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量子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09:54:55

量子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量子力学从诞生至今也不过区区一百多年,但是却像一头洪荒猛兽,一举打破了整个经典物理的认知,成为人类 历史 上最伟大的物理理论,人类的科学也因量子力学的发展大幅度进步。 如果我们回顾 历史 ,量子力学这个幽灵正是从光电效应现象被发现而随之被释放出来的,可以说光电效应的发现一脚踹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而之后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对光电效应进行了成功解释,则打开了人们对于量子论的崭新认识,光电效应的发现到被解释,也体现着量子论的发展,并对量子论的发展意义重大。

通俗来讲,光电效应是指光束照在金属表面时,会使其发射出电子。 这个现象非常奇特,本来电子被金属表面的原子束缚的老老实实,奇怪的是,一旦被一定光线照射时,这些电子就开始不安分起来,想要脱离原子的束缚,四处逃窜。由于这种现象的主角是光与电子这“两位大佬”,因此大家就把它称之为光电效应。

更有趣的是,这个光电效应还比较顽皮,它并不是说只要有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就一定能够打出电子来,要想实现它,还要对照射光提要求。

人们发现,对于同条件下的同种金属,光能不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取决于光的频率(可见光中,从紫到蓝到绿到黄到红,频率逐渐降低,紫光频率最高,红光频率最低)。更神奇的是, 频率较高的光能够打出能量较高的电子来,但是频率较低的光则完全打不出电子来。

于是有人想,那如果用很强的低频率光(红)去打,或者用很弱的高频率光(紫)去打呢? 结果发现电子这位爷只认频率不认强度。 哪怕是再强的低频率光也打不出半个电子来,再弱的高频率光也能打出电子来,不过在高频率光的情况下,改变光的强度可以改变打出电子的数量。

小结:当一定光照射在金属表面,金属表面能够发射电子,此即光电效应。光是否能够在同种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取决于光的频率而非强度。

海因里希-赫兹是德国的一名天才物理学家,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基尔霍夫和亥姆霍兹。赫兹对于电磁学领域贡献极大,因此频率的单位赫兹(hz)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赫兹与光电效应的意外相遇,着得从麦克斯韦方程组与电磁波说起。

伟大的麦克斯韦在19世纪将电场高斯定律、磁场高斯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安培定律(全电流定律)四个方程总结成麦克斯韦在组,阐述了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并且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前无古人般的将电与磁统一起来。

然而,麦克斯韦只是从理论上完美的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没有真的证实电磁波存在。 接下来就轮到本文的主角之一赫兹先生登场了。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并不是别人,正是赫兹。 赫兹在他的实验室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为电磁学大厦完成了封顶,但是正是在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当中,赫兹一不小心打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存在。

在赫兹证明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当中,赫兹发现当有光照在金属接收器上时,电火花出现的容易一些,这个现象则是最初版本的光电效应。 不过这个现象并没有引起赫兹足够的重视,他在论文里有提到,但是他并没有去仔细研究。 非常不幸,赫兹也没有足够的机会对其进行研究。天妒英才,赫兹年仅36岁时便去世了。 而赫兹并不知道,他这个发现,实际上踹开了量子力学的大门。人们时常畅想,如果上天能让赫兹活得更久一点,说不定量子力学的发展进程能够提前一些。

谈及爱因斯坦,人们听的最多的可能是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但是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其实也是爱因斯坦的经典之作,更是让爱因斯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前面提到过,在光电效应中,电子这位大爷只认光的频率,不认光的强度。 在当时的认知中,光是一种波,波的强度即代表了能量。按理说,由于电子是被原子束缚在轨道上,强度越高,能量越高,就应该越容易将电子打出来。 但是实际上如果光的频率低,哪怕再强的强度,也无法打出电子来,也就说,光的频率决定了能否打出电子来,而光的强度决定的是打出电子的数目。 这让当时的科学家们非常困扰,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天才爱因斯坦横空出世。

爱因斯坦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与其他人有些不一样,他借用了普朗克先生的量子假说(普朗克假设,黑体在吸收或者发射能量的时候,并非连续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能量,这一份能量的大小等于普朗克常数乘以频率,并将这一份能量称之为量子)。

光电效应,频率越高,越容易打出电子;单个量子的能量等于普朗克常数h乘以频率v,频率越高,单个量子能量越高。

电光火石之间,爱因斯坦忽然看见了什么。 提高频率,单个量子能量越高。那么,如果光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一种量子呢? 一切问题刹那间迎刃而解 ,提高频率,单个光量子能量越高,就越容易打出电子,单个光量子的能量大于金属原子对电子的束缚能,就能够打出电子。 这正好解释了为什么频率决定了能否打出电子。而提高光的强度,则对应着提高光量子的数量,光量子越多,打出来的电子越多,强度决定了打出电子的数量。好了,先生们,现在光电效应被完美解释。

而后爱因斯坦根据这个思路写出一个方程, 等号左边是被打出来的电子具有的动能,等号右边是单个光量子的能量减去打出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我们需要注意到,虽然爱因斯坦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但是这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爱因斯坦在这里对于 光进行了量子化处理,认为光是一种光量子。 在当时,光被认为是波,波是连续的,而量子是一份一份的,不连续的。 爱因斯坦此举无疑是挑战原有的经典物理体系,是天才的想法,更是看起来离经叛道的想法。

其实在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后,普朗克本人都不太相信,量子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到底存在吗,普朗克本人不确定。而爱因斯坦运用量子论解释了光电效应,这是开创性的工作。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使用量子论观点,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这无疑是对量子力学正确性的一种巨大肯定。

量子论对于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更是对量子论的进一步发展,是量子论建立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 这让人们正式把量子论拿到台面上来疯狂讨论,在此之后,量子论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薛定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波恩们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开启了量子力学黄金时代。

参考文献:

【1】曹天元.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M].2006.

【2】Feynman. 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M].2000.

【3】周世勋. 量子力学教程第二版[M].2008.

【4】曾谨言. 量子力学[M].1990.

