习什么?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而这些并不是完全重要,更加重要的问题是,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成为名人的必要条件,到网上去找找吧,我相信大家都很关心。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通过使用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的形状和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的。数学家们拓展这些概念,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合适选定的公理和定义中建立起的严谨推导得出真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它来表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数和形的科学。由于生活和劳动的需求,人类最原始的民族也有也了解一点简单的计数和一点点的计算。而“论文”是专门研究或探讨某种问题的文章因此数学论文的意思就是专门研究或探讨数量、结构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问题的文章。我认为我们现在写的数学论文应该分三类。第一类是把自己的答题过程中最有想法、印象最深的题目以及解法写出来进行讨论;第二类是解决一个新的问题;第三类是将数学应用在生活上,就是一道超长的应用题。有几种几何题它们的解法是用同一条公式(n(n-1))÷2来解答的。比如:一条直线上有10个点,求直线上有多少线段;角AOB中有以点O为顶点的10条射线,求有多少个角……在这里,我们就讨论三种题目。一条直线上有17个点,求直线上有多少线段。像这种题目就能用上(n(n-1))÷2这条公式。这道题目的过程就是17×(17-1)÷1=136(条)。如果加上线段AB长16,线段AB的中点是C。D,E是AC和BC的中点F,G,H,I是AD,DC,CE,EB的中点......求所有线段的长。我们可以全部转化成最短的线段,一条就是1有1×(1×16+2×15+3×14+4×13+......+15×2+16×1)=2×16+4×15+6×14......+18×9)=32+60+84+104+120+132+140+144+144=960答:有960个单位长度同理一个角上有17条射线,求本题的图上有多少角。像这种题目就又用上了(n(n-1))÷2这条公式。这道题目的过程就是17×(17-1)÷1=136(个)。如果加角AOB是160度,线段AB的中点是C。D,E是AC和BC的平分线。F,G,H,I是AD,DC,CE,EB的平分线......求所有角的度数。我们可以全部转化成最小的角,进行以上运算,所得结果就是答案。(n(n-1))÷2是一条有用的公式,我只花了一点点的时间,请大家和我一起研究,好吗?

一篇论文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论文提的问题:第一点: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第二点:这个课题的意义与目的。第三点:全文的框架。问题一旦提出,就有了回答的需求。带着问题看文献,满足了自己回答问题的需求,而需求得到满足就会导致快乐,所以带着问题看文献会更有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看文献,而要冥思苦想一段时间。这就如同人在不是很饿时吃饭没胃口,如果饿了一天之后,随便吃什么都觉得很好吃。冥思苦想的阶段,就好比忍饥挨饿的阶段,可以很好地“酝酿兴趣”。

动物学论文可以写关于什么的问题并解答

动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我给你解决

1 人类左右撇子性状的遗传机制2 人类指纹遗传机制的初步探讨(我还不知道指纹遗传是数量遗传还是非数量遗传还是别的什么东西)3 利用某某动物对遗传3定律的验证4 hnRNA向mRNA转变机制的验证5 某某动物减数分裂的观察一般本科生论文的要求都不高,搞一个验证实验或者观察什么什么的都能过关。

龟的影像学和血液学研究摘要:龟鳖以颈和四肢的伸缩运动而产生呼吸,先呼气,后吸气,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叫做“咽气式”呼吸,简称龟吸。应用现代先进的医疗诊断技术,我们对1只缅甸陆龟进行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发现龟背甲下方左右各有1个大气囊,腹甲上面的软组织有胸主血管和腹主血管。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我们发现龟肺发育不良是咽气式龟吸的基础,不健全的龟肺决定了龟的新陈代谢必然缓慢。对龟的血液成份进行定性定量测定,发现龟的红细胞大而有核,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缺如,这是龟血的奇异现象,我们获得的宝贵资料,对探索乌龟新陈代谢缓慢和长寿机理,提出了新的课题。 关键词:龟螺旋CT MRI 医学检验 应有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先进医疗诊断技术,我们对1只缅甸陆龟进行影像学检查,龟的呼吸系统做了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并对龟的血液成份进行了测定,资料报道如下,供同道们参考分析。 1、科研目的: 了解龟体软组织结构,对龟的呼吸系统进行影像学研究和解剖对比分析,探索乌龟新陈代谢缓慢的机理。 2、实验材料: 缅甸陆龟又名象龟,俗名Elongated tortoise(拉丁学名Indotestudo elongata),属龟鳖目、曲颈龟亚目、陆龟科、缅甸陆龟属。实验象龟体重3000g,头项部淡黄色,有对称鳞片,吻印,上喙略勾曲,鼻孔粉红色,背腹甲被覆角质盾片完整无损。背甲隆起光滑平坦……

