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王阳明的论文2000字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8-30 05:24:26

关于王阳明的论文2000字怎么写

I make a wish quietly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命题很宏伟,预祝你能成功

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常有人说:“现实真是太残酷了!”现实中的平凡与庸俗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海子、海明威、三毛都在生命灿烂的季节自尽,他们的文字无不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坚强向上当他们内心完美的诗意生活与现实相违背时,他们走向了极端读他们的文字时,我哭了,不是因为女孩的多愁善感,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意生活找不到与现实的结界时我哭了我突然悟到诗意是建立在现实上的,他们太热爱诗意,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自己的幸福,那是需要用心去领会的不要过于追求虚妄,其实平凡也是诗意地生活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突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的响,我知道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走过”他有严重的病痛折磨他,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他用画笔和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多少迷茫的人们因为他诗意地生活,为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文字中、画面中能读出诗的意境,那么他一定是把病魔也当作是人生中的一首诗了,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放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胡兰成说:“他喜欢用透明玻璃杯喝红酒”张爱玲最终离开了他,别人眼中委琐的爱情,可只有沉浸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那是诗醉的感觉就是诗,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界万物、热爱上天施压给你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那样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要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点评 文章集中笔力论述“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开口小,角度新,因而也容易挖掘得深文章正反论证,对比鲜明,联系紧密;行文表达准确,述议自如,文气贯通像“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这样的句子,堪称“精警” 从文中的例证可见出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认识能力,这必定是长年阅读和思考的积淀,绝非刻意准备所能为之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  初读这五字,似乎不立时想到“我们该诗意地生活”就有对不起十几年来接受的文化教育及正统文化机制的嫌疑然而正因如此,它就更值得怀疑——无论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悲哀或是一个隐蔽错误的暴露妙在诗意二字含义无限威震朝廷庙宇,快意江湖恩仇,隐居深林山谷,悠游平淡市井,都难以简单地归类到或剔除出诗意的范畴这极大地增加了怀疑的难度  且不烦追究诗意的确切定义谈及诗意,首先想到一人:朱敦儒“渔父长身来,只共钓竿相识随意转船回棹,似飞空无迹芦花开落任浮生,长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风雨,竟不曾听得”写出这样诗文的人,该很符合模糊化的诗意标准了吧?自称清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份逍遥洒脱的背后是否单纯暂且不议,事实是,渔父在晚年不幸被秦桧大人看中,莫名其妙地当了鸿胪少卿,赔尽一生声名这恐怕不能叫诗意,而该叫欧亨利小说稍待嘲笑,若自己是那朱老先生,又当如何?  另一事例是《红楼梦》,诸小姐的生活恐怕连多么缺乏善意的评论家也该称诗意了,单“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就浪漫地可以但是,贾府最终的没落,难道和他们整日“诗意地生活”就没有一点关系?  诗意是失意的人的寄托,一如诗本身就是诗人的寄托一种珍惜并享受生活,展现自己及他物别样的价值,甚至超脱物累的追求的确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人们在世间挣扎的方式之一但之所以谈诗意,恰恰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那么诗意的如此理想化且诗意的“诗意”,真的行得通吗?诗意,究竟能帮到朱敦儒和贾迎春什么?  环境缺乏诗意恰恰源于我们的内心缺乏诗意,就像环境的破坏源于人类内心的贪欲一样,不应倒果为因  一场精神境界里的战役?好吧,那我也祈祷诗意能帮他们平息心中的浪涛,纵使我坚持一个人的心态不能完全和他所经历的现实脱离干系况且,即使退回精神界限内,也还是有人不甘休“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被斥为“封建上层的玩乐思想,充满追欢逐乐的庸俗情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也丝毫不能博得持昏君论的后人的同情难道解释是,此“诗意”非彼“诗意”?诗意,前进一步是堕落,后退一步是枯寂,左转一步是丧志,右转一步是……一个可以随意安插的贬义形容词  诗意是指我们内心的平和与自然,如果过于计较人是物非当然谈不上诗意  诗意的生活是小众的他们得到了诗意,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放弃了更多其中一些位列仙班,其中一些被称作苏轼或欧阳修,而我只是区区凡人,谁人许我桃花源?这许多的执著,叫人如何放下?  桃花源就在你的内心,没有任何人能给与你  鲁迅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没见过有人用“诗意”来形容不是说他没过的生活就是不好的生活,只是,一如开头的怀疑,难道只要在生活的前面加个表意光鲜的副词,我们就得刻意追求?