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英语毕业论文文学方向佛洛伊德

发布时间:2024-07-05 18:33:48

英语毕业论文文学方向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其人、其事、其书日期 2005-01-13 22:43:00 | 文章主题: 性学家一个毫无疑问被母亲宠爱的人,终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就是一种成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导致真正的成功。一、 佛洛伊德的生平一个毫无疑问被母亲宠爱的人,终生都有一种征服者的感觉,就是一种成功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往往导致真正的成功。原文:Freud, Collected Works, Hogarth Press, London, 1952, Xol. IV, 节自:佛洛伊德的使命,弗洛姆著,孟祥森译,水牛出版社19918, 年的5月6日,西格蒙˙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奥匈帝国的弗莱堡(Freiberg in Moravia现属捷克斯拉夫)诞生在一个犹太人家庭中。佛洛伊德的祖先像所有的犹太人一样居无定所:……我有理由相信我父亲的家族在莱茵河(科隆,Cologne附近)定居已经相当久了,但是由於14、5世纪中犹太人受到迫害,他们才向东逃走;而在19世纪中,他们又从立陶宛(Lithuania)经加里西亚(Galicia)迁回到德属奥地利。(节自佛洛伊德传,廖运范译,新潮文库18,)佛洛伊德的父亲事毛织品的交易,生意做的并不好;母亲阿玛丽亚雷˙佛洛伊德是一位虔诚的犹太教徒,聪明善良、勤俭持家。此外,佛洛伊德还有二位同父异母的哥哥、两位弟弟与五位妹妹;全家共有12个人。1860年因经商失败,加上逃避兵役,雅各˙佛洛伊德举家来到维也纳,当时的佛洛伊德才四岁。十岁以前,佛洛伊德的教育是在家中接受的,母亲对他关怀备至,宠爱有加,从小他的智力超群,父母为了培养他出尽其力,虽然家中并不富裕,但他却在卧室中拥有自己的汽灯;母亲虽爱好钢琴,但在他的坚决要求下,还是将妹妹的钢琴搬走了,以避免打扰他的学习;也因此,家中没有人受过任何音乐教育。佛洛伊德的父亲是一位十分严厉的人,但为人诚实、单纯、心地善良、乐於助人,并且乐观、自信、坚强。佛洛伊德形容父亲像狄更斯小说<大卫˙柯波菲尔>中的米考柏一样,是个乐天派。佛洛伊德已遗传了父亲的优点。七岁之时,父亲要佛洛伊德诵读圣经,足见其对儿子教育之严与对宗教的虔诚;而七岁便能诵读圣经,也可见佛洛伊德超群的智力。1865年,九岁的佛洛伊德提前一年考入了高等学校,就学期间更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连续七年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受到特别待遇,从不用参加班里的考试。或许是父亲对他施予的犹太法典知识教育,也可能是犹太人总是处於被压迫的地位,佛洛伊德在高等学校时的志愿是学习法律,从事社会活动。除了规定的功课以外,他还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涉猎非常广泛,尤其是文学,佛洛伊德爱之有加;他最推崇希腊故事、莎士比亚和歌德,在其后来的文章中,大量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与其在中学时打下的基础不无关系。在毕业前夕的一场演讲中,卡尔˙布鲁尔教授朗诵了歌德的一篇散文<论自然>(注1),使佛洛伊德放弃从事法律工作的夙愿,「决定要做一名医学院的学生」。这篇散文对佛洛伊德的影响现已无从考证,但在其自传中提及:「我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而这种好奇心更多的是对於人类的关心,而不是对於其他事物」。一篇论自然的散文使佛洛伊德去关心人类,而不是关心自然,由此可见其独特的思维方式。1873年,佛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保送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在大学里,佛洛伊德一如往常,涉猎很广,什麼课都听,什麼书都看,人们都不知道他要学到哪儿去,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事实上,佛洛伊德初入大学时过得很不顺心:当1873年刚进大学时,我感到极大的失望,尤其是发现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大家都期待我感到自卑,或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属於他们的外国人。……此外,在我大学的第一年裏,我就发现由於天赋的特质和限制,注定我要在我原先热衷的那些科学领域裏失败下来,於是我才了解「浮士德」中的魔鬼美菲斯妥弗立兹(Mephistopheles)所提出的警告的真谛:「为科学广博的涉猎是徒然的,每一个人都只能学到他所能学的东西。」(浮士德,第一部。)(节自佛洛伊德自传,新潮文库18,)大学二年级时,佛洛伊德再度显示了他的才智,他参加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获选为第一批到里雅斯特动物实验站的实习学生。在实验站中,佛洛伊德进行关於鳗鱼的性腺结构的论文,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其论文获克劳斯教授在科学院会议上宣读,并发表在科学院的<学报>上,这一次的成果,增加了佛洛伊德的信心。1876年,佛洛伊德进入布鲁克的生理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以佛洛伊德的说法是:「找到了归宿和充分的满足,同时也找到了应该尊敬并可奉为楷模的人。」这位佛洛伊德心中的楷模—恩斯特˙布鲁克(Ernst Brücke)是「柏林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自从进入这个研究所后,佛洛伊德所企求科学真理的热诚就被点燃了。布鲁克是佛洛伊德终生服膺的老师,二十年后当他已经名满天下之时,还对他的学生琼斯(E. Jones)说:他是个自觉的、不知疲倦的劳动者,……是个完全不懂得玩弄手段和权变的人。看学生,他只看才能。他像个父亲那样教导和保护学生,他要求学生的远远不仅是学问。但是他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他们放手做他们的独创性工作,即使见解不同也无妨,因此就有利於每个有才能的学生。(节自佛洛伊德,陈小文著,东大图书,)布鲁克指定佛洛伊德专研神经系统组织学,虽然这不太合他的胃口,他还是认真的专研,并在1877年提出第一个研究成果「鳗鱼的生殖腺的型态与构造」。布鲁克认为以一名新手而言,这个报告已经很令人满意了,於是推荐在科学院学报上发表。1878年,佛洛伊德以金氯化合物的神经细胞染色技术,研究八目鳗脊髓神经节细胞和蝲蛄神经细胞,发现了类似今日所谓的神经元相近的结构。他的发现获得布鲁克的激赏,认为:「已远远超过一名新手的水平」,并再次推荐给科学院学报。1881年佛洛伊德获得了「姗姗来迟」的博士医学学位,并因为经济状况的困窘,接受了布鲁克的建议,离开了生理学研究所,进入维也纳总医院担任一名临床助理医生(aspirant)。据传记学家考证,经济的因素并非佛洛伊德放弃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於他的未婚妻—玛莎(Martha Bernays)。佛洛伊德的未婚妻玛莎举止文雅、外表娇美,但佛洛伊德注重的是内在美。在给玛莎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不要忘记,“美丽”只能维持几年,而我们却得一生生活在一起;一旦青春的艳彩成为过去,那唯一美的东西,就在於内心所表现出来的善良和了解上,这正是你胜过别人的地方。」。玛莎的家族是个显赫的犹太世家,1882年6月17日在不顾家人的反对下,玛莎与佛洛伊德私定终身,一直到1886年9月14日成婚前,佛洛伊德蒙受了「江湖」的恶名。1884,佛洛伊德从Merck化学公司找到了尚未弄清其功能的古柯碱,并研究其生理作用,成名与成家的渴望使佛洛伊德对这项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也的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期间,他还准备澄清,古柯碱的麻醉作用和局部外科手术的麻醉功效有待进一步的证实,这些结果原应该写入论文之中,但是他等不及了,因此匆匆地完成论文,将未完成的实验交给了好友—眼科专家柯尼西斯坦因。