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土壤学研究的热点跟进展结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5:10:20

土壤学研究的热点跟进展结课论文

土壤学是广义的土壤科学.从土壤学的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可分为发生土壤学和农业土壤学两个方面.发生土壤学认为,土壤是地壳表层岩石,矿物的风化产物,在气候,生物,地形等环境条件和时间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体.主要研究土壤自然体发生,组成,形态,特征,演化,分类和分布规律.农业土壤学则主要研究土壤的物质组成,性质极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通过耕作施肥管理来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等内容.土壤学是界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与环境科学也有密切的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以及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目录[隐藏] • 基础理论 • 发展简史 • 分支学科 • 研究方法 • 研究趋势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土壤学-基础理论 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体。在每平方米的草原土壤里除了盘根错节的根系外,还有约1210万头土壤小动物,每克肥沃的农田土壤中除了(数以万计)根系及其脱落物外,还有25亿个细菌,40万个真菌,5万个藻类生物,3万个原生动物。因此,土壤是生物的乐园,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见图00-04。土壤中大量的生物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呼吸作用,存在着旺盛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现在人们已发现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土壤学家认为:土壤同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一样,不仅是具有一定的物质组成、形态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物质实体,而且有着自己发生发展和长期演变的历史,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母质在生物等因素的参与下逐渐形成的,是自然界中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学-发展简史 相关书籍 土壤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息息相关。16世纪以前,人们对土壤的认识仅是以土壤的某些直观性质和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据。如中国战国时期《尚书·禹贡》中根据土壤颜色、土粒粗细和水文状况等进行的土壤分类,其后许多农学家有关多粪肥田和深耕细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的论述,以及古罗马的加图所描述罗马境内的土壤类型等,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水平。16~18世纪,现代土壤学随着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而开始孕育、萌芽。在西欧,许多学者为论证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假说。17世纪中叶,海耳蒙特根据他进行达5年之久的柳枝土培试验结果,认为土壤除了供给植物水分以外,仅仅起着支撑物的作用。17世纪末,J.伍德沃德将植物分别置于雨水、河水、污水及污水加腐殖土 4种介质中生长,发现后两种介质中的植物生长较好,因而他认为细土是植物生长的“要素”,从而否定了海耳蒙特的观点。18世纪末,.泰伊尔提出“植物腐殖质营养”学说。认为除了水分以外,腐殖质是土壤中唯一能作为植物营养的物质。这一学说在西欧曾风行一时。这些假说,虽未能全面正确地指出土壤的本质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对于启发后人从不同的侧面认识土壤仍有裨益。 土壤学 18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土壤学在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三大学派:①农业化学派。1840年,李比希的《有机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问世,书中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认为矿质元素(无机盐类)是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而土壤则是这些营养物质的主要给源。他并指出,土壤中矿质养分的含量是有限的,必将随着耕种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减少,因此必须增施矿质肥料予以补充,否则土壤肥力水平将日趋衰竭,作物产量将逐渐下降。这个主张即著名的“归还学说”。它正确地指出了土壤对植物营养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了田间试验、温室试验和实验室化学分析的兴起以及化肥工业的发展,并为土壤学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②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期,以德国的.法鲁为代表的一些土壤学家用地质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研究土壤。他们认为土壤是陆地的一个淋溶层;甚至认为土壤过去是岩石,而今正在重新形成岩石。尽管这个学派未能阐明土壤形成的实质,但是他们提出的土壤改良、耕作和施肥等主张,对土壤学的发展也有一定意义。③发生土壤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Β.Β.多库恰耶夫提出发生土壤学观点。认为土壤是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陆地年龄(时间)等 5种因子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其发生过程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地带规律性。他的学说得到各国土壤学家的公认,为现代土壤学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现代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主要进行了某些土壤调查、制图和一般的分析、试验。对中国的土壤资源、主要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理化性质以及土壤改良等也作了初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壤科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农业部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土壤和农业化学的有关专业。广大土壤科学工作者对中国土壤的基本性质、发生分类、肥力特征进行的系统研究,以及对华南地区红壤和华北平原盐渍土等低产土壤进行的改良研究都取得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壤肥力概念等提出了新的见解。 土壤学-分支学科 土壤物理学 土壤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下述门类: 土壤物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中固、液、气三相体系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内容包括:土壤水分的保持和移动及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土壤空气的组成与交换,热的传导与转化,土壤固相的组成与排列,土壤的力学性质和电、磁性质等。 土壤化学:主要研究土壤固、液相的化学组成、化学变化以及固液相之间的反应。内容包括土壤固体颗粒的表面化学性质及阳离子交换,土壤溶液及土壤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等。 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栖居于土壤中的有机体(主要是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与土壤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组成及分布规律,碳、氮、磷、硫等元素的生物循环,生物固氮作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和腐殖质的形成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 土壤肥力与植物营养:主要研究土壤供应矿质养分的能力及其影响因子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肥力的实质及其指标,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土壤和植物的营养诊断,主要作物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等。 土壤地理学:主要研究土壤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容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及土壤调查、制图等。 土壤矿物学:主要研究土壤矿物的结构、组成、性质和化学反应。内容包括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的数量、组成以及相互间的反应,土壤中各种元素的迁徙状况,粘粒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矿物的形成与转变以及矿物鉴定等。 土壤管理:主要研究人工措施对土壤和作物生产的影响,内容包括耕作、施肥、灌溉、排水及其他改良、保护措施对土壤肥力、生产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学-研究方法 户外研究土壤学 土壤学经历了近代15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下述。 野外调查法:即在野外(田间)通过对土壤形成因素和剖面形态的观察,并结合对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利用情况的综合分析来掌握土壤的基本特征。这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分布、肥力特征以及进行土壤制图的最基本的传统方法之一。 实验室研究法:即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和温室设施等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测定,或对土壤肥力水平进行生物学试验(水培、砂培或土培)和模拟试验等。 定位研究法:即在田间选定某一土壤或某一地区,对土壤的某种属性或过程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测定,以研究其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土壤性质或肥力的影响。最常用的方法是田间生物试验法和排水采集器法。 土壤学-研究趋势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土壤学的研究更趋向于重视保护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生产力,以适应人口增长与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在研究内容上,除继续深入进行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土壤分类和土壤肥力等基础研究外,更侧重于研究土壤中生物物质的循环和能量交换,以及重金属、化学制品(农药及化肥)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对土壤、作物、森林以至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在研究手段上,大型分析仪器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使土壤分析的分辨力、精密度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并能为土壤学研究开辟新的领域;而土壤数据库和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则将使数据处理和某些模拟研究更为有效。

