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好发吗

发布时间:2024-07-08 00:14:48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好发吗

像文学遗产》以及《中国文学研究还有《古典文学知识》都是

古典文学知识类的杂志可以试试百家讲坛和恋恋中国风建议你去写手之家,雪晴故事网,豆瓣小组(如豆瓣稿费银行)看看里面有各种杂志、出版社、报刊和网站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很多网站编辑也在里面发布约稿函,还有其他写手的探路心得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一、《诗经》与先秦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编成于春秋时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分属于“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风》、《雅》是反映周朝政治衰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作品,又称“变风”、“变雅”。雅本是乐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是赞美诗,是祭祀时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古典文学知识》的特点,就是注重 “知识”二字,知识密集,通俗易懂,趣味盎然,是一本名副其实的科学文化知 识的普及性杂志。《古典文学知识》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培养读 者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化素质修养,受到广大读者的喜 爱和欢迎。《古典文学知识》创办近 2 0 年来,保持自己的办刊方向,精益求精, 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在各种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官网

期刊名称: 古典文学知识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101/I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9917 期刊周期: 双月 主管单位: 凤凰出版社

古典文学知识类的杂志可以试试百家讲坛和恋恋中国风建议你去写手之家,雪晴故事网,豆瓣小组(如豆瓣稿费银行)看看里面有各种杂志、出版社、报刊和网站的约稿函,稿费标准,征稿要求都有明确的标注很多网站编辑也在里面发布约稿函,还有其他写手的探路心得祝你成功,有问题可追问~

纪念《古典文学知识》出版200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古典文学知识》从1986年创刊,大概说,三十年,二百期,走过了平凡而又非凡的岁月。说它平凡,那是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是编辑一篇一篇编辑出来的,是出版社一期一期出版出来的,那些都是默默无闻的事情,再平凡不过了;说它非凡,三十多年,不论什么条件,不论碰到什么困难,不论人事更替,世事沧桑,出版社都能始终如一,坚持做这一件事情,200期了,实属不平凡。所以,必须为出版社点赞,为《古典文学知识》点赞,为三十多年来一代一代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编辑点赞!三十余年200期如一日,坚持方向,坚守专业,经年累月的平凡中凸显了坚定的信念和精神,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值得大大的点赞。我作为创始人、创刊人之一,曾经陪伴《古典文学知识》走过了初期的整整12年,深知其中的甘苦。所以,当小青社长让我为《古典文学知识》出版200期写一篇文章时,我的脑海中顿时蹦出了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坦率地说,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凤凰出版社)是不具备条件创办这样一份刊物的。江苏古籍出版社是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基础之上,于1984年独立成社的,在古籍出版领域是一个新兵,在学术界尤其是古籍出版界可以说默默无闻。实际上,当时除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老字号古籍出版社,地方古籍出版社也都是新建社,都是新兵,但有几家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了,比如巴蜀书社、岳麓书社、齐鲁书社等。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伊始,学术资源、作者资源都很匮乏,自身的编辑资源也很匮乏。我是1985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出版社的,工作证上的编号是5号,也就是说是江苏古籍出版社的第5名编辑。那时出版社的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班子成员、编务室、办公室、印制室、财务室等在内,大约也就是二十人,我记得我是出版社的第21名员工。人家一个杂志要一二十个人呢,你一个出版社才这么多人。我听说《文史知识》的编辑就有十来号人。再说文学编辑室,当时江苏古籍出版社称为第一编辑室,连室主任在内才4个人,室主任是学古文字出身的,还有3人就是我们刚刚研究生毕业分配过来的新手。不但编辑力量远远不够,财力也严重不足。出版社建社伊始,到处需要用钱;办一个杂志更需要用钱;而且,古籍出版自身就是赔钱的行当,办古典文学类的杂志,可能永远赚不了钱的。但是,我们几个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办杂志的热情很高,不断地建言献策,鼓动领导办一份专业性的杂志。必须说,我们碰到了有事业心的、有远见的、有决断力的领导,他们都十分支持这样一个想法。这里首先要提到古籍社首任社长高纪言同志,当时他已经年过六十,肩负着创建一个出版社的重任,事业心特别强,特别支持创建这样一份刊物。他不但首先支持这样一个创意,积极地为创建工作开疆辟土,解决了创刊初期的很多大问题,出版社内更是一路绿灯。还必须提到当时的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江苏省出版总社社长(相当于今天的出版集团董事长)蒋迪安同志,他十分支持古籍社创办《古典文学知识》,百忙之中亲自听取汇报,创刊初期每期必看,不断提出改进意见。重要的是,蒋局长一锤定音,有效地解决了古籍社办刊的刊号问题、编制问题、经费问题等等,让我们一线具体干活的编辑特别有奔头。还有当时的副总编辑薛正兴同志,他是古文字学专家,不同专业,但也非常支持创办《古典文学知识》,他后来当了社长更是给了《古典文学知识》不遗余力的支持。可以说,正是这些良好的机缘和环境,《古典文学知识》投入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顺应了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学术事业迎来的春天,顺应了“书荒”时期广大学子求知若渴嗷嗷待哺的愿望,顺应了广大的专业工作者亟需的展现成果、普及知识、交流心得的平台的期待,应运而生了。

