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当多人合作完成一篇论文时该怎么合作

发布时间:2024-08-29 16:44:24

当多人合作完成一篇论文时该怎么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满怀激情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了明确回答: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作为一名海淀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就不会生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双赢。与其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如说是在合作中求发展。基于这种观点,笔者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二、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1.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2.合作学习的要素。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被学生所关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认知情感基础。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6岁~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万泉小学的张然老师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尊重学生的情感——乐问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好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趋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地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激发学生的兴趣——乐问的动力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3.创设质疑的情境——乐问的关键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前,先放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录像,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注意听,想想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当学生认真欣赏完录像后,教师趁机引导:多么热闹的画面啊,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话匣子就打开了,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又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等等。4.教给方法,拓开学生质疑的路子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1)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2)用课文中存在的内容跟假设它不存在作比较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险要和夺桥的困难。这部分内容表面看,似和飞夺泸定桥没有联系,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删去,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行不行?在学生围绕“行与不行”开展议论,各自发表看法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不好?(3)用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到了“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色,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在三处,它的含义各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开拓学生质疑的路子,方法种种,可以从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问上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从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展开联系,形成问题。(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如何使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几点要注意。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6.教师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学生将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每个人不能充分发表见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这种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又通过学生互动的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正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2.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1)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2)强调小组合作,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3)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几个问题。1.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既增强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2.要又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3.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试验校指导调研时,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五、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是力求以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力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身的发展。课题研究要取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努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哈哈哈,这都可以啊!一部完整的论文报考,研究的背景,理论方法,研究结果,对结果进行提炼结论;可以找两个人多看看文献或者查查资料,找一些跟自己文章近似的背景和方法,然后总结出这些文章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以及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给出自己的结论。距离毕业不原了,加油啊/(^o^)/~

多人写论文,可以先认清楚主题,再分为找素材,和相关资料完善,最后由素材和相关资料写成!

什么性质的论文。结业么?

