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西柏坡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20:24:22

西柏坡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全镇辖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1600户,6040口人。 南临西柏坡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政治优势显著,背靠京、津、石家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以旅游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中国命运定于此村”,这是时任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的朱穆之同志的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溯源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 西柏坡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占全村户数的33%。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对于西柏坡一带以及平山县的经济条件,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圣地石家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西柏坡始建于唐代,原名柏卜,民国时始称西柏坡。全镇辖 西柏坡16个行政村,28个自然庄,1600户,6040口人。南临西柏坡纪念馆,作为革命圣地,政治优势显著,背靠京、津、石家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较明显。全镇以旅游业和绿色食品开发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西柏坡镇位于太行山东麓,区域总面积万亩,林地面积万亩。该区域拥有华北地区内陆最大水面,水面面积达7000亩。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指挥部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 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8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编辑本段现状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有着光辉的历西柏坡(7张)史,西柏坡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革命战争年代,西柏坡人民踊跃支前 西柏坡,参军参战,有200多名柏坡儿女光荣牺牲;1958年为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人民从富饶的米粮川搬迁到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亩变为亩,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1998年岗南水库被定为省会人民饮用水源地后,西柏坡的水产养殖、工矿企业被取缔,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山场禁伐禁牧,畜牧养殖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群众致富的路子又被砍断,再一次做出奉献。交通西柏坡位于平山县中部,距平山县城45公里,距省会石家庄85公里,距京石高速石家庄入口处79公里,207国道横贯全境,16个行政村全部分散在国道两侧,公路畅通,交通便利。旅游全国的西柏坡纪念馆位于镇区中心位置,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每年到这里参观旅游的人次达50万之多。 西柏坡距北方小桂林天桂山30公里,距佛教圣地五台山90公里, 西柏坡距避暑圣地驼梁70公里,距中山国古都遗址35公里,距温泉疗养度假村40公里,是辗赴以上旅游景点的中转站。镇党委、政府借旅游业迅猛发展之势,修建了西柏坡森林公园,栽植绿化、观赏及各类经济树木180万棵。并在公园内增辟赶考、回归、科苑、十二生肖园等景点24个。景区内空气清新,百鸟鸣啾,柏坡湖碧波荡漾,帆影点点,是垂钓、划船、度假的好去处。同时,还修建了占地300亩,拥有110多个品种,30000余株牡丹的西柏坡牡丹园,每年的4--5月牡丹盛开时,举办牡丹节。 西柏坡纪念馆是中国革命旧址纪念馆。西柏坡在河北省平山县内,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是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1958年,因修建水库、革命遗址搬迁。1970年开始,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进行复原建设,复原总面积为16440平方米。1977年,新建西柏坡纪念馆,建筑面积为3344平方米。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旧址和纪念馆同时开放。 该馆藏品原件较多,革命文物有2000多件,其中一级品8类15件。基本陈列有革命遗址复原陈列和纪念馆辅助陈列。复原陈列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会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中共中央接见国民党和平代表旧址等。纪念馆辅助陈列,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 风土人情。西柏坡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凤凰山、卧虎山、唐塔垴、将军坡、母亲岭、驴山等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西柏坡人杰地灵,中央各部委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是新中国诞生的摇篮。特产西柏坡盛产柿子、黑枣、优质薄皮核桃、中华大杏、酸枣等干鲜果品和花椒、豆类、花生、谷黍、高梁等山区小杂粮,另外农家散养鸡蛋,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也深受游客的青睐。境内有全国知名企业三鹿乳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奶源基地之一--------西柏坡圣地奶牛养殖场,采用山区无污染的绿色饲料喂养,封闭式机器挤奶,现正实施扩建工程。文教(1)西柏坡教育质量名列全县前茅,境内有中学一所,希望小学三所,学生入学率达100%。 (2)镇区中心有卫生院一座,村村设有卫生所,基本满足了病人看病的需求。 (3)西柏坡文化站是河北省试点文化站之一,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文化站备有图书室、电脑室、多功能教室和健身、音乐器材,功能齐全,条件优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招商西柏坡镇位于平山县中部,岗南水库西北岸。全镇总面积37845亩,其中山场面积万余亩,人口6040人,距县城46公里。西柏坡是全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毛主席在此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每年来此旅游达100万人次。西柏坡镇两面环水,沿水线30公里,207国道贯穿全境。已招商投资了3万亩的西柏坡森林公园,栽植了柏树、松树、火炬及核桃、杏梅7000余亩,建成1000亩的牡丹园,为革命圣地增绿了新景观。 2002年规划三个开发区:1、讲里经济林、生态林建设工程,山场面积1500亩。2、霍家沟生态治理工程,山场面积915亩。3、陈家峪生态林工程,山场面积1500亩。 优惠政策:1、客商可无偿使用现有的水、电、路等设施。2、承包、租赁或买断未开发的荒山,三年免交承包费。3、五年内免交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和地方税收。4、在西柏坡的开发项目,可无偿使用“西柏坡”、圣地等相关的冠名权。5、对介绍引进来我镇投资搞开发的,据引进资金其期限长短、利率高低,按1-30%给予中介人一次性奖励。6、凡受聘于镇城内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享受高薪及退休保险待遇。

西柏坡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一个普通山村,距华北重镇石家庄90公里。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西柏坡主要建设有西柏坡纪念馆,是全国著名革命纪念地和中宣部命名的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她位于平山县中部,正处于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西柏坡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这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 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1988年黄镇将军参观西柏坡时,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有着光辉的历史,西柏坡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革命战争年代,西柏坡人民踊跃支前 ,参军参战,有200多名柏坡儿女光荣牺牲;1958年为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人民从富饶的米粮川搬迁到高岗旱岭上,人均耕地面积由原来的5亩变为亩,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特别是1998年岗南水库被定为省会人民饮用水源地后,西柏坡的水产养殖、工矿企业被取缔,为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山场禁伐禁牧,畜牧养殖业发展也受到限制,群众致富的路子又被砍断,再一次做出奉献。

西柏坡镇位于太行山东麓,区域总面积万亩,林地面积万亩。该区域拥有华北地区内陆最大水面,水面面积达7000亩。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

在绵亘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个三面靠山,一面临水的小山村,这里曾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让解放区的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里还召开了我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里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部。这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小山村就是革命圣地—西柏坡。一路风尘仆仆,在经过近七个小时的车程后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抬眼望西柏坡满眼青翠,前临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倚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进入这里,人们立刻感受到一种返回精神家园的亲切和熟悉,一种远离尘世喧嚣与浮躁的美。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革命伟人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和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些富有华北特色的平顶房,又矮又小,外墙抹着一层白灰,屋里都只上了一层黄泥。家家户户木板门,“井”字型的方格窗,没有一点雕饰,屋地都是用灰渣和泥土混合打成的,时间长了就有些坑坑洼洼。正是在这些普通甚至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我们的革命领导人衣着朴素,粗茶淡饭,却运筹帷幄地指挥了震惊世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这里有革命领导人艰苦奋斗,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血肉相连的故事,有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的精神,1991年9月,江泽东同志来了,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来了。他们在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发表讲话,他们与西柏坡心心相印。我们党在西柏坡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国人民宝贵的、独特的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干部群众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对新世纪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就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用西柏坡精神团结和鼓舞全国人民。继承西柏坡精神,就要发扬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西柏坡时期,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决战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新中国又该是什么样子呢?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殚精竭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带领全国人民打碎旧中国的同时,倾心细致地描绘新中国的蓝图。这个新中国的构想,以过去长期的工作积累和思想积累为基础,在西柏坡时期形成了明晰的理论和政策思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牺牲国情,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即必须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进而走向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胜利后,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济形态以及经济政策。

