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平行四边形面积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1:51:56

平行四边形面积毕业论文

数学本科毕业论文--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摘 要: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指导观察2、引导想象3、鼓励求异4、诱发灵感关键词:创造 思维前 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如何让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成长,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现代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而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求新、求异、求变。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创造思维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 创造思维及其特征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二、 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1、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陈村、李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三、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1、指导观察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让学生准备10厘米、16厘米、8厘米、6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10、16、8厘米,10、8、6厘米和10、16、6厘米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16厘米、8厘米、6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的感知了三角形“两边之和不能小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2、引导想象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因为想象往往是一种知识飞跃性的联结,因此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第二,是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第三,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种植园里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分别种在划成不同形状的地块上。然后出示种有竹子和杜鹃的地块,分别呈正方形和长方形,要求算一算它们的种植面积,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很快解决了问题。接着出示一块形如平行四边形的青菜地,让学生猜一猜它的面积大概是多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有天然的好奇,思维的积极性被激发,纷纷根据前面的知识作出如下猜测:①、面积是长边和短边长度的积。②、长边和它的高的积。③、短边和它的高的积。④、先拼成一个长方形,跟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有关……教师一一板书出来,学生见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3、鼓励求异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本人教授“§平行线的性质”一节时深有感触,一道例题最初是这样设计的:例:如图,已知a // b , c // d , ∠1 = 115, ⑴ 求∠2与∠3的度数 ,1abcd⑵ 从计算你能得到∠1与∠2是什么关系? 2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并得到∠1=∠2。我正要向下讲解,这时一位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不用知道∠1=115°也能得出∠1=∠2。”我当时非常高兴,因为他回答了我正要讲而未讲的问题,我让他讲述了推理的过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又借题发挥,随之改为:已知:a//b , c//d 求证: ∠1=∠2让学生写出证明,并回答各自不同的证法。随后又变化如下:变式1:已知a//b , ∠1=∠2 , 求证:c//d。变式2:已知c//d ,∠1=∠2 , 求证:a//b。变式3:已知a//b, 问∠1=∠2吗?(展开讨论)这样,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4、诱发灵感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3/7、6/13、4/9、12/25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7/3、13/6、9/4、25/12),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结束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如何提高是学校教学工件新的难题,以上仅代表本人的观点,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该篇论文的完成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在此谨表示最真诚的感谢,谢谢!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 教学手段从过去的文字和黑板转变成幻灯片和投影之后,以计算机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逐渐显露头角,Flash作为计算机中的基础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图形方位变换教学、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以及立体几何图形教学这三个方面阐述了Flash的具体应用,意在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找到应用Flash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Flash;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图形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模型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裁剪开展教学,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从表象转为抽象,并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图形教学中,需要改变模型展示这种教学方法,重点进行图形变换以及辨析的展示,通过动画或者图形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图形方位变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图形的旋转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使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比如,电风扇在运转时叶片的转动现象、汽车的雨刷器运动现象以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想象等,让学生对旋转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应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旋转知识的进一步教学,在制作Flash动画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指出图形的旋转点以及旋转条件,比如,直角三角形沿着长的直角边和斜边交点进行逆时针九十度的旋转或者顺时针九十度的旋转等;最后,在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本质之后,教师再使用Flash进行考察,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出图形的旋转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使用黄色作为动画界面,使用对比鲜明的深绿色作为旋转图形的颜色,通过活泼且对比鲜明的颜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旋转的过程,教师可以应用分图层的方法将旋转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安放在不同的图层中,然后通过连续的帧进行不同图层的播放,以此来展示出旋转的多个要素。通常来说,Flash的每一秒播放需要控制在12帧以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播放过快学生理解困难或者播放过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能够为教师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讲解提供便利。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可能会得出两种推导方法,其一是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直角三角形剪下,并将这一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一致;其二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两个梯形剪下,将这一梯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得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以及平移的过程使用Flash制作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变换,从而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也能够观看Flash动画,为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播放Flash动画,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激烈的讨论中转移到多媒体屏幕上,有效缩短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的Flash动画,需要采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深绿色描绘,剪裁的部分使用红色描绘,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变换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四、立体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涂色大正方体的切割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探索大正方体切割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大正方体均等分之后,三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以及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但是对于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却不确定。因为随着大正方体均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的想象就越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应用Flash动画,通过动画展示出大正方体六个面依次被剥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Flash的应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瓶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给学生营造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教师在进行Flash动画的制作时,可以将背景色设定为黑色,将大正方体设定为橘色,将没有涂色的正方体面设定为灰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正方体的涂色面和没有涂色面,从而为学生得出相关规律提供便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升了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而制作出更加适合图形教学的Flash动画,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学者进行Flash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乃骥.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6):55.

