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传播学论文研究方法和过程

发布时间:2024-07-03 17:01:43

传播学论文研究方法和过程

传播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六个步骤。这六个步骤是根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而做出的逻辑安排,他们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1、选择课题2、确定研究课题3、研究设计4、搜集资料5、分析资料6、结论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 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

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

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 ,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

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 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

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 很多漏洞。

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 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由于扎根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建构理论,因此它特别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高度的敏感。不论是在设计阶段 ,还是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时候,研究者都应该对自己现有的理论、前人的理论以及资料中呈现的理论保持敏感,注意捕捉新的建构理论的线索。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 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可以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本身比较松散时。

通常,质的研究者比较擅长对研究的现象进行细密的描述性分析,而对理论建构不是特别敏感,也不是特 别有兴趣。 扎根理论出于自己的特殊关怀,认为理论比纯粹的描述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因此强调研究者对理论保持敏感。

3.不断比较的方法

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是比较,在资料和资料之间、理论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根据资料与理 论之间的相关关系提炼出有关的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比较通常有四个步骤:(1)根据概念的类别对资 料进行比较:对资料进行编码并将资料归到尽可能多的概念类属下面以后,将编码过的资料在同样和不同的概念类属中进行对比,为每一个概念类属找到属性;

(2)将有关概念类属与它们的属性进行整合,对这些概念类属 进行比较,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将这些关系用某种方式联系起来;

(3)勾勒出初步呈现的理论, 确定该 理论的 内涵和外延,将初步理论返回到 原始资料进行验证,同时不断地优化现有理论,使之变得更加精细;

(4) 对理论进行陈述,将所掌握的资料、 概念类属、类属的特性以及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一层层地描述出来,作为 对研究问题的回答。

4.理论抽样的方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研究者可以将从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作为下一步资料抽样的标准。这些理论可以 指导下一步的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如选择资料、设码、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当下呈现的每一个理论都对研究者具有导向作用,都可以限定研究者下一步该往哪里走、怎么走。因此,资料分析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机械的 语言编码上,而是应该进行理论编码。

研究者应该不断地就资料的内容建立假设,通过资料和假设之间的轮回比较产生理论,然后使用这些理论对资料进行编码。

5.灵活运用文献

使用有关的文献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为资料分析提供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 不要过多地使用前人的理论。

否则,前人的思想可能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一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 量体裁衣”。

在适当使用前人理论的同时, 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建构理论时也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研究 者之所以可以“理解”资料是因为研究者带入了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从资料中生成的理论实际上是资料与研究者个人解释之间不断互动和整合的结果。

原始资料、研究者个人的前理解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之间实际上是一 个三角互动关系,研究者在运用文献时必须结合原始资料和自己个人的判断。研究者本人应该养成询问自己和被询问的习惯,倾听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了解自己与原始资料和文献之间的互动关系。

6.理论性评价

扎根理论对理论的检核与评价有自己的标准,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如下四条:

(1)概念必须来源于原始资料, 理论建立起来以后应该可以随时回到原始资料,可以找到丰富的资料内容作为论证的依据;

(2 )理论中的概念本身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密度应该比较大,即理论内部有很多复杂的概念及其意义关系,这些概念坐落在密集的理论性情境之中。与格尔茨(Geertz,1973)所说的的“深描”有所不同的是:扎根理论更加重视概念的密集,而“深描”主要是在描述层面对研究现象进行密集的描绘;

(3 )理论中的每一个概念应该与其他概念 之间具有系统的联系,“理论是在概念以及成套概念之间的合理的联系”(Strauss &Corbin,1994:278), 各个概念之间应该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4 )由成套概念联系起来的理论应该具有较强的运用价值,应该适用于比较广阔的范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对当事人行为中的微妙之处具 有理论敏感性,可以就这些现象提出相关的理论性问题。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我是学新闻学毕业的,在大学也学过大众传播学,我觉得还是抓一个点比较专业。例如,以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为论述对象,把以下几篇文章整合就好了,只要不是做为毕业论文,老师不会太在意你是不是原创的。参考《论文:媒介决定论?——麦克卢汉技术哲学观评析》《对麦克卢汉媒介观的审视》更多资料可以参考学校图书馆。

发展传播学 一、产生背景:国家发展和现代化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是国家发展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战后,国家发展成为许多获得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中心事务。它们试图利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国家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其中一种。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基本观点 (一)丹尼斯?麦奎尔:媒介的社会责任优先于媒介的权利和自由。 1、媒介必须把国家的发展目标(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2、追求国家文化和信息的自主; 3、支持国家的民主化进程。 (二)威廉?哈森:具体化5个方面 1、所有大众传播工具都应由政府进行调动,完成支援国家建设这一伟大任务; 2、媒体因此应该支持政府,而不应对它挑战。因此可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 3、信息(或真相)因此成为国家财产,它是一种稀有的国有资源,必须被用来为进一步深化国家目标服务。 4、一个暗含、并不经常被表述的观点是:当大多数实行发展理念的国家仍不得不面对包括疾病、文盲以及种族在内的种种问题时,个人言论自由及其他公民权在这些问题面前显得似乎有点不着边际(批评者认为这种理念为旧式极权主义提供适时的理论基础)。 5、这种提倡媒体应接受指导的理念进一步表明,在控制外国记者进出国境,以及穿越国境的新闻流动进行控制方面,每个国家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三、具体理论和人物 (一)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1964)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2、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消除这种信息不平衡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3、信息传播在国家发展中有守望环境、参与决策和提供教育的功能。 4、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具体可以发挥的功能,这包括: 1)扩张视野,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并通过媒介唤醒国家意识,促进国家的整合。 2)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重要发展项目。 3)提高人民的抱负,拒绝被命运摆布。 4)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气候。 5)与人际管道沟通。 6)赋予人与事以地位。 7)扩大上下沟通的政策“对话”。 8)执守社会规范,使人不敢轻易逾矩。 9)形成文化口味。 10)改变比较不重要的态度,疏导强固的态度。 ●评价:对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持完全乐观的态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过高地估计了大众传媒的作用。 (二)大众传媒是“现代人格”的放大器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1985年) 1、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作为高度组织化和专业化的社会机构,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它是现代社会举足轻重的社会机构。 2、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传媒信息、普及教育、参与政治、舆论监督。 3、特别强调人的现代化。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性格”,即考察世事不限于个人狭隘经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工业化使人摆脱传统社会长期造成的惰性心理,勇于接受与自己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关注个人经验范围以外的事情,敢于尝试社会赋予自身的新角色。 4、最重要的论点:大众传媒不仅能刺激“移情性格”的产生,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在国民中普及此种人格,故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 (三)媒介塑造现代性人格(英格尔斯) 1、国家落后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状况,也表现为一种心理状态。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发展最终要求人的素质方面的改变。 2、英格尔斯最突出的贡献是从心理学家角度提供了传统人和现代人的概念。他认为,传统人(害怕革新,被动接受命运,敌视新观念,与外界隔绝等)的性格特质轻易不会改变,严重阻碍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首先解决人的现代化,培养皿中的现代化人格。 3、人的现代性形成与大众传媒的使用密切相关。传统人倾向于将大众传媒视为危险之物,认为它败坏了良好的风尚和道德,冲击了传统价值观,因而抱有敌意;而现代人则愿意积极同信息来源保持接触。较现代的人对新的现代大众传播工具较信任,不太现代的人则重视传统的消息来源。由此他得出结论:一个现代人应当经常与大众传媒接触。 (四)大众传媒的创新扩散功能 (罗杰斯《创新扩散》,1962;《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1966) 1、提出曾经是发展传播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创新∶扩散模式。他将传播视为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 2、创新的扩散过程包含四个环节:①创新发明;②扩散,即传播推广创新发明的渠道;③时间;④创新发明的对象:社会成员。 3、传播活动贯穿于创新扩散模式始终。首先传播(主要是大众传播)为广大社会成员提供创新事物、采纳创新事物的方法、途径和利益等;其次传播是个人之间、领袖与民众之间交流的渠道,可以用来劝服人们接受创新与变革,人们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讨论,最后做出决策;最后传播可用来成功地教授人们采用创新事物所必须具备的技术。 4、创新扩散“四阶段论”(1977):知晓、见解、决策、证实。 5、关于个人层次的现代化,他将大众传媒视为中心环节,五个投入环节(原因):读写能力、教育程度、社会地区、年龄和世界主义精神,经由大众媒介这个转换器的作用,即可产生五个产出环节(结果):移情性格、务实和治家的创造性、政治知识、成就冲动和进取心。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英)安德斯.汉森等/崔保国/金兼斌/童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作者:(英)安德斯.汉森等/崔保国/金兼斌/童菲

