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0:02:27

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研究论文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既可能向好的纵深方面发展,形成浓厚的师生情谊;也可能发生逆转,形成对立情绪。

2、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信任。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老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

3、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你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

4、如何批评学生才能使师生关系不尴尬。

我们必须让他们感觉到我们的班集体有家的感觉,大家都是这个家的一员。我们在批评时既照顾到他们的自尊心,又要让他们改善自己。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与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师生交往的过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传授知识的技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学交往关系的好坏。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倡导合作精神,即师生之间要有良好的互动,这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要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热爱,首要任务就是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建立,教师在其中是起主导作用的。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做到自我了解和了解学生。教师的自我了解是自我教育的依据,了解学生则是对学生因材施教的依据。

其次,师爱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只有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才可能有良好互动的基础。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深化课堂教育教学,实现课堂教育教学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深知糟糕的师生关系只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消极的情感,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却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显示:

目前中小学生中约五分之一的人认为教师难以亲近,彼此之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五分之一的学生与教师相处感到十分愉快;当心中有了秘密时,只有3%的学生会告诉老师,“老师”排在“知心朋友”、“兄弟姐妹”、“父母”之后的最后一位(该数据来自《文摘周报》)。

这一数据显示了师生关系存在较大的隔阂。国外有关研究资料也指出:学校暴力事件与缺乏师生交往也有一定程度关联。与父母、教师有良好交往的学生很少制造暴力事件。

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文化知识涵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师生之间互动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的制约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并提出了提高师生互动效率的有效策略。

中学数学师生互动方式研究论文

有关中学数学教学的论文范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学数学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意愿和自主思维、动手能力。在教学中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系统化的理论形成过程,改进传统教学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意义。

1、提高自主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上,通过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主思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让学生对于知识的见解可以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他们能够通过创新的思维来形成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的被教师和旁人的思想所左右。

2、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创新思维的存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创新思维的指导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会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学习上。通过知识的积累,他们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定的对于知识如何呈现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一定的假想,然后在可以实现的条件之下,通过自己动手来进行验证。

3、提高对知识的渴求意愿。

虽然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来实践层面上的行为,也就是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思维方式,但是这些转变最终还是会回归到理论本身上来。也就是说,当创新思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学生对于创新意识的运用已经不仅仅能够对于如何去使用理论知识起到帮助,还能够将这种实践中的结论和猜想反馈到理论上来,当他们发现有些问题已经达到了自己能够解答的上限的时候,就会回到理论中去寻求支撑,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意愿。

二、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1、传统教学模式占据主流。

在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主要还是沿用了以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教师在讲堂上把考试中的数学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被调动起来,另外由于中学学生要应付考试繁重的课业,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从而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知识的储备工具,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在数学创新思维上的匮乏。

2、数学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压制。

前文所述,在现有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因为传统模式是主要的教学模式,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再加上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他们面对试题的解答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进行讲解,所以就导致了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主要是出于应试教育的目的。

三、中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不足之处。

1、忽略学生的猜想乐趣。

中国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在教学中将已经有结论的理论拿出来,让学生记住,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在解题的时候去运用。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比如说在讲到长方体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的时候,相信有很多老师是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然后在做题目的时候,将这个公式直接套用进去。这样确实能够为学生的考试分数提供优势,但是同时也剥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猜想乐趣,而且这样填鸭式的教学也让学生没有了创新的余地。

2、传统教学手段稍显死板。

现在中学教育对于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是较为死板的。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自己所必须要讲解的知识之外,也不愿意再多花时间在教学手段的研究上。但是其实数学这门学科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是十分广泛的,也就是说数学这门学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其实是可以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这样一个本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学科,因为教学手段的死板,扼杀了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手段之下,形成的也是死板的学习思维。

3、动笔多于动手。

中国应试教育的存在,能够为学生提供一条相比于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的竞争渠道,因此也造成了很多家长对于中学教育的重视,导致学校也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说,在中国数学教学中,动手的时间不会超过整个教学过程的五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动手能力被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得到强化。

四、中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对策。

1、建立系统化的理论形成过程。

针对现在很多中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出现的,在进行某一个知识点的讲解的时候,可以先不要一下子将理论结果直接说出来,而是可以通过给学生设定一个情景,让他们在这个情景中去解开具体的某一个问题的方式,来让他们自己慢慢的摸索。通过教师在一旁的指导,能够及时对学生对于理论的发现与探讨的过程进行正确的指引,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自主思维的形成,另外还让他们体验了自己发现一个知识过程的乐趣所在。

2、改进传统教学手段。

改进传统教学手段主要可以通过教学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来实现。其主要运用的手段可以在课堂导学、课堂讨论以及课堂讲授中进行。

在课堂导学中,可以通过播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相应的影音图像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于课堂要教授的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对于知识点产生深究下去的欲望。譬如在讲到有关于立体几何形的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影片的方式让学生对于立体几何形的空间关系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另外还可以通过让他们自己用做图软件进行立体图形绘制的方式,培养他们的空间感,从而加强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课堂讨论的环节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实现,并且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这个环节通常都是教学上的短板。在信息化教学方式中,对于这个问题也可以使其得到妥善解决。最为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可以通过播放一个影片,让学生来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小组展开探讨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改变自己的教学思维。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将一些知识点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譬如在讲解有关路程、时间与速度的题目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一次他们经历的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他们所选择的班车,然后设定一定的情景,让学生算出自己讲在何时到达何地。这种和现实生活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做到教学与娱乐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

其次,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注重信息化教学手段只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工具,而并不能取代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在信息发达的时代里,可以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资料的查找、收集与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点的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3、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作为辅助的,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尝试解决问题,因此要改变现在教学模式中因为动手实践互动不足而导致的创新思维不足的现象,就需要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的方法可以通过号召学生展开数学趣味竞赛、提出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去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起到配套他们创新思维的目的。

【摘要】 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问时需要做到:有效性、针对性、启发性、注意方法、多倾听、适当的激励和表扬。我们注意探索提问的技巧,用提问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就可以做一名富有效率的受人爱戴的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关键词】 数学;教学;提问;技巧

数学是一门特别需要思考和分析能力的科学。思考和分析能力,我们又只能在数学教学去努力培养。在培养思维能力方面,提问在教学中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技巧,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所谓“提问”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围绕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结合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提问,再由学生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的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提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的肤浅看法。

1.有效性原则

最初的有效教学,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地接收知识”。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焦急的询问:“听清楚了吗?”、“听懂了吗?”,好像学习倒成了一种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有效地提问就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达到提问的目的,体现提问的有效性。

2.针对性原则

提问是有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否则,就会大大地降低你的课堂效率,所以,我们提问前要弄清楚:提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有多少学生能够回答,可能得到解决些什么样的答案,错误原因何在,如何纠错,与该问题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有哪些,等等;因此,我们绝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盲目地提问;而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3.启发性原则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可能需要有所暗示,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再次启发学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尽可能自觉地加以纠正,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对学生有所启发。

4.提问要注意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就是力量,方法就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去激活孩子的智慧和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例如,我们在上《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这一课时,就可以这样提问:假如平行四边形的一组邻边互相垂直,四边形的形状可能发生什么改变?若改为“邻边相等”呢?除了边的改变,还可以怎样改变条件(比如角、对角线等),使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变成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些什么样的具体改变?把这些条件组合起来,形成的特殊平行四边形会有什么特征?比较各种特殊四边形的异同点。这样的有效提问,发散了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

5.提问后要学会倾听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提问,问题一般会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会丢失自己,迷失自己的方向——大人们为我设计的道路,总是让我迷路。退一步说,毕竟学生的许多想法和点子都是有道理的呀,你不仔细倾听,怎么能了解学生呢?。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6.适当的激励和表扬

教师不只是教授知识,更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当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无论其答案正确与否,都应适当地给与学生适当的鼓励或表扬,哪怕他的答案一无是处。只有这样,你以后的提问,才会得到积极响应,你在课堂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充分的信任感。

7.做一名富有效率的教师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导向者”时,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数学学习的“发现者”和“建构者”。为了使我们的授课更加富有效率,我们在课后还得有反思。也就是还得多对自己提问:这堂课的得失在哪里?下一次我会怎样改进?