[2]廖倚春.例谈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129.

《我的数 学 小 论 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奥秘》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做一个图形道具,比如做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找找它的规律。回到家,我用剪刀把牙膏盒剪成四个长条,当成四边形的四条边(两个对边一样长),再用四个暗扣把每两个边的两头固定到一起,做成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我拿着自己做的道具,左拉拉右拉拉,仔细观看它的图形变化(如下面的图1、图2)。经过观察,我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这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变换形状,都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感到很奇怪,心想;随着这个图形的变换,它的周长和面积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我仔细地思考着,想不明白。于是我又重新变化图形,一边变化着图形,一边又仔细地观察起来。我发现在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四条边长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图形的周长没变,可面积就不一样了,把Ab边向右移动,AE就随着图形而逐渐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bC *AE,图形的面积也就随之而变。我用尺子量了量,不管怎样变化,图2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始终是Ab>AE,于是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图形怎样变,都会是这样的:⑴由于四条边长不变,图形的周长是不变的;⑵两条对边不但相等,而且始终都保持平行的状态;⑶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⑷由于底边不变,∠AbC的度数越接近90度,图形的高越长,它的面积也逐渐越大;当∠AbC的度数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图形的高也越来越短,它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小。当∠AbC的度数等于90度时,图形的高是最长的,此时它的面积也是最大的。通过这次数学小实验,不但锻炼了我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让我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也越加深刻了,也使原来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了,更增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数学小论文平行四边形

最佳答案 五年级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学的主要内容就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分数乘法的等。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单元里,有许多典型的题目,而这些题目通常会导致我们思维混乱从而做错。下面,我就来分析一道多次出错的题目。 题目是这样的: 一个长方体鱼缸,长6米、宽2米、深1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我是这样做的: (6×2+2×1+6×1)×2-6×2 分析我的做法: 我先算出整个鱼缸6个面的总面积,再减去缺少的那个面(上面)的面积。因为鱼缸要养鱼,所以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往往都是上面作为缸口,所以要减去上面的面积。 方法多种多样,做这一道题还有另一种方法: (2×1+6×1)×2+6×2 分析这样的做法: 已知鱼缸共有5个面,其中前面、后面是一组,左面、右面是一组,可以先算出前、后、左、4个面的总面积,再加上下面的面积,就可以求出鱼缸5个面的面积,也就是鱼缸的表面积。 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像这样类型的题目,往往容易出错的有2点。一是不联合实际想,把鱼缸的表面积当做6个面来计算;二是虽然知道鱼缸只有5个面,但却不知道少的面面积应当怎么算。 我的建议: 当你做到这种题目时,应该画一画图来帮助你,并在图形上标明长、宽、高对应的数目,这样题目就一目了然,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了。另外,还要注意单位是否一致! 以上就是我对“鱼缸问题”的分析与见解

《我的数 学 小 论 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奥秘》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做一个图形道具,比如做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找找它的规律。回到家,我用剪刀把牙膏盒剪成四个长条,当成四边形的四条边(两个对边一样长),再用四个暗扣把每两个边的两头固定到一起,做成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我拿着自己做的道具,左拉拉右拉拉,仔细观看它的图形变化(如下面的图1、图2)。经过观察,我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这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变换形状,都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感到很奇怪,心想;随着这个图形的变换,它的周长和面积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我仔细地思考着,想不明白。于是我又重新变化图形,一边变化着图形,一边又仔细地观察起来。我发现在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四条边长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图形的周长没变,可面积就不一样了,把Ab边向右移动,AE就随着图形而逐渐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bC *AE,图形的面积也就随之而变。我用尺子量了量,不管怎样变化,图2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始终是Ab>AE,于是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图形怎样变,都会是这样的:⑴由于四条边长不变,图形的周长是不变的;⑵两条对边不但相等,而且始终都保持平行的状态;⑶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⑷由于底边不变,∠AbC的度数越接近90度,图形的高越长,它的面积也逐渐越大;当∠AbC的度数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图形的高也越来越短,它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小。当∠AbC的度数等于90度时,图形的高是最长的,此时它的面积也是最大的。通过这次数学小实验,不但锻炼了我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让我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也越加深刻了,也使原来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了,更增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人教版,特级教师,全优试卷,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3页。请问是怎么做哟???这是什么作业,五年级。有没有人会哟???请问是怎么做哟??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就要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既给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权利,都拥有获得发展的机会,又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地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新的参与。现结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获得主动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主体参与的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一定意义上说,兴趣本身就是主动性、积极性,是推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动力。但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新课伊始,教师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动机,紧紧抓住“平行线”这一基础知识,利用多媒体特有的感染力与表现力,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校园内的双杠、电脑房楼梯口的防盗网、学生家中电话上的“井”号键等图像,直观形象地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行观察,积极寻找图像中的平行线。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平移的演示,使两组平行线相交,组成新的图形。教师引导观察,适时激疑,既创设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又激起了学生探求“平行四边形”这一新知识的内驱力。二、创造条件,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教师就要努力激活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在建立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生活实例,楼梯扶手、自动伸缩门、轿车侧面的玻璃等让学生动眼观察,充分感知,然后让学生闭眼回想平行四边形的样子,动手试画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再让学生动手验证平行线的活动,强化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动口,抽象概括形成规范化的语言。接着,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时,教师可设计让学生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方式,钉一钉、量一量、拉一拉、说一说,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既巩固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又引发出新的思考:“在制作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让学生自己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的特征及易变性的特性。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三、发展思维,深化主体参与的效果。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要加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和创造空间,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形成新的教学成果,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学生在动口、动手(钉一钉、量一量、拉一拉),甚至动身等,就是主动参与了。主动参与是通过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外在的动促进思维的动,达到知识的内化;或者在思维运动的同时,通过外在动的形式,使内化更为深刻和完美。如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平行四边形,由生活实例到平行四边形特征的抽象过程,自然地把外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物体与平行四边形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平行四边形”是源于生活的认识。在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升降机的工作情况,以及举例说说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的应用,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美国教育家研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这个“做”字,指的就是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我们都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每位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让我们的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亲,求采纳。。学会访问度娘。