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诊释的争论符 增 林围绕着量子力学理论体系的物理解释问题 ,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与爱因斯坦等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论争。这是物理学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最富哲学意义的论战之。爱因斯坦虽然赞成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提法但却坚信波和粒子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而玻尔则固守光的波动理论,否认光量子基本方程的有效性并强调要同经典的力学概念作彻底的决裂。1924年康普顿实验证实了光量子的粒子特性之后玻尔与爱因斯坦的论战第一次进人高潮。为了固守自己的理论,玻尔在1924年写的一篇文章中完全摒弃了爱因斯坦的辐射能量子观念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几率方法。他认为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单个原子构成基元过程并不成立只有在统计意义上才能谈及守恒。对此爱因斯坦在同年4月29日致玻恩夫妇的信中予以反驳“我觉得完全不能容忍这样的想法 ,即认为电子受到照射而辐射时 ,不仅它的跳跃时刻 ,而且它的运动方向都由自己的自由意志去选择。……”1926年4月 ,薛定谬在一篇题为《关于海森伯 —玻恩—约尔丹的量子力学与我的波动力学之间的关系 》 的论文中 ,用数学变换的方法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等价性。同年12月 ,狄拉克又提出了新的变换理论 ,他从海森伯的矩阵力学出发 ,导出了薛定谬的波动方程。至此 ,众多物理学家对两者的数学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已无人怀疑 ,但对波函数的物理解释却仍各持己见。薛定愕坚持认为德布罗意提出的物质波是一种在三维空间中真实存在的,可观察测量的波 。薛定愕试图创立一种纯粹由波动理论所构成的物理学。为此 ,他对量子力学中一些不合常理的特殊概念,尤其是“该死的量子跃迁 ”十分反感。他在一次对玻尔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打算保留这些可恶的量子跃迁的话 ,那我总对自己曾同原子物理学打过交道而感到遗憾。”在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薛定愕一直认为量子跃迁能够完全避免一个系统的稳定态实际上完全可 以看作是一种驻波 它们的能量取决于波的频率。一个粒子钓运动可以用波动方程中的一个波包来描述。但是 ,按照他自己的波动理论推算 ,波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散开这显然与粒子能长期稳定这个事实不相符合。为此玻恩于1926年6月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他认为*是粒子在位形空间中出现的几率。按此观点,事件的全过程决定于概率定律对应于空间的一个状态就有一个由跟此状态相关的物质波所确定的几率。因此薛定愕方程中的波函数只能给出某力学过程一个确定的几率,而不能给出力学变量的确定值。爱因靳坦对玻恩关于波函数的几率解释深为不满他在年1926年12月写给玻恩的信中说“量子力学固然是堂皇的可是有一种内在的声音告诉我它还不是那真实的东西 这理论说得很多但是它一点也没有真正使我们更接近这个‘恶魔’的秘密我无论如何深信上帝不是在掷般子。很明显爱因斯坦坚信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的确切知识 ,因而认为玻恩的几率解释是“含糊不清”的。玻思等人认为情况并非如此 ,任何既定时刻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虽然只是一种粗糙的近似但正是由于这种近似,应用某些象量子力学几率定律这样的规律 ,我们可以预知未来时刻的情况。至此 ,双方争论的焦点已经由波函数的统计解释的有效性发展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年海森伯在《关于量子论的运动学和力学的直觉内容 》 一文中提出 在确定微观粒子的每一个动力学变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方面 ,存在着一个基本的限度。同时 ,他用严密的数学方法推算出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的不确定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测不准关系式。它表明微观粒子的某些对应的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完全确定的数值。例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角位移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等 ,其中一个量越精确 ,另一个量就越不准确,此关系式给出了经典的粒子概念及其力学量对微观粒子适用的限度。为了使测不准关系更具普遍性和透彻性 ,玻尔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1927年9月,在纪念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伏打,逝世100周年的科摩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玻尔发表了为“量子公式和原子论的最近发展 ”的演讲 ,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补性原理。”他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 ,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可控制的,其数学表示是“测不准关系式”它决定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几率性的 ,因此 ,必须抛弃决定性的因果原理。玻尔还特别强调微观客体的行为有赖于观测条件,一个物理量不是依靠其本身即为客观存在,而是只有在人们观测它时才有意义。玻尔的互补原理被哥本哈根学派推崇备至 ,被认为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五届索耳威物理会议上,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为当时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而成为正统的解释。玻恩和海森伯在他们的报告结尾中断言“我们认为量子力学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它的基本物理和数学假设是不允许进一步加以修改的。“在此次会议上 ,爱因斯坦几乎是单枪匹马地进行论争 ,他断然拒绝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 ,称之为“海森伯—玻尔的绥靖宗教”。指出对方人多势众是因为“这种宗教向他们的信徒们暂时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一躺下去就不容易惊醒的软枕。”他坚持认为量子力学只能描述处于相同环境中为数众多而又彼此独立的粒子全体 ,而不能描写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 ,因为单个粒子的运动状态必须是决定性的而不能是统计几率性的。由此可见 ,量子力学理论是不完备的。在1930年召开的第六届索耳威物理会议期间,爱因斯坦精心设计计了一个由时钟和量尺构成的理想实验—光子箱 ,想以此证明能量和时间的不确定量不满足测不准关系。玻尔为了回答爱因斯坦的挑战,经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紧张思考,发现爱因斯坦在作上述推理时,竟忽视了他自己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即在引力场中,时钟在运动过程中会延缓。结果这个由爱因斯坦设计的 ,试图用来否定测不准关系的光子箱,反倒变成了论证测不准关系的理想仪器 。从1935年起,爱因斯坦与玻尔的争论焦点由哥本哈根学派方法的不连续性转移到方法的不完备性。同年5月 ,爱因斯坦与玻多尔斯基,罗森 共同发表了 一篇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的文章 ,即著名的悖论。它指出波函数所提供的关于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 ,量子学的实质并没有放弃严格的因果律。文章强调物理学理论在对完全确定的实验结果的明确描述方面 ,并不存在任何局限性。对此 ,玻尔不久便撰文进行了答辩与驳斥。双方的论争又一次进人高潮。论战持续了几十年之久 ,直至爱因斯坦和玻尔两位科学巨人相继逝世这场争论仍没有最终结束。作为后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场争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谁是最后的胜者或败者,而是应该关注,在争论中双方共同澄清了一些什么问题创立了什么新的科学方法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两位科学大师的争论 ,为世人树立了科学争鸣的光辉典范。毫无疑问,争论本身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完善,并为量子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

量子力学论文文献

物理学家,是指探索、研究世界的组成与运行规律的科学家。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物理学家学术论文,仅供参考!

对物理学家失误的解读

摘 要:通过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从而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曲折和科学家付出劳动的艰辛,并在实际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必需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失误;科学探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81-1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更多地介绍了物理学家成功的、正确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失误。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通过对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酿成失误原因的剖析,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

事实上,物理大师也会走弯路,有失误。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贝克勒尔认为要找到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大得多的元素是不大可能的;牛顿推算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大;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由于实验的局限而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

中子发现的历史更值得回顾。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前,在实验中已有迹象表明在核中可能存在一种中性子。例如,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利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产生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后来居里夫人的女儿I?居里和她的丈夫约里奥对这种射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这种射线射到石蜡上,测到了有反冲质子从石蜡放出,他们认为这反冲质子是由这种不带电的的射线所轰击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和玻特等人都没能抛弃传统的旧观念,而断言为这种射线正是大家所知的Υ射线。太可惜了!尤其对约里奥-居里夫妇而言,只要根据打出质子的动能,仔细地推算一下,假如入射粒子是Υ光子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将达几十兆电子伏,要比实验测得的这种未知中性粒子的能量大得多,于是就会发现,这种未知中性粒子不可能是Υ射线。可惜旧的传统观念太深了,以致快到手的成果丢掉了。在正电子的发现过程中,同样的失误又一次发生在约里奥-居里夫妇身上,使他们成了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

纵观物理学家们的失误,造成他们作出错误分析或错失了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是人类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艰难曲折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二是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发现和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不可能作出科学发现,但突破传统观念总是非常不容易。

二、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积极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家的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似乎会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怀疑,对科学家的不敬,在时代呼唤更多创新人才的今天,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将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个曲折艰苦的过程,是个反复修正、反复深化的过程;有利于确立不怕挫折的信念,增强学习中的毅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挑战权威,服从真理的求知精神。