创刊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的资源问题,也即稿源问题。这样一份专业性很强的普及读物,必须要有一大批专家学者长期的、定期的撰稿,是大专家写小文章。而且,期刊一旦出版,必须连轴转,发稿日期,每月都是确定的,必须要有充沛的、定期的稿源作支撑,误期、“开天窗”那可是大事故。那时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才一二年,我们还是刚入行的新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借用外脑,聘请外编。我们成功地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的专家,以刘世德先生为主,石昌渝、尹恭弘、胡小伟、陶文鹏、韦凤娟等九位专家,以他们为主组成了编辑班底。刘世德先生与高纪言社长组成双主编,其他专家担任特邀编辑(后来改为编委会)。编委会首先决定了刊物的办刊宗旨、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定期或不定期开会,商量决定刊物的栏目设置、组稿思路和重点作者重点文章;编委会成员实行栏目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二个栏目的组稿、审稿,分别汇总到出版社编辑部责任编辑的手上,由责任编辑最后统稿、合成一期期稿件。这个办法,很好地解决了杂志创办初期的稿源问题、稿源的档次问题、稿源的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凝聚力、专业化很强的编委会,他们站得高看得远,熟悉学术界的行情,他们自己就是专家学者,与学术界与专家学者可以说是无缝对接,他们及时掌握学术界动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比我们这些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更有号召力、影响力,组稿效果非常好。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灵活高效的编辑团队,围绕着既定的办刊宗旨和思路,根据栏目要求,大家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很快团结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主动积极地为杂志建言献策,撰写稿件。这些特邀编辑自己的科研任务也很重,组稿、编刊是分外之事,但他们像分内事一样认真负责,每期稿件都是按时组织到位。有时候计划中的稿件不能按时到稿,而发稿时间又不能延误,他们常常自己动手,夜以继日赶写稿件,以保证期刊按时发稿。这也是一个友好合作、充满快乐的大家庭,组稿、编辑当中难免碰到困难、问题,尤其是北京、南京编辑工作的衔接,那时候电话不普及,一个出版社也就两三部电话,没有传真、Email这些先进通讯工具,完全靠写信、邮寄来通联,很不方便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跟不上杂志的编辑出版节奏。尤其是随着刊物影响不断扩大,业务量成倍增加,全国各地的稿件、信件纷至沓来,编委会与编辑部的沟通就更加困难了。但是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能友好地协商,愉快地解决。他们的睿智、友善和通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的合作,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很好的朋友。刘世德先生年岁较长,总是一副长者的笑容,和善地对待我这个晚辈。其他几位则像大哥大姐一样帮助我关心我爱护我。那时候到北京出差,常常到他们家里去吃饭,他们几位的家里我几乎都去过。我记得我平生第一次吃肯德基,就是韦凤娟大姐请我的,在前门的一家肯德基店,那时候感觉很开了一把洋荤。陶文鹏兄对《古典文学知识》非常钟爱,多年来一直坚持给《古典文学知识》撰稿,应该是写稿最多的专家了。后来我们因为《文学遗产》的六年合作,接触更多了,我总是不能忘怀于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神。尹恭弘兄是我们江苏镇江人吧,他那间地处朝内大街背后的大杂院的小居室,我去过不止一次,在文学所办完事情,常常到他那里吃面条。能够融入这样一个大家庭,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入行的年轻人,真的是非常幸运。

