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发改委对比特币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8:03:24

发改委对比特币的影响研究论文

虚拟货币不是正规的流通货币,价值变动太大了,而且虚拟货币挖矿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能源,给现在的电力供应带来的负担更严重了,所以淘汰虚拟货币势在必行。

挖矿”所涉及的虚拟货币本身并不是合法货币。所以这项活动本身既不合规,对社会生产生活也没有任何好处。将其淘汰人正确的。

“挖矿”所涉及的虚拟货币本身并不是合法货币。所以这项活动本身既不合规,对社会生产生活也没有任何好处。将其淘汰人正确的。另外,“挖矿”活动在无助于生产生活的前提下,还要耗费大量电能,造成资源浪费。一方面耗费巨大,另一方面毫无益处……这项活动被淘汰,就是非常正常的了!

4月26日,随着陕西发改委发布差别电价《通知》,已经有至少7个省份将虚拟货币“挖矿”活动列为“淘汰类”产业,实行差别电价。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 虚拟货币具备怎样的环境影响?

Alex de Vries在著名能源期刊《Joul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称,比特币产生的碳足迹相当于整个捷克共和国产生的碳足迹。加密货币能够产生如此多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归咎于超级耗能的“挖矿”活动。

也许这么说并不好理解。

简单来说,加密货币“挖矿”活动是通过耗电来完成的,同时会带来日益严重的电子垃圾问题。

让我们看一个简单的比较。

很明显,以太币交易带来的能源消耗是疯狂的。所以去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等11部门发布了《关于整治虚拟货币“挖矿”活动的通知》,几乎宣告了将“挖矿”活动赶出中国。

现在,美国和哈萨克斯坦是两个最大的比特币挖矿中心。

根据剑桥大学的数据,哈萨克斯坦拥有全球约18%的比特币开采量,而美国拥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开采量。哈萨克斯坦依赖煤炭,而美国依赖天然气。

那么比特币呢?

还是根据剑桥大学统计,比特币网络目前每年消耗约125太瓦时的电力。这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挪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瑞典每年的用电量都要多。

积极的一面是,我们还有其他的区块链可以选择。Solana和Tezos都宣称可以减低能源消耗。

回到上面的比较,一次Solana交易只消耗1837焦耳 次谷歌搜索,是不是就很优秀了。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帕特里克·盖尔辛格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批评了比特币对气候的影响。

他在采访中说:

“比特币中的一个分类账条目消耗的能量足以为你的房子供一天电。”

“这是一场气候危机。”

行情就是一个大舞台,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陈述,人是需要的某种信念来激励和约束的,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过去, 在 无憾中微笑,才美丽;博弈,在眼泪中微笑,才多姿;成败,在坚强中微笑,才精彩!

我相信有很多刚入币圈的的朋友仅仅知道比特币是一种货币,对于他的发展过程一无所知,其实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了解一个币种其产生的过程局长觉得是有必要的,这对于你在币圈来说,会有更深刻的见解和认知!那么现在给朋友们科普一下比特币的由来。

一、萌芽期:(2008~2010)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继而引发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

2008年10月31日,一个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极客发布了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篇论文中,中本聪描述了一种分布式账本,以及比特币的点对点流通模式。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币,创始区块诞生,比特币横空出世。

然而,在最初的那段时间,这个奇思妙想成真后却并没有吸引很多人前来尝试,因为比特币的价值何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是否值得信赖,这些问题人们仍然感到十分疑惑。所以,当时在比特币网络上挖矿的人非常少。

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在2010年5月到来,一个名叫Laszlo Hanyecz的程序员用1万个比特币买了价值25美元的两份披萨。披萨事件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人们会震惊于那1万个比特币竟然就只换来两份吃食。但是其意义却无比深远,因为这次交易,意味着比特币第一次拥有了价格和汇率,而且,这也是首个用虚拟货币支付现实商品的案例。7月,比特币首次被 科技 媒体Slashdot报道,吸引了大批用户。

自此,比特币才真正为人们所正视,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中本聪等社区元老,并非如同之后那些将比特币视为利益工具的人,他们凭借的是对比特币的信任和自由主义的理想主义情怀,没有他们比特币或将明珠蒙尘。所以,说比特币是自由主义信仰的产物也不为过。

二、生长期:(2011~2014)

2011年,数字货币市场上开始出现其他币种,比如后来与比特币分庭抗礼的莱特币。由于比特币的技术代码都是开源的,所以很多币种的建立都是在比特币的代码基础上加以改制,这样诞生的币种后来就被称作为山寨币。大部分的山寨币也像比特币一样,只能用于挖矿和转账,没有其他的具体用例,所以在后来都纷纷没落了。

其中一些存活至今的山寨币,因为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或者亮眼的技术,才没有被抛弃,如狗狗币、莱特币等,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新兴项目的出现,也逐渐式微,变得边缘化了。

在这一年,还有另外两件大事发生,首先是Mark Karpeles接手比特币交易所门头沟(),开始了它罪恶的一生;同年,暗网“丝绸之路”(Silk Road)建立,开始了比特币的黑暗轨迹。

由于市场上的比特币越来越多,交易量也随之增大,建立于2010的比特币交易所门头沟,一下子占据全球70%交易量份额,成为当时最大的交易所。但由于经营不善,门头沟的交易系统显得格外脆弱,几次三番维护优化依然无济于事,经常发生暂停提现与服务的事件。

2011年6月,门头沟受到第一次黑客攻击,但此后门头沟的经营者始终没能解决其交易系统的漏洞,多次被盗却隐瞒事实,不断用暂停服务和冻结交易以文过饰非。其平台上的比特币价格涨跌幅夸张,浮动区间非常大,而往往在这种时候门头沟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用户很难对自己的账户进行管理和操作。

2014年2月,门头沟上的比特币价格暴跌80%,用户却再一次很难将其提现;不久,门头沟一如既往地暂停了交易业务和提现功能。用户们蓄积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但已无济于事,因为门头沟早已油尽灯枯,25日披露出其被盗85万个比特币的事实。

门头沟被盗85万个比特币,成为当时震惊全球的最大币圈新闻,也成为了比特币发展 历史 上难以抹去的一笔。门头沟破产之后,比特币价格骤降,而受到巨大损失的用户们也开始了艰难的维权之路。此事件一出,比特币市场受到了严重震荡,人们对于比特币和交易所的信任直降冰点,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所宣扬的去中心化概念产生了严重质疑,整个行业开始笼罩在一片阴云当中。

