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城市发展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9-04 20:04:40

城市发展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浦东现代建筑尤为壮观,世博园规划突出现代建筑特色,为的是给世界留下一个全心的博览会印象。笔者认为,世博园现代规划要素固然重要,但应该避开千篇一律的内容。世博会,应该是“博”字的亮点中,还应该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在突出现代主题上,是不是也应该做一点传统的文章作点缀。把我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交流,生动地再现出来,这样会使世博园锦上添花,而且能够抓住世界的视线。 综观中国历史,我们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商业繁荣景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丰富内容。画中商业交流街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其欣欣向荣景象,浓缩了一幅古代中国商贸繁荣兴旺的瑰丽画卷,极具代表性。况且这幅名画在世界范围知名度高,与世博会主题想吻合。如果在靠黄浦江边世博园规划区,划出一块区域,建立一个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让这幅举世闻名的名画,重新生动地再现黄浦江边。这样,既可作为旅游景观,又可作为一初中国各民族传统商品展览会聚地,而且能够抓住外国人喜欢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商品的心理,可谓一石二鸟,其意义非同凡响。 浦东聚集了太多现代建筑物,高楼大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如果有这样一处“清明上河图”仿古建筑群来解放人们的实现,润色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可起着画龙点睛之妙趣!而且坐落在浦东“清明上河图”与隔江相望的城隍庙遥相呼应,在开完世博会后,可把它规划为南来北往的商旅们传统商品交易中心,使之真正体现现代“清明上河图”的兴旺繁荣。不但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使世博园中添一抹古香古色的风采!可以预见,将来“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现实意义,不是一般的商业贸易区,而是一处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其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风味,必将为世人所乐道!-------------------------------------------------------------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大工业与信息化引起社会结构急剧的转型,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之一。在上述大趋势演变过程中,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正在由农村型向城市型逐渐过渡。城市化显著特征表现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多元文化大融合,城市的经济方式等特征正在向农村扩展。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全球城市化带来城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上海做为国际大都市,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大融合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在此进行激烈的碰撞、交锋与融合。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市之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从而构成一系列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生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城市自信心和知名度。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有个性城市。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在展期六个月的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将突破五千万人次,有望打破6340万人次的世博会最高记录。2010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紧紧抓住了国际上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趋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上海是一座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上海在秦汉时属于海盐及娄县,唐时属华亭县,宋始设上海镇。元代设立上海县。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清政府辟为商埠,经过一百余年的建设,成为今日之大上海。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由于城市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不同,其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上海的城市特点:能够融合多种地域文化,并能够吸取外国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奋发向上。上海的城市精神简言之就是:“开放与进取”。上海的城市特点是和城市精神历史之积累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具有强烈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上海的精华与象征。 历史上的上海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国内文化精英曾经在这里汇聚。鸦片战争改变了上海的命运。当时上海成为国际著名的自由港和移民城市,奉行投资者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不需要签证就可以登岸。上海侨民曾经一度高达10万余人,有全球“冒险家乐园”之美誉。在外国人移居上海同时,国内精英纷纷向上海汇集。机灵的江南人、聪慧的广州人、勤劳的山东人和苏北人,从各地迁居上海。综上所述,华人洋人杂处,上海本地人与外乡人混居,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和经济繁荣。从全国各地移居来的农民、手工艺人、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中,感悟现代文明真缔,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是上海对于中国的极大贡献。于是,精明的上海人成为全国仿效的楷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海派文化普及风暴”。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与创新是海派文化精华之所在。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势,以开放创新的意识,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东海之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传播上海城市精神的最佳时机,亦是一次促进建筑艺术设计及建材发展的新契机,也是一次展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平台。“温故而知新”。综观历届世博会的举办过程,思考成功地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素,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其一,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重要保证。从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到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从“通过竞争,获取和平”之主题到“人类——自然科技发展”之主题,历届世界贸易博览会都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将上海2010年世博会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政府承诺: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其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办好世博会的群众基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是明智的选择。上海的良好文化氛围是国内所有城市之中,首屈一指的。有人说,多元共存的宽容环境是文化繁荣的肥沃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的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是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基础要素。其三,主办国的综合国力是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了坚强的后盾。其四,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成功举办,还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业运营模式。完善的基础设施应当包括:现代化的展览馆硬件设施,一流的交通与物流、一流的组织和服务等等。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指世博会是一个优于专业杂志、报纸、新闻发布会等等的营销中介模式。利用这一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能为上海这个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上万个就业岗位,从而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人类发展史即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城市诞生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而21世纪扑面来的知识经济的诞生将成为第三次城市革命(或称之为新城市时代)的重要标志。 21世纪的城市将以人为本,追求对人的最大关心和陶冶。未来城市将以获得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最大实现,从而使人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和核心。 人类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更佳城市生活的历史。从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追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和一切福利相结合在一起的目标”的理想城市”;法?勒?柯布西埃〈〈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强调城市必须集中,建设集中有生命力的垂直的花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建设有秩序的符合大自然进化规律的有机城市;美?赖特的〈〈广亩城〉〉中探求代表和体现人类愿望的民主的现代城市生活;人本主义思想家芒福德则提出“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等等,这些城市生活方式执着的先辈们为人类追求和建设美好城市和更美的城市生活描绘了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的宝贵财富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除了上述先哲的个人努力外,人类也逐渐认识到,建设更好的城市,创造更美的城市生活,必须让全人类共同行动,形成共同的目标准则和行动纲领。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雅典宪章》第一次提出城市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基本功能,并以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人们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而《马丘比亚宪章》则强调“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感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华沙宣言》中,确定了建筑人和环境作为整体的城市理念,并强调“市民参与城市发展过程,应当认作一项基本权利”,并将“重要的历史、宗教和考古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区,应该为子孙后代妥为保护,并且要同现代生活和发展结合起来。一切对塑造社会面貌和民族特征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必须保护起来”;而在《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则重申和强调“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却应当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证人们平等、自由、教育、权利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类应当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等等。人类城市发展已经证明,以上宣言已成为全人类城市发展和追求更美城市生活的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纲领。 由此看来,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升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后和未来发展中更需要优先考虑并解决的主题和难题。 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there in order to live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 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21世纪人类追求发展的新境界。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将加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建与整合。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国除了实施城市物质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外,更应注重各国家和城市个性化、人性化和民族化的挖掘和重建,以期待创造多层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具有亲和感、主人感和和谐感。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达了人类关注自我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新审视。城市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精心爱护和经营我们的城市,实际上就是爱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具有自豪感、家园感和认同感。 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追求一种城市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强调追求城市物质高质量的同时,必须强化对人的权利和情感的最大保障、满足和提升,特别要体现因地制宜对反映各国城市特有生活习惯、地方民族习俗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留,并使之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使城市具有文化感、历史感和归宿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城市多元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的深化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21世纪是一个呼唤文化精神的世纪。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和魅力。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和各城市采取活跃和开放的对外文化改革,而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共享时代文化,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具有普遍和现实的意义。如各种文化节、电影节、音乐节、舞蹈节等。 城市多元化并存与交融发展,体现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本身特征。城市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本身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属于世界人民最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经过反思和重新审视,世界各国已对城市历史和城市遗产在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速的今天,基于对多元文化、地方文化保护的呼吁而展开的种种争论也与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密切相关,因为,越是历史的,越是民族的,也才越是世界的。 2城市“新经济”的繁荣。“新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而21世界的新经济更应是“绿色经济”。未来城市经济是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护生态循环”为核心的新经济活动。实施城市“新经济”战略,使城市变成最洁净、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国际竟争力和“双赢”的“绿色城市”,而新经济体现在各个行列中,如金融、贸易、保险、会展、电信、网络、环保、休闲等。 城市经济的发展或现代化方式和道路都应尊重各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国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建之于特殊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制约和背景下,但不管如何,世界生态体系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世界城市的未来。因为今日之生态政治已远远超出了“可持续发展”只在一个城市里发生的事件不能算是“可持续性”,除非它成为各处城市今天和未来的准则。 