豆瓣评分: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4-11

页数:377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在于介绍研究媒介和大众传播过程的主要方法。全书具体论述了传播过程研究中三个主要领域——媒介组织和节目制作、媒介的内容、媒介的使用和受众——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全书最后部分介绍了SPSS数据分析方法以及传播学研究的原始资料和资源的搜集方法。

全书每一章节介绍一种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律出发,对该研究方法的发展过程、应用范围、应用步骤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对计算机统计系统SPSS的使用也做了详细的讲解。例证丰富,资料翔实,由浅入深,适用范围广,应用性强。

全书每一章都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理论层面提出单个的研究方法,然后详细论述其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体系清晰,思路明确。研究方法的实际应用是贯穿本书始末的论述重点。

本书不但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进行传播学研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而且更注重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上分析说明每种方法的适用原则及其内部相关性,强调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同一问题。

传播学研究方法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础,但本书特色在于牢牢植根于传播学的特点和发展,所有方法介绍及例证说明都紧紧围绕传播学的特色。

我国大众传播的价值取向及其世俗化倾向 进入211l1_纪以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ICI进行的制度性改革,不但促成了文化领域的)‘一泛性的结构变革,同时,也使中国人精神内部产生了深刻的变动。)‘一大民众在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等方ICI的迅速变更,形成了整个社会在文化层ICI上的精神分化与币组。其中也包括了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币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分化的趋势。由十社会地位、价值观念、生存状态、文化理念等方ICI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各阶层对媒介的消费欲望、消费品味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当代大众传播的多儿化、多样化以及多层次性的特征。同时,大众传播又以充分张扬大众息志的生活享受权利、满足受众日常生活需求、表现人在现实幸}m中的最吾遍的物质欲望而突显出其}日_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媒介对受众需要的币新认知和满足,又体现了“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或者一可以说“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当代大众传播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元化我国当代大众传播所呈现的多层次特点是由当代社会文化的多儿化决定的。改革开放前,中国文化呈现出一儿文化格局。改革开放后,国家的文化政策比较宽松,社会卞导观念发生了币大变化,各种文化形态纷纷出现,特别是大众文化的崛起彻底打破了过去一儿的文化格局,真正突破传统上对媒介喉舌功能和属性的片}自}强调,赋子媒介以诸多以往不具备的功能和属性,最大程度地传播着中国当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并不断与}日_界各种文化接触和融合。 在我国当代文化中,存在卞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你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特点,反映在传播领域,便有了卞流媒体与非卞流媒体(大众化媒体)之分。在我国,卞流媒体代表社会的卞流息识,影响着社会中最有话语权的人群。传播着政治色彩浓币的卞流文化,以突出党的领导,弘扬卞旋律,倡导社会精神文明为卞要特征,侧币十社会的教育功能。因此,党报、央视、中央电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卞流媒体。然而,对十吾通大众来说,卞流媒体的正统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而作为人类文化精髓的精英文化,从理论上讲,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刁一能够体会到其独有的魅力。这扇大门,对十吾通大众来说是关闭的,这也就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大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方式。 与卞流文化侧币教育和精英文化偏币审美不}司,大众文化偏币的是娱乐性、大众性。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是一种感性文化。从形式上石,大众文化更多地借助十接受者的“感官”而不是“思维”来传播。如果说卞流媒体以其具有引导受众思想、指导受众思考方式甚至行为方式等特点而被称为理性媒体的话,那么以传播大众文化为目标的大众化媒体便是更感性的媒体。这一传媒更多地着眼十公众共同欲望的创造和满足,在传播过程中强化了媒体与受众的亲和力,表现出大众化、生活化和}日_俗化的特点。 “以人为木”的人文关怀与 “受众木位”意识的回归 当今社会以无以伦比的包容性使大众传播n对和满足不同个性、素养和文化的受众群体。如何找到和建立与受众交流的审美平台,是使传播效果得到最大发挥的币要保证。而这个平台就是从人性入手,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什么?“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 Ul(>而“以人为本,’,币视人的潜能,尊币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己日益成为大众传媒的共识。 受众的需求是一种综合的需要,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信息的,具有层次性。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所指出的:“人的生理需求处十其全部需求的最底层,而最高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只有当卜一级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驱使行动的动力。”f21(P. i)显然,只有当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刁一会考虑到其他如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一理论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揭不了受众选择传媒}日_俗化倾向的必然性,同时也为媒体的传播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另一方iai,受众自身的结构层次也决定其需求层次。由十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生活环境等各方iai的差异,不同的受众群体就会有不同的需求。因而,对媒体,所要传播的内容就会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对十当代大众传播媒介而言,受众审美的}日_俗化倾向,受众本能的}幽l需求,更加要求“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本位”意识的理论依据来源十“使用与满足”理论。