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关于薪酬核算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5 03:33:36

关于薪酬核算毕业论文

本科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课程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和难点问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之一,也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鉴于多年的教学思考,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有些企业甚至将薪酬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员工稳定、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绩效,而且有利于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薪酬管理课程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块。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在当下的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出发点。

1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薪酬管理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薪酬管理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务操作的课程,应用性很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尤其是纯理论、满堂灌已经严重与应用型本科教学方式不相适应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在前阶段较大,随后会慢慢减弱,逐渐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枯燥乏味,即使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也仍然无济于事。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具体实际的操作方法。薪酬管理这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实际上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上只有一周的校内模拟实训,缺乏企业实习实践经历。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较多理论又过于复杂,脱离了实践需要。学生们对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薪酬管理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核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有时结合视听法讲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展开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传统的理论讲授虽然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大量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过于注重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培养要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成绩比例有4:6、3:7、2:8三种,考核方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而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偏重理论,自然是闭卷考试,二八开,试题是由课程任课教师从布置的作业或者书本讲过的内容中选择考点,所以闭卷考试存在“划范围,圈重点”现象,学生强制性地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考试完之后往往感到收获甚少,“60分万岁”的心态较普遍。闭卷考试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把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纳入考核范畴,这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符。采取试卷的测试方法虽然能够衡量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但是无法考核出学生掌握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企业对薪酬管理人员的要求相脱节。

2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同,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工作各有差异性,所以造成薪酬管理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变化,仍然以理论素养为主导,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一本教材沿用多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薪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考虑,一旦选定某种教材就会使用多年,课件和知识内容也很少更新,与社会现实需要有些脱节。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以至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的现象。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应用能力提升乏力

虽然近年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校企合作、产融结合的力度,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效果凸显,但对于很多商科专业来说实习实践仍然是硬伤,虽然有些现场参观,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只能看到些皮毛,俗话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校企合作签约了很多单位,很多只是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而薪酬管理这门课程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些机会参与实践,仿真模拟固然重要,但缺乏真实的情景刺激,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关于薪酬管理的很多细节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如薪酬战略也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战经验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客观要求课程讲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任课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任教,企业工作的专业经历空白,显得理论有余而实战经验不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中任职锻炼,也请一些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实践,但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效果不佳,这些都是摆在现实中的难题。另外,薪酬管理由于是专业核心课程,难以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分配的问题,偏废任何一个都不是好的选择。

3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领域具体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工作,加大产融结合、校企联合力度,打造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可以与一些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轮流让学生进驻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可以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既可以学习企业规范管理又可以培养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后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初创型的公司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前期培养的实践能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诊断,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方案和措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现代企业对薪酬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具体实际的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从企业或者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事薪酬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获取有关薪酬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职责,梳理其工作流程,提取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根据薪酬相关工作的流程和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清晰的薪酬管理课程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增加研究性专题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研究性专题,可以加强学生对薪酬管理的认识,同时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具体流程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通过大量浏览文献、制作幻灯片、课堂展示及课堂答疑。该环节也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考核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等课程,让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实习实训的硬件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实训室,购置薪酬管理的教学软件,增加实训课时比例,加大薪酬设计、薪酬计算等操作性环节力度。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除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结合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校内科技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和文献综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方面了解现实企业薪酬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薪酬管理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发挥好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孙静,舒昌,梁欢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创新设计——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3(4).

职工薪酬核算毕业论文

关于薪酬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1、MF公司创业期的薪酬管理研究

2、JC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3、D铁路公司工务段薪酬管理研究

4、营口天盛重工公司薪酬管理方案设计

5、JA公司经理层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7、民族地区烟草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8、基于SSH框架的高校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靓力集团薪酬管理提升研究

10、新常态下BF钢铁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11、国企薪酬管理政策研究

12、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薪酬管理现状及对策

13、农业银行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14、YL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诊断报告

15、辽宁ZK公司薪酬管理诊断报告

16、DSC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7、N旅游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

18、蓝海酒店员工薪酬管理研究

19、YX公司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20、KX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21、AD公司薪酬管理改进研究

22、Z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3、HK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4、肥西农商行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5、科技型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

26、XC公司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7、RL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8、K公司薪酬管理方案再设计

29、湖南茂华公司员工薪酬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30、中小农业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31、烟台ZC开发建设集团薪酬管理研究

32、A光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研究

33、广州市荔湾区公安辅警队伍薪酬管理研究

34、面向高校的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5、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36、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7、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标准化与流程设计

38、职工薪酬准则的变迁对薪酬管理的影响研究

39、云南省云海工程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研究

40、YNBIT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主要应该从薪水分配和劳动价值与薪酬获得角度去写吧