西柏坡精神研究论文

· 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 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 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 and 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 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五)引言(Introduction)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思路:根据西柏坡的历史背景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在社市委的组织下,各基层组织代表共30人组成学习团,赴革命圣地西柏坡等地参观学习,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河北是历史文化名省,新近规划的雄安新区更是继上海浦东之后又一特区。在市民服务中心,我们了解了雄安的未来规划,无人超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酒店、菜鸟物流等先进科技以及立体的交通布局,无一不显示出科技带来的巨大优势。

作为科学技术界的一员,我也感觉到了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开发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钢铁,来满足日益进步的科技发展。在白洋淀,有幸聆听小兵张嘎的原型赵波的后人讲述当年父辈们的抗日故事,也体会到了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只有以更加努力的工作,来报答当年的革命工作者。

在冉庄,我们重温了当年的地道战。冀中平原无险可守,在军事上丧失了地利,但抗日英雄们充分利用冀中平原的土质特点,以挖地道的形式进行武装斗争。通过讲解,我们能够了解到地道防水、防毒等特点。

但在知识贫乏的抗战期间,能够想到这些防御手段实属不易,地道战充分展现出了革命先辈们的聪明才智和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反观现在,在进行科研实验时,大多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进行改善,而很少有这种创新精神,尝试以从未有过的方式、方法来进行研究。

1983年,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适逢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要拍摄《红楼梦》,习近平斥资修建了荣国府,协助拍摄工作。

1986年,荣国府竣工,那时习近平已离开正定到了厦门,但"荣国府"兴建之后,迅速收回成本并带动了正定的旅游行业,可见当年习近平的眼光独到,很有远见,发展旅游业不算计一时一处的收入,而是纵观全局在策划。

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也不能局限于眼前,同样也要提前布局,做好实验室研究工作,作为今后的技术储备。

西柏坡是光耀中国史册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地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了全中国,故其也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如此大的成就,但在毛主席看来,却只是一小步: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曾经,我也因为几篇专利、几篇论文以及公司重大专项奖励而沾沾自喜,甚至有些停滞不前,但看了开国元勋的这段话,给我很深的触动,这只是一个开始,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现在仍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西柏坡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它的精髓是了实事求是。它是以 *** 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领袖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对当今中国发展有何意义的论文 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直到今天我军战士们也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例如: 抗洪救灾牺牲的战士; 天津大火中牺牲的消防队员 汶川地震中那些救灾的指战员 南沙守岛的战士 青藏高原上的汽车兵 大兴安岭中的边防武警 这些人都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 长征精神不但我军战士要用在行动中,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到长征精神: 我们在学习中要: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我们在生活中要: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我们在学校里要:严守纪律、亲密团结 这就是用长征精神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九年级政治:谈谈我们今天学习西柏坡精神有什么意义? 30分 (1)西柏坡精神是国家长治久安、政党永不变质的重要保证。 (2)发扬西柏坡精神精神是实践“ *** ”重要思想的体现。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西柏坡精神的产生极其对中国梦的意义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西柏坡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即它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共性内容。因为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产生的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表述上却很难截然分开,且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实事求是这根红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它们本质上的一致性。 其次,我们在重视西柏坡精神继承性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它的发展,即西柏坡精神所具有的时空特质。就是要看 *** 中央在西柏坡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继承发扬了哪些好的传统和精神,又产生、形成了哪些新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和革命精神,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如果我们不注意它和其他革命时期在时空等方面的区别,就不能区别它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不同特质,也就不称其为“西柏坡精神”了。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 *** 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此,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表现力、影响力,应该有别于登上井冈山后必须自我探路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踏上长征路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既要抗日又要自力更生发展壮大自己的延安精神等。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 *** 中,产生了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以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的西柏坡精神,而其突出特点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有人说:“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是有道理的。这两种精神贯穿于 *** 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西柏坡精神是中国 ***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升华。我们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它的特质性内容。 西柏坡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它的精髓是了实事求是。它是以 *** 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领袖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西柏坡精神,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 *** 向执政党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的任务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 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内容 西柏坡时期, *** 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时值党中央进驻西柏坡50周年,西柏坡——这个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然成为人们瞻仰的必去之地,西柏坡精神也自然成为专门研究者的热门话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 *** 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适时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提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方打老蒋,后方搞土改、建政权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总之,实事求是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 *** 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①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是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的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中华民族精神。

写作思路:题目可以写《弘扬中华精神》、《中华魂》等等,首先说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根据自己提出的论点进行举例论证,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正文: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义深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积蕴于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特别是在中国的快速崛起中迸发出来的具有很强的民族集聚、动员与感召效应的精神及其气象,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中国精神”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中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以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传承”中国精神”的“火炬手”,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始终有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就是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这就是“中国精神”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中国精神”源远流长。“中国精神”是一部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见证。

在革命战争年代诞生的“红色精神”的引领和影响下,才有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特区精神等“中国精神”的一脉相承、相互辉映。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提出“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祖国,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新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以表率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国精神”的真谛,谱写了一曲曲“中国精神”的动人乐章,铸就了一座座“中国精神”的不朽丰碑。改革开放为“中国精神”注入时代元素,是一个开放、自信的民族。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

“中国精神”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髓的内在动力,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广泛流传,推动中国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发展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精神“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精神”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灯塔,它将照亮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精神”是勇敢、执著、奉献,传统文化之精华,重申仁爱、谦恭、自强、自省、和谐等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善良、热爱、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顶天立地、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自觉自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载体。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的自信、自觉、自强、自豪的民族性格,继承、追求、弘扬、创造的一种精神,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精神家园。“中国精神”博大精深,它可以涵盖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勇敢、爱国主义、热爱和平、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以及自由、平等、博爱。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现代的勇敢、坚强、正义、敢于担当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当代改革开放的一马当先、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

为祖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中国精神”的本质;任劳任怨、勤恳实干、勇敢自信、刻苦认真是“中国精神”的特征,爱憎分明、自觉自愿、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是“中国精神”的关键。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无私付出不求回报,就是任何时候都知道自己责任、知道自己追求、敢于民族担当的自觉自愿的最伟大精神。

中华民族总能焕发出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它是中国跨越艰难险阻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精神”的精髓。

西柏坡精神论文小标题模板

谁有“弘扬西柏坡精神”的作文,1500字急求!!明天就要交了!!!!!!

