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毕业论文行文逻辑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7-04 18:37:10

毕业论文行文逻辑有哪些

你说的论文逻辑结构把?一般论文的结构为:分析背景,陈述背景,描述现状与问题,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成果解决问题。基本的逻辑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其中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通过调查与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根据论文的类型不同而又有一些细微的差点点,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就好了。

关于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结构和行文要求

一、撰写步骤

(一)选题

论文题目是关系论文成败的第一关.选题的原则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需要,二是力所能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选题应选择工程管理领域面待解决的课题.

(2)选择有学术价值的题目.

(3)选择无人涉猎的题目.

(4)选择百家争鸣的题目.

(5)选题要根据主观可能,量力而行.

(二)准备

(1)搜集资料.

(2)研究课题,确立论点.

(3)拟好写作大纲,完成开题报告.

(三)成文

(1)写成初稿.

(2)推敲修改.

(3)形成终稿.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结构和行文要求

(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篇完整、规范的论文由题目、摘 要、关 键 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

1.题目

题目又称为题名、标题,标在第一行的正中.题目应简洁鲜明,质朴无华,准确得体,让读者一看就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工程管理论文标题切忌像文艺作品或报纸的某些题目那样,以新、奇、特等吸引读者.论文题目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字,应直接地、正面地揭示论文的主要内容.当论文的内容比较丰富时,可以用副标题对正题加以补充.

2.摘 要

摘 要用来提示论文的主要观点,便于读者迅速掌握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大致轮廓.摘 要应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论文重要内容.摘 要的内容一般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发现和主要结论等.

写工程管理论文的格式播放:32132次 评论:4649人

3.关 键 词

关 键 词是指在论文中起关键作用,最能说明问题、最能反映论文内容特征的名词、词组或短语.关 键 词常用较定型的名词,多是单词或词组,要写原形而不用缩略词,也不能用无检索价值的词语和化学分子式等.每篇论文标引的关 键 词一般为3~5个,最好不要超过10个.

4.正文

正文包括引言、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

(1)引言、是论文的开头.其目的是将读者引入主题,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有时也简单介绍研究方法、材料的依据等.

(2)本论,是论文的主体,是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这个部分必须根据论题的性质,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观点,或解决某些疑难问题.可以通过第一手资料、数据和多角度的充分的理由,周详地、多层次地,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分析、论证与阐述,并从这些问题的联系之中阐明中心论点.

(3)结论,是论文的结尾,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括全文,加深题意.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或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而引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或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或对有关问题进行简要说明.结论切忌草草收兵,虎头蛇尾,或画蛇添足,拖泥带水.

5.参考文献

论文的最后要列出引用过的主要参考文献.篇幅简短的论文可将文内的引文采用注释的方式在文末注明.著录的参考文献必须是在论文中引用过,并在论文中加角注的,包括专著、期刊文章及其他资料.所列的参考文献应按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排列,亦即采用顺序编码系统著录参考文献,切忌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作者知名度为排列顺序的标准.

以上是工程管理论文结构的基本形式,这种三段式&rdquo,的结构,因其体现出严密的逻辑性,因而被人们广泛应用,但若将此简单化、程式化、不分场合照搬照抄,则显得过于呆板.不过.认真学习优秀论文的结构安排,对撰写者写出结构完整、富有逻辑性的论文非常有帮助.

工程管理论文还应有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致谢、英文摘 要等部分.这些部分的写作内容和注意事项与一般科技论文类同.

(二)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段落和层次

1.段落

段落是文章结构的单位标志,一段一个意思.段落还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如过渡、转折或强调各分论点等.论文的段落一般应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完整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一般来说,每段都有自己的段意&rdquo,,正如全文有一个中心思想(主题)一样.全段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这个论点一定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可称它为段中主句.为了突出重点,段中主句通常放在段首,也有的放在段尾,起归纳总结的作用.

2.层次

层次是论文内容安排上的先后次序,也是论文展开的步骤,是作者写作思路的直接反映.它表现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或客观矛盾的.各个侧面,或某一论断所包含的几个方面,或人们表达思想的先后步骤.在工程管理论文中,最常见的安排层次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层进式,即论文的各层意思之间是层层推进的关系.各个分论点作为中心论点的论据,呈现出一种纵向联系的层次关系.二是总分式,即采用总题分述&rdquo,的方式,先总括起来说,然后分开说,或者先分开说,最后再总结.三是并列式,即论文各层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各分论点的段落相互平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呈现出一种横向的内在联系.段落与层次的表示可参照相关撰写规范或一般科技论文的方式表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行文的要领

论文的写作,如果仅仅注重内容的正确与深刻,结构的严谨与完善,而忽视了行文的格式,结果文章逻辑混乱、别字甚多、标点乱用,不免让人贻笑大方,这样的论文是不合格的论文,这是目前工程管理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加强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

工程管理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论文的关键.提高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思路畅通,纲举目张.

(2)层次清晰,有条有理.

(3)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2.论文行文的形式要领

(1)文字书写应工整、规范,语言准确、简洁、严密.

(2)应注意标点符号规范的写法与使用.

(3)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数字的用法应恰当、明确.

三、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成果设计类成果

(一)设计成果需提交的成果包括:

1、施工组织设计说明书一册,

2、施工图预算书一册,

3、图纸若干(具体按每个设计题目要求)注意,施工组织说明书和施工图预算书要分开装订.

(二)要求

1、说明书要求

设计说明书和预算书,应做到语句通顺,概念清楚,层次分明,文字精练,逻辑严谨,表达清楚,书写工整,所用的计算式完整、准确.要采用统一的封面.

2、图纸要求

图纸的幅面要求用A1(即1号图),图纸应尽可能达到施工图水平,图面要求工整,构造明确.线型,字体,尺寸,标准符号等均应符合建筑制图标准GB/T50104&mdash,2001等标准的规定.

论文类成果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平时按指导老师要求提交阶段性成果,最后按要求提交毕业论文成果.

(1)封皮:包括武汉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专)毕业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

(2)摘 要:一般为300汉字左右,摘 要介绍设计(论文)的研究课题,本人见解和主要结论,

(3)目录:按论文章节次序编好页码,插图要有标题、图号,

(4)论文主体内容(专科8000字以上,本科1万字以上),要求论证严格,层次分明,语句通顺,表达确切,字体端正,论文报告及各种表格一律用专用报告纸书写.并注意论文的格式,要有摘 要、关 键 词、参考文献.

