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提纲

发布时间:2024-07-03 07:56:52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提纲

[摘 要] 会计信息无论对于一个企业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信息的第一生命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更是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的最主要依据。会计信息失真会严重影响到财务会计报告使 用者的正确判断,但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中,信息失真程度不低,已经演变成一种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危及 到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值得我们多加关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会计信息失 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危害;对策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最根本要求。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仍极为普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给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扰乱社会经济秩序、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其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造成了对会计信息的“诚信危机”。会计信息失真涵盖的范围很广,只要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都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因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就成为当前会计、审计准则改革进程中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当前在上市公司中,虽然新的会计准则的颁布及其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总体上来说还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对近年我国所发生的大量会计信息失真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上市公司违规造假,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故意隐瞒或虚构交易事项;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或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使得会计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等。 会计人员滥用判断,利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事项作出非公允的表达,致使会计信息扭曲。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即企业在提供会计信息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允许对不重要的事项可以简单处理、例外处理,但对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无论是从质的方面还是从量的方面新准则均未能作出规定。这样对业务事项是否重要的判断就将由会计人员处理,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事项所作出的重要性判断就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将直接导致对同一事项会计处理方法的不一致。许多会计事项正是由于会计人员的随意判断导致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的差错失误。由于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欠缺,或者粗心大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差错,造成会计信息不准确。例如: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很大。与原有会计制度相比,内容更新较多,许多会计人员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会计业务发生时要告知“借”与“贷”的相应科目,但新会计准则规范的是确认计量和列报的一般原则,甚至没有具体的科目名称,这就使得部分会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滥用会计科目,虚列会计明细,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些上市公司就利用会计准则等有关财务核算规则存在的缺陷及其企业自身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大搞“特技表演”,导致会计信息未能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利用坏账准备计提随意性强;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多种选择;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与冲回;折旧政策的调整;利用会计差错更正;提前确认收入等等制造失真会计信息。 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取消“后进先出”法,对于原先采用后进先出,存货较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一家采用后进先出法的电器设备制造的公司,在原材料价格不断下跌过程中,一旦变革为先进先出法,成本将大幅上升,毛利率快速下滑,当期利润便会显着下降。而对以生产电缆线、变压器的公司而言,由于当前国际市场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改变计价方法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这种计量属性的改变,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1.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国民收入无序分配,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税收政策无法正常执行,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社会经济正常发展受阻,证券市场及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混乱,出现严重的信用危机。还将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影响社会稳定,滋长浮夸之风和腐败现象,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会计信息失真将使企业的会计工作丧失其职能,从而失去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会影响企业经营者管理和科学决策,企业会因家底不清无法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另外,信息失真会使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丧失向企业融资的信心。如此情况下的企业,长期下去,必将削弱其市场竞争力,制约其发展、壮大。 对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将给投资者和债权人带来信息投资风险,将会误导社会公众对证券投资作出错误的抉择,出现投资得不到回报,最终丧失投资热情。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一是非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资料及其数据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导致计量出错,主观判断失误;二是故意性原因造成的,例如为了某种意图和目的,通过弄虚造假,人为地、故意地隐瞒收入与支出等,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分析: (一)各方利益的推动 1.投资方利益的推动。在证券市场中,相当一部分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喜欢猎取小道消息,只关心股票价格的升降,对会计信息的真假缺乏研究,从而造成市场对虚假会计信息的大量需求。 上市公司利益的推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其良好形象,并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致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各种利益冲动一直有增无减。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 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控通过市场以间接方式进行,但某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左右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决策,甚至授意企业管理人员报列虚假的财务数据,人为夸大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造成国家统计数据与地方统计数据相差悬殊,企业会计信息基础数据注水严重。这种由于政府行为的不规范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在当前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论文提纲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格式和分类,简单明了地说明论文的目的、依据和意义,甚至是两句话。这种提纲往往是用于科学论文,而且在对于各种概念有相互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出来讨论的情况下。如果总要分出1、2、3......点来写的话,往往会变成“八股文”的模式,这样的论文往往是应付式的论文,其真正的科学价值会大打折扣。

《试论会计信息失真》开 题 报 告一、文献综述现就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研究及相关文献做一综述,并对这些文献做出简要的评价。1.李爽先生等主持关于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在李爽先生等主持编写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中,运用规范性方法,使用演绎的方法构建会计报表粉饰的基本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粉饰的防范和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⑴李爽先生等分析了我国会计报表粉饰的动因,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包括7个方面:①奖金动机。②确保职位动机。③借款动机。④纳税动机。⑤推卸责任动机。⑥隐瞒违法动机。⑦政治动机。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包括4个方面:①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②配股动机。③避免处罚动机。④炒作股票动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包括2个方面:①纳税动机。②利润分配动机。李爽先生等在分析了粉饰会计报表的动因的基础上,从十二个方面分析了历史会计报表粉饰方法及未来会计报表粉饰方法的三个方面,运用搏弈理论对会计报表粉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防范会计报表粉饰的方法,具体阐述了会计报表粉饰的法律责任,主要包括:⑵会计报表粉饰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主体:①会计报表粉饰的经济后果与法律责任问题的出现。②会计报表粉饰中的法律责任主体。法律责任的认定及其认定机构①企业管理当局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②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③其他法律主体法律责任的认定及认定机构。法律责任的种类:①现行的规定。②关于行政责任。③关于刑事责任。④关于民事责任。⑤法律责任的分担。⑥法律责任的确定性与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李爽先生等在大量研究之后针对杜绝粉饰会计报表,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提出了相关政策的极具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具有很好的指导和启发的意义。綦好东先生关于会计舞弊的研究綦好东先生在《会计舞弊的经济学解释》中从合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会计舞弊的产生机制,利益分享和成本分摊机制进行研究,认为会计舞弊实际上是相关自然人趋利行为的一种结果。应追究行为当事人的的民事和刑事责任,从依法治理、有效监管、预防、发现、追究(惩处)机制入手,规范公司管理当局、中介机构、大股东、政府行为;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与咨询业务连体,实行审计轮聘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舞弊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3.薛祖云博士关于会计信息管制的研究薛祖云博士在《会计信息市场与市场管制——关于会计信息管制的经济学思考》中,应用经济学的理论,从市场的观点阐述会计信息的管制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薛祖云博士提出纠正市场失灵的办法就是会计信息市场的管制,应以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的结合为目标。这一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我国向国际惯例靠拢的会计改革具有推动和借鉴意义。4.蒋燕辉先生关于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研究蒋燕辉先生在《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中,从内部监督系统和内部控制两方面,对会计舞弊和腐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认为强化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是一项战略性的规划。建立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机制,是从源头上预防、控制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及腐败的一项重要举措。5.徐融、寸晓宏关于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防范的研究徐融、寸晓宏在《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的文章中,从加强道德规范、加强法律约束、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检查、加大违法处罚力度和会计违法成本、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对故意性违法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杜绝弄虚作假和粉饰舞弊的有效方法。6.葛志兴先生关于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矛盾的研究葛志兴先生在《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及其矛盾的协调思路》文章中,对会计信息需求质量和会计信息供给质量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会计信息的供给与会计信息的需求在质量上是存在矛盾的。认为解决矛盾的基本协调思路是:改革会计系统内部结构、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具有借鉴意义。7.小结以上是有关学者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总结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分析揭示企业及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阐述根治的措施和方法。具有极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二、选题的目的意义我选的论文题目是《试论会计信息失真》。我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是因为:近几年来,连续不断发生的由于会计舞弊而导致的财务丑闻,其直接结果是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使会计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危害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进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由会计诚信缺失,普遍的会计舞弊带来的会计信息的失真,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面对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朱镕基总理于2001年4月16日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题写了“不做假帐”的四字校训。同年10月29日又在考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工作时,强调指出:“‘不做假帐’是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表明了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和坚决杜绝治理的决心。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有关呼唤诚信,规范会计行为,不做假帐,加快提高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探询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等的呼声越来越高,而GDP每年以8%的增长率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尤其需要规范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来反映企业经营发展的真实情况。为什么一方面会计规范建设日臻规范,另一方面违规事件又屡禁不止呢?它的根本原因、表现手段有那些?有何危害?现行制度有何缺陷?解决的办法和治理措施有那些?有关人员各自应承担责任的明晰而具体的制度解释和设定等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彻底治理和解决,对诚信的回归,对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加入WTO 之后,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一种外在推动力,中国经济由此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大门。经济的全球化带给财会人员一个崭新的课题就是财务会计的国际化,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商业语言,必须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尽快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财务会计信息诚信披露制度;找寻缺失已久的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会计环境,努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很好的发挥会计职能,有助于市场的有序运行,使会计工作上一个新水平,使会计真正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国经济腾飞的作用。三、论文提纲论文提纲共分为四部分,现就各部分所包涵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1.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由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分析。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从国有企业的产权机制、会计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的执行、外部审计监督、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3.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就会计信息失真影响市场经济的会计诚信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来分析其造成的危害。4.会计信息失真的结论和治理建议⑴结论:经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决不仅仅是会计人员本身的问题造成的,也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不单纯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抑惑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更是一个需要从源头上去治理腐败的政治问题。⑵治理建议①加强诚信道德教育②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加大违法处罚的力度③改革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④加强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加快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建设。⑤加强营造会计人员“独立”的格局,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⑥加强中介组织管理和外部监督,推进有限合伙制事务所“二次改制”⑦进一步改革、完善会计制度。⑧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对经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⑨实施会计账薄的监管,加快财务电算化建设四、论文的实现计划1月31日至2月28日查阅文献,3月1日至15日开题,3月18日至5月10日论文写作,争取4月25日前完成论文初稿。论文的关键在于拿出治理的可行措施。五、参考文献目录1. 李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 吴安平、茹建英、张尚民:《权益信息失真查证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3. 李锋:《浅谈会计假帐的危害及对策》,《交通财会》,2003年第三期。4. 徐融等:《会计信息故意性违法失真的防范》,《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七期。5. 葛志兴:《会计信息供求质量特征极其矛盾的协调思路》,《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四期。6.吴景锋等:《帐簿管理:会计监管的新思路—沈阳市实施会计帐簿监管的实践》,《财务与 会计》,2000年第四期。7.蒋燕辉:《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8.吴玲玲、王丽娟:《财务报告失真问题初探》,《交通财会》,2002年第七期。9.王明珠、郭宝华、蒋文春:《损益信息失真查证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10.陈国军:《浅谈会计信息失真与诚信》,《交通财会》,2002年第八期。11.王棣华:《从代理人理论看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关系》,《财务与会计》,2000年第四期。