3城市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城市科技创新加快了城市的更新和生活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魅力和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并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如智能城、科技城、历史城、文化城、信息城、绿色城、健康城、生态城、太空城等。 城市科技创新在寻求不同国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条件下由于科技水平制约而带给城市生活的种种弊端,并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和有效途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科技创新描绘和创造更美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 4城市社区的重塑。21世纪将赋予城市社区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城市社区是城市和人类生活的“细胞”,是城市“地域性社会利益共同体”。良好的城市社区既强调人与地缘环境的和谐,又重视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如包括家庭、邻里的和睦相处,教育、医疗、保健等高水平服务的终身享受,以及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形式供人们选择。 在此基础特别关注和重视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以解决由此而起的剧增的城市问题,以及现有城市居住模式所体现出的社区割裂与社会分层、大量流动人口涌现等等,都迫使城市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居住与社区发展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要使美好的城市社区贴近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增加城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广度和深度,使城市社区具有充分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城市社区中主人翁作用是城市有效管理的基础,而这种作用将贯穿于城市不同体系和层次的所有社区。 5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有机整体。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与形态发展趋势,但是,在一方面强调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乡村是城市的“底”,而城市则是乡村的“图”,城市与乡村互动实质是图底交替互换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形态、空间形态、物质经济形象和环境形象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现。 城乡互动就是强调城乡平等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城市,后乡村的发展,或者以牺牲乡村发展城市。要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平等位置,而对于中国特殊国情而言,中国的城市化核心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成败更在农村。也就是说实质上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中国城市化前途与命运。而城乡互动协调,就是更加强调与注重城乡和谐共生的和具有持久发展动力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和城乡形态。 主题意义的深化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新城市时代,21世纪是城市化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人类之发展,城市将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争。只有城市,没有国界;只有全球之城,没有政治之都。谁抢滩,谁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是这场角逐中的关键。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与交流,有利于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有利于“创建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理念的实践,有利于提高人类关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再认识。 关于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永远是人类努力的一个方向。以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有利于吸引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人们关注、参与这方面的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对人类未来、城市未来的全面思考和长虑。 上海既是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上海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两个舞台:一个是世博会现场的场馆舞台,世界各国各方面在这里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历史、现在与未来;另一个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现实舞台,参观者可以考察和体验这座东方都市及其城市群组的独特魅力。 主题对目前和将来仍将出现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模式、方向、经验、教训、“城市病”、老龄化、伦理、社区、文化、科技发展等国际性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具有重要的相互交流、借鉴和促进作用。 这是一组来自迎世博600天行动社会动员指挥部的数据——最新一次测评结果显示:全市迎世博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指数分别为06、45、68,比首次测评的分数均明显上升。当然对广大市民来说,亲身感受也许比数据更有说服力——路面整洁了、社区美化了,大家更讲文明了,公共窗口的服务也更有人情味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正化作市民身边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变化。 迎世博进入倒计时300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全市范围的“集中文明行动”共开展了9次,从今年4月起,每逢5日、15日、25日,申城都有百万市民参与到“三五”集中行动中来,有3万人次主动参加了各类迎世博培训,9万居民通过了世博知识测试……“迎世博”引燃了上海人的热情。(累死……几乎是全部的资料了,你选一下吧)

当今,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有预言说,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次规模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世博经济能否一扫阴霾,一如既往地魅力四射,给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抑或让整个世界经济止步衰退的危机? 以科学的态度,以满怀的期待,我们展望着,在这个风雨飘零又风起云涌的经济时代,危机中永远存在着勃勃生机。 走出衰退的一个新契机 今年9月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瞬间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地球最西边的美国到地球最东边的日本,从最南端的新西兰到最北端的冰岛,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家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甚至东欧、南美多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曾经财大气粗的金融巨头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数百数千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从财长、央行行长到公司管理层都惊慌失措;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人们心怀些许期望地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 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 刨根求源,作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从特定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 对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次贷证券投资、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199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则已经形成了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1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在美国本土爆发次贷危机后,前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热钱”将会回流美国本土“救火”,而大大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因而,此次与1997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些。 据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宁波、南京以及上海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31%、-44%以及-8%,均出现了大幅回落或明显减速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继续降低,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过去的订单,但是现在新签订单已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对华投资规模正进一步降低,导致未来几年内实际外资合同金额的大幅萎缩,从而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影响地区经济增长。 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然而,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过度依靠出口需求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对策可以采取拉动内需和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对策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 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即将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80个国家和44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数字表明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界博览会。网上世界博览会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远距离参与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国内外客商、参观者来到上海,最高日接待人数将达到80万。其中95%的外省市参观者有住宿需求,38%的客流将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近九成会选择苏浙地区。长达六个月的巨大客流,将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 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 历届世博会的许多“亮点”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着力点,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在世博会上展示,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模式;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世博会上亮相,其实为人类飞天的梦想打下了基础。韩国大田世博会以“新的起飞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宇航、电子、通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大田世博会结束后,原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大批韩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大德科学园区”。与此相似,日本借着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一个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成为日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促成当今世界著名的“关西经济带”。 根据上海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各参展国家将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我国将探索通过重大国际展会实现工程科技研究与管理资源整合,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化的科技成果,从而催生“世博经济”新增长点。在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 考察历届世博会,能在规模上与上海世博会相媲美的有三届,举办国的发展都明显获益:1970年大阪世博会,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融合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苏。上海世博会将拉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更是世界经济走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次机遇。 上海世博会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世博会是一个推介国家技术创新和形象的平台,所以经济萧条的国家更不应该放过这个推介机会。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资本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其能与中国企业广泛接触交流,这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从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的具体时间来看,届时世界经济可能已经走出衰退阴影并且迎来复苏,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迎来复苏的新起点。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是在经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成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重新振兴的起点。因而,上海世博会对发达国家资本来说,是一个帮助其摆脱危机和寻找投资方向的机会,这也间接帮助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因而,举办上海世博会本质上是多赢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在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将会为世界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德国不来梅国际大学校长约阿希姆·特罗伊施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吸引创纪录的参展主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届世博会主题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也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最多的中国如何发展。相比奥运会,相信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会期更长、主题更宏大、内涵更丰富的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加广泛、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肖严华) 世博让主办国经济出现奇迹 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 世博会带来三层收益,一是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二是在世博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出售、商业化运作和赞助商等,这是世博经济中最直接的收益部分。三是世博会带来很大的旅游人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带来的收益增加应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增量。 这就是世博 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博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 世博推动的经济腾飞 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世博主办城市都把筹办世博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借助世博契机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由世博引起的直接与间接需求从总体上拉动主办城市与主办国的经济增长; 二是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了世博会,这次世博会为大阪在国际商业和产业舞台的崛起带来了持久的后续影响力。大阪世博会和东京奥运会以日本两大城市为据点横贯东西,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两次大型活动产生了日本在世界中引以为荣的新干线,同时也是高速交通网诞生的契机。