当然,仅仅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更要注意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对待失误和挫折的科学态度和不屈的探索真理的精神。约里奥-居里夫妇不仅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后来又错失了发现正电子的机会。但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投入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1934年获得了20世纪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工放射性,并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王淦昌教授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发现中子、验证中微子存在等物理研究方面几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热诚的追求,而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在众多领域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直到年逾90,仍不时到研究室去,他提出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成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项目,一旦实现,这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辨别物理学家的失误和科学上的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法国物理学的权威布朗洛发现N射线就是一场巨大的。对科学史上的揭示显然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学家的失误,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由衷的敬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似乎更应该让学生在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重复物理学家的失误,比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笔者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实验,将电流表的表面背对学生,在插入磁铁后,让学生跑到讲台后看指针的读数,学生看过常常露出不解的神情,“指针没动啊!”可磁铁确实在线圈中啊!如此,模仿了当年科拉顿所做实验的情景,并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科拉顿的失误和法拉第的成功在创新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三、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几点反思

1.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

正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对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抓住学生因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促进生成;不轻易剥夺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的机会,为教学的有效介入创造最佳时机。

2.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教师更好地锤炼教学艺术。

既然物理学家都可以有失误,对我们教师来说在教学中的失误也就没必要去遮遮掩掩。在教学中,教学双方也会因为各种情况而发生错误,错误可能来自学生,也可能来自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能从容应对,对于自己的失误,我们也不能回避,而是要认真反思,究其原因,寻其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错误的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也可以是一次机遇,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教师正确处理失误是可以锤炼教学艺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

物理学家阿伯拉罕・派斯和他的物理学史著作解读与述评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阿伯拉罕・派斯进行评述,探究其对于整个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从其著作方面入手,加强关于著作方面的科学解读,希望能够充分继承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精神,对其贡献进一步探究,从而推动整个物理学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阿拉伯罕・派斯 物理学史 著作 解读 评述

2000年,作为做出杰出贡献的一位伟大物理学家,同时又是一位科学史作家,阿伯拉罕・派斯不幸去世。派斯去世的原因,主要是心脏病发作,他最后的时光在哥本哈根度过,终年82岁。

派斯,1918年出生于荷兰,属于传统犹太人。派斯的中小学教育始于阿姆斯特丹。随后,凭借着自身优异的学习成绩,他非常顺利地进入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1938年派斯顺利毕业,并获取了两个学位,一是物理学,二是数学。但派斯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来到乌得勒支大学,进行个人学术的进一步深造,追随导师乌伦贝克。后来乌伦贝克定居美国,因此派斯的硕士毕业论文,由罗森菲尔德进行有效指导并完成。最终派斯在1940年硕士顺利毕业,取得了相应的硕士学位。然而在当时,德国已经发动世界大战,并逐渐占领荷兰。第二年,德国宣布,7月14日之后,整个荷兰的任何一所大学,严格禁止犹太人考取博士。这件事无疑影响了派斯,他努力赶写博士论文,限期真正到来之前,他最终顺利完成论文答辩。

纵观派斯的整个求学生涯,真是十分不易。然而,派斯随后将要面对的处境更加危险和艰难。当时,纳粹分子对犹太人进行压迫,这也使当地诸多物理学家,为免于遭受迫害而选择逃避,离开了培养自己的大陆。但是派斯不同,他没有离开故土荷兰。也正因为如此,战争爆发后,派斯提心吊胆,整天需要东躲西藏。访问他的当地物理学家也越来越少,除了克拉默斯,派斯较为重要的朋友。克拉默斯访问时,一般都带科学文献,两个人进行物理学知识的相关探讨。克拉默斯本来在莱顿大学承担教授职务,但后来,犹太人解雇现象较为严重,教授对德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了抗议,德国占领大学之后,勒令当局关闭了学校。这对派斯的日常研究,即量子电动力学,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每当回首往事,派斯都感到非常不堪。荷兰当地犹太人,包括派斯的妹妹,普遍开始被抓,然后进入死亡集中营,遭到德国人残酷的杀害。而派斯自己,幸运的是能够免于这场灾难。灾难具体情况,详见其自传体著作《欧美记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1946年,派斯到达哥本哈根。在那里,派斯会见了波尔,与其一家人相处融洽。与此同时,他与波尔展开了知识方面的沟通,彼此交流十分惬意。在波尔的大力推荐下,1946年秋,派斯前往美国进行访问和调查,访问的具体地点为普林斯顿,当地的一家高等研究所,但是在当时,这个研究所成立时间不长,物理学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取得杰出成果。不过研究所的物理学家鉴于自身多年的经验,告诫派斯,研究过程中,如果一味闭门造车,是绝对行不通的,需要广泛涉猎。派斯听取了同行的建议,决定不再回欧洲,留下来潜心研究物理学。

派斯刚刚来到美国的时候,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理论物理学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1947年,设尔特岛会议顺利召开,派斯有幸受邀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施温格做出了科学量子力界的报告,报告非常详细。与此同时,“费曼图”这一理念得以提出。

派斯深深明白,量子电动力学领域,今后势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似乎已经和自己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了。尽管这方面的雄心有一定的挫败,但是派斯并没有被真正击败,而是转向宇宙线的相关领域。派斯变得更加努力,在加强探索的同时秉承更加积极的态度,针对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基于此,派斯得以明确自身的方向,并着眼于基本粒子,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贯彻落实。

派斯经过大量研究,逐渐提出了协同产生规律等方面的内容,这在日后得到了有效证明和确立。后来,新量子数即奇异数,诞生并发展,关于这方面,派斯曾经与盖尔曼展开过合作,但是实验研究最终失败。

派斯仍然不放弃进行研究,最终提出了K介子混合理念。基于物理学本质来说,量子力学得到了充分诠释,态叠加原理也得到了完善。但是很多物理学家不禁产生了疑问,粒子混合究竟能否符合实际?然而,我们如果站在量子力学角度进行分析,透过基本粒子的本质,会发现观察量具有自带属性的特点,本身存在相应特征和形态。在态叠加原理的应用过程中,守恒电子数一旦满足这一相同条件,粒子混合就能实现。经过派斯等人的共同努力,K介子系统问题得到了充分解决。在这之后,粒子混合不断涌现。不久,科学界又提出了量子排这一概念。通过量子排方面的科学研究,粒子物理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并对其形成一定反哺。基于此,量子力学概念得到普及和推广。量子排现象之所以提出较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不敢对其进行大胆想象。

派斯在其他领域同样做出过一定贡献,比如G宇宙领域。然而,在70年代末,派斯逐渐转向物理学史,注重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朝着作家的方向发展,并在这方面进展顺利,例如爱因斯坦传记得到了广泛好评,波尔传记也同样大获成功,中文出版量相当可观。还有关于基本粒子方面的科学史巨著《基本粒子的物理学史》的中译本也问世。派斯造诣十分高深,熟知理论物理,对物理学史的叙述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洞察。除此之外,派斯语言能力超强,除了母语荷兰语外,他还熟悉地掌握了英语、法语、德语、丹麦语,这为他的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派斯的物理学著作,内容更加凸显真实性,如对科学界出现的错误等都进行了如实体现。特别是曾经承受的挫折、物理学走过的弯路,以及物理学家在长期探索过程中经历的迷惘、物理学家个人存在哪些不足等,他都较为直率地指出。