西柏坡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它的精髓是了实事求是。它是以 *** 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领袖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对当今中国发展有何意义的论文 长征精神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直到今天我军战士们也用长征精神武装自己,例如: 抗洪救灾牺牲的战士; 天津大火中牺牲的消防队员 汶川地震中那些救灾的指战员 南沙守岛的战士 青藏高原上的汽车兵 大兴安岭中的边防武警 这些人都用实际行动证实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 长征精神不但我军战士要用在行动中,在学习生活中也可以用到长征精神: 我们在学习中要: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我们在生活中要:众志成城、团结互助, 我们在学校里要:严守纪律、亲密团结 这就是用长征精神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九年级政治:谈谈我们今天学习西柏坡精神有什么意义? 30分 (1)西柏坡精神是国家长治久安、政党永不变质的重要保证。 (2)发扬西柏坡精神精神是实践“ *** ”重要思想的体现。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 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西柏坡精神的产生极其对中国梦的意义 首先,我们应认识到,西柏坡精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即它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共性内容。因为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产生的精神总是一脉相承的,一种革命精神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发挥长久的影响力。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其中各自包含的革命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在表述上却很难截然分开,且这些革命精神都是用实事求是这根红线,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它们本质上的一致性。 其次,我们在重视西柏坡精神继承性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它的发展,即西柏坡精神所具有的时空特质。就是要看 *** 中央在西柏坡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继承发扬了哪些好的传统和精神,又产生、形成了哪些新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思想作风和革命精神,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如果我们不注意它和其他革命时期在时空等方面的区别,就不能区别它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的不同特质,也就不称其为“西柏坡精神”了。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 *** 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此,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表现力、影响力,应该有别于登上井冈山后必须自我探路的井冈山精神,有别于踏上长征路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长征精神,有别于极端困难条件下既要抗日又要自力更生发展壮大自己的延安精神等。 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 *** 中,产生了大家都比较认可的以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为基本内容的西柏坡精神,而其突出特点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有人说:“两个‘敢于’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革命主义精神,两个‘务必’体现了积极进取不断革命的精神。”这是有道理的。这两种精神贯穿于 *** 中央在西柏坡期间革命斗争的全过程,成为最突出的特点,而且两种革命精神互相辉映,相得益彰,成为夺取胜利、迎接解放、战胜困难、实现转变的强大精神力量。 总之,西柏坡精神是中国 ***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升华。我们在注重研究它的本质特征时,必须历史地、全面地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尤其是它的特质性内容。 西柏坡精神对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它的精髓是了实事求是。它是以 *** 同志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领袖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 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乃至对新时期推动四化建设,对在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中保持清醒头脑,对在取得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刻跨入二十一世纪,迎接更大的挑战,都具有不朽的重要意义。 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西柏坡精神,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此时,中国革命、正处于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 *** 向执政党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党的任务由革命向建设转变,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种客观现实决定了西柏坡精神既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继承,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西柏坡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 两个敢于,即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彻底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即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开拓创新精神;两个坚持,即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团结精神;两个务必,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内容 西柏坡时期, *** 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发扬光大。时值党中央进驻西柏坡50周年,西柏坡——这个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自然成为人们瞻仰的必去之地,西柏坡精神也自然成为专门研究者的热门话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革命精神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只有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的革命精神,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促进力。西柏坡精神作为历史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后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概括总结,都不能超越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都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件,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这就是历史事实;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革命形势急剧高涨,群情振奋,胜利在望,这就是革命精神产生的客观物质条件。正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 *** 中,产生了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正确地分析敌情、我情、友情,适时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胜利后的形势,提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因此务必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深入调查研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前方打老蒋,后方搞土改、建政权等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光辉思想。总之,实事求是是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指导思想,也是西柏坡精神的精髓。 *** 同志曾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个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①革命精神是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后者是包容了前者,因此,历史愈向前发展,革命精神的内容愈丰富。不,“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就只能笼统的称为革命精神,而不能区别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了。研究西柏坡精神的本质特征,就是具体分析西柏坡精神产生的历史条件。西柏坡精神是在战略决战的殊死搏斗中产生的,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产生的,是党中央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因此,西柏坡精神有大决战硝烟的洗礼,有迎接胜利喜悦的撞击,有摧毁旧政权、建设新政权的各种困难的挑战,有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经验的升华。这一历史阶段虽然短暂(不足一年,连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活动不到两年),但由于这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是中国历史上最生动、最活跃、最威武雄壮的一幕,因而,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革命精神更具有创造力和表现力,...... 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勤劳勇敢,团结一致,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中华民族精神。

西柏坡精神告诉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以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坚韧不拔、任劳任怨、一往直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干,去奋斗,去闯荡,去开拓。 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往前冲! 弘扬西柏坡精神,做西柏坡传人! 人,是有灵魂的!以前老人说过:“人是有魂儿的”,总以为老人不科学,总以为老人哄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总是不相信。这次从西柏坡归来,总算理解了老人的话,也总算领略了西柏坡的精髓---------中华民族之魂!西柏坡,一个及其偏僻的小山村,西柏坡,一个及其贫困的小山村。然而,便在这个贫困得近似“原始”的山村里,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一页!西柏坡,雕刻着无数革命先烈不朽的身躯,记录着惊天动地的伟业,发挥着神灵般的作用。她是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曾在这里领导了席卷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西柏坡,记录着毛主席为中华民族之崛起的一生的战斗历程。见证着新中国诞生的艰辛进程!她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领袖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是新中国勇往直前的精神食粮,她是新中国征途中永不磨灭的前进的灯塔!西柏坡,迎来了共和国的黎明,开启了新世纪的曙光。成便着一代伟人的梦想,实现着东方巨人的宏伟目标,记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起,指引着新中国的前行,见证着国家的振兴!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精髓的革命精神,人们在这里能从留存的照片、 文字和资料中听到一些巨人曾经发出的声音,便像先辈们淳淳的历史叮咛,这种叮咛哺育着千千万万具有钢筋铁骨的战士,至今还昂首挺胸地在神州大地战斗者; 共和国正以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飞跃发展快速前进,共和国之所以立于民族世界之林。我想那是由于老一辈的灵魂在鼓舞着、激发着我们奋勇前进……我想起老人说过的话: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西柏坡的魂便是我们的--------中华魂!?《传承西柏坡精神,做西柏坡精神传人》、《党在西柏坡的嘱托》、《西柏坡精神,党的精神》《我是XXX(您是啥头衔,好比少先队员、党员、团员啥啥的),我传承西柏坡精神》……

论文的小标题格式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的小标题格式,欢迎大家分享。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大体的轮廓,这就是写作主题,对于论文命题,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有“关于XX”“浅析XX”等,大家再中国知网里面可以搜搜关键词。然后看看一般标题是怎么写的。我们就不多说了。

一、论文题目的.撰写要求:

1、标题必须用最简洁的词反映论文的内容

2、应该包括论文的主要关键词

3、建议不要用“主、谓宾”的完整语句

4、题目应该简洁,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目最好不要超过10个单词。如果担心意思表达不完全,可以用副标题补充论文

5、避免使用符号

二、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格式:

1、标题。首行居中,字号一般比正文大两号。

2、作者。标题下一行,居中,字号比标题小一号。

3、摘要。一般100-200字内。字号同正文。

4、关键词。即文章核心词的提炼,能体现文章中心。字号同正文。

5、正文。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低于3000字。字号5号。

6、参考文献。

(2)一般论文格式要求:

1、标题(简明扼要,概括文章主要意思)

2、作者及单位(包括邮编)

3、摘要(一般200-300词左右,包括猪蹄、现状、问题、措施、结论几方面)

4、中途分类号、文献标志(期刊编辑部给出)

5、引言(大致介绍主体研究存在的现状、提出作者的观念,然后进行分析)

6、正文

7、结论(本节为理论,是对全文进行的总结)

8、致谢(根据情况来定,有时可不需要)

9、参考文献

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左3cm,右,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xx大学xxxx届x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5、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摘”与“要”之间空两格,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关键词”三字采用小四号字黑体,顶格书写,一般为3—5个。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字体为小四号timesnewroman。

6、目录

“目录”二字采用三号字黑体、居中书写,“目”与“录”之间空两格,第一级层次采用小三号宋体字,其他级层次题目采用四号宋体字。

7、正文

正文的全部标题层次应整齐清晰,相同的层次应采用统一的字体表示。第一级为“一”、“二”、“三”、等,第二级为“”、“”、“”等,第三级为“”、“”等。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要另起一页,一律放在正文后,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

9、外文资料及译文

翻译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Hua(李华),ZHANGXi-he(张锡和),ZHUGEYing(诸葛颖)

酒神精神论文的参考文献

从酒神精神浅析尼采的哲学观是我为各位哲学毕业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哦!

