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浅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论文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7 12:06:33

浅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论文文献

霍去病墓石雕 秦王朝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甚至希望在思想文化上能够一统天下。但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秦王朝覆灭的几十年后,中国在艺术发展上很快的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霍去病墓石雕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作品,作品中战马威武雄健,傲然挺立,敌人蜷缩于马下,垂死挣扎,与整个马的轮廓浑然一体,暗示匈奴必败的命运。石雕采用整石雕成,形式语言简练、夸张,在形体大的转折处进行了大胆而简洁的削凿,并在细节表现上采用了浮雕和线刻的手法,使得整个雕塑更加雄浑大气,充满生命力。马下的匈奴人的特征处理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虽然整个人物形象造型简练,但在发式和胡须等面部特征的处理上进行了夸张的刻画,体现出了当时汉人对胡人形象特征的理解和认识。值得注意的是,雕塑的马上并没有将军的形象,而这一点却恰恰体现出了汉代雕塑之美的内涵--意至而形不至。艺术家以立马的彪悍和马下匈奴人的狼狈来暗示马上将军驱敌胜利的威武姿态,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说,这件雕塑作品所展示的既不是彪悍的战马,也不是垂死的匈奴人,它所展示的更多的应该是马上战功显赫、所向披靡的青年将军,甚至是整个大汉王朝国力的象征和代表,这也正是汉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特色--形式语言的象征性。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其他雕塑的造型语言也都应归结于此,《跃马》、《伏虎》等等都并非表现的是马、虎,而是用来象征青年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整个雕塑群以简练、夸张的形式语言,展示了一种深沉雄大的气魄,使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感受大汉王朝的巍巍国势。

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松警惕。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象、石蛙、石鱼二、野人、母牛舔犊、卧牛、人与熊、野猪、石蟾等14件,另有题铭刻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倒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这项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是——马踏匈奴石刻。在这件高168厘米的主题雕刻中,作者运用寓意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傲然卓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以战马将侵略者践踏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骠骑将军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那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中握有弓箭,尚未放下武器,这不就是告戒人民切不可放松警惕。这件作品的外轮廓,雕刻得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长 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 8米,高约25米。墓前石刻现存16件。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 短口鱼、长口鱼、獭、 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其中“马踏匈奴”为墓前石刻的主像,长 米,高 米,为灰白细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昂首站立,尾长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挣扎的匈奴人形象,是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刻都是将一块整石运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跃起注视前方,牛、象则表现温顺,神态各异。从铭文刻石推断,这批石刻当是少府左司空监造的。墓前列置石人、石马、石象、石虎等石刻,对以后中国历代陵墓石刻有深远影响,一直为汉以后历代陵墓石刻艺术所继承。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间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于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发现7件。 1956年在霍去病墓前设置茂陵文物保管所,1957年把露天石雕移置在墓前新建的两廊内。1979年茂陵文物管理所改为茂陵博物馆。 霍去病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汉武帝茂陵东北1公里,为茂陵陪葬墓之一。现存石刻有马踏匈奴、 石人、卧马、跃马、卧牛、伏虎、卧象、蟾、蛙、野猪、怪兽食羊、野人搏熊及二件鱼等共16件,散置于封土上,以象征祁连山的自然环境。马踏匈奴高米,长米, 表现肃立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持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象征性地歌颂霍去病的战功。这一构思成为这组石刻的主题。其余石刻,以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出各种动物在活动中的不同神态,如跃马(高米,长米)突然跃起的动作,卧马(高米,长米)即将起立的瞬间, 卧牛(长米,宽米)、卧象(高米,长米)的安详,卧虎(长米,宽米)的警觉等。另一部分石刻,如怪兽食羊(长米,宽米)、野人搏熊(高米,宽米)等则象征祁连山上出没的神异动物,从而烘托了将士远征的艰辛。石刻采用巨石雕凿,并施以浮雕与线刻的手法。一部分则是利用天然石块的自然形态稍事加工,突出表现动物形体的主要特征,富于生命力。风格古朴稚拙,气魄深沉雄大,为汉代大型石刻的优秀代表作。石刻群中,有两件分别刻有“左司空”官署与“平原乐陵□伯□造”的题铭,说明为当时官罕工匠所雕造。 参考资料:《战国秦汉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

马踏匈奴论文参考文献

2009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旭华发表这样的看法,他认为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刻雕像,其真实形象应该不是马匹,而是一头驴,大约公元前200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大批驴、骡子进入陕西甘肃作为牲畜使用。考虑到经过楚汉争霸之后中原大地缺少战马,汉景帝时期军队里已经采用体格壮硕的驴为坐骑使用。且根据"马踏匈奴"测量数据来看,与其说踩死匈奴的匹马,倒不如说是一头驴。因为从这组石马眼神,形态,还有耳朵的形状和驴特别相似。因为大家固有印象中,战士应该是骑马打仗,而不是骑驴,所以真正踩死匈奴的动物并不是马而是一头驴。

推荐一个免费教育教学资源下载网站-课件素材库 ,教案/论文/反思/说课/课件下载/课本插图/试题试卷/课件视频教程/课件制作素材等资源约20多万条,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不错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别的相关范文很多的,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范文写作网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精选的范文网站,里面有大量的范文,也有各种文章写作方法,注意事项,应该有适合你的,自己动手找一下,可不要照搬啊,参考一下,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那才是自己的。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 开题报告: 实习论文: 写作指导:

运动会之我所见10月23日,我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大型体育活动——运动会。我们全班同学都在积极的参加。瞧!初一男子200米决赛就要开始了。我们班的陈冠名同学就在这一组中。他站在第5道,弓着身子,神情非常凝重,眼睛盯着前方,耳朵也竖了起来。他在等,他在等裁判的枪声。“各就各位,预备。。。。。。”听到裁判的预备声,我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四周的同学们也紧张地看着陈冠名,生怕他起跑时慢了半拍。“砰”的一声枪响,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陈冠名像离弦的箭一半飞了出去。此时,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踮着脚尖眺望着。一眨眼的工夫,所有选手的身影被操场中央的人挡住了,我们都只能期待下一个弯道中首先出现的是陈冠名,同学们屏息凝视,焦急地等待着,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三秒过去了。。。。。。仍然没有人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我的心在胸腔里咚咚直跳。同学们的脸上也出现了担忧的神情。会不会出什么事了?正在我胡思乱想时,只听一名同学大叫:“快看!有人出来了,是陈冠名!是陈冠名!”我放眼望去,果真是陈冠名。他处于领先的位置,并且与第二名有着很大的差距。“哈哈!第一名非陈冠名莫属拉!”大家都开心地说道。果然陈冠名轻松获得了小组第一,为我们班争夺了荣誉。接下来是七年级的迎面接力比赛,上场的同学个个摩拳擦掌,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光,我也不例外。“砰”的一声枪响,比赛开始了。经过几个同学的来回跑,我们班目前还处于领先的位置,但仍有几个班与我们咬得很紧。不一会儿,与我们相差无几的几个班都出现了“落棒”现象,距离也就随之拉开了,在我们班没有落棒的情况下,获得了第一名。通过这次运动会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要积极参加,只要是对我们有益的,都不要逃避,勇敢地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到最后你会发现,你成功了。

