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2024-09-06 22:55:30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范文大全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 气候、 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 绘画、 文学、 书法、 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 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 曲折的水面及亭台、 曲廊、 洲岛、 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 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 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 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 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 楼阁、 亭台、 轩榭、 馆斋、 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 外观造形、 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 圆镜形、 工字形、 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 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安排的, 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 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 就领略这幅景色, 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设计艺术之别具境界。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技术之大成, 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帝王游豫之地, 无以逾此” 。 圆明园通过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而蜚声欧洲, 对 18 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 称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范文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a:4:{i:0;a:7:{s:6:"mtitle";s:3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详细信息";s:7:"summary";s:367:"  参考价:¥40  作者:彭一刚 著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6年12月  版 次:1  页 数:106  字 数:106000  印刷时间:2008-8-1  开 本:大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25  包 装:精装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12003600";s:8:"art_link";s:0:"";s:8:"ordernum";s:1:"1";s:6:"imgurl";s:0:"";s:8:"filename";s:38:"2017/03/07/20170307102743-jpg";s:6:"isCase";i:1;}i:1;a:3:{s:6:"mtitle";s:30:"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目录";s:7:"summary";s:256:"·园林建筑历史沿革·园林建筑的分布·两种哲理、两条路子·园林建筑的特征·对于意境的追求·从庭到苑囿·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空间的对比·藏与露·引导与暗示";s:8:"ordernum";s:1:"2";}i:2;a:3:{s:6:"mtitle";s:3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内容推荐";s:7:"summary";s:1337:"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所处地理、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全书共分25个章节,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及照片。";s:8:"ordernum";s:1:"3";}i:3;a:3:{s:6:"mtitle";s:3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精彩试读";s:7:"summary";s:2406:"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诗经》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秦灭六国后又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其规模之大竟达数百里。除在其中营建离宫别苑外,为了狩猎还在其中驯养了大量的奇禽怪兽。至西汉又在秦上林苑基础上进一步扩充,遂使长安以南的广大地区悉归汉武帝的苑囿所有。除以自然山水为主的上林苑外在宫廷中还以人工方法开辟园林。建章官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汉武帝时虽独尊儒家,但他却又相信方士神仙之说,故在宫内开太液池,并在池内置蓬莱、方丈、瀛洲诸山,以象征东海神山。这不仅成为嗣后历代帝王营建宫苑的一种模式,而且还在模仿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又注入了象征和想象的因素。东汉迁都洛阳,园林的规模虽不及西汉,但却更为精致。  两汉时,私家园林也发展了起来。一些贵族、官僚如宰相曹参、大将军霍光、梁冀等相继在长安、洛阳两地建有园林。  魏、晋、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战乱时起,社会动荡不安。加之道教、佛教的流行与影响,当时产生了一种幺学。士:大夫阶级多逃避现实而尚清谈,思想虽十分活跃,但行为却放荡不羁。这时的上人,或纵欲享乐,或洁身远祸过着隐居生活,或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在这种风气影响下,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发展。例如以抒发自然情趣为主题的田园诗和山水画就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果说在之前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还处于一种自发或自为的阶段,那么这时则已跨进了自觉的阶段,这就是说已经初步地确立了自然审美观。这些,对于造园艺术的发展都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当时治园之风极盛,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更是得到了长足地发展。例如著名的金谷园即系当时大官僚石崇所建。此外。见于《洛阳伽蓝记》的还有大司农张伦和侍中张钊的宅园。