它卞张传播者一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的需求和兴趣决定,人们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由此可见,萌发了自卞息识的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一,而是卞动的有选择倾向的信息使用者一。因而,“受众本位”息识的回归也就成为必然。大众传播的“世俗化”倾向及其表现 物质领域飞速发展,刺激了人们长期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人们有一定的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生活、il}井杂谈离奇事件和琐碎新I}l,十是一切催生了大众媒体的“}日_俗化”倾向的形成。因而+ Iu_俗化”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一个币要的价值取向。所谓“}日_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不同,它表现的是一种同物质消费相-致的大众息志和大众实践。在这里,人们不必过多考虑伟大的理想,宏伟的生活目标,也可以暂时放弃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从人的本性出发,展现出平常人生活中那份脉脉温情的状态和对生活基本享受的渴望。 可以说,大众传播的}u_俗化特征,一方iai 体现了我国社会文化进程的基本走向,另一方 iai也反映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形式。大众的 }日_俗化倾向,具有一种对理想精神价值的消解。 它息味着人们不再把确立生活的伟大理想当作 现实的追求,相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注 币当前精神的满足。 从审美层iai上来讲,1u_俗化体现了大众对 物质满足的追求,因而美从高高在上,遥不可 及的高峰回落到人}日_生活的享受之中,人们所 向往的}日_俗娱乐也理所当然地被划为“美”的 领域。现实生活本身并不时时处处都体现了充 分的理性规律,也不总是要求人以一种纯理性 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你一个细{丁,更何况感性 享受可以使生活本身充满新的活力。这一点对 十长期处在政治权利和道德伦理压抑之卜的中 国人来说,显然更有实际息义。}日_俗化要求大 众传媒不仅在形式上,而日_要在内容上迎合大 众曰味,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使内在的人文关 J怀,外化成作者一和作品的人性气质,让}日_俗文 化特有的感召力,直达人的内心,文化走向宽 大、包容和人文关怀,真正以贴近性赢得受众。 }日_俗化的一个外在表现是传播的平民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il}民阶层的出现。这个群体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生活方式流俗,因而媒体在}自}向这部分受众时,就体现了平民化的倾向,平民视点也应运而生。从语言表达方式上石,平民化要求的是大量曰语化语言的运用,这种平实的话语具有很强的张力和渗透力,是对平民化视角的语言追求,也是传播价值规律中对“人情味”的挖掘。其次,关注人群的平民化,是对社会关注点的转移,从所谓的精英人物、精英人群阶层转向对社会吾通人的关注,许多新闻媒体纷纷开辟冬-栏、冬一版,将目光和镜头对准社会低层。如《中国青年报》推出的《冰点》冬一栏,就将报道目标锁定在h层的社会生活人群。ICI对千万吾通百姓,电视镜头也从仰视逐步摇卜来,变为平视,以-种平视的姿态展现媒体对平民化的理解和定位。 }日_俗化的另一表现就是传播的娱乐化。随着社会消费文化占据卞流,人们己经毫无顾及地宣称:土作之后需要轻松的调剂的消遣的娱乐产品,拒绝过分严肃的宣教。这一卞张越来越成为大众文化的卞导趋向。施拉姆认为,娱乐体闲、消遣活动是一般社会功能的币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更可以理解一些娱乐性{丁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垂青的深层原因。摒弃了严肃教化,顺从体闲愉悦的时尚,这一切都在展不着文化传播的娱乐走向。而所谓“娱乐化”实际是人在特定时间、地点对十责任、义务等精神内核的拒斥,是一种直观感受的轻松愉悦和酣畅欢快。“快乐至上”的思想l右着大众传播媒介。快感、轻松、刺激,是赢得受众的“法宝”。正如迈克·费瑟斯通所说:“在大众文化影像中,直接产生)‘一泛的身体刺激与审美快感的消费场所中,情感快乐与梦想、欲望都是大受欢迎的。,,f31(P.}}} 半个多}日_纪前,麦克卢汉就为我们指出,报纸让读者一兴趣盎然地石卜去,是基十不同受众人群的一个最大的共同点-一娱乐。传播起源十人类大生的好奇心理和获得信息的本能或欲望,而另一方ICI传播又在同时满足着人类的需求。这种快乐卞义对感性欲望的刺激和满足,极大丰富和改善了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了人的生活质量。 “世俗化”倾向的另一个极端 —“媚俗化” 虽然大众文化呈现出无限开放的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ICI性。在肯定当代大众传播}u-俗化带来人性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石到,它也滋生着许多消极因素。即媒介往往一味注币和迎合大众曰味,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传播文化的庸俗化、媚俗化。这是大众传播负ICI功能的表现。步立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ICI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日_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你大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f41(P. m}拉氏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并认为,过度沉洒十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十“被动的知识积祟”。 }日_俗化、娱乐性是生动现实的,不可或缺的,但它不能成为媒体的惟一特点,不能至上。}日_俗化传播本身在为受众提供一个宽松合理的感官享乐空间的同时,又过分注币感性欲望的满足,从}日_俗单纯息义上来理解生活和人生,将享乐、娱乐视为生命价值的币要组成。大众文化尽管消解和缓和了政治、伦理等各个方ICI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但却带来了新的问题:物质与精神的分离,土具理性与价值结构的对立,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的感性欲望的泛化。古人百“食色,性也”,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不能脱离人的自然本能与感性欲望,但人不仅仅是自然的存在物,同时也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不断克服和限制不合理的本能欲望,使之转化与升华。而}日_俗化从消极方ICI来考虑,是对人类本能欲望的放纵与支持,而日_夸大了人的欲望,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人性的品位,在给受众带来瞬间感官愉悦的同时,也导致了心灵的空虚与麻木。 }日_俗化的消极影响将会导致人文精神的消解,人文素质的滑坡,道德理想的沦丧。若一味追求}日_俗化,造成卞题精神的缺失,}日_俗化便很容易走向极端—“媚俗化”,人性的异化和变质就将成为可能。结束语当代文化的多儿化以及现代文明的内涵越来越息味着,大众需要和渴求一种具有人文关怀、通俗,偷脱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那么,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播,其必然会呈现“}口_俗化”的倾向,在这个过程中它也必然会充分展不人性并赋子受众权利。

