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8 00:47:36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我只有我的毕业论文啊。超过3千了。名字叫世博会技能技术的运用与绿建评价。你觉得时候吗?可以我发给你。我是土木系毕业的

以前也写过,东拼西凑了一下 咔咔五月的那场地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灾害。面对自然,人类又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这次12地震,我们尝到了血的代价,也应该深刻感觉到,防灾减灾,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多么的重要。也许我们阻止不了灾难的发生,也不能保证没有任何人员的伤亡或财产损失,但起码我们可以把损失减到最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些灾难都可以预测到。当有关部门发出预警时,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并且极力配合。而我们自己其实也可以预测灾难。在许多灾难发生前,动物们会有一些反常的行为。就像地震发生前,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那么当灾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灾难来临时,一定不要慌张,要保持镇静。就像这次的大地震,当你被压在废墟地下时,要冷静,可以看看边上的东西是不是可以移开一点,给自己留尽可能多的空间,保持呼吸顺畅。千万不能觉得自己死定了,应该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在室内,可以躲到桌子底下,保护好头部。如果在室外,应该避免一些高大的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失去活下去的信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灾害呢?其实,很多都是由于环境所导致的。保护环境也是避免灾害的一个重要途径。现在,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真是每况愈下。过多的废气排放,和白色污染让城市变得乌烟瘴气,还有资源紧缺,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不浪费一滴水,一度电,不乱丢垃圾,共建美好环境。不要以为灾难离我们很遥远,它说来也就来了。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的话,很可能会遇到危险,就从现在起,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就都能从容的面对了。

?我不是土木工程的诶 抱歉哈~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土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以下是学术堂整理的土木工程概论论文题目,希望能够给你一点建议。  1、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2、浅析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概预算  3、房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讨论  4、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言  5、浅谈建筑工程外墙保温系统  6、论降低工程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7、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8、论文指导企鹅舞衣衣期玖巴期玖叁  9、浅谈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0、浅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灌筑法施I技术  11、桥面防水屋施工应用实践  12、钻孔灌注桩基础主要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办法  13、降低I程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14、关键链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5、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不是土木工程的诶 抱歉哈~

