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新零售的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21:49:25

新零售的研究现状论文

全渠道零售业务信息系统能力框架构建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全渠道零售业务信息系统能力框架构建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在新零售发展境遇下,零售商全渠道管理势在必行,零售商应当同时整合线上与线下渠道资源,以增强顾客的跨渠道体验。实际上,信息技术是推动全渠道协同管理的基础,本文基于信息系统分析了全渠道能力框架,信息系统能力框架为零售决策者提供了全方位管理时应该考虑的能力领域的概述,有助于根据组织的个人情况制定,优先考虑和定制框架内的内部能力、外部能力与跨越能力,并可以作为推导各自实施路线图和全方位渠道措施的起点,从而构建有效决策。

关键词:

新零售;全渠道管理;全渠道融合;智能零售;

一、引言

2016年的“双11”网络购物节,阿里巴巴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新零售意即以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硬件来重新构建零售产业的业态形式,在此之后,零售渠道的顾客触点增多,边界开始模糊,市场出现了诸多细分场景化的零售业态(杜睿云、蒋侃,2017),比如友宝在地铁站创建了智能售货机,乘客通过智能手机扫描自动售货机的二维码下订单;AmazonGO的无人零售店通过机器视觉来识别顾客,并在顾客离开店铺时自动处理付款,而无需手动互动(Grewal等,2017);拼多多将电商体验与社交活动结合在一起,产品可以由用户亲友帮助砍价,并且所有点击页面的用户都有机会获取邀请他人帮助自己砍价的机会。全渠道零售能为零售商和顾客提供各种好处,包括提高运营效率(Oh等,2012)、增加销售额(Cao和Li,2015)、改善顾客体验(Herhausen等,2015)、提高忠诚度(VanBaal,2014)和增强顾客信任(Cao和Li,2015)。

顾客们越来越期望随时随地使用零售,并为所有零售渠道和接触点提供一致体验(江欣,2017),许多顾客同时交叉使用线上与线下渠道进行购物(马慧敏,2017)。例如,实体店内的顾客做出购买决定之前,经常使用智能手机收集额外信息,促使诸多零售商在店内提供免费wifi,而在网上购买产品的顾客往往期望能够在实体店中也能购买(施蕾,2014)。因此,零售商不仅试图在其渠道组合中添加新的数字渠道和接触点,而且还要将其全部整合到全渠道零售的无缝体验中。

毫无疑问,数字技术在零售业向全渠道零售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剑,2018)。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增强顾客与零售商之间的互动,Piotrowicz和Cuthbertson(2014)以及Gu和Tayi(2017)强调了信息系统在支持全渠道零售中的作用。目前研究尚未系统确定零售商必须开发哪些信息系统能力以在全渠道环境中取得成功,而本文提出全渠道零售业务信息系统能力框架,以期望对我国零售业全渠道转型提供一些可行性意见。

二、理论背景

(一)零售渠道的演进

在零售业初期,零售商将实体店作为单一分销渠道(齐永智、张梦霞,2015)。因此,顾客不得不进入实体店购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零售商开始扩大渠道组合,并通过电话等其他渠道提供服务,直到近年来通过数字渠道,顾客可以通过不同渠道购买产品,例如B2C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或社交营销解决方案。在大多数传统渠道中,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Mohr和Nevin,1990),而数字渠道促进了双向沟通。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出现也使零售商能够融入其顾客日常生活中(Rosemann,201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渠道的出现,零售业在过去二十年中发生了很大变化(Verhoef等,2015)。在过去二十年中,渠道主要被视为分销渠道,研究人员专注于确定每种产品类型分销渠道的适当组合(Black等,2002)。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渠道充当分销渠道或沟通渠道,其可以被描述为零售商的联络点或与顾客互动的媒介(Neslin等,2006)。基于先前的研究,本文将渠道视为零售商与顾客之间的沟通渠道(Hosseini等,2015)。因此,渠道可以被分类为线下渠道(实体店)、在线渠道(在线商店)和直销渠道(实体或在线)(Verhoef等,2015)。而传统的在线渠道由于移动渠道和社交媒体等附加数字渠道的出现而大幅扩展(Verhoef等,2015),可以分为能力性、社交性、社区性和企业性渠道(Straker等,2015)。

随着零售渠道的不断丰富,形成了丰富的渠道生态链,研究人员提出将重点放在全渠道管理上,这种方法试图以整体和综合的方式考虑所有渠道(Verhoef等,2015)。因此,全渠道管理可以定义为,对众多可用渠道和顾客接触点的协同管理,以使跨渠道的顾客体验和渠道绩效得到优化(Verhoef等,2015)。从顾客角度来看,如果产品可以在任何渠道购买,顾客也可以通过任何渠道使用同一优惠券(Beck和Rygl,2015)。从内部角度来看,如果顾客的定价和库存数据等数据在所有渠道上共享(Beck和Rygl,2015),则说明渠道将被整合。

在过去文献中,对于更好地理解顾客的多渠道和全渠道购物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Venkatesan等(2007)分析了顾客多渠道购物行为的驱动因素。由于全渠道零售与创新数字渠道的'出现有关,Juaneda-Ayensa等(2016)通过检查接受和意图使用新技术来确定影响全渠道购物行为的因素。Gu和Tayi(2017)分析了顾客对零售商不同产品摆放策略的行为,即产品是专门销售还是跨渠道销售。此外,Gu和Tayi(2015)考察了零售商实施的不同退货政策对顾客行为的影响。

(二)能力框架

能力与企业的资源观(RBV)有关(Wade和Hulland,2004)。因此,组织拥有能够创造竞争优势和卓越长期绩效的资源(Hosseini等,2017)。当组织实施价值创造战略,而不是同时被任何现有的或潜在竞争对手实施时,组织就会获得竞争优势。而要做到这一点,资源配置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并且不可替代的(Barney,1991)。资源分为资产和能力,资产是组织可以使用的任何有形或无形的东西(Helfat和Peteraf,2003),而能力是使用资产创造、生产或向市场提供产品的可重复行动模式(Wade和Hull,2004)。与有形资产相比,能力提供了对组织内不可转移资源和流程的理解(Dreiling和Recker,2013)。因此,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不可避免的(Helfat和Peteraf,2003)。

能力被分为运营能力和动态能力(Dreiling和Recker,2013;Pavlou和ElSawy,2011)。运营能力专门用于组织经常性流程,即有助于日常生活(Winter,2003);而动态能力有助于适应和重新配置动荡环境中的能力,即应对能力(Hosseini等,2017)。因此,动态能力被看作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高阶能力(Koch,2010)。

通常情况下,能力是通过能力框架构建的(Forstner等,2014),具有相似特征的能力可以归入能力领域(Hosseini等,2017)。研究人员为业务流程管理(Rosemann和VomBrocke,2015)、创新管理(Hosseini等,2017)以及跨文化管理(Ang和Inkpen,2008)提供了不同领域的能力框架。例如,Rosemann和VomBrocke(2015)提供了一个框架,该框架沿着六个要素(即战略一致性、治理、方法、IT、人员和文化)构建了业务流程管理能力。在创新管理中,Dreiling和Recker(2013)提出了一个区分组织、个人、技术和流程能力的框架。

信息系统能力是信息系统研究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这项研究中,对信息系统能力展开了更广泛的观察。通过考虑先前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全渠道零售领域,本文将信息系统能力定义为零售商组装、整合和部署信息系统资源以满足顾客需求并提供跨所有渠道无缝体验的能力。例如,McLaren等(2011)开发了衡量企业竞争战略与信息系统能力之间契合度的模型。Niehaves等(2011)通过区分感知、获取和转换能力为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流程变更提供了一个能力框架。

此外,信息系统能力可以分为内部能力、外部能力和跨越能力。内部能力是针对市场需求(例如信息系统技术技能或信息系统开发)的内部重点和发展方向。相反,外部能力是外部导向的,侧重于预测市场需求和理解竞争对手,如外部关系管理或市场反应(Wade和Hull,2004)。跨越能力指的是信息系统业务伙伴关系或信息系统规划和变更管理,必须结合内外和内外能力(Wade和Hull,2004)。

三、全渠道零售业务信息系统能力框架构建

全渠道零售业务信息系统能力框架,本文将其分为外部能力、内部能力与跨越能力。外部能力侧重于预测或响应公司外部的要求(Wade和Hulland,2004),对于全渠道零售商至关重要,因为零售商必须获得顾客的需求、偏好和背景。同时,内部能力对于管理全渠道技术和处理全渠道数据至关重要(Wei等,2014)。而跨越能力集成了内外兼容能力,并且需要理解市场需求和内部能力(Hooley等,1999;Wei等,2014)。

(一)外部能力

顾客基本信息。获得基本顾客信息是大多数顾客与零售商互动的先决条件。基本的顾客信息源于识别数据(例如姓名、地址、出生日期)和描述性数据(例如人口统计、家庭结构、顾客分类)。基本的顾客数据可能会在注册过程中收集或基于特定的交互,可以通过传统市场调查的数据来丰富,例如关于顾客购买力的信息取决于他们的居住地。

顾客整合社交信息。顾客偏好受个人或社交关系(例如家人、朋友、同事)的影响。如今,这些关系中的更大一部分反映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顾客连通性上,顾客使用社交媒体和撰写产品评论,彼此不认识的顾客可能会相互影响他们的偏好和购买决策,来自社交媒体的印象会影响顾客的线上和线下活动,顾客评论可以借助于情感分析来解释(例如自然语言处理)。全渠道零售商应该能够确定顾客在社交网络中的角色,了解他们的影响范围及其行为。顾客在社交网络中的影响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中心度量度(例如度数中心度、亲密度中心度、中间度中心度)来确定,通过分析顾客的社交图和个人资料信息,全渠道零售商可以更好地利用基于心理和行为的定位。

顾客情境背景。为了设计更合适的顾客互动,零售商必须能够感知个体顾客的具体情境背景(例如时间表、地点、心情、特殊事件),相关数据可以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的硬件和软件传感器来收集。另外,就顾客授权而言,零售商可以考虑来自个人交互(例如电子邮件、聊天)和顾客的数字日历信息,以提供顾客的高度情境化的精准推荐。零售商可以结合使用不同渠道内顾客当前行为的交易数据,全渠道数据有助于了解顾客的计划、需求和偏好。在此基础上,零售商可以避免在错误的时间或地点与顾客进行互动,即可能会损害短期顾客体验或顾客关系的情况。

(二)内部能力

全渠道分析技术。在全渠道零售环境中,使用创新信息技术和处理大量异构数据至关重要。因此,员工需要掌握与全渠道零售分析技术相关的软件工具和技术。另外,他们需要有关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知识。此外,由于全渠道零售商收集和处理个人数据,例如通过使用会员卡或通过跟踪在线商店的顾客行为,员工必须了解数据隐私性、安全性、所有权以及顾客对使用的期望,以建立信任的顾客关系。

全渠道数据集成和分析。全渠道零售商拥有并处理可能以结构化(例如销售点数据)形式提供的各种形式数据(例如顾客、产品、位置、时间和渠道数据)或非结构化形式(例如顾客评论)。在同质数据库中检索、组合、整合和构建来自不同来源的异构数据的过程是全渠道组织的关键挑战。一旦零售商掌握了全渠道数据集成,零售商需要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大量数据。通过使用可视化、预测分析、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等不同方法,零售商可以对市场形成有意义的见解。因此,零售商必须注意不要陷入典型的大数据分析陷阱,比如对低质量不相关数据或虚假相关性的复杂分析。

全渠道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在全渠道环境中,零售商必须能够管理一系列新兴技术,如店内技术、交付技术、LBS技术或通信技术。其中,店内技术(例如交互式展示、虚拟试穿、自助结账解决方案)将成为商店体验的一部分,并有助于提供更多信息,以便在网上商店无缝购买产品,并减少闲置时间;交付技术(例如无人机、机器人、3D打印)有助于履行过程。基于位置的LBS技术在实体店内外提供本地服务能力;通信技术(如视频聊天、聊天机器人)有助于改善顾客和零售商之间的持续沟通。因此,零售商还必须能够运营合适的全渠道基础设施,以便利用这些技术及其相互作用。全渠道基础设施可以解决多个层面问题,例如协同使用新兴技术、网络通信、智能物件与其他业务系统(例如CRM系统)的数据连接与数据存储,因为数据需要存储在实时处理的集成数据库中。零售商还需要使用不同种类的传统数据库(如关系数据库、文档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或新的数据集成架构(如数据湖)来存储数据。