数学论文可以研究什么问题

数学源自于古希腊语,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一部分数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中学数学中不等式的证明3、组合数学与中学数学4、构造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5、高中新教材中数学教学方法探讨6、组合数学恒等式的证明方法7、浅谈中学数学教育8、浅谈中学不等式的几何证明方法9、数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0、高等数学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11、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12、情境认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3、高中数学应用题的编制和一些解题方法14、浅谈反证法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15、探索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

1、几个带参数的二阶边界值问题的正解的存在性研究2、关于丢番图方程1+x+y=z的一类特殊情况的研究3、变限积分函数的性质及应用4、有限集上函数的迭代及其应用希望以上回答对你有帮助!————————————————————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文章也是一样,我不敢保证我们团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让你捧上奖杯,获得名次。但这里面承载的心血和汗水不比任何写作团来的少,因为责任就是肩膀上的大山。不是我们写不出华丽清晰的文章,而是不可预定的因素太多,轻易地给您承诺说我是最好的恰恰说明了我的不成熟和轻浮。我想我简单的介绍并不能让你感觉眼前一亮,但你细细的品读定会感觉我们团靠谱务实的作风。

地球科学论文可以写什么方面的问题并解答

sfdsefdewfewfewfewfwefweofiewfffffffewfhe ff efiewufuwuifweuifywe fwefewfewfewfewf