比特币经历门头沟事件后元气大损,币价因之低迷了很久一段时间。两年后随着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回暖,比特币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暗网也迎来了长达两年时间的稳定,其中流通的比特币,依然占据着整个比特币交易市场的最大份额。

三、扩容、分叉期:(2014~2017)

山寨币潮流之后,很多项目开始着眼于数字货币在点对点交易之外的应用,区块链对于应用领域的拓展开始了。比如受之前门头沟这种中心化交易所影响而诞生的第一所去中心化交易所比特股,采用全新的加密代码和共识机制,分发机制采用的也是当时新兴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币发行),类似股市中的公开招股,将代币当做股票进行融资。

ICO最早出现在2013年,Mastercoin(万事达币OMNI)是最早进行ICO的区块链的项目之一,起初的ICO募集的正是市值最高的比特币。这种分发方式引起了后来无数项目效仿,但进行ICO的项目中,也普遍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多项目都是。

2014年,以太坊建立,开启了区块链的里程,公链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可以应用到更广阔的的场景当中。以太坊虽然使用PoW共识机制,但代币“以太坊”的分发也是以ICO的形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市值 仅此于 比特币的第二大数字货币。

比特币的拓展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损害了很多矿工的利益。比特币社区的中坚技术力量core开发组提出隔离见证(SegWit)的建议,经过当时开发人员和矿工的一致协商,最终达成了“香港共识”:先对一部分区块进行隔离见证,将非隔离部分扩容至2M在进行隔离。

ICO、分叉币的繁荣是整个区块链市场繁荣的一种表象,其中的乱象亦是 层出不迭 ,空气项目、空气币的产生令投机者眼花缭乱辨别不清。同时缺乏监管也加剧了这些乱象的产生和猖獗。

2017年年末,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了暴涨,在12月18日达到了19299美元的峰值。作为数字货币之首的比特币,反映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风向,故各种代币也随着大行情暴涨了一波。整个冬天,加密币市场都是一派春意盎然。

四、迷茫期:区块链时代(2018)

2018年新年之后,高涨的行情开始回落,但回落了将近大半年也一直未见底,市场开始进入寒冬。在这一年里,比特币的市值也大幅度缩水,但比特币的网络依然在正常运行。

币圈很多人又开始了迷茫,很多项目也开始惶恐不安,但区块链技术始终未停下脚步,区块链时代到来。除去金融和商业公链领域,区块链的触手开始向非商业领域延伸,进入向版权、数据、医疗、食品、租房等深入 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

虽然总体而言区块链行业仍属于初级阶段,但对于比特币来说,似乎已经垂垂老矣。比特币依然会平稳运行下去,但其应用场景的限制将会令比特币逐渐成为一种保值手段。

然而比特币自身的发展是否会停滞不前或者到此为止?总体而言,有人完全不担心,认为这就是比特币的最好归宿,它不仅仅是市值第一的流通币种,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而有人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比特币会逐渐失去现在的地位,被后来的币种取代。

比特币的未来如何,难以断言。

五、十年:追捧与质疑并存

比特币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也获得了全球范围的众多认可,有些国家已经接纳了比特币,将其视为与法币同等地位的一种支付方式。

即使受到了很多认可,但在不同的国家,对于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依然采取着观望甚至抵制的态度。很多人认为比特币虽然有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但和目前乃至以后的技术相比,它在技术这一方面的价值正在逐渐降低;比特币并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作为支撑,终究是一场泡沫,有很多商业大佬,如巴菲特、马云等,都表现出了不看好的态度。

比特币这十年,追捧与质疑并存,有很多人后来改变了看法,认为它并不是一场,也有很多人坚信,比特币依然是一场泡沫。但直到现在,比特币依然是数字货币市场的风向标,也依然是最广为人知的数字货币。

比特币发展研究论文

比特币(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8年提出,根据中本聪的思路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与大多数货币不同,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并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安全性。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比特币与其他虚拟货币最大的不同,是其总数量非常有限,具有极强的稀缺性。该货币系统曾在4年内只有不超过1050万个,之后的总数量将被永久限制在2100万个。比特,是一种计算机专业术语,是信息量单位,是由英文BIT音译而来。二进制数的一位所包含的信息就是一比特,如二进制数0100就是4比特。那么,比特这个概念和货币联系到一起,不难看出,比特币非现实货币,而是一种计算机电子虚拟货币,存储在你的电脑上。可以通过中币进行交易的目前为止。

行情就是一个大舞台,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可以陈述,人是需要的某种信念来激励和约束的,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过去, 在 无憾中微笑,才美丽;博弈,在眼泪中微笑,才多姿;成败,在坚强中微笑,才精彩!

我相信有很多刚入币圈的的朋友仅仅知道比特币是一种货币,对于他的发展过程一无所知,其实这样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了解一个币种其产生的过程局长觉得是有必要的,这对于你在币圈来说,会有更深刻的见解和认知!那么现在给朋友们科普一下比特币的由来。

一、萌芽期:(2008~2010)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继而引发金融危机,蔓延到全球。

2008年10月31日,一个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Nakamoto)的极客发布了一篇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篇论文中,中本聪描述了一种分布式账本,以及比特币的点对点流通模式。

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的一个小型服务器上挖出了第一批比特币,创始区块诞生,比特币横空出世。

然而,在最初的那段时间,这个奇思妙想成真后却并没有吸引很多人前来尝试,因为比特币的价值何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是否值得信赖,这些问题人们仍然感到十分疑惑。所以,当时在比特币网络上挖矿的人非常少。

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在2010年5月到来,一个名叫Laszlo Hanyecz的程序员用1万个比特币买了价值25美元的两份披萨。披萨事件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人们会震惊于那1万个比特币竟然就只换来两份吃食。但是其意义却无比深远,因为这次交易,意味着比特币第一次拥有了价格和汇率,而且,这也是首个用虚拟货币支付现实商品的案例。7月,比特币首次被 科技 媒体Slashdot报道,吸引了大批用户。

自此,比特币才真正为人们所正视,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中本聪等社区元老,并非如同之后那些将比特币视为利益工具的人,他们凭借的是对比特币的信任和自由主义的理想主义情怀,没有他们比特币或将明珠蒙尘。所以,说比特币是自由主义信仰的产物也不为过。

二、生长期:(2011~2014)

2011年,数字货币市场上开始出现其他币种,比如后来与比特币分庭抗礼的莱特币。由于比特币的技术代码都是开源的,所以很多币种的建立都是在比特币的代码基础上加以改制,这样诞生的币种后来就被称作为山寨币。大部分的山寨币也像比特币一样,只能用于挖矿和转账,没有其他的具体用例,所以在后来都纷纷没落了。