我只有我的毕业论文啊。超过3千了。名字叫世博会技能技术的运用与绿建评价。你觉得时候吗?可以我发给你。我是土木系毕业的

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近年来,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灾害引发了人们对土木工程的注意和反思,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的路上任重道远,影响不容忽视。对土木工程影响较大的灾害主要有:地震、台风、火灾、地质灾害、爆炸与恐怖袭击引起的灾害。灾害大体上可分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人与自然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灾害。自然灾害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其后果是可能引起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使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并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从全球来看,人类每时每刻都受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的威胁,减轻自然灾害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全世界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对土木工程有影响的灾害,严重的灾害会造成建筑物、构筑物的倒塌和破坏,使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中断,并引发次生灾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城市瘫痪、社会动荡,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一个村庄、一个城市在顷刻间消失。灾害之所以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是土木工程及其设施的倒塌和破坏,以及引起的次生灾害所导致的。因此,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土木工程主要是解决人类“住与行”的基本问题,还没意识到防灾问题。然而,历史上几次重大灾害及其对土木工程设施的破坏,引起了人们对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逐渐关注与重视。这几次重大灾害使人们体验了地震及其引发的火灾(次生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人类开始对地震工程、提高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及工程质量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与高度重视。我国的防灾减灾的战略是“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一起抓”。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是国家防灾减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防灾减灾的内涵包括:灾前的防灾、灾害发生时的抗灾以及灾后的救灾,简言之,即为防、抗、救。土木工程的防灾减灾是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而被逐渐认识的,它是土木工程中相对比较新兴的领域,并且是最有可能应用其他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涉及地震工程,风工程,结构抗火,地质灾害防治,结构防爆抗暴,防护工程,城市综合防灾领域。在这些分支领域,国际上有很多学术组织,大部分学术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已经系列化和规范化,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本分支领域的发展。防灾减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所以我们要做好灾害发生前的防灾抗灾,灾害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灾后的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和准备。主要做好灾前预测预报,新建工程的抗灾防灾设施的加强巩固,现有工程的抗灾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等。大量灾害经验表明,灾前的抗灾防灾是减轻灾害做有效的途径。“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无疑是正确的,人类没有能力阻止灾害发生,但可以通过抗灾设防来减轻建筑物所遭受的灾害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而要想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不仅要做好防灾减灾的工程措施,更要做好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即为:努力做到全民防灾减灾,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的意识与能力。在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方面至少应该做好以下工作:对公民持续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可以通过宣传媒体及其他各种形式,宣传防灾减灾的基本知识,使群众掌握自防、自救和互救的技能,做到临危不慌、临危不乱。通过群众的自救和互救,减少伤亡和损失,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和蔓延。加强国家、省市和地方以及民间灾害紧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和建设。灾害发生后必须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救援和救助,这需要有组织、有装备的和有技术的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各级政府可根据当地灾害发生的特点,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进行紧急救援队伍的任务、组织、规模和数量等,以优化资源配备,并可满足防灾需求。发挥政府在城市防灾减灾中的主导作用。多次防灾减灾的经验证明,政府的行为对与减轻各种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制定和实施防灾减灾的法规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防灾减灾教育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生命线系统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需要政府的投资和组织实施,提高工业企业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需要政府的监督和指导,灾害发生后的救灾的组织和指挥更需要政府的统一智慧和协调。事实证明,灾害发生后政府反映迟钝,救援工作缺乏统一指挥,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就是大的多。而现阶段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并吸收土木工程对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及其实施工程的认识,看更多与土木工程实际应用的书籍和提高对防灾减灾的意识,更要密切的关注土木工程对防灾减灾的实际应用(包括建筑构造、土木工程对防灾减灾所用的材料及其工程质量,要做到不偷工减料,不偷奸耍滑等),为今后从事的土木工程事业以及各项土木工程活动的实际应用和认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以后从事土木工程及与其相关的事业的话,一定会做到严谨克己,做到施工的工程质量有保证,不偷工减料。尽量把灾害带来的损失率缩到最小值。

首先对你的奉献精神赞赏一个!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工程。防灾减灾的专业队伍也没有某一个本科专业专门对应,这个队伍需要来自各方面的人才,比如地质的,工程的、建筑的,结构的、通讯的、医学的、心理的,等等。在研究生层次,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广州大学都有防灾减灾专业。如果要从事防灾减灾这项工作,最相关的本科专业,应该是土木工程(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临床医学 (医学院校都有这个专业。但重庆医科大学应该最合适。一是该校设有救援医学方向,二是该校临床医学专业招收文科生)目前我国唯一一所的防震减灾高等学校是国家地震局的防灾科技学院,学校位于在河北省三河市。有信息技术与地球物理、城市救援决策技术、工程地震与工程勘察、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通信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二十三个招生专业方向。对女生来说,学医可能更好些。防灾减灾的各种救援中都需要急救医学专业人才。

