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13:08:22

大学生就业焦虑感毕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自我调适》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面对这种局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切实从毕业生自身角度解决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对促进高校发展和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自我调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3-0069-0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热切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要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使自己顺利融入社会。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首先,情感因素。主要表现为:

1、焦虑与急躁心理

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在落实工作单位之前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个体对多种生活环境的担忧或对现实危险性的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焦虑。目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同时。他们还担心找工作时碰到钉子,甚至还有些学生担心自己择业失误而终身遗憾。他们对前途的把握没有自信心。在就业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焦虑,总是出现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意志消沉,更有些同学会出现失眠,行为上也表现出反应迟钝、手足无措。影响用人单位对其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毕业生。就业时心浮气重。择业毫无头绪,哪有就业机会就到哪里去。由于缺乏对整体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很多无用功。他们急于将自己推销出去。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草草签约,工作后发现与自己期望的结果相背离。从而毁约。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与心理困扰。

2、抑郁与逆反心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我国的就业模式也由原来的“统招统分”逐渐转变为以市场化配置为主,以政府指导性的配制为辅。在这种就业配置模式下,择业竞争加剧,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增多、增强,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必然比以前更大。有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表现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有的甚至逃避现实,听天由命。导致抑郁症发生。还有的毕业生,对正面的就业教育、就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对来自辅导员、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以及同学和用人单位的正确信息、善意批评与建议。他们不相信、不听从,偏要按自己的想法去求职。

其次,认知因素。主要表现为:自负与偏执心理。这类毕业生多以学生干部或自身能力强、个人条件或家庭条件优越者为多。他们自认为高人一等。傲气十足;或认为自己满腹经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在择业时,他们往往好高骛远。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从而导致偏执心理的产生。目前。大学生存在一些常见的偏执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1)对专业对口的偏执。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无视专业的伸缩性。只要是与专业有一定出入的工作就不问津,只要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2)高择业标准的偏执。大多数毕业生对求职有过高的期望,不过多数人能通过在就业市场的体验。客观地认识和接受当前的就业现状并调整自己的择业标准。他们的求职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从而出现了一种就业中的“马太效应”。即越是福利高、城市好、机关大、公司大、人员基本饱和的企业,毕业生越是想去,相反,一些地处偏远山区、机构较小、人才较缺乏的企业,就不想去。(3)追求公平的偏执。大学生要求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感到气愤是正常的。但有一些大学生表现为对公平的过分偏执。将自己求职中的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就业市场不公平,以致给自己的整个求职过程都笼罩上了心理阴影。

再次,人际交往因素。一方面,表现为依赖心理。有些大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统包统分”的就业方式上,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消极地等待单位选择,等待学校安排。存在等、靠的依赖思想。“靠山吃山”依赖思想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希望通过父母的努力为自己安排一个好的单位,甚至还出现相当一部分的“啃老族”。另一方面。表现为交往障碍。由于不同家庭、不同社会背景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由此而引发的人际矛盾和心理不适往往给一些毕业生带来许多烦恼。其主要表现是怯懦和冷漠。怯懦是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的情况。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心理反映,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些心理与现实就业的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不相适应。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未规范,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的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功利倾向日益严重。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现实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此外。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色彩依然严重。仍有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对毕业生的来源、性别、学校等设置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性规定,这使一些毕业生在求职中会产生一种自卑、焦虑的心理。

第二。学校原因。目前,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政策教育,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大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地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不能准确地把握机会,因此,产生了偏执、焦虑等心理。

第三,家庭原因。主要包括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如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些因素导致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心理。

第四,个人原因。一方面。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大学生所接受。家长高期望值,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自负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善于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来自社会的压力,面对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时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时。应当积极应对。要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因是根本。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必须从自我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调适自己的就业心理,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分析自我与现实,有效地排除心理问题,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客观冷静地认识社会,评价自己,树立科学的择业观

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就业市场化、自主择业给大学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许多大学生对“市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就业市场的客观实际了解不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了解职业特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扬长避短。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自身存在的某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克服缺点。发展和完善自己,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大学生只有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决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因而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树立竞争和拼搏精神,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和竞争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总之。盲目地到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自己又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去工作,是不会让自己满意的。与其将来后悔。不如现在就改变自己,建立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规律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以指导自己正确择业。

(二)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抗挫能力

大学生平时应多锻炼自己,克服害怕和他人交往的心理。平时保持适度的自信是克服自卑等心理的关键。要克服胆怯的心理。不怕失败。并有意识地培养幽默感,学会自我调侃。自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成功。“心存疑虑,必然失败,相信胜利,方能成功。”在择业过程中,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不能随波逐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尤其是自身的特点去选择。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在所难免,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同时。应把就业看作是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论英雄”。其次,自己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再次。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要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其实,就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可借此增强自我心理调节与承受能力,这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是非常有用的。

(三)运用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维持健康的求职心态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但要学会主动调适,以维持健康的求职心态。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2、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4、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让其分忧愁,解苦闷,帮助自己返回理性的自我。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四)开拓进取,勇于自主创业

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创新精神、敢做敢为的青年群体。大学生不应该满足于就业,而要有自主创业的打算。大学生自主创业。既可以在毕业后马上实现,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社会积累后再进行。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大学生自主创业一直是受党、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强调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思想,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国务院、各级政府多次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在税费减免、贷款担保、贴息和财政补助,指导、培训和服务等方面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优惠,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为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心理调适的研究》

摘 要: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和层次的提高,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期望值和现实的偏差,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各方面压力,极易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等心理问题。学校应采取多途径和措施帮助毕业生做好心理调适,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期望;心理误区;调适对策

1 引言

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人生中的重要选择,也是影响全社会、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就业是成长和成熟的重要转折点,是机遇更是挑战。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形势变化快且多样化,现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压力,而学生就业期望和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使得一些学生极易走入心理误区。因此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节,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环境是极其重要的。

2 大学生就业现状

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因素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趋严峻。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体需求与毕业生供给不均衡,例如工科社会岗位需求量远高于理科、文科需求量,技术岗位需求量高于管理、研究岗位。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层次的提高,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的毕业生在逐渐增长,而本科毕业生与之相比不具有竞争力。第三方面则是由于毕业生自身期望与就业形势不相符,或自身能力素质跟不上企业职位需求等。面对这些多方面就业压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易出现心理错位和自我认知失调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期望

根据对我所带年级的调查,大学生在择业中的期望如下:约80%的学生想在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工作,仅20%的学生愿意在二级及以下城市工作;约90%的学生愿意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仅10%左右的学生愿意从事其他行业或不限行业的工作;约60%的学生意愿到大型国企或业内知名企业工作,仅20%的学生表示对工作单位性质没有太多要求;在薪酬待遇方面,几乎所有学生的期望月薪都在2000元以上,且约20%的学生期望月薪在4000元以上。

择业中存在的现实矛盾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方面的现实矛盾。例如求职中的不公正要求(如性别要求),同类专业设置过多,自身能力有限,专业没有优势,就业机会太少,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家庭矛盾(家长要求与自身期望不一致),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或艰苦地区工作,或户口不能解决等矛盾。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环境中偏于理想化,由此造成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3 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况