其中一些存活至今的山寨币,因为有具体的应用场景或者亮眼的技术,才没有被抛弃,如狗狗币、莱特币等,但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新兴项目的出现,也逐渐式微,变得边缘化了。

在这一年,还有另外两件大事发生,首先是Mark Karpeles接手比特币交易所门头沟(),开始了它罪恶的一生;同年,暗网“丝绸之路”(Silk Road)建立,开始了比特币的黑暗轨迹。

由于市场上的比特币越来越多,交易量也随之增大,建立于2010的比特币交易所门头沟,一下子占据全球70%交易量份额,成为当时最大的交易所。但由于经营不善,门头沟的交易系统显得格外脆弱,几次三番维护优化依然无济于事,经常发生暂停提现与服务的事件。

2011年6月,门头沟受到第一次黑客攻击,但此后门头沟的经营者始终没能解决其交易系统的漏洞,多次被盗却隐瞒事实,不断用暂停服务和冻结交易以文过饰非。其平台上的比特币价格涨跌幅夸张,浮动区间非常大,而往往在这种时候门头沟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用户很难对自己的账户进行管理和操作。

2014年2月,门头沟上的比特币价格暴跌80%,用户却再一次很难将其提现;不久,门头沟一如既往地暂停了交易业务和提现功能。用户们蓄积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但已无济于事,因为门头沟早已油尽灯枯,25日披露出其被盗85万个比特币的事实。

门头沟被盗85万个比特币,成为当时震惊全球的最大币圈新闻,也成为了比特币发展 历史 上难以抹去的一笔。门头沟破产之后,比特币价格骤降,而受到巨大损失的用户们也开始了艰难的维权之路。此事件一出,比特币市场受到了严重震荡,人们对于比特币和交易所的信任直降冰点,对比特币和区块链所宣扬的去中心化概念产生了严重质疑,整个行业开始笼罩在一片阴云当中。

比特币经历门头沟事件后元气大损,币价因之低迷了很久一段时间。两年后随着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回暖,比特币又焕发了勃勃生机;暗网也迎来了长达两年时间的稳定,其中流通的比特币,依然占据着整个比特币交易市场的最大份额。

三、扩容、分叉期:(2014~2017)

山寨币潮流之后,很多项目开始着眼于数字货币在点对点交易之外的应用,区块链对于应用领域的拓展开始了。比如受之前门头沟这种中心化交易所影响而诞生的第一所去中心化交易所比特股,采用全新的加密代码和共识机制,分发机制采用的也是当时新兴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币发行),类似股市中的公开招股,将代币当做股票进行融资。

ICO最早出现在2013年,Mastercoin(万事达币OMNI)是最早进行ICO的区块链的项目之一,起初的ICO募集的正是市值最高的比特币。这种分发方式引起了后来无数项目效仿,但进行ICO的项目中,也普遍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很多项目都是。

2014年,以太坊建立,开启了区块链的里程,公链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区块链和数字货币可以应用到更广阔的的场景当中。以太坊虽然使用PoW共识机制,但代币“以太坊”的分发也是以ICO的形式,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市值 仅此于 比特币的第二大数字货币。

比特币的拓展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损害了很多矿工的利益。比特币社区的中坚技术力量core开发组提出隔离见证(SegWit)的建议,经过当时开发人员和矿工的一致协商,最终达成了“香港共识”:先对一部分区块进行隔离见证,将非隔离部分扩容至2M在进行隔离。

ICO、分叉币的繁荣是整个区块链市场繁荣的一种表象,其中的乱象亦是 层出不迭 ,空气项目、空气币的产生令投机者眼花缭乱辨别不清。同时缺乏监管也加剧了这些乱象的产生和猖獗。

2017年年末,比特币的价格出现了暴涨,在12月18日达到了19299美元的峰值。作为数字货币之首的比特币,反映了整个加密货币市场的风向,故各种代币也随着大行情暴涨了一波。整个冬天,加密币市场都是一派春意盎然。

四、迷茫期:区块链时代(2018)

2018年新年之后,高涨的行情开始回落,但回落了将近大半年也一直未见底,市场开始进入寒冬。在这一年里,比特币的市值也大幅度缩水,但比特币的网络依然在正常运行。

币圈很多人又开始了迷茫,很多项目也开始惶恐不安,但区块链技术始终未停下脚步,区块链时代到来。除去金融和商业公链领域,区块链的触手开始向非商业领域延伸,进入向版权、数据、医疗、食品、租房等深入 社会 生活的各个领域。

虽然总体而言区块链行业仍属于初级阶段,但对于比特币来说,似乎已经垂垂老矣。比特币依然会平稳运行下去,但其应用场景的限制将会令比特币逐渐成为一种保值手段。

然而比特币自身的发展是否会停滞不前或者到此为止?总体而言,有人完全不担心,认为这就是比特币的最好归宿,它不仅仅是市值第一的流通币种,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而有人认为,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比特币会逐渐失去现在的地位,被后来的币种取代。

比特币的未来如何,难以断言。

五、十年:追捧与质疑并存

比特币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也获得了全球范围的众多认可,有些国家已经接纳了比特币,将其视为与法币同等地位的一种支付方式。

即使受到了很多认可,但在不同的国家,对于比特币这样的数字货币依然采取着观望甚至抵制的态度。很多人认为比特币虽然有区块链技术作为支撑,但和目前乃至以后的技术相比,它在技术这一方面的价值正在逐渐降低;比特币并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作为支撑,终究是一场泡沫,有很多商业大佬,如巴菲特、马云等,都表现出了不看好的态度。

比特币这十年,追捧与质疑并存,有很多人后来改变了看法,认为它并不是一场,也有很多人坚信,比特币依然是一场泡沫。但直到现在,比特币依然是数字货币市场的风向标,也依然是最广为人知的数字货币。