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程论文选题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如何定题目首先看是什么专业的题目其次根据专业和教授的口味来定题目尽可能不要大众化(一)选题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具有综合性和创新性。本科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当的论文题目,但所写论文要与本专业所学课程有关。(二)查阅资料、列出论文提纲题目选定后,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和进行实验,搜集、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提炼,然后列出详细的写作提纲。(三)完成初稿根据所列提纲,按指导教师的意见认真完成初稿。(四)定稿初稿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按其意见和要求进行修改,然后定稿。 以下题目仅供参考: 1. 试论大众传播受众权利的保护2. 试论“媒介殖民主义”3. 我们为什么喜欢上网4. 浅论网络传播环境净化策略5. 大众传播受众价值的再认识6. 民营网吧生存状况思考7. 试论网络时代的贫富差距8. 试论互联网络中的舆论引导9. 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保障状况及思考10. 由我国大众传播现状引发对“社会责任理论”的再认识11. 受众行为对大众传播的作用12. 我国大众传播内容与社会道德教化的冲突及思考13. 试论网络传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14. 论我国大众传播工作者的素质15. 试论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并存状况下大众传播效果16. 从蔡智恒网上小说看网络小说17. 从《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看路遥18.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19. 试论余华的《活着》 20. 试论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21. 大众传媒与“少年作家”诞生与生长22. 试论小说与其改编的电视剧间的互动关系23. 试论受众对传媒的需求24. 试析信息不对称的后果 25. 试论手机对传统传播理论的颠覆26. 试析我国大众传播受众权益的保障状况27. 试论传播媒介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28. 媒介为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世界29. 职业记者的危机——互联网络、手机对记者职业的影响30. 大众传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31. 试析“易中天现象”32. 浅析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的选题策略33.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34.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35.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36.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37.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38.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39.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40.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41.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42.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二 1.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2.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3.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4.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5.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6.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7.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8.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9.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10.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11.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12.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13.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14. 如何克服电视法制节目的负面效应15.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16.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17.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18. 电视法制栏目的个案分析(选择某一法制栏目,如“拍案说法”或“今日说法”,进行分析)19.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20.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21.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22.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23.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24.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25.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26.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27.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28.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29.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30.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31.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32. 宪法司法化与新闻自由权利的保障33.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34. 政府官员的名誉权与舆论监督35. 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36. 对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审判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分析37. 论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38.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39.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40.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41.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42. 盲目的偶像追捧与媒体的社会责任43. 从传媒的影响力看“超级女声现象”44. 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视角看“超级女声现象”45. “超女热”对文化的冲击及其分析——从“超级女声”到“梦想中国” 三1. 报纸版面设计趋势分析2. “厚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3. “厚报”的产生与发展4.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新崛起5. 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6. 论报纸的形态及变化7. 中英新闻标题比较8. 论编辑思维9. 对美国“新闻自由”的解析10. 论新闻图片的作用11. 论报纸头版的新功能12. 论新闻标题的特点13. 报纸新闻标题与网络新闻标题比较14. 论报纸的新闻语言特色15. 论传统报纸的走向16. 论编辑的素质要求17. 《重庆时报》的版面分析18. 论新闻策划19. 论报纸副刊的变化及作用20. 报纸专栏分析21. 论报纸评论的特点与作用22. 论新闻编辑的创造性劳动23. 论报纸编辑的隐性劳动24. 论编辑的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25. 论新闻编辑人才的培养26. 论编辑处理与舆论传播导向27. 网络新闻编辑的特点28. 对新闻编辑学学科建设的思考29. 论编辑的人文情怀30. 论毛泽东的编辑思想31. 都市报的“同质化”分析32. 论新闻的世俗化33. 对当前新闻教育的思考34. 论网络媒体中编辑的角色变化35. 新闻的“软化”现象思辨36. 论媒介品牌的建立及注意的问题37. 论传媒的影响力38. 论传媒的公信力39. 论传媒的涵化功能40. 解读施拉姆的“受众信息选择公式”41. 网络时代的新闻编辑思维42. 论新闻编辑的境界43. 论新闻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44. 论民生新闻报道现状45. 论精确新闻报道46. 论调查性新闻报道47. 论媒介素养48. 新闻评论现状分析49. 论新闻编辑理念50. 电视产业的困境解析51. 报业生存现状分析52. 论媒介产品走向媒介商品的变化53. 论新媒体变革编辑方式54. 论新媒体变革传播方式55. 论新媒体变革传统媒体56. 论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走向57. 论传媒整合发展58. 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59. 论网络新闻编辑策划60. 从美国成立新媒体部队看美国对信息自由流动的威胁 四1. 简论新闻的意识形态性质2.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3. 新闻语言特征论4. 论新闻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即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讨论“新时期新闻”的特点)5.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6. 试论新闻与道德的关系7.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8. (从生活中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试论新闻的社会作用9. 新时期“新闻种类”的再认识10.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11. 新闻风格论12. 新闻的民族特点初探13. 新闻与文学的关系14. 现代中国新闻流派初探15. 新闻美学的理性探讨和认知16. 从“接受”的角度来谈新闻的写作17. 新闻“阅读”的心理机制探寻18.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19. 再论新闻批评的性质和任务20. 关于新闻评论性质的再认识21. 新闻中的美学规则22. 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的模铸23. 可视性新闻与语言性新闻未来的展望24. 如何正确地认识新闻的“工具”作用25. 新闻价值论26. 论大众传播中的个性风格27.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28. 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29. 关于当今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思考30. 应当正确地开展新闻批评——关于中国新闻批评现状的思考31. 论新闻中的人道主义精神32. 关于新闻的经济价值的思考——从中国资讯业的繁荣看新闻价值的另一极33. 新闻学与传播学现实关系的正确认知34. 大众传播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35.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36. 现代传播学论37. 试论新闻的政治监督职能38. 试论新闻的经济监督职能39. 试论新闻的法制监督职能40. 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41. 美学与新闻(具体题目同学自定)42. 美学研究(具体题目自定)43. 文艺理论研究(具体题目自定)44. 从“富士康”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45. 试论在权力和资本影响下的新闻现状46.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47.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五1. 传播效果浅论2. 略论传播效果的提高3. 传播效果评价4. 博客管理初探5. 中西采访技巧比较6. 中西新闻价值观比较7. 中西电视谈话节目比较8.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9. 外国电视节目的借鉴与改进10.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风格比较11. 广告的文化策略12. 电视广告的现状与发展13. 中国电视广告20年概论14. 广告创意论15. 广告的理性诉求与感性诉求16. 新闻写作的创意17. 新闻采访中的心理焦虑18. 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感19. 从突然公司事件看记者的社会责任感20. 新闻出版“气功热”反思21. 民生新闻与社会和谐22. 浅论突发事件报道23. 社会和谐与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2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新闻25. 科学发展观与新闻传播26. 社会和谐与社会新闻27. 新闻报道与社会和谐28. 隐性采访浅论29. 独家报道浅论30. 都市报的现状与发展31. 中外动漫产生比较32. 动漫创新初探33. 法制新闻中的隐性采访34. 新闻采访中的新闻侵权行为35. 批评报道与新闻侵权36.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新闻报道37.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新闻38. 浅论网络传播39. 网络传播与社会和谐40. 短信传播浅论41. 新闻媒体传播比较 您的新闻传播专业论文具体是什么题目呢有什么要求呢论文是需要多少字呢开题报告 任务书 都搞定了不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新闻传播学属于文学类,严格的说新闻传播学属于新闻学的一个分支,但是现在习惯把新闻学和传播学交织在一起称之为新闻传播学.原因是目前新闻学和传播学联系最为紧密.而在传播学诞生的时候传播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差的学科,传播学的很多鼻祖人物都是其他社会学科的专家,如 社会学家拉斯韦尔 政治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 新闻学人大最好,复旦传播学最好.