你好~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一方面人类受到不断变化的地球系统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现在人类活动正从各种尺度(局部的、区域的、全球的)改变和开发利用地球的物理、化学、生物环境。要了解人类是怎样与地球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是如何影响地球环境,就需要对地球系统有全面的了解。详细掌握地球各种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的知识,对于实现国家未来繁荣和人类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目前世界地球科学研究正从传统的地学向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新的知识体系转变,地球系统已成为地球科学解决全球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科学基础。研究地球系统的过程、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逐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当今资源和生态方面的问题已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利用地球系统科学的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管理自然环境和资源,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国土资源工作要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建立新的资源管理知识体系,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还相当大,加大这方面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势在必行。  重大环境问题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地球系统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一个地球整体。它包括了自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的十分广阔的范围,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间存在着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观点认为,全球变化是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之间相互作用与反馈的结果,对这些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的科学认识需要将地球作为一个统一的动力学系统来研究。因此,要解决当代资源环境重大科学问题就需要把地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或子系统组成的连续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并运用一般系统论的原理研究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  从1983年美国宇航局首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到现在短短的20年中,地球系统科学已成为国际地学界和各国地学发展的主要科学目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学部最近一份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地学的科学挑战在于了解和预测地球系统内物理子系统、生物子系统和人类子系统的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日本最近拟实施的“预测地球变化”计划强调要对地球系统各种过程进行研究、观测和模拟。英国在“1994-2000年地球科学战略”中也提出它的战略目标是要了解关于地球系统过程的知识和认识。  今天,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们所涉及的是人类与人类本身生命支撑系统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关系正日趋紧张。人类自身的活动正在威胁着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它不再只是局部的或区域的问题,而是跨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虽然它产生于工业革命,但是,它真正引起世人的关注仅仅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这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就科学内容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单一学科的范围,往往涉及大气、海洋、土壤、生物等各类环境因子,又与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密切关联。只有从地球系统的整体研究才有可能弄清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理解地球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才能减轻地球系统变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减轻自然灾害及其造成的损失,提高人类对地球系统变化的适应能力,达到地球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当前,地球系统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强调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服务于社会发展。  当代重大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地球资源所造成的,其影响程度已接近自然变化,并正在继续加剧,从而可能对未来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长远的不可逆转的后果。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份改变,渔业产量下降等,而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由于全球变化的幅度已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化的范围,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三次评估报告的预测,未来全球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全球还将升温1.4-5.8℃,将给全球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影响。假如这种态势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地球最终将成为一个不适合人类和其它生命生存的星球。2004年美国五角大楼给美国总统布什提供了一份秘密报告,题目是《全球变化将会毁掉美国》,其核心内容是,在未来的20年里,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性的灾难,引发全球性的骚乱和核战争,会有数百万人死于全球变暖引起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中,到2020年,欧洲的主要城市将被海水淹没,英国将变成“西伯利亚”气候。因而气候变暖对世界的威胁超过了目前令美国不安的恐怖活动。气候变化不再是科学争论,而是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现在,连美国军方都在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足见研究全球系统变化的意义。  地球系统科学已经解答和需要解答的问题  地球系统科学是研究地球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建立全球环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对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地球系统科学是为迎接人类面临的基本生存环境问题,即全球变化挑战而兴起的基础科学,也是当今人们利用、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理论基础,或知识体系。  在过去的10年,对地球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我们认识到地球系统已超越了至少过去50万年的自然变化范围。目前,全球环境系统正在同时发生的这些变化,其变化的幅度和速率在我们人类的历史上,甚至可能对整个地球的历史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它们虽然发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其影响却很深远。而且,有很多变化正在加速进行。这些变化对全球环境产生关联效应,它们还难以被发觉,通常无法预测,很多时候会突然发生。由于是人类活动造成了这些全球环境变化,因此,我们人类社会最起码要有所反应,要有针对性和有创造性地采取响应和适应策略。虽然,目前已经对有些变化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变化来说还没有这样做。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我们的地球最终将会变为一个不适合人类和其他生命生存的星球。  对地球系统的研究还取得了另一个重大的突破,测示出了一个甚至在20年前几乎没有预测到的、影响深远的一系列发现:地球内部的缓慢作用与海洋和大气系统的较快运动之间,存在令人惊奇的耦合关系。另外,有一些标志表明,大洋盆地外形的微细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大洋的环流;构造作用的波动会造成二氧化碳循环混乱;火山爆发的频度和地震机制与地幔流体的动力学相关联;海洋和地幔间的流体循环肯定影响着火山活动的特性,甚至可能是板块构造活动的媒体。因此,搞不清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性的各种现象就不可能实现高准确度的预测。近年来,由于人们揭示和掌握了厄尔尼诺与异常气候之间关系等各种现象之间的部分相互作用,使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预测获得了成功。  过去10年间全球变化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深刻地揭示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的本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该系统的方式。虽然全球变化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令人感到振奋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至今我们还不能确定临界阈值在哪里,我们不了解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将是否、何时和如何推动地球系统走向并跨越临界阈值,进入地球的另一种环境状态中。