比方说,在爱因斯坦传中,派斯对爱因斯坦的不成熟之处以及其研究中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都进行了毫不客气的说明。再比如,书中指出,马赫原理虽然没有对物理学理论起过推动作用,但它仍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课题。

虽然派斯对波尔十分尊重和爱戴,但在波尔传记中对其并未有讳言。比方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波尔失误不少,尤其是波尔还曾否定已经被广泛认可的能量守恒定律,对此派斯在书中也如实进行了记录。除此之外,他还指出了哥本哈根阵营中泡利、狄克拉等人对波尔的不满之词。

由此可见,派斯在潜心著作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公允的态度,并且敢于分析伟大物理学家的不足,敢于说出真话,态度十分端正,因而学术界对其十分认可和重视。派斯尤其重视书名,绞尽脑汁之后,才能拟定完成,而且一定要别出心裁。

1963年,派斯最终选择离开普林斯顿大学,来到了纽约,进入洛克菲勒大学工作,直到退休。1990年,派斯同他的第三任妻子――丹麦人类学家尼可莱森结婚,结婚之后,派斯每年往来穿梭于纽约和哥本哈根之间。2000年,派斯的《科学英才:20世纪物理学家群像》问世,这部著作是派斯从个人视角对自己所认识的物理学家进行的速写,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

参考文献:

[1] 史明宇,陈绍军.“社会事实”与“自然物质”客观性存在的条件比较――社会学与量子力学的对话[J].理论月刊,2013(2).

[2] 刘昊淼.浅析量子力学无限方势阱――通过无限深势阱来理解量子力学非定域性[J].神州(上旬刊),2013(9).

[3] 胡化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诠释的批判[J].科学文化评论,2013,10(1).

[4] 张占新,莫文玲,王凤鸣等.通过计算氢原子的玻尔半径,加深对量子力学的理解[J].大学物理,2011(30).

[5] 朱安远,朱婧姝,郭华珍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下)[J].中国市场,2013(46).

世界上有确定的东西吗?正如大家所知,1927年3月,海森堡在《量子论的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知觉内容》论文中,提出了量子力学的另一种测不准关系,海森堡认为,科学研究工作宏观领域进入微观领域时,会遇到测量仪器是宏观的,而研究对象是微观的矛盾,在微观世界里,对于质量极小的粒子来说,宏观仪器对微观粒子的干扰是不可忽视的,也是无法控制点额,测量的结果也就同粒子的原来状态不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观系统中,不能使用实验手段同时准确的测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由数学推导,海森堡给出了一个测不准关系式: 。对于微观粒子一些成对的物理量,在这里指位置和动量,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则另一个就愈不确定。所谓测不准关系,主要是普朗克常量h使量子结果与经典结果有所不同。如果h为零,则对测量没有任何根本的限制,这是经典的观点;如果h很小,在宏观情况下,仍然能以很大的精确性同时测定动量与位置或能量与时间的关系,但是在微观的场合就不能同时测定。实验表明,决定微观系统的未来行为,只能是观察结果所出现的概率,测不准关系已经被认为是微观粒子的客观特性。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关系后,立即在哥本哈根学派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泡利欢呼“现在是量子力学的黎明”,玻尔试图从哲学上进行概括。1927年9月,玻尔在与意大利科摩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用以解释量子现象基本特征的波粒二象性,它认为量子现象的空间和时间坐标和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不能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表现出来,而只能在互相排斥的实验条件下出来不能统一与统一图景中,只能用波和粒子这些互相排斥的经典概念来反映。波和粒子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互相排斥的,但两者在描写量子现象是却又是缺一不可的。因此玻尔认为他们二者是互相补充的,量子力学就是量子现象的终极理论。“互补原理”实质上是一种哲学原理,称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30年代后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波恩称此为“现代科学哲学的顶峰。”1927年10月在布鲁塞尔第五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同时也受到爱因斯坦等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爱因斯坦为此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理想实验,企图超越不确定关系的限制来揭露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矛盾。玻尔和海森堡等人则把量子理论同相对论作比较,有利地驳斥了爱因斯坦。1930年10月第六届索尔卡物理学会议上,爱因斯坦又绞尽脑汁提出了一个“光子箱”的理想实验,向量子力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光子箱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匣子挂在弹簧称上,一个相机快门一样的装置控制匣子内光子的射出。每次射出光子的时间由快门控制,弹簧称上可以读出整个盒子因光子出射而减少的质量,根据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质能关系: 得出光子的能量,这样原则上时间和能量不存在不能同时确定的问题。 据说玻尔看到这个装置登时口吐白沫,经过紧急抢救时的输氧加上彻夜的苦思之后,玻尔终于搬来了救星,呵呵,那竟然是爱因斯坦本人的广义相对论。发射出光子后,光子箱的质量减少纵然可以精确测出,然而弹簧秤收缩,引力势能减小,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箱子中的时钟会走慢,归根到底时间又是不确定了。 这次轮到爱因斯坦吐血三天了,他费尽心思找来的实验居然成了量子力学测不准关系的绝妙证明,还被玻尔等人堂而皇之的载入他们的论文之中。 既然在微观状态下,存在测不准关系,那么在宏观状态下,还存在测不准关系吗?这个我们应该能得出结论:当然存在测不准关系。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一旦到了处理实验数据就要同时算出相应的不确定度。这是为什么呢?测量结果都具有误差,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切科学实验和测量的过程之中。任何测量仪器、测量环境、测量方法、测量者的观察力都不可能做到绝对严密,这就使测量不可避免地伴随着有误差产生。因此,分析测量可能产生的各种误差,尽可能可消除其影响,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就是物理实验和许多科学实验中必不可少的工作。但是,我们只能尽力减小误差,却不能消除它。从上面可以看得出,世界上是不存在测得准的东西的,正所谓世界是辩证统一的,事物是相互影响的,既存在相对性,又存在绝对性。事物的测不准关系,就因为它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某某物重多少,高多少,等等看似绝对的数据其实是相对的。在某一个时段里,物体趋向于某个值的概率最大,因而我们就把这个值称作在这个时段里的相对准确值,它本是使不可能测准的。事物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作用,因而又由于相互作用是具体的,因而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而本体则是抽象的,因而是无限的,并不具有任何确定的认识意义。所以,世界上并不存在确定的东西。参考文献:张三慧,《大学物理学<量子物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34页35页李士本,张力学,王晓峰《自然科学简明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一版,68页.72页 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举例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是指为了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的格式,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下面是我整理的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举例,欢迎大家阅览。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参考文献

(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 R——报告 S——标准 P——专利A——文章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参考文献举例

[1] 薛凤家. 光本性假说及争论在光学发展史中的作用[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7(3):57-59.

[2] 彭爱贤. 假说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45(3):45-47.

[3] 刘云松. 假说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J]. 现代物理知识, 1998, 10(5):34-36.

