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论文题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8-27 05:01:18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论文题目是什么

提供一些行政管理专业的论文选题,供参考。 1行政文化的革新与行政体制改革 2行政文化革新与廉政建设 3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4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 6行政道德建设与反腐倡廉 7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8政府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9危机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10现代城市管理的历史发展 11提高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12反腐倡廉研究 13民主政治研究 14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研究 15政治文化研究 16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研究 17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8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 19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研究 20电子政务研究 21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影响 22加入WTO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影响 23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研究 2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研究 25当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6当前国家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7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分析 28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分析 30现阶段我国科技政策分析 3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分析 32当代中国教育政策分析 33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 34入世对中国政府依法行政走向的影响研究 35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6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7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执政能力 38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管理创新 39有效监管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40政府采购与社会公共利益 41执政为民和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 4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4试论我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 45服务行政---二十一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46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47试分析生态价值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48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研究 49试析西方公共行政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50试析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51试析行政协调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5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53我国行政文化的发展趋势 54行政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 55试论政府创新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56哈尔滨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 57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58政府行政成本与效率研究 59转型期中国公共预算与财政改革研究 60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6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研究 62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63社区行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4城市化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65公务员薪酬制度国际比较 66政府官员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67新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 68哈市(或某市)公务员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69数字化城市与哈尔滨的城市化 70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 71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72组织变革与政府机构改革 73公共财政法律制度研究 74政府收费制度改革研究 75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76制度创新与哈尔滨城市社区的发展 77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 78新型工业化与哈尔滨的城市化 79财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80税收支出及其控制研究 81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82区域合作与政府的作用 83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84政府干预模式的创新研究 85区域开发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 86WTO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87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 88中外政府收支管理比较研究 89产业发展与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90垄断与政府经济管理 91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92充分就业目标与公共政策选择 93论新时期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94我国乱收费成因与治理对策 95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96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97论竞争激励机制在促进政府活动中的作用 98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99政府失败与重塑政府 100关于组织文化管理研究 101关于公共政策研究 102论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03关于战略管理研究 10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政策研究 105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研究 106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107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108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109区域政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10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思考 111行政伦理研究 112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113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114中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问题研究 115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及其塑造 116中,美,日行政文化比较研究 117行政心理文化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118我国行政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19入世后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研究 120我国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模式探讨 121中外创新机制比较研究

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论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的适度2.试论激励机制在中国公务员制度中的确立与作用 3.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4.当前我国反腐败问题研究5.近代西方“主权在民”思想的几个主要理论6.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转变7.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适度9.论公务员的行政道德规范10.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思考11.建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12.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13.政府公共形象设计14.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思考15.机关后勤管理问题研究16.邓小平政治思想研究17.我国所有制理论的突破与发展18.论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19.民主问题研究20.邓小平改革思想研究21.依法行政问题研究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问题研究23.当代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24.当代中国改革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25.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26.行政决策体制中咨询权力问题研究27.当代行政领导者的创新能力研究28.政府能力问题研究(包括财政、协调等)2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几个问题30.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研究31.村民“自治”问题研究32.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谈33.中俄体制转型问题的比较研究34.中国人力资源开放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35.中国法治文化培育问题研究36.浅谈腐败的成因37.论中国的依法行政38.新经济时代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39.加入贸易世界组织与我国政府行为的适度40.关于民主问题之研究41.行政体制改革多领导者素质的要求42.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性43.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44.浅议行政财务管理45.浅论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46.论中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47.国有企业改革中政府角色的定位48.论行政立法与廉政建设49.WTO与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50.浅析企业团体意识的培育51.浅谈创新管理52.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5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54.论政府办公信息化发展实现的前景55.浅谈中国失业及失业保障体系56.现代行政管理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57.论知识管理及有效实施58.电子商务与政府管理59.浅析政策执行变异的诸因素60.论网络与网络法律的建设 资料来源:麻烦采纳,谢谢!