罗论文写作有立论和驳论两种论文写

什么叫文章的逻辑结构 简单的说 对散文、小说这一类的就是指讲故事的逻辑,也就是时间发生的先后次序、七要素中的起因、经过、结果。。 对杂文、评书这一类的议论文就是指符合现实世界的客观规律,比如引出的论据是否支持文章的论点,你的论证过程有没有前后矛盾、含糊不清、是否成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就是写文章的时候是否连贯流畅。文章结构有哪些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轮读书》,三个部分分别谈到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好处,就是采用并列的结构。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格物”“致知”就是指现代学术的基础,即实地的探察,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实验。然后先儒家对“格物”“致知”意义的曲解和对“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没;再阐述科学发展为什么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例如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驳了敌论中的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即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驳了敌论;后一部分从正面列举事实,提出正确的论点,我们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间接地批驳了敌论。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从“不求甚解”一词的来历谈起,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首先要“好读书”,二是主张读书要会意。再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读书应当重在读懂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是寻章摘句。最后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读书“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文章都有哪些结构框架模式?有哪些文体? 文体,指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按文章分类,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公文。 按文学分类,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文章的体裁,一般人把它分做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应用文四类。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一) 记叙文:记叙文是记事文和叙事文的合称。记事文又叫做记述文,是把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想像的情形,将人物、地方或事物的形状、色彩、状态、情景、性质、效用、方法记述下来的文章。叙事文,又叫做叙述文,是叙述人物或事物的动作、变化,使人知道事实经过的文章。 (二) 论说文:论说文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说明文是解释事物、阐明事理、分析因果、说明意义,使人知道事物、事理或因果知识的文章;议论文是发表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列举理由和例证,来确立自己主张,使别人信服为目的的文章。 (三) 抒情文:凡是抒写个人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及微妙情绪,如忧悒、颓唐、宁静、兴奋等心灵感触的文章,就叫做抒情文。 (四) 应用文:凡是人们日常生活上,为了处理公私事务所写的文字、文书,都属于应用文。常见的应用文如:书信、日记、便条、公文、契约、柬帖、启事、对联等等都是.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记叙文重在以情动人;说明文重在以事明人;而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 一、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文体常识 (一)记叙文 1、写作目的:通过继续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写人表现人物思想品质,通过写精装物抒发感情。 2、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抒情、议论(表达感受,表明观点,挖掘含义,揭示本质)和说明(对事物、环境、背景做简明介绍或解说) 3、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4、方法:表现手法——人物肖像(外貌)、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景物)描写。 5、顺序或结构:顺序——按事情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记叙。 倒叙——后发生的事情先说,先发生的事情后说。 插叙——记叙过程中插入某些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情 6、中心:通过写人记事反映中心(一般记叙文)或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某一事物,挖掘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并展开丰富联想借以揭示中心(散文)。 (二)说明文 1、写作目的:介绍事物特点,解说事理本质。 2、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有时也用一些描写,目的在于借助某些形象化的手法作一些必要的描绘,更具体的说明事物。 3、方法:说明方法——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喻、配插图。 4、顺序或结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时、空顺序相结合)、逻辑顺序。 5、中心:即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 (三)议论文 1、写作目的:阐明道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穿插记叙(以事实论据的形式出现交代议论对象的情况或交代议论的背景) 3、要素:论点——作者对所议论问题持的见解或主张,应正确、鲜明(文中的分论点 是中心论点的道理依据。)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事实和道理)应充足确凿。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 文章结构顺序有哪些 文章结构方式有四种。 1、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轻重之分。 2、总分式;先总述,再分说。这种关系还可以演变为“分—总”或“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这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 4、递进式:文章几部分内容逐层深入。 文章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谢谢 什么是文件的逻辑结构?它有哪几种组织方式 文件的逻辑结构是用户可见结构。逻辑文件从结构上分成二种形式:一种是无结构的流式文件,是指对文件内信息不再划分单位,它是依次的一串字符流构成的文件。一种是有结构的记录式文件, 是用户把文件内的信息按逻辑上独立的含义划分信息单位,每个单位称为一个逻辑记录(简称记录)。 程序设计语言有哪些逻辑结构 你可以参考谭浩强的红书,如果你真的在学的话,我觉得这是初学者必备的工具书。 逻辑结构,不知道你指的是不是顺序结构这一类,如果是的话,还有选择结构(if),循环结构(for,while),不过我觉得switch即分支结构应该也可以归类到选择结构中。 这些我说的那本书里都有。 写作有哪些逻辑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 二、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 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四、按不同内容的类别顺序写. 五、按总述与分述的顺序写. 1.先分后总. 2.先总后分再总. 3.先总后分. 另一种意见是: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顺序.总述与分述不属于写作顺序,而是属于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有:总分结构、分总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组织有哪些 线性表、树、图 什么是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并且逻辑结构有哪些 数据库逻辑结构是从逻辑的角度分析数据库的构成,即创建数据库后形成的逻辑概念之间的关系。 SQL的逻辑结构主要应用于面向用户的数据组织和管理,与传统关系模型术语相比,在SQL中,视图对应外模式,基本表对应模式,存储文件对应内模式。 Oracle的逻辑结构,逻辑存储单元从小到大依次:数据块、盘区、段和表空间。

论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哪些

你说的论文逻辑结构把?一般论文的结构为:分析背景,陈述背景,描述现状与问题,案例分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吸取成果解决问题。基本的逻辑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其中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通过调查与数据分析的方式进行。根据论文的类型不同而又有一些细微的差点点,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就好了。

论文所反映的事物和事理的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纵向逻辑联系和横向逻辑联系,而两者又总是交织在一起,它们表现在论文的逻辑结构上就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合式结构三种形式。

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

学位论文的逻辑关系有哪些

学位论文是为了申请到学位而公开发表的报告。一般有比较严格的字数和格式要求,内容也比较多,尤其是其中的观点、论据逻辑层次也比一般论文复杂。其复杂程度依照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也更加复杂。这种论文需要导师审核,还需要专家答辩,非常重要。代表的是作者的学位水平和学术素养。只能是个人撰写,不能与他人合作,属于自己的专署文章。不过大多写明指导导师的姓名。学术论文是发表在杂志或学术会议上阐明自己学术观点的文章。首先根据会议或学术期刊的要求确定题目,然后提出论文的观点。然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一般理工科论文需要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推导,建立必要的数学模型等等,把方法介绍清楚,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是对论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和论文题目相符合的结论。一般经过会务组专家或期刊责任编辑审核后即可发表。代表的是作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可以自己单独撰写,也可以与人合作联合发表。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具体规范如下:1、封面:(按照大学统一要求)(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具体、切题、不能太笼统,但要引人注目;题名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5 字以内。(2)专业方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专业为准。(3)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署名一律以实际指导的教师为准。校外做毕设的同学,校外指导老师在前,校内指导老师在后。指导老师为初职的,必须配中职或高职导师,初职在前,第二导师在后。2、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书(按照大学统一要求)要求学生及导师签字后,紧接封面装订。3、开题报告 (按照大学统一要求)要求学生填写后,紧接诚信声明书装订。4、成绩评定表:(按照大学统一要求)该表作为考核学生毕业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接开题报告装订。5、目录:应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6、中文摘要及关键字: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约300~500 字左右。内容应包括课题设计意义、完成的主要工作、重要结论及其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语言力求精炼。为了便于文献检索,要求作者从正文或标题中挑选出3—8 个能表达其主要内容的词语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作为论文的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字:中文摘要后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同。7、引言:在论文正文前,内容为:用500 字左右说明设计背景,本研究主题范围内国内外已有的文献综述,现状,理论依据,实验基础,预期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地位、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8、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要求作者在本部分真实全面地反映其工作量和工作水平,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成果。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可包括:理论分析、计算方法、实验装置和测试方法、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9、结论:要求作者根据设计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材料,经过分析、判断、归纳等逻辑处理,得出正确的学术观点、总的见解,结论必须准确、精炼、完整,使人一看结论就能全面了解论文的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要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以及本设计存在的不足及其完善的可能性。10、致谢:致谢对象限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对自己论文的完成有较重要帮助的团体和人士。11、参考文献:要求列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以示对文献作者的尊重。12、附录:可以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出的冗长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或表格;重复性数据图表;程序清单及说明等。