[4] 赵锐. 科学假说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科技资讯, 2008, 33(10):252-256.

[5] 屈少华. 科学假说在物理学中的作用[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6):6-10.

[6] 杜望胜. 浅谈“假说”与物理教学[J]. 课题研究, 2009, 16(9): 8-9.

[7] 冼维平. 浅谈物理研究的“假说”思想[J]. 中学物理, 2010, 28(1):35-36.

[8] 金蓉. 试论物理假说之源[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1999, 22(3):265-267.

[9] 陈涛. 物理学中科学假说的作用[J]. 管理工程师, 2009(2):47-49.

[10] 谢潮涌, 张新海. 物理假说的特征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意义[M]. 教学与管理, 2007, 20:90. [11] 钱伯初. 量子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39.

三、整理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时应该参考。

[1] 作者姓名.参考文献题目[J]. 期刊或杂志等名称,年份,卷(期数):页码.

[2] 刘凡丰.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 高等教育研究,2003,5(1):18-19.

[3] 谭丙煜.怎样撰写科学论文[M].2版.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2:5-6.(本条为中文图书著录格式)

[4]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2:页码.(本条为硕士、博士论文著录格式)

[5]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N].人民日报,2005-06-12.(本条为报纸著录格式)

[6] 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C]// 作者姓名.论文集名称.城市:出版单位(社),年代:页码.(本条为论文集著录格式)

[7] 外国作者姓名. 参考文献题目[M].译者(名字),译.城市:出版单位,年代:页码.(本条为原著翻译中文的著录格式,多个译者可写为:xxx,xxx,xxx,等译.)