这个的话应该很简单,你就让自己做都可以了,你要自己多的话你就可以变聪明了

导语本课堂用通俗易懂的系列内容为大家呈现区块链与密码学领域相关知识。这里有知识也有故事,从感兴趣到有乐趣,点宽课堂等你来学。这个系列中的课程内容首先从比特币着手进行入门介绍,再延伸至区块链的相关技术原理与发展趋势,然后深入浅出地依次介绍在区块链中应用的各类密码学技术。欢迎大家订阅本公众号,持续进行学习。【本课堂内容全部选编自PlatON首席密码学家、武汉大学国家网络安全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德彪教授的《区块链与密码学》授课讲义、教材及互联网,版权归属其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引言我们先从一组小漫画聊起,先看看帅气的我(咳咳)和小明发生的故事。-2--3-看完漫画,大家对用区块链记账有了大概了解嘛?其实在区块链运转机制中,当然不能用石头剪刀布啦!而是让全网节点比赛,看谁先算出一个前X位都是0的随机数,谁就获得记账权,我太难了…举个例子:整个比特币网络要约10分钟才能找出一个前10位都是0的随机数,所以确保同时只有一个节点记账。而如何确保多方互相都信任呢,第一大家一起“抄作业”,并放在自己的书包里(账本),第二确保“作业”在字迹上盖个印章,确保不被篡改。说是照抄一遍,其实交易内容是可以被加密的,虽然密文全网同步备份,没有对应的私钥还是看不到——确保了数据私密性和安全性。(没有钥匙休想打开我的作业本!)而在“作业”上盖章,这个“印章”则是比喻区块正文的对应Hash(Merkel根),Hash相关的知识点在后面的课堂中会讲到,只要正文被篡改了哪怕一丁点儿,Hash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大家”也就知道正文被篡改了。就像是篡改作业的笔记,不管是橡皮擦掉、胶条粘掉、还是用涂改液涂掉,都是留下痕迹哦,而这种篡改内容就会被整个区块链系统无情地抛弃。大家对区块链是不是有一丢丢了解了呢,下面我们言归正传,来看看区块链的“爸爸”比特币的诞生记!比特币“破蛋”2008年11月,一位化名为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的人,在密码学论坛 发表的一篇名为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币。2009年1月3日,中本聪发布了比特币系统并挖掘出第一个区块,被称为“创世区块”,最初的50个比特币宣告问世。(比特币创世区块)有趣的一点是,中本聪在创世区块中带上了一句话以证明这个区块挖出于2009年1月3日。是什么方式呢?看图~(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头版)中本聪将2009年1月3日《泰晤士报》中头版的新闻标题——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财政大臣正处于第二次救助银行之际》)记在了创世区块中,而当时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席卷欧洲,无人幸免。当传统银行在金融海啸中挣扎之际,代表新一代支付方式的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貌似巧合的事情现在看来却意味深长,仿佛是命运的交接棒。比特币趣闻之有史以来最贵的比萨2010年5月2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程序设计员拉斯洛·豪涅茨(Laszlo Hanyecz)用10000个比特币,换了棒约翰(Papa Johns)比萨店的一个价值25美元的奶酪比萨。当时用于换取比萨的比特币目前价值高达605,000,000元人民币!有趣的是,目前棒约翰()在美股市值约为186亿人民币,10000枚比特币大约占棒约翰总股本的,妥妥股东前十,一辈子比萨吃不完啦!备注:比特币价格取自2020年5月11日17:34截止2022年,比特币运行了13个年头。比特币无中央管理服务器,无任何负责的主体,无外部信用背书,系统软件全部开源,系统本身分布全球各个角落,就像是一个“三无产品”。然而神奇的是,这样一个“三无”系统,十余年来一直都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在比特币运行期间,有大量黑客无数尝试攻克比特币系统,均无功而返。这一点也展示了比特币系统背后技术的完备性和可靠性。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一路走高,比特币风暴席卷全球。从比特币背后引申出的区块链技术,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的对象。希望将这样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应用到各类企业应用之中。除了其背后的技术具备的扩展价值,比特币作为一种虚拟资产,也逐渐与现实世界中的法币建立起了“兑换”关系,于是也有了狭义的“价格”,如果从法币角度来看,其更像是一种“商品”。比特币趣闻之我不叫加密货币对于以比特币为大哥的众虚拟资产,一直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但加密一词是一个“未完成”的状态,有加密就必然有解密,难道还有解密货币?所以加密货币的称谓其实是一个误区。Cryptography是“密码学”,包含加密技术和解密技术。消息即为明文,而被加密之后的消息,我们称之为密文。用某种特定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伪装”处理,以隐藏其内容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加密(encryption)。当我们将密文转变为明文,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解密(decryption),所以Cryptocurrency应该译为“密码货币”。以后大家再见到“加密货币”记得要纠正哦~【区块链与密码学】课堂第1-1讲今天就讲到这里啦,其实比特币最吸引人的是它十几年间创造的价格神话,比特币为何总是“大涨大跌”?又是谁推动比特币价格十几年间万倍增长?比特币系统完备性和可靠性背后又是靠什么技术支撑?我们将在之后的第二讲详细拆解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和比特币价格的细枝末节。敬请期待!关注点宽学园,每周持续更新区块链系列课程,小宽带你进入区块链世界。FOLLOW US© DigQuant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官网,一起解锁更多金融科技姿势:涵盖 Python 、 金融基础 、 量化投资 、 区块链 、 大数据 、 人工智能 。 Dig More, Learn More!

宽松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

滥发货币、P民买单。等P民消化完了就重新开始新一轮的热点发展,然后再滥发货币、P民买单,周而复始,就这样维持社会的发展,

主要就是钱不值钱了 容易出现通货膨胀

量化宽松政策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提高货币供应,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一定数量的货币,也被简化的形容为增印钞票。通过增印钞票来增加流动性,希冀以此来达到刺激经济,加快复苏步伐的目的。超量美元一旦经由货币当局创生出来,便不会凭空消失,而必然流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按照参与广义生产过程的程度和特征等的不同,将经济体系细分为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金融体系,故一般货币至少有三种流向:流向实体经济、流向虚拟经济和滞留在金融机构内部。另外,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能够很容易地流向国际市场。由上观之,易知美元(包括其他能够在国际市场流通的货币)的四种流向及分别的影响。第一,流向实体经济。这种情况下,货币参与真实产品和服务的交换,降低社会产品和服务在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交易费用,并通过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和货币幻觉,促进真实经济的增长。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根本目的,正是希望货币能够流向实体经济,促进真实经济的发展。当超量货币流入实体经济时,居民消费价格(CPI)和GDP平减指数等一般价格水平就会上升,也即通货膨胀。第二,流向虚拟经济。金融深化程度加强必然带来经济虚拟化水平的提高。目前,代表虚拟经济规模的全球金融资产名义价值与全球GDP早已相去甚远,仅金融衍生品一项即逾600万亿美元。较之流入实体经济,超发的货币往往先流入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如股市、房市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以期获得更大的收益。当大量货币流入金融市场和资产市场时,就会出现金融产品和资产品价格膨胀的情况。第三,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经济主体对前景感到悲观,导致经济社会的信用创造机制萎缩,大量资金无法贷出,货币流向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极少,银行体系只得将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这一点在美国体现得较为明显。2008年9月份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基础货币在极短的时间内倍增,但同时银行机构的超额准备金也基本上等额增加,流通中的现金规模变动极小。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美国经济已连续5个季度复苏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改观。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古巴对中国货币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你一网站,自己找