我们把通俗地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培养读者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读者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作为刊物的办刊宗旨和主要任务。根据这一定位,在栏目设置上给予了充分的安排。一些别具特色、深受欢迎的栏目一期期推送了出来,比如“我与古典文学”“学者列传”“治学门径”“怎样读”“文学史话”“文苑人物”“名作欣赏”等,这些栏目及其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与古典文学”栏目,设置的目的就是邀请在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名家,来谈谈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古典文学对他们的影响。回头翻翻前三年,就发表了丁玲、刘白羽、苏叔阳、刘心武、马少波、戴敦邦、新凤霞、徐玉兰、资华筠、姜昆、蒋大为、袁阔成等人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这些术业有成的作家、艺术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修习古典文学的重要性,拉近了古典文学与一般读者的距离,吸引并激发了广大读者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再比如“治学门径”,就是邀请古典文学界卓有成就的大家,来谈治学的路数。仅创刊的前三年,就邀请到王季思、程千帆、聂石樵、曹道衡、金开诚、敏泽、陈贻焮、何满子、罗宗强等一二十位先生,为青年读者指点迷津。还有“怎样读”栏目,陆续发表了唐圭璋、钱仲联、钱南扬、胡国瑞、王运熙、周振甫、金开诚、曹道衡、邓绍基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就他们所专长的治学领域,谈怎么样研读古典文学。这些文章,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来看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由此,《古典文学知识》迅速扩大了在学术界、读书界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很快立住了脚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从出版的角度看,当年创办《古典文学知识》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江苏古籍出版社因为创办《古典文学知识》而在出版界、读书界、学术界迅速崛起,影响日渐扩大。因为我们与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的良好合作,牵出了与《文学遗产》的合作;由此,江苏古籍出版社迅速融入了学术界,与广大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很多专家学者从《古典文学知识》的作者变成了出版社的作者,有的已经成为终身作者了,三十多年来坚持为《古典文学知识》撰稿。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有条件争取到了一些高端的出版资源,有优势酝酿策划了一批优质的选题。我在多个场合讲到,没有刘世德先生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的一批专家学者,就没有《古典文学知识》的成功创办,没有《古典文学知识》的良好基础,就没有江苏古籍出版社与《文学遗产》合作的缘分,也就没有江苏古籍出版社后来的一批批优质项目的出版。

就编辑工作而言,我要说,编刊物是一份很锻炼人的活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社的编辑每年的发稿量也就是60万字,编辑考核也是以此为依据。那是个什么概念呢?第一年发稿60万字,一般是一至三种书稿,经过一二三审之后,进入排版环节。那时候都是铅排,要靠排字工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出来,然后转入一二三校;校样上校改容易,下厂改样很费事,工人要把错别字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把改正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填进去,特别费工费时。这样三校下来,半年时间没有了。核红付印之后,首先要在出版社排队,经常会碰到各种因素而不能及时付印的;真正进入印厂付印了,还得排工期,赶上忙季还得躺几个月。所以一般情况下,书稿从到责任编辑手上开始编辑到出书,一个流程下来走上二三年时间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是个新编辑,也就意味着忙上二三年还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编刊物就不一样了,刊物的编辑流程就非常快,每一期的发稿时间是确定的,因为每一期的出版时间是确定的,到时点必须出刊交邮局向全国邮发,读者到点也在等着。误了那个时点,邮局就可以不接受,或者罚款,那就是事故。所以,刊物的一二三审时间、一二三校时间,都是精确到某月某日的,一天都不能延误,节奏非常快。这就对编辑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创刊,当年带有试刊性质,出了9期,每期10万字,也就是90万字;第二年开始定为双月刊,每期12万字,每年72万字。也就是说每年七八十万字是当年发稿当年见书的,整体节奏比图书快了二三倍。当年,出版社只能拿出我一个人担任《古典文学知识》的责任编辑,也就是说,两年15期一百六七十万字的工作量,责任编辑就是我一个人。我1985年1月入社,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就赶上了《古典文学知识》创刊,这种快节奏高效率,对一个年轻编辑而言,压力非常大,但十分锻炼人。可以说我的编辑的基本功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后来我在出版社、集团走上了管理岗位,有机会我就会跟年轻人说,编期刊一年,相当于编书三年,很锻炼人。当然,很锻炼人不仅仅是指工作节奏工作量,编辑期刊还必须善于与作者打交道,善于与读者打交道,善于与发行单位打交道,甚至还要善于与印厂工人打交道(紧张的时候我们编辑必须下到工厂排字车间,与工人一起改样,即改即付型),如此等等,对编辑都是很好的历练。所以说,我的编辑生涯始于《古典文学知识》,我是伴随着《古典文学知识》的成长而成长的,是《古典文学知识》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我从《古典文学知识》的普通编辑,到副主编,从出版社的总编辑助理、副总编,到总编辑,整整陪伴它12年。即便后来到了集团做管理工作,专业荒疏了,但《古典文学知识》是我每期必翻的刊物之一。看到杂志一期期正常出版,闻到那熟悉的墨香,感到特别欣慰。看到上面熟悉的作者名字,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

真心希望《古典文学知识》再办30年,再出200期。

(作者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原总经理)

凤凰古典文学知识杂志

期刊名称: 古典文学知识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 CN32-1101/I 国际标准刊号: ISSN1006-9917 期刊周期: 双月 主管单位: 凤凰出版社

