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04:55:39

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论文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参考文献:〔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Eic Readera.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4.〔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百度吧。。。 没有白来的便宜。。。

1、基于环境行为学的特色书店设计研究 2、试论社交媒体带来的人际交往空间演变 3、高校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4、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 5、众创时代下的创新型孵化器建筑设计研究 6、广州地区高校学生活动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7、城市商业中心娱乐休闲场所微区位研究 8、基于HMM和ANN混合模型的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 9、酒店“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制”过程和效果研究 10、梦吧咖啡厅营销策略研究 11、高校校园边缘空间的优化方法研究 12、中国城市青年旅舍设计研究 13、功能复合化趋势下的博物馆空间组织研究 14、基于商业业态提升的古镇风貌整治 15、工业风在小空间威斯汀咖啡厅的应用 16、高校学生宿舍功能配置设计研究 17、四种类型公共场所室内PM 18、《树洞》心灵咖啡店商业计划书 19、长春市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业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20、临颍县电影院室内设计 21、集约空间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22、大学图书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23、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茶楼商业模式转型研究 24、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博物馆案例解析 25、环境行为学理论下的大学整体式教学楼设计研究 26、基于心理账户弹性特征下消费者行为决策的研究 27、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休闲空间研究 28、城市自助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 29、五星级酒店部门着装及配比设计研究 30、日本不同形态咖啡店的社会作用研究 31、色彩搭配在咖啡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2、温情治愈系动画创作模式研究 33、清大智博公司东师咖啡厅营销策略研究 34、高层总部办公建筑交往空间研究 35、娱乐的力量 36、大数据与PSPL调研法相结合的美国城市主街区公共空间调查与研究 37、“佳缘”校园文化咖啡厅联盟商业计划书 38、高校学术交流中心设计研究 39、济南市区餐饮店名研究 40、咖啡厅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1、城市综合性公园餐饮服务设施的规划与设计 42、餐饮空间的情景式设计方法研究 43、企业自用办公楼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44、公共建筑中人性化的服务空间 45、当代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相关研究 46、广州餐饮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 47、高校餐饮空间多元性设计初探 48、广州市大学校园居学社区的建构研究 49、基于话题分类的汉语教学影视片段资源库构建 50、基于用户体验的咖啡厅营销推广设计研究 51、妹岛和世建筑创作的时代适应性研究 52、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 53、中原咖啡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54、治愈系主题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55、手办模型主题咖啡店设计研究 56、高校图书馆复合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研究 57、成都市中心区餐饮业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 58、丹麦当代文化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 59、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商业化研究 60、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 61、大连城市中青年游戏休闲行为研究 62、语域理论视角下的幽默研究 63、博物馆教育活动研究 64、创新和成长导向下的大学校园声环境及建设策略研究 65、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艺术区比较研究 66、文化娱乐设施集聚区建设研究 67、研究型大学的协同创新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68、我迷故我在 69、复合空间视野下当代学术型图书馆的'行为模式与空间定位 70、商务型会所的研究 71、体现饮食文化特色的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餐饮空间构建策略及设计研究 72、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学生中心”设计研究 73、骑行行动咖啡品牌策略研究 74、北京地区星级酒店餐饮功能和空间设计研究 75、博物馆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76、译者素养在翻实践中的体现 77、国内星级酒店餐饮空间策划与设计 78、温泉度假酒店空间设计研究 79、以行为需求为导向的广州地区大学生宿舍底层空间设计研究 80、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性策略研究 81、关于茶馆休闲空间的社会功能分析 82、上海休闲娱乐区布局及设施配置研究 83、成都CF咖啡师培训学校创业计划书 84、研发型高科技园办公区的休闲空间研究 85、餐饮业员工情绪劳动、组织承诺对服务破坏的影响 86、餐饮空间室内光环境意境塑造研究 87、基于移动设备的O2O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88、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89、论海口骑楼建筑文化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90、平庸与日常的“观照”-《此处》的创作阐释 91、大学设计专业学习行为模式及交往场所研究 92、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研究 93、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近地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探研 94、现代综合医院餐饮服务空间建筑设计研究 95、城市遗产视角下的西安德福巷研究 96、高层办公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97、岭南地区复合型文化建筑休闲空间设计研究 98、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研究 99、旅游广告中民族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100、大型博物馆主要公众服务空间设计 101、办公室设计对员工身心健康正向影响之可能性 102、基于“乐活”理念的城市滨水区游憩行为研究 103、如何提高谈话类节目的魅力-栏目《三百六十行》创作分析 104、巴黎博物馆“非展览类”公共空间功能复合化研究 105、原生装饰系统在咖啡休闲空间中的应用