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 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了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有极大意义。仅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 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75%,当年日本GDP为4万亿日元。 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2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7亿加元和7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3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4亿加元。 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8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72%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 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8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26%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 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 有形影响是指世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 无形影响是指世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 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影响往往比有形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 一、增强凝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事件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2010年世博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世博”这是个祥和的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 主办世博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大型事件。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世博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上海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 三、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 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由于有了世博会,上海不仅能解决数万个就业岗位,还将衍生出一些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万众瞩目的全球性顶级会展,能够强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和财富。魅力无穷的城市大型事件完全能够成为21世纪初带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乔兆红) 产业结构升级在即 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进入关键性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摆动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表明上海产业结构正在孕育与酝酿,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方式,实现突破性升级,步上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88%,纽约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90%,而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7年只有3% 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到了重要关口 目前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支柱产业,提供给城市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它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与就业渠道,短期内不能予以大幅度削减;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线性趋势一直呈平行状态,并没有出现制造业明显下降与服务业明显上升的趋势。上海产业发展摆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现在。 当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中低端制造升级到高端制造;降低外贸依存度,主要产品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全球城市区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构建轻型与低碳经济。 然而,在没有实质性外来冲击的条件下,上海经济必然沿着已有的轨迹继续发展,中低端制造、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延续下去。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为迫切。 全球经济在过去30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程度,自由放任主义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在没有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相伴行的状况下,现在被证明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做法。 伴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美国市场会进一步萎缩。美国的低储蓄率与高消费率终于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居民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它在打击全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资本管制下对我国经济影响受到限制,但是进出口总额必然减少,投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这必然会对上海中低端制造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相当大的消极性影响。上海将逐渐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副作用。 事实上,既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高碳性、中低端制造以及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必然促使上海经济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换增长轨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上海未来三年内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某个角度来讲,世博会是上海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近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 从世博会举办历史来看,世博经济对举办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可达到2%以上。 首先,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升级。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年平均增长率为1%,塞维利亚也成为欧洲旅游胜地。 其次,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世博会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与兴起,日本关西经济带保持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世博会前后大力推进大阪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大阪产业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转换。日本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促进了大阪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服务业却无一例外地从中受益。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3天中,预计平均每天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的全部人口倾巢出动。如此众多的人流带动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比重。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0%,改变制造业长期居高不下的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上海产业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的合理化步伐。 同时,如此众多的世博参观人数到达上海,依赖于长江三角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充分发展。另外,这么多参观人数需要有序安排使之到达上海世博会参观,部分参观人数可能需要先行参观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景点,再进入世博会场。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正在以旅游为抓手,力争能从上海世博会分流旅客,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样,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旅游为切入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多年以来产业同构化程度有望得到缓解,并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上海长期以来出口在经济增长贡献率过高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 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 受益于世博会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上海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部分产业由于与世博会具有直接关系,将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上海的旅游业与会展业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强劲。世博会183天的展期,可直接带来旅游与会展业迅猛增长。估计到2010年,上海的外汇收入将达46亿美元,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上海世博会将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收益扩大。由于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约为1:9,世博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与促进效应是明显的。 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势头迅猛。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同时,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上海世博会将展示最新的科学技术,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势必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这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 上海创意产业也将得益于世博会。世博会的工艺品、电影、广播、会场标记设计都包含着较高的创意,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与演出、表演,都会极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的主题馆与国家馆设计对上海创意产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场馆设计与施工,部分必然要就地取材和节约成本,雇佣上海或我国的人才,这有利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陈建华) 从世博看“大都市圈”经济辐射 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创新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都市圈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火车头,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则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枢纽中心和网络节点。 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将加强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搭建起产业、交通、技术、旅游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平台,世博会举办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最佳契机。 从世博效应作用的三个阶段来看,即筹备效应(投资拉动)、举办效应(需求拉动)、后续效应(品牌以及新技术拉动),世博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也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显现。 从短期和中期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基础设施、观光旅游、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增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200个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来参展。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来550万外国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住宿、游玩将会在整个长三角实现分流。 世博会“磁吸效应”的辐射范围,核心辐射圈覆盖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外围辐射带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延伸至长江中上游地区。 此外,举办世博会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之需要,上海可以借世博会东风打造“四个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上海部分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当地相关产业规模,形成某些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共荣。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2700亿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 另有测算表明,世博会筹备期间,每年对上海 GDP增长的拉动约为 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举办当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 ,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在筹办、举办期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2%左右。 从长期来看,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会后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所致,长期拉动十年之内可望维持1%世博会的举办以及随后几十年的综合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整个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 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可以借此崛起,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GDP比重往往占一国的10%以上。因此大都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将大大拓展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城市总体创新、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必由之路。

