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儒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摘要分析

发布时间:2024-09-05 21:52:31

儒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摘要分析

关系: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家学说,到汉代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演变为中国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官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传统文化的外沿更广,包含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文化,有的融入了儒家被儒家吸收,有的形成独立体系,如道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不重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2、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3、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4、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5、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6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由于长期受到“儒学正宗”这个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道家、道教文化的地位不但在封建社会受到排斥, 就是在近现代的文化整合与学术研究活动中,也不被重视,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甚至,过去在很长时间里, 一提到中国文化,就认为是儒家文化,相形之下,给道家与道教以不应有的待遇。但是,由于道家文化本身所 蕴含的惊人的智慧和理性精神,激起了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士的关注,特别是近十余年来中国大陆“文化热” 的兴起,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历史反省与批评,越来越认识到道家文化 与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民族心理、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深层关系。因而,发现与重新确认了道家、道教在中 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以便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结构与格局。这对于了解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 化,进一步发掘道家、道教文化的积极思想遗产,都是必要的。当然对于其中的某些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一、道家文化在战国至汉初的主体地位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中国文化升华为稳定的理论形态是在战国的时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通常说 中国文化的形成时期是战国。此前,即殷周时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滋生与酝酿时期。作为深层文化或理论形 态文化,中国文化最早的形态是《周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还可以说《周易》是中国文化之源,在《 周易》文化中蕴含了早期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基本思路。春秋末期,先是形成了道家学派,相传孔子在当时 还特地从鲁国西行来到洛邑(今洛阳)向老子问礼。而后就创立了儒家学派,招收弟子,设坛讲学。孔子一面 整理删修历代积累流传下来的《诗》、《易》、《书》、《礼》、《乐》、《春秋》等六艺,一面用以传授弟 子,其从学弟子遍布当时的列国,东起齐鲁,西至强秦,南起吴楚,北至三晋。还有子夏居西河为魏文侯师, 教授儒学。但是,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各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儒学失去了中心和凝聚力。战国中期, 孟子虽然继承并发挥了“子思之儒”的学理,也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势力,儒学只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 家,没有成为当时影响各个主要方面的主要思潮。《孟子》在谈到孔子死后社会意识流的走向趋势时曾慨叹地 说:“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又说:“杨、 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滕文公下》)这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意识 流中,以墨家与道家之学最有势力,而儒学处于被动的守势。孟子看到并担心儒家学说的不得意局面,自言“ 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孟子·滕文公下》)这便是孟子阐扬孔子学 说的主要社会背景。孟子学说虽然发挥了孔子思想,但是在当时对社会也没产生多大影响,没有成为当时社会 的主要思潮。司马迁说孟子“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 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 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 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二、西汉前期是黄老道家发展的黄金时代  西汉前期社会当权者提倡黄老思想,这是《史记》、《汉书》有明文记载的。《史记·儒林传》载:“孝 文帝本好刑名之言,乃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汉书·外戚传》也说:“窦太后好黄帝 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隋书·经籍志》在追述道家学说发展过程时概括说:“ 自黄帝以下,圣哲之士,所言道者,传之其人,世无师说。汉时,曹参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 ,道学众矣。”汉初一批当权的重臣,主要都是奉行黄老之术的,例如萧何、张良、陆贾等等。汉初,黄老思 想走红,既是社会历史的需要,也是黄老之学的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从历史发展来看,经秦始皇专制统治十 余年,紧接上楚汉相争,人民不堪忍受战乱的破坏,生产不能稳定发展,社会急需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给人 民的休养生息的机会,人民遂盼望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到来。这就使本来发展成熟了的黄老思想,应运登 上了政治实践的舞台,开始了走红的表演。从黄老思想的内在逻辑发展看,战国时期从齐国发展起来的黄老思 想,有系统地向汉代传衍,这在当时是任何其他学派、学说所无法与之比拟的。据《史记·乐毅传》记载:“ 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显闻于齐,称贤师。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 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 胶西,为曹相国师。”从这个传授系统来看,汉初黄老思想的走红,是有其学术渊源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黄老道家思想不但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发展,而且走上了政治实践,成为汉初治国安邦的指导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 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 (2)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3)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 (4)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5)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总之,儒家思想的两部分-----圣人的主观思想和客观政治论,即"内圣"和"外王",(王的意思是治理,统治的意思),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即使是当下,我们也无法走出它的圈子多远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如实客观的正视这个问题 比如,在我们现代的教育中,儒家的教育方法还是很有用的"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等等 再有在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上,道德,仁义,儒家的思想会是对贪官们的谴责依据吧?再者,我们所讲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勤奋精神,那个不是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是儒家文化传统的精华呢?