土壤学是以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为对象,研究其中的物质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间关系的科学,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土壤组成;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土壤的发生和演变;土壤的分类和分布;土壤的肥力特征以及土壤的开发利用改良和保护等。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土壤是有生命的自然体。在每平方米的草原土壤里除了盘根错节的根系外,还有约1210万头土壤小动物,每克肥沃的农田土壤中除了(数以万计)根系及其脱落物外,还有25亿个细菌,40万个真菌,5万个藻类生物,3万个原生动物。因此,土壤是生物的乐园,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状况见图00-04。土壤中大量的生物的存在,使土壤具有明显的呼吸作用,存在着旺盛的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如细菌与粘粒结合,可使细菌在极端严酷的条件存活,地球上生命也有可能起源于土壤(或母质)。现已发现土壤中普遍存在着DNA质粒或片段在不同生物细胞间的迁移,可导致物种变异或进化。土壤学就是研究土壤这个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种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物质;与形成它的岩石和沉积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疏松多孔结构,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它是一个动态生态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机械支撑、水分、养分和空气条件;支持大部分微生物群体的活动,来完成生命物质的循环;维持着所有的陆地生态系统,其中通过供给粮食、纤维、水、建筑材料、建设和废物处理用地,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通过滤掉有毒的化学物质和病原生物体,来保护地下水的水质,并提供了废弃物的循环场所和途径或使其无害化。

。的变化,在ATP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随深度geescroft荒野载少的ATP比broadbalk整个下来,矿产土壤剖面,正如它包含较少有机碳(见表2 ) 。甚至当垃圾的ATP是包括在内, 0-23厘米层geescroft只载 nmol ATP的克- 1土壤,大约有一半认为,在0-23厘米层broadbalk 。每年的回报植物碎片的土壤是少在geescroft比在broadbalk (詹金逊等人, 1992年)和这种差异很可能会反映在生物量C含量和因此在ATP 。 百分比量碳在土壤有机碳下跌与深度。为geescroft荒野(矿物层只) ,这种关系是由为y =- ( R2的= )和broadbalk由Y =- ( R2的= ) ,其中y是生物量表示,作为一个总数的百分比有机碳和X是在深入厘米,以中间点的每一层。这个跌幅,在生物量的内容,土壤有机碳随深度是人所共知的-例如,见任何的提述,在表3 。 我们测量的速度下降,生物量增加,深入广泛的兼容与他人采取从文献(见表3 ) 。在作出这项比较,一指数函数米=电子商务( rbd )拟合测量微生物生物量浓度下降至一个深度一米,米被生物量碳表示,作为一小部分,在表土, d所深度(在厘米,测量向下来自中东的最上层的采样层中层以下)和Rb一常数,在厘米- 1 。深度D是零,从而为最上层,使米是1 。类似的函数N =电子商务联盟(刚果民盟)拟合测量土壤有机碳,氮被C浓度,表示为一小部分,在表土及RC一常数,在厘米- 1 。但在编制表3的数据,土壤与埋葬的视野,被排除在外,即土壤中,其中有明显的不连续性,在C含量下降的配置。数据集少于4测量内部顶端米也被排除在外。如果有一个以上的视野,在耕层的耕地土壤已采样,数据合并(加权深入,如果有必要的话)给一个单一的价值'的表土。只有矿产土层被列入。 问题补充:有机碳的少,同样的分布式之间的土壤(钢筋混凝土= ± ) ,可以预料的制宪,就是少瞬态比生物量,尤其是在深入。有机碳在subsoils ,可千百年来的旧(见,例如,沙尔彭泽尔和贝克尔- heidmann , 1992年)所形成的过程,承担关系不大这些普遍存在的目前一天,那将是不足为奇的,如果这些序列过程是相同的,在不同的土壤表3 。该andosol从日本(戈雅尔等人, 2000年)是显着不同,从他人,因为其巨大的有机碳含量。这反过来又影响其经常预算/钢筋混凝土的比例( ;见表3 ) ,其他土壤过的比例之间的和 ,平均 ± 。然而,经常预算为andosol是在没有办法例外。 4 。结论