会计信息失真研究论文1500字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削弱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微观决策失误或贻误战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会计信息失真谈一些看法。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对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经济业务失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虚报利润或亏损。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三是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1.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2.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3.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4.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造成社会不稳定。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我国在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司法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许多问题只是调账或轻微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了许多不利后果。一方面,直接纵容了代理人在会计信息上作假。由于执法不严,使代理人作假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很小,因此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惩处不力,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些人的时尚,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影响到受托代理人员时,会计信息也就难以达到应具有的真实性。2.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也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才算做到如实反映?“真实”的涵义应是“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理应具有惟一性,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的却都是真实的反映。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3.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此外,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致使素质差的不下去,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同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会计人员执业判断能力不足、会计人员法制意识较差等原因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4.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有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不完善或不能发挥作用。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在政府部门会计监督方面,政府部门监督主体多元化,职责不清;政府部门监督中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影响了政府部门执法形象。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执业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部分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执业质量较差。5.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某些单位负责人为谋取私利、小团体利益或粉饰领导政绩,一方面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填制虚假会计报表,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责任主体的规定并不明确,采取的是多重责任主体形式,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结果出现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的现象。6.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1.增强法制观念,全面落实《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工作的准绳。新《会计法》进一步强调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大了对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为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对新《会计法》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对新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重要意义。2.全面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对会计的不确定事项作出必要规定。首先,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与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对于准则中的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以免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应顺应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誉、人力资源等尽快加以研究,制定确认的标准和方法,保证信息质量。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首先,应全面实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重点是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应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理论和实务教育两方面的内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放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首位。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才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4.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严格执法。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发现的违纪问题,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未经审计签证的会计报表不具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审查签证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对弄虚作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5.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措施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同时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明确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6.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失真原因的另类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对于会计失真的分析普遍地是将其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为了对症下药,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会计不实与会计造假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才能使对失真的法律责任的衡量与诚信标准的度量挂起钩来,并从这两个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失真类型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不实;会计造假;原因;对策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社会交易费用越来越高,且误导政府监管工作,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单位机构的财务风险,致使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寻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及公众的相关决策带来误导的一种会计工作现象。为了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需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有关这一方面的分析,普遍地是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可能是主观理解的局限性,也可能是客观设计的局限性)引起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情形。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操作原因。这种分类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它不能明确地把会计信息失真与责任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本文从会计有意造假和会计无意不实两个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独到的分类。会计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先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的无意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至于如何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不实,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准: (1)当事人有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 (2)失真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程度; (3)责任人是否得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会计纠正是否顺利。只有准确运用这四个标准,划清会计失真的类型,才有助于具体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深层原因。(一)会计不实的原因分析1.会计工作自身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大致包括: (1)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其中某些适用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如经营政策、财务政策、经济效益的调整等)加以合法的变更。正是由于会计程序和方法有了可选择的空间,自然就会产生会计结果的不确定性。(2)会计判断的复杂性。有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所以不同阅历、不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3)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会计信息是一种以货币形式对价值运动进行反映的财务信息,由于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致使会计信息经常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加之企业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往往不同步,使会计计量不可能达到与价值在量上完全一致的精确程度。(4)在会计技术中,判断和估计的应用贯穿始终。会计信息的加工交换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由于假设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2.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较低。现实中,会计人员受过大专以上会计教育的只占少数,未受过真正的会计专业训练和考核的占多数,因此,不少人员对会计法规、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够,理解不透,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错误。另外,一些单位在会计聘用制度上不是任人唯贤、量才适用,而是相互拉拢、任人唯亲,致使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成熟或技术低下,不能正确地应用核算程序和方法。3.会计的法制环境不完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出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同时,现有的制度、法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状况的不断变化,不免带有主观性和“时滞性”,且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出入。4.会计准则具体应用的可选择余地过大。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比如,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就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二)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1.社会价值观念的滑坡。社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造假是会计人员见利忘义、道德败坏造成的,这罪名对于会计人员未免有点太过分。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联想当前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思想文化的同时人们也学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提供者和监督者必然也会受社会的影响。作为会计工作者,其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领导压力外,还有社会的压力。例如,有些企业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但这个领导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改善企业职工待遇,或者为了粉饰企业财务现状,美化筹资形象等。此时,会计人员不顾一切坚持会计不造假,甚至公然向监督机关揭发,那么他不仅不能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受到加薪奖励,而且很可能失业。2.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如企业与经营者的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先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做的贡献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奖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诱发了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带来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社会及心理基础,并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3.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利益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谁拥有经营权谁就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就有可能左右会计操作,导致会计信息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造假。4.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受限。会计工作的独立性问题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即被赋予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双重职能,既有对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监督的职能,又有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的职能。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会计工作要做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就必须在经济上、人事上、法律上独立于企业存在。但经济控制论认为,会计只是经营者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且在法律上没有独立地位。正因为目前会计人员还不能够独立于企业存在,所以会计工作也就很难做到超然第三者立场而不造假。5.违规主体与处罚客体常常错位。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中,人们通常把会计违规的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而忽视了幕后的策划者和操纵者;或者把对经营者的处罚转嫁到单位头上,这样就出现了处罚客体不是违规主体的错位问题。在惩治这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立法指向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 1999年新颁布的《会计法》第六章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于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中就可以看出其对于企业经营者的处罚仍很轻,而对于会计人员和单位的处罚较重,而处罚的结果往往是会计带人受过。6.会计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会计信息造假已形成了局面,但是受查处的依然是少数,可见外部监督没有起到作用,缺乏连续性、制度性,这种不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使会计造假有了生存空间。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一)会计不实的治理对策因为会计信息不实主要是由于客观环境等因素所引起的,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专业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会计信息失实是可以规避的。1.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首先,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财会和会计师从业资格条件。其次,建立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的专业资格“考、评”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最后,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更新知识。2.缩小会计准则具体应用的可选择空间。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科学性和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改革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准则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在有关准则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消除或减少其对准则的抵触行为,增加制度的透明度以提高准则、利益的认同感。再次,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最后,在运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过程中,不能凭主观臆断,而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要符合政策法规、准则、制度的规定。3.改善会计工作的客观环境。首先,充分估计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力争在事前控制会计不实的问题。其次,要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具体包括: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与保管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档案制度,等等。最后,要切实将财务公开制度和年度审计报表制度引向深入,营造会计信息逐步向“透明”、“阳光”过渡的客观氛围。4.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在财务信息透明度方面,要求企业不但要综括反映还要明晰解释,不但要全面报告还要重点陈述,不但要主要揭示还要附加说明,不但要披露当前期间还要提供以前期间。只有这样才能规避会计披露环节的无意不实。(二)会计造假的治理对策相比会计不实,会计造假是由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并且是会计信息失真中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因此,会计信息造假就应该成为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的重心。1.树立全社会的诚信观念。只有全社会对诚信有了高度的认同感,造假行为也就失去其社会根源。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治理会计造假。2.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得到的薪金与奖励和所承担的责任相平衡,他们才能够正常的工作。并且应该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由于不能完全排除举报者姓名被泄露的可能,检举人就有可能被打击报复,所以要使知情者积极检举,就应该给予奖励,使他们所冒的风险能够得到收益。3.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努力使企业内部权利得到相互制衡,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企业外部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等监督工作,使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减少损失。要从立法上对造假行为的主要责任者的法律处罚予以加重,使直接受益人不敢授意、指使他人造假。4.改革中国的会计师制度。按中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制,也可以是合伙制,两者在开展会计业务方面具有同等资格,所出具的会计报告也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但两者在承担清偿债务的法律责任上存在极大差别。与合伙制相比,公司制事务所出现执业过错,出资人既不负担无限责任也不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大多数会计事务所承担的责任较小(有限责任),进而才参与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出具假的审计报告。如果实行合伙制,那么会计事务所为了自身利益就只能规范执业。这样经过对会计师制度的改造,就可以加强民间审计的作用。5.实行会计委派制,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会计局实行会计委派。会计委派制的实施,首先要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委派人员只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予以干涉。如果企业有违法行为,应该有专门的执法机构进行查处。其次,为了防止委派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形成默契或由于工作原因委派人员无法再在原企业进行工作,委派人员应该定期更换。再次,对委派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最后,把委派人员的收入与被监督企业相分离,使会计监督工作具有独立性。对于委派人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应该给予奖励,使委派工作能够收到实效。会计委派制为会计人员独立履行职能提供了条件,从制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可以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使年度审计以及其他形式的定期审查变为日常审查。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级管理机构必须认真执行各项治理措施,全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参考文献:[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4]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会计研究, 2002, (10).