一、博物馆旅游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日渐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全球范围内来看,著名的国际中心城市在发展都市旅游业时,几乎无不依仗博物馆的建设,并以此闻名于世,吸引大量的游客。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在2006 年共接待参观者830 万人次,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人数也在460万人次左右,上海博物馆一年的游客接待量也大约在106 万人次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休闲必将成为21 世纪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主题,成为人类在社会新文明体系创设中的精神归宿[1]。休闲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旅游的逐渐兴起反映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诉求。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正迎合了文化旅游的潮流,顺应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受到公众的重视和青睐。由此,笔者认为,博物馆旅游可以定义为: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或者休闲娱乐等目的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的短暂停留过程,获得审美与愉悦体验,并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暂时只能找到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

博物馆研究外国论文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参考文献:〔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Eic Readera.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4.〔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所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相比无论是谁也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之”之名也正代表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是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论文

攻读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科目:文博综合)一、考查目标 攻读文博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概论和文物保护学概论四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文博工作实际问题。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考古学概论 约80分 博物馆学概论 约80分 文物学概论 约80分 文物保护学概论 约6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40分,共160分一、文物学概论 主要参考书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二、博物馆学概论主要参考书 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三、考古学概论主要参考书 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四、文物保护学概论主要参考书周静 罗雁冰 康忠镕编:《文物保护学基础》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王蕙贞编著:《文物保护学》 文物出版社 2009年。

请问四川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的报录比是怎样的?

江苏师范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生考试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考试,考生需要通过严格的准备才能取得好的成绩。参加考试前,应该认真准备,多看一些相关书籍,掌握文物与博物馆研究的基础知识,做一些文物论文的撰写,多看一些文物经典著作,把握文物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参加考试的必备条件。

budong

艺术教育博物馆相关素材论文

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随着时代的更迭,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学生的思维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表现得极度灵活。既定的国家课程只能满足学生的基础性知识需求,高等教育的创新需要一线教师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在实践中发挥自身所长开设具有一定特色的校本课程。徐州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将汉文化融入徐州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课程从理论构思到实践,可以弘扬徐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热情,使高校艺术教育更具有地方特色。

近年来,高考参考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招生计划不降反升,使得高考录取率升高。也就是常言说的考大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民族整体文化水平得以提升的前提,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标志。同时,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高校的生存与建设特色也在融合地方文化过程中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而这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教育,多是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存在的。

一方面,国家课程内容作为基础性教育是每个高校学子必须掌握的。另一方面,各地文化存在差异,这样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只能在当地施行。学生通过对特色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国家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能更牢固地掌握国家课程内容。开发新课程也可以丰富学校教学形式,实现课程的创新创优,体现出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但是,在诸多利好情况下,我们不能忽视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现在高校中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的教师有变少的趋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究其原因,当下高校教师各级职称的评定多是以教师在特定时间段内所产出的科研成果等级、数量作为评价杠杆,这使得本应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师转变为科研达人,轻视甚至是忽视教育教学。不仅如此,高校教学中学生优劣等级由执教教师主导评定,即这一门课的教学、考试、阅卷、给分等都是本课教师掌握。这也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由此,我们能不能想象大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会出自何方?学生缺乏有教育热情的教师,缺乏引导他们学习的一种兴趣。当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全依赖于教师,但是教师有引导的职责。所以,基于特定地域文化圈内的高校,可以发掘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将之融进学校教育之中。

考虑到新教材编订需要耗费教师的人力、学校的物力财力,学生购置新书有一定的经济负担。还有校本课程的灵活多变性,即新教材使用的年限不定。所以,与校本课程对应的教材并非完全要重新编订。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两种形式:一者,将教学内容穿插在国家教程之中,以国家课程、教材作为基石,地方文化的引入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知识穿透力;二者,设计新课程,限于课程形式的创新,通过新形式,把握地方文化,提升学生对特定文化的感悟力,使其泛化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去。