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同龄群体中,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优势。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为90后,从社会环境及家庭成长环境来说,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心理期望过高等问题,而他们习惯把择业困难的原因归为外因,而不从自身找原因,这样的求职心态致使众多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处于被动局面,总希望需求单位能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由此则增加了自身就业的难度。由于缺乏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学生对于社会形势、行业发展状况、就业前景等认识不够,在择业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或从众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过分依赖父母的建议,缺少自主性。

心理误区分析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可分为两类,即自我认知失调和心理定位错位。

自我认知失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焦虑心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心理不够成熟,很多学生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困惑、迷茫、忧虑、焦躁等情绪;二是攀比心理,由于专业不同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别,学生签约单位在待遇、区域等方面存在差距,同学之间容易相互比较而导致心理失衡;三是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过低,不能正视自身的能力和优点,担心自己适应不了岗位需求;四是矛盾心理,在面临多项选择的时候,学生易产生迷茫和矛盾的心理;五是挫折心理,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初次求职失败后极易产生强烈的挫折心理。

心理定位错位主要表现在盲目从众,缺乏主动性等。有很多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盲目从众,追逐热门,而忽视了自身条件与职业特点和岗位需求的符合性;还有一些学生缺少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表现为只在企业来校招聘时去应聘,而不去主动寻求求职途径。

4 心理调适对策探讨

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心理调适,避免学生走入心理误区要从加强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模式,拓展教育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正确认识自己,认清就业现实等多方面来实施。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应从学生大一进校开始,引导他们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把就业工作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分析自身的能力优势和性格特点,还能帮助学生尽早确定求职目标,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选择迷茫、盲目从众等心理。同时可利用课程为学生详细介绍有关服务西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考研、留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

学校可针对毕业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对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常见心理问题给予分析及调适指导,并加强对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受挫的学生,给予积极暗示和鼓励,帮助学生排解就业中产生的不良情绪。

拓展教育空间,提升学生素质

重视社会实习和社团活动,学校可针对应届毕业生拓展素质教育空间,通过开展多项素质拓展训练、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采用模拟求职活动、与企业联合培养实习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经验、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对于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需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环境调整期望值,拓宽就业方向。尤其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适当降低期望值,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竞争,形成先就业求生存,后择业谋发展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利用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和具体措施,在就业过程中注意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以便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孙鑫.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12)

[2]罗登辉.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误区及心理调适[J].中国校外教育,2010,(7)

[3]樊立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调查[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论文

范文 浅析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在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紧张焦虑、盲目自尊、自卑沮丧、从众依赖、急功近利及问题行为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毕业生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就业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扩招和金融危机的蔓延,高职高专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也进一步加剧。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高职高专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学生甚至走上了自杀的绝路。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 高职高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紧张焦虑:高职毕业生的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环境的改变:高职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走上社会。这既使他们感到新鲜,却又让他们感到陌生恐慌。有的学生甚至过于估计了社会的复杂性,整日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②对前途的迷茫:高职毕业生知道自己的当务之急是找工作,但找什么工作,怎么找,出路在何方却不甚明了。③外部的影响: 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同学朋友都陆续找到了工作,自己却迟迟没有动静,也不免心烦气躁,焦虑不安。心理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疾病,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二)盲目自尊:这种心理主要源于传统的陈旧观念,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必须从事“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的工作,否则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符,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学习及家人的期望。这种心理既给大学生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负担,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的印象。 (三)自卑沮丧:与盲目自尊相反,有的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接受的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比不过本科生,对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严重缺乏自信。尤其是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这部分学生更容易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丧失前进的动力,严重的学生更是会引起抑郁等病症。 (四)从众依赖:有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自己缺乏全面清醒地认识,就业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盲目随大流,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从而带来工作上的不适及心理上的压抑。另有一些学生则是抱着依赖心理,自己从不主动争取就业机会,等着学校和家长来为自己解决工作问题,从而丧失了许多就业的机会。 (五)急功近利:有的毕业生急于就业或赚钱,忽视了自身的长期发展需要,导致就业价值观扭曲,丧失了职业理想和社会价值观,甚至身陷就业陷阱。 (六)问题行为:有的学生在就业压力下,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行为,如:损坏东西、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过度消费、酗酒等。严重的甚至沦为犯罪。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中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本人认为需要学校、学生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规格的多样化要求,合理调适专业,不断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搭建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训练相统一的教育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深化教学和课程改革,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择和自身需求自主选择课程;更要不断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2、开展全程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应从培养学生的择业、成才观念抓起,针对不同阶段,分别侧重择业、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育指导。为此,就业教育要贯穿于高职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建立起从大学教育、日常教育到毕业教育,从政策教育、专业教育、法制教育、择业教育到创业教育的就业指导体系。在学生刚入校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自己进入高职学习抱有遗憾或对自己所要学习的新专业不甚了解,从而影响其成才的信心。因此,在这一阶段,要对学生进行择业成才观教育,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今后的就业情况及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在学习中期,可开展一些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指导,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确定择业的大致目标范围。在这一阶段,还可对学生进行一些创业教育,拓展学生的就业目光;毕业阶段则要对学生进行政策、思想、技巧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邀请企业人员和已毕业的学生来校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 3、加强心理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学校要建设一支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从学生入学起就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建立起校、院(系)、班三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遇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做好就业的准备。正确的自我评价是择业的基础。高职学生应全面了解自己的理想、性格、兴趣、专长、知识和能力等,对自己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以免眼高手低或盲目自卑。同时高职学生在择业时也要看清就业形势,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和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此外,高职学生从一入学起就要注重不断积累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2、学会自我调适。求职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前,就业路上更是充满了荆棘。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常见的心理调适法有:适度宣泄法(如找朋友、老师或父母倾诉等)、情绪转移法(如适当的娱乐或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自我激励法(在遇到挫折时,运用“我一定行”等指导性暗示来激励自己等)、自我慰藉法(在经过努力仍无法成功的时候,要有勇于放下的心态,退一步海阔天空)等。 (三)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说,相关职能部门应尽量出台相关的高职生就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合理优化配置毕业生资源,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氛围;企业方面也要尽快转变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陈旧思想,本着“用人唯才”“人尽其才”的原则,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招聘人才,以实现更好的企业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沈国强.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及调试[J]教育探索,2007,(3)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3] 朱懿心主编.高职高专教师必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4]伏建平.高职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8,(6)