勉强求得的东西,难免少些原本滋味若对花花绿绿的钞票难以忘怀,不如记住它们到底哪种能少些痛苦呢?  但无可否认,诗意高贵得像珠峰上的积雪我不忍心也不敢对人们追求诗意地生活再说些什么毕竟,诗意是人们对物质至上世界偶尔的厌倦,诗意代表着人们世故且偏执的完美癖啊  那么,诗意地生活?  好吧,诗意地生活总评: 作者提出了对诗意生活的怀疑,我觉得这比一味赞美诗意的生活更深刻一些作者看到了诗意与现实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展开自己的思索,但遗憾的是,作者在否定了人是通达与富贵千金的诗意后,没有进一步找到诗意的源泉他只是用自己的偏执否定了别人的偏执诗意的生活是指我们内心的平和,或者用“自然”这两个字来形容最贴切内心有了诗意,少了执着,自然外境的影响就很小了,这样的生活,我认为就是诗意的生活 这里举一个例子,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曾被贬至贵州的龙场,那个地方,四境荒凉,人烟稀少,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刚到时没有住房,王阳明只好栖居在山洞中;粮食不够,他又亲手种粮种菜,有时还要采蕨菜充饥即使在此逆境中,他每日端居静坐,苦苦体验圣人的心境当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居住条件落后,就教他们用砖石木材盖房子他还亲自动手盖了一座龙冈书院,在此授徒讲课,与学生们讨论儒学经典,并以此为乐王阳明写过一首《诸生夜坐》的诗:“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与谋”可见,只要内心有诗意,外境是能够变化的 还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文天祥被关在元朝兵马司监狱的土牢里三年,他却写了流芳百世的长诗《正气歌》,你能说他内心没有诗意吗!所以,有没有诗意,能否诗意地生活,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的思想境界的高下顺便再说一句,这位同学的文笔十分老练,行文有鲁迅之风,而且对历史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这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自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诗意地生活,自可“静赏古层贮月松风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它可找等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繁琐的俗世,人总是难以舒展最初的念意纷扰的世事,迷乱的红尘,人们为俗务烦扰,让快乐的心蒙了尘,在成功的阶梯上摔了跤,才记起先哲们所说的“诗意”与淡定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土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惟有心中的道德律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活时,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籍,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宁难以寻求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点评 文章评说历史,落脚现实,以证明诗意地生活在清明与淡定,人生的价值在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行文整散相间,疏密有致,以约御繁,文采斐然,显示了考生很不一般的语言功底,这是文章的一大亮点虽略有些飘虚欠实之憾,或还有些掉书袋显卖弄之嫌,但有立意独到之美,可谓瑕不掩瑜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关于王阳明的论文2000字怎么写啊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命题很宏伟,预祝你能成功

I make a wish quietly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王阳明论文2000字怎么写的

I make a wish quietly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常有人说:“现实真是太残酷了!”现实中的平凡与庸俗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海子、海明威、三毛都在生命灿烂的季节自尽,他们的文字无不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坚强向上当他们内心完美的诗意生活与现实相违背时,他们走向了极端读他们的文字时,我哭了,不是因为女孩的多愁善感,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意生活找不到与现实的结界时我哭了我突然悟到诗意是建立在现实上的,他们太热爱诗意,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自己的幸福,那是需要用心去领会的不要过于追求虚妄,其实平凡也是诗意地生活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突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的响,我知道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走过”他有严重的病痛折磨他,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他用画笔和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多少迷茫的人们因为他诗意地生活,为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文字中、画面中能读出诗的意境,那么他一定是把病魔也当作是人生中的一首诗了,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放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胡兰成说:“他喜欢用透明玻璃杯喝红酒”张爱玲最终离开了他,别人眼中委琐的爱情,可只有沉浸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那是诗醉的感觉就是诗,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界万物、热爱上天施压给你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那样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要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点评 