我们也不知道,地球系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和运行模式才是一个强健的系统,能够使我们安全地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已经为我们提高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做出很多贡献,但是,仍然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能否保证我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挑战。我们有能力迎接这个挑战,但是,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更具活力的、综合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人们希望科学研究能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使人类社会有能力对全球变化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并最终拿出解决的办法。  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的环境,即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21世纪初地球系统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为此,2003年,IGBP计划正式进入第2个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在方法上强调综合与集成,在研究内容上强调跨学科以及全球可持续性,在能力建设上强调知识储备,基础建设和公众宣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有关全球变化研究共识,认识到全球变化必须围绕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重大的环境问题,开展对地球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这对减少未来环境预测的不确定性,促进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亟须加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全球环境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我国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和深刻的。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正在改变。如气候不断变暖,冰川退化、森林减少、草原退化、荒漠化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北方干旱化趋势增加等。中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显著、深刻的变化。近百年来我国平均地面温度上升了0.6-0.7℃,海平面平均上升了10-20厘米,冰川面积减少了约25%,过去50年北方年降雨量减少10%,干旱化加剧,极端的天气气候事件如旱涝灾害发生的风险近20年来呈上升趋势,近50年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由此造成的气象灾害损失目前达到了GDP的3-6%,是世界上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例如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对我国的气候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使用了年均温度增加4℃,年降水量增、减少10%或所有参数不变三个可能的变化方案,模拟结果显示,我国森林植被各地带由南向北推移3至5个纬度,森林面积南增北减,但总面积减少。温带草原对全球变化反应敏感,面积有所增加,大部分由森林演变而来。温带荒漠化扩大三分之一,荒漠化进程显著。青藏高原与我国西部高山的高寒植被将大部分消失。我国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不断增大。国内相关研究表明,按目前的全球变暖趋势持续下去,30年后我国主要农作物(稻米、小麦、玉米)将减产5-10%,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的短缺有加剧趋势,预计本世纪30年代,即使采取严格的节水措施,黄河流域仍将缺水200亿吨;传染病的种类和影响范围将明显扩大,一些已经绝迹的传染病又有死灰复燃的可能;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16厘米,预计到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剧,气候突变事件发生概率增加,并可能在大范围地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总之,全球变化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人体健康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加剧等都与全球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了解和正确认识这些变化及未来的趋势涉及到许多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  另一方面,在履行有关全球环境条约和外交谈判中,全球变化研究的成果可以提供科学支撑和对策,以减轻国际上日益增加的对我国的压力,维护我国的根本利益。因而全球变化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目前,我国大部分污染排放名列世界前茅且居高不下。除二氧化碳位居第二外,其他各类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均位列首位,占全球排放量的很大份额。这种状况一方面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公约履约的压力。  今后,国际上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采取保护气候措施的压力将显著增加,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履约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和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及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着眼都应做出理智的选择,采取综合的对策和积极的行动,充分利用国际上应对全球变化的机遇,在全球环境保护的进程中争取主动,实现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以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鉴于全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深刻,这就要求人们通过改变其价值、信念、行为来对日益加强的全球环境变化的认识作出响应。为迎接上述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的挑战,国际科学界确立了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描述和了解控制地球系统及其演化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定量估计整个地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预报全球环境变化建立科学基础,增强人类对未来几十年至几百年重大全球变化的预测能力。其总的目标,就是逐步提高对包括气候在内的地球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对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提出预测意见,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各国政府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最终为世界和国家一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决策服务。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过去10年,我国实施了一批全球变化研究项目,取得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东亚季风环境系统的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先进行列,提高了我国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显示度”,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整体水平与国际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尚未形成适合国情的完善的生态与环境科技体系,未能满足国家需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的差距。20年来,我国生态与环境科研基本处于被动跟踪状态,缺乏基于国情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应用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科研与发展相脱离,研究赶不上问题的发展速度,对新的环境问题缺少应对理论和技术储备,生态与环境科研不能有效地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环节,使环境保护战略缺少强有力的科学指导,技术方向难以进一步明确。这与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国际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主要问题表现在:(1)缺乏系统的基础观测数据资料,这既包括现代过程的观测资料,还包括过去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的记录数据;对于季风环境系统中大气、海洋、陆地以及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研究和综合集成研究不够深入。缺乏较完善的气候预测系统和气候系统模式。(2)生态与环境重大科学问题缺少原创性的研究。(3)缺少大跨度学科交叉系统综合研究和全球视野。(4)长期、连续、动态的基础数据积累不够。 (5)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集成和环保成套装备。(6)对国家决策的科技支撑薄弱。  基于被动跟踪状态,缺乏较完善的生态与环境科技体系?熏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处于拉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 许多有关地球系统研究国际前沿和热点问题在中国尚未提到日程上。  当前国际地球系统科学进入新阶段,瞄准新的高点,但国际上正在讨论和将要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国内很少研究。