会计的写起来不难,多查下资料。

我的“薪酬管理”论文的材料企业薪酬管理诊断的几大问题咨询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非常薄弱,被我们私下称为“一无所知型企业”,他们在咨询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岗位职责明晰、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俗称“3P”。其中,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是最容易在咨询结束之后落地并对企业产生实际效用的,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模块。通常在诊断阶段,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纳后主要是以下几点:1、薪酬战略缺失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在这种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领先、跟随、滞后的薪酬战略,分别适应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在这些企业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薪酬战略。2、薪酬理念缺乏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不知道应该对何种价值付酬,薪酬理念缺乏。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按照行政级别、学历和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来进行价值分配,而对职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员工的技能水平、员工的能力等产生绩效的真正关键因素,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3、职位价值没有量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薪酬的内部不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通常来讲,企业老总们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这类企业老总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或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设计与操作是公开和隐蔽的操作并不重要。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这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当企业规模一旦大起来了,就会出现问题。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待遇如何平衡?”、“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待遇应如何平衡?”、“同一行政级别,如主任、经理的待遇都应该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的本质上都是:在企业中职位的相对价值问题!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对基于价值创造的薪酬体系,如果价值评估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会极大地影响价值创造,进而会影响到可分配的价值,价值链的传导作用会得到极大的削弱!如果职位价值的大小不进行清楚地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评价不公、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需要进入到精益管理的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按定量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来对决策内容进行分析。4、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是由各种薪酬单元组成,这些薪酬单元一般可分为固定薪酬(基本工资等)、浮动薪酬(绩效工资、奖金等)和福利、津贴等三类。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薪酬结构的失衡。比如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福利这一薪酬要素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薪酬结构失衡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对员工的短、中、长期激励的组合效果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将福利完全变成了保健因素,激励效果很差,自助福利的设计没有引起重视。第二种是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5、职业发展通道缺乏,结果导致升薪通道单一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一种后果是由于中国的“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人们一般以管理“职业锚”或“官阶”的大小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的发展通道,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6、薪酬没有“动”起来,薪酬和绩效表现关联性不强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没有很强的关联。励作用。7、对金钱之外的其他激励手段关注得不够,忽视薪酬体系中的“精员工的薪酬变得极具刚性,没有较好地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实行动态薪酬的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科学的薪酬管理中,一般会通过调整工资的等差、职位等级的级差、薪酬总额的计划比例、薪点值的调整、考核系数的调整来让薪酬“动”起来。造成薪酬静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科学的依据来让薪酬“动”起来。动态薪酬静态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绩效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没有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动态薪酬的发放虽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使得动态薪酬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激神价值”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老板认为薪酬就是钱。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外在薪酬是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代价。内在薪酬是指人们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正是企业的“唯钱论”,使后者受到了极大的忽视。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而且也是很原始的薪酬管理观念,因而员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钱只能满足生理、安全和部分社会型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金钱得到满足。在不少企业中,很多高技术人才的离开,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因为“精神价值”没有得到恰当的激励。8、薪酬激励不及时由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很多企业的直线经理没有掌握好有效激励下属的技能,这都大大的降低了薪酬激励的及时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业绩,这个时候,如果直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的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当员工做出一个公司所倡导的、所鼓励的行为时,他会一直关注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地激励的话,将极大影响其工作主动性和热情。企业的管理者们,请大胆、及时地去肯定那些优秀的员工吧!薪酬对于员工和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薪酬管理的重要性。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薪酬管理对几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薪酬管理系统一般要同时达到公平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三大目标,企业经营对薪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就薪酬管理来讲,受到的限制因素却也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企业经济承受能力、政府法律法规外,还涉及到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内部人才定位、外部人才市场、以及行业竞争者的薪酬策略等因素。因此,对企业来讲,薪酬要充分发挥效力,薪酬管理必须做到:对建立企业价值和组织观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企业员工来讲,其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是:在外部具有竞争性,在内部具有价值分配公平性和价值获得对等性。基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考虑,薪酬管理的目标应是在相关约束条件下达到企业吸引人才、使其持续服务和激励其产生佳绩。为达到薪酬管理的目标,企业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其中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结构三大核心决策,以及薪酬构成、特殊群体的薪酬、以及薪酬管理政策三大支持性决策。1、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组织用来决定个体涨薪的方法,这可以用组织成员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来计算(基于时间的体系)或用表现和效率来衡量(基于表现的体系)。薪酬体系决策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企业的基本薪酬以什么为基础。目前国际较通行的体系包括职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以及能力薪酬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在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时所依据的分别是员工所从事工作的自身价值、员工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以及员工所具备的能力或任职资格。其中,职位薪酬体系是以工作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而技能和能力薪酬体系则是以人为基础的薪酬体系。2、薪酬水平。薪酬水平是组织里的几种薪水或年薪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可以是基于单个职位的个体薪酬等级或若干职位的薪酬平均值,决定了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在传统的薪酬水平概念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但是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位和职位之间或者是不同企业中同类工作之间的薪酬水平对比,目前咨询公司所做的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薪酬水平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同行业或地区中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企业的支付能力和薪酬策略;社会生活成本指数;以及在集体谈判情况下的工会政策等。3、薪酬结构。指同一组织内部的不同职位所得到的薪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纵向薪酬薪级与横向薪酬薪档组成的薪酬矩阵。它涉及的是薪酬的内部一致性问题。企业内部的结构实际反映了企业对于职位重要性以及职位价值的看法。如果说薪酬水平会对员工的吸引和保留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薪酬结构的合理与否往往会对员工的流动率和工作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企业往往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岗位评价来保证薪酬结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谓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问题在薪酬结构方面有相当明显的体现。许多企业之所以出现“想留的人留不住,不想留的人一个也不走”的局面,薪酬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4、薪酬构成。指员工得到的总薪酬的组成成分,包括以福利或服务形式支付的间接补偿等。通常情况下,划分为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前者是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员工并且与员工所提供的工作时间和业绩、质量有关的薪酬。后者则包括福利、服务等一些有经济价值但是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往往与员工的工作时间、业绩质量等没有直接关系。5、特殊群体的薪酬。一个较复杂的组织往往存在若干不同的员工群体,这些群体或以管理层次来划分,或以职能类型来划分。在有些情况下,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加以薪酬方面的区别对待,无论对企业也好,还是对员工也好,都是有利的。通常情况下,销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都可以被视为特殊员工群体。6、薪酬管理政策。主要涉及企业的薪酬成本与预算控制方式以及企业的薪酬制度、薪酬规定和员工的薪酬水平是否保密的问题。薪酬管理政策必须确保员工对于薪酬系统的公平性看法以及薪酬系统有助于组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作为企业专业管理人员或外部咨询机构人员来讲,只有切实的了解企业现实情况和员工需求,才能有效制定以上决策,真正发挥薪酬的作用,达到企业吸引人才、使其持续服务和激励其产生佳绩的目的。这需要大家对薪酬管理进行持续的关注,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解和掌握,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以及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

职工薪酬核算办法毕业论文

会计研究 这个研究方法和报告研究,是完全可给你帮忙到

职工带薪缺勤会计核算研究论文

摘要: 新修订并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针对带薪缺勤作出了具体规定,本文针对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通过实例并结合所得税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为下一步新准则的实施奠定基础,并为新准则的学习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职工薪酬;带薪缺勤;会计处理

2014年1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修订〈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通知》(财会[2014]8号),以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新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财会[2006]3号)中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同时废止。相比【2014】9号与【2006】09号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其中“带薪缺勤”是新充实、整合的内容之一。根据《劳动法》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规定,我国职工可以享受年休假、病假、短期伤残、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等休假权利,企业在职工法定缺勤期间内,应给予职工一定的缺勤补偿。《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根据带薪权利能否结转下期使用,将带薪缺勤可以分为两类:短期带薪缺勤和长期带薪缺勤。本文研究的带薪缺勤主要是短期带薪缺勤,它是指职工虽然缺勤但企业仍向其支付报酬的安排,包括年休假、病假、短期伤残、婚假、产假、丧假、探亲假等。

一、累积带薪缺勤的会计核算

累积带薪缺勤,是指带薪缺勤权利可以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本期尚未用完的带薪缺勤权利可以在未来期间使用。新9号规定,企业应当在职工提供服务从而增加了其未来享有的带薪缺勤权利时,确认与累积带薪缺勤相关的职工薪酬,并以累积未行使权利而增加的预期支付金额计量,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累积带薪缺勤应按月确认,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带薪缺勤——累计带薪缺勤”。

【例】M公司共有1000名职工,该企业实行累积带薪缺勤制度。该制度规定,每个职工每年可享受5个工作日带薪年休假,未使用的年休假只能向后结转一个公历年度,超过1年未使用的权利作废,在职工离开企业时也无权获得现金支付;职工休年休假时,首先使用当年可享受的权利,再从上年结转的带薪年休假中扣除。职工休病假以后进先出原则为基础,即首先从当年可享受的带薪年休假中扣除,再从上年结转的带薪年休假中扣除。职工离开公司时,公司对职工未行使的`带薪年休假权利不支付现金。A职工2013年休假12天,另有3天可累计到2014年休假,假设该企业平均每名职工每工作日工资400元,则2013年12月31日M公司要对A职工2013年没休假的3天做相应账务处理,所得税税率为25%。分析:该管理人员2013年享受12个带薪休假日,本月该职工有3天没休假,企业就产生了一项支付义务,应当确认一项负债,但是税法以实际支付为原则,对于未享受的带薪休假不予确认,即由累积带薪缺勤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账面价值为300元,计税基础为0,形成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会计分录如下:借:管理费用1200贷:应付职工薪酬—带薪缺勤—累计带薪缺勤1200借:递延所得税资产300(1200×25%)贷:所得税费用300如果2014年12月31日,A享受了14天的年休假,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由于该公司带薪缺勤制度的规定,未行使的权利只能结转1年,超过1年未行使的权利将作废,即A员工只有1天休假可累计到2015年。2014年12月31日,M公司应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借:应付职工薪酬—带薪缺勤—累计带薪缺勤800贷:管理费用800同时转销由此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借:所得税费用200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00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累计带薪缺勤福利需要在职工提供服务并行使带薪缺勤权利的当期计入生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并非到企业实际支付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时才予以确认。如果职工在离开企业时能够获得现金支付,企业就应当确认必须支付给职工的全部累计未行使权利的补偿金额。