1884年9月佛洛伊德自与玛莎相会后回来,发现卡尔˙柯勒已抢先宣读了古柯碱麻醉的结果,失去了一次成名的机会,成家也泡了汤。此外,由於许多人因为古柯碱而成为瘾君子,成了社会的一大问题,佛洛伊德的论文使他背上了「江湖」的恶名。在这段时间,佛洛伊德一直在维也纳总医院实习,由於工作突出,升为住院内科医生,并将研究课题扩展到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由此结合医学,开始研究神经方面的疾病。1885年春季,由於组织学方面和临床方面的论文,佛洛伊德被任命为神经病理学讲师,并在布鲁克的推荐下,获得了一笔不小的奖金,当年秋天,终於成了萨伯里(Salpêtrière)医学院的学生。进修之初,沙考并没有注意到这位来自奥国的留学生,佛洛伊德只是默默无闻地学习,直到沙考表示希望有人将他最近的讲稿译成德文,佛洛伊德的自我推荐获得接受,才开始了与沙考的交往,并参与了诊所的一切活动。佛洛伊德的学习主要在歇斯底里症(Hysteria)的研究,沙考证明了歇斯底里症的真正症状和规律性,并证明了男性歇斯底里症经常发生的情况。(注2)1886年9月,佛洛伊德与玛莎成婚,并继续在维也纳总医院担任内科医生。在1886年到1891年间,为了确立自己在神经症治疗中的信誉,并保障自己的物质生活,弗洛伊德并没从事任何研究工作,直到1895年与布若尔合著「关於歇斯底里症的研究」。布若尔是佛洛伊德在布鲁克研究所认识的老朋友,是维也纳最受尊敬的家庭医生之一,并有从事学术研究经历。该书中主要是布若尔的研究成果,强调情绪生活的意义,强调区别无意识心理活动与有意识心理活动的重要性,但其中并没有太多论述性欲问题,佛洛伊德提供的病历中,性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於性欲的注意程度和对於其他情绪刺激的注意程度,基本上是相等的,佛洛伊德认为此一研究试图建立的理论还很不完善,没有触及致病过程的根源问题。在行医过程中,佛洛伊德从累积的经验中认识到,在神经症现象背后其作用的,常常是一种性本能,可能是一种当时的性冲突,或者是早期的性经验的影响。催眠术和宣泄法虽然在神经症治疗中发挥作用,但却有极大的局限,一是病人的「移情」现象,二是病人会有周期性的复发,无法从根本治疗。关於此点,佛洛伊德发现,应该通过深度催眠追溯病人痛苦发作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压抑学说」的看法,并以压抑理论进行诊治,暴露压抑,让病人用判断行动取代,弗洛伊德称之为「精神分析」。对於神经症背后的起因探究,佛洛伊德将之追溯到童年经验,认为人具有「恋母情结」、「恋父情结」,提出了「原欲(libido)」的中心概念。由於以性的问题作为其理论基石,让人们闻之色变,亲友纷纷与其绝交,病人也不敢登门求诊,1897年的某日,佛洛伊德的门诊日志只记著三个人,二个免费,一个是他自己。现实的压力让佛洛伊德面临了抉择考量,但他仍决定继续前进。在此期间,佛洛伊德的自我分析使他自己保持在健康范围之内,并对梦的解释发生了兴趣。他发现,病人在进行自我联想时。总掺杂一些有关梦的叙述,同时也发现病人的幻觉与其梦有某些共同之处。1895年7月24日,透过对自己的梦的完全分析,佛洛伊德证实了「梦是愿望的满足」,这个梦便是众所周知的「伊玛的注射」。1895年至1987年间,佛洛伊德分析了大量的梦,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取得了重大的结果,於是他计画写一本<梦的解释>。1899年9月,该书交由出版社印制,11月发行,但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学术界几乎是抵制地冷淡。1900年,佛洛伊德将书名改为<论梦>,保有原著的原理,但更简化、通俗化,这一次引起了英国和俄国人的注意,1913年开始将<梦的解释>一书译成自己的文字,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四方,德文本佛洛伊德也亲见再版了9次。1902年是佛洛伊德重要的一年,当年成立「星期三心理学会」,该会是心理分析运动的萌芽,1908年改名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协会」。此后,佛洛伊德的医务日见起色,中欧各国的病人也纷纷慕名求医。1904年,佛洛伊德出版其最受欢迎的一本书,「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但也因此与好友弗利斯绝交,但此时的他已不是孤家寡人,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团体,1906年,荣格的加入,更使他声势浩大,由於荣格是雅利安人,又是新教徒,使其团体摆脱了「犹太种族的科学」之称,具有了「国际」的性质。此后佛洛伊德声誉日隆,门徒日增,1908年来自6个国家的42位学者,在萨尔兹堡(Salzburg)召开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学大会,同时决定创办「精神分析中央学报」,不久又创办刊物「意象」(Imago),力图将精神分析应用到心理科学中。1909年,佛洛伊德获邀至美国麻州克拉克大学讲学,在美国他得到了平等的对待与应有的尊敬,这让他精神大振,他回忆道:……在欧洲,我感到大家好像都看不起我;但在这里,我发现那些最优秀的人物对我是平等相待的。……,我好像实现了难以置信的白日梦,精神分析不再是一种幻想的产物,它已成为现实的一个宝贵的部份。(节自佛洛伊德,陈小文著,东大图书,)1911年至1913年间,精神分析发生了两起分裂主义运动,领导者是佛洛伊德的得力助手—阿德勒与荣格,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在观点上发生了冲突,荣格反对性欲论和伊底帕斯情结;阿德勒则完全否定性欲的重要意义,认为精神病的主因是人的权力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以及自卑感。1911年,阿德勒另组自由精神分析学会,开创个体心理学;1914年,荣格另立分析心理学。为此,在琼斯的建议下,成立「守护佛洛伊德委员会」,以捍卫精神分析学说。事实上,这两次的分裂不仅没有危害精神分析运动,反而使其日益壮大,声誉鹊起。鉴於这两次分裂,佛洛伊德进行组织上的重新调整。1920年,他将忠实追随的精神分析学家组织成一个秘密的核心小组,并以自己的戒指为样,另铸了六枚发给兰克、萨克斯、亚伯拉罕、艾丁根、费兰齐、琼斯等六人,戒指为埃及宝石,刻有一老人头像。他们互相通信,每两年集会一次,必要得增加会议。然而,这依然阻止不了新的分裂,1926年兰克脱离了组织,1929年,费兰齐也因其「泛性主义伦理学」被开除。1912年起,佛洛伊德将精神分析运用到美学、宗教、神话、文化起源等领域,先后发表了「图腾与禁忌」、「米开朗基罗的摩西」、「目前对战争与死亡的看法」、「集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幻想的未来」、「为什麼有战争」、「摩西与一神教」等著作,精神分析至此已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不再是一种专业知识。佛洛伊德也奠定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地位,并於1930年获得歌德文学奖,1935年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1938年纳粹入侵奥地利,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介入下,透过学生与友人的帮助,佛洛伊德终於得以离开奥地利,但是他的女儿被纳粹逮捕,妹妹们也未能逃离出来,后来他的四个妹妹惨遭纳粹杀害。安全抵达伦敦的佛洛伊德,受到空前的礼遇,社会各界表示对其欢迎,慰问信与电报不断,只写上「伦敦,佛洛伊德收」,也能送到他手中,英国国王亲自登门造访,社会名流亦纷纷前来拜望,令其激动的是,英国皇家学会送来该会自1660年创立以来代代相传的珍贵纪念册,请他在上面签名,佛洛伊德在有生之年终於看到自己的名字与达尔文并列,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1939年,佛洛伊德病情日益严重,自1923年所患的上颚癌,虽经过33次的手术也未能痊愈,1939年9月21日,佛洛伊德要求医生实现晚期安乐死的诺言,在徵得她女儿的同意后,在1939年9月23日离开这个世界。……我并不真是一个科学家,也不是观察家,也不是个实验家,也不是个思想家,我只不过是一个具有征服者气质的“Conquistador”—冒险家,假如要勉强翻译这个字的话,就是具有一种冒险家的好奇、勇敢、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节自佛洛伊德传,廖运范译,新潮文库18,)二、 本能论达尔文为生物的起源与目的找到了一个解释:本能。