摘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央地方关系重塑、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市场关系调整、行政决策和监管体制创新与完善等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成效加以概括综合,继而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解决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行政体制改革;改革开放;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改革不断深入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的艰巨性、风险性加大,改革的环境更为复杂。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易于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已经顺利完成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机构改革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大幅精简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数量,国务院部委从原有的40个减至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到200多项,公务员数量从2万人减至6万人,同时,调整和撤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   (二)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1988年开始的第二次机构改革,首次提出应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1993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提出应该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要求,将政府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2003年开始的第五次改革和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改变,从过去注重政治和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来。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也就是政府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和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三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手段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四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需要,对政府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行政部门职责交叉重叠、权责不清、协调不力、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在此方面,卢志钊、崔晓惠等人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三)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初步协调   中央与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沈荣华教授认为,正确调整央地关系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能够合理划分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财力和职能。如果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缺乏合理明确的划分,央地关系不协调问题就会成为影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从而限制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   范绍庆、殷志红等人对中国央地关系的调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共进行了六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央地关系的调整已初见成效:一是通过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定位,初步解决了不同层级政府职能上下一般粗的问题;二是根据不同层次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原则,基本合理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职权,初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在投资、金融、财税及社会保障、工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使得某些重点领域内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得到了合理调整,并且初步解决了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三是深化了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后,中央财政收入得到较大提升,财权有所上收,中央财力得到较大加强。同时也切实赋予了地方各级政府与其承担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四)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理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王蕾、孔庆书等人认为,目前中国在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关系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初步取得成效:一是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有效落实了企业自主权,同时政府通过财税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生产、竞争行为,加强市场监管,创造了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减少了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将经济管理职能的重心转到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三是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放权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性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五)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实践和探索,加快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突出表现在:一是加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初步建立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三是谋求行政权力的有效制衡,建立健全了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制定落实了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创设了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初步做到了权责明确、监督到位和问责有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责交叉重复,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   国家行政学院唐铁汉、李军鹏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社会组织自治能力较低,许多本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仍需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行政体系内部,机构设置过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清,推诿扯皮,多头管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致使一些好的决策部署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落实。上级政府部门出于种种动机往往通过指标考核、项目经费等方式要求下级政府设置与之对口的部门,政府层级过多,导致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降低了政府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和行政效率。   (二)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到位   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微观干预依然较多,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而直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实行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对不同经济主体实行区别对待政策,严重违背了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不少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官僚主义倾向严重,行政水平不高。政府管理透明度较低,往往通过内部会议和内部文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公众缺乏应有的知情权。   (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中央与地方之间某些职权划分仍然不科学、不规范、合理化程度不高,使得当前既存在中央权威与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地方难以得到很好执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也存在中央管的过多过死,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地方权力下放不均等且已经形成梯度分权格局的问题,这种格局导致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从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李树花认为,中央及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没有理顺,条块矛盾突出,上级政府通过垂直管理等方式上收下级政府权力过多,造成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权限和手段不完整,有责无权,上下级政府关系不顺,而且对某些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后,由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也使得许多垂直机构与地方政府冲突不断。   (四)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   行政体制改革需要理顺政府内部的各种权责关系,而政府内部关系的理顺是以政府外部关系的理顺为前提的。政府与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关系不理顺,政府职能和权力边界就很难界定清楚。以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非常重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比较注意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尽管这项改革没有完全到位,但这方面的改革毕竟在积极探索,不断向前推进。   (五)民主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   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现实行政决策过程中仍然存有严重的不负责任倾向、盲目性和随意性,领导者偏好个人独断专行,忽视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致使行政决策易于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不少地方盲目攀比经济增速而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等等;二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虽然行政审批事项得到大幅削减,但仍存有大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政审批项目,在行政审批工作过程中,行政人员行政道德普遍缺乏,官僚主义倾向严重,动辄拖办、不办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三是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一方面,现实中的行政问责与监督往往局限在政府内部,排除了公众和社会的参与;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不到位,权责不明确,权责不清,有权无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行政执行过程中问责无力和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大量发生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强化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体制改革要真正推进,必须同步进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也就是运用相关法律机制来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央地关系、行政权力等。一要处理好政府机构设置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可以考虑修改行政预算法,规定政府、政府各部门的一切收入,均应进入财政预算内统一管理,政府行政、执法机构不得随意设置收费和罚款项目。同时对党政公务开支严格加以限制,从而有效限制政府随意收钱以扩充机构和乱养人;二要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与依法行政的关系,魏建一认为,中国的政府职能应当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将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确定和履行政府职能,从而真正做到由法律授权,实现 “职能法定”;三要处理好央地关系调整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寇铁军认为,应从宪法和法律等层面上划分清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务,规定各自的税收,并以此来规定各自的支出责任,建立一种中央向地方科学、公正和透明转移支付的规则和程序;四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依法行政的关系,应把群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审批程序的规范化、简约化采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涉及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问责和监督应由人民、人民委托的人大、以及新闻舆论来进行。   (二)强化民主行政,加强行政民主化建设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以政治以及行政民主化为基础,同民主制度有机结合。比如在政府对即将解决的重大事务作出行政决策时,都应首先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还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然后在广泛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对各方加以集中,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以保证行政决策的客观公正、合理性和可行性。比如在健全行政问责和制约监督机制时,应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韦朋余认为,可以“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地监督政府”,一是创造让人民知情的条件,推行行政透明化;二是创造让人民参与的条件,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三是创造让人民表达的条件,广开言路,加速推动行政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三)强化科学行政,进一步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专家学者在深刻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教训,研究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经验基础上,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科学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总体上应尽快实现向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转变,加快推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化,公共部门的民营化,公共管理的企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和公共运营的信息化。同时,国家行政学院薄贵利教授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行政体制改革的现实目标不仅需要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需要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应该界定为: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民主政治相配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又兼顾中国实际的行政体制。然后在科学制定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现实目标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研究制定一个清晰的可以管长期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制定的行政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并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行政运行的规律。进而通过一届届政府的努力,分步操作,最后把它完成。

这是一篇论文,名字叫做《我国行政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或许对你有帮助摘 要:人类行政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历次行政改革的系统回顾,比较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行政改革,试图理清中国行政改革的内在逻辑,并结合中国当前改革实践和西方行政改革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向,即权力配置上的分散化、组织形态上的灵活化、行政理念上的顾客导向趋势。 (共6页)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论文题目

1、以行政角度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2、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行政管理现代化评价系统初探  4、依法保护我国环境问题的几点探讨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原则  6、浅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  7、提升政府公共行政职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8、关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道德问题的思考  9、基层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之浅见  10、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问题的几点探讨  11、谈我市党政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思路对策  12、试论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  13、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治理的相关问题思考  14、城市化建设中的信访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15、论地方政策的决策模式  16、牢记为民服务宗旨 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17、浅谈市场经济社会的民主建设  18、浅谈加快我市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几点政策措施  19、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20、浅谈公共管理学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本回答来源于学术堂)

这是一篇论文,名字叫做《我国行政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或许对你有帮助摘 要:人类行政活动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本文通过对我国历次行政改革的系统回顾,比较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行政改革,试图理清中国行政改革的内在逻辑,并结合中国当前改革实践和西方行政改革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中国行政改革的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向,即权力配置上的分散化、组织形态上的灵活化、行政理念上的顾客导向趋势。 (共6页)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行政单位在实物资产管理方面要制订和完善实物试论后现代理论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影响和渗透日期:2010-06-1303:28:00点击:14好评:0【论文摘要】“后现代性”作为一种脱胎于“现代性”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其精神实质如/html/xingzheng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论文1000字题目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无论从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与计划体制下相比,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强势不改,继续扮演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忽视或者淡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甚至继续把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投资于竞争性领域,继续强化政府的行政审批色彩,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市场作用和行政权之间的扭曲,引发政府行为的紊乱,助长权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而推动政府转型。   中共十七大,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绩的总结,也为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内在的各项事业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从十七大报告中透视出来的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制趋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中共十五大提出“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精简、统一、效能”这6个字并没有出现,反映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目标和理念上的一些改变。  