总之,虽然教学无定法,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遁,提问没有现成的办法,但也得注意一些基本技巧。愿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继承先辈们的宝贵遗产的同时,努力探索,多多实践,注意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效率,振兴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此结合当前中学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一、针对问题精心创设情境

能否设计一个好情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首要问题。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往往只具有一般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来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受到浓厚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和符号的堆积,而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注意体现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精神。

例如,在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20章的扇形统计图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就已有了对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了解,除了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报刊杂志中的扇形统计图之外,还请学生以四人一组为单位,请他们对班级中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数量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通过课前预习,自己先试着绘制一张扇形统计图,并分别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由于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每个学生对上课的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此研究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探索发现,通过收集数据,分析处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独立思考,归纳总结,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发表见解、各抒己见、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能充分地融入课堂学习,提高数学能力和学习效率。有的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还提出了扇形统计图反映数据情况的优缺点,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这种在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让他们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习积极性,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达到开发潜力,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作业设置多样化,正确评价学生

新课程则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究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不能只是简单的一勾一叉和打个分数,而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结束了扇形统计图知识的学习后,我布置学生自定主题,设计一个扇形统计图,并涂上彩色作为作业上交。学生们确定的主题很多,设计出的扇形统计图也美丽自然。比如调查学校或班级同学姓氏、同学年龄、出生月份或生肖星座、男女生比例、喜欢的电影或歌曲类型、喜欢的明星类型、喜欢的科目或书籍类型、喜欢的颜色、喜欢的饮料或水果、近视情况、家庭人口数量、长短发、爱好的体育活动或球类、团员和非团员比例、拥有QQ号和上网时间、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课余时间的安排,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三、多关注和赞赏学生,使学生健康成长

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前提。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同学们中间,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也做他们的益友。只有当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这位老师了,他们学起这个科目来自然就会有更大的信心和兴趣。

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惟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学生王某,初中刚入学时数学不及格,一直以来对这门学科带有极大的恐惧心理。我通过观察发现,该生实际上有学习潜力,主要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成绩不理想,信心不足。于是平常注意对她多加鼓励,定期给她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其实际情况给她制定了阶段学习目标,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培养其学习兴趣。通过三年来的努力,该生的中考数学成绩已经跃居中上。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良方。

对那些爱动脑筋,有较强思维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组织兴趣小组等活动,积极引导,大力培养其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断超越自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定比例学习困难的学生,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能否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成为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更多地站在中学数学教学困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困生,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激励方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落,数学基础不扎实,学习浮躁,缺乏概括归纳、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习能力下降,我们把这样特征的学生简称为学困生。怎样才能使学困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得到提升和发展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我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全心全意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困生

(一)立德才能树人

数学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更要精于传道,必须转变教师一言堂,学生整节课侧耳倾听坐冷板凳的现状。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问、倾听学困生的困惑,为什么思路出现了分歧?他们掌握知识重难点的薄弱环节出现在哪里?我采用哪种方法能够降低知识的梯度,使学困生容易理解接受呢?

(二)尊其师才能信其道,数学教师立德才能育人

教师只有课前心中装着学困生,课堂上眼中有了学困生,课后辅导环节中关照学困生,真诚地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困生的心理感受和尊严,学困生就能从潜移默化地授业的数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喜欢上数学教师,喜欢上数学课程。

二、提高教学艺术,树立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而数学教师恰如其分又精湛的语言也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新课数字叙述式的导入,复习课开门见山式的启发,练习课煽情期盼挑战式的语言,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激发学困生跃跃欲试,体验成功快乐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数学教师要重视研究教法,改进教法

传统粉笔加黑板的方法是难以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的,而应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简洁明了的媒体展示,更有利于帮助学困生理解与突破知识重难点。

(三)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启发式教学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等启发式教学,应重点在于精准的点拨探索、体验、实践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更能培养学困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要使用艺术性的数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可以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师生互动找出适合学困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学困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一)低起点,师生劳逸结合

数学课堂不同的年级要疏密有度,既要有适宜快乐的课堂练习,也要有降低学生脑力疲劳,思维迟钝时鼓励式的课堂小插曲:低年级的拍手操,中年级的数字接龙,高年级的数学故事链接拓展。在设置课堂作业时,数学教师要高低有梯度,既要优选优等生“吃不饱”的挑战性练习题,也要精选中等生“吃不好”的典型例题,更要筛选学困生“吃不了”的失误测试题,不求多,不求快,只求学困生融会贯通知识点,这样学困生就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数学能力逐步提高。

(二)多归纳,勤练习,培养数学习惯

大部分学困生与正常学生除思维的差异外,差异主要表现在数学学习习惯方面。我们数学教师既要善于运用数学语言帮助学困生积累知识,更要充分运用线段图、集合圈等多种练习方法,帮助学困生总结归纳知识重难点,自觉养成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心理品格,培养严谨踏实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为学困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三)及时反馈,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在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要培养学困生克服困难的自信、解决困难的果敢坚毅、在师生共同互助中理想必胜的信念。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在学困生遇到困难时要及时与其谈心谈话,循循善诱,以科学家和名人的成长经历告诉学生要有志气,保持学习的旺盛势头,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学困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全班师生都要为他们鼓掌喝彩,使他们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轻松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四、重视课堂的激励评价,使学困生获得成就感

(一)书面作业评价,鼓励进步

数学课堂作业是学生课堂数学技能的体现。在学困生的书面作业上批阅评价,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例如,我在个别学困生数学作业中采用“等级+评语”的评价方法。用这种方法批阅点评学困生作业,既能启迪思维,又可以指明努力方向,学困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充分尊重。

(二)课堂口头表扬、榜样示范、学生自评,有助于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

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学生数学思维逻辑严密性的具体表现。例如,我建议学困生在数学作业中用画“笑脸”“哭脸”的方式自评当天作业的书写、做题正确率,改进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事实上,家长与学校教师的互动的评价,更能树立学困生的责任感。让家长每天对学生在家里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完成作业的情况等方面作出评价,学困生也能在家长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的关心爱护,不断增强主动学习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转变观念,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励评价等因素,无疑是提高学困生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的关键环节。

构建师生互动的中学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 反思能力研究的意义以及目的 我国古代早就提出了反思的思想。《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则是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因为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快乐月亮船1、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学习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反思。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最优化。2、整体推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例如教师反思中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样学生的反思也可以是团体的,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出经验,肯定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3、课堂反思,不仅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学习中,让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的同时,学生主体性更要充分发挥。因此通过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反思是学生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二、反思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西方对反思教育的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1933年在其发表的《我们怎样思想》(How we think)一书中认为,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对个体观念行为的再加工过程。反思旨在结果,并且正是反思促使了探究的产生,还认为“反思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单纯的一成不变的行动中解脱出来。从正面来说,思维能够指导我们的行动,使之具有预见,并按照目的去计划行动,或者说,我们行动之前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在杜威研究的基础之上,Schon认为,教育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之中或者过程之后,对其计划或行为重新进行评估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教育思潮再度兴起。首先在以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教师教育界,进而波及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于是有关“反思”(reflection)、“反思型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 “反思型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教师即研究者”(teacher as researcher)、“研究为本”(research,based)、或“探究取向”(inquiry一oriented)的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就成了各国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们讨论和研究的中心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实验的蓬勃发展,反思性教学引入我国,并引起教学理论界与实践界的浓厚兴趣。例如华师大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以教学实践合理性的研究为切入口,叙述反思性教学实践成功的后有积极意义的部分,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反思性教学思想,为我国教学实践提供宝贵的理论经验。书中强调了这样几点:1、教学主体地位是确证的,不是“恩赐”的。2、教学工具有理论工具和实践工具,如何用之得体,相得益彰。这种理论在学习实践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的思考和研究的思路,启发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反思,从而提高各自的能力。 三、“构建师生互动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机制的探索”研究的内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研究表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那么做“反思型教师”和“反思型学生”就非常必要了。1. 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 课堂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每个教师都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使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积极的反思,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更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达到素质的综合提高。3. 课堂中师生反思的多样化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四、 课后的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研究方法和手段1.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落实研究实施方案.2.搞好调查. 编制课堂反思记录表,在几个班级进行调查,让学生每学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及时反思自己掌握了那些知识,反思课堂教学中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以及对老师还有那些建议.通过反思记录表,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遇到的困难或感兴趣之处。教师可以通过反思记录表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评语中了解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进一步肯定自己或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也可以制定单元反思卡.让学生反思自己这单元的学习感受,学习方法与收获——成功的体验和经验有哪些;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如知识的掌握不够,或者解题策略不对,或者不会分析问题等),错误在哪里,如何弥补,是否有进步,与本人的预期目标相差多少等。通过学生的反思记录情况,教师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从而引起教师的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改进教法.学生大量的反思记录为课题提供了现实依据.3.搞好研究. 完善课题研究小组.对大量的反思记录,包括教师的一些反思进行整理,形成论文.在事实依据的基础上,定期举行研讨会.探讨具体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五、研究步骤阶段 时间 实施内容 准备阶段 2004年9-10月 确定课题组成员,撰写开题报告,确定具体研究专题,落实研究实施方案,编制教学反思情况记录表及学生学习反馈情况登记表,召开开题会 调查阶段 2004年11月-06年6月 在本学期期中后,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地动员各年级数学教师进行课题内容的实施。 研究阶段 2006年1-6月 教科所领导提出本阶段实验意见; 观摩、研讨会;师生论文;收集整理各项材料 结题阶段 2006年9-11月 撰写课题总报告课题结题六、本课题研究的特点及条件分析 我校从今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知道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各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方式使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人。通过发展学生反思能力的探索,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以及学习中的想法,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组是一个拥有良好师资的教研组,全组教师的学历大都是本科,其中有5人还参加过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几年前,我组还被评为过市级先进教研组。现在我组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合理,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了大多数,他们充满了青春活力,焕发出了极大的科研热情。我组唐国强老师是区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我们的校长,他对我组开展课题研究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支持。学校及教科所领导对我组的课题也十分关心,他们不仅可以为我们保证研究课题所必需的设备设施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配齐所需教材和相应教学辅助用书等参考资料,更可以为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为配合搞好这次课题研究,我组已经提出了把“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一体化的的思路,并制定了集体备课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拟定具体备课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保证集体备课工作有序健康地进行。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研究,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我们相信,在全组教师的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圆满地完成这个课题。