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

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在大学毕业前或者在学术研究中获得成果时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论文,那论文的三大要素分别都是什么呢?我给大家整理了论文的三大要素是什么的文章,欢迎大家参考。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需要证明什么) 。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2、论据(用什么来证明)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3、论证(怎样来证明) 。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论点定义: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形式:针对话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断句。备注: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该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二、论据定义: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

1、事实论据:(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地史实)

2、道理数据:读者比较熟悉的或为社会普遍承认的

三、论证定义: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备注: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一、论文的三大要素

1、论点,作者对论述的问题表明的观点或主张,是论文的灵魂,确立论点是写好论文的前提。论点必须要做到明确、清晰、鲜明,明确的表示否定什么、肯定什么、赞同什么、反对什么,对于某些事物或现象发表论点时,态度必须清晰明朗,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论点必须是正确的,要合乎情理、客观实际,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能总是重复别人的观点,要有自己的'看法。

2、论据,证明论点的根据。在论点提出以后,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可以是一些实例、史实和统计数据等。论据必须有理有据,必须能紧紧扣住论点,能为论点服务,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要彻底弄懂有关论述的精神实质,做到完整、准确,选择和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3、论证,指用来证明论点的判断,必须要结合论据而来。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在论证的过程中只摆出事实和引用理论是不够的,必须加以分析,在引用事实或理论论据后,要充分讲道理,道理讲透彻了,文章才能有说服力。

二、论文的结构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

1、论文题目要求简练、准确、醒目、新颖,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3、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要求短、精、完整。

4、关键词定义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

5、正文是论文的主体,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

6、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

选题要具有研究价值,创新性,这是最起码的要求,选题不可与历年的选题完全重复,注意是完全重复,也就是说不可以抄袭别人的选题,另外选题拿到手第一件事就是与导师沟通,只有导师同意了你的选题,你才能开始写,不然你洋洋洒洒几万字写完了,导师否定了你这个选题,那就很悲伤了。

2.论文框架

论文框架的完整性取决于你对于整个论文内容的认识,比如第一部分一般都是理论介绍,像是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都可能作为绪论部分出现,第二部分开始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部分作为文献综述环节十分重要,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记得做好注释与引用。第三部分开始分析案例,分析影响因素,或者实验过程,或者设计环节。第四部分跟第五部分主要就是针对第三部分所提出的问题与解决方案,一般实验性的论文,就是结果的验证与推演。

3.文献收集

文献的收集一般要求近五年的,有的学校要求格外严格要求近三年,那么这个其实就很难了,值得注意的是,外文文献一定要有,外文文献的年限可以适当放宽一些。另外少用普刊少用普刊少用普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4.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的目的不要混在一起

我看过不少论文,研究的意义与研究的目的傻傻分不清楚,绕来绕去写的是一回事,还有更崩溃的,摘要与结论写的几乎一样,那预告能与结局一样么,这写成一样,不是在侮辱导师的智商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

5.数据

关于数据啊,真的是,数据不要造假,现在论文审核的事情一年比一年要严格啊,你要是数据造假,盲审的时候专家随便挑几个数据给你找一下毛病,你说延迟毕业值不值得,而且硕士论文有大量的时间去准备,这个期间你不找好数据不写好代码,不画好图,你真的觉得天上会掉下一堆数据,砸在你的电脑里面么?

6.做脚注

脚注如果一开始你没做,想写完论文后期一起往上标记,除了你写的时候就已经记住那句话是来自那个文章,自己做好了记号,不然你后期在茫茫论文文献中将永远失去了它。别问为什么,亲测,不少同学都这么干了,然后最后找不到对应文献,自己瞎标,以至于导师气的摔论文。

7.论文正文字数不等于论文全文字数

要记住正文字数是正文字数,正文字数不少于三万字,那么就说明,你最少去掉中英文摘要,目录,封面,论文诚信说明书,附录,参考文献,致谢,要有三万字,加上这些起码也得有三万二三了。

8.做任何事前都记得和导师沟通

比如你要换掉导师给你写好的框架,更改导师认可的题目,更换开题的研究方法,那么你需要提前跟导师沟通,多跟导师沟通百利无一害。这对于写好一篇文章至关重要,并且勤沟通还能减少揣测导师心理的时间,提高写作效率。

毕业论文符合逻辑中的逻辑

论文学术水平比学士论文要高。它必须能够反映出作者所掌握知识的深度,有作者自己的较新见解。国家学位条例第五条规定,高等院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的人员,只有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研工作和专门技术工作的独立能力者,才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学位。这就是说,硕士论文强调作者在学术问题上应有自己的较新见解和独创性,其篇幅一般要长一些,撰写前应阅读较多的有关重要文献。以意为主,首尾统一,意是文章的中心,要写好毕业论文,就要抓住中心。这个中心的要求应当是简单明了的。抓住这样的中心,紧扣不放,一线到底,中途不可转换论题,不可停滞,不可跳跃遗隙,这样就能使中心思想的发展具有连续性。作为一篇论文,从思想的发展来说,要一层一层地讲,讲透了一层,再讲另一层意思。开头提出的问题,当中要有分析,结尾要有回答,做到前有呼,后有应。层第有序,条理清晰,文章要有层次,有条理,这和材料的安排处理关系极大。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不能错乱,错乱了,层次就不清楚,自然也不会有条理。平行关系。文章各部分材料之间,没有主从关系,在顺序上谁先谁后都可以,影响不大。例如介绍寿险险种,有传统型险种、分红险种,投资连结等,不论先介绍哪一个都可以。递进关系。是一种一层比一层深入的关系,颠倒了就会造成逻辑混乱。接续关系。前一部分与后一部分有直接的逻辑联系,层次虽分,道理末尽。前一层有未尽之意有待后面续接,不可中断。