平行四边形判定研究论文

平行四边形判定的5个方法:

1、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如用“h”表示高,“a”表示底,“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则S平行四边=ah。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组邻边的积乘以夹角的正弦值;如用“a”“b”表示两组邻边长,α表示两边的夹角,“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则S平行四边形=ab*sinα。

平行四边形周长可以二乘(底1+底2);如用“a”表示底1,“b”表示底2,“c平”表示平行四边形周长,则平行四边的周长c=2(a+b) 底×1X高。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下列命题中的真命题是(c).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能是等腰梯形b.有一组对边和一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能是凹四边形c.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可能是等腰梯形

《我的数 学 小 论 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奥秘》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做一个图形道具,比如做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找找它的规律。回到家,我用剪刀把牙膏盒剪成四个长条,当成四边形的四条边(两个对边一样长),再用四个暗扣把每两个边的两头固定到一起,做成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我拿着自己做的道具,左拉拉右拉拉,仔细观看它的图形变化(如下面的图1、图2)。经过观察,我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这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变换形状,都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感到很奇怪,心想;随着这个图形的变换,它的周长和面积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我仔细地思考着,想不明白。于是我又重新变化图形,一边变化着图形,一边又仔细地观察起来。我发现在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四条边长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图形的周长没变,可面积就不一样了,把Ab边向右移动,AE就随着图形而逐渐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bC *AE,图形的面积也就随之而变。我用尺子量了量,不管怎样变化,图2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始终是Ab>AE,于是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图形怎样变,都会是这样的:⑴由于四条边长不变,图形的周长是不变的;⑵两条对边不但相等,而且始终都保持平行的状态;⑶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⑷由于底边不变,∠AbC的度数越接近90度,图形的高越长,它的面积也逐渐越大;当∠AbC的度数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图形的高也越来越短,它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小。当∠AbC的度数等于90度时,图形的高是最长的,此时它的面积也是最大的。通过这次数学小实验,不但锻炼了我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让我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也越加深刻了,也使原来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了,更增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平面图形的面积研究论文