本文以徐州的汉文化为例。徐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城市的建设选用汉文化作为主题,还有专门的汉文化景区,聚焦于两汉文化,展现“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此外,在徐州博物馆中还有金缕玉衣、银缕玉衣展示。徐州沛县文化馆保存着著名的“大风歌碑”。徐州高校的艺术教育可以与徐州的汉文化紧密结合。

一、立足教材,更新教法

在讲解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需要立足于书本,因为这是教学之本。但是我们可以更新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特定艺术课程中的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由彭吉象主编的《中国艺术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上编的第二章“秦汉气魄”中,讲到汉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汉代的建筑特色、汉代的雕像特点、汉画像石、汉画像砖、汉赋等。在第四节“汉画像——一体古今”中提到汉画像的典型意义:“汉代画像基本都是这种从上到下的神话、历史、现实的画面结构,都是由神话人物、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的事件构成三大系统

①中编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论”中的第三节“中国传统雕塑”中提到:“明器的种类在汉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武士俑、文臣俑、舞俑、乐俑、侍从俑、庖厨俑、说唱俑、杂耍俑等现实生活中各种角色的人物几乎都能在汉墓中找到。动物俑同样包罗万象,家畜家禽中的猪、羊、鸡、狗、马、牛、鸭、鹅等造型无所不有。此外还有许多的建筑模型、器具模型。”

②这本《中国艺术学》是很多高校考研用的参考书目,书本上的知识是比较单一化的,完全用文字符号叙述。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艺术品,很难通过抽象思维构建大脑中的汉画形象框架。

徐州有着这样的文化景区,教师可以在教法上实现创新。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放映纪录片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视听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范围,使得教学具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汉文化知识。其次,“写生”作为艺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以打破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禁锢,发挥自身的特长、特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外出进行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写生活动。

二、创新创优,开发新课程

俄国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中,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艺术从生活中来,其本身又是高于生活的。他的观点可以理解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基于生活的筛选与再创造。唯美主义经典的艺术理论大师,奥斯卡·王尔德讲艺术与生活之间则理解为相反的关系,他主张生活史模仿艺术而进行的。王尔德认为艺术作品是杰出的艺术家创作的典型,大多数人只是通过模仿艺术来生活。这样看来,虽然对于究竟艺术与生活何者为第一性这一问题我们给不出标准答案,毕竟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是,生活与艺术是紧密相关联的。教材对于知识的整合性决定了读者需要通过“神思想象”的过程领悟其中意蕴。

徐州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汉文化资源突出,汉文化通过汉代古迹实物展示出来。徐州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完全有条件将这些资源渗入其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走进汉文化,“神与物游”,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汉文化,感受汉文化。在新课程的开发中,我们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开设摄影课、艺术品设计课、拓片制作课等,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弘扬汉文化。在新课程的设计环节须得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校本课程以选修课形式出现,学生个体爱好不同,可以创新多种形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学生带着对课的热忱学习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但是为了课程的教学质量,要控制好受课学生数量。其次,课程进行过程中,涉及户外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预设工作,安排学生有组织、有纪律地进行活动。再次,对于学生课后成绩的评定,教师可以基于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采用划分等级的方式。

(一)基于汉文化主题的摄影课

21世纪是视觉图像的时代,文字表述繁冗且不能突破各国语言障碍。在一些公共空间中,例如:机场、会展、旅游热门地等,都出现用图像符号指示会意的现象。徐冰的《地书》超越了地域语言障碍,凸显了视觉图像的优越性。摄影课在高校艺术类的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有一定的历史。但是,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摄影课是一个创新。在基础性摄影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创设同艺术写生类似的实地采风课。我们可以将课程的设计侧重于光线把握、近远景对照、虚实对照等具体训练。在摄影教学过程中,传播汉文化。

(二)汉文化主题艺术品制作教学

材料的积累是创作艺术品的'第一起点,选择这门创新课的学生是具备一定艺术学识和理想的,他们缺乏的是游历和创作的灵感,即材料的积累和灵感的触发。

在徐州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汉文化主题景区。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主题,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渗透进汉文化元素,例如:汉兵马俑、汉画像中的诸多谱系图等。学生有了想法才有付诸实践的行动指南。