摘 要: 酒神精神作为希腊悲剧的内在实质,肯定人生的痛苦,阐释了生命苦难中不屈不挠的乐观主义。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无论是他塑造的“悲剧文化”,还是他极力推崇的“积极悲观主义”人生观,以及其艺术本体论都包含和贯穿了他的酒神精神。本文论述了这一概念的提出、含义,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疏导了酒神精神是如何影响着的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并且从尼采自身洋溢的酒神精神的光辉对酒神精神进行阐述与褒扬,从当代视角对酒神的合理性及其缺陷进行评论。

关键词: 尼采 酒神精神 日神精神

一、酒神的起源及含义

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神抵,为水果、蔬菜之神。酒神的祭祀仪式很特别,人们聚集在一起,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尼采将狄奥尼索斯进行分析,认为狄奥尼索斯象征人的原始生命力的激情奔涌,个体进入一种身不由己的自弃状态,在痛苦与狂喜的癫狂中,个体生命和个体意识逐渐化入一种浑然忘我之境,人由此解除了个体化束缚,获得与世界本体相融合的愉悦。酒神的本质就在于“个体化原理崩溃之时从人的最内在基础即天性中升起的充满幸福的狂喜”。(尼采,1986:88)

二、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关系

日神,即阿波罗,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是宙斯所宠爱的儿子,主管光明、青春、音乐、诗歌等等。他是以荷马为代表的艺术家所创造的,包括奥林匹斯神界、雕塑艺术、史诗等为代表的文化。尼采正是利用日神作为光明之神的含义,阿波罗用明媚的光辉使世界呈现出美的外观。“这就是日神的真正目的,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称美的外观的无数幻觉,它们在每一瞬间使人生一般来说值得过,推动人去经历这每一瞬间。”(同上,97)

尼采认为希腊文化的发展从始至终是酒神和日神这两种力量的斗争。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梦和醉两种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来比喻日神和酒神的两种力量。“无须人间艺术家的中介便从自然界本身迸发出来”,“以直接的方式获得满足”,日神精神体现为梦,梦是自然界迫使人产生的幻觉,日神精神使人在审视自己梦幻世界的美丽外形时产生一种恬静而深沉的快乐。而酒神精神体现为醉,醉是自然界迫使人产生一种情感放纵。人类受狄奥尼索斯精神的鼓舞自由发泄他原始的本能,沉溺在狂欢、酣睡、舞蹈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藩篱都被打破,人类与自然合为一体,沉入神秘的原始的一致中,达到一种完全忘我的境界,人在疯狂宣泄的过程中产生了解除个体束缚,回归本真的神秘体验。但是,尼采强调这两种力量不是绝对对立的而他们之间是既彼此对立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对立在于两者是“其内在本质和最高目的皆不相同的两个艺术境界的生动代表”,统一则在于酒神冲动需要日神冲动的抗衡,日神的作用在于抑制酒神冲动的破坏力量,并赋予它形式。

三、酒神精神与尼采的'哲学思想

首先,尼采对欧洲传统文明的各方面都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是我对人类最高自己认识行动的公式,这种行动已形成了我的血肉和天才。”(赵敦华,2001:134) 他说,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容忍”的道德观是传统的弱者的道德观,它使优秀的欧洲民族丧失权力意志而堕落。他认为人们信仰的最终依托,基督教的上帝死了,而基督教借助于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一切体系也都瓦解了,人们开始处在一种虚无之中,而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类只能依靠自己,每个人的思想都可以用来填补上帝死亡所造成的空白,而创造方式也就是放荡不羁的酒神艺术。重估一切价值的推引和动力正是酒神精神。

其次,尼采通过生物进化理论提出了“超人”概念,超人是与“圣人”、“英雄”、“善人” 和“现代人”正相反对的人。历史上还不曾有过超人。尼采本人也不过是超人的预言者。尼采说“超人是酒神的另一面,超人作为理想人格不是宗教神,而是生命力充盈的“酒神人” 。也就是说,超人是酒神精神的化身。他说,“一切生物迄今都创造了某种超出自己的东西”,人也必然进化到“超人”。(夏基松,2006:71) 他是生命的主宰和强者,他具有健全的生命本能和强健的强力意志,是生命之肯定者和生之欢乐的享受者。这些不正是酒神精神所独有的特质么?

最后,尼采的强力意志与酒神精神的关系甚为密切。和酒神精神一样,强力意志也是生命面对磨难和剧痛时毫不躲闪的勇敢直视和穿越。查拉图斯特拉用自己的智慧与“市人”进行抗争,他具有超人所特有的强力意志,即在艰险之中穿梭无阻碍的勇敢和毅然。这样的生命和意志的极致体现和追求正是酒神精神所体现的人的自然本心的倾注,正是酒神精神的积极的乐观主义的本质内现。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指出:“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尼采,1987:92)

四、结语

尼采在其著作《 偶像的黄昏》 中说“我,哲学家狄奥尼索斯的最后一个弟子”。(尼采,1987:101)尼采的酒神精神,那种出于巅峰状态中的一种心灵回归,也许正是他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还原给自身的幸福和宁静。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的中心概念。

由今观之,尼采的酒神精神有其合理的因素。首先,它肯定人生的苦痛和生命本身,从根本上否定了否定生命的学说,揭示了这样的贬损之下的虚伪性实质。酒神精神热忱,肯定现实生活,褒扬自然生命,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并且,酒神精神概念倡导一种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酒神精神崇尚强大、鄙弃弱小,要求不断增强自身力量,不断超越自己,力争做强者。它提倡勇敢战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以苦为乐。它要求敢于破坏,敢于创造。它坚决反对那种安于弱小和平庸、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酒神精神概念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但是,酒神精神观念的缺陷和错误也是明显的。酒神精神是个人主义、唯我主义的。它所宣扬的肯定生命,说的是肯定“我”的生命。尼采一贯主张,“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的解释的产物,它们为“我”而存在,为“我”的生存、权力意志的扩张服务。“我”为了自身的强大、健全,应当掠夺、践踏、奴役别人,甚至牺牲别人。只有“我”是 目的,别人和世界上的其他一切统统都是手段。别人从来只是“我”的对手、敌人,“我”与别人的关系,只能是压制他、制服他、统治他。

