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英国毕业论文重新评分

发布时间:2024-07-08 05:40:19

英国毕业论文重新评分

学校一般会给第二次机会,再修改论文,重新评分,那样第二次通过后能拿到master,只不过晚一段时间毕业。如果已经没有重写的机会,只能拿证,然后重新申请一个课程,另拿一个master。如果是Diploma要办认证,我刚办过。 我可以确定的有如下几个方面:1,PG Diploma可以办回国证明,回国证明上标注的身份不是硕士研究生,而是其他,但是完全没有影响其他事情的办理。2、用Diploma和标注“其他”的回国证明,可以办学历认证,认证书上标注的准确名称是“研究生文凭”。办下来后,国内是承认研究生学历的。虽然只要不是特别注重学位评职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在其他单位里区别不会特别大,不会落的和本科生一样,毕竟国内也有研究生班这种说法,就是有研究生学历而没有硕士学位的一种学历。3、拿到认证后,派遣落户教育部都能给办,跟有学位的人完全一样,关键就是要有单位接收。希望我的留言能给一部分同学提供帮助。

是导师打分。

一、优(90分以上):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结论也正确,并有一定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或实用价值。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清楚且逻辑性强。

5、资料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且能流畅正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深入的回答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良(80-89分):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比较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良好。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正确且能实用。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较为清楚。

5、相关资料搜集的较为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和正确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回答主要问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70-79):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比较认真且较为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比较实用,结论正确。

4、论文的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书写比较工整,条理也较为清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挂了科又或者是大的论文没有通过,回国以后工作又需要学位用来认证,没办法,也有渠道的呀

互相的,肯定是别的学校教授级别的打,要不怎么有那么多推迟毕业的呢?加油啊

英国毕业论文谁评分

您好,您是想问英国论文一个导师打分了,还有一导师还未打分,是何原因吗?英国论文一个导师打分了,还有一导师还未打分,原因是另一个导师还没有看完论文,所以未打分。英国的毕业论文至少有两个导师打分并且意见一致才可以确认成绩。

我去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拿了Distinction, 用一个公式简短地回答这个问题:提前规划+高效地阅读理解+边读边写+反复修改+研读老师修改反馈。下文将用亲身经验详述。

第一、提前规划

为什么要提前规划?为了更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规划能将写论文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能预估每项小任务所需的时间,进而指导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同时,规划还能预留充足的时间,规避风险, 从写完初稿到论文截止日的期间,可能随时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少论据,欠字数,超字数......总之,预留的时间越充裕,就越不怕意外。记得我在提交毕业论文的前1周,发现自己分析错了采集上来的数据,幸亏预留了最后一周火速修改错误,否则就要与Distinction擦肩而过了。

规划什么?确定选题、制作working plan-列出从着手到完成过程中待办事项和时间,心中有数。

那提前多久规划呢?我个人的经验:课程进度过半时开始规划,确切地说,可以思考选题问题了:是否可以从已学内容中切入?是否可以从接下来几周学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方向?带着这样的思考上课,我在结课前就已能迅速锁定选题,结课前还能与老师沟通几个来回,吃颗定心丸。

第二、高效地阅读理解

虽然这里的重点貌似是阅读,但关键词实际上是高效和理解。

海量地阅读,相信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论文写作忠告。一篇优秀的论文一定基于大量的阅读,但大量的阅读却未必产出一篇高分论文,甚至有时候可能也不是决定因素。我毕业论文的文献引用数是78个,而我的一位英国同学则牛逼地引用了167个,最后我俩都拿到了70+。

那什么才是决定性因素呢?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效,即有策略地阅读。读硕期间的一位导师曾说过 Read strategically at MA level(在硕士学习期间要有策略地阅读)。当然,策略阅读有不同视角的解读,每种解读都会让我们从中受益。

比如在二语习得的文献中就介绍了不少阅读策略,比如精读、泛读、跳读和浏览等,这些阅读策略在范亚飞老师的“未走过,已懂得”一书中也有专业系统的介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完成硕士所有论文后对阅读策略有了自己的解读。

逐篇阅读这一方法听上去非常用心,读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或者文章可能最快需要半小时甚至更久,读完70篇理想状态下则需要2100分钟,也就是三十多小时,关键是硕士学位攻读期间,我们需要完成3-4篇论文,有时还要同时参加讲座,研讨和社交,所以现实的苦逼,时间精力的有限不允许我们逐篇阅读,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分主题阅读,反复阅读经典文献(肯定不完善,欢迎大家补充)。