艺术生的毕业设计展展示的是他们在所学所知基础上的创新实践。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种类丰富的艺术形式,学生依据爱好进行创作,展示它们的作品。例如:包装、手工艺品、装饰品、书法艺术等。

(三)汉画像石拓片制作教学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程后期,可以加入拓片教学环节。第一,具体讲解拓片的作用:临摹汉画像石,使得图像显示更加清晰可认,有利于研究者阅读图像;汉画像石是宝贵的文物,石块巨大不易搬运,制作拓片有利于图像的传播。第二,讲解拓片制作的准备材料和拓片制作过程的注意事项,材料有:拓纸、棕毛刷、拓版、拓包等。拓片制作的这个过程十分漫长,教师可以做好准备工作,直接讲解拓的主要步骤。最后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制作拓片。让学生通过亲手实践感受汉画像石的美,体会汉文化。

三、重视与学生就业环节的衔接

高校教育在当下不应当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生产出标准规格的大学毕业生。社会竞争压力直接作用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所以,在日常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在既定的教材中,而要在教法上有所突破。高校还有必要也有条件开设一批对学生的就业有促进作用的课程。以上列举的三种创新教育是一些实例,学生在有趣味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更多知识,在今后的就业方面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所以说高校的艺术教育需要更多的创新。

拓展: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论文

一、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1、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也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它们能够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受教育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从而生动、深刻、有效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进步的音乐最能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艺术教育是对大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音乐可以调节心理"使学生身心愉悦精神振奋。例如听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找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欣赏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更能起到催人奋进"升华情感的作用。

2、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实践证明"艺术可以使人的心态产生变化可以升华思维和理智产生激情,这种超越语言和文学层次的理性认识不仅可以开阔知识视野而且可以使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左脑和右脑的互补作用。

这也体现了艺术对智能的渗透作用和特殊功能。

3、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力

艺术的美可使学生很快建立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志趣"这样逐渐深入思想生活等等"也就有了相应的情感表现!久而久之"使心理上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热情积极从容不迫的优良气质。

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社会环境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目前的艺术教育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尤其是学生的艺术素养普遍较低。这里所说的高等艺术教育,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泛指对所有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当前高校艺术专业教育存在的如下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设置直接反映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环节。目前大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沿用的是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把即将毕业的学生导向了两个方面:自以为本人在某专业上很优越而不愿从教,于是改行到了其他演职单位;到了中小学从教后才发现,由于原来在高校学得太专一,故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2、课程设置单一,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衔接

艺术教学不仅要弘扬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还要关注世界多元文化;不仅要提高专业素质,还要加强相关学科的综合学习,要与文学、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紧密联系,使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更加丰富和鲜明。目前,音乐艺术教育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随着当今社会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接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学生只有具备包括科学文化在内的综合素质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的“音乐艺术人”。

3、教材选用繁杂

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材的选用没有一定的标准"基本上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爱好选用相应的教材"另外在教材的建设上"与基础教育中音乐教材建设相比"数量极其匮乏"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相去甚远并且质量也令人担忧。

4、所开设的课程大部分重技不重艺,缺少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艺术教育不应只重技术,应更加注重人文内涵。艺术教育首先是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要在循序渐进中获得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应带有功利色彩。一定要注重其人文内涵,要使人感受到人生的美,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这才是美育的灵魂。如果没有这个灵魂,单纯地学技术,这样的培养就不是艺术教育,更不是美育。艺术是一门研究性学科,更是一门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学科。艺术的学习确需一定的天赋,更需要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而目前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中缺乏能开发学生创新创作能力的课程。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对策

1、深化艺术教育体系改革

高校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任务是在艺术教育课程和课外文化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为实现教育目标,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种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不同的选修课程。广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深化艺术教育体制改革高校首先应在国家相关法律的指导下进行课程设置和完善,使艺术课程与时代发展以及学生的兴趣接轨。其次,高校应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地区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再次学校应实现课内外的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整体的综合的艺术学习氛围"。