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适时有效地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悟、自得,从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谈谈我校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法及体会。 (一)一 选取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可操作性强。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这个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其年龄段感兴趣,做得了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更好地积累经验,感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习情感,为今后更有效地学习打好基础。 本学期我们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了“问题银行”活动,提供探究性学习场所,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找课外书等途径,让学生从以往什么都是“老师说”的怪圈中跳出来,从小养成积极思考,敢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活动中,同学共提出不同问题100多条,一年四班黄悦同学一人提出八个问题,表现出了良好的问题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二年级开展了“我家的数字”活动,同学们通过度一度,量一量,对书本上介绍的长度单位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并通过电脑合成、手抄报等形式展示了各自的才能 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四年级“生日派对方案”;五年级“我的设计”;六年级“走出课堂、走进银行”等,这些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反过来又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主动、生动、互动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从“掌握型”走向“创新型”,为同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开辟了广阔天地。 二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互相启发,逐步完善。 数学实践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过程。再小的活动都不可能一下子完成。要经历确定活动目标、内容——拟定活动计划——组织具体实施——交流反馈评价等程序。在活动过程中,既要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又要及时反馈、及时指导,还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例如,在学完《圆的认识》后,为使学生能灵活、正确使用圆规画圆,进一步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名词,鼓励学生画一幅以圆为主流的平面图。学生作业交上来后,有简笔画、水彩画、想象画、漫画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但构思比较简单,主题欠鲜明,只是大大小小圆的组合,寓意欠深刻。遇到这种情况,老师并不急于品头论足,而是适时组织同学在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创作的意念、创作过程及创作体会。从而感受别人思维的不同。互向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一批主题鲜明,构思新颖,时代感强的作品脱颖而出。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失败、尝试了方法、体验了过程,这就是收获!更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而不仅仅是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关注,并试着去分析解决自己所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幼稚的,没有意义的,而有些问题是他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但我们更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真正解决某个实际问题,更不是要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而是注重在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是怎样发现问题的,是怎样思考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学生的身心、情感、思维、态度都有了哪些变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自己,关爱生活、发展自己,这才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目标所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整理和复习》时,我们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调查访问、翻阅书报、杂志、课外书获得信息,巧妙地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在这一活动中,数学知识不再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而是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再创造。情感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 因此,他们敏锐的新闻触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审美观念等,展现了现代孩子超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另外,在每次活动中,我们都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保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在评价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拓展知识的视野,了解斑斓的世界,共享成功的喜悦。 (二)一 师生互动,有助于教师观念更新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综合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它面向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更广阔的生活世界,在纷杂的世界里,学生是学生,教师也是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学生比老师更富有想象,创新能力更强。这就意味着老师要向学生学习,让师生关系真正走向平等。使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认真反思,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形势。六年级同学的《环市中路行车情况统计表》、《我国搜寻飞行员王伟派出舰船、飞机数量统计图》等,表现了现代孩子对社会的关注。他们已不再只是向老师学习加、减、乘、除运算的小不点,而是关注社会大家庭的一分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作用的最大发挥,是为学生在自由空间的自由展现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信心,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老师自己要虚心,不先入为主,不存偏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人与人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而不能强求一律,厚此薄彼,建立真正平等的师生关系。二 学身边的数学,学生有浓厚的兴趣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手中的工具,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二年级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后,通过量一量家人的身高,家用电器的长、宽等,培养了学生的数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三年级“寻找家中的周长”,五年级的“我的设计”等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联系,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 华。学生觉得,他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真正实现了愿学、乐学、会学。 三 综合利用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综合起来。能培养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三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是21世纪拔尖人才所必须的素质,也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应在知识应用中强调灵活应用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要让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要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感悟学习思想和方法。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同课异构引发的一点思考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组合图形面积”教学。本节课是建立在第二单元“平面图形的面积”之上,以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同组的张元军老师和我为了摸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同课异构,有意识地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处理教材,展现不同的生态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评估教学效果。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后,我们对小学数学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的核心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了思考。

一、学生的感性体验是掌握图形特征的首要条件

在开课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图的游戏比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共同点,得到“组合图形”的新概念。这个环节在课后引起了老师的质疑和讨论。一部分老师认为,学生都认识组合图形,看一眼就知道了,没有必要在课堂上拼图,不如把时间拿来用在其后的练习中。但是根据对学生接下来教学过程的活动跟踪以及课后作业的反馈,发现先拼图然后发现图形规律再揭示组合图形概念的班级,和直接出示组合图形就开始寻求计算策略的班级比较,无论是思考顺序还是计算策略都是前者优于后者,而且进行了拼图游戏的学生的解题兴趣、思维灵活度也明显高于后者,解题策略更为多样。可见,让学生亲身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模型,能够对组合图形的形成过程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进一步把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就有了很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能够在其后的练习中主动把组合图形进行分割或者添补,主动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同样的思想推广开来,我们在二年级教学生认识“长方形“时,以摸纸盒、牙膏盒、肥皂盒等的一个面来获得直观的体验;三年级认识“面积”时就要引导学生“摸一摸”、“画一画”感知“面积的大小”;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就先让学生以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在长方形中“摆一摆”、“拼一拼”、“比一比”,感受到长边乘宽边的方法是非常便捷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理解的基础。很多老师用课件来演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转化的过程,显然不能与学生的直接操作相提并论,生对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剪——拼”的基础上,有了直观的体验,公式的推导就是顺水推舟了。