(三)跨越能力

实时信息访问。全渠道环境下顾客可以连续在不同渠道之间切换,顾客与零售商的互动可以随时发生,实时信息的提供和访问是全渠道零售商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在所有渠道获得实时信息时,顾客决策可以得到促进,线上与实体渠道的产品可用性信息可以支持顾客的跨渠道选择,对订单进行持续的实时跟踪可实现更加以顾客为中心且便捷的送货服务。第二,从零售商内部角度来看,有关产品可用性、顾客行为、顾客状况和销售情况的实时信息有助于组织货物流通、市场营销和服务。第三,需要实时信息来提供个性化和上下文广告,服务和优惠(例如基于位置的广告)。因此,在整个顾客旅程中无处不在的实时信息访问是成功全方位渠道零售的先决条件。

需求智能推算。全渠道零售商需要能够自动推断和推理顾客的需求和偏好。通过利用不同的数据流和实时数据分析,零售商可以获得对顾客行为有价值的见解。例如,顾客需求可能通过与虚拟顾问进行对话分析,并借助联合分析等定量方法进行分析。对顾客需求的理解是长期顾客关系的基础,也是渠道开发、创新管理、广告投放等许多战略运营的决策支持。

个性化营销和服务。全渠道零售商需要根据顾客需求和偏好调整广告、优惠和服务的能力。广告和优惠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个性化提供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户外场景时提供O2O服务。此外,服务履行过程变得更加个性化和情境化,顾客可以选择最方便的选项,例如在某个特定时间送货上门。随着顾客管理关系的兴起,零售商必须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尤其对于某些产品类别(例如电子设备)。

互动的智能自动化。未来,顾客与零售商交互的越来越多的部分将由人工智能来自动处理,例如购买咨询和售后服务。因此,全渠道零售商必须提供智能自动化,零售商可以提高运营效率,而顾客可以从持续服务水平中获益。例如,顾客订单可以通过智能物品(例如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咖啡机)来放置。智能设备一旦被顾客授权,可以自己充当顾客。因此,全渠道零售商需要能够成功与智能物品进行沟通,这些智能物品意识到其所有者规定的偏好。

互动渠道的便捷切换。全渠道顾客通过数字和传统渠道以更加互联的方式与零售商互动(例如在实体店中使用在线商店)。渠道选择取决于各种因素(例如个人计划、心情、天气),并可能随时间而改变。因此,全渠道零售商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渠道和接触点,以实现所有渠道之间的无缝切换,零售商应当消除孤立的组织结构和数据孤岛,管理来自所有渠道的顾客数据,以实现全方位的顾客视图并提供一致的顾客体验。

融入顾客日常生活。由于数字渠道以及智能手机和智能产品等数字技术的出现,顾客可以随时随地与零售商进行互动。现在许多顾客与零售商的互动都是在家开始的,智能设备的使用使顾客能够随时随地与零售商进行互动。此外,顾客希望避免时间闲置,并倾向于在途中适当情况下(例如在地铁、逛街等场景下)发起互动。因此,全渠道零售商应该认识到这样的机会,并且非打扰式地提供适当产品。

四、结论

数字技术在全渠道零售管理中日益重要,本文开发了一个信息系统能力框架,其中包括零售商在进行全渠道管理时应考虑的12种能力。框架包括3种内部能力(全渠道分析技术、全渠道数据集成和分析、全渠道技术和基础设施管理)、3种外部能力(顾客基本信息、顾客整合社交信息、顾客情境背景)以及6种跨越能力(实时信息访问、需求智能推算、个性化营销和服务、互动的智能自动化、互动渠道的便捷切换、融入顾客日常生活)。

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带来了一定贡献。从理论角度来看,本文的能力框架通过识别和构建相关的信息系统能力,为全渠道零售知识的形成做出贡献,因为国内暂时还没有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考察全渠道零售能力框架。从实践角度来看,本文的信息系统能力框架为零售决策者提供了全方位管理时应该考虑的能力领域的概述。当零售商参与全渠道管理时,框架的能力可能会因相关性和重要性而异,具体取决于行业或组织的特性以及组织在全渠道管理中的进展情况。本文建议组织始终密切关注所有能力及其相互作用,以便在顾客购物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实现成功的互动。此外,本文所提出的框架有助于根据组织的个人情况制定,优先考虑和定制框架内的运营能力,并可以作为推导各自实施路线图和全方位渠道措施的起点,从而构建有效决策。

参考文献

[1].江欣.基于全渠道零售视角的传统零售业转型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6)

[2].马慧敏.移动互联时代我国零售企业全渠道模式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4)

[3].王剑.零售企业的全渠道演变及供应链优化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4)

[4].齐永智,张梦霞.SOLOMO消费驱动下零售企业渠道演化选择:全渠道零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7)

[5].姜丽媛.全渠道零售时代下产品的网络适应性变化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5(7)

[6].施蕾.全渠道时代顾客购物渠道选择行为研究[J].当代财经,2014(2)

[7].杜睿云,蒋侃.新零售:内涵、发展动因与关键问题[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2)

个人零售新业务和发展是关键,这可以写历史,从中研究其发展启示;也可以写现在的“新”业务状况、问题与完善。要好写,可以考虑从历史角度,分析新业务发展的原因;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条件;总结可行新业务的基本要求或者品性;最后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情况的探讨。当然也可以搞调研、用实证样本进行分析。或者就现在的某一新业务进行研究,要有深度就需要从历史角度,先研究新业务的发展规律。呵呵,可以意会真有点难以言传哈。

我指点资料!

吗?哪位达人给指点迷津,论文就需要我是来的

新零售的发展现状研究毕业论文

试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一)信息化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二)品牌化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三)集团化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四)国际化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零售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大商股份(600694)、王府井(600859)、百联股份(600827)、苏宁易购(002024)、老凤祥(600612)、阿里巴巴()等。

本文核心数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上零售总额、区域竞争格局、市场规模预测

行业概况

1、定义

零售业是指以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所需商品及其附带服务为主的行业。2016 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我国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发展,新零售行业发展提上日程。

根据2021年10月开始实施的国家标准《零售业态分类(GB/T 18106-2021)》,零售行业主要分为有店铺零售和无店铺零售两大类,有店铺零售细分为便利店、超市、折扣店、百货店、购物中心等10类,无店铺零售细分为网络零售、邮寄零售、电话零售等7类。

2、产业链剖析:涉及范围广,产业链参与者众多

零售行业涉及的细分领域非常之广,从上游看,涉及多个行业的产品供应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中游看,不同零售模式下的参与者数量也较为庞大,从超市、百货到网络零售商等。中游零售行业知名企业众多,包括线下的王府井、电商中的淘宝、京东等。

行业发展历程:行业步入新零售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消费能力也随之增长,百货行业乘势发展。中国的零售行业经历60多年发展,已经经历了以国有百货为主导的单一业态时期、多业态发展时期、电商崛起时期,目前行业正步入新零售时代。

行业政策背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成为重点

近年来,零售行业政策层出不穷,主要包括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近期,零售相关政策汇总如下:

行业发展现状

1、限额以上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量波动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2020年中国零售业限额以上法人单位数量波动上升,2020年达到万家,较2019年增长。

2、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4万亿

2015-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11649亿元,同比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同比下降。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恢复增长,全年零售总额为440823亿元,同比增长。

3、网上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2015-2019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网上零售总额达106324亿元,同比增长。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7601亿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590亿元,增长,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同比增长。

4、零售行业细分领域分析

根据CCFA的数据,2015-2020年中国便利店数量逐年增长,2020年我国便利店门店规模达到万家,较2019年有较大增长。

2016年以来,中国连锁药店门店数量亦呈增长趋势,截止2021年上半年已经增长至万家,较2020年底增长。2016-2021年上半年中国单体药店数量较为稳定,2021年上半年为25万家,较2020年底增长。

根据赢商网数据,2016-2021年我国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表现波动变化趋势。2018年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是近几年最多的,新开业数量为606个,2018年之后呈连续下降趋势,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更是急剧下降。2021年,全国新开业购物中心数量为545个,其中包含原本计划在2020年开业的部分购物中心,2021年实际开业量为5年最低。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江苏、山东紧随其后

2021年,广东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最高,达到万亿元。江苏以万亿元位列第二位,山东以万亿元排名第三。

2、企业竞争:天猫成为零售百强之首

2021年7月,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零售百强”。榜单包括线下零售商和线上平台,其中天猫平台以32020亿元的销售规模蝉联榜单榜首,京东平台以26000亿元销售规模位居榜单第二,拼多多以16676亿元销售规模排在第三。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行业整体看,在政策、消费需求因素推动下,中国零售行业将向品质化发展,同时自主品牌的打造刻不容缓,品牌竞争力将逐渐成为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力之一。除此以外,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指南》等政策的利好下,社区商业或将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零售业态。

在电商领域,2021年直播电商行业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出台,行业正朝着规范化发展。

2、2027年中国零售市场规模有望接近70万亿元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最大的因素,将持续成为经济助推器,结合国家国际消费城市建设等政策的提出,未来6年,预期中国的消费增速依然属于较高水平,预期以8%的增速发展,则到202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70万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行业高速发展,内需持续强劲,近几年来,中国零售业得到高速发展, 2009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586亿元,2010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5131亿元,较2009年翻了近一番,据行业报告显示,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

网络零售占据电子商务行业的主流,在超过5000亿元的网络零售规模中,平台类网络零售网站和自主类网络零售商城的发展并驾齐驱,自主类网络零售商城方面吸引了无数眼球和资金,网络零售领域占据电子商务行业的主流。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帮助中国制造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重要营销方式。

扩展资料:

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

电子商务讲求是速度、便捷和缩短时空的隔阂,经由电脑和网际网路联结的方式可以缩短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进而满足组织、商品与消费者的需要,改善产品、服务与增加传送速度服务的品质,并达成提高各地的商业速度,降低讯息传送的成本。

并利用其网路搜寻与取得资讯,可以帮助个人与公司进行决策之制定,不论是哪一种产业,未来会涉入其中,而这也将是未来的商业模式,进一步达到整体企业e化的境界。

自从2016年10月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我国新零售以一路狂奔的态势不断发展。此概念提出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网易等多家企业已经开始了新零售探索之路,“新零售+”迅速成为新的风口。

企业纷纷布局新零售

2016年10月,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新零售”的概念,并以盒马鲜生为主,展开其新零售之路。随后,亚马逊革命性地提出了线下实体商店Amazon Go,将“无人零售”这一概念推上了风口。2017年可谓是新零售的发展元年,超级物种、7 Fresh、苏鲜生等新零售代表门店不断推出,京东、腾讯等公司纷纷布局,并且竞争格局逐渐明朗,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小米之家、7 Fresh等头部效应明显。

传统零售VS新零售

新零售与传统零售有很大的不同,新零售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结合线上线下的销售的模式,结合物流等,为消费者打造更好的消费体验,而传统的零售则是依靠人流量,依靠过往的消费者,依靠个体的经验自营。新零售结合大数据对顾客进行精准定位,并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更大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聚集在北京、上海、广东

得益于新零售风口的兴起,各地的创新型企业也层出不穷,但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仍聚集着70%的新零售企业,其他地区的新零售企业不到总数的五分之一。

北京作为高新科技产业聚集地,毫无疑问地以的新零售企业占比位列榜单第一位,其布局涵盖供应链、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生鲜等多种业态,其代表企业为盒马鲜生。上海作为中国零售业最发达的地区,在新零售浪潮中也不落人后,以的企业数量占比排名第二。上海不仅拥有传统零售巨头百联集团,在技术革新的推动下,还诞生了以猩便利为代表的一众新零售企业。广东省一直是各类新鲜事物涌入的第一站,其以的企业数量占比排名第三。

新电商模式最热

如今的新零售遍地开花,“新零售+”已经成为新风口,无论是社交电商、金融服务、供应链服务、物流服务、零售系统等,凡是与新零售关联的服务业态,都厚积薄发,拥有巨大潜能。而随着流量红利退却,传统电商也在调整模式,“新零售+电商”的新电商逐渐兴起,并成为新零售的主流模式,占据着新零售行业29%的市场份额,其中以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品牌为代表的企业纷纷从线上转到线下,以线下实体店为入口,试探新零售。

新零售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体量,我国零售业迈向新零售时代的步伐开始越来越快,腾讯系与阿里系针对线下零售的投资可以说是“双马”不停蹄,纷纷加速布局重量级线下实体,包含战略投资连锁超市、连锁百货商场等。2017年,我国新零售市场规模约为亿元,以目前新零售发展的步伐来看,预计2022年规模将达到万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15%,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新零售未来发展趋势

