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基层公务员压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3:59:37

基层公务员压力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状况随之日趋严峻。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其个人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者,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社会中承担着责任主体角色,政府积极了解基层公务员工作面临的压力,积极改善基层公务员工作存在压力的现状,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基层公务员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人员滋生负面情绪。基层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复杂繁重,大部分基层公务员都有包乡、跑屯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认真对待,加班熬夜是常事,这令他们身心俱疲,很多年纪轻轻的基层干部,才三十出头就白了头发。而岗位与岗位的区别,待遇与市级公务员的区别也是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第三,社会认知偏差。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众多,在市民眼中,公务员的工作是稳定、体面的,很多人将公务员列为择偶首选。稳定、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等诸多优点让人们掀起了“公务员热”。但是人们只关注公务员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基层公务员的艰辛。公务员压力的消除对策(一)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片面认知影响,基层公务员会感受到更多的职业落差感,因为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心认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做好基层工作,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基层工作,把为人民服务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承担基层的工作责任,在工作中锻炼自身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2.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一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基层公务员的负面情绪,让基层公务员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烦琐枯燥的基层工作。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_位上发挥最大效用。不要因为低工资产生消极情绪,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晋升。三是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堵不如疏,长时间对工作压力的放任不管,注定会导致更大的工作压力。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如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定期看心理医生等等,都是比较有用的释放压力的举措。3.平衡工作与家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处理,尽量保证不把工作带回家完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家人进行关心和问候。多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感情的和谐。合理控制好情绪,不把因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发泄给家人。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展现给家人,让家人理解和包容自己,多利用休息时间去陪伴家人进行弥补。(二)组织层面1.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培养机制。改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快促进基层公务员职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的完善,促使选拔任用尽量做到向基层倾斜,畅通大连市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将公开选拔制度透明化、阳光化,对长期扎根于大连市群众基层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增设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拓展空间。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开设各项学习补贴扶持,促进大连市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针对性培训,加强工作技巧传授,适当根据基层公务员的需要进行培训。2.健全福利制度,优化管理服务。合理安排工作,明确职责。克服原有“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明确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引入目标导向或者绩效导向,构建新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多头领导。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资水平,让工资与政绩挂钩儿,提供发展空间,让其更有干劲儿。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家庭状况,及时给有需要的同志提供帮助。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引入“互联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组织内部团队的合作能力,做好岗位轮换。注重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全方面发展,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克服两种主义,构建新型人事关系。基层公务员处于层级制的底层,面对的上级领导较多,其工作任务也会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求领导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进组织成员的合作。其次,要加快“简政放权”,增加基层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赋予职位相应的工作权利。加快转变组织内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引导组织内部建设,拓宽沟通渠道,促进上下级之间双向良性沟通。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后,建立组织内部的数据库,克服重复工作。减少会议,避免层层传递导致组织任务叠加带来的累赘。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对基层公务人员予以肯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4期)

真是让人无语了,公务员,为大众服务,

一、勤于学习,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该同志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的重要报告及各项方针政策,学习贯彻袁纯清书记的讲话,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农村干部标准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同时该同志担任xxx村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驻村指导员,以农村开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该同志的理论和业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二、工作求真务实,实绩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该同志走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并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村里的各种情况,熟悉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表现如下:1、进行村委换届。由于进行一次性直选法,与往年的选举方式有所不同,为了使村民能够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也为了使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该同志从各方面了解选举政策,为村民们耐心的讲解。经过其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使该村的选举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帮助村民联系红枣的销售。由于红枣是xxx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该同志从网上了解市场,搜集信息,联系客户,拟定相关的农业合同,帮助村民走集中销售之路,使村民的红枣远销全国各地。3、为村民排忧解难。上传民情、下宣政策、能很好的协调该村与乡里的各项工作,为村支书和村主任减轻了工作压力,受到当地领导的好评。4、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作为入村的第一项组织任务,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工作中,该同志认真做好信息员及组织员的工作,为信息的上通下达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拟定学习计划,并认真撰写好简报20条,始终努力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第一线。三、严于律己,洁身自好。该同志洁身自好,清正廉洁,能够模范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是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楷模,是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榜样。该同志能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加强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教育了全体工作人员。总之,通过考察,我们认为该同志始终把村中工作放在第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严于律己,理论、实践素质较高,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主要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创新。在实际的工作中,在和村民沟通的方式方法还不是很得心应手。

貌似我高考时候得支气管炎,公务员考试时候大腿筋蜷,不过这些都是小事,主要是心态第一,保持放松的心态,如果着急、紧张的夜里睡不着,那必然影响你。第二,要有信心,以最大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第三,要有人支持你,最好是亲近的人,每每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安慰,你都会有精神支柱第四,要有明确的目标,鼓励自己,只要考完就能完成目标!第五,用我们老师的话说:“谁都能体谅你,就自己不能体谅自己。”时刻不放弃最后,其他人也和你一样,也许还不如你呢…… 我认为把这几点相通之后,心态问题应该没什么了,这些健康问题慢慢会好,因为还年轻!!