二、非累积带薪缺勤的会计核算

非累积带薪缺勤,是指权利不能结转下期的带薪缺勤,即如果当期权利没有行使完,就予以取消,并且职工在离开企业时对未使用的权利无权获得现金支付。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因此,我国企业职工休婚嫁、产假、丧假、探亲假、病假期间的工资通常属于非累计带薪缺勤。由于职工提供服务本身不能增加其能够享受到的福利金额,企业应当在职工缺勤时确认负债和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因此,会计期末无需将企业未享受的非累积带薪缺勤作为一项负债挂账。但是,如果职工放弃非累积带薪休假权利时,企业没有任何货币补偿,则不做会计处理。如果有一定金额的货币补偿,则应该在补偿当期确认一项负债计入当期的成本费用中。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关于薪酬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1、MF公司创业期的薪酬管理研究

2、JC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3、D铁路公司工务段薪酬管理研究

4、营口天盛重工公司薪酬管理方案设计

5、JA公司经理层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7、民族地区烟草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8、基于SSH框架的高校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靓力集团薪酬管理提升研究

10、新常态下BF钢铁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11、国企薪酬管理政策研究

12、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薪酬管理现状及对策

13、农业银行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14、YL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诊断报告

15、辽宁ZK公司薪酬管理诊断报告

16、DSC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7、N旅游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

18、蓝海酒店员工薪酬管理研究

19、YX公司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20、KX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21、AD公司薪酬管理改进研究

22、Z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3、HK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4、肥西农商行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5、科技型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

26、XC公司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7、RL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8、K公司薪酬管理方案再设计

29、湖南茂华公司员工薪酬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30、中小农业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31、烟台ZC开发建设集团薪酬管理研究

32、A光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研究

33、广州市荔湾区公安辅警队伍薪酬管理研究

34、面向高校的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5、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36、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7、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标准化与流程设计

38、职工薪酬准则的变迁对薪酬管理的影响研究

39、云南省云海工程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研究

40、YNBIT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会计之友》 2008年第28期 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全面核算职工薪酬费用,按照受益对象摊入成本。这对于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全面反映成本信息、完善成本补偿制度、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准则中职工薪酬核算的几点变化 (一)核算内容方面内涵增加 较以往“工资”的定义相比,新准则对有关职工薪酬内容和范围的界定更加明确,且内涵大为扩展,既有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也包括了以往福利费和期间费用中的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各类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还新增了辞退福利等职工薪酬形式。准则中的定义涵盖了企业职工薪酬的各种形式,不仅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有货币性的,还有非货币性的;有显性的,还有隐性的,囊括了几乎所有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费用。 (二) 核算原则更加严格 .....以下是网址,希望对你有帮助:

薪酬相关毕业论文

关于薪酬管理毕业论文参考

1、MF公司创业期的薪酬管理研究

2、JC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3、D铁路公司工务段薪酬管理研究

4、营口天盛重工公司薪酬管理方案设计

5、JA公司经理层薪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基于岗位价值评估的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7、民族地区烟草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8、基于SSH框架的高校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靓力集团薪酬管理提升研究

10、新常态下BF钢铁企业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11、国企薪酬管理政策研究

12、公立医院编外人员薪酬管理现状及对策

13、农业银行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14、YL公司薪酬管理体系诊断报告

15、辽宁ZK公司薪酬管理诊断报告

16、DSC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7、N旅游公司薪酬管理模式及优化方案研究

18、蓝海酒店员工薪酬管理研究

19、YX公司薪酬管理优化研究

20、KX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

21、AD公司薪酬管理改进研究

22、Z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23、HK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4、肥西农商行薪酬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25、科技型中小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

26、XC公司薪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7、RL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28、K公司薪酬管理方案再设计

29、湖南茂华公司员工薪酬管理优化方案研究

30、中小农业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31、烟台ZC开发建设集团薪酬管理研究

32、A光伏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研究

33、广州市荔湾区公安辅警队伍薪酬管理研究

34、面向高校的薪酬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5、中小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研究

36、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37、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标准化与流程设计