1、更加以消费者为中心

在零售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在商品极大丰富的大背景下,零售的发展,已逐步走出以商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流量为中心的方向加快发展。新零售需要从内容、形式和体验上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当前零售经营的核心。

2、全渠道零售

目前的零售市场已经是高度的线下与线上二维市场。未来的零售市场必将是更加充分的二维市场结构空间。市场不会再回到单一的线下市场结构,只有实现二维市场融和规划,协同发展,才是把握了市场的全部。

3、智能化、无人零售

随着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人工智能将会逐步取代部分的人力,而使零售效率得到提升。沃尔玛、亚马逊等已经在无人零售上迈出了步伐,从成本、效率、体验出发,无人零售、自助零售已经成为零售创新发展的新热点。

以上数据分析均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新零售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国外零售药店研究现状论文

自己写,以你的聪明才智,写一篇小小的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应该不成问题。 有可能写了 还能获得奥斯卡最佳论文奖。。。。

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的论文

1药学服务的内涵

美国Hepler教授于1990年提出了药学服务的定义,他认为药学服务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藤婧等将药学服务具体解释为药师利用其专业知识,向消费者或患者提供与药品直接相关的技术服务,用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经济、有效。蒋皓等指出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就是药店从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向顾客提供合格的药品及以药物治疗为目的相关服务,包括与药品销售相关的安全、有效用药指导,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监护,以及药品销售之外的疾病治疗指导、健康教育等。

2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现状

我国药学服务处于缓慢发展阶段,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其药学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药学服务意识淡薄

我国大部分零售药店的经营理念还停留在以药品销售为中心上,经营目标依旧是实现销售利润,市场竞争的着眼点仍聚焦于价格。这导致零售药店自身药学服务意识淡薄,其相配套的药学服务硬件、软件设施及设备就明显不足。而药店传统的经营理念也直接影响药店从业人员开展药学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一般不主动为消费者提供用药指导,甚至面对老年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和购买处方药的消费者时也只被动接受问询。

药学服务人员数量及质量欠缺

执业药师是药店提供药学服务的主体,执业药师制度无法落实,药学服务工作也就不能很好地开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执业药师共281797人。尽管这个数据在近两年得到突增,1家药店至少配备1名执业药师的目标看似已经得到实现。但是药店只配备1名执业药师是不够的,因为这不能保证营业期间一定有执业药师在岗,那么药学服务工作就不能得到广泛、切实的开展。另外,目前执业药师数量的相对缺乏也使得零售药店执业药师“挂证”现象仍比较严重。这种无执业药师在岗的经营行为势必会直接影响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的落实。再者,执业药师的能力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合格水平,这使得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在实施中就打了折扣。零售药店的其他销售人员也是药学服务的实施者,但是他们大多仅仅受到过初级的专业技能培训,缺乏相关学历、从业资格和岗位培训,只能为顾客提供基本的商品服务,满足顾客药学服务需求的能力严重不足。

药学服务配套法规缺失

目前我国关于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法律法规尚处于空白阶段,现有的药品法律法规都没有对零售药店开展药学服务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保障药师权力和义务的法律保证。这导致零售药店药学服务的开展处于自主状态,具有随意性,其药学服务功能就被弱化。

3推进零售药店药学服务工作的措施

零售药店转变经营理念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促使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药学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加之现在平价药房遍地开花,因此零售药店必须认识到凭借传统的促销、买赠等价格竞争手段,肯定无法长时间吸引消费者,其必须转变经营理念,真正以消费者为中心,以药学服务的广泛、切实开展为战略,这样才能提高药店的竞争水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

建立可行的药学服务标准

服务是无形的、可变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行的标准来保证药学服务的有效和稳定。这个标准应明确药学服务的内容、流程及相关责任人。在药学服务内容上,首先要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这个核心服务,另外也必须进行建立药历、回访等扩展服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药学服务的内涵。在设计药学服务流程时,药店应从患者角度设计,体现患者的感受,满足患者的要求。药店还应明确执业药师和其他从业人员开展药学服务的具体职责,以保证药学服务的.切实开展。

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制度,提高从业人员能力

执业药师是药店提供药学服务的主体,但由于目前我国执业药师制度存在缺陷,因此零售药店应主动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执业药师的能力。通过组织执业药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以促进其业务素质的提升,并将药学服务的能力纳入到绩效考核中,以激励其提高药学服务质量。对于其他销售人员,可让执业药师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业务指导,还可组织技能比赛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要将药学服务的能力纳入到其绩效考核中。

健全相关法规

国家应从执业药师的考核、注册、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完善现有执业药师制度,并尽早出台一部明确执业药师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来体现执业药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保证执业药师积极有效地开展药店药学服务。国家还应制定药店开展药学服务的可行性、强制性规范以督促其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广泛、切实地开展药学服务对其提高竞争力,增加利润率,获得长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零售药店良好的药学服务是实现合理用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

中国医药行业竞争格局

——企业竞争格局

从新成立企业来看,根据企查猫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呈现快速攀升的趋势。到2019年,中国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有万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数量有万家。截止2021年1月29日,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有8326家。

——地区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月29日,第一阶梯为广东和山东两省,其在业的医药企业超过了10万家;而第二阶梯则是在业数在5万家到10万家的省份有河南、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区;第三阶梯则是在业数在1万家到5万家的省份有辽宁、安徽、广西等20个省市区;第四阶梯则是在业数在1万家以下的省份有宁夏、青海和西藏三个省份。

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阶梯的2个省市区中,注册资产在5000万以上的在业企业比重没有一个省市区超过2%;而北京虽然在业企业数有21162家,但是其注册资金在5千万以上的新成立在业企业数有727家,占比达到了。

中国医药产业结构

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在2020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76%的制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足2000万元,但百强制药企业的贡献度不断增加,规模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

Top100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亿元,年均增速。百强制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有22家,占整个行业比重,同比提升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提出的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十三五”规划目标。

在百强制药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医药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发展动能更加充足,行业集聚效应突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形成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在引领医药创新、国际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中,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苏州生物纳米园、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等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景气指数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19前三季度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景气指数预估为,整体较为景气,但为五年来最低水平。在宏观形势景气度下降的情况下,医药行业遇到了诸多创新竞争和转型升级的挑战,现金流指数较高,盈利指数较低,企业发展趋于保守。

分行业来看,化学制药行业景气度最为稳定,医药研发作为新兴领域稳定性较低;医疗器械景气度较高,中药景气度偏低。

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景气变异性较大,呈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变异性较小,呈上升趋势;华东地区抗下行能力较强,西部地区表现相对低迷。

当前,医药企业较多选择保守方式应对变化,华东、华北地区医药工业基础水平较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先行,表现出较好的景气度。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行业“十四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2005-2006年中国医药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报告目录第一部分 医药产业现状第一章 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情况第一节 中国医药行业总体运行情况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指数第二节 中国医药各子行业经济对比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各子行业发展指数第三节 中国医药行业规模经济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第四节 中国医药各产权经济运行一、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国医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第二章 医药投资特性与投融环境第一节 医药行业投资特性研究一、医药业行业特性二、医药行业地位三、行业集中度分析四、医药上下游产业链五、医药行业壁垒第二节 2004年医药行业投融资环境研究一、产业政策二、市场准入条件三、行业与市场管理体制四、相关政策环境五、行业改革第三节 医药行业投资状况分析一、各子行业投资价值二、中药类公司最具投资价值三、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四、医药投资业的五处风险第三章 我国医药行业热点回顾第一节 GMP认证分析一、GMP认证对市场的影响二、关注中小制药企业GMP认证三、GMP认证后我国医药行业产能整体过剩情况仍加剧四、后GMP认证时代的营销走向五、制药企业将如何巩固和扩大GMP认证成果第二节 并购热潮分析一、透视医药企业并购风云二、医药行业重组的动因、特征和趋势三、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浪潮成因及特点分析四、国际医药企业购并动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五、2004医药行业再掀并购、重组高潮六、并购重组将成为中国医药工业快速发展的主旋律七、对医药行业并购重组的预测分析第三节 医疗改革分析第四章 医药行业投资状况分析第一节 总体投资情况一、新建、在建项目数量二、投资项目的子行业分布三、资金使用方向四、投资资金来源五、投资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六、投资项目完成情况七、投资效益及存在问题分析第二节 重点投资项目分析一、化学原料药企业项目二、化学制剂企业项目三、中药企业项目四、医疗器械企业项目五、生物制药企业项目第二部分 全球医药市场分析第五章 全球及其主要地区市场规模情况第一节 全球医药市场规模情况一、2002—2005年医药全球市场规模发展情况二、2002—2005年全球医药市场分地区销售情况三、2002—2005全球主要治疗种类排名及其销售情况四、2002—2005全球畅销处方药销售额及其增长情况分析五、2001~2002年全球十三大药品市场销售情况(分国别)六、2003年及其以后新药开发动向第二节 世界非处方药转换市场分析一、Rx向OTC转换的总体趋势二、Rx向OTC转换的驱动力三、Rx向OTC转换的安全机制第三节 美国医药业现状分析一、美国医药市场总体状况二、美国医药市场现状分析三、美国现代医药零售管理第四节 日本一、日本医药市场总体概况二、日本汉方药材生产概况三、日本医药市场的国际化变局第五节 欧洲一、欧洲医药市场概况二、医疗管理制度美欧的差异性分析三、欧洲医药市场分析第六章 全球医药领先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第一节 全球医药领先企业总体情况分析一、2003—2005年总体经营情况分析二、研发投入情况分析第二节 辉瑞制药2003—2005年经营情况一、2003—2005年总体销售情况二、主要产品2003—2005年销售情况三、新产品研发及其上市情况分析四、企业经营问题及对策研究第三节 罗氏制药2003—2005年经营第四节 百事美施贵宝2003—2005年经营第五节 瑞士诺华制药2003—2005年经营第六节 默克制药2003—2005年经营第七节 葛兰素史克2003—2005年经营第八节 印度南星制药2003—2005年经营第九节 世界主要生物制药公司2003—2005年经营情况第七章 全球医药研发状况分析第一节 全球医药研发情况分析一、世界医药开发研究现状分析二、世界医药开发研究遇到的主要问题第二节 全球已经过期及即将过期的专利药物情况分析一、专利已过期或将过期的专利药二、1998—2007年全球过期专利畅销药物情况三、全球抗病毒药物研发情况第三部分 化学制药产业第八章 化学原料药产业第一节 化学原料药总体运行情况一、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行业发展指数第二节 化学原料药规模经济一、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第三节 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一、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化学原料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第四节 化学原料药产量情况分析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三、化学原料药主要地区产量情况第五节 化学原料药主要地区运行情况一、总体情况二、河北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三、浙江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四、山东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五、黑龙江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六、江苏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七、天津地区化学原料药产业运行情况第六节 化学原料药领先企业运行情况一、2003—2005年化学原料药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分析二、2003—2005年化学原料药前100家企情况分析第七节 中国化学原料药外贸情况一、总体情况二、2002—2005年进口情况三、2002—2005年出口情况四、化学原料药出口问题五、化学原料药外贸政策第九章 化学制剂产业运行第一节 化学制剂总体运行情况一、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化学制剂行业发展指数第二节 化学制剂规模经济一、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化学制剂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第三节 化学制剂产权经济一、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化学制剂产权经济发展指数第四节 化学制剂产量情况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三、化学制剂主要地区产量情况第五节 化学制剂主要地区运行情况一、总体情况二、江苏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三、广东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四、上海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五、浙江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六、陕西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七、北京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八、山东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九、河南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十、四川地区化学制剂产业运行情况第六节 化学制剂领先企业运行情况一、2003—2005年化学制剂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二、2003—2005年化学制剂前100家企情况分析第七节 中国化学制剂外贸情况一、总体情况二、2002—2005年进口情况三、2002—2005年出口情况四、化学制剂出口问题五、化学制剂外贸政策第四部分 中药产业第十章 中药饮片产业分析第一节 中药饮片总体运行情况一、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药饮片行业发展指数第二节 中药饮片规模经济一、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药饮片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第三节 中药饮片产权经济一、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药饮片产权经济发展指数第四节 中药饮片产量情况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三、中药饮片主要地区产量情况第五节 中药饮片主要地区运行情况一、总体情况二、广东地区三、广西地区四、四川地区五、江苏地区六、吉林地区七、浙江地区第六节 中药饮片领先企业运行情况一、2003—2005年中药饮片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分析二、2003—2005年中药饮片前100家企情况分析第十一章 中成药产业分析第一节 中成药总体运行情况一、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成药行业发展指数第二节 中成药规模经济一、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成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第三节 中成药产权经济一、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中成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第四节 中成药产量情况分析一、2002—2005年产量增长情况二、2004—2005年化学料药分月变动情况三、中成药主要地区产量情况第五节 中成药主要地区运行情况一、总体情况二、广东地区三、吉林地区四、江西地区五、贵州地区六、山东地区七、四川地区八、浙江地区九、天津地区十、北京地区第六节 中成药领先企业运行情况一、2003—2005年中成药前十家企业运行情况分析二、2003—2005年中成药前100家企情况分析第十二章 中药外贸及优劣势分析第一节 中药与中药材进出口情况一、中药与中药材出口情况分析二、中药与中药材进出口2003—2005年情况综述第二节 中药产业优劣势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药产业行业政策分析二、中医药行业技术分析三、中药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四、中药行业现存问题分析五、中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第五部分 生物制药产业第十三章 世界生物制药产业第一节 全球生物制药市场规模第二节 全球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公司情况第三节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趋势一、全球预测二、国际市场现在和将来销售最好的生物药物三、近期(2002年来)将投产和正在开发的畅销药第四节 美国生物制药产业情况一、美国生物技术业2003年重现上扬二、备受资本追捧生物技术公司成了暴发户第五节 日本生物医药业一、日本生物制药业情况二、日本生物技术产业远期规模三、日本蛋白质结构方面的成就第六节 德国生物制药产业情况第七节 世界主要生物制药产品市场状况一、总体情况分析二、世界基因工程药物产业情况分析三、2002-2010年全球治疗性蛋白市场分析与预测第十四章 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分析第一节 生物制药总体运行情况一、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指数第二节 生物制药规模经济一、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生物制药大中小企业发展指数第三节 生物制药产权经济一、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盈亏情况二、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产销情况三、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效益情况四、2002—2005年生物制药产权经济发展指数第四节 生物制药产业各地区发展情况一、地区经济对比情况二、湖北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三、浙江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四、山东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五、上海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六、广东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七、北京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八、天津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九、江苏生物制药产业运行情况分析第十五章 中国生物制药细分市场第一节 主要产品总体销售情况分析一、主要生物药品销售情况二、基因工程药物研制开发情况第二节 国内干扰素市场产销状况一、我们生产干扰素的主要种类二、市场空间大三、竞争日趋激烈四、成长尚需时日五、目前生产干扰素的上市公司第三节 疫苗市场一、我国疫苗市场蕴藏巨大商机二、我国疫苗生产企业现状三、流感疫苗市场情况四、乙肝疫苗市场第四节 其他细分市场情况一、人血白蛋白二、促红细胞生成素三、白介素四、集落刺激因子五、人生长激素六、胰岛素第十六章 中国生物制药领先企业运行情况第一节 生物制药领先企业排名情况一、2004年生物制药销售收入排序前10家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情况二、国家统计局2004年生物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前200名企业三、国家统计局的生物制药企业按利润前200名企业四、国家经贸委监测生物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前100家企业第二节 中国生物制药上市企业经营情况分析第十七章 生物制药进出口情况分析第一节 生物制药2004年主要产品进口情况第二节 生物制药2004年主要产品出口情况一、出口总量情况 390二、主要产品出口国家、数量、金额情况第六部分 医药终端市场分析第十八章 消费者分析第一节 消费者基本状况一、全国各地区城乡人口构成二、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第二节 药品消费结构分析一、城乡消费结构二、中国农村药品市场三、国产药与进口药、合资药品的市场占有率第三节 消费者消费心理分析一、消费者购药心理分析二、消费者对中西药的选择三、病患就医习惯第四节 消费者常备药品一、家庭常备三大药品二、常备药品的购买渠道第五节 疾病发病模式变化一、21世纪全球发病模式的变化二、中国人口疾病发病模式第十九章 医药市场销售渠道状况第一节 医药销售渠道现状一、医药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模式二、药品零售业的现状三、实现医药零售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运作者四、医药批发市场分析五、中国药品零售应对挑战第二节 我国医疗服务现状一、产业组织分析二、医疗服务现状第三节 医药连锁经营现状一、医药连锁经营概况二、美国连锁零售药店经营模式三、医药连锁配送社会化四、医药连锁经营分析第二十章 医院用药主要药品细分市场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医院用药一、抗生素各主要种类总体情况概述二、大环内酯类药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三、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表现突出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发展前景第二节 青霉素类药物全国医院销售分析第三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医院用药分析一、医药用药——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二、国内厂家——市场份额重新分配三、市场份额——国药上升洋药下降第四节 万古霉素医院用药情况分析一、万古霉素总用药金额状况二、万古霉素分城市用药情况三、万古霉素生产厂商销售现状四、国产与进口比重第五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医院市场分析第六节 头孢类药物用药情况分析第七节 喹诺酮类药重点品种分析一、左氧氟沙星二、环丙沙星三、氧氟沙星四、氟罗沙星五、诺氟沙星六、加替沙星第七节 全身用激素类药物医院用药情况分析第八节 秘治疗药物医院用药情况第九节 消化系统用药医院市场第十节 呼吸系统用药市场一、2002年我国医院市场呼吸系统用药走势二、医院市场呼吸系统用药类别分析三、主要品种市场情况四、呼吸系统用药零售市场情况分析五、哮喘病用药市场分析第十一节 2003年中国皮肤科外用药市场分析一、2003年总体情况二、市场特点三、具体品牌分析四、2002年市场情况分析第十二节 眼科用药市场分析第十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植物生物碱类抗肿瘤药市场