因此,我们必须在继承其理论的过程中选择性的扬弃,不可盲目的全部吸收。

参考文献

[1] 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2] 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十讲》[M],苏隆译,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3]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尼采:《偶像的黄昏》[M],周国平译,长沙:湖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在三岛由纪夫的名作《萨德侯爵夫人》中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善恶交锋,以萨德侯爵为代表的恶开出瑰丽而艺术的花朵,并向裙带角色辐射,这股粗犷而原始的力量野蛮生长,浸染了以萨德侯爵夫人为代表的“道德”白绢,对道德和社会教条、贵族名节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这种“血”与“绢”的对立和纠缠难以让人不想到尼采思想中代表狂放原欲的酒神和象征理性光辉的日神精神。尽管三岛由纪夫在国际文坛上享誉盛名,他的这部“日本人写的法国戏”却并没有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太大重视,亦无人曾从酒神和日神角度切入研究这部戏剧。本文试图阐释《萨德侯爵夫人》中蕴含的酒神和日神精神,对戏剧中的善与恶这组看似势不两立的关系从尼采哲学角度上作出更为深度的解读。 一、尼采的酒神精神日神精神 尼采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者,在“超人”、“生命意志”之外,他还以“酒神和日神精神”理论颠覆了以往的哲学和道德观念,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尼采哲学。 “酒神”(Dionysus)的原型是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和塞弥丽之子、狄奥尼索斯,他在未出生前被电击而死,被宙斯亲自从母体取出后才得以重获新生。成年后,他因善于酿酒、广泛传播种植葡萄和酿酒技术而被称为“酒神”。酒神的身上有一种打破禁忌、令人迷醉、趋向原始欲望的气质,人们对酒神的祭奠仪式为在森林中纵情狂欢。 而主管光明、青春、音乐等美好事物的光明之神日神(Apollo)则截然不同,他代表的是人的理性和法则,象征人们对于克制而圣洁的美丽的崇尚。[1] 在酒神精神中,道德、教条、法规、理性和禁忌都不复存在,遒劲的生命力不再被遮蔽,得到了完完全全的释放。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更彻底深沉的艺术冲动:“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 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界进入人生”[2]。酒神精神让一切既定的准则和道德观念重新得到定义,这股狂喜能脱离道德的禁锢和攻击获得立足之地,这也是尼采无善恶的道德观的一种体现[3]。 而人的精神在受到酒神引诱的同时,也受到日神的约束和引导,日神精神中高贵的理性如同美好的梦境让人忍不住崇敬、迫近。人们在这两者之间徘徊,被这一组二元对立的精神之间的纠缠争斗而困扰,悲剧和痛苦由此产生。 二、 萨德侯爵夫人中的血色酒神和纯白日神 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有许多部作品为人所知,但这部1965年发表、题材大胆的《萨德侯爵夫人》却相比而言鲜少得到读者和学者的注意。这部模仿法国戏剧创作风格的剧本语言极具洛可可华丽范式,情节依靠语言推动,却始终保持戏剧张力,并无冗长沉闷之感。三岛由纪夫让角色用礼貌而讲究的语言和见怪不怪的语气说出萨德侯爵一桩桩惊世骇俗的丑行,反向数落世俗规则的虚伪和丑态,微妙地传达出一种幽默和讽刺,刀锋相对的善恶辩论也让人读来爱不释手。 这部戏剧尤为吸引人的,是作品的试图还原或打造的“萨德精神”,一种颠覆善恶观和社会法则的个人式狂欢哲学。 围绕着萨德侯爵,代表道德的孟特勒伊(萨德侯爵岳母)、代表肉欲的圣丰(萨德侯爵的追随者)、代表神的西米阿纳夫人、代表民众的女仆人夏洛特以及代表贞洁的萨德侯爵夫人(勒内)和代表少女的天真的安娜(勒内妹妹),这些角色的叙述组成了萨德侯爵的轮廓——直到最后一幕,这位处于戏剧旋涡中心的人物本人才接近露面[4]。 然而,在众多女性角色的一一出场中,萨德精神已经在高潮迭起的论战中,经历了从外部走入内核的成长过程。戏剧开头,圣丰夫人驾轻就熟地谈论萨德在马赛的丑行,萨德精神借圣丰之口展露出属于外在的、奇异而罪恶的形式,萨德精神只是装载在萨德一人的容器内。第二幕,圣丰开始描绘与萨德进行的抽象而颇具以肉欲为神圣的宗教式性爱,谈及“他就是我。是那血肉模糊的桌子”[4],宣布萨德精神突破土壤在社会另一个个体的寄生,直到勒内揭露贞洁面纱背后的狂热,看到萨德纯粹精神之局限,在等候多年的丈夫归来之时果断投身于追寻一种脱离萨德的、经过收割后的“萨德精神”。 萨德在全剧中无视社会规则和道德、肆意追求疼痛和性欲美感的哲学,与酒神精神不谋而合。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艳丽的腐朽,不仅焚烧自我,也要腐蚀周围的人,让圣丰、安娜和勒内接连成为他的信徒。 在这个哲学中,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行为艺术家:用鲜血浇灌百合,赞叹兔子恋人般跳动的心脏,以及那场盛大诡异的弥撒性爱。在血色酒神附体之时,他通过疯狂追求生命的活力浇铸了自己的艺术。但他似乎刻意视而不见的是,这样的狂欢正因为道德的存在才显得更为妖冶诱人。 他以一个宠儿的姿态肆意寻求实现他的哲学,但他所依靠的,也有世界另一面——单纯、贞洁、道德、规则,即人性文明之美,纯白的日神。他能够持续毁坏,是因为有物可毁,但勒内已经看到:萨德的毁坏没有止境,也终将自毁。 “你们看见玫瑰,就说美丽,看见蛇,就说恶心。你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玫瑰和蛇本是亲密的朋友。到了夜晚,它们互相转化。蛇面颊鲜红,玫瑰鳞片闪闪。你们看见兔子说可爱,看见狮子说可怕,你们不知道,暴风雨之夜,他们是如何流血,如何相爱”[4] 勒内一开始凝视阿方斯内心的深渊之时,就已经立足在圣洁的阶梯上,她一开始将自己视为这场日神酒神结合转换的伟大典礼中的献祭一方,让自己的贞洁的灵魂沾染罪恶下流的血污。 需要注意的是,她所认同的萨德精神是辩证二元的双态同体关系。这也正是为何,随着勒内对萨德精神理解不断加深后,会抛却萨德侯爵本身:在她看到真实的“萨德”之时,才骤然明白追随的那位阿方斯不过是自己理想的投射,现实中的萨德侯爵始终只是头也不回地奔向一端,丑态毕露。 然而,即使是勒内所认同的萨德精神,也只是一个居于彼岸的幻影。勒内结尾升华萨德精神的大段独白让人心神荡漾,但即使是她自己也不明白在享受日神酒神相吻的快乐之外,如何挣脱二神相互厮杀(欲望与理性血肉模糊的冲撞)的痛苦,更无胆量单薄地面对这一切,于是创造万能的“阿方斯”,期望用宗教般的热忱将这些忧虑一带而过。真正的萨德出现之时,正意味这理想“阿方斯”的毁灭——或者称,不可接近。 三、 萨德精神:不可迫近之艺术 萨德精神是什么?放纵的原欲,任由人性驰骋时落下的血鞭,但纯粹的恶却因肃穆纯美的日神的存在更令人心理震撼、反而产生狂放和克制互相结合、互相吞噬的惊人艺术效果。 毋宁说侯爵夫人的存在压制了萨德精神,倒不如说它成就了萨德精神,由于这纯白的虔诚和忠贞衬托得这罪恶更为鲜红刺目,宛若《红字》中牧师圣洁白皙的胸膛上猩红的A字。 然而无论是酒神还是日神,奔向哪一端的决然彻底的追求都让人精疲力竭,正如萨德本人落幕时精力衰竭后的丑态,西纳夫人人性焚灭后的索然无味,只有勒内看到了那一个不可捉摸、但隐隐约约的彼岸,那是善与恶的彼岸,像一只封存在琥珀里的蜻蜓,乃不可迫近的精神艺术。参考文献: [1] 刘芩.“我是烛光,盛宴后消亡”——以尼采“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文教资料 36(2015):146-148. [2] 李醒尘.西方美学史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德]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14 [4] 三岛由纪夫.萨德侯爵夫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周景勤. 文化营销——酒文化面面观[J]. 出版参考 , 2006,(3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酒文化 万晓艳 甘肃科技纵横 2009/03 酒仙气质与酒神精神——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巩玉丽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西方文化契约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因为西方是具有健全法制基础的市场经济社会,在这种环境下诚实守信的人会获利,没有契约精神的人会步履维艰。