匈奴文化研究论文

匈奴民族军事文化论析摘要: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关键词:匈奴;军事文化;游牧文化匈奴民族纵横驰骋在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数百年,以武力征服为主要手段控制着周边的弱小民族,成为秦汉时期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一支强大力量。匈奴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逐水草迁徙”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匈奴的军事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的特点。目前,学术界对匈奴历史的许多领域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匈奴军事文化方面的研究迄今仍是空白。本文根据所见文献材料作一初步梳理和探讨,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探索。一、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1.匈奴政权的建立和统治的维系无不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在冒顿单于当政时,匈奴达到了鼎盛。冒顿单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依靠过人的胆识和强悍的军事武装成就了北疆第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而自立为单于,而后,凭借强盛的武装四处扩张。首先,东破东胡,大肆掳掠其民众及畜产,致使东胡四分五裂为乌桓、鲜卑等多部;不久,向西击走月氏,开始进入河西走廊;中原楚汉相争,匈奴又乘机“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服施。”[1]2890不仅如此,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果敢指挥之下,还北上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形成了“尽服从北夷,而南与诸夏为敌国”[2]3751的局面。之后,匈奴乘胜加强了对西域诸国的进犯,击破大月氏,武力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1]2896使诸引弓之民成为匈奴一家。至此,匈奴统治的疆域,东起辽东平原朝鲜边界,西至天山南北,向北远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向南延伸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疆的一代霸主。匈奴之所以能在北方草原上所向无敌,主要是因为有强盛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并对被征服的各部族或部落实行武力管制。由此可见,匈奴政权本身就具有“军事联合性”,[3]113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军事甚至渗透至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2.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在匈奴族的制度规定中,单于既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又是最高的军事首领,军国之政统于一身,掌握着军政、外交等统治大权。与中原王朝的一些非开国君王相比,匈奴单于不止是运筹帷幄和发号施令的政治家,而是同时具有军事谋略和战术技艺,并且往往亲自参加战斗的军事将领。如前所述,冒顿单于便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韬略的民族首领。他只身从月氏的刀口下逃回匈奴,以鸣镝训练士兵的骑射,最终使部队令行禁止,唯其马首是瞻,达到了夺取单于位的目的。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匈奴军队东征西讨,征服周边弱小民族,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并给刚刚建立不久的西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冒顿单于之子老上单于也是匈奴首领的一位典型代表。汉文帝时,老上单于曾亲率十四万大军进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斩杀北地都尉孙卬,掠夺大量的人口和畜产,并烧毁回中宫(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骑兵直达雍(今陕西凤翔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等地,[4]12给汉朝的边疆统治和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都体现出匈奴单于的政治野心和调兵遣将的指挥才能。再如,汉宣帝时的匈奴五单于争立,虽然是匈奴统治集团的内讧,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匈奴统治阶级的领兵作战能力。3.作为政治主体的官吏,没有严格的文臣武将之分,多集军政于一身。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设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及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官员。其中,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的地位最高。“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每万骑又设置千长、百长、什长等,各统辖若干大小部落。各部中还设有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官职,他们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其所领部众的多寡而定。匈奴实行领主分封制,自单于至各万骑长都各有分地。他们不仅要定期参加单于组织的庭会“议国事”,参与处理整个社会的政务,如较大的战争、单于位的继承、祭祀、课校人畜、接见使臣等,而且要在各自的驻牧地管理境内属民,裁定辖区的大小事务,更要统领部队作战或跟随单于出征。汉文帝时,匈奴右贤王曾领兵进入河南地,侵犯上郡,遭到汉军的痛击,败走出塞。后来,右贤王又向西攻破月氏。汉武帝时,汉匈关系进入战争状态,匈奴各王所率军队与汉军交战的记载更是不绝于书。如: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匈奴右贤王数次进犯边境,侵扰朔方。汉政府遂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人出朔方、右北平迎击,掳获右贤裨王十余人,畜产数千百万。元狩二年(前121),汉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骑出陇西击匈奴,杀折拦王,斩卢胡王,执拿浑邪王子以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骑,收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匈奴左贤王将四万余骑围困李广,幸亏张骞率军如期而至,匈奴军才不得不散去。霍去病将数万骑过居延、小月氏,至祁连山,得匈奴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归附者二千五百人,俘获裨小王七十余人。鹰击司马赵破奴斩杀匈奴遬濮王,捕获稽且王。校尉高不识捕虏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出塞千余里,与之接战的匈奴人也是由单于将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塞二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交战,左贤王战败逃亡。[4]23-27从汉军捕获的匈奴将领中,可见参战的匈奴各王将的广泛性。二、兵民一体的社会结构匈奴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5]160匈奴民族“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2]3743他们人人自为“甲骑”,平时为牧民,放牧打猎;战时则为士兵,冲锋陷阵。在草原分散游牧的经济生活下,保护自己的畜产免受损害,侵夺他人的财物补充己用,成为匈奴人天然的一种生存方式。汉朝有些政治家说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1]2955“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1]2923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和污蔑,但匈奴经常挑起战争,侵犯别国,掠夺外民族的人口和牲畜,却是事实。“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2]3743也是匈奴人为保存壮年人实力,抵御外敌,保护部落或部族的生命财产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生活习俗。正如汉朝降臣中行说所说,匈奴“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1]2899由此可见,匈奴的“明以攻战为事”[2]3760在普通平民的生活中同样表现明显。狩猎业在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中也居于重要地位。“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1]2879从小的狩猎生活和不断训练提高了匈奴人的骑射技术、长途奔跑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为以后的实战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军事生活,成为合格的“甲骑”。因此,匈奴人能够“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1]2900匈奴骑兵不仅善于放牧游猎,而且有时还参与农业生产。《汉书·匈奴传》记载:地节四年(前66年),“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2]3788同书《西域传下》记载:昭帝时,乌孙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2]3905又载:“昭帝时,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宣帝即位,遣五将将兵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2]3922由此可知,匈奴“甲骑”一方面要承担驻防和作战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从事生产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后方的供给压力。三、其他领域的军事化倾向法制体系的军事化明显。匈奴的法制体系很不完善,法制设施也很不健全,没有专设的制定法律的机构,更没有明确严密的法律条文,仍以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法作为对人们有一定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法制意识很淡薄。军事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特性,易于将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制约准则和惩戒标准。反之,军法与习惯法的合用更加密切了军事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的统一。冒顿单于当政之初,匈奴受到东胡的不断挑衅,于是冒顿亲自上阵出征,并下令“国中有后者斩”。[2]3750严酷军令的束压之下,匈奴军队所向披靡,大破东胡。在攻战中,匈奴规定,各兵士“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并且“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1]2892因此,人人在作战中争先恐后,以求能得到更多的俘获物。这种规定同时也促使了家庭奴隶制的发展,各家庭中拥有奴隶进行生产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匈奴的这些军纪、军法都是本族内通行的法律准则,有社会法律的效力。宗教与军事的密不可分。匈奴人拜天地,祭祖先,敬鬼神,这种宗教理念也体现在军事活动中。单于一年三龙祠,每次都“祭天神”,“会诸部、议国事。”[6]2944商定军政大事,打着神的旗号,动员、组织部众。匈奴行军作战,常借助自然力量,崇拜日月。“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2]2892他们认为太阳给人们光亮和温暖,月盈月亏昭示着战事成败。匈奴有“胡巫”,出兵必占吉凶。匈奴人认为鬼神可以祸福于人,人亦可以通过巫者将信息传达给鬼神,以巫术影响鬼神,既可以驱邪避害,又可加害仇敌。汉军出兵讨伐匈奴时,匈奴使胡巫将牛羊埋在汉军经过的各条陆路和水路上,加以诅咒。又有“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缚马者,诅军事也。”[2]3913“祠兵”则是匈奴人早先的一种习俗,专为军队祈告平安和胜利。《汉书·匈奴传》记卫律因嫉恨降将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串通胡巫,装神弄鬼进谗言,称先单于发怒:“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遂“屠贰师以祠”,结果遭天谴:匈奴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2]3781另外,匈奴人还信仰灵魂不灭,重视人的躯体。认为人死后将如生前一样的生活。因此约定“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1]2892在西汉初,冒顿单于大发精锐部队围汉高帝时,摆白、青、赤、黑四色骑于西、东、北、南四个方向。有人说这是受了华夏五行说的影响。有的人认为马色反映匈奴不同部落的方位,四色分别代表白狄即白匈奴,青狄即青匈奴,赤狄即赤匈奴和黑狄即黑匈奴。可见,匈奴的排兵布阵也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的。四、对匈奴军事文化的基本认识从以上对匈奴军事状况所作的粗略梳理中,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1.匈奴族的军事生活与其经济特点和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匈奴人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放牧和打猎是他们主要的生产项目和日常活动,牲畜则是他们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宽广的牧场,成群的马匹,种类多样的飞禽走兽,为匈奴人骑马射箭的生活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因此,他们因地制宜,组建了一批批的骑兵队伍,背弓负箭,以精良的骑射技术驰骋沙场。由于匈奴人逐水草而四处迁移,流动性特别强,没有固定的游牧地、居住地,更无固守的城池可言。因此,他们的军事作战也多以游击战为主,没有明确的攻守阵地的概念,形势有利则强势进攻或肆意进犯,形势不利则立刻撤退,四散逃窜。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使匈奴人善于野外作业,他们的求生能力,适应能力,进攻性以及防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都特别强。而且战争一般发生在他们较为熟悉的塞外或边塞地区。因此,匈奴军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顽强战斗力,很少因为地理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强烈的不适应或因食物短缺、疾病瘟疫导致大规模的溃败。2.匈奴的政治文化体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痕迹,军事攻略不仅是他们惯常的状态,而且作战的随机性和机动性特别强。匈奴人在日常的游牧或射猎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劫掠或者被劫掠的情况。他们对战争既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也没有专门的防御措施,对战役不做详细的运筹和谋划,对粮草供应,地形地势,敌我实力,利弊形势也不做具体的探察和分析,一般是不宣而战,相遇则战,以他们的主动侵犯引起的争战居多。但如果针对性和目的性很明确,匈奴也会派兵驻防,如屯田车师,侵逼乌孙。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3.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匈奴人的军事活动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相比,匈奴民族逐水草而居,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农耕民族,这意味着他们的生存方式更加脆弱,他们的文明更缺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7]水旱、虫灾和恶劣的天气,都可以导致匈奴生产的萎缩和人畜的大量伤亡。在基本靠天吃饭的强大生存压力的驱使下,如何获得生活资料维持生计,保护自己的财物不被侵夺,是他们要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无法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原传统的礼义观去衡量匈奴频繁侵犯汉境,劫掠物产的行径。在匈奴人看来,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和最高原则,所以匈奴士兵可以为得到更多的俘获物和俘虏而奋勇杀敌,可以为得到更多“死者家财”而将战死的士兵扶回。而且他们出征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攻城略地,而首先是为了掠取财物和人口。征服其他民族最终也是为取得更多的贡赋和畜产。因此,匈奴士兵的功利性是他们的生存本能使然。4.从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方面而言,匈奴民族也体现出优势与局限并存的特点。汉朝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此都有一些评论。汉文帝时的晁错对匈奴军事的优劣做出了明确的分析,他指出,匈奴在具有“上下山阪,出入溪涧”自若、“险道倾仄,且驰且射”自若和“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三大优势的同时,又指明“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2]2281武帝时,御史大夫韩安国云:“匈奴负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鸟集,难得而制。”[2]2398“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风,去如收电。”[2]2401主父偃也指出:“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2]2801昭帝时,《盐铁论》中记录了大夫和文学的不同看法。大夫说:“匈奴无城郭之守、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织柳为室,旃廗为盖,素弧骨镞,马不粟食。”文学则认为:匈奴“虽无修戟强弩,戎马良弓。家有其备,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而支数十日之食。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食廪。”[8]156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商也对“戎狄之长短”作了精辟的分析:“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也。强弩乘城,坚营固守,以待其衰,中国之所长,而戎狄之所短也。”[6]2961总之,基于匈奴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它的军事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游牧民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同样,匈奴的军事活动又为它生产的发展、生活秩序的稳定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3]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4]林W.匈奴历史年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7]高恒天.秦汉时代之匈奴道德生活[J].伦理学研究, 2007, (5).[8]桓宽.盐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他们认为匈奴人是非常野蛮的,所以文字以及文化都不值得借鉴。史家记载。他们的历史是从繁盛走向衰败的。