城市发展论文2000字开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这是2010年的主题是我们每个上海市民的目标。一位友人说过:“上海,就是东方的巴黎,让人神往,让人陶醉。”是啊,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这短短几年的变化,就向世人证明了一切! 上海的“水文化”的特色明显,特别是苏州河,苏州河是一条“沉淀了上海的繁华、往事、传说和所有的垃圾”的河。 多少年来以黑臭文明的苏州河改头换面了。现在站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漫步的游人。 上海的浦东最能代表上海的变化,它已是上海的一颗闪耀明珠,浦东江边以从过去的一片没人要的“不毛之地”变为今天一块炙手可热的商业宝地,金贸大厦,东方明珠,陆家嘴金客中心等等。浦东跨世纪的变迁,证明了上海将以更新、更繁荣、更辉煌的一面来迎接外国友人的到来。 上海居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我们的住房条件是随着上海的经济发展而在不断改变,就说我家吧,原来一家5口挤在两室户的老公房里,现在住的是花园小区,小区里有儿童乐园,老年健身器材。楼里有电梯,物业管理。家里是空调、电脑、家庭影院应有尽有。妈妈说以前我们是要吃饱吃好,现在我们生活条件更好了吃的要丰富、要健康、要营养。 这就是上海的变化。上海的磁悬浮,上海的博物馆,上海的科技馆,上海的张江高科技,上海的国际电影节。嗨!有那么多国际的中国的明星露脸。还有老外喜欢转悠老半天的热闹、拥挤不堪但有着浓郁的东方味道的城隍庙,还有众多的上海美味小吃,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就是上海!独一无二! 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丰富多彩! ------------------------------------------------浦东现代建筑尤为壮观,世博园规划突出现代建筑特色,为的是给世界留下一个全心的博览会印象。笔者认为,世博园现代规划要素固然重要,但应该避开千篇一律的内容。世博会,应该是“博”字的亮点中,还应该有我们民族传统特色。在突出现代主题上,是不是也应该做一点传统的文章作点缀。把我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商业交流,生动地再现出来,这样会使世博园锦上添花,而且能够抓住世界的视线。 综观中国历史,我们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商业繁荣景象,是一幅“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丰富内容。画中商业交流街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富有中国传统特色,其欣欣向荣景象,浓缩了一幅古代中国商贸繁荣兴旺的瑰丽画卷,极具代表性。况且这幅名画在世界范围知名度高,与世博会主题想吻合。如果在靠黄浦江边世博园规划区,划出一块区域,建立一个现实中的“清明上河图”,让这幅举世闻名的名画,重新生动地再现黄浦江边。这样,既可作为旅游景观,又可作为一初中国各民族传统商品展览会聚地,而且能够抓住外国人喜欢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商品的心理,可谓一石二鸟,其意义非同凡响。 浦东聚集了太多现代建筑物,高楼大厦,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如果有这样一处“清明上河图”仿古建筑群来解放人们的实现,润色人们返朴归真的心理,可起着画龙点睛之妙趣!而且坐落在浦东“清明上河图”与隔江相望的城隍庙遥相呼应,在开完世博会后,可把它规划为南来北往的商旅们传统商品交易中心,使之真正体现现代“清明上河图”的兴旺繁荣。不但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而且还有着不可估量的实用价值。同时也使世博园中添一抹古香古色的风采!可以预见,将来“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现实意义,不是一般的商业贸易区,而是一处高品位的人文景观,其浓郁的中国传统特色风味,必将为世人所乐道!-------------------------------------------------------------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化大工业与信息化引起社会结构急剧的转型,城市化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现象之一。在上述大趋势演变过程中,经济模式和文化模式正在由农村型向城市型逐渐过渡。城市化显著特征表现于: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城市多元文化大融合,城市的经济方式等特征正在向农村扩展。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全球城市化带来城市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上海做为国际大都市,正在走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大融合时期,各种文化思潮在此进行激烈的碰撞、交锋与融合。在上海这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国际大都市之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一元化与多元化,各种地域文化和城镇文化等观念正在激烈地分化与融合,从而构成一系列本质性的矛盾统一体。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应生的,具有个性的城市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城市自信心和知名度。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与文化的中心城市,是一个开放的有个性城市。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在展期六个月的世博会期间,观众人数将突破五千万人次,有望打破6340万人次的世博会最高记录。2010上海世博会将主题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紧紧抓住了国际上城市化进程这一大趋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命题,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上海是一座集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国际大都会。上海在秦汉时属于海盐及娄县,唐时属华亭县,宋始设上海镇。元代设立上海县。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清政府辟为商埠,经过一百余年的建设,成为今日之大上海。上海,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由于城市的背景及其发展过程不同,其在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特点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上海的城市特点:能够融合多种地域文化,并能够吸取外国先进文化,兼收并蓄,奋发向上。上海的城市精神简言之就是:“开放与进取”。上海的城市特点是和城市精神历史之积累与文化传承的结果,具有强烈民族性与地域性,是上海的精华与象征。 历史上的上海是一座新兴移民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流,国内文化精英曾经在这里汇聚。鸦片战争改变了上海的命运。当时上海成为国际著名的自由港和移民城市,奉行投资者一律平等的原则,任何人不需要签证就可以登岸。上海侨民曾经一度高达10万余人,有全球“冒险家乐园”之美誉。在外国人移居上海同时,国内精英纷纷向上海汇集。机灵的江南人、聪慧的广州人、勤劳的山东人和苏北人,从各地迁居上海。综上所述,华人洋人杂处,上海本地人与外乡人混居,客观上促进了上海文化和经济繁荣。从全国各地移居来的农民、手工艺人、知识分子,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中,感悟现代文明真缔,成为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这是上海对于中国的极大贡献。于是,精明的上海人成为全国仿效的楷模,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海派文化普及风暴”。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多元与创新是海派文化精华之所在。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头堡,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上海都兼容并包。上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势,以开放创新的意识,生机勃勃地屹立于东海之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一次展示上海城市形象和传播上海城市精神的最佳时机,亦是一次促进建筑艺术设计及建材发展的新契机,也是一次展现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平台。“温故而知新”。综观历届世博会的举办过程,思考成功地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要素,有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其一,中国政府的支持,是成功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重要保证。从1935年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到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从“通过竞争,获取和平”之主题到“人类——自然科技发展”之主题,历届世界贸易博览会都得到了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政府高瞻远瞩,将上海2010年世博会看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政府承诺: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展提供1亿美元的专项基金。其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是办好世博会的群众基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是明智的选择。上海的良好文化氛围是国内所有城市之中,首屈一指的。有人说,多元共存的宽容环境是文化繁荣的肥沃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的人才优势与科技优势,是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基础要素。其三,主办国的综合国力是办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物质基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有了坚强的后盾。其四,2010年上海世界博会的成功举办,还有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高效业运营模式。完善的基础设施应当包括:现代化的展览馆硬件设施,一流的交通与物流、一流的组织和服务等等。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指世博会是一个优于专业杂志、报纸、新闻发布会等等的营销中介模式。利用这一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能为上海这个城市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加上万个就业岗位,从而使之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巨大的“聚宝盆”。 -----------------------------------------------------21世纪是城市世纪,人类发展史即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城市诞生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使城市成为世界的主宰,而21世纪扑面来的知识经济的诞生将成为第三次城市革命(或称之为新城市时代)的重要标志。 21世纪的城市将以人为本,追求对人的最大关心和陶冶。未来城市将以获得最佳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最大实现,从而使人真正成为城市的主人和核心。 人类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更佳城市生活的历史。从英?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追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美丽和一切福利相结合在一起的目标”的理想城市”;法?勒?柯布西埃〈〈明天城市〉〉和〈〈光辉城市〉〉强调城市必须集中,建设集中有生命力的垂直的花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建设有秩序的符合大自然进化规律的有机城市;美?赖特的〈〈广亩城〉〉中探求代表和体现人类愿望的民主的现代城市生活;人本主义思想家芒福德则提出“城市发展的最优模式是关心人、陶冶人”等等,这些城市生活方式执着的先辈们为人类追求和建设美好城市和更美的城市生活描绘了至今仍值得人们借鉴的宝贵财富并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如此,除了上述先哲的个人努力外,人类也逐渐认识到,建设更好的城市,创造更美的城市生活,必须让全人类共同行动,形成共同的目标准则和行动纲领。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雅典宪章》第一次提出城市的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基本功能,并以思想上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人们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而《马丘比亚宪章》则强调“必须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具有历史和文化感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华沙宣言》中,确定了建筑人和环境作为整体的城市理念,并强调“市民参与城市发展过程,应当认作一项基本权利”,并将“重要的历史、宗教和考古区,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区,应该为子孙后代妥为保护,并且要同现代生活和发展结合起来。一切对塑造社会面貌和民族特征有重大意义的东西,必须保护起来”;而在《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中则重申和强调“由于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内涵却应当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证人们平等、自由、教育、权利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因此,“人类应当有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等等。人类城市发展已经证明,以上宣言已成为全人类城市发展和追求更美城市生活的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动纲领。 由此看来,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升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后和未来发展中更需要优先考虑并解决的主题和难题。 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there in order to live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表达了全人类追求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 ----------------------------------------------------------- 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21世纪人类追求发展的新境界。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将加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建与整合。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各国除了实施城市物质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外,更应注重各国家和城市个性化、人性化和民族化的挖掘和重建,以期待创造多层次、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具有亲和感、主人感和和谐感。 2“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表达了人类关注自我发展前途和命运的重新审视。城市的命运实际上就是人类共同的命运,精心爱护和经营我们的城市,实际上就是爱护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使居住在城市的人具有自豪感、家园感和认同感。 3“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追求一种城市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强调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强调追求城市物质高质量的同时,必须强化对人的权利和情感的最大保障、满足和提升,特别要体现因地制宜对反映各国城市特有生活习惯、地方民族习俗和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留,并使之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使城市具有文化感、历史感和归宿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城市多元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乡村的互动)的深化 1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21世纪是一个呼唤文化精神的世纪。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多元文化的聚集与交融是城市的特质。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都在城市中表现出他们最丰富的想象力和最独特的创造力和魅力。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国和各城市采取活跃和开放的对外文化改革,而世界的多样性在城市的多样性中得以集中展示。共享时代文化,城市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寻求和谐发展,寻求历史文化与空间的连续性具有普遍和现实的意义。如各种文化节、电影节、音乐节、舞蹈节等。 城市多元化并存与交融发展,体现了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本身特征。城市是历史积累的产物,本身历史悠久的城市更是属于世界人民最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经过反思和重新审视,世界各国已对城市历史和城市遗产在国际社会达成广泛共识。在全球化趋势日渐加速的今天,基于对多元文化、地方文化保护的呼吁而展开的种种争论也与历史城市遗产保护密切相关,因为,越是历史的,越是民族的,也才越是世界的。 2城市“新经济”的繁荣。“新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富有活力的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而21世界的新经济更应是“绿色经济”。未来城市经济是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维护生态循环”为核心的新经济活动。实施城市“新经济”战略,使城市变成最洁净、最引人注目、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国际竟争力和“双赢”的“绿色城市”,而新经济体现在各个行列中,如金融、贸易、保险、会展、电信、网络、环保、休闲等。 城市经济的发展或现代化方式和道路都应尊重各国的国情,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国城市经济发展必须建之于特殊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制约和背景下,但不管如何,世界生态体系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世界城市的未来。因为今日之生态政治已远远超出了“可持续发展”只在一个城市里发生的事件不能算是“可持续性”,除非它成为各处城市今天和未来的准则。 3城市科技的创新。科技创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解决城市问题的根本动力。