意识具有波粒二象性的革命性认识是以著名的单电子双缝实验为可靠的实验基础,以数学家冯·诺依曼对双缝实验整个过程的严谨数学分析而论证出只有意识才能导致波函数坍缩这一重要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逻辑推导出意识必然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全新认识。 单电子双缝实验是量子力学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实验,2002年,美国《物理世界》杂志将其评选为物理学十大最出色实验的第一名 [1] ,也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最神奇的一个物理实验。这个小小实验把波粒二象性和量子之谜的诡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大的冲击了我们的世界观,长期以来困惑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众多物理学家,围绕这个实验现象的解释,至今依然争论不休。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恩曼说:“单电子双缝实验包含了量子力学的核心,事实上,它包含着独一无二的奥秘。我们不能通过说明它如何作用来消除这个奥秘.我们只是告诉你,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在告诉你它怎样起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将告诉你所有量子力学的基本特色。” [2] 单电子双缝实验是最严格可靠的经验现象,也是最深邃难解的经验现象,它也是唯一的将观察者的意识不得不考虑在内的物理实验,它是哲学思考最可靠的逻辑起点,包含了哲学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和根本奥秘,涉及到实在和反实在(本体论)、先验和经验(认识论)、因果律(薛定谔演化和狄拉克抉择)、自由意志(海森堡抉择)、逻辑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和量子逻辑)、时空本质(二象性时空)以及心物交互(相干叠加性)等几乎全部重大哲学问题,其中甚至暗含了灵魂不朽和终极归宿的神学问题,也是哲学、科学和神学重新获得统一的最关键的起点。甚至也可以这样说, 以单电子双缝实验为哲学思考的阿基米德基点,可以撬动整个宇宙。 关于这个实验可以详细查看以下动画演示,该动画非常形象生动的演示了电子双缝实验的神奇现象。 在电子双缝实验中,当我们将一束电子流经过中间的双缝打到最终的显示屏上,根据经验常识,电子只是类似足球一样的颗粒状的单一微小物体,在日常世界中,假如我们连续的踢出大量足球而经过中间有两道狭缝的墙,那么最终的球网上只会形成两道条纹,绝无可能形成多道干涉条纹。可是,电子双缝实验的结果却与我们的常识经验严重背离,屏幕上最终形成的是只有波才能形成的干涉条纹。 那么会不会是大量电子互相碰撞才造成如此呢?它们如果互相碰撞确实有可能改变电子运动的路径,虽然不一定形成干涉条纹,但还是应该把这种可能性彻底排除掉。于是我们可以改进实验装置, 让电子枪一个一个地先后发射电子,间隔时间可以超过一秒钟 ,然后再看一下实验结果究竟如何。 当一个电子被打过去时,屏幕上只出现一个亮点,更多的电子过去,就有更多的亮点出现。初看起来,这些点杂乱无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越来越多的电子被打过去时,大量的电子形成的大量的点逐步组成了只有波才能形成的干涉条纹! 由于电子是一个一个的前后相隔很长时间才发射出去的,那么根据这个可以逻辑推断出单个电子必须是一种广延性的波,同时通过双缝进而自身和自身发生干涉,如此才能形成只有波才能形成的干涉条纹,可是这怎么可能呢?一个电子根本不可能是一个波,因为我们日常观察到的波都是多粒子的集群波动现象,单个的局域小粒子怎么可能是广延的集群性的波?又怎么可能如分身术一样同时通过两道狭缝?这是双缝实验产生的神秘难解的现象之一。 为了解决上面的困惑,我们需要观察电子到底是如何通过双缝的,是不是真的有神奇的“电子分身术”,于是我们在双缝旁边安装了探测器,看看电子到底从哪条缝通过,如何通过的,这个实验被称为“which-way”实验,1998年德国Konstanz大学的Dürr和Rempe完成了该实验。 [3] 实验结果再次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我们去通过探测器观察电子到底如何同时通过双缝时,电子竟然又老老实实地从一个缝隙穿过去,干涉条纹也随之消失!屏幕上出现的是两条经典亮条纹!也就是说, 小小的观察竟然改变了电子的存在特性,使得电子从波动又变成了粒子,观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神奇作用? 这样的实验结果更让我们迷惑不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单电子双缝实验最初是物理学家费曼在1961年提出的思想实验。由于这个实验需要的缝隙大小在纳米量级,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实现。1974年意大利Bologna大学的科学家Merli、Missiroli和Pozzi用“单电子”来实验[4],他们让单个电子穿过双棱镜,一种和双缝有类似功能的电子光学器件。让电子有间隔地、一个一个发射出去。然后在荧屏上记录电子的位置,最终观察到干涉条纹的出现。 真正实现了费曼提出的单电子双缝实验,是2013年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罗杰·巴赫(Roger Bach)和达米安·波普( Damian Pope)等人所完成的实验[5]。他们在镀金硅膜上制造了一个宽62纳米,长4微米,缝间距为272纳米的双缝。为了每次遮住一条缝,一个由压电致动器控制的微小遮罩可以在两缝间来回滑动。实验中电子由一个钨灯丝产生,并在600伏电场中被加速,之后校准成电子束。在电子穿过双缝后,将会在一个多通道感光底片上被观测到。在这个实验中,两个狭缝都可以随意机械式地打开和关闭,最重要的是,它具备了一次检测一个电子的功能,该实验的电子源强度很低以至于每秒仅约一个电子被观测到,这保证每次仅单个电子将穿过双缝,经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实验,最终实验图像显示的依然是干涉条纹。 从1801年最早的杨氏双缝实验到2013年的单电子双缝实验,跨度达到200年,让我们见证了波粒二象和量子世界的神奇。 双缝实验有力的证明了电子这样的物质粒子也有波动性,但是对物质粒子波动性的理解却经过了长期的激烈争论,德布罗意以及薛定谔等量子物理的开创者们,包括爱因斯坦在内,对波动性的理解都受到了经典物理观念的影响,产生了种种错误,甚至爱因斯坦直到临死之前,都没有接受量子力学对波粒二象的理解。 对双缝实验的第一种解释是纯粒子观点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电子只能是粒子,而不可能是波动。之所以形成干涉条纹是因为不同粒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所谓的波动性是由于有大量电子分布于空间而形成一种疏密波,类似于空气振动出现的纵波,由于分子密度疏密相间而形成的一种波动性分布。但是这种看法却与实验现象是明显矛盾的,因为在试验中,我们让电子一个一个地从电子枪发射而出,虽然刚开始无法形成干涉条纹,但只要时间足够长,屏幕上仍将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表明电子的波动性并不是很多电子在空间聚集在一起时才显现出来,单个电子也有波动性。将电子理解成纯粒子,夸大了粒子性的一面,抹杀了波动性的一面,这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理解。 对双缝实验的第二种解释是纯波动观点的解释,这种观点认为电子并非离散性的小颗粒,而是三维空间连续分布的物质波包,波包大小即粒子大小,波包的群速度即电子的运行速度,因而产生了干涉现象,薛定谔早期就坚持这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也遇到了非常严重的困难,因为经过严格的计算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粒子的物质波包必定要扩散,也就是说,粒子将会越来越胖,这又明显违背实验结果,因为试验中我们观察到的单个电子,都是局域在空间内的很小区域,是颗粒状的。而且如果电子是三维空间的物质波包,那么在电子衍射实验当中,电子波碰到晶体发生衍射,我们在空间中不同方向上将看到电子的一部分,这又和实验是严重矛盾的,我们从来观察到的都是一个一个的完整的电子。将电子理解成纯波动,夸大了波动性的一面,抹杀了粒子性的一面,也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理解。 1926年,量子论的奠基人之一马克斯·波恩在《碰撞过程的量子力学》 [6] 这篇论文第一次提出波函数的统计诠释,从而化解了这个难题,并且被无数实验所确证,波恩也因此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根据波函数的统计诠释,电子的波动并非真实三维空间的物理波,而是一种抽象的概率波。在数学上,用一个函数表示描写粒子的波,这个函数叫波函数。描述粒子的波函数,实际上刻画的是粒子在空间的概率分布。当电子通过双缝时,概率波发生了自身和自身的相干叠加,此时表现为波动性,进而产生了干涉条纹。当电子到达屏幕时,我们对它进行观测,电子的波函数就发生了瞬时性的随机坍缩,进而呈现为显示屏的上的一个小亮点,此时表现为粒子性。虽然一个电子的出现是随机的,但大量电子却符合概率分布,于是,当大量电子出现的时候,便形成了干涉条纹。 电子从开始发射到通过双缝,再到达最后的屏幕上究竟是如何的行踪呢?彼得·柯文尼教授如此回答:"如果认为量子力学给出了最基本的描述,那么询问电子的行踪就没有意义,除非电子已经打到了屏幕上。因此我们只好得出结论说,电子是以某种方式扩散在空间和时间之中,它从两条狭缝中都穿过并且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直到最后奇迹般地瞬间瓦解在屏幕上某一点处,这地点完全是随机的。因而,我们可以说,电子是处处在,同时又是处处不在。" [7] 电子的处处在,意思是说它在全空间(整个宇宙)都有分布的概率,即便遥远的仙女星系依然有分布概率,只是概率值非常微小。电子的处处不在,意思是说尽管它在全空间都有分布的概率,但是它却没有出现在任何空间位置上(这里的空间是指物理空间),除非对电子的波函数进行观测,促使其坍缩到一个具体的空间位置上,让其显现出来。而电子一旦坍缩显现出来,那么它在全空间范围内的其他空间位置的不同的分布概率值,瞬间全部变为零,即便是遥远的仙女星系的概率分布值也瞬间变为了零。 经典物理中的波动,指的是某一实在的物理量在空间中通过介质的周期性连续传播过程,并且可以产生相干叠加现象,波动的特性由振幅 、频率 、波长等物理量来描述。经典波动弥散性的分布在空间中,一列波通过某地,另一列波同样也能通过某地,两列波在同一地点是可以相干叠加的,波具有可“入”性。经典物理中的粒子,则是一整份地出现在空间中的分立性(离散性)的客体,这种客体具有确定的位置,质量、电荷、动量等,并且在时空中有一条确定的连续性轨道,经典粒子整体性的集中于某个区域空间,一个粒子在某地,它就不能同时在另一地,一地被一粒子所占据,另外的粒子就不能占据,粒子是不可“入”的[8]。粒子运动的特征由动量、质量、密度、粒子的几何尺寸等物理量来描述。在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看来,波动性和粒子性是完全对立的。一个弥散,一个集中;一个连续,一个分立;一个可叠加,一个不可叠加,二者不可能共存于一个客体中。 电子究竟是什么?它既不是经典粒子,也不是经典波动,但我们可以说它是粒子和波动两重性矛盾的统一,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电子不是经典的粒子,是因为它没有经典粒子确定的连续性轨道,它在空间中非连续性的跃迁,量子粒子保留了经典粒子的颗粒性(分立性,离散性)。电子不是经典的波动,是因为它并非真实的物理波,而是抽象的概率波,量子波动保留了经典波动的相干叠加性。马根瑙(H . Margenau )在指出对波粒二象性的一些常见误解后也说道:“电子既不是粒子也不是波动,按照今天最广泛地持有并且同已经建立起来的量子力学理论程式相协调的观点,一个电子是一件抽象的事物,它不再能使用日常经验所熟悉的样子去直觉地理解。” [9] 对波粒二象性,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直观图像的方式去想象,因为任何直观的图像,都是来自于经验性的经典认识,而固守经典认识必定对波粒二象产生曲解,要真正理解波粒二象性,必须彻底抛弃经典物理和经验性认识的观念束缚。 当我们不观察时,电子是一种不确定的量子叠加态,由波函数所描述,并且波函数是全空间的概率性分布,因而是概率波,其实全空间性的波函数正是一个整体性的完整抽象粒子。当我们观察电子的波函数时,全空间性的整个电子波函数随机坍缩成了局域空间上的单一具体粒子。电子的叠加态似乎意味着它可以“同时”在很多地方,处处在,却又处处不在。但是我们却从未经验观察到这种奇怪的量子叠加态,我们看到的任何宏观物体以及自我都是只能在空间的一个位置上,而不可能既在北京,又在上海。 对波粒二象的解释,和我们的日常经验以及形式逻辑的排中律都有严重的冲突。也因此,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们,包括德布罗意、薛定谔、爱因斯坦在内的物理学家,都难以接受玻尔、海森堡以及波恩等人提出的整个量子理论的解释。爱因斯坦和玻尔还为此争论了几十年,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是物理学上持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也最富有哲学意义的世纪辩论。虽然量子力学的解释众说纷纭,然而实验却一再证明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可是它的基础问题却至今让人困惑不解,难怪玻尔说:“谁不惊异于量子理论,谁就不理解它”。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也在康奈尔大学的一个讲座上说道:“我想我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真正理解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逐渐成为了一种计算工具,大多数物理学家们觉得只要理论实用就可以,干吗非要理解它呢?就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沙里,不去看它吧,这就是“闭嘴,计算”解释。这种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闭嘴计算解释并不能让我这样喜欢追根问底的人满意,现在我们就要深入的考察波粒二象之谜,这就需要谈到冯诺依曼的一个惊天认识: 意识导致波函数坍缩 。 参考文献: 1.乔治·约翰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J]. 物理教学探讨. 2009(18): 24-25. 2.[美]费曼.《费恩曼物理学讲义(第3卷)》[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P G, Missiroli G F and Pozzi G On the statistical aspect of electron interference phenomena[J].. Phys. 306–7 ürr S, Nonn T, Rempe G. Fringe Visibility and Which-Way Information in an Atom Interferometer[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98, 81(26): 5705-5709. R, Pope D, Liou S. Controlled double-slit electron diffraction[J]. New Journal of Physics. 2013, 15. ,"Zur Quantenmechanik der Stossvorgange",Z. Physik 37,863-867 7.彼得·柯文尼. 《时间之箭-揭开时间最大奥秘之科学旅程》[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8.赵国求. 波粒二象性的有机统一[J]. 武钢大学学报. 2000(02): 1-6. 9.关洪. 《一代神话:哥本哈根学派》[M].武汉出版社, 2002. 下一篇:※  意识波粒二象的详细论证(4) 上一篇: ※ 意识波粒二象的详细论证(2) ※意识波粒二象的完整系列论证 ——