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方向,你选好几个学校分别查一查去年招收的方向,应该变化不大。1 是2 我是文科生,估计用得上的,亲。3 广告和影视未来发展方向不一样,你要看你的喜好,和未来规划4 不错

1,也就是新闻写作、编辑、评论之类的2,可能有帮助3,看自己口味,但考虑自己喜欢的,考研,兴趣是动力,就业是方向。4,未来的主力是服务行业啊。由于关系到你的考研就业,推辞你好好考虑一下自己以后的工作就业,按自己心里想的去报考吧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论文

定量研究方法一般来说有实地调查法、控制实验法、内容分析法。一般传播学专业书里都会有的,建议去图书馆借一本书来看,或者参阅相关定量研究的实例,比在这里问到的结果有意义的多。祝你好运!

新闻传播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般有二手资料研究法、观察法、小组座谈会法、深层访谈法、个案研究法五种,具体可参考一本书《传播学研究方法》。 新闻传播学研究有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之非量化的研究。而定量研究方法就是对一定数量的的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封闭式(结构性的)问卷访问,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计算机的录入、整理和分析,并撰写报告的方法。

好写的,有具体的写作要求就可以搞定。

1、仅仅以723事件为题材很难构成一篇硕士论文;2、想研究舆论先梳理一下有关舆论方面的理论,比如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等一些基本理论,再结合自己观察到的案例,看看有没有什么启发;3、提炼出自己假设论题,就可以设计论证程序了;4、研究方法不止调查一种,再想想——我也替你再想想……

传播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邓树明

个人基本情况:我本科就读于川内某普通一本社会学专业 ,报考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初试362 政治68 英语68 专业一96 专业二130。跨考上岸。回顾我的备考过程,从迷茫择校,学硕专硕的选择,到专心备考,成功上岸期间包含了太多的难过和幸运,因为经历所以感同身受,因为热爱所以奔赴山海,希望明年的4月可以与你相遇在樱花大道,为这一年的辛苦和努力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关于择校:

不得不说,考研的确是一件选择大于努力的事情,择校务必认真考量自身实力、可支配时间以及目标院校难度,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我本科学习的是社会学,本科期间学习的知识也与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存在诸多重叠之处,我很肯定我对于新传专业的热爱和喜欢以及未来职业规划的方向,这也是支撑我一直不放弃埋头苦学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它的发展前景较好,发展空间很大,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投身于跨考大军,做出了绝对不后悔的重要决定,3月初,我就通过搜集经验贴,了解了跨考需读书目,并开始了第一轮的阅读。

这个时间我还没有选择心怡的院校,等4月回到学校后,有听老师建议报考学校,我本科不算差,所以考研肯定是要往上走一走,在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了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地处魔都,作为985高校是比较小众的新传院校,同济大学新闻传播系学属于二级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管辖,学院建立于2001年,致力于培养具有新理念、新视野、新技能的艺术与传媒领域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与德国包豪斯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联合开展“双学位硕士”培养,与美国、德国、法国、香港、台湾等多所大学开展互派学生交流学习计划以及教师互访讲学计划。21年同济新收学硕统招录取了20人,总分线390,单科60,60,110,115;专硕统招录取11人,总分线370,单科55,55,110,115。同济的考题风格相对来说是比较灵活,但是难度不是特别大,2021年学硕、专硕均有扩招趋势,但人数不算太多,总分的划定主要依据每年考生的的总体分数,必须强调的同济特别!十分!非常!重视公共课分数,因为每年都存在单科不过线而无缘复试的情况。

二、政治部分:

书目清单:肖大大的讲义、1000题、肖四肖八、风中劲草以及各大讲师的押题卷

大学没咋接触政治,所以对于政治相关知识较为薄弱的,只能“笨鸟先飞”早点下手,我从7月初开始用肖大大的讲义配合徐涛的课程,每天学习一个章节,并完成相应的1000题的题目以用来巩固知识点,切记一定要按照计划目标学习,以免推迟进度。

在习惯政治知识的结构模式后,开始将政治学习转变为专业课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我是2个小时专业课+一节政治课的节奏进行第一轮政治复习的,在9月开学前结束第一轮政治学习。

二轮复习过程中,对于第一轮知识的遗忘不要感到慌张,即便觉得脑袋空空这也是正常,及时复盘和反复回看就特别的重要,找到薄弱的地方查漏补缺,把一轮中1000题的错题进行复盘。对于跨考生来说马原以及史纲这类脉络清晰的,分类明确的知识点可以建立思维模式图,以便于快速记忆和分类,很适合理工科生的逻辑结构!

由于我习惯于刷题而不喜欢背书,涛涛的《优题库》和肖老的《1000题》我都刷过一次,一定要有效率地刷题,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质一定大于量。

10月底开始背书,我选择了学长推荐的风中劲草,内容详细还标注出每年考题,着重推荐腿姐的押题班!作为最早出的押题课程,腿腿子绝对的良心,不仅有技巧课还可以同时保持题感,对于不会的题和模糊的知识点,一定要亲自翻书,可以用标记纸标记,每天早上花1个小时过一遍,以混“眼熟”。

到了备考的最后一个月,保持题感是十分重要的,每天一套押题卷对于我而言是最好的选择,即回顾了基础知识又快速了解最新趋势。同时背书重点开始转向分析题,政治分析题每年根据国内外大事件重点不一,没有捷径可循,不论怎么传哪个老师押题有多准,请在心中默念“肖大大yyds!”肖四背就完事了,一定不要带着押题的侥幸心理,稳扎稳打才是硬道理。

三、英语部分:

英语是我在考研备考期间花费时间最少,但备考开始最早的一门。之所以说备考开始最早,在于我从20年3月开始就在单词软件上开始以每天两百个单词的任务量开始了考研单词的背诵,单词背诵的较早开始也为我后期进行题目的练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至少在阅读方面我很少会遇到单词理解的障碍。而花费时间最少则在于我在背单词和做往年真题之外,并没有再花费额外的时间特地去练习写作或者学习语法,而这也有赖于在大学四年期间我对英语的持续学习,前期的积累让我在考研备考期间省了不少的力。

总的来说,在考研英语的学习上,我觉得最重要的两点还是掌握单词和练习真题,只有不停地积累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

练习英语真题和练习政治不同,英语的真题需要完整地限时地做,作文翻译都要做。写完作文翻译后,回过头来对照范文,看同样的意思范文是如何表达的,自己的表达又有何欠缺之处,在我看来这是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翻译写作水平的办法。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英语学习,如看到一个中文词汇时时想着如何用英语表达,这也是能够有效提升词汇量与英语表达能力的办法。

四、关于专业课:

同济题目灵活多变、开放性极强,大纲规定只考简答和论述题,从20年开始出现名词解释,之前也出现过小论文,研究设计以及新闻事务,涉及范围较广,风格多变,那么做到统筹兼顾,打好基础的同时让自己掌握开放性题目的风格,这样才能稳操胜券。

同济参考书:

官方参考书一无死角背诵,一直背到考前!

