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英国学者对诗经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9:40:35

英国学者对诗经的研究论文

中国“诗经学”的发展,从春秋彰始,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汉唐经学、宋元义理、清代考据。 一、先秦时期。春秋时三百篇最初流传、应用和编订,孔子创始儒家诗教。他的诗教理论,以及后来战国时孟子提出的方法论、苟子创立的儒家文学(学术文化)观,奠定了后世《诗经》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汉学时期(汉至唐)。汉初《诗》成为“经”。鲁、齐、韩、毛四家传诗,反映汉学内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斗争。以毛诗为本,兼采三家的郑玄的《毛诗传笺》,实现今文、古文合流,是《诗经》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现代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传本。不过,这四个学术中心区域在汉初的《诗》学传授,绝不只限于齐、韩、鲁、毛四家《诗》的四位始祖。《汉书·儒林传》说:“汉兴……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这只是说申、辕、韩数人是在鲁、齐、燕等涌现出的大师级人物而已。其《诗》学也只是形成了区域性特点,并没有明确的派系之分。只有在政治力量介入之后,才使《诗》学的传播由无序进入有序状态。而《诗》学传播史上的划时代事件就是《诗》学博士的设立。 魏晋南北朝时,汉学内部发展为郑学王学之争、南学北学之争。北学基本继承汉代章句之学,南学则承袭魏晋以来以玄解儒的学风。各有所师、各有所本的状况,不但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理论上的歧异,而且也使国家在科举考试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唐初,经学依然沿续着南北朝以来的师承关系,“师说多门”的情形显然与唐初统一思想的要求不相适应,统一南北经义和学风,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统一的当务之急。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完成了汉学各派的统一,成为《诗经》研究的第二个里程碑。 三、宋学时期(宋至明)。宋人为解决后期封建社会的矛盾而改造儒学,兴起自由研究、注重实证的思辨学风,对汉学《诗经》之学提出批评和诠争,压倒了汉学。朱熹的《诗集传》是宋学《诗经》研究的集大成著作,它以理学为思想基础,集中宋人训诂、考据的研究成果,又初步地注意到<诗经》的文学特点,是《诗经》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元、明是宋学的继续。《诗集传》在几百年中具有必须信从的权威地位,宋学末流僵化而空疏。到了明代后期,在《诗经》音韵学和名物考证上,才取得一些成绩。明人诗话中也有对《诗经》的文学研究。 四、新汉学时期(清代)。清人提倡复兴汉学,是以复古为解放,要求脱离宋明理学的桎梏。清初疏释《诗经》的著作宋学汉学通学,经过斗争,汉学压倒宋学。乾嘉时期的政治高压,产生了以古文经学为本的考据学派,对《诗经》的文字、音韵、训诂、名物进行了浩繁的考证。道咸以后的社会危机,又产生了今文学派,他们搜辑研究三家诗遗说,通过发挥微言大义,来宣传社会改良主义。新汉学内部又展开今文学与古文学的斗争。超出宋学、汉学以及清今文、清古文各派斗争之外的,还有姚际恒、崔述、方玉润的独立思考派。随着中国社会迅速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转化,清古文学、清今文学、宋学的残余,都在近代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冲击下一齐衰亡。 现代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二十世纪前叶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转型、文化更替、学术转轨,一切都处于新旧杂陈,日渐趋新的状态。早在“五四”以前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就以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来研究《诗经》。在《诗经》研究领域中,研究主体方面既有传统旧式学者如章太炎、吴闿生、林义光等,又有接受过现代教育,学贯中西,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新式学者,如胡适、闻一多。在研究成果方面,传统学者在经学思想的支配下,延续着传统的传注笺疏之学,并取得一定成就,以吴闿生的《诗义会通》和林义光的《诗经通解》为代表。虽是经学研究的继续,但其中颇有通达之举,这些举动暗合了现代《诗经》的研究原则,是新旧杂陈研究局面的一种表现。 新式学者以现代研究理念为指导,在新研究模式下取得的学术成果,是这一时期《诗经》研究的主流,代表了当时《诗经》研究所能达到的水平。胡适是现代《诗经》研究的开山人,顾颉刚的《<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朱自清的《赋比兴说》、朱东润的《诗心论发凡》、闻一多的《歌与诗》等现代学者的著作,以其系统、条理、缜密的特性远胜传统《诗》学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是闻一多,他在研究《诗经》的丰富著作中提出许多新颖的见解,把民俗学的方法、文学分析的方法和考据的方法结合起来,揭示《诗经》的内容和艺术性,并且创始了《诗经》新训诘学。民国《诗经》研究处于新旧学术范式交替的特殊时期,决定了其学术思维必然存在绝对、片面的一面。急于推倒传统经学研究模式,打开《诗经》研究的新局面,使这代学人多注目于传统《诗经》研究的种种不足,尤其排斥正统《诗》学观点。这种认识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与意义,但其缺陷与不足也是毫无疑问的。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妨碍研究的客观公正和继续深入。 郭沫若是《诗经》今译的创始者,并且提出一个把《诗经》运用于古代史研究的科学研究体系。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广泛利用《诗》、《书》、《易》及甲骨文、金文等历史文献资料开始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1945年出版的《十批判书》和《青铜时代》,对前期观点作了进一步发展,并修正了部分论点,确切地建立了关于西周奴隶社会的学说。两书普遍征引《诗经》作为论证。1952年出版的《奴隶制时代》收辑建国后的研究论文,书中许多文章论及《诗经》,尤其是《关于周代社会的商讨》和《简单地谈谈诗经》,对《诗经》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作出全面的评价。二十世纪对《诗经》的文学研究完全超越了单一的训诂、疏解、感悟和鉴赏的传统研究模式,无论在观念和方法上,还是从深度、广度上都有重大的突破。在掌握文学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现代的文学阐释,注意使实证性、感悟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作品内容与历史环境、形象与认识、形式与内容、感情与思想的统一中展开分析,从而透过作品表面,挖掘其深刻内涵,并从时代思想和文化精神予以观照;在艺术上,注意总结其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诗歌意境的方法,揭示其艺术创作个性、风格特征和具体的表现手段以及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以上筒略的发展轮廓可以看到,两千余年的《诗经》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一、关于《诗经》的性质、时代、编订、体制、传授流派和研究流派的研究;二、对于各篇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研究;三、对于其中史料的研究;四、文字、音韵、训诂、名物的考证研究以及校勘、辑侠等研究资料的研究。在这四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从孔子到当代,都应该给予科学的总结,批判继承。

关于《诗经》的研究很多,想出新不太容易哦1、可以将两篇诗歌作比较,2、可以就一篇诗歌提出不同于文学史或别人的观点3、可以将《诗经》与其他诗集比较4、可以研究《诗经》对某位诗人创作的影响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老婆庄姜夫人的诗。庄姜夫人如诗中提到,是当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别小看这句“东宫之妹”,这是明写庄姜夫人跟太子是一母所生,也就是王后所生,凸显她娇贵的身份。有人说这位美丽的庄姜夫人嫁给卫庄公之后,受到了冷落谗嫉,没有子嗣,所以卫人同情她,为她做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有人说”来自《左传》,力挺者是朱熹,不过这个解释向来很有争议,后人多认为这首诗看不出什么同情怜悯的成分,纯粹是赞美,是庄姜嫁到卫国时卫国人拍马屁的诗。从解释的不同看起来,朱夫子也不是纯粹道学,相当有人情味儿——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人民同情美而无子的王后所做的诗也不愿相信这是无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马屁写的应制歌。 就算不看诗中的生僻字,单从字面也很好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庄姜夫人的美丽——其实这首诗里多数的语句还是在写庄姜的出身和排场,真正的外貌描写不过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 简单解释一下:“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至少是卫国的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健康美还是比较吃香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女神雕像,无论哪一个都是高大丰腴、有着结实的臂膀、修长的双腿和一个圆润的小肚子——可见在人类的“先民”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可以说,其审美观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民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天地战斗、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关于“美好”的想象呢?至于“白皙是美的”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承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因其苍白的面容而被赞誉为“有圣处女一般的容貌”;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白,不惜往脸上涂抹诸如鳄鱼粪便这种恶心的东西。(黑皮肤也很美,是现代才有的审美观。近几十年,法国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肤,就算巴黎没有海,也要拜托市长在塞纳河边铺上海边才有的细沙然后大家去晒太阳。)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总之,高大,说明出身娇贵、吃得好、营养好;白皙,说明她不用去室外劳动,从不经风吹日晒,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贵族的美,是一种贵族时尚,除非天生丽质,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硕人其颀”是说“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长啊”,原来古人所谓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一味的胖下去,还需要颀长优美才是好的;“衣锦褧衣”是说“她穿着锦帛织成的长斗篷”,这位庄姜夫人,不仅美,而且挺会穿,因为身材高,再穿个长斗篷,看起来就会格外修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既白且长,牙齿像瓜子儿一样扁而整齐;她额头丰满眉毛弯弯,浅笑盈盈,还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波——看看吧,令人惊叹吧?庄姜夫人几乎没有缺点啊!弯眉亮眼、皮肤雪白、额头丰满、长长脖子、牙齿整齐、手指滑腻……甚至还有俩酒窝……好事儿都让她赶上了,看来山东出美女所言非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几千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变,除了皮肤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长脖子等以上提到的优点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很美——以前我们认为樱桃小口是美的,后来西风东渐之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大嘴之美了,这可能算是中国人审美观里比较强烈的一种变化,可是,《硕人》这首诗里并没有对嘴巴的描写,可能那时候的人不太注重嘴,只注重电眼吧?又或者庄姜夫人是个像朱丽亚·罗伯兹一样的大嘴?人们给她虚美隐恶了?无考。 在那种时代,女人想要在书里留名是件多么难的事,庄姜夫人以“色”走进了《诗经》,走进了《左传》,走进了朱夫子的研究论文等等等等一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著作里,也算个历史奇观吧。不管怎样,这个高个子美女已经袅袅婷婷地站在了黄河旁,带着她的绝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里行间,悠悠千年。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体现了这种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2.赋.比.兴三种艺术手段的理解赋比兴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钟嵘《诗品·序》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国外学者对旅游经济的研究论文