论文研究方法有效性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

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很多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有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接触根本不知道该怎样写,那么下面大家就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论文研究方法怎么写模板的相关知识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论文(1)

研究方法:

通过普遍联系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结合的写作方法。较全面地分析不同情况下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问题。普遍联系是要将我国视听资料效力认定的各个法律与外国相关的法律法条,以及我国法律所不祥尽的具体情况和外国相关规定统一结俣起来,对视听资烊的效力进行一个具体全面的剖析,以对比、引用等方式对本文进行论述。案例分析法是在论证问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在事实基础上讲道理、摆证据,运用法律知识和条文进行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法是对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分析。用这三种方把整篇文章紧密联系起来,使整篇论文富有逻辑和深刻度。从而得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认定视听资料问题。

研究条件:

1、电子科技迅猛发展,视听资实的效力认定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可通过书店、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2、有论文老师的细心指导。3、大学三年的学习,法学知识有了一定积累,具备研究的能力。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视听资料效力认定问题,解决司法实践中视听资料认定难等问题,找出立法上不足,从而切实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各谐发展。

论文(2)

研究方法:

由于犯罪的复杂性,承继共犯的成立存在不同情况。通过对不同成立条件的对分析,找出承继共犯成立的不同情况。案例分析法则是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阐释承继共犯承担刑事责任的不同情况。

研究条件:

1、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 具备论文研究所需要的较丰富的书籍,期刊等参考文献

2、已收集了较丰富和全面的文献资料。

3、具有上网条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拟解决主要问题:

本课题旨在研究承继共季的刑事责任问题,从理论上着手探讨承继共犯的特征及成立条件,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承继共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对国内相关不同学说研究研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针对新出现的理论争议和实践难题也进行一定的关注。

陈:论文(3)

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法。比较国外立与中国立法,找出双方的优劣,并此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2、描述法。用描述的方法描术欠薪行为。以例子及材料将现象和事件描棕和识别,将欠薪的各个方面展现出业。

3、实证分析法。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就案件进行论证。

研究条件:

目前已有很多现成文献 和资料。各国、各地的理论研究成果、网络上丰富的资源。

拟解决问题:

对恶意欠薪罪做一个深入剖析和理解,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论文(4):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概念的研究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对不纯正身份犯共同犯罪的概念进行祥细论述。剖析其包含的身份仅影响刑罚轻重和身份即影响犯罪性质,同时影响刑罚轻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将国内外学者对不纯正身份犯的共同犯罪问题的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结论。

研究条件:

1、时间充裕。从论文选题到定稿要6个月时间。

2、参考资实齐全,利用网络、图书馆查找相关文献 期刊。

3、论文指导师的指导和帮助。

4、大学四年的法学积累,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拟解决主要问题:

如何对不纯正身份犯共犯问题进行完善,进而有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

论文(5):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众多的研究方法。其中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 获取相应资料,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准确的了解与掌握;历史研究法,对研究问题的一些历史因素、形成背景调查得出原因;实证研究法,即将所研究的问题,通过相应资料佐证,得出一些结论。

研究条件:

图书馆、网络、已有知识积累,老师的指导。

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刑有关结果加重犯的定,找出中国对结果加重犯规定的不足,完善我国刑法对该问题的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什么?——怎样确定研究课题

一切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掌握方法很重要,否则就不是研究);进步与成果即成长。

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A、实践来源——客观存在的或潜在的教育实际问题,教育教学实践本身存在的问题。

教育教学与其外部的矛盾(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社会发展)。

B、理论来源——现有教育理论所揭示的问题以及理论体系中的空白和矛盾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冷思考》一文产生的过程)

2、怎样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情况,包括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了解这一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对课题的全面了解,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怎样对一个课题进行论证呢?论证一个课题主要是弄清如下几个问题:

A、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性质和类型的问题?

B、要研究的问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它的理论价值(即在理论上预计有哪些突破?)

C、要研究的问题目前已有哪些研究成果?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D、要研究的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分析。

E、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步骤如何?

F、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有哪些?

3、教育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有:

⑴ 观察法 ⑵ 调查法 ⑶ 测验法 ⑷ 行动研究法 ⑸ 文献法 ⑹ 经验总结法 ⑺ 个案研究法 ⑻ 案例研究法

⑼ 实验法(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往往会用到两种以上方法)

(1)观察法:为了了解事实真相,从而发现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观察法的步骤:观察法的实施分为以下三个步骤,步骤之一就是进行观察研究的设计,此步骤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2)作大略调查和试探性观察。

这一步工作的目的不在于搜集材料,而在于掌握基本情况,以便能正确地计划整个观察过程。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3) 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中心。

根据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考虑弄清楚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材料和条件,然后作明确的规定。如果这规定不明确,观察便不能集中,结果就不能深入。观察不能有几个中心,范围不能太广,全部观察要围绕一个中心进行。如果必须要观察几个中心,那就采取小组观察,分工合作。

(4) 确定观察对象

一是确定拟观察的的总体范围;

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

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比如,要研究新分配到小学任教的中师或大专毕业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业务、文化进修的情况,那么,拟观察总体就是教师工作年限达一年或两年的新教师。在这一总体范围内,再定下具体观察哪几所小学,哪几个教研组中的哪些教师。具体观察名单确定以后,再把拟观察的时间、场合、具体观察项目确定下来。

(5)制定观察计划

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

(6) 策划和准备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一般包括两种:

一种是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一种是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

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主要是人的感觉器官,但有时需要一些专门设置的仪器来帮助观察,如观察屏、计算机终端装置、更高级的`如动作反应器等。这些仪器主要起两方面作用: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与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在保存资料的手段中,人脑是天然器官。但这种与观察主体连在一起的保存手段缺乏精确性和持久性,也不能实现资料的客体化。因此,人们先利用文字、图形等符号手段,进而又利用摄影、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把观察时瞬间发生的事、物、状况以永久的方式,准确地、全面地记录下来,供研究地反复观察资料和分析资料所用。

无论哪一类手段,都应在观察开始前就准备好,对观察中使用的种仪器也须事先作好功能检查,以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出现障碍。对于观察人员来说,必须掌握使用仪器的基本方法,并知道在观察中应做些什么。如要详细、全面拍摄一堂课,一部摄像机是不够的。观察者应准备几部摄像机,并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观察记录,也需要事先作好设计。在记录纸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须记录的项目,还可以约定一些记录符号,以尽量减少现场记录时书写文字的时间、

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见表5-1。在下面表格中,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列出他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但估计所列不会完全,所以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7)规定统一性标准