分主题阅读

第一个策略是分主题阅读,根据论文提纲中,集中阅读某一主题的文章节选。好处有:增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另外,也有助于系统思考撰写这一主题的思路,因此阅读更有针对性,时间投入产出比高,记得在某一概念的段落时,刚阅读完了7-8个相关的文章节选,我就已经初步构建完了写作思路。

反复阅读经典文献(Seminal paper)

第二个策略是反复阅读几篇经典文献,比阅读多篇文献更有用,Less is more. 从经典文献中,我们不仅能理解某领域的所有重要概念和研究成果,还能学习优秀发表论文的写作思路,指导我们当下的写作,还能让我们发现论文写作切入的角度。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就和识人一样,见一次聊一次不能全面了解这个人,文章读一遍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理解程度不深刻。我在写一门叫Psychological issues in language learning课程的学期论文时,把导师出版的一篇文章阅读了不下10遍,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了老师构建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最重要的是深度分析了老师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的思路,甚至还模仿了这位老师首行空格的论文格式,最后这篇论文得了73,不能说这个阅读策略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结果的贡献绝对功不可没。

哪些文章可能是经典文献呢?我会分为以下几类

理解

本科学位成绩划分主要为四种,论文成绩40为及格(包括毕业论文),及格的基础上成绩越高自然学位等级也越高。Firstclasshonours(1st)一等;Secondclasshonours,upperdivision(2:1)二等一;Secondclasshonours,lowerdivision(2:2)二等二;Thirdclasshonours(3rd)三等;用UCL(伦敦大学学院)的规定来举个例子:分数在40至49为三等;分数在50至59为二等二;分数在60至69为二等一;分数在70以上为一等;注:最终学位成绩不是看你最后的那一篇毕业论文,而是本科三年的综合成绩!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尤其重要,大部分平均分都是从第二年和第三年计算的。

论文分数的评定综合了多方面因素,论文润色做得好,分数不会低。

论文润色时常见的一些问题:

一、润色语言

应避免以下问题的出现:

1、特定单词或短语的过度重复。

2、不合适的用词(例如,太过情绪化或非常不正式的词语)。

3、性别歧视的语言,特别是用男性代词来概括人。

4、陈词滥调,方便但缺乏想象力以及过度使用的表达方式。

二、润色语法

1、主语及其动词应该一致。

2、动词时态在每一段中应该一致。

3、代词(he, she, they, it等)应该追溯到所指的人或物。

4、注意组合语句之间的连词或分号。

三、润色标点和格式

1、确保正确使用逗号,引号和撇号。

2、确保大写所有的专有名词和标题。

3、论文格式要保持一致,检查页边距、字体大小、行距、标题页、页码和字数。

英国研究生毕业论文导师评分

我去年的硕士毕业论文拿了Distinction, 用一个公式简短地回答这个问题:提前规划+高效地阅读理解+边读边写+反复修改+研读老师修改反馈。下文将用亲身经验详述。

第一、提前规划

为什么要提前规划?为了更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规划能将写论文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能预估每项小任务所需的时间,进而指导我们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同时,规划还能预留充足的时间,规避风险, 从写完初稿到论文截止日的期间,可能随时发现不少问题,比如少论据,欠字数,超字数......总之,预留的时间越充裕,就越不怕意外。记得我在提交毕业论文的前1周,发现自己分析错了采集上来的数据,幸亏预留了最后一周火速修改错误,否则就要与Distinction擦肩而过了。

规划什么?确定选题、制作working plan-列出从着手到完成过程中待办事项和时间,心中有数。

那提前多久规划呢?我个人的经验:课程进度过半时开始规划,确切地说,可以思考选题问题了:是否可以从已学内容中切入?是否可以从接下来几周学习内容中选择一个方向?带着这样的思考上课,我在结课前就已能迅速锁定选题,结课前还能与老师沟通几个来回,吃颗定心丸。

第二、高效地阅读理解

虽然这里的重点貌似是阅读,但关键词实际上是高效和理解。

海量地阅读,相信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论文写作忠告。一篇优秀的论文一定基于大量的阅读,但大量的阅读却未必产出一篇高分论文,甚至有时候可能也不是决定因素。我毕业论文的文献引用数是78个,而我的一位英国同学则牛逼地引用了167个,最后我俩都拿到了70+。