匈奴(Hsiung-Nu或Xiongnu)人是来自蒙古大草原一带的游牧民族 的总称,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秦汉时期称雄塞北,公元前1世纪时被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击溃,匈奴或内服(南匈奴)或西迁西域(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脱离北匈奴的统治,北匈奴主被迫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而鲜卑人以后绝大部分都融入了汉族.匈奴人非常熟于马背作战,并且善于使用长矛和弓箭。常常,他们一家大小带着成群的牧马和牲畜到处迁徙,寻找可以安身的新牧地。他们在军事上剽悍精练,全民皆兵。不过,他们之所以会发动一波波西迁的浪潮,是因为他们本身也受到其它民族的攻击和赶离的缘故。这个骨牌效应,让庞大的人口往西方涌进,在君士坦丁堡和东罗马帝国,甚至多瑙河与莱茵河地区,造成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在公元476年,终于推翻了西罗马帝国。匈奴人一直在寻找他们的理想居所,后来就定居在东欧洲的匈牙利大平原上,以依傍提苏河的斯基特城为他们的大本营。由于他们需要非常辽广的草地,为马匹和牲畜提供足够的饲料,匈奴人就以结盟或征讨的手段,控制了大片的平原,范围从俄罗斯的乌克兰山地,横跨到法兰西的莱茵河。匈奴人是优秀的骑手,他们从孩童开始就接受训练,有些人更认为马镫是他们发明,因为它可以让骑手平握着枪俯下攻击,从而增加作战能力。他们的机动性高,可在一天之内多次替换马匹,好让他们不断前进,使敌人闻风丧胆。他们另一个利器就是复合弯弓,它比西方所使用的弓更胜一筹,可踩着马镫前后左右开弓。他们战术的特色就是令人震惊而且让人丧胆的闪电攻击。他们是一支轻骑部队,而其政治组织需要有一位强大的领袖,才能带领他们去达到目标。在阿提拉的统治期间,匈奴人的势力达到了巅峰。在公元433年,他就成为匈奴人的领袖,并开始往俄罗斯的南方和波斯,发动一连串的攻击。在两次重要的攻击中,造成极大的恐慌和破坏之后,他就接受了贡金,然后把注意力转往巴尔干。公元450年,西罗马帝国成了下一个目标,他带领10万大军,横过梅因斯北部的莱茵地区。在往前推进100里的途中,掠夺在今天法国北部许多的城镇。当阿提拉围攻奥尔良城的时候,罗马将军阿哀契乌斯,就率领由高卢人和罗马人所组成的军队对抗阿提拉。在最重要的萨隆一役,阿提拉虽被击败,但一息尚存。萨隆的战败被认为是史上至为关键的一场战役,因为基督教的信仰很可能就此在西欧消失,并且由亚洲的民族来统治这个地方。阿提拉后来入侵意大利,寻找新的掠夺目标。当他进入意大利之后,很多难民纷纷往沿岸的岛屿逃难,根据过去的说法,威尼斯就是由这些难民所建立。尽管罗马的力量已经衰败,而且他们的重要部队仍然在高卢,但由于匈奴人在意大利征战连连,再加上疾病和饥饿,使得他们的力量也同时衰退。在一场十分重要的会议中,阿提拉与教皇李奥一世会谈,并同意撤退。阿提拉在公元453年逝世之后,因为没有一位强大的领袖能够统一匈奴各部落,匈奴帝国也就随之瓦解。帝国所统治的民族起来反抗,匈奴的各部落之间为了争夺领导权,时有冲突发生。最后,他们终于消散在另一波由亚伐人主导的入侵浪潮之中,也同时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是的 你说的对 蒙古人的直系祖先应为室韦。到了后来内迁中原的匈奴人在十六国时期成立地方政权,如汉赵、北凉、胡夏等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也有说的 现在的土耳其祖先其实也是匈奴人 还有以前俄罗斯帝国时代的