1、《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附: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识辑考)》,中华书局,2013年9月版。2、《注石门文字禅》(宋·释惠洪著,日本·释廓门贯彻注,张伯伟、郭醒、童岭、卞东波点校),中华书局,2012年版。3、《六朝通鉴博议》“南京稀见文献丛刊”(宋·李焘著,胡阿祥、童岭点校),南京出版社,2007年版。 【后加★号者,代表已收录作者学术专著中】1、《八代史籍校勘学发微——以荻生徂徕批校<南齐书>“衍”、“脱”、“讹”、“倒”为例》,文载台湾EMCH编《早期中国史研究》第五卷第二期,2013年12月刊。2、《六朝旧钞本<礼记子本疏义>研究史略——兼论“讲疏”、“义疏”之别》,文载《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五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3、《鸣谦室诸集未收文六种叙录》,文载《古文献研究集刊》第七辑,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4、《晋初礼制与司马氏帝室——<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胜义蠡测》,文载《学术月刊》,2013年10月号。5、《隶古定本、不绝若线——唐钞本“伪<古文尚书>”九条、神田二种考铨》,文载张伯伟主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九辑,中华书局,2013年版。6、《“海西好”,抑或“东人姝”?——从<訄书原刻手写底本>论拉克伯里“西来说”之推演》,文载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第五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7、《东亚中古文化景观:百济》,文载彭林等主编《礼乐》创刊号,金城出版社,2013年版。8、《唐摹王羲之<丧乱帖>及其他——六朝文学、文化与“国风暗黑时代”散策》,文载《文史知识》2013年第4期。9、《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批校识语辑考(卷一至卷二十)》,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八辑,2012年版。★10、《虎贲考——六朝礼制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文载《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八辑,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11、《唐钞本<翰苑>残卷考正》,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五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12、《从“我是谁”到“我认为我是谁”——公元四世纪初五胡十六国史之发端》,文载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12年第五期。13、《南齐诗“谢灵运体”及“傅咸、应璩体”辨析》,文载《兰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14、《<百家诗话抄>溯源小考(附:李钰抄<随园诗话>逐条钩识录)》,文载《中国文论的经典与文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15、《唐代东亚文学史文体意识接受初探——以<文选>与<经国集> “赋”类为例》,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三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版。(此文后由韩国延世大学崔花译为韩语:《唐代东亚文学史에서文体意识수용에대한初探——<文选>과<经国集>의赋를例로》,刊载于《渊民学志》第十六辑,渊民学会编,2011年8月刊)16、《隋唐时代“中层学问世界”研究序说——以京都大学影印旧钞本<文选集注>为中心》,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此文后被《文学遗产》“网络版”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17、《六朝时期“东亚文明圈”民族关系研究的另一种视角》,文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11年第4期。18、《“钞”、“写”有别论——六朝书籍文化史识小录一种》,文载台湾汉学研究中心编,《汉学研究》第29卷第1期,2011年3月刊。19、《“汉委奴国王”、“亲魏倭王”古印两种甄微——印绶制度中所见汉魏时代之东亚关系》,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中华书局,2011年版。20、《草创期的日藏汉籍旧钞本研究——以狩野直喜、罗振玉等五人为例》,文载澳门大学编《南国人文学刊》,2011年第1期。21、《安史之乱与海东地域的文化认同——以渤海、新罗等史料为例》,文载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 (高丽大学《韩国文化期刊》第16期), . (此文中文版载莫砺锋编《程千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22、《扶桑留珎:日藏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佚存初考》(附录两种),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二期,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23、《旧钞本古类书<秘府略>残卷中所见<东观汉记>佚文辑考》,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三辑,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24、A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Indian Serpent demons Nāga(《汉译印度古蛇怪“那伽”(Nāga)肊考》),文载Journal of 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Volume 2,Issue 2(《中西文化交流学报》第2卷第2期),December,、《六朝后期江南义疏体<易>学谫论——以日藏汉籍旧钞本<讲周易疏论家义记>残卷为中心》,文载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编,《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二分,2010年6月刊。26、《铃木虎雄手批笹川种郎<支那文学史>籀读札记》,文载台湾《书目季刊》第43卷第4期,学生书局,2010年版。27、《六朝时代古类书<琱玉集>残卷考》,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中华书局,2010年版。28、《六朝风格不堪看:南社诗魁陈去病先生》(童岭、徐家福合作),文载《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9、《旧钞本<文选集注>诸注考——以其中所载陆机<答贾长渊>为例》,文载《中国诗学》第十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30、《释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句》,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2期。