1、1899年,博里奥(意大利)的《关于意大利的外国人的流动及其花费》拉开了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序幕。 2、 旅游活动的属性:a.旅游活动的文化精神属性;b.旅游活动的经济属性;c.旅游活动的社 会属性 3、旅游经济活动: (1)定义:以商品生产和交换形式表现出来的旅游活动。或者说是在旅游活动商品化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产生:旅游经济活动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级上的产物。 英国工业革命为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a.社会化大生产;b.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c.社会的开放性。 (3)发展:a.初步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b.蓬勃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c.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4、旅游业构成的几点认识:(1)旅游业不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独立部门; (2)旅行社业不等于旅游业; (3)旅游业可分为不同层次。 5、旅游业的层次:(1)核心旅游业:景区景点业、旅行社业 (2)基本旅游业:酒店住宿业、餐饮业、旅游交通业 (3)扩展旅游业:旅游购物业、娱乐业及与旅游消费活动有直接关联的部门。 6、旅游业的特点:a.综合性;b.敏感性(波动性);c.开放性;d.成长性。 7、旅游经济结构:指旅游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8、旅游经济结构优化: (1)定义:指通过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它宏观调节措施,对旅游经济结构调整使结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和逐步提升,以满足社会和游客不断增加的需求的过程。 (2)意义:旅游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总量增长、结构转换和水平提高三方面。 (3)优化的标志:合理化、高度化、均衡化。 9、旅游产业结构 (1)定义:旅游产业内部满足旅游者不同需要的行业之间形成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主要由旅行社业、景区景点业、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业构成。 (2)优化途径: a. b. c. d. e.调整旅游产业的薄弱环节,走均衡化发展路子。 10、四分法与区域发展战略 (1)促进发展的四分法:根据经济发达程度与旅游发展程度两维标准 (2)区域发展战略:a.极区:向高附加值、高收益发展,实施旅游倍增计划。 b.优区:资源转化,做好开发与促销。 c.特区:提升旅游设施与服务水平,实施品牌战略。 d.平区:抓住特色,重点开发。 11、旅游产品的涵义: 狭义:指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旅游者游览、休闲、养生、体验需要以及相应的交通、食宿需要而提供的各种劳务的组合。 广义:指凡与旅游消费活动有关,为旅游消费活动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的物质与劳务的总合。 旅游产品图示: 12、旅游产品的特征(给旅游经营者启示): (1)综合性: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的是整个行业,而不是某一个企业。 (2)劳务性(无形性):决定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旅游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 (3)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决定了旅游者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旅游企业对产品质量监控的事后性。 (4)不可储存性:决定了旅游企业要更注重生产的计划性。 (5)所有权不可转移性:性决定了旅游企业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13、旅游产品使用价值的特点:(1)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是多方面的。 (2 (3 14、旅游产品价值的实现与补偿 旅游经营者以旅游产品与旅游者的货币进行交换,使旅游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和补偿。但旅游产品价值实现与补偿有自身的一些特殊性。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会有不同的价值实现与补偿方式。 (1)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品 自然资源要成为自然旅游资源,就要对其进行开发和保护。开发和保护中各种物质消耗和劳动耗费需要进行补偿。因此旅游产品的价值构成中必须包含这一部分价值。但是旅游产品的定价,还不能仅仅考虑这一部分价值的补偿。由于自然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市场价格往往会高于旅游产品的价值。 (2)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依托的旅游产品 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劳动的直接成果,是有价值的但对它的补偿不能以它的原始价值为标准,而应以现存价值与对当代人的意义为标准。 (3)以社会现实为依托的旅游产品 社会现象如节庆、祭祀、民俗风情等。社会现象很难说是一种劳动产品,通常情况下也不是为了交换,因此本身没有价值。以社会现象为依托的旅游产品中就不存在社会现象价值转移的问题。但是社会现象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旅游活动对其会形成一种冲击,破坏原有的结构和特征。因此,必须给予保护和经济上的补偿。这样,以社会现象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其价格必须考虑这些费用。 (4)以人造景观为依托的旅游产品 这类旅游产品价值实现和补偿比较明了。因为人造景观是现在人类劳动的产物。其转移到旅游产品中的价值就是其投入的劳动量(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 15、旅游产品组合的涵义:指通过旅游线路的设计和旅游日程的安排将旅游多种要素集合成整体的过程。 16、旅游产品组合的原则: (1)针对性和多样化; (2)有效的时间安排和交通工具使用的合理性; (3)适度的空间转移和旅游点的选择。 17、旅游产品的发展阶段 (1 存在基础:经济刚起步,旅游消费要求低 (2品。这类产品加深了对资源的利用,提高了技术含量,有较大的附加值。如:商务、会议、探险、蜜月、民俗旅游等。 存在基础: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旅游消费多样化。 (3)第三代旅游产品:处于旅游发展成熟期,产品不仅多样,内涵丰富,而且更强调个性化、生态化,以文化、休闲旅游产品为主,传统的规模生产已经很难适应第三代旅游产品的要求。 存在基础:经济水平较高,旅游消费成熟。 18、我国旅游产品发展途径:a.注重开发新型产品;b.大力加强对外促销;c.努力提高产品质量;d.亟须改进营销形式;e.积极发展包机运输。 19、旅游购物品:指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购买的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有形物品好,属广义上的旅游产品,不是旅游活动的必备因素。 分类:纪念性消费品、收藏性消费品、实用性消费品、日用性消费品。 20、旅游购物品与一般百货商品的区别: (1)服务对象不同; (2)使用价值不同; (3)销售网点不同; (4)生产经营不同 21、发展旅游购物品的意义: (1)增加旅游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2)提高旅游创汇,弥补外贸不足 (3)提供就业机会,富裕当地居民 22、我国旅游购物品发展的不足及改进 不足:(1)中低档产品充斥市场; (2)品种单调,开发无力; (3)缺乏地方特色; (4)包装粗糙 改进措施:(1)建立包括旅游购物品创汇在内的旅游业综合评价体系 (2)理顺体制,加强旅游购物品开发经销的集中领导 (3)保护名优产品,防止恶性销价竞争 (4)政策扶持,在创汇留成上享受外贸出口同等待遇 23、旅游需求:指旅游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可能的市场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旅游产品量。 旅游需求实现的三个条件:购买意愿、实际支付能力、余暇时间。 24、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 (1)价格因素:一般来说,旅游产品价格与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即旅游产品价格上涨,旅游需求会下降;反之相反。 用函数表示即Qd=f(P)【如图3—1】 某种旅游产品价格未发生变化,但其他旅游产品或休闲产品价格变化了,也会引起对这种旅游产品需求的变化,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这就是替代效应。 (2)收入因素 一般来说,个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与旅游需求呈正方向变化。即收入增加,旅游需求也增加,反之相反。 用函数表示即Qd=f(I)【如图3—2】 (3)货币汇率因素 (4)心理因素,如:预期心理、个人偏好、安全感。 (5)政治社会因素,如:旅游政策、人口规模与结构、突发事件、余暇时间、文化认同。 (6)地理季节因素 25、旅游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水平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变动对旅游需求的影响。从图上看,它是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的变动; 需求水平的变动是假定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旅游需求变动,它是在不同需求曲线上的变动。【见图3—3】 26、旅游需求定律:在影响旅游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与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成正向变化,而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成反向变化。 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的最重要因素: ▲普遍性 ▲直接性 ▲明显性 27、旅游需求价格弹性:指旅游产品价格波动对旅游需求波动的影响程度。 旅游需求变化百分比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 旅游产品价格变化百分比 点弹性: Q2-Q1 P2-P1 Ep= ——— ÷ ——— Q1 P1 弧弹性: Q2-Q1 P2-P1 (Q2-Q1)( P2+P1) Ep= —————- ÷ ————-- = ———————— (Q2+Q1)/2 ( P2+P1)/2 (Q2+Q1)( P2-P1) 旅游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1)Ep﹥1 价格变动幅度﹤需求变动幅度(价格对需求的影响大,弹性大) (2)Ep﹤1 价格变动幅度﹥需求变动幅度(价格对需求的影响不大,弹性小) (3)Ep =1 价格变动幅度 = 需求变动幅度(单位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通常取绝对值,绝对值越大,表明越有弹性。 28、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指旅游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变动对旅游需求变动的影响程度。 旅游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 旅游需求变化百分比/可自由支配收入变化百分比 公式: Q2-Q1 I2-I1 EI= ——— ÷ ——— Q1 I1 29、旅游供给:指旅游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可能的市场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有能力提供的旅游产品量。 旅游供给实现的条件:市场需求、有利可图、有生产能力。 30、影响旅游供给的因素: (1)价格因素 一般来说,旅游产品价格与供给呈正方向变动。用函数表示即QS=f(P)【如图】 (2)经营因素,如:成本、资金、技术等。 (3)资源因素 (4)环境因素:旅游资源的环境容量、旅游承载力直接间接制约着旅游供给。 (5)政策因素,如:税收、财政补贴、贷款、土地等。 (6)季节因素 31、旅游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水平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假定其他因素不变,价格变动对供给 的影响。从图上看,它是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的变动; 供给水平的变动是假定价格不变,其他因素变动引起 的旅游供给变动,它是在不同供给曲线上的变动 32、旅游供给定律:在影响旅游供给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供给量与生产旅游产品的成本成反向变化,而与旅游产品的价格成正向变化。 ▲普遍性 ▲直接性 ▲明显性 旅游供给的价格弹性与旅游需求相同,但旅游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为正数。 旅游供给价格弹性的启示: (1)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组合简单、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Ep>1;反之,Ep (2)旅游容量不能继续扩大,旅游承载力已到达极限的旅游产品,Esp=0. 33、旅游供求关系的三种形态: (1)供不应求; (2)供过于求; (3)价格相对稳定(个体平衡、总量平衡、结构平衡) 34、旅游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1)旅游接待能力与游客总人次之间的矛盾; (2)旅游供求在结构上的矛盾; (3)旅游供求在地域上的矛盾; (4)旅游供求在季节上的矛盾。 35、旅游市场机制的涵义和作用 (1)涵义:指旅游市场内部的供求、价格、竞争各要素之间的在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共同作用下相互促进、牵引的有机联系。 (2)作用:调节旅游供求平衡,使供求不平衡趋向于供求平衡。“看不见的手” 作用特点:调节旅游供求还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如: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税收政策、价格政策、营销策略等。 36、旅游市场的涵义及特点 (1)涵义:狭义的旅游市场:旅游客源市场。 广义的旅游市场:旅游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行为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2)特点:a.异地性; b.易变性; c. 37、市场竞争的属性分类: (1)完全竞争市场(自由竞争市场) 如:农产品市场 条件:a.市场上有众多的买方与卖方,但规模偏小,市场占有率低 b.产品不存在差别 c.生产资源可自由流动 d.信息是畅通的 (2)完全垄断市场 如:公用事业、专利产品 垄断,即独占,指市场处于由一家企业完全控制的状态。分为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 条件:a.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买方众多 b.产品基本没有替代性 c.生产资源无法自由流动 d.信息是不对称的 完全垄断市场市场机制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3)垄断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如:日用消费品、家用电器、汽车、有色金属、石油 条件:a.有较多的卖方,但产品是有差别的(质量、服务、 销售距离、消费者偏好) b.产品有替代性,消费者有较大选择性 (4)寡头垄断市场 条件:a.市场已被几家企业控制,小企业对市场影响微弱 b.生产资源流动受到限制 卡特尔(cartel): 划分市场的协定 辛迪加(syndicat): 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 托拉斯(trust): 企业之间的合并 康采恩(Konzern): 企业之间的联合、参与制 38:旅游市场竞争属性:不完全竞争市场 (1)旅游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很难形成少数几家企业垄断市场的局面(企业的类别/档次) (2)旅游市场的产品有明显的差异性。由于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的差异以及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差异存在。产品的差别使企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 (3)进入旅游市场的条件不高(如资金、技术、劳动力),生产资源可相对自由的流动; (4)旅游产品有明显的替代性,旅游者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决定了旅游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 (5)由于各国各地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市场总体上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买方市场已逐渐形成。为了争取客源,旅游企业的竞争在所难免。 39、旅游市场竞争的目标、内容和手段 目标:(1)降低成本,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2)树立品牌,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认同。 (3)挤占对手,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项争夺:争夺游客;争夺旅游代理商;争夺市场占有率。 内容:(1)比资源优势; (2)比产品特色; (3)比生产效率; (4)比接待条件; (5)比服务质量。 手段:(1)价格手段; (2)宣传手段; (3)经营手段; (4)技术手段; (5)人才手段。 40、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的涵义及特点 涵义:指旅游企业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全面运用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等营销要素,制定有效的、最佳的经营策略,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4P: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 特点:可控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41、目标市场选择的策略、优缺点和依据 (1)无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 找出各个目标子市场的需求共性,针对这种共性开展营销活动。其优点是降低营销成本,简单。缺点是竞争激烈。 (2)差异性目标市场策略 根据各个子市场的不同特点,选择若干子市场为目标市场,用不同的营销手段为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产品。优点是便于企业市场定位,缺点是营销要求较高。 (3)集中性目标市场策略 在市场分类的基础上,只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目标市场,集中企业的全部力量为该目标市场服务。即专营。优点是便于发挥优势,实力弱的企业可采取集中性的目标市场,但市场单一化的风险较大。(西藏游) 42、旅游差价与旅游优惠价 (1)旅游差价:指同种旅游产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质量和不同环节表现出来的价格差额。 包括:季节差价、地区差价、质量差价、批零差价。 (2)旅游优惠价:指旅游产品供给者在明码标价的基础上对不同消费对象给予一定比例的折扣或优惠的价格。 包括:同业优惠价、销售量优惠价、老客户优惠价。 (3)旅游优惠价与旅游差价的异同 相同点:两者都为了促销,形成一定差额。 不同点:差价是不同地点、季节、质量、环节上的价格差额,通常是公开的,而且差价不针对消费对象;而优惠价则没有地点、季节、质量、环节上的差异,通常是不公开的,幅度也是不固定的,而是针对不同的消费对象。 43、旅游价格的制定目标:利润导向;营业额导向;竞争导向。 旅游价格制定的策略: (1)新产品定价策略:a.市场取脂策略,b.市场渗透价格策略,c.价格适中策略; (2)产品线定价策略:把产品分为不同的级别; (3)心理定价策略:整数定价策略、尾数定价策略、声望定价策略、招徕定价策略、心 理折扣定价策略、需求习惯定价策略。 44、旅游消费的性质与特点 旅游消费: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了满足个人享受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消费一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引起的各种消费现象和消费关系的总和。 (1)性质:个人生活消费可以分为个人基本生活消费和个人发展与享受的生活消费,旅游消费属于后者。 个人基本生活消费:指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的基本生存需要、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必需的消费。有明显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个人发展和享受生活消费:指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的自我发展与提高,获得 生活乐趣的消费。前者偏重物质性,后者则偏重精神性。 (2)特点:a.内容综合性; b.满足精神性; c.与生产同步性; d.不可重复性; e.有较大弹性; f.决策双重性。 45、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及其趋势 旅游消费结构: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旅游消费形成的内在联系与比例关系。 旅游消费结构的影响因素:a.游客的收入水平,b.游客的个性特征和心理,c.旅游产品内部要素的比价,d.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档次,e.旅游线路的安排。 优化:(1)有利于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 (2)有利于增加旅游收入; (3)有利于旅游供求平衡; (4)有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恩格尔定律和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1)恩格尔定律一般含义: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或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重将会下降。 (2)恩格尔定律在旅游消费结构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旅游者用于饮食、住宿、交通等基本旅游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将逐步减少,而用于娱乐和购物的比重将逐步上升。 4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对一种物品和劳务消费量不断增加,其效用是不断递减的。 47、旅游者个人消费的最大满足及消费的决策 最大满足:(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或两组物品或劳务,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 效用的大小是相等的。【见图2】 (2)消费预算线:表示消费者在收入和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够 买到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数量组合。【见图3】 (3)个人最佳购买行为:无差异曲线与消费预算线的相切点。【见图4】 F点与E点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但超出了消费预算; G点与E点化钱一样多,但E点的满足程度大于G点。 E点亦称消费均衡点。 旅游者消费决策:(1)旅游产品消费与其他产品消费的选择 (2)旅游目的地停留天数的选择 (3)旅行交通方式的选择: a.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相比,货币效用较小,而时间效用较大。所以,一般来说,高收入者倾向于选择多支出货币、少支出时间的交通方式,而低收入者相反。 b.对同一消费者而言,通常要票价与时间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大于票价,倾向于选择贵一些的交通方式;反之,则倾向于选择便宜的交通方式。 48、旅游消费的经济效应 (1)经济拉动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投资、消费、出口。 (2)收入增长效应 (3)就业吸纳效应,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旅游消费能大范围的吸纳劳动力。 (4)收支平衡效应,包括国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 49、旅游消费效应的评价原则 (1)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一致 (2)微观效应与宏观效应相统一 (3)经济效应、环境效应、社会文化效应相促进 50、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指产品经开发进入市场后,直到被市场淘汰从而再无生产的可能和必要为止的全部持续时间。 介绍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影响因素:需求因素、效应新生、经营因素 51、旅游代理商的涵义及其作用 定义:指帮助旅游目的地企业在旅游客源地销售旅游产品的中介机构和个人。 作用:旅游产品的销售尤其是国际旅游产品的销售,主要依靠旅游代理商实现。旅游代理商熟悉目的地和客源地的供需状况和社会状况。旅游代理商的多少、实力的大小、网点的分布对提高市场占有率有重要意义。 52、旅游市场开拓的涵义、必要性及其前提 定义:指为实现旅游企业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调的市场营销组合,促进旅游产品的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的经营活动。 必要性:(1)旅游产品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企业更加依赖市场 (2)旅游业存在大量的潜在市场需要挖掘 (3)旅游市场已趋于买方市场,竞争愈益激烈 前提是市场调查与分析 市场调查的类型: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因果性调查、预测性调查 市场分析的内容:旅游需求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环境分析 53、市场占有率: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地区,旅游企业实现的旅游产品销售量与同一时期,同一旅游市场旅游产品销售总量的比例。 54、旅游价格的策略、特点及影响因素 策略:(1)明确定价目标;(2)注意定价方法与形式;(3)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影响因素:(1)基本因素:价值、供求关系 (2)其他因素:产品的差异、产品的组合、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定价目标、 资源稀缺性、资源的俄社会人文价值、汇率、通货膨胀。 55、旅游促销价格制定的要求:(1)形象宣传与产品促销并重; (2)政府与企业并重; (3)计划性与针对性; (4)形式多样化。 56、旅游市场竞争的客观必然性 (1)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类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利益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之一:微观经济个体的趋利性。 (2)旅游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的要求 国际市场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a.国内各旅游企业为争夺国际同一目标市场而展开激烈竞争。 b.国外旅游企业与我国拥有同一目标市场而展开激烈竞争。