摘要:本文通过对会计虚假信息的分析来对其进行深入了解,阐述其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提出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虚假信息;产生原因;应对策略

一、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数据、资料,这些决策反映了这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金流动状况。

会计信息最重要的一条属性即真实性。

二、虚假信息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记录、报告等一系列过程,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这些信息是企业的所有者及投资者、债权人分析企业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状况最重要的依据。

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之中,仍存在着许多失真问题,这对国家、企业以及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都会产生重要的危害。

三、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由于会计制度和方法的缺陷而引起的虚假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会计信息的生产依赖于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

如果会计制度不能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会计信息就无法真实、可靠地记录、披露企业的经济活动。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和执行难

第一,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设内部控制制度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比如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使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第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比较困难,主要是由于人们法制观念淡漠,习惯按经验和传统办事,同时,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影响某些人弄虚作假,自然他们也就不愿去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第三,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变成印在纸上或挂在墙上应付检查的条文。

3.政绩、业绩考核机制不完善

我国传统的考核干部政绩、业绩的机制不完善,也是影响内部控制制度作用发挥的主要原因。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

企业经营者在经济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作用。

(二)主观原因

1.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为了确保国家宏观利益的实现,采取了相应的一系列激励方法,如行政手段激励(职位晋升),保障机制激励等。

会计人员常常“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难以依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随意处置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因而失真。

2.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造假的源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实行了多种经营方式,其基本思路是单位的业绩与生产经营者个人的收入挂钩,以求得最大限度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经营者的业绩、收入有着密切联系,而经济效益必然通过数据表现出来。

会计数据越“漂亮”,就越能证明经营者的业绩,其收入也是相当可观,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受经营者主观意志左右的不真实的会计数据。

3.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一是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二是指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不足,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视国家法律法规为儿戏,缺乏基本的自我防范意识,迫于压力不得不唯领导意图是从。

4.执法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微小的处罚成本形成的反差,使得虚假会计信息现象屡禁不止。

四、防范虚假会计信息的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

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完善制度,增强企业法人的法制观念严格贯彻实施《会计法》,重点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全面贯彻执行,加大打击力度。

2.推进会计信息电算化及网络化

积极推进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加快会计电算化和会计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会计人员准入制度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一方面提高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熟悉各类相关法规知识;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来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学习审计、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相关知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4.加大对提供失真虚假会计信息行为人的惩处力度

从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收益分析告诉我们,会计信息失真之所以屡禁不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行为人受到利益的驱使。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难以完全分离。

在这种情况下,加大虚假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打击力度,使行为人无利可图应该是一种非常有效地手段。

5.加强监督

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以内部监督为基础、政府监督为主导、社会监督为补充的会计监督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

6.推进信誉机制建立和完善

信誉机制它不仅不会减少社会的总福利,而且还是治理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的一个理想机制。

比如,它依赖激励对那些恪守信用的人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激励,依赖外部监督来发现失信行为,依赖舆论监督来传播、谴责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依赖法律执行来惩罚失信者。

虚假会计信息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从而使会计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尹月新.会计信息失真:概念 原因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18).

[3]綦好东.会计舞弊的经济解释[J].会计研究,2002,8.

摘 要:介绍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和原因,最后提出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形式;危害;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准确地反映会计对象的信息。

即会计信息和会计对象的真实情况之间存在差异。

我们这里所指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明显的、重大的,导致歪曲真实情况的失真问题。

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表现形式、危害及对策做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一)成本核算不实

在有些企业为了本单位利益,千方百计在成本上做文章,违反制度规定,随意调整成本大小,将这些会计科目,作为调剂利润的蓄水池,致使成本计算数据不实,不能真实反映盈亏。

(二)原始单据不真

原始单据为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最初,有些人往往利用虚假的原始单据,达到隐慝事实真相的目的,有的依靠伪造发票、收据谋取钱财;有的偷梁换柱,变不法支出为合法支出。

虽然原始单据进入会计信息,要受到会计不员依照会计法规进行审查,但现实生活中,由于财务人员工作的局限性限制,不可能掌握或了解经济业务的全部内容,许多原始单据的真假,已远非会计人员能够辨别,有许多记载虚假经济业务和原始单据,除企业管理者和经办人员知情外,任何他人从形式上审核,都完全是真实和合法的。

(三)资产不实

在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混乱家底不清,大量资产流失,存在着账实不符现象。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干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一个完善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是在合法的、公平的竞争机制中发展起来的。

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干扰了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失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法制经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品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积累与消费,内贸与外贸等,都需要在宏观调控下使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完善。

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市场销售、资金流转、成本水平、效益状况等数据虚假将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

(三)为犯罪活动提供方便

会计信息失真,不论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必然会造成管理混乱,漏洞百出,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账实不清,可以浑水摸鱼,收入不报,成本不实。

截留利润为盗窃者开了方便之门。

伪造假造凭证,虚报冒领,虚盈实亏,更使国有资产流失。

依靠造成大量国有资产流失,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法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外部因素,也有企业管理制度不严密、会计基础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企业主体利益驱动等内部因素。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法规体系不健全,执法不严

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性以及存在于法律、法规条文中的不确定性,成为会计法制建设中的重大缺口。

具体表现在:①缺乏与《会计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

②缺乏专门针对会计违法行为制裁的具体法规及受理会计违法行为的职能部门和机构。

③对合法会计工作行为和依法办事的会计人员缺乏明确的保护措施及条款。

执法不严主要表现在对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损害国家、公众利益的行为处罚不力。

有法不依,往往比无法可依造成的危害更大。

(二)企业内部及社会的监督机制弱化

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有关人员特别是经营者,缺乏一种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早在1987年,中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就感叹道:"中国的会计监督工作很难,企业会计人员的身份非常特殊,会计工作的板凳很难坐,它要50%坐在企业的板凳,另一半要坐到国家的板凳上稍有不慎就得挨其中一板子。

"这番生动诙谐的描述,至今仍非常符合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

(三)现行会计制度本身特点的制约

会计受本身特点的制约,实际难以做到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即使完全照会计制度办事,也会产生信息失真的问题。

资产计价一般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其真实性因此会受到影响。

一些会计方法中含有估计的因素,也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例如,为了计算折旧费用,除了要在不同的折旧方法之间做出选择之外,还要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残值和清理费用进行估计,这就使会计所提供的折旧信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它很可能同真正意义上的折旧-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相差甚远。

(四)故意性失真

一些经营者决策者素质低,名利思想严重,法制观念淡薄。

为了追求本单位利润最大化,强行在本企业会计报表中更改销售收入、产值、利润等指标,来个官定数字,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四、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整治会计信息失实,不仅是建立会计工作正常秩序的需要,更是巩固经济改革成果、强化宏观控制、保证市场有序运行的客观要求,整治会计信息失真失实已是当务之急,整治的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贯彻实施会计法规,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1.健全法制,规范会计工作秩序

健全法制才能强化法治,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主要靠行政手段管理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是建立在商品生产与交换基础上的。

主体利益的变化,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迫切要求用法律来规定、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相应地也规范了政府行为。

在此基础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给违纪、违法、制假、造假者以制裁、处罚,让其得不偿失,以维护法律尊严,让法制真正起到作用。