灾害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全球每年因各类灾害带来的损失高达数千万亿美元。在2005年8月底,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有媒体报道的亏损为$ 200 000 000 000。后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反复向国会寻求更多的救助资金分配,预计最终将增加至2000亿美元。 灾害损失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是很重的。因为地域和发展的程度不同,在美国约06%,日本08%,而中国还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根据上述2003年亏损280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1万亿美元中,约为5%。相对于发达国家,我们的灾害损失是巨大的。防灾减灾的任务是在世界,特别是中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一、灾难的定义和分类 1灾难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中灾难的定义为:任何可以导致破坏设施,严重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健康状况恶化的事件。如果事件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社区的能力,不得不寻求向社区外专业救助团队协助的事件,都可成为灾难。”两个定义包含了两个基本概念:①遭到严重破坏,并带来巨大的损失事件;②此事件已经超出了社区本身的能力。后者还强调“灾害是自然发生或人为制造”的概念。 2灾害的分类 灾害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种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爆发,地下气体,海啸),地貌灾害(泥石流,山体滑坡,泥石流,荒漠化,水土流失),气象灾害(暴风雨,洪水,热带气旋,冰雹,雷击,龙卷风,干旱,低温冷害),生物灾害(病虫害,有害动物),天文的灾害(近地天体撞击,异常的太阳活动和宇宙射线),这些都是自然灾害。生态灾害(天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口过剩),工程经济灾害(工程塌方,爆炸,有毒有害物质的失控),社会生活灾害(火灾,战争,社会暴力和骚乱,恐怖袭击),均属人为灾害。 二、灾害的属性和全球性的严重性 1灾害的属性 在原始世界的整个系统中,灾害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从宇宙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灾害,可以说,“只要有物质运动和物质循环,它必有灾害”。 灾害具有以下七个属性: ①普遍性和永恒性。表现为灾种、性质、时间地点它遍及宇宙且与宇宙同在; ②多样性和差异性。表现为复杂的,模糊的,产地不同,严重程度不同; ③全球性和区域性。总体而言是全球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灾害; ④随机性与预测的困难性。灾害的时间,地点,强度,范围是随机的。所有的随机事件,预测都有一定的难度,如地震,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其预测的准确度将随着现代化的设备预报更准确; ⑤灾害突发性和缓慢性。地震,火山爆发等突发,荒漠化,土壤侵蚀等则是缓慢的; ⑥迁移性、滞后性与重现性。相互联系和相关的灾害,暴雨引发洪水继而引发溃坝和瘟疫,大雨引发洪水等等; ⑦人为性和可预防性。人为灾害,都表现出一种有意识和主动的灾害,如恐怖主义,另一个显示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滞后所造成的被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如生态失衡,核泄漏,交通事故,瓦斯爆炸,这些灾害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但不可避免的; 承认和正确地对待灾害的七个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论和世界观在哲学层面上的问题。如果你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移动的,这将不可避免地要承认灾害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三、高度重视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1、土木工程属性 (1)保护性 从土木工程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就作为抵御自然灾害的诞生,人类最早的防水,御兽构巢,建造洞穴,这可能是最古老的住宅建筑。为攻击,防御邻近的部落,开始筑城挖战壕,这种保护的概念到现代的兵器时代就变为地下防护工程。保护性也体现在现代土木工程的开发和利用的新技术中,如核电厂的运营过程中,还体现在,它肯定是一个沉重的以混凝土为主要反应器的放于体,以及巨大而坚固的遏制反应器外围,它们是抗核泄漏。 (2)提前性 所有设施的保护功能,几乎可以肯定是提前的防御的。古长城,现代防空工事,一个现代化的核遏制体系,这是一种预计可能发生某种灾害或一些无法预计的灾害的人为的实现的提前采取措施的体系,以防止这样的灾害再次发生。所以提前性是土木工程这个学科和行业天生的,是土木工程的一个重要的属性。 (3)基础性 承认土木工程的防护性和超前性就必然承认它的基础性。土木工程基础性还体现在它的投资,建设周期长。被视为基础建设项目的几乎都投入了大量资金,几年甚至十几年。土木工程不仅是建设周期长,而且更重要的是,服务周期长,这些就进一步突出了其基础性。综上上面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土木工程的基础性是任何行业无法比拟的。 (4)普遍性 一个学科和行业的普遍性是指国民经济中其他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对它的依赖和需求程度,如果这种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就可以说这个学科和行业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土木工程的普遍性出于社会各界的对它的依赖,无论多么先进的发展的社会各界的,都和土木工程是分不开的。这种依赖性铸就了土木工程的普遍性。 (5)耐久性 具有防护性、超前性、基础性以及普遍性的学科和行业一定是恒久的。事实上,有关土木工程的持久性,从长期的服务周期得到某种直观的答案,而无需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 2、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世界每天都可能发生大小的火灾,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等,这些现象已经显示出它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是在灾害中这个运动模式所固有的。土木工程属性决定了它是在防灾减灾的极端重要性,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当然,这丝毫并不意味着在被动减灾的救助中土木工程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大量的灾后救助仍然离不开土木工程。例如北京的火灾,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据统计,北京消防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约700起, 20世纪80年代达到3690起,在20世纪90年代平均5000起以上。进入21世纪,平均每年超过9000起。由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增加了好几倍,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在1997年的时候,城市火灾的亏损额高达31亿元,是20世纪90年代的高峰期,1999年损失平稳些,超过3000万。火灾事故的频率高且易发生在市区,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规划和建设中除了那些优先考虑的如防火墙,火场逃生,防火门等,还是应考虑在发生火灾时,必须首先确保有消防局的紧急援助。当然,这些不同于大型土木工程建设工作是长期担任施工的,也不需要精心设计和施工,但它属于土木工程的范畴。 结语: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超前性和积极主动性是任何一个学科和行业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防灾减灾这个二级学科列在土木工程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原因。从哲学意义上来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说,灾害是永恒的,土木工程作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是永恒的。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土木工程它是建造各种工程的统称。它既指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地下,水中的工程设施,也指应用的材料设备和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专业技术。以下是学术堂整理的土木工程概论论文题目,希望能够给你一点建议。  1、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  2、浅析工程造价管理和工程概预算  3、房屋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讨论  4、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言  5、浅谈建筑工程外墙保温系统  6、论降低工程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7、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8、论文指导企鹅舞衣衣期玖巴期玖叁  9、浅谈工程质量通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0、浅谈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灌筑法施I技术  11、桥面防水屋施工应用实践  12、钻孔灌注桩基础主要质量问题分析及处理办法  13、降低I程成本的途径和措施  14、关键链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5、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论文题目有哪些