基层公务员职业压力研究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压力状况随之日趋严峻。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其个人日常生活,也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政府作为我国的管理者,具有公共服务职能,在管理社会中承担着责任主体角色,政府积极了解基层公务员工作面临的压力,积极改善基层公务员工作存在压力的现状,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促进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基层公务员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人员滋生负面情绪。基层公务员每天的工作复杂繁重,大部分基层公务员都有包乡、跑屯的工作任务,需要他们认真对待,加班熬夜是常事,这令他们身心俱疲,很多年纪轻轻的基层干部,才三十出头就白了头发。而岗位与岗位的区别,待遇与市级公务员的区别也是导致基层公务员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之一。第三,社会认知偏差。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众多,在市民眼中,公务员的工作是稳定、体面的,很多人将公务员列为择偶首选。稳定、工资高、社会地位高等诸多优点让人们掀起了“公务员热”。但是人们只关注公务员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基层公务员的艰辛。公务员压力的消除对策(一)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片面认知影响,基层公务员会感受到更多的职业落差感,因为基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需要更加的细心认真,需要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对于基层公务员而言,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对做好基层工作,提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基层公务员,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用正确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基层工作,把为人民服务切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积极承担基层的工作责任,在工作中锻炼自身能力,做一个新时代的优秀的基层工作人员。2.努力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一是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减轻基层公务员的负面情绪,让基层公务员们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烦琐枯燥的基层工作。二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发挥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_位上发挥最大效用。不要因为低工资产生消极情绪,做好职业规划,努力晋升。三是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堵不如疏,长时间对工作压力的放任不管,注定会导致更大的工作压力。定期进行情绪释放,如看电影,听音乐,做运动,定期看心理医生等等,都是比较有用的释放压力的举措。3.平衡工作与家庭。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将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处理,尽量保证不把工作带回家完成。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家人进行关心和问候。多与家人进行沟通交流,促进感情的和谐。合理控制好情绪,不把因工作产生的不良情绪发泄给家人。将自己的工作状态展现给家人,让家人理解和包容自己,多利用休息时间去陪伴家人进行弥补。(二)组织层面1.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培养机制。改善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与质量。加快促进基层公务员职场的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的完善,促使选拔任用尽量做到向基层倾斜,畅通大连市基层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将公开选拔制度透明化、阳光化,对长期扎根于大连市群众基层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激发他们的工作潜力。增设定期的专业性培训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拓展空间。加大对基层公务员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开设各项学习补贴扶持,促进大连市基层公务员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强调针对性培训,加强工作技巧传授,适当根据基层公务员的需要进行培训。2.健全福利制度,优化管理服务。合理安排工作,明确职责。克服原有“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明确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引入目标导向或者绩效导向,构建新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多头领导。提高基层公务员的福利待遇,提高其工资水平,让工资与政绩挂钩儿,提供发展空间,让其更有干劲儿。切实关心基层干部的家庭状况,及时给有需要的同志提供帮助。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引入“互联网+”,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组织内部团队的合作能力,做好岗位轮换。注重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提升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其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全方面发展,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3.克服两种主义,构建新型人事关系。基层公务员处于层级制的底层,面对的上级领导较多,其工作任务也会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求领导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促进组织成员的合作。其次,要加快“简政放权”,增加基层公务员参与决策的机会,赋予职位相应的工作权利。加快转变组织内部的工作作风,积极引导组织内部建设,拓宽沟通渠道,促进上下级之间双向良性沟通。克服和纠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后,建立组织内部的数据库,克服重复工作。减少会议,避免层层传递导致组织任务叠加带来的累赘。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培养下属的工作能力,对基层公务人员予以肯定。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34期)

尽吹牛逼,有那么大压力吗,都是上传下,执行的都是村民组长,他们压力大是看到在打老虎拍苍蝇心虚,不知什么时候拍到自己。

所谓基层公务员,是指在县乡(镇)两级机关任职的拥有国家正式编制的公职人员。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基层公务员是群众与上层政府联系的纽带,虽肩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但在现实中往往遭遇一些尴尬,如:面临着艰苦的工作环境、较重的工作任务、较低的工作报酬、较严的考核机制、有限的晋升途径等一系列问题。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基层公务员的压力更加凸显,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人民网2004年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指出:在所有职业的被调查者中,高达的公务员出现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是工作倦怠出现比例最高的行业。近日,一张“少年白头公务员”的图片传遍了网络,谁也不敢相信图片中已经满头白发的公务员实际上只是一位四十岁左右的云南基层公务员。这位公务员在2011年至2014年湾碧乡村民搬迁期间,因工作太过劳累导致头发变白。中国青年报的特别节目《曹林说会》有一期节目中还提到,某地区在同一年里有9位基层公务员英年早逝,平均年龄只有40岁,最年轻的只有30岁。上海市首条24小时危机干预心灵热线开通前三个月,拨打量排前三名的竟然分别是白领、无业游民以及基层公务员。这些事例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当下基层公务员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其实,基层公务员除面临压力外,资源的短缺也是十分棘手的问题。事实上,基层公务员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考量,同时也是高度实际的事项。与较高层次的部门相比,基层部门所配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会存在与实际工作量不匹配的状况。基层公务员除解决群众各不相同的问题和困难外,每日还会有固定的常规工作和例行检查,而基层公务员花在这些常规工作上的时间实际上占了一天当中绝大部分的时间,其余的特殊性工作,如贫困户走访,往往在晚上或节假日进行。尤其是自十八大以_,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各项规定、禁令不断出台,基层公务员的心态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各级政府已注意到基层公务员心态的变化,并先后出台了减负文件,例如湖北省纪委针对以往年终绩效考评程序繁琐、内容繁杂、主观随意性大等问题,自2017年起取消原有的对市州纪委工作绩效年终考评活动,转为日常工作记录在台账上,年底进行汇总;对全县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全面清理,共撤销12个考核事项,合并8项督查内容为1项;2019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但由于减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面临因时、因地、因人、因部门不同的困境,故虽然在减负,但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否则,基层工作效率将会大大降低。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重压下产生的对工作丧失热情、情绪烦躁易怒、工作态度消极等状况,一般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下。职业倦怠最早在1974年由Freudenberger提出,随后由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国外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着重在对医护人员的研究上,例如,Thomas,Bantz和McIntosh通过研究发现80%的美国人反映都经历过工作压力,74%的护士表明急性和慢性压力都是导致护士倦怠的重要原因。_2]Hu,Nien-Chih MD等学者通过对1 560名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的全职员工进行调查,再根据哥本哈根职业倦怠量表(CBI)得分,将受试者分为上,中,下三层次,结果发现:长时间的工作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50岁以下被调查者、女性以及不活跃的员工在长时间工作下职业倦怠的情况更加显著。1993年至今,国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多达10 000多篇文献,但主要集中于对教师和医务人员这两类职业倦怠情况的研究。从2008年起,开始对公务员职业倦怠有所研究。近年来,由于政策调整,聘任制的“提议”让公务员铁饭碗的地位有些动摇,逐渐变动的公务员制度以及工作内容、工作氛围等让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情绪日益高涨,相关的研究文献也喷涌式增长,仅2013年以后就有130余篇,这些论文以硕士论文为主.研究的理论视角主要是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强调以薪酬为保健因素、以晋升机会为激励因素的内外结合手段来缓解基层公务员的职业倦怠。例如,胡贵仁表示要完善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激励机制应建立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的双轮驱动机制,仅关注外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缪国书、许慧慧认为公务员职业倦怠主要涉及的是公务员个体与工作之间的不协调关系,而工作的挑战性和竞争激励的缺乏等原因是导致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吕维霞、徐晓明和王超杰通过建立3个评价指标和3个影响因素之间的九个假设关系,从中得出职业控制困难容易导致情绪低落,职业价值降低容易导致缺乏成就感,而职业激励不足则容易导致人格分裂的结论。尽管双因素理论确实对缓解职业倦怠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满足,而是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上,这种需要的转变是怎样的走向?不同层次之间的需要呈现出怎样的关系?这些仍然有待研究。同时,现有对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实证研究,更多是基于某一乡镇或区县的小范围调查,未能立足于省级行政区域的大规模调研,这凸显出现有研究的不足。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02期)