38、职工薪酬准则的变迁对薪酬管理的影响研究

39、云南省云海工程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研究

40、YNBIT公司薪酬管理研究

我的“薪酬管理”论文的材料企业薪酬管理诊断的几大问题咨询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企业,这些企业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非常薄弱,被我们私下称为“一无所知型企业”,他们在咨询方面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岗位职责明晰、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俗称“3P”。其中,薪酬管理体系的设计方案是最容易在咨询结束之后落地并对企业产生实际效用的,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的模块。通常在诊断阶段,我们会发现这些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纳后主要是以下几点:1、薪酬战略缺失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就是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环境变化、赢得竞争优势和取得经营业绩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选择和行动。其所要解决的是回答“我们经营什么与及如何在经营中获胜”的问题。人力资源战略是对企业战略的一个有效支撑,其所要回答的是“人力资源对我们取胜有何作用”的问题。而企业的薪酬战略是公司人力资源战略的分解和细化,薪酬战略的中心是以一系列薪酬选择帮助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其所要回答的是“整体薪酬制度如何帮助我们取胜”的问题。在这种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制定有切实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公司很少,拥有符合企业战略和企业现状的人力资源战略、薪酬战略的更是凤毛麟角。领先、跟随、滞后的薪酬战略,分别适应于企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在这些企业中,他们不知道,如何在企业发展的不同,运用不同的薪酬战略。2、薪酬理念缺乏薪酬理念明确了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所倡导的价值导向,是薪酬体系的灵魂。它指明了公司到底为什么样的行为和什么样的业绩进行付酬。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不知道应该对何种价值付酬,薪酬理念缺乏。他们通常的做法是按照行政级别、学历和在企业的工作年限来进行价值分配,而对职位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员工的技能水平、员工的能力等产生绩效的真正关键因素,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3、职位价值没有量化、薪酬的内部公平性不足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薪酬的内部不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通常来讲,企业老总们会注意到薪酬管理中公平的各层次——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的公平、同等级员工薪酬的横向公平、不同等级员工的纵向公平等,但他们往往只注重了薪酬设计结果的公平,而忽视了对薪酬界定的程序公平的关注。在这类企业老总们看来,只要使员工得到的薪酬与他们的相对工作价值或企业的贡献相当,薪酬框架的设计与操作是公开和隐蔽的操作并不重要。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选择了黑箱操作的薪酬框架,这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也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但是当企业规模一旦大起来了,就会出现问题。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人员的待遇如何平衡?”、“销售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待遇应如何平衡?”、“同一行政级别,如主任、经理的待遇都应该是一样的吗?”。这些问题的本质上都是:在企业中职位的相对价值问题!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来说,对基于价值创造的薪酬体系,如果价值评估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话,会极大地影响价值创造,进而会影响到可分配的价值,价值链的传导作用会得到极大的削弱!如果职位价值的大小不进行清楚地界定的话,就会造成评价不公、分配不公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影响员工士气和组织的凝聚力,从而造成公司关键人才的流失。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提高,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需要进入到精益管理的阶段,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按定量的科学的思维习惯来对决策内容进行分析。4、薪酬结构失衡薪酬结构是由各种薪酬单元组成,这些薪酬单元一般可分为固定薪酬(基本工资等)、浮动薪酬(绩效工资、奖金等)和福利、津贴等三类。薪酬结构失衡主要有两种体现:第一种是薪酬结构的失衡。比如在很多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福利这一薪酬要素往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薪酬结构失衡会致使企业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无法满足多数员工在薪酬方面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对员工的短、中、长期激励的组合效果产生影响。很多企业将福利完全变成了保健因素,激励效果很差,自助福利的设计没有引起重视。第二种是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绩效工资比例过低,容易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发挥。5、职业发展通道缺乏,结果导致升薪通道单一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里面,没有对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缺乏,薪资晋升渠道不畅,不利于员工的有效激励。另一种后果是由于中国的“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人们一般以管理“职业锚”或“官阶”的大小判断他们对企业贡献的多寡。因此,企业内的管理岗位成为各级各类员工的生涯发展目标。单一的“官本位”或管理“职业锚”的发展通道,会诱导企业大多数发展潜力良好的员工首先考虑将其全部精力倾心于职务的晋升上,从而缩小企业高素质员工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6、薪酬没有“动”起来,薪酬和绩效表现关联性不强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员工的薪酬和绩效没有很强的关联。励作用。7、对金钱之外的其他激励手段关注得不够,忽视薪酬体系中的“精员工的薪酬变得极具刚性,没有较好地体现出薪酬的激励作用。在薪酬管理中,实行动态薪酬的目的,就是让员工的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团队业绩或者个人业绩相关联,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一种制度安排。在科学的薪酬管理中,一般会通过调整工资的等差、职位等级的级差、薪酬总额的计划比例、薪点值的调整、考核系数的调整来让薪酬“动”起来。造成薪酬静态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较低,没有科学的依据来让薪酬“动”起来。动态薪酬静态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是绩效工资和奖金的发放没有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出工不出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动态薪酬的发放虽然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但是绩效考核结果不是实际绩效的真实反映,使得动态薪酬的发放流于形式,无法有效发挥激神价值”在大多数管理基础薄弱的企业中,老板认为薪酬就是钱。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广义的薪酬可分为内在薪酬与外在薪酬两个部分。外在薪酬是指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实质性东西,它需要企业在经济资源方面付出代价。内在薪酬是指人们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满足,它一般无须企业耗费什么经济资源。正是企业的“唯钱论”,使后者受到了极大的忽视。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而且也是很原始的薪酬管理观念,因而员工的人格得不到尊重,优秀的人才得不到重视和发展。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原理,钱只能满足生理、安全和部分社会型的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往往不能通过金钱得到满足。在不少企业中,很多高技术人才的离开,不是因为钱太少,而是因为“精神价值”没有得到恰当的激励。8、薪酬激励不及时由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加之很多企业的直线经理没有掌握好有效激励下属的技能,这都大大的降低了薪酬激励的及时性。当员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业绩,这个时候,如果直线经理不运用包括薪酬激励在内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肯定,这会极大的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同样是奖励,如果过上几个月,它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对其他员工的示范作用也将会大为降低。当员工做出一个公司所倡导的、所鼓励的行为时,他会一直关注公司管理层的行为,如果他的行为得不到及时地激励的话,将极大影响其工作主动性和热情。企业的管理者们,请大胆、及时地去肯定那些优秀的员工吧!薪酬对于员工和企业的重要性决定了薪酬管理的重要性。所谓薪酬管理,是指一个组织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就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构成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同时,作为一种持续的组织过程,企业还要持续不断地制定薪酬计划,拟定薪酬预算,就薪酬管理问题与员工进行沟通,同时对薪酬系统的有效性做出评价而后不断予以完善。薪酬管理对几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企业的薪酬管理系统一般要同时达到公平性、有效性和合法性三大目标,企业经营对薪酬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就薪酬管理来讲,受到的限制因素却也越来越多,除了基本的企业经济承受能力、政府法律法规外,还涉及到企业不同时期的战略、内部人才定位、外部人才市场、以及行业竞争者的薪酬策略等因素。因此,对企业来讲,薪酬要充分发挥效力,薪酬管理必须做到:对建立企业价值和组织观念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企业经营战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企业员工来讲,其发挥效力的基本前提是:在外部具有竞争性,在内部具有价值分配公平性和价值获得对等性。基于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考虑,薪酬管理的目标应是在相关约束条件下达到企业吸引人才、使其持续服务和激励其产生佳绩。为达到薪酬管理的目标,企业在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出一些重要的决策。其中包括薪酬体系、薪酬水平以及薪酬结构三大核心决策,以及薪酬构成、特殊群体的薪酬、以及薪酬管理政策三大支持性决策。1、薪酬体系。薪酬体系是组织用来决定个体涨薪的方法,这可以用组织成员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来计算(基于时间的体系)或用表现和效率来衡量(基于表现的体系)。薪酬体系决策的主要任务是确定企业的基本薪酬以什么为基础。目前国际较通行的体系包括职位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以及能力薪酬体系。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在确定员工的基本薪酬水平时所依据的分别是员工所从事工作的自身价值、员工所掌握的技能水平以及员工所具备的能力或任职资格。其中,职位薪酬体系是以工作为基础的薪酬体系,而技能和能力薪酬体系则是以人为基础的薪酬体系。2、薪酬水平。薪酬水平是组织里的几种薪水或年薪的平均值,该平均值可以是基于单个职位的个体薪酬等级或若干职位的薪酬平均值,决定了企业薪酬的外部竞争力。在传统的薪酬水平概念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的整体薪酬水平。但是在目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职位和职位之间或者是不同企业中同类工作之间的薪酬水平对比,目前咨询公司所做的外部市场薪酬调查可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企业的薪酬水平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同行业或地区中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企业的支付能力和薪酬策略;社会生活成本指数;以及在集体谈判情况下的工会政策等。3、薪酬结构。指同一组织内部的不同职位所得到的薪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组织纵向薪酬薪级与横向薪酬薪档组成的薪酬矩阵。它涉及的是薪酬的内部一致性问题。企业内部的结构实际反映了企业对于职位重要性以及职位价值的看法。如果说薪酬水平会对员工的吸引和保留产生重大影响,那么薪酬结构的合理与否往往会对员工的流动率和工作积极性产生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企业往往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岗位评价来保证薪酬结构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谓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问题在薪酬结构方面有相当明显的体现。许多企业之所以出现“想留的人留不住,不想留的人一个也不走”的局面,薪酬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4、薪酬构成。指员工得到的总薪酬的组成成分,包括以福利或服务形式支付的间接补偿等。通常情况下,划分为直接薪酬和间接薪酬。前者是直接以货币形式支付员工并且与员工所提供的工作时间和业绩、质量有关的薪酬。后者则包括福利、服务等一些有经济价值但是以非货币形式提供给员工的报酬,往往与员工的工作时间、业绩质量等没有直接关系。5、特殊群体的薪酬。一个较复杂的组织往往存在若干不同的员工群体,这些群体或以管理层次来划分,或以职能类型来划分。在有些情况下,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加以薪酬方面的区别对待,无论对企业也好,还是对员工也好,都是有利的。通常情况下,销售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都可以被视为特殊员工群体。6、薪酬管理政策。主要涉及企业的薪酬成本与预算控制方式以及企业的薪酬制度、薪酬规定和员工的薪酬水平是否保密的问题。薪酬管理政策必须确保员工对于薪酬系统的公平性看法以及薪酬系统有助于组织以及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作为企业专业管理人员或外部咨询机构人员来讲,只有切实的了解企业现实情况和员工需求,才能有效制定以上决策,真正发挥薪酬的作用,达到企业吸引人才、使其持续服务和激励其产生佳绩的目的。这需要大家对薪酬管理进行持续的关注,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解和掌握,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以及企业的薪酬管理水平。