文章集中笔力论述“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开口小,角度新,因而也容易挖掘得深文章正反论证,对比鲜明,联系紧密;行文表达准确,述议自如,文气贯通像“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这样的句子,堪称“精警” 从文中的例证可见出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认识能力,这必定是长年阅读和思考的积淀,绝非刻意准备所能为之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  初读这五字,似乎不立时想到“我们该诗意地生活”就有对不起十几年来接受的文化教育及正统文化机制的嫌疑然而正因如此,它就更值得怀疑——无论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悲哀或是一个隐蔽错误的暴露妙在诗意二字含义无限威震朝廷庙宇,快意江湖恩仇,隐居深林山谷,悠游平淡市井,都难以简单地归类到或剔除出诗意的范畴这极大地增加了怀疑的难度  且不烦追究诗意的确切定义谈及诗意,首先想到一人:朱敦儒“渔父长身来,只共钓竿相识随意转船回棹,似飞空无迹芦花开落任浮生,长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风雨,竟不曾听得”写出这样诗文的人,该很符合模糊化的诗意标准了吧?自称清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份逍遥洒脱的背后是否单纯暂且不议,事实是,渔父在晚年不幸被秦桧大人看中,莫名其妙地当了鸿胪少卿,赔尽一生声名这恐怕不能叫诗意,而该叫欧亨利小说稍待嘲笑,若自己是那朱老先生,又当如何?  另一事例是《红楼梦》,诸小姐的生活恐怕连多么缺乏善意的评论家也该称诗意了,单“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就浪漫地可以但是,贾府最终的没落,难道和他们整日“诗意地生活”就没有一点关系?  诗意是失意的人的寄托,一如诗本身就是诗人的寄托一种珍惜并享受生活,展现自己及他物别样的价值,甚至超脱物累的追求的确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人们在世间挣扎的方式之一但之所以谈诗意,恰恰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那么诗意的如此理想化且诗意的“诗意”,真的行得通吗?诗意,究竟能帮到朱敦儒和贾迎春什么?  环境缺乏诗意恰恰源于我们的内心缺乏诗意,就像环境的破坏源于人类内心的贪欲一样,不应倒果为因  一场精神境界里的战役?好吧,那我也祈祷诗意能帮他们平息心中的浪涛,纵使我坚持一个人的心态不能完全和他所经历的现实脱离干系况且,即使退回精神界限内,也还是有人不甘休“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被斥为“封建上层的玩乐思想,充满追欢逐乐的庸俗情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也丝毫不能博得持昏君论的后人的同情难道解释是,此“诗意”非彼“诗意”?诗意,前进一步是堕落,后退一步是枯寂,左转一步是丧志,右转一步是……一个可以随意安插的贬义形容词  诗意是指我们内心的平和与自然,如果过于计较人是物非当然谈不上诗意  诗意的生活是小众的他们得到了诗意,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放弃了更多其中一些位列仙班,其中一些被称作苏轼或欧阳修,而我只是区区凡人,谁人许我桃花源?这许多的执著,叫人如何放下?  桃花源就在你的内心,没有任何人能给与你  鲁迅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没见过有人用“诗意”来形容不是说他没过的生活就是不好的生活,只是,一如开头的怀疑,难道只要在生活的前面加个表意光鲜的副词,我们就得刻意追求?勉强求得的东西,难免少些原本滋味若对花花绿绿的钞票难以忘怀,不如记住它们到底哪种能少些痛苦呢?  但无可否认,诗意高贵得像珠峰上的积雪我不忍心也不敢对人们追求诗意地生活再说些什么毕竟,诗意是人们对物质至上世界偶尔的厌倦,诗意代表着人们世故且偏执的完美癖啊  那么,诗意地生活?  好吧,诗意地生活总评: 作者提出了对诗意生活的怀疑,我觉得这比一味赞美诗意的生活更深刻一些作者看到了诗意与现实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展开自己的思索,但遗憾的是,作者在否定了人是通达与富贵千金的诗意后,没有进一步找到诗意的源泉他只是用自己的偏执否定了别人的偏执诗意的生活是指我们内心的平和,或者用“自然”这两个字来形容最贴切内心有了诗意,少了执着,自然外境的影响就很小了,这样的生活,我认为就是诗意的生活 这里举一个例子,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曾被贬至贵州的龙场,那个地方,四境荒凉,人烟稀少,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刚到时没有住房,王阳明只好栖居在山洞中;粮食不够,他又亲手种粮种菜,有时还要采蕨菜充饥即使在此逆境中,他每日端居静坐,苦苦体验圣人的心境当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居住条件落后,就教他们用砖石木材盖房子他还亲自动手盖了一座龙冈书院,在此授徒讲课,与学生们讨论儒学经典,并以此为乐王阳明写过一首《诸生夜坐》的诗:“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与谋”可见,只要内心有诗意,外境是能够变化的 还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文天祥被关在元朝兵马司监狱的土牢里三年,他却写了流芳百世的长诗《正气歌》,你能说他内心没有诗意吗!