土壤酶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

1DaveWenny,YongLiu,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养基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刘勇,宋廷茂,彭祚登,彭景田,许永林.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培育技术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刘勇,朱学存.兴安落叶松容器苗化学修根效果与根生长潜力测定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13(2):刘勇.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1,4(3):刘勇,龚怀勋.硫化铜对容器苗的修根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14(增刊2)刘勇.从多功能林业的兴起看我国林业的发展道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社科版.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丛日春,赵朝中,许广武,李志丹,孙庆杰,孙玉祥,李宝君.大兴安岭主要针叶树种移植容器苗的培育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丛日春,张建国,孙庆杰,李宝君,孙玉祥,赵朝中,李志丹,许广武,许辉,邢恩铎.兴安落叶松野生苗利用技术与造林效果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印佩文,田淑静.塑料大棚育苗技术十大关键技术-西林吉林业局大棚育苗技术经验总结.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1):宋廷茂,刘勇,彭祚登,张建国,李志丹,刘晓娟.兴安落叶松塑料大棚育苗截根技术与机理的研究.北京林业大报,1990,12(增刊2):田淑静,彭祚登,刘勇,张建国,宋廷茂,李树生,孙庆杰,李志丹,孙玉祥,徐桂林.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出圃苗龄型与移植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彭祚等,宋廷茂,刘勇.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日期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0,12(增刊2):刘勇.容器移植苗-----一种新的苗木类型.北京林业科技,1990,1:刘勇.美国爱达荷大学林学系研究生教学概况.中国林业教育,1990,2:刘勇.碳酸铜在林业中的使用.世界林业研究,1991,4(1):刘勇.法国的地区整治和重建技术.世界林业研究,1992,5(4):(EnglishEdition),1993,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苗木根生长潜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刘勇.我国北方针叶树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碳水化合物在苗木生根过程中的作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宋廷茂,张建国,刘勇,彭祚登,赵朝中,李志丹,大兴安岭地区主要针叶树种苗木活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印佩文,宋廷茂,彭祚登,刘勇,赵朝中,李志丹,李万棋.兴安落叶松育苗播种量与密度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15(增刊1):刘勇.适地适苗造林探讨.中国林学会造林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林业出版.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II)----苗木的休眠与萌芽生理.青年林业科学家论丛,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IV)----苗木形态与造林成活及初期生长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刘勇.我国北方主要针叶造林树种苗木质量研究(V)----苗木形态与苗木生理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17(4):刘勇.我国林业发展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世界林业研究,1995,8(1):刘勇.贮藏对针叶树苗木活力和苗木生理影响.林业科学,1995,31(5):刘勇.油松侧柏叶绿素含量与苗木质量关系的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刘勇.世界林业教育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6,9(2)∶刘勇,林平.世界林业推广发展趋势.世界林业研究,1997,10(2):50-刘勇.世界林业推广趋势及其启示.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世界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论文集.世界林业研究,1998,11:刘勇.针叶树苗木抗裸根晾晒能力的研究.中国青年绿色论坛--中国林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选集.林业资源管理特刊,,刘勇.98洪灾对制定林业规划的启示.世界林业研究,1998,11(6):刘勇,陈艳,张志毅,李新国.不同施肥处理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木生长及抗寒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1):刘勇.我国苗木培育理论与技术进展。唯一作者、世界林业研究,2000,13(5):刘洲鸿,刘勇.不同水分处理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第4届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造林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84~刘勇.我国林木种子培育理论和技术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1,14(4):43-39师晨娟,刘勇,胡长寿.青海云杉硬枝扦插繁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24(2):259~刘勇.加入WTO与中国环境问题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02,81(2):26~刘洲鸿,刘勇,段树生.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侧柏苗木生长及抗旱性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4(5/6):56~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中药用植物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研究.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129~王继永,王文全,刘勇,魏胜利.乌拉尔甘草生物特性及资源培育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3,16(2):28~,5(3):13~刘勇.让高校领导务“正业”,光明日报,2003,11,李瑞生,刘勇,乌丽雅斯.欧美雄性不育杨组培苗移栽用栽培基质配方的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3,4(总第234期):53~王继永,王文全,刘勇.林药间作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55~乌丽雅斯,刘勇,李瑞生,李志丹,陈彩霞.容器育苗质量调控技术研究评述,世界林业研究,2004,17(2):9~乌丽雅斯,刘勇.造林树种苗木定向培育理论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26(4):85~张燕,刘勇,王继永,王文全.药用植物专用肥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19~刘勇.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个环节看图书馆介入途径,2004,见丁有骏,刘勇主编,知识管理与图书馆,北京高校第七届图书情报资料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2~刘勇,王玉杰,张玉杰,程燕妮,冯菁.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构建与高校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赵世华,刘勇,王玉杰,成惠萍,程燕妮,孙丽川,张宝颖.林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增刊)19~22.第二作者54白淑兰,白玉娥,方亮,刘勇.土生空团菌与虎榛子形成的菌根及其对虎榛子生长的影响,林业科学,2004,40(6):194~白淑兰,赵春杰,房耀维,白玉娥,刘勇.粘盖牛肝菌不同菌株对Zn2+、Cd2+的吸附及其对油松Zn2+、Cd2+的耐受性,生态学报,2005,25(2):220~张燕,王继永,刘勇,王文全.氮肥对乌拉尔甘草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27(3):57~齐涛,刘勇,王春成,袁功英,李志丹.苗圃库存销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开发,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2):226~白淑兰,刘勇,周晶,董智,樊荣.大青山外生菌根真菌资源与生态研究,生态学报,2006,26(3):837~刘建功,刘勇.中国林木种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林业经济,2006,164(3)22~刘建功,赵淑荣,刘勇,潘玉兴,李钧.平阴玫瑰花器官生长特性调查研究,中国林副特产,2006,82(3):10~师晨娟,刘勇,张林玉.苗木抗旱生理及抗旱调控技术,世界林业研究,2006,19(3):33~刘勇.复杂系统创造力模型的构建,见陈晓阳主编,林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157~师晨娟,刘勇,荆涛.植物激素抗逆性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5):21~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我国飞播造林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06,19(6):45~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飞播油松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4):369~王兰珍,刘勇.黄芩种质资源及培育技术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138~李国雷,刘勇,徐扬,郭蓓,张可栋,赵双荣.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植被发育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70~李国雷,刘勇,郭蓓,徐扬,张可栋,赵双荣.