会计工作秩序是财经秩序乃至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会计经济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环节,会计工作秩序是否正常、规范,不仅关系到经济秩序的健康运行,也关系到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地位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关系到会计事业的前途。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会计工作秩序建设的重要性,在思想上,行动上重视并加强会计工作秩序建设。

2.实施责任会计制度,完善内部责任控制体系

责任会计是一种企业内部的适时控制会计。

它是以企业内部各责任人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对象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责任会计的内容可看出,责任会计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

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明确了各责任人个人的职责岗位。

完善的内部责任控制体系,起到了目标和导向的作用,它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与内部约束机制统一起来,从而约束和引导会计人员履行和规范岗位职责,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3.完善现行会计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各方面的经济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企业财会体制也不例外。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辨证地说明了会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制度要能指导实际,但又不能盲目“超前”,否则就会与实践脱节,欲速而不达。

经济发展的波动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同时要求对制度本身适时进行相应的修正。

如在新形势下,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时,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即体现了经济形势变化结会计本身提出的具体要求。

4.“治事”、“治人”两者兼治

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可以发现失真的形式,无不与当事人追名利,工作失职、渎职相关联,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即要坚持治事,更要坚持治人,做到“事人兼治”。

5.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据有关资料显示,对会计人才的继续教育一直是发达国家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措施。

各单位和部门应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它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单位经济管理水平如何,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很大关系,不能想象一个经营管理好的单位,没有一支得力的会计队伍。

广大会计人员要自觉参加继续教育活动,市场经济要求会计人员具备T型知识结构,即专业知识要精通,相关知识要广博,也就是说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掌握一定的科研,生产技术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金融、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成为懂经济、善理财、会管理的人才。

6.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建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会计人员强化道德约束,防止和杜绝会计人员有工作中出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措施。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贝尔考依在其《会计职业道德》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会计职业包括会计信息的产生与签别过程,它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制订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以及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一般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使用,源于他们对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所持有的高度道德水平的信赖。因此,会计职业技术教育道德是会计从业者维护其职业技术教育威信和高度直观的关键因素。”会计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的重要组织部分。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不仅包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方面,还要具有勤业、精业的内容。

因为只有勤业、精业,才能具备敬业的精神境界,追求崇高理想,才能完成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光荣使命。

7.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

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近年来被摆到重要位置,适应了形势的变化、经济发展的需要。

注册会计师执业机构为社会中介机构,可实施对政府与会计主体行为的双重监督。

在国外,执业会计师也称为“经济警察”,这部分人员业务素质较高。

由于注册会计师履行的社会监督具有客观、公正、权威及综合性强的特点,在推选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将发挥出重要作用。

会计信息失真与对策研究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本文主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首先对会计信息管理失真问题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的内部控制原因;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旨在内控准则指导下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推动社会化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竞争,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关注。各企业的财务报告披露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因此,失真的会计信息、虚假的财务报告无可避免地将给企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相关指引,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表现

(一)核算失真

一切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基于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对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确认,以计量报告的形式,为后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主观上适用核算办法选择错误,系统原因导致账目错误等不良现象,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各项经营和管理费用计算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披露失真

企业财务报告及其报表附注等是企业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上市公司需要将自己的财务报告对外披露,国有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经营成果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披露,其他类型的企业也需要生成财务报告以便其管理者或股东了解企业营运情况,但在这个披露的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信息披露内容与实际经营成果不符、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现象,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判定。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原因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企业决策出自“一言堂”,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这样的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无章可循,会计信息披露无法可依,谈何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控制活动执行度差

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中,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制度有制订但是执行性差,例如,企业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出纳不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但某财务主管因人手不足仍由出纳编制,且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导致了出纳私制银行对账单和余额调节表,不能真实体现企业实际账户余额,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的内控制度未有效被执行,同样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

(三)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基层财务人员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传递给管理者,导致企业投资失误造成损失,如德国国家银行向雷曼兄弟打款3亿欧元就是因为在要命的10分钟内信息沟通不畅导致。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根据前文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对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环境的整体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彻底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对财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极其重视,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对新进财务类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脱岗岗前培训,重点对企业的'财务电算化系统和企业内控制度等进行系统培训;工作过程中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培训,通过道德讲堂和廉政教育,提高公司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质量。比如,我国某地区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员明确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核算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模式,对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分散性优化。通过将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建立在多元化、分散性以及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股权结构之上,有利于将企业原本单一化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从管理层面上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构建新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职工的角度出发,积极地组织各项培训和管理活动,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此举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创新发展作用。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吸收各个地区实体以及战略投资者,作为企业的新型股东。利用债权转换股权的方式,丰富企业股东的组织结构和参与类型。配合更完善且独立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出公司董事对于会计信息核算工作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会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明确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通过采取积极有效地管理措施,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蜀虹.浅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6(7).

[2]高小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唐雪松.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摘要] 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非常严重,它直接影响到正常的经济秩序和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会计信息失真就等于会计信息失去价值会计工作丧失生命,同时,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经济后果也是十分严重所以无论从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还是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首先详细的讨论了目前比较普遍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基本现状,其次探讨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众多复杂原因,进而考虑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对策。最后引发出关于该问题的一些现实思考。[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 会计制度目录1导论 31.1本文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31.2本文研究方法及目的 42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表现形式 43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提供虚假信息,取上市资格 虚列投资项目,取配股、增发资格 利用关联关系,将上市公司作为控股股东圈钱的工具 利用虚假信息操纵股价牟取暴利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 会计法规执行的严肃性不够 会计管理体系与执法体系不统 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差 会计环境变化与会计方法变化的不同步性 74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 加大有关会计法规的培训和执法力度 加速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 强化完善会计监督体系.建立对国有企业定期审计制度 加强社会会计监督机制 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 85参考文献 8