大学生社交焦虑毕业论文

心理学有关气质类型探析的论文篇二:《大学生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摘要】 目的:从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程度来探讨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采用心理一致感问卷、气质类型问卷和社会焦虑问卷调查结果。多血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呈正相关,与可控制感、可理解感、心理一致感相关。社交焦虑得分与多血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质得分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大学生中多血质占多数,其次为粘液质和混合型气质,抑郁质和胆汁质较少。多血质的学生不容易焦虑,抑郁质的学生更容易焦虑。多血质与粘液质的学生其心理一致感水平较高,抑郁质的心理一致感水平较低。 【关键词】大学生;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社交焦虑 Antonovsky 解释心理一致感为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是个体内部稳定的心理倾向。张玲的研究表明:具有抑郁质特征气质类型的运动员比其他气质类型的运动员具有更高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的趋向,差异有显著意义[1]。II型糖尿病的病人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对其自我护理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高心理一致感患者,相应的自我护理行为的能力也较高[2]。Sakari Suominen进行的纵向探索也指出:个体的心理一致感能预测其身心健康状况,而且没有性别上的显著差异[3]。 1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随机抽取河北联合大学1-4年级大学生350人,收回有效问卷326份。 研究工具 气质类型测试题:又称“陈会昌六十气质量表”。该量表共60题,每种气质类型15题,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较好信效度。 心理一致感量表:由13个项目构成,分为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和意义感三个维度。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 社交焦虚量表:含有6个条目,不仅测量主观焦虑,同时也测量言语表达及行为举止上的困难。量表的得分范围从0(低焦虑程度)到18(高焦虑程度)。 2 结果 气质类型基本情况:大学生中多血质类型最多,达到,其次为粘液质占,混合型中多血质-粘液质最多,达到,三种及三种以上混合型也达到,抑郁质和胆汁质较少。 心理一致感和社交焦虑情况:显示单一气质类型中多血质心理一致感最高,其次为粘液质和胆汁质,抑郁质的情况:心理一致感最低。在全部类型中多血质-粘液质类型心理一致感水平最高。单一气质中,抑郁质社交焦虑得分最高,其次为胆汁质和粘液质,多血质得分最低,在所有类型中胆汁质-抑郁质的社交焦虑得分最高,胆汁质-粘液质合型气质得分最低。在气质类型的4个分量表上男女得分差异不显著。心理一致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并且不同年级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显著。 社交焦虑结果:不同性别社交焦虑得分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心理一致感得分差异显著。 气质类型、心理一致感和社交焦虑三者的相关分析:由表1可知,胆汁质和粘液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相关不显著;多血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呈显著正相关;抑郁质得分与心理一致感得分呈负相关,其中与意义感相关不显著,与可控制感、可理解感、心理一致感相关极其显著。 由相关分析还可知,社交焦虑得分与多血质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质得分呈极其显著正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中多血质占多数。不同气质类型的心理一致感中,多血质-粘液质类型心理一致感水平最高。还可以看出大学生中多血质的学生不容易焦虑,抑郁质的学生更容易焦虑。心理一致感在年级上却存在显著差异,发现大一学生的心理一致感较高。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在刚入学时对自己的职业定向更加明确,随着年级增加课业负担也开始增加,特别是到了大三、大四开始面临就业压力,才导致心理一致感水平降低。 多血质的学生群体更容易检出高心理一致感者,抑郁质的学生群体更容易检查出低心理一致感者。总之,提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水平对降低社交焦虑有很重要的影响,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玲.我国高校高水平女排运动员竞赛焦虑和气质类型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6. [2] 林田,林细吟,万丽红.II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行为与心理一致感、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9,1(23):22-24. [3] Skarsater,. Rayens, A. Peden,L. Hall,,,H. Proehazka. Sense of coherence and recovery from major depression :A four-year follow-up.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08,107(l):54. 心理学探析的论文:《浅谈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岗位设置管理中激励机制》 在当前社会发展快速的背景下,我国许多的生活在快节奏的人在心理上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心理学在我国的社会中得到广泛的推广,人们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要性。为了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开始逐步开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设置,使得许多的高校开始出现了应用心理学。当前的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众多的分支中的一个,其中也是作为在实践应用中操作性最强的一个。对于各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作出的心理问题研究也是最多的。由于其实践性的重要特点使得我国在对于应用心理学的培养变得十分的注重,其在心理学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升。 一、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部对于本科应用心理学的培养提出了相关的目标: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心理学知识、基本技能以外还需要在各大政府事业机关、公益性机构、私营企业中从事相关的心理教育、治疗、咨询等业务的开展。我国需要在心理学领域中培养出高级的专业人才。同时在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知识过硬的人才以外,还需要培养出对于心理学中延伸到经济、文化等其他领域的复合型专业高级人才,在工作中不大能够胜任专业性的心理知识以外还能够从工作中对于人的心理问题进行解析的心理学人才。 (二)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素质应用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 作为一个应用型专业心理学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结构,对人类社会心理进行分析以外,还需要学生在对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操作性要强。在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够在进入社会以后面对人们的心理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同时学生在心里足额中还需要学会其他的相关技能。对于心理问题存在着的心理测量、实验技能与咨询交流都需要牢固掌握。在未来专业性是对一个优秀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重要评价之一以外,其他的技巧的解决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实践性,实践性的残缺对于一个学习应用心理学的人才来说就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了。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发现,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对心理知识的掌握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对应用操作性上十分的欠缺。对于心理学实践性与操作性上的技能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方面特别的有问题。当前21世纪在对于人才培养上尤为突出的表达出对学生实践性的看重。但是在学生出身社会以后,通过相关的专家反馈出来的就是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对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够完美的进行处理。自此导致应用心理学的培养人才上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三)实践能力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按应用心理系的学生再出来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导致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出现了许多的问题。用人单位对于当前大学生出现的问题导致在用人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性。当下的应用心理学对于社会上的各个阶层的需求心都十分巨大的,同时对于面对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学的培养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强。但是由于过多的人员的收入导致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出现了偏差,大多数的学生在对于具体心理学案例的实践操作上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决方案,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以后在对专业的对口上不能找到适合的相关工作。 通过相关国家数据的统计,我国各大高校在心理学中开设应用心理学的专业达到九十所之多,相应的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急剧增长,对于这部分的学生培养上资源达不到相关的配套,导致许多出来的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出来找工作都变得十分的迷茫,专业知识的不做加上操作技能的不做使得自己在未来的就业中激烈的状况下选择其他岗位进行发展。因此在对高校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培养上急需要调整。 (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向 在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把单一学习应用心理学知识转变成为实践操作性强的专业。使得学生能够在走出校园以后能够直接对于工作上手。这也是当前各大高校在转变教育模式上的一个方面。把传统课堂教育结合到现代化的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出学生专业能力过硬实践操作性强的学生。 在过去传统的心理学教育中,大多的高效更加注重课堂上的教学,导致在心里教学中除下了过度的强调本科学位,对于心理学的知识教程更加的具体化,教学方面繁荣教条化倾向严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过长,对于教师教授的东西不能够及时的消化,致使学生在学习过后,长时间的不用遗忘的速度加快。同时在应用过程的欠缺导致学生能力与技巧也十分的缺乏。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建构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当下我国各大高校在培养应用心理学的专业学生中指定的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各大高校在教学中只是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在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十分的缺乏。当前应该按照社会的发展制定与心理学项符合的教学规律与特点。培养出能够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心理学本科生。 要以实践能力为本位选择设置课程体系。具体可以采取“两大模块”与“四个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想要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好的与社会衔接就必须要按照,在各大高校中就必须要提高应用心理学的专业技能型,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于此学生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就必须的压缩但是其他方面技能的学习就得不断的提高。 在对于应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校对于课程的排列就不应该一直处于过于严密的状态,过于强调专业性的严密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论上的课时加重。学校对于当前的课程安排应该实现做不改变,对于学生教学中出现的相关于专业性联系不够严密的专业就应该砍出,同时对于细微的知识分支也应该移除。加大对主干知识的理论讲解以外还同时加大对主干应用教学知识的实践性,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在此学校还可以开设关于与其职业考试相关的课程使得学生可以明确以后在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同时增加选修的专业,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学习以外的专业技巧。 (二)建构深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应用型心理学的教育主要还是局限在课堂上填鸭式的传统教育,对于专业性应用性的教育十分的缺乏。教师在课堂上的纯理论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十分的困难,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知识过于的抽象化,不能够通过实践来引出理论上的知识共鸣,在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于的困难,老师的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当前单一的模式下对于培养人才出现了巨大的问题。英才应该联系实际对于学生的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化过重的现象进行改进。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应该精简化,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应该简明重要化突出。同时对于理论进行实践性的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事态发展的过程,同时积极的改进学生在实际操作上出现的问题。同时通过各种模拟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实践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理论知识扎牢,同时实践能力提高。能够在未来实际的运用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 (三)建构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等实践教学机制 在心理学的教育当中,实践的操作型十分的重要,学生应该通过实践的操作型对于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有了解心理理论知识的发展同时在同时在实践中对于实践 报告 进行分析与阐述了解当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对于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的方案,使得学生能够个更加深入了解到应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建立的心理咨询的计算机试验点也能够理解能够与实际操作中更加贴近所学的知识。这样局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够得到完全的发挥,潜力也能够得到调用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得到更加的深化。每个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 经验 在未来也能够通过事业中的案例中得到完全的应用。 (四)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实习的长效机制 心理学见习与实习是独立专门而又极其重要的专业实践环节,对于当前的本科实际心理学操作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技能的提高与操作性的加强也至关重要。但是现在学生对于实习中出现的操作时间难以保证,同时出现形式单一的问题。建构锤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见习与实习的长效机制。开始对于学生应该采取对各专业的共同发展使得学生不是完全孤立在一个学科当中而是能够进行多元化的了解,使得实习的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十分的具有层次性与实际感。其次在对于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质量不过关,教学系统有问题的现象出现,硬件上面的问题导致学习方面也不能够保障实践性的操作能够完成。因此学校应该建立起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设施,使得实习的专业性能够得到保障。最后,学校还应该对于学生的操作性提高进行大一一大二的每年定期的实习安排,使得学生能够在大四的时候拥有固定的操作能力,在未来的操作中能够有基础扎实,当前的学校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方案是的计划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案进行操作,学生能够按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五)建构强化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还是对于应用心理学的评价上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的考察主要涉及的是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心得看重。因此当前对心理学的考评当中应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考评中能够科学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对于学校的考评也能够完善,一套完善的应用心理考评,能够使得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得以提高。 在对于考评制度当中,对于专业技能够通过考评的标准进行改善。提高考评的多元化,在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以保证的同时,对于每门功课除了通过常规的考试测评以外还能够通过相关技能的考核,在学校要制定一箱专业的测评标准与程序,通过程序当中出现分散测验集中考核的状况了解学生当前的状况。 其次,在专业化的实践能力测试中学校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政策。学校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状况通过组织专业化的人才进行考试测评,每学期能够通过定向的分析测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其中当前能够安排两到三周的时间进行能力的考评,考评的方式能够通过多样性的方式。学生能够表现各种心理实际的咨询案例与可以通过实践性的心理报告测评,咨询与研究。同时在此通过严肃性的论文上交实验的报告与心理阐述。这样就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当前学生的发展状况与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尽早的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 (六)建构保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 在当前的大学生培养当中不断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能够对学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分析与阐述。因此对于老师的教育过程也需要达到专业性的提高。教师在专业性的提高当中应该需要站在应用心理学的前沿,不断了解当前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同时教师在了解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能够抽出时间来在更高的院校进行学习与实践,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校教师积极走进社会进行实验教学,在社会中通过情深的经历与实践使自己能够成为一线的心理学教育的先锋者。同时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状况与一线实践的老师进行制定完善的心理制度的测评。 总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贯穿于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全课程、全过程、全方位。唯有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前景。 猜你喜欢: 1. 有关学习的心理学论文 2. 关于设计心理学论文参考 3. 浅谈高中心理学相关论文 4. 有关教育心理学探析的论文 5. 关于心理方面的论文毕业论文 6. 有关行为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论文如下:

论文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潜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应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好处,人际交往障碍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等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透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说明了大学生如何持续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潜力。同时构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也将有利于大学生构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潜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资料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潜力,不仅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潜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潜力。而且,交往潜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潜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持续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

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不适的表现有关调查证明,大学生心理问题中,关于人际交往的已占50%以上,而以前的统计中,恋爱烦恼占据首位。

交际烦恼超过恋爱困扰。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能够分为以下5类状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社交恐惧症。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个性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

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社交恐怖症是十分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种心理障碍。许多一般人能够轻而易举办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却望而生畏。患者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乏味的人,并认为别人也会那样想。

于是患者就会变得过于敏感,更不愿意打搅别人。而这样做,会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从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状进一步恶化。许多患者改变他们的生活,来适应自己的症状。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不得不错过许多有好处的活动。

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不畅的状况,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进步。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个普遍问题。看看上面那个调查,同学们在回答“透过择业你感到自己个性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取人际交往潜力的比例最高达,位列首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中存在问题重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思考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思考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2、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状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

另一种状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构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群众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状况。

3、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必须的嫉妒心,能够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用心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

4、面子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

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杯具而告终。

论文二: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是人际关系的构成条件,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人际交往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所有领域。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一种需要,它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对于青年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思想活跃、感情丰富,尤其是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大家都努力通过人际交往来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使人精神愉快,充满信心,而且会使人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来说,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比如:抑郁症。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且价值高。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通过人际交往,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不断完善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际交往实际上就是一种获得和交流知识信息的社会活动。在当今信息化充斥的社会里,那些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的学生,必然在自己与社会之间筑起一道道屏障,从而孤陋寡闻。因此,人际交往不但能够使人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且信息的沟通又必然成为大学生成功道路上的剂。

二、构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普遍较低,本人认为除一些客观因素外,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原因。

1、不愿意去交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出于个人动机比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等原因,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作用和需要,因此导致不主动,甚至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从而回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二是家庭教育。家长与学生的命令式对话不利于从小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心态和习惯。

三是学校教育。我们传统的学校,语文课上主要以读书、看书为主,很少有说话方面的训练,因此有的大学生能独立完成学习和任务,但当与人沟通和交往时就会产生心理紧张和心理焦虑等心理现象,最终养成不愿与人交往的习惯。

本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抓起,这样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前提下,大学生才能从心里重视人际交往的意义,从而积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不懂得如何去交往。很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知识,不懂人际交往原则,如何发挥人际交往的作用,如何掌握人际交往的发展阶段,如何克服人际交往中不利的因素等。因此他们普遍感到人际交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不知该怎样相处,相处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等。