浅谈领导艺术论文

浅谈领导艺术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具有创造性的领导才能、技巧、艺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决策的艺术、创新的艺术、应变的艺术、指挥的艺术,抓总的艺术、统筹的艺术、协调的艺术、授权的艺术、用人的艺术,激励的艺术。 其中: 决策艺术体现为调研、分析、策划、预测、判断及取舍的能力。其中,预测是决策的核心能力,所谓先知者为圣人,能准确预测事物发展、变化轨迹,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组织艺术体现为整合资源(人、财、物、关系)的能力。领导者应根据行业特点及企业规模,遵照系统原理,依据专业分工、协作高效、制度规范的原则建立管理系统。同时,针对现有资源,围绕设定目标,应以最低成本投入,在保质服务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整合。 指挥艺术体现为对下级行为支配的能力。领导者应熟悉下级的工作环境,清楚下级的工作能力和性格特点,并应根据实现目标的要求,依靠计划进行部署与资源调配。 协调艺术体现为关系的融洽能力。领导者应以公平、公正的管理态度平衡公众的需要和利益,善于双向沟通,及时解决公众争议和矛盾纠纷。同时,应通过推行民主领导,增加领导透明度,增强企业聚力,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激励艺术体现为调动员工激情的能力。领导者应深入研究员工的需要层次,依据战略和企业有效资源,设置有利于分工协作的组织类型,建立长效与短效相兼的激励机制,将企业利益和员工利益紧密结合,加强文化的领导建设和培育,依靠人性化及管理速发展发挥激励作用。没有完全相同的领导者和领导模式,但有可能最终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认为真正的领导艺术的魅力,在于不要多管,多讲,督促,下属并能自律,体会,努力。要达到这种高度的领导者,首先,需要果断决策,承担责任,善于权变;再则,需要虚怀若谷,知人善任,体恤下属。:凯蒂•布鲁克兹在领导工作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AppliedBiosystems公司任总裁时,该公司正在研究用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科学仪器。她并非推卸责任或表现不佳,但她的团队认为她需要重新调整她所关注的问题。正如公司执行副总裁马克•史蒂文森形容的:“凯蒂希望能参与更多的细节。我们告诉她,她应该把重点放在公司整体的‘前进战略’上。她听取了我们的意见,放手让下属跟进细节,而自己则将精力放在更高层面的问题上。在许多人眼里,领导者就是处于公司组织结构金字塔最顶端、“高高在上”的极少数人,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全面。虽然从广义上来看,公司所有的员工都是公司经营的一部分,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和作用,但就个体而言,中高层的领导者对公司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远。处于组织结构金字塔顶端的公司总裁、CEO等他们是影响公司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拥有更广泛的分配和使用资源的权利,因而往往对公司的信誉、利润、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并承担更大的责任。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经营方案总是不止一个,决策就是要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然后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企业领导者的价值在于“做正确的事情”,同时帮助各阶层的主管“把事情做正确”。 如:四川长虹总裁倪润峰1996年率先拿起价格武器将彩电大幅降价,从而确立国产彩电的主导地位,正是看准市场、果断决策的典型。 奥格尔认为领导者鼓励团队间互有责任制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在团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老派领导人努力维持自身不会犯错的形象不同,奥格尔总是勇于承认错误并将它们变成供团队学习的经验。他曾经在同一个职位的招聘上连续两次选择了错误的人选,他没有隐晦并与他的团队一起进行深入地分析,并听取他们的意见,从而真正认识到公司对此职位的需求。虽然经过九个月才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但这一次的招聘却非常成功。奥格尔鼓励他的团队效仿他的做法。“我告诉他们,我首先想听到的是坏消息,但是无论有多么糟糕。我都不会斥责他们。称职的员工对工作有高度责任感,当犯错后他们的负疚感远超过你的想像。我们重视的是可以从错误中学到的经验、以及如何能够及时纠正它”。 领导,往往被人们认为是有“权”之人,这是事实。但作为领导本人必须弄清楚自己手中的权力结构,同时也要知道恰如其分的运用好权变,否则,就会出现不能够正确对待权力的现象。权变领导思维就一种直观的逻辑性,它认为没有所谓的在各种情况下都普遍适应,所有的原则都又用,也都没有用,最重要的是因时导势,因地制宜。诚然,企业在组织规模大小,目标任务的中长期,环境的确定与否,个人的差异等方面存在太多的变量,其中某个变量出现变化,其他变量都会受到影响。就像数学里的“排列组合”,可供选择的方案太多了。所以要善于运用权变 ,把握主要变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找到相匹配的领导方法。红军时期的“四渡赤水”,古今中外战争史没有类似的案例,但毛泽东能想出,说明他善于根据实际灵活变通。 领导者的个人能力,修养,在领导企业的方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选用人才,采取激励的领导艺术来磨合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对企业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治国之道惟在用人。领导者在用人艺术上要任人唯贤、唯才是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几乎每日每时都生活在下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之中,都需要运用平衡艺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和应用建立在公正、公平基础上的平衡艺术处理下级关系,关键在于寻找下级之间的平衡点,一般说来,下级之间的平衡点是处在圆心位置的,领导者与处于圆周上的下属必须等距离交往。这样领导者周围就会有相对稳定的人材群体。一个人往往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才干,而最适于某项特定的工作,扬其所长,用其所能,可成人才;抑其所长,用其所短,则成庸才。一个统帅者倘若埋没了一个人最有价值的长处,就是对人才的催残和毁灭,同时也是对国家事业的摧残和毁灭,是最大的不仁、不道。由此可见,善于识才用才者,他本身就是一个大德大才者;反之,他就是一个缺德缺才者。在领导者的实际用人中,不能量才使用、择人任势者除其品德素质因素之外,则常常因为在人才的效益思维上存在盲点。由于人的才能愈大,特长愈突出,其显露的缺点也往往越多、越明显,领导者常常对引人注目的缺点看得多,听得多,乃至将其缺点与优势的个数相加减,用他的缺点去打擅长点,结果得出人才价值的负值。殊不知,一个人的最大的长处在数量上可能只有一个,但其产生的价值效益却可大得无可估量。三国时刘备出于为关羽、张飞之死雪恨,起70万大军伐吴,吴国的形势岌岌可危。由于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一胸怀雄才大略的“书生”陆逊,火烧蜀军连营700里,使吴国转危为安。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曾选用过三四位将领,标准是无重大过错,结果都被南方将领击败。他接受这一教训后,决意起用嗜酒贪杯却能运筹帷幄的格兰特担任总司令,当时有人极力劝阻。林肯却说:“如果我知道他喜欢什么酒,我倒应该送他几桶,让大家共享。”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对格兰特的任命,使南北战争发生了根本的转折。管理学家杜拉克有一句名言:“人的长处,才是一种真正的机会。”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其意:要以人的长处的运用为机会——善于识察人的长处,择人任势,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这正是今天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学习汲取的用人之道。 在以文化为基础的领导方式中,下属的理念认同是领导有效性的关键。沟通、授权等领导技巧具有比在传统领导方式下更加重要的意义。IBM董事长郭士纳非常注重沟通,他说:“公司的变革需要CEO投入巨大的精力用于沟通、沟通、再沟通。如果没有CEO多年持续地致力于与员工进行当面沟通,而且是用朴素、简单易懂和有说服力的语言去说服员工让他们行动起来,公司就不会实现根本的变革。”甚至在他的自传中,郭士纳还不惜篇幅地收录了历年来他与员工们沟通的许多记录。郭士纳也非常注重授权等领导方式,正是他在这方面的苦心孤诣,才使彭明盛等一代新的领导者获得快速成长。郭士纳始终清醒地认为:个人领导魅力是“组织变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而他能够持之以恒地注意个人领导魅力的修炼和提高。郭士纳对个人领导魅力的内涵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个人领导魅力是一种沟通、开放的态度,是一种经常性地、诚实地与自己的读者或听众交谈的意愿和智慧;最重要的是,个人领导魅力是一种激情,是追求事业的激情。为了加强自身及他的领导团队的领导魅力修养,郭士纳亲自制订了《IBM的CEO所具备的条件》,并坚持身体力行。