这些园林虽然从气魄上讲不如以铜雀台和华林苑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但据记载,其自然风景和山石之美,似有过之而无不及。";s:8:"ordernum";s:1:"4";}}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题目大全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 气候、 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 绘画、 文学、 书法、 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 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 曲折的水面及亭台、 曲廊、 洲岛、 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 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 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 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 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 楼阁、 亭台、 轩榭、 馆斋、 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 外观造形、 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 圆镜形、 工字形、 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 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安排的, 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 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 就领略这幅景色, 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设计艺术之别具境界。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技术之大成, 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帝王游豫之地, 无以逾此” 。 圆明园通过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而蜚声欧洲, 对 18 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 称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范文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老先生的一篇经典的范文,是给学生进行学习的优秀典范。历来的人们的观点都认为这是一篇结构精巧严谨的典范说明文。所以一般执教者在进行教学时,也默认了这样一种规律,先定位为说明文,然后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在了解一下说明方法,说明特征,说明顺序等,接着赏析一下文中的修辞或者写得比较优美的地方。 这样的教学是挺规范的,但是,总觉得好像缺了点儿什么。今天在研究课文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作者似乎总在把苏州园林和图画联系在一起来介绍。于是,留了个心,顺着这个思路,把作者的这些蛛丝马迹寻找出来,一一列举,还真的发现这篇说明文越看越有味道,越来越值得玩味了。 首先,老先生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足以证明了苏州园林的建筑价值和艺术价值。接着直接指出,苏州园林在各个园林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可见,叶老的这篇文章就是抓住苏州园林设计的图画美来具体介绍的。 先总体介绍图画美的四个表现: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从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来具体说明,在联系到美术画的不对称表现出的自然之趣。很显然,作者向要说的是苏州园林的不讲究对称同样也是为了表现自然之趣。 再到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也很有讲究:可以说不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重峦叠嶂,或者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宽畅的就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上假如成河道,往往安排决不雷同的桥梁。池沼的边沿很少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两者可谓是神似。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更何况,还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些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副画的效果。不仅如此,还在池沼里养金鱼或各色鲤鱼,还种上荷花或睡莲,游人们在观赏“鱼戏莲叶间”的图画的时候,自然也很容易联想到《诗经》里的民歌:“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自然也就感染了柳宗元所感受到的“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单纯的快乐。人的审美感受也就不仅停留在优美的图画,更有朗朗上口的诗文的魅力了,自然也就更能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 在提到苏州园林的栽种、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树木的俯仰生姿,相间自然让四季都不寂寞,几个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本身就是一副绝好的图画,假如在开满花,简直就是珠光宝气的美人了,朴素的园林也有了富贵之气。 至于花墙、廊子,镂空的图案,大镜子,更是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致富有层次,错落有致。至此,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来看,苏州园林都已经很完美。但是即使如此,设计者们更是连细小的细节也不放过。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比如阶砌旁的草、墙上的爬山虎,白墙前的竹子芭蕉;门、窗的图案设计雕琢;色彩的基调,极少彩绘,为的是突出草木,给人安静闲适的感觉以及花开时节更能映衬出花的明艳。 自始至终,作者都在紧紧扣着图画美来阐述苏州园林的完美,在介绍着设计者的设计精巧以及苏州园林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建筑上的艺术,不仅仅是人创设优美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的艺术,更是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审美理论和艺术理论的结晶。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摘 要:直接数字合成(DDS)是一种重要的频率合成技术,具有分辨率高、频率变换快优点,在雷达及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文中介绍了一种高性能DDS芯片AD9850的基本原理和工作特点,阐述了如何利用此芯片设计一种频率在0—50kHz内变化、相位正交的信号源,给出了AD9850芯片和MCS5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和软件流程。关键词: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信号源 AD9850芯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精度大动态范围数字/模拟(D,A)转换器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用数字控制方法从一个标准参考频率源产生多个频率信号的技术,即直接数字合成(DDS)异军突起。其主要优点有:(1)频率转换快:DDS频率转换时间短,一般在纳秒级;(2)分辨率高:大多数DDS可提供的频率分辨率在1 Hz数量级,许多可达0.001 Hz;(3)频率合成范围宽;(4)相位噪声低,信号纯度高;(5)可控制相位:DDS可方便地控制输出信号的相位,在频率变换时也能保持相位联系;(6)生成的正弦/余弦信号正交特性好等。