在改革的初期,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精简机构和人员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我国几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人员的“精简”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现有部门、机构之间权力关系的理顺,“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体现出一种理念上的变化,从注重机构、人员数量的比较表层的改革转向注重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协调部门之间权力等深层次的内容。  关于改革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共十七大提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相比于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决策、执行、监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细化了对这三者的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还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反映出政府高层越来越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二、对新时期政府的角色要求与职能定位  笔者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今后政府的角色有了认真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要建立一个“责任政府”,其标志是有“健全”的“政府职责体系”。政府管理着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绝不意味着政府在花钱的时候,不对纳税人的钱负责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高度负责的政府,一个职权与责任相协调的政府。二是要从以往管制、管理转向服务的新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最终是要为纳税人服务的,纳税人不交钱,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了。所以我们提出要树立着以公众、老百姓为中心的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  行政体制改革还要求处理好政府同社会、企业的关系,这从本质上看也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定位的问题。政府职能定位总体是解决公共问题,具体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所有非公共问题不是政府长项,要让位给市场,让位给社会。因此我们现在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就应该按照这样一种政府职能定位,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以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论述,正是反映了这一理念,表明政府今后要朝着加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而不是过多的干预企业,也不是过多地干预市场。  我们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主要应该解决五个问题。第一,要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过多的干预。第二,要反对和打破地方行政性垄断。第三,要加强中长期计划。第四,加强重要领域的行政监管。比如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这都是重要领域。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大部制”改革思路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这是“议事协调机构”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议事协调机构”一般是由于要承担跨部门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以及临时突发性事务而成立的,如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等。这类机构虽不列入政府工作部门的组织序列,但它们通常由政府的某位领导担任主任、组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中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大量的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带有强烈的一事一议性质,事后又往往得不到及时撤销,造成政府部门臃肿、领导兼职过多、增加行政开支、常设机构职能被削弱等弊端。  以前在中央几次机构调整中都曾经大量裁撤这些机构,但每次调整完往往很快又膨胀。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整顿这类机构的要求,显示了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精简和规范此类机构的决心。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公开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思路。  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谓大部制就是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大部,将原来的部委改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者由部委管理但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如法国的经济、财政和工业部,不仅负责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而且负责经济宏观管理、财政预算和决算、转移支付、国际贸易、税收管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和协调,下辖机构包括海关、税收、统计、贸易、公平交易监督等,仅巴黎本部的工作人员就接近1万人。因而,大部门体制所谓的“大”至少应包含“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的意思。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设置普遍呈现出“机构数量较少,职能范围广泛”的特点,比如美国的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它们的一些大部门(giant department)可能下辖20多个执行机构和几十个咨询委员会,服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相关或相近行业。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传留下来的,明显存在机构设置过细、政府对经济运行管理太过微观、具体的问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则应该以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为主,机构设置宜粗不宜细。另外,进行大部制改革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减少领导职数、整合编制和人力资源,从而避免因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政出多门、相互推诿,因部门利益特点突出而导致的国家政策被“挟持”等问题。  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随后,国务院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对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成立新的机构。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对今后的改革具有指向性作用。  四、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对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和调整着墨很多,笔者认为这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所谓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出,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今年对此问题又做了强调,必须“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这两对矛盾已成为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机关与本级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类型。有些部门直接归本级政府领导,属于组成部门,如民政、统计;有些部门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如监察、公安;有些行政机关实行全系统垂直领导,如国税、海关;还有一种半垂直领导体制,即中央、省级政府对行政部门有领导权,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以下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没有领导权,如工商、地税等。  一个行政部门是实行垂直领导,还是归本级地方政府领导,主要取决于该部门的职能、特性,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例如,2003年前后,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升温,各地违法用地和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宏观调控和保护耕地的需要,决定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  关于行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还是归属本级政府哪个更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垂直的领导体系的好处是有利于集中权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但也容易使垂直领导部门脱离监督,弱化地方人大的权力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完整性。  要处理好两者关系,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是哪些部门需要并适宜垂直领导。哪些部门需要垂直管理或者是接受双重领导,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从保证地方政府完整性、积极性和监督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将垂直管理压缩在最小范围内。  二是垂直领导如何实现。目前不同部门垂直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垂直管理比较彻底,有些则同时带有“横向”和“纵向”的特点。如国土资源部门,其财政拨款来自本级政府,但是副处级以上的人事权实行垂直管理。究竟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垂直管理运作机制?如何切实保证管理效率和效果?也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三是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现实中一些实现垂直管理的部门,特别是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受垂直领导的部门,由于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倾向。因此,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如何保证这些部门在接受垂直管理的同时又能和地方发展规划相协调?