因为基层公务员是经过层层的考核,层层的筛选才获得了成就,,他们在工作之前就已经很有压力了,面对社会巨大的竞争,在心理上已经是十分已经备受折磨。

当工作以后,就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因为要与同事处理好关系,会面临很多经验丰富的公务员,要和他们处理好关系是十分的是很需要智慧的。

同时,刚刚工作,面对对工作上的事情很没有头绪,有很多的事情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又会有很多不理解的事情在工作,每天都会很劳累,但是进步却很小。

基层公务员的薪酬是非常少的,但是他们生活的花销却很大。

所以面临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以及自己的婚姻压力,很多基层公务员只是一味的考取公务员的证件,一直没有感情生活。这些各种事情累积起来,会让他们对生活失去了动力,失去了反方向

关于基层公务员论文范文

诚然,幸福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有发言权。但是,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公务员提升幸福感,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事实上,每年公务员考试“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场景,表明这一职业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有待遇收入低、养家糊口难的自责之酸,有被人当作“贪官”、视为“蛀虫”的委屈之痛。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有一位基层干部,17年来一直在乡镇工作。他说到自己经受的苦累与委屈,但也说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经常说,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后,群众给予赞许眼光的瞬间;在主动为贫困生协调全免费用后,老乡“固执”地送鸡塞蛋的时刻。要说幸福,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大幸福观”,并不是被一些人所指斥的“大道理”,而是能够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我们很多干部,正是从这样的服务群众中获得幸福感的。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公务员的幸福感并不低。

您好,中政教育为您解答:前不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职介机构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职场心理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职场个人幸福感排名中,政府机关排名倒数第一.然而,这一结果却引起了网络的普遍吐槽:"生在福中不知福"、"矫情诉苦"、"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情何以堪",等等.为何反差会如此强烈?诚然,幸福首先是一种个人感受,公务员的幸福感,公务员应当最有发言权.但是,当社会看法与公务员的个人感受反差很大时,那必定有公务员自身的幸福观问题.公务员提升幸福感,关键就是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事实上,每年公务员考试"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火爆场景,表明这一职业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一般看来,公务员不只有职业和收入的稳定、环境和条件的优厚、社会的尊重等"靓丽外表",还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推动社会进步的职责、促进全员幸福的使命等丰富内涵.如果只把待遇、名利等个人享受作为衡量个人幸福的"参数",而把履行职责所吃的苦、推进工作所受的累、服务群众遭遇的委屈当作不幸福,那么就很容易形成一种畸形和狭隘的幸福观,落入个人主义的俗套、步入享乐主义的误区,既不长久,也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毋庸讳言,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工作与生活常常充满了辛苦与不易.前段时间人民日报采写的基层干部系列报道,鲜活还原了基层干部的"生态环境":有白加黑、五加二的操劳之苦,有责任无限大、权力特别小的憋屈之闷,有待遇收入低、养家糊口难的自责之酸,有被人当作"贪官"、视为"蛀虫"的委屈之痛.但在另一方面,这些苦、闷、酸、痛,亦非其工作生活的全部.有一位基层干部,17年来一直在乡镇工作.他说到自己经受的苦累与委屈,但也说到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他经常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成功调解邻里纠纷后,群众给予赞许眼光的瞬间;在主动为贫困生协调全免费用后,老乡"固执"地送鸡塞蛋的时刻.要说幸福,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于民、造福于民"的"大幸福观",并不是被一些人所指斥的"大道理",而是能够与个人的主观感受相统一.我们很多干部,正是从这样的服务群众中获得幸福感的.在相当意义上说,公务员只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并不是享受型的岗位."公仆"的职责定位和"奉献"的使命担当,注定了这个职业有苦、有累、有委屈.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义无反顾地坚守和承受.对于各级干部而言,需要懂得"干部辛苦一点,百姓才能幸福一点"的道理,也需要善于从服务群众中享受乐趣、获得幸福.心态阳光才有工作干劲,观念转变才有幸福感受.时常将自己的幸福与群众的幸福"对表",乃至幸福着群众的幸福,那么公务员的幸福观就会达至一个新的境界.如果能为群众实干,干出实绩,公务员的幸福感并不低.

下面是我整理整合的一些关于公共政策方面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惠农政策失效的思考

一、惠农政策失效的表现

(一)惠农政策僵化,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惠农政策反映了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意志,具有坚定的原则性。但农村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发展变化存在多样性,上级政策不可能涵盖农业生产发展中的所有问题,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规定得具体详尽。因此,要灵活变通惠农政策,探索惠农政策的有效实施形式。但目前惠农政策的执行却呈现出上下一般粗,硬性照搬上级政策的现象。基层政府和职能部门为了规避政治风险,照本宣科传达贯彻上级政策,减少甚至从不对变通执行政策,机械主义倾向严重。过分强调原则性,会导致照抄、照搬、照套的教条主义,一切等待上级政策,不敢试、不敢闯,造成工作进度缓慢,效果不佳,甚至工作无法开展。但在考核压力和利益关系牵动下,基层政府经常会动用行政力量完成目标任务,弄虚作假现象随之产生。

(二)政策之间界限分明,无法形成合力。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并非是单一性质,问题的产生由来已久,根本原因隐藏得很深,受诸多因素限制,不同问题往往一环扣一环,连锁反应强烈。惠农政策执行单位非常广泛,关联到林业、农业、渔业、国土、气象等多个部门,它们往往各司其职。首先,由于条块分割,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 渠道 有限,没有或者无法进行有效沟通,执行部门分散,协调难度大,联合执行政策成本高;其次,各职能部门受自身职能范围限制,在自上而下的运行模式下,各项惠农政策,尤其是项目建设类政策,在项目实施之前已经以文件等书面形式规定了政策实施范围、资金使用范围。跨越政策界限一步就意味着违规违纪的危险。因此,相关涉农部门无权,也很少主动将本部门的惠农政策与其他部门整合;最后,出于部门利益和政治、经济成本考虑,部分职能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只顾及自己的工作业绩,对上级负责,而非对农民负责。

然而,由于没有从根源上找出引发问题的原因,相关联的问题仍然侵扰着农村发展,眼前的政策实施效果可能会在未来被侵蚀,同类问题甚至会反复出现。如此出力不讨好,好心办不了好事的现象在惠农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不一而足,政策的实施只能暂时性、浅层次地解决问题,无法从根本解除难题。惠农政策不仅仅要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面临的当前问题,更要立足长远,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考虑如何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三)惠农政策公共利益取向偏离。惠农政策是政府提供给社会的重要公共产品,农民利益是惠农政策的本质属性和伦理诉求,为农民增加福利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而惠农政策的制定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制定者在一定的理性限度和价值取向中制定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价值冲突性决定了政策制定并非会自觉地从农民利益角度出发。在国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面临着很大的发展压力。上级政府为了完成任务,会将压力分解转移给下级政府。对于基层党政领导干部而言,自己的直接上级是最重要、往往也是最权威的利益相关者,官员提升与评优、奖励与惩罚的主动权完全集中在上级手中。在缺乏必要的伦理素质与适当的权力约束机制下,惠农政策沦为少数人谋求政治、经济资本的工具。