汇率制度的选择研究 [2009-03-28 06:03] 摘; 要: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发展、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文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具体而言,从盯住汇率制度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从盯住汇率制度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发生。对被迫脱离而言,在出现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前经常会出现如下经济迹象:真实汇率表现的货币升值、出口形势恶化、高通货膨胀率、资本流入逆转、国际储备减少、货币供给膨胀、财政巨额赤字、经常项目赤字、银行体系负债增加、利率迅速上升、TOT恶化等。由此将导致外汇市场形成贬值压力,使得一国被迫放弃盯住汇率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东亚国家就是这种被迫脱离的典型。而因升值压力所导致被迫脱离前的经济迹象正好相反:如出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出口增长的强劲,紧缩的货币与财政政策,经常项目顺差等等。另外,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时间长短也是影响汇率制度转变的显著决定因素。时间越长,越会趋于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时间越长表明这种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对经济影响越有效,所以有继续维持盯住汇率制度的趋向。但由于市场压力也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将有可能导致危机而被迫脱离。二、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有关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已经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中有了广泛的分析与论述,但不同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很难达到共识。当前现有的理论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对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分析上,讨论侧重在经济规模、开放程度等不易随时间变化的长期经济变量上。关于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决定因素的理论有很多。上世纪60年代,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经济规模巨大而开放程度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从70年代开始,经济冲击的本质与影响力开始被认为是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潜在因素。有些学者认为,TOT剧烈的波动可能导致浮动汇率制度的实行,因为这可以帮助缓解真实的外部冲击。到目前为止,对这一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有争论;今后,针对日益提高的国际资本流动性,有些学者提出要维持盯住汇率所需的政策要求更迫切、苛刻了。由此产生了“汇率体制中空”的假说(hollowingofthemiddlehypothesis),即国际资本流动性的提高将促使一国的汇率制度向汇率体系的两极——硬汇率盯住(如货币联盟或货币局),和完全自由浮动转变。对汇率制度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假说。汇率制度的选择同一国的经济体制和因素也有关。制度不规范、不稳定将更难维持盯住汇率,但适合采用货币局体制。一些转轨国家、后危机时代国家或历史上经历了高通货膨胀的国家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大多数相关研究所考虑的变量分为以下四类:最优货币区因素、资本开放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和历史与制度因素。介绍如下:最优货币区因素:贸易开放程度、对外贸易的分散化程度、经济规模、人均GNP,TOT波动率、石油出口等;资本开放因素:资本控制、实际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因素:通货膨胀和官方储备;历史与制度因素:1945年以后的独立性、政治局势和转轨经济国家。Juhn和Mauro(2003)利用1999年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大、对外贸易占GDP比重较低、高通货膨胀、政治稳定、转轨经济的国家更易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资本控制程度较低的国家更易采用硬汇率盯住的汇率制度;资本开放和资本控制都不是影响一个国家选择浮动或盯住汇率制度的强有利因素,反而决定了对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资本控制越强的国家更易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三、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中间汇率制度”(intermediateregime)在大多数的货币危机中成为主要被鞭挞的目标,危机过后,世界各国的汇率体制出现了“两极化”(bipolarview)的趋势,采用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都在向更为灵活或更为固定的汇率制度转变,特别是那些同国际金融市场融合更为紧密的国家。但目前众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却是复杂的。所谓“两极化”趋势,即采用硬汇率盯住(包括同另一种货币结为货币联盟和货币局体制)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这两种制度已经被广泛认为是唯一的两种适合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融合的汇率制度。具有高资本流动的国家正在或者将要摒弃中间汇率制度而选择其中之一。这种观点认为,盯住汇率制度在资本流动下是不可行的,除非一国采取一些必不可少的措施来维持盯住汇率并绝对支持它,而唯一可行的替代政策就是将汇率浮动,促使经济处于连续的市场机制之下。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官方公布汇率制度的统计来看,上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两极化趋势似乎得到了证实:IMF成员国中采取官方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已经减少了一半,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增加了一倍。而且,由于许多国家都开始采取货币局制度、加入货币联盟或美元化,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中实行硬汇率盯住的国家的比重在过去10年中也增加了。但是,一个国家实际所执行的汇率制度可能不同于其官方所公布的。在过去的10年中,一些宣称采取了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实际上意图通过政府干预以稳定汇率。 鉴于这种官方公布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从1999年1月开始,IMF依据实际的汇率政策,开始执行一种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新的系统区分了各种盯住汇率制度以反映各国货币当局在汇率上的自主性和责任权限。主要包括以下八种:(1)美元化和货币联盟制度; (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固定汇率制度(盯住单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4)水平盯住汇率带制度;(5)爬行盯住汇率制度;(6)爬行汇率带制度;(7)未事先安排的有的浮动汇率制度;(8)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在新的汇率制度分类系统下重新分析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到,“两极化”趋势并没有真正出现。各个国家实际上更趋向于选择更为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并由此新产生出一些更易被接受的灵活的中间汇率制度,而中间汇率制度也重新成为学者和各国政府关注的对象。四、中间汇率制度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国家采取的都是某一种中间汇率制度,因为这种选择使得一个国家可以在通常情况下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但又保留了在极端情况下(出现基本失衡时)干预汇率的权利。有些学者为了弥补中间汇率制度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资本流动下存在的本质缺陷(例如,WiUiamson,1965)就开始设计新的中间汇率体制,这样既能体现足够的汇率灵活性以避免产生经济失衡,又能保证政府实施的经济政策不为提供投机机会。以上种种考虑使得在上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爬行盯住和宽带浮动汇率制度,随后又出现了爬行带汇率制度,Dombusch和Park(1999)将其命名为“BBC”准则(basket,bandandcrawl)。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一般而言,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更愿意采用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此可以稳定有效汇率而不是仅仅针对单一货币的汇率。这样可以使国家免受贸易竞争力、产出以及由于其它货币汇率反复无常的变动导致的通货膨胀的偏差所造成的冲击。一般所选取的货币为美元、欧元和日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适合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在对智利、哥伦比亚和以色列的汇率制度研究中(Williamson, 1996),智利和以色列都选择了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而哥伦比亚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是由其贸易模式的不同所决定的。因为哥伦比亚的贸易是由美国和其它盯住美元的国家所主导,而智利和以色列是对外贸易多样化的国家。宽带浮动汇率制度:设定汇率在中心平价上下10%甚至15%的带状范围内自由浮动。选择宽带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实现以下四个目的:一是宽带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在无法精确估计均衡汇率时不至于陷入只能维持不均衡汇率的境地;二是允许中心平价可调节,使其可以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而不必采用不连续的人为汇率调节造成市场不稳定;三是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当一国面临同世界经济周期不协调时可以起到反周期的作用;四是帮助一国应对暂时突然出现的大量资本流入,只要设定的宽带具有可信性,即使是一定程度上的可信性,对汇率的预期也将发生逆转,投机者就会对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的收益进行调整。而且,对贸易品产业的者在进行时,一般趋向于看重汇率的平价而不是其市场水平,所以,所设定的对平价的浮动偏差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决策。爬行汇率制度:经常被用来调节通货膨胀的偏差,但如果应用太武断,将带来破坏对外竞争力的风险(如俄罗斯的教训)。发展中国家还可以调节爬行汇率制度以反映出B—S(布拉萨、萨缪尔森)生产力偏差并顺利完成真实升值,由此可以维持经济均衡。最后,政府还可以在正常的平价上做微小变动以调节经济的真实偏差。相对完全固定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而言,中间汇率制度可以控制经济失衡,这是两种极端的汇率体制所不能做到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完全固定汇率制度在高通货膨胀时将导致本币高估,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下由于货币汇率脱离了经济基本因素而通常会导致更明显的经济失衡,比如1981年的英国先令、1985年的美元、1995年的日元和现在的欧元。在经济失衡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形势下,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将均衡汇率平价维持在一个同经济基本因素相一致的水平是汇率体制选择上的重要一环,而中间汇率制度正是可以实现该目标的最合理选择。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转变的经验和教训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提出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任何新的汇率制度的实行必须事先实行有效的政策措施以避免为将来损害汇率制度可信度负责任;二是有必要在公开汇率制度的选择结果以充分获取中间汇率制度的好处之前通过非公开的方式建立该汇率制度的可信度。究竟怎样的中间汇率制度能够提供一种机制最终将汇率预期稳定下来,同时又可以避免金融脆弱性可能导致的?在BBC准则所提到的三种汇率制度中,汇率带制度下的有效汇率可以使得经济免受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反复无常波动产生的影响,而盯住一篮子货币和爬行汇率制度却没有这种作用。所以,更为合适的中间汇率制度的调整是在汇率带制度中对汇率浮动带边缘的调整,有以下三种可行的方法:参考汇率、软汇率带和监测汇率带。参考汇率(referencerateproposal):Ethier和Bloomfield(1975)提出,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政府应当承诺不推动其汇率偏离一个协议的均衡汇率水平。该均衡汇率水平被称为参考汇率,同Williamson(1985)提出的“基础均衡汇率”很相似。在这种汇率制度下,政府没有义务维持参考汇率,只需要不进行干预或采取其它政策影响汇率。参考汇率使得政府不会为维持某一个汇率水平而导致金融危机,它只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约束汇率干预的一种方法,同中间汇率制度并不相同,因为后者需要政府确定出均衡汇率水平并加以公布。软汇率带制度(softbandorsoftmargin):在此制度安排下,政府不承诺绝对维持汇率带的宽度。在强烈投资压力存在的情况下,政府有权利宣布汇率波动超出汇率带的规定,但同时也警告市场将在可能的情况下随时采取政策措施将汇率波动拉回到汇率带限制的范围内。 Bartolini和Prati(1997,1998)正式提出“软汇率目标区”(softtargetzone)的概念,是对软汇率带制度研究的理论贡献。他们提出,一国政府可以采用将过去和现在的汇率制度的移动平均值或者几何平均值维持在一个设定的波动范围内而不是仅仅维持当前的市场汇率水平。这样,汇率的波动可能在短期会脱离汇率波动带,但维持了在长期处于汇率波动带内的稳定。