因此,利用DDS技术特别容易产生频率快速转换、分辨率高、相位可控的信号,这在电子测量、雷达系统、调频通信、电子对抗等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组成 图7为低频信号发生器组成框图。它主要包括主振器、电压放大器、输出衰减器、功率放大器、阻抗变换器和指示电压表等。(1)主振器RC文氏桥式振荡器具有输出波形失真小、振幅稳定、频率调节方便和频率可调范围宽等特点,故被普遍应用于低频信号发生器主振器中。主振器产生与低频信号发生器频率一致的低频正弦信号。文氏桥式振荡器每个波段的频率覆盖系数(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10,因此,要覆盖1Hz~1MHz的频率范围,至少需要五个波段。为了在不分波段的情况下得到很宽的频率覆盖范围,有时采用差频式低频振荡器,图8为其组成框图。假设f2=4MHz,f1可调范围为3997MHz~1MHz,则振荡器输出差频信号频率范围为300Hz (4MHz-3997MHz)~7MHz(1 MHz-4 MHz)。 差频式振荡器的缺点是对两个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要求很高,两个振荡器应远离整流管、功率管等发热元件,彼此分开,并良好屏蔽。(2)电压放大器电压放大器兼有缓冲与电压放大的作用。缓冲是为了使后级电路不影响主振器的工作,一般采用射极跟随器或运放组成的电压跟随器。放大是为了使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达到预定技术指标。为了使主振输出调节电位器的阻值变化不影响电压放大倍数,要求电压放大器的输入阻抗较高。为了在调节输出衰减器时,不影响电压放大器,要求电压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低,有一定的带负载能力。为了适应信号发生器宽频带等的要求,电压放大器应具有宽的频带、小的谐波失真和稳定的工作性能。(3)输出衰减器输出衰减器用于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电压或功率,分为连续调节和步进调节。连续调节由电位器实现,步进调节由步进衰减器实现。图9为常用输出衰减器原理图,图中电位器RP为连续调节器(细调),电阻R1~R8与开关S构成步进衰减器,开关S为步进调节器(粗调)。调节RP或变换开关S的挡(4) 功率放大器及阻抗变换器功率放大器用来对衰减器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使信号发生器达到额定功率输出。为了能实现与不同负载匹配,功率放大器之后与阻抗变换器相接,这样可以得到失真小的波形和最大的功率输出。阻抗变换器只有在要求功率输出时才使用,电压输出时只需衰减器。阻抗变换器即匹配输出变压器,输出频率为5Hz~5kHz时使用低频匹配变压器,以减少低频损耗,输出频率为5kHz~1MHz时使用高频匹配变压器。输出阻抗利用波段开关改变输出变压器次级圈数来改变。 工作原理及结构函数信号发生器产生信号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由施密特电路产生方波,然后经变换得到三角波和正弦波形;第二种是先产生正弦波再得到方波和三角波;第三种是先产生三角波再变换为方波和正弦波。在此主要介绍第一种方法,即脉冲式函数信号发生器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主要工作特性目前,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主要工作特性如下:①频率范围 一般为20Hz~1MHz,且连续可调。②频率准确度 ±(1~3)%。③频率稳定度 一般为(1~4)%/小时。④输出电压 0~10V连续可调。⑤输出功率 5~5W连续可调。⑥非线性失真范围 (1~1)%。⑦输出阻抗 50Ω、75Ω、150Ω、600Ω、5kΩ等几种。⑧输出形式 平衡输出与不平衡输出。 低频信号发生器的使用低频信号发生器型号很多,但它们的使用方法基本类似(1)了解面板结构使用仪器之前,应结合面板文字符号及技术说明书对各开关旋钮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分析了解,切忌盲目猜测。信号发生器面板上有关部分通常按其功能分区布置,一般包括:波形选择开关、输出频率调谐部分(包括波段、粗调、微调等)、幅度调节旋钮(包括粗调、细调)、阻抗变换开关、指示电压表及其量程选择、电源开关及电源指示、输出接线柱等。 AD9850 芯片介绍 AD9850是AD公司生产的最高时钟为125 MHz、采用先进的CMOS技术的直接频率合成器,主要由可编程DDS系统、高性能模数变换器(DAC)和高速比较器3部分构成,能实现全数字编程控制的频率合成,并具有时钟产生功能。AD9850的DDS系统包括相位累加器和正弦查找表,其中相位累加器由一个加法器和一个32位相位寄存器组成,相位寄存器的输出与外部相位控制字(5位)相加后作为正弦查找表的地址。正弦查找表实际上是一个相位/幅度转换表,它包含一个正弦波周期的数字幅度信息,每一个地址对应正弦波中0。一360。范围的一个相位点。查找表把输入地址的相位信息映射成正弦波幅度信号,然后驱动10bit的DA变换器,输出2个互补的电流,其幅度可通过外接电阻进行调节。AD9850还包括—个高速比较器,将DA变换器的输出经外部低通滤波器后接到此比较器上即可产生一个抖动很小的方波,这使得AD9850可以方便地用作时钟发生器。AD9850包含40位频率/相位控制字,可通过并行或串行方式送人器件:并行方式指连续输入5次,每次同时输入8位(1个字节);串行方式则是在—个管脚完成40位串行数据流的输入。这40位控制字中有32位用于频率控制,5位用于相位控制,1位用于掉电(powerdown)控制,2位用于选择工作方式。在并行输入方式下,通过8位总线D0一D7将外部控制字输入到寄存器,在W—CLK(字输入时钟)的上升沿装入第一个字节,并把指针指向下一个输入寄存器,连续5个W—CLK的上升沿读入5个字节数据到输入寄存器后,W—CLK的边沿就不再起作用。然后在rQ—UD(频率更新时钟)上升沿到来时将这40位数据从输入寄存器装入到频率/相位寄存器,这时DDS输出频率和相位更新一次,同时把地址指针复位到第一个输入寄存器以等待下一次的频率/相位控制字输入。6 硬件设计要产生两路相位正交、频率可由外部控制的正弦信号,必须通过单片机编程来完成外部输入的频率数据(3个字节)与DDS38芯片(AD9850)内部频率相位控制字(5个字节)间的转换。单片机8051与AD9850芯片的接口既可采用并行方式,也可采用串行方式,本设计采用的是8位并行接口方式。由于需要产生VQ两路正弦信号,因此使用了2片AD9850芯片,这两路的频率相同,相位差90。。单片机8051的P1口(P1.0一P1.7脚)用作外部控制字输入,通过中断1和中断0读入外部频率数据,连续读3次,对应频率值的二进制数;单片机的P0口(P0.0一P0.7脚)用作频率/相位控制字输出,通过8位缓冲器74LS244作数据缓冲后加到2片AD9850芯片的8位控制字输入端(DO—D7脚),同时产生相应的DDS时序控制信号(一路复位reset1、二路复位reset2、一路字输入时钟W1、二路字输入时钟W2、一路频率更新时钟FU1、二路频率更新时钟FU2)加到AD9850芯片的对应管脚。AD9850的外部参考时钟信号(dk4Om)频率为40 MHz,由晶体振荡器产生。单片机8051的复位信号(reset)、中断0和中断1控制信号(intO、int1)由外部控制系统给出,从而实现两路相位正交、频率可控的正弦信号。该DDS信号源的硬件接口电路如图1所 图1 DDS信号源硬件接口电路 软件控制此程序的功能就是要将外部输入的频率数据按照一定协议和算法变换成DDS芯片(AD9850)所能接受的格式,并送出相应的频率相位控制信号,从而使AD9850能产生两路相位正交、频率可控的正弦信号。下面给出程序设计输入、输出、变换算法。(1) 输入数据同步:上升沿时读人1个字节的频率数据,作为intl中断输入;数据写入:上升沿时频率更新1次,作为intO中断输入;8位数据:输入的频率字节。分3次输入,如图2所示。 (2)输出单片机控制程序将产生下述输出信号加到DDS芯片(AD9850)的对应脚:reset1:一路DDS复位(一路AD9850第22脚);reset7.:二路DDS复位(-路AD9850第22脚);w1:一路数据同步(一路AD9850第7脚);w2:二路数据同步(二路AD9850第7脚);ful:一路数据写入(一路AD9850第8脚);fu2:二路数据写入(二路AD9850第8脚);P0口(P0.0一P0.7):8位频率/相位数据输出(AD9850的DO—D7脚)。(3)算法:程序中单片机输入频率数据F(3个字节)与输出频率数据△P(4个字节)间的变换算法见式(2) 其中CLKIN为外部参考时钟(40 M Hz)。(4)程序流程:整个程序由主程序、中断0子程序、中断1子程序三部分构成。流程图略。8 结论对设计的信号源在不同频率下的输出波形进行了测试,结果完全能达到所要求的性能指标。而且AD9850工作可靠,对参考时钟波形要求不高,输出信号稳定且信噪比高,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芯片,正广泛应用于电子测量、跳频通信、雷达系统等领域。