人有著许多自身特殊的本能,人的世界形形色色,很大程度就是由於人的各种本能,佛洛伊德如此揭示本能的真谛:人,生是缘著本能,死也是缘著本能(节自性˙梦˙佛洛伊德,王垒著汉扬出版,p37)(一)何谓本能?佛洛伊德认为行为是一种动态的系统,应注重其中的过程,而行为需要有动力,因此可以用能量的观念解释人的行为。他将人视为一个复杂的能源系统,必须遵守能量守恒的定律,因此采用「心理能」说明人的行为,亦即:来自躯体的神经生理的兴奋状态。当本能造成躯体的兴奋状态,其蕴含著很大的心理能量,造成心理紧张,因此会遵循物理学的平衡法则,寻求能量的释放,以缓解紧张、平息兴奋,这就是心理能量的涨消规律。本能总会寻求表现,而表现的结果是要得到平复,这种从有到无,有是为了无的过程,是一种还原。从更广大的意义上说,人的出生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历程,需要被平衡、减除。这个平衡的归宿便是「死」,生与死的平衡是最大的还原。本能具有四大特性,亦即「根源性」—本能的起源是因为躯体的状态或需求;「目的性」—本能的目的是为了减除兴奋、紧张;「对象性」—本能的活动必要指向环境中的某些人、事、物,或者是自己身体的特殊部位;「动力性」—由需求带来并满足需求的能量,为行为提供能源。Libido……是一种力量,本能……即是藉这个力量以完成其目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伊德观察婴儿的吸吮行为,根据享乐原则认为,经历的持续发泄,必定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快感,这种推动行为的本能力量便是Libido(力必多)—意指「性欲和行为的动力」,也就是说性活动的能量来自Libido,驱使人们寻求快乐,在出生前Libido便已存在,出生后便立刻发挥作用。佛洛伊德对本能的概念来自生物学与物理学,这让他对本能的看法强调原始性、动物性,但当扩展本能,使用「自我本能」的概念时,已将社会化的内容注入本能之中。所谓自我本能是指:人有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不违背社会禁忌、道德准则。而又能实现原始冲动的欲望和快感的本能,亦即人类社会现实性的自律表现。(二)潜意识佛洛伊德在其治疗的过程中,发现所接触的歇斯底里病人许多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部分情绪经验,对过去的一些经历无法回忆起来,若透过催眠方法,使其回忆经历并说出来,病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病也就随之痊愈。显然,人有部分记忆并不是遗忘了,而是无法接触到这些内容,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根据这种现象,佛洛伊德做出推论:人在意识之外,必定还有另一个部份,称为「潜意识」,堆积了各种创伤性、被人无法接受的情绪经验。当人恣意式的作用减退、削弱或抑制的时候(如昏迷、服用药物、醉酒、作梦等),人的心灵便在另一种状态之下,以另一种形式活跃著,这便是潜意识内容。关於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佛洛伊德曾举了一个比喻:潜意识好比一个大房子,与其紧紧相连的是意识的小房子,两房之间有一扇门,门口站著一个守门人,负责检查在两个房子之间通行的内容,当无意识裏的冲动、欲望涌向门口时,守门人就会将其阻挡回去,这些内容是被压抑的,亦是必须抵挡这些被压抑的内容的冲动。人就是生活在两者间的交互作用;人受到潜意识的影响、驱使,意识则要挣扎、抵抗,这样的冲突若解决不好,就会导致神经症。佛洛伊德相当看重潜意识,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的可见部份,认为心灵就好像冰山一样,露出水面的一小部份就是意识,而浸在水裏的部份则是潜意识,占了心灵结构的大部分。潜意识包容了人的各种原始冲动与本能,因为与社会准则、规范的不相容,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简单的说,潜意识是本能冲动的避难所。(三)性欲与文明……身体的器官,除了他们原有的机能之外,都兼有性的意味,而且性对他们的要求若太强大,则原有机能便受牵制。~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在佛洛伊德的时代,「性」当然不正当的,可是他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性是本能,是「快乐的冲动」、「快感的来源」,并将性的含义推广到人的许多其他行为上—「大多数强迫性动作都是变了样子的手淫,而手淫则可视为各种性幻想的唯一基本动作」,这也就是他人批评佛洛伊德是「泛性论」的原因。佛洛伊德之所以重视性是因为,他认为神经症的根源是性欲被压抑的结果,因此性成为他解释正常和异常行为的根据,也是他治疗病人的基础。佛洛伊德的时代曾深受维多利亚统治的影响,那是个连想到性也是有罪的时代,因此,他将性变态的原因归因於文明的压抑;因为性是本能的、原始的、非文明的,但社会却视性为「不正当的」,强迫人离开性,而以「道德」的方式行为处事,造成了两方面的压力。因此,人就会变态;性会以伪装的、矫饰的方式寻求转换的表现,也就会有各种性倒错。(四)死的本能佛洛伊德把所有的本能简化、归类为两大类:生与死。最初佛洛伊德并没有确立死的本能之概念,但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他无法解释人类残忍屠杀的行为动机,因此认定:人的本质中必有求死的天性。既然人有生的本能,也有攻击的天性,为了生而采取攻击的方式时,其实就是在接受死亡,就像动物间的互相攻击,双方必有一方最终要面对死亡,换句话说,攻击的受害者可能是对方,也有可能是自己,为了求生,在攻击中必须面临死亡的来临,就抽象的意义来说,不论是谁受害,本质都一样,都是对生命的践踏。三、 人格的内容本我是心的呐喊;超我是脑的训斥;自我是嘴的修饰。~梦的解析者,王垒著,笙易文化,p69(一)本我—快乐的伊德(id)所谓本我,是指人原始本来的「我」,还没披上文明外衣的人;也就是生物的我,纯粹动物性的表现。佛洛伊德认为,既然本我是生物性的,当然就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是人格中的永恒成分,因为人离不开生物需要的满足。那麼本我的作用又是什麼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即然是生物性的,当然就是满足人的生物需要,也就是生物冲动,寻求直接、即刻的满足,而且不讲条件,毫不掩饰;本我依照「快乐原则」行事,其功能就是在寻求快乐,争取各种肉欲的满足。快乐,是永远都需要的,因此本我不能忍受被压抑,更不会因为压抑就消失或减弱,只会改变方向、转换对象而间接地满足需求。(二)超我—良知与理想(superego)我们的痛苦要由我们的文明负责,如果我们背弃了它,复返於原始的情境,我们会比较幸福。~佛洛伊德—文明及对文明的不满处於文明社会之中,本我并不会如此逍遥自在,文明会以自己的方法重新塑造人,这就是文明的法则,以庄重、威严取代本能的原始、快乐。良知便是社会以各种方式强化的禁忌,以压抑、束缚本能,当人逐渐内化这些教条,在意识中建立起伦理道德规范,行为上依照社会的规定而行,甚至连思想上也依照社会的规定思想。简单的讲,获得良知就是要发展出「是非感」,也就是一套判断是非善恶的准则,用来监督自己及解释外部的环境。其实。良知的获得,就是社会规范在心灵上的翻版,而这样的结果是以本我的压抑做为代价换来的。除了良知的建立,人们还会建立一套自我理想,亦即:对自己的期望。既然是理想,当然和实际会有一段差距,因此自我理想就成了人们新的社会生活目标,而当人们越接近这些理想目标之时,离本我也就越来越远,其代价便是丧失本性,压抑本能,使其不能得到自有的满足。佛洛伊德认为,良知与自我理想构成人格中的超我,也就是超越个人原始的本体,追求灵魂的净化。超我的建立主要在儿童期,受到父母的影响(注3),透过长期的家庭生活,人们将父母及祖先的社会道德变成自己的东西。由此建立的超我,充满了清规戒律,并强迫人们遵守;一但违反,便会产生内疚,甚至有强烈的罪恶感。(三)自我—现实的妥协(ego)人都需要快乐,佛洛伊德所指的快乐,是满足本能而取得的原始快乐,并非一般快乐的意义,而肉体的快乐和心灵的高尚,是永不相容的两回事。因此,在人格的内部,超我与本我必定有激烈的冲突,这样的冲突绝非人所希望面对,因此佛洛伊德认为人格还有第三个构造—自我。依照佛洛伊德的观点,若人只生活在本我的世界中,社会恐怕会充满危险;若仅生活在超我的世界裏,社会就会充满空虚,因此就需要「自我」来调适双方,让不快乐的世界还能保有一些快乐。