量子力学论文题目

要写好教研论文,首先要选好题目,其次要尽量多地获得这一选题的相关资料,还要实实在在地进行教学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初中物理教学论文题目,希望对你有帮助

1、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

2、谈谈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3、兴趣——学生学习物理最好的老师

4、物理习题隐含条件的探讨

5、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探讨

6、高中“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总结

7、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分析

8、论物理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养

9、新的中学物理课程目标分析(择其某一项)

10、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美育素材研究

11、物理教学中的创造人格培养

12、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探究

13、试论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探究

14、对高考“理科综合”科目的改革的思考

15、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结构之设想

16、现行物理教学大纲及教材的有关评价

17、对高中某一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教学研究(电磁学,光学方面)

18、中学物理教师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

19、高一物理新教材的比较与评价

20、论非智力品质在物理学习中的形成与作用

1、缠态与量子通信述评

2、光折变材料的光信息存储研究进展

3、纳米结构ZnO研究状况

4、纳米尺度中的量子力学

5、由相对论的创立看物理学的思想方法

6、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思想体系探讨

7、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8、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讨论晶体双折射现象(电磁学,光学)

9、计算半径为R的球的热传导现象(热学及统计物理学)

10、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讨论晶体双折射现象(电磁学,光学)

11、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单缝、圆孔)衍射的光强分布(光学)

12、论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

1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Flash/Authorware)

14、激光全息实验的设计(光学)

15、物理学中的美学问题探讨(物理学史)

16、四层楼电梯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17、简易稳压直流电源设计

1、复摆实验仪的研究

2、杨摸量实验仪研究

3、落球法液体粘滞系数测定仪的改进

4、浅议氦氖激光器在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全息照相实验技巧探讨

6、实验数据的处理和测量不确定度计算

7、标准不确定度合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讨论

8、钢丝的切变模量与扭转角度关系的研究

9、物理实验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10、向心力实验装置研究

11、重力加速度测量实验装置研究

12、液体表面张力实验装置研究

13、MATLAB在声学实验中的应用

14、非线性电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15、简易万用表的设计制作及校准

16、体效应管负阻特性的测量研究

17、微波光学实验研究

18、组合测量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19、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微小形变实验方法的改进与研究

中国知网上应该有

虽然不能提供文章但是稍微有点想法, "指出了贝尔不等式实验和Aspect实验的漏洞", 个人所知除了ASPECT 实验之外还有9个实验违反BELL 不等式, 个人认为定域隐变量被排除是不争的事实. 非定域的隐变量的理论虽然有很多,有些能包含量子力学但至今不能得出新的结论. 个人觉得量子力学基础问题包括测量问题在内是个大坑, 单纯从现在人类的知识是无法理解. 还有一点见解,希望不冒犯变好, 国内的理论学者闭门造车比较多, 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一有一点发现, 得不到来自外界太多的批判, 故常常自以为是,(我本科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学校有一个数学系的教授自认为推翻了量子力学) 以为别人都是错的, 只有自己是对的. 你说的"揭示麦克斯韦方程组隐含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粒子局域性"我不知道有没有得到过国际同行的批判和讨论,有没有人提出过反对意见,还仅仅就是一家只见, 或者爱因斯坦生前自己也推出过这个结论但觉得是错误的而废弃了, 因为我见过很多看上去正确的理论在同行的PEER REVIEW 下漏洞百出不堪一击. 在沈惠川的经典力学的教材中处处充满了这种自以为是和傲慢(但不否认是本好书). 所以我觉得你或许可以同时看看国外的著作, 包括PENROSE 的量子引力和测量的关系等等