所以,有没有诗意,能否诗意地生活,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的思想境界的高下顺便再说一句,这位同学的文笔十分老练,行文有鲁迅之风,而且对历史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这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自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诗意地生活,自可“静赏古层贮月松风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它可找等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繁琐的俗世,人总是难以舒展最初的念意纷扰的世事,迷乱的红尘,人们为俗务烦扰,让快乐的心蒙了尘,在成功的阶梯上摔了跤,才记起先哲们所说的“诗意”与淡定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土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惟有心中的道德律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活时,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籍,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宁难以寻求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点评 文章评说历史,落脚现实,以证明诗意地生活在清明与淡定,人生的价值在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行文整散相间,疏密有致,以约御繁,文采斐然,显示了考生很不一般的语言功底,这是文章的一大亮点虽略有些飘虚欠实之憾,或还有些掉书袋显卖弄之嫌,但有立意独到之美,可谓瑕不掩瑜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王阳明论文2000字怎么写

如是像呆若木鸡似的去看任何一件事,我想成果并没有想象中完美,反而,你用大脑带着双手一起上场,用大脑想想,再用双手实践,可能获得的成果会更美好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查物体而获得知识。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却并不太重视格物和致知。像国外那些人们,他们无论是什么事,都会格物,然而致知,他们的这种方法是完美的,脑力加手的劳动,从而使思考亦将是而变得简单。国外的那些人在小时候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双手来实践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意义并没有被那些爱动手的实践者所淹没,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格物致知的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朝的理论家――王阳明,空有一幅聪明的大脑,却没有爱动手实践的爱好,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又一次,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就决定要“格”院子的竹子,他就搬了一条板凳坐在院子里面,看着竹子硬想了七天,却并没有很好的答案,他并没有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只考自己的头脑去硬想,却什么也没有得到,最后因为头痛受不了,而失败。明显,他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这样的做法,显然在当时社会是很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想要观察竹子的结构或它的生长过程,就必须得用手去把叶子切下来,然后拿到显微镜下进一步观察,绝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坐在板凳上空想,袖手旁观是绝对得不到理想中的成果。  实践不是毫不选择的测量,它需要事先的准备与计划。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以作为整个实验的明确中心,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实验者的眼力、毅力和勇气。  我们不能盲目的接受权威,我们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让人能大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目的,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心怀光明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王阳明临终前说的一句话。 以前就欣赏王阳明,但对他的了解实在不多,只知道他是明代的一位哲学家,是程朱理学的继承人。在我的心中,王阳明应该是一届书生模样,或者是一隐者,要么弱不禁风,要么道骨仙风,我能想象的他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这段时间在看《明朝那些事儿》,其中用了很多的笔墨在写这一个人——王守仁,也就是王阳明。看后才知道,王先生可不是简单的一介文弱书生,他不光饱读诗书,还带兵打仗,不光参禅悟道,还为国家建功立业。他被后人称以“四家”,即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朱熹倡导“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穷理。而王阳明经过十九年苦炼,终于渐修顿悟,得出了“天理即人欲”,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关于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意思是: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阳明的学说也引来了一大群“粉丝”,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便高举阳明心学旗号,当时的军神东乡平八郎随身带着一块腰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他的心学对张居正、康有为、孙中山等影响深远。现代更有一位教育家极力推崇他的“知行合一”,并改名为陶行知。王阳明,他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光明磊落、无愧天地。他功勋卓著,却不图功名利禄,他四处讲学,却不分门弟贵贱,他一生历经坎坷,却意志坚定,他混迹官场,却心系百姓,他反对贪欲与邪恶,坚信正义与良知。“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一旦通晓了这个道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王阳明在临终之前,他的门人守候在他身旁,问他还有什么遗言。王阳明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我这里改用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蝇营狗苟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违背良知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心怀光明,死而无憾!”答案补充 楼主可以自己添油加醋说些道理凑够800字的希望能帮上楼主的忙啦~~