论文三: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人际交往简述。

1、人际交往的概念所谓人际交往通俗地说,就是人与人的交流和来往。人际交往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要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际交往直接影响与推进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活动需要借助于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现,人际交往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总是难免与彼此交往,每一个人类个体是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上的。

2、大学生交际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其自身行为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文化与社会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为个体提供大量的社会刺激,从而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定的保证。只有经过社会化,人才能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

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掌握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掌握作为社会成员应具备的社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累社会生活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早日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大学生交际能力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90后大学生在家庭中享受独生子女的优越感,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所以他们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卑,在挫折和困难面前放弃自己,进而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自闭和抑郁。

另一方面容易出现自尊心和自信心太强,从而导致自负,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消极躲避。这两方面都不利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社会交往关系的搭建,这就需要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调控能力。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严重人际交往中的功利主义,通常是指把交往作为手段,把利益作为追逐目的的一种交往方式。一些大学生受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在人际交往中重物质利益、轻精神情感。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一半符合,有超过40%的大学生有交往功利主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正逐渐被物质利益性的追逐所替代。

3、网络交际化网络人际交往正在成为当代大学生中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网络人际交往与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它虽然为交往带来了很多的积极的方面,但它也带来了很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因素。

首先,在网络虚拟社区的保护下,许多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中的表现截然不同,其人格分裂的倾向十分明显。

其次,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网络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的淡漠。

三、如何做好大学生人际交往与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1、做好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嬗变工作在社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为本”,自我意识的养成也不是“个人本位”。在世界观方面确立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前提。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对大学生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对走向社会、养成担当意识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90后大学生处理好在家庭中以自我为中心到在学校里要学会与人相处的关系,处理好在大学里学习与社会实践当中的关系。

在人生观方面确立自我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是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嬗变的关键。

这些可以通过提升他们社会交往能力、领导能力、果断性以及活动性来实现。

2、培养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主要指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显示,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综合素质,人的个性、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需要的互补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动交往。第二,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三,待人要真诚热情。

大学交往圈较单一,感情容易专一。心理困惑就是把问题想的单纯一些,校园不比社会,不会有那么多的严重后果,不行还有时间重来。

呵呵, 俺们上学那会咋就没有百度呢

焦虑症毕业论文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多和别人请教,相信完全可以克服这种不好的情绪。

我在焦虑,我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但事实是依旧会有很多事情让我们忧心。而我的焦虑大致分为三种:样貌焦虑、学习焦虑、工作焦虑。

女生天生都爱美,我也不例外,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美好的太多了。所以我经常对自己的样貌焦虑。比如我的脸是菱形脸线条凹凸不平,每次看到那些线条流畅的脸型我都特别羡慕;还有我的鼻子没有鼻梁,嘴巴有点凸。我还是痘肌,经常处于烂脸的边缘,每次灯光照在我脸上我都特别讨厌我自己。

作为大四的学姐,其实大学生活要结束了课又少应当没什么压力没什么焦虑,但毕业之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我们大学的最后一课,论文通过就相当于给大学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这个还没开始的过程就让我很焦虑。我害怕开题报告写不好,害怕问卷设计不好收集数据不够,论文要修改很多次,答辩不过,毕业不了。现在离开学越近我越焦虑起来了。

这个我真的想多说一点,大三实习时我选择了自主实习,但其实就是家里人帮忙盖章在家里闲着。我身边的人都说这是毕业前最后一次长假,但在家待久了慢慢开始焦虑了。那一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异常焦虑,经常会哭,心情抑郁。

这还只是实习期间,那毕业以后肯定要面临找工作的情况,但现在的大环境其实比较困难,找工作也比较困难,我会因为以后怕找不到工作而焦虑,怕不能养活自己焦虑,怕毕业即失业。

但,每个人肯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小朋友有小朋友的焦虑,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焦虑,就连小狗也会有小狗的烦恼,但我认为我们面对焦虑时一定首先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心情,然后一定要认可自己,在极度焦虑的时候可以做一些事转移自己注意力,在情绪好一点的时候可以慢慢分析自己的焦虑,对症下药。生活一定没有过不去的坎!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学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新生考试焦虑及其心理疏导》

摘要: 考试焦虑是在大学新生中常见的负情绪反应。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南省岳阳市807名07级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探讨缓解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新生 考试 焦虑 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作为制约学生发展的一种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削弱这种消极影响的程度,下面就考试焦虑现状、心理特征、表现、成因和对策作些简要分析。

一、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现状

考试焦虑又称为考试恐怖,是指因考试压力引起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迎考及考试期间出现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恐惧等复合情绪障碍,还可伴有失眠、消化功能减退、全身不适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大学新生因角色转换,学习内容与方法的变化,学习动机的分化,生理与个性特点,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压力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考试焦虑情绪。

调查于2007年下半年期末考试刚结束后进行。调查对象为湖南省岳阳市的几所高校的07级四年制本科学生。调查方式一是采用考试焦虑自评量表,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答卷807份,其中,文科生469人,理科生431人;男生462人,女生345人;师范生368人,非师生439人。问卷由33个问题构成、每个问题采用4级评分,最低0分,最高3分。问卷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填写。二是通过座谈、谈心、讨论、咨询等方式进行深度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的考试焦虑现状十分严重。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总标准分均值为±。与国内对1158名正常成人的测查结果±相比,大学生考试焦虑自评得分较高。结果还显示,有明显考试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而高度焦虑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通过对学生考试焦虑程度的非参数检验的结果可知,性别上差异显著,女生比男生的考试焦虑要高。同时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师范类的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最高,其中以英语专业师范类的学生考试焦虑最突出;其次是理工科的学生,最低的是音、体、美艺术类的学生。

二、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特征、分类和表现

考试焦虑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成分:第一,认知成分。以忧虑为特征,由对活动结果的不良预想及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形成的意识判断。第二,生理反应。由于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剧、恶心、呕吐、多汗、头痛、失眠等。第三,行为表现。烦躁、心神不宁、好发脾气、多余动作增加或发呆、愣神、思维停滞、晕眩等等。

虽然考试焦虑在中学生中发生的频率较高,大学新生也不例外,但并不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会发生。一般来讲,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的人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第一,自我意识强烈,容易受暗示影响,过多地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别人赞扬的依存型。第二,性格内向,习惯于进行内心活动不善于表露自己的人。第三,自卑感较重,对考试取胜缺乏信心,期望过高的人。

考试焦虑出现的时间,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便开始出现。由于担心自己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为此而忧心忡忡,害怕考试,害怕失败,心理压力很大,往往在考试到来之前,已感到痛苦不堪、疲惫不堪,上考场后也很容易出现怯场情况。另一种是在考场上才表现出来的。由于遇到的难题很熟悉却又回忆不起来,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理失衡,致使神情慌乱,茫然无措,甚至晕场。

考试焦虑的影响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般说来,适度的考试焦虑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考试成绩。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生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三、大学新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其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考试焦虑的产生是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内部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情景因素。