古代、近代中国人受识字率的影响契约难以在普通人中建立,即使有契约但因为看不懂、看不到、不熟悉契约,契约可被识字人随意解释。受记忆能力的影响,如果,契约内容很多,也不可能被民众大量记忆。因此,民众只遵从最简单、最易记忆、最低的行为规范。已有契约基本上是国家颁布的各种法典,具体内容民众基本不知,政府也没有提供公共法典供民众查阅,这与民众内心是否想遵守契约无关。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已经落后的以家庭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准则。不可能适应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活动,属于被淘汰的文明。仅具备历史研究价值,基本不具备继承、发扬光大的价值。这里说的被淘汰文明指的是旧的思维方式、旧的社会制度、旧的社会关系、旧的人权定义、旧的阶层进化方式等。文字、方言、人文景观、民族习俗(吃、穿、用、文学作品、歌舞等)不会发生急剧变化,可在相当时间内自发的传承保留。现代中国的行为规范还没有建立,已有规则是用现代语言加西方契约思想中的一些词汇重新包装的传统规则,只有少量似是而非西方契约的初级框架及应用。后面以2018年开始的交通法规对电动车的管理为例,说明现代中国法律、政府对契约的形成、应用及保护程度是初级的令人不忍直视。契约在西方和中国的发展收到那些影响呢?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比较注重契约,中国人比较看重说话算话。这可能是因16世纪至今西方人、中国人生产协作方式、识字率不同造成的?口头承诺能否兑现基本凭当事人的良心、记忆决定是否兑现,口头承诺的执行难免有歧义、争议存在。文字可以将契约方、担保方、见证方的承诺保存下来。如果契约相关方有一方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代笔人可以在识字少一方不知情的情况下篡改契约内容,因此契约是否被相关方认可需要以相关方识字为基础。当然识字率还需要与写作、阅读能力配合才能保证契约内容符合契约各方的本意。16世纪到18期间,西方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普通民众识字率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具体数据没有查询)。识字率高奠定了契约在普通人群中应用的基础。工业对识字率、契约的普及是最大的。工业需要众多不同组织、个人相互合作,合作需要契约,任何人进入工业领域及其产品的销售、服务领域发展,都需要识字,以便建立契约、按契约做事。同时期的中国明朝时代,中国人的识字率达到什么程度?家庭农业不需要识字,手工业、商业、识字率要求不高。中国没有发展起来工业,没有需要识字的工业人口。国家管理需要识字,但因国家管理保密的需要被管理层垄断识字权与普通人无关。普通人的识字率肯定不高(具体数据没有查)。但在司法领域,普通人打官司要找人代笔,签名多以按手印替代。一是识字率问题,二是专业写作能力问题,19世纪清政府为保证满族的绝对统治,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打击文人,极大程度上阻挠了汉族人识字率的普及,这进一步影响了近代中国人应用契约的基础。洋务运动开始了清政府与西方契约的交集,但这仅是清政府与西方国家层面的契约,与普通人无关。且清政府也不懂西方契约,通过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的矛盾、战争就可见一斑了。20世纪初,民国建立,孙中山编写的《民权初步》是近代中国全面力图开启民智、普及契约的开始。但民国建立至民国政府退败台湾,中国就没有统一过且一直在战乱中,战乱中《民权初步》在普通人中没有机会起到作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中国人知道《民权初步》这本书内容、思想的人也不多。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政府虽然普及了教育(扫盲加中小学,估计1000-3000字左右),培养的是能够使用现代生产工具的工人,但没有普及契约思想、没有教导民众如何形成契约、参与契约的形成。契约的执行及保护更是一塌糊涂。改革开放后,政府开始倡导契约、但契约的编制、执行、保护被政府各级人员的腐败问题整的千疮百孔。民众知道契约这个词,希望建立契约保护自身利益。但对契约的建立、对契约的真谛是无知的,无法形成有效契约(漏洞太多、无效条款多)。因腐败,政府对契约的保护、执行不利,普通人遵守契约反而利益受损,民众为保护自身利益上行下效,契约就此经常被无视。识字率对民众的思想、行为变化影响巨大,外语对人们了解世界影响更大。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人热衷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跳出汉语的牢笼,不甘做井底之蛙(思想禁锢),力图从中国的古代农业思维,尽快转变到现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最先进的思维模式。并希望在契约的保护下,通过个体的努力工作,解放出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随着中国新生代(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人)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影响、决定社会规则的老一辈的退出,契约精神必然在新生代的推动下获得极大的发展,并逐渐成为社会活动中人人愿意建立并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现代中国契约应用不成功的实例。现代中国最基本的、应该人人皆知的契约,是与每个人有直接关系的法律法规,中国人遵守的也不多,这不光是识字率、工业化对能否契约形成的问题,还有对契约执行、监督、改进的问题。最常见的是中国人天天打交道的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普遍漠视法规的存在,90%以上的人不遵守相关法规,另外10%是出行有人帮助代步/保护的顶级权贵、不能自理的幼儿/学童、不能自理的老人/病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1.政府没有做到普法。人人离不开交通,交通法应该在未成年人达到学童年龄在校期间就该全面学习,成年后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只需要学习交通法最新修订部分即可。学习内容应该包括条文、释义、法理基础等、并通过模拟法庭的实践让学童学会相关法律。2.政府没有严格执法。目前,“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廉明”只是口号,是做不到这些口号的政府给民众的承诺、是提醒政府工作人员自身职责所在的警示,政府很多工作人员从来没有做到、没有做好过。3.交通事故认定由交警执行。部分交警被权利、关系、贿赂后,随意解释法律法规,不能做到基本的职业操守,秉公执法。4.行政复议、法院判决的从业人员断案水平,即受专业知识、职业操守影响也同样会被权利、关系、贿赂污染。造成政府体制内监督基本无效。交通事故相关人员对交警的责任认定不认同,寻求其他政府部门给予公正时,同样得不到保证。5.媒体不能就交通事故开展监督、讨论,不能就法律缺陷进行评论、不能对习惯人员进行批判、抨击,导致体制外监督受限。问题不被舆论放大、甚至传遍世界,民众权益就没有公正解决的机会。6.相关法律的制定、修订被少数人垄断,不能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比如企业主生产的不合格商品应该承担那些责任。以上问题导致普通人对法律公平性的质疑、对法律是否保护普通人的怀疑,遵守交通法规利益得不到保护、甚至可能受损。既然不信任、不相信法律与政府对法律的执行,普通人为什么一定要要遵守交通法规呢?2018年各地政府开始通过罚款、查没、销毁的暴力方式打击所谓违规电动自行车、三轮车、老年代步车上路行驶,就是最典型交通法规不健全、政府不作为、资本与权利苟且的负面案例,导致民众对法律、对政府、对执法者的不信任、甚至对抗。政府给出打击电动车有三大原因:1.驾驶员不遵守交通秩序。2.电动车速超标及其他超标。3.电动车没有牌照发生事故难以追责。但民众认为政府给出的理由不成立。电动车带来的安全问题是政府不作为、乱作为导致的,应该承担问题的主责任者不该是消费者。理由如下:1.交通秩序可以提过普法、重罚、媒体大量典型案例报道、分析,一年即可解决普法问题。酒驾入刑,就是成功管理的案例。酒驾入刑光有制度没有人严格执法是解决不了酒驾问题的。政府通过修订法律、严格执法、重罚、媒体报道,一年酒驾就被遏制住了。