二、学生的实验、探究是平面图形学习的重要方式

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课例很多,资源也较为丰富,这就使得很多老师为了操作方便或者所谓的“直观形象”,往往以课件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我们认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判断、推理、归纳、表达等能力。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学生个体的探究、小组合作的探究都是学生理解面积、寻求数学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最好的方式。“眼睛看”和“动手做”完全是不同的体验和感知过程,而带着问题的主动探究更是学生重要的学习体验。在“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中,我利用“客厅铺地板要多少平方米”的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寻求解决办法。由于已经有基本图形面积计算的经验和组合图形特点的把握,学生都能够自觉地利用“转化思想”,在手里的“平面图”上画、找、算,将组合图形转化成基本图形,求出面积。方法多样,思维灵活。多策略解决问题的思想在全班的互相交流中得到体现。在这个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总结转化方法:分割法和添补法,水到渠成。张老师则在课堂上继续深化,故意出示一道同学做好的无法找到相关数据的组合图形分割图,交给学生分析判断:这样分割可以吗?为什么?请你试一试。学生兴致盎然地试着分割、进行分析讨论,主动地探寻正确的答案,自觉总结出“多种转化办法都以能够进行计算为目的”。张老师因此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找到需要的计算数据,很好地进行了教学难点的突破。整个过程学生参与其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状态,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良好。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策略的掌握都在学生的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比一比、改一改中,教学重难点在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中不断得到突破和升华。

三、淡化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是提高学生平面图形面积计算能力的有效方式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教学容易陷入“死背公式”的老路子上去。但是新课改的课堂应该是注重学生过程性学习的课堂,应该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关注学生个性体验的课堂。所以,教学应该克服“公式化”模式,即:快速推导出公式,然后大量练习题实践公式。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认为,应该是淡化公式推导的过程,注重学生结论生成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在观察、分析、对比、归纳中自己得到数学结论,自然而然地生成计算公式。同时,解题方法可以多样化,不必拘泥于套公式的模式中。所以这部分的练习题设计也同样应该体现这一点。练习题出示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面积的计算。同时,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练习题容易陷入单纯计算的枯燥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应用性强的练习题来源于生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解题热情,同时更好地训练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北师大版教材非常注重这一点。将两节课的课堂练习题进行比较,并对学生的反应进行统计,我们发现,计算零件面积的题学生的解题欲望只有大约46%,而计算两家装修公司给草坪植草价钱谁更便宜的兴趣达到了大约72%。这中间的差异非常明显。学生的主动性会对其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克服信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对刷教室门的面积和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练习出现了类似的反应。课件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对于巩固和深化教学效果,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多策略、多角度思考,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对于“阴影部分面积”这类必不可少的题型,教师就要巧妙“包装”,让其在一定的情境中出现,增加此类题型的难度和设计坡度,更好地强化课堂教学密度,深化教学效果。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空间与图形”章节的重要支撑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们唯有抓住教学的要义,深刻理解教材编写目的,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关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掌握数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爱上数学,乐学数学。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分析论文

摘要: 教学手段从过去的文字和黑板转变成幻灯片和投影之后,以计算机作为核心的教学手段逐渐显露头角,Flash作为计算机中的基础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小学数学的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从图形方位变换教学、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以及立体几何图形教学这三个方面阐述了Flash的具体应用,意在帮助小学数学教学找到应用Flash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 Flash;小学数学;图形教学

一、前言

在传统的图形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模型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裁剪开展教学,让学生从触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已经从表象转为抽象,并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因此,在图形教学中,需要改变模型展示这种教学方法,重点进行图形变换以及辨析的展示,通过动画或者图形来引导学生进行图形的认识和理解,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二、图形方位变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图形的旋转主要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使用生活实例进行引导,比如,电风扇在运转时叶片的转动现象、汽车的雨刷器运动现象以及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旋转想象等,让学生对旋转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就可以应用事先制作好的Flash动画进行旋转知识的进一步教学,在制作Flash动画时,教师可以在动画中指出图形的旋转点以及旋转条件,比如,直角三角形沿着长的直角边和斜边交点进行逆时针九十度的旋转或者顺时针九十度的旋转等;最后,在学生理解了旋转的本质之后,教师再使用Flash进行考察,确保学生能够熟练判断出图形的旋转过程,并要求学生在方格纸中画出旋转之后的图形,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旋转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在制作Flash动画时,可以使用黄色作为动画界面,使用对比鲜明的深绿色作为旋转图形的颜色,通过活泼且对比鲜明的颜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旋转的过程,教师可以应用分图层的方法将旋转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安放在不同的图层中,然后通过连续的帧进行不同图层的播放,以此来展示出旋转的多个要素。通常来说,Flash的每一秒播放需要控制在12帧以内,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播放过快学生理解困难或者播放过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三、平面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了解了正方形、圆形、长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公式,能够为教师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讲解提供便利。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在学生的探讨过程中,可能会得出两种推导方法,其一是将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直角三角形剪下,并将这一三角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长方形一致;其二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两个梯形剪下,将这一梯形平移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变成了长方形,由此得出其面积计算公式。基于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将平行四边形裁剪以及平移的过程使用Flash制作出来,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平行四边形的变换,从而深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而且学生在课后复习过程中也能够观看Flash动画,为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供了便利。另外,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播放Flash动画,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激烈的讨论中转移到多媒体屏幕上,有效缩短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制作的Flash动画,需要采用对比鲜明的颜色,比如平行四边形可以采用深绿色描绘,剪裁的部分使用红色描绘,这种鲜明的颜色对比能够使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变换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四、立体几何图形教学中的Flash应用