首先,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结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现象,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问题,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到学业上,就是感到学习负担沉重,厌恶学习,形成严重的考试焦虑。其次,在许多家庭中,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也无形地加重了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导致其考试焦虑程度更为严重,这种影响即使学生上了大学也不能完全消除。再次,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也能造成学生考试过度焦虑。最后,情景因素对于考试有一定的影响。如天气炎热、或过于寒冷,再如考试题目过难,考试时间过紧等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这些都有可能使有些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紧张、慌乱,失去自控能力,产生考试焦虑。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影响。

考试焦虑是与考试环境有关的特殊焦虑类型,是一种与认知困难相伴的不适情绪状态。严重的考试焦虑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这种身心反应直接影响其考试成绩,而且影响其生活和学习。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以及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仍然困扰着大学新生。尽管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大学考试对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访谈结果表明,有新生的感到学习难度加大,非常困难。感到学习负担重,难以应付的占。在座谈中问到为什么学习时,有学生说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而静下来想为什么学时,会感到很苦恼。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生活,小学、中学都是尖子生,到了大学后一下子变为普通学生,个人约束力差、自制力弱,学习力不从心,成绩变差了,引发自卑心理,学习、生活十分压抑。

四、大学新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考试焦虑是由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的心理失调现象,它不仅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关,而且与学生个体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必须内外结合,多方努力方能奏效。同时,考试焦虑是一种心理障碍。根据其产生原因和机制进行防治,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因对待考试的态度、动机以及考试经历、个性、父母教养方式等诸方面的个体差异,考试焦虑学生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如学习和应试技能缺乏的考生、焦虑阻滞和提取困难的考生、屡战屡败的失败接受者、回避失败的考生、自我妨碍者、勤奋好学的完美主义者等。对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咨询、干预方法,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缓解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发生率很高,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注意从小培养幼儿和学生的健康心理和树立正确的应试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王瑞新,张澜.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02).

[2]周宝鑫,奚雪梅.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的调查[J].实用全科医学,2007,(01).

[3]李瑞.考试焦虑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4]程建伟,刘华山,梁晓燕.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小组辅导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03).

[5]卢起凤.论大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调适[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

[6]林红,刘国秋.关于大学生考试焦虑的团体心理辅导研究教育探索[J].2007,(12).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05级高教硕士)

不要焦虑,前期就是这样,你没有五六版的流程,怎么能顺利毕业,不要不毕业答辩想象的太恐怖,放松心态一定能过的。十个里面也就抓一个。

分离焦虑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整理的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对策,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题目:

浅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

摘要:

幼儿入园分离焦虑是新入园小班幼儿当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在幼儿园当中,幼儿需要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人群,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儿开始体验初次与父母分离所带来的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的痛苦,且这种焦虑程度一旦过高,还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此次研究当中笔者对幼儿入园与家长分离时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以及幼儿分离焦虑的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同时研究了家长及教师常用的缓解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更加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成因;消除对策

每年的9月份都是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候,原本在父母怀中或者是被父母牵着笑嘻嘻的小朋友在被送进幼儿园之后情绪就开始不对了,开始又哭又闹,牵着父母的手不愿让父母离开。这些孩子刚进入幼儿园时情绪极不稳定,又哭又闹,不愿与人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还会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的表现。这种幼儿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导致的幼儿的生理及心理上的非正常反应,我们称之为幼儿入园焦虑。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

从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方面分析,主要是幼儿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幼儿都是在父母以及家人的关怀、呵护下成长的,当突然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环境,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谁都不会受到特别的优待。孩子从家庭中受独特对待的环境到幼儿园这样一个既陌生又享受不到优待的环境当中肯定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幼儿教师在面对幼儿的时候如果总是摆出一种很严肃的表情,这无疑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因此,我们不仅要提供物质以及安全方面的保证给幼儿,更要尊重幼儿的自由以及情感需要,让他们在幼儿园这个陌生的大环境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从而缓解他们的不适感。

二、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特征

(一)幼儿与家长分离时容易大发脾气或者哭闹

幼儿年龄小,心理及生理上都不成熟,所以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硬是强迫孩子和家长分离,孩子一般会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幼儿的一系列表达自己强烈感情的行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慢慢接受必须要呆在幼儿园的这一客观事实,幼儿开始变得焦虑和不安。

(二)幼儿比平时更容易紧张、着急,会多汗、尿裤子

幼儿产生了入园焦虑后,常常会出现出汗、尿床或者尿裤子的行为。幼儿的尿床、尿裤子、吮手指、怕黑、难以入眠等种种反应都是幼儿与家长分离后入园焦虑的外在表现,但这些表现只是个别幼儿的个人表现,不能代表全部。

三、对幼儿入园焦虑进行研究及干预缓解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阶段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入园焦虑知识了解后才能正确地引导和培育孩子,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幼儿期又称学前期,是指人在3~6岁的时期,脑重量不断增加,大脑皮质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随着身体的发育,幼儿的动作技能也在同步发展,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要正确了解并积极干预幼儿入园焦虑,让每一位入园的孩子都能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群体生活,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在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当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幼儿入园焦虑的解决措施

(一)目前常用的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意见

1.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待不愿入园的幼儿采取强迫分离的做法。这种做法只会加剧幼儿对幼儿园的反感,幼儿焦虑的情况也会越来越严重。因而,家长要在幼儿入园之前就帮助幼儿做好心理准备工作,多说一些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让幼儿在心中对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初步印象,然后让幼儿在日后的接触中慢慢接受幼儿园。同时,不可否认,很多家长也和幼儿一样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舍不得孩子,怕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所以在孩子表现出入园焦虑时就索性直接带孩子回家,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每个孩子都要从家庭生活迈入社会生活,这是人生必经的过程。这种直接将幼儿带回家中的做法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对于家长直接将孩子带回家的现象,家长必须要从自身出发,客服自身的焦虑,予以更多的信任给幼儿园,把孩子放心地交给教师。

对于依恋父母,不相信其他人的幼儿,家长不仅要给予孩子安慰,还要指引幼儿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与他人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参与集体生活的兴趣。

2.教师方面。幼儿教师对于有入园焦虑的幼儿有时会采取漠视淡化的方式来对待。漠视淡化的方式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如果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幼儿的心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幼儿入园分离焦虑亦是如此,漠视淡化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增加幼儿的焦躁情绪。因此针对大声哭的幼儿,教师应该做到及时的关注,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和幼儿进行游戏互动,让幼儿进入到游戏的情境中去,这样幼儿焦虑心理也就得到了相应的缓解。

对幼儿的某种行为的不理睬也就意味着对幼儿的不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如果对某种不良的行为不加以制止或者纠正,其实就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认,那么这种行为就极有可能再次发生。幼儿在独自游戏时,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指导或者干涉,幼儿的此种行为就会越来越严重,不被关注的幼儿会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一个人玩耍,一个人喝水,一个人上厕所。笔者认为如果放任幼儿的此种行为长期下去,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会变得越来越不善与人交流沟通。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很融洽、很享受集体生活时,他还是自己一个人,当有一天在他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情绪会恶化。因而幼儿教师要对单独游戏的孩子予以更多的关怀和注意,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活动的乐趣,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二)策略建议