21世纪是一个以为核心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业,作为一类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将如何适应信息革命的挑战,未来的旅游业如何,都是旅游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我国旅游业主要由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旅客三个因素组成。旅游方式主要分为散客旅游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传统的旅游接待方式,旅游中的许多工作是由人的密集劳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是:1.营销手段以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为主,即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广告宣传的手段认同根据技术人员自身设想或意愿研制产品,但效果往往难尽人意,而且成本高。2.商品交易旅游业的商品交易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顾客随身携带现金,既不安全,也比较烦琐。3.联系方式旅游接待方式主要通过电话、电报、传真进行联系,时间长且费用高。落后的旅游管理手段及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当前,全球化与网络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变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旅游经济在相应地受到了冲击的同时却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旅游经济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完全可以适应并有必要走上信息化的道路,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旅游业信息化的必然性信息是旅游业的基础, 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Information —Intensive)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广泛的关键所在, 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旅游业的信息发展道路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的流动”。[1 ]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因此,对旅游企业来讲,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是重中之重,这是旅游商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和非贮藏性决定的。无形的旅游产品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是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因此,信息传播对旅游业而言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食、宿、行、游、购、娱并不是在物质上传递给旅游代理商,并且将它们贮藏并出售给旅客;相反,其交流和传递的是有关服务的可获得性、价格、质量、位置、便利性等方面的信息。