《传播学教程》:重中之重!!确保无死角的背就完事!同济会考的比较细,比如之前考过传播障碍传播隔阂,因此大家对细小知识点也不要放过哈。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这本书是翻译过来的,案例比较多。也是建议一边看的时候一边整理硬知识,案例部分可以适当不背。其中第十章、第十一、第十二涉及的是统计学的一些知识,看一看了解即可,一般不会呈现在卷面上考的。每一个研究方法可以按照定义、特点、优缺点、操作步骤、案例来记忆。

2.其他参考书一要看,但可以有侧重的整理笔记进行背诵!

《网络传播概论》:这本书非常重要!建议大家看熟练一些,重点章节建议背诵,里面的很多语言和案例在答题的时候都是可以用的。其中我觉得比较重点的有:第一章345节,第二章,第三章5到10节,第四章145节,第五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确保每一章节的小标题、重点名词要掌握。

《传播研究方法》(柯惠新) :这本书比较好读,而且适用于答题的干货很多,建议和研究导论那本书结合起来整理笔记。比如之前同济有考过量化研究的抽样方法以及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在这本书里就有现成的答案哈。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这本书非常经典好读,而且干货满满,建议和;高教版一起看,可结合起来整理关于新闻学方面的笔记哈。其中要注意一下类似舆论和新闻舆论,宣传和新闻宣传这种地方,同济之前就有分别考过新闻舆论和舆论,背的时候不要搞错了哈。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这本书对于传播学教程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拔高和补充。建议根据自己的情况来整理背诵。其中涉及多伦多学派的内容一定要看,还有关于各个效果理论的内容也要重点看看。

3.拓展书籍一有余力可看,用于拓展视野,丰富答题思路

《新闻业的救赎》一 (彭增军)这本书很好读,而且案例和论点也很适合初试答题,尤其是对报纸消亡、传统媒体的改革和创新等问题的观点非常有启发性,可以直接用于答题。建议要看课外书首选这本。

《数字麦克卢汉》(保罗 莱文森)同济每年几乎必考技术学派以及和技术有关的题目,而莱文森的观点可以说是初试答题的万能必备了,所以莱文森的这本书可以挑着看一下,对于理解他的观点很有帮助。同济之前有有考过莱文森的的媒介演化三段论,在这本书里就有详细的介绍哈。

《网络社会的崛起》(卡斯特)同济真题曾有涉及。

6月之前:专业复习第一轮

作为跨考生。我深知越早开始越好,并且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3月开学,以《新闻理论十讲》作为过渡期在半个月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开始了专业课参考书的学习,仍然是制定每日学习目标,按时按点完成就可。第一遍读,不放过任何细节,尽量掌握4本参考书中的每个知识点,硬知识上一定不要留死角,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及时与学长学姐进行沟通,争取当天问题当天解决。

7-8月:整理+总结,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因为我长年理工思维和学习方法让我喜欢归纳总结,找准自己的学习方法后,在第二遍学习专业课时,开始着手教材基础知识的思维导图的绘制。绘制每本书的大框架,在后续读书中将知识点列入,此类工作虽然会较为浪费时间,但是为后期的背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让我在脑海中对专业课有了大致的定位。

9月:背诵之余,抓实务

9月开始回学校后,每天早上8点准时到图书馆,先开启背书2小时,这作为新传考研人来说可谓是必经之路,将自己总结归纳的知识,每日反复背诵以增加记忆程度,记得放声背诵哦!(亲测有效)

同济出题涉及面广,因此不论是新闻稿,评论,实验设计还是活动策划等其他类型的事务都有所涉及,在枯燥的背书过程中选择爱传播的事务课,对于跨考小白上手很快,澎湃、人民时评、新京报等媒体评论可以作为娱乐放松,培养良好语感,虽然期初可能会低分或则满篇红字,但慢慢地也会看到实务的进步。

10-11月:紧跟答题班,队伍不能掉

10月爱传播的答题班就开始了,在我对比了好几家机构后选择了爱传播的答题班,以专题为例每周两节课的安排,对热点进行解析的同时对上周作业进行讲评,不论你再忙再累!答题班的作业绝对不能落下,期初可选择机答,在第四次作业后我开始了手写(毕竟新传也是一个考验手速的专业),并且认真复盘每次作业的得失,将背诵的知识灵活运用在日常答题中,我习惯于将精彩的语句和高级的理论摘抄在本子上以备未来有需之便。

10月中旬左右,参考书目至少背完3遍了,起初背书的确很慢,但是后来会越来越顺利的,背诵的过程一定得保持清醒的头脑,整个考研过程中我背完了整整7遍专业书。

11月到考前:真题安排上,基础不能忘

你要明确的一点是书是背不完的,只有理解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将他运用到你要输出的内容和表达的含义中,睡前定时阅读新传考研公众号的推送,紧抓热点的同时补充框架内的知识欠缺,每周三到五道真题训练,一是了解真题,模拟做题感觉,二是可以提高答题的质量,为考场上的输出做准备。另外,模拟考非常之重要!不要因为任何一次模拟考的成绩影响心情,你要时刻牢记不到最后一刻都不定胜负,练到考前最后一周,保持手感很重要,吃一堑长一智,别气馁,撸起袖子干!考前至少模拟3次,我自己是分别在11月底、12月初,中旬进行了三次模拟,以确保自己能够按时完成题目,并找人批改。后期也可以自己根据真题特点自己出题自己模拟。

写在最后的话:

我认为我的考研经历或可以总结为两个关键词:了解与理解。了解指的是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学习方法。在备考前期,我也走过不少弯路,看了几十篇经验贴,想要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盲目地做“阅读笔记”、背书本,浪费了不少时间,后来我开始回想自己过去一直以来的学习习惯,意识到比起忙不迭地开始背书、记笔记,我也许更需要一个“引路人”带我先进入新闻传播学的殿堂,否则再如何死记硬背也无法有效运用知识。所以在这里告诉大家你看的的考研经验也许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也希望大家结合自身情况有取舍地使用这篇经验贴。祝大家都能上岸,冲啊!