1.教师做好入园前家访。教师到幼儿家进行第一次家访时,要注意衣着的得体,语气要和蔼,态度要亲切,要认真倾听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脾气禀性的介绍,并提醒家长做好幼儿入园的相关准备工作,例如准备替换的衣服、喜爱的玩具等,并对按时幼儿日产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予以记录,认真考虑每个孩子的不同需求。为了幼教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学会聆听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想法,细心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具备责任感和义务感,要及时、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放心,缓解家长心中的焦虑。同时也要和孩子多交流,让孩子熟悉教师,增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

2.参与亲子活动,减少陌生感。鼓励家长陪同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体验幼儿园的生活。在亲子活动的过程当中,幼儿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体会集体生活的乐趣,例如教师为幼儿安排了宝宝点名时间、幼儿自我介绍后,“找朋友”的音乐响起,家长和孩子手拉着手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体验交往的快乐。孩子在幼儿园愉悦的学习生活氛围当中慢慢也会开始接受幼儿园。在进入幼儿园之前,为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充分准备,对于缓解幼儿对陌生环境的焦虑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尤其是家长的陪伴,更让孩子能够在平缓的氛围中度过幼儿园的生活。

3.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不只是孩子会有入园焦虑,很多家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焦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无法适应幼儿园这一陌生的新环境,担心孩子能否在陌生的新环境当中正常的学习生活。有的家长在送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对孩子依依不舍、牵肠挂肚,常常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甚至有的家长还跑到幼儿园来探望孩子。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可能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从而导致孩子无法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环境,无法正常融入到集体的生活当中。因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家长对孩子入园的焦虑心理,也是缓解幼儿焦虑症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在开学初的一周采取多样的方式来教学,例如用颜色鲜艳、新颖的玩具转移幼儿的注意力,组织丰富有趣的户外活动,帮助幼儿结交新朋友,采用正面鼓励以及侧面引导的方法,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为幼儿创建一种安全、温暖的氛围,从而缓解幼儿的焦虑情绪。

5.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幼儿园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位特殊的孩子,其入园焦虑情况可能比其他孩子更为严重,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就要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例如开辟专门的活动室稳定他们的情绪;为拒绝进食的孩子提供造型可爱多样的小点心,向家长了解其饮食偏好;等等。在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后充分了解这些孩子的情况,然后制订特别的方案来对待。

五、结论

新时代提出了新的要求。儿童的成长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孩子关键的幼儿期,不仅要塑造孩子健康的体魄,培养孩子的聪明智慧,丰富孩子的知识经验,还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品质以及对社会良好的适应能力,从而让孩子能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要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情况予以注重并采取措施予以缓解,让新入园的孩子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汤燕辉。幼儿入园焦虑个案研究[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9,(12):23-24.

[3]史金娥。在“互动”中消除幼儿的分离焦虑[J].考试周刊,2007,(19):104.

[4]何海英。创设家庭式环境———环境新生入园焦虑有效途径[J].幼儿教育,2005,(9):44-45.

摘要:在基础教育中,幼儿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主体性而言,幼儿教育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核心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基于此文章针对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主体性教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主体性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用分析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对传统的教育已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尤其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受到了影响,因此,针对这一现象,要做好教育的改革与研究工作,同时还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上出发,做好主体性教育。

一、主体性教育

对于主体性教育来说,就是要坚持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发,保证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创建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启发与引导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在主体性教育的影响下,还可以塑造好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学习与发展。但是还应明确的是,主体性教育要求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接受教育的人为主体,同时还要尊重与承认其主体地位[1]。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同时也要顺应培养人的教育规律,以此来满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静态的层面上来说,开展主体性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动态的层面上来说,则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认识与实践活动,有着属于自身的理念,注重帮助学生生成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由于幼儿存在着一定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主体性学习形式,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幼儿的终身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应用主体性教育理念的措施

(一)保证教学形式的主体性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受到年龄等方面的影响,其认知能力与目的性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就要做好引导工作。

1.创建出游戏教学情境

对于幼儿园教育来说,要注重幼儿的身心发展,从幼儿的学习特点等方面出发,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以此来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活动中主动地去接受学习。所以,想要促进幼儿实现主动学习,就要掌握好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明确学习上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掌握好幼儿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承担起教育的责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由于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疲劳等现象,所以也就使得其认知过程存在着随意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就可以借助游戏来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影响,有效吸引幼儿的目光,帮助幼儿完善知识结构,让幼儿成为学习中的主人[2]。

2.开展模仿练习

对于这一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学习与模仿的阶段,且存在着好奇心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模仿来增强其感性认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形式,有针对性地选择好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的对象,同时还要不断地观察幼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对一些存在模仿不良行为的幼儿教师要及时进行教育,以此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生成主体性

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幼儿存在着一定的个别性与特殊性。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深入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做好指导工作,帮助幼儿实现主体性的生成。

1.挖掘出幼儿潜在的素质

教师在开展主体性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幼儿创建出适宜的条件,以此来促进幼儿潜能的发展,同时还要确保教育的意义,健全幼儿主体性。教师要坚持从幼儿的实际发展出发,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保证幼儿发展的有效性。

2.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好幼儿的个性。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一颗包容心,冲破传统意识上的影响,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幼儿在实际教学中形成自己的个性。如幼儿在选择玩具的`过程中存在着倾向性的选择,所以教师就要做好研究与分析工作,培养好幼儿的个性[3]。主体性教育就是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基础,分析好现阶段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正确地引导幼儿,为幼儿创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来影响幼儿,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清珠.主体性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45-47.

[2]雷红云.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若干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4(5):14-15.

[3]李瑞瑾.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38-139.

摘要:本文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进行了分析,以期更好地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价值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对幼儿的教育也愈来愈早。幼儿教育是人一生中所接受的第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游戏,形成了游戏教学的模式。根据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游戏教学模式对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游戏教学概述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游戏为依托,将要教授的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主动学习,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到相应的知识。游戏教学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体验性、自主性等特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自由发挥,进而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游戏教学的特点

1.游戏教学的体验性

游戏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性,只要幼儿进入到游戏中,就会在特定的游戏氛围中获得自己的主观感受。如在“丢手绢”活动中,坐着的幼儿会对小伙伴手中的手绢有盼望的心理,而拿有手绢的幼儿则有担心被追上的紧张以及想将手绢给其他同伴的激动心情。这些思想活动都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体验到的,教师只需从旁引导,幼儿就会懂得。

2.游戏教学的自主性

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游戏的选取者,幼儿才是游戏的主导者。在游戏开始前,幼儿可以自主选择伙伴、游戏场景和游戏材料。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进行协商,只要达成共识,幼儿就可以改变原有的游戏状态,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相应的游戏规则。游戏对于儿童的无限包容性,在游戏教学中以自主性的方式体现,这也是游戏教学的特点。