当多人合作完成一篇论文时怎么说

一、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我们满怀激情地迈进了二十一世纪。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眺望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更是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放眼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活跃的生产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和教育的进步,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世界推进到信息经济时代。由此带来的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职业的广泛流动性,直接形成了一个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的社会。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该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谁掌握了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在未来发展中处于主动地。”这就给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学校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对这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的报告中给予了明确回答:学会认知。报告认为:学校教育既要使学生形成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要使学生有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这种认知能力是接受教育的许可证,它给人的终身教育奠定了基础。面对这样的形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作为一名海淀区教研室的教研员,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使我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实验,投身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力图改变那种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特别致力于在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当今社会,不会合作的人就不会生存。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双赢。与其说是在竞争中求生存,不如说是在合作中求发展。基于这种观点,笔者努力探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在自主学习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完成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课堂教学新结构。二、合作学习概念的界定1.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2.合作学习的要素。学习素材、学习群体和教师的指导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要素。学习素材应具有生活基础,被学生所关注,以有效激发学生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能带给学生思维的挑战为目的,因而学习素材合理选择是学习的物质前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群体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相互信任促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明确合作目的,承担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而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与监控是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3.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认知情感基础。心理学家舒兹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包括包容需求、控制需求与情感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渴望得到归属与爱。儿童渴望与小伙伴建立友谊,希望得到教师与父母的喜爱。当前三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诸如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等)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往中,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承认,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合作学习关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时空,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激趣→质疑→自学→合作→交流。(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学生有兴趣上语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当然也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心理学研究发现,学龄初期(6岁~12岁)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对新奇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爱动、好问,注意力不够稳定;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呢?第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一个被学生接受、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和接受。古人对这一点很重视,《学记》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颜氏家训》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把学生当作能动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还学生以自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尊重,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会刺伤其自尊心,而是受到鼓励,使其精神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三、创设一个合适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比如万泉小学的张然老师在教学《麻雀》时,课前讲了一个故事:在一次地震中,一个学校的学生被埋在倒塌的房屋中,别人都以为这些孩子没有生还的可能,但其中一个男孩的父亲却相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于是不停地挖,几天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这个班的学生。这种父子间的深情为学生学习《麻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二)以问题的提出为核心,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质疑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自我需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笔者认为,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时所要研究的问题不是学生所关注的,那么,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质疑的问题就是学生不懂的问题,就是语文课“学什么”的问题。如果“学什么”能由学生决定,必定焕发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热情,这就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生的质疑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尊重学生的情感——乐问的前提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好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趋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天真、单纯、幼稚、自尊心强,容易受到伤害。特别是学习困难生,总担心自己问得太简单或是问错了被同学、老师取笑。因此,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地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2.激发学生的兴趣——乐问的动力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些精辟论述都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们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3.创设质疑的情境——乐问的关键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造成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能使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鸟的天堂》引导学生领悟“天堂”动景前,先放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录像,并要求学生认真看,注意听,想想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当学生认真欣赏完录像后,教师趁机引导:多么热闹的画面啊,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话匣子就打开了,提出了一个个问题:为什么大榕树上会有那么多的鸟?为什么我们的掌声吓走了画眉鸟,而它又那么兴奋,还站在树上唱歌?那只画眉鸟要把歌唱给谁听?唱的是什么内容?等等。4.教给方法,拓开学生质疑的路子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宽学生质疑的思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去发现和提出问题。(1)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预习前,老师布置学生读懂这篇课文写的是邱少云,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照理课文应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而写我的内心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同学们都能围绕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2)用课文中存在的内容跟假设它不存在作比较来发现和提出问题。例如《飞夺泸定桥》一文的第五自然段,从铁索桥、大渡河、泸定城三个方面描述了泸定桥的险要和夺桥的困难。这部分内容表面看,似和飞夺泸定桥没有联系,其实它从侧面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据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设想:如果把“为什么泸定桥是天险”这部分删去,直接叙述“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夺下泸定桥”,行不行?在学生围绕“行与不行”开展议论,各自发表看法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不写“泸定桥是天险”,有什么不好?(3)用课文中的这部分内容和那部分内容比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别了,我爱中国》一文中有三处写到了“别了,我爱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根据这个写作特色,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句话用在三处,它的含义各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开拓学生质疑的路子,方法种种,可以从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内容,问上个“为什么”或“怎么样”,也可以从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展开联系,形成问题。(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自主地进行学习,并努力使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锢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新授伊始,先由学生个体独立探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意识,从而养成独立探索求知的良好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个形式,走走过场而已。如何使自主学习取得好的效果,以下几点要注意。1.明确自主学习目标。学生质疑的问题在经过教师的梳理提炼后,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是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学什么”的问题是有学生参与决定的,所以他们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2.在中高年级,自主学习时应多采取默读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思考。3.要帮助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自主学习时,必须让学生动动笔,划下感悟深的句子,并在旁边作简要批注,不明之处也作个记号。这样的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4.要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一般要有三、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6.教师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时间过长,学生将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时间过短,每个人不能充分发表见解,起不到交流的作用。 这种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又通过学生互动的合作探索,用集体的智慧,燃起创新的火花,正是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要求。那么,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1.营造氛围,激发合作学习兴趣。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对于稍难的问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他们往往缺乏思维的触发点,或者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学生之间的讨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尤其显得必要。如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这就首先要求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要对学生的“群体”给予研究,又要对这个群体与它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给予研究;既要对在群体中的个体积极性的发挥给予重视,又要对个体积极性的发展趋势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教师应该给学生的“合作性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任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2.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或者以每课各组轮流推出“小组发言人”、“小组主讲人”的形式,在诸如此类的激励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压力能够变成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经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学习目光必然会投向集体、投向长远,而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局限于眼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3.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际上,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在有组织的小组讨论中,还中在日常的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1)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2)强调小组合作,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虚心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3)教给小组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质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学习。通过读一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再通过议一议来深化理解。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五)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这一阶段是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展示,同时也是全班同学学习成果的一个交流。应注意几个问题。1.应该以小组形式汇报。既增强团体意识,又给每个小组成员发言锻炼的机会。2.要又比较明确的分工。有读书的,有谈见解的,又补充意见的,还可以把本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进行讨论,听取意见。3.小组汇报时,教师要关注全班的同学。他组学生可以补充意见,更可以发表不同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四、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对试验校指导调研时,感受到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毋庸置疑,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行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去探究。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为人师者而言,我们一直在勉励自己:“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直到现在我们也不能说这句话是错误的,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一桶水到底有多少碗?即使再大的桶也是有限量的,决不会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说,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转化为和学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才能在共同探究中共同发展。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2.要摒弃将现成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设计弹性化的、有一定间域和思维度的课堂问题,让学生去自主感悟、比较、体验;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启发学生作充分的、广泛的思考,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五、结论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方式变革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课题研究,是力求以学生主体意识为核心,力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终极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完成自身的发展。课题研究要取得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通过每一节课的努力,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各实验学校和实验教师之间精诚团结,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们坚信只要共同努力,扎实工作,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会取得成绩。

有写好的我可以给你拿去参考也可以按照你的要求写

本科毕业论文是可以几个人一起搞一个课题的,但每个人在写论文的时候必须突出自己做的那部分工作的类容(我本科毕业论文就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带好几个学生,只有一个课题),研究生毕业论文一般都是一个人做。