论文之间的逻辑联系,亦即论文所反映的事物和事理的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基本上表现为纵向逻辑联系和横向逻辑联系,而两者又总是交织在一起,它们表现在论文的逻辑结构上就是: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合式结构三种形式。1.纵式结构。所谓纵向逻辑联系,是指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以及分论点之间,小论点之间的逻辑顺序。论文内容之间的纵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论文的纵式结构,其特点在于论文的思想体系是纵向展开的。只有恰当处理论文内容的纵向逻辑联系,才能使论文有严谨的结构。一篇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小论点,每个小论点又扩展为一段,各个小论点之间,各个段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篇论文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2.横式结构。所谓横向逻辑联系,是指论点和论据,观点和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文内容之间的横向逻辑联系具体表现为论文的横式结构。在一篇论文中只有总论点才单纯地作为论点或观点存在,而分论点和小论点却有双重“身分”,或者作为论点或观点存在,或者作为论据和材料存在。至于用来说明小论点的材料,则只能有材料或论据一重“身份”了。论文要做到有很强的说服力,富有逻辑力量最重要的是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揭示论点和论据的必然联系。首先,只有把总论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论文才有生命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其次,还要处理好分论点和材料的关系,以至小论点和材料的关系,这不仅能直接证明分论点或小论点,而且能间接地为突出总论点服务。3.合式结构。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纵向、横向穿插进行,交织在一起的。具体表现为论文的纵、横式结构,简称合式结构。这种结构的论文,有的以纵向展开为主,有的以横向展开为主。三、运用逻辑方法要正确处理毕业论文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增强论文的逻辑力量,必须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是一个整体,它是由一系列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方法所组成的,其中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逻辑思维方法不仅是论文写作中内容安排和逻辑论证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WOSCI沃斯编辑:要知道论文不只是看表面的字词表达和词藻华丽,对于一个论文首要的是其表现的思维能力,论文看质量,质量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论文的逻辑性,写作本就是一个潜心做学术过程,一些所谓的方法只能保证论文的快速产生,并不能确保论文的质量,这在我看来,并不能算是高效。这里是一篇论文写作逻辑性的指导方法,论文表述得是否清楚、准确,论证得是否有力、有理,将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要思路畅通,举纲张目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写一篇学术论文,首先要举其“纲”,要有中心论点,统帅各个分论点,踞于要津;二要张其“目”,要有一个确定的思路,贯穿各个分论点,决定议论沿什么途径展开;三要使二者结合,即纲举目张,清楚地分出各个论点平列的或从属的关系,分出亲疏远近,以便有秩序、有层次、有步骤地表现中心论点。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全局在胸,将论文合理地组织起来,得到一个恰当的布局和安排。在这里,“纲”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为,任何一个议论对象,它的素质、属性及其联系,都是复杂的。在一篇论文中,决不能离开一定的议题,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实践要求,把各种问题东拼西凑在一起,而只能按照主题的要求,作为议论的出发点和有关论点的结合点,把整篇文章的各个论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古人所说的“挈领而顿,首尾皆顺”,就是这个意思。 二、要条理清晰,层次明了 写学术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对于文章中的大小论点,一定要分类排队,科学地安排层次。 中国有句话,叫“层出不穷”,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而来,就是有衔接,有层次,有连锁。例如,由甲问题中会产生乙问题,甲问题自然在先,乙问题自然在后,这里就有客观上问题自身的层次;甲问题不解决,乙问题就不能解决,这里就有先解决甲问题和后解决乙问题的做法上的层次;不先说清甲问题就不能说清乙问题,这里就有先说甲问题和后说乙问题的说法上的层次。 由上可知,层次是一种有机联系,而非形式上的、人为的联系。因此,议论中注意层次,就得注意所议论的事物本身的层次,议论的问题本身矛盾发展的层次。要做到这点,就要熟悉事物,分析问题的联系,而不能单纯凭主观去臆定层次。找到了问题的层次,议论也就有了条理。能层次分明,也就能有条不紊。但只去注意条理,却搞不清层次,那也不行。就如毛泽东说的:开中药铺的方法,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方法,是按照事物的外部标志,而不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来分类的。其结果,可能是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多大关联的概念排列成一篇文章。 总之,要根据正确的思维规律,把要表达的思想恰当地排列,以便正确地反映客观上存在的秩序。“颠三倒四”、“语无伦次”、“主次不分”是不行的。一般来说,学术论文的顺序应当符合事实发展的顺序,符合人们认识的程序,如前提与结论、原因与结果、主体与从属、现象与本质等各种关系的顺序。一篇学术论文的思想顺序,虽然也有变化的形态,如倒叙、插叙等,但只要按事物本身的层次来展开论述,不管怎样变化,正常的顺序就一定能交代清楚。相反,则会造成读者在阅读时思想的阻塞、中断和脱节。 三、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 论证是在逻辑证明中,运用一定的推理形式,从论据推出论题的推理过程。它体现论据与论题的逻辑联系,是增强论文逻辑性的关键环节。我们写学术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它体现的主要是客观逻辑的力量,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有的学术论文之所以缺乏逻辑力量,就是因为没有大量的、可靠的、令人信服的事实材料,或者缺乏科学的归纳,有的甚至没有归纳就作分析,还有的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那么结论常常是不可靠的。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归纳得愈合理、科学,你的结论就越可靠。要使论证逻辑上有力,还得把那些对导致结论有重大关系的论据之间的关系、联系也要讲清楚,说明白。这就要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原则。不分析事物,或分析得不到家,不在行,就既不会找全根据,也不会看出根据间的辩证关系。那么,在论证事物时,就不可能论证得好,不可能论证得有力。论证要服人,有时还得去说明根据的真实可靠,即论证论据。方法很多,但根本的是要找出论据的客观来路。另外,为增加论据的信服度,将不同的或对立的论据加以对比说明,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中,既论证了中国抗战的必胜和持久性,又彻底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使人们看清了形势,树立了信心。 四、要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学术论文逻辑的另一表现是,思维和议论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即:议论要概念明白,立场鲜明,前后不发生矛盾,讲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尤其是要注意论文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切性。思想的一贯性一般表现为:前有问题,后有答案;前有伏笔,后有发挥。有些论点,经过很多论证和解释,再同另一论点联系、照应。即使它们在论文中相距较远,也要使它们有线相连,能够互送“秋波”。一般的连续和照应,并不困难,比较困难的情况是,由一个思想过渡到另一个思想,由一个角度和侧面转换到另一个角度和侧面。碰到这种情况,就要特别注意,努力保持联系的线索,避免造成脱节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查重。 有时为保持联系线索的明确和连续性,还要明白交代联系的媒介。在有些议论文中,有些段落,就是专为交代媒介、交代层次以便转换和过渡来服务的。特别是对中间环节较多的联系,一定不能简单地抽掉其中复杂的判断和推理关系,来一个急转直下,使读者感到突兀和摸不着头脑。 拿论题和论据来说,要使它们之间联系,就要在复杂的情况下,进行一系列的论证,暴露它们之间的复杂的推理关系,而不能简单地抽动去掉其中的论证过程,只把根据或结论塞给读者。 有些论文,善于运用结尾来发挥作用:或在结尾再作出综合小结,重申要点;或回过头来扣紧开头,强调意义;或概括全篇的大意,点明主题;或引出新的论点,启发读者的思想。这种首尾的连续,其实质也是保持中心思想的一贯性和确定性。 增强论文逻辑性的方法和要注意的地方还有很多。掌握了以上几个逻辑要点,也就基本上达到了学术论文的逻辑要求,再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应用的水平,注重灵活性和增强针对性,将会使文章的逻辑性和说理性得到进一步加强。