31、《隋唐时代东亚文明圈五期说刍议》,文载《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七辑,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32、《公元九世纪前汉籍东传丛考》,文载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日本学研究》第19辑,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33、《五言之制,独秀众品——萧子显之“文章”义及其论五言诗之流变》,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2009年。 ★34、《那珂通世、林泰辅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学界》,文载《文史知识》2009年第5期。35、《汉唐经学传统与日本京都学派戏曲研究刍议》,文载《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此文后被《文学遗产》“网络版”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36、《上海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龙讲录两种>简述》,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3辑,2005年。 ★37、《独向深山深处行——胡小石先生学术生平述论》,文载《民国南京学术人物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38、《<文选平点>翼证一则》,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39、《试析钱基博钱锺书父子文学观之异同——以<哀江南赋>的研究为例》,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2辑,2004年。40、《今人少识吴保初》,文载《读书》2004年第10期。41、《读<黄侃日记>随札》,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2期。(此文增订后被收录于张晖编《量守庐学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版) 1、《东洋学的系谱·狩野直喜篇》(江上波夫编、狩野直祯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3年第4期。2、《近代以来日本的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研究》(野间文史著、童岭译),文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1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3、《论语研究史》(宫崎市定著、童岭译),文载刘玉才主编《从钞本到刻本——中日<论语>文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4、《皇侃<论语义疏>及其日本刻本对清朝经学的影响》(藤冢邻著、童岭译),出处同上。5、《汉代边境关所考——围绕玉门关所在地》(冨谷至著、童岭译、石潭审校),文载卜宪群、杨振红主编《简帛研究二〇一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魏晋经书解释所显示之方向》(加贺荣治著、童岭译),文载彭林主编《中国经学》第9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7、《<文选>絮语——吉备大臣入唐绘词的关联》(神田喜一郎著、童岭译),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8、《东洋学的系谱·市村瓒次郎篇》(江上波夫编,中嶋敏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6期。9、《东洋学的系谱·那珂通世篇》(江上波夫编,田中正美撰,童岭译),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0年第6期。10、《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静永健著,童岭译),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7日第七版。11、《日本书志学研究史》(长泽规矩也著、童岭译),文载《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中华书局,2009年版。12、《郭象<庄子>注对六朝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的影响》(Richard John Lynn林理彰著,童岭译),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2009年。 ★ 1、《徐复先生所记<黄季刚先生论史箚记>》,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2、《释史》(桥川时雄撰、童岭整理),文载《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四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3、《唐钞本文选残篇跋(附录一种)》(狩野直喜著、童岭整理),文载《古典文献研究》第十四辑,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4、《中国学术之升降及今后之趋向(天人损益说)》(金松岑讲演、王謇等记录、童岭整理),文载《新国学》第八卷,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0年12月版。5、《五经正义撰定答问疏证》(铃木虎雄著、童岭疏证),文载《艺衡》第2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6、《经学概论讲义》(王国维著、童岭整理),出处同上。7、《唐前中国文学概要》(林山腴著,童岭整理),文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8、《章太炎先生<文心雕龙>讲录两种》(章太炎讲演、朱希祖等记录、童岭点校),文载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编,《历史文献》第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此整理稿后由徐复先生作序,转载于《徐复语言文字学晚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最后的双子座:书<文论十笺>、<文论讲疏>后》,文载《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6期。2、《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冨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文载《西域研究》,2011年第4期。3、《京都访“小书”录——读西嶋定生等氏著作五种提要》,文载《书品》2010年第6期。4、《巴黎的忧郁与被遗忘的中国古典经学》,文载《书品》2010年第2期。5、《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评<士与中国文化>》(童岭、赵婷合作),文载《博览群书》2009年第4期。6、《介绍铃木虎雄<骈文史序说>新版》,文载《书品》2008年第5期。7、《厚积薄发 体大思精——略论<诗词蒙语>》(周先林、童岭合作),文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8、《中国天生就是我的恋人——读吉川幸次郎<我的留学记>》,文载《博览群书》2005年第6期。(此文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汉学家资源库”吉川幸次郎条列为参考文献) 1、《中华大典·文学理论分典》(参与编写工作),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2、《文艺学撷英》(与张伯伟教授合作撰写其中《论语》、《孟子》、《诗品》三种),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朝鲜时代书目丛刊》(参与“索引”的编纂工作),中华书局,2004年版。