儒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摘要

关系: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家学说,到汉代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演变为中国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官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传统文化的外沿更广,包含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文化,有的融入了儒家被儒家吸收,有的形成独立体系,如道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概括的讲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既有各种思想文化,又有各地的风俗文化。而儒家文化是特定文化,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儒家思想。因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帝王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文化与政治是分不开的!我们说的儒学主要是指孔孟之学核心宗旨----仁!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的发展达到极致!被历代统治者所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封建统治它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封建社会奉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延续千年深入人心直到今天

儒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摘要怎么写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不重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2、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3、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4、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5、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6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儒家不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但是倘若没有儒家那中国文化恐怕也剩不下什么东西了——牟宗三儒家思想有什么影响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自新文化运动以来辩与驳从未停过,这书可看不完。。

传统文化概括的讲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华,既有各种思想文化,又有各地的风俗文化。而儒家文化是特定文化,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儒家思想。因为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帝王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家学说,到汉代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演变为中国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官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传统文化的外沿更广,包含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文化,有的融入了儒家被儒家吸收,有的形成独立体系,如道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论文摘要分析

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积极影响:1、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2、冲破天命鬼神的理性精神抵抗了宗教对人们思想的侵蚀。3、“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4、“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5、注重理想信念的鼓舞和凝聚作用,成为中国以德治国的一大特点和政治优势。6、“过犹不及”的辩证思维体现了高超的处世方法和领导艺术7、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8、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对中国有着稳定人心的影响。

首先文化与政治是分不开的!我们说的儒学主要是指孔孟之学核心宗旨----仁!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的发展达到极致!被历代统治者所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封建统治它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在中国封建社会奉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延续千年深入人心直到今天