为了增加观察的客观性,为了便于衡量和评价各种现象,为了易于用数量来表达观察的现象,为了使观察结果可以核对、比较、统计和综合,必须事先考虑自己的观察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并对每一因素规定出统一的标准。每次观察或观察同一现象的不同观察者,要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这主要在于,不同的研究项目常会涉及到不同性质的标准。如:有的涉及到单位问题,如怎样衡量学生表现的知识质量;有的涉及到定义问题,如怎样才算违反纪律;有的涉及计算方式问题,如怎样登记和表达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的频率,等等。对类似问题,都应事先做好统一规定。

逐段提出观察提纲

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几次同一性质上一内容的观察组成一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以便使观察者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要获得什么材料非常明确。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

观察实际过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某种结论。也许可以形成某个研究课题。

调查法 :

同样是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包括改进研究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了解事实情况、分析情况、认真研究,得出结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进一步研究的方案。

举例说明调查法的操作过程:

抽样调查的主要步骤

在实际的抽样操作中,整个过程可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1.确定调查的目的(确定问题,形成假说;通过调查验证假说,使问题明确化,得出结论)。

2.确定抽样总体。要从中进行抽样的总体应与要得到信息的总体(目标总体)一致。从样本得出的结论适用于被抽样总体,超出这个范围结论的适用程度取决于被抽样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差异程度。

3.确定待收集的数据。一般只收集与调查目的有关的数据,过长的调查表会降低回答的质量。

4.选择抽样方法。这时总体中的哪种单位作为个体基本上可定下来。

5.编制抽样框。如学校名录、学生花名册等。

6.确定需要的精确度。因抽样调查是要由样本推断总体,会带有某些不确定性。一般是对相对误差或绝对误差作出概率水平上的要求。

7.估计样本容量,估计费用。

8.抽样试验,在小范围内试填一下调查表,做些必要的改进。

9.实地调查工作的组织。按抽样方案进行调查。对收回的调查表的质量及时进行检查。对不回答的表要有处理方案。

10.根据所用的抽样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11.可对同样的数据采用其它的分析方法,以作比较。

12.写出调查报告。留存有关总体的信息,它们可能对将来的抽样起指导作用。

对于教育现象,有时难于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可以考虑采用下列方法抽样:从总体中选出若干有代表性的大单位(群),在群内进行概率抽样;从一个小总体中选出接近于研究者对总体平均数的印象的那些个体;样本限于总体中易于取到的部分;样本是随便选取的;样本由自愿被调查的人员组成;等等。但对这样得到的样本要选择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对结论也要慎重,应充分利用其它信息进行核查、确认。在教育现象的研究中,研究者的智恝、经验和抽样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获取好样本的关键。

测验法:

是想描述某些行为的状况,或推论某些行为的状况(包括:能力与成就,个性、兴趣、动机、态度、观念及心理需要等);从而考虑改建的策略或方案,或进一步形成新的研究课题。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测量被用作定量研究的重要方法。主要功能是评估、诊断和预测。(举例,如XXX老师所做的“学生自学能力测验(试验)”,就是为了了解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

所谓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测验法是教育和心理学测量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

测验的客观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测验的控制,在不同时间对于同一个被试,或同一时间对于不同的被试,其意义都应该是相同的。保持刺激的客观性则要遵照一定的程序予以控制。(如周文琴老师在做这一测试前邀请我去在他们的家长会上的讲话,目的就在于排除和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排除测验的随意性和不真实性,实现评测标准的同一性)。

推论的客观性指对同一结果不同的人所做的推论应该一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的所做解释应该相同。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模式基本是: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即总结评价)。教师个体比较适用。

另一种模式:预诊——搜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几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

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

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具体说说操作方法: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教学或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总结评价:首先要对研究过程进行考察。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 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总结评价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过程及其结果的“反思”。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经验总结法:

这是教师可以常用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挖掘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以便更好地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关键是要能够从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进行教育经验总结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要注意经验的 先 进 性(观念必须更新)

二、要全面考察总结的对象,充分占有原始的事实材料;且做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三、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依据,不能凭空想当然,那是毫无价值。

四、要善于进行理论分析

文献法: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文献按内容性质分,有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是指工具书和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又对众多一次文献的综合研究结果。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

个案研究中,原始的资料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也可能通过对某个案的研究而形成假说,进而产生新的研究课题或教改实验。

观察或追踪一个人、几个人、一个团体、一节课……的过程,时间可长可短,依需要而定,进行分析概括,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少,研究规模也较小;同时个案研究一般都是在没有控制的自然状态中进行的,也不要在一段时间内突击完成。所以,个案研究就特别适合教师的研究。教师可以抓住一两个典型的学生或一类学生,结合教学、教育工作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每一个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总可以在班上找到研究对象,而且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处理,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活动)。

案例研究法:

什么是“案例”?中外学者尚无普遍公认的、权威的定义,一般认为,案例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一具体现象的客观描述。教育案例是对教育活动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能够反映教育某些内在规律或某些教学思想、原理的具体教学事件的描述、总结分析,它通常是课堂内真实的故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的真实记录。对这些“真实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在案例法的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是关键。