这些将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关注的话题。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论文1000字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广义上解释,行政管理是指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也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狭义上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公共行政。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自从产生国家以来,就有了行政管理但是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形成为一门学科。它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时期:传统管理时期、科学管理时期、系统管理时期。1、一切行政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与国家权力相联系,以国家权力为基础的。2.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法律推行政务的组织活动。在执行中又能动地参与和影响国家立法和政治决策,制定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活动方式。3.行政管理既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又执行阶级统治的政治职能。4.行政管理要讲究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它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监督和改革等方式,最优地实现预定的国家任务,并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5.行政管理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定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研究行政审批制改革探索——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视角农民工就业权益保障问题浅析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思考论以能力为基础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矛盾及其对策科举制与公举制的比较及其启示论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阻碍因素及路径选择论政府调控对缩小区域几经差距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我国公共体育场管理的创新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绩效考核问题探析城市社区中贫困人口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商品房预售制度的利弊分析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府职责改善劳动关系建设和谐私营企业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责任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问题研究论转型时期私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困境及路径分析电子政务发展困境的行政学分析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初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途径探讨家族经营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转型期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政府责任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城乡贫富分化及对策探析创新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方式的思考论和谐社会视野中政府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理论及其在中国的适用:以宁波市为例的分析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地方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功能分析当前城市农民工权益保护探析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试论贫富差距扩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政府在网吧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论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提供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无论从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与计划体制下相比,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强势不改,继续扮演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忽视或者淡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甚至继续把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投资于竞争性领域,继续强化政府的行政审批色彩,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市场作用和行政权之间的扭曲,引发政府行为的紊乱,助长权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而推动政府转型。   中共十七大,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绩的总结,也为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内在的各项事业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从十七大报告中透视出来的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制趋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中共十五大提出“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精简、统一、效能”这6个字并没有出现,反映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目标和理念上的一些改变。  在改革的初期,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精简机构和人员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我国几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人员的“精简”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现有部门、机构之间权力关系的理顺,“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体现出一种理念上的变化,从注重机构、人员数量的比较表层的改革转向注重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协调部门之间权力等深层次的内容。  关于改革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共十七大提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相比于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决策、执行、监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细化了对这三者的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还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反映出政府高层越来越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二、对新时期政府的角色要求与职能定位  笔者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今后政府的角色有了认真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要建立一个“责任政府”,其标志是有“健全”的“政府职责体系”。政府管理着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绝不意味着政府在花钱的时候,不对纳税人的钱负责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高度负责的政府,一个职权与责任相协调的政府。二是要从以往管制、管理转向服务的新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最终是要为纳税人服务的,纳税人不交钱,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了。所以我们提出要树立着以公众、老百姓为中心的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  行政体制改革还要求处理好政府同社会、企业的关系,这从本质上看也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定位的问题。政府职能定位总体是解决公共问题,具体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所有非公共问题不是政府长项,要让位给市场,让位给社会。因此我们现在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就应该按照这样一种政府职能定位,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以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论述,正是反映了这一理念,表明政府今后要朝着加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而不是过多的干预企业,也不是过多地干预市场。  我们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主要应该解决五个问题。第一,要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过多的干预。第二,要反对和打破地方行政性垄断。第三,要加强中长期计划。第四,加强重要领域的行政监管。比如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这都是重要领域。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大部制”改革思路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这是“议事协调机构”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议事协调机构”一般是由于要承担跨部门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以及临时突发性事务而成立的,如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等。这类机构虽不列入政府工作部门的组织序列,但它们通常由政府的某位领导担任主任、组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中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大量的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带有强烈的一事一议性质,事后又往往得不到及时撤销,造成政府部门臃肿、领导兼职过多、增加行政开支、常设机构职能被削弱等弊端。  以前在中央几次机构调整中都曾经大量裁撤这些机构,但每次调整完往往很快又膨胀。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整顿这类机构的要求,显示了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精简和规范此类机构的决心。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公开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思路。  