掬一捧清水,我便醉倒在春风里空气中尽是幽幽的香气,那些无比珍惜的年华便从指尖绕过,无声无息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常有人说:“现实真是太残酷了!”现实中的平凡与庸俗是与诗意格格不入的海子、海明威、三毛都在生命灿烂的季节自尽,他们的文字无不鼓励人们热爱生活,坚强向上当他们内心完美的诗意生活与现实相违背时,他们走向了极端读他们的文字时,我哭了,不是因为女孩的多愁善感,而是因为他们的诗意生活找不到与现实的结界时我哭了我突然悟到诗意是建立在现实上的,他们太热爱诗意,我们平凡人同样有自己的幸福,那是需要用心去领会的不要过于追求虚妄,其实平凡也是诗意地生活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突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的响,我知道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走过”他有严重的病痛折磨他,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他用画笔和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多少迷茫的人们因为他诗意地生活,为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文字中、画面中能读出诗的意境,那么他一定是把病魔也当作是人生中的一首诗了,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放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胡兰成说:“他喜欢用透明玻璃杯喝红酒”张爱玲最终离开了他,别人眼中委琐的爱情,可只有沉浸在其中的人才知道,那是诗醉的感觉就是诗,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界万物、热爱上天施压给你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那样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要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点评 文章集中笔力论述“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开口小,角度新,因而也容易挖掘得深文章正反论证,对比鲜明,联系紧密;行文表达准确,述议自如,文气贯通像“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这样的句子,堪称“精警” 从文中的例证可见出考生的文学素养和认识能力,这必定是长年阅读和思考的积淀,绝非刻意准备所能为之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  初读这五字,似乎不立时想到“我们该诗意地生活”就有对不起十几年来接受的文化教育及正统文化机制的嫌疑然而正因如此,它就更值得怀疑——无论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悲哀或是一个隐蔽错误的暴露妙在诗意二字含义无限威震朝廷庙宇,快意江湖恩仇,隐居深林山谷,悠游平淡市井,都难以简单地归类到或剔除出诗意的范畴这极大地增加了怀疑的难度  且不烦追究诗意的确切定义谈及诗意,首先想到一人:朱敦儒“渔父长身来,只共钓竿相识随意转船回棹,似飞空无迹芦花开落任浮生,长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风雨,竟不曾听得”写出这样诗文的人,该很符合模糊化的诗意标准了吧?自称清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份逍遥洒脱的背后是否单纯暂且不议,事实是,渔父在晚年不幸被秦桧大人看中,莫名其妙地当了鸿胪少卿,赔尽一生声名这恐怕不能叫诗意,而该叫欧亨利小说稍待嘲笑,若自己是那朱老先生,又当如何?  另一事例是《红楼梦》,诸小姐的生活恐怕连多么缺乏善意的评论家也该称诗意了,单“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就浪漫地可以但是,贾府最终的没落,难道和他们整日“诗意地生活”就没有一点关系?  诗意是失意的人的寄托,一如诗本身就是诗人的寄托一种珍惜并享受生活,展现自己及他物别样的价值,甚至超脱物累的追求的确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人们在世间挣扎的方式之一但之所以谈诗意,恰恰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不是那么诗意的如此理想化且诗意的“诗意”,真的行得通吗?诗意,究竟能帮到朱敦儒和贾迎春什么?  环境缺乏诗意恰恰源于我们的内心缺乏诗意,就像环境的破坏源于人类内心的贪欲一样,不应倒果为因  一场精神境界里的战役?好吧,那我也祈祷诗意能帮他们平息心中的浪涛,纵使我坚持一个人的心态不能完全和他所经历的现实脱离干系况且,即使退回精神界限内,也还是有人不甘休“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被斥为“封建上层的玩乐思想,充满追欢逐乐的庸俗情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也丝毫不能博得持昏君论的后人的同情难道解释是,此“诗意”非彼“诗意”?诗意,前进一步是堕落,后退一步是枯寂,左转一步是丧志,右转一步是……一个可以随意安插的贬义形容词  诗意是指我们内心的平和与自然,如果过于计较人是物非当然谈不上诗意  诗意的生活是小众的他们得到了诗意,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放弃了更多其中一些位列仙班,其中一些被称作苏轼或欧阳修,而我只是区区凡人,谁人许我桃花源?这许多的执著,叫人如何放下?  桃花源就在你的内心,没有任何人能给与你  鲁迅的生活是怎样的?我没见过有人用“诗意”来形容不是说他没过的生活就是不好的生活,只是,一如开头的怀疑,难道只要在生活的前面加个表意光鲜的副词,我们就得刻意追求?勉强求得的东西,难免少些原本滋味若对花花绿绿的钞票难以忘怀,不如记住它们到底哪种能少些痛苦呢?  但无可否认,诗意高贵得像珠峰上的积雪我不忍心也不敢对人们追求诗意地生活再说些什么毕竟,诗意是人们对物质至上世界偶尔的厌倦,诗意代表着人们世故且偏执的完美癖啊  那么,诗意地生活?  