3.游戏教学的虚幻性

游戏教学中游戏的内容虽是依托于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但是又有超脱于现实生活的一面,即虚幻性。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游戏的基础在于幼儿假装自己的身份是某一个角色,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赋予所扮演的角色新的特色。游戏教学的虚幻性充分满足了幼儿的想象力,并可以将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常识通过游戏体现出来。

三、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独特的价值,其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价值的分析可以对今后的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经验方面的支撑。

1.游戏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幼儿阶段孩子的特点是年龄小、好动,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游戏教学则是根据幼儿以上三个特点定制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游戏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穿插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在游戏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长。另外,游戏教学的场地可以设在室内,也可以设在户外,以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因此,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效率较高。

2.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对于游戏的热衷确保了他们的参与度。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适当的奔跑、跳跃等可以增强幼儿对自身肢体协调性的控制。另外,在户外阳光下进行游戏,也增强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性,幼儿的体质也得到了明显地改善。游戏教学模式以游戏为出发点,幼儿在游戏中会主动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谈,也学会了倾听,培养了幼儿的集体意识,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

3.游戏教学可以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

在幼儿阶段,幼儿除了学习常识性知识,更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让幼儿主动开口是提升其能力的重点及难点。游戏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扮演角色时,幼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该角色的语言特点进行模仿,可了解到接人待物的相关知识。因此,游戏教学有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的作用。

四、结语

幼儿教育作为系统教育的起点,其教学模式的选取是否符合幼儿特点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有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幼儿语言驾驭能力等作用,值得在幼儿教育中作为重点教学模式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云娣.论幼儿教育中的民间游戏教学创新的基本经验——小班民间游戏《小兔和狼》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118-119.

[2]陈艳红,刘红,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模式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18-119.

[3]乐元芬,试述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88-89,93.

[4]蔡清吉,张传堂.回归游戏教学——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0):136-138.

缓解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研究生论文你好,给您一点参考,

因为毕业论文焦虑

如排除个体差异,和一般情绪压力的疏导方式差不多: 1、身体放松练习; 2、呼吸冥想放松练习; 3、应对技巧练习; 4、注意力转移练习; 5、积极思维练习; 正常的饮食、睡眠和社交活动,也能起到减压作用。焦虑能消磨人的行动力,产生无助感,进而更加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缓解论文答辩之前的焦虑,要做到宏观两认识和微观三注意。 第一,认识到人生一切事情都具积极意义。 就像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看待 体育 课:如果把 体育 课看成是来折磨他的事物,就会反感并焦虑;如果把 体育 课看成是帮他磨砺性情,增强体魄的事物,那么他就会积极接纳并行动。 这也是吸引力法则的内容:如果你积极接纳事物,那么宇宙就会发出正能量,帮助你达成心愿。反之亦然。 所以你要把毕业答辩看成是你人生有益经历,是来帮助你历练人生,使你日臻成熟的事物。 第二,认识到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毕业了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标志着人的进步:在知识上,在身心上,在人生历练上。 我们生命中有一些当时看上去很难熬的事件,比如中考高考,比如各种毕业仪式,还比如论文答辩这种事件,过后回忆起来有着充实和幸福感。这就是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意味着我们的成长。 因此你应为自己有答辩机会这样一个学习成果仪式,迎接自己的成长感到开心。 第一,要把握好自己论文的大意与细节。 论文是自己一段时间的心血作品,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于他整体的感觉及头、身体、脚,这些重点部分了如指掌。 可以通过自己设问,来了解论文的情况。 第二,承认自己的紧张并应对 可以在答辩过程中准备纸笔,不仅用于做笔记理清思路,还可以帮助缓解焦虑的情绪。 还可以在刚开始公开承认自己的紧张。只要不刻意去抵抗紧张,情绪就会得到缓解。 毕竟这种大场合每个人都会紧张,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你的开诚布公可能还会让评委们感到你的真诚。 第三,在心中要始终提醒自己强大。 美国研究表明:做有益的白日梦有利于成功。所以你可以详细地想象自己是一个答辩老手,虽然承认了自己的紧张,但是内心有一片平和安宁。 不要刻意为答辩那一段时间安排的紧凑有条理。应该让自己像平时一样,就好像去上个课,或者去找工作应聘一下。在紧张中有放松,在放松中有紧张。松弛有度。 答辩现场有几点注意提醒你: 总之,要做到以上这些,我们需要: 第一,对自己的论文有很好的把握。 第二,进行实战操练,即自我彩排。 第三,让日常生活一如既往,不过于紧张。 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行动起来,现在先去外面跑一圈。 祝你顺利通过答辩大关!你好,我是长乐,你的问题刚好今天我们老师上课时有提到,我是vlog领域创作者,总视频形式回答,希望对您有用 毕业论文答辩对于一位大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自己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的事,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大学毕业论文,有很多人都没有机会再读研究生和博士,就是在校读书的生活就此结束,这个不帮到自己拿到毕业文凭的事情,还关系到自己对这个学习的总结,使自己感觉到能够对得起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学习,所以内心的紧张是可以理解的,怎么样去缓解这种紧张和压力呢?首先我们要学会腹部呼吸,逐步缓解自己的这个损伤以上,缓解自己的紧张。充足的大便准备让我们这个对所答辩的问题了如指掌对大如牛,所以那也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令到自己减轻压力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在答辩之前可以找一些同学来进行模拟演练,这也是缓解压力的一种方法,如果你经过很多次的模拟演练,就像那些演文艺晚会的演员一样,经过多次的彩排之后呢,才出到舞台去表演,他的心情也会芳姐特别逗。 我想做家长的,1,不要老是刻意的去提及此事,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2溶造宽松的家庭氛围,及交际圈子,生活上丰富一点,4,尽可能地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保证充足的体息,5,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常到家里来做客,让孩子们放松心情自己交流,6,适当放宽经济支助。总支要让孩子放松轻松上阵,去完成论文大关。 不要把这个事看得太重,你人生中很小的一件事。 以后你会遇到很多比这个大得多也重要得多的事情。 学会原谅自己的过失或不足,不要追求完美。 你好。 缓解焦虑,我平时缓解焦虑的办法,第一,把自己放空,自己找一个安静,自己独处,放着自己喜欢的音乐,想着想着就缓解过来了。第二,自己喜欢逛街或者超市,在自己允许范围内购买自己想吃或者想玩东西,自己通常喜欢购买和厨房相关的东西,自己爱做饭,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焦虑。第三,自己喜欢运动,喜欢在大大的操场,慢跑,拉伸,通过身体的锻炼,来寻找自信,进一步来缓解自己暂时的焦虑。第五,自己喜欢手工,沉浸其中,提升自己的信心。通过以上方式缓解紧张和焦虑。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要焦虑,前期就是这样,你没有五六版的流程,怎么能顺利毕业,不要不毕业答辩想象的太恐怖,放松心态一定能过的。十个里面也就抓一个。

这是正常的呀,害怕论文通不过,感到非常焦虑,我觉得你写完之后可以找朋友或者找班里成绩比较好的同学帮你看一看,帮你修改修改,这样的话就能提高你的通过率了。

可以好好的放松一下,这样我们放下压力之后,可能灵感就来了,毕业论文就可以很轻松的写出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