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仔细研究发现,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地图上,那些具有国际或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大多是集聚于某些特定区域而发展起来。如在美国,汽车产业主要集中于密歇根的底特律;在德国,钢铁生产主要集中于多特蒙特、埃森和杜塞尔多夫;在我国,海宁的皮革、东莞虎门的服装、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等等。理论界把这种集聚于某些特定区域,依托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形成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产业集聚空间称为产业集聚。当然,产业集聚的这种经济现象不只限于制造业领域,在服务业中也同样存在。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服务业也是最大的产业的旅游业,也不例外同样也存在着显著的产业集聚现象。 一、旅游业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美国哈佛大学的波特教授在对10个工业化国家的考察中发现,一国有竞争力的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波特指出,产业集聚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并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取决于其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国外学者Donald (2004)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聚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聚,提出了“旅游竞争集聚”的概念(见图1),他们认为:旅游集聚是由有效的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其目的是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以便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 二、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旅游业在未来几年到十几年的发展目标,就是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达到和超过现在一流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水平。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历史上的新转折期。在这一转折期中国的旅游业要想实现对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产业集聚式发展是其必然选择的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已经初现端倪。被誉为拉动中国经济起飞的“三驾马车”苏沪杭、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国内城市群落已经开始了一轮全新的合纵连横,以建立超级都市圈的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与之相对应,活跃在三大都市经济圈内的热点产业旅游业,也积极表现着不同程度的一体化发展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向构建大都市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苏沪杭长三角旅游协作区以上海市为龙头,依靠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完善的城市旅游集散功能,率先实现了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一跃成为中国旅游业最大的经济产出地。自2003年1月至2004年7月,面积仅占中国1%的长三角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600多万人次,占全国的%;旅游创汇40亿美元,占全国的;接待国内旅游者2亿4千多万人次,占全国的%。广东省则利用珠三角的城市集群品牌优势和港澳市场的辐射作用,也争先做“大旅游” 的文章,同样获得了亿元的丰厚回报,表现了不可替代的大区域旅游的优势。目前,泛三角旅游区域旅游也逐步形成,旅游业将会在更大区域和更多企业间集聚。与此同时,一个以京津两大巨型城市为“双核”,以河北省的11个城市为卫星环绕的大北京旅游圈正在加速形成。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旅游圈将形成 “三足鼎立”之势。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旧的体制在一些领域还在继续发挥作用,旅游的综合经济就同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区域管理、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分割发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阻碍了旅游业的行业集聚的形成。所以虽然我国旅游业的产业集聚化非常的迅速,并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聚并未最终形成。 三、提高我国旅游业产业集聚的对策 (一)制定区域旅游市场开发专项规划,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旅游发展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思路作为指导,即需要编制一个跨越行政区划的区域旅游规划,对于区域内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进行统筹安排。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能够有效整合区域旅游经济资源,形成区域旅游特色,并促进区域内部有序发展、避免出现内部竞争的混乱局面。编制规划时应立意高远,站在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角度,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为导向,通过大思维、大手笔、大创意为旅游的发展描绘出一幅宏伟蓝图。