好吧,诗意地生活总评: 作者提出了对诗意生活的怀疑,我觉得这比一味赞美诗意的生活更深刻一些作者看到了诗意与现实的矛盾,并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展开自己的思索,但遗憾的是,作者在否定了人是通达与富贵千金的诗意后,没有进一步找到诗意的源泉他只是用自己的偏执否定了别人的偏执诗意的生活是指我们内心的平和,或者用“自然”这两个字来形容最贴切内心有了诗意,少了执着,自然外境的影响就很小了,这样的生活,我认为就是诗意的生活 这里举一个例子,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曾被贬至贵州的龙场,那个地方,四境荒凉,人烟稀少,虫蛇怪兽横行,蛊毒瘴疠弥漫刚到时没有住房,王阳明只好栖居在山洞中;粮食不够,他又亲手种粮种菜,有时还要采蕨菜充饥即使在此逆境中,他每日端居静坐,苦苦体验圣人的心境当他看到当地老百姓居住条件落后,就教他们用砖石木材盖房子他还亲自动手盖了一座龙冈书院,在此授徒讲课,与学生们讨论儒学经典,并以此为乐王阳明写过一首《诸生夜坐》的诗:“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与谋”可见,只要内心有诗意,外境是能够变化的 还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文天祥被关在元朝兵马司监狱的土牢里三年,他却写了流芳百世的长诗《正气歌》,你能说他内心没有诗意吗!所以,有没有诗意,能否诗意地生活,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的思想境界的高下顺便再说一句,这位同学的文笔十分老练,行文有鲁迅之风,而且对历史文化也有相当的了解,这都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自可“闲观好山当户碧云晚”;诗意地生活,自可“静赏古层贮月松风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存世在百年之间,生命之路惟有用一份清明与淡定去行走,诗意地生活,它可找等到自身真正的价值 繁琐的俗世,人总是难以舒展最初的念意纷扰的世事,迷乱的红尘,人们为俗务烦扰,让快乐的心蒙了尘,在成功的阶梯上摔了跤,才记起先哲们所说的“诗意”与淡定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千舸过尽,一片汪洋,采石矶孤独地清点倒影,浊浪便是一杯煮过的酒,李白这一喝,便醉了一部唐代编年史仗剑天涯的李白,选择了诗意地生活,于是便让历史留下了青莲居土洒脱的身影,一匹青驴,一袭青衫,让李白找寻到了生命本真的快乐 诗意地生活,生之价值彰显 康德说惟有心中的道德律与头顶上的星空令他敬畏,当我们选择诗意地去生活时,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穿越庄周梦蝶的翩跹,超脱老子骑青牛而过的函谷险塞,踏过孔子脚下不逝的东流之水,诗意地生活,蓦然回首,生命微笑书破万卷的杜甫,选择了诗意的生活,于是便让汗青里多了一位诗中圣哲纵然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凄苦;纵然是“老病有孤舟”“凭轩涕泗流”的悲凉:纵然是“卷我屋上三重茅”“高者挂罥长林梢”的窘境;少陵亦不改己志,用一支如椽巨笔,还原了历史本相与民生疾苦,一只小船,一席凉被,让杜甫探实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现实的世界里一片狼籍,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宁难以寻求 诗意地生活,拂尽世俗尘埃,清静红尘纷扰,让我们在双手合十的微笑中诗意地生活,找寻到深藏在星辉斑斓里的美好 点评 文章评说历史,落脚现实,以证明诗意地生活在清明与淡定,人生的价值在心灵的安宁与自由行文整散相间,疏密有致,以约御繁,文采斐然,显示了考生很不一般的语言功底,这是文章的一大亮点虽略有些飘虚欠实之憾,或还有些掉书袋显卖弄之嫌,但有立意独到之美,可谓瑕不掩瑜  诗意地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应当诗意地栖居”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人应当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季羡林曾说过: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真正的和谐是人内心的和谐”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如何能够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故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荤段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特蕾莎修女给每一个穷人带去关爱,爱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皮埃尔神父为无家可归者送去温暖,关怀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袁隆平院士为饥饿中的人们送去希望,爱让他的生活充满诗意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对万物的爱去生活,人们才可以学会如何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才可以变得诗意当人们从儒、道、墨法的典籍中探究为人之道,当人们从司马迁的竹简中开启历史的明镜,当人们从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里顿悟文章之法,智慧便开始滋润人们干涸的灵魂,给灵魂注入诗意当人们从陶渊明的菊花中思索隐逸之士的情怀,当人们从史铁生的地坛中感念生与死的变迁,当人们从卢梭的瓦尔登湖畔拾获人生的宁静,思维便开始给心灵插上翅膀,让心灵翱翔于诗意的天空从阅读中收获智慧,从阅读中学会思考,人们才能懂得诗意的生活  诗意地生活,人们需要让自然抚慰自己浮躁的心灵现代人的生活充斥着为了生计和未来的奔波,充斥着嘈杂的汽笛声与喧闹声,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戒备人们需要在清风的吹拂下,在小鸟啁啾中找回生活的诗意莽莽苍苍的森林给诗意栖居的莎士比亚带来了浓郁忧伤的情怀,潺潺流动的多瑙河给施特劳斯家族带来了优美的音韵,古老沧桑的凤凰古城给诗意栖居的沈从文带来了历史的质朴与深刻自然的灵动与纯净,让人们更加诗意地生活  当人们内心和谐,带着爱心去生活,当人们从阅读中获取智慧与思绪,当人们到自然中寻找抚慰,人们才可以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写,诗意地生活

关于王阳明的论文3000字怎么写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命题很宏伟,预祝你能成功

I make a wish quietly