1.打开百度搜索,在搜索框中输入“凤凰周刊”,点击“百度一下”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后面带推广链接的不是凤凰周刊的官方网站,需要谨慎选择,下面箭头指的就是凤凰周刊的官网)2.凤凰周刊的官网进入后,可以订阅,也可以查看本期和往期封面。

古典文学知识期刊怎么样

古代文学方面就是《文学遗产》《中国文学研究》《古典文学知识》《明清小说》等,都挺好的,考研最好看看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很多导师都说比较重要,一般图书馆都有

看过《萌芽》吗?

纪念《古典文学知识》出版200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古典文学知识》从1986年创刊,大概说,三十年,二百期,走过了平凡而又非凡的岁月。说它平凡,那是作者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是编辑一篇一篇编辑出来的,是出版社一期一期出版出来的,那些都是默默无闻的事情,再平凡不过了;说它非凡,三十多年,不论什么条件,不论碰到什么困难,不论人事更替,世事沧桑,出版社都能始终如一,坚持做这一件事情,200期了,实属不平凡。所以,必须为出版社点赞,为《古典文学知识》点赞,为三十多年来一代一代默默无闻辛勤劳动的编辑点赞!三十余年200期如一日,坚持方向,坚守专业,经年累月的平凡中凸显了坚定的信念和精神,平凡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值得大大的点赞。我作为创始人、创刊人之一,曾经陪伴《古典文学知识》走过了初期的整整12年,深知其中的甘苦。所以,当小青社长让我为《古典文学知识》出版200期写一篇文章时,我的脑海中顿时蹦出了王安石的诗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坦率地说,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现凤凰出版社)是不具备条件创办这样一份刊物的。江苏古籍出版社是在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史编辑室基础之上,于1984年独立成社的,在古籍出版领域是一个新兵,在学术界尤其是古籍出版界可以说默默无闻。实际上,当时除了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两家老字号古籍出版社,地方古籍出版社也都是新建社,都是新兵,但有几家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了,比如巴蜀书社、岳麓书社、齐鲁书社等。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伊始,学术资源、作者资源都很匮乏,自身的编辑资源也很匮乏。我是1985年1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出版社的,工作证上的编号是5号,也就是说是江苏古籍出版社的第5名编辑。那时出版社的全体员工,包括领导班子成员、编务室、办公室、印制室、财务室等在内,大约也就是二十人,我记得我是出版社的第21名员工。人家一个杂志要一二十个人呢,你一个出版社才这么多人。我听说《文史知识》的编辑就有十来号人。再说文学编辑室,当时江苏古籍出版社称为第一编辑室,连室主任在内才4个人,室主任是学古文字出身的,还有3人就是我们刚刚研究生毕业分配过来的新手。不但编辑力量远远不够,财力也严重不足。出版社建社伊始,到处需要用钱;办一个杂志更需要用钱;而且,古籍出版自身就是赔钱的行当,办古典文学类的杂志,可能永远赚不了钱的。但是,我们几个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办杂志的热情很高,不断地建言献策,鼓动领导办一份专业性的杂志。必须说,我们碰到了有事业心的、有远见的、有决断力的领导,他们都十分支持这样一个想法。这里首先要提到古籍社首任社长高纪言同志,当时他已经年过六十,肩负着创建一个出版社的重任,事业心特别强,特别支持创建这样一份刊物。他不但首先支持这样一个创意,积极地为创建工作开疆辟土,解决了创刊初期的很多大问题,出版社内更是一路绿灯。还必须提到当时的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江苏省出版总社社长(相当于今天的出版集团董事长)蒋迪安同志,他十分支持古籍社创办《古典文学知识》,百忙之中亲自听取汇报,创刊初期每期必看,不断提出改进意见。重要的是,蒋局长一锤定音,有效地解决了古籍社办刊的刊号问题、编制问题、经费问题等等,让我们一线具体干活的编辑特别有奔头。还有当时的副总编辑薛正兴同志,他是古文字学专家,不同专业,但也非常支持创办《古典文学知识》,他后来当了社长更是给了《古典文学知识》不遗余力的支持。可以说,正是这些良好的机缘和环境,《古典文学知识》投入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顺应了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学术事业迎来的春天,顺应了“书荒”时期广大学子求知若渴嗷嗷待哺的愿望,顺应了广大的专业工作者亟需的展现成果、普及知识、交流心得的平台的期待,应运而生了。

创刊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作者的资源问题,也即稿源问题。这样一份专业性很强的普及读物,必须要有一大批专家学者长期的、定期的撰稿,是大专家写小文章。而且,期刊一旦出版,必须连轴转,发稿日期,每月都是确定的,必须要有充沛的、定期的稿源作支撑,误期、“开天窗”那可是大事故。那时江苏古籍出版社建社才一二年,我们还是刚入行的新手,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我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借用外脑,聘请外编。我们成功地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的专家,以刘世德先生为主,石昌渝、尹恭弘、胡小伟、陶文鹏、韦凤娟等九位专家,以他们为主组成了编辑班底。刘世德先生与高纪言社长组成双主编,其他专家担任特邀编辑(后来改为编委会)。编委会首先决定了刊物的办刊宗旨、指导思想和编辑方针,定期或不定期开会,商量决定刊物的栏目设置、组稿思路和重点作者重点文章;编委会成员实行栏目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二个栏目的组稿、审稿,分别汇总到出版社编辑部责任编辑的手上,由责任编辑最后统稿、合成一期期稿件。这个办法,很好地解决了杂志创办初期的稿源问题、稿源的档次问题、稿源的质量问题。