自我是人格的调节器、润滑油,能机警的洞察本我的冲动,也要领悟超我的要求,并在现实中,敏感的寻求满足本我的途径。这就好像人的膝关节,调节小腿与大腿的运动,然而,恰如膝关节容易发生问题一样,自我的调适机能一旦减退或失灵,也就是神经症状发作的时候。四、 性变态针对性需求的满足,佛洛伊德提出两个名词,亦即:「性对象」(sexual object)—散发性吸引力的人、物;以及「性目的」(sexual aim)—性冲动所竭力以求的标的。(一)性对象的变异传说单性的古人被剖成两半—男人和女人,经由爱情,挣扎著再融合,因此,当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的时候,便会引起人们的惊讶,而佛洛伊德称这样的人为「性倒错」,并且认为人数绝不会太少。1、性倒错(意指同性恋)性倒错有三种行为型态:有一种是全然倒错的,其性对象必须永远是同性;有些是两栖性的倒错者,而有些人则是偶尔倒错,多半是因为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或是模仿而来。对於性倒错,佛洛伊德提出理由说明这并非「变质现象,degeneration」 (注4),因为性倒错者除了性行为外,其他部分和普通人一样,不仅能力分毫未损,反而在心智发展和道德涵养有高度的成就;而古文明中,性倒错往往有重大的意义,在原始民族和野蛮人之中亦十分流行。关於性倒错的成因,佛洛伊德认为只有第一种的极端情形,才能猜想性倒错是天生的,但是部分性倒错者出现在儿童或成人期的外在影响力(同性相处、战时夥伴、监狱服刑、独身生活……),亦会导致性倒错的固置作用,因此,不论是先天或习得,均无法单独说明一切。(注5)一般认为性倒错者的性对象,均与常人相反,男性倒错者有如女人,佛洛伊德认为这并不全然正确,不少的男性倒错者其举止俨然是个伟丈夫,并不表现多少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及长在维也维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1939年以83岁高龄逝世于伦。 佛氏创立心理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论在心理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对人格理论、精神病、心理治疗、变态心理学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是位极富创见的心理学家。其著作甚勤,终其一生,计有四十多册,较重要者有:《歇斯底里亚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释梦》(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对性欲理论的三种贡献》(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 楼主想要更多的内容可以去baidu主页,搜索“佛洛伊德 介绍”好运!~贰、理论内容 佛洛伊德学说之内涵,包括心理活动层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焦虑,防卫机构(Defense Mechanism)、变态行为与心理治疗,谨分项摘述。 一、心理活动之层次 佛氏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部分: (一)意识(Conscious)--是公开之行为及思想,其内容能符合现实环境之要求,并能随时在记忆中出现。 (二)前意识(Preconscious)--系较模糊之思想,要经过思考后才能召回之记忆。 (三)潜意识(Unconscious)--系由不受意志来管制之态度、感情及观念等所构成,内容极为隐晦,经常以「象征化」(Symbolism)在行为上出现(注2)。 二、人格结构 佛氏将人格之构造分成本我、自我及超我,这三部分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内动力,支配了个人的所有行为。 (一)本我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乃与生俱来。 2.本我之内包括一些生物性的或本能性的冲动,这是个人行为的原始动力。 3.受唯乐原则所支配,借着立即的满足,来宣泄原始的冲动,以减低紧张状态。 (二)自我(Ego) 1. 分。 2.自我借着与现实环境相接触、相交往,从而形成适应的作用,故受现实原则支配。 3.自我主要功能为:满足基本的需欲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之原始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并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注3)。 (二)超我(Superego) 1.在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是监督者的角色。 2.超我系个人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内化而成,故受道德原则所支配,其主要力能为:管制不容于社会的原始冲动、诱导自我使其能以合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成完美的人格(注4)。三、人格发展 心理分析论重视人格的发展,认为婴幼儿期的生活经验,是构成人格的主要因素。 (一)口腔期(Oral Stage)--初生至周岁 1.活动以口腔为主,经由吮吸、吞咽、咀爵等活动,以获得基本需欲的满足。 2.如口欲受挫折,长大可能偏向悲观、依赖、退缩。 (二)肛门期(Anal stage)--一岁半至三岁左右 1.幼儿由于排泄粪便,解除内急压力而得到快感的经验。 2.如顺其自然,则人格获得良好发展。 (三)性蕾期(Phallic stage)--三至六岁 1.以性器官为获取快感的中心,小孩有意无意会去触摸、摩擦,以获得快感。 2.儿童在行为上已有男女性别之分。 3. (Oedipus Complex);女童则产生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4.儿童的恋亲情结,经由超我的发展获得调适,转而模仿同性之行为,并经由认同作用形成个人人格特质。 (四)潜伏期Latency Preiod)--六岁至十二岁 1.儿童注意力的重点,已渐渐转移到周围环境的事物。 2. 明。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十二岁以后 1.儿童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出现。 2.对异性发生兴趣,喜欢参加两性组成的活动。 3.在心理上逐渐发展,而有与性别关连的职业计划及婚姻理想(注5)。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奥籍犹太人。,生於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及长在维也维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的统治而迁居英国,1939年以83岁高龄逝世於伦。 佛氏创立心理分析学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论在心理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对人格理论、精神病、心理治疗、变态心理学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是位极富创见的心理学家。其著作甚勤,终其一生,计有四十多册,较重要者有:《歇斯底里亚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释梦》(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学(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对性欲理论的三种贡献》(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理论内容 佛洛伊德学说之内涵,包括心理活动层次、人格结构、人格发展、焦虑,防卫机构(Defense Mechanism)、变态行为与心理治疗,谨分项摘述。 注:小弗的心理学说本人不觉的怎么样了!! ----tttt0791之横空出世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