我是考武大传播的 在网上搜索“逆转录猴子”的文章 [转]北京大学传播学推荐参考书目解析与阅读意见 这段时间以来,不断有研友问到我关于参考书的问题,通过我二次考研的经历也体会到能否有效的看书是专业课决胜的基础之所在,所以这样一篇解析是不得不写的。 闲话少说,首先是最重要的说明: 1 书目来自试题!北大不提供参考书,选择参考书目的标准应该紧扣历年试题也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而我始终认为如果没有全面和有效的阅读意见和针对性的历年试题解析,这样的推荐书目简单的落列名字意义是不大的,这正是网络上现存书目的问题。 2 不要嫌多!北大的专业课特点是上不封顶,就是说既然没有参考书,题目上就流出了给你足够发挥的空间,很具有纵深性,只不过少有人能达到罢了,这就每年专业课绝少一百二三的原因。近两年的题目更是告诉我们要专心看书,不要妄图通过自己强大的创新能力和飞扬的文采通过专业考试,这些只是锦上添花的手段。 3 不要嫌少!读书的目的只有两个,一建立理论框架 二把各个知识点填充到自己的框架当中去,北大的考察虽然想法很好,但每年考生能达到的水平是有限的,从历年录取生源的考分来看 大概就在110分上下,从大部分人的得分来看北大还是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就是最基本的东西一定要掌握牢,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不夸张地说,若方法正确善于思考,只需要熟读三四本书加几篇论文就能达到100分,第一年我只看了最前面的三本加谢新洲的网传概论就上了114 111 今年也不过111 113。从0分到100分如果说是三四本的量,可若是上到110120就是三四十本甚至更多地阅读和思考,就算是这样若方法错误又没有建立框架还会导致上不到100分 所以,接下来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点: 4 思考远比阅读重要!建立框架,明确阅读的针对性,整理笔记,融会贯通,迅速找到每本书中你需要理论和知识,把每本书的知识整合或丰富到你原有的框架当中去,这样才是有意义的阅读。这样可能你的阅读量会达到巨大,考试前所需要看的笔记可能只有一两本,因为你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抽出来了。 5 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把传播学回归到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再回归到一般的社会理论,当你完成这样的飞跃后,在回过头来看真题就会觉得豁然开朗,决不会没东西可写了。 6 考察范围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个人觉得没用的就没有列,每本书的阅读建议我也都写清楚,希望能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我本人是考大传和网传方向,所以别的方向我爱莫能助。本方向的特点,用一句话说就是没有专业知识,所以综合二的考试其实是传播理论这一门的延伸,所以这个书目也可以看作综合二的参考书目。 7 最重要的一句话:理论史是一条河流!怎么建立框架,很多人这么问,这个问题我实在无法回答,就用这句话,大家在自己的阅读当中体会吧…… 基础书目,根据0607两年的理论卷的考察范围,列出以下核心书目,算是100分的奠基石。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 2002-9-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有人说只看郭书考北大会得零分,我想那是因为还没有把其看细看透。郭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每年至少80分的直接考点,更在于其统摄性。郭庆光虽然在日本碌碌无为却绝不是剪刀加浆糊的学者。这里每个知识点和细节都必须掌握,建议背诵。而且至少要自己做两遍笔记,待看过更多进阶书目后在回过头来看郭书,定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 / 2003-8-1 / 新华出版社 李彬是万人迷型的学者,适合上百家讲坛。若你是传播学的门外汉,从此书入手会感觉非常的有趣,对提高兴趣很有帮助,不过在进一步的阅读中,要尽快忘掉引论中那些充满浪漫主义的表述,尤其是增补的批判学派的那部分,体系混乱。不过这是目前为止可读性最强的入门读物。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 (美)沃纳.赛佛林 / 等 / 2000-1-1 / 华夏出版社 / / 平装 / 郭镇之/等 这本书其实翻译的很烂,使他的作用大大打了折扣。其价值就在与知识点相当的丰富,对效果观的源流有很好的总结。最重要的部分,有个效果研究的时间表,非常有用,还有最后用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整合全书,对这个模式一定要透彻理解,很具有解释效力。且从来没考过。此书应该与里程碑结合看。 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 (美)巴兰(Baran .) / (美)戴维斯(Davis .)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 Foundations, Ferment, and Future; 3 edition / / 平装 / 曹书乐 我最强烈推荐的一本书,有前辈的帖子也提到过。建议完成郭书和李书后立刻转入此书的阅读,这本书很好的验证了“理论史是一条源流”,体系清楚,环环相扣,把美国传播学研究的一条大河叙述的非常清楚,建议对此重视程度等同与郭书,做笔记和内容提纲,把作者的这条线拎出来变成你的。值得一提,本书从芝加哥学派开始,一媒介素养运动终结,遥相呼应,好像一滴水经过漫长的旅程又回到了他的起点,非常的有感觉啊。芝加哥学派对于美国除效果研究以外理论的影响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翻译版 李特约翰(Littlejohn,.) / 2004-9-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平装(无盘) / 史安斌 本书很难肯,但还是建议把它肯下来。它的价值不在于知识点,而在于启发性。小约翰很好的梳理了认知取向和符号互动取向之间关于人行为是怎样产生的二元对立观点,既积极行动中的人和被情景和关系建构的人,最后用吉登斯的双重结构观统摄了二者。把这条主线找出来,对于提高传播无学的认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书中谈到了大都是心理学范式和和社会学范式的诸种理论,这些问题只能叫做传播理论(和传播有关的理论),不能叫做传播学的。关于贝特森和帕洛阿尔托群体的介绍也是必须掌握的。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罗杰斯 / 2002-3-1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 (美)E·M·罗杰斯著殷晓蓉 传播学史是必读书,不过却不宜放在很靠前的位置看,就算看了也是云里雾里,若完成了以上书目后在回过头来看史,就会清晰很多。此书不用做笔记,不过读几遍都是不为过的,前半部分比较重要,施拉姆的部分可以略读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 (美)洛厄里 / 德弗勒 / 2004-5-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 刘海龙等 效果研究的结论都来自於具体的研究项目,不对这些项目有所了解,对效果研究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和记忆上,这本书虽然不是必读,但若能通读一边会大大加深对效果研究诸理论的记忆,且对实证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也很有用。另外,译者刘海龙是我很喜欢的年轻学者,理论水平和翻译水平都很好,将来必成气候。 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新世纪传播学研究丛书 张咏华 / 2002-12-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美国的研究源流若分成三路,就是结构功能主义,符号互动论,媒介生态学(技术主义),张永华作为国内关注技术主义的少数学者,这本书写的还是很全面的,虽然没有什么思辨。用于考研再合适不过,建议做笔记,干的东西是很少的。 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 李彬 / 2003-8-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又是李彬的书,不过在符号学这块实在是缺乏适合考研的好书,这本足够了,重在此书中的人物和知识点,在进阶阅读中再把这些人整合到欧洲研究的大框架当中去。不可以此书为框架! 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黄旦 / 2005-12-0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个人认为,复旦出的这套书中,黄旦的这本是水平最好的,更像是一片学术论文,李和张的书说白了是理论史的整理和介绍,扫盲读物。新闻专业主义每年都是热点,吴靖等人也很关注这一问题。很多学校都考过,北大考他也是迟早的事,建议对这块要有一定的掌握。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张国良 / 2003-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意义不大,书不错 补充书目,再重复一次,基础理论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再补充了一堆书目,查缺补漏,虽然大部分都是重复,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只有把基础打牢,100分拿到手,才能向更高的分数上。