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城市科技创新加快了城市的更新和生活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魅力和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并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如智能城、科技城、历史城、文化城、信息城、绿色城、健康城、生态城、太空城等。 城市科技创新在寻求不同国别和不同发展阶段、经济条件下由于科技水平制约而带给城市生活的种种弊端,并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和有效途径,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城市科技创新描绘和创造更美的城市,更好的城市生活。 4城市社区的重塑。21世纪将赋予城市社区更新更丰富的内涵。城市社区是城市和人类生活的“细胞”,是城市“地域性社会利益共同体”。良好的城市社区既强调人与地缘环境的和谐,又重视共同实现多元目标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如包括家庭、邻里的和睦相处,教育、医疗、保健等高水平服务的终身享受,以及丰富多样的娱乐休闲形式供人们选择。 在此基础特别关注和重视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以解决由此而起的剧增的城市问题,以及现有城市居住模式所体现出的社区割裂与社会分层、大量流动人口涌现等等,都迫使城市要重新审视与思考居住与社区发展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要使美好的城市社区贴近每一个城市居民生活,增加城市公民参与社区管理广度和深度,使城市社区具有充分的凝聚力,同时也增强城市社区中主人翁作用是城市有效管理的基础,而这种作用将贯穿于城市不同体系和层次的所有社区。 5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城市与乡村是人类复合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有机整体。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过程与形态发展趋势,但是,在一方面强调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乡村与城市协调发展同样是不能忽视的。可以说,乡村是城市的“底”,而城市则是乡村的“图”,城市与乡村互动实质是图底交替互换的必然要求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形态、空间形态、物质经济形象和环境形象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现。 城乡互动就是强调城乡平等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先城市,后乡村的发展,或者以牺牲乡村发展城市。要将城市与乡村放在平等位置,而对于中国特殊国情而言,中国的城市化核心在农村、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成败更在农村。也就是说实质上中国农村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中国城市化前途与命运。而城乡互动协调,就是更加强调与注重城乡和谐共生的和具有持久发展动力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结构和城乡形态。 主题意义的深化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新城市时代,21世纪是城市化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人类之发展,城市将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争。只有城市,没有国界;只有全球之城,没有政治之都。谁抢滩,谁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是这场角逐中的关键。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与交流,有利于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有利于“创建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理念的实践,有利于提高人类关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再认识。 关于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创造美好的城市生活,永远是人类努力的一个方向。以Better City, Better Life为主题,有利于吸引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人们关注、参与这方面的问题,从而,激发人们对人类未来、城市未来的全面思考和长虑。 上海既是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上海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可以为参观者提供两个舞台:一个是世博会现场的场馆舞台,世界各国各方面在这里展现各具特色的城市历史、现在与未来;另一个是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现实舞台,参观者可以考察和体验这座东方都市及其城市群组的独特魅力。 主题对目前和将来仍将出现的城市发展新理念、模式、方向、经验、教训、“城市病”、老龄化、伦理、社区、文化、科技发展等国际性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具有重要的相互交流、借鉴和促进作用。 这是一组来自迎世博600天行动社会动员指挥部的数据——最新一次测评结果显示:全市迎世博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指数分别为06、45、68,比首次测评的分数均明显上升。当然对广大市民来说,亲身感受也许比数据更有说服力——路面整洁了、社区美化了,大家更讲文明了,公共窗口的服务也更有人情味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正化作市民身边一桩桩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变化。 迎世博进入倒计时300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截至目前,全市范围的“集中文明行动”共开展了9次,从今年4月起,每逢5日、15日、25日,申城都有百万市民参与到“三五”集中行动中来,有3万人次主动参加了各类迎世博培训,9万居民通过了世博知识测试……“迎世博”引燃了上海人的热情。(累死……几乎是全部的资料了,你选一下吧)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城市化 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新举措。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   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可以看出,“十一五规划的论述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农村富余劳动力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也正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包括基础设施的配套、城市功能的健全、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人口、用地规模扩张,城市化需要坚实的经济作基础,兴旺的产业作支撑。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过程,更是逐步的、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推进城市化要积极稳妥,既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又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经济基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   我国建国至今,在不同的时期城市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起步阶段(1949-1957年。这是我国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现的时期。围绕着156项重点工业项目进行的工业基本建设,吸引了较多农民进城镇和工矿就业,一批重点城市扩建,城镇人口增长极快,从1949年的5765万增加到1957年的9949万,平均每年增加523万人,城市化水平从建国时的6%增至4%,平均每年提高6%。   剧烈波动动荡阶段1958—1965年。这段时期国民经济大起大落,工业项目上上下下,这种国民经济的剧烈波动极大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动荡起伏的特征。   停滞阶段1966—1978年。这一阶段正处于政治动荡,极左思潮泛滥的“文革”时期。由于有效需求缺乏和政治运动的影响,使国民经济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城市停工停产,工业扩张无力,无法吸收城市自身的就业人口,非城市化的思潮达到登峰造极。   稳定发展阶段1979年-2002年。1979年至2002年,是我国城市化稳定发展时期。  这一阶段开始,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人口增加较快。此外,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重新认识,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出现了巨大转变。农村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打工、经商,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2002年的十月,第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笔者认为,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明确写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更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入了一个独特的高速发展时期。   十六大之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眼光仅仅集中在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方面,忽视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农村的推力更是不容忽视。十六大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极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重农、惠农政策,从而把城市化的发展重心转向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倡导农民生活方式城市化方面。这首先从理论上符合了城市化的定义:即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过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不断膨胀,城镇数目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念成为社会文化的主体,并在农村地区不断扩散和推广,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得以改善并逐步实现现代化。   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一致的,它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带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质量的显著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我国城市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城市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使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从而提高城乡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加强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容量和辐射力;改善农村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的各种差距……而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既有来自于城市二、三产业的拉力,也有来自农村的推力,尤其对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忽视农村在城市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将给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要消除这种不良影响,使我国的城市化顺利发展,就必须重视农村的建设。目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正适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这一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来看,城市化的发展呈现出由不平衡发展趋于平衡的规律。在某种形态的城市化开始时,是在首先实现突破的地方取得发展,然后再向更多的地方铺开。当一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时,也是先从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迅速发展,再逐步向经济后进地区铺开。例如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首先实现工业革命,到1850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1900年,当世界城市水平为3%时,英国则激增至78%。直到20世纪后半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才发展到与此相当的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趋势,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思想的全面实施,,这种东西部城市化水平的极度不平衡状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国的城市化也必将进入一个高速的、趋于平衡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我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就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城市中来,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城市现有的吸纳能力和就业岗位根本不能满足大量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即通过推动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就地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并改变这些农村地区的面貌,使之成为城市地区;我国城市化的质量要提高,不仅要注重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保证农村地域在向城市地域转变过程中的质量,以及新转化为城市居民的那部分农民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而这些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要靠进入城市之后去学习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必须在进入城市之前就得到培训。   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由不平衡趋于平衡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王伟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N]学习时报,2006   颜昌成推进城镇化应走内涵式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3   余戎,罗清萍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偏离以农民为本的表现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城乡发展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