有关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的意义小论文如下: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获取新的知识,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准确的表达思想,严格的论证思想,学习逻辑学,有助于人们揭露和纠正谬误,批驳诡辩论。

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又称理则学。逻辑学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其是对思维规律的研究。逻辑和逻辑学的发展,经过了具象逻辑到抽象逻辑到具象逻辑与抽象逻辑相统一的对称逻辑三大阶段。

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学科。所有思维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维内容是指思维所反映的对象及其属性。思维形式是指用以反映对象及其属性的不同方式,即表达思维内容的不同方式。从逻辑学角度看,抽象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命题和推理。

逻辑学,具体来说形式逻辑,是建立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石,没有古希腊的逻辑学,就不会产生始于西方的现代自然科学。由于大家每天在习惯性的使用逻辑规则,而感觉不到逻辑学的重要性,这是十分遗憾的,中国高中或大学忽视这种教育也是十分遗憾的。

普通逻辑学学习心得----浅谈推理练习题的解题步骤逻辑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这样的比喻是有道理的。逻辑学确实可以训练人的思维使之具有严密性,从而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做大量的逻辑习题来取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普通逻辑学与学习数学有共同之处,因此学习逻辑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做练习题。普通逻辑练习题根据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六部分:序言部分练习题、概论部分练习题、判断部分练习题、推理部分练习题、规律部分练习题以及论证部分练习题。通过练习使我们学生达到使用的概念明确、做出的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论证有说服力的目的。虽然这几个部分的练习内容不同。要实现的目的也不同,但是在做这些题时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要准确理解题中所涉及的概念。在做类似要区分一个逻辑结构式的常项和变项的类型题的时候,首先必须掌握什么是常项。什么是变项。然后再确定题中哪个部分是常项、哪个部分是变项。我们知道常项是逻辑结构式中保持不变并决定其性质的项。变项是逻辑结构式中可变的项,即可被具体概念或判断来代替的部分。根据常项、变项的定义,在练习题中“所有”“都是”是逻辑结构式中保持不变并决定这个逻辑结构式是全称肯定判断的项,所以“所有”“都是”这样的词通常都是常项。而“S”“P”是可被具体概念,如“马克思主义者”“唯物主义者”或者“中国人”“亚洲人”等所代替的部分,因此是变项。同理,在分析直言三段论结构的时候,也是要把握相应的概念:大项是结论中的谓项,小项是结论中的主项,含大项的前提是大前提,含小项的前提是小前提,大小前提中共有的项是中项。(当然这之前必须要知道什么是主项、什么是谓项以及前提和结论)然后再来分析题中三段论的结构。因为普通逻辑学重点部分是推理,所以以下以推理练习题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为例,谈一谈我对这种类型题的解题步骤的一些理解。例:指出下列推理是哪种类型的推理,并说明是否正确、为什么。① 有的中毒是食物中毒,因此,并非有的中毒不是食物中毒。② 人寿之长短,或许由于遗传因素,或许由后天条件;徐某长寿有遗传因素,所以他的长寿与后天条件元关。第一步:分析结构后,才能确定推理类型,所以做这样的习题首先应该分析结构。1.根据关联词语(因为、所以)确定前提和结论。“因为”后面是前提,“所以”后面是结论,“因为”前面是结论。2.根据常项确定前提和结论的判断类型。例①的前提中常项是“有的”“是”。结论中的常项是“并非”“有的”“不是”,据此可确定这个推理是直言推理。例②的前提中常项是“或许”,所以这是选言推理。3.写出逻辑结构式,指出其推理类型。①题:SIP~-SOP这是直言判断对当关系直接推理。②题:pVq^p~-q这是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第二步:根据相应推理规则指出推理形式正确与否。1.①题是下反对关系推理。根据规则。下反对关系不能同假可以同真,所以可以假推真不能以真推假;②题是相容选言推理。根据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所以不能用肯定否定式。2.指出理由回答对错。①题推理形式错误,因为根据下反对关系进行推理不能由真推假。②题推理形式错误,因为违反相容选言推理规则:肯定一部分选言支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支。犯有误相容为不相容的逻辑错误。以上就是我学习逻辑学的一些技巧和心得,总之,我觉得,学习逻辑学要多练,熟能生巧,练多了自然就能掌握解题技巧。纯自己写的,送给你吧~