领导是组织活动不可缺少的特定功能和组织行为过程。领导者是组织的领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走在最前,指引战略目标);是组织的统帅(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的中枢);是组织的导师(组织使命与宗旨的开创者、倡导者和传播者);是组织行为凝聚力的核心。领导作为组织行为过程,它是靠领导者的具体行为实施和实现上述功能的过程。领导者由组织的决策系统和权力系统构成,被领导者包含组织全体成员。因此,领导的实质是权力——决策权、组织权、指挥权、人事权、奖惩权等。领导者的作用是制定、落实组织目标;指导组织设计和人员配备;维系组织运行和推动组织生长;整合组织各项管理职能。领导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这既是一门有着具体操作规范的科学也是一门包含着人文关怀的艺术。领导过程要讲科学、讲艺术就与领导者的素质密切相关。领导者的素质是相对于被领导素质而言的一个相对标准,表现为高于被领导素质的内容与差距。首先,领导者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觉悟要比被领导者高,承担起社会、组织赋予的责任,光明正大、克己奉公。其次,领导者的知识与文化修养与被领导者相比较,有整体的水平差异和结构特点——理工科知识解释自然界的奥秘,有助于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使人长于思考”;经济学与管理学使人了解人类社会的内幕等……领导者无论以上述的哪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都能够表现出超出被领导者的知识水平与特点。最终,领导者的素质必须实现为高于被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智商、情商、体质、性格、经验所决定的——判断、决策、敏锐、洞察、模仿、表达、感染、学习等综合能力。上述表达的领导者素质的差异,在领导行为中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依据的是科学而不是迷信的话,领导的权威就是从根本上来源于这个差距。如果这个差距逐渐缩小、淡化、趋于消失,领导权威是否会随之缩小、淡化、趋于消失。在一个人们的觉悟、知识、能力差异越来越淡化,而个性化却越来越强化的新人类社会中,领导权威的新的生命源泉只能是属于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领导者素质转化为艺术的关键。尼采认为艺术的灵魂是酒神精神;黑格尔认为艺术属于非理性范畴;心理学认为艺术来源于灵感、性格;社会学认为艺术来源于人的阅历、实践。运用弗洛依德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艺术,艺术应当是知识、文化修养和能力素质在人的潜意识中整合的产物,然后直接由“本我”升腾到“超我”的生命体验。凡是艺术,必有使灵魂震颤、使生命感动的力量。但艺术能够直接进入人的心灵并使之震撼、使之感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美、善良、喜剧?还是丑、残忍、悲剧?或许(泛艺术观)应当是两者共有的对生命、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深刻、细腻的揭示与刻画。如果我们像弗洛伊德那样(抛开艺术)深入到人的精神或意识世界,去探讨人类心灵的震撼与感动的原理时我们会发现宗教、迷信、艺术甚至科学都具有同样的心理机制。“彼能是,而吾所不能是”的个体差异越大,由此差异产生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越大,揭示和连通该反差的精神载体就越具有震撼和感动心灵的作用。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以及自然条件综合而成的个性,是形成领导艺术的要素和源泉,但领导者的学识、修养、能力又不能直接构成领导艺术(直接构成的是领导功能);这些要素要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整合为领导艺术,即通过艺术机制的人格化、个性化去唤醒和揭示被感染对象的“本我”与“超我”的反差,进而再连通这个反差。领导的功能只有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才能转化为领导艺术。历史上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他们的个人素质与普通人相比绝非天壤之别,但他们却善于调动领导群体内的各种素质资源,善于将领导群体的整合素质集中于个人魅力之中。久而久之,无论是他,还是他的下级或下级的下级,都已经被这个巨大而又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所倾倒(晕轮效应)。领导者在执行领导职能、形成领导功能的过程中,使职能作用和功能过程艺术化,就是赋予该作用和过程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要素,形成同艺术一样的震撼人心的心理效果。领导艺术决不同于领导的技术或技巧。领导的技术或技巧是执行领导职能和形成领导功能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方法、窍门和程序,对于领导工作具有事半功倍的效用。但领导艺术的效用却绝不仅仅于此。如果领导工作和功能通过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升到领导艺术的境界,它就可以借助精神与艺术特有的晕轮效用直接撞击被领导者的心灵。此时,领导者的任何倡导和说教,都说到被领导者的心上了,自然而然成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和使命;领导者的任何决策,都和下级想到一起了,而且比下级更加高瞻远瞩,令下级心悦诚服;领导者的任何命令、指挥与协调,下级都觉得非常高明,而且是他们非做不可的事,因此会不打折扣地去执行……被领导者怎么会这样地盲从?因为他们意识中抽象的“超我”已经被具体和世俗化的领导者人格魅力及其形象所取代。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艺术角度,领导科学都应该是一门指导实践意义上的科学,这样才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领导科学在走向领导艺术的过程中,只要再向前多走半步便容易矫枉过正。而仅仅这半步超越,也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和心理进入病态。在实际生活中,这种病态现象比比皆是,就像那些追星族追星一样,哪还管你唱得是否跑调,只要一听就心情激荡;哪还管你长得是否五官协调,只要一想就热血沸腾。因此在实际的领导过程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主观意识占到上风。