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谓大部制就是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大部,将原来的部委改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者由部委管理但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如法国的经济、财政和工业部,不仅负责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而且负责经济宏观管理、财政预算和决算、转移支付、国际贸易、税收管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和协调,下辖机构包括海关、税收、统计、贸易、公平交易监督等,仅巴黎本部的工作人员就接近1万人。因而,大部门体制所谓的“大”至少应包含“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的意思。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设置普遍呈现出“机构数量较少,职能范围广泛”的特点,比如美国的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它们的一些大部门(giant department)可能下辖20多个执行机构和几十个咨询委员会,服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相关或相近行业。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传留下来的,明显存在机构设置过细、政府对经济运行管理太过微观、具体的问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则应该以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为主,机构设置宜粗不宜细。另外,进行大部制改革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减少领导职数、整合编制和人力资源,从而避免因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政出多门、相互推诿,因部门利益特点突出而导致的国家政策被“挟持”等问题。  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随后,国务院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对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成立新的机构。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对今后的改革具有指向性作用。  四、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对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和调整着墨很多,笔者认为这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所谓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出,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今年对此问题又做了强调,必须“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这两对矛盾已成为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机关与本级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类型。有些部门直接归本级政府领导,属于组成部门,如民政、统计;有些部门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如监察、公安;有些行政机关实行全系统垂直领导,如国税、海关;还有一种半垂直领导体制,即中央、省级政府对行政部门有领导权,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以下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没有领导权,如工商、地税等。  一个行政部门是实行垂直领导,还是归本级地方政府领导,主要取决于该部门的职能、特性,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例如,2003年前后,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升温,各地违法用地和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宏观调控和保护耕地的需要,决定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  关于行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还是归属本级政府哪个更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垂直的领导体系的好处是有利于集中权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但也容易使垂直领导部门脱离监督,弱化地方人大的权力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完整性。  要处理好两者关系,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是哪些部门需要并适宜垂直领导。哪些部门需要垂直管理或者是接受双重领导,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从保证地方政府完整性、积极性和监督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将垂直管理压缩在最小范围内。  二是垂直领导如何实现。目前不同部门垂直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垂直管理比较彻底,有些则同时带有“横向”和“纵向”的特点。如国土资源部门,其财政拨款来自本级政府,但是副处级以上的人事权实行垂直管理。究竟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垂直管理运作机制?如何切实保证管理效率和效果?也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三是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现实中一些实现垂直管理的部门,特别是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受垂直领导的部门,由于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倾向。因此,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如何保证这些部门在接受垂直管理的同时又能和地方发展规划相协调?这些将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关注的话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央地方关系重塑、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市场关系调整、行政决策和监管体制创新与完善等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成效加以概括综合,继而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解决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中国行政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论文摘要

行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及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982年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进行,在大幅精简机构的同时,重点解决了领导体制和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问题。 198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三大精神进行,在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的同时,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问题。 199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四大精神进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在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三定”工作,建立推行公务员制度,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1998年改革,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进行,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把政府职能界定为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企分开有了新的突破,党政机关与所办的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中央各部门的部分审批权和具体事务性工作下放给地方政府,国务院机构和人员大幅减少。 2003年改革,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进行,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此外,2004年各级政府还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大了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2005年4月颁布的公务员法,也对规范行政管理主体、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就国务院机构(包括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和特设机构)而言,1982年改革之前最多的时候为100个, 1988年改革后为86个,目前已减少为66个;二是机构设置趋于合理。现有的政府部门大多都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设置的,计划经济时期按照产品行业设置的工业部门大多被撤消或者合并;政府职能发生转变,已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为政府主要职能;三是行政管理方式也发生变化。由过去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现在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四是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取得进展。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务院分三批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1806项,占改革前行政审批项目总数的1%,行政效率明显提高。近年来,各地开始对乡镇机构进行改革,在实践中积累了有关经验。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职能得到转变,政企分开不断推进,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应该说,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符合我国国情。在改革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从中也得到一些启示。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保证政府充分发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各项改革工作的连接点和交汇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然触及深层次问题和矛盾,触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往历次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成果,关键在于坚持了党的领导,各项改革措施都是按照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采取的,而且注重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保证了政府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认识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与矛盾,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特点,学习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和做法,强调为我所用,不能照抄照搬。 