人工智能与现今逻辑学的发展-.〔摘要〕 本文认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是21世纪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面貌。至少在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重点关注下列论题:(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可错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关键词〕 人工智能,常识推理,归纳逻辑,广义内涵逻辑,认知逻辑,自然语言逻辑 现代逻辑创始于19世纪末叶和20世纪早期,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公理化运动。当时的数学家们试图即从少数公理根据明确给出的演绎规则推导出其他的数学定理,从而把整个数学构造成为一个严格的演绎大厦,然后用某种程序和方法一劳永逸地证明数学体系的可靠性。为此需要发明和锻造严格、精确、适用的逻辑工具。这是现代逻辑诞生的主要动力。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20世纪逻辑研究的严重数学化,其表现在于:一是逻辑专注于在数学的形式化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二是逻辑采纳了数学的方法论,从事逻辑研究就意味着象数学那样用严格的形式证明去解决问题。由此发展出来的逻辑被恰当地称为“数理逻辑”,它增强了逻辑研究的深度,使逻辑学的发展继古希腊逻辑、欧洲中世纪逻辑之后进入第三个高峰期,并且对整个现代科学特别是数学、哲学、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21世纪逻辑发展的主要动力将来自何处?大致说来将如何发展?我个人的看法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将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并将由此决定21世纪逻辑学的另一幅面貌。由于人工智能要模拟人的智能,它的难点不在于人脑所进行的各种必然性推理(这一点在20世纪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如用计算机去进行高难度和高强度的数学证明,“深蓝”通过高速、大量的计算去与世界冠军下棋),而是最能体现人的智能特征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活动中包括学习、抉择、尝试、修正、推理诸因素,例如选择性地搜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不充分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尝试性的判断或抉择,不断根据环境反馈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由此达到实践的成功。于是,逻辑学将不得不比较全面地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并着重研究人的思维中最能体现其能动性特征的各种不确定性推理,由此发展出的逻辑理论也将具有更强的可应用性。 实际上,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了现代逻辑与人工智能(记为AI)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例如,哲学逻辑所研究的许多课题在理论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AI从认知心理学、社会科学以及决策科学中获得了许多资源,但逻辑(包括哲学逻辑)在AI中发挥了特别突出的作用。某些原因促使哲学逻辑家去发展关于非数学推理 的理论;基于几乎同样的理由,AI研究者也在进行类似的探索,这两方面的研究正在相互接近、相互借鉴,甚至在逐渐融合在一起。例如,AI特别关心下述课题: ·效率和资源有限的推理; ·感知; ·做计划和计划再认; ·关于他人的知识和信念的推理; ·各认知主体之间相互的知识; ·自然语言理解; ·知识表示; ·常识的精确处理; ·对不确定性的处理,容错推理; ·关于时间和因果性的推理; ·解释或说明; ·对归纳概括以及概念的学习。[①] 21世纪的逻辑学也应该关注这些问题,并对之进行研究。为了做到这一点,逻辑学家们有必要熟悉AI的要求及其相关进展,使其研究成果在AI中具有可应用性。 我认为,至少是21世纪早期,逻辑学将会重点关注下述几个领域,并且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出现具有重大意义的成果:(1)如何在逻辑中处理常识推理中的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2)如何使机器人具有人的创造性智能,如从经验证据中建立用于指导以后行动的归纳判断?(3)如何进行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特别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库以及各认知主体相互之间的知识而进行的推理?(4)如何结合各种语境因素进行自然语言理解和推理,使智能机器人能够用人的自然语言与人进行成功的交际?等等。 1.常识推理中的某些弗协调、非单调和容错性因素 AI研究的一个目标就是用机器智能模拟人的智能,它选择各种能反映人的智能特征的问题进行实践,希望能做出各种具有智能特征的软件系统。AI研究基于计算途径,因此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符号模型。一般而言,AI关于智能系统的符号模型可描述为:由一个知识载体(称为知识库KB)和一组加载在KB上的足以产生智能行为的过程(称为问题求解器PS)构成。经过20世纪70年代包括专家系统的发展,AI研究者逐步取得共识,认识到知识在智能系统中力量,即一般的智能系统事实上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系统,而知识包括专门性知识和常识性知识,前者亦可看做是某一领域内专家的常识。于是,常识问题就成为AI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常识表示和常识推理,即如何在人工智能中清晰地表示人类的常识,并运用这些常识去进行符合人类行为的推理。显然,如此建立的常识知识库可能包含矛盾,是不协调的,但这种矛盾或不协调应不至于影响到进行合理的推理行为;常识推理还是一种非单调推理,即人们基于不完全的信息推出某些结论,当人们得到更完全的信息后,可以改变甚至收回原来的结论;常识推理也是一种可能出错的不精确的推理模式,是在容许有错误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推理,简称容错推理。而经典逻辑拒斥任何矛盾,容许从矛盾推出一切命题;并且它是单调的,即承认如下的推理模式:如果p?r,则pùq?r;或者说,任一理论的定理属于该理论之任一扩张的定理集。因此,在处理常识表示和常识推理时,经典逻辑应该受到限制和修正,并发展出某些非经典的逻辑,如次协调逻辑、非单调逻辑、容错推理等。有人指出,常识推理的逻辑是次协调逻辑和非单调逻辑的某种结合物,而后者又可看做是对容错推理的简单且基本的情形的一种形式化。[②] “次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是由普里斯特、达·科斯塔等人在对悖论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其基本想法是:当在一个理论中发现难以克服的矛盾或悖论时,与其徒劳地想尽各种办法去排除 或防范它们,不如干脆让它们留在理论体系内,但把它们“圈禁”起来,不让它们任意扩散,以免使我们所创立或研究的理论成为“不足道”的。于是,在次协调逻辑中,能够容纳有意义、有价值的“真矛盾”,但这些矛盾并不能使系统推出一切,导致自毁。因此,这一新逻辑具有一种次于经典逻辑但又远远高于完全不协调系统的协调性。次协调逻辑家们认为,如果在一理论T中,一语句A及其否定?A都是定理,则T是不协调的;否则,称T是协调的。如果T所使用的逻辑含有从互相否定的两公式可推出一切公式的规则或推理,则不协调的T也是不足道的(trivial)。因此,通常以经典逻辑为基础的理论,如果它是不协调的,那它一定也是不足道的。这一现象表明,经典逻辑虽可用于研究协调的理论,但不适用于研究不协调但又足道的理论。达·科斯塔在20世纪60年代构造了一系列次协调逻辑系统Cn(1≤n≤w),以用作不协调而又足道的理论的逻辑工具。对次协调逻辑系统Cn的特征性描述包括下述命题:(i)矛盾律?(Aù?A)不普遍有效;(ii)从两个相互否定的公式A和?A推不出任意公式;即是说,矛盾不会在系统中任意扩散,矛盾不等于灾难。(iii)应当容纳与(i)和(ii)相容的大多数经典逻辑的推理模式和规则。这里,(i)和(ii)表明了对矛盾的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iii)则表明次协调逻辑对于经典逻辑仍有一定的继承性。 在任一次协调逻辑系统Cn(1≤n≤w)中,下述经典逻辑的定理或推理模式都不成立: ?(Aù?A) Aù?A→B A→(?A→B) (AA)→B (AA)→?B A→A (?Aù(AúB))→B (A→B)→(?B→?A) 若以C0为经典逻辑,则系列C0, C1, C2,… Cn,… Cw使得对任正整数i有Ci弱于Ci-1,Cw是这系列中最弱的演算。已经为Cn设计出了合适的语义学,并已经证明Cn相对于此种语义是可靠的和完全的,并且次协调命题逻辑系统Cn还是可判定的。现在,已经有人把次协调逻辑扩展到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多值逻辑、集合论等领域的研究中,发展了这些领域内的次协调理论。显然,次协调逻辑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③] 非单调逻辑是关于非单调推理的逻辑,它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D·麦克多莫特和J·多伊尔初步尝试着系统发展一种关于非单调推理的逻辑。