二、惠农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充满利益博弈。调整与确立社会经济利益结构,促使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惠农政策的目的,惠农政策的实施自然有利于国家利益。但整体有益性并不一定存在于每一个地区、部门。惠农政策的执行主要集中于基层政府,它们可能代表着部门、地区乃至小集团的利益。惠农政策的执行主体在面临自利价值取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时,为了尽可能地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甚至本人的政治、经济利益,可能会以惠农政策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政治、经济利益损益值作为执行参数,做出执行偏差行为,造成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之间出现断层。当惠农政策在整体上无益于,或对本地区、本部门包括本人的政治、经济利益益处不大,无法满足其要求时,执行中就会调查研究少,科学决策少,凭 经验 和习惯决策多,或者消极怠工,执行随意性大,对上级政策的细化操作少之又少,或者勉强完成任务,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激励机制不科学。目前惠农政策的执行以党委、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为唯一组织形式,执行过程垄断现象凸出。基层公务员不辞辛劳地执行政策,不能得到现时的物质激励,也不会因为政策执行效果不佳而受到责任追究,执行有效程度如何也难有明确标准。公务员薪酬制度中级别工资所体现的工作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并不大,激励作用并不显著,考评结果与职务晋升和薪酬奖励脱钩。在一线执行政策的村级干部也无可观的政治、经济可图,引发懒惰执行、敷衍执行、选择执行和附加执行行为产生。

“在每一个群体中,都有不顾道德规范,一有可能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人;也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潜在收益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极守信用的人也会违反规范,有了行为规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机会主义行为。”在“理性经济人”思想的左右下,当执行者的目标和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发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机率就会增高。

(三)监督机制不健全。现阶段制约我国惠农政策执行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很多,监督法制不健全、监督 方法 不恰当、监督机构无权威、监督渠道不畅通,并且存在预算管理不严、投资效益评估欠缺、法律监督不够健全、审计监督难以到位、财政监督方式落后、社会监督渠道较少等缺陷,导致对政策执行行为的监督缺位与乏力,不能对执行者的行为与结果进行有效的责任追究,影响惠农政策效益的发挥。

三、防范惠农政策失效的机制

(一)以执行需求为导向建立组织体系,提高农业服务社会化程度。一是强化统一领导作用,实现资源整合。为了有效协调各涉农部门之间的工作,需要减少政策执行的行政层级,精简审批程序和环节。各涉农部门应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和安排部署下,统一思想,积极投身到惠农政策整合工作中,以强农惠农资金整合为载体,以惠农政策整合为工具,通过对整合政策和调控资金,科学、合理配置资源,统筹规划、调整生产发展布局,实现地区与地区、地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之间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二是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提供多元化服务方式。在实行惠农政策时,政府承担着多样化的职能和服务,而承担具体职能的机构未必一定是政府机构,在村一级也不一定是村委会等组织。职能和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政府提供服务的方式应多样化。执行机构改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结构的单一性,“各个部门应该根据职能和任务来组织工作,其体制和内部结构必须有利于高效率地执行政策,提供服务”。在某些层级和领域,执行组织模式和机构类型要打破执行垄断,只要是有利于政策有效执行的组织形式都可以采用。

(二)建全激励机制,提高执行机构与执行者的积极性。以农民、农村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相关执行者应从农民的角度而非政府的角度来评价实施结果,并由关注实施结果、自身利益转为关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各执行机构急需科学设置惠农政策执行中申请检验、审查、审批、执行等环节的时间,确定工作岗位的执行效率指标。同时,必须逐步健全考评目标和体系,将考评结果与公务员级别工资的发放相结合,以工作任务或项目绩效考核结果为发放标准,以完成工作任务或执行项目的多少、好坏、快慢等决定公务员级别工资的高低,严格以评价结果给予执行者相应待遇。

(三)加强农民需求调查研究,发动农民参与政策制定与执行,提高惠农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农民本身比任何人都要了解自己的需求偏好和政策诉求,任何局外人都不可能代替农民表述他们的利益需求。因此,惠农政策的制定最应该聆听农民的心声,把握农民对政策的需求。

参与惠农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政策的内容。但目前,农民了解惠农政策的渠道比较单一,村委会连接政府与农民的桥梁作用未能显现出来,信息自上而下传递不够顺畅,农民的需求与意愿也不能及时反馈给上级政府。现实的紧迫性要求村委会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强政策信息传播,县级政府应对村委会宣传惠农政策的实际效果严格考核,将辖区内农民对惠农政策的知晓程度作为考核乡镇、村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然,“人们学习成为有能力的话语参与者要经过一个成长过程,这需要时间和充分实践的机会。”

民初烟酒政策思想(1912-1926年)

一、民初烟酒税改革的背景

民初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实业的政策法令,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民族运动,刺激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西方税制思想为民初烟酒税改革做了思想铺垫。

为维持脆弱的政局,北洋政府基本靠借债度日。曹汝霖曾说:“其时财政困难已达极点,各省应解之款,都为督军扣留;发行国内公债,则旧公债尚未整理,续募为难。”

北洋政府年度借款额超过一亿银元的有七年,占借款总额超过5%的年份正好也是这几年,最高年份是最低年份借款的倍之多。大量的借债刺激了北洋政府对国内财政的调整,烟酒税逐渐“崭露头角”,上升为国家税,甚至在对外借款中充当抵押品。

二、民初烟酒税改革的经过

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征税情况比较混乱,北洋政府积极筹划整理烟酒税。1914年,北洋政府财政部设立了杂税整理处,专门从事包括烟酒税在内的各项杂税整理工作。1915年3月,公布整理烟税、酒税两项章程,章程要求各省将原有的烟酒税捐合并征收,提高税率,并统一用银元计算,但仍旧无法达到全国烟酒税法的统一;同年4月,推行烟酒公卖制度,拟将烟酒税、捐、厘等并入专卖利益中逐步解决。但原有的烟酒税、厘捐等仍然保留,继续按各省原有规定征收,出现重复课征现象。1917年,全国烟酒事务署设置烟酒税费统一征收筹备处,后因政局动荡未曾实行。

政府对烟酒税的重视,烟酒税地位随之提升,烟酒税丰厚的利润,为北洋政府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撑着北洋政府内政外交,北洋政府更以烟酒税作抵押,换取外国侵略者现银的支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利益面前明争暗斗,截留现象一直存在,中央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更是巧立新税,沉重的负担转移到广大群众身上,引发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唇枪舌战,更有实际性的“税收保卫战”。