那什么才是决定性因素呢?我认为第一个关键词是高效,即有策略地阅读。读硕期间的一位导师曾说过 Read strategically at MA level(在硕士学习期间要有策略地阅读)。当然,策略阅读有不同视角的解读,每种解读都会让我们从中受益。

比如在二语习得的文献中就介绍了不少阅读策略,比如精读、泛读、跳读和浏览等,这些阅读策略在范亚飞老师的“未走过,已懂得”一书中也有专业系统的介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参考。

完成硕士所有论文后对阅读策略有了自己的解读。

逐篇阅读这一方法听上去非常用心,读一篇完整的研究报告或者文章可能最快需要半小时甚至更久,读完70篇理想状态下则需要2100分钟,也就是三十多小时,关键是硕士学位攻读期间,我们需要完成3-4篇论文,有时还要同时参加讲座,研讨和社交,所以现实的苦逼,时间精力的有限不允许我们逐篇阅读,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分主题阅读,反复阅读经典文献(肯定不完善,欢迎大家补充)。

分主题阅读

第一个策略是分主题阅读,根据论文提纲中,集中阅读某一主题的文章节选。好处有:增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另外,也有助于系统思考撰写这一主题的思路,因此阅读更有针对性,时间投入产出比高,记得在某一概念的段落时,刚阅读完了7-8个相关的文章节选,我就已经初步构建完了写作思路。

反复阅读经典文献(Seminal paper)

第二个策略是反复阅读几篇经典文献,比阅读多篇文献更有用,Less is more. 从经典文献中,我们不仅能理解某领域的所有重要概念和研究成果,还能学习优秀发表论文的写作思路,指导我们当下的写作,还能让我们发现论文写作切入的角度。读一遍肯定是不够的,就和识人一样,见一次聊一次不能全面了解这个人,文章读一遍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全面,理解程度不深刻。我在写一门叫Psychological issues in language learning课程的学期论文时,把导师出版的一篇文章阅读了不下10遍,在阅读过程中,学会了老师构建Introd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最重要的是深度分析了老师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的思路,甚至还模仿了这位老师首行空格的论文格式,最后这篇论文得了73,不能说这个阅读策略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结果的贡献绝对功不可没。

哪些文章可能是经典文献呢?我会分为以下几类

理解

1、英国的硕士不但有种类之分,还有等级之分,英国大学硕士的及格线是50分,学位分以下三个等级:50~59%,硕士学位等级——合格(Pass);60~69%,硕士学位等级——良好(Merit);70+%,最高硕士学位等级——优秀(Distinction)。 2、有些顶尖学院要求学生达到65~69%才能得到良好(Merit)等级。由于Merit等级的学生一般相对居多,这一个5分的小分水岭,虽不体现在毕业证上,但仍是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以及某些雇主乐于了解的一个分数线。 3、英国的评分标准和中国不一样,英国主要的学习任务(如商科的论文、演讲)的评分标准是以优秀(高于70分)来划分的。导师在评分时,也会严格遵循打分标准并留意成绩所占的比率,能拿到70分的学生比率往往很低,80分以上的更少。