高中数学是培养高中升思维能力的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考试中占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如何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篇一: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 一切实把握好“度”。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掌握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认真挑选与教学目标密切关联的作业内容,合理安排作业的量,正确把握作业的难易度,哪些是必做题,哪些是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量力而行。 二做好作业前期准备。 作业前期准备有学生和教师的准备。学生首先认真阅读课本,本节知识点有哪些,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知识点之间有什么联络,研究例题,反思老师怎么分析、怎么讲解、怎么板书。其次反思本节知识难点的分解,反思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最后再做作业。教师根据所任教班级的学生学情来把握是否有必要题意解释,适当地点拨,甚至详讲。 三精选作业内容。 1.选择涉及本节知识的部分较易的作为作业。如:学习全集补集概念课后布置作业:1若C∪A={5},则5与U,A的关系如何2已知全集U={1,2,3,4,5,6},C∪A={5,6},则A=____2.选择以涉及本节知识为主,但相对稍难的作为选作作业。例如,学习全集补集概念课后布置作业:已知 *** A={1,3,x},B={1,x2},设全集为U,若B∪〔UB=A,求〔.选择以章节知识为主,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拓展性的作为章节复习作业。例如, *** 复习课后布置作业:设全集U={x∈N+|x≤8},若A∩C∪B={2,8},C∪A∪C∪B={1,2,3,4,5,6,7,8},求 *** A 四精选题型 要注重变式题、同类题、多解题、易错题、探究题题型的精选。1.变式题变式题指对原命题交换条件和结论或变换部分条件得出新题。这类题型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思维灵活多变,培养解题的灵活性,思维的发散性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学习空间图形的基本关系与公理后布置作业:在平面几何中,对于三条直线a,b,c存在下面三个重要命题:若a‖b,b‖c,则有a‖c;若a⊥c,a‖b则有b⊥c:若a⊥c,b⊥c则有a‖b,它们都是真命题,若把a,b,c换成i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条直钱,ii三个平面α,β,γ,iii其中两条直线换成两个平面,另一条还是直线,iv其中一条直线换成平面,另两条还是直线。一共可得到16个不同的命题,其中将正确的命题写在空白处。2.同类题同类题指具有多题一解的一类题。这类题型让学生领悟一类题解题的一般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类聚思维,化归思想。例如,学习了简单的幂函式后布置作业:1已知fx+2f1x=2x,求fx的解析式。2若函式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式,偶函式,且满足fx-gx=x3+2x2+1求fx的解析式。3.多解题多解题是指是有多种解法的一类题。这类题型可以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但要注意多解不是目的,主要是能从多解中寻求最佳解法。例如,学习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布置作业:已知x,y满足x+y=3,求证:x+52+y-22≥184.易错题易错题是一类具有隐含条件,解题稍一疏忽,就会因考虑不周到而失误的题目。这类题型能够考察出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思维是否缜密。例如,在学习了 *** 间的基本关系后布置作业:已知 *** A={x|-2≤x≤5},B={x|m+1≤x≤2m-1},若B哿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没有考虑B=Φ时的特殊情况而失误在学习了导数后布置作业求过点P1,2且与曲线fx=x3-2x+3相切的直线方程。没有考虑P不是切点的情况而失误5.探究题探究题是指提供情境,从中发现问题进行探究的一类问题。这类题型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学习完指数函式后布置作业:fx是定义在R上的函式,且满足fx•gx=fx+y,当x>0时,fx>1,f0≠0,求证:1f0=1;2fxf-x=1;3当x<0时,0 五做好作业的指导 对学生作业的指导是提高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喜欢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而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往往不善于独立思考,喜欢依赖别人。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情况预知作业进展情况,预料学生做作业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布置作业前在课堂上进行提示或讲解,之后学生再做作业,效果会更好一些,真正达到做作业的实效。 六改进作业的评价 批改作业,教师要做到及时,认真,把批改作业中发现的问题,错误以及所犯错误的数量,性质进行记录分析,并在下一次课中有针对性的指出,纠正。教师往往对作业评价只打“√”或“×,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改变对作业简单地打“√”或“×”的评价方式。可以改“×”为在出错的地方打“?”或提示语的方式,使学生明确错在何处或何因出错。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反馈资讯及时作出正确评价。对于优秀作业或解题有创意的作业用赞美的语言或采用优秀作业展览的形式来激励学生。总之,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以及自己勤奋严谨获得的成功,增加学好数学自信心。 作者:姜长虹 单位:内蒙古扎兰屯第一中学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篇二: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在高中数学实现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意义 高中数学是培养高中升思维能力的重要的学科,也是高考考试中占重要地位的一门学科。纵观高中数学的内容,我们发现高中数学的难度比较大,单单依靠学生自学是无法完全掌握这门学科的,还需要教师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供给学生一种解题的思维和技巧。因此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实现高中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高中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初中课程,高中每门课程的难度都比较大,要全面兼顾好每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学习效率对于高中生而言尤为重要,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才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身体锻炼和学习更多的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全面的人才,贯彻新课改的要求。 二、如何实现高中数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沉闷的教学氛围。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忽视教学氛围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枯燥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往往对课程的学习也不感兴趣。因此为了使高中数学课堂更加高效率,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也要创新和改革,改变以往不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建立起新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抛物线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上课时,用一根粉笔,直接用手将粉笔往上抛,以这种生动的形式来作为课堂导课。这样不仅仅在一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络在一起,不仅仅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数学教师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鼓励。总所周知,学生对于这个老师的好感与学好这门课程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高中数学的知识点比较难,考验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在面对高中数学时常常有挫败感和恐惧感,这些挫败感和恐惧感极大的阻碍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因此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这样做,例如,在为学生讲述数列这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做相应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刚开始对学生要求做的练习的难度不应该太大,慢慢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对于高中数学的喜爱。除此之外,教师在教授课程的速度也不应该太快,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教,不要随意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对于基础差的,跟不上全班学习进度的学生,高中数学教师可以为这些学生在课前找一些基础的练习题,让这些学生提前练习,学会笨鸟先飞,逐步跟上全班的数学水平。 三高中数学教师要创新自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善于使用肢体语言让学生得到肯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不仅仅作为一名传授课堂知识的工作者,还要学会如何有效地将课堂知识传授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课堂知识的传授不在于教师讲授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吸收了多少。在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中,例如高中教师在讲授函式的单调性的时候,可以采用设问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次函式的单调性,然后再想想我们所学的函式方程,他们的单调性又存在什么特点,通过问题教学法,层层的问题的设定,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自己发现函式单调性的内在规律,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常常对学生微笑,运用肢体语言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找到自我的学习方法和成就感。 作者:黄兵 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篇三: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 一、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虽然是一门对逻辑性思维具有较高要求的一门学科,但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积极地根据教学的不同内容和知识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和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所谓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函式和三角函式这一类的知识点采取数形结合、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要根据立体几何的立体空间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立体图形的方式开展教学;要根据 *** 、命题、概率等内容采取透析概念、侧重语言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等等.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找出不同的思考方式,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 *** ”时,教师要注意加强对 *** 、元素、子集、 *** 的特征等概念的学习,加强学生对 *** 的基本运算交集、补集、并集的概念区分.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 *** 内元素的互异性这一具体运用以及具体的教学例子的讲解,帮助学生获得提升和发展.通过这样一种细化不同知识点的方式,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 *** 内各个概念的理解,也将更好地提升整个教学的效率,从而实现高中数学有效教学. 二、注重教学的启发性 高中数学这门学科因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所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所以,在整个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从而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创新行思维和经纬网式的综合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和内容来锻炼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去探究有关的知识点和激励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力。这样一改,学生能够在第一眼就发现这个题目解答的最便捷方法就是属性结合,可以将已知内容看做一个圆,而需要求解的内容则是一条直线.然后就是求解该直线与圆之间相交的范围.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切入到之前的题目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启发了学生思考. 作者:陈督武 单位:浙江乐清市白象中学 看过" 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的还:

如何“论证有效性分析”考试大纲关于论证有效性分析写作的表述是:“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换个角度说,论证有效性分析就是论证无效性分析,就是要求考生:(不是证明其有效,而是相反) (1)找出题干论证中最主要的几个逻辑问题; (2)中肯简要地阐述这些问题何以成为问题。 对于大纲中的文字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论证”包含结论、论据和论证形式三个要素,所以,全面准确的论证有效性分析就应该是:一手抓题干论据,一手抓题干结论,在尽量接受原文原始事实论据和前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题干推理论证过程中所存在的逻辑问题,最后指出题干的结论并不能通过上述论证必然得出。 2、“题干为一段有缺陷的论证”要求考生寻找论证过程中的缺陷,也即论据推结论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题干中的其他非逻辑的缺陷,比如错别字、语法问题等都不是论证有效性分析需要关心的。 3、“要求考生对此做出分析与评论”,这里强调的对逻辑错误的“分析”。 4、“分析与评论的内容由考生根据试题自己决定”:只要考生找出的是题干论证过程客观存在的逻辑问题,并且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分。 关于写作“提示”: 由于很多考生在考前对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题型一无所知,所以出题者一般都会在写作要求、题干之后附录上下面这样一些“提示”: “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某辅导班的老师说,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种“提示”。所谓提示,意思是,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办,那么就按照它的思路去做;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那么,“提示”就不是硬性的规定,不是必须要遵循的“写作要求”,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写你的文章。 论证有效性分析测试的能力包括: 1、准确地梳理出题干论证的推理图式的能力。 2、寻找和确认题干论证中的逻辑错误的能力。 3、中肯简要地分析这些错误何以为错的能力。 4、条理清晰地写出一篇流畅优美文章的能力。

推动师生有效阅读的研究论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试论开设师范生教育名著阅读课程的必要性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师范生青少年名著计划阅读指导

论文摘要: 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准教师”阅读的指导和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经验,指导师范生阅读名著应注重培养专门教师队伍,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

所谓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就是从名著的宝库中撷取一些著作,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共同的阅读、讨论和感悟,用这些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指导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不仅是在培训学生,更是在培训未来的教师,不仅要让他们享受到阅读之醇美,感悟到教育之真谛,更要使他们喜欢上阅读、能有效地阅读、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笔者从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借鉴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指导师范生阅读教育名著的方式和方法。

一、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培训

(一)阅读不能仅凭兴趣

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名著阅读采用的是“添加模式”,即把名著指导添加到语文课程之中,并没有专门的人或机构来负责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1](陈巍2009)。大学阶段,师范生同样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培训,使得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2](李静2008)。笔者曾对所在的师范学院116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1%的学生选择双休日和寒暑假自主阅读名著,8%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2%的学生和朋友、同学一起阅读;47%的学生从来不和其他同学讨论名著的内容,68%的学生遇到读不懂的名著就选择放弃;84%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所读名著的内容。这种自发的、娱乐休闲式的、不求甚解的阅读方式,难以实现“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当这些准教师走向工作岗位时,将难以驾驭和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这将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二)有效阅读需要培训

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从来不是一件简单轻易的事情,早在1944年,在赫钦斯(robertm。hutchins)和阿德勒(mortimerj。adler)等人的倡导下,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greatbooksmovement),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该计划由“名著基金会”(greatbooksfoundation)推动,1992年美国教育部正式将它作为一项卓有成效的计划加以开展。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曾走遍全国,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3]。近年来刘新武、于丹、易中天等老师在《百家讲坛》迅速走红,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议,正折射出当今的中国国民其实对名著有很高的兴趣。目前的中国必须要有专门的人和组织来推动名著的阅读,这才能使中国不会与名著越走越远。