国内传统零售业研究现状论文

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国美电器为例摘 要近年来, 在我国扩大内需、 拉动消费等政策的刺激下, 跨国零售巨头纷纷看好中国零售市场, 并掀起了大规模的扩张浪潮, 同时内资零售巨头也通过兼并、 重组等方式进行扩张。 零售业人才需求量由此不断增加。 因此, 企业要发展, 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文章以国美电器企业为例, 深入研究了我国零售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通过研究、 分析国美电器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从而找到了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症结, 明确了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突破点, 为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实现科学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关键词: 零售行业, 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对策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xpansion of domestic demand in our country, such as stimulatingconsumption policy stimulating, transnational retail giant bullish on the Chinese retail marketin success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a massive wave, and domestic retail giant also through themerger, restructuring way expansion. This increased demand for retail talents. Therefore, theenterprise is to develop and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human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gome enterprise as an example, a deep research in Chinese retail industrysitua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humanresources management g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so as to find the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 crux of the problem,made clear the retail industry in China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the reform directionof breakthrough point, for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Chinese retail industry to realizescientization provide the suppor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 retail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blems,countermeasure目 录摘 要 .................................................................................................................... IABSTRACT ......................................................................................................... II绪论 ....................................................................................................................... 1一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 ......................................................... 3(一)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 3(二)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 3二 国美电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现状 ........................................................... 6(一) 国美电器发展简介 ............................................................................................... 6(二) 国美电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6三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1(一)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 11(二)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3四 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 15(一) 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 ......................................................................... 15(二) 完善培训制度, 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 ............................................................. 15(三)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 15(四) 建立对员工的承诺 ............................................................................................. 16(五)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 16(六) 从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着手, 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 17结 论 ................................................................................................................... 1参考文献 ............................................................................................................... 2致 谢 ................................................................................................................... 3绪论(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 我国零售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 2001 年加入 WTO以来, 我国的零售行业基本完成了 与国际接轨, 出现了专卖场、 超市、 购物中心、 仓储式商店、 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 然而现代意义的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经营活动, 对零售企业的赢利、 门店管理, 实现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笔者在湖南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望城波特利广场店的实习过程中, 发现目前零售行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有待提升和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 因此, 研究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故本文以国美电器为例, 来探讨目前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的对策, 以期促进国内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 文献综述关于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超星电子书库搜索, 共搜到相关论文九百多篇, 著作六十多本。 笔者从以上论文中抽取出相对典型的几篇, 加以综述:罗玉宏在其论文《基于战略的商业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一文中, 认为商业零售企业的劳务表现是一种服务性劳动, 是面对面服务的过程 [1] 。 并对零售行业现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如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 绩效考核不科学, 激励机制单一, 对培训开发的重视不够等作了阐述。 认为在零售行业中, 服务人员与顾客之间相互接触, 相互交往, 相互影响。 北京大学鲁小慧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上发表的《中国零售业后 WTO时代的发展战略》 一文, 对零售行业要发展, 需要找准市场定位, 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自有品牌, 重视人力资源, 加强队伍建设,实行“以人为本” 的优质服务, 使零售行业跟上时代步伐, 促进和谐发展 [2] 等问题作了阐述。 高艳在《经济管理》 中发表《企业如何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 一文, 强调人的劳动生产率, 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角度, 提出实行数量调节、 合理配置、 教育和培训、 人员激励、 企业文化建设 [3] 等, 在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中, 提出对我国零售行业进行整改和规划。 周莉文在《科技资讯》 中发表《浅谈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一文, 认为零售行业人员流动比较大, 企业采取强硬的方式留不住人才, 建立相应的人才流动机制, 允许人才合理流动, 实现企[1] 罗玉宏. 基于战略的商业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 . 商场现代化, 2005, (05) : 132-133.[2] 鲁小慧. 中国零售业后 WTO 时代的发展战略[N] .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2009-08-12:85-88.[3] 高艳. 企业如何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C] . 经济管理, 2002(13) :57-59.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 企业应以自身的优势吸引人才, 以自我价值不断提升和激励人才,企业必须重视、 尊重、 关心和爱护人才 [1] 。 王唯惟在《理论与当代》 发表的《谈人事管理中的能级对应》 一文中, 对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有职有权原则, 放手使用原则,流动原则 [2] 。 于淑娟在《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中强调人力资源投入方面严重不足, 尤其是培训方面精打细算, 人员培训被管理者认为是影响效益 [3] 。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学术界对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作了比较多的论述。 这些论述,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 还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 等待我们去研究, 如: 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建立以激励机制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完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 打造独特优势, 提升管理水平, 抓住关键机遇, 强化市场与客户意识, 等等。(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首先, 选取我国零售业为研究对象, 以湖南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为例, 深入分析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具有的特点。其次, 在此基础上, 通过数据分析国美电器的人力资源实际情况, 找出国美电器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员组织结构的问题。再次本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查阅大量国内外期刊、 论文和书籍, 从我国学者对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见解入手, 结合学者们的观点, 分析当前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的原因。最后, 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国美电器实际情况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 周莉文. 浅谈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J]. 科技资讯, 2006(05) .[2] 王唯惟. 谈人事管理中的能级对应[D] . 理论与当代, 2003(4) .[3] 于淑娟. 零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J] . 认识和机制, 2005(09) .一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的内涵及特点现代零售业的人力资源是指能适应企业经营活动需要和内外环境的、 服从企业组织管理的现在和潜在的员工。 而国美电器零售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独特的自身特点。(一)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员的获取整合、 调整控制、 激励培训的过程。 在我国零售行业的每一个管理者, 不仅仅完成零售业每一天的生产数据、 销售目标, 还要培养一支为实现企业组织目标能够打硬仗的员工队伍。(二)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1 人才结构复杂, 存在的专业偏多湖南国美电器望城波特利广场店从筹备开业以来, 公司分配了 37 个编制, 有店长、副店长、 人事行政专员、 财务人员(包括会计主管、 会计、 出纳、 收银组长、 收银员、库管、 库工等) , 服务台人员(包括客服主管、 客服专员等) , 安保人员, 夜值安保,维修员以及各品类科主任、 主任助理、 营业员等。 国美零售门店行业有知识结构、 能级水平、 工龄年龄和身体素质不同的专用型人才, 通用型人才, 有专业技术人才、 人事行政人才等, 有复杂的人才群体结构, 再加上经营管理人才, 业务工作和营销服务人才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综合体。2 非熟练员工存在在零售行业, 最开始雇佣的的部分员工都是没有工作经验或一些工作经验少的员工。 零售行业吸引人, 主要是因为零售行业门店非常靠近居民大众, 人们可以在离家比较近的地方找到工作, 并且支付的低工资和零售职位对教育、 培训和技能的要求比较低使零售门店行业只能雇佣这些非熟练员工。3 人员素质要求相对比较高零售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必然懂得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理论完善自己。 湖南国美电器望城波特利广场店的店长是培训经理出生, 店长经验 3 年, 懂经营、 善管理。 零售门店的基层岗位的一线人员不太要求员工的文化与专业学历, 不过很重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交际沟通能力。 但综合化的工作内容要求二线员工有灵活发挥多方面知识的能力, 有更大的亲和性和自我调适能力。 因此, 现代零售企业人才资源要求员工素质高能力强。4 需求量大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上市企业旗下的零售门店, 人员岗位比较齐全才能方便事物之间的正常运转, 一个不足 900 平米的卖场需要 37 个编制, 各个岗位都安排到位的话, 这样的人才需求才更大。 零售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 零售业的不断繁荣、 现代社会流通市场的开放搞活、 对人才数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5 给普通员工的报酬偏低由于零售行业逐步进入微利时代, 企业严格控制人员成本, 同时零售行业对人员的技术含量和学历要求比较低, 人员进入该企业的门槛低, 使得零售行业员工工资偏低。像国美电器零售门店行业, 显然是一个卖场和几间办公室组成, 除了夜值安保人员晚上住在门店守店以外, 明显是一个不包吃住的行业, 卖场人员不管管理人员还是经营人员都是选择就近原则, 尽量选择当地人, 这样在工资水平偏低的情况下还有当地人员选择服务。6 员工离职率高离职率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员工的流动性, 离职率的高低决定流动性的大小。流动性大说明企业人员很不稳定, 流动性小则说明企业人员相对稳定。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希望本企业的离职率偏高的。 国美电器很大一部分员工在入职半年到一年就离职,不仅影响了工作的正常进行,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招聘成本。