文明的曙光——论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复兴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有1000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化的成就,在当时世界上所有文明当中处于巅峰状态,但是工业革命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滑,变成为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到现在的160年时间里,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探讨,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得到复兴。 文化撞击与文化自洽 要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就要探讨中国在工业革命以后急剧衰落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国内外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结为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提出打倒孔家店,认为中国要复兴必须彻底铲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个说法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 中国文化跟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要弄清楚何谓文化。不同的学者对文化会有不同的定义,我个人喜欢的是费孝通先生的老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定义。他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器物层次,也就是生产、生活工具;二是组织层次,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三是精神层次,即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等。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与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应起来看,器物、生产、生活工具是经济基础,而组织和伦理、价值则是上层建筑。 一个文化体,在没有外来文化撞击的时候,它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会形成一个自洽的实体。比如,在原始社会里,生产工具是石头,生产方式是游猎,生产力水平很低,它的社会组织方式是公社,伦理、价值是公有。这样一个上层建筑或曰社会组织和价值标准,有利于发挥打猎时的规模经济,以及克服因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食物不可储存给每个人的生存带来的风险,所以与非常低的生产力的水平是相洽的。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由游猎进入到农耕,由以石头为工具进入到以铜器为工具,组织的方式进入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伦理、价值由原来的公有变为私有。这种转变可以归因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农耕的生产方式中,只要每个人付出努力,将来生产、收获多少是可以预期的。所以,以家庭为单位的宗族社会组织和私有制的价值伦理有利于提高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每个文化体应该都是器物、组织、价值三个层次自洽的实体,并没有所谓的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只有当一个文化体跟另一个文化体碰撞了,才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那么,先进与落后到底是靠什么来决定的?在上层建筑领域,尤其是在价值伦理方面,很难说什么是比较好的,什么是比较差的。比如,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共有、共享,与农耕社会私有制里每个人为自己负责,到底哪个比较好?确实很难说。把人类文明分为先进的文明跟落后的文明的最主要的评判标准是经济基础,也就是生产力水平。中国的文化从世界上最先进的变为世界上相对落后的,也正是由于在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器物发明的突飞猛进,经济基础快速提高,而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的提升却滞后了。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经济基础 因此,要讲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该分析中国的经济基础有没有办法赶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有没有办法赶上发达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作为经济学者,我对于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也就是经济基础提高的可能性,是相当乐观的。因为,生产力水平或是经济基础的提高,从长远来看,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技术的不断创新。而技术创新的方式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是不一样的。对于西方那些技术先进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方式只能是自己发明。而对于像中国这样经济基础比较落后的国家,技术创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发明,另外一种就是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以引进技术来取得创新。哪一种方式比较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好坏的唯一标准是成本孰低、效益孰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日本的奇迹以及亚洲“四小龙”的奇迹,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比较好地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来引进技术,以很低的成本取得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速度快,整个经济基础发展就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随之缩小了。