但大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的阅读训练必须跳出“名师解读名著”的圈子,有效的名著阅读,并不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复制名著的思想和内容,而是希望推动学生掌握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培养他们“研讨”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要很好地组织学生“研讨”,要求教师或组织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掌握有效倾听的策略和提问的技巧,能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反应,使整个研讨会既生动活泼,又能紧密地围绕中心议题不跑题。

(三)“名著资源”需要选择和开发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无论中国的《论语》、《老子》、《诗经》,还是欧洲的《荷马史诗》、《理想国》可被称为“经典”或是“名著”。在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少中外教育理论家、思想家也留下了许多名著。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全集或文选,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巴班斯基的著作,以及瑞士的皮亚杰、美国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布鲁姆、罗杰斯等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著作,它们都是公认优秀的“教育名著”,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4]。

让师范生去阅读一个伟大心灵写下的伟大作品,这对于尚处于学习阶段的未来教师来说,是培训专业能力,形成专业情意的重要渠道。由此,在众多教育名著中,师范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应有三个:首先,阅读的材料必须能唤起“准教师”的职业情意,使他们能感悟到教育之真、善、美,使他们愿意在这项事业上坚持发展下去;其次,阅读材料应适合共同探究的学习方法,老师和学生都能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可以起到锻炼思维的作用;最后阅读材料长度必须适中,适合学生在课堂或课余阅读。

二、提升指导水平,需要一个教学团队

笔者所在的师范学院,有多位教师开设了诸如《当代作家名篇赏析》、《西方经典作家作品赏析》、《儒学与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与阅读有关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较浓厚的“解说”性质,注重教师对原著的讲解和阐释,而较少关注学生思考和参与。但诸位教师对原著内涵的把握却有独到之处,对学生思维和境界提升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与几位教师商议沟通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先行阅读有关文献,然后酝酿和选择问题,带着问题去旁听相关教师的课程。学生们开始还安于“旁听”的角色,逐渐就有大胆者敢于当堂向教师发问,甚至一度引起与原班学生的激烈冲突。任课教师向笔者抱怨“你的学生破坏了我原有的.教学秩序,抢夺了我学生的话语权”,但同时也赞赏“你的学生确实胆子大,有想法,思路敏捷也很开阔”。

在经历了几次不算成功的尝试之后,却也引发了教师和学生的共鸣——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应该有所改进!目前由笔者主持,几位教师共同参与的校级研究课题《指导师范生阅读名著的行动研究》,已获得立项。所有课题组成员还自发组织阅读研讨活动,其目的:一是真正作为一个阅读者来感悟阅读的真与美;二是在研讨中思考如何驾驭“研讨”。在这一课题背景之下,必能推动阅读指导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为师范生的阅读培训打下良好理论基础。

三、推动名著阅读,需要学校支持

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的名著指导课程,往往以全校公选课的形式开放,选课的学生动辄好几十人,甚至一百多人。而以“青少年名著计划”的经验来看,要很好地组织学生发言和交流,却以三十人为最宜。笔者正于学校积极沟通,期望将教学班的人数控制在20人至30人,视选课学生的数量分班教学。另外,本课程期望分设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班,由多名教师共同进行教学。考虑到每位教师都还承担着各自的专业教学,团队越强,教学效果越好,选课学生越多,教师负担就越重。若要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教师负担三者之间取得一个最佳平衡,确实需要管理者和教师具有高超的智慧和很好的沟通。

笔者的建议是: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减少专业课,增加综合实践、实验课。如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哲学》、《课堂管理》、《教师口语》等课程,完全可以与《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设为综合实践课。另一方面在教学上试行高级班指导初级班、中级班观摩高级班的方式,增加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劳动效率。这些想法和建议目前正处在实验论证阶段,期望在不远的将来能为师范生的阅读指导提供可借鉴的实践参考。

不论是指导教师的阅读训练、师范生的阅读训练还是中小学生的阅读训练,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整个系统,是推动整个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它需要所有人参与和倾力付出,它不仅是一个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交流和承上启下,不断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陈巍。略谈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出路[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3

[2]李静。美国青少年名著计划及其对我国借鉴意义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3

[3]thegreatbooksfoundation。ourevaluationstudy。chicago:thegreatbooksfoundation。1993(2010—08—07)。

[4]余小矛。与经典为伴和名著同行[j]。教育研究,2007,(6):9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手段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解决手段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一直都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教学优化策略自然而然地成为很多教师的共同目标。文章结合该背景,简要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如何优化”提出了设计分层目标、注意兴趣培养、适当结合生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调整考核评价方式等策略,希望能为广大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带来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分析;

由语言和文字组成的语文,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小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该部分知识,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语文始终在小学课程中占据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学生必须要主动学习并掌握的学科。但受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目标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一些小学生在当前语文阅读中的表现并不是十分理想,影响了学科总教育目标的实现。这就意味着结合现实情况探寻优化策略势在必行。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和学生发展现状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存在学生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课堂学习氛围沉闷、读写严重失衡等问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体教育工作的落实和推进,也限制了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而制约了他们在语文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部分教师采取的“不得当”方法,使课堂活动出现了局限性过强、缺乏实际意义等表现,将学生限制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体验和兴趣,阻碍了“优化教育效果”工作的展开。

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分析

(一)革新教学目标,落实分层教学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来说,分层培养与目标革新是必不可少的[1]。简单来说,受学习态度、性格差异、个人能力等因素影响,不同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衍生出一个问题——若教师始终“一视同仁”地组织学习活动,设计“统一”的目标,必然会造成“部分学生可以实现目标,另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任务”的情况,这也是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从“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还可以革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日常活动中的表现将其合理划分至不同层次,对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目标并安排差异化任务,同时提供差异化指导。使学生在更适合自己的目标指引下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任务,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并进入更高层次,整体教学自然能够实现“优化”的目标。

(二)尊重学生主体,注意兴趣培养

新课改越来越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只有将小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优化阅读教学效果。这也意味着除分层教学外,教师还应进一步提高对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尊重,同时加强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一旦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足够的尊重,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和关心,他们就会形成越来越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而对语文阅读越来越感兴趣。

但在传统模式下,一些教师不是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主体地位的尊重,将教学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要求学生读刻板的文字。久而久之,由于始终面对刻板的文字进行被动阅读,学生的兴趣“不进反退”。因此,以“优化”为目标,教师还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适当选择一些课外趣味素材,将其与教材文本一同展示给学生,鼓励他们一边查看趣味素材,一边自主阅读文章,并分析其趣味素材的内在联系。使“读文章”的过程转化为“在趣味元素和教材文本中找不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必然会更高,整体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三)适当结合生活,促进阅读教学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结合生活设计小学阅读教育活动,也是优化教学的重要选择。小学生虽然并未与语文知识有更深入的接触,但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而这一阶段的语文教材知识大多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能够迁移自身生活经验读文章并分析文章的情感内涵,必然可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直接读文本并分析其情感内涵,鲜少引入生活元素,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阅读和分析的难度,也影响了整体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因此,在“优化”的任务指示下,教师还应在“生活化教学”方面做出调整,合理融入生活元素,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阅读并理解文章[2]。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学生直接带到现实生活中,鼓励他们先观察生活,再参与阅读学习活动。

(四)借助信息技术,情境助力理解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社会生活注入了更多活力,也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更多选择,将其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结合在一起,同样可以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尤其是将其运用在情境创设方面,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使他们产生“置身所阅读文章之中”的感觉,对整体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有极高的促进作用。而对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展开分析也可以发现,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参与积极性不足、收获甚微等表现,与缺乏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情境体验不足限制了他们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因此,以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目标,教师还可以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借助媒体工具创设或还原真实的文本故事情境,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之感,为其理解文章提供更多帮助。

(五)明确合作价值,鼓励小组学习

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比较重视的一种人才能力,也是基础教育中关于核心素养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内容。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借助合作学习优化整体教育工作[3]。传统模式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之所以会出现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与小组合作价值被忽视也有难以分割的联系。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学生经常会在独立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小组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但在实际上,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对“合作”的组织,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机会,导致问题积压、困惑增多,最终影响学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因此,在新的教育环境中,以“优化教学”为目标,教师需要明确合作学习的价值,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此,伴随着问题的有效解决,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坚定的学习自信,形成更优秀的自主合作阅读能力,其学习积极性更高、收获更多,“优化”目标得以实现。