7 工作内容不确定工作内容不容易形成书面文字, 工作内容绝大部分是临时安排的, 除了一些常规工作, 其他工作几乎没有形成文字形式, 管理人员不容易及时了解员工在做什么, 一些员工往往有机可乘, 钻管理空子, 不工作,偷懒! 长久就形成了好逸恶劳、 混日子的心态,工作缺乏激情、 部门缺乏团队精神、 士气低下。8 工作时间通常比较长, 具有时段、 季节、 区域性差异零售业门店经营时间一般为上午 8 点 30 到晚上 21 点, 周六周日正常营业, 而且营业时间有进一步延长趋势, 一般情况下, 公司会为门店雇佣至少两班全职员工。 零售业的经营活动和员工的劳动强度具有时段性、 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差异, 并受客流量变化的影响。 电器行业的销量一般在 2-4 月为淡季, 公司充分利用五一劳动节、 国庆节、 圣诞节、 元旦、 春节等进行优惠活动吸引顾客。 由于顾客的需求各异, 人员也应当按照顾客的特殊时间进行服务。 上班期间, 员工要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和顾客至上的态度做到让顾客处处满意。二 国美电器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现状(一) 国美电器发展简介国美电器, 是一家股份制家电零售集团企业, 就国美电器门店零售行业而言, 门店商场集聚了不同厂家电器, 有彩电、 冰箱、 洗衣机、 空调等传统家电, 各类小家电、 厨卫等生活家电, 电脑、 手机、 数码、 OA 办公用品等 3C 家电。 不同的厂家将自己的品牌集聚在一块方便消费者购买与选择。 形成了具有国美电器自己特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 由北京国美总部统一管理, 并在各省市设立分部, 分部以下再设置门店, 是中国最大的以家电及消费电子产品零售为主的全国性连锁企业。1 大部分员工年纪较轻国美集团的员工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的6 7%。 大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中职生, 年纪轻, 敢想敢做、 勇于尝试、 可塑性强。 但是, 年轻的员工非常缺乏经验。 同时, 关键岗位(副店长以上人员) 年龄结构偏低, 管理团队成熟度不足。应该通过人员调整, 提升管理团队成熟度, 店长和副店长在 30 岁以下人员占比调整为15%, 主任和副主任在 25 岁以下人员占比调整为 15%。2 学历普遍偏低整体学历层次偏低, 特别是分部总及门店店长这种关键岗位的学历结构有待提升。国美电器中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占比不到1 2%, 57%的员工学历为高中或职业中专, 加之他们的年纪轻, 流动性强, 不方便管理。 国美电器需要新进员工的时候就临时的从人才市场招进来, 因为急需用人, 对于考核、 培训都忽略了, 一般都是先上岗, 有时间就进行简单的培训, 没有时间就不进行培训。 有些员工从入职到离职都没有参加过一次完整的培训, 学历和培训的双重原因造成国美电器的离职率居高不下。 通过调查分析, 新进员工学历比例构成应该为本科 4. 5%, 大专 56%, 大专以下 39. 5%。 同时应该加强现有人员培训与培养, 做好关键岗位的梯队建设, 使关键岗位知识技能结构整体提升。三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一) 我国零售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1 没有真正深刻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国美电器在组织结构上成立了人力资源部, 但并没有真正重视人力资源。 在具体的工作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办理入职离职手续、 员工档案管理、 员工异动协调等。 企业仍直接监督管理员工, 没有将员工看成是企业的资源, 而是把员工看作是单向的接受管理的人。 这将严重影响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 招聘不严格招聘能为企业吸收一些新鲜血液。 国美电器在 2011 年 12 月才建立起员工素质评价系统, 在系统成立初期, 系统构架还不够完善, 对一线二线员工的教育、 培训和技能要求比较低, 人员招聘的渠道偏窄, 为了保障人员的稳定性, 人力资源部门对于基层的销售员工只考虑中等以下学历, 满足最低背景水平的申请者。 为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对求职者仅仅进行简单的面试, 没有对员工性格、 表现、 志趣和能力的测验。 从而导致员工离职率偏高、 工作效率偏低, 浪费与流失了优秀的人才。3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几乎每一个零售行业, 每一个门店在人事岗位上都只安排一个人事专员对于门店的所有人事行政工作进行管理。 随着人力资源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被企业所接纳, 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开展起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长期以来,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并不被大部分零售门店商场的高级管理者所重视, 他们大多重视商品的销售和门店的业绩的提升, 并没有将人放在首位, 重视人。 望城国美电器波特利广场店缺乏人员培训与管理, 直接上岗销售, 导致很多营业员缺乏专业技能的发挥使得经常性的出错, 最后导致销售水平不高。四 我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一) 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的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就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以人为核心, 做到尊重人、 激励人, 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逐步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国美电器应该加强对员工的人性化的关怀, 为员工工作营造一个和谐、 轻松、 愉快的工作环境, 要让员工感受到被重视, 国美电器以通过开展一些团队活动, 并把每一位员工视为企业的资源, 对于公司的一些政策、 发展方向, 可以让员工进行讨论, 集思广益增强企业凝聚力, 增加员工的归属感, 以达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这样才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创造性和归属感, 员工才会更加努力的工作, 把自己在企业的工作视为一项事业来做。 零售业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 想顾客所想, 急顾客所急,真正地把企业的经营理念转到让顾客满意上来。[1](二) 完善培训制度, 真正发挥培训的作用人力资源培训是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经营目标对其员工传授其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并通过改变员工的价值观使之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的活动过程。 培训能够提高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的素质、 鼓舞员工的工作士气、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零售业的员工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门店工作人员, 因为在零售业中门店工作人员是直接接触顾客的, 他们的形象和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一个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形象, 门店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 所以企业必须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当然对培训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对培训的投入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培训的结果上, 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体系, 对培训效果进行跟踪评估, 并及时对受训人进行培训反馈, 让培训和工作真正相结合.

试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及其趋势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一)信息化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二)品牌化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三)集团化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四)国际化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 要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年后,对零售业的保护期已在2004年12月11日结束。外商纷纷抢占我国零售市场,使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外商零售企业在经营理念、技术手段、经营规模、商品价格和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从我国零售业的现状出发,为国内零售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希望能为我国的零售业在未来的竞争中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做出一点贡献。关键词 零售业 集约式发展 自有品牌 物流配送 人力资源管理20世纪90年代,国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踏入中国这块土地,与此同时,国内零售企业也雨后春笋般的紧跟其后。经过10年来的发展,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有40多家在我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还不断地扩大经营范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零售企业将何去何从。显然,选择退却不是办法,只能借鉴外国零售企业的优势,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扬长避短,寻找出适合自身的发展之策。1 外商零售企业的运营及管理 沃尔玛公司的运营(1)低成本采购与短流通渠道。沃尔玛公司特殊的低成本理念和提高客户忠诚度的经营手段——“天天低价”,构成了它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沃尔玛的经营哲学很简单:“薄利多销”,他们把进货和转运成本控制在最低,把节省下来的差价转给顾客,超低的价格使得商品在最短时间内从货架上一扫而空。通过增加销量和周转率来赚取利润。沃尔玛曾经在采购上要求它的员工将费用控制在采购商品的1%以下。每次采购时,他们尽最大努力避开中间环节,从制造商处直接进货。(2)采购本地产品与强大的物流配送中心。沃尔玛公司还坚持“购买本地货”,每开一家店,都在当地采购商品。沃尔玛还组建了庞大的物流配送中心,一个物流配送中心辐射一个区域许多家店。这样做,可以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降低配送成本。所以它的“天天低价”就有了保障。(3)高科技应用方面。沃尔玛将高科技信息化应用于零售业。曾在美国历史上创造了许多项第一:从1969年沃尔玛最早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到1977年沃尔玛安装完成了第一套最昂贵的覆盖整个公司的计算机终端网络系统,到1988年沃尔玛拥有全美国最大的私人卫星通讯网络,再到1997年的实时销售和库存数据处理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流通商品销售、库存、物流等系统提供了完善的服务。 家乐福的人力资源管理家乐福进入台湾市场后,管理系统很分散,部门经理拥有维护与供应商的关系、决定商品的价格和种类的权利。他们可以决定商品的零售价格,他们还掌握员工的招聘,同员工进行工资谈判。在酬金上,不但分店经理的薪水很高,就连普通员工都可以在春节前拿到奖金,奖金的数目由自己所在分店和部门的业绩决定。另外,家乐福在扩充时,员工的提升机会相当大,这样就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还稳定了企业内部岗位。2 国内零售业的现状 资金来源和投资方向结构较为单一2003年业内人士对8家外国零售商和3家排名前列的国内零售企业的长短期借款对比中发现:国内企业的短期负债率大大超过国外企业,而几乎没有长期负债,而且,在国内企业的长短期负债的加总也明显高于国外企业。由于竞争激烈,多数零售企业为了不断扩大规模,不惜血本改建、扩建,甚至新建大商场。新建、扩建资金多来源于银行贷款,还本付息的负担很重。加上投入大,工期长,建筑成本攀升。很多城市大型商场比例过高,竞争加剧,经营失败者大有人在。 规模小、网点分布不尽合理现在国内零售企业形成了一个企业多、规模小的局面。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国内较大的50家零售企业的零售总额还不到全国零售业销售总额的5%,而且没有任何一家的规模可以对国外零售商形成有力的竞争。大型超市购物商场的建设具有相当的盲目性。一方面,在建时间和数量过分集中,数家商场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开业的现象相当普遍;另一方面,新建、扩建商场的区域布局相对集中于城市中心商业区。网点布局不合理,既不便于居民购物,也加剧了城市中心地区的交通紧张状况,恶化了经营环境。 经营管理水平尚处于低层次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大型零售企业经营品种没有特色,千店一面,各大型商家竞相将眼光盯住人数不多的高收入阶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各种专业商店\专卖店也以高收入者为目标市场.这种市场定位错置,导致经营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零售企业的投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一哄而上大干蛮干,仍然是商业投资中的普遍现象,经营者风险意识淡薄,经营观念有待更新。零售企业的竞争手段单一,主要以价格竞争为主,虚假的降价策略往往使成本和收益秩序出现混乱。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我国零售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近些年虽有所提高,但对连锁经营的本质未作深入分析,配送中心的作用和功能不被重视,难以形成真正的连锁经营体系,因而难以发挥连锁经营的优势。3 国内零售企业应采取的竞争发展策略 集约式发展和规模效应集约式发展战略是集中力量迅速完成整体布局,建立多个连锁零售企业,并以最快的速度确立区域优势,然后再往周边扩散,从而以规模效应达到成本领先的优势。零售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效应,销售额大,才能够压低采购成本、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因此,许多观点都认为:商业零售业没有一定的规模是很难面对竞争的。从国内零售业布局上看,外商零售企业一直坚守华南、华东地区的市场,这给国内的零售企业一个很好的机会。为了避免和外商零售巨头发生冲突,可以先“让开大道,占领两厢”,在竞争不太激烈的情况下,先取得华北、西北地区的二线城市市场,也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一旦外商零售企业想要进入这些二线城市时,就会遇到强大的规模壁垒。三、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体系改进策略1强化对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的认识。配送中心在服务内容上由商流、物流、信息流有机结合;在流通环节上由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发展到由单个配送中心完成流通全过程。作为物流运动枢纽的配送中心,要发挥其集中供货的作用。配送中心还必须有比较强的加工能力,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流通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送中心实际上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和流通加工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我国连锁零售业,基本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经营范围窄,配送范围小,配送整体功能难以发挥,同时由于配送集约化程度低,因此也很难形成规模效益。零售企业应当首先在集中化布局战略基础上,建立共同配送中心以实现共同配送,这既可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又可提高配送效率。与此同时,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的建立必将以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为支撑,这将极大改善各个门店订单处理效率,保证供应链的高效运行,并能及时把握市场动态,使商品生命曲线在上市之初就达到销售量的最高点,最大程度享受企业内部协调效应所创造的价值。要把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纳入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重要内容。首先,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物流服务企业之间、区域之间、物流中心与各连锁店之间、连锁企业与社会专业物流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三,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及信息传递、跟踪、反馈,提高经营决策和综合服务水平。3结合地域实际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面对不断进入的外资国内连锁经营企业的强大竞争,国内连锁经营店一定要抓住抓牢本土优势,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举例而言,国内某些地区人力运输成本可能小于机械运输,送货上门服务可结合社区内部资源完成等,这些需要企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发展,根据地域性磨合自身物流体系。参考文献:[1]王璞:企业供应链实务[N]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2]顾妮娜:新时期我国企业供应链建设初探[J]现代金融,2006,(12)[3]曹蓉:我国企业供应链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田。商场现代化,2006,(