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全市总面积4375平方公里,人口339万,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人口85万;下辖武进、金坛、溧阳三个县级市,天宁、钟楼、郊区、戚墅堰四个行政区和一个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常州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金三角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市区北至长江,南临太湖,都只有18公里。水陆空交通便捷,京杭大运河、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民航机场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并具备了开通中程国际航线的条件,长江常州港万吨级通用码头已建成投入运行,邮电通讯可连接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常州成为"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和"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所辖三市也都先后进入了"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1995年以来,常州又连续几年被江苏省权威部门评为投资回报率最高地区,并成为国内第一批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种优势,经过全市人民的建设和努力,已发展成为经济实力较强、产业门类较多、内外贸易发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连续五年创历史最好水平,1997年粮食总产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1992年增长20%和17%;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76%,比1992年增长1倍;乡镇工业1997年完成销售收入508亿元,是1992 年的8倍,乡镇企业改制面已达90%。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动力机械、工程机械、汽车(摩托车)及配件、输变电设备、电子信息及现代音视设备和新型纺织服装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形成了柴油机、装载机、变压器、城市客车、微特电机、VCD、牛仔布、新型建材等一批优势产品, 全市共有76只产品在国内同行业居前5位。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明显变化,科技进步的贡献份额工业已达41%,农业已达8%以上,分别比1992年提高4个和 10百分点。扩大开放、加快开发、积极推进与国际经济接轨,这是常州坚定不移贯彻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五年来,全市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出口商品已达18大类2500多个品种,累计完成自营出口6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1997年完成12亿美元,是1992年的8倍;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定在4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逐年增加,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年均增长6% ; 其中1997年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是1992年的7倍;五年新批1000万美元以上的合资项目138个,已有日本东芝、韩国现代等50家国际大公司落户我市;到1997年末, 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504户, 利用外资项目的科技含量提高, 平均投资额由五年前的150万美元增加到6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已占常州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38%, 占工业技改投入的76%,利用外资领域拓展到基础设施、农业和第三产业等, 并发展了多种形式的间接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得到较快发展,五年累计实现外经合同2亿美元,兴办境外企业80家,涉及37个国家和地区。 开发区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累计新批利用外资17亿美元, 正在成为常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中位于常州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全市对外开放的最大载体和窗口,道路骨架已贯通32平方公里,供水、供电、供气、邮政等各项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日本小松、普利斯通、丸红,美国华生、赛德,意大利雷迪斯,韩国现代,台湾光阳等1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已进区落户, 并建成了集培育、孵化、中试于一体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已有国内3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驻中心。 常州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常州市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不断加大改革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努力从体制机制上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以搞活搞好国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全市有41家企业进行了以公司制为重点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共组建省市级企业集团160多家,其中省级企业集团38家,江苏常柴集团被列为省级重点企业集团; 新建或改制股份有限公司16家(其中4家公司挂牌上市),有限责任公司943家,一批企业进行了先售后改制试点和规范破产。通过改制融资,近两年筹集资金4亿余元,盘活资产存量21亿多元。狠抓了再就业工程,近两年共安置下岗待业职工3 万人,再就业率达63%,城镇登记失业率为8%。全市建立了劳动力、人才、 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和会计、审计、法律等一批中介机构,初步形成了基本保险、补充保险、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市场体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各个领域逐步占居主导地位。 围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常州致力于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过去的五年成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城乡投资环境改善最快的五年。按照"以港兴市、连江通海、三区一线、再造常州"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建成了沪宁高速公路常州段、外环路、常州民航机场、长江常州港万吨级通用码头、常州火车站改扩建、京杭运河常州段整治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通了常州地区程控电话网、光缆通信和移动通信网,城乡电话机普及率3部/百人;长江引水、污水处理、 供气和魏村水利枢纽等工程也都相继建成;旧城改造、城乡、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已创建成为全国卫生城市。早在1986年,常州就被国家确定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十年来,常州紧紧围绕"培养人、服务人、保护人、造福人"的宗旨,先后实施了三期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在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环境保护等领域先后完成了400 多个社会发展项目,建成了国际学校、刘国钧职教中心、聋哑学校、广电中心、图书馆、精神病防治中心、红梅居民住宅小区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体现科学、合理、适用原则的社会综合服务设施和社会发展"民心工程"。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又把实施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适时组织政府各部门认真研究制订了《常州21世纪议程大纲》,并把它纳入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正式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的16项专项行动计划,力争使常州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先进地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繁荣,常州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过去的五年,是常州居民收入增长最快、消费结构变化最大的五年。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825元,农民人均收4410元,均比1992年增长 7倍。同时,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农村提前五年实现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全市平均期望寿命已达7岁。对照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小康水平12项指标,全市在1994年基本达到小康,提前进入了向初步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新阶段。 常州市正在加快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城乡协调发展三大战略,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常州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到本世纪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人均GDP 8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8:38;科技进步贡献份额工业达50%以上,农业达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20%以上;职工年平均工资性收入达35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 6000 元。 到2010年,提前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贵阳生态文明建设》那本书上有答案,借鉴下就可以啦!!!我就是这样做的。。。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人左右。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今天面对新形势,他们在城市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比如:迫切的婚姻问题、身份认同问题等,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想当城市人 无奈门槛多  (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  根据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21岁-30岁占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6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婚恋的黄金年龄,但受限制,处于难以走进“围城”的困境。  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很难获得女孩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  同样,在一些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服务业、纺织制衣业等厂子里则是新生代女农民工成群结队,同样苦于“恋爱无人”。这些单位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加上她们在恋爱上一般比较矜持,不好意思主动和厂外的男性接触,所以她们的婚恋也成了老大难 问题。此时,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  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爱情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9%,1001元-1500元的占6%,701元-1000元的占6%,501元-700元的占4%。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3%,偶尔拖欠的占4%,经常被拖欠的占3%。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与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爱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这也影响到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未来的择偶。(二)身份:非城非乡  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占4%。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9%,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4%和1%。而城镇职工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 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  从地域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彰显)自我”。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想在城里有喜欢的工作,买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4%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客家”;2%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再干几年回家”或“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2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4%的女性、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9%,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但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依然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  从法定身份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三)职业:高不成低不就  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  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45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8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强大后盾,生活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跳槽,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  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1%,高中文化程度占7%,比以前高出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高达6%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愿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低端的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也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  (四)落户“三壁垒”  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经济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收入微薄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能够实现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经济障碍。  素质壁垒。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占0%。这对以初中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并且不少地方对农民工进城落户实行二元待遇。比如重庆市2006年8月1日实行了《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重庆公安局就指出,“本市农民工在主城落户的条件实际上大大降低,而在重庆务工的其他省市的农民工要落户重庆主城区,文凭“门槛”没变:仍需大专以上学历。且购买的住房人均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并实际居住。  社会福利壁垒。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系统不兼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级为改革单元,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内实行城乡户籍统一,但省际之间人口自由迁徙障碍依然较大。各地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兼容是制约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因素。解决矛盾还须深化城市改革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为失范(即自律性丧失),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低于父辈,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它意味着,农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过时了。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交往的对象多为老乡,社会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劳动力联系,贫困和孤岛的经济效应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的机会,与主流社会脱 节。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  由于没有户籍,他们就业受限制,《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难从纸上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业便无依,将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隐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占70%以上,最近刚发布的广东三大监狱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九成在26岁以下。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 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逐渐消弭并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质境遇是有思想的人们的内在本能,这种欲求是消灭不了的,它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通过扩大满足需求的活动走向幸福的社会,要是封锁了这条路,人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压制并掠夺别人使自己致富而使他人变穷”(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六条建议  一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  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  二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  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  五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  六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  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城市发展论文2000字开头的专业