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弗洛伊德论文2000字

画油画前练些水粉是有好处的,至于国画对油画的影响,如果学的是工笔的话会有些影响。油画讲求笔触,不能太过于描摹,学过国画的思维再学油画会很小心的画。先把自己的胆子发大,扭转一下思维。

■一.意识和潜意识所谓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是人有目的的自觉反映;这种反映,主要表现在认识活动上,即“意识到”的活动上。而所谓潜意识,一般是指不知不觉的、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不能用言语来表述的。意识是内心里的推理和思考,它会分析各种资讯和数据,意识是经验发展的结果。但潜意识不会思考和推理,它只会本能地对基本情绪做出反应。如果将人的心里比作一棵树,那么露出泥土我们见的到的,感觉的到的树枝树叶乃至果实是意识.而藏在泥土之下我们看不到的,感觉不到的那个错综复杂的根叫做潜意识, 泥土之上会长什么样的枝叶,结什么样的果基本取决于泥土之下的种或根。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包括个人现在意识到的和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而无意识则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它包括个人的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和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本能、欲望,与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或被排挤到到意识阈之下(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或者称为下意识。同时,弗洛伊德把潜意识(无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潜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潜意识的思维、潜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弗洛伊德甚至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潜意识的精神过程,心理学应该是潜意识(无意识)内容的科学。潜意识是人类原始思想,包括遗传,童年的经历, 过去深刻的回忆和创伤等。潜意识本性是活跃的,不安分守已的,在意识薄弱时,潜意识便闯进意识的领域。二.绘画史与潜意识谈到潜意识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我们认为潜意识在西洋画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特别是后期油画中。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佛文化始终讲的是“谦和,含蓄,忍让,内敛”等,特别在情感方面是要求克制人的深层本质意识即潜意识的。比如前些年,中国男人的爱情老被形容为“保温瓶”--内热外冷,所以说中国民族文化多少是一种带有压抑色彩的文化,潜意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当然是存在的,但是显然在西洋画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另外,从艺术发展进程可看到强调近代油画的理由。总结出"生物进化论"的西方人,却没有总结"艺术进化论",但他们的作品的演变,展示了这方面的发展。艺术史进程的情况是复杂的,在一个时代之中,甚至在同一个潮流之内,有"前卫"也有"后卫",总是会有许多种不同的风格在同时发展,互相影响。艺术风格的更替也不会象电脑产业中"奔腾"淘汰"486","WINDOWS"淘汰"DOS" 那么简单明了。艺术家通过绘画表达意识,便会有个绘画作为传达媒介的表达能力与表达范围、艺术的手段与目的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存在。艺术手段发展不成熟,艺术意识就无法被表达清楚,艺术意识是随着表达媒介的逐渐成熟而得以被充分传达与展开的,而当意识或潜意识超越了此手段所能传达的范围,便会出现意识或潜意识被传达得迷糊不清或残缺不全的情况。我们再以这个关系来考察西方艺术史,便会得出这样一条线索:十三、十四世纪之前,西方油画家们挣扎着如实描绘自然界,以图驾驭绘画这个工具,这是油画的萌芽、雏形阶段,再现自然的愿望显得困难;;十五、十六世纪,画家们已能很好地掌握绘画技巧,已具备了完整的造型能力,但并不很熟练,工作仍很拘谨,这是油画的发展阶段;到十七世纪,油画达到了它的成熟阶段,这便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画家的技巧娴熟完美,艺术的手段与画家的理念达至完美的和谐。而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西方绘画已经进入了我们所界定的“现代艺术”范畴,绘画技巧已降到次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绘画的形式。画什么并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怎么画。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思想界各种学说的兴起,给已被照相术搞得不知所措的画家们注入了新的兴奋剂。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虽然还在摹仿自然,但它已经逐渐抛弃了自然的外表,而有目的的去深究自然的内核;塞尚、凡高、高更则逐渐走出印象派的趣味,更多地去表达他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看法;毕加索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人物,他的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则是他大脑思维能力从有意识至无意识渐变的外在写照。我们可以从至上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野兽派、抽象主义、行动画派等众多繁杂的艺术现象中清楚的看到这样一根主线,即;绘画题材逐渐萎缩,客观世界已不再是画家们关心的主题,他们关注的是自己主观的内心情感。这样一来,失去摹仿对象的绘画,不得不从画家内心世界寻找灵感,“寻找自我”成了画家的口号。与写实绘画不同的是,现代派作品具有某种“不完全表达性”,画面没有具体的形象,没有明确的表达意图,模棱两可、辞不达意,使看惯了写实绘画的人十分茫然。我们了解到,这正是艺术家的潜意识在画面上的自然流露。(俄罗斯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感叹只有音乐完全摆脱了摹仿,是最纯粹的艺术方式。而绘画,或多或少总要受到现实因素的干扰。)纵观西方绘画的发展,总的框架是形式上由写实到写意的演变、具象朝抽象发展,而思维方法上就是意识转变为潜意识这一过程。