会计失真原因的另类分析及治理对策摘要:对于会计失真的分析普遍地是将其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为了对症下药,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会计不实与会计造假两个方面分析原因,才能使对失真的法律责任的衡量与诚信标准的度量挂起钩来,并从这两个不同性质的会计信息失真类型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不实;会计造假;原因;对策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和社会经济资源的无效配置,使社会交易费用越来越高,且误导政府监管工作,使监管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单位机构的财务风险,致使整个社会经济陷入危机之中。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寻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会计信息真实性相反,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及公众的相关决策带来误导的一种会计工作现象。为了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需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恰当的分类。有关这一方面的分析,普遍地是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可能是主观理解的局限性,也可能是客观设计的局限性)引起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情形。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操作原因。这种分类是从纯技术角度出发的,它不能明确地把会计信息失真与责任度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本文从会计有意造假和会计无意不实两个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独到的分类。会计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先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的无意不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至于如何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不实,主要有以下四个标准: (1)当事人有无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 (2)失真在会计核算中暴露的程度; (3)责任人是否得到经济及其他利益; (4)会计纠正是否顺利。只有准确运用这四个标准,划清会计失真的类型,才有助于具体分析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深层原因。(一)会计不实的原因分析1.会计工作自身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大致包括: (1)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其中某些适用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如经营政策、财务政策、经济效益的调整等)加以合法的变更。正是由于会计程序和方法有了可选择的空间,自然就会产生会计结果的不确定性。(2)会计判断的复杂性。有很多会计业务处理都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经验、知识水平和实际驾驭能力,所以不同阅历、不同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所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同的。(3)价值与价格的背离。会计信息是一种以货币形式对价值运动进行反映的财务信息,由于价格与价值之间的背离致使会计信息经常存在偏离实际的情况;加之企业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往往不同步,使会计计量不可能达到与价值在量上完全一致的精确程度。(4)在会计技术中,判断和估计的应用贯穿始终。会计信息的加工交换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的,由于假设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2.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较低。现实中,会计人员受过大专以上会计教育的只占少数,未受过真正的会计专业训练和考核的占多数,因此,不少人员对会计法规、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够,理解不透,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错误。另外,一些单位在会计聘用制度上不是任人唯贤、量才适用,而是相互拉拢、任人唯亲,致使会计从业人员业务不成熟或技术低下,不能正确地应用核算程序和方法。3.会计的法制环境不完善。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尤其是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出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同时,现有的制度、法规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状况的不断变化,不免带有主观性和“时滞性”,且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现实情况,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出入。4.会计准则具体应用的可选择余地过大。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比如,重要性原则的应用,由于舍弃了那些相对不重要的信息,就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二)会计造假的原因分析1.社会价值观念的滑坡。社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造假是会计人员见利忘义、道德败坏造成的,这罪名对于会计人员未免有点太过分。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因素,除物质条件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联想当前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和思想文化的同时人们也学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提供者和监督者必然也会受社会的影响。作为会计工作者,其会计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领导压力外,还有社会的压力。例如,有些企业领导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但这个领导并非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改善企业职工待遇,或者为了粉饰企业财务现状,美化筹资形象等。此时,会计人员不顾一切坚持会计不造假,甚至公然向监督机关揭发,那么他不仅不能继续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或者受到加薪奖励,而且很可能失业。2.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如企业与经营者的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先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做的贡献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奖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诱发了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带来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社会及心理基础,并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3.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利益主体。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谁拥有经营权谁就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就有可能左右会计操作,导致会计信息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造假。4.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受限。会计工作的独立性问题有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即被赋予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双重职能,既有对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监督的职能,又有对企业经营者监督的职能。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应该没有利益关系,监督者在人事上、经济上应独立于被监督者。会计工作要做到如实反映经济活动,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就必须在经济上、人事上、法律上独立于企业存在。但经济控制论认为,会计只是经营者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会计人员在经营者的领导下,会计人员在组织上、经济上依赖于经营者,且在法律上没有独立地位。正因为目前会计人员还不能够独立于企业存在,所以会计工作也就很难做到超然第三者立场而不造假。5.违规主体与处罚客体常常错位。在一般的社会观念中,人们通常把会计违规的责任归咎于会计人员,而忽视了幕后的策划者和操纵者;或者把对经营者的处罚转嫁到单位头上,这样就出现了处罚客体不是违规主体的错位问题。在惩治这种违法犯罪活动的立法指向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例如, 1999年新颁布的《会计法》第六章第四十三条规定:“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以对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于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对其中的会计人员,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从中就可以看出其对于企业经营者的处罚仍很轻,而对于会计人员和单位的处罚较重,而处罚的结果往往是会计带人受过。6.会计外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会计信息造假已形成了局面,但是受查处的依然是少数,可见外部监督没有起到作用,缺乏连续性、制度性,这种不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使会计造假有了生存空间。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一)会计不实的治理对策因为会计信息不实主要是由于客观环境等因素所引起的,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专业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会计信息失实是可以规避的。1.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素质。首先,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财会和会计师从业资格条件。其次,建立专业资格确认制度,在坚持目前的专业资格“考、评”结合的制度基础上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重视学历因素。最后,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更新知识。2.缩小会计准则具体应用的可选择空间。首先,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规划应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有科学性和超前性的分析和预测,从而使会计的改革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要注意协调好有关利益集团在准则制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关系,使各方利益都能够在有关准则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消除或减少其对准则的抵触行为,增加制度的透明度以提高准则、利益的认同感。再次,参照国际会计惯例,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选择的范围。最后,在运用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标准对会计事项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反映过程中,不能凭主观臆断,而要立足于客观实际,要符合政策法规、准则、制度的规定。3.改善会计工作的客观环境。首先,充分估计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力争在事前控制会计不实的问题。其次,要大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具体包括: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健全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与保管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档案制度,等等。最后,要切实将财务公开制度和年度审计报表制度引向深入,营造会计信息逐步向“透明”、“阳光”过渡的客观氛围。4.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及时性。在财务信息透明度方面,要求企业不但要综括反映还要明晰解释,不但要全面报告还要重点陈述,不但要主要揭示还要附加说明,不但要披露当前期间还要提供以前期间。只有这样才能规避会计披露环节的无意不实。(二)会计造假的治理对策相比会计不实,会计造假是由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并且是会计信息失真中最严重的一个方面。因此,会计信息造假就应该成为当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的重心。1.树立全社会的诚信观念。只有全社会对诚信有了高度的认同感,造假行为也就失去其社会根源。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从思想上治理会计造假。2.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只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得到的薪金与奖励和所承担的责任相平衡,他们才能够正常的工作。并且应该对举报者进行奖励,由于不能完全排除举报者姓名被泄露的可能,检举人就有可能被打击报复,所以要使知情者积极检举,就应该给予奖励,使他们所冒的风险能够得到收益。3.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企业内部通过治理结构的创新,努力使企业内部权利得到相互制衡,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企业外部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和政府审计等监督工作,使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能够被及时发现并制止,减少损失。要从立法上对造假行为的主要责任者的法律处罚予以加重,使直接受益人不敢授意、指使他人造假。4.改革中国的会计师制度。按中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既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制,也可以是合伙制,两者在开展会计业务方面具有同等资格,所出具的会计报告也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但两者在承担清偿债务的法律责任上存在极大差别。与合伙制相比,公司制事务所出现执业过错,出资人既不负担无限责任也不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大多数会计事务所承担的责任较小(有限责任),进而才参与公司会计信息造假,出具假的审计报告。如果实行合伙制,那么会计事务所为了自身利益就只能规范执业。这样经过对会计师制度的改造,就可以加强民间审计的作用。5.实行会计委派制,国家应当设立专门的会计局实行会计委派。会计委派制的实施,首先要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委派人员只对企业的会计活动进行监督和指导,不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予以干涉。如果企业有违法行为,应该有专门的执法机构进行查处。其次,为了防止委派人员与企业经营者形成默契或由于工作原因委派人员无法再在原企业进行工作,委派人员应该定期更换。再次,对委派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最后,把委派人员的收入与被监督企业相分离,使会计监督工作具有独立性。对于委派人员工作成绩突出的,应该给予奖励,使委派工作能够收到实效。会计委派制为会计人员独立履行职能提供了条件,从制度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产生,可以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使年度审计以及其他形式的定期审查变为日常审查。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级管理机构必须认真执行各项治理措施,全面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参考文献:[1]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3).[2]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4]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J].会计研究, 2002, (10).

毕业论文会计信息失真

本文试图从会计理论体系方面,首先明确“真实的会计信息”与“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内涵,然后研究基于我国实际国情的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与客观原因,并提出根治问题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界对应的理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研究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连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特点都不知道,仅仅凭自己主观上的认识和对一些实际现象的理解就来探讨怎样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是轻率的和不负责任的。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密切联系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 of rights of determining accounting rules)是指关于会计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其执行的制度安排。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方式一般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right of determininggeneralaccounting rules),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rightofdeterminingresidua1 accountingrules),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谢德仁,1997)。 会计大师西蒙(Simon)在1997年就提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的思想,更关键的是他区别出了指导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程序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和“结果理性(rationality of outcome product)”的重要理念,这就为判断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了源于会计理论体系自身的“标准”。所谓“程序理性”是指行为是适当考虑的结果,该行为就是程序理性的,因此,行为的程序理性取决于它的产生过程。所谓“结果理性”是指在有既定的条件和限制所规定的范围内,当行为适合于达成既定目标时,它就是结果理性的。 这样,根据西蒙的程序理性观,会计强调的应当是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等行为程序的理性,所以,会汁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照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度安排权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那会计信息就是真实性的;如果不是,那会计信息就是非真实性的,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从会计理论体系给“真实性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下的定义。 从企业经营管理角度考虑,真实性的会计信息是指会计信息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营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营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谭劲松,2000)黄世忠(1999)给会计信息失真所下的定义最直截了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真实地反映虚假的经营业务”。 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1)从失真产生的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导致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导致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假账真算”;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这两种情况也有可能同时存在,即“假账假算”。(2)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3)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本文重点在其它文章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会计制度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 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安排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ar。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就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变因素很多,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经营者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在无形中“鼓励”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 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有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委托、代理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代理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代理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帐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帐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帐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另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也有缺陷。当然,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总是存在的,如同一会计事项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对其揭示的要求也不一样,对其会计处理就不能提出唯一的要求,必须分别情况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表现、原因、危害和对策进行了分析。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的生命。然而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却越来越严重。财政部曾多次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得出了我国80%以上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结论。郑百文、银广夏等会计造假丑闻更是接连不断。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及表现 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对它的使用者而言失去了真实客观性,它可以分为主观会计信息失真和客观会计信息失真。客观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物价指数变动、币值变动,会计原则之间不协调导致主观方法介入等客观因素导致的会计失真。一般说来,会计人员无意识的失误也被称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它是无法避免的。主观会计信息失真是相关人员由于利益驱使而人为制造的会计信息失真。这就是通常人们比较关注的会计信息失真,本文所讨论的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主观会计信息失真。 目前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个别会计人员挪用公款,贪污公款,而是以法人为主体的集体行为为主。单位负责人胁迫或诱使会计人员做假帐、假表,玩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有的甚至串通注册会计师做假审计报告。具体表现为:第一、多列费用,少计收入,甚至帐外设帐,截留收入,以达到偷税逃税的目的;第二、少列费用,早计收入,虚列资产,虚增利润,以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第三、低估负债,高估资产;取贷款和投资;第四、出具假凭证,办理假手续报废资产,转移国家资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而是多个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从主体角度分析其原因,才能更好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方面原因主要有: (一)政府原因。1、政策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鼓励部分产业、行业、企业优先发展,势必无益于形成良好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例如政府对三资企业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必然迫使另外一些企业降低价格从而减少了企业利润甚至丧失企业竞争优势,他们转而寻求会计造假来维持生计、扩大利润。2、会计制度制定方面的原因。政府可以说是我国会计制度制定的唯一主体,它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制定会计制度往往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例如争取更多税收、实现产业升级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他主体的利益。这种由政府单一制定的会计制度必然是不完善的,因此其他利益主体弄虚作假以维护自身利益再所难免。3、政府的保护伞作用。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切断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政府的保护下,国有企业可以通过会计造假来达到其偷税漏税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虚报资产、利润等手段也常常用来粉饰地方政府业绩或者转移国有资产。4、政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管理能力方面的原因。这表现在一些政府人员放松了对新《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对已经存在的会计工作不规范甚至会计造假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政府与其他国家机关如财政、税务、统计、审计等部门协调不力,从而导致了信息闭塞和滞后,妨碍了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5、政府参与造假。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为了一些所谓献礼工程指使或强迫会计单位造假。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处机制,国家和社会监督未起到应有作用,因而问题相当严重。 (二)单位负责人原因。从主观上看:1、动机不良。单位负责人往往授意或暗示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信息来实现其不良动机。这些动机主要包括:(1)出于筹资的目的。一个财务状况不佳的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包装其财务报告提供不实信息来“圈钱”。地方企业为了赢得政府支持或获得银行贷款,往往也会夸大业绩。(2)意图偷税漏税。单位负责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提供虚假的纳税申报,隐瞒企业和自身的收入。日前发生的刘晓庆税案正是典型一例。(3)减少信息披露成本。披露会计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更重要的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披露可能给公司带来致命打击。因此单位负责人出于减少信息披露成本的考虑,在信息披露问题上往往采取消极的态度。(4)“官场情节”。目前,仍有极少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单位负责人为了粉饰业绩、制造政绩而指使会计人员造假。2、两类意识不强。(1)法律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存在设立二套帐、三套帐,私设“小金库”等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法律意识的薄弱。(2)依法纳税意识不强。这表现为部分单位负责人依然把纳税看成是税务机关对企业的“盘剥”,而未看到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税收为企业建立良好宏观经济环境的作用,因而没有树立“依法纳税光荣”的思想。