无人零售配送问题研究现状论文

我国无店铺销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摘要:“无店铺销售”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与各种类型的店铺销售有着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无店铺销售”在拓展市场,方便购买、提高分销效率、节约流动成本方面有很大优势,已成为各国企业分销和市场流通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对这一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予以关注,围绕无店铺销售中的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三种形态进行深入探讨,分别详细叙述了无店铺销售行业的市场现状、市场特点、发展的制约因素及无店铺销售发展的对策及规范,并对这一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做出预测等。 [关键词] 无店铺销售;零售业;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 作者简介] 李桂生,五邑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与金融学。(广东 江门 529020) 作为一种与传统店铺销售相对应的销售业态,无店铺销售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经济意义。而2004年10月开始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则已经首次将5种无店铺销售形式列为零售业态。让无店铺销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从而也掀起了一股无店铺销售发展的高潮。“无店铺销售”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其与各种类型的店铺销售有着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本文将针对无店铺销售行业在零售市场份额所占比例低的状况,通过研究我国无店铺销售业现状、管理和制约因素,同时结合实际大胆提出关于无店铺销售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经营战略,对促进我国无店铺销售业的发展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无店铺销售行业现状 (一)无店铺销售定义。广义上无店铺销售(None-store Retailing)又称为“无固定地点的批发和零售行为”,是与店铺销售相对的概念,即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于欧美、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在90年代中期被引入国内。 2004年10月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并发布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标准将我国原来的9种零售业态分类扩大到17种。在新增加的8种业态中,包括了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至此,《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让无店铺销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继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成为零售业发展的热点之后,无店铺销售方式极有可能成为国内零售市场上新的关注热点。 (二)我国无店铺销售的基本形式。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零售业态分类》,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可以划分为5种基本形式,如下表所示: 总的来说,就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受消费水平和其他条件所限,发展较缓慢。在无店铺销售方式中,其中的“网上商店”的快速成长集中体现了无店铺销售方式的诱人前景。据第18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7月止,中国经常网上购物人数已达3000万人,有1/4的网民有过购物经历。因此,本文将围绕无店铺销售中的“网上商店”来展开研究及分析。 无店铺销售定义广义上无店铺销售(Non-store Retailing)是与店铺销售相对的概念,指经销商不通过店铺而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营销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最古老的无店铺销售方式是古已有之的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到了17世纪,大规模生产让许多企业也加入了无店铺销售的行列。从此,送货上门的销售方式不再仅限于个人或家庭行为而发展成组织行为。19世纪末的通讯革命和20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商家信息传递的方式由口头表达或打手势发展为多种媒介,推动了无店铺销售的萌芽和发展。无店铺销售的历史起源虽早,但只在20世纪70年代,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才在更广阔的空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于欧美、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在90年代中期被引入国内。) “无店铺销售”是现代市场营销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其与各种类型的店铺销售有着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无店铺销售的类型及其发展无店铺销售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直复营销、直销和自动售货机销售。 1、直复营销 较为普遍接受的直复营销(Direct Marketing)的概念即是美国直复营销协会(ADMA)的定义,认为直复营销是一种不受空间限制,利用一种或多种媒体手段来得到消费者可测定的回复和达成交易的一种互动式的市场营销体系。最早的直复营销是美国蒙特马利百货公司于1871年开始经营的,其本质是从商品广告、订货、配送到收款都利用邮政通讯来完成。如今,随着多种通讯工具的发展,直复营销的手段更加多样,像新《零售业态分类》标准中提到的电视购物、邮政(邮购)、网上商店、电话购物等都是直复营销的方式。直复营销的特点可以总结为“直”和“复”两个字。“直”是指它不受空间限制,相对于等待顾客上门的销售方式而言更加直接;“复”指出了直复营销的基本精神,它是一种双向沟通式的营销体系,强调双向交流信息。在传统的市场营销活动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营销人员总是试图将信息传递给目标顾客,但是却无法了解这些信息对目标顾客产生了何种效果;而直复营销人员能确切地知道何种信息交流方式使顾客产生了反应行为,并且能知道反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例如目标顾客是想订货还是要获取更详细的资料等等。传统的市场营销和直复营销的主要区别见表l。 表1 直复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的区别 营销方式 直复营销 传统的市场营销 目标顾客市场细分基础信息传递方式信息传递媒介针对消费者的决策销售方式附加服务价值 单个顾客顾客的姓名、住址及购买习惯与顾客是双向的信息交流主要利用针对性很强的媒体相对精确通过各种媒介手段进行销售服务有送货上门的附加价值 目标顾客群人口、心理等因素与顾客是单向的信息传递相对来说范围广的大众媒体相对来说有误差通过零售店进行销售服务中没有送货上门的优势 2、直销(厂家直销中心) 直销(Direct Selling)也叫访问销售或直接推销、传销。这一销售模式最早诞生在美国,目前直销业全球存在着850亿美元的市场空问。直销在方法上有上门零售、家庭聚会零售、展示零售等;在形式上按计酬方法不同分为单层次直销和多层次直销两种。国内在这一概念的表述上较为混乱。台湾把之翻译为直销,香港译为传销。而在中国内地,直销是中性词,而传销等同于在许多国家被禁止的锁链式销售、金字塔式销售等欺性销售活动的代名词。按《世界直销商德约法》,直销是指:直接于消费者家中或他人家中、工作地点或零售商店以外的地方进行消费品的推销,通常是由直销人员现场作详细说明或示范。国际直销协会将其定义为,直销是人对人的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或者服务,主要特点是不通过固定零售店铺进行销售。直复营销和直销都是无店铺销售,两者的区别是,直销是推销员以个人方式面向消费者;直复营销则是以非个人方式(例如通过电话、目录等)向消费者推销商品,买者和卖者之间没有推销员的介入。 但直销引入中国后,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消费者心理不成熟等因素,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不法分子利用直销名义大肆欺和欺诈,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在2004年3月举行的“中国无店铺营销业态与直销模式”论坛上,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就坚定地表示:中国在长时间内将坚持店铺和雇员相结合的直销模式。而2004年10月1日即将实行的新《零售业态分类》标准也取消了直销这一无店铺销售模式,而是使用了 “厂家直销中心”业态。所谓的厂家直销中心就是由生产商直接设立或委托独立经营者设立,专门经营本企业品牌商品,并且多个企业品牌商品的营业场所集中在一个区域的零售业态,实际上就是所说的生产系统、连锁店铺和人员直销相结合的直销模式,是直销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的一种变形。国际上以直销闻名的安利、雅芳、如梅琳凯等近十家企业在华公司转型后所采取的厂家直销中心模式均进展顺利。 3、自动售货机(Automatic Vending) 据美国自动售货机的权威组织NAMA称,自动售货机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15年的埃及。当时生活在亚历山大的一位著名数学家把它描述成在寺庙中投币就可产生圣水的机器。此后,到 17世纪的英国才延续了自动售货机的历史,出现了投币售卖香烟的自动售货机。全世界的自动售货机应该说是在1970年代后才取得迅猛的发展,由最初出售口香糖、香烟或罐装清凉饮料和酒精饮料扩展到各种食品和日用杂货,而且延伸到服务领域,如自动点唱机、自动洗衣机、自动提款机等。自动销售机的运营和管理由商品制造商或零售商负责,销售机生产厂家将机器以转让、出租或转卖的形式交付运营商,运营商再与机器设置地所有者签订协议,按照一定比例交纳场地占用费;运营商工作人员以携带式电脑与销售机和总部终端连接,及时接收信息指令,并兼做配送员,负责补充商品、取走货币、清洁卫生和信息管理等日常工作。它的好处在于24小时连续营业,给消费者以极大便利,而且由于实现了无人销售,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降低流通成本。局限在于仅适合销售规格统一、质量保证、价格一定、及时性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无店铺零售业态分类和基本特点 作为一种与传统店铺销售相对应的销售业态,无店铺销售业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经济意义。而2004年10月开始实施的《零售业态分类》标准则已经首次将5种无店铺销售形式列为零售业态,无店铺销售方式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在继仓储式商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成为零售业发展的热点之后,无店铺销售方式极有可能成为国内零售市场上新的关注热点。 根据国家最新公布的《零售业态分类》,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可以划分为5种基本形式,如 表2 所示: 表2:无店铺零售业态分类和基本特点 业态 基本特点 目标顾客 商品(经营)结构 商品售卖方式 服务功能 1电视购物 以电视观众为主 商品具有某种特点,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比,同质性不强 以电视作为向消费者进行商品宣传展示的渠道 送货到指定地点或自提 2邮购 以地理上相隔较远的消费者为主 商品包装具有规则性,适宜储存和运输 以邮寄商品目录为主向消费者进行商品宣传展示的渠道,并取得定单 送货到指定地点 3网上商店 有上网能力,追求快捷性的消费者 与市场上同类商品相比,同质性强 通过互联网络进行买卖活动 送货到指定地点 4自动售货亭 以流动顾客为主 以香烟和碳酸饮料为主,商品品种在30种以内 由自动售货机器完成售卖活动 没有服务 5电话购物 根据不同的产品特点,目标顾客不同 商品单一,以某类品种为主 主要通过电话完成销售或购买活动 送货到指定地点或自提 国外无店铺销售经验及借鉴 1、消费者方面的问题 我国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比较习惯“眼见为实”、“货比三家”等等,对于无店铺销售方式总会心存疑虑。对此,无店铺销售商应该从自身做起逐步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比如建立一套以保证商品质量、包退包换为核心的服务承诺制度,完善服务措施,建立配送中心为无店铺提供物流服务并建立快速反应系统,保证销售快速、有规模和有效。在韩国,消费者通过直复营销(电视、电话和网络)方式购买的服装在3个月内如果不满意可以享受退货服务。政府及各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对已具备发展条件的业态,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予以引导,支持行业健康发展。如日、韩两国政府在自动售货机的引人阶段,积极引导酒类、烟类和饮料类企业开设自动售货机,拓展营销方式,其成效显著。日本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售货市场,其销售额超过方便连锁店,相当于超市销售额的57%。 2002年,日本的自动售货机达到750万台,平均每 23人拥有一台,年销售额7.2兆日元,人均5.9万日元,通过自动售货机出售的商品多达6 000余种。 据AC尼尔森2002年的市场调研表明,中国内地的很多消费者把购物当作了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倾向于“逛街”而不是“购物”。有鉴于此,无店铺销售商必须要十分准确地把握目标顾客及商品的选择,要瞄准那些观念较新、强调便利性和省时的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自动销售机售卖的商品选择方面,据日本自动销售机工业协会统计自动售货机销售商品的比例大致是:饮料47% ,香烟11% ,食品3% ,券类1% ,自动服务(存包、换钱、停车等) 22% ,其他(报刊、邮票、卫生纸、明信片等)16% 。而在美国,自动售货机业销售商品的百分比分别为罐装饮料40% ,香烟20%,小吃19% ,食品10% ,热饮料8% ,冷杯饮料8% ,其他13%。 2、无店铺销售企业方面的问题 我国无店铺零售企业的发展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急功近利,缺乏战略性规划,其中较为明显的表现是,价格过高、广告欺诈、质价不符、聘用缺乏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推销员以及顾客服务无保证。实际上,随着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无店铺销售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营销方式。1992年,俄克拉何马大学的罗伯特卢斯等人曾提出无店铺零售是零售商业的第四次革命的观点 。据美国无店铺营销协会宣称,美国无店铺零售总营业额2000年达到4 000亿美元,而且每年的增长率均呈两位数。2000年,日本各类无店铺业态实现的年营业额如下:自动销售机(含券类和其他服务)7.2兆日元,直销3兆日元,直复营销 3.2l兆日元,以上4项合计l3.4l兆日元(按现行汇率折算,约合人民币8300亿元),占当年日本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9.6%。2004年我国的无店铺销售占整个零售业态的比例为10% ,而且发展态势良好。所以,无店铺销售应该说是有着广阔市场空间,国内厂商没理由眼巴巴地坐等外资来独吞整块蛋糕。 国外的无店铺销售企业(尤其是在直复营销领域)多元化程度相当高,一是生产商,他们通过直复营销的方式,紧抓终端消费者,实现直接销售,减少了中间商环节。2002年,美国有62%的公司使用直复营销作为营销手段。二是大型零售商,在日、韩两国,电视营销就是从原来百货公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图文向广大消费者推销的一种新形式,而互联网营销商中有一部分也是由大财团控制的百货公司拓展而成的。