中国和古巴的货币对比大约为1:左右,有浮动……一个鸡腿的价钱在古巴是红(当地货币)古巴的贫富差距很大,古巴很多地方彩色电视机还未普及,一个村子里有人空调,冰箱,汽车,有人只有收音机古巴看病基本不要钱,上学也是其他的没有什么了……你自己想象一下吧

中国汇率问题研究 摘要: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事关我国进出口形势、国内优势产业的生死存亡等,中国必须从自身利益出发,在国际法要求的范围内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应争取遵循国际法途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争端机制内解决问题。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 原因 国际法 解决途径 “人民币升值论”最早由日本政府提出,随后,以美国为首的其他西方国家不断对人民币汇率提出指控。2009 年来,西方国家压迫人民币升值的陈年旧调再次喧嚣尘上。西方国家不厌其烦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何在? 一、西方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美国。长期以来,美国以美中间存在巨额贸易逆差为由力促人民币升值,尽管美国明知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明显改善其国际贸易状况,但仍然不遗余力地促压人民币升值,原因在于:一是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自己潜在的强大竞争对手,千方百计打击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最终削弱中国同美国的议价能力;二是通过促压人民币大幅升值,将全球热钱引入中国,吹大中国国内资产泡沫,并在泡沫顶峰时反手做空,使中国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日本。 2.欧盟。相对于美国而言,欧盟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一直持相对温和的态度。但自2007 年初开始,欧盟的态度一度超越美国变得异常强硬。欧盟之所以突然关注人民币汇率问题,在于人民币虽然兑美元升值,但相对于美元兑欧元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欧元同样是贬值的。这一方面增加了欧盟成员国对华出口的难度,另一方面却使得中国的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比进入美国更容易,其结果是欧中之间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为减少贸易逆差,欧盟选择联手美国共同压迫人民币升值。 3.日本。与美国、欧盟不同,日本在中日贸易中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以2008 年商务部统计为例,截至2008 年10 月,日本一直居于中国前10 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第3 名,仅次于我国台湾和韩国。因此日本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原因不在于贸易差额问题,而是争夺亚洲领导权以及未来"亚元"主导权的战略举措。 可见,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合力压迫人民币升值并乐此不彼,归根结底就是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人民币大幅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西方国家给了我们巨大的升值压力,但如果我们贸然屈服、匆忙大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必将给我国经济各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第一,人民币大幅升值会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增加出口企业成本,在世界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影响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如果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的提高。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对外出口一度萎缩,此时提高人民币汇率无疑是对出口的又一沉重打击。 第二,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对中国的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在目前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开发(R&D)和服务业为主来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其优势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 第三,人民币大幅升值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目前,世界经济整体环境依然并不乐观,这对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国际游资而言,具有升值预期以及进入相对安全的新兴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四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国际游资由于具有资金规模大、流动快、趋利性强的特点,会对金融市场造成潜的在冲击。况且,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滞后,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会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直接产生影响。三、人民币汇率自主性的国际法依据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国家主权具有国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与平等的特性,而国家货币主权就是国家主权在处理国内外一切与货币事务相关领域的体现。传统上,主权国家可独立自主地应用本国的货币主权,原则上他国不得干涉与反对。但随着国家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逐渐加深,各国之间在行使本国货币主权时不仅要综合考虑本国的各种因素,还要考虑到对周边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 IMF作为限制和协调各国对外行使货币主权的专业国际组织,它规定:凡是加入IMF 的成员国就意味着该国同意授权IMF 行使原只属于各国的部分货币主权,从而使各国原有的货币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即要接受IMF 宗旨和章程的约束,承担IMF协定中相应的义务,比如在外汇安排、汇兑措施、国际收支和划拨等方面的义务。表面上看,这种让渡会使国家的货币主权遭到一定的削弱,但同时,国家在让渡自身部分货币主权的同时却又能对等地享有、获得来自他国相应的货币主权的补充。也就是说,只要这种让渡是以平等互利为前提和基础,就意味着国家不会丧失本国货币主权的自主性。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的承诺是保证履行IMF 协定第8 条款项下的义务,即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而这一早已完全兑现。因此,当前我国所实施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是在已经履行了IMF 协定义务的基础上,遵照其要求进行的,西方国家根本没有理由对之加以指责和干涉。这也从根本上赋予了我国自主运用汇率制度的权利。 四、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法律化解决途径 针对西方国家无理要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明确IMF 为人民币汇率争端解决的主要机制。近年来,西方国家因为IMF 执行措施的力度没有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强硬,试图舍弃IMF 而寻求WTO 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是,汇率义务本该由IMF 来衡量,不能因IMF 执行规则的力度不够,就该另起炉灶。因此,西方国家的这种打算是避轻就重,试图滥用WTO 多边争端解决机制。对此,我国政府应该表明西方国家援用WTO 的有关协议来挑战我国汇率政策的做法,是置IMF协定的规定及其管辖权于不顾,既有违于IMF 和WTO 在现有国际经济格局下的分工,也不符合WTO 本身的规定。 第二,详细研究IMF 有关货币汇率的争端解决机制。IMF 成员国关于汇率争端的磋商程序一般包括:争议成员国将投诉或争议提交IMF 理事会或IMF 执行董事会审议;成员国对IMF 或成员国之间对《IMF》条文解释产生争议,则提交IMF 执行董事会裁决;如果执行董事会所审议或裁决的投诉和争议与某一无权单独指派执行董事的成员国有关,该成员国可以派代表列席会议,执行董事会也可以对该成员国提出此种要求;与《IMF 协定》解释争议有关的成员国对于执行董事会的裁决如有不服的,可以在该裁决作出后的3 个月内要求将该争议再提交IMF 理事会作最后裁决。这些磋商程序看似简单,然而应用起来却无比复杂,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研究,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把握人民币汇率争端的主动权,增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自主性。 参考文献: [1]杨松.国际法与国际货币新秩序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温建东.从IMF 和WTO 规定看人民币汇率[J]. 金融研究,2004, (6) . [3] 陈斌彬. 从国际法的视角看我国当前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合法性[J],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5,(5). [4]方蕾.对西方关于人民币汇率指控的国际法解读[J],经济研究导刊,2006(6). [5]郑玲丽.人民币汇率的国际法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8,(4).