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凝聚力、专业化很强的编委会,他们站得高看得远,熟悉学术界的行情,他们自己就是专家学者,与学术界与专家学者可以说是无缝对接,他们及时掌握学术界动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比我们这些刚刚入行的年轻人更有号召力、影响力,组稿效果非常好。这又是一个充满活力、灵活高效的编辑团队,围绕着既定的办刊宗旨和思路,根据栏目要求,大家职责明确,分工负责,很快团结组织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主动积极地为杂志建言献策,撰写稿件。这些特邀编辑自己的科研任务也很重,组稿、编刊是分外之事,但他们像分内事一样认真负责,每期稿件都是按时组织到位。有时候计划中的稿件不能按时到稿,而发稿时间又不能延误,他们常常自己动手,夜以继日赶写稿件,以保证期刊按时发稿。这也是一个友好合作、充满快乐的大家庭,组稿、编辑当中难免碰到困难、问题,尤其是北京、南京编辑工作的衔接,那时候电话不普及,一个出版社也就两三部电话,没有传真、Email这些先进通讯工具,完全靠写信、邮寄来通联,很不方便且不说,最大的问题是跟不上杂志的编辑出版节奏。尤其是随着刊物影响不断扩大,业务量成倍增加,全国各地的稿件、信件纷至沓来,编委会与编辑部的沟通就更加困难了。但是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能友好地协商,愉快地解决。他们的睿智、友善和通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的合作,也让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很好的朋友。刘世德先生年岁较长,总是一副长者的笑容,和善地对待我这个晚辈。其他几位则像大哥大姐一样帮助我关心我爱护我。那时候到北京出差,常常到他们家里去吃饭,他们几位的家里我几乎都去过。我记得我平生第一次吃肯德基,就是韦凤娟大姐请我的,在前门的一家肯德基店,那时候感觉很开了一把洋荤。陶文鹏兄对《古典文学知识》非常钟爱,多年来一直坚持给《古典文学知识》撰稿,应该是写稿最多的专家了。后来我们因为《文学遗产》的六年合作,接触更多了,我总是不能忘怀于他那炯炯发光的眼神。尹恭弘兄是我们江苏镇江人吧,他那间地处朝内大街背后的大杂院的小居室,我去过不止一次,在文学所办完事情,常常到他那里吃面条。能够融入这样一个大家庭,对于我这样一个刚刚入行的年轻人,真的是非常幸运。

我们把通俗地系统地介绍中国古典文学基础知识,培养读者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读者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作为刊物的办刊宗旨和主要任务。根据这一定位,在栏目设置上给予了充分的安排。一些别具特色、深受欢迎的栏目一期期推送了出来,比如“我与古典文学”“学者列传”“治学门径”“怎样读”“文学史话”“文苑人物”“名作欣赏”等,这些栏目及其文章,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我与古典文学”栏目,设置的目的就是邀请在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大家、名家,来谈谈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古典文学对他们的影响。回头翻翻前三年,就发表了丁玲、刘白羽、苏叔阳、刘心武、马少波、戴敦邦、新凤霞、徐玉兰、资华筠、姜昆、蒋大为、袁阔成等人谈中国古典文学的文章,这些术业有成的作家、艺术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修习古典文学的重要性,拉近了古典文学与一般读者的距离,吸引并激发了广大读者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再比如“治学门径”,就是邀请古典文学界卓有成就的大家,来谈治学的路数。仅创刊的前三年,就邀请到王季思、程千帆、聂石樵、曹道衡、金开诚、敏泽、陈贻焮、何满子、罗宗强等一二十位先生,为青年读者指点迷津。还有“怎样读”栏目,陆续发表了唐圭璋、钱仲联、钱南扬、胡国瑞、王运熙、周振甫、金开诚、曹道衡、邓绍基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就他们所专长的治学领域,谈怎么样研读古典文学。这些文章,不但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今天来看也是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由此,《古典文学知识》迅速扩大了在学术界、读书界乃至社会上的影响,很快立住了脚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从出版的角度看,当年创办《古典文学知识》是一件很有远见的事情。江苏古籍出版社因为创办《古典文学知识》而在出版界、读书界、学术界迅速崛起,影响日渐扩大。因为我们与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的良好合作,牵出了与《文学遗产》的合作;由此,江苏古籍出版社迅速融入了学术界,与广大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很多专家学者从《古典文学知识》的作者变成了出版社的作者,有的已经成为终身作者了,三十多年来坚持为《古典文学知识》撰稿。有了这个坚实的基础,我们有条件争取到了一些高端的出版资源,有优势酝酿策划了一批优质的选题。我在多个场合讲到,没有刘世德先生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古代室的一批专家学者,就没有《古典文学知识》的成功创办,没有《古典文学知识》的良好基础,就没有江苏古籍出版社与《文学遗产》合作的缘分,也就没有江苏古籍出版社后来的一批批优质项目的出版。