国内的大型零售商也应该在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在传统营销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包括电视营销、电话营销和互联网营销等营销方式在内的新型立体化营销模式。三是专业的直复营销商。日、韩两国也出现了专业的直复营销商—— 电视购物公司。这些公司负责商品包装、推广而实现利润,并与生产商进行利润分成。通常电视购物企业都有自己独立的电视台,每天24小时不问断地服务。其经营方式可以概括为:电视台+宣传推广+物流。在物流方面,日本的电视购物公司实行的是零库存,消费者在电视购物公司订货后,由该公司通知厂家,厂家直接通过速递公司送达消费者;而韩国电视购物公司有自己的仓库,统一配送。 3、无店铺销售立法及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 无店铺销售的多种业态都已在我国出现,但缺乏规范管理,目前我国对无店铺销售业管理方面的法律尚属空白,只有个别地区制订了单项法规,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例如,无店铺发展较快的上海市于2003年1月1日起实施《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规定:经营者以邮购销售、电视(电话)销售或互联网销售等方式销售的商品,应当保证商品的外观、质量及性能等与广告宣传相一致,并按照承诺的时间提供商品,如商品与广告宣传不一致,消费者可自收到商品七日之内要求退货。 日本的相关法律及行政规范相当成熟,主要靠《特定商业交易法》来规范。这部法律1976年出台,2000年进行了修改,2001年6月开始实施修改后的法律。其立法宗旨有两条,一是立足于放开和促进无店铺销售业的发展;二是对交易主体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以保护消费者利益。 除了法律规范外,日本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对无店铺销售业进行监管。通商产业省规定了行业的准入制度,对申请进入的企业进行前置性审批。同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400多个“国民消费中心”,负责接受消费者咨询和受理投诉,对于违法企业的处理分为行政处分和刑事处分两种。任何人在认为特定商业交易的公正性和消费者利益有可能受到侵害时,都可以向主要分管大臣提出见解,要求采取适当措施。例如,日本《特定商业交易法》就规定,直销形式只允许在55类商品和l7 类服务活动的范围内进行等。 我国在无店铺销售的立法上是任重而道远的,应针对我国的特点补充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行政规范。 4、有关行业协会及中介组织方面的问题 在无店铺销售发展很好的日本,行业自律性的社团组织较为完善,行业协会几乎覆盖了日本所有的无店铺销售行业及主要企业,如日本信用产业协会、电子商务推进协议会、通信销售协会、电话营销市场开发协会、直销协会和自动销售机工业协会等。在日本的法律中,这些社团组织都有明确的定位,其设立一般需经过政府部门批准,并由对口的业务部门进行管理。协会向政府提出工作计划,汇报行业情况,反映企业的要求,接受审查等。社团组织由企业发起设立,一般由行业内的大企业负责人担任会长,由专职人员组成事务局负责日常工作。协会的主要职能一是通过行业自律,与消费者建立信赖关系;二是维护企业利益,谋求自身发展;三是培训职工,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选定内容、组织考试发证,提高业内职工的整体素质;四是了解掌握本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行业统计、分析、预测,五是参加相关的国际组织,扩大同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日本政府还依靠日本直销协会对直销实行行业自律,主要是销售员资格登录制度、伦理审查制度和客户标志监督制度等。 我国无店铺销售缺乏统一的行业组织,这对无店铺销售业的健康发展很不利的。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建立无店铺销售行业协会,在条件成熟的行业中先试点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加强无店铺销售业行业自律。 5、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电子支付体系等相关的环境不完善 在美、日、韩等无店铺销售发达的国家,国民信用程度和对无店铺销售业态的接受程度较高,与无店铺销售业务相配套的通讯网络系统和物流配送系统、电子支付体系等趋于成熟。而这些相关环境条件的欠缺正是我国无店铺销售业发育的一个瓶颈。首先,国家应从产业政策上支持交通、通讯和电信业的发展。其次,完善第三方物流配送体系,依靠发达的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来支撑无店铺销售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减少消费者从订货到收到商品的时间,无店铺销售的便利性就能得到充分体现,其发展速度也将大幅提高。再次,应该通过制定实施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解决网上合同、网上签名的有效性问题,着力解决无店铺销售业务中的电子支付、安全认证等问题。 WTO对无店铺销售的影响 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中承诺:对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在加人后3年内取消“商业存在”(“市场准人限制”和“国民待遇限制”)方面的限制。并在《中国加人工作组报告书》中承诺:中国将与WTO成员进行磋商并制定符合中国具体承诺减让表以及中国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义务的、关于无固定地点销售的法规。加入WTO对中国的无店铺销售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直复营销竞争态势不容乐观 由于直复营销具有成本低、技术含量高、易于操作、市场无限扩大等特点,其市场竞争的程度无疑是激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大多数中国内地的专营直复营销业务的公司都由外资公司控制,黄金时段的电视直销节目也大多由国外公司制作与经营,贝塔斯曼书友会、美开乐公司等邮购公司已广为人知,就连世界知名的亚马逊网上书店也要挥军挺进中国。同时,许多大型外资零售公司早已在经营有店铺销售的同时兼营直复营销业务,如中外合资的燕莎友谊商城最早开展了网上购物方式。 中国加人WTO之后,外资零售企业逐步涌人,一定也会像燕莎友谊商城一样,不轻易放过直复营销这一方式。而国外的生产商也会借机在中国设厂,并很有可能绕过中间商直接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随着直复营销所需硬件(电视、电话、计算机等)和软件(消费心理等)的逐步成熟,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直复营销市场将是群雄并起的天下。 2、自动售货机销售市场蕴含巨大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时间的不固定,客观上要求能提供全天候的零售服务,所以我国的自动售货机市场应该潜力巨大。专家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市场上的自动售货机将每年增加5~1O万台。中国沿海比较富裕的地区,将大约有3.5亿人口经常使用自动售货机。 其实,国外的自动售货机发展商早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2002年亚洲自动售货机展览会上,全球交易支付技术的先导者美国MEI公司全球市场副总裁魏思特就认为中国的自动售货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中国加入WTO之后,正是他们可以大展身手的好时候。相对来说,我国自动售货机的生产厂家因为缺乏市场发展空间,所以在技术和经验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我国的自动机售货商也有一争高下的机会,比如可以利用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国人的消费需求把自动售货机成功本土化(出售商品种类和技术改造),率先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等等。毕竟,自动售货机销售市场还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处女地”,未来的路全在脚下。 无店铺销售行业发展前景 《中国消费者购买方式研究》课题组受商务部有关部门的委托,对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区域7个城市的3100个样本进行的入户调查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中已经有43%的人至少有一次利用过无店铺销售方式;不仅使用过无店铺销售方式的消费者看好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即使在从未接触过这种销售方式的人群中也有6成以上表示,未来可能使用这一购物方式。由此可以看出无店铺销售这一方式在我国的巨大市场潜力: 1、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增长8%左右,无容置疑,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这些为无店铺销售在本市发展奠定物质条件。越来越多居民将形成追求购物便捷,以最小的时间价值,求得最优需求满足的新型的消费文化理念。无店铺销售的形式将日益受到居民欢迎,被居民所使用。 2、市场条件愈显成熟。现今中国已逐渐形成相当一批适应于无店铺销售的购物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区信息化水平提高,全市家庭电脑覆盖率达到66.3%,已联网用户达到803万户,随着时间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程度更高,必将为无店铺销售创造宽阔的网络条件。 3、政策规范日益完善。目前,国家商务部颁布了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共同批准的新版《零售业态分类》国家标准已正式实施。新标准规定增加的8种零售业态中,包括了5种无店铺零售业态,标志着无店铺销售方式已被我国零售业正式承认。 4、社会诚信环境逐步回归。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社会诚信制度,促进社会诚信体系不断完善。随着体系日益完善,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诚信的滋味如金子一般,诚信将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城市名片。 5、总量规模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无店铺销售是邮购。90年代以后,各种无店铺销售形式全面在中国出现。由于电话的普及,电话购物迅速发展起来。近几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各种形式的无店铺销售形式大量涌现,并实行电话网、电视网、因特网、邮政网“多网合并”营销。 6、投资主体以外资和中外合资公司为主。无店铺销售作为一种现代商业的先进营销方式,具有经营理念新、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因此一般的中小企业难以单独涉足,投资者大多是国外大公司。 7、网上购物已成为无店铺销售的主要形式。无店铺销售中的网上购物近年来发展很快,近几年来网上购物已达到90%以上,个人电子商务成为网上市场的重要方式。据易趣网董事长邵亦波介绍,目前在易趣网上,每天有近30万人网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月交易额达2.5亿元。 8、经营商品覆盖社会生活广阔领域。五年前,无店铺销售商品主要集中在大米、饮料等份量重,不易携带的商品、品牌规格统一的商品,使用频率较高的小百货用品和电脑、手机等当时较为时尚的以及无保质期限的商品。而今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商品都可以通过电视、电脑、电话和邮购买到。只是不同的无店铺销售形式所热购的商品有所不同。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无人零售”是大势所趋,发展速度将会越来越快,其与其他业态在管理、制度及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无论是线上店、线下店、有人零售还是无人零售,都是消费者检测商品和服务体验的一个形式,也是经营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个方式,他们都是大市场中平等竞争的主体。没有谁取代谁之说,他们势必在市场大环境下相互磨合,最终形成一个和谐共处的形态。就比如前两年线上购物很火,大到互联网大鳄,小到普通群众,每个机构/人都扎堆进入互联网,再看当下,一直以线上销售为唯一渠道的三只松鼠现在开始拓展线下实体店,苏宁也将市场重心转向线下实体店。从线下购物——线上交易——线下购物与线上交易共存,这就是市场发展的规律,无人零售与传统零售也必然遵循这种市场规律。无人零售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以无人便利店为代表的缤果盒子;以无人货架为代表的猩便利,以及以无人便利柜为代表的小卖柜,值得注意的是,“小卖柜”是2017年年底上市,且获得美的的硬件支持及阿里的技术支持的行业新星,后期势必在无人零售领域大放异彩。

在企业仓储管理中,配送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配送同时也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配送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分析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管理的影响入手,讨论了我国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有效实施物流配送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电子商务 物流配送 配送管理

电子商务从完整意义上讲,是指在实现整个贸易过程所涉及的交易各方在网络平台上以电子交易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环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环境,人们利用各种信息传输方式,可以快速进行信息沟通,数据、文档及图像的传输、处理和保存。电子商务使得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迅速。电子商务环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高效方便的运作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伴随着21世纪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迅速蔓延,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物流是电子商务的支点和基础,更是实现电子商务的一个关键所在。电子商务通过快捷、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比较容易地解决信息流(信息交换)、商流(所有权转移)和资金流(支付)的问题,而将商品及时地配送到用户手中,即完成商品的空间转移(物流)才标志着电子商务过程的结束。作为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物流配送,是实现电子商务功能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何通过提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管理水平,进而提高整个物流配送系统的效率,对于电子商务成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物流配送与配送管理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是指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守信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换言之,它是将配送定位在为电子商务的客户提供服务,根据电子商务的特点,对整个配送体系实行统一的信息管理和调度,按照用户订货要求,在物流基地进行理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一种物流方式。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能使商品流通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方式更容易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社会化、智能化、合理化、简单化,既减少生产企业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又刺激了社会需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及电子商务向纵深发展。