三、民初烟酒税改革之社会动议

在烟酒税率上,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周学熙强调重征烟酒税,1915年4月26日,在给袁世凯的呈文中说:“窃查烟酒为消费品中近于奢侈品,各国皆课重税……注重公卖办法不可……各省烟酒两项并办,以节经费。”梁士诒也提出增加烟酒税率,尤于严禁奢侈之中,可增加收入之效。

在烟酒御侮上,熊希龄于1912年5月向参议院 报告 财政施政意见中认为“烟草专卖,虽有外交上之关系,然亦可逐渐设法,以为抵制之计”。熊希龄注意到烟叶税被外国侵略者把持,但考略到烟叶税的高额利润,还是尽力采取挽救 措施 ,竭力与外国人争利。民族烟草企业代表简照南主张取消外商烟厂享受的特权,给予国产卷烟以一定的优惠税制。他指出:“纸烟一业……虽由时势人情所致,实缘税率不平之一大关系也”,“查外来纸烟于进口时完纳正税一次,以后无论至何通商之埠均不重征,此舶来品之权利也。”简照南主张卷烟统税,以便取得与外商产品对抗的相同竞争权。

四、民初烟酒担保的社会抗争

1916年11月21、22日,美国芝加哥大陆产务银行借款500万美元,借期3年、并批准 借款合同 ,以政府烟酒公卖费税为担保。1919年,北洋政府拟向美国续借美金2500万元,仍以烟酒税全数作为抵押。为支付到期的还款,财政部改向美国太平洋拓业公司借款550万美元,以烟酒税为担保,条件是聘美国人兰庆为烟酒署稽核。

中国烟酒联合会1919年10月31日致电大总统及国务院相关部门云:“烟酒借款,主权丧失,授人以柄,万民嗟怨,迭次争阻。”12月13日再致电云:“烟酒借款一事,迭电呼吁……顷报载此项借款现已成立,仿盐税抵押办法,用外人为稽核,全国震恐,罔知所措。”

1920年1月6日,上海总商会致电大总统、国务院、全国烟酒事务署及参众两院,指出烟酒借款“辱国病民”,授稽核之权于外人,“垄断凭凌,势所必至”,外国烟酒将更加充斥国内市场,故敦促政府“迅予设法取消。”

1921年9月,财政部提出第三次向美国借款,其借款金额3000万美元,限期10年,利息8厘,以烟酒税收入及陕西、福建、河南、安徽4省之货物税为抵押品。此项借款一开始就遭到北京银行公会等反对,继而4省督军、省长均要求取消以4省货物税为抵押品,此续借款方予终止。

北洋政府统治的十几年期间,中国烟草税赋体制经历过一个动荡与变革的阶段。

结束语:民国初期烟酒税改革,不仅对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今天的烟酒税改革依然有不小的参考价值。后期的南京国民政府烟酒税改革,基本沿袭了民国初期关于烟酒税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挽回烟酒税主权的斗争,也在局部小范围推动了中国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大势。对于烟酒税的探讨,绝不仅仅是财政问题,也不仅仅止步于思想领域,更在于广阔的现实实践,对烟酒税的摸索,必然随不同的实践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公共政策相关论文

2. 公共政策的相关论文

3.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本

4. 公共政策的名词解释

5.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小论文3篇

基层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论文

Literature reviewEnglish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Curr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Solutions

Government‘s Public trust is the government's Influence and appeal,it reflects the degree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and trust toward the government .