外国学者对记者的研究论文

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写作指导·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浅谈新闻报道语篇中的隐喻 摘要: 隐喻是新闻文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分析汉语体育新闻报道,发现体育新闻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战争隐喻,通过列举分析最后得出了战争隐喻的功能;通过分析英语新闻报道,分析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现象,在构建新闻语类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语篇 战争隐喻 语法隐喻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Metaphor)是一种语言现象,运用在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对语词的修饰或美化,把隐喻归于修辞学的范畴。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人用甲事物(始源域)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目标域)的一种手段,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1980年美国的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根据莱考夫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换句话说,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 存储在语义记忆中。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隐喻时,自然会将喻体的特征投射到本体上,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映合关系,进一步探索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1] 隐喻无处不在,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而在新闻语篇中,作者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描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新闻描述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势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润色的新闻语言,相比平铺直叙的记叙性文字,会产生夸张、强调等不同作用,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下通过对几组语料的分析,将具体阐述新闻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以及他们各自的作用。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请先看一则体育新闻片断: 天津泰达与北京国安的碰撞历来火花四溅,昨天的比赛依然如故。主裁判万大雪控制比赛不力、几次瓦解了泰达队的有利攻势,不过是中国……北京队向来气势很胜,拼抢积极、传切到位,这与韩国教练李章洙并无太大关系。昨天的比赛,北京队秉承一贯的风格,全场紧逼对泰达队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其实北京队脚下功夫也不敢令人恭维……而非自己无计可施的无奈。我们在赞叹对手逼抢积极的同时,也在纳闷,泰达真正意义上的拼抢在哪里?纵观全场,泰达球员拼抢意识不强,最大的弊端是对无球队员的盯防十分松懈……不除,泰达“强队”二字前面永远会被人再加一个字。(《泰达憾负国安 京津大战火花四溅天津队输在拼抢》2009年06月14日09:41津报网-天津日报) 这样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其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战争的词语,如 “瓦解”、“有利攻势”、“紧逼”、“拼抢积极”、“功夫”、“无计可施”等。在目前的大多数体育新闻语篇中,许多通俗的战争用语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并且与体育新闻语言间存在一一对应得关系。在许多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这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里边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他们称之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或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以此区别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Ⅰ.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 使用隐喻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填补表达或词汇的空缺。因而,任何人的日常语言、思维和行动深深地依赖着隐喻,离开了它,我们几乎无法表达。体育比赛这个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战争概念系统之上的,我们也正是用想像战争的方式去想像体育比赛的。也就是说,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基于战争与比赛的相似之处而构成的。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两者一般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从活动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以取得胜利为目的;从实现目标的方式来看,两者都要经过激烈的冲突与争夺才能达到目的;从结果来看,两者都有胜负之分;从背景来看,战争的背后又人民,比赛的背后有球迷与观众。可见,比赛与战争之间的诸多相似点,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即体育比赛是战争。如果着眼于隐喻的源范畴,它属于“战争隐喻”( war metaphor ) 的一个子隐喻。按Lakoff 和Johnson 的分类,它又是个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认知域不同,但概念结构保持不变,结构成分一一对应。每个结构隐喻都是由一个母隐喻与若干个子隐喻构成的。 [2] 下面来分析“体育比赛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包括一个母隐喻与五个子隐喻。(一)母隐喻:体育比赛是战争。 在体育新闻中,某场比赛往往被称为“ ××大战”或是“ ××之战”。如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中舒马赫与阿隆索的较量便被称为“红蓝大战”;中国足球甲A 联赛中的两支球队“国安”与“辽宁”之间的一场比赛被称作“京辽之战”。其他如“德比大战”、“同城大战”这些说法在体育新闻中也非常常见。关系重大的比赛叫做“决战”、“巅峰之战”,艰苦、激烈的比赛称作“鏖战”、“血战”、“苦战”、“激战”;有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有耗时耗力的“阵地战”、“攻坚战”、“持久战”、“拉锯战”,也有局势不甚明了的“混战”;保级的球队或为荣誉而战的球队要打“保卫战”。与此相应,参加某项比赛往往称作“出征”、“讨伐”。(二)子隐喻 以表格的形式从五个方面罗列出常用体育新闻语言中所蕴含的战争隐喻现象。图示如下: 参赛者称谓 比赛过程 比赛目标 比赛结果 比赛类型 我方、敌方、劲敌、鱼腩之师、弱旅、老帅、少帅、橙衣军团、枪手、马家军、领军人物、女将、大将、名将、沙场老将、乌克兰核弹头、金色轰炸机 备战、开战、揭开战幕、点燃战火、宣战、交战、交锋、短兵相接、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突破防线、鸣金收兵、落下战幕 复仇、争霸、夺标、雪耻 力挫、轻取、挑落马下、旗开得胜、生擒、告捷、歼灭、报一箭之仇、兵不血刃、饮恨、全军覆没、溃不成军、俯首称臣、握手言和 全攻全守、中路进攻、边路包抄、快速反击、防守反击、后排进攻、夹击、单边作战、高空轰炸、区域防守、密集防守 Ⅱ.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功能[3] 体育新闻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大致有以下三种功能:语篇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语篇功能 体育新闻语言中使用战争词汇可使文章更生动简练,更具吸引力,增加形象性。而且人们对于战争以及武侠小说中的用语又非常熟悉,但对体育专用术语可能会感到陌生,所以用战争词汇来描述体育赛事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育新闻内容的把握,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比赛成为一种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二)审美功能 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原本枯燥乏味的体育新闻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语言精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战争词汇的运用使得报道更有感染力,能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紧张刺激感。如果去掉体育新闻中的隐喻词语而改成一般词汇,那么体育新闻就会失去原有的可读性。(三)社会功能 关于战争隐喻的社会功能,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之分。虽然关于战争的概念能引发人们对于体育的兴趣和关注,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在一些体育报道中,“英格兰血洗德意志”、“高丽战车辗过巴林”等标题,给人一种血腥与仇恨的感觉。作为失败的一方,看了如上标题后定不会无动于衷,相反或多或少会产生厌恶感。体育比赛不仅是双方力量的对抗,同时也是文化与友谊的交流与融合。如果过度使用战争隐喻,这种隐喻就会慢慢控制人的思维,进而给人造成一种“体育就是暴力”的不良思维定势,并且不断给这种错觉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战争隐喻给体育新闻的语言注入了强盛的生命力和传奇色彩,使原本枯燥的文字拥有了审美价值。除此之外,对其个性化的运用,又表现出了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底蕴。然后,对战争隐喻的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尽量避免,以免隐喻对思想的控制在读者思维中留下不良印记。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Ⅰ.语法隐喻的内涵 语法隐喻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不仅丰富了隐喻概念, 为阐述和揭示隐喻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而且进一步展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反映了语法重塑人类经验的功能。语法隐喻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 即一致式( congruent forms) , 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 即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s) 。究竟何为“一致式”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 韩礼德本人似乎也未能澄清何谓一致性。朱永生和严世清指出: 就其本质而言, 韩礼德所说的一致性表达形式相当于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最佳原型代表。原型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 具体表现为在相似性基础上组合起来的单个的实体。例如苹果是“水果原型”的最佳代表; 而正方形则是“四边形原型”的最佳代表。胡壮麟也指出,语法隐喻不仅在语义功能的层次上发生变化,在词汇层次上也有隐喻化。 语法隐喻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名词化。胡壮麟指出,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隐喻化,使它们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名词化隐喻通过把小句过程作为“实物”处理,便赋予了它名词所有的属性。事实上, 语法隐喻所蕴涵的内容极其丰富, 它的应用和阐释作用也可应用于解构其他语篇。本文主要讨论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及其功用, 试图把语法隐喻的研究扩展到科技英语语篇以外的其他领域。[4]Ⅱ.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非常重视和强调语言运用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要求, 并用语类这个术语来涵盖各类文体。演讲、书信、小说等都是语类。新闻报道语类指的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消息报道和评价中使用的语类。随着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新闻报道不再只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它能从各个方面介入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甚至价值观,并且对人们的语言使用也有很大作用。 新闻语篇针对特殊的受众心理,逐步形成其特有的文本形式和结构,从而形成该语类的特殊风格。如果我们对新闻语篇进行观察和分析, 便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名词词组相当复杂,并且使用频率高。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新闻语篇中,形容词和动词的名词化是非常显著的特征。至于名词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一)信息压缩功能 新闻的宗旨是用尽量少的语言传播尽量多的讯息,因而新闻语言通常言简意赅。作为一种实用性语言,新闻语言的使用亦符合经济原则。总体来说,新闻语篇的词汇密度高且用词复杂,但句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通常一些小句被浓缩为名词词组,从而避免了繁复难度的从句的大量出现。以下的例子可以解释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的信息压缩功能。 eg. 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but spokesman Yoshihara Tateishi says, “we are fully aware of the trade fiction, and our app 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 Times, Sep. 17, 1990) 在上例中, 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以名词化形式出现的概念隐喻, 如charge, trade friction,approach。小句“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可以改写成有两个小句组成的一致式: A was charged as B. TOYOTA calls it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 通过把动词“charge”名词化,一个小句就变成了一个名词词组, 从而使句子结构形式更加简洁。在这里, 虽然“charge”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但我们关心的应该是“charge”一词在句子中句法作用的改变。该句中另一小句“Our app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可以被重组为以下的一致式:“we will approach /deal with the trade fiction in a modest and prudent way.”比较一下两种表达式,我们不难发现隐喻式表达的经济性。正如韩礼德所指出的,书面文本的典型特征是句法相对简单而词汇密度却较为复杂。[5]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量名词词组的运用使得句子的句法结构相当简单和明晰,而与此同时,词汇却显得相对较为复杂。同时,用名词词组作修饰不仅可以增加词汇密度,还能提高新闻语篇用词的精确性。名词化的作用便是在不影响愿意表达的基础上,使作者的用词尽量精简,节省篇幅,压缩语篇。(二)语篇功能 名词化手段不仅有助于压缩小句,而且有助于语篇的展开。韩礼德运用语法隐喻分析科学语篇之后,发现科技语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以名词化形式出现的语法隐喻,并且指出这些语法隐喻降低了原有级阶却便于语篇的展开。[6] eg. In polls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people say they have adapted to new conditions" , says Shevtsova, " But all of that falls apart as soon as something explodes. " Explosions in Russia, tend to be literal. (U. S. News, January15, 2001) 在例子中,通过名词化隐喻将前一小句中的“explode”转化为“explosion”,于是前一句的谓语便成了后一句的主语,发展出了新的话题。在新闻语篇中,这种方式是非常常见的,即作者先使用一句完整的简单小句来传达信息,后将上一句的信息压缩到一个名词词组中,并充当下一句的主语,由此开启下文。 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展开功能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语篇衔接功能。范文芳指出: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和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名词化可以压缩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小句内容,从而发展一个新主位。也就是说,通过把前面的信息名词化,产生一个新的概念以充当下一步语篇继续发展的基础。[7](三)加强客观性效果 客观性是新闻语类的一个基本准则。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备受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名词词组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用名词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事件的非人格化,即主观性的评论和描述会大大减少。我们知道名词化是一个意义浓缩过程, 该过程不仅导致了小句阶级的转移和地位的变化,并且导致了小句中某些成分的减少或丢失,被丢失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小句中的施事者。通过名词化,一个过程转换成一个名词词组, 从而掩饰了动作的参加者。同时名词化可以删除原小句中的限定成分,包括主要时态(primary tense)和情态(modality)。通过避免使用限定成分,名词词组所表达的意义可以摆脱特定时间的限制与束缚。[8] 韩礼德认为:当一种意思被重组成一个名词词组的时候,其中的许多语义内容都会变成隐含信息。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使动作或过程物化,并且通过删除限定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新闻语篇正是试图用客观性原则来掩盖语篇中暗藏的各种意识形态。 eg. Some telecommunications experts worry that deregulation will further reduce consumer protection. (Ibid.) 在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作者用“deregulation”和“protection”两个名词避免了参与者和限定成分的出现,从而以一种客观的角度阐述静态事实。同时,这两个名词的使用,让我们看出作者将重点放在“解除管制”和“消费者保护减弱”之间的联系上,而不是“解除”和“保护”这两个动作本身。 我们知道,一个小句在名词化过程中会丢失主语和限定成分, 但我们也会发现名词化可以删除情态成分,模糊人际关系。名词是一个客观实体,意味着客观性。其实在这之中便暗含了一种理念:新闻语篇的内容都是事实,是对事件的客观报道,不容质疑,读者可以全盘接收。名词化的主要作用不是表达动态的过程而是强调事物或实体之间的关系。当人们确信了新闻语类的客观性时,意识形态便以最安全的方式掩藏于新闻语篇之中。[9]结语 由上述事例及分析可见,隐喻已渗透到新闻报道语篇的方方面面,而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种。对战争隐喻而言,其内容与结构都已具有了完备的系统,其发挥出的煽动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必须把握使用的度,以免弄巧成拙。对语法隐喻来说,名词化是其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法隐喻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新闻在公众心目中一种客观公众的印象,树立了新闻的可信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因而,各种隐喻在新闻报道语篇中的使用,加之新闻语类原本的特质,最终导致了新闻报道语篇成为带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的语类。 参考文献:[1]唐雪凝、付宁:《从认知角度看网络新闻的隐喻运用》,《修辞学习》,2005年第6期[2]王世群:《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月[3]刘立香、刘德美:《体育新闻语篇的隐喻及功能探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1月

奥莉娅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意大利女记者,作家。1929年6月29日生于佛罗伦萨。她1950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1967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拉奇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出版过数本小说,代表作《男子汉》于1979年7 月出版,累计印数超过 150万册,有14种译本。80年代初期为自由撰稿人。1980年8月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女记者”和“文化奇迹”。

国外学者对于英语口语的研究论文

像语音学,音位学,以及形态学,句法都不好下手建议写社会语言学或是心理语言学方面的,可以深入对比一下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之类的,应该是一个好的论点加油~~

外语类学术论文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不再是本族语者的专利,作为国际语言,它是理解、交流以及表达不同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以下是外语类学术论文,欢迎阅读。

来自不同母语背景说话者的英语口音可能会造成交际的中断甚至失败;英语口音又与说话者的身份和自我紧密联系。中国拥有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英语学习者,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强大,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加,对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英语”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葛传椝提出,将其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汉语特点的英语”。之后,许多学者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进行了热烈的理论探讨和争鸣等。目前,学者们对于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基本达成共识,强调应从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各层次来描写中国英语的特点,以求展示中国英语的全貌。而“中国英语口音”的概念至今也一直未见于国内文献。我们在借鉴前人定义的基础上,称其为“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口音”。

我们查阅了2000年至2013年期间,中文社会科学索引(CSSCI)14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对上述期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首先将研究内容涉及“中国英语”及“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音问题”的文章进行归类,相关文献共58篇(如表1所示)。总体上,中国英语的相关论文共15篇,占,而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的相关论文共43篇,占 9/6。其次,根据研究方法,将相关文章分为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分别占和。非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世界英语理论及英语国际语理论的介绍、中国英语研究综述和语言迁移、英汉对比、中介语、音系学(优选论等)理论的探讨。实证研究主要包括对中国英语口音特点(音段音位特点和超音段音位特点)、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相关语料库的建设及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等方面。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仅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成果,从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这些论文进行归类和述评。