多人合作完成论文,应该怎么署名排版

按职权类别盖章,即主办单位左边,协办单位右边。1、2个单位署名应将成文日期拉开,左右空7字,主办机关印章在前,两个印章均压成文日期,印章用红色。只能采用同种加盖印章方式,以保证印章排列整齐,两个印章间互不相交或相切,相距不超过3mm。2、3个单位署名为防止出现空白印章,应将各发文机关名称(可用简称)按加盖印章顺序排列在相应位置,并使印章加盖或套印在其上,主办机关印章在前,每排最多排3各印章,均居中排布。最后一排印章之下右空2字标识成文日期。特殊情况:当公文排版后所剩空白处不能容下印章位置时,应采取调整 行距、字距的措施加以解决,务必使印章与正文同处一面,不得采用标识“此页无正文”的方法解决。另一种是联合行文的机关如何标识公文生效标识。扩展资料:单一机关发文机关制发的公文:落款处不署发文机关名称,只标成文日期。成文日期右边空4字;加盖印章应上距正文1行之内,端正、居中下压成文日期,印章用红色;当印章下弧无字时,采用下套方式,即仅以下弧压在成文日期上;当印章下弧有文字时,采用中套方式,即印章中心线压在成文日期上。联合行文要注意的内容是:联合行文的各机关部门必须是同级的;联合行文对于共同贯彻执行有关方针、政策或兴办某些事业,是非常有利的;几个平行机关或部门联合行文,应将相对应的各机关都列为主送机关;联合行文应当确有必要,且单位不宜过多。联合行文,只标明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规范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势在必行

可以的,不过越往后分数越少!

据说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1963年,有个名叫Derek de Solla-Price的家伙就预测单个作者的论文到1980年将灭绝。显然,这家伙的预测至今都未成真,单个作者的论文虽然寥若晨星,但并未绝迹。倒是,我们目睹了作者数量的无限制指数式增长,见证了超作者(hyperauthorship)时代的来临。例如:2016年发表在Autophagy的一篇论文有约2500个作者;2012年宣称欧洲核子组织观察到希格斯粒子的论文有2924个作者,随后2015年来自该组织的一篇论文首次涉及了两个研究团队,导致作者数量达5154个。这么多的作者如何管理呢?这种情况下“作者”意味着什么呢?每个作者的学术贡献如何评价呢?作者信息所占的版面甚至比正文还多,这是不是对纸张和存储空间的巨大浪费呢?这些都是新难题。这世道很奇怪,大凡牵涉到名利的问题,人越多反而越好办。超作者论文往往来自针对大科学工程的大合作组织,作者署名和成果运用已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机制。更普遍的小型科研合作产生的论文,署名其实才真叫人头疼,难度不亚于搞大科学工程。治疗这种头疼目前还没有广谱药,但因为人们对这种问题的兴趣明显大于对科学的兴趣,所以方子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当然可以,这个是没有限制的。2、3个作者是很常见的事。如果作者太多,比如超过5个,建议起一个写作团体名字,然后再在首页下面注明每个团体成员的名字。主笔要标明。

我和合作者完成一篇论文,署名时,我是

应该可以,但是你要向别人解释。最好还是把名字放在第一,这样少了许多解释和“争执”。

并列一作里贡献稍次的那个吧。。。

可惜制度不认~

两个人分别算半篇文章,

怎么完成一篇论文作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写好议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2、论据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论据要有确凿性、典型性、论点与论据的统一。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3、论证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①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②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

一、按照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行政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用来处理公务的;第二类是个人或集体用来处理私事的。二、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一般性应用文,这类应用文有人认为应包括以下几种:书信(感谢信、表扬信、慰问信、介绍信、公开信、证明信、申请书、建议书、倡议书、聘请书)、启事、会议记录、读书笔记、说明书、通知等。2、公文性应用文,这是以党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名义发出的文件类应用文。如:布告、通告、批复、指示、决定、命令、请示、公函等。这类应用文往往庄重严肃,适用于特定的场合。3、事务性应用文,事务性应用文一般包括请柬、调查报告、规章制度及各种鉴定等,这是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链接: -ilJhtLnw?pwd=xgyq 提取码: xgyq 复