为什么西方人有契约精神?因为西方人的法律观念比较强,所以他们有契约精神

欧洲,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 文化 凝聚的象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欧洲文化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欧洲文化的论文篇1 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文化渊源探究 摘 要:从福利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欧洲社会福利制度背后的文化渊源,通过对北欧、西欧和南欧福利文化的解读,发现福利文化对福利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从而对我国构建社会福利文化得出启示。 关键词:福利文化;福利理念;欧洲社会福利制度 欧洲是福利制度的诞生地,也是福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集中地。然而欧洲内部的社会福利制度也存在着差异性。随着学者们对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福利文化逐渐成为全新的且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图从欧洲社会福利文化出发,将欧洲福利制度发展源头追溯至欧洲福利文化渊源,由此来探索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在产生和演进过程中的差异性。 一、欧洲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 欧洲社会的科学、法律和伦理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和____道德这三者。希腊哲学指导人们区分真假,罗马法律则用来指定规则,基督____教伦理主要用来辨别善恶,这三者是欧洲社会起源的是非标准。欧洲社会文化发展的渊源也必然追溯到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以及古希伯来文化。 (一)“个人为本”的价值观 欧洲 传统文化 的主流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古希腊文化中倡导发扬个人人格。而____教义中宣称人人平等,人生来就有罪,但只要能过通过苦难的考验,即可进入天堂。个人为本价值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艺复兴运动,其倡导的科学、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本精神是整个欧洲或西方文化个人之上特征的基础,“天赋人权”的思想理念开始渗入到欧洲文化的各个方面,欧洲社会福利文化也不例外。 (二)“博爱互助”的价值观 欧洲传统文化与东方传统文化最明显的不同在于,东方传统文化过于强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差序之爱,欧洲则主张淡化血缘,主张普遍的博爱精神。____主张不分远近亲疏的普遍之爱,强调对弱者的爱。基督____不嫌弃罪人等被社会遗弃的人,也不敌视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基督____普遍的博爱精神带有浓厚的普世主义色彩。这种以博爱为基础的基督____和互助的价值观也成为欧洲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价值观。 (三)“自由民主”的文化传统 民主和自由是欧洲社会文化标榜的基础价值观。民主最初发源于古希腊文化中,最初只是具有社会学意义,后来则形成政治生活中的原则和体制。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指一种由公民集体行使政治权力的统治形式,从而把民主与专制独裁和无政府状态区分开来。古罗马的罗马法确立的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义务较早地论证了国家和个人的全系,以及政体思想中的分权和制衡观念,构成了现代民主政体的重要基础。 此外,文艺复兴运动和新教徒的理论与实践破除了中世纪等级制度,提高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促进了有利于民主成长的观念和形势的发展。 二、欧洲核心文化对构建福利制度的影响 在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其核心文化基本上是围绕着宗教教义的发展和变化而产生的,尤其是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____就是当时社会福利制度的福利文化来源,基督____直接指导这各种宗教团体的慈善活动。 (一)宗教关怀形成福利萌芽 ____教义强调“爱人如己”,认为人类生命价值的神圣与善待需要帮助之人的可贵,并用行善作为基本教义来约束教徒。随着基督____的扩展,“爱人如己”的博爱精神也开始扩展。初期的“爱人如己”只是体现在基督____对贫困者的关爱或信徒之间的扶持。而之后基督____数量的增长也促使基督____的加强,基督____也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行政权力,关爱社会所有贫困者也逐渐成为基督____任。即使在宗教改革后,教会权利缩小的情况下,宗教的慈善救助依然是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环节和补充保障。 早期的____教会所开展的福利保障主要体现了对社会弱者的关爱,如由教会创办老年之家收留孤寡老人,满足老年人的生存需要;教会创办孤儿院来救济孤儿等。此外,基督____关注对病人的关注与救治,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志愿性质的机构――医院。 (二)博爱互助推动社团保障 随着宗教慈善活动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多,其救助弱者的理念逐渐开始派生出弱者互助的概念,形成帮助有困难的人是一种自愿的、合乎道义的行为准则。行业协会作为社团保障的雏形开始出现。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促使了商人行会、手工业者行会的空前发展。这些行会的产生和发展都具有民主和互助的精神,行会一方面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再发展,另一方面保障了行会内部成员的经济安全。从本质上而言,行会是一种由团体对其成员所保证的基本生存保障制度,也是现代社会 保险 制度起源的组织渊源。 (三)个人权利弱化了家庭保障功能 欧洲家长制的价值观认为,家长权利的获得不是基于血缘关系而是基于财产占有权,以此拥有人身支配权。而随着私有制进入家庭内部,个体家庭中父子、兄弟乃至夫妻各自拥有私人财产,这就为每个成员的人格独立奠定了基础。法律关系、权利关系也就必然进入家庭内部,成为家庭成员的主要关系。独立人格促使人们对个人权利非常重视,公民意识的觉醒也促使人们对自我权利的要求更为细致和精确,越来越多的社会保障责任由政府和社会进行分担,从另一个方面而言,家庭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这对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思想渊源 由于地域、宗教、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差异,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思想来源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北欧国家、西欧国家和南欧国家在社会福利文化的形成与构建过程中有很大不同,因此导致了这三个地域的社会福利制度上的差异性。 (一)北欧:合作的社会民主主义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属于典型的合作式集体主义福利文化,瑞典政府为全体国民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的社会福利制度,其不仅保障覆盖面很宽,其保障水平也很高。这种全方位的国家化福利模式的基础就是来源于新教路德教义的“合作”的集体主义福利文化。 瑞典是典型的____信仰的国家,其国民大部分信仰基督____教派。路德教义个人与教会好不妥协的精神导致了教会和国家的民主原则。路德教义中不排斥政府对国民的福利保障责任,而且不主张教会有超越国家的垄断权利。在路德教义的影响之下,瑞典形成了“合作”的文化传统,并且对社会民主党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社民党执政的理念奉行“中立”政策,对内实行“团结、合作”的政策,倾力于建立完善的、高水平的、覆盖全民的福利国家,并由国家供给福利资源。瑞典福利国家制度的价值观念是合作、博爱、自由与平等。在对待社会福利方面,社会民主党强调平等与民主化,认为福利国家能够通过和平手段达到消除贫穷和实现平等,并最终形成社会一体化的价值理念。正是这些主张构成了瑞典社会民主党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并通过长期执政将其有机结合到瑞典的福利制度安排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瑞典合作式国家化福利模式。 (二)西欧:自助的保守主义 德国是西欧国家中社会福利制度比较有特色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保险作为制度保障的国家,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其自助的福利理念有很大关系。 德国是以“法团主义”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观作为其福利文化基础,强调国家、家庭与市民社会的协调与平衡。保守主义文化观强调阶级协调、社会团结,倡导集体主义,崇尚社会团结,把社会保障的制定看作是阶级之间相互妥协的过程,这种福利文化观鼓励强有力的市民社会的形成。 德国构建社会保障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思想,其基本特点是在强调市场作用的同时,注意社会公正与社会平等的发展。德国强调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一致性,社会福利政策执行的效率取决于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社会政策不能间接损害国民经济生产率,也不能违背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也就决定了德国在面临危机时仍能从容面对,仅仅通过政策的调整来缓解并走出危机,并保障其经济发展的有序。此外,德国主张个人享受福利权利必须与义务相对应,集体性社会福利必须有限度。政府通过有效的社会福利政策,促使国民摆脱原始的利己主义、进行自我发展。 (三)南欧:父爱主义的天主教福利观 以希腊为代表的南欧国家社会福利文化的核心是天主教福利观形成的国家非干预意识形态观,施行家庭―市民社会主供的福利资源供给制度,家庭和教会在福利供给方面占主导地位。天主教的意识形态观强调社会网络、社会互动和社会意义,倡导家庭伦理,主张家庭福利和使用社会资源。天主教坚持家庭时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反对国家干预,倡导国家“辅助性原则”的意识形态。因此,希腊最初的福利文化来源于天主教意识形态观,强调家庭伦理观念的家庭福利主义。 四、欧洲社会福利文化对中国的启示 社会福利制度安排是其自身所具备的福利文化的外在反应,深厚的福利文化根基对构建社会福利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欧洲社会福利制度文化渊源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针对我国未来构建社会福利文化得出一些启示和 经验 。 (一)坚持发扬传统核心文化理念 根据前文对瑞典、德国和希腊社会福利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到各国的社会福利思想理念都和本国的传统文化中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正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社会福利思想理念。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文化作为软实力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代国民,因此,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忽视。尤其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国家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公民意识逐渐觉醒,市民社会的力量在加强,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外来思想理念的诱惑力极强,在吸收其他福利思想的同时,必须要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中国本土文化对国民的强大影响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文化。 (二)引进多元保障新理念 孝道的家庭福利文化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最为深入人心的理念,家庭保障作用在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过程中一直呈现出强大的力量。而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和新问题,家庭保障已经无法支撑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尤其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承担责任过重,这就导致了社会保障的水平过低以及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因此,中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多元化主体参与的多元福利,即引入政府、社会、个体与家庭等多个主体参与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林闽钢.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J].社会2002:36-37. [2]张军.从慈悲正义到公民权利:西方福利文化下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J].学习与实践.2013(1):97-103. [3]张军,陈元刚.中西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文化比较论纲[J].社会保障研究.2011(1):77-87. 关于欧洲文化的论文篇2 浅析欧洲认同的文化根源 摘 要:欧洲认同价值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欧洲人对其同源文化的延伸。作为欧洲文明的渊源,古希腊罗马文化奠定了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中世纪____大一统的文化氛围中,基督____成为欧洲人长期共同秉承的精神家园。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____响早已深入到了欧洲人的血液中,成为欧洲认同的重要文化根源。 关键词:欧洲认同;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 ____ 欧洲,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文化凝聚的象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欧洲认同是欧洲人对自身特性的定位,更是对欧洲超越经济范畴的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肯定。“欧洲在伦理领域存在着某种文化的共同性。”[1] (P251) 要正确认识欧洲认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探究其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共同性。从整个欧洲的历史演变及其文化传统来看,欧洲认同的实质即是对希腊罗马文化和____文化的认同。 一、欧洲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罗马文化 在古希腊时代,现在“欧洲”所指的这片土地被称作“欧罗巴”,来源于希腊神话。随着地中海地区以及现在的中欧、西欧广大地区被罗马帝国所征服,希腊罗马文明也随之而来。人类文明的中心开始由地中海区域向西转移,希腊的文化成就和罗马的帝国统治长远而深入地影响着“欧罗巴”地区,为其同源性文化与社会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诚然,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高度认同成为了欧洲认同形成的根本因素。恩格斯曾指出:“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 (P506) 古希腊文化是欧洲文明之源,它在诸多领域如哲学,艺术,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就以及其繁荣发达的城邦政治文化为欧洲创立了规范。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理性精神是古希腊文化的核心,也构成了欧洲文化的精神主线。古希腊重视对各种知识进行分类研究,将哲学独立为一门科学。此外,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构成了其发达城邦文化的精髓。它所体现的平等和公正的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益。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开创了世界民主政治的先河,是现代民主制的基石。它促进了近代欧洲文化中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的诞生。正如欧洲人所言,“由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继承性,我们的身上有着希腊的传统,它的深远影响历经世纪的更替而不衰,它以理性的光芒和没的甘露感染了所有的欧洲人,即使我们想要避开它的影响也不可能。”[3] (P2) 总之,古希腊文化在诸多领域的成就对欧洲文化产生的影响构成了欧洲认同文化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不亚于古希腊文化。罗马人征服了欧洲这块土地,并在其统治范围内推行其高度文明的制度和文化,促进了欧洲地区同一性的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最主要贡献是罗马法和共和制。颁布于公元533年的《查士丁尼法典》中许多原则和制度被近代以来的欧洲法制所采用,如其在诸如公民权利平等原则上所倡导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等。罗马法奠定了欧洲文化中强调个人自由与权力的传统,成为欧洲法律制度的蓝本。罗马共和制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分割,使权力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为近代欧洲各国所效仿。古罗马文化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涉及到欧洲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任何一个重要城市都可找到某些罗马的东西。”[4] (P96) 二、欧洲认同的精神家园—— ____ ____在欧洲人共同的习俗, 思维方式 ,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是“在____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5](p135-136) ____文化将欧洲各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欧洲观念”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欧洲,统一的____世界的形成是在中世纪。“欧洲认同是由基督____来和地中海各民族与北方部落的人们独特的混合而决定地形成的”。[6](P118) 基督____符合在精神上教化公民的原则,被确定为罗马的国教。教会和政权相结合,政教合一,教会的权力大大增强,使得基督____响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在罗马的统治下,基督____传播,欧洲地区的各个蛮族相继信奉基督____会的各个阶层民众都成为了基督____基督____,系统而富有逻辑性的教义将欧洲人征服,“不仅成为他们的启蒙思想,还成为了他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指导原则。”[7]基督____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高级文化的载体,它促进了欧洲人的思想开化。这一过程使得基督____欧洲人精神世界的统治者,奠定了其在欧洲人统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中的统治地位。作为中世纪意识形态的主导,基督____条成为了欧洲文化中伦理道德的规范。基督____世纪时期有着其整体化的机构与活动。其教义的传播者教士是文化的象征,而其物质载体修道院则成为教化民众的场所,是当时社会主要的文化中心。修道院因其重要的文化地位和影响成为现代大学的前身。可以说,基督____洲人统一性的精神统治在欧洲认同观念的形成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综上所述,欧洲认同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古希腊罗马文化是欧洲文明的起源,____文化是欧洲人共同的精神家园,二者为欧洲认同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深入探究欧洲认同形成的文化根源才能深刻地认识欧洲及其不断加强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郑晓云. 文化认同与文化变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 伊迪丝·汉密尔顿. 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 [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 W. Fleming. Arts and Ideas [M]. New York, 1968. [5] 陈乐民,周弘. 欧洲文明扩张史 [M]. 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9. [6] Anthony Pagden. The Idea of Europe [M].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2. [7] 惠一鸣. 欧洲联盟发展史(上).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