例如2003年4月,欧、美地球物理学会在法国尼斯(Nice)联合举行万人大会,讨论的热点如“显生宙的大气历史”,“地球与类地行星的岩浆发生与演化”,“大气圈与生物圈的交换:从源到汇的全面探讨”,“地幔构造与成分: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模型的协调”等,均属地球系统科学的范畴,却都是我国未进行研究的题目。  2. 重大国际计划的学术总结,往往不见我国参与。  一些有关地球系统研究国际合作计划,在实际观测和数据采集中我国曾积极参加,大力投入。但到进行学术总结时,我国学者的参与却大幅度下降。我们可以在研究计划的外圈为产生数据出力,却进入不了核心,在材料“组装”和理论探讨中却发挥不了作用。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是我国地球科学家视野狭窄,立足本国、面向全球研究的论文不多见;许多研究论文仍然停留在描述性为主的传统阶段;对地球系统科学中关键问题的理论探讨基本上仍未提到日程上来,因此使我们的研究只满足于向国际学术界输出“原料”。  3. 国土资源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正在形成“时代”差距。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国土资源领域开展的研究工作,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部署重大科技工作,而且已完成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根据《中国现代化报告200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水平与国外的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仍排列在世界第60位。据此,估计我国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水平也不会高于此数。  我国国土资源科学研究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阶段,在技术装备现代化还未完成的条件下,现在又面临着信息化的挑战,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上正在形成“时代差”。这种差距不是战术性的,而是战略性的。根据美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部署,到2020年前后美国将在新的地学知识体系指导下,构建出真正能够反映时代特色,与高新技术发展和资源需求相适应的新的资源科技体系。  面对这种形势,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求我们不能再按一般发展的时序关系去思考,不能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必须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要充分利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广泛扩散性、渗透性与共享性,充分利用国家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的技术物质基础,以信息化迅速改造传统工作,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战略地位的关键性技术装备,构建国土资源现代化探测调查技术支撑体系。  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领域的著名研究机构,成果产出及其影响反映了该领域过去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研究的竞争态势。在该领域的研究中,中国在拥有著名科学家的数量、著名科学机构的数量、著名机构的科学产出以及成果方面,与美国等先进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过去20年国际地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246名著名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以美国为主的10个西方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占70%,环境/生态学领域有重要影响的246名著名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以美国为主的19个国家中,其中美国占67%。我国没一位科学家进入地球科学领域、环境生态领域中的前250名位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2001)根据全球近500万名科学家所发表文章在1981-1999年近20年中被同行引用的次数,按21个领域筛选出各领域前250名科学家,地学(Geosciences)领域共有248名科学家,其中2名科学家的工作单位及其国别不表,其它246名科学家分布在10个国家109个机构中,其中,美国机构65个,英国13个,法国12个,瑞士4个,加拿大4个,澳大利亚4个,荷兰2个,日本2个,德国2个,比利时1个,我国一个也没有。  抓住机遇,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与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未来15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对我国生态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根本上转变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  生态与环境科技的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解决我国生态与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以转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生态与环境保护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自主创新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与环境科学理论和技术体系,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境健康风险,提高生态与环境宏观决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适应全球变化的趋势,逐步建立循环经济导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科技支撑,并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生态与环境领域的科研队伍。  未来10年,我国可持续发展将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既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长期积累的问题,又要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其中国家发展的需求和地球科学研究重大跨越的时代背景,为响应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科学管理和维护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研究目标,满足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我国理当顺应国际全球变化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最新研究方向,在中国积极开展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特别是地球系统研究对中国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地球系统的未来恐怕会产生独特的影响。这是一片承受着巨大压力,但又充满无限希望的土地。它人口众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这些正是引起全球变化的其中两个因素。这片土地的历史是那么辉煌,文化是那么灿烂,人民又是那么生气勃勃。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一个富于进取心和改革意识的国家,它已经成为亚洲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亚洲地区在确定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最终很可能要起决定性的作用。相信在地球系统科学的征途上,中国的学术界将在国内迎来新的春天,为国际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因此,我国应当不失时机、及早部署,为此建议:  1. 加强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理论研究,但不能只是追随国外走向,我国的地球科学长期以现象和记录为对象,难以进入国际地球系统合作研究的核心。只有在取得高质量记录的同时,有目的地开展现代过程观测与试验,积极推进理论模型的数值模拟工作,才能从现象描述推进到机理探索,切实开展核心理论研究。另外,必须分析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根据实际的研究力量和科学积累,选择有突破前景的重大课题,通过记录、模型与观测三结合,实现既有本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全国和长期性的大型研究计划。建议实施“中国宏观自然环境格局及其演变趋势”项目,把青藏高原、季风气候、边缘海盆等一系列既具中国特点,又是全球重大环境特色的内在联系、形成机理与演变方向,进行系统研究,而不只是分别参与国际合作;这一操作一旦实现,必将在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此外前新生代的全球变化,国外主要依靠稳定同位素分析推测大气与海水的演化,而我国具有澄江、热河等化石群特殊保存条件的优势,应当通过古生物宝库与地层的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探索古代“冰室期”与“暖室期”转换以及生命演化等重大问题,力争有重大突破。  2.要瞄准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问题,开展追踪过程、探索机理的研究。  我国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微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力量,在地球微生物学、演化基因组学等方面参加国际新前沿的研究。鉴于目前该交叉领域在国际尚属起步阶段,我国应一方面促进两大学科的联合交流、讨论,另一方面建立相应的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并及早招募力量,着手筹建。  3.组织中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系列,出版反映科学前沿的综述文集或专辑,举办地球系统科学讲座,推动国内的学科交叉。  4. 集中财力大力建设国家地球系统科学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地球系统科学科技人员提供完全或部分共享的地球系统科学科技信息。