2、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普通高校音乐艺术专业课程与专业音乐艺术学院的课程是不同的,专业音乐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音乐人才,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培养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普通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完善的音乐艺术专业教学体制,加强学生的音乐艺术综合应用能力。教师的教学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发展,要想提高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学质量,必须加强音乐艺术教师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素养,提高教师理论专业知识水平以及专业技能。

3、学习教材应和谐统一

在课堂中要选择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教材在教材的建设上应注重与其他学科教材在知识内容"逻辑体系上的衔接。同时还要体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全方位技能教育为目的,教材中应充分考虑到各类大学生的特点,多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以学生音乐艺术审美能力审美素质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学会鉴赏音乐艺术体验音乐艺术。涉及的内容尽可能的全面丰富尽可能的满足各类高职大学生的需求。

4、拓宽专业渠道,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音乐艺术学专业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流,拓宽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之更符合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及教学应该围绕培养高素质、全面型、应用性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能赖以生存。综上所述,我国对于艺术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探究还处在相对不成熟的阶段,亟须大量的实践探索,更需要理论上的系统研究。普通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健全的音乐艺术课程教学体系,完善音乐艺术教学设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音乐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所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相比无论是谁也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之”之名也正代表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是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器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D 说明了行动胜于语言,主动胜于被动。英语原文是 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I do and I understand。其实这段格言是老外从中国学到的,出自荀子的《儒效篇》 -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博物馆论文的研究方法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 一、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的性质、特征、社会功能、实验方法、组织管理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二、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1、研究博物馆藏品、陈列、观众以及各项工作及相互关系,博物馆事业建设各个方面,以及各级各类博物馆之间的关系等等。2、研究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发展的关系。三、博物馆学的研究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2.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法(分析与综合法、历史法、调查法、比较法);3.注意跨学科研究;4.注意新的科学方法论的运用。四、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博物馆要具备四个条件:(具有藏品;要有基本陈列;向社会公众开放;要有经营管理藏品、开展社会教育的专业人员。)六、博物馆的特征:(实物性、直观性、广博性)。七、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收藏、研究、教育。八、博物馆的基本任务:1.收集、保藏文物、标本和其它实物资料;2.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3.思想品德教育;4.科学研究;5.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九、中国第一个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中国第一个国立博物馆(1912年,蔡元培建立国立历史博物馆);(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1935年4月,中国博物馆协会在北京成立。1982年3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成立。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1868年1月,法国传教士韩德到上海,创办“徐家汇博物院”,即自然历史博物院。十、博物馆藏品征集的原则:1.明确的目的性(要从博物馆的性质出发;从保护国家科学文化财富出发;从陈列需要出发)。2.逐步建立完整的藏品体系(填补缺门、这种藏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丰富)。3.科学的计划性(馆藏品现状调查;陈列和研究需要的调查;征集来源的调查)。4.加强预见性。十一、藏品征集的主要途径:考古发掘、田野采集、民族学调查征集、社会调查征集、收购、接受捐赠、交换、调拨、接受移交、借展。十二、藏品的原始记录,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项目:名称、流传经过、地点、时代、所属关系、用途、质地、保存情况、征集者和征集时间、评价、参考文献。价值较高的文物还要拍照、录音、录像。(记录要真实准确;文字要规范、字迹要清楚、记述要明确通顺;十三、藏品鉴定的主要任务是辨明真伪、考证内涵、评定价值,也应包括定名和定级。(第一道关口是把握好“真伪”。文物鉴定的方法:凭传长期经验的传统直观法、考证法、调查法、运用现代技术装备的科学检验法。(首先要掌握当时的时代特征)历史文物定名,应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时代、款识、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类别、器形或用途)。文物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般。十四、藏品的科学管理,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这些步骤除鉴定、定名、定级外,主要是:等级、分类、入库排架、编目、统计、建档、检查和清点。藏品管理的目的:一是保护藏品的安全,防止丢失、损坏;二是方便研究、利用,使藏品的内涵价值转化为社会价值。藏品管理必须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十五、藏品保护的基本原则:保持其原状。1.消除隐患保护健康的原状;2.预防性保护为主;3.适当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4.继承弘扬传统的文物修复保养工艺。十六、影响文物质量的环境因素: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十七、按陈列内容划分,我国博物馆的陈列主要有以下几类:社会历史类陈列、自然历史类陈列、艺术类陈列、科学技术类陈列。按陈列场所,可分为室内陈列、室外陈列。十八、组织陈列的基本原则:1.先进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2.先进的科学性和用于创新的精神;3.艺术性和普及性;4.增强精品意识,创作陈列精品;十九、举办陈列的工作程序:1.总体研究与设计;2.内容研究与设计;3.艺术形式研究与设计;4.辅助展品和设备的设计和制作;5.陈列的现场安装与布置;6.陈列开放前现场的评估和开放准备;7.每个工作阶段的评估和展出后的总结。二十、力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实现先进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和谐统一,是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艺术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一原则,艺术形式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创造一个良好的展出与参观环境;2.正确的理解展出主题和展出内容;3.组织好展品,给它们以恰如其分的展出位置;4.展出艺术形象要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5.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6.整体完整统一下的多样变化;7.要富有艺术感染力;8.要善于借鉴、用于创新。