9 致谢通过对低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我深刻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这句话的重要性与真实性。而且通过对此课程的设计,我不但知道了以前不知道的理论知识,而且也巩固了以前知道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明白了学以致用的真谛。也明白老师为什么要求我们做好这个课程设计的原因。他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在整个设计到电路的焊接以及调试过程中,我个人感觉调试部分是最难的,因为你理论计算的值在实际当中并不一定是最佳参数,我们必须通过观察效果来改变参数的数值以期达到最好。而参数的调试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没有经验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完成的,而这个可能也是老师要求我们加以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参考文献:【1】高卫东.等.AD9850 DDS芯片信号源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5).【2】石雄.等.DDS芯片AD9850的工作原理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5).(上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 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 在 3000 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 此后, 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 几千年的历史和中华大地的地理、 气候、 风土等孕育出风格独特的园林体系和特色, 其中包含丰富的古典美学思想, 以其独特的空间艺术语言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和平协调、淡泊宁静的精神和文明传承。 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 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 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 而园林建筑中的圆明园在世界园林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很高的观赏和游览价值, 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 与颐和园毗邻, 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 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圆明园始建于 1708 年, 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 历时150 年陆续建成。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 集无数精工巧匠, 填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 40 景,建成大型建筑物 145 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建筑面积逾 16 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 150 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 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 年, 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 现仅存遗址。 中国圆明园能够享誉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及珍藏的贵重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更为重要的是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堪称一绝。 要想全面了解圆明园的设计艺术, 应该从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去把握, 去鉴赏, 这样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才能真正感受“万园之园”的魅力与独特风格。 古人有云: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 中国古典园林以满足居住与游赏等多重需要为目 的,形成以“山水”为主的独特风格, 其布局灵活多变, 将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相结合,融建筑、 绘画、 文学、 书法、 园艺为一体, 使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圆明园就是以“水”为主题的园林代表。 圆明园是一座水景园, 因水成趣, 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 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 平地叠山理水, 精制园林建筑, 广植树木花卉。 以断续的山丘、 曲折的水面及亭台、 曲廊、 洲岛、 桥堤等, 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 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 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 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 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 250 座, 与水系相结合, 水随山转, 山因水活, 构成了山复水转、 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 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 虽由人做, 宛自天开。 圆明园后湖景区, 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 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 既各有特色, 又彼此相借成景。 北岸的上下天光, 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 西岸的坦坦荡荡, 酷似杭州玉泉观鱼, 俗称金鱼池。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 房屋建于湖中, 冬暖夏凉, 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 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 用泰西水法引水入室, 转动风扇, 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 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 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建筑规模集全国之大成, 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 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浙, 西巡五台, 东巡岱岳,巡游热河、 盛京和盘山等地。 每至一地, 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 名园胜景, 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 回京后在园内仿建。 