第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纵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可以发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往往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提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主要动力。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曾经按行业设立了多个部委,仅是机械工业部就曾设过七个,导致了多个中直企业或部属企业的产生,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分割”问题。为了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对有关经济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解决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第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单兵突进。行政管理体制关系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行政管理体制与政治、经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不仅要调整好行政机关内部职能,还需统筹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处理好政企关系、政事关系,同时更要重视政府职能准确定位和切实转变的问题。 第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科学化、法治化。由于改革大多都是政府自身由上而下进行的,政府既是改革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又是改革的直接对象,角色冲突也在一定意义上阻碍改革的深入。特别是改革涉及到权力与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度。加之改革的政策性较强,因而需要科学论证,提高法治化程度。 (二)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问题只能逐步解决;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来解决。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进程,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经过历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尚未完全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方面,经济职能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批事项仍然过多。在行政许可法实施后,虽然清理减少了很多行政审批事项,但由于行政管理的某种惯性,加之多年形成的部门和行业利益,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变相的行政审批仍大量存在,应当退出的领域还未完全退出。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领域发挥主要作用,加之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的深刻变化,造成了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矛盾多发之时,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职能转变不到位,就难以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因此,切实转变职能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二是行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层级过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力。1988年以后的几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精简机构、下放权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机构设置、职权划分、运行方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机构设置上看,各级政府设置部门往往延续了“上下对口”的习惯做法,职能部门在服从本级政府的同时还要接受上级部门的指导,造成各级政府部门重复设置、机构臃肿。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就很典型,县乡政府为了完成上级政府制定的各项“达标”任务,不得不设立机构和增加人员,在编制不足的情况下,又设置了许多临时机构,安排了一些临时人员,造成机构与人员超编。在缺乏有效管理和约束的情况下,乡镇机构和人员不断增加,维持运转的费用和人员工资也随之增加,造成乡级财政支出的不断扩大和乡镇财政负债率的不断提高。 从层级关系来看,历次机构改革都是从组织设置的横向划分方面着手,从规模上控制政府机构的膨胀与人员的增加,但在纵向分层的问题上甚少涉及。按照宪法第30条的规定,除较大市和自治州外,地方行政层级一般为省、县、乡三级。但随着行政公署(地区)改市的增加,有些地方出现了市辖县、市辖市等情形,地方行政层级实际上成为四级。层级过多容易导致机构臃肿,信息不畅,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 从机构职责看,由于政府内部职能划分不清,有关职责权限划分的规定缺乏法律效力,加之部门起草立法的影响,导致对有些行政事务多头管理、重复交叉执法,权力与利益挂钩,甚至不同部门权力交叉或者重叠,发生矛盾后难以协调;或者互相推诿扯皮,造成“管理真空”,权力与责任脱钩。 三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理顺。在某些方面,既存在中央权威和统一性不够,中央宏观政策在有些地方实施受阻,地方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存在向地方下放权力不够,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和责任仍然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运用法律手段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还不够,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难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法制建设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导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缺乏法律保障。例如,机构改革减而复增,陷入“精简——膨胀”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从世界各国解决机构编制膨胀的主要手段来看,一个是财政手段,另一个是法律手段,但主要是法律手段,而且财政手段最终也是要通过法律才能起到硬约束作用。除宪法的概括性规定外,目前我国既没有上升为法律的统一行政组织和编制法,也缺乏各个部门的行政组织和编制法,更没有推进改革的相关法律。现有的个别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如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等,对组织机构、职能、编制、权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保障机制等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详细的责任条款。弹性过大的条文表述和国家法律、法规与地方法规之间的不协调,也增加了实施中的矛盾。 (三)进一步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客观要求。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已载入我国宪法。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推动改革进程,用法律形式固定改革成果,最终为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提供法制保障。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协调重大利益关系上,放到社会再分配上,放到着力解决社会公平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完善相关保障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行政机构,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建立起一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标准和执法责任制等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府严格依法行政,通过公开、透明、公平的方式,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就能更好地促进公平正义;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就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社会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政府部门严格依法行政,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就能更好地化解各类社会冲突和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产业和生产力的竞争,也是各国政府提供制度、环境、公共产品和服务等行政能力的竞争。哪个国家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度安排、更稳定可预见的法律环境,哪个国家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也对政府履行保障国家安全和参与国际公共事务等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此外,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适应行政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也迫切需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和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历程,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央地方关系重塑、政府与企业、社会和市场关系调整、行政决策和监管体制创新与完善等领域所取得的积极进展和主要成效加以概括综合,继而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尚未解决且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加以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路径选择

行政管理方面的,如果是对于选题没有特别的要求的话,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我们可以向你传授经验的。