保留密度对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发育影响的研究,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05~郭蓓,刘勇,李国雷,甘敬,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林业科学,2007,43(7):朱芹,刘勇.肥料与调节剂对山茱萸生长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27(3):20~李国雷,刘勇,甘敬,郭蓓,徐扬.飞播油松林地土壤酶活性对间伐强度的季节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2):82~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徐扬,郭蓓.北京柏木井飞播油松群落特征分析.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1):1~李国雷,刘勇,李俊清,李瑞生.油松飞播林土壤质量评判及其调控.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9~徐扬,刘勇,李国雷,郭蓓,李瑞生.间伐强度对油松中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2(3):135~何斌,王兰珍,谢秀丽,刘勇.异株荨麻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6):1348~刘勇,李国雷.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叶凋落物分解特性.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00~刘勇,宋廷茂,翟明普,李国雷.用系统科学指导和丰富森林培育学.林业科学.2008,44(7):1~于海群,刘勇,李国雷,李瑞生,吕瑞恒.油松幼龄人工林土壤质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水土保持通报,2008,28(3):65~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徐扬,郭蓓.油松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归还及组分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52~(3):刘勇,李国雷,李瑞生,郭蓓,徐扬.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的影响.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6):李国雷,刘勇,李瑞生,吕瑞恒,徐扬.油松人工林土壤质量的演变.林业科学,2008,44(9):吕瑞恒,刘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酶及土壤肥力的关系.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69-74.优秀论文奖84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姜长吉,刘福森,李雪莲,姜辉.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拟合分析.第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11月22-24日,中国北京,尹伟伦,刘勇,李国雷,王兰珍,吕瑞恒.用系统思想提高林业学生的创造力----一个新的创造力理论及其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实践案例.林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暨第一届中国林业教育培训论坛论文集,2008年12月8-9日,中国北京,李国雷,刘勇,吕瑞恒,于海群,李瑞生.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1):李国雷,刘勇,于海群,吕瑞恒,李瑞生.2009.油松(Pinustabulaeformis)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对油松生长节律的响应.生态学报.29(3):刘勇,李国雷,林平,姜辉,于海群,吕瑞恒.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幼、中龄林土壤肥力变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31(3):吕瑞恒,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杨占军,李秀玲.2009.北京延庆飞播林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的差异.东北林业大学学报,37(5):(13):(3):吕瑞恒,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刘辉,王玉江.北京山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孙慧彦,刘勇,马履一,贾忠奎,康瑶瑶,金虎范,祝燕,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木质量与造林效果关系的比较.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优秀论文二等奖。96祝燕,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在长白落叶松苗木培育中的应用.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分会论文集.97金虎范,刘勇,山本福寿,李国雷,吕瑞恒.日本琦玉县饭能市的山村环保旅游业.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徐程杨,魏红旭.土壤含水率对长白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江俐妮,魏红旭,刘勇,徐程扬,马履一.长白落叶松播种苗根系形态可塑性与氮素空间异质性关系.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长白落叶松苗高生长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分析.林业科技,2010,35(1):徐庆华,刘勇,马履一,李友安.长白落叶松幼苗耗水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3):刘勇,何斌.毕节试验区生态现代化实现途径探讨.毕节学院学报,2010,28(5):刘勇,李国雷,吕瑞恒,赵华.关于加强森林培育学理论研究的探讨.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林娜,刘勇,李国雷,吕瑞恒,王少华,侯炳柱,尹凤君.抚育间伐对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世界林业研究,2010,23(3):何斌,王兰珍,刘勇.3个种源异株荨麻光合特性的比较.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4):355-361,,Guo-LeiLi,Hai-QunYu,(5):86107YongLiu,KastenDumroese,GuoleiLi,(5):88108赵华,刘勇,李国雷,吕瑞恒.造林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方法论研究.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3):6-10,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森林土壤酶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0,23(4):李国雷,刘勇.SPSS统计软件在林业试验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林业教育,28(5):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林娜,刘勇,李国雷,于海群.ThecomparisonofsoilenzymeactivityindifferentageofPinustabulaeformisaerialseedingforests.第十一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林学会造林分会,2010,10,9-12.四川雅安.徐庆华,刘勇,马履一,贾忠奎,丰庆荣.不同播种覆盖物对种子出苗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34(5):吴雅婧,刘勇,郭素娟,王静.植物性原料堆沤基质化处理及氮素释放特性.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10):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主,39(1):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142:(SCI收录,影响因子).(SCI,correspondenceauthor)120康瑶瑶,刘勇,李国雷;马履一,贾忠奎,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移栽期失水胁迫对其活力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6):刘勇,李国雷,祝燕,吴雅婧,林娜,邹尚庆,蒋乐.中国林木种子生物学与种子经营技术进展.林业科学,2011,47(8):李国雷,刘勇,祝燕.苗木切根技术研究进展.林业科学,2011,47(9):祝燕,刘勇,李国雷,林平,康瑶瑶,孙宇.氮素营养对长白落叶松移植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林业科学,2011,47(9):李国雷,刘勇,祝燕.秋季施肥调控苗木质量研究评述.林业科学,2011,47(11):赵华,刘勇,金小麒.贵州林业发展区划数量化划分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康瑶瑶,刘勇,马履一,李国雷,祝燕,马跃.施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养分库氮磷吸收及利用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3(2):31-36127孙宇,刘勇,李国雷,马履一.磷肥施肥方式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祝燕,马履一,刘勇,李国雷,马跃,朱中一.控释氮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1):林娜,刘勇,于海群,李国雷,.吕瑞恒.不同林龄飞播油松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3):李国雷,刘勇,祝燕,孙宇,邹尚庆.苗木稳态营养加载技术研究进展.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35(2):李国雷,刘勇,祝燕,李庆梅,孙宇,邹尚庆,蒋乐.国外苗木质量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2):陈晓,刘勇,李国雷,孙巧玉,张硕,许飞.土壤真菌研究方法及人为干扰对森林土壤真菌群落影响研究进展.世界林业研究,2011,24(5):.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贾忠奎,祝燕.磷肥施用方式对长白落叶松播种苗生长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5):孙宇,李国雷,刘勇,马履一,祝燕,姜长吉,刘福森,李学莲.水施磷肥对长白落叶松苗木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2):219-226.