第一章 灾害学概述1 灾害的含义2 灾害的类型3 灾害的分级4 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主要危害5 我国灾害的特点6 城市灾害思考题第二章 防灾减灾学概述1 防灾减灾基本概念2 防灾减灾的基本目标、原理、措施3 防灾减灾学科4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学科的主要内容5 国内外防灾减灾发展趋势思考题第三章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1 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2 滑坡灾害及其防治3 崩塌灾害及其防治4 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5 地面沉降及其防治思考题第四章 火灾及建筑防火1 火灾灾害概述2 建筑火灾的燃烧特性3 火灾烟气4 建筑构件的火灾性能5 建筑防火设计思考题第五章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1 地震的基本概念2 防震减灾的主要措施3 防震减灾中的地震应急活动思考题第六章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述2 场地、地基和基础3 地震作用计算4 多层砌体房屋抗震设计5 多层与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6 隔震(振)耗能技术在结构抗震中的应用7 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实例思考题第七章 风灾害与抗风设计1 风的类型和等级2 风灾的危害3 工程结构的抗风设计4 防风减灾对策与防风减振技术思考题及习题第八章 洪灾及城市防洪1 概述2 洪灾的破坏作用3 洪灾的分类及特点4 洪灾形成的影响因素5 我国洪涝灾害特点6 水文分析与设计洪水7 防洪减灾措施8 防洪工程设计思考题及习题第九章 城市防雷、防爆及防空工程概述1 城市防雷工程2 城市爆炸灾害及其预防3 城市人民防空工程思考题及习题第十章 灾害的风险分析与评价1 风险分析理论2 灾害风险分析思考题及习题第十一章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概述2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3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4 城市灾害应急预案思考题及习题附录A 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附录B 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附录C 风荷载体型系数附录D 一般工业、民用建筑防雷措施附录E 灾害自救常识参考文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