一、英语口音研究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对间段音位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认为,中国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E6]LT]。1994年南京大学的乐眉云教授采用方言调查法,首次全面对我国各大方言区中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深入全国各地收集语料。从语音偏误的视角探讨了方言对英语音段音位发音的影响,找出各大方言区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难点及其基本规律。我们认为部分中学生的发音问题可通过英语教学得到解决,且国外学者对于世界变体英语口音的研究都是以受教育者(通常是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我们仅选取以中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从英汉对比的视角,根据语言迁移或中介语理论,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英语语音教学提出建议。

1.元音特点。元音是英语语音教学中的难点,元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共2篇,都是基于学习者语料库进行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元音发音方面的主要问题,如单元音的音长、音质和双元音的简化等问题。陈桦采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中14名英语专业学生4年的朗读录音进行语音标注及分析。研究发现,单元音/I//e/与双元音/eI//au//aI/离标准发音差别较大。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语料库的分析显示:/i/e/a/的出错率非常高,占整个元音错误的。8个松元音/i//e//a//u/的错误占到整个错误的。在替换型音段错误中,最多的是/i/与/I/。

2.辅音特点。关于辅音发音特点的实证研究成果5篇。其中,程春梅等通过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音段错误的语料库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大学生辅音发音的总体问题。她发现,辅音的错误率高的是/t//d//z//6//n//l//v/。在替换性错误中,最多的是摩擦音/6//z//v/。学生们倾向于用/d/代替/6/,/s/代替/z/,/w/代替/v/在脱落型错误中,频率最高的是爆破音/t//d//k/。四位学者分别针对辅音群、辅音吞音、塞音和塞擦音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阎丽莉等通过分析6名大一学生的朗读录音,发现辅音群的误读中,插音类错误最普遍,其次为删音,替换类也较常见。她进一步以优选论为框架解释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辅音群的习得情况。冯友通过检索分析大学四、六级口语语料库(COLSEC)发现,学习者最常见的辅音吞音,按照发音部位是齿槽音、软腭音和双唇音;按照发音方式,则是爆破音、摩擦音和鼻音;清辅音吞音:的情况远远多于浊辅音。最容易发生辅音吞音的位置是词尾,最不容易发生的位置是词首。陈桦。研究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擦音和塞擦音存在的一些问题,如/6/发成/d/或/z/,/v//w/混淆,用/x/代替/s/等。王茂林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比分析了美国人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中塞音的发音时长。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英语浊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好,而清塞音的发音相对较差。概而言之,中国学生在英语辅音方面的主要发音问题是清辅音与浊辅音的混淆、/l//n/混淆、th音、/w//v/混淆以及辅音群的误读和辅音段音吞音等方面。 (二)对超音位特点的研究

学者们普遍认为外国腔或外国口音与超音段音位的特点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英语口音的特点也更多地体现在超音段音位层面上。杨军等通过梳理与朗读相关的文献,发现外国腔和韵律不当(如重音不当、节律不当、调组划分不当、边界调使用不当、音节时长不当等)是现有的两大研究主题。陈桦论证了我国英语学习者的超音段音位错误比起音段音位错误更为严重,强调超音段音位特征的教学应该在大学英语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主要从词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1.词重音。单词重音是重要的英语语音特征,既有文献中有关中国大学生的单词重音发音的实证研究仅1项。高琳等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朗读录音样本及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中的单词重音错误,发现多音节单词重音位移比较常见,而且重音错发在单词(尤其是名词和形容词)第二音节的倾向更为明显。

2.句子重音和节奏。节奏对于语音的理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句子重音和节奏的实证研究总共有4项,该系列研究成果主要源自南京大学的陈桦教授。陈桦以8名英国大学生的调核位置为参照标准,对中国45名学习者的英语朗读口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学习者采用对比重音和强调重音充当调核的比例少,使用不当的调核词汇多。他们常对诸于介词、人称代词、连接词等功能词赋予重音;陈桦对中国英语学习者4年纵贯研究的结果表明,学生的重音问题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由重音模式所反映的节奏模式没有明显变化。低分组学生口语中重读、弱读音节不分的程度明显重于高分者。许俊等通过PRRAT软件对比分析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缺少元音弱化和省略,而导致了更多地表现为实用音节节奏而非重音节奏;并且在重音的使用中经常出现错误,重读的表现方式仅局限于加大响度。概而言之,学者们从多个实证研究中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中国大学生在句子的重音和节奏上存在问题,没有掌握实词重读、虚词弱读的基本重音规则,口语中带有典型的“音节节拍语言”的节奏特点,与英语的节奏差别较大。

3.停顿。停顿对于口语表达的流利性非常重要,而我国英语学习者过多地使用停顿导致信息破损,影响了信息的传达,极大地降低了口语的流利性和可理解性。既有文献中有4篇进行了停顿的研究。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中停顿数量大大超出本族语者,且停顿位置错误较多。英国语音专家们的评语暗示了学习者过多地依赖停顿来达到语调切分的目的。如:词间隔太多、流利度遭到破坏、语流破碎、语流时断时续、断句有时很不自然等等。杨军通过分析15名大学生的英语朗读后,区分了二语朗读中的两类语调短语划分不当:语调短语标记缺失和语调短语划分失败。两者之间相互关联,受言语风格和在线产出管理的影响。语速及其他因素如任务条件、二语水平和紧张度等均未对语调短语划分产生显著影响。杨萌等分析了30名大学生即席话语中的停顿、及其对停顿原因的内省辨认后发现,他们表现出较高频率的语调短语内部停顿,该频率与口语流利性呈显著相关;停顿位置集中于实词前和首词后;停顿模式主要有非流利串、无填充停顿和非词语填充项。许俊等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中通常出现大量无声停顿和填声停顿,其英语听起来零碎且不连贯。

4.语调。不少学者为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语调特点的研究提供了实证数据,相关研究共9项。田朝霞分析了常见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调核误用现象的原因及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并将其归为三类:调群划分的错误、调核位置的错误及声调模式的误用。杨军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延续升调的使用上欠缺,表现在音高上扬不够,或音高曲拱不明显,或二者兼具,有着明显的“外国腔”。陈桦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降调和升调的使用掌握得较好,但显示出过度使用降调的特点。其次,学习者在基本调型上与本族语者的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平调的使用上。此外,学习者不能根据意欲表达的语气和态度来选择相应的二级调型,调型使用混乱。毕冉等胡研究了英语专业学生四年中朗读口语中列举句式及简单陈述句音调的变化趋势,发现其音调变化趋势遵循负增长的曲线,且降调使用过多。许俊等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音高重音边界调以及结尾语调的处理上存在较多失误,过度使用降调致使语调平直且缺少变化。

两位学者对中国大学生的边界调使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夏志华等通过收集自然语料,并借助话语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标注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话轮转换中使用的边界调类型是齐全的,但其使用边界调暗示说话者变更话轮意图的能力远小于英语本族语者,且低降边界调的误用尤为突出。孟小佳等研究结果发现,除简短的祈使句外,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朗读陈述句、感叹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等其他六种句型的句末边界调时均与本族语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句首边界调的把握情况相对较好。

两位学者研究了性别差异对语调习得的影响。林秋茗考察了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的重音节奏和语调与性别的关系发现,女性的韵律表现只是略占优势,除重读外,男女生在意群停顿连读以及升降调的使用频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蒋红柳借助语音实验的方法,对我国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英语语调运用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被试在调核音高上差异显著;而在英语语调运用上,被试则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特点。性别间在语调模式选择上的差异不显著。

总体而言,学习者未能意识到语调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性,对语调话语交际功能掌握不充分,声调的误用比较常见。平调、降调使用过度,在延续的升凋使用上表现较为欠缺;相对于句首边界调,句末边界凋掌握不好。此外,在语调使用上性别差异不明显。

(三)对各次变体P音的研究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汉语划分为十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闵方言、晋语、平话和徽方言。两位学者研究了我国各方言区学生的语音问题。学者们尝试了不同地区方言对英语语音的负迁移,共6项实证研究成果。刘锦明研究了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闵方言区的英语专业大学生/l/和/r/的发音问题。姜玉宇通过声学分析,将闽、吴方言元音系统和美语元音系统中的5个相似元音/a//i//u//e//0/进行比较分析,由于两地方言元音系统中相似元音的声学特征非常接近,发现两地学生都很难准确习得目标语音。 四位学者分析了我国各省市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如王鲁男重点分析了四川、贵州学生/l//n/不分,/η//n/不分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刘锋等运用微变化研究法,考察了练习频率对两名四川受试/I//n/不分语音纠错的作用,1年的跟踪测试结果显示,频率作用对受试/l//n/不分现象有明显改善。谢谜采用微变化研究法,通过高频率的练习、高密度的观察和高精度的分析来研究频率作用对/v//W/分语音纠错的作用及影响。范烨借鉴优选论和感知图理论,分析了母语为北京话的学生在发英语韵尾辅音群时的增音现象,发现一些学生通过插入元音、删除辅音或将原辅音变为元音的方式来消除或简化韵尾辅音群。此外,/v//w/不分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如山东、浙江地区的学生有类似问题)。总之,我国各大方言之间差异很大,除了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各方言次变体口音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特点。

(四)对相关语料库的研究

与中国大学生英语语音问题研究相关的语料库主要有5个。2003年卫乃兴教授主持建立的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首次为二语语音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平台。该语料来源为全国大学英语考试口语考试部分的实景音像资料,用随机比例抽样方法,对考生的地区来源、专业考试成绩,交谈话题等按比例选取,标注采用XML语言用一系列符号对话轮转换、语音、语调、停顿、犹豫、打断、非言语交际等进行逐一标注。之后,2005年文秋芳教授主持建立了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SWECCLE),其语料来源为全国英语专业口语考试语料。该语料库除了提供录音的完整文本外,还将各年的语料按照任务类型(复述、独自和会话)分别切分。此外,文献中还涉及华南师范大学何安平教授主持建立的《国际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中国子语料库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纵深口语语料库LSECCI。(Longitudinal Spoken Eng-iish Corpus of Chinese Learners)等等。