1 、红芝所产漆酶对蒽醌染料的脱色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年第 11 期2 、红芝组成型漆酶酶学性质的研究,北方园艺, 2010 年第 5 期3 、组成型漆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9 年第 2 期4 、粗糙脉孢菌木聚糖酶酶学性质的研究,中国酿造, 2009 年第 10 期5 、锰及锰镉复合污染对锰矿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4 期6 、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其产酶营养条件研究,酿酒科技, 2008 年第 9 期7 、粗糙脉孢菌漆酶基因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初步表达,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2006 年第 4 期8 、诱导条件下营养因子对粗糙脉孢菌合成漆酶的影响,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6 年第 2 期9 、金属铜、锰离子对粗糙脉孢菌漆酶合成的影响,食品与机械, 2005 年第 3 期10 、粗糙脉孢菌突变菌株合成漆酶的发酵条件研究,酿酒科技, 2005 年第 10 期11 、、浓缩糖蜜酒精废水发酵生产白地霉。生物技术, 2002 年第 3 期。12、酒精废水发酵生产白地霉。生物技术, 2001 年第 5 期。

土壤肥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摘要

要明确土壤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面对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与能源五大问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可持续的农业应该能够维护土、水资源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使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并能够被社会所接受。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可持续农业也在不断提高与完善。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宗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综合体系。其中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不仅是基础的基础而且是各种持续关系的纽带。我国地少人多,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数量有限,要解决好粮食问题,就必须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在我国有限的耕地中,中低产田占60%以上,其中养分贫瘠是最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加上施肥技术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因而,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最基本的。

meiyou

首先你得确定下你的论题吧,你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来找灵感,可以看下(土壤科学)等等这样的资料参考吧

论文大纲写出来之后,论文摘要就是罗列一下大纲内容就行了一开始,说一个大的背景或意义,比如研究区域不适宜土壤的危害性等等,需要改良。然后交代你论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大纲的罗列。最后说一句,你论文意义就行了

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展论文

用生物化学技术能快速地检测土壤酶活性,使土壤酶学研究在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比较热门,其中尿酶、磷酸酶、脱氢酶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变化规律研究较多。但土壤酶测定方法用于土壤微生物研究的一个致命弱点是不能直接的反映土壤实际微生物状况。Visser等对酶检测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质量评价提出了怀疑。Skujins(1978)认为脱氢酶本身的生物化学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以胞外酶状态存在于土壤中。为了解决土壤酶测定中的评判问题,Beck(1984)提出了土壤微生物如微生物量(microbialbiomass)、还原酶(reductase)、水解酶(hydrolase)的适宜指标,然而,这些指标从来没有被广泛采用。Beck(1984)和Trasar-Cepedaetal.(1998)认为把酶用于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是值得怀疑的,而且缺乏常规可行的酶测定手段,存在药品昂贵等问题[7,8]。Community-levelphysiologicalprofiling(CLPP)是由GarlandandMills(1991)提出的另一种酶分析方法,微生物群落降解95种不同单一碳源的能力可一次分析,其中BIOLOGGN微平板较多应用于研究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区系。作者采用BIOLOGGN微平板培养分析施用生态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番茄青枯病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地施用生态有机肥后,番茄青枯病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由于真菌、放线菌的代谢反应不能分解四氮叠茂,此方法只能检测微生物群落细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中快速生长的那部分微生物信息。不同的微生物对同一碳源的利用能力是有差异的,微生物对不同单一碳源的代谢指纹差异并不能简单地归纳为微生物群落数量和结构的差异,而且土壤微生物在BIOLOG系统中生长时,由于温育环境的改变引起微生物对碳底物实际利用能力的改变,同时在温育过程中存在适应性问题如代谢补偿、代谢适应等。但CLPP方法因快速、简便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因而有专用于土壤和环境微生物生态研究的生态微平板(EcoPlates)(Insam,1997)。土壤酶测定方法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参数和测定标准,不能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功能一个准确的答案,若要充分分析土壤特征,了解不同土壤之间的差异,一定要与其他的方法相配合。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库(pool)和流的一个巨大的原动力。土壤酶测定一般要在适宜的条件下测定,不能作为土壤物流的原位评价。库和流的计算对土壤微生物学家来说很重要,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CO2的释放量),是较好的微生物群落总代谢活性指标。N、NO3输入引起土壤酸化,甚至引起地下水的N污染。氮的分配(N2O、NO等)对气候变化和臭氧层破坏有极大影响,生物固氮对缓解矛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减少人类饥饿。从1970年以来,共生和非共生固氮研究很热烈。土壤微生物学家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转基因作物和转基因工程菌方面研究,大大提高了生物固氮效果。许多传统方法,如N矿化测定,硝化潜力或用于反硝化测定的乙炔抑制方法仍然广泛使用。应用15N放射性标记方法可详细地了解土壤中或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的N分配和去向。土壤具有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大多数养分流测定方法不适于田间测定,局限于实验室模拟,目前有较好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来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Bruckner等(1999)测定土壤理化和生物指标,研究了温带松果类森林土壤的的空间差异,发现土壤中某些养分转化过程需要在一定的生态点进行,如仅在一定团粒粒级范围内进行。Rasiah等(1999)研究发现不同农业措施会引起土壤紧实度、质地和有机质特性变化。Stenberg等(1998)研究26种不同性质土壤的微生物状况,也证明土壤有巨大的异质性。