主要应该从薪水分配和劳动价值与薪酬获得角度去写吧

关于大学薪酬管理毕业论文

本科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其特殊性,课程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关于课程改革的研究一直都是热点和难点问题。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模块之一,也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鉴于多年的教学思考,本文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有些企业甚至将薪酬管理纳入到企业战略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员工稳定、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绩效,而且有利于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薪酬管理课程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模块。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又要培养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然而,在当下的薪酬管理课程的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也是本文思考和探讨的出发点。

1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薪酬管理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薪酬管理是一门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务操作的课程,应用性很强,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要求,尤其是纯理论、满堂灌已经严重与应用型本科教学方式不相适应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的兴趣在前阶段较大,随后会慢慢减弱,逐渐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枯燥乏味,即使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也仍然无济于事。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的性质决定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具体实际的操作方法。薪酬管理这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仅仅靠单纯的记忆和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比较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但是,实际上实践教学的课时在教学计划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基本上只有一周的校内模拟实训,缺乏企业实习实践经历。受惯性思维影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而较多理论又过于复杂,脱离了实践需要。学生们对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薪酬管理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核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有时结合视听法讲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视频展开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传统的理论讲授虽然可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但大量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过于注重单纯的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无法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的技能,也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考核方式无法体现教学培养要求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很多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考勤和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组成,根据课程的性质成绩比例有4:6、3:7、2:8三种,考核方式有开卷和闭卷两种。而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相对偏重理论,自然是闭卷考试,二八开,试题是由课程任课教师从布置的作业或者书本讲过的内容中选择考点,所以闭卷考试存在“划范围,圈重点”现象,学生强制性地记忆知识点应付考试,考试完之后往往感到收获甚少,“60分万岁”的心态较普遍。闭卷考试最大的弊端在于不能把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纳入考核范畴,这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符。采取试卷的测试方法虽然能够衡量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但是无法考核出学生掌握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与企业对薪酬管理人员的要求相脱节。

2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各高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资源的不同,各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开展工作各有差异性,所以造成薪酬管理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但高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变化,仍然以理论素养为主导,学生接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一本教材沿用多年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薪酬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由于种种原因考虑,一旦选定某种教材就会使用多年,课件和知识内容也很少更新,与社会现实需要有些脱节。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满足实际需要,以至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的现象。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应用能力提升乏力

虽然近年来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校企合作、产融结合的力度,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效果凸显,但对于很多商科专业来说实习实践仍然是硬伤,虽然有些现场参观,很难有真正的.实践机会,只能看到些皮毛,俗话说“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校企合作签约了很多单位,很多只是停留在协议的层面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所以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校内模拟实训来弥补实践环节的不足。而薪酬管理这门课程既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多些机会参与实践,仿真模拟固然重要,但缺乏真实的情景刺激,效果也是要大打折扣的,关于薪酬管理的很多细节问题还是一知半解,如薪酬战略也只能停留在概念上。

教师缺乏企业经历实战经验不足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客观要求课程讲授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但是目前本科院校任课的教师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再到学校任教,企业工作的专业经历空白,显得理论有余而实战经验不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倾向于理论教学,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鼓励老师利用寒暑假深入到企业中任职锻炼,也请一些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实践,但很多时候是走马观花,效果不佳,这些都是摆在现实中的难题。另外,薪酬管理由于是专业核心课程,难以处理好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学时分配的问题,偏废任何一个都不是好的选择。

3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将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专业领域具体的操作技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工作,加大产融结合、校企联合力度,打造综合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初期可以与一些本土化的大型企业开展合作,以顶岗实习等方式轮流让学生进驻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既可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可以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既可以学习企业规范管理又可以培养职业素养,理论与实践真正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的后期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初创型的公司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公司,学生可以通过前期培养的实践能力,对企业的薪酬制度进行诊断,并提出一些改革的方案和措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优化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任课教师应该根据现代企业对薪酬相关工作的岗位职责优化课程内容,为学生讲授具体实际的专业知识,以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教师可以从企业或者往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事薪酬相关工作的毕业生获取有关薪酬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职责,梳理其工作流程,提取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根据薪酬相关工作的流程和其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清晰的薪酬管理课程学习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验式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增加研究性专题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设置研究性专题,可以加强学生对薪酬管理的认识,同时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具体流程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及相应的参考文献,学生通过大量浏览文献、制作幻灯片、课堂展示及课堂答疑。该环节也计入期末考核成绩,考核学生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如招聘与选拔、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等课程,让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手段多样化注重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大实习实训的硬件软件建设,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建设人力资源实训室,购置薪酬管理的教学软件,增加实训课时比例,加大薪酬设计、薪酬计算等操作性环节力度。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除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可结合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校内科技活动、网络教学平台和文献综述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多方面了解现实企业薪酬的实施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锻炼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薪酬管理是一门实战性非常强的课程,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发挥好校企合作平台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战机会,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孙静,舒昌,梁欢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创新设计——以《薪酬管理》课程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13(4).