网上找的  经过一周的实习参观,我对城市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城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指导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剖析城市,我当时顿感茅塞顿开。对城市的认识有了新的标准。城市规划应从整体、长远的角度出发城市是人们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低矮,破旧的棚房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随着房地产商加紧开发的脚步,城市的面貌被一天天地改变,直到面目全非,步入城市只能感觉到钢筋混凝土的森林。我国几千年来发展的城市文明一下子湮没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城市应该是时间,历史的见证,在我国大多数城市里几乎很难找到历史的痕迹,这不能不说是现在文明发展的一大遗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城市的一些领导,一心只为了经济的增长,GDP的稳升,大肆鼓励房地产商开发,而缺乏整体规划,而房地产作为规划的实施单位,也没有规划意识,一味蛮目的开发,毫无章法。导致现在诸多城市的杂乱无章,给城市带来了很多不便。另外,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如福州中州岛的开发,就引来许多人的指责,在一个交通繁忙,拥挤的交通主干道两侧开发商业性建筑,丝毫没有考虑其对交通的影响。由于交通的不便,到现在为止,都几乎没有商家愿意入住,以致开发的建筑空置,是对国家资源的严重浪费。若能在此建设一个公园,让被繁忙工作压得透不过气来的人们有一个放松的地方,也给城市一个透气的空间。另外,在现在城市建设中,还缺少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意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以致历史正在一点点被抹杀。如北京的紫禁城,被高楼大厦给团团围住,周围的高楼远远超过了紫禁城高度,昔日的辉煌,高耸威严,已丧失在混凝土森林中。现在,我们应该认真做出城市今后几年的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开发力度,我们必须从长远的利益来看,着眼未来,才能真正做出优秀的,成功的规划。城市道路建筑与交通系统是构成城市的主要元素,交通是人们完成社会与经济活动的前提。城市道路不仅是城市交通的通道,而且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是组织城市景观的骨架,它应该成为居民观赏的重要场所。同时城市道路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体现城市景观和历史文脉的宜人的公共空间。道路按其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城市快速路一般与原有路网分离开来,是高层的道路系统。快速到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长距离快速交通运输的动脉。因此,在快速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如福州的二环路也属于快速路,但快速路在承担城市长距离交通运输的同时,也吸引了附近的大量车流,机动车都试图通过快速路达到提高速度,节约时间的目的。不想适得其反,快速路成为移动的停车场。快速路的建设带动了两侧土地的升值,公共建筑拔地而起,可远离快速路的土地价值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包。快速路两册往往建有大型的公共建筑,是人流集散中心。大量人流的出入给快速路的使用带来了不必要的影响,这和快速路的建设初衷是完全背离的。因此,应采用辅路与主路分离的原则,将辅路单独设置成双通行路。并与主路平行且保持一定距离,可以和城市次干路或城市支路结合使用。这样原来的线性空间就变成了交通网络化的空间。城市道路的网络化避免了快速路对城市龙件连续性的破坏,也为城市用地的内向型原则提供实现的可能。道路两侧建筑不能沿着道路开发,而应沿着干路网络内向发展。从而突出干路交通功能,而快速路两侧的空闲用地可以配合绿化,下面还可以用做社会停车,实现快速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福州城市总体规划“东扩,南进,西拓”作为福州新世纪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全面推进新区建设,努力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金山新区,鼓山新区,江滨板块,洪山,快安等新区均快速发展,城市品质日益提高。福州市区发展的新格局是以中心城为依托,以空港,海港为导向,沿江向海东进南下,有序滚动发展形成一城(中心城),三组团(马尾,长安,琅歧)的布局,市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0万。福州市规划理念是大力开发城市新区,合理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加强经贸城市功能,调整城市用地结构,改造中心城,二环线以内工业用地,发展第二产业,重点建设仓山,盖山,快安工业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发鼓山新镇,金山新区,快安儒江居住区,疏解旧城区的过高人口密度,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加强外围组团见者,激素马尾开发区,快安工业区,以长安港区,带动长安组团,以建设琅歧大桥客货码头,鼓山旅游,带动琅歧组团发展,实现福州市区沿江东进向海发展战略。我们在做城市规划时必须贯彻规划的基本原则: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及空间资源,并贯彻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始终。城市建设用地应充分挖掘现有用地潜力,有效利用非耕地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协调。要确定分地区和分阶段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控制目标,并严格按此实施。从现在到2000年是福州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三步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 二十世纪基础打好了,二十一世纪发展才有后劲。近期建设应为远期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市域、市区、中心城都应选择条件具备的几个片区,集中项目、集中投资、集中力量,建设一片、成效一片、收益一片,形成设施配套齐全、高起点、高标准、环境优美、达到一定规模的新型发展地区,成为世纪之交福州发展的“龙头”。发挥机场和海港优势,加快周边地区开发,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紧建成几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新一轮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建成水口电站、大目溪水电站, 缓解城市用电紧张状况。建成福泉高速公路,提高104、316、324三条国道和三条省道福州段的等级,并建成国道之间的联络线,形成便捷、畅达的对外公路交通网。整治闽江口航道,扩大闽江口内港区规模,配套建设长安港区,重点发展外海港区。建成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6 月完成),并抓紧实施机场专用道路工程, 使城市与机场的交通更为安全、便捷,使机场能更好地为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城市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部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继续保持福州中心城邮电建设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建成15个电信母局及3个模块局,使市话容量增加到58 万户,主线普及率达到40部/百人。新建、扩建4处邮政枢纽、7个邮电分局、6个邮电支局,基本满足城市对邮电事业的需求。新增供水能力3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实行环境综合整治,使城市环境得以改善。建设红庙岭垃圾处理场及日产能力150吨的堆肥厂,处理能力 50吨的特种垃圾焚烧厂。建设城市绿化环,沿江、沿河绿化带,以及城区十个以上公园,使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 平方米以上,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 建设城市形象工程,改善城市面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完成四个城门改造工程。 进一步拓宽改造福马、福古、福厦、福飞等四条主要对外交通道路,对四个城门进行成片综合开发,使进入城市的四个通道都形成现代化的面貌。完成闽江北港北岸防洪堤路(江滨大道)工程。 增加城市东西通道;提高市区防洪能力,使之达到200 年一遇标准;结合建设沿江绿化,开发建设江滨地区;改善福州城市沿江形象。建成几个大型公共设施工程。重点建设省革命历史博物馆、省博物馆、福建会堂、省体育馆新馆、福州市电视中心大楼、国际会展中心、市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市体育馆等省会城市标志性工程,提高城市建设中的文化含量。完成内河整治工程。建成大腹山、新西河引水冲污工程,加强对流入河道的污水进行处理,全面改善市区43条内河水质。建设市区周边的绿化生态圈和公路两侧绿化带。集中建设闽江北港两岸,特别是江滨大道的绿化。继续建设温泉公园、金牛山公园、高盖山公园、西河公园、东湖公园、黎明公园、浦下公园、金鸡山公园等。福州软件园规划在我们参观园区之前,园内工程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园内的整体规划。福州软件园地处福州市西北隅风景秀丽的五凤山麓,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1999年2月经科技部评审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被列入福建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福建省产业化基地重点项目,同年3月破土动工。  2000年6月,园区“创业楼”迎来了30家首批入园的软件企业。2001年12月,软件园产业一期建成并交付使用,与之配套的公寓楼、园林景观等工程也全部完工,便利店、中西式快餐店、公交车站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与此同时,省市及周边地区的优秀软件企业不断涌入,达到入园企业150家,入驻企业42家,并在当年创下技工贸收入15亿元的业绩。2001年9月,经福州市政府批准,“福州市研究生培训服务工作总站”在园内正式挂牌成立,由此,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人才吸纳与培养问题得以缓解。  2003年6月,“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福州基地”项目申报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评审,并获立项。2003年12月,软件园产业二期全面竣工,同时规划用地1700亩的产业三期工程开始建设,至此,园区已开发面积1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亿元。2003年12月,福州软件园被信息产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标志着福州软件园已经跻身全国软件产业强手之列。  截止至2005年4月,福州软件园已有入驻企业176家,福建省4家列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全部入驻软件园,福州软件园的产业集聚效应已基本形成。 另外,他还为我们讲叙了在规划中我们必须考虑的一些问题,具体地讲解了规划的整个流程,他还告诉我们规划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

小弟相当清楚,这个倒不清楚,一定无错有``

我写过一篇是《我眼中的世博新科技》内容是关于智能城市的 你参考一下好吧/(^o^)/~我眼中的世博新科技之“智能城市”计划  摘要:人类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追求和探索更佳城市生活的历史。追求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提升和实现高质量的城市美好生活,不仅是发达国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当然也是发展中国家今后和未来发展中更需要优先考虑并解决的主题和难题。城市是科技创新的载体和核心,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城市科技创新加快了城市的更新和生活的提升。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借助新科技,不仅有能力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种种“病端”和问题,而且有能力利用科技创新成果创造全新的更具活力、魅力和高质量的城市人居新模式,并为我们的发展和交流开拓前所未有的城市新时空,如智能城、科技城、历史城、文化城、信息城、绿色城、健康城、生态城、太空城等。本文将着重浅谈“智能城市”计划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正文:世博会是全球综合性的国际盛会,它的宗旨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举办世博会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互动,而且对人类和平发展科技事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届世博会响亮地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探讨了人类城市生活直面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是人类文明的一次精彩对话。未来城市的建造必须以实现人类、城市和地球这三个有机体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科技必将是推动三者发展的关键因素。  今日之城市的“基本面”是大有益于人类的,不过在一些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也出现了不少“城市病”,以致出现了“逆城市化”的思潮。面对这种情况,研究城市如何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就成为“人”字第一号的大课题。在上海世博会上,各国都会展示他们努力建设更好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成就,也会开展各种研讨,探讨新的锦囊妙计。思科馆提出的“智能城市”计划就是本届世博会的亮点之一。  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是智能建筑多样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智能型建筑IB(IntelligentBuilding)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的基本要素是通信系统的网络化、办公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建筑柔性化和建筑物管理服务的自动化。  “智能城市”依托于无线数字综合服务平台,其网络环境包括宽带网、移动互联网、电话网、电视网和各种无线网络等,服务内容包括计算、管理、控制、资源浏览。通过这种综合服务平台,“智能城市”将为居民提供便利、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为政府管理城市提供便捷,在节约社会资源方面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通过网络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住宅,并按需运行公交系统,让能源的使用情况可视可控,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正在日本进行的“智能城市”项目,囊括了15家日本顶级高科技企业的环保技术,城市中的一切尽在电脑掌控。在日本进行的“智能城市”项目中,集中控制装置可以通过网络控制智能大厦、智能住宅,并按需运行公交系统,让能源的使用情况可视化、可控化,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在韩国SK电讯与中铁二局共同打造的“智能城市”计划中主要方向是为城市提供先进的城市管理服务,智能的环境保护、废弃物综合回收与利用,公共安全保卫,韩国SK电子竞技、数字娱乐等。合资公司将首先以成都金马国际体育城项目为示范区,进而为其他城市提供服务。  我去世博园思科馆参观时,就亲身体验到了“智慧城市”带来的安全便捷,了解到了城市管理者如何运用“智慧”的工具更及时地响应事故,排除灾难隐患,更高效地部门协作,更人性化的市民公共服务。智能化的交通将会准确地感知并有效分配道路、停车场等公共资源。城市道路不再拥堵,停车难不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网络一站式服务可以创造更丰富的市民应用,“市民卡”将成为城市通行证,佩戴的手表会把你的血压、脉搏等信息传输到医院,再播报医生提供的健康咨询;你家的房门会在遇到小偷撬门时,自动发警报到小区保安的手机上……这充分展示了“智能+互联+协同”的智慧城市理念。  对于智能城市我有着一些自己的构想,一些太阳光非常充足的城市,可以试着搞一些“太阳房”,将免费的能源应用到每家每户很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看着形态各异新奇完美的各国国家馆,我想未来的城市建筑不应该仅仅是传统的东南西北的方形建筑或圆形建筑,可以根据实地情况进行创新、变化。建筑最外层可以仿照鸟巢做成网格状,网格可以根据朝向不同而有疏有密,这样可以控制阳光照射程度,从而在降温和采暖方面发挥优势。网格很轻盈而且防风抗震,具有很好的横向稳定性。而且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可以随时将新材料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城市将会更加智能,中国也将更加富强!  正如古希腊先哲亚里斯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People come together in cities in order to live; They stay there in order to live )民生是“生活更美好”的下限,而生活更美好的上限是个变量。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21世纪是新城市时代,21世纪是城市化经济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的时代,全球的城市化时代和城市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浪潮下,21世纪人类之发展,城市将作为主体在全球网络中参与竞争。只有城市,没有国界;只有全球之城,没有政治之都。谁抢滩,谁就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城市间的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是这场角逐中的关键。通过对城市发展和美好生活的展示,通过对主题的沟通、研讨与交流,推动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创建绿色城市,构筑和谐家园”理念的实践,提高人类关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生活的反思和再认识。  期待“智能城市”计划,期待美好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期刊网 《世博解码 从爱知世博折射2010商机》 凤凰网 新华网 《中国与世博》 《走进世博会——世博历史150年 》 《城市意象》

城市环境论文2000字开头的有哪些