(六)设计多元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生还存在着思维发散、性格活泼、极易被形式更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注意力等特征,越是丰富的学习形式和活动,越能增强其学习动力。这就意味着在优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从“丰富教学形式”上入手,设计更加多元的阅读活动。分析当前的教育情况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并未设计足够丰富的学习活动,只是刻板地将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的知识灌输给他们。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思考受到限制,学习体验也变得更加消极,自然无法在课堂上有更加优秀的学习表现。因此,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以“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为目标,教师还可以设计更多充满趣味的活动,如故事演绎、情境对话、问答互动、朗读竞赛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接触文章、表达阅读感受、深入挖掘文章情感内涵的机会,以丰富的形式促进学生深入地学习。

(七)读写有效结合,写作帮助阅读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要想让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应适当将写作活动融合进来。但对以往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展开分析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在“优化”工作中并未有效地将“写作”内容融合进来。这就提醒小学语文教师,应适当利用“读写结合”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结合阅读主题书写充满个人特色的新文章[4]。这样一来,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主题”展开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迁移自身的书写感悟,对所读文章主题、内涵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高质量地完成优化任务。再者,书写读后感也是不错的方法。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可以对所读内容以及“读”的体验进行回忆,这一回忆的过程就是巩固阅读的过程,同样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质量的提升。

(八)灵活考核评价,调整促进成长

虽然“考试”已经不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唯一目标,但考核与评价仍是提高教学有效性,优化课程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师生对后续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参与。简单来说,通过考核与评价,教师可以准确地把握自身在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生也可以明确自身知识掌握不到位之处,双方均能对“不足”展开调整,循序渐进地提高教学或学习能力。如此,师生能力不断提高,课堂配合越来越默契,整体教学自然而然地得到优化,教育效率与质量也能实现质的飞跃。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足够重视考核与评价,以前文所述“分层”为基础,对不同学生采取差异化的考核和评价方法,紧密观察学生学习表现,进行全面考核与评价,借助客观评价引导其正向调整和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极高的学习价值,也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以新课改为背景,为培养更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小学语文教师应给予阅读优化教学足够的重视,积极通过调整教学目标与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多元组织活动等手段优化整体教学结构,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其日后在语文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参考文献

[1]潘玉兰.基于四大聚点优化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1):54.

[2]高国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9):245.

[3]于学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15):97.

[4]黄剑丽.优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51):173.

师生互动研究论文文献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及对策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当前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更加注重采用多样化手段开展授课。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而教师则应该注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各教学环节中开展互动教学工作,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体验,加强对其引导,实现高效学习。因此,本文将围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思考为主题来展开分析,通过详细了解注重师生互动的价值,再提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 小学科学;师生互动;思考;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来说,其实学习的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的,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物理、天文等,在学习时不仅能拓宽学生视野,同时还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让其形成良好科学意识。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升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有效互动和交流,并且融入具有趣味化的内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改变以往的学习态度,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一、合理设计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互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实现师生有效互动交流,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合理化设计,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教师应在授课前对教学重点系统研究和分析,根据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来优化设计教学流程,适当加入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拉近师生距离,以此确保互动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提升整体授课质量。例如,在为学生组织开展"观察鱼的年龄"这一学习内容时,教师要依据以下流程来开展设计工作。教师先为学生布置学习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提前预习,在预习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收集本节课的学习资料,像观察金鱼的觅食行为、金鱼年龄等。然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到动物园或花园中直接接触生活中的"鱼",构建真实的教学情景。在条件允许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开展捕鱼工作,对捕到的鱼进行品种对比,并带入学校进行全面研究和观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对学生分组,以小组形式共同学习。在分组时要求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为各小组安排学习任务,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解剖实验,实现利用各种器材来对鱼体解剖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实现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拉近师生距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避免对学生进行太多干预,影响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所以教师要摆正自身教学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当学生存在疑惑时,再提供适当辅助[1]。

二、落实小学科学实践教学,实现师生互动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与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联系,大部分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要重视实践,落实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进行师生互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研究讨论,实现在自主分析中掌握知识重点,具备思维意识。例如,在教学"垃圾的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设计以下教学流程,实现和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师先对学生分组处理,再让各小组的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在研究讨论中确定各项活动开展的目的、关键流程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而教师则应辅助学生检查寻找活动方案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与学生取得有效沟通,优化学习方案,在确保无任何差错后,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融入活动当中。在完成教学工作后,要求各小组的组长带领自身的组员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所汇报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全面性,像活动流程、垃圾类型、导致形成垃圾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灵活的教学课堂。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当中注重开展语言互动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很难将自身的关注点放在学习中,以至于很难构建高效课堂,落实师生有效互动交流。而教师则应善于利用学生这一年龄特征来加强师生互动,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采用的管理手段较为严格,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束缚感,认为教师严肃,不可接近,很难将自身的想法告诉教师,和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2]。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化指导学生,利用语言互动来创设良好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着畏惧心理和紧张情绪。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愉悦时,会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将自身关注点始终放在学习中,教师则要善于把握时机和学生有效互动交流,像依据日常生活或具有实践性的科学常识来和学生沟通,采用这种手段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融入到各学习环节中,踊跃发言,表现自我。

教师也应掌握特定的语言技巧,采用互动形式吸引学生关注点,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着更加具体化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给身边的材料进行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手段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先在授课前为学生收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各种废品,如易拉罐、纸盒、草稿纸等。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把收集到的材料为学生展现出来,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如"同学们在家庭当中有没有见过这些东西""如果见过这些东西你们是怎么处理的"。那么,学生就会依据自身学习经验来给出较为中肯的答案,然后教师应升华提问,如"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手段能够处理上述物品""老师准备的各种物品是否能够再次利用的",让学生踊跃融入讨论过程当中,实现在这一教学背景下让学生表现自己,提高教学质量,在讲解重点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节约意识和道德意识。

四、合理设计问题互动环节,提升学生学习思维

(一)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

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让学生发挥出自身学习潜能,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思维,加强思考科学问题。而教师要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注重互动交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形成学习自信,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为了落实师生互动,教师应让学生始终带着疑问学习,积极探索。科学学科本身就具有广泛性、探索性特征,需要学生融入各学习环节中,勇敢探索科学求真。需要注意的是,探究科学并不是单纯地做题,而是要让学生对各种科学知识形成固定印象和长久记忆,积极调动思维,大胆质疑。教师要设置各种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设置各种问题时要以学生思考的角度为出发点,也可以是成人认为较为常识性的问题,如水的蒸发、水的零度、水的三种形态,上述问题对于成人来说较为基础,对这些概念都较为清晰。但是,小学时期的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应加强引导,创设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始终具备探索意识和质疑能力,在积极探索中寻找答案,从而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3]。

(二)合理提问提升学生的自信

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自身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而教师也应满足学生这一心理状态,在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积累自信,更加高效学习。而且对科学教学工作的规定较少,学习的内容具有趣味性,这对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促进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实现以较为简单、入门级的问题为主,并对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学习信心的学生给予更多鼓励和支持,通过这种手段让学生树立起学习勇气和信心。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他们也会具备成就感,而且在后续的学习或者生活中如果遇到同样的困难,不再后退和惧怕,而是敢于尝试和创新,利用自身的手段来解决难题。另外,因为班级中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要想时刻观察每一位学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应构建学生档案。在学生档案中包括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档案来给予学生适当辅助,加强交流。教师也应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群体,让学生感受到亲切感,愿意和教师敞开心扉沟通。

(三)在课后应加强和学生沟通

授课过程中加强互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课堂之外教师和学生也要相互交流,并注重构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在课后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也会让学生对在课堂中所学习的各种知识复习巩固。在课外活动交流工作中其实是相对独立的,整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设定需要教师合理化把控,落实建设以课外活动为基础的良好师生互动关系。由此同时,教师还应建设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小组当中利用互联网等途径交流,探讨重点。当前可供教师采用的网络平台是具有多样化的,教师要积极的创建交流群,让学生在课后将自身疑惑,或者发现的科学知识上传到交流群中,和其他同学分享、研究讨论。教师也应积极和学生探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要求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善于学习,提升信息技术素养[4]。

五、结语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充分地意识到在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注重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加强设计、开展实践教学、注重语言互动、让学生始终带着质疑学习、合理提问、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以及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沟通。教师也要具备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善于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优势,让学生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为促进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参考文献

[1]陈海燕.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6(4):34.

[2]查丽琳.真教育:真实有效的师生互动-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12):91.

[3]王金兴.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教育观察,2018(10):126.