对民办高校薪酬管理的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 民办高校 薪酬管理 3p模式

论文摘要: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而民办高校普遍存在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内部不公平、结构欠合理等问题。构建基于3p模式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发展。

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合理薪酬制度的构建。一个完善的薪酬体系,既可支持民办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

一、民办高校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1.民办高校薪酬缺乏外部竞争力

薪酬水平是决定民办高校外部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外部竞争力又体现出外部公平,薪酬的竞争力和外部公平是诊断薪酬制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民办高校薪酬水平总体上缺乏竞争力。据调查,广东省多数民办高校副教授的工资仅与银行入职两年的大专生的工资相当,同一地区民办高校教师的收人又仅是公办高校教师收人的1/2一2/3。近几年,由于薪酬偏低导致人才严重流失一直困扰着民办高校的领导。这有历史原因,民办高校创办成本高,但投资回报收益慢。老板投资建校需要看到收益,在教学硬件设施投人固定的基础匕要降低办学成本,只有减少薪酬支出。但这样的薪酬政策必然导致薪酬待遇缺乏吸引力,较难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同时,也影响在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民办高校薪酬内部缺乏公平性

内部公平性是检验薪酬制度的另一指标。民办高校近年来不断进行薪酬改革,在工资结构中加人绩效工资,按劳取酬,使教师与学校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然而,不少民办高校由于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导致绩效工资变成了固定工资的一部分,干多干少一个样,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形成过程激励机制,这使得一些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薪酬上没有得到肯定和激励,影响工作热情。

3.民办高校薪酬结构欠缺合理性

薪酬结构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和工作的积极性。作为个人劳动的回报,薪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三个方面,这其中又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报酬。薪酬已为大众所熟悉,但对民办高校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民办高校的收人体系仅包括传统的工资、奖金、津贴和法定福利,缺少了教工最需要的自主福利和非经济报酬,薪酬结构欠缺合理性。不可否认,工资、奖金对教职工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这远远不够,他们更需要在工作中得到心理或物质环境上的满足感。如良好的人际环境、弹性的工作、明确的职责、工作的自主性等非经济薪酬也是他们所需要的。

二、完善民办高校薪酬管理的对策

自2006年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人分配制度开始改革,实施岗位薪级工资制度。公办高校的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完善了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有其可取之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由于全员聘任制和岗位管理的不到位,致使岗位工资难以真正落实;由于绩效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绩效工资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等。因此,笔者建议,民办高校可参照公办高校的岗位薪级工资制度,构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基于3p模式的薪酬制度。

3p模式是高校新型的薪酬管理制度,即岗位(position绩效(perfom}ance)、工资(payment)为一体的工资模式。首先,根据教职工劳动的特点,进行职务分析,确定岗位的类别,制定出各级各类岗位的职责,并对各岗位进行编制的核定;其次,设计与岗位相对应的薪酬标准,然后,根据岗位职责,设计出工作绩效考核的方案和具体实施办法;最后,使用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对教职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发放相应的绩效工资。这样设计的薪酬分配制度(如图1所示),设岗定编,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是一个整体,三者缺一不可,设岗定编和绩效考核是薪酬管理的基础,而薪酬又是考核结果的具体运用。

1.设岗定编、全员聘任制是构建3p模式的基础

民办高校要真止发挥岗位工资的作用,必须设岗定编,评聘分开,落实全员聘任制。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参照公办院校的做法设置岗位

公办高校的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其中正教授岗位为1一4级,副教授岗位为5一7级;中级职称岗位分3个等级,即8-10级;初级职称岗位分3个等级,即11一13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

位和普通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为了保证与公办高校岗位的衔接对等,民办高校的岗位设置可与公办高校保持一致,这样既便于管理,也缩短由公办高校跳槽到民办高校教师的适应期。

(2)根据民办高校实际情况,设定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国家文件只规定事业单位各类职称所归属的等级,并没有对各类岗位及各等级的任职条件作详细的要求和说明,它由各高校自行规定。例如,中山大学就规定一级教授的条件是院士,二级教授必须具有全国范围内取得的科研、教学成果,或曾被评为“长江学者”,或担任全国重要学会负责人职位等,三级教授必须是取得省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且教授年限达到巧年以上的人员,其余的为四级教授。民办高校参照中山大学的规定设置任职条件显然不合适,根本引进不到四级以上的教授。因此,民办高校可基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框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各岗位的.任职条件。

(3)结合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核定岗位编制数

国家对公办高校3类岗位及其内部不同等级之间的结构比例已做出了规定,例如各高校最低要求是高、中和初级职称分别控制在20%,30%和50%范围内。但民办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发展战略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假设某高校的战略目标是要成为省内一流的民办高校,这样的编制数不利于引进高级人才,可将高级职称的比例提高到30%,中级职称提高到40%,而初级职称则减少为30%。

(4)贯彻执行设岗定编方案,控制经费支出

设岗定编后,民办高校要严格贯彻评、聘分开的原则。对于取得高一级职称的人员,如没有相应空缺岗位,可以视聘用岗位的需求情况按低一级职称聘任,按岗定酬。这样可使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支出处于可控制范围内,保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构建3p模式的关健

(i)设计具有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提高教师整体薪酬水平

民办高校可先进行薪酬水平的市场调查,了解同类高校和公办高校的薪酬水平,并根据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战略,确定整体薪酬水平。在能力允许的范同内,设计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提高教师的薪酬水平。只有这样,民办高校才能在没有事业编制的情况下,留住有能力的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

民办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费收人,但学费已经没有多少上涨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可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例如,可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承担企业课题,举办各种培训班,开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等等,只有民办高校的经费得以增加,教师的薪酬才有提升的可能。

(2)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加大绩效工资力度,实行自主弹性福利策略

民办高校可参照公办高校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但要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特点进行修改完善。公办高校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民办高校可加大绩效工资的力度,让绩效工资占工资总额的50%左右,并与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挂钩。例如,专职教师有教学工作量、上课效果、科研情况等考核指标,只有达到相应的考核分数,绩效工资才全额发放,真正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民办高校可在薪酬组成中加人奖金和福利两部分。奖金发放的额度可与学校的经营情况直接挂钩,让所有教师关心学校的发展。福利是民办高校薪酬中的薄弱环节,目前不少民办高校的福利仅限于国家法定的福利,而且往往取最低标准,自主福利较少,民办高校应提高法定福利的额度,并实行自主弹性福利策略,设计富有个性化的、弹性的适合不同教职工的福利待遇。例如:建立学术休假制度,让教职工有时间搞科研;制定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让教职工获得进修、提高的机会;为关键人才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解决其后顾之忧;等等。

(3)为高层管理者和关键人才建立延期支付制度

民办高校高层管理者频频变动成为影响现今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关键才人的忠诚度,建立社会风险分担机制,民办高校可在薪酬体系中建立延期支付制度。延期分配可通过社会保险计划、员工福利计划和股权期权计划进行支付,旨在补偿风险损失。

笔者认为,延期分配制度适用于民办高校的两类人员,一类是高层管理者,如校长、书记,这样可以避免高层走马灯似地换人,避免急功近利;另一类是关键岗位的教师,如学科带头人,使其将自身的前途与学校的命运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学科梯队的发展。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是构建3p模式的保证

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控制和反馈是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绩效考核既是控制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反馈的具体内容。

(1)成立民办高校及各系部处考核领导小组

民办高校的绩效考核要按照重心下移、分权管理与责权利统一的基本要求,成立学校及各系部处考核领导小组。遵循重点突出、适用普遍、简单易行、分类考核和客观评价为主的原则开展考核工作。校考核领导小组对系(部、处)级单位进行考核,系部处考核领导小组对具体岗位个人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