企业领导艺术探讨(供你参考)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领导者领导艺术的缺失,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使领导者更好的运用领导艺术。 关键词:领导艺术;领导者的素质;仁;严;信;勇;智 1 领导者在领导艺术上的缺陷 (1)过度仁爱。仁爱、仁慈这两样是好的,也是领导者在驾驭下属中常用的技能,但是企业领导在对下属实施统驭术的时候,仁爱、仁慈过度而导致了妇人之仁,将仁爱变质成溺爱或者是姑息。领导者对仁的过度,导致某些情况更加恶化,员工对领导者的仁曲解成放纵,为所欲为。制度应该是领导者仁性的表现,而不应该是领导者为体现仁而使仁爱、仁慈凌驾于制度之上,这样表面上的仁实际上确是领导者软弱的表现。 (2)虚假严厉。严格并不与领导者的仁爱冲突。领导者与下属员工的沟通除了了解、褒奖、鼓励之外,同样也有批评。该惩戒的时候决不姑息,该奖励的时候决不吝啬,恩威并施方能体现领导者的魄力。但严厉不应该只是对员工,领导者对自身同样应该严厉。领导者为了在员工前树立威信,一般都会表现得严于律己,但是如果这种严不是源于内心的话,就是一种虚假的严于律己,而这将会是混乱的开始。 (3)不讲诚信。诚信就是领导者做人的根本。会做人是成功的根本,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诚信对于一个领导者是多么重要的素质。上司无信,下属自然无德,这其实是鲦鱼效应。领导者由于所负的责任和所处的位置,其一言一行常常处于下属员工视线之内,表率作用发挥得如何,至关重要。领导者若无信,下属将不会心悦诚服的为上司工作,同时对外也因领导者的影响而失去信用,最后导致的将是企业的名誉损失,客户不再愿意合作。 (4)缺乏智慧。当今企业有着一种不良的趋势,那就是领导者看重的是一张文凭,是学历水平。无可厚非,学历本是提高领导者素质的一种规则,但是当它成为一种趋势,甚至成为唯一或者非常重要的标准的时候,他将固化人的一定思维。领导艺术是一门复杂而又混沌的学问,学历衡量的是一个人的学识,而领导艺术更多来源于实践与经验的积累。领导者的智慧不单要体现学识,更要体现自己的经验。为什么是领导者?因为领导者比下属有着更多的经验,遭遇并解决过更多更棘手的问题,而不是学历比下属高。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一个领导者比下属多的是实践,多的也是积累。 (5)不够勇敢。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胜者,强。”勇敢对于领导者其实分为两种,大多数领导者都能做到对外的勇,他们决策果断,对事件分析和对外开拓充满勇敢,这都是对外的勇。但是敢于承担韩信胯下之辱的勇者却是稀少。领导者多是指点江山,意气风发,这是时势造英雄。来自于内在的勇不是时时表现出来的,而是在困难和成功时的坚定与冷静。古人说的“大勇不勇”才是许多领导者所缺乏的勇敢。一名领导者的勇不单单是勇气,而是时刻体现它的大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得失。可见,一名领导者不光需要的是热血之勇,同时需要坚忍之勇,勾践卧薪尝胆方能推翻吴国,而强大赵国。领导者坚忍,才能带着属下熬过艰难,拨开云雾见天明。 2 更好的掌握领导艺术源于领导者素质的提升 领导者对领导艺术的理解还存在着不足,那么首先就应该提高领导者本身的素质,笔者结合从孙子兵法中悟出的道理,提出了应该加强仁、严、信、勇、智五方面的修炼的观点。 智的修炼 (1)对人的智慧。领导者首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包括专业知识以及开发、交换、复制和管理的能力,毕竟这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能力。但是领导者更需要的是一种判断力,这是领导者通过大量实践和经验积累方能形成,其中包括对人与对事物的两种判断。同时,领导者要激发下属的自主能动性,就需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表现自己的智慧,而什么时候应该隐藏自己超人的智慧,大智若愚才是真的大智慧。 (2)对事物的智慧。即是领导者需要全面、客观、准确的分析事情。要有辩证的思想方法。因为领导者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处在矛盾的交叉点上,只有看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应付各种变化。要用多样性的观点看问题,力求全面,防止片面;要用动态的观点看问题,力戒僵化,防止刻板;要用差异性的观点看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防止以偏概全。 仁的修炼 (1)人性之仁。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需要关心的人。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尤其是在高强度、高压力工作下的员工更渴望上司的体恤。身为一个领导者,要在工作与生活上都关心员工。一位领导者以博大仁爱胸怀善待世间万物,以仁厚的宅心对待下属。有时候,领导者更需要站在员工的角度思考员工的需求,不只是物质上的,更有精神上的。我曾有位朋友从微软跳槽辞职,并不是微软工作累,也不是微软的待遇不够高,其实只是他的父亲过世了,需要回家守灵,而微软批准的假期太短,为了尽孝,他只能选择辞职。这本来是件很容易解决的事情,微软也不必损失一位有能力的员工,只是领导者并没有考虑的员工精神上的需求而已。上下级之间平等沟通,互通意见,使组织各方有事多商量,有矛盾多做自我批评,有利于形成友善、和谐的组织环境。作为一位领导者,必须与众人一起结成伙、抱成团,就像握紧拳头一样,应当象草原上的鸟儿们一样,总是成群地在一个地方产卵孵化,以种族的优势和警惕有效地完成生的伟大任务。 (2)规则之仁。领导者总有自己得力的下属,更或者有亲人朋友在自己身边。对此些人,领导者有着更多关爱、提携。对于他们,领导者更多的大错化小,小错化了,而功劳则总是多分一些,奖赏丰厚一些。但仁不是溺爱,不是姑息,不是放纵。孔子认为所谓制度就是领导者基于仁爱的心,将规律演化成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其目的是使过分的得到抑制,使不足的得到促进。也就是说,所谓的仁是制度的基础,所谓的制度是为了体现仁而制定的。但这不意味着领导者施仁可以凌驾于制度之上,也就是说制度不是可以随便更改的,相反为了体现仁,制度的制定必须谨慎的、周密的。而且一经制定不能轻易更改,否则使仁而表现得不仁。领导者在把握了仁与制度之间的主次关系之后,才能更好的体现出仁,使下属感到温暖与公平,使得人心归附。 信的修炼 (1)诚信的提高。“人无信而不立!”作为领导者则更应守信。守信就是要信守承诺,事无大小,只要是承诺别人的事就是大事。百事可乐公司对这一点尤为重视,在业务培训中,每一次都会反复强调:“不要轻易承诺你的客户,只要承诺了客户的事情就必须要做到。”领导者有信誉,对外,客户才能相信,愿意长期合作。对内,使得下属信服,此时方能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2)威信的强化。但是要注意的是,人们常将威与信联系在一起,却将信与威的位置倒置,认为威信之间的关系是先有威后有信,但实际应该是先有信而后有威。领导者若是将威置于信的前面,那么他将永远怀疑自己的威信是否受到侵犯,而实际上他永远也得不到威信,因为他自己的多疑,而不断践踏着自己的威严。因此,领导者注重自己的信誉,信守自己的承诺,才能使下属信服,才能在下属中树立自己的威信。 严的修炼 高标准、严要求。领导者在管理下属时,经常以此为口号。严格要求,并不与仁相冲突,但是要建立在奖惩分明的基础上。领导者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明确什么情况该奖,什么情况该罚,并坚决做好评估与执行工作的话,这样的严格并不会破坏领导者仁的实施。《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就是一个主将惩罚部属极其严明的例子,奖惩严明方能号令三军将士听命。管理属下严,这只是领导者需要提升“严”的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对自己的严。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在工作的时候总是一杯茶,一张报纸就这样度过一天,亦或者在单位的电脑上察看股市,做着与本质工作并不相符的事情。这种状况在国企非常之多,虽然重要的工作仍然是领导者在带领,但是他们平时的作风已经影响到下属平时的工作作风。本质上的严是源于一个人的内心的,而不是始于他的行为的;是从他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开始的,而不是被迫的。凡是能够真正严于律己的人,都是能严格对待自己思想的人。领导者对自己严格了,也才有资格对下属严格。否则是不能让下属感到心悦诚服的。 勇的修炼 领导者失败的决策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正确的决策都有类似的一点,那就是在机遇面前没有犹豫,勇敢的迎上去做出了自己认为最好的决策。领导者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需要开拓各个市场,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企划,在各种优秀的企划中找到最完美的几乎不可能,这时候需要的就是领导者的勇气,做出领导者的决策。决策成功,依靠的是大家的努力,以及领导者临门一脚。一旦决策失败,领导者更是需要勇气来承担失败的责任,而不是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的身上。勇,其实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艺术非常重要的素质。失败了,还可以从头再来,但是领导者失去了勇气,就什么都没了。和田一夫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演讲时说到。承担失败的责任,东山再起的勇气这些都是领导者的做人艺术所需具备的素质。可见,一名领导者不仅需要的是热血之勇,同时需要坚忍之勇,勾践卧薪尝胆方能推翻吴国,而强大赵国。领导者坚忍,才能带着属下熬过艰难,拨开云雾见天明。3 结束语 领导的艺术实质来源于个人内在的修养。相对于领导艺术的诸多方法来说,修养就像肥沃的土地,而方法更像是这土地上生长的物种。只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真正的把握规律,掌握方法。每个领导者都必定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特质,发扬自己的特质,强化个人修养,更好的理解仁、严、信、勇、智,必然能体现出个人素质,发挥个人所特有的领导艺术,从而提升领导艺术,达到一般驭人、协调、处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参考文献[1] [美]詹姆斯W鲁滨逊.韦尔其领导艺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5). [2] 高伟.卡耐基论领导艺术[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6). [3] [美]本尼斯,[美]纳努斯.领导者[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