由你选定project的supervisor打一次分,然后再由external的评一次,一般那些external也是别的大学的教授。

英美新批评毕业论文

你想写什么 就写什么 论文其实就是感想 不要想 你会拿到第一 这可能性不大 所以 还是自我发挥 抒发感情吧

需要写多少字我会搞定质量好

——关于文学理论摆脱危机的思考 季广茂 摘要 : 近年来文学理论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其实 , 文学理论的生长点不在文学之内 , 而在文学之外 ; 不在理论之内 , 而在批评之中 ; 文学理论应该是“复数” , 而不应该是“单数” ; 应该是“变数” , 而不应该是“常数” ; 摆脱黑格尔主义的陷阱 , 去除其幻觉 , 乃当务之急 ; 应该把“理论”功能与“教学”功能分离开来。 现 状 虽然没有谁不合时宜地大喊大叫“狼来了” , 作为基本原理的文学理论所面临的危机却已迫在眉睫。文学理论不再是人人向往、人才济济的显学 , 而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 近 10 年以来 , 作为基本原理的文学理论的科研与教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主要表现在 : 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虽多 , 但质量一般 , 予以人深刻启迪的著作更是寥若晨星 , 无非是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相提并论 ; 自从由 童庆炳 先生主编、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面世以来 , 虽然又有若干种同类教材问世 , 但内容大多陈旧不堪 , 或者旧瓶装新酒 , 或者新瓶装旧酒 , 总之依然停留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上 ; 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 , 依笔者粗浅之经验 , 虽然 任课 老师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 , 依然无法像某些“热门”课程那样吸引学生的“眼球” , 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 提高其学习热情。这固然与本课程的性质有关 ( 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课 ), 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不足——不仅停滞不前 , 且有萎缩之势。 文学理论的衰退有其历史根据 : 在政府建制不全、功能尚未完善的年代里 , 文学理论常常是图解、贯彻抽象文艺理念的工具 , 是文艺斗争的战场。建国以来 , 几乎每一次政治斗争都始于文艺论争。既然涉及文艺论争 , 自然离不开文学理论的论辩。于是文学理论之剑越磨越亮 , 寒光闪闪。改革开放以来 , 随着国家法律的完善 , 政府机构的健全 , 文学理论的政治功能 , 工具属性已经微乎其微。文学理论已经开始摆脱僵化思想观念的束缚 ,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它本不该有的“腾腾杀气”和“勃勃生机”。这是历史的必然。对于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 , 也是难得的契机。文学理论研究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 恢复文学理论的本来面目——文学理论是有关文学的理论 , 凝聚的是有关文学的智慧 ; 它不是对政策的图解 , 更不是斗争的工具。但过去恰恰在这方面暴露了文学理论研究的缺点。长期寄生于政治话语、政治斗争之中 , 使得文学理论的从业者失去了真正的专业特色 ; 专业术语的引入 , 纯粹理论体系的建构尚需时日。 生 长 文学理论还能“生长”吗 ? 它的“生长点”在哪里 ? 有几点不成熟的意见 , 贡献于此。 第一 , 文学理论的生长点不在文学之内 , 而在文学之外。 古今中外 , 历朝历代 , 特别是在分工不够明确的早年 , 文学理论家绝大多数来自文学理论之外。近代以来 , 情形有所改观 , 但真正激发文学理论之活力的 , 还是来自文学领域之外。现实主义文论来自朴素的实在论 , “ realism ”这个单词本身就首先是哲学用语 ; 浪漫主义文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自不待言的 , 康德 - 柯勒律治的师承关系尤其可以表明这一点。 我们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延伸 ; 精神分析批评、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也是如此。即使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这些所谓一心一意寻找“文学内部规律”的“内部批评” , 也深受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的影响。 之所以如此 , 是由文学理论的性质决定的 : 文学是一种旨在传达人的情感、欲望的精神产品 , 它虽然包含着思想、观念的萌芽 , 在某些时代也可以成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或“图解政策的小喇叭” , 但从总体上看 , 它与思想、观念较远。只有借助于“文学”之外的思想、观念才能解剖文学文本 , 描述其特征 , 总结其规律。 