我们有的。我们是书画院。国画20元起卖。都是装裱好的。祝你好运。

评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从一种探讨精神病病因和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演变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又发展成为一种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它“使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产生了彻底变革”。 弗洛伊德一生都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一切现象,包括人性。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对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的创造性选择的结果。本文将结合影片《爱德华大夫》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略作分析。 关键字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释梦;移情 一、 影片简介 《爱德华大夫》由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执导,是电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的的经典影片之一,对后来的精神分析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片讲述的是格林马纳斯精神病疗养院院长默奇逊大夫即将退休,新来的爱德华大夫很快与年轻漂亮的女大夫康斯坦斯一见钟情,然而不久康斯坦斯发现自己的情人竟然是一个冒名顶替的精神病患者,面对着这个可能是杀害真爱德华大夫的疑凶,康斯坦丝坚信自己深爱着的人是无辜的,她以自己的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聪明才智,巧妙地帮助情人从警察眼中逃脱,并通过分析情人的梦幻,终解开了情人的心结,将真正的凶手揭露出来。本片多处运用了经典的心理分析与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如精神分析等),使观众无不跟随主人公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故事情节离奇、悬念徒生。 二、 影片涉及的精神分析理论 1. 释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像其表面显示的那样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表象,它是通向无意识的捷径,是打开人格最深层的钥匙。在影片中,一个留胡子的人象征爱德华大夫,梦中戴面具的赌场老板是默奇森大夫,小轮子象征手枪,等等。通过对梦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被人压抑到潜意识中的过去事件。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精神活动,是睡眠期间一系列图像或事件的映现。精神分析学认为,梦是有心理上的含义,通过对梦的解释,可以了解人的动机。 弗洛伊德把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外显的梦,这就是做梦者在梦中梦见的图像;第二个层次是浅隐的梦,也就是隐意在显梦后面,或者混在其中的某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这些要求、动机、愿望和观念就是做梦的真正动机。他们之所以被隐藏起来或变得非常晦涩,是因为他们都来自无意识,即使在梦中也很难通过梦的稽查,因此,必须经过改头换面才能进入意识,这样,梦的浅隐的内容就以外显内容的形式曲折地表现了出来。这种愿望满足的心理过程,就是“梦的工作”。 2. 自由联想 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潜意识的了解是通过自由联想来完成的。在影片中,心理大夫让约翰·布朗说出他想到的任何事物,然后再对他说出的事物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就是自由联想法,通过这种方法来揭示人的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自由联想是指患者在精神分析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思维的方式。这一技术是以一些假设为根据的:任何思维最终都能通向重要的部分,如果注意力放松,抵抗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反之,就会大大加强。弗洛伊德采用了自由联想技术以后,就放弃了催眠术。 3.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童年经历对人具有重大的影响。在影片中,约翰·布朗回忆起童年时代一段让他不堪回首的经历,儿时因顽皮造成弟弟意外身亡,使他受到严重精神创伤而产生强烈的内疚和罪恶感。这种罪恶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因此当他面对爱德华大夫被杀这个事件时,潜意识起作用了,认为自己就是杀人凶手。在康斯坦丝的鼓励和反复告诫下,他的罪恶感才得到解除并提供了破案线索。 弗洛伊德非常重视童年经历,他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可以从童年找到根源。童年时期的重大生活事件、复性情绪体验、父母的个性特点、童年时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等都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有些童年形成的错误观念储存在大脑中,成年以后如果遇到突发事件或不良刺激,一些错误观念就会被激活,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同样,童年时期接受和形成好的积极的观念,则会促进个人成长,成为个人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体验生活幸福感觉的源泉。 4. 移情 精神分析治疗到了一定的阶段,患者会对医生产生爱情、倾慕、憎恨、不信任等强烈的个人情感。弗洛伊德认识到,这种情况并不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者的自然反应,而是患者把他对过去生活中人物的感情和印象,不知不觉的移向了医生,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移情。例如,影片中,康斯坦斯和约翰之间既是医患关系,又是恋人关系。医生和患者间必然会产生感情纽带,并且这样的感情纽带是治疗能否生效的关键。 由于情感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不同的移情。对医生产生依恋、信任或爱情等情感,可以看成是正移情,如果产生憎恶、不信任及轻蔑的情绪,这就是负移情。这些现象是患者对治疗的一种抵抗,因为它偏离了或回避了本来的治疗目的。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情感是患者幼儿时期与双亲的基本纠葛的再现,治疗者就可以以此为依据,了解患者病状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治疗。在这一点上,移情对于神经症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移情的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患者一方,鉴于治疗者本人也有幼年时期的那种经历、情感以及关系,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个人情感,这是一种反向移情,这种移情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三、 其他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及评析 除影片中所涉及的理论外,弗洛伊德还有很多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如转换、疏泄、神经症、阻抗、防御机制、压抑意识、无意识、前意识、俄狄普斯情结(恋母情结)、里比多(欲力,性欲)、两性同体以及著名的伊德、自我、超我理论等。这些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解释个人、文化及社会历史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精神分析突出了心理治疗的价值,创立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理论,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途径。 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第一,弗洛伊德用物理学定律和生物学范畴说明人的内在动力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实质上完全抹杀了人的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整个学说具有生物学化倾向,提倡泛性论。把一种动物的原始本能,一种脱离社会条件的抽象人性,看成是决定人类精神生活和实践活动的巨大的内驱力,极端夸大人的生物性,贬低了人的社会性。第三、整个理论主观色彩浓厚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纯粹出于主观的臆想和逻辑演绎,有些观点甚至是基于神话传说提出来的,这种态度是不严谨的,缺乏科学性的。 但总的来说,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精神分析学说,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的产物。他开拓了一个全新的人类认知领域,并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史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任顺之著:《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杨鸿昌著:《教学心理讲话》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传》 志文出版社,1985年版。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莱斯利·史蒂文森:《人性七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弗洛伊德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算法导论,靠后的位置原理是这样:可以这样来看那个二维矩阵,有值则代表两个点直接连接,无穷则代表不相连那么我现在创建一个空集合,然后将这个图当中的节点,一个一个的加进来,加入一个节点后,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遍历这个二维矩阵,在矩阵当中的每一个位置重新计算对应的两个点的距离,根据什么重新计算呢,如果经过这个点,两点间距离是否会变短加入一个点,矩阵就全部被更新一次,再加入一个点再更新一次最短的,一直到所有的点都被加入到了集合里,那么最后的这个矩阵,就是任意两个节点的最短距离了

Freud弗洛伊德, S. (1930). 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文明与缺憾. London, UK: L. & Virginia Woolf at the Hogarth 弗洛伊德, S. (1962). Delusion and Dream and Other Essays梦的解析. Boston, MA: Beacon 弗洛伊德, S. (1962). 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性爱与文明. New York,: E. P. 弗洛伊德, S. (1984). 精神分析引论 (高觉敷, Trans.). 中国北京Beijing, China: 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弗洛伊德, S. (1986). 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杨庸一, Trans.). 承德: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Freud弗洛伊德, S. (1987). 弗洛伊德文集:性爱与文明The Sexual Revolution (滕守尧, 刘福堂 & 姚锦清, Trans.).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Freud弗洛伊德, S. (1996). 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傅雅芳, 郝冬瑾, 苏晓离, 刘福堂, 滕守尧 & 姚锦清, Trans.).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Freud弗洛伊德, S. (1996). 弗洛伊德文集:梦的解析Delusion and Dream and Other Essays.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Rickman, J. (1986). 弗洛伊德著作选 (贺明明, Trans.). 四川成都Chengdu, Sichuan, China: 四川人民出版社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李建中, & 尹玉敏. (1996). 爱欲人格--弗洛伊德. 湖北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霍尔Hall, 卡. 斯. (1986). 弗洛伊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A Primer of Freudian Psychology (包华富, 陈昭全 & 杨莘燊, Trans.). 长沙: New American Library; 湖南文艺出版社.祝成功。