〔摘要〕领导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领导。有一个好的领导,便有一个好的学校。领导管理学校,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特别是品格、感情、知识、能力的修养,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在此基础上组建“集团式”的班子,实行“团队式”的集体领导。这样,学校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条,立于不败之地。〔关键词〕学校管理;领导艺术;集团式;团队式;影响力;凝聚力;积极性在《管理心理学》中,“领导”一词既可作名词,又可作动词。作名词,是指“管理者”。即负责某个群体的人;作动词,是指管理、影响人们行为达成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或者说,是对群体或个人施加心理影响,使之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这里论述的“学校领导”既是指动词意义上的领导(管理),即如何管理学校、学校如何管理,又指名词意义上的领导,即学校的负责人。一、组建“集团式”班子,实行“团队式”集体领导可以说,要把学校管理好,没有过硬的领导者不行。而过硬的领导者必须依靠一个过硬的班子。什么样的班子才过硬?纵观中外学校管理历史,大约有四种班子。一是“家长制领导班子”,这种班子领导者往往缺少有关知识、不精专业、不知心理学,不懂领导艺术,凭个人经验和行政命令办事,唯我独尊,顺者昌,逆者亡。二是“硬专家领导班子”,这种班子领导者精通业务,有很高的学业水平。领导者往往是专业课的佼佼者或教研的“领头羊”。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但不精管理,工作常常陷于困境。三是“软专家领导班子”,这种班子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领导者由懂管理学、心理学的“软专家”充当。管理上有水平、有艺术,能有效地发挥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学校管理井井有条,但这种班子成员由于不精专业、缺少与教师沟通的条件,于是难以发挥教师的作用、号召力不大。四是“集团式领导班子”,这种班子是学校领导班子的最佳组合,其特点是班子成员既有懂业务的“硬专家”,又有懂管理的“软专家”,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个集体中,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适应现代学校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一个学校要管理成功,一方面要铲除“独断专行、飞扬跋扈”的封建家长制领导,另一方面要避免任用“懂行不懂管理”“懂管理不懂行”的学校负责人,组建一个由“软专家”为主体的专家“集团”实行领导,学校才会长足进展。有了一个好的班子,还要对学校实行有效的“领导”,实现有效领导,关键在于领导者。美国管理学家布莱克和莫顿把学校领导划分为五类:平庸型领导、任务型领导、俱乐部型领导、中间型领导、团队型领导。平庸型领导胸无大志,缺乏上进心、责任心,没有主见,逃避现实,较少关心学校发展,也不关心教师学业与生活,可谓“最差”领导。任务型领导,管“事”不管“人”,只知完成“任务”,不管教师情感、福利,他们独断专行、压制不同意见,欺上压下。这种领导短期内学校可能有起色,但时间一长,教师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必然影响教职工的“士气”,以致学校管理失败。俱乐部型领导则刚刚相反,只关心“人”,不管理“事”,以为只要与教师关系搞好了,学校任务自然可以完成。其实这是天真、幼稚的想法,因为支持和拥戴,必然好坏不分、善恶不明、黑白混淆,长期以往不利学校任务完成,到头来也搞不好人际关系。中间型领导则把“人”和“事”加起来除以二,推崇“折衷”,走“中庸之道”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处理人事矛盾上,不去寻求对人、事有利的优化策略,而只用“妥协”办法处理,既要影响学校任务的完成,又要挫伤教师的“士气”,两败俱伤当然也不足取。学校领导应为“团队式领导”。这种领导有团结协作精神,一方面关心学校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促进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又十分关注学校成员的情感、态度、需要、动机,努力寻求问题的优化方法,使关心“事”与“人”互相影响、协调一致,相互促进统筹解决。二、加强领导者自身修养,做具有“影响力”的领导“影响力”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行为的能力。一个成熟、有威信的学校领导,必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领导的影响力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领导者的自身修养,因此加强领导者的自身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平心而论,领导者影响力并非只是领导者的自身修养,“权力性影响力”也不容忽视。另外传统的“官”念、资历因素等等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但这些都难以持久,最让教师心服口服而持久不变的是非权力性影响力,即自身性影响力,或称“领导修养”“领导素质”影响力,如品格、能力、知识、情感影响力等等。一个领导适当地运用“权力性影响力”,可使教师产生敬畏感、敬重感、威严感、服从感,但这是短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主意识的提高,这种“权力感”越来越淡化。所以非权力影响力就显得愈来愈加重要。一个好的学校领导不能停留在靠“权力”去影响教职员工,而应当靠“自身的”“自然的”“非权力的”因素去影响别人。学校领导者自身修养因素包括很广,据1987年国防大学出版社的《校长素质》一书调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业务知识是学校领导“自身素质”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学校领导只有加强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水平,完善人格,懂业务,积极工作,不断提高自己工作水平,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国外对领导者素质培养十分重视。心理学家斯托格迪认为,领导者应有十个方面素质:才智;强烈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内驱力;坚持追求目标的性格;大胆主动的独创精神;自信心;合作性;乐意承担决策和行动的后果;能忍受挫折;社交能力和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处理事务的能力。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吉色利则认为领导者应具备十三个方面的素质:管理能力;智力;创造力;自我督导;决策;成熟性;工作班子的亲合力;男性的刚强,女性的温柔;职业成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行使权力需要;高度金钱奖励需要;工作安全需要。 概括中外学者的研究,我认为一个领导,其品格、情感、知识、能力四方面素质最具影响力。第一,品格因素。校领导的道德品质、人格特征及各种作风最具有响力。有人说,要做好领导,先学好做人。“做人”是从事任何工作的条件、基础、前提,这是很有道理的。学校领导谦逊和善、平易近人、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吃苦耐劳、治学严谨等等都能给师生留下美好印象,以至自觉地去模仿,从而他的权威与影响力大大提高。第二,感情因素。感情是情绪与情感的总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相应的行为的反映。领导的感情不但有吸引力,而且有感染力和影响力。就这点而言,学校领导必须处理好与教职工的“人际关系&r可以说,没有一个好的领导不是对下属关心备至的,没有一个坏领导与下属关系是和谐愉快的。由此可知,领导与下属关系密切,下属对领导有亲切感。领导待师生员工和蔼可亲,那他的影响力自然扩大。反之,领导盛气凌人,与下属关系紧张,自然就会失去影响力。第三,知识因素。这一点即《校长素质》一书中讲的业务知识因素、斯托格迪尔讲的才智因素、吉色利讲的智力因素。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务认识思维的结晶,是人聪明才智的源泉。没有知识,就没有智力、能力。毋庸置疑,领导是个“硬专家”,懂业务,有丰富的知识,教师自然会钦佩,领导也自然具有影响力。第四,能力因素。前面所引述的《校长素质》、斯托格迪尔、吉色利领导素质中,能力素质所占比例最高,可知其重要性。如果把学校领导能力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能力;二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三是指导教育、教学能力。一个学校领导这三个方面能力越强,他在教师中影响力就越大,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有较强能力的学校领导,不但会给学校的事业带来成功、发展,而且会使教师产生敬佩感、安全感。三、建立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富有“凝聚力”的群体学校是个群体,群体需要“凝聚力”。而有凝聚力的群体形成又建立在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上。什么是人际关系?从理论上说,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通过交往所形成的彼此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行为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学校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当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它也是巩固和发展学校组织的有力保证。怎样处理好学校的人际关系呢?首先,领导要借助“交往”,进行“沟通”。交往是人们交流信息、消除陌生感、加深了解、获得肯定感情的途径。其次,领导要利用“人际吸引”,密切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吸引,即人与人之间友好、亲近和喜欢的心理现象。人际吸引因素很多,如接近因素(地理位置接近的较容易建立人际吸引)、才能因素(有才华的人容易产生吸引力)等等。作为学校领导要利用各种因素、创造各种条件搞好人际关系。再次,适当满足成员需要,增加人际关系的活力。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总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才进行交往、从事共同活动的。或者说,满足需要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动因。只有适当地满足人们正常需要,人际关系才富有活力。另外,一个成功的学校领导,还会利用内部外部条件,使群体富有“凝聚力”,比如教师的魅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等内部条件可以增加凝聚力;又如群体外部压力、群体社会地位等外部条件也是凝聚力升降的一个标志。四、学点心理学,调动学校成员的积极性学校是当代学校,教师是当代教师,当然学校领导也要成为“当代”领导。什么是当代学校领导?当代学校领导最基本的特征,便是熟知心理学、运用心理学于学校管理。心理学涉及范围广、内涵丰富,但概括起来,学校领导应从需要、动机、感情、态度等方面认真把握、熟练运用。(一)适当地满足教师需要,是调动积极性的关键需要是未满足的欲望、要求或由剥夺而引起的人的内部紧张状态。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理论,人的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方面。概括地说,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或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要适当地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另外,还要知道,教师的需要除与一般人共同需要外,有其独特的地方,如物质需要的朴实性、发展需要的稳定性、自尊需要的迫切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等等。《教师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学校里教师的需要是不同的,要分别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一般地说,青年教师安全需要要求不大,交往需要则大为强烈,发展需要占首位;中年教师与青年教师有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如安全需要需求不大,交往需要则稳定在学术、工作和一些社会活动上,在各种需要里中年人成就需要居首位;老年教师则不同,安全需要需求突出,交往需要逐渐淡化,而尊重需要跃居首位。如果学校领导懂得这些心理,分别对待、适当满足,自然可以大大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从而管理好学校。(二)深入地了解教师动机,是调动积极性的前提驱动人们行动的力量叫动机。人的行动有时是无意识的,这种行为无目的、自己也不理解,难以持久。而有动机的行为是“意识行为”,是有目的的,自己会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争取行动成功。因此,动机会带来强大的“积极性”。就心理学意义而言,对一个人的动机有影响的主要是需要、兴趣、价值观和抱负水准。如何把这些非智力因素与教师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我们认为以下两点至关重要:1.教师职业的意义。让教师明了其工作是与国家命运、人民幸福休戚相关的事业,意义重大,由此培养理智信念及对社会贡献感、责任感、义务感。2.教师职业的情绪。培养教师对教书这一职业的兴趣,诚如马克思所说的,将工作视为自己智力与体力的活动来享受,产生成就感、趣味感。(三)培养教职工积极健康的感情,是调动积极性的基础人是有感情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积极、健康的感情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础,而消极庸俗的感情则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情对人的工作有推动作用,对人的智力有激发作用,对人身心精神有调节作用。学校领导要利用积极、健康的感情来激励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呢?第一、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教职员工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工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第二、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教职员工住上舒适房子,安居才能乐业、工作才能舒心。第三、做好教师消极感情转化工作,变挫伤为激励,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四)促进教职工良好态度形成,是调动积极性的条件态度是影响学校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的调节剂。如果教职员工对学校的人、事保持良好的态度,就会大大提高学校成员间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不耻下问,亲近体贴教职工,消除误会,赢得学校成员的支持、尊重。作为学校管理者还要学会转变学校成员的不正确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每个教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作为学校管理者的“领导”,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与成员搞好人际关系,运用激励手段,调动学校成员积极性,组建“集团式”班子,实行“团队式”的集体领导,才能真正把学校管理好,领导好。