概而言之 , 文学理论来自广义上的文化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 应该肯定下列现象——许多文学理论研究者出于对文学理论研究的失望 , 胸怀拯救文学理论的远大志向 ( 当然也有耐不住寂寞的惆怅 ), 而毅然“出走” , 奔向了“文化研究”的快乐王国。这是一种溯本求源的伟大理想。当然 , 大而无当、空洞乏味的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不仅无益 , 反而有害——这种学风具有极强的感染性。 第二 , 文学理论的生长点不在理论之内 , 而在批评之中。 理论与批评密切相关 , 但又存在巨大差异 : 理论是一种思辨活动 , 批评是一种实践活动 ; 理论旨在疏通学理 , 批评旨在褒贬作品 ; 理论指导批评 , 批评丰富理论 ; 批评以理论为前提 , 理论以批评为源泉。在理论界这似乎是尽人皆知的常识 , 但一旦付之行动 , 却大谬不然。正如齐泽克所言 : “在这里 , 回忆一下拜物教式的否认公式是多么有趣 : ‘我很清楚 , 但是……'” [1] 。换成我们的话说 , 在意识的层面上我很清楚——批评乃理论之源 , 但在无意识的层面上好像这两者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说 , 理论的批评化势在必行。停留在概念的玩弄上 , 停留在观念的冥想上 , 停留在“能指的嬉戏”上 , 就会枯萎。一旦失去了解读文本的力量 , 就无法面对活生生的文学世界 , 都无异于“自取灭亡”。 第三 , 文学理论应该是“复数” (theoriesofliterature), 而不应该是“单数” (theoryofliterature) 。 这倒不是说盲目追求单纯的数量 , 比如出版多少种理论教材 , 发表多少篇理论文章。一个土豆是土豆 , 一袋土豆依然是土豆。据说某种学科的公共课教材一共出版过 300 余种 , 但它依然是“单数”而非“复数”。目前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也有几十种之多 , 但真正有新意者寡 , 其中不少还是“职称著作”、“博士点著作” ( 专门为晋升职称、 申报 博士点而出版的 ) 。 这里所谓的“复数”是指 : 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理论框架与范例文本而精心创造的成果。学术立场虽然与政治立场、伦理立场有关 , 但又与其存有本质的差异。不同的学者可能对“文学”有不同的看法 , 只要这种看法能够自成一家之言 , 又能“吾道一以贯之” , 就可以独创体系。比如 , 我完全可以是一位“形式主义者” , 站在形式主义的立场上思考文学理论的相关问题 : 对于文学而言 , 重要的并不在于其内容 , 而在于表现这种内容的方式 ; 甚至认为 , 离开了形式的内容是根本不存在的 ; 在很多情况下 , 形式创造了内容 , 因而创造了文学。在西方 , 有关文学的看法千差万别 ; 但在中国 , 无论怎样的千变万化 , 最后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 文学是以语言为媒介的审美的意识形态。这话固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 但所有的文学理论体系都立足于这个基本假定之上 , 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界里 ,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 , 显然是不正常的。 不同的学者还可以拥有不同的理论框架 : 可以用经济基础 - 上层建构的模型研究五花八门的文学问题 , 可以运用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模型探讨形形色色的文学现象 , 开创属于自己的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们当然不必作茧自缚般地局限在这些来自西方的模型之中 , 通过解读中国古代文论 , 进而确立属于自己的理论模型 ( 如“理” - 意 - 文 , 物 - 意 - 文的理论模型 ), 也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第四 , 文学理论应该是“变数” (variable), 而不应该是“常数” (constant) 。 文学是日新月异的 , 甚至是一日千里的 , 理论也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穷则变 , 变则通 , 通则久。”道理相信人人都懂 , 但理论的更新速度实在太慢。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 ( 教材是保留、传播既有研究成果最为有效的手段 ), 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五 , 摆脱黑格尔主义的陷阱 , 去除其幻觉 , 乃当务之急。 比如一说到文学理论研究 , 就要寻找什么“逻辑起点”、什么“坚实的理论基础” ( 我主张有坚实的理论立场 , 而不主张什么坚实的“理论基础” , 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 。许多理论体系并没有什么“坚实的理论基础” , 却照样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例 , 精神分析理论之所以为精神分析理论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学” , 就在于它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无意识领域进行了透彻的分析。此举有一个不言而喻的理论前提——在人类的内心深处 , 掩藏着以本能、欲望 ( “力比多” ) 为核心的无意识。