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 小册子。 传播学关键术语释读 作者没什么水平,不过这种书适合考研,其中像受众商品论,作为仪式的传播,这样的概念都是很有考试像的。 传播学概论 / 男人,女人,信息和媒介 威尔伯-施拉姆() / 波特() / 1984年 / 新华出版社 / 怎么说呢,有就翻翻,没有就算了,相信以后不回在考施拉姆说过的某些话了,不然就是倒退了。 传播学概论——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周庆山 / 2004-9-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剪刀加浆糊的典范,你会在很多原著中找打被他剪下来的内容。 传播学概论 吴文虎 / 2005-06-01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这本给自考生用的书很神奇,附带了一个练习册,虽然题目比较搞笑,不过用来复习基础知识还是很实用的,不过市面的上不太好找,得去自考书店问问。 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 / 1997-4-1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 平装 又一本,北广的,胡整容是水平一般的学者,翻一遍即可,查缺补漏 传播学概论 许静 / 2007-3-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今年刚出的新书,我还没看到过。强烈建议大家淘弄来,许静在北大给本科生讲概论有几年了,估计这本书可以算是她的讲课大纲,虽然估计也是研究生写的,水平上肯定比剪刀浆糊的强。 进阶and综合: 相比于批判学派,我更喜欢用“欧洲研究”这个词,用以和美国研究相对,应该明确的事,美国研究并不只是经验研究,欧洲研究也并不只是批判那么简单的。所以对于这部分的书目,旨在明确这写研究的本来面貌,弄清互相之间的关系,绘制出完整的水系图。需要指出的事,对于进阶的阅读一定要掌握度,始终记住你是在准备和传播现象有关的考试,任何理论都要在你的头脑中紧扣这一主题,要把每种理论每本书中和这一主题契合的东西提炼出来,且不可陷入社会理论的汪洋大海中难以自拔。我就曾经过这样的错误,记住,自己的边界越广,弄不清的问题就越多,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因为一年的时间只够考研的,不要觉的自己是在做学问。 传媒批判理论 潘知常 林玮 / 2002-12-01 / 新华出版社 / 一直苦于没有一本比较理想的统合欧洲研究的书,只能这本凑活了,虽然是学生写的,不过对于各个传统的介绍还是很全面,可以用此书再去网上按图索骥,不过这本书本身写得不好,这点要明确。 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西方新闻传播学 经典文库) (英)纽博尔德 编 / 2004-1-1 / 新华出版社 / / 汪凯 / 刘晓红 一块大砖头,每天啃一点就行。有些论文非常重要,几乎是必读的,如霍尔的 文化研究两种范式,霸权在文化研究中的作用 政治经济学的某写论文 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 (英)泰勒(Taylor,L.) / (英)威利斯(Willis,A.) / 2005-4-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世界传播学经典教材中文版 / / 平装 / 吴靖 / 黄佩 这本书应该列入必读书目,吴静给本科生上课用的教材,又是她本人翻译,今年综合中的“类型”一题就来源于此,必读必读!很多关键概念啊! 文化研究导论 陆扬 / 王毅 / 2006-1-1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高教的那本导论我没看过,这本是中国人原创的,有一个是洪美恩的学生,算是文化研究的嫡系了,对此书的评价我写在豆瓣里了,北大近两年对于文化研究没什么大的考察,2008要小心。 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美)凯瑞 / 2005-8-1 / 华夏出版社 / / 平装 / 丁未 凯里知道吧,就是仪式的观点的提出者,这本书吴静女士也是很稀饭的,美国的媒介和文化研究还是有其本土性的,这书不厚,建议全书阅读。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英]约翰·斯道雷 / 2002-2-1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 杨竹山 / 周辉 / 郭发勇 这本书翻的比较晦涩,有余力可以看看,对“霸权”传统的解读相当到位 童年的消逝 (美)尼尔·波兹曼 / 2004-5-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 吴燕莛 娱乐至死 (美)尼尔·波兹曼 / 2004-5-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 章艳 这两本书闲着时候就看了,非常有趣,学累了是很好的放松。记住,postman是媒介生态学的直接创始人,从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他的思考范式。 拓展阅读,学有余力的可以看看,这两本书很宏观 很形而上,我也没很好的把握的说。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 (英)麦奎尔 / 2006-7-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 李琨 / 崔保国 传播的观念 陈卫星 / 人民出版社 / / 平装 北大老师的书,很少,怎么也得看看 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网络传播丛书 谢新洲 / 2004-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网传方面没什么现成的书,主要还是要考论文,不过谢新洲的这本可以当作基础读物,以前也是有过相关内容的命题的。比就如今年的知沟and信息沟。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 杨伯溆 / 2002-1-1 / 人民出版社 / / 平装 杨伯叙是有强烈政治经济学倾向的学者,从这本书能看出他的思想,我觉得他在出题中也有相当比重,特别是他关注的社会网络化和地域场所化,08很可能命题的! 北大新闻传播学评论(共两辑) 今年综合中,创意产业一题 第二辑中许静有论文介绍,所以了解北大老师的关注点和研究重点,是考试前必须要做的工作 文化帝国主义,爱德华萨伊德,李琨译 看不看都行,萨伊德是东方学的著名学者,06年的试题有体现已经 基础读物 若你和我一样是从一个理工科的门外汉进入传播学考研,下面几本书将是你必看的,如果连自己学的这门课研究的对象都不了解,还谈什么年研究生啊。 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新闻与传播系列教材 李彬 / 2005-8-10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李永健等编 / 2003-10-1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传播学是什么 陈力丹07年三月刚出的新书 高中生阅读水平 我站在书店里翻了一遍 鉴于陈的口碑 这本书的质量还是相当不俗的 建议理工科开始入门传播学的考生找来看看 陈力丹就如同一个为考研而生的学者 他写的论文造福过千万考生 大家一定不要放过此人的著作 研究方法 到底有多重要,我想大家都清楚,以下书都差不多,袁方的书是本科社调课的教材,芭比的是研究生的教材 ,建议至少看其中一本,其他两本针对性很强,也建议至少看其中一本。 大众传播研究方法 (英)安德斯·汉森 / 2004-11-1 / 新华出版社 / 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 / / 简装本 / 金兼斌 / 崔保国 / 童菲 大众媒介研究导论 (美)多米尼克 / (美)维曼 / 2005-7-1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 金兼斌 社会研究方法(第10版) (美)艾尔·巴比 / 2005-6-1 / 华夏出版社 / / 平装 / 邱泽奇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袁方 / 2004-1-1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平装 最后一点,还是再重复,基础是最重要的!所以,最后推荐的就是中华传媒网出的精编,手里有此书的人可以回去自己对照一下0607年的试题,大大得多啊。考试前两天看几遍绝对是有奇效的。 还有最后一点,考试不只是知识和方法,还有其应用,所以仅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考北大必须要做到一只眼看天,一只眼看地,就是既要踏踏实实仔细看书,又要持续关注业界和外部世界的动向,缺一不可(不然出个题你连是什么事都不是到,还怎么应用理论去解释啊),理论看书,热点看论文,时事看网络,切记切记! 总算写完了,为了这个书目思考了近两个月,熬了一个夜,但愿能给后来者一点帮助。不过考研终究是一个人的战斗,独立的思考和搜集信息比知识更重要,有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或回站内,但问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去寻找答案啊。祝大家成功! 考研加油站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