在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很大作用,目前的政府管理,无论从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与计划体制下相比,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充分肯定政府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政府依然强势不改,继续扮演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忽视或者淡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甚至继续把大量的公共财政资金投资于竞争性领域,继续强化政府的行政审批色彩,其结果,不仅会导致市场作用和行政权之间的扭曲,引发政府行为的紊乱,助长权力行使的非理性,而且还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使政府的公信力大大下降。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大以政府自身改革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进而推动政府转型。   中共十七大,是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绩的总结,也为包括行政体制改革内在的各项事业在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从十七大报告中透视出来的未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法制趋势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中共十五大提出“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中共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精简、统一、效能”这6个字并没有出现,反映出随着形势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目标和理念上的一些改变。  在改革的初期,当时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问题,精简机构和人员成为当务之急。而随着我国几次比较大的机构调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人员的“精简”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做好现有部门、机构之间权力关系的理顺,“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这体现出一种理念上的变化,从注重机构、人员数量的比较表层的改革转向注重提高现有人员工作效率,协调部门之间权力等深层次的内容。  关于改革的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共十七大提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相比于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决策、执行、监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细化了对这三者的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还指出“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反映出政府高层越来越将行政体制改革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  二、对新时期政府的角色要求与职能定位  笔者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于今后政府的角色有了认真的思考和明确的定位:“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要建立一个“责任政府”,其标志是有“健全”的“政府职责体系”。政府管理着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管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绝不意味着政府在花钱的时候,不对纳税人的钱负责任。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对自己的行为高度负责的政府,一个职权与责任相协调的政府。二是要从以往管制、管理转向服务的新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政府最终是要为纳税人服务的,纳税人不交钱,政府一天也存在不了。所以我们提出要树立着以公众、老百姓为中心的新的政府管理理念。在这个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包括信息化在内的各种先进手段。  行政体制改革还要求处理好政府同社会、企业的关系,这从本质上看也是一个政府职能如何定位的问题。政府职能定位总体是解决公共问题,具体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所有非公共问题不是政府长项,要让位给市场,让位给社会。因此我们现在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就应该按照这样一种政府职能定位,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以及“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论述,正是反映了这一理念,表明政府今后要朝着加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目标迈进,而不是过多的干预企业,也不是过多地干预市场。  我们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中,主要应该解决五个问题。第一,要加快审批制度改革的步伐,减少政府对市场、对社会过多的干预。第二,要反对和打破地方行政性垄断。第三,要加强中长期计划。第四,加强重要领域的行政监管。比如市场秩序、社会秩序的维护,这都是重要领域。第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中国行政机构的调整与“大部制”改革思路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这是“议事协调机构”作为专有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具有特别的意义。所谓“议事协调机构”一般是由于要承担跨部门的重要业务工作的组织协调任务以及临时突发性事务而成立的,如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等。这类机构虽不列入政府工作部门的组织序列,但它们通常由政府的某位领导担任主任、组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中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成立了大量的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这些机构带有强烈的一事一议性质,事后又往往得不到及时撤销,造成政府部门臃肿、领导兼职过多、增加行政开支、常设机构职能被削弱等弊端。  以前在中央几次机构调整中都曾经大量裁撤这些机构,但每次调整完往往很快又膨胀。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整顿这类机构的要求,显示了中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精简和规范此类机构的决心。十七大报告中还首次公开提出了“大部制”改革思路。  根据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谓大部制就是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大部,将原来的部委改为内设的职能司局,或者由部委管理但又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构。如法国的经济、财政和工业部,不仅负责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而且负责经济宏观管理、财政预算和决算、转移支付、国际贸易、税收管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和协调,下辖机构包括海关、税收、统计、贸易、公平交易监督等,仅巴黎本部的工作人员就接近1万人。因而,大部门体制所谓的“大”至少应包含“组织规模大、职能范围广”的意思。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设置普遍呈现出“机构数量较少,职能范围广泛”的特点,比如美国的部级机构只有15个、英国18个、加拿大19个、澳大利亚16个、法国18个、德国14个、西班牙15个、日本12个、韩国18个、新加坡15个。它们的一些大部门(giant department)可能下辖20多个执行机构和几十个咨询委员会,服务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相关或相近行业。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传留下来的,明显存在机构设置过细、政府对经济运行管理太过微观、具体的问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管理则应该以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为主,机构设置宜粗不宜细。另外,进行大部制改革最直接的效果是可以减少领导职数、整合编制和人力资源,从而避免因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而导致的政出多门、相互推诿,因部门利益特点突出而导致的国家政策被“挟持”等问题。  在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随后,国务院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分离”的原则对一些部委进行了“合并同类项”和成立新的机构。而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这对今后的改革具有指向性作用。  四、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行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中,对政府部门间权力结构的重新梳理和调整着墨很多,笔者认为这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所谓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曾提出,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今年对此问题又做了强调,必须“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反映出中央和地方、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这两对矛盾已成为当前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出问题。  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行政机关与本级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类型。有些部门直接归本级政府领导,属于组成部门,如民政、统计;有些部门既受本级人民政府领导,又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如监察、公安;有些行政机关实行全系统垂直领导,如国税、海关;还有一种半垂直领导体制,即中央、省级政府对行政部门有领导权,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省以下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没有领导权,如工商、地税等。  一个行政部门是实行垂直领导,还是归本级地方政府领导,主要取决于该部门的职能、特性,同时这也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例如,2003年前后,随着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升温,各地违法用地和各种名目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国家处于宏观调控和保护耕地的需要,决定全国实行省以下土地垂直管理体制。  关于行政部门实行垂直管理还是归属本级政府哪个更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垂直的领导体系的好处是有利于集中权力、避免地方保护主义,但也容易使垂直领导部门脱离监督,弱化地方人大的权力和地方政府职能的完整性。  要处理好两者关系,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是哪些部门需要并适宜垂直领导。哪些部门需要垂直管理或者是接受双重领导,需要慎重考虑,因为从本质上看这是一个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从保证地方政府完整性、积极性和监督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应该尽量将垂直管理压缩在最小范围内。  二是垂直领导如何实现。目前不同部门垂直管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些垂直管理比较彻底,有些则同时带有“横向”和“纵向”的特点。如国土资源部门,其财政拨款来自本级政府,但是副处级以上的人事权实行垂直管理。究竟需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垂直管理运作机制?如何切实保证管理效率和效果?也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三是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现实中一些实现垂直管理的部门,特别是人事权和财务权都受垂直领导的部门,由于不受地方政府节制,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倾向。因此,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如何保证这些部门在接受垂直管理的同时又能和地方发展规划相协调?这些将是下一步改革中需要关注的话题。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