(2)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

为了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民办高校具体岗位人员的考核结果应与该人员的绩效工资挂钩。例如:考核结果为优秀的人员其绩效工资全额发放,且作为优先晋升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称职的人员其绩效工资全额发放;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人员其绩效工资停发半年,且取消其当年职务或工资的晋升资格,对其个人予以培训、调岗。同时,系部处的考核小组要把考核结果反馈给教职工本人,让考核真正达到不断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目的。

(3)建立退出机制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民办高校可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教职工约定考核结果不称职视为不胜任工作,要对其进行调岗或培训,累计两次考核不称职的,可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体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是高等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技术课。为了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准确把握课程结构、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班级学习型小组、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和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等方面,总结出了提高薪酬管理教学效果的方法。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

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如何提高薪酬管理的教学效果,满足用人单位对此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提高薪酬管理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一、准确把握课程结构是搞好薪酬管理教学的基础

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与薪酬管理有关的教材,既有国外的,也有国内的,国内的教材占多数,林林总总,有上百种之多。各种教材在编排上,其结构和线条不尽相同,内容的取舍也不完全一样。从笔者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看,把握“薪酬管理”本身的逻辑结构相当重要,即要处理好“五个层面的十个基本问题”。

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薪酬管理教学的关键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课堂设计的策划者和主持人,教师的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法的实施。薪酬管理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定的交际能力。教师应广泛涉猎各领域,扩展视野,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作为薪酬管理的教师必须具有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目前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立即担任教学工作,缺少实践经验,上课无异于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在进行理论钻研的同时,还需走向社会,参与专业实践。实践不仅使抽象的理论得以印证并变得更加感性而具体,而且有利于教师对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获得丰富的案例素材,讲课中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如此一来,“课”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

作为薪酬管理的教师备课要做到精心、充分。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想得心应手,在课前必须悉心准备,对所讲内容应融会贯通,而且要不断搜集、积累和更新相关专业素材,准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此外,教师还应视具体教学内容和特点在课前设计好课堂形式、课堂场景和程序等,并注意把握过程方向、节奏、进度等,促进课堂在井然有序中进行。

作为薪酬管理的教师要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学提倡师生之间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对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学生~视同仁,对于错误可以先适度肯定,然后再纠正错误,避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今后的学习热情。

三、在班级建立学习型小组是搞好薪酬管理教学的切入点

薪酬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现代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毕业生到企业之后,企业要求他们能够根据干变万化的企业情况,结合企业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为企业构建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薪酬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企业薪酬制度,从而达到让企业的陔心员工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或者要求他们能够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与企业有关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为企业高层领导确定企业战略提供基本的支撑材料。

如何才能提高在校学生的基本能力,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使其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并较快地融入到企业中?笔者认为建立学习型小组,既可以解决薪酬管理教学本身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在教授本课程之前,笔者把该专业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型小组,目的是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集体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思考题,并撰写该组的讨论报告。每个小组的每个人员进行恰当的分工,各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资料查询员3人,文字输入和整理3人,发言人1人,除组长外,其余人员进行轮换。在布置思考题之后,教师必须给学生指明资料查阅的地点。在撰写讨论报告的时候,各个小组内部充分讨论,以便确定逻辑顺序和重难点,也可以各组之间进行博弈。每一次课用10分钟让一个小组的发言人阐述其主要观点,然后把各小组的讨论报告进行交换,让大家相互学习,最后把学生撰写的讨论报告收集起来,通过让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评比,确定每次讨论报告的名次,按照不同的等级给予学生不同的成绩。同时利用上课时间或者课余的时间对学生所撰写的讨论报告进行点评,主要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作的工作进行充分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譬如,笔者在讲授薪酬管理绪论的时候,要求学生阅读战略与薪酬管理,并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企业战略与薪酬战略的一致性问题。在讲授基本工资管理的时候,要求学生分析公务员的工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以及国有企业单位人员工资构成的差别,并说明原因。该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动手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让学生提前深入企业是搞好薪酬管理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长期的实际教学中,师生往往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经常会出现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并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我听到过,但我忘记;我学过,我知道;如果我做过,我会难忘!”。

在讲授“战略与薪酬管理”的内容之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企业战略与薪酬战略的一致性问题,加深对“企业战略”和“薪酬战略”的理解,利用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距离我院最近的对口实习基地实地学习,提前联系企业的中高层领导,使学生有机会与之面对面交流,使学生清楚“企业战略”和“薪酬战略”的制造程序。这样,学生既接触了企业,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企业中相关部门对学生也进行了了解,为学生的就业和企业选人提供了一个双赢的机会。同时,每年的暑似,学院还要用15天的时间统一组织学生到对口的企业进行实习,使学生对薪酬管理的基本原理有进一步的理解。

在讲授讲岗位分析时,让学生以班级、学生会、或球队为例,充分理解“因事设岗”的道理,要求每个学生采取不同的岗位分析方法,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完成岗位分析的作业,使学生从中既理解了相关理论,又锻炼了学生作课件的能力。同时笔者还邀请“四川农资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企划部主任给学生讲授企业如何做工作分析,并把公司工作分析的样表让学生观摩,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与他交流。

四、科学地评定学生成绩是搞好薪酬管理教学的途径

现在很多大专院校的大部分专业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即采用一次性结业考试确定成绩,或者加上平时的作业成绩。在一次性结业考试中理论考试占有较高的比例,往往在考试之前,教师要圈点考试范围。由此以来,有相当部分平时不认真学习、不上课的学生在考试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这种考试方法会误导学生死记一些概念,考试成绩也不能充分体现学习的效果,更难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在薪酬管理的教学中,笔者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以培养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中心,尝试了本学科结构化考试改革,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取得了良好效果。总成绩组成如表2所示。

五、结束语

薪酬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上。企业的薪酬体系越具有竞争性,那么它在吸引人才方面越具有竞争力;一家企业拥有了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在一段时间内就拥有了竞争优势,至少是比较竞争优势;在激励员工的工作行为方面,除了必要的企业制度和文化的约束外,最能提高企业人才使用效率的就是薪酬的激励作业。

如何通过大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也是落在广大教师身上的一项艰巨任务。通过薪酬管理的学习,让学生能借助基本的分析工具,运用基本的分析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是薪酬管理教师长期努力的方向。

[论文关键词]薪酬管理;案例教学;团队学习;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提高本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至关重要。准确在分析目前高校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三种途径来缩短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间的差距。

目前,我国很多本科院校都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在人才培养上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各界人士都在研究如何通过专业课教学的改革来缩小社会需求和高校培养的差距。本文将在这个方面做些探讨。《薪酬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并且《薪酬管理》课程涉及面广,包括工作分析,职位评价,绩效考核等很多内容,实际操作性强,使得该课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一门老师不好讲,学生又不好学的“难点课程”。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和实践教学三方面进行探索。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是个发展很快的行业,社会对该专业人才要求在快速不断地提高,由于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以教材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限制,高校对于这种变化的反映比较缓慢,因而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薪酬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这种问题同样比较突出。众所周知,教材更新速度往往大大滞后于理论的更新和实践的发展,并且《薪酬管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发展非常迅速,所以传统的以教材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很好满足教学需要,以至于出现老师课堂讲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根本用不上或已经被淘汰这种现象。