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 川大地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 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 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 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地球科学 (geoscience)。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 大基础自然科学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 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 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 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 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 界奥秘与规律的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 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 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 合性学科体系。地球科学目前主要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气象 学、水文学、海洋学、土壤学、环境地学等学科。其中,地质学(geology) 由于其研究领域广博、分支学科较多,并且以研究地球的本质特征为目的, 因而成为地球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以至于人们有时把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作 为同义语使用,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有差别的,它们具有包容关系。随着科学 的发展,地球科学还会不断地诞生新的学科和出现一些边缘学科。 地理学(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 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涉及到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一 般可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 形、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普通自然地理学、 区域自然地理学、地志学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和社会与自然地形、地理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口与聚落地 理学、经济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 气象学(meteorology)以地球周围的大气圈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大气 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其研究内容也很广泛,包括许多 分支学科和应用学科。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大气物理学、天气学、气候学、高 空气象学、动力气象学等,主要的应用学科有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 航空气象学、海洋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林业气象学等。其目的在于揭示大 气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发生、发展本质,从而掌握并应用它为人 类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水文学(hydrology)和海洋学(oceanography)以地球表面分布的水体 为研究对象。水文学主要研究地球上江河、湖沼、冰川、地下水以及海洋等 各种水体的数量、质量、运动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联系。海洋学是以海洋作为一个独立 体进行研究的,它实际上是从地球科学的其它几个分支学科中独立出来的, 这是由于海洋在现代地球科学、人类生存环境和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 越重要的缘故。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各门学科的总称,根据研究内容不同可分为海洋物理学、海洋水文学、海洋 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气象学和海洋地质学等。 土壤学(soil science)以地球表面发育的土壤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 究土壤的物质组成、结构、类型、分布和形成发展过程。根据具体研究内容 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土壤学也有一些分支学科,如土壤生物学、土壤地理学、 土壤气候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地质学等。 地球物理学(geophysics)是应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是近代发展起来的地球科学与物理学相结合的一门重要边缘学科。广义的地 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固体地球及其表部的水体和周围的大气圈。但由于 水体和大气圈的研究都已建立起相应的独立学科,所以一般所称的地球物理 学是狭义的,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固体地球,因而也可称之为固体地球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重点研究固体地球的各种物理性质、物理现象及其发生与发展过 程、地球的内部构造与组成、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其主要分支学科有地震 学、地磁学、重力学、地热学、地电学、大地测量学、大地构造物理学和应 用地球物理学等。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 在地球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地球环境的监测与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答案补充 地质学(geology)研究的主体对象也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 地球的表层——地壳或岩石圈。地壳或岩石圈的厚度一般为几十到二百公里 左右,与地球的半径(6371km)相比只是一个很薄的表壳。这一薄壳之所以 成为地质学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一方面是出于实际需要,因为这一层与人 类的生活、生产及生存都直接相关;另一方面是受现时人类能力的限制。人 们可以直接观测和研究地球表层,但现阶段人类尚无能力对地下深处进行直 接研究。钻井取样是目前人们获取地球较深部物质进行直接研究的唯一途 径,但由于受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钻井所能达到的深度是有限的。目前世 界上最深的钻井(5km)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这一深度尚不足 该区大陆地壳厚度的二分之一。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质学研 究的对象将不断向地球的深部(如地幔、地核)扩展。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形成演化历史。按其研究内容和任务的不同,地质学的主要 分支学科可简举如下: 答案补充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如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等; (2)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方面的学科,如构造地质学、构造物理学、区 域构造学、地球动力学等; (3)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方面的学科,如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 古地理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等; (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的学科,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地下 资源方面的分科,如矿床学、石油地质学、煤田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其 二是研究地质与人类生活环境及灾害防护方面的分科,如工程地质学、环境 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等。 此外,人们为了更好地研究上述地质学的各个方面,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其它一些学科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以促进和深化地质学的各项研究,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边缘学科,如数学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天文地质学、海洋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及实验地质学等,这些边缘学科在现 代地质学各领域的研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答案补充 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 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 的(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 球的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 注。这一问题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关系密切,于是在地球科学中逐渐形成 了一门与环境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即环境地学。环境地学主要研究地球 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形成、演变以及环境的破坏、污染、防止、保护、 改良与评价等。根据地球科学中各学科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环境 地质学、环境地理学、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海洋学、环境土壤学 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