就编辑工作而言,我要说,编刊物是一份很锻炼人的活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社的编辑每年的发稿量也就是60万字,编辑考核也是以此为依据。那是个什么概念呢?第一年发稿60万字,一般是一至三种书稿,经过一二三审之后,进入排版环节。那时候都是铅排,要靠排字工人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出来,然后转入一二三校;校样上校改容易,下厂改样很费事,工人要把错别字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把改正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填进去,特别费工费时。这样三校下来,半年时间没有了。核红付印之后,首先要在出版社排队,经常会碰到各种因素而不能及时付印的;真正进入印厂付印了,还得排工期,赶上忙季还得躺几个月。所以一般情况下,书稿从到责任编辑手上开始编辑到出书,一个流程下来走上二三年时间是司空见惯的。如果是个新编辑,也就意味着忙上二三年还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果。编刊物就不一样了,刊物的编辑流程就非常快,每一期的发稿时间是确定的,因为每一期的出版时间是确定的,到时点必须出刊交邮局向全国邮发,读者到点也在等着。误了那个时点,邮局就可以不接受,或者罚款,那就是事故。所以,刊物的一二三审时间、一二三校时间,都是精确到某月某日的,一天都不能延误,节奏非常快。这就对编辑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创刊,当年带有试刊性质,出了9期,每期10万字,也就是90万字;第二年开始定为双月刊,每期12万字,每年72万字。也就是说每年七八十万字是当年发稿当年见书的,整体节奏比图书快了二三倍。当年,出版社只能拿出我一个人担任《古典文学知识》的责任编辑,也就是说,两年15期一百六七十万字的工作量,责任编辑就是我一个人。我1985年1月入社,经过短期专业培训就赶上了《古典文学知识》创刊,这种快节奏高效率,对一个年轻编辑而言,压力非常大,但十分锻炼人。可以说我的编辑的基本功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后来我在出版社、集团走上了管理岗位,有机会我就会跟年轻人说,编期刊一年,相当于编书三年,很锻炼人。当然,很锻炼人不仅仅是指工作节奏工作量,编辑期刊还必须善于与作者打交道,善于与读者打交道,善于与发行单位打交道,甚至还要善于与印厂工人打交道(紧张的时候我们编辑必须下到工厂排字车间,与工人一起改样,即改即付型),如此等等,对编辑都是很好的历练。所以说,我的编辑生涯始于《古典文学知识》,我是伴随着《古典文学知识》的成长而成长的,是《古典文学知识》锻炼了我培养了我。我从《古典文学知识》的普通编辑,到副主编,从出版社的总编辑助理、副总编,到总编辑,整整陪伴它12年。即便后来到了集团做管理工作,专业荒疏了,但《古典文学知识》是我每期必翻的刊物之一。看到杂志一期期正常出版,闻到那熟悉的墨香,感到特别欣慰。看到上面熟悉的作者名字,就像老朋友见面一样。

真心希望《古典文学知识》再办30年,再出200期。

(作者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原总经理)

一、《诗经》与先秦散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编成于春秋时期,大抵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代表了2500多年以前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诗经》里的作品都是合乐的唱词,分属于“风”“雅”“颂”三大部分。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风》、《雅》是反映周朝政治衰乱时期社会生活的作品,又称“变风”、“变雅”。雅本是乐曲名,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105篇。颂是赞美诗,是祭祀时的乐曲,有《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共40篇。《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

知识经济杂志好么

知识经济杂志社是一个不错的杂志社!《知识经济》(半月刊)是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专业性学术经济期刊。本刊以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为主,致力于反映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诸多方面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科学研究成果。

《知识经济》之前我发过 经济类还是蛮强的

知网 万方 维普这些数据库我都查过了!

《知识经济》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知识经济》知网 维普 万方 收录 ISSN 1007-3825  CN 50-1058/F《知识经济》省一级 经济类期刊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这还有那个编辑的扣扣

不知道编辑换了没有 你自己联系去吧 祝你好运!!!

《知识经济》有两个版本,一个就交《知识经济》,另一个是《知识经济》(中国直销)社里电话是 您可以打电话问问哦 《知识经济》国内刊号: CN50-1058/f 通信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11楼 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11楼 邮政编码: 400013 有需要安排发表论文的话,我们可以代为安排,祝您愉快! 科技传播杂志吴卓颖!

经济方面的也合适,相对应的就可以了,

要早做准备,如资料收集,论文写作,目标刊确定,投稿发表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