2.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

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方式,从书本到书本,照本宣科,一门课一本教材用几年,一套习题用几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方法单一,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并且《薪酬管理》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非常复杂,仅靠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薪酬管理》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并且很多知识点只有在不断地实际操作中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而很多高校教学中实践教学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过低,实践教学环节投人不足。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新

在以上提出的三个问题中,教学内容问题是最基本的。如果教学内容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教师教授的再好,学生学的再努力,结果还是学生在学校中学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合社会企业的需要。所以我们首先更新教学内容,使其能及时反映本课程的最新发展,适合社会的不断变化和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教材的更新

虽然本科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但是我们要打破过去“一门课一本教材”的模式,采用复合教材的模式。复合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助教材两类,其中主教材涵盖薪酬管理理论体系和其主要的知识点,内容精练;辅助教材注重以实践为导向,强调通过各种实践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复合教材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更好的掌握各种知识,锻炼自身能力。

2.课程前沿内容的引进

对于《薪酬管理》课程教学而言,向学生教授最前沿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薪酬管理理论方法发展快,使用的教材中几乎不可能包括课程前沿的理论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课程教授时要有意的引进一些相关的前沿发展。一旦国际国内薪酬管理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或者教师本人在这些领域的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在讲授时通过一些手段向学生传递这些信息,使学生能接触到本课程领域内的新发展。通过引进课程前沿,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很好的弥补教材更新周期长的缺陷,完善教学内容。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从整体上能保证《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能反映社会实践的最新发展,使其能更好的适合社会需要。

三、《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在对《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两方面更新的同时,还应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期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案例教学与团队学习相结合

案例教学是管理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案例主要来自于企业实际的真是实践,针对教学中特定的问题,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讲授内容和进度,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同时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学习。在课堂上,可以把学生分成一些小团队来分析教学案例。在团队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分析、讨论,共同完成学习。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课讲授和专题讲座相结合

《薪酬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其他学科领域。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可以采用主课江苏和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主课讲授《薪酬管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配套开设一些专题讲座。通过这种结合,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薪酬管理的外围理论和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薪酬管理理论体系有更加清晰地把握。

通过更新《薪酬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其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校中更加好的掌握各种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其以后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四、《薪酬管理》课程实践教学

除了全面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外,动手操作对于《薪酬管理》课程的学习也至关重要。《薪酬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并且现在企业希望尽可能缩减对新员工的培训,希望员工一来就能上手工作,所以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很关键。由于薪酬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在校学生很难接触到真实企业的这方面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来模拟企业的这方面流程和工作,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来体会。在《薪酬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大实践的课时分配,根据讲授的内容和案例的需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更好的理解理论和方法。

《薪酬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虽然现在在教学中存在一些为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只要专业教师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在讲授过程中采用更加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并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视,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会更好的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1、课程考核

课程的考核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估,如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评分标准则显得过于单一,也不利于对学生相关能力尤其是实操能力的评估。在考核上既要注重评估结果,也要注重评估过程。因此,总评分可由课堂表现、课外作业和考试成绩组成。同时,薪酬管理可以大小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小课时各占50%。其中大课重点阐释理论部分,明晰各个知识点,打好理论基础;小课则根据大课的理论教学针对性地设计案例教学等实践环节,以进一步掌握知识点,活学会用。而要突出大小课设计的实践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要求在课堂表现的激励上下工夫。结合课程特点,可采取以“薪酬管理”的方式管理课堂表现。具体来说,即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分由他们在此门课所获得的薪酬决定。每位同学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均可获得基本薪酬1000元,余下皆为浮动薪酬,需要通过个人举手回答问题、参与讨论、代表小组发言、特殊认可奖励、专项奖励等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得加薪。例如,举手回答问题一次可以加薪100元,代表小组发言一次可以加薪200元,对他人的看法提出有价值的异议可以加薪100元等。课堂表现的考核以激励为主,如若出现严重违纪、旷课等也会以惩罚扣款的方式并入薪酬的计算。

2、团队学习

团队合作能力日益重要,在课堂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团队合作能力既是需要也是必然。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更需要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文环境,尤其需要有学习伙伴和能够信赖、依靠的学习团队。在薪酬管理的课程中,建立学习型小组进行团队学习是实施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可将学生分成6人左右的小组来参与课堂学习,各设组长1人、资料查询员2人、文字输入和整理2人、发言人1人,小组成员的角色可进行轮换[2]。在团队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分析,充分讨论,共同完成学习。同时,可以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对于各小组的讨论报告用学生认可的方式进行评比,按照不同的等级给予学生不同的“加薪”。这样,通过团队学习,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让学生学人所长,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3、案例教学

薪酬管理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薪酬管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学生从事薪酬管理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案例教学法一直被广泛使用,但在采用此教学方式的时候,却也经常会面临教学内容陈旧、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如何才能成功使用呢?其一,明确责任中心。教师的责任在于选择教学所需要的材料,组织教学;学生作为“主体”,责任在于为上课作充分准备,从给定的材料中,逼真和有益地做出结论。案例课堂通过实例教学为锻炼和培养学生面对实际情况的临场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训练的场所。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并对他们的答案获得迅速反馈的机会。所以,学生有责任把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中并提出一个合理的答案[3]。其二,精心选择案例。案例首先要满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按照专业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选择。其次案例要具时效性,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现状中,选取典型意义的案例,从学生的身边选取材料,提高学生的“感同身受”,增加积极性和投入度。再次,案例要有针对性,符合具体章节教学目标的需要。其三,用心设计案例。这既体现在案例问题的设计上,也体现在案例分析的思路引导上。例如,在进行薪资结构设计的案例分析时,就可以在案例中只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薪资结构设计核心流程,对于不同的步骤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了前一步骤的问题的基础上方可继续下一步骤,细节流程也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可以根据案例中的相应要求去填充空白处[4]。其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者、指挥者的作用,掌控教学进程,引导、调节好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进行归纳点评。教师既要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的效果,归纳出一般性的理论观点,也要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肯定好的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4、深入企业

深入企业实际,进行实操演练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既可以通过参观实习基地熟悉企业的薪酬制度、了解薪酬与战略的关系,也可以设计一些具体实操的环境进行演练,还可以邀请企业界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在课外实践上,“引进来、走出去”也是一个不错的途径,“引”入邀请各类企业作为比赛的企业案例背景及评委,让学生依据企业背景参与薪酬设计与管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外,了解企业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工作,掌握真实的薪酬设计与管理实务,增强薪酬设计与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5]。例如,在学习外部薪酬水平的时候,就可以进行一次实际的薪酬调查。先由学生自行设计一份薪酬调查问卷,再经小组讨论、全班推选,最终优化出一份问卷。随即交由学生进行派发,回收和统计分析,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5、结论

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学内容不能及时适应社会需求、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不理想、理论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通过在课程考核设计上突出实践性,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团队学习与合作,精心设计案例教学和贴近企业进行实操演练等途径加强薪酬管理的实践教学将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