可以帮你下载个。

量子力学论文3000字

议论文是由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诸多要素组成。论题,即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或说是论证的对像。论点,又叫论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据,是指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学更成为高新技术的基础。1、在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空间物理,能把宇宙飞船送上太空,使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也使中国人“九天揽月”成为可能。(2007年我们国家要登月,那时就是神州7号)。杨得伟是神州6号。(学完万有引力定律可窥一斑)2、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的规律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电视机显像管等。(学完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偏转会了解了。)刀。如核磁共振,超声波,X光机等。3、核物理的研究使放射线的应用成为可能。医疗上的放疗。在医疗上还有很多,如用于治疗脑瘤的4、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开创了微电子技术的时代。半导体芯片。电子计算机。没有量子力学也就没有现代科技 。5、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诞生。激光物理的进展使激光在制造业、医疗技术和国防工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家熟悉的微机光盘就是用激光读的。光导纤维等。6、20世纪80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磁悬浮列车等。80年代,我国高温超导的研究走在世界的前列。7、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纳米材料的应用现是一个新兴的又应用很广泛的前沿技术。秦始皇兵马俑的色彩防脱。8、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1953年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利用X射线衍射的方法在卡文迪许(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室成功地测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理学的发展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推动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大的进步都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18世纪中叶,在热学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手工业向机械化的大生产的转变,并使陆上和海上的大规模的长途运输成为可能。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人云:一日千里。火车、飞机的使用使每一个地球人实现了“一日千里”甚至日行万里的梦想。蒸汽机的使用是第一次产业革命。1840年,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力工业,使人类进入电气化的时代,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想想现在使用的电灯、电话、电视、微机等一切的电力设施就能体会了。这是第二次产业革命。20世纪70年代,微观物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微电子工业,使世界开始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这是第三次产业革命。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是在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先引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然后就此展开讨论力与运动的各种关系,后总接一下。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结束以后,爱因斯坦并没有放弃对世界的经典描述,他仍然认为量子力学对世界本质的解释并不完备。 比如说,波恩的概率解释,爱因斯坦认为这只能算得上是对一个系统的概率描述,并不符合单个量子客体,因为爱因斯坦认为单个量子客体具有确定的物理量,只是我们现在还无法把握而已,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给出概率解释。 同样的,他也对测不准原理很不满意,他决定这次从测不准原理入手,证明量子力学的逻辑不一致,从而证明量子力学现在还算不上是一个完备的理论。 1930年的10月,爱因斯斯坦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爱因斯坦光盒”。 爱因斯坦说,现在有一个不透明的箱子,在箱子上开有一个小孔,里面装着一些光子,还有一个钟表,这个钟表作为计时装置链接这一个快门,可以控制小孔的开合。 整个装置用弹簧挂在支架上,下面有一个配重G,现在我们把箱子里的钟表和外面的钟表对好钟,也就是两个钟表的时间是同步的。 现在箱子上小孔处的快门瞬间打开,然后闭合,在这个过程中只允许一个光子逃逸,快门打开到闭合,这个极短的时间Δt可以根据外面的钟表测出来,因为里面的钟表和外面的钟表是同步的。 所以我们现在就测量出了时间,这个物理量,由于光子飞出去以后,整个箱子的质量会减小,质量变化的量Δm可以根据箱子上的指针测量出来; 然后根据,质能方程我们就能够知道能量的变化量ΔE,这样我们就同时准确地测量出了时间和能量这两个物理量。 那么你哥本哈根说的测不准关系就不成立。玻尔听了这个思想实验以后,瞬间就懵了,感觉这次像是被爱因斯坦击中了要害。 他一时间想不出这个思想实验那里有问题,玻尔整天都是面如死灰,闷闷不乐,海森堡和泡利还安慰玻尔说,没事没事,爱因斯坦的光盒肯定哪里有问题。 在当天会议结束以后,他们返回住处的的时候,就有了这张照片。 爱因斯坦笑了,笑得像一个刚考了满分的孩子。而玻尔的表情就显得比较凝重,他在后面追着爱因斯坦,不知道说着什么。 当天晚上,玻尔在房间里一直转圈,他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这样,据海森堡的回忆,当天晚上玻尔睡得很晚,第二天早晨,当他们再次见到玻尔的时候,玻尔的脸上已经乐开了花。 因为他想到了爱因斯坦错在了哪里?而且爱因斯坦要是知道了他所犯的错误,估计会被气得说不出话来。 玻尔说,光子逃逸以后确实能测量出能量的变化,但是当光子逃逸以后,整个箱子会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发生变化,由于广义相对论的红移效应,这就导致了箱子内的钟表的时间发生改变,当箱子内的钟表不再和外面的钟表同步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精确的测量时间了。 你看看,爱因斯坦为了攻击量子力学,竟然把自己的相对论给忘了。爱因斯坦只能接受玻尔的反驳。 在与玻尔两次的交锋当中,爱因斯坦都败下阵来,其实他也承认量子力学肯定是包含了某种最高的真理,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是觉得量子力学还不完备。 所以从以后,爱因斯坦也不再说量子力学的逻辑不一致,他将攻击方向转向了证明量子力学还不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也就是存在隐变量。 隐变量就是隐藏着的变量,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的现实性的物理量,爱因斯坦认为,正是因为量子力学没有考虑到这个变量,所以才有了几率解释,才有了测不准关系。 比如说,以前我们没有发现原子的时候,我们就无法对气体表现出来的温度和压力做出描述,那么原子就是一个隐变量,当我们确认了有原子存在的时候,只要算出他们的平均动能,那气体的温度和压力就得到了解释。 在第六届索尔维会议结束以后,爱因斯坦就和玻尔很少有接触了,1934年因为德国 社会 的问题,爱因斯坦来到了美国,他选择在普林斯顿度过他的后半生。 在普林斯顿大学,爱因斯坦只有两件事,他关于统一场论的梦想,就像麦克斯韦当年统一电磁和光学一样,他希望将电磁理论和引力统一起来。 这个方向和逻辑没有问题,现在的物理学的终极任务就是寻找可以描述万物的统一理论,只需要一个方程就可以解释四种基本自然力。 爱因斯坦是第一个尝试和上帝对话的人,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理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而且爱因斯坦还觉得,只要有了统一场论,就能证明量子力学是不是完备。 因为量子力学应该是统一场论的副产品。这个逻辑也没有问题,毕竟统一场论是万物至理。 不过就在爱因斯坦还抓着量子力学的尾巴不放的时候,量子力学已经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了他的魔力,年轻的物理学家不再讨论量子力学是否完备,也不在乎量子力学对世界的解释是否违反直觉。 他们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做出了很多新的发现,比如在1930年,剑桥的查德威克就发现了中子,费米和他的团队发现了中子可以诱发重核裂变,开创了核物理。 1932年,卢瑟福的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台粒子加速器,开启了高能物理的时代。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了中微子的迹象,等等。 所以在当时的年轻人眼里,爱因斯坦就是一个无法接受量子力学的“老白痴”,说爱因斯坦是过去的 历史 遗迹,爱因斯坦也承认在普林斯顿就有一些年轻人这样说他。 因此,就很少有研究生去找爱因斯坦,毕竟爱因斯坦的研究方向也很难出啥成果。不过,毕竟爱因斯坦是可以比肩牛顿的人,总会有一些小迷弟,比如罗森,25岁,1934年从麻省理工过来给爱因斯坦当助手,他俩还合作发表过一篇论文,也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爱因斯坦-罗森桥,说的是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虫洞。 还有一位小迷弟叫波多尔斯基,39岁,俄罗斯人,1935年初,爱因斯坦告诉他俩,自己已经有了可以证明量子力学不完备的想法了,并且口述了自己的观点。 罗森负责计算,波多尔斯基负责写文章,3月底他们就完成了这篇只有4页纸的论文,史称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论文,也就是众所周知的EPR论文。 论文题目为:可以认为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现实是完备的吗?当然论文中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下节课在聊,EPR论文都说了啥。

量子力学研究论文

Feynman的处理量子理论的新方法,应该是指Feynman的路径积分量子化。以作用量的形式给出了量子化方法,有利于向相对论情况推广。事实上,任何一本高等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的教材应该都会涉及到费曼的路径积分量子化。不过位置的确不尽相同,详尽也不一样。如果你想要的是Feynman自己的文章(其实没什么区别,毕竟物理主要是思想,Feynman是提出者),《量子力学与路径积分》是费曼的书(资源只要百度就好)。但其实一些好一点的高等量子力学以及基础的量子场论书籍更适合入门,所以再推荐一本Quantum Field Theory in a Nutshell .与其他书不同的是,这本书不算太实用,因为不涉及计算,但却是少有的从路径积分量子化入手的书。这两本书的特点是不需要太多算子量子力学的知识,相对容易理解,但相对不易计算。所以如果要系统的学习应该还是一步一步从基本的量子力学走起。

我们有模板,或者帮你完成。

是处理量子理论的一种新方?距离感

可以帮你下载个。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