新能源对沙特的影响研究论文

对建筑节能的几点看法 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源问题将成为本世纪的热门话题,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中国建筑能耗基本情况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建造和运行使用能源,尤其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据统计,1994年全国仅住宅建筑能耗在基本上不供热水的情况下为×108t标准煤,占当年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109t标准煤的。目前每年城镇建筑仅采暖一项需要耗能×108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左右,占采暖区全社会能源消费的20%以上,在一些严寒地区,城镇建筑能耗高达当地社会能源消费的50%左右[1]。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化石类燃料燃烧时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中,99%的氮氧化物、99%的CO、91%的SO2、78%的CO2、60%的粉尘和43%的碳化氢是化石类燃料燃烧时产生的,其中煤燃烧产生的占大多数。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中SO2占87%、氮氧化物占67%,CO2占71%,烟尘占60%[2]。由于我国是主要以煤而不是以油、气等优质能源作为主要能源消耗的国家,每年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地球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因此,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承担着重大的责任,而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也就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外墙大体上为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的4~5倍,屋顶为~倍,外窗为~倍;门窗透气性为3~6倍;总耗能是3~4倍[4]。如果听任高耗能建筑大行其道,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国家的能源生产势必难以长期支撑这种浪费型需求,从而不得不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另外,每年新建和改建的几千万栋建筑要消耗掉几十亿吨林木、砖石和矿物材料,造成森林的过度砍伐,材料资源的大量开采,带来土地的破坏,植被的退化,物种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几种节能途径1.墙体节能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我国以实心粘土砖为墙体材料,保温性能不能满足设计标准。以外墙为例,JGJ26-1995标准规定,在建筑物形体系数(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小于时,北京地区传热系数不超过W/(m2·K),而目前常用的内抹灰砖墙,传热系数都大于上述节能标准数值。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2.门窗节能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其能耗占住宅总能耗的比例较大,其中传热损失为1/3,冷风渗透为1/3,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提高外门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本身的保温性能,减少外门窗本身的传热量。其节能措施有:(1)控制住宅窗墙比。住宅窗墙比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值,JGJ26-1995《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对不同朝向的住宅窗墙比做了严格的规定,指出“北向、东向和西向、南向的窗墙比分别不应超过20%、30%、35%”。(2)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如设置泡沫塑料密封条,使用新型的、密封性能良好的门窗材料。而门窗框与墙间的缝隙可用弹性松软型材料(如毛毡)、弹性密闭型材料(如聚乙烯泡沫材料)、密封膏以及边框设灰口等密封;框与扇的密封可用橡胶、橡塑或泡沫密封条以及高低缝、回风槽等;扇与扇之间的密封可用密封条、高低缝及缝外压条等;扇与玻璃之间的密封可用各种弹性压条等。(3)改善住宅门窗的保温性能。户门与阳台门应结合防火、防盗要求,在门的空腹内填充聚苯乙烯板或岩棉板,以增加其绝热性能;窗户最好采用钢塑复合窗和塑料窗,这样可避免金属窗产生的冷桥,可设置双玻璃或三玻璃,并积极采用中空玻璃、镀膜玻璃,有条件的住宅可采用低辐射玻璃;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4)设置“温度阻尼区”。所谓温度阻尼区就是在室内与室外之间设有一中间层次,这一中间层次象热闸一样可阻止室外冷风的直接渗透,减少外墙、外窗的热耗损。在住宅中,将北阳台的外门、窗全部用密封阳台封闭起来,外门设防风门斗,防止冷风倒灌,楼梯间设计成封闭式的,对屋顶上人孔进行封闭处理等措施均能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3.屋面节能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屋面节能措施的要点,其一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其二是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一些建筑的屋面保温,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代替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水泥珍珠岩做法,就克服了常规作法的诸多缺点。这种保温芯板施工方便、价格低廉、不污染环境;芯板为柔性制品,不仅适用于具有平面的屋面,也可用于带有曲面的屋面,其保温工程更可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其主要技术指标,表观密度为110~150kg/m3;导热系数为~·K;蓄热系数为~·K。抗压强度大于;吸水率小于;蒸汽渗透系数为×10-7g/[5]。这些指标充分体现了膨胀珍珠岩密度较小,导热系数较低,而且吸水率和蒸汽渗透系数也都很低。这是保温性能好的材料所必须具备的。2001年已经在西宁污水处理厂的数百平方米屋面工程中使用,收到了好的技术经济效果。4.利用太阳能地球拦截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目前全球电力消费量的1500倍。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只占理论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据美国能源部评估,1990年美国太阳能经济可开发资源量约为22Mtce/年,仅为技术可开发量的。所以,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有巨大的潜力。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是建筑上很具有利用潜力的新能源之一。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利用方式主要有,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太阳能供热水、主动式太阳能采暖与空调、以及太阳能发电等等。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陆地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1012tec,2/3国土面积的太阳能总辐射量超过[6]。如果将太阳能源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可能节省大量常规能源,而且有可能在某些区域完全利用太阳能采暖。5.夜间通风夜间通风方法的原理是在夜间引入室外的冷空气,通过冷空气与作为蓄热材料的建筑维护结构接触换热,冷却建筑材料,达到蓄冷目的。在夏季,为了获得舒适的室内环境,则需要空调供冷系统。而此时,因为夜间的室外空气温度比白天低得多,所以夜间室外冷空气则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自然冷源加以利用。严格地说,只要室外空气温度低于室内空气温度,此时的室外冷空气就可视为可利用的自然冷源。