这里有一篇,参考一下会计信息是一种经济信息,它主要用货币来表示,以表明企业在一定的时点上或一定时期内资本运动的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是一个特定主体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凭证、帐簿和会计报表,尤其是会计报表,可以传递有关财务状况、经营及其成果以及现金流转情况等等方面的历史信息,经过对这些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还可以获得有关经济活动变化趋势的预测的未来信息。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广泛。 然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秩序不佳,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一、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看是管理问题,或者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但目前会计信息普遍失真,必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原因。 具体来说,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企改革缓慢,现代企业制度还未真正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而实质上还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正因为如此,权责不明确,使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会计信息的大环境离不开政府法律法规、市场监督机构行政制度的支持。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信息混乱,各个机构、公司常为一己之利,铤而走险。公司缺乏最起码的自律意识,恶意违规屡见不鲜,国家这个宏观调控之手就更为重要。在我国主要是通过《会计法》和《公司法》与《证券法》进行约束监督管理,但我国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没有一个成型的管理者市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无法量化,或对国企决策层监管力度不够,或者政府职能部门交叉管理,政出多门;一方面是国企怨声载道疾呼政府干预过多,另一方面却是政府职能部门满腹委屈,难以考核国企赢利能力及强化国有资产的管理。 3、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滞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任何信息都来自于人的活动,会计信息也不例外,不同的人事管理制度会对人的意识、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其中,所有者与经营者是一对关系最为密切的利益主体。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而经营者关心的是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利益冲突。 4、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东部与西部等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账、设帐外账、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5、监督机制不健全,也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企业内部监督控制存在着局限性。从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主体看,企业的会计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会计人员的工资报酬是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因此,出现了许多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长利润"或"经理利润",而不是企业经营成果的真实反映。其次,对企业的社会监督、政府监督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目前从我国对企业会计信息监督机制看,企业外部有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虽然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已得到迅速发展,但其执业范围狭窄,除公司企业和"三资"企业年度会计报表需审计外,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尚未列入注册会计师法定审计业务范围。再则,由于社会中介机构之间有不正当竞争的现象和一些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较低,使有些经审计确认的会计信息仍缺乏可靠性。 6、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制定比较完善的财经法规制度只能起预防经济领域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减少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概率的作用,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是否能将违法违纪者绳之以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和会计人员因此对法律孰视无睹,法律观念极为淡薄,一些执法机构也往往有章不循,执法时随意性大,从而助长了部分经营者的违法行为,使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朝量化方向发展。 7、会计人员本身素质与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有很多方面,如企业的纳税意识不强,市场上仍然存在不正当竞争等,也会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我认为主要的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以上各点。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现在生活中日趋严重,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产生了重大的危害,概括起来,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递错误信息,误导经济行为。例如一项投资技术决策,要建立在过去经济业务数据的分析基础之上,若提供的会计资料虚增了投资额和成本,使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必然会放弃这一项目,失去市场机会。反之,则会使一份实际不可行的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立项。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所谓盲目建设,新建项目效益不佳等,与此不无关系。 2、损害各方利益,导致企业亏损。会计信息失真仅仅是一种表现,其实质关系到经济利益的分配。从一项虚假的购销经济业务分析,若入帐价值大于实际价值,其中只能包含有不正当的购销行为,使有关人员获得好处。再者,从会计处理的程序和过程来看,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受着经济利益的支配。如折旧的计提,费用的摊销、存货的计价等会计方法的改变都是按照某种利益需要而进行的。 3、扰乱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些问题,如假造会计票据,乱摊成本,搞"两本帐"隐瞒收入,偷逃国家税收,转移国家资金搞"小金库"等。这些行为使企业秩序混乱。失真的会计信息是经济犯罪的护身付和温床。如公司集资有关法规在注册资本金,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等均有具体规定,但有的通过歪曲会计信息,使得集资披上合法外衣,造成不法分子从中大量捞取外块,挪用集资款。 4、会计信息失真削弱了国家财经法纪的权威性。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使在执行国家财经法纪上打折扣,或者说是在实际操作中降低了执行财经法纪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财经法纪的践踏。 综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特别是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来看,我们可以了解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也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三、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要通过持股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权,增加股权之间的相互制衡,构造多元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公司财务行为,加强监事会监督职能,通过相关措施完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体系,增强内部监控机制。 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2、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用人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变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在按劳分配为基础下,在收入分配上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分配方式,如年薪制、股票期权制等。另外,要逐步缩小各种收入差距。 3、建立健全内部、外部控制制度,重点建设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其公证和监督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将许多权力下放给企业,企业内部财会管理成为企业一切管理的基础,也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基础。各级政府部门应组织力量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应强化《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的全面贯彻执行,整顿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行为,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在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水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机构的专业性社会公证和监督作用。同时可规定在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会计报表必然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才有效,并逐步使所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报告都要通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4、严格执法,提高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新修改的《会计法》对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加大了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打击力度。但能否严格执法成为重中之重,各有权部门要充实力量,加强执法力度,使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者得至法律的制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5、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加强对会计证的管理。对会计证培训班资格要严格审批,并对其师资及教学质量进行经常性的考核、监督,以保证持证会计人员真正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其次,应重视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的聘任和年度考核工作。再次,要切实抓好会计人员的经常性管理和后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前提,使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总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需要,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企业要想闯出自己的路子,就必须注重会计信息质量,想方设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真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认清楚它的危害性,将对策时刻运用于会计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信息正确运用于企业的决策过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毕业论文