他们在经典谓词演算中引入一个算子M,表示某种“一致性”断言,并将其看做是模态概念,通过一定程序把模态逻辑系统T、S4和S5翻译成非单调逻辑。B·摩尔的论文《非单调逻辑的语义思考》(1983)据认为在非单调逻辑方面作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他在“缺省推理”和“自动认知推理”之间做了区分,并把前者看作是在没有任何相反信息和缺少证据的条件下进行推理的过程,这种推理的特征是试探性的:根据新信息,它们很可能会被撤消。自动认知推理则不是这种类型,它是与人们自身的信念或知识相关的推理,可用它模拟一个理想的具有信念的有理性的代理人的推理。对于在计算机和人工智能中获得成功的应用而言,非单调逻辑尚需进一步发展。 2.归纳以及其他不确定性推理 人类智能的本质特征和最高表现是创造。在人类创造的过程中,具有必然性的演绎推理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的归纳、类比推理以及模糊推理等。因此,计算机要成功地模拟人的智能,真正体现出人的智能品质,就必须对各种具有不确定性的推理模式进行研究。 首先是对归纳推理和归纳逻辑的研究。这里所说的“归纳推理”是广义的,指一切扩展性推理,它们的结论所断定的超出了其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而前提的真无法保证结论的真,整个推理因此缺乏必然性。具体说来,这种意义的“归纳”包括下述内容:简单枚举法;排除归纳法,指这样一些操作:预先通过观察或实验列出被研究现象的可能的原因,然后有选择地安排某些事例或实验,根据某些标准排除不相干假设,最后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统计概括:从关于有穷数目样本的构成的知识到关于未知总体分布构成的结论的推理;类比论证和假说演绎法,等等。尽管休谟提出着名的“归纳问题”,对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和归纳逻辑的可能性提出了深刻的质疑,但我认为,(1)归纳是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人类必须采取也只能采取的认知策略,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实践的必然性。(2)人类有理由从经验的重复中建立某种确实性和规律性,其依据就是确信宇宙中存在某种类似于自然齐一律和客观因果律之类的东西。这一确信是合理的,而用纯逻辑的理由去怀疑一个关于世界的事实性断言则是不合理的,除非这个断言是逻辑矛盾。(3)人类有可能建立起局部合理的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并且,归纳逻辑的这种可能性正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推动下慢慢地演变成现实。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④] 有人通过指责现有的归纳逻辑不成熟,得出“归纳逻辑不可能”的结论,他们的推理本身与归纳推理一样,不具有演绎的必然性。(4)人类实践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相应的经验知识的真理性,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归纳逻辑和归纳方法论的力量。毋庸否认,归纳逻辑目前还很不成熟。有的学者指出,为了在机器的智能模拟中克服对归纳模拟的困难而有所突破,应该将归纳逻辑等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机器学习、不确定推理和神经网络学习模型与归纳学习中已有的成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已有的归纳学习成果上,在机器归纳和机器发现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⑤] 这是一个极有价值且极富挑战性的课题,无疑在21世纪将得到重视并取得进展。 再谈模糊逻辑。现实世界中充满了模糊现象,这些现象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形成了模糊概念和模糊命题,如“矮个子”、“美人”、“甲地在乙地附近”、“他很年轻”等。研究模糊概念、模糊命题和模糊推理的逻辑理论叫做“模糊逻辑”。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其代表性人物是L·A·查德和P·N·马林诺斯。模糊逻辑为精确逻辑(二值逻辑)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它目前在医疗诊断、故障检测、气象预报、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研究中获得重要应用。显然,它在21世纪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发展。 3.广义内涵逻辑 经典逻辑只是对命题联结词、个体词、谓词、量词和等词进行了研究,但在自然语言中,除了这些语言成分之外,显然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语言成分,如各种各样的副词,包括模态词“必然”、“可能”和“不可能” 、时态词“过去”、“现在”和“未来”、道义词“应该”、“允许”、“禁止”等等,以及各种认知动词,如“思考”、“希望”、“相信”、“判断”、“猜测”、“考虑”、“怀疑”,这些认知动词在逻辑和哲学文献中被叫做“命题态度词”。对这些副词以及命题态度词的逻辑研究可以归类为“广义内涵逻辑”。 大多数副词以及几乎所有命题态度词都是内涵性的,造成内涵语境,后者与外延语境构成对照。外延语境又叫透明语境,是经典逻辑的组合性原则、等值置换规则、同一性替换规则在其中适用的语境;内涵语境又称晦暗语境,是上述规则在其中不适用的语境。相应于外延语境和内涵语境的区别,一切语言表达式(包括自然语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直至语句)都可以区分为外延性的和内涵性的,前者是提供外延语境的表达式,后者是提供内涵性语境的表达式。例如,杀死、见到、拥抱、吻、砍、踢、打、与…下棋等都是外延性表达式,而知道、相信、认识、必然、可能、允许、禁止、过去、现在、未来等都是内涵性表达式。 在内涵语境中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首先,对于个体词项来说,关键性的东西是我们不仅必须考虑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延,而且要考虑它们在其他可能世界中的外延。例如,由于“必然”是内涵性表达式,它提供内涵语境,因而下述推理是非有效的: 晨星必然是晨星, 晨星就是暮星, 所以,晨星必然是暮星。 这是因为:这个推理只考虑到“晨星”和“暮星”在现实世界中的外延,并没有考虑到它们在每一个可能世界中的外延,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可能世界,在其中“晨星”的外延不同于“暮星”的外延。因此,我们就不能利用同一性替换规则,由该推理的前提得出它的结论:“晨星必然是暮星”。其次,在内涵语境中,语言表达式不再以通常是它们的外延的东西作为外延,而以通常是它们的内涵的东西作为外延。以“达尔文相信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这个语句为例。这里,达尔文所相信的是“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所表达的思想,而不是它所指称的真值,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所表达的思想(命题)就构成它的外延。再次,在内涵语境中,虽然适用于外延的函项性原则不再成立,但并不是非要抛弃不可,可以把它改述为新的形式:一复合表达式的外延是它出现于外延语境中的部分表达式的外延加上出现于内涵语境中的部分表达式的内涵的函项。这个新的组合性或函项性原则在内涵逻辑中成立。 一般而言,一个好的内涵逻辑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i)它必须能够处理外延逻辑所能处理的问题;(ii)它还必须能够处理外延逻辑所不能处理的难题。这就是说,它既不能与外延逻辑相矛盾,又要克服外延逻辑的局限。这样的内涵逻辑目前正在发展中,并且已有初步轮廓。从术语上说,内涵逻辑除需要真、假、语句真值的同一和不同、集合或类、谓词的同范围或不同范围等外延逻辑的术语之外,还需要同义、内涵的同一和差异、命题、属性或概念这样一些术语。广而言之,可以把内涵逻辑看作是关于象“必然”、“可能”、“知道”、“相信”,“允许”、“禁止”等提供内涵语境的语句算子的一般逻辑。在这种广义之下,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问题逻辑等都是内涵逻辑。不过,还有一种狭义的内涵逻辑,它可以粗略定义一个内涵逻辑是一个形式语言,其中包括(1)谓词逻辑的算子、量词和变元,这里的谓词逻辑不必局限于一阶谓词逻辑,也可以是高阶谓词逻辑;(2)合式的λ—表达式,例如(λx)A,这里A是任一类型的表达式,x是任一类型的变元,(λx)A本身是一函项,它把变元x在其中取值的那种类型的对象映射到A所属的那种类型上;(3)其他需要的模态的或内涵的算子,例如�,ù、ú。而一个内涵逻辑的解释,则由下列要素组成:(1)一个可能世界的非空集W;(2)一个可能个体的非空集D;(3)一个赋值,它给系统内的表达式指派它们在每w∈W中的外延。对于任一的解释Q和任一的世界w∈W,判定内涵逻辑系统中的任一表达式X相对于解释Q在w∈W中的外延总是可能的。这样的内涵逻辑系统有丘奇的LSD系统,R·蒙塔古的IL系统,以及E·N·扎尔塔的FIL系统等。[⑥] 在各种内涵逻辑中,认识论逻辑(epistemic logic)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认识论逻辑研究与感知(perception)、知道、相信、断定、理解、怀疑、问题和回答等相关的逻辑问题,包括问题逻辑、知道逻辑、相信逻辑、断定逻辑等;狭义的认识论逻辑仅指知道和相信的逻辑,简称“认知逻辑”。