笔者主要将涂色大正方体的切割这一课程为例,探究Flash的应用。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探索大正方体切割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取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自己的想象得出大正方体均等分之后,三个面涂色、两个面涂色以及一个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但是对于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却不确定。因为随着大正方体均等分份数的增加,学生的想象就越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应用Flash动画,通过动画展示出大正方体六个面依次被剥去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数量。Flash的应用打破了学生的思维瓶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为了给学生营造三维空间的立体感,教师在进行Flash动画的制作时,可以将背景色设定为黑色,将大正方体设定为橘色,将没有涂色的正方体面设定为灰色,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正方体的涂色面和没有涂色面,从而为学生得出相关规律提供便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图形教学中,Flash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升了教学的效果。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从而制作出更加适合图形教学的Flash动画,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希望本文能够为研究学者进行Flash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乃骥.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6):55.

[2]廖倚春.例谈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2):129.

何谓“几何”?弗赖登塔尔认为,所谓几何就是把握空间,而这个空间对儿童来说,就是他们生活和运动的空间。因此,“几何”又称为“空间几何”,从严格意义上讲,空间几何主要就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或关系的一门学科。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与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是有区别的:1、作为数学科学的空间几何(1)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2)是一种论证几何,或称之为证明几何(3)是存在于严密的公理体系之中的2、作为小学数学课程的空间几何(1)是几何学中最基础的部分(2)是一种直观几何,或称之为经验几何、实验几何(3)是存在于不太严密的局部组织之中的明确了小学数学几何与数学课程几何的不同点之后,就要来研究究竟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几何学习呢?下面分三个部分:一、 小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分析这部分内容又分三个知识点:(一)、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内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空间与图形”,具体内容有:简单几何形体的认识、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和对称等)、位置、图形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向的认识以及平面坐标的初步体验等。(二)、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目标:(分两个方面表述)1、从活动的特征表述(1)能从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或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2)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出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3)能描述出实物或图形的运动和变化;(4)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或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并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2、从内容的特征表述(1)使学生获得有关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映象(空间表象)(2)使学生能建立有关长度、面积或体积等的基本概念(3)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有较正确的估计(4)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辨别有各种特征的图形(三)、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两点)1、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儿童的几何学习与成人(或更高年级学生)不同,他们不是以几何的公理体系为起点的,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起点的。儿童在玩各种积木或玩具的过程中,在选择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具的过程中,在接触到的各种自然现象中,甚至于他们在玩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中,逐渐感觉到了各种用具在几何方面的特点。2、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儿童的几何不是论证几何,更多的是属于直观几何,而直观几何就是一种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因此,儿童获得几何知识并形成空间观念,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是通过不断地尝试搭建、选择分类、组合分解等活动来增加自己的体验,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想像的。二、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本特征发展儿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基本价值。所谓空间观念,就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头脑中的映象,是空间知觉经过加工后所形成的表象。下面就结合实例从“思维发展”和“空间观念形成”两大方面具体谈谈“空间观念”。(一)儿童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1、水平0阶段(前认知阶段) 1)直线和曲线(线能区分)(2)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不能区分)2、水平1阶段(直观化阶段)(1)四边形和三角形(能从边的数量上去区分)(2)正方形和菱形(不能从角的特征上去区分)(3)长方形和长方体(不能区分面和体)3、水平2阶段(描述/分析阶段)(1)长方形、四边形、三角形(不同分类方法代表不同水平)(2)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对图形内在性质和特征不能区分)4、水平3阶段(抽象/关联阶段)(1)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2)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能通过动手操作将新知转化为旧知进行学习)(3)长方形与长方体(能区分面和体)(二)儿童空间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三点) 1、儿童空间想像力的发展所谓的空间想像能力,就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归纳和抽象的能力。