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管理,是指对物质实体(商品或服务)的流动过程进行全局性的掌控,如商品的运输、储存、保管、配送、信息管理等活动,具体包括配送分类、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配送作业管理、配送成本管理、配送信息管理等。除了电子出版物、信息咨询、有价信息软件等少数商品和服务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的方式进行配送,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仍要经由物理方式传输。物流配送的有效管理,一方面能保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另一方面通过更好、更快地为客户服务,提高了自身信誉。

二、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管理的影响

1. 配送管理的复杂程度增高

电子商务平台下大量的商品交易具有显著的随机性和分散性,往往会导致配送的批量小、配送的频率高,这给配送路线规划、配送日程的调度、配送车辆的合理利用等带来更大的难度,即增加了物流配送管理的复杂程度,容易造成物流成本的增加和物流服务水平的降低。

2.信息流同步

传统的物流配送的信息传递是逐级进行的,势必造成信息传递效率的低下和不准确性,从而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改变了传统物流配送的这种状况,信息流在供应链上各环节之间同步传输,各节点企业及最终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络直接与核心企业进行信息交流。这样,信息传递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大提高,物流配送企业就能及时地根据客户需求安排配送计划,调整库存、运输等策略。

3.电子化、集成化的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化、集成化的物流管理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保证电子商务物流通畅。这就需要电子商务企业一方面采用各种先进的物流技术设备,另一方面对物流配送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广泛普及和创造性运用运筹学、全面质量管理(TQM)、业务流程再造(BPR)等先进的管理学定量分析工具和管理 方法 ,全面优化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和效益。

三、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流配送基础设施不配套,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制尚未完善

虽然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由于观念、制度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目前,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与完善、物流配送中心的规划与管理、现代化物流配送工具与技术的使用、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的优化等都无法适应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要求。

在体制上,我国的物流管理依然是区域、部门分割管理的状态,区域之间缺乏协调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协调有序的协同运作,导致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基础设备和管理手段的落后、必要的公共信息交流平台的缺乏,相关法规政策的不完善,物流标准的不统一,都制约着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发展。

2.缺少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明确的物流配送战略

在电子商务中,物流发展至今已上升成为一个关系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而不仅仅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的运作合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配送管理要得以发展,必须有与企业的经营模式、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物流配送战略。这些战略内容包括:是自建配送体系还是利用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或是组建物流联盟进行共同配送、何时何地建设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规模等等。

配送中心的建设需要大笔资金,要靠其高效率的运营实现企业经营成本的降低或创造利润得以收回。如果配送中心长期无法正常运转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与之相反的另一种状况是在没有配送中心支持下的盲目发展。很明显,我国许多企业的物流配送战略的制定还不能完全按照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要么太过超前,要么跟不上企业发展计划。

3.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的信息化程度比较低,适应具 体操 作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整个物流过程的技术支持比较落后,对计算机的应用多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物流过程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最优库存控制、最佳运输路线的选择等,还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7]。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不仅仅是送货,而是要最终成为整个供应链的服务商,协助上下游企业与顾客完成售后服务、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跟踪产品订单、提供销售统计报表、客户满意度调查等,这一切必须依托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的融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业务流程、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重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4.物流配送管理人才匮乏, 教育 培训落后

任何管理都离不开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管理也不例外。对于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人来管理同样无法运转。

由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大多数从传统运输和仓储企业转型而来的物流企业在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方面显然还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时代的要求,严重缺乏具有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管理手段上,现有的物流从业人员以手工操作和 经验 决策为主,很难从信息和物流配送的专业角度,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所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8]。

在教育和培训方面,与国外形成规模的物流配送教育与培训系统相比,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尤其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教育。由于实践中运作成功案例的缺乏,熟悉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管理人才匮乏,制约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推广,也影响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的成功运营。

四、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管理的相关 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职能

积极发挥政府对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进行支持和帮助。首先,针对当前我国物流产业管理分散的现状,政府从明确管理部门入手,建立统一管理全国物流的机构或权威性的组织,由其承担组织协调职能。其次,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并实现物流标准的统一,建议调整区域性和部门性的法规,制订通过一部全国性的物流法规;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组织要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尽快实现物流术语标准化、物流条码标准化和物流设备标准化。

再次,政府要制定规范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确立物流业发展总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并引导企业共同加大对物流业的投资力度,统一进行物流发展规划,借鉴国际物流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经济水平,重点建设和科学分布物流基础设施,以改变当前物流业不合理的布局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我国物流实体网络,为物流产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最后,国家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建信息化物流配送系统,政府应加大对于物流配送基础设施的投入,主要是交通运输、配送中心和信息通讯设施等,形成覆盖全社会的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为发展电子商务网络配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在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利用Internet可以轻松的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或信息的传送,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商流和物流的顺畅流通。但是在这个流通过程中,实现物品的转移是电子商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还必须依靠现代物流活动来完成,而在物流活动中物流配送是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中存在一些问题,解决方案是: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有效集成;降低价格;培养管理人才;建立联合物流;完善法律法规。

关键词: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涵义与特征

随着Internet开放的网络时代的到来,物流配送企业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和满足消费者便捷、及时、准确的个性化需求,需进行焕然一新的改革,将网络信息技术、先进的配送设施设备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等进行有机结合,然后根据顾客的订货要求,在通过配送活动把商品定时定点的交给不同地区的收货人手中来满足顾客对商品的需求。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集计算机网络与物流配送环节于一身的新型配送方式,也必定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配送和贸易发展方式。

新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优点与特点是:通过优化企业库存结构和减少物流配送环节,进而提高配送运行效率,降低配送成本,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大大的提高了客服的满意程度并增强了时间的利用效率是一举多得的好事,进而也将此新型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产业的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柔性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影响

新型物流配送利用Internet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配送管理,优化并改进了复杂繁琐的物流环节,减少了配送人员的传统业务流程操作和叠加的工作量,提高了时间的利用效率和配送的专业化水平,扩大了配送作业的能力,也强化了企业领导者的判断力和准确性。因此,许多公司纷纷把自身业务与物流配送放在同等重要的发展战略上,在利用自身资源与物流进行有效集成,以减少企业的配送环节和运营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和企业的管理结构,拓展企业的增值服务项目和赢利空间,使企业的服务更优、产品更优、效率更优,进而扩大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其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应用与实施简单而有效地提高了配送的时间效率和运营效率,为整个供应链企业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也给供应链上的企业带来了一场经济变革。

三、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发展的不足之处

根据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多,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7%~19%左右,过高的物流成本也是造成我国近两年商品价格奇高的重要因素,这也表明我国的物流产业还很落后,而落后的物流也必定会阻碍电子商务高效优势的发挥,使其难以实现双赢策略。那么到底是哪些方面阻碍了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下面我们就以下几点做出具体分析。

(一)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活动脱节

与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还比较落后,其主要功能还仅仅是信息传递、网上交易和网上结算,并没有与物流活动中的运输、配送、仓储、流通加工等进行有效的集成,造成了电子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活动的脱节,从而不能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物流配送服务和功能齐全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因此会在企业中出现重视商流,忽视物流的错误思想,造成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的不健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配送技术的不完善,使得商品在配送过程中出现货物损坏,货物缺失和配送时间较长等问题,使其远远达不到顾客对物流配送所期盼的高效优质的服务要求。

(二)配送成本过高

不健全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根本不能满足顾客的低成本配送需求,甚至有时配送成本还会更高。例如,小额客户买一件市场价为15元的商品,在网上购买时价格为9元但需要15元的运费,那么算一下成本并不如市场价格合适,而且物流费用基本达到了商品原价的一倍多。物流费用为什么会如此之高,为什么要由消费者来支付?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公司在合作时核算配送成本的问题。由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体比较分散,而且订货的时间和地域不集中,无法形成规模配送。因此配送公司会因配送规模不够而增加单位配送成本,于是网站一方承担的配送费用就会由消费者来支付了。但如果在达到一定配送规模后,消费者就会在网站上享受到免邮的待遇了,这也是我们在节假日网购时能享受免邮的原因。

(三)配送 渠道 不完善

虽然近几年我国建立了多条物流配送渠道,但还不够多样化,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网络公司与物流配送企业合作,将自身企业的配送业务外包给物流公司来完成。在合作过程中两家企业在业务管理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阻碍了电子信息技术与配送 操作系统 的有机结合。第二种是网络公司自己构建物流配送体系并引进先进的配送设施设备来完成配送业务。但如果一个公司要自己建立一个社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配送网络,需要一大笔的投资。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投资风险,而且还不会有规模效应。第三种是利用先进的网络 商业模式 ,实行网络购物,客户到店取货付款的形式。这种渠道大大的增加了企业成本,而且还使企业忽视了物流这第三利润源。

(四)缺乏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方面的人才

据专家统计目前我国的物流专业人才非常紧缺,大部分只能从事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等简单的物流活动,而这种单向型人才是不能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快速发展要求的,更何况这里所指的人才紧缺是指四个方面:一是指具备电子商务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二是指具备物流知识并能熟练应用的专业人才;三是指既懂电子商务知识又懂物流配送知识,并能将二者有机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四是指既懂电子信息化技术又懂现代物流配送业务的全面型人才。正由于这些专业人才的缺失,所以不能为新型物流配送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其次学校和企业在培养人才的认识上有不同的见解。学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开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等,忽视了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技能。而企业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包括配送作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因此出现了鞋不合脚,人才不合企业要求的窘状。 (五)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方面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还不成熟,国家出台的相应的法律制度、行政法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有些法律法规严重落后,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和配送设施的不健全,进而不能引导和制约物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措施

(一)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有效集成

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建立的一种新的消费、服务和贸易发展方式,代表着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因此物流配送应加强自身专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以满足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和消费者个性化的准确及时的配送需求,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国的信息网络系统和配送系统,使配送企业在配送过程中能有效地运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集货、配货、发货等配送环节的有效衔接,提高物流配送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降低物流配送价格

要实现物流配送低成本的目标,需电子商务公司与物流配送企业双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方面,我国目前无论是企业对企业还是企业对消费者,都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只重视网站的点击率和订单的数量,还应考虑配送成本,尽量提高在线实际的交易量即实际真实产生的配送货物需求量的多少,并尽量形成一定规模的运货量,进而降低配送成本,提供高效优质的配送服务。另一方面,物流配送公司还应加快信息技术与物流配送环节的整合,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化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强强合作,创建多元化的配送渠道,提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多元化服务能力,从而降低配送成本和价格。

(三)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要解决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人才紧缺问题,首先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引起重视,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理论体系,引进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在充分利用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丰富的教学资源,设置与开展与现代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关的课程,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注入新动力,并提供智力支持。其次建立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并统一在培养人才上的认识,学校应从注重学习能力转变为注重企业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获得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企业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好沟通与对接,并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与国际物流接轨创造了条件。最后在企业内部建立培训机制,提高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四)建立联合物流

由于单个物流公司的实力有限,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制,因此物流公司需要进行深化改革并建立联合物流,把几个物流公司联合起来,把分散的优势和力量集中化,使其在不同的领域各尽其职,共享信息资源、扬长避短、互补优势,减少了投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抵抗打击能力,增强了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将物流配送企业的集约化、一体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五)完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有关的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约束与引导,但我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出台一套比较完整的法律制度体系,因此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我国还应针对物流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及时完善物流相应的法律制度,为建设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系统工程提供法律保障,促进物流产业向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修建.电子商务物流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黄海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 何杨平,韩海雯,张潇元.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总体而言,“新零售”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呈现实践引领理论研究的特征,即实践探索较多,理论研究相对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特征解读、产生发展的原因分析、发展路径和发展趋势等基本理论方面,“新零售”以消费者为中心回归零售服务本质、依托数据和技术提升零售效率、将驱动供应链变革等观点已成为共识。目前,“新零售”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脉络逐渐清晰,未来实践发展趋势是规模化、无界化、智慧化,学界应结合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点拓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新零售”下的新物流、“新零售”驱动供应链变革与重构等研究方向,从而为更好地引导“新零售”发展提供支持。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