中国在 1979年改革前后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在1979年之前,中国主张自力更生,自己发明技术,在最尖端的技术上同发达国家竞争,但是经济发展的绩效却不高;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以引进技术为主来获取技术创新,此后的25年,中国取得了每年经济增长3%的成绩。 延续着引进技术这条道路,中国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能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让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接近?对于这一点,我也比较乐观。根据各种比较,包括人的生命预期、婴儿死亡率、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的对比,中国在2000年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大约相当于日本在1960年的水平。众所周知,日本从1960年开始到1988年,用了28年的时间,人均收入赶上美国。尽管我不会过分乐观地认为,从2000年开始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会赶上美国,但是我完全相信,现在人均收入是美国的3%的中国,靠引进技术来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可能达到美国的20%。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来看,届时人民币很可能会升值,根据升值的数量预计,我国的人均收入很可能将是美国的30%甚至40%。如果中国在2030年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5倍,那么中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就会与美国相当。如果中国到那时人均收入可以达到美国的3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比美国高50%,如果那时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40%,中国的经济规模就是美国的两倍。当然,要把这些潜在的技术可能性转化成经济的现实,就要靠改革开放,要靠维持政治稳定,要靠提高教育、产业水平,要靠不断吸收外来的技术、管理。只有做到这些,前述的预期才能够实现。 再造内部自洽的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基础的现代化,也必须有和现代化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中国现有的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上层建筑如伦理、价值等会不会变成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一个障碍,或者说如果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中国的上层建筑会不会随之进行创新、调适,变成一个新的内部自洽的文化实体? “五四”运动以后,大多数学者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保守、顽固。他们批判儒家文化,认为儒家文化的代表者孔子是顽固、保守、落后的,因为孔子讲“述而不作”,他不创新。这种理解并不全面。孟子称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孔子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孔子主张的“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主张是与时俱进的,他的“述而不作”是有选择的,把过去的典章制度按照所处时代的需要给予创新性的整理、诠释。不仅孔子是这样,儒家第二个代表人物孟子也是这样。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仁”是“视人如己”的道德关怀。孟子的“义”是“义者宜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也就是人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虽然判断的标准还在于人自己的心。所以,孟子有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说法。但是,和孔子相比,孟子的“义”更强调的是人对社会的责任,他的学说反映的是战国末期社会纷乱的现实。后来儒家文化又继续发展,到了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基础改变了,又受到印度佛学冲击。面对印度文化的冲击,中国的儒家文化并没有退缩,而是把佛教的思想消化、提升,扩大了中国儒家文化的范畴;儒家学者除了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外,还增加了对人的终极价值的探索。宋朝武力虽不强,但是在经济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宋朝的儒家哲学被称为理学,理学大师朱熹注释的“四书”成为科举的标准教材,但是中国的文化并没有在那里停止。到了明朝,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理学和心学的差异可以从对《大学》一书中“格物致知”的理解的不同反映出来。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即物穷理”,也就是从各个事物上去找寻背后的道理。王阳明则认为 “格物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去除蒙蔽每个人良知的物欲以恢复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的“心学”是适应明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以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要求的。 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儒家文化是有能力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不断调整、创新的,并不是像许多学者所认为的是顽固、保守和一成不变的。实际上,这一点也可以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有能力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得到证明。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