弗洛伊德的著作有: 1、《歇斯底里症研究》,与约瑟夫·布鲁尔(Josef Breuer)合著。(Studies on Hysteria / Studien über Hysterie,1895) 2、《梦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 3、《日常生活之精神病学》(The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Zur Psychopathologie des Alltagslebens,1901) 4、《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 5、《图腾与禁忌》(Totem and Taboo / Totem und Tabu,1913) 6、《论自恋》(On Narcissism / Zur Einführung der Narzißmus,1914) 7、《超越快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 / Jenseits des Lustprinzips,1920) 8、《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 9、《幻象之未来》(The Future of an Illusion / Die Zukunft einer Illusion,1927) 10、《文明及其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 11、《摩西与一神论》(Moses and Monotheism / Der Mann Moses und die Monotheistische Religion,1939) 12、《精神分析概要》(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ß der Psychoanalyse,194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知名医师、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被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他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利比多”、“心理防卫机制”等概念。提出的精神分析学后来被认为并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激发了后人提出各式各样的精神病理学理论,在临床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Design with Operational Amplifiers and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作者,Franco博士。《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美国)托马斯 L.弗洛伊德(Thomas ) (美国)大卫 M.布奇拉(David ) 《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作者:(美)格雷(Gray,.)《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精粹(配光盘)(清华版双语教学用书)》作者:(美)桑森(Sansen,.)《集成微电子器件(英文版)》作 译 者:(美)吉泽斯·A. 德尔阿拉莫《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英文版》作者: (美)Behzad Razavi《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模拟电子技术》作者,美国的纽曼还有好多优秀的外文教材资料,在这里就列这几个。推荐看纯英的,这样会比较好的提升自己。

癔病研究弗洛伊德论文

弗洛伊德学说在咨询心理学历史上属于动力学派。

心理动力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0)是奥地利维也纳的神经内科医生,他曾向当时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夏柯学习催眠治疗。夏柯发现癔病病人还存在性欲上的问题,使弗洛伊德受到启发,从而想到癔病很可能是与性欲有关的心理因素所造成。

后来他与合作用催眠术从事癔病的治疗和研究。Breuer曾使一名癔病病人在催眠状态中回忆起与她的病有关的一切情绪体验,并全部说了出来。病人说出来后觉得心情舒畅,最后症状消失,恢复了正常。他与弗洛伊德于1895年发表了“癔病的研究”论文。

提出一个学说,认为被推到意识以外的情绪体验将大量的心理能力把持住,所以生病,在催眠回忆中把这些情绪都说出洗净了,被阻塞住的心理能力发泄了,因此病就好了。他们把这一方法称为净洗法(catharsis)或发泄法(abreation)又叫谈心疗法“talking cure”。

后来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用催眠术治疗神经症得不到根治。病人的某些症状消失了,另一些症状又出现,何况有些病人根本不能进入催眠。他设法让病人在觉醒状态下身心放松,想到什么就立即尽量地说出来,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同样可获得疗效。

考 说了那么多 不累啊不就 梦的解析吗 个人 建议 他是一个精神病 正常人最好不要看他的书 。。

主要著作《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摩西与一神教》 (1939)弗洛伊德对梦分析弗洛伊德把梦的实质理解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他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弗洛伊德多次进行自我实验,他故意吃很咸的食物,控制饮水,在口渴的状态下入睡。晚上梦见喝水,痛饮甘泉。他从梦中醒来确实想喝水。梦中的喝水可以缓解他的渴,他就不用醒来,睡眠得以保证。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方便的梦”。弗洛伊德年轻时,经常晚上工作到深夜,早上贪睡而懒于起床。早上到来时,梦见自己起床梳洗,心理上有了交代,继续睡下去就觉得心安理得。他还发现与他一样贪睡的医院同事裴皮的梦。有一天早上,裴皮睡得正香,房东太太喊道:“裴皮先生,快起床,您该上班了。”于是他梦见自己睡在医院的某个病房里,床头牌号还写着自己的名字,裴皮在梦中想,既然自己已经到了医院还住进了病房,就一翻身又继续睡觉。有位朋友的妻子梦见来月经,请教弗洛伊德是什么意思。弗洛伊德推测说她怀孕了,而她的愿望是不要怀孕,所以在梦中月经如期而至。另一位夫人梦见上衣沾满了乳汁,弗洛伊德解释她已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并非是第一胎,年轻的妈妈希望即将诞生的孩子比上一个孩子有更多的奶水吃。一位年轻女人因终年在隔离病房里,照顾患传染病的小孩,许久没有参加社交活动。她告诉弗洛伊德,她梦见一大群人欢娱。弗洛伊德解释说,她希望孩子的病早日康复,满足她参加社交活动的愿望。弗洛伊德认为,不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梦,本质上都是愿望的达成。儿童的心理较之成人的单纯,所做的梦也就单纯,是通俗的白话文而不是深奥的象形文字。他说,就像我们研究低等动物的构造发育,以了解高等动物的构造一样,我们应该可以多多探讨儿童心理学,以了解成人心理。小孩的梦,是简单明显的愿望达成,虽然它比起成人的梦显得枯燥,但却提供了梦的本质是愿望的达成。虽然它比成人的梦简单,但却证明了人的梦的本质。因为儿童的梦简朴、明白、易懂,它未曾化装或很少化装,有摄人灵魂的自然美。分析儿童的梦不需要任何技术。1896年夏天,弗洛伊德和妻子、8岁的小女儿、5岁3个月的儿子,以及邻居家12岁的小男孩一起去旅行。他的小女儿对邻居家的男孩有好感,两人玩得十分开心。第二天早餐时小女儿说:“作晚我梦见艾米尔成了我们家的人,和我们一样叫爸爸、妈妈,和我们同睡一个房间,妈妈进来,在每个人的枕头下塞了一块巧克力”。小女儿想让邻居家孩子成为永久的好朋友的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儿童的梦是愿望的满足,成人的梦也是如此,这点在文艺作品和日常生活中论据很多。施温德作的名画《囚犯的梦》,可被看作是梦的满足的典型代表。囚犯想从窗口逃走,因为阳光从窗口射入牢房,将他从梦中唤醒。重叠而立在窗前的妖神,无疑代表囚犯攀缘上窗所应继续站立的位置。站在顶端而靠近窗口的妖神的面貌,恰好和梦者面貌相似。

弗洛伊德梦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文学批评关系探讨

论文摘要: 本文从剖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入手,试图勾勒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脉络,着重论述该理论对文学批评的贡献及其主要不足。奥地利著名学者弗洛伊德(signlUnd lreUd)是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精神分析法是l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端于欧洲的西方文学思潮的两大理论奠基石之一,对这股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西方思潮产生过非常深远的影响。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借助该理论可以揭示文学批评领域里许多隐藏的深层次含义,为文学批评提供崭新的研究视角。

论文关键词: 精神分析法 文学批评 弗洛伊德 西方文学思潮 新视角

20世纪人类在政治、文化、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这在一定程度促进了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繁荣。尼采、康德等哲学家从各自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出发,对文学创作阐述了不同的观点与主张,成为西方文学思潮的重要思想源泉;l9世纪末、20世纪初,各种以非理性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在欧美国家粉墨登场,形形色色的批评流派精彩纷呈,形式主义、新批评理论、结构主义、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解构论等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来去匆匆,它们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西方文坛。