(五)对英语口音的态度的研究

关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的实证研究论文虽然2篇,但可喜的是它们都是在世界英语理论视角下进行的研究。周榕等采用言语变体实验法考察了101名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美英语的态度和认同感,以及实际英语口音测试法检测了其实际英语口音特点。结果发现,被试在权势地位、语言亲和力和语言表现力维度上,对美国英语的评价都优于英国英语,表现出更偏好美国英语的趋势。但是,他们的实际英语口音则是三分之二为RP、三分之一为GA的混合体,表现出更多英国口音的特点。高一虹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国大学生奥运志愿者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期间对世界英语变体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研究结果发现,奥运志愿者的语言态度总体而言趋向保守,认同英美“标准变体”,对其他英语变体的识别能力有限,对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比较矛盾。

二、研究评述:多视角的评判

上述文献回顾证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成果虽然有了一定的积累,但从研究现状来看,相关研究无论从已发表的论文数量上,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成果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研究不足,并进一步提出研究展望。

(一)丰富研究内容,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特点的系统结论

从研究内容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总体特点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在元音、辅音、重音、句子重音和节奏、停顿、语调等方面的特征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论。然而,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丰富,相比之下,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研究严重不足。在汉语十大方言的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研究中,最为成熟的是粤方言英语口音研究。国外学者们对香港英语口音进行了全面系统描述,如Huang系统描述了香港英语的音系特征,指出其有8个元音和20个辅音;Bolton描述了香港英语音位和超音位的特点,指出香港英语多用高升调,强弱重音对比不明显。其次是湘方言英语口音的研究和陈桦教授及其团队的吴方言英语口音研究。而其他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客家方言、闵方言、赣方言、平话、晋语和徽方言)的英语口音的实证研究鲜见于文献。此外,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之下,我们可进一步研究各省市的次次变体英语口音特点,如文献中的四川、贵州、北京等地英语口音的研究。总之,我们呼吁更多的实证研究,以形成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以及中国英语次次变体口音在音位和超音位方面系统的研究结论,并与中国英语口音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与个性的特点。

(二)更新研究方法,建立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

从研究方法来看,语料库的蓬勃发展为中国英语口音的深入系统研究提供了便利。目前我国已建成的相关语料库多为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如COLSEC、SWECCLE等),而专门的中国英语口音的语料库建设比较欠缺。如今国际学术界已经建成了各国英语变体的语料库,建设中国英语语料库的构想已被有关专家学者提出。陈桦也介绍了中国学习者英语语音语料库(English Speech Corpus of ChineseLearners)建设的起因、方法和意义。该语料库涵盖中国十大方言区,以国内四个不同层次受教育群体(初中、高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专业硕士)作为录音对象、以朗读和自主对话为任务而完成。该语音语料库将结合英美标注系统对学习者录音进行多层音段及韵律标注。我们期待该语料库的出版,以便对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次变体口音及次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描述,结合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系统的研究结论。此外,未来的中国英语口音语料库的建设可进一步与国际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库建设接轨,如VOICE维也纳牛津国际英语语料库(Vienna Oxford 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ELFA学术背景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语料库(Corpus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 AcademicSettings)和东南亚英语语料库(Corpus of South-East Asian Englishes)。唯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英语口音研究的健康发展,并与国际学术界进行对话。 (三)拓宽研究视角,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景中

在表1的文献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从研究视角来看,既有实证研究共34项(占),多从语言迁移理论和音系理论等视角解释中国学生英语的发音特点;或是通过实验语音学的研究方法,以本族语者为参照,找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音问题症结所在。而在世界英语理论或者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的视角下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态度研究仅2项(占)。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展开。如Jenkins以世界各地12个国家的326名受教育人群为研究对象,对10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发现中国英语口音在正确性上排第八、可接受度上排名第七、在舒适度上排名第八、在熟悉程度上排名第四。在中国英语口音的可理解性研究方面,Kirkpatrick以香港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与英国侨民教授的谈话为录音语料,选取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大学生为听话者。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很高,并建议其作为语音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呼吁国内学者在世界英语和英语作为国际语视角下对英语变体口音的态度和可理解性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中国英语学习者对不同英语变体的口音态度如何?他们对于自己的中国英语口音态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国际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如何?中国英语口音的音位和超音位的哪些重要特征影响了国际可理解性?中国英语次变体口音的可理解性又如何?总之,未来研究可更多地在世界英语或英语作为国际语理论视角下进行,如何将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情境中,将研究结果与亚洲英语口音以及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音共性特征进行对比描述和分析等等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四)应用研究成果,优化中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中国英语口音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在优化我国英语语音教学效果、英语语音教学大纲的设置、英语语音教材的开发与编写等诸多方面的应用等方面比较欠缺。传统的英语语音教材都足以接近母语者口音(标准英国英语口音和美国英语口音)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涉及所有的音段音位和趟音段音位特点。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学,应该以国际可理解性为教学目标,让学生接触各种世界英语变体口音,提高他们对不同英语口音的容忍度,增强他们对中国英语口音的自信心。Jenkins搜集了大量的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语料,调查了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英语交流,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用语核心理论(Lingua Franca Core)。她认为,影响国际可理解性的核心部分主要表现在大多数的辅音、辅音群的简化、元音的长短区分以及句子的重音。通用语核心之外的部分,被认为是地方口音,不能称为语音错误。Walker在其专著《英语作为通用语的教学》中也指出,在语音教学中,只有采用英语作为国际语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可理解性和身份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达到和谐。因此,在语音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中国英语口音的共性特征、各方言区英语次变体口音的个性特征,将教学重点集中在影响可理解性的语音特征上;对于中国英语口音中不影响可理解性的部分,不必过于强求其准确性,从而在语音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他们在国际口语交流中的有效性。

英语的不断国际化和本土化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与日俱增的探讨。英国学者Graddol在《英语走向何方》一书中曾预言:亚洲,特别是印度和中国,可能决定全球英语的未来。毋庸置疑,研究具有中国礼会和文化特征的中国英语必将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2011年5月第四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大会在香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召开;2012年12月第18届世界英语国际学术会议在香港城市大学和中山大学两地召开;2012年4月“世界英语时代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这些重要学术活动都标志着中国英语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代。虽然中国英语口音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作为汉语母语者,国内学者在此研究领域有着国外学者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的地位会随之进一步提高,中国英语口音也将逐步成为世界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探讨课题。

关于英语语言学的论文,论文题目和主要内容已列出,供参考。链接附后1.题目:语言学英文版论文。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讲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汇习得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Wilkins (1972) 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这就说明了词汇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分析二语词汇习得策略并应用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正确的习得方法和策略学习词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习得效果。.题目:.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语言学)——谈判英语文化差异。主要内容:该论文主要讲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就是汉语习惯思维和西方语言文化之间表达的准确性对商务谈判带来的影响。.题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论文:商务英语信函的词汇特点研究,主要内容:商务英语信函词汇的选择和应用多呈现如下7种特点:1)简单词汇的选择。2)具体词汇多于笼统词汇。3)褒义词多于贬义词。4)缩写词的选择。5)确切词汇多于模糊词汇。6)礼貌、客气的词汇多于不礼貌的词汇。7)商业术语的选择。产生的原因多取决于商务活动的和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商务活动的双方均为达至双赢的进行合作。这是本文所分析的词汇特点产生的主要原因。

关于提高英语口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如下:1、从发展趋势上看,口语研究呈稳步上升趋势;2、从研究方法上看,实证研究已经超过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优势地位;3、从研究对象上看,对本科生的关注高于其他群体,对英语专业的关注多于非英语专业;4、从研究上看,口语表达结果、口语教学、口语测试类研究较多,而口语表达过程、语境因素等研究甚少。提高英语口语的方法:1、多听原声磁带,看国外英语版的影片与电视,这对提高英语口语有很大的帮助。2、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收音机收听VOA,BBC,CIR, 坚持下来,就肯定的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要怕听不懂,起码营造营造氛围,找找感觉也可以。3、就是要多阅读,看多了,语感就来了。4、练习口语一定要跟老外交流才行的,最好是去培训机构,美联英语就不错,上面学习的比较专业,基本都是外教一对一。想要了解更多关于英语口语的相关信息,推荐选择美联英语。美联英语,专注体验式英语教育服务,是美联国际教育集团旗下重要的产线品牌,一直提倡“你越美好,世界越友好”。多年来,美联英语一直秉持体验式英语的教学理念,以轻松灵活的教学方式,每年为想要学英语的学员提供专业、高质量的英语教育。【免费领取英语试听课】