据不完全统计, 圆明园的园林风景, 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 在山环水绕之中, 圆明园分布着 140 多个景区, 其中有 50 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 如“平湖秋月 ” 、“苏堤春晓” 、“三潭印月 ” 、“曲院风荷”等, 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 不仅模仿建筑, 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 、 仿庐山的“西峰秀色” 、 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 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 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 移天缩地在君怀” 。 圆明园的建筑形式丰富多样。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 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 集殿堂、 楼阁、 亭台、 轩榭、 馆斋、 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 共约16 万平方米。 园内的建筑物, 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 又在平面配置、 外观造形、 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 广征博采, 形式多样。 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 如扇面形、 圆镜形、 工字形、 山字形、十字形等等。 加之在园林布局上, 因景随势, 千姿百态; 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 层层进深, 形成了丰富多彩、 自然和谐的整体美。 法国传教士王志诚, 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 他说:“圆明园的建筑, 形式变化较多, 而且参差不齐, 不落窠臼。 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 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 像是随意安排的, 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 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 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 就领略这幅景色, 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圆明园设计艺术之别具境界。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 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 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技术之大成, 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 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 乾隆皇帝誉之为“天宝地灵之区, 帝王游豫之地, 无以逾此” 。 圆明园通过西方传教士的宣传而蜚声欧洲, 对 18 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曾产生一定的影响。 法国大文豪雨果把中国的圆明园和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分别作为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 称后者为理念艺术, 他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 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 。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有“万园之园”的美称,为什么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她原为清代举世无双的皇家御苑。从1709年开始营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历时一个世纪。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10公里。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三园分别有垣墙相隔;前为万春园,后面并列的两园,左为圆明园,右为长春园。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 吴隽宇 肖 艺摘 要: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和含蓄的意境,原因在于中国园林美学思想的丰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各教派的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禅宗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即所谓的“意境”。意境,实质上是造园主内心情感、哲理体验及其形象联想的最大限度的凝聚物,又是欣赏者在联想与想象的空间中最大限度驰骋的再创造过程。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园林景物,取自然之山、水、石组织成景,寥寥几物便使游人大有“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言”之感。中国园林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它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折射在园林风格和景观意境的审美观念中。因此,无论从园内的物质内容到精神功能,从园林的立意布局到园内景区的主题分配,从景物本身的表义内涵到景物之间的符号关系都孕育着丰富的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溶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并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特色。本文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教派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来窥探中国园林发展之一斑。!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在儒学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体,陶然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过许多关于竹的诗文。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一贯,荣衰不殊,恒也。”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梅、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为教主。在哲学上,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主张“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后来,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为宗,强调无为。他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庄看来,大自然之所以美,并不在于它的形成,而恰恰在于它最充分、最完全地体现了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大自然本身并未有意识地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于对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的探求。