低年段儿童在学习空间图形时基本上是从认识“二维图形”开始的,但儿童积累的却是大量的“三维”的几何经验,他们在对“二维”图形的空间思考的过程中,往往就会依附相应的直观物体,比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学生往往会举到诸如课桌之类的,很难抽象出桌面的形状才是长方形。甚至到了较高年级学习“圆的认识”时,还会受到直观物体“球”的干扰。2、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心理特点(1)对直观的依赖较大“闭合的区域”往往比“开放的区域”更为直观。如对三角形的性质理解可能会比对角的性质认识更容易;对周长的理解可能会比面积更容易。正如我们听到许多教师上《面积与面积单位》时,总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手的触摸来体验“面”的大小,并与周长作出对比,逐步获得对“面积”的理解。(2)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无法运用精确语言来描述“圆”,对“圆上”、“圆内”或“圆外”等概念还只能建立在“圆圈上”、“圆的里面”和“圆的外面”等上面。(3)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学龄前儿童已经认识三角形,但这只是对形状的初步感知,到了低年段,能用“三条边围起来”这样的直观特征来辨识图形。到稍高年段,才开始逐渐获得“三角形”性质方面的认识。(4)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对“角”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往往会集中在组成角的两条边的长短上,而忽视两条边的“张开”程度,也是因为边的长短的视觉刺激明显要大于两条边的“张开”程度,甚至我前几天在问学生如果拿一个放大镜看角时,角的大小怎样时,学生居然说角会变大。(5)对图形性质间的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一年级时,学生只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二、三年级时,学生不仅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还能从这些图形的基本性质上分析,并对圆柱和球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到了四、五年级,能深入地分析图形的性质及关系;而到了六年级,学生则能较好地掌握立体图形的特征。可见学生对图形的掌握及空间观念的发展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6)对图形的识别倚赖标准形式一位老师在上《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高”的概念,她先从一个正放的三角形入手,让学生画高;接着她把这个三角形旋转一下,变成倒放的三角形了,问学生这还是不是三角形的高,学生就觉得它不是高了。可见学生对图形的识别还仅仅依赖于标准形式,一旦变成了“变式图形”,学生识别起来就比较困难了。(7)依据平面再造立体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是逐步形成的有的教师在学生初次学习“长方体”时,用三根“拉杆天线”,将它们的三个点按“长”、“宽”、“高”这三个维度焊接在一起。然后不断地通过拉动天线的三个方向的长度,让学生在头脑中再造相应的形体大小的形象,以此来发展儿童的空间想像能力。 3、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障碍1、空间识别障碍空间识别能力表现出的是空间的方位感,它无论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是在空间几何的学习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估计出要去的某个地方的大致方位,就如平时非常重要的方向感;估计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大致距离等等,都涉及到空间识别能力。而这些能力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作用是非常大的。2、视觉知觉障碍比如让学生解决“教室粉刷墙壁和天花板,要粉刷多少面积”或是解决“游泳池铺瓷砖”等,其实都是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问题,由于学生看到教室是一个完整的长方体,他们就往往会忽略了有一个面不算在内的问题。三、小学几何教学的主要策略前面我在“几何学习的基本特点”中也已强调两点:经验是儿童几何学习的起点;操作是儿童构建空间表象的主要形式。针对这两大特点,在几何教学中应注意运用以下三点策略:(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1)利用操作体验来获得对象形状特征的认识比如《三角形的分类》可以给定学生一些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分类,而不同的分类就显示着他们对对象形体特征的表征。(2)利用已经建立的有关图形形体经验帮助概括图形的性质比如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之后的,学生自然会按分析长方形、正方形的方法,从边、角的方面去分析它们的特征。(二)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是基础(1)观察形体特征是获得对象性质的基础比如长方体中有一种特殊的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让学生凭空去想象其余四个面有什么关系是十分困难的,必须通过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明白它的宽和高相等,因此其余四个面是大小完全相等的,从而获得性质,得出结论。(2)注意运用变式如前面提到的认识三角形的高时,应多采用变式,以加深学生对“高”的概念的理解。又如,认识圆的半径、直径时,不必过于强调概念,而是要多一些变式的练习,以反例来加强学生对半径、直径的认识。(三)强化动手操作(1)搭建活动我在上《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时,让学生通过“搭一搭”帮助学生思考在立方体每个面都打一个直穿洞口的长方体,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被挖掉的有7个小立方体。(2)剪拼与折叠活动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拼、折叠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3)实物操作活动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必须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4)测量活动《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学生最初提出的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否为180度的方法都是量一量的方法,这个测量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引发认知冲突,才会更深入地解决“误差”的问题,更好地引出剪拼、折叠的方法。(5)作图活动四、丰富的想像和有效的交流发展儿童的空间想像能力是小学几何学习的重要任务,而丰富的想像是发展学生空间想像力的有效方式,空间想像力不仅包括对方位、立体图形的想像,还应该包括对平面表示的三维图形的透视能力,以及对图形的再造、组合或分解能力。(这让我想到一种三维图)有效交流也是促进学生几何语言发展的有效手段。我的思考:鉴于以上收获,引发了我的思考。给孩子留一片想像的时空直观演示,该出手时才出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先独立思考、展开想像的基础上,在学生空间想像能力无法达到某个高度时,才去演示和启发,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不正是我们小学数学几何教学所应追求的目标吗?但愿我今天的粗浅看法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初中数学论文四边形