2012年1)Ding Wenjuan,Wang Renqing, Yuan Yifu, Liang Xiaoqin, Liu Jian. of nitrogen deposition on growth and relationship ofRobinia pseudoacaciaandQuercus acutissimaseedlings. Dendrobiology, 67: )Zhang Juan, Dai Jiulan, Du Xiaoming, Li Fasheng, Wang Wenxing,Wang Renqing. 2012. Distribution and sources of petroleum-hydrocarbon in soil profiles in Hunpu wastewater-irrigated area, China’s northeast. Geoderma, 173: 215-2233)Zhang Juan, Dai Jiulan, Haorui Chen, Du Xiaoming, Wang Wenxing, Wang Ning,Wang Renqing. 2012.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in groundwater/air and their effects on farmland soil at the outskirt of an industrial city, China. Journal of Geochemical press(DOI: )4)Wang Qiang,Wang Renqing, Tian Chengyu, Yu Yue, Zhang Yongli, Dai Jiulan. 2012. Using microbial community behavior as the complementa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 a case study of an iron deposit tailing area.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51: )Chen Hua,Wang Renqing, Ge Xiuli, Zhang Juan, Du Ning, Wang Wei, Liu Jian. 2012. Competition and soil fungi affect the physiological and growth traits of an alien and a native tree species. Photosynthetica, 50(1): )Wang Shujun, Liu Jian,Wang Renqing, Ni Zirong, Xu Shipeng, Sun Yueyao. 2012.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ecosystem services and its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84(5): )Chen Hua,Liu Jian, Xue Tong,Wang Renqing. 2012. Roads accelerate the invasion process of alien speci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47-353: )Yu Yue, Wang Hui, Liu Jian, Wang Qiang, Shen Tianlin, Guo Weihua,Wang RenQing. 2012.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function and structure along the successional gradient of coastal wetlands in Yellow River Estuary.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49:)Ge Xiuli,Liu Jian,Wang .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ical and current vegetation in Nansi Lake are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518-523: )Xue Tong, Dai Jiulan, Zhang Mengmeng,Wang Renqing. 2012. FT-IR spectroscopic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rest soil and its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for mercury. Pedosphere. )Zhang Mengmeng, Liu Jia, Tian Chengyu,Wang Renqing, Dai Jiulan. 2012. Effect of pH, temperature and the role of ionic strength on the adsorption of mercury (II) by typical Chinese soils.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3: )薛童,陈华,张依然,王仁卿,戴九兰. 2012.腐殖质化学的光谱研究新进展.安徽农业科学, 6: )郭微,戴九兰,王仁卿. 2012.溶解性有机质影响土壤吸附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土壤通报, 43(3):年14)Ding Wenjuan, Liu Jian, Wu Daqian, Wang Yue, Chang Cheinchi,Wang Renqing. 2011. Salinity stress modulates habitat selection in the clonal plantAeluropus sinensissubjected to crude oil deposition. The Journal of the Torrey Botanical Society, 183(3): )Wang Yutao, Liu Jian, Hansson Lars, Zhang Kai,Wang . Implementing a relative stricter discharge standard in a regional industry to enhance eco-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4): )Liu Lei, Liu Jian, Wang Yutao, Wang Nvjie,Wang . Cost-benefit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watershed-scale wetland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in Shan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5(3): )Chen Hua, Liu Jian, Zhang Yongli, Wang Qiang, Ge Xiuli, Wei Yinghua,Wang Renqing. 2011. Influence of invasive plantCoreopsis grandifloraon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 32(5): )王仁卿,杜宁,郭卫华,张淑萍,戴九兰,刘建,王玉志,王玉涛.2011.走向国际化的生态学——山东大学生态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46(10):)张孟孟,戴九兰,王仁卿. 2011.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汞吸附迁移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进展.环境污染与防治, 5: 95-99, )Han Xuemei,Wang Renqing, Guo Weihua, Pang Xugui, Zhou Juan, Wang Qiang, Zhan Jincheng, Dai Jierui. 2011.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esponse to land use and various soil elements in a city landscape of North China.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73): )Guo Weihua, Jeong Jihee, Kim Zinsuh,Wang Renqing, Kim Enhye, Kim Sunghwan. 2011. Genetic diversity ofLilium tsingtauensein China and Korea revealed by ISSR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39: 352–)Guo Weihua, Li Bo, Zhang Xinshi,Wang Renqing. 2011. Water balance in SPAC under water stress: a case study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Caragana intermedia. In: Efe R. (Ed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Cambridge Scholars )Wang Wei, Wang Renqing, Yuan Yifu, Du Ning, Guo . Effects of salt and water stress on plant biomass and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Lour.) seedlings.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10(78): )Zhou Juan,Wang Renqing, Guo Weihua, Zhou Guangjun, Wang Qiang, Wang Wei, Han Xuemei, Pang Xugui, Zhan Jincheng, Dai Jierui. 2011.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geochemical elements under different farmlands in Shouguang, China.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42: )杜宁,张秀茹,王炜,陈华,谭向峰,王仁卿,郭卫华. 2011.荆条叶性状对野外不同光环境的表型可塑性研究.生态学报, 31(20): 年26)Liu Jia, Dai Jiulan,Wang Renqing, Li Fasheng, Du Xiaoming, Wang Wenxing. 2010. Adsorption/desorption and fate of mercury (II) by typical black soil and red soil in China. 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 19: )Wang Qiang, Dai Jiulan, Yu Yue, Zhang Yongli, Shen Tianlin, Liu Jiangsheng,Wang Renqing. 2010. The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under the stress of heavy metals in typical agriculture soi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61: )Du N., Guo W. H., Zhang X. R.,Wang R. Q. 2010.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Vitex negundoL. (Franch.) Rehd. to drought stress. Acta Physiol Plant, 32: )Guo W. H., Li B., Zhang X. S.,Wang R. Q. 2010. Effects of water stress 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water balance components ofHippophae rhamnoidesandCaragana intermediain the 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Agroforestry Systems, 80: 423–)Wu D. Q., Liu J., Wang S. J.,Wang R. .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by coupling a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Stoch Environ Res Risk Assess, 24: 235–)Wu Daqian, Liu Jian, Wang Shujun,Wang .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by coupling a stochastic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d socioeconomic indicator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4(2): )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王仁卿.2010.刺槐幼苗形态、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2 (1): )吴大千,王仁卿,高甡,丁文娟,王炜,葛秀丽,刘建. 2010.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6(4): )葛秀丽,刘建,王镥权,李卫东,王仁卿.2010.南四湖区域乡土植物生态特性研究.见: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论文集(The 13th World Lake Conference).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pp. )王强,戴九兰,吴大千,余悦,申天琳,王仁卿. 2010.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方法的数据分析.生态学报, 30(3): )何欢,申天琳,戴九兰,郭微,王强,马丽,王仁卿. 2010.潮土潜在硝化速率对重金属锌镉的响应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9(5): )王强,戴九兰,付合才,申天琳,吴大千,王仁卿. 2010.空间分析方法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生态学报, 30(2): )王女杰,刘建,吴大千,高甡,王仁卿.2010.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以山东省为例.生态学报,30(23): 年39)Dai J. L., Zhang M., Hu Q. H., Huang Y. Z.,Wang ., Zhu Y. G. 2009.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iodine by various Chinese soils: II. Iodide and iodate. Geoderma, 153: )Wang S. J., Li Jennifer, Wu D. Q., Zhang K.,Wang ., Liu . The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Ji’nan city,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olicy and Management, 4: )Wang S. J., Liu J., Ren L. J., Zhang K.,Wang .