一、博物馆旅游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日渐兴起,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日益突出,逐渐成为展示城市独特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全球范围内来看,著名的国际中心城市在发展都市旅游业时,几乎无不依仗博物馆的建设,并以此闻名于世,吸引大量的游客。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在2006 年共接待参观者830 万人次,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人数也在460万人次左右,上海博物馆一年的游客接待量也大约在106 万人次左右。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休闲必将成为21 世纪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主题,成为人类在社会新文明体系创设中的精神归宿[1]。休闲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旅游的逐渐兴起反映出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的诉求。博物馆旅游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正迎合了文化旅游的潮流,顺应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逐渐受到公众的重视和青睐。由此,笔者认为,博物馆旅游可以定义为:旅游者出于接受教育、考察研究、增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或者休闲娱乐等目的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游览的短暂停留过程,获得审美与愉悦体验,并由此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暂时只能找到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

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摘 要:在西方,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的管理工具,已经在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中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我国公共部门也引入绩效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文化及自然遗产的非营利组织。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将促进内部管理、绩效水平、服务质量及公众-社会满意度的提升,是深化体制改革的一种有效尝试。关键词:绩效管理;博物馆一、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一)现行管理体制下博物馆的现状当前我国一般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社会效益不高,在国民社会生活中没有实现应有的作用,没能产生相应的影响,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对等,因而也制约了本该日愈增长加大的投入,投资渠道单一,不少博物馆仅能生存下去还捉襟见肘,要上项目就力不从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成了单纯的政府摆设。究其原因是当前我国博物馆管理运营方式的单一、没有人事任免权、缺乏合理的分配机制、缺乏独立性、多层管理行成事实上的无责任人等,这类体制和历史造成的诸多原因,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缺乏行业规范,即便同一性质的博物馆在业务工作中也无统一规范和标准。第二,主管部门对博物馆、部门及员工综合表现缺乏完善的评定体系,考核工具陈旧、考核 目的不明确、考核方法单一,并且没有真正对考核结果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更没有真正利用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服务意识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完善和提高。第三,博物馆组织对员工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第四,缺少沟通渠道及反馈机制、缺乏相应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技巧。第五,缺乏评价激励机制。就上述博物馆存在的一般性问题看,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绩效管理,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可实施、可操作、可控制的合乎博物馆性质的绩效管理体制。(二)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第一,引入绩效管理是博物馆自身建设发展的必须。改善博物馆治理结构,推行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在建立科学合理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基础上,全面推行绩效管理,在行政主管部门和博物馆之间、公众和博物馆之间以及博物馆和职工之间形成法定的绩效责任关系,通过绩效管理,建立博物馆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公众、行政主管部门和员工的评价衡量博物馆绩效,发挥社会监督、行政监督的作用。第二,引进绩效管理是博物馆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由于绩效管理的系统性、科学性,容易量化,便于操作,以及现阶段的合理性,通过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的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发现管理中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有了特定绩效目标、标准,用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博物馆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这一活动中都是主动者,关乎切身利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关心绩效,势必行成双方互动的局面,其结果必将推博物馆管理水平的提升。第三,引进绩效管理必将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实施绩效管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唤醒他们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有了这个前提,博物馆无论在项目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人员的合理配置方面的工作,都会容易做到合理、科学,而这二者对提高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博物馆导入绩效管理的可行性绩效管理是公共部门实施战略规划的重要途径,在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科学评价与引导组织员工行为、实现组织使命和目标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博物馆通过关注一些体现组织绩效的使命及核心价值,比如公众参与性、博物馆责任性等,使整个组织绩效管理以实现博物馆所承载的使命与价值为前提,建立自身的目标体系。