国外研究诗经的论文

《诗经》的普遍性流传。

论文的内容摘要怎么写? 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 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摘要主要写什么? 1.摘要的作用 摘要也就是内容提要,是论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论文摘要是一篇具有独立性的短文,有其特别的地方。它是建立在对论文进行总结的基础之上,用简单、明确、易懂、精辟的语言对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留主干去枝叶,提取论文的主要信息。 作者的观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独到的见解,这些都应该在摘要中体现出来。好的摘要便于索引与查找,易于收录到大型资料库中并为他人提供信息。 因此摘要在资料交流方面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书写摘要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1)论文摘要分为中文摘要和外文(一般为英文)摘要。 摘要在篇幅方面的限定,不同的学校和机构有不同的要求,通常中文摘要不超过300字,英文摘要不超过250个实词,中英文摘要应一致。毕业论文摘要可适当增加篇幅。 (2)多向指导教师请教,并根据提供的意见及时修改,以期达到更高水平。 (3)摘要是完整的短文,具有独立性,可以单独使用。 即使不看论文全文的内容,仍然可以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新观点和想法、课题所要实现的目的、采取的方法、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4)叙述完整,突出逻辑性,短文结构要合理。 (5)要求文字简明扼要,不容赘言,提取重要内容,不含前言、背景等细节部分,去掉旧结论、原始数据,不加评论和注释。采用直接表述的方法,删除不必要的文学修饰。 摘要中不应包括作者将来的计划以及与此课题无关的内容,做到用最少的文字提供最大的信息量。 (6)摘要中不使用特殊字符,也不使用图表和化学结构式,以及由特殊字符组成的数学表达式,不列举例证。 3.摘要的四要素 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称为摘要的四要素。 (1)目的:指出研究的范围、目的、重要性、任务和前提条件,不是主题的简单重复。 (2)方法:简述课题的工作流程,研究了哪些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对象、原理、条件、程序、手段等。 (3)结果:陈述研究之后重要的新发现、新成果及价值,包括通过调研、实验、观察取得的数据和结果,并剖析其不理想的局限部分。 (4)结论: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包括从中取得证实的正确观点,进行分析研究,比较预测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意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价值。 4.撰写步骤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陈述性短文,书写的步骤也与普通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 摘要的写作时间通常在论文的完成之后,但也可以采用提早写的方式,然后再边写论文边修改摘要。首先,从摘要的四要素出发,通读论文全文,仔细将文中的重要内容一一列出,特别是每段的主题句和论文结尾的归纳总结,保留梗概与精华部分,提取用于编写摘要的关键信息。 然后,看这些信息能否完全、准确的回答摘要的四要素所涉及的问题,并要求语句精炼。若不足以回答这些问题,则重新阅读论文,摘录相应的内容进行补充。 最后,将这些零散信息,组成符合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的完整句子,再进一步组成通畅的短文,通读此短文,反复修改,达到摘要的要求。 5.关于英文摘要 (1)英文摘要的写作方法要依据公认的写作规范。 (2)尽量使用简单句,避免句型单调,表达要求准确完整。 (3)正确使用冠词。 (4)使用标准英语书写,避免使用口语,应使用易于理解的常用词,不用生僻词汇。 (5)作者所做工作用过去时,结论用现在时。 (6)多使用主动语态。 6.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目的单词术语。 每篇报告、论文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方。如有可能,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 为了国际交流,应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 关键词是主题词中的一类。 主题词是一种新型检索词汇,多用于计算机网络检索。 关键词分为中文关键词和与之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分别置于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之下。 为便于他人的检索,不能使用过于宽泛的词语。选择关键词既可以从论文的各级标题入手,也可以从论文本身的内容选取,将选出的关键词按照所涉及领域的范围从大到小顺序列出。 毕业论文的内容提要如何写 【编者按】:对大学毕业生来说,论文的写作相当重要,写好论文会给大学生活一个完美的句号。 精品学习网我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论文的写作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摘要即论文的内容提要,它概括论文的中心论点、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还可以对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的价值评估,字数一般应控制在300字以内。如夏传才的《国外 研究方法论得失》一文的摘要:“文章从传统阐释学、现代接受美学、文学本体论、语言学研究、精神分析理论及文化人类学等方面评述国外《诗经》研究方法论,并论述其得失。” 摘要中对论文内容的评述不能用“本文”这个词,要用“文章”这个词进行第三人称评价。再如敏泽的《钱钟书先生谈意象》一文的摘要:“钱钟书先生指出,诗文不必一定有‘象’,而至少需有‘意’;文学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达‘意’,造‘象’是加工的结果;明以前人如刘鳃等所用的‘意象’即‘意’,只是‘象’的偶词,不比image广义的多。 因此,‘意象’=‘意’--‘意象’=‘意’+‘象’的发展可以明代为分界线。”写得简明扼要。 关键词可以看做是一组以词语形式表达的论文摘要。它比摘要更为简明,所摘出来的关键词必须能真正起到关键作用,一般是论文中反复出现的、起到点明和强调论文题旨作用的关键概念、术语等。 一篇论文的关键词一般应控制在7个以内。关键词一般和摘要一起出现,写在摘要下。 如莫砺锋的《论朱熹关于作家人品的观点》一文中的关键词为“朱熹;作家论;人品;文品”。关键词之间不能用空格,要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符号。 关键词一般和摘要一起出现,写在摘要下。前言又称导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 论文的开头很短,一般都是直接标举论文研究的对象、意义以及自己预期的目的,有时也概述研究的前提,提出自己的基本观点。试看吴敏的‘反叛与K依—丁玲创作论》一文的前言:“人们对丁玲的研究心态是驳杂的:一面以为她在文学史上不可漠视,一面又对其作品的价值持犹疑态度;一面认为丁玲是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一面又觉得她浮躁轻急,思想缺乏体系和持续性。 因此,对丁玲的研究已出现了相当大的分歧。分歧也许还将延伸。 这些溢于言表或尚因种种禁锢未能明言的冲突性研究成果已不是一般文学研究见仁见智的通常现象,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显示着丁玲创作本身的复杂性。文章试图从丁玲对政治化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世俗文化的‘弃’与‘从’论述丁玲创作的得失,并尽力梳理丁玲 *** 大折的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一篇文章的"文章摘要"应该写什么内容】 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 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 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 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 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 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 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 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 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 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 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 芦荻稠密又挺拔。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硕人》是《诗经》“卫风”中的一首,是赞美是齐庄公的女儿,卫庄公的老婆庄姜夫人的诗。庄姜夫人如诗中提到,是当时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可别小看这句“东宫之妹”,这是明写庄姜夫人跟太子是一母所生,也就是王后所生,凸显她娇贵的身份。有人说这位美丽的庄姜夫人嫁给卫庄公之后,受到了冷落谗嫉,没有子嗣,所以卫人同情她,为她做了这首赞美诗——这个“有人说”来自《左传》,力挺者是朱熹,不过这个解释向来很有争议,后人多认为这首诗看不出什么同情怜悯的成分,纯粹是赞美,是庄姜嫁到卫国时卫国人拍马屁的诗。从解释的不同看起来,朱夫子也不是纯粹道学,相当有人情味儿——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人民同情美而无子的王后所做的诗也不愿相信这是无聊文人拍新女主人的马屁写的应制歌。 就算不看诗中的生僻字,单从字面也很好理解这首诗赞美的是庄姜夫人的美丽——其实这首诗里多数的语句还是在写庄姜的出身和排场,真正的外貌描写不过是“硕人其颀,衣锦褧衣”这一句和“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 简单解释一下:“硕人”,原意是高大白胖的人,引申为美女,可见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春秋时代,人们(至少是卫国的人们)喜欢高大丰满、皮肤白皙的美人,健康美还是比较吃香的。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女神雕像,无论哪一个都是高大丰腴、有着结实的臂膀、修长的双腿和一个圆润的小肚子——可见在人类的“先民”时期,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喜欢那种高大丰硕型的美女,可以说,其审美观是十分健康的。究其所以,还是“美与善相统一”的规则在起作用,先民时期的人们,受自然条件所限,寿命没有现在长,高大健硕的女人至少代表着健康、宜生养,所以,是“好”的,因此也就是美的。女人圆润丰满的身体,就如灌满浆的稻谷,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在与天地战斗、生命权得不到保障的岁月里,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激发人关于“美好”的想象呢?至于“白皙是美的”这个观念,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所承认;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正因其苍白的面容而被赞誉为“有圣处女一般的容貌”;十八世纪的法国贵妇,为了使自己变得更白,不惜往脸上涂抹诸如鳄鱼粪便这种恶心的东西。(黑皮肤也很美,是现代才有的审美观。近几十年,法国女人才流行起黝黑明亮的皮肤,就算巴黎没有海,也要拜托市长在塞纳河边铺上海边才有的细沙然后大家去晒太阳。)而在中国古代也是以白为美的,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说:“……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可见,“白”是中国古代一贯千年的审美观——总之,高大,说明出身娇贵、吃得好、营养好;白皙,说明她不用去室外劳动,从不经风吹日晒,可以说,这是一种属于贵族的美,是一种贵族时尚,除非天生丽质,老百姓是追不起的。“硕人其颀”是说“这位高挑的美女身材真修长啊”,原来古人所谓的高大白胖,是要求凹凸有致,不止是一味的胖下去,还需要颀长优美才是好的;“衣锦褧衣”是说“她穿着锦帛织成的长斗篷”,这位庄姜夫人,不仅美,而且挺会穿,因为身材高,再穿个长斗篷,看起来就会格外修长。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段已经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写美女的名句,意思是:手指像细草般柔软灵活,雪白的皮肤像凝脂一般光洁平滑,脖子像天牛的幼虫那样既白且长,牙齿像瓜子儿一样扁而整齐;她额头丰满眉毛弯弯,浅笑盈盈,还有两个酒窝,眼睛黑白分明顾盼生波——看看吧,令人惊叹吧?庄姜夫人几乎没有缺点啊!弯眉亮眼、皮肤雪白、额头丰满、长长脖子、牙齿整齐、手指滑腻……甚至还有俩酒窝……好事儿都让她赶上了,看来山东出美女所言非虚!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几千年其实并没有特别巨大的改变,除了皮肤白之外,黑白分明的大眼、长脖子等以上提到的优点我们现在仍然认为很美——以前我们认为樱桃小口是美的,后来西风东渐之后,国人也渐渐能接受大嘴之美了,这可能算是中国人审美观里比较强烈的一种变化,可是,《硕人》这首诗里并没有对嘴巴的描写,可能那时候的人不太注重嘴,只注重电眼吧?又或者庄姜夫人是个像朱丽亚·罗伯兹一样的大嘴?人们给她虚美隐恶了?无考。 在那种时代,女人想要在书里留名是件多么难的事,庄姜夫人以“色”走进了《诗经》,走进了《左传》,走进了朱夫子的研究论文等等等等一大批各朝各代好事者的著作里,也算个历史奇观吧。不管怎样,这个高个子美女已经袅袅婷婷地站在了黄河旁,带着她的绝世仙姿和悲情故事站在了字里行间,悠悠千年。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