冯·赖特在1951年提出了对“认知模态”的逻辑分析,这对建立认知逻辑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J·麦金西首先给出了一个关于“知道”的模态逻辑。A·帕普于1957年建立了一个基于6条规则的相信逻辑系统。J·亨迪卡于60年代出版的《知识和信念》一书是认知逻辑史上的重要着作,其中提出了一些认知逻辑的系统,并为其建立了基于“模型集”的语义学,后者是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先导之一。当今的认知逻辑纷繁复杂,既不成熟也面临许多难题。由于认知逻辑涉及认识论、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并且认知逻辑的应用技术,又称关于知识的推理技术,正在成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之一,因此认知逻辑在20世纪中后期成为国际逻辑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这一状况在21世纪将得到继续并进一步强化,在这方面有可能出现突破性的重要结果。 4.对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 对自然语言的逻辑研究有来自几个不同领域的推动力。首先是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人机对话和通讯、计算机的自然语言理解、知识表示和知识推理等课题,都需要对自然语言进行精细的逻辑分析,并且这种分析不能仅停留在句法层面,而且要深入到语义层面。其次是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在20世纪哲学家们对语言表达式的意义问题倾注了异乎寻常的精力,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意义理论,如观念论、指称论、使用论、言语行为理论、真值条件论等等,以致有人说,关注意义成了20世纪哲学家的职业病。再次是语言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例如在研究自然语言的意义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脱离语境的抽象研究上面,而要结合使用语言的特定环境去研究,这导致了语义学、语用学、新修辞学等等发展。各个方面发展的成果可以总称为“自然语言逻辑”,它力图综合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倡的使用论 ,J·L·奥斯汀、J·L·塞尔等人发展的言语行为理论,以及P·格赖斯所创立的会话含义学说等成果,透过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去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推理。 自然语言具有表达和交际两种职能,其中交际职能是自然语言最重要的职能,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而言语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简称语境)中进行的,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语境仅指一个语词、一个句子出现的上下文。广义的语境除了上下文之外,还包括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整个社会历史条件,如该语词或语句出现的时间、地点、条件、讲话的人(作者)、听话的人(读者)以及交际双方所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交际双方共同的信念和心理习惯,以及共同的知识和假定等等。这些语境因素对于自然语言的表达式(语词、语句)的意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具体表现在:(i)语境具有消除自然语言语词的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的能力,具有严格规定语言表达式意义的能力。(ii)自然语言的句子常常包含指示代词、人称代词、时间副词等,要弄清楚这些句子的意义和内容,就要弄清楚这句话是谁说的、对谁说的、什么时候说的、什么地点说的、针对什么说的,等等,这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进行。依赖语境的其他类型的语句还有:包含着象“有些”和“每一个”这类量化表达式的句子的意义取决于依语境而定的论域,包含着象“大的”、“冷的”这类形容词的句子的意义取决于依语境而定的相比较的对象类;模态语句和条件语句的意义取决于因语境而变化的语义决定因素,如此等等。(iii)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在语境中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变化,以至偏离它通常所具有的意义(抽象意义),而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即语用涵义。有人认为,一个语言表达式在它的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才是它的完全的真正的意义,一旦脱离开语境,它就只具有抽象的意义。语言的抽象意义和它的具体意义的关系,正象解剖了的死人肢体与活人肢体的关系一样。逻辑应该去研究、理解、把握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当然不是去研究某一个(或一组)特定的语句在某个特定语境中唯一无二的意义,而是专门研究确定自然语言具体意义的普遍原则。[⑦] 美国语言学家保罗·格赖斯把语言表达式在一定的交际语境中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字面意义的特殊涵义,叫做“语用涵义”、“会话涵义”或“隐涵”(implicature),并于1975年提出了一组“交际合作原则”,包括一个总则和四组准则。总则的内容是:在你参与会话时,你要依据你所参与的谈话交流的公认目的或方向,使你的会话贡献符合这种需要。仿照康德把范畴区分为量、质、关系和方式四类,格赖斯提出了如下四组准则: (1)数量准则:在交际过程中给出的信息量要适中。 a.给出所要求的信息量; b.给出的信息量不要多于所要求的信息量。 (2)质量准则:力求讲真话。 a.不说你认为假的东西。 b.不说你缺少适当证据的东西。 (3)关联准则:说话要与已定的交际目的相关联。 (4)方式准则:说话要意思明确,表达清晰。 a.避免晦涩生僻的表达方式; b.避免有歧义的表达方式; c.说话要简洁; d.说话要有顺序性。[⑧] 后来对这些原则提出了不少修正和补充,例如有人还提出了交际过程中所要遵守的“礼貌原则”。只要把交际双方遵守交际合作原则之类的语用规则作为基本前提,这些原则就可以用来确定和把握自然语言的具体意义(语用涵义)。实际上,一个语句p的语用涵义,就是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语用规则由p得到的那个或那些语句。更具体地说,从说话人S说的话语p推出语用涵义q的一般过程是: (i)S说了p; (ii)没有理由认为S不遵守准则,或至少S会遵守总的合作原则; (iii)S说了p而又要遵守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S必定想表达q; (iv)S必然知道,谈话双方都清楚:如果S是合作的,必须假设q; (v)S无法阻止听话人H考虑q; (vi)因此,S意图让H考虑q,并在说p时意味着q。 试举二例: (1)a站在熄火的汽车旁,b向a走来。a说:“我没有汽油了。”b说:“前面拐角处有一个修车铺。”这里a与b谈话的目的是:a想得到汽油。根据关系准则,b说这句话是与a想得到汽油相关的,由此可知:b说这句话时隐涵着:“前面的修车铺还在营业并且卖汽油。” (2)某教授写信推荐他的学生任某项哲学方面的工作,信中写到:“亲爱的先生:我的学生c的英语很好,并且准时上我的课。”根据量的准则,应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量;作为教授,他对自己的学生的情况显然十分熟悉,也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信息量,但他有意违反量的准则,在信中只用一句话来介绍学生的情况,任用人一旦接到这封信,自然明白:教授认为c不宜从事这项哲学工作。 并且,语用涵义还具有如下5个特点:(i)可取消性:在给原话语附加上某些话语之后,它原有的语用涵义可被取消。在例(1)中,若b在说“前面拐角处有一个修车铺”之后又补上一句:“不过它这时已经关门了”,则原有的语用涵义“你可从那里得到汽油”就被取消了。(ii)不可分离性:如果某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语用涵义,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同义结构,该含义始终存在,因为它所依附的是话语的内容,而不是话语的形式。(iii)可推导性,前面已说明这一点。(iv)非规约性:语用涵义不能单独从话语本身推出来,除要考虑交际合作原则之类的语用规则之外,也需要假定通常的逻辑推理规则,并需要把上文语句、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作为附加前提考虑在内。(v)不确定性:同一句话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产生不同的语用涵义。显然,确定某个话语的语用涵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应用,因此具有一定的或然性。研究如何迅速有效地把握自然语言表达式在具体语境中的语用涵义,这正是自然语言逻辑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它将在21世纪取得进展。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