您好,由于篇幅限制,以下是英文文献地址:其他相关范文:政府信用危机根源剖析内容摘要: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本文从政府信用的理论、体制、能力、利益和行为方面去探寻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以期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有所借鉴。关键词:政府信用 危机 根源 理论 体制作为维系社会共享价值、稳定社会期望模式的复杂机制,“信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古老议题。社会信用体系主要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等,其中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信用都是基于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就整个社会信用体系来看,政府信用也面临着危机。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并从根源上解决政府信用危机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信用危机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理论根源政府信用理论虽然没有被系统、完整地提出过,但是其它理论学派却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委托—代理理论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政府信任的理论基础之一,而委托—代理情况下的信息不对称也恰恰是政府信用危机的理论根源。公众将行政权委托给政府,是委托人,政府是公众委托的代理人,政府根据公众的授权采取行动完成委托的公共事务。而委托人要有效地控制代理人的行为,就需要了解代理人本身以及客观环境的完全信息,了解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限制代理人的机会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方面由于政府对信息的天然垄断性,另一方面政府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专业,这些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使公众对政府监督约束困难。在政府权力缺乏有效监督约束的情况下,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关系可能完全颠倒过来,代理人由于掌握着公共权力而成为管理者。这样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出现反客为主漠视委托人意愿的现象,使公众的意愿和利益得不到回应,公众也就无法再信任政府。体制根源一是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尽管政府行为的失信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即政府未能正确有效地履行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不能满意的回应公众的期待和信任。受封建文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规范,某些管理者超越公众给予的委托权力。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相互推诿责任或者相互争夺利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二是约束、监督制度不完善。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机制缺乏应有的力度,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行政监督中监督主体过多、监督无力和监督职能不明确以及缺乏独立性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导致权力机关监督几乎流于形式。三是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至今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责任追究赔偿制度。政府决策危害了公共利益时,应对主要的政府责任人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失信的行为和失信的责任、后果相对应。长期以来我国行政人员的权责主体很难划分明确,即使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行政程序规则,当面对行政责任问题时,无力追究或者是不去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四是行政考核机制不健全。目前,对于政府官员的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过于看重政绩和经济效益,忽略了把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也作为一个考核标准。能力根源(一)财政能力有限政府的存在和运作需要庞大的财政开支,如果财政能力弱小就会限制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而政府行政职能的履行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使得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物质保障,政策执行不力。财力的缺乏也会导致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滞后,像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等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二)行政运作的能力低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改革,各级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几经调整、精简,但至今仍存在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的局面。在同样的财政能力条件下,一个运作能力强、可以高效运转的行政管理机构,毫无疑问会比一个低效能的行政管理机构更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的需求,令公众满意和信任。(三)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较弱在制度经济学中,意识形态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最主要的内容。价值观念、社会道德、风俗习性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选择行为。正确的理念引导正确的行为,而错误的理念也常常导致错误的行政行为。政府危机表面上看是行政行为失范,但是从深层次上看是由于价值思想观念引起的。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意识形态来调整和改变公众的价值偏好,使其意识形态能为公众接受,政府就会有很强的威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相反如果政府的意识形态的动员能力很弱,就很难使得政府的意识为大众接受。(四)制度能力的短缺提供制度规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功能和职责,政府根据社会需要设计和组织实施新的制度安排,来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也根据制度来为社会成员的行为设置合法的空间,来构建、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制度同样也是“经济人”行为选择的一个约束。制度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信任生成机制,由于一些政府无法维护制度的权威性,无法有效的执行制度,才会直接动摇公众对政府权威的信任。利益根源一是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政府行为的主体是同样具有个人私利的政府官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超脱于现实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之外。在可能的条件下,他们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而这些行为目标并不是总能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吻合。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同政府行政官员打交道的感知和评判。当公众感受不到公正时,也就会动摇和瓦解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二是政府机构也有自己的利益。实际上,政府机构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主体,也有自己的利益,而且这些利益确实的存在着。随着政府机构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的自主权不断提高,其自利性的行为取向也越来越趋于强化,甚至会被一些特殊的利益集团所左右。三是地方政府机构利益。市场经济要求市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经济的运作,人为割裂市场、限制公平竞争、破坏市场秩序。当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争夺运用种种技巧和策略博弈时,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用也就逐渐丧失了。行为根源(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介入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引导市场的宏观走向、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市场环境,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处于主导作用。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行政思维定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行政官员角色错位介入本不应该介入的微观经济活动领域。政府角色错位不但不会发挥维护社会公正秩序和社会信用体系的作用,而且只会成为信用体系的破坏者。(二)政府行为不符合实际民意需要有些地方领导在决策方面背离集体决策的原则,不走群众路线,不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功绩来制定某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不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没有任何的价值和效益,导致公众对政府的政策不予以合作,对政府也更加的不信任。(三)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和政策的不稳定性树立良好的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在制订出台政策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政策出台后也必须持之以恒的加以贯彻执行。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的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诱导、驱使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绩效的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不再是稳定和连续的,使人们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稳定的预期,从而降低了企业或个人讲信用的积极性,同时也削弱了政府的信用。(四)行政权力运行的法制化程度低国家法律是保障国家正常秩序的关键,政府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建立在完善的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西方发达国家用了约150年的时间建立了相当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使得在市场经济下信用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我国对政府行政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关行政法律、规章较为抽象,规范性和操作性差,导致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执法犯法等滥用权力的行为。(五)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我国政府信息偏重保密,公开程度较低,许多涉及公众利益的规范文件不向利益关系人和公众公开,公众也没有任何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政府信息不公开,公众对政府缺乏一种信任的基础,即使政府政策努力追求合理,也难以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六)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也逐渐完备,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信用体系。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对政府信用的构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受文化传统、小农经济传统的影响和社会信用保障的缺乏,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参考文献:1.安贺新.关于我国政府信用问题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2.唐丽萍.关于开展诚信建设的思考[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3.陈淑贞.我国现阶段政府信用的缺失及危害[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4.吴开松.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危机[J].当代经济,2006(9)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一)、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性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二)、政府公信力的评价标准政府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人民群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府的诚信程度。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品格,也是公务人员的政治品格和行政品格。对于政府来说,其信用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政府能不能正确行使权力,能不能遵守规则,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决定着政府公信力的状况。第二,政府的服务程度。政府的宗旨是执政为民,为公众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如果政府能够全面履行公共责任,努力提高政府及其各部门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高,政府的公信力就强。特别是在危机状态下,政府能不能负责任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社会安全与秩序的公共产品,保障公民财产和生命安全,是政府公信力程度的突出体现。第三,政府依法行政的程度。政府的行为不能违法,政府不能滥用权力,这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基本要求。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政府应当坚持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做到依法行政,依据宪法和法律为人民服务,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第四、政府民主化程度。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体现,政府能否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决策能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仅反映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也反映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政府民主化程度主要体现在决策程序的规范、决策制度的健全、化状况、调动基层积极性的情况,等等。 (三)、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及原因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政府失信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由于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能,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但政府职能尚未及时转变,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过多地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忽视了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改革涉及面较广,触及深层次利益调整,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明显加大,对各级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政府官员由于不善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由于一些政府部门的决策缺乏科学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腐败问题突出,致使政府缺乏亲和度和感召力。三是政府依法行政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由于没有很好地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以及执法监督不力的问题,致使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权威性。由于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不明确,一些政府部门及公务员的违法行政行为不能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公务员责任意识淡化。上述情况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而且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四)、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措施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当前,应该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政府管理创新的紧迫任务,认真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建设信用政府的思想基础。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要脚踏实地,有诺必践,讲究信用,靠自己求真务实的作风,在群众面前树起良好的诚信形象。要在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中树立诚信观念和责任观念,加强公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使其恪尽职守。同时,还要完善政绩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决反对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服务需求。要在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注重公共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加强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级政府都应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及突出矛盾。要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将社会矛盾与纠纷解决在基层,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难、就业难、就学难、看病难、行路难、办事难等问题。 第三,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各级政府及部门必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全面实施依法行政纲要,继续加强行政立法,努力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政府法律责任机制。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清理、取消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审批事项,继续推进审批方式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和多重多头执法的问题。要强化行政监察,及时处理和纠正行政不作为、滥用职权、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加大失信惩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第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涉及全局性、长远性和公众性利益的重大行政事项,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措施的要求和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决策。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渠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制定重要经济社会决策事项公示办法,对事关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要强化行政决策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和决策失误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同时,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建立政府与公众对政府有关的互动回应机制,提高政府的反应能力和社会回应能力。第五,加强政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要推行公共服务承诺制,建立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实施连续性的政府信用民意调查,将诚信记录作为公务员考核、任免的依据。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应该改进会风、文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力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旗帜鲜明地反对、惩治和预防腐败,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和行风建设力度,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公积金基层工会研究论文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工会工作论文

新形势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给企业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为适应市场,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企业需要对管理理念与工作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鉴于工会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对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新形势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对工会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为盈利性,并没有认识到工会组织的意义,在进行工会工作安排时一般将其作为党群工作应付,给工会工作进行带来阻碍;忽视职工意见,不仅降低人员工作积极性,还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最后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工会组织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透明度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不能提升;工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干预,与工会工作原则不符。

(二)工会作用发挥不出来

党委直接任命我国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工作管理人员,因此存在工会管理人员摆脱不了行政部门的干预,与其有较强的依赖性,缩减了工会权限,导致作用不能得到完全发挥,最终沦为形式。该种现象导致工会组织力量被削弱,不仅会打击工会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会加剧企业对工会权益的侵害问题,不利于保护职工权益。

(三)维权意识不足

工会的主要职能即为保护职工合法权益,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在相关规定与制度的指导下,采取对应的维权方式,才能将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出来。但是,当前企业并不重视工会共组,并且出现不按照规定向工会进行经费的拨付、工会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不足、职业会议不按时召开等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导致工会成员减少,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工会地位与执行能力。当职工出现对待遇不满等问题时会寻求工会的帮助,但是工会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等问题并不能很好地执行工作权利,与行政管理力量不均衡,维权意识与力度上明显不足。