提纲:内容摘要:我们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懒以生存的地方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也随着科技的发达,对环境的污染也是越来越严重。所以当务之及:保护坏境成为了全世界最为迫及的问题。关键词:污染 气候中毒 环境保护 破坏环境最为严重的就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空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食物,饮水被我们吸入体内,会导致人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所以保护好环境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好!一, 保护坏境人人有责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1,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2,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受破坏。……3,保护环境就是让我们的后代更好地生活下去。……二, 破坏坏境等于破坏了我们的家园从全球来看破坏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厂,汽车等排出的废气,废水以及固体废物。……2,人们滥伐树木,破坏森林,过度放牧等导致大面积的沙漠化。……3,CO2过度排放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4,人类大量扑杀动物,使大量物种灭绝,破坏食物链。……5,过度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使我们的家园——地球越来越贫瘠。……三,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1,人类与自然互助,文明共环境和谐……2,千方百计治理污染,齐心协力保护环境……3,生命是树,绿色是根,植树造林,美化家园……4,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美好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结构:(例文) 环境问题不仅是个生活质量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影响人尖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提出论点) 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保护已迫在眉睫。环保虽如此重要,国家也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法规,可是在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为了个人的利益去破坏环境,有的救灾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分析论点)为此,我特提出如下建议:(解决论点) 首先,应在学生中普及环保教育,开设环保科目,并规定为必修课。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对环保作出贡献。如规定每个学生一年必须种一棵树等,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明白:对于环保,自己也有一份责任,自己也应该出一份力。 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不定期对各个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对那些违反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的单位实施重罚,并对其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从污染源上加以控制、治理。 再次,对在环保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应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这样能更有效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这对于全民参加环保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最后,国家应拨款建一些环保设施,如建一些污水处理站,保证流入江海湖泊的水的质量;采取“垃圾分类回收”措施,并在行动之前加以宣传,以得到群众的积极响应。 环保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每个人都应该思考,自己应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愿人人都为环保出一份力,让美好的环境永远伴随着我们!(联系实际,表明观点) 评价:本文侧重解决环境问题,特点是将分析问题结合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可是这个村庄正在被人类制造出来的各种环境灾难所威胁:水污染、空气污染、植被萎缩、物种濒危、江河断流、垃圾围城、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 作为居住在地球上的村民,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行动。意识到那种无节制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生活方式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我们必须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来善待地球: 一、 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二、 绿色消费,环保选购 中国在未来的世纪中能否强大富有,在很大程度的上,取决于整个民族能否建立起环境意识,取决于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保护环境,匹夫有责,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一起来保护环境吧!范文: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身边的一些事物也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如今,就连欣赏蓝天白云也仿佛成为了一种奢侈。五一去北京的时候在道边看到一株蒲公英,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面对久违了的蒲公英,是因为久居城市吗?还是因为周围的一切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21世纪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同在,希望与困难共存。它在给我们带来许多美好憧憬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难题,其中首要的就是环境问题。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 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 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写到这里,我上网搜索了一下环境污染的分类。 环境污染的各种分类: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电磁波)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 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的国家,发展林业有着比较优越的条件,我国古代许多地方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使我国的森林越来越少。近几十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计算,我国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国家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从我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努力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 说道环境污染的防治 ,每一个环境污染的实例,可以说都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一声警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了维护人类自身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必须积极防治环境污染。我们应该提倡天天都是环境日这一理念。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产业化的发展是必须的,是大势所趋! 环境有其特殊性,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但是本身的经济效益出的慢,导致了经济发展初期乃至中期很少有人能重视他。而且,生态环境产业化所涉及的行业过于广泛,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一系列复杂的专业重视都融合其中。这些都导致了生态环境产业化发展初期的缓慢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在不断的发展和开拓自然资源的同时,破坏了环境。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它要求要与环境相辅相成。换句话说,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一但桥梁摧毁的话,很严重的。所以说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具体表现。在提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自身的素质和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意识有很多种类,同时也很复杂,意识中与环境、资源及保护等有关的内容即是我们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或称环境意识。它涉及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自然资源种类及有限性等的认识,以及人们的行为取向和社会心理。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全球生态系统都受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及人为方面的危害,特别是中国的环境更是令人堪忧,我们应该树立起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要有高度的资源(空气、水、土地等)有价意识和资源再利用意识,保护和节省不可再生资源,做到物品循环利用,努力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选修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为了能为环境问题做出多么大的贡献,而是希望能够借着一双慧眼来观察这个每天都在发生微小变化的世界。感知它,认识它,尽微薄之力影响它。

论文在网上下载 会被查的 还是自己写吧

这里有一篇论文“关于口香糖污染环境的调查”获西城区1996年西城区科技论文一等奖,作者是高 烨,女,18岁,北京铁路二中高三(7)班学生对口香糖污染环境的调查一 调查的目的如今吃口香糖被某些人认为是一种时尚,不论在大街这公园` 影剧院或是学校里,都经常能见到一些淑女,绅士学生幼儿在"潇洒" "舒适"地嚼着在享受完了之后不经意的一吐,问题也就来了,这些残渣在嘴里粘性十足,吐到地上,墙上也一样粘性很强于是,它们紧紧地贴在地上,再被人踩上几脚,造成了一块块污染 种污染既非大气,水质,噪音那样引起人们的深恶痛绝而引人注目,又非废纸,脏物等垃圾那样显而易见而被清除它是不显眼,但又会在有些时候冒一下头,让你恶心(我曾不小心坐在一个公共椅上, 身上粘了三块口香糖残渣),这的确是一种污染为此,我们对这种人人都有可能吃,又几乎都不注意它的去向的口香糖进行了调查我们想了解口香糖目前在公共场所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口香糖有哪些性质,探讨解决口香糖污染环境的方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二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1996年5---10月 试验地点: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 试验方法:(1) 酸对口香糖的作用将口香糖放入试管中,滴3毫升浓度20%硫酸,加热将口香糖放入试管中滴入3毫升浓度98%硫酸,加热(2) 碱对口香糖的作用将口香糖放入试管中,滴入3毫升氢氧化钠,加热将口香糖放入试管中,滴入3毫升氢氧化钠+氨水,加热(3) 四氯化碳对口香糖的作用将口香糖放入试管中,滴入20毫升四氯化碳(4) 丙酮对口香糖的作用将口香糖放入试管中,滴入3毫升丙酮(5) 温度对口香糖的作用夹住一小块口香糖,用火焚烧 问卷调查(1) 问卷设计(2) 调查对象:初中学生(3) 调查人数:100人 拍摄:对公共场所口香糖造成的污染进行拍摄拍摄仪器:富士STX-2相机拍摄胶卷:富士胶卷照片:附后 考察(1) 考察地点:A 学校类:西城区少年科技馆,铁二中,北京三十五中B 商场类:长安商场,新意商场,会成门商场,复兴商场,城乡贸易中心C 车站类:北京西客站D 公园类:玉渊潭公园,月坛公园E 学生家庭(2) 徒步行走2公里,骑车约16公里(3) 测量被调查地点的面积,清点口香糖污迹的个数 查资料: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少男少女杂志,电视节目:正大综艺三 调查结果(一) 口香糖的性质嚼过的口香糖是不能咽下去的,这是因为口香糖的原料是一些不能吃的东西120年前,发明家亚当司在墨西哥用糖胶树胶制成了"口香糖一号",然而树胶的来源总是有限的,后来人们用合成树脂代替树胶,再加进一些精制白橡胶,溶剂白蜡等添加剂,就制成了口香糖的"胶基"制口香糖时,在胶基中加入淀粉糖浆,香料和糖粉,经过加工,切片,再加上精美的包装,口香糖就问世了口香糖中的糖浆,香料,糖粉可随人的唾液咽下,剩下的是既嚼不烂又不能吃的胶基胶基具有很强的粘性,当人们随意一吐,胶基就牢牢地粘在地上或其它附着物上,扫帚扫不走,拖布拖不掉,又不溶于水,难以除去,成为污染物 1, 胶基与稀作用(20%H2SO4)1) 在常温小基本不反应,如放置时间较长(例如一 天一夜)则表面略显黄色。2) 给稀酸加热放置胶基,可见到其变软,但见不到剧烈反映,仅溶液由无色变黄变棕红色变黑色。胶基表面微黄,当溶液沸腾后,胶基仍有粘性,仍可拉丝。2, 胶基与浓硫酸作用(98%H2SO4)看不到剧烈反映,但可见胶基外层变红,酸液能溶解胶基,但它本身是有毒物质物质,同样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但它不耐温度,在高温下可以烧成 灰烬。 (二)初中生对口香糖问题的问卷调查 题目:1. 您认为口香糖是否污染环境?(1) 是(2)否(3)不清楚2. 您对生产销售口香糖所持态度?(1) 不支持(2)支持(3)无所谓3. 您经常买口香糖吗?(1) 经常(2)有时(3)不买4. 您对随便丢弃口香糖的看法?(1) 可以丢(2)不应丢5. 您一次购买几条口香糖?6. 您认为任何使口香糖不污染环境?(三)公共场所地面口香糖污迹统计表(四)100名学生家中:无污染四.分析与讨论1. 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一种在嘴里咀嚼无营养物质的习惯。考古学家在瑞典发现了一枚九千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在这枚头盖骨的牙缝中,有一块已经成为化石的口香糖。可见口香糖之年代久远。北美印第安人的口香糖是一种云杉的树脂;100多年前,墨西哥人的口香糖是糖胶和树胶的混合物;而现代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一种代替树胶的合成树脂加上精制白橡胶、溶剂白蜡等添加剂制成的。口香糖是合成物质与乳胶制品的混合物,在生产过程中先溶化过滤这种混合物,然后再添加一些香料,便制成了口香糖。口香糖 的胶基既耐酸又耐碱,在自然环境中(如土中)难以清除,虽然它可被烧毁,但如果是分散的粘在公共场所,实际上也难以销毁,因此它形成一种特殊污染,清除起来很棘手。经四氯化碳浸泡可以溶解,但四氯化碳是有毒物质,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样因口香糖分散的粘在公共场所,清除起来谈何容易。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另外,口香糖中含有DPOD和BPDG两种增塑剂,都是有毒的物质。如果每天嚼7---8块口香糖,便会达到人体中毒的剂量,影响食欲,危机健康。2。通过对100名学生进行的调查可知(1)77%的人认为口香糖残渣污染环境,他们全都不随口吐在家中地上。99%的人认为不应该随便吐在地上,而且。100%的被试家中无口香糖残渣污染。但只有10%的被试者能基本做到不乱吐,看来认识与实际是有差距的。(2)口香糖的消费是比较大的从口香糖的购买情况来看,23%的人经常买口香糖;64%的人有时买口香糖;只有13%的人不买口香糖。从购买量来看,一次购买一盒或一盒以上的占12%;购买一至五条的占78%。另外,一个接头小摊点一天就能卖出30条以上的口香糖,一个月大约能卖出900多条,那么,一年卖出差不多10800 条,北京这样的摊点何止千万。我们把北京所有的摊点加起来按10000个算,那么,北京一天就有30多万块口香糖残渣被吐到地面或其他地方。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北京城区面积为8710万平方米,每年每平方米土地上都有一块口香糖残渣。另据《北京晚报》96年12月23日报道:全世界的人每天大约要嚼掉十万吨口香糖。如果把粘在人行道上的口香糖残渣收集起来,可以制成一艘大轮船。可见污染是多么严重。(3)4%的人认为不应该买口香糖2. 口香糖已初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北京晚报〉〉在96年7月22日报道,厦门有关方面号召市民爱护环境,不买不吃口香糖。其报道如下:"厦门市人大常委近日号召市民不买不吃口香糖,以保护厦门市优美的环境,由于一些市民吃口香糖,随地抛弃残渣,使厦门市的环境受到不小的影响。如厦门市中山路新铺不久的彩砖被口香糖残渣污染得斑斑点点,高歧国际机场候机厅内也被涂抹得肮脏不堪。"在新加坡因为口香糖的胶基经常卡住地铁车门,并严重污染环境,使新加坡政府下决心严令禁止出售和咀嚼口香糖,如果违反规定,要处以很重的罚款。4.通过实地考察与观察,公共场所明显污迹最多的是火车站、商场,原因是这些场所比较繁华,并且流动人口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污染较少的是文化管理部门和学校。原因是学校学生大部分时间上课,另外,课下学校也要求不吃口香糖。5.代替口香糖有效的方法代替口香糖有效可行的方法是叩齿和推广雾化口香糖。通过叩齿可以锻炼脸部肌肉,坚固牙齿;雾化口香糖则可以去除口腔异味。五建议与设想由于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很大,人口众多,一下禁止口香糖有些困难,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逐渐杜绝吃口香糖所造成的危害。1 通过教育部门对中小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中小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口香糖残渣对环境的污染。2 通过众多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在国内广泛宣传口香糖残渣的污染,使人们意识到其危害性。3 逐渐停止口香糖的生产与买卖,例新加坡作出了新加坡境内禁止生产和买卖口香糖的决定,如果在新加坡境内,被发现携带了一小口香糖,就会被处以一美金的罚款。这是我们可以借鉴的。4 大力推广雾化口香糖,雾化口香糖改变了以往用胶基、香料、糖分组合的方法,而是将其完全雾化到口里,既清除了口腔异味,又没有污染。5 如果一定要吃口香糖,嚼过的残渣千万不要乱吐,最好把它用纸包起来再仍到垃圾箱里。六 小结我们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很小的一件事,即口香糖是否污染环境的问题,其实经过分析与讨论,我们认为事也不小,因为它不光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同时也是反映了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通过以上讨论与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提醒人们,尽量少吃和不吃口香糖或改用雾化口香糖。不要让口香糖成为破坏和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文明清洁的国家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