绩效管理是一种责任机制,内含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整个组织系统协调等,在相当程度上,为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这与博物馆工作性质对员工的要求相符合。只要细分一下博物馆各部门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就会发现文博工作比其它许多工作更需要一种更为严密,更具约束力的分工负责制,而保证这种负责制不落空要靠一种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一方来自外部的监督,包括上级领导的监督,职工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更主要的一方是来自员工本人的自律,而推助这种自律的动力除员工自身素养、职业道德,职业责任感外,更要靠一种能够激发员工自律的制度。事实上,许多公共部有如博物馆一直在呼唤和试图建立这样一个制度。绩效管理正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制度体系,随着绩效管理的引入,责任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形成,管理人员的责任落实、人人的工作目标清楚,极大的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作为性,工作不再单纯表现为工作时间,而是时间和效率的统一,这样,为博物馆促进绩效提供了可能。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观众有权要求博物馆对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负责。绩效管理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为公众从组织外部科学、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博物馆的绩效提供了可能,这是一种有效监督,是博物馆提升自己不可缺的宝贵资源。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者的关系,强化健全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监督新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形成务求实效的良好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促进博物馆绩效的提高。三、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实施方向谷峻岭:浅谈博物馆的绩效管理(一)争取博物馆发展管理的自主权为全面有效地推行绩效管理,必须积极推进政事分开。政事分开的核心是减少政府部门的直接干预,下放权力,让事业单位拥有自主权和灵活性,不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对于带有强制行政命令提供的公共服务(例如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展览陈列等)或公共产品(例如为配合该地区举办的某项重大活动而举办的展览活动等),行政主管部门除保障资金来源、协调方方面面关系外,要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管,以确保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落实。同时博物馆也应借行政主管部门职能转变之际,力争减少直接干预,尽量摆脱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的地位,争取更多的自主权和机动权,力求获人事和财务的自主权,拥有人员配置和资金支配的权力,按照博物馆行业性质和宗旨,确立其相应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是实施博物馆绩效管理的理论前提,也是博物馆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建立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建立博物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既可以使博物馆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能对博物馆进行科学的评估,为博物馆确立相关级别提供依据。博物馆行业标准和规范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硬件”方面, 一是“软件”方面。“硬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体量,包括展厅、公共设施、库房、研究中心、文物修复中心等方面在建筑体量、安防、技防、通讯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软件”方面, 包括博物馆的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三)建立公共责任机制博物馆应在仿效私人部门责任机制基础上对传统责任机制进行改进,将传统复杂而模糊的政治责任机制转变为二个导向的责任机制,即以结果和观众为导向,用实际收到的社会效益衡量组织绩效;以观众需求为导向,建立博物馆直接对员工、观众和社会责任机制。(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博物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紧编制、满负荷、高效率”的原则,按需设岗,因事设岗,合理调整各类人员的结构,优化馆内各部门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实现博物馆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逐步建立用人自主、人员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的新的机制。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博物馆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博物馆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明确不同岗位的责任和任职条件。在推行聘用制的过程中,大力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活力。(五)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薪酬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实施绩效管理成功的关键,博物馆同其他依靠政府财政吃饭的单位一样,在体制改革尚未取得成效之前,绩效成绩利用难以在博物馆的管理体系和分配体系中起到应有的促进和激励作用。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劳分配,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实行岗位靠竞争、建立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采取特殊人才特殊分配、优秀人才优厚待遇的政策,对关键岗位的特殊人才可采取协议工资、项目工资、课题工资等分配形式,逐步完善收入分配的约束机制。参考文献:〔1〕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Eic Readera.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 4.〔5〕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6〕刘旭涛.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张德.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9〕〔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美〕 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彭剑锋.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