二、新形势下做好企业工会工作的措施

(一)突出职责,解决问题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将工会的主要任务与要求作为基础突出基本职能,提高工作岗位安排的合理性。鉴于工会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因此要将其基本职责突出出来,并且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发挥工会工作的作用;将《工会法》等作为指导,对工会的工作组织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与健全,将工会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加强不同级别的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并适当提高工会进行人才任用的要求;重视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工作,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

(二)提高维权意识

在新形势下,企业职工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对职工思想造成一些冲击。在该种形势下,若企业在给予职工福利、工资、政治等方面待遇时存在不公正现象,就会导致职工之间出现利益上的纠纷,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与生产。所以,工会组织需要对职工间关系进行协调,积极听取职工心声,定期、不定期组织职工代表会议;在公正、政治上一视同仁的前提下对职工之间产生的关于利益上的冲突进行处理,妥善解决其中存在的矛盾;重视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思想多方面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职工中收入水平不高、实际困难较多的职工当成重点维权对象,全面提高维权力度。

(三)改进工作方式

在新形势下,市场经济情况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在该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对管理意识进行创新,并且积极拓宽视野,才能促进企业与时代共同发展。对于工会而言,工作人员需要了解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创新意识,加强对工作理念与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会组织需要突破传统工作格局的制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提高工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妥善处理工会与企业组织之间关系,并且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先进工作方式的.机会;领导人员需要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积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

(四)从全局出发

在进行工会工作时,需要从全局出发,将企业工作重点作为中心。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工会工作,才能保证工会与企业整体发展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工会需要组织相关活动,对职工工作技能进行培训,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会管理人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性,提高职工参与积极性;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并且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在此过程中,将执法监督作用发挥出来,对劳动保护措施与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提高生产规范化,使用《劳动法》对职工权益进行保护。

三、结语

针对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突出职责、提高维权意识、改进工作方式、从全局出发等措施。企业只有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重视,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才能在当前组织形式、内部结构、利益关系等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顺利、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竹琴.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企业工会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5(1):88-88.

[2]郑莉莉.浅谈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国网电力企业的工会工作[J].科研,2016(2):00294-00294.

[3]李明坚.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J].现代企业文化,2016(26):25-25.

[4]路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企业工会工作[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00011-00011.

2013年,在中心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从中心实际出发和老干部高龄化的实际出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正确处理老干部与人事业务工作的关系,推动了老干部工作开展,在为老干部服务和管理工作上取得了新的成绩,使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促进了公积金事业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积极宣传,营造良好的尊老重老氛围。

尊老重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心是也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中浸透着老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因此可以说没有老同志昨天的努力奋斗,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辉煌。为此,中心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尊老重老的重大意义,使大家认识到尊重爱护老同志的今天也就是尊重爱护我们自己的明天,使全体干部职工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爱老的自觉行动,从而为老同志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生活上帮助,使老同志在物质上有所依靠。 我们严格落实老干部的调资工作,严格按照市人事局和社保关于对老干部的增资工作,坚持落实工资标准,从不拖欠老干部的一分退休钱,保证老干部的退休金每月按时发放到他们手中。 我们坚持一年一次新年春节期间慰问老同志,把节日礼品或礼金送到老同志手上。平时对老同志在诸如工资和公费医疗等方面的疑问给予耐心解释工作。对长病的老同志做到及时探望,对因病去世的同志前往慰问家属并协助料理后事,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使老同志在物质上有依靠。 我们优先解决老干部的药费问题,和财务科一起帮助老干部急事急办,不让老干部跑冤枉路,少让老干部跑几次,做好老干部的勤务员,受到了老干部的好评。

三、工作上支持,我们中心的退休人员只有一人,但是我们房改办服务着全市的老干部、老同志。这两年来,中心着力解决全市离退休干部的住房补贴问题,解决了离退休工作人员住房问题。共有318位离休干部和283位退休人员享受到了货币住房补贴,共计万元。今年房改办开始着手发放退休教师的住房补贴工作,从申请,审核、会同教育局、房管、国土等职能单位进行了三轮审查,共审批可以享受住房补贴的退休教师1658人,发放资金万元。由于一些不符合条件的老教师上访反映问题,房改办在分管市长的牵头下,召集房委会成员单位进行了专题研讨。给予这些老同志以耐心的解答。

我认为,街道关工委在预防未成后人犯罪工作中的作用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落实工作职责,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

1、建立组织,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街道应建立综治、司法、团、妇、教办、中小学校负责人、老龄委、工会、民政等为成员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关工委协调成员单位做好职责落实工作。

2、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并下发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意见,形成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关工委定期召开情况交流会,听取各成员单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汇报,掌握全面情况,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并部署各阶段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关工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良好氛围。

1、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街道关工委组织综治、司法所、讲师团等有关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学校,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形成自我保护的良好氛围。

2、抓好家庭教育关键环节。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首先要从家长、家庭抓起,对问题青少年街道关工委积极开展送法到家,送讲到家,送服务到家的“三送”活动,发动家长做好子女的表率和榜样,引导家长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奠定了坚实基础。

3、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能力。依托有关教育基地,如革命烈士陵园、中小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创文明”荣辱教育。

三、注重服务建设,优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外部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同时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1、加强制度建设。为使家长以规范的言行影响和引导青少年,对问题青少年的情况进行登记,内容包括家长姓名、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子女姓名、出生年月等,通过登记可以摸清青少年的情况和底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开展不良的环境整治工作。加强校园周边的网吧清理,在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悬挂“监督公示牌”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警示牌”,取缔校园门外200米内的娱乐场所,保证校园环境的纯洁。

3、掌握底数抓好服务。街道关工委对失足青少年弱势群体吸毒人员、在校学生、两劳帮教人员进行摸底统计,归类入册,同时结合帮教对象基本情况,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进行帮教。

4、抓好青少年活动阵地建设。中学团委在学校内开展“青少年优秀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和辩护,为青少年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中心设有图书室等活动场所,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5、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对闲散青少年摸底调查,并建立健全相应社会闲散青少年“一人一档”制度,以便全面掌握社会闲散人员的基本情况,便于加强管理。

四、树典型榜样,扶助弱势群体,实施爱心工程。

1、营造讲学习重品行氛围。对学习品行双优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在校优异的贫困生进行资助。

2、扶助弱势群体,实施“爱心工程”,建立特困户、低保户家庭进行跟踪服务,对老、弱、病、残、贫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学生给予经济资助。学习优秀的特困学生给予固定补助,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帮助这些对象进行牵线搭桥,与热心的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挂钩资助贫困学生。