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s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9: )Wang S. J., Jennifer Li, Wu D. Q. , Liu J., Zhang K.,Wang . The Strategic Ecological Impact Assess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ies: a case study of Rizhao City, China..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3: )Wu D. Q. , Liu J., Zhang G. S., Ding W. J., Wang W.,Wang . Incorporat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to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n application to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tamarisk (Tamarix chinensis Lour.). Ecological Modelling, 220: )Xu F., Guo W. H., Xu W. H., Wei Y. H.,Wang . Leaf morphology correlates with water and light availability: What consequences for simple and compound leav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19: 1789 )Xu F., Guo W. H.,Wang ., Xu W. H., Du N., Wang Y. F. 2009. Leaf movement and photosynthetic plasticity of black locust(Robinia pseudoacacia)allebiate stress under different light and water conditions.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1: 553 - )Yang J. H., Zhang S. P., Liu J., Zhai W.,Wang .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endangered species Rosa rugosa Thunb.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47(6): )Zhang J., Dai J. L.,Wang ., Li S. F., Wang W. X. 2009.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divalent mercury (Hg2+) on humic acids and fulvic acids extracted from typical soils in China.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335: )王玉涛,郭卫华,刘建,王淑军,王琦,王仁卿2009.昆嵛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生态学报,9 (1): )吴大千,刘建,贺同利,王淑军,王仁卿. 2009.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黄河三角洲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分析.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8): )吴大千,刘建,王炜,丁文娟,王仁卿. 2009.黄河三角洲植被指数与地形要素的多尺度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33 (2):年51)Dai J. L., Li S. J., Zhang Y. L.,Wang . 2008. Distributions, sources and risk assessment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topsoil at Ji’nan city,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147: )Liang Y., Liu J., Zhang S. P., Wang S. J., Guo W. H. andWang . 2008.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invasive plant Coreopsis grandiflora at different altitudes in Laoshan Mounta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88(4):831-83753)Liu J., He W. M., Zhang S. M., Liu F. H., Dong M.,Wang . Effects of clonal integration on photosynthesis of the invasive clonal plant Alternanthera (2): )Zhang Y. L., Dai J. L.,Wang ., Zhang J. 2008. Effects of long-term sewage irrigation on agricultural soil microbial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s in Shandong,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 44(1): )Zhou J., Guo W. H.,Wang ., Han X. M., Wang Q. 2008.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the profile of an agricultural soil in norther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 )刘江生,王仁卿,张永利,王强,戴九兰. 2008.山东省黄河故道土壤环境背景值研究.环境科学, 29(6):)徐飞,郭卫华,徐伟红,王仁卿. 2008.短期干旱和复水对麻栎幼苗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山东林业科技, 4: )张高生,王仁卿. 2008.现代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中国环境科学, 28(4): )张高生,王仁卿. 2008.现代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数量分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30:年60)Guo W. H., Liu H., Du N., Zhang X. S.,Wang R. Q. 2007. Structure design and establishment of database application system for alien spec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8 (10): )Guo W. H., Li B., Zhang X. S.,Wang R. . Architectural plasticity and growth respons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and Caragana intermedia seedlings to simulated water stres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69(3): )Han X. M., Guo W. H.,Wang R. Q., Wang M. C. 2007.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microcosm soils treated with battery waste. 17(9): )Han X. M., Guo W. H.,Wang R. Q., Zhou J., Wang M. . Effects of vegetation type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atabolic diversity in five plant communities in North China assessed by polyphasic metho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10): )Liu C. C.,Wang R. . Leaflet movement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in response to a Changing ligh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49(4): )Zhang G. S.,Wang R. Q., BaiminSong. 2007. Plant Community Succession in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 China.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8(8): )Zong ., Han ., Zhang . DNA recovery from soil in restoration area and indicated biodiversity. Ekológia (Bratislava), 26: )杜宁,郭卫华,王仁卿. 2007.昆嵛山典型植物群落生态学特征研究.生态学杂志, 26(2): 151-15868)杜宁,郭卫华,王仁卿. 2007.嵛山典型林下灌草层植物种间关系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2(3): 71-8369)郭卫华,李波,张新时,王仁卿. 2007.水分胁迫对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和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蒸腾作用影响的比较.生态学报, 27 (10): )王瑶,刘建,王仁卿. 2007.阿利效应及其对生物入侵和自然保护中小种群管理的启示.山东大学学报, 42 (1): )徐飞,郭卫华,王炜,徐伟红,王玉芳,王仁卿. 2007.黄河三角洲柽柳与芦苇光合特性比较.山东林业科技, 6: )徐飞,郭卫华,王玉芳,王炜,杜宁,王仁卿. 2007.济南市校园6个绿化树种光合荧光特征比较初探.山东大学学报,42 (5): )吴大千,杜宁,王炜,翟雯,王玉芳,王仁卿,张治国. 2007.昆嵛山森林群落下灌草层结构与多样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2(1): )吴大千,徐飞,郭卫华,王仁卿,张治国. 2007.中国北方城市常见绿化植物夏季气孔导度影响因素及模型比较.生态学报, 10: )徐伟红,郭卫华,徐飞,王仁卿. 2007.三种枣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山东农业科学, 2: )吴彤,李俊祥,戴洁,王仁卿. 2007.山东省外来植物的区系特征及空间分布.生态学杂志, 26 (4): )张永利,戴九兰,王仁卿,王文兴. 2007.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生态科学, 26 (2): 年78)Zhang X. Q., Liu J., Clive V. J. Welham, Liu C. C., Li D. N., Chen L.,Wang R. Q. 2006. The effects of clonal integration on morphological plasticity and placement of daughter ramets in black locust (Robinia pseudoacacia). Flora, 201(7): 547-55479)韩雪梅,郭卫华,周娟,张淑萍,王仁卿.2006.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中的非培养方法.生态科学,25(1): 87-9080)王嘉,王仁卿,郭卫华. 2006.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山东农业科学, 1: )张宪强,郭卫华,杨继红,刘成程,王仁卿. 2006.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无性系种群结构与生长动态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1 (2): )周娟,郭卫华,宗美娟,韩雪梅,王仁卿. 2006.房干村不同植被下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山东大学学报, 41 (6): )宋楠,宋亚囝,王仁卿,郭卫华,刘建. 2006.山东省农业外来植物入侵现状及防治对策分析.山东科学, 19 (3): 年84)Liu J., Liang S. C., Liu F. H.,Wang R. Q., Dong M. 2005. Invasive alien plant species in China: region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 11(4): )Liu J., Zhu X. W.,Wang R. Q., Dong M. 2005. Effects of grasshoppers on the dominant plants naturally growing in degraded grassland ecosystem in Northern China. Ekologia (Bratislava), 24 (2): )Qi X. S., Zhang S. P., Wang Y. Z.,Wang R. Q.,. 2005. Advantages of the integrated pig-biogas-vegetable greenhouse system in North China.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4(3): )刘建,刘凤红,董鸣,王仁卿. 2005.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榆树种群的大小结构和邻体格局.中国沙漠, 25 (1): 75~)鲁敏,李英杰,王仁卿. 2005.油松容器育苗基质性质与苗木生长及生理特性关系.林业科学, 41 (4): 86~93. .89)齐鑫山,丁卫建,王仁卿,聂岩,田明英. 2005.果园间种白三叶草对土壤生态及果树生产的影响.农村生态环境. 21(2): 13~1790)宋志文,王仁卿,席俊秀,韩潇源,孙贤风,王玮. 2005.荣成人工湿地净化效果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农村生态环境, 21 (4): 43~)宋志文,王仁卿,席俊秀,韩潇源,姚晨. 2005.人工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率与动态特征.生态学杂志, 24(6) : 648-65192)张淑萍,王仁卿,杨继红,张强,魏英华. 2005.胶东海岸野生玫瑰(Rosa rugosa)的濒危现状与保护策略.山东大学学报, 40 (1): 112~)张永利,张宪强,王仁卿. 2005. 鲁中山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山东林业科技, 1: 1~5.