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对策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会计信息质量在我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影响到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削弱宏观调控能力,而且可能导致企业微观决策失误或贻误战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会计信息失真谈一些看法。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对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经济业务失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虚报利润或亏损。二是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三是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1.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2.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3.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4.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造成社会不稳定。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1.会计工作中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我国在会计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司法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许多问题只是调账或轻微罚款了事,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会计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了许多不利后果。一方面,直接纵容了代理人在会计信息上作假。由于执法不严,使代理人作假所承担的风险相对于其从中获得的利益来说很小,因此客观上纵容了他们冒险作假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对于一些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惩处不力,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成为一些人的时尚,从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在影响到受托代理人员时,会计信息也就难以达到应具有的真实性。2.会计规范体系尚不完善。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对外提供财务报表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准则的广泛适用性和准则本身某些既定原则的影响,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随着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化,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准则选择范围,对同一经济事项,往往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也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企业对存货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有不同的影响,究竟采用哪种方法才算做到如实反映?“真实”的涵义应是“跟客观事实相符合”,理应具有惟一性,不能说对同一事物的同一方面有多个不同的却都是真实的反映。此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实践还存在着一定的时滞,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当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出现时,很难找到长期有效的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3.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判断和推理,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此外,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致使素质差的不下去,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不够重视,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容易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乱用会计科目、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等。同时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不强、会计人员执业判断能力不足、会计人员法制意识较差等原因也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准确性。4.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单位的会计本身监督,有些企业没有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有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与控制制度不完善或不能发挥作用。外部会计监督包括政府部门会计监督和社会审计监督。在政府部门会计监督方面,政府部门监督主体多元化,职责不清;政府部门监督中执法不严的现象比较严重;部分执法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影响了政府部门执法形象。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执业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部分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职业道德不高,缺乏质量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执业质量较差。5.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某些单位负责人为谋取私利、小团体利益或粉饰领导政绩,一方面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处理不实业务,篡改会计数据,填制虚假会计报表,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由于过去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会计责任主体的规定并不明确,采取的是多重责任主体形式,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其他人员都作为会计责任主体,结果出现了多重主体、无人负责的现象。6.由于采用计算机记账带来的一些问题。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趋势。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计算机素养普遍不高,加之现有软件普遍在安全性方面存在缺陷,使得使用计算机的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往往存在许多漏洞,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真实性,这个问题由于其“不可见性”,其危害性可能更大。四、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1.增强法制观念,全面落实《会计法》。《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工作的准绳。新《会计法》进一步强调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大了对单位负责人的处罚力度,为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障。因此,加强对新《会计法》的宣传和学习,提高对新法规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重要意义。2.全面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并对会计的不确定事项作出必要规定。首先,最终制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变化有较科学和具有一定超前的分析与预测,使会计的发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避免未来环境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其次,对于准则中的某些释义和定义要有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如果某一定义和释义可能会有多种理解,则应对各种可能的理解均作详细的阐述,表明各种理解的适用情况,以免给准则的使用者造成误解。应顺应经济及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现象如衍生金融工具、商誉、人力资源等尽快加以研究,制定确认的标准和方法,保证信息质量。3.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后续教育和培训制度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保证。首先,应全面实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重点是实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其次应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会计理论和实务教育两方面的内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应放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首位。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才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4.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严格执法。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发现的违纪问题,按照《会计法》有关规定及时处理。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未经审计签证的会计报表不具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同时对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审查签证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对弄虚作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5.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加强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独立性。通过实行委派制,可以保证会计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完全受制于企业负责人,避免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这种两难境况。从目前情况来看,该项措施确实起到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同时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明确单位领导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是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6.尽快制定与会计电算化有关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普及,计算机与会计工作已越来越密不可分。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也是滞后于实际工作要求的,必然会影响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准则,来规范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 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经营以及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水平。本文主要结合企业内部控制理论,首先对会计信息管理失真问题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出现的内部控制原因;最后,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重点探究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旨在内控准则指导下提供一些可行性较高的参考意见,推动社会化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关键词: 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资本市场的竞争,社会各界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越来越关注。各企业的财务报告披露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窗口,因此,失真的会计信息、虚假的财务报告无可避免地将给企业乃至社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2008年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相关指引,为分析会计信息失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意见,有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财务风险。

一、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表现

(一)核算失真

一切的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基于通过会计核算的方式,对企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确认,以计量报告的形式,为后续的经营和管理活动,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但是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主观上适用核算办法选择错误,系统原因导致账目错误等不良现象,从而容易导致企业各项经营和管理费用计算失误,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

(二)信息披露失真

企业财务报告及其报表附注等是企业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总结和体现,上市公司需要将自己的财务报告对外披露,国有企业需要将自己的经营成果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披露,其他类型的企业也需要生成财务报告以便其管理者或股东了解企业营运情况,但在这个披露的环节,往往也会出现信息披露内容与实际经营成果不符、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现象,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判定。

二、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原因

(一)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相容岗位未有效分离,企业决策出自“一言堂”,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这样的企业财务核算工作无章可循,会计信息披露无法可依,谈何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控制活动执行度差

企业在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活动中,针对会计信息失真制度有制订但是执行性差,例如,企业建立了严格的资金安全管理制度,要求出纳不能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但某财务主管因人手不足仍由出纳编制,且未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导致了出纳私制银行对账单和余额调节表,不能真实体现企业实际账户余额,给企业造成损失。企业的内控制度未有效被执行,同样会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出现错报。

(三)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不畅通导致了企业管理者不能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基层财务人员发现问题后不能及时传递给管理者,导致企业投资失误造成损失,如德国国家银行向雷曼兄弟打款3亿欧元就是因为在要命的10分钟内信息沟通不畅导致。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根据前文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之后,可以了解到,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许多,对于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环境的整体稳定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提高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视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彻底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提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效率。我国大部分企业都对财务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以及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训极其重视,如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对新进财务类大学生进行为期半年的脱岗岗前培训,重点对企业的'财务电算化系统和企业内控制度等进行系统培训;工作过程中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培训,通过道德讲堂和廉政教育,提高公司财务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对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综合管理质量。比如,我国某地区的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管理人员明确地认识到了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会计信息核算管理工作的影响。因此,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模式,对企业内部的股权结构进行了分散性优化。通过将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建立在多元化、分散性以及具有一定灵活性的股权结构之上,有利于将企业原本单一化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从管理层面上加大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构建新型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从企业内部职工的角度出发,积极地组织各项培训和管理活动,提升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以及其他部门的员工对于内部控制的认识。此举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具有极强的创新发展作用。通过实施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吸收各个地区实体以及战略投资者,作为企业的新型股东。利用债权转换股权的方式,丰富企业股东的组织结构和参与类型。配合更完善且独立的董事会制度,充分发挥出公司董事对于会计信息核算工作的指导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会对企业本身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还会对国家宏观调控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明确认识到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通过采取积极有效地管理措施,不断地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对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蜀虹.浅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贸实践,2016(7).

[2]高小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治理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9).

[3]唐雪松.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治理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8).

主要四部份: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四、治理对策(可以浅谈国家会计法规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会计 教育 作为一种专业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过硬专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会计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会计人员的个人工作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会计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财务知识和专业 会计知识 是当前我国会计教育需要加强的重要的部分,丰富会计人员的视野和知识水平,以及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是会计教育的主要目的.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时代的发展对培养所需要的会计人才的方式和内容都有了新的要求,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体制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而提高我国会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我国会计教育中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对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的发展进行展望,期望为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会计教育;现状;发展

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发展,同时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会计人才的需求也是如此.现如今我国的会计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相关的教育理念不够明确,学习体制不够完善和目标的脱离现实等都让我国会计教育的水平相对而言比较低下,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等都不满足社会的要求.我们想要提高我国的会计人员的水平就必须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完善会计教育的体制、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才能够拉近我国与世界会计人员的水平,促进会计教育的发展.

1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

实践与理论分离

现如今我国的会计教育大都是直接向学生们灌输会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学生们不仅没有对会计知识产生足够的认识也丧失了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为了拿到一个会计资格证书,不注重会计知识的学习和会计的实践体会.其中重要的两个原因如下:其一是会计教育的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不当,学生们所学到的会计知识与实际生活不符,不能在生活中进行验证,故而很多的会计方面的知识都是学过就忘,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应用,当遇到相关的问题时又临时去学习,不仅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并且再次学习的效率也不高,仅仅从书面知识上了解大概不能够仔细的理解所讲述的内容.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对人才的培养都是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同时各种行业的知识也都有涉猎,不再仅追求术业有专攻反而向着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方向前进[1].我国在进行会计教育的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计比较单一,除了一些必要的政治课程和数学课程之外大都是相关的会计课程,并没有设立一些其他的人文、科技等课程.这种课程安排让学生的视野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其他知识方面处于弱势,尤其是计算机方面.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所以会计教育的课程安排不能够合理,不能够为我国提供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其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过少,不能够熟练的做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生一般都是生活在校园的环境中,很少接触到市场和经济环境,对很多的企业的知识不够了解.并且会计教育的课程中只包含一些基础的理论课程和大范围上面的理论知识,对于很多的企业的会计知识的细节不够详细,老师们不能够对企业中的很多细节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只能够靠背的方式学习会计知识,在毕业之后不能够符合企业的人才要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比较困难,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教育的目标不够明确

我国的会计教育的培养目的是向社会输送能够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才,期望弥补我国在会计行业上面的人员缺失.在刚改革开放时,这种会计教育的目的能够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不过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对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了更高水平的要求,会计教育的层次、深度和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提高我国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这一改变的必然结果.同时,市场和经济的变化多端和会计教育课程上课程变化都没有对会计教育的目标进行明确的定义,也模糊了会计教育的培养目的.