2007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444个油耗不达标车型的“黑名单”,涉及55家生产企业。公告中还声明,所有不符合标准的车型自发布公告之日起不得再进行生产。发改委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近年来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国际油价目前没有下跌的迹象,现国际原油价格已达到76美元。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其储藏量和可开采量资源正面临枯竭。2003年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1477亿桶,而每年新勘探量仅50亿桶。如今人类社会高度依赖于石油工业,包括汽车在内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石油工业。地球上的石油到底还能供人类用多久?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不超过95年的时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 中国石油资源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6,从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了亿吨,进口原油亿吨。其中,车用燃油消耗已经达到了中国石油消费量的1/3左右。此后石油进口仍呈上升趋势,进口量约占使用量的20%左右,预计到2010年前后将达到40%,车用汽油年消耗量为6400万吨。面对人类即将消耗完需几百万年才形成的石油资源所引发的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中国及全世界必须认识到要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2006年中国车市销量达到720万辆,增长超过30%,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权威调查部门预计,除了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2007年全球汽车销售都将进入疲软时代。但在中国汽车市场领跑全球汽车市场荣耀的背后,是中国过快消耗着祖先留下的资源。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中国的汽车产业路在何方,路只有一条:使用新能源,也只有使用新的替代能源,汽车产业才能持续发展。实施替代能源战略,有助于我国汽车逐渐摆脱对原油的依赖,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目前世界汽车产业使用替代能源主要有哪几种方式?其前景到底如何呢? 1乙醇燃料:价廉物美 使用乙醇燃料,是全世界最常见的一种燃料替代方案,也是目前国内颇为重视、已经得到推广的新燃料。这种燃料一般是与传统的汽油、柴油混合起来使用,其混合比例从加入10%~30%的乙醇到85%不等,甚至可以采用100%的乙醇作为燃料。其最大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对现有的汽车结构做很大的修改就可以使用乙醇燃料, 而且这种燃料比起汽油、柴油来更加环保,能够起到减少污染的效果。同时,乙醇可以通过玉米、小麦、水稻、甜高粱、木薯、甘薯以及甘蔗、甜菜等农作物制造,甚至连农作物的秸秆都有可能被用来生产乙醇。只要合理解决“汽车与人争食”的问题,乙醇燃料的推广能解决燃料的再生问题,是最价廉物美的能源解决方案。 除了乙醇以外还有类似于丁醇、甲醇这样的生物燃料,都被纷纷用于替代汽油与柴油。乙醇燃料汽车由于与现有的汽车没有多大区别,所以在国内外都相对普及。例如巴西作为乙醇燃料汽车最流行的国家,在这方面最为典型。人们熟悉的本田思域、飞度,三菱帕捷罗等都拥有专门针对巴西市场的乙醇燃料型号。最新型的车款安装了油气浓度传感器,可以自动感知燃料箱内不同性质的燃料,做到与普通汽油柴油的自然替换。此外,著名的跑车制造厂莲花甚至推出了采用乙醇汽油混合燃料引擎的Exige265E跑车,它仅重930kg,265代表它的最大输出为265匹马力左右,E表示其使用的是莲花E85高性能环保动力。特别让人吃惊的是该车加速成绩足以向法拉利发起挑战,0~60mph加速时间仅为秒,0~100mph加速时间为秒,最高时速达到158mph。除了巴西以外,美国的乙醇燃料汽车也十分流行,中国则超过整个欧盟成为乙醇燃料消费的大国。如何摆脱简单改装并提高乙醇燃料汽车的技术含量以使其发挥更大的效能,是摆在中国汽车制造厂商面前的课题。

不可再生能源是在自然界中经过亿万年形成,短期内无法恢复且随着大规模开发利用,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一天;未来将面临自然资源耗竭及生态环境恶化之威胁,甚至断送人类的永续发展.因而不可再生能源的科学开采、合理利用,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那我们怎么做到这些呢?我认为:一、节约利用化石能源不随意浪费能源,不断开发能耗小的新型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和动力机器等.二、新能源的开发如: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三、生物质能的综合利用如:沼气等 我相信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把更多更新的能量开发出来满足高度繁荣的社会,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和谐,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因为当地是一个石油大国,当地的石油非常丰富,在很久以前当地是一个森林演变而来的城市。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