儒学和中国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1、不重视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授、不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强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倾向于参政的,不重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使逻辑推理和深刻解释事物的规律的理论没萌芽,不如西方人那么追根问底以至产生理论和学说 2、强调个人服从群体、压抑了人的个性漠视性格、思想大统一造成国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这也和历代帝王的意志合拍被其利用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3、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三纲五常家长专制成为人身压迫,精神虐杀制约着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 、伦理观念,等级制度置高无上、达到排他性的程度从而限制了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历代帝王也不重视科学技术把一些科学成就说成"淫计小巧" 4、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5、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6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 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 “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 等。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 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 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 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 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 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 层层扩 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 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 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进入 20 世纪以来, 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 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 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 界瞩目,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 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 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 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 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 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 主宰地位, 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 “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 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 期以来, 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 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 用, 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 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 评。在这一方面,儒家思想诚然有其局限性,但不乏值得挖掘的精髓真义。 儒家将理想人格定义在道德层面上,虽然失之偏颇,但它对于人之精神性、理想性的强 调,却使其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具有不朽的价值。作为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感性的需求,但 就人的根本属性——社会性而言,人所具有的精神性、理想性更为重要,是人之为人的标准 与标志。儒家以圣贤作为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这种圣贤理想人格终点高不可触、遥不 可及,不具有现实性,但它并不因此而失去意义。这种对理想人格的设定,是作为个人以及 整个人类永不停止的追求目标而存在的, 以其与现实的结合, 使个体在对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的追求中日渐接近, 能超越有限狭小的躯壳而进入无限的精神领域, 因此也成为个体毕生努 力的目标,成为人不断积极进取、不断自我改造的动力。在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随着原 有信仰的失落,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生命缺少了厚重感,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 义的深井,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 此外,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 及和乐的精神等等,是现代人格构建所不可缺少的基石。 政治民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而儒家一直被视为与民主不能并存的, 因此最受诟病。 诚然,儒家的政治思想虽有“民本”、“民贵”之说,但都是居于统治者地位来为被统治者 想办法, 与现代民主由下而上争取权利形成鲜明对照, 但这并不代表儒家思想是中国实现民 主化所不可逾越的障碍。 民主之可贵,正在于以“争”而成“不争”,以个体之私而成群体之公,但形成的这种 “不争”与“公”,是由于相互限制的形势逼迫出来的,而非来自“道德上的自觉,所以时 时感到安放不牢”(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的构造及其转进》),而儒家德与礼的思想,恰 好可以将其上升至道德自觉,由此民主政治才更有其根基。再者,民主制度“徒法不足以自 行”,它也是需要一个“领导阶层”的(问题仅在于这一阶层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方式),则领 导阶层的品质和素养,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而儒家宣扬的理想人格 “君子” 以及相关的“修身”思想,可以通过私人领域的成就助益于公共领域秩序的建立和运作,正 如美国人文主义思想家白璧德所认为的, “孔子之教”可以造就民主领袖所最需要的“人的 品格” 这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 , 《民主与领袖》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的是, )。 明清以来 “日 用常行化”的儒家由于与朝廷之间的异化,其思想基调多有从民间角度出发的趋势,个体的 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如李维桢的“遂其私所以成其公”思想等等),及至晚清,最早在 中国宣传“民主”、“民权”等西方价值的先觉,也正是那些走得更远的“日用常行化”的 儒家。所以,如果对儒家思想去芜存菁,扬弃得当,它还可以成为民主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之 一。在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政治的主体从统治者的错觉中移归人民,并 补入“个体自觉”的阶段,则民主政治可因儒家精神的复活而得到更高的依据,而儒家思想 本身也可以因民主政治的建立而完成其真正客观的构造。 儒家的人本、 “仁爱”精神和群体观念对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工业化以来科 技、 经济的迅猛发展无疑极大增强了人的力量, 但科技与人性的对立同时成为社会的根本问 题,人被“物化”,他的价值被以物的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如哈贝马斯认为,工具性的科技 成为目的本身,人类的次要的“工具行为”被合理化,而主要的“交往行为”不合理化,使 得主体之间互相不理解、不信任。同时,个人主义的片面发展,固然有弘扬个人的主体性、 创造性的作用,但它又使每个个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利益、价值观为行为的依据和标 准,视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也造成社会生活难以和谐协调。面对现代化的此类困境,提倡、 弘扬儒家伦理精神中以人为本位的思想,把“爱人”、“惠人”放在首位,通过肯定他人来 肯定自身,由成“大我”而成“小我”,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异化现象的危害将会是有 益的。 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泛爱主义等对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有其积极作用。人类 征服自然能力不断增强,由此衍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甚至已经威胁到人 类自身的生存。而对天与人关系的讨论,早在原始儒家中就已展开,儒家伦理精神认为人具 有最高的价值,“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但是,这并不是从狭隘的自我中心或人类 中心来定义人,而是强调人的自我实现是要在一定的关系网络中才能完成,对天、对自然要 保持一种敬畏和亲切感,《易传》中就提出天不违人、人不违天的天人谐调思想,强调万物 一体、 人和自然统一, 而张载更是直接提出 “天人合一”的说法, 把人与自然摆在同等地位, 处于休戚相关的关系。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其模糊了主体与对象的界限, 一直被斥为现代 科技产生的障碍,但是面对人类对于自然的过分侵掠,重提这一思想,对于形成合理的自然 观、天人观,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另外,儒家思想中的“德教为先”、仁爱忠恕、克己修身等原则,对于社会的稳定、市 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等,都有其规范与促进作用。 总之, 儒家作为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中心, 在遭受猛烈批驳丧失统治地位甚至一定意义 上丧失生存权利的情况下,其适应、促进现代化的部分思想内涵价值日益得到关注。所以, 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吸取其合理的思想内容,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处理 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需要,也是儒家“新生命”的希望 所在。

关系: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只是一家学说,到汉代汉武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演变为中国正统思想,也就是儒家文化在古代是官方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但传统文化的外沿更广,包含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所有文化,有的融入了儒家被儒家吸收,有的形成独立体系,如道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