2012年,全市老干部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国、全省老干部工作“双先”表彰大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以纪念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为契机,以迎接党的十八大、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主线,抓住落实老干部政治、生活待遇这一中心任务,突出重点,争先创优,以改革创新精神谋求工作突破,以求真务实作风提高实际成效,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实现了老干部工作的新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把凝聚工作合力作为推进老干部工作的驱动力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真正把老干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强化了对老干部工作的领导,为老干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根据人事调整实际,市委及时调整了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健全老干部工作领导责任制,定期专题研究老干部工作,对有关涉及老干部的政策性问题和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做到随时研究,及时明确。市级各部门和镇街道也把老干部工作列入各自的议事日程,做到常研究、常走访、常通报,切实把尊重和爱护老干部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潜心干事,攻坚克难,把创新服务作为推进老干部工作的突破口

全市上下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主线,始终坚持从解决老干部最关注的现实问题入手,把创新服务措施作为推进老干部工作的突破口,确保老干部政治待遇落实到位,稳步推进高龄养老服务工作。

一是老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强化。坚持和完善情况通报、走访慰问、阅读文件、就近就地参观考察、参加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等制度,深入开展“共话三十年、喜迎十八大” 主题实践活动,确保老干部政治待遇得到较好落实。一年来,共组织举办老干部读书会1期,组织情况通报会4场,参加老干部达到1500余人次。成立市老干部党校,举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会。组织老干部参加市委全委扩大会议、两会、领导干部会议、意见征询会、春节团拜会等重大会议和活动10次。组织老领导考察市有关部门工作10余次。组织开展重大节日庆祝活动,举行浙XX区党委成立70周年座谈会、“喜迎十八大”老干部书画作品展等活动,丰富了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提高了工作实效。

二是老干部医疗生活待遇进一步落实。扩大了离休干部高龄护理费发放范围。在市人民医院启用了老干部病房,完善了就医绿色通道服务举措。调整老干部健康疗休养方式,以分散组织系列活动形式替代集中外出疗休养,组织了“游海上门户、览浦上桃花”、 “上林之韵最美夕阳红”文艺演出、老年体育健身展示、金秋戏曲演唱会、电影招待会、健康咨询及老干部集体祝寿、游园活动等,同时提高了疗休养补贴。精心组织好老干部体检活动,适度增加体检项目和经费。着力提升老干部社区服务管理工作水平,科学配置服务资源,努力拓展为老服务队伍,不断深化服务内涵。

三是老干部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扎实推进以创建“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对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指导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组织一次检查、开展一次考评、履行一项承诺、树立一批典型),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学习、活动等制度建设。今年评选表彰了15个“五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20名优秀离退休干部党员。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在确保“人员、经费、场地”三到位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建立健全老干部定期学习、参观考察制度,形成了老干部经常性学习教育的良好机制。

四是老干部作用进一步发挥。坚持自愿量力的原则,积极为老干部“老有所为”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为慈溪“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作出新贡献。组织老干部开展建言献策、社会公益等活动,为文明城市创建、城乡环境整治、学校德育教育等方面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组织老干部开展爱心捐款活动,今年全市老干部在“银发帮困助学”活动中累计捐款万元。

三、乘势而上,做强品牌,把优化老干部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推进老干部工作的支撑点

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立足新起点,不断丰富活动和教学内容,满足老干部晚年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巩固完善现有创建成果。

一是老年大学在不断完善中再接再厉。市老年大学巩固创建成果,坚持创新发展,在政治建校、教学管理、校园文化以及平安校园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把政治建校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老年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共话三十年,喜迎十八大”系列活动、“我们的价值观”座谈会、“清洁家园”社区志愿服务、为残疾人慰问演出、主题书画展、专题诗词创作等活动,引导学员牢固树立“忠诚于党、永葆先进、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教学管理不断规范,修订完善《教师星级考核评定办法》,开展教学“五认真”检查和学员对教学满意度测评工作。会同市老龄办、市教育局等部门,推进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提供老年教育服务。开展理论研究成果征集活动,收到论文12篇,其中9篇优秀论文入选XX市老年大学2012年暑期理论研讨会交流。校园活动日趋活跃,举办了“夕阳美—我与慈溪老年大学同成长”为主题的第五届艺术节、建校25周年成果展示活动等。

二是老干部活动中心在新起点上乘势而起。活动中心以巩固首批“满意家园”创建成果为新的起点,乘势而上,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拓展活动项目,提升服务品质。从老干部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出发,合理设置活动项目,安排活动时间,并增设老干部书画兴趣小组,增强中心活力。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日,组织举行了“老干部迎春联欢会”、“女离休干部庆三八活动”、“清明扫墓活动”、“老干部门球邀请赛”、“天作杯‘迎七一’竞技麻将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同时,与市老龄办、市教育局联合开展“华龄温馨之家”创评活动,对各村、社区老干部(老年)活动室在基础设施、功能布局、活动内容以及管理服务四大方面提出了15项创建条件,评选出了13家符合条件的活动室为首批“华龄温馨之家”。

四、内练本领,改进作风,把提升服务水平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主抓手

以创先争优活动和“作风建设提升年”活动为主载体,精心设计,创造条件,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大力提高队伍的能力与素质。

一是加强学习,在提高素质上体现新形象。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目标,围绕各阶段工作重点,狠抓政治业务学习。围绕“打造品质之城、共建幸福家园”的目标任务,按照“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局机关“老干部工作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开展领导干部上党课活动,推行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形成崇尚学习、善于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风气。

二是求真务实,在推动服务上体现新形象。组织开展机关干部与老干部结对服务活动,完善社区干部、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医生结对服务老干部制度,扎实开展“夏日送清凉、冬日送温暖、节日送祝福”活动。一年来,全面走访老干部三轮次,老干部生病住院及时上门慰问。

三是创先争优,在创新突破上体现新形象。以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为契机,深入开展了“共话三十年”理论研讨交流活动,宣传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的重大意义,回顾我市老干部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各单位老干部工作的经验做法、探索研究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出台《2012年信息宣传考核奖励办法》,努力提高《桥城红枫》办刊质量,加强XX市老干部工作网站建设,对“XX市委老干部局”门户网站进行全面改版,进一步增强门户网站影响力和吸引力。同时,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开展了全市老干部工作专项督查,组织开展全市老干部“双先”评比表彰工作,推动全市老干部工作健康发展。

算。单纯说题目的话属于社会保障法和劳动法的范畴,我当时写的论文就是《残疾人社会就助》,这类论文研究方法和社会学相似,与其他法学研究有很大差异。你们老师说的体现不出法学专业可能就是指如果写这篇论文的话体现不了传统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