[4]王友莲.浅议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41.

高校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摘要:目前在大学课堂里出现的"课堂冷漠"现象,严重阻碍了大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本论文对课堂互动性进行研究,采用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课堂里普遍存在着一种“课堂冷漠”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讲台下却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患上了这种“冷漠症”?据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制存在着问题[1]。大多数高校课堂上仍然沿袭了过去的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体是大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性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对他们进行灌输,就会出现消极被动的听课现象,影响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完成学习任务。

互动教学法[2]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仅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法,也不同于放任学生自发学习的“放羊”式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能使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从厌学变成乐学,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的教学。

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师生信息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担负着组织教学活动的重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也是学生精神生长的乐园。教学互动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它需要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活跃课堂氛围,而学生的参与和关注又会激发授课教师的积极性,给授课教师更多的压力,推动其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认真的态度去备课和授课,探讨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从而形成教学效果的良性循环。

互动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的参与性,它通过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的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施教[3]。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讨、质疑和研究中进行探求式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讲到某个理论的时候,引入当下发生的某个公共事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的讨论中来,让他们在质疑和阐发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理论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让同学们理解这个理论的多面性,形成更丰富的认知。

(一)课堂互动

互动式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积极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下,使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应围绕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取行之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教与学的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前与课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互动是“善教”和“乐学”的有机结合,“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乐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因此,在构建互动式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施教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互动机会,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营造充满激情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为学生提供互动空间。学生在课堂上的心态要开放、自由,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学内容不拘泥于教材,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

3、教师以教材为依据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新知识。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的欲望,进而鼓励、诱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课后互动

课后互动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师生间的教学互动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利用课外教学环节进行交流和信息反馈,是实施师生互动的极好机会。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或者去图书馆查询相关信息,这个过程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学生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与教师沟通。师生可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学生们可以在群里自由的发表观点和见解。有的学生课堂上不喜欢发言,但在群里却能和老师无拘无束地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不仅可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题,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情谊。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部动机。师生间诚挚的、健康的情感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师生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动力。

二、实施互动教学的条件

(一)互动教学给教师提出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要想驾驭好课堂,就必须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课前必须进行认真充分的备课,并根据课程标准精心编写设计教案。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设计好如何既能使学生掌握所讲知识,又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首先教师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系统地通读与理解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然后寻找适应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这样才能在备课中开阔视野,使教学内容丰富、充实,讲起课来游刃有余,有张有弛,轻松愉快。另外,教师还要查阅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引用的实例,使课堂更加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活动,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因此,教生的课前备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脱离学生实际的备课,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学习的逆反心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3、研究教学方法

同样一堂课,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教师在备课时,要努力专研,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一堂课如用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教学枯燥乏味,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因此,课前备课应尽可能将各种教法互相配合,以创建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互动教学给学生提出的要求

互动式课堂教学要求学生的参与,是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达到使学生自我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过程。为了更好的实现课堂互动教学目的,学生在课下需要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讨论的需要。

1、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一些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的教学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为教学的成功起到促进作用。

2、课堂发言。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资料进行发言交流。学生的发言和汇报,为学生创造了一次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交流的情境中,体验到学习实践的`乐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

3、教师引导,质疑解惑。当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获得的学习信息,向同学汇报之后,教师要进行点评。点评时,一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广泛地学习,为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习中对疑难问题进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师生合作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书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不断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教学实现过程

互动式教学要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互相呼应,产生活跃的气氛,才能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1、采用合适的案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强调在教学中应将教与学的过程视为一种社会的交往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互相交流。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采用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思维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案例的穿插必须恰当。恰当、合适的案例来源于教师平时的收集和积累以及不断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门课,甚至每一节课,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智慧。

2、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一堂典型的课堂教学课上,教师的讲授时间应在上课时间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讲授的内容应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剩余的课堂时间应安排学生有准备地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点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给学生更多地阐述自己观点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使他们对知识由“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实践证明对于以上课堂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极好。

3、学生自己归纳总结,上台进行讲解

该方法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要实现以上三种方式的互动,需要学生的配合。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深的理论功底和具备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驾御课堂交流、控制课堂局面的能力;要有号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将同学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动教学中来。

三、结论

通过采用互动教学可以改变“课堂冷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互动教学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既要驾驭好课堂,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互动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要求,他们需要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娟。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21—124。

[2]刘建德。实施互动教学的几种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玮。论互动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10):15—16。

初中物理互动式课堂教学思考论文

【摘要】 课堂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因而,如何在较为有限的课堂上让初中生获取到更多的物理知识与能力便成为物理教学工作者亟待讨论与完善的问题。尤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传输式教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当下,构建一个科学而有效的互动式物理课堂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构建物理教学的互动式课堂进行简单论述,旨在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

初中作为物理学科的起始阶段,其教学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认知并理解基础物理知识,而是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物理学习能力。因此传统教育模式下所谓的“灌输式”、“传输式”、“填鸭式”等教学方法都仅仅只是奠基在理论传输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而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才能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起到助推作用。那么如何打造合理的互动式教学课堂呢,本文以多年教学经验为基础,谈谈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加以思考:

一、培养师生情感,营造民主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他们对待某一课程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连,当学生喜爱上某一学科时,他们就会从内心对其向往,产生兴趣。相反,如果没有这种愉悦的心情,那么就不可能形成学习积极性。因此,物理教师在打造物理课堂教学时应该要抓住这一心理学特征,深入到学生中去,放下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同欢乐,共忧患,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例如:物理教师在正式展开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进行导入,比如“一辆处在上班高峰期的公交车正在平稳运行,突然前方横向跑出来一只猫咪,司机紧急制动。就在此时一位男子故意扑倒他前边的一位女士,女士非常气愤地说:你看看你什么德性!而男士却不知羞愧地回答:这才不是德性,这是惯性!”一个小故事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教师在此趁热打铁问一问学生,男士的行为到底是德性,还是惯性呢?继而引领学生走进惯性知识的学习。一个小小的故事便能打造一节轻松愉悦的物理课堂,学生带着笑意进入物理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调学生参与,培养自主能力

互动式教学课堂的构建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他们课堂的民主自由,如此学生的学习情感才不会受到外界的约束与管制。而且,物理是一门探究性学科,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把结论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是不会从中体会到探究与发现的成就感,更不能感受到物理现象形成的生动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为此,在物理课堂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调他们的课堂参与感。例如在学习“压力”这一知识点时,物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求知欲,继而全身心参与到知识点的学习中去。首先可以利用动画展示:在满是白雪的山坡上,一些游客一步一个脚印的徒步下山,异常艰辛,而另外一批游客穿戴整齐滑雪装备,轻松滑下山坡,雪地都没有陷下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既可以抓取学生的注意力,又能直观地展现物理现象。在直观有趣的动画的引导下,学生的参与感增强。其次,物理结论的获取离不开实验,增强学生参与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做实验。实验可大可小,像研究“压力”这一知识点时,物理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拿出一只笔并用两只手指头相互顶住这支笔,第一次轻轻挤压这支笔,第二次用力挤压,分别感受两次挤压后手指头的凹痕以及疼痛程度。小小实验,不需要耗费过多材料和时间,其效果却卓然显著。学生通过亲自感知,便能领悟到“压力”这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标强调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观察、实验、探究与运用,因此合理科学的互动式教学课堂应是物理教师为学生设置条件,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过程。而这里物理教师所创设的条件,并不需要拘泥于现行的物理教材,可以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课堂小实验、课外实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信息收集等等。

四、探究“互动”,强调“导学”

1.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确保互动真实落地。初中生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其自制力较差,如果想要避免互动式课堂流于形式,那么在整个构建的过程中都不应离开教师的导学、组织与帮助。2.教师要驾驭住互动的“度”。课堂时间有限,物理教师必须尽量把握住课堂的每一分钟,讲究互动的时间恰当好处。如果师生互动时间过少,那么就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如果师生交流时间过长,又极易拉偏课堂方向,难于完成教学任务。3.强调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互动式课堂的前提,物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次进行分组,给予难度不等的研究课题。并且全方位打造小组内、小组间、班级内、班级间互动的平台,保障全生参与。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动式教学模式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学习能力,也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引导者。而想要打造合理的互动式课堂,物理教师应该将“教教材”转变成“用教材”,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转变成师生信息的互通性,充分发挥“师”与“生”双主体互动作用,实现最佳的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海荣.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互动课堂[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07).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