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会计教育的体系和体制不够完善让其为社会输送的会计人才的效果打了折扣,不能够发挥其真实的作用.其一是会计教育的专业设置不符合时代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在专业课程的确定和排位上,领导们时常对专业的安排上比较随意,合并和增减专业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长远的会计人才培养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计划没有贯彻执行.我国的会计教育课程上,出了一些有用的相关专业外还设置了其他一些专业,这些专业都是没有很大实用价值,是一些可有可无的专业,与实际生活的相关性不强,不能够锻炼到学生的能力和开拓视野的效果,浪费了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会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只对会计方面的知识有很浅显的了解,既不能够满足会计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新时代对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计划,并且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和专业技能低下等都是我国会计教育体制不完善造成的后果.会计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分类也符合课程的内涵,造成专业的设置和分类等设定不符合时代要求.其二是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比较少而且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等都让会计教育的课程设定不符合人才计划的要求.很多公开的课程都添加到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课程中,很多科技、社会和一些会计课程都被忽略了,培养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不能够符合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知识的范围面比较窄,其他行业的知识又不了解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的今后的发展,综合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在工作中可能受到很大的打击.其三是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与时俱进也不够完整.我国的会计教育方面关于会计知识的教学大纲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学内容也存在着异议,让高校在进行会计教育中难以抉择,教学内容一般都是集合大部分教学标准的共同部分,并且没有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很多年都沿用同一会计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所接受的会计知识系统没有与时俱进不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不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的专业课程的知识上面存在重复的内容,浪费同学和老师的时间也没有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如会计教育中的成本控制内容在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上都有讲述.

教育理念不明确

我国会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的不明确是我国会计教育落后的根本原因,这种理念的不明确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找不到教学的主次,学生们也相应的不能够取得较好的会计能力,学习能力不满足社会的需求[2].这一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比较注重对人才的专业技能的提高忽视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大多数老师和家长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等的要求比较严格,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只要学习好就一切都好的意识,不关注其他方面技能和知识的锻炼和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也比较重视那些重点的科目,在很多综合性的素质培养的课堂上做其他事情,个人的素质没有得到提高,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会受到很多的影响.其二是对专业技能的重视超过了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定.会计是一个对企业的财务有着很大影响的职位,做好会计的工作与个人的职业素养和法规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我国现如今有很多会计人员没有遵循法律的要求而贪污受贿等给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加强会计教育中法律法规内容的讲授是十分必要的,要让会计人员在心中设定一杆秤,衡量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标准.其三是在会计教育中看中学生对学习过的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不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会计是一项管理经济的工作,需要我们在理论中思考,在实践中学习,在思考中理解和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去.老师们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并且运用到工作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对今后学生在工作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3].不过从我国的会计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的会计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在利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和分析,书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比较的枯燥无味,仅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而已,没有引发学生对这一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分析.

教育层次分层不清晰

我国的会计教育的层次分层不清晰,比较偏向于会计学历方面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会计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更加倾向于会计学历层次的教育,很多的专门的会计教育机构都相继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发展可能会导致会计行业的人才的严重缺失.我国会计教育在层次上分层不清晰的问题虽然还没有显现出来,但是还是能够从会计教育的结构上可以发现,并且随着社会的继续发展这方面的问题早晚都会给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我国如何对会计教育进行改革来为企业输送更加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以及增强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个人竞争力等都是现如今所面临的亟待解决会计教育行业中的问题.我国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针对会计教育这一方面进行改革,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和环境的多方面考虑,不断地完善会计教育的专业和课程的体制,以及会计教育的层次分类等增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素质,为我国经济事业的正常发展提供一份保障[4].

2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前景展望

在现如今的社会发展趋势下,我国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这既是我国会计教育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当我国的会计教育跨过这一道阻碍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会计教育前景十分好,需要我们能够对此进行正确的引导,实现我国会计教育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我国会计教育需要更加贴近国际水平,向着国际化的水平发展是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想要更快更好地实现目标需要我们对会计教育的教师、学科等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其中教师方面的国际化发展就是在会计教育中要首先培养或者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只有在这一方面上的资源足够丰富才能够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会计人才,是实现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基石.我们在组建更加靠近国际化的会计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注重会计教师的自身的会计知识的储备和更新,增加会计教师的来源通道,保证会计教育中教师自身会计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为保证培养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中的会计人才奠定基础.另外还要建立一个相关的会计知识的交流会,并对会计教育的老师们进行分类和分层,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毕竟老师资源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必备资源之一、老师们的影响对学生们对会计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以及是否会进一步的探究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对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老师水平的国际化也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这是会计教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柱之一.另一方面的发展趋势就是学科的国际化.我国在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后教育的观念逐渐向国际的教育观念靠拢,迟早只看重学历而不注重自身的工作能力的观念将会逐渐被企业淘汰,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方面发展的工作能力强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所以会计教育向着会计学科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方向[5].对会计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是最佳的促进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在这种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将会计教育的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到相关的会计知识也要对其他学科有所涉猎,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也可以酌情删减,为快速培养人才提供所必须的时间.其次是对老师们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向着学生们更加喜欢、老师们更加轻松的方向进行,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为培养学生更强的工作能力做出贡献.

3 总结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会计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新时代人才,会计教育的发展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克服困难,向着更加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教育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财会通讯,2011(12):26-28.

〔2〕李震.我国大学环境会计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会计之友,2011(18):120-121.

〔3〕王秀芬.河南省会计本科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71-174.

〔4〕吴平.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3):112-114+120.

〔5〕__斌.国外会计伦理教育:现状与启示[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3(03):50-56.

摘要:保险企业会计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与一般企业会计特征不同。在当前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保险企业会计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存在,给保险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因此,需要针对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进一步对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有效防范,为保险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防范 措施

一、保险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保险机构自身经营理念不成熟

我国保险行业起步晚,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 经验 都有所欠缺。在当前保险行业发展过程中,更重视对企业规模的扩大,部分保险企业甚至将保费规模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下属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不计成本来争取实现保费规模的扩大,这不仅会增加保单获取成本,而且还不利于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2.保险企业财务费用政策和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

当前,保险总公司通常会依据分支机构的业务量来进行下拨费用,而且对下拨费用管理采用比例控制原则。但由于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各分支机构面临着复杂的市场情况,各项费用支出比例通常会高于总公司规定的比例。而为了达到总公司的费用考核要求,往往会人为对费用科目进行调整。当前保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再加之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地保险分支机构经营管理及发展业务的成本也存在差异。但保险总公司在对分支机构费用政策制定时缺乏细致的 市场调查 ,对分支机构的管理缺乏针对性,分支机构费用紧张已成为普遍问题,这就会使其为了运营需要而采用各种规违方式来套钱。

3.保险企业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管理方式粗放

当前,很大一部分保险公司对分支机构按照一定的费用率进行相应费用拨付,但对于经费具体的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管理。而且,在业绩考核时缺乏严格的把关,对分支机构经营数据缺乏稽核和审计,给各分支机构在会计信息数据上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另外,在管理上更侧重于对二级机构的重审,对三级和四级机构的管理较为薄弱,这也使三级和四级机构数据作假现象较为严重。

4.缺乏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监管力度不够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不完善,各种制度还没有全部理顺,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有效制裁。同时,监管部门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治理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由于会计信息造假成本低,再加之受制于利益驱动,从而导致当前保险行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

5.保险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保险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且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应用职业道德,独立能力差,在工作中往往会屈服于压力而进行违规操作,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发生。

二、保险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效益导向型的经营理念

保险公司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要建立健全以效益为导向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财务费用制度,降低考核指标中保费规模的权重,提高利润、效益、内含价值等指标权重。

2.建立科学的财务费用政策和考核指标体系

保险企业为了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在费用管理上确保支出的弹性,并进一步对经费使用审批管理进行加强,避免制定费用预算时过细,对各类费用支出比例在设定时,要确保各分支机构对控制费用支出额度和流向上要具有一定的权限,同时还要对各分支机构自主支配费用的额度和范围进行压缩,从而更好地对分支机构数据造假行为进行规避。

3.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建立高效的内审机构,强化内审部门的力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及独立性。在内部审计工作中,需要加大对数据真实性的检查和考核力度,通过逐级、同级及抽查等多种方式对各分支机构的业务数据进行广泛覆盖。同时,还要通过对资金等重要控制点进行管控和集中管理,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确保能更好地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有效防范。

4.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社会审计对企业会计信息具有监管职责,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在审订工作中更重视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这就给会计信息造假提供了机会。因此,需要在审计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保险企业的会计造假现象进行重点关注,同时注册会计师也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执业能力,以便能对会计信息造假现象进行有效防范。

5.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素质

进一步对保险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进行完善,提高道德规范水平,加大对会计制度法规的培训力度。提高保险会计责任人的任职资格和资历要求。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法律风险防范教育,使其通过法律风险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掌握法律基本理念和知识,努力强化保险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其自身的法律修养,同时还要进一步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结语

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不仅是投资者及债权人对财务状况进行了解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及对风险进行防范的重要信息数据。因此,需要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当前,保险业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对制度进行完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有效防范,更好地促进保险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志明.保险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问题分析[J].会计师,2011(6).

[2]王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J].商业 文化 (下半月),2011(3).

会计系毕业论文范本相关 文章 :

1.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 财会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4. 本科会计毕业论文范文

5. 关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