你这个报告属于研究性报告: 1、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现状调查; 2、利于弊; 3、改进方法,如何改进;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论文

崔明,女,辽宁营口人,博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石漠化治理、土壤侵蚀机理、矿区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1、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北典型黑土区防护林布局对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并先后参加过“东北地区黑土地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研究”、“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等课题的研究工作。2、参与国家林业局的行业标准项目“石漠化治理监测与评价规范”;参与完成国家林业局行业标准“植物篱营造技术规程”。3、参加横向课题“矸石山浅层喷射注浆控火灭火植被恢复技术研究”;4、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典型坡地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以及“湿地资源监测技术体系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5、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藏铁路沿线外来植物空间扩散机理模型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自2001年来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同行一起主持参加了国家攻关、部委项目近10项,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合作者的形式发表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引用文章共4篇,提交研究报告5份,累积撰写科研论文10万字以上。 1997年--2001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2004年,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自然地理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200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自然地理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2009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所,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09年—至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冬季。冬季寒冷漫长,低温使得土层和地下岩石冻结,产生冻融侵蚀;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时,易产生融雪径流侵蚀;春季少雨多风,风增旱情,早助风威,易产生风蚀;夏季时,降水集中,且强度较大,易产生流水侵蚀。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水力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水力侵蚀效应系统评价研究、黑土区水力侵蚀预测预报研究和黑土区水力侵蚀综合防治体系研究。

东北黑土退化的现象很多,从考察的发现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首先是风蚀。东北平原腹地一马平川,缺少山体阻隔,因而气流能够如履平地长驱直入。防护林能够改变地表下垫面的结构,延缓气流的行军速度,有效降低大风对地表的吹蚀强度。东北多大风天气,尤其是干旱少雨的冬春两季。尽管很多地方都设置了防护林,但依然难以抵挡猛烈的大风。在我们考察的这个季节,庄稼已经收获或者刚刚播种不久,大风起兮尘土飞扬。这些被风刮走的可全都是最肥沃的表层土壤啊!大风起兮尘飞扬,大量肥沃的表土因此飞逝(图片来源:杨顺华 摄)2.水蚀在东北平原也非常普遍。我们在齐齐哈尔依安县考察时,就发现了很多这样的现象:淤积的河道带走了大量肥沃的土壤,还在不断向两侧发育。原本距离河堤有一定距离的防护林,其根部已经在流水和重力的作用下与河道短兵相接,大量的树木抵挡不住侵蚀的威力,已经倒伏在地上。在河道边,防护林裸露的根系暗示着防护林的根基失稳、将要倒伏(图片来源:杨顺华 摄)除此之外,地面上还发育出了大量的地表裂缝,宽度堪比我们的脚背。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假以时日,这些侵蚀沟必将继续扩大,进一步蚕食防护林的“地盘”。沟渠两侧已经发育了地表裂隙,预示着岸堤即将崩塌,河道将进一步拓宽(图片来源:杨顺华 摄)3.东北的冻融侵蚀也不鲜见。东北的冬季漫长,气温低下,土壤在冬天冻结,春天融化,如此频繁交替,很容易发生冻融侵蚀,导致土壤原有的结构遭到破坏,严重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现象。 土体中的鳞片状结构,指示了该土壤存在冻融过程,土体中的裂隙也清晰可见(图片来源:杨顺华 摄)4.相较于土壤风蚀、水蚀和冻融侵蚀,土壤污染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同样值得我们警惕。前三者都是土壤物质的流失或者结构的破坏,而土壤污染则主要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在土壤中的积累量超过了土壤基准量,给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这些物质能够随着食物链进入人体,若在人体中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产生难以想象的恶果。尽管黑土的土壤污染问题尚无更多的数据支持,但依然值得我们警惕,有必要做好前期预防的准备。

战争的原因,外来入侵者对我国侵劣,民不聊生。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