《我的数 学 小 论 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奥秘》今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求我们做一个图形道具,比如做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找找它的规律。回到家,我用剪刀把牙膏盒剪成四个长条,当成四边形的四条边(两个对边一样长),再用四个暗扣把每两个边的两头固定到一起,做成了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我拿着自己做的道具,左拉拉右拉拉,仔细观看它的图形变化(如下面的图1、图2)。经过观察,我从中发现了一些奥秘,这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变换形状,都还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感到很奇怪,心想;随着这个图形的变换,它的周长和面积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我仔细地思考着,想不明白。于是我又重新变化图形,一边变化着图形,一边又仔细地观察起来。我发现在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四条边长并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图形的周长没变,可面积就不一样了,把Ab边向右移动,AE就随着图形而逐渐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bC *AE,图形的面积也就随之而变。我用尺子量了量,不管怎样变化,图2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始终是Ab>AE,于是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论图形怎样变,都会是这样的:⑴由于四条边长不变,图形的周长是不变的;⑵两条对边不但相等,而且始终都保持平行的状态;⑶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⑷由于底边不变,∠AbC的度数越接近90度,图形的高越长,它的面积也逐渐越大;当∠AbC的度数大于90度而小于180度,图形的高也越来越短,它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小。当∠AbC的度数等于90度时,图形的高是最长的,此时它的面积也是最大的。通过这次数学小实验,不但锻炼了我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让我对平行四边形的理解也越加深刻了,也使原来复杂的问题,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了,更增添了我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探究三角形的等积分割线如何将一个三角形面积分割成两个相等的部分,是我们已熟知的问题,只要沿三角形的中线,即可把三角形分割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许多同学认为,这样的分割线只有三条,但是,这样的分割线到底有多少条呢?问题1:请用一条直线,把△ABC分割为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解:取BC的中点,记为点D,连结AD,则AD所在直线把△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大家知道,这样分割线一共有三条,分别是经过△ABC的三条中线的直线,能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两部分。除了这三条以外,还有很多种,并且对于△ABC边上任意一点,都可以找到一条经过这点且把三角形面积平分的直线。问题2:点E是△ABC中AB边上的任意一点,且AE≠BE,过点E求作一条直线,把△ABC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解:如图2,取AB的中点D,连结CD,过点D作DF‖CE,交BC于点F,则直线EF就是所求的分割线。证明:设CD、EF相交于点P∵点D是AB的中点∴AD=BD∴S△CAD=S△CBD∴S四边形CAEP+S△PED=S四边形DPFB+S△PCF又∵DF‖CE∴S△FED=S△DCF(同底等高)即:S△PED=S△PCF∴S四边形CAEP=S四边形DPFB∴S四边形CAEP+SPCF=S四边形DPFB+S△PED即S四边形AEFC=S△EBF由此可知,把三角形面积进行平分的直线有无数条,而且经过边上任意一条直线,运用梯形对角线的特殊性质,很容易作出这样的分割线。那么,这些分割线会不会交于某特定的一点呢?大家知道,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而三条中线交于它的重心,如果这些分割线相交于一点,那么这点必定是三角形的重心。问题3:已知:如图3,在△ABC中,G是△ABC的重心,过点G作EF‖BC交AB于点E,交AC于点F,求证:S△AEF=S△ABC.证明:延长AG,交BC于点D∵点G是△ABC的重心∴AG:AD=2:3又∵EF‖BC,∴△AEF∽△ABC由本题可得:过AB边上的点E,经过重心G的直线,EF把三角形面积分为4:5两部分,直线EF并不是三角形的等积分割线。而根据问题2,可以找到一条过点E把三角形面积平分的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必不过重心G。综上可知,三角形的等积分割线有无数条,而且任意给定边上一点,都可以作出相应的等积分割线,且只有一条,所有的分割线并不相交于三角形的重心。

书本,屏幕,玻璃,盒子……生活中四边形无处不在。长方形,正方形,菱形,梯形……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凸四边形,凹四边形……千奇百怪。四边形的世界是多么有趣!让我带你畅游四边形的神奇世界吧!这个开头如何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