由此可见,道家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对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其精神表现为崇尚自然、逍遥虚静、无为顺应、朴质贵清、淡泊自由、浪漫飘逸。于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响下,以自然仙境为造园艺术题材的园林便应运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据《关中记》载,上林苑设牵牛织女象征天河,置喷水石鲸、筑蓬莱三岛以象征东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宫苑建章宫,建章宫北为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据《史记·孝武本记》载,“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促成了园林艺术的发展。这种在宫苑里凿池筑岛,用造园的方式来摹拟东海神山,对传统中国园林空间的发展至少具有以下显著的意义:(#)完整的主附水体的建立。汉上林苑不但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小池沼作为附属水体,而且具备了太液池、昆明池这样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遗址的面积至今仍是清代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面积总和的三、四倍。同时,主附水体之间已有明确的仰承呼应关系。班固云:“前唐中(池)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数量众多,相互映衬的水面形态,千姿百态的水体穿插于庞大宫苑建筑和山体之间,大大开拓了园林艺术空间,产生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和谐韵律。(!)为中国园林山水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山体与水体之间的关系由过去长期的一水环一山,一池环一台变成了一庞大水体环绕三山,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园林空间艺术,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发展。(%)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的建立。在已往单纯的山或高台建筑为核心,以道路建筑为纽带的园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体为核心和纽带的新格局。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促进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映衬等组合关系的出现和发展,为传统园林最终采取一种流畅柔美、富于自然韵致的组合方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一池三山”的模式后来为历代皇家宫苑所沿用,并影响到宫苑以外的园林,如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 禅宗思想与中国园林禅宗是由于佛教文化东渐,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与儒、道并称为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之一。它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在禅学看来,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两者浑然如一的整体。为了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展现出这种自然宇宙与人的整体境界,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传世之偈中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它不仅体现了“不立文字”、“明心见性”的禅宗旨趣,还阐析了禅学对于宇宙本体的追求,实际上是一种在刹那之中使自己获得解脱的觉悟或感受。禅宗思想可谓有以下几个特点:(#)“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观,即所谓我心即佛,佛即我心;(!)设定了顿悟见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过渐修或顿悟发见本心;(%)“以心传心”、“自解自悟”、“不着文字”的内心体验。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的观点看,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因此,与皇家园林不同,充满禅趣的文人园林多显露出以小为尚的倾向。这一方面表现在园林面积、规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叠石、水向小池潭、花木向单株转化,静观因素不断增加,而自然景观的可游性则相对降低。另一方面表现在立意于小。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绘画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势”;在诗词方面,“五绝只字,最为难之,必言短而意长而声不足,方为佳矣。”园林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以咫尺面积创无限空间。小何以大?小是客观的,指园林的面积,大是主观的,指人的感受。大通过小而体现出来。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所说的那样:“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园林中的“淡”也是源于禅宗思想。园林的“淡”可以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事实上,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期,老庄对自然美的整体认识,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据,战乱连年的时代。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两汉国力强盛,这时儒学上升为正统独尊的地位,人们的心理特征是普遍的入世和进取精神。为国家效劳、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对个体自我意识的要求和发展处在次要的地位,对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会的主流。因此,时代本身不具备对自然美作深层次发掘和开拓的土壤和条件。对自然美认识是在东汉衰落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深化。无独有偶,私家园林、山水诗画都出现及勃兴于这个时代。魏晋南北朝,以儒道结合的玄学进一步发展,在艺术上提出了“言不尽意”、“悟对神通”的理论主张,使山水诗画的创作达到了一个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出对自然美的一种怡然、闲适的深远情思。中唐以后,士大夫艺术思维层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于盛唐自安史之乱以后转入衰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一次失去平衡,这时糅合了老庄和玄学的禅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它所提倡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心悟、顿悟的领悟方式对艺术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于是,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结 语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自然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