在这股声势浩大的西方文学思潮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以其独特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对西方文坛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在分析、解读文学作品中发挥出十分独特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虽然该理论存在一些诸如泛性主义等不足之处,但总的束说,它对西方文学批评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1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建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为文学与心理学架起了桥梁,人们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1)赋予文学意象更多的象征意义;(2)心理学概念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借用与引入,开拓了文学批评家的研究视野;(3)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类型模式”与“心理过程结构模式”的思想为文学批评家对作品人物进行精神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4)他的有关生死本能论有助于分析作品中的死亡主题;(5)他提出的人本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剖析作家传记的传统思路框架。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是白启蒙思想运动以来最大的人文解放,综观该历史时期的文艺批评,我们可以发现,精神分析法尽管面对像结构主义、现象学与原批评论等众多文艺思潮的不断冲击,它依然蓬勃发展,影响众多义学大家的创作,除了精神分析法本身的理论魅力之外,还得益于丁弗洛伊德的许多弟子,他们批判地继承与发展了导师的学|兑,并为精神分析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精神分析法对文学批评的贡献

精神分析法为文学批评开辟了全新的研究维度,为长期困绕文学研究的许多难题提供了耳目一新且令人信服的解释。它对文学批评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20世纪西方文论虽然流派纷呈,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共同点:注重文本解读。根据弗洛伊德解读法,文学作品里存存着普遍的象征意义,其中许多象征还与性有关。譬如,精神分析者大多把作品中凹陷、圆形的事物比作子宫。更有甚者,他们倾向干把一座空房予比作是女性生殖器,躲在空房子里的人则象征着试图寻求母性保护;同时,精神分析者通常还把作品里出现的像树干、塔、蛇、高山等意象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剧烈的运动,诸如骑马与飞翔,都被看作是性快乐的体现。

20世纪西方的主要作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无不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文学批评家们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以更好地挖掘出作品里的象征物及其内涵,有助于透彻地理解作品。

例如,象征主义大师、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别了,武器》(A Farewellto Arms)就是借用象征手法创作的杰作。他富有象征意义的书名中的arms一词,不仅表示“武器”,而且象征着“拥抱、搂抱”,也就是“爱情”。此外,小说还自始至终交织地表现了两种主题:一方面揭露战争的残酷、主人公的厌战情绪,另一方面描写爱不断遭遇的挫折经历。

但是,弗洛伊德式的解读法并非无懈可击,其中的对文学美学功能的忽略及其语言媒质的缺省是两大软肋,为此,该理论常常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责难。西尼曾说过,文学是给人“教育与娱乐”的媒体。

搴缪尔主张,写作的目的`是教育,诗歌的目的是寓教于乐。由此可见,文学的美学功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且,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还起到组织结构的作用。

批评者从“自恋”(self—eroticism,即表示儿童对自己身体的欲望)以及“情结”(castration complex)等表示原始的生物需求等概念中找到更多的象征意义。

其实,弗洛伊德式的很多象征意义往往太随意、太主观,因而经不起深入推敲,有时难以置信。

第二,弗洛伊德关于“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独到论述,对于评论者剖析作家牛平与作品母题之间的关系大有陴益。根据弗洛伊德思想,其情结理论揭示了人类精神领域一个重要的渐变阶段,即自我、超我的出现,人格的发展,从家庭(自然)走向更广阔的背景(文化)。而且,弗洛伊德认为,外在的权威意识与内在的道德感将影响人的一生。由此可以推断,弗洛伊德理论并;限于个体的存在,它还指向更深远的外部世界。

弗洛伊德最早在他的巨著梦的解析》里提到了“恋父情结”这个概念,他对此进行了全方位的论释,称它为“想实现某种愿望的掩饰性表达”。梦的解析》是一本对“两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著作。

弗洛伊德通过对索佛克劳斯的俄底浦斯国王》与莎土比亚剧作哈姆莱特》进行独具慧眼的研究分析,创立了“恋父情结”理论。国内学者王宁(2ooo年)认为,“恋父情结”在文学批评中的运用是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法做出的最杰出的贡献,也是20世纪莎士比亚研究的一大突破。在弗洛伊德之前,评论家们对哈姆莱特迟迟不肯实施复仇计划,对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众说纷纭。他们禁不住要问: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吗?他是不是装疯卖傻?著名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厄内斯特·琼斯是第一位运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莎土比亚作品的研究者。他在题为论运用恋父情结解释哈姆莱特之谜(19l0年)的论文中做出如下的惊人结论:正是凶手克劳迪休斯使哈姆莱特痛下决心报了弑父之仇,解除了童年时代的郁闷情结。为此,琼斯还列举了许多事实,力图证明哈姆莱特在实施报复计划的关键时刻犹豫不决、亢满矛盾与迟疑的心理状态。虽然哈姆莱特最终报仇雪恨,但他还是一个悲剧性人物。

在老友记中,除了这六个人之外,让我们最为印象深刻的要数他们的父母了。Ross和Monica的父母重男轻女,于是Monica的好胜心很强;Joey的父亲出轨但母亲却视而不见,这让Joey的爱情观变得过于Open;Phoebe的父母抛弃了她,塑造了Phoebe的个性;Rachel父亲的严厉、专横让Rachel的个性有些逆来顺受。

但我觉得六人中最奇葩的父母还是要数Chandler的父母了,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穿成女人样子的Gay,因此Chandler对父亲一直心有埋怨,因为在他小时候总是因为他的父亲而备受同学的嘲笑。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位,导致Chandler的男子气概有些不足,他经常说出“If I were a man”这样的话;而他的母亲是一个出类拔萃的Hottie,情色畅销书作家,外貌非常性感,连Joey都说:“I always picture your mom when I having sex.”

因此Chandler的母亲成了他的“弗洛伊德式噩梦”,伴随着他整个青春时代,甚至成年之后还一直困扰着他。

何为“ 弗洛伊德式梦魇(噩梦) ”( Freudian Nightmare )呢?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Chandler如何受到这个弗洛伊德式梦魇的困扰的:

在S1E1的开头,Chandler跟大家诉说他做的一个梦,他梦见他的妈妈给他打电话,而电话的位置在他的special place。Chandler说他妈妈从来不给他打电话,但他的special place却受到了她的召唤,这无疑是弗洛伊德式梦的潜意识发生作用了。

在S1E11中,宾太太在参加电视节目时说Chandler的第一个避孕套是她买的,性教育在宾太太这里成为了一种性行为的鼓励,Chandler说:“从此我就欲火焚身了。”

后来Ross和宾太太接吻,Chandler非常生气,他说道:“这种事发生在我妈身上太常见了,她一直是我的弗洛伊德梦魇,但你不能这样做!”

在S3E1中,Ross跟Chandler交流说他自己非常喜欢星球大战里面的莉亚公主穿着金色比基尼的样子,Chandler则坦诚地告诉Ross他经常在做羞羞的事情的时候想到自己的母亲。

后来Ross也有了这样的困扰,因为在弗洛伊德的论述中,“俄狄浦斯情节”会在自我、本我、超我的个体发展中逐渐被消化,但会一直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

参考文献: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性学三论》、《自我与本我》。

END

duck and chick 邀 您点 阅读原文 看Chandler的弗洛伊德式梦魇合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