在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朴素实在论者看来 , 这个基础是否成立 , 还是一个问题。因为对于无意识 , 我们既看不见 , 也摸不着 , 无法用尺子量 , 无法用磅秤称。但这并不影响精神分析学说大行其道 , 虽然它既没有科学的实证性 , 也没有哲学的思辨性 , 仿佛在讲故事 , 仿佛在说闲话 , 要命的是 , 却与我们的生活体验、感受大体相通…… 一个学科的成立 , 与其“理论基础”是否“坚实”无关。关键在于 , 这个“理论基础”是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 , 是否具有“延展性”。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是一种应该抛弃的“迷思” (Myth) 。社会科学毕竟是社会科学 , 它不需要像自然科学 ( 特别是数学 ) 那样 , 一味执著于寻求毫无异议的“公理”。在社会科学领域 , 寻求一个毫无异议的“公理” , 难于登天。或许 , “异议性”是社会科学的根本之所在。之所以寻求“坚实的理论基础” , 一是因为自然科学对我们的影响至深且烈 , 二是因为我们受一个隐喻的制约而不自知。这个隐喻便是“理论大厦”——仿佛理论必须成为“大厦”才有出息。既然是大厦 , 自然要有“基础” , 而且还必须是“坚实的基础” , 否则“大厦将倾” , 谁来负责 ? “理论基础”固然如此 , “逻辑起点”之类的陈词滥调又何尝例外 ? 第六 , 应该把“理论”的功能与“教学”的功能分离开来。 “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有着本质的差异 , 因为这两种功能面对的“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理想受众”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同行 , 目的在于与其进行学术交流 , 共同推进学术的进步 ; 后者面对的“理想受众”是与自己水平相去甚远的学生 , 目的在于向其传授基本的文学知识。 正如陈平原所言 , “论文不是教科书”。他认为 , 许多学者把教科书当成写作的范本 , 把教学当成研究的楷模。教学的特点是一二三四、 ABCD 地罗列 , 以期把观点铺陈在一个平面上 ; 研究的特点是“单刀赴会” , 由表及里 , 层层深入。“一个是横的 , 一个是竖的。比如 , 告诉你杜甫诗有四个特点 , 一、二、三、四 , 中国农民战争有五大特征 , 一、二、三、四、五 , 这是平面罗列 , 不必深入研究 , 这是教科书。论文是找到一个问题 , 一步步往前推进 , 最后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说形象点 , 做学术论文 , 研究要单刀直入 , 切忌贪多求全 , 四面开花。” [2] 这虽然是就博士论文的选题、写作而言的 , 对一般的理论研究也不乏启示性意义。 研究不是教学 , 教学亦非研究 , 但现在的情形是 , 两者浑然不分 , 研究的教学化倾向尤其严重。长期在高校教学的业内人士更容易犯这样的毛病 : 他对自己面对的“理想受众”要么是浑然不知 , 要么一律将其定位为自己的学生。学术研究的教学化 , 学术著作的讲稿化 , 就是这样造成的。 期 待 窃以为 , 文学研究离不开“五个一” , 理论创新也离不开“五个一” : 一个坚实的学术立场 , 一个切实有效、富有启示性的问题 , 一个有效的理论模型 ( 或理论框架 ), 一个出类拔萃的个案分析 , 一个新颖独特的结论。 比如 , 没有学术立场 , 就没有学术研究的根据地 , 就没有思想的资源、方法和动力。所以寻求立场的过程 , 也是寻求学术根据地、方法和资源的过程。但目前的研究现状是 , 大多数学者没有学术立场 , 跳来跳去 , 指着公鸡说 : 优点是打鸣 , 缺点是不下蛋 ; 指着母鸡说 : 优点是下蛋 , 缺点是不打鸣。结论是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再比如 , 我们现在还缺少“问题意识” , “问题框架” (problematic) 更是无从谈起。一部论著洋洋洒洒数十万言 , 你不知道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材料罗列甚为详细 , 真知灼见一点也无。读来昏头昏脑 , 想来糊里糊涂。如此做法 , 文学理论是“生长”不起来的。但我们期待着文学理论的“生长”。当然也不能揠苗助长。

开 题 报 告 学 生: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 论文提纲 前言、 一、1、2、3、··· ···二、1、2、3、··· ···三、1、2、3、结论

英国毕业论文分数

英国毕业论文48不能毕业。根据英国相关部门公开资料查询显示毕业论文满60分为毕业条件。毕业,汉语词语意思是学生在学校或训练班修业期满,达到规定要求,结束在本校学习的课程。

英国学硕毕业论文68分是中等水平。

因为英国论文一般的及格起步线,本科40分,研究生50分。所以学硕论文68分的属于中等或稍偏上。拿80以上可谓是超级学霸了。一般来讲,我们国内的留学生到英国,不少人自身英语水平并非强项,不太容易给到高分的。

简介: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一学年(学期)进行。

学生须在教师指导下,选定课题进行研究,撰写并提交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英国大学论文70分是二等一,良好等级。英国大学的二等一级又被写成2:1,仅次于一等成绩!据优越教育介绍:英国大学每年46%的学生都是以二等一级的成绩毕业至少达到二等一级的成绩!二等一级换算成百分比为60-69%,相当于美国,相当于中国大学75分以上平均分。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