一篇内质不错的文章,如果“面目”(字迹)可憎,其分值往往不理想。为何?其一,字和卷面差,按评分要求要扣分,其二,试卷的“面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阅卷者打分的情绪。美观整洁的书写是文章最好的“外衣”,它对阅卷者评分印象的形成是直接有效的:首先,笔划要清楚。字迹笔划清楚,字体端正,就能给阅卷者留下好印象。相反,龙飞凤舞,一路狂草,但难以辨认,就算文章写得好,也难以让人欣赏。其次,字体要适中。字体过大,卷面有拥挤繁乱之感,观之不雅。字体过小,阅读起来如觉蚁行,极其费神。再次,尽量少涂改。要涂改也须规范地涂改,切忌乱涂乱画,在卷面留下醒目的墨点,造成凌乱之感。  2、拟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议论文拟题的基本要求是: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醒目、舒畅。具体而言,可鲜明,可形象,可简洁,可别致,可整齐,不一而足。总之,以能激发阅卷者阅读兴趣或使之有耳目一新之感为最佳。  议论文的题目要求符合文体特征,要求鲜明,使人见其题而知其旨。观点鲜明的文章最受阅卷者的欢迎,因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能够传达出文章内容之大概,便于阅卷者准确而快速地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如《诚信不可抛》、《科技与人文齐飞》、《移植的记忆,创新的杀手》、《坚强——我不朽的信念》等文题,均是鲜明、夺人眼目的好题目。在鲜明的基础上追求形象、生动和富有个性,则是议论文拟题的更高要求。这类文题能抓住阅卷者的视线,使之观其题便欲睹其文,效果奇佳。如文章中心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拟题为《学会在别人的唾沫中游泳》,别致中显出几分幽默,令人产生一睹为快之感。  3、开好头  高尔基说过:“(开头)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议论文的开头要讲究“短、快、靓”。短,即要简捷,最好三两句成段,引入本论。开头短,可避免冗长之赘,而且短句成段,在空间上突出其内容的重要性。快,即入题要快,最好三言两语就点明文章的基本观点或议论的话题。因为评分标准中有“中心明确”的细则。开篇确定中心,有利于阅卷者按等计分,也有利于作者展开论述,不致出现主旨不清、中途转换论题等作文大忌。靓,即要精彩。这也是传统文论中所说的“凤头”。精彩的开头,最突出的效果是吸引阅卷者,给阅卷者留下好的印象。文章开头要精彩,多用比喻、类比、排比等修辞引入论点,还可引述名言,讲述寓言故事导入话题。  4、中间段写好首句和末句  议论文的结构是否严谨,条理是否清楚,论证是否严密,论据是否典型,关键在中间段的写作。而结构、条理、论证和论据等是议论文评分的重要细则,因此,写作议论文要尽量符合这些标准。  常见的论述模式是:首句为小论点或承上启下的过渡词句;中间围绕小论点,运用恰当的事实、理论论据,或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分析说理;最后结合论述内容写一两句小结的话语。其中首句和末句的写作最重要,它能直接勾勒文章的脉络,显示全文的论述思路。另外,文章的整体论证结构常用正反对比式。许多道理只要从正反两面说了,就基本上可做到论述严密。在考场中熟练地运用这种作文模式,可迅速地展开写作,减少失误,节省时间。同时,它可使阅卷者能便捷地依据评分标准,在中档以上分项计分,避免不利于考生的个人评分因素出现。  5、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而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一个人要丰满多彩,光有灵魂和骨架,没有血肉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篇议论文只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是不能称为文章的,它还必须有典型而鲜活的论据。  典型的论据是指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质,具有代表性的事例与名言。它首先要求真实,切合题旨。其次,选用的论据要弃旧用新,要厚今薄古。有些同学作文,记住几个经典论据,如司马迁、居里夫人、张海迪,变换着角度使用,把它们当做万花油。其实,这些论据就算典型,也不能引人注目。相反,选取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论据说理,使阅卷者在阅读时产生新鲜感,效果会更好。另外,有些同学习惯用古代事例阐述事理,整篇文章未能联系实际,无时代的活水,也不能达到充分说理的目的。最好能引述时尚言论和当前媒体普遍关注的事例辅助说理,加强说理的针对性、时代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结好尾  结尾是全文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着名作家师陀曾说:“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好的结尾当如豹尾,响亮有力,令人警醒,催人奋进。如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由于阅卷者看完结尾后即开始打分,因此,它的好坏还直接影响到阅卷者的评分心理。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7、语言形象畅达  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议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议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  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形象畅达乃至华美的语言必不可少。如一篇评论加入WTO后中国文化将怎么样的文章,其引语:“WTO之后,全球的文化随着雄厚的资本入境,迎接或抵抗着民族主义的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如何享受资本之中的快乐。”这段话虽简明,但失之简朴,如果稍加修饰,顿觉满目光华:“WTO之后,全球的文化携资本的凌厉之风而来,迎接或抵抗着不再具有史诗般英雄色彩的民族主义情绪,中国文化人需要学习的,是在资本之中快乐地舞蹈。”同是说理,修饰之后,用语虽繁,但神秀意满,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枯燥之感。  修饰议论文的语言,注意运用比喻、排比、对偶和反复等修辞,使文章形成华美流畅感;注意运用假设句、反问句或整句,使文章增强不可辩驳之势。修饰语言之功,虽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但只要积久成习,自然会有长进,写出让人如仰巍巍高山,如逐滔滔江河的说理雄文、美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