浅谈泰国歌舞艺术的目的论文文献

泰国的基本舞姿是:下体保持半蹲,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弯曲,形成“三道弯”造型,动作时,腿在半蹲状态上做重拍向下动作,节奏均匀地上下屈伸,身体上下颤动为其动律的主要特点。泰国的舞蹈风格近似于印度舞蹈,舞姿富有雕塑性,情感内含,动作轻盈朴实。

泰国舞蹈是接受柬埔寨宫廷舞蹈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接受了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的影响,但由于本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的决定,泰国舞蹈呈现出与柬埔寨舞蹈风格的很大区别。泰国宫廷舞蹈显得活泼、轻盈、流畅,舞姿婀娜,风格自由开放。

泰国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受到佛教的影响,舞蹈以服饰华丽、动作优雅、内涵丰富著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泰国舞蹈是受到柬埔寨宫廷舞蹈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虽然它受到了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的宫廷舞蹈的影响,但由于也受本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因此与柬埔寨舞蹈在风格上有很大区别。泰国在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积累并形成了具有典范意义和独特风格的传统舞蹈。泰国的舞蹈语汇主要有以下特点:

(1)泰国的舞蹈尤其以灵巧多变的指法著称,表演时手部动作较为丰富,舞者擅长以手指和手臂表达意思,譬如两手交叉于胸前表示爱,双手摩擦颈部代表愤怒,左手掌伸平贴于胸前表示内心的喜悦,食指指向地面表示凶恶。通常收回时三指张开,放出去时五指曼妙,对此,很多人总结为“赚三块,花五块”。舞者的手指上通常戴着繁富夸张的首饰,如长指甲等,来显示手的修长与纤细。

(2)泰国舞蹈的基本舞姿是:下体保持半蹲,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弯曲,形成“三道弯”造型,脚呈勾脚状态,一般贴在小腿的中下部运动。舞蹈动律的主要特点是腿在半蹲状态上做重拍向下的动作,节奏均匀地上下屈伸,身体上下颤动,手臂和肩膀时而抖动,模仿动物的动作,头部没有大幅度动作,舞动时端庄优雅。

(3)由于受佛教的影响较大,泰国的舞蹈风格近似于印度舞蹈,舞姿富有雕塑性和深邃内涵,舞蹈动中带静,静中有动,尤其是女演员,动作传情,眼睛传神,蕴藏无尽的神韵,富有一定的宗教气息和“佛性美”,充分体现出泰国人谦和、忍让的性格特点。

(4)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度较高,跳舞时多为赤脚,舞步舒缓,舞蹈动作轻盈朴实、典雅优美、婀娜多姿。舞蹈多与音乐、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内容丰富多彩。

(5)泰国的舞蹈服饰华丽、色彩鲜艳,配饰复杂而隆重,这与佛教和宫廷有直接关系。演员的服装都是用泰国丝绸手工绣制的,饰以金银线,一件服装的制作往往要用几乎半年时间才能完成,价格较为高昂。舞者头戴塔形金冠,如泰国佛教的标志性建筑物“佛塔”的化身一般,珠光宝气;服装体现了宗教文化底蕴和佛教的佛性色彩。表演时,舞者浑身上下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宫廷富丽堂煌的气息。

泰国的舞蹈很多,如曼妙、典雅的古典舞,各少数民族极具本民族特色的舞蹈,以及各地区不同风格的舞蹈,丰富多彩的舞蹈令人目不暇接。但是,不少人在欣赏泰国舞蹈的时候,更多的是停留在舞蹈表面,对于舞蹈背后或者其本身所表达的历史、民族、文化、生活等内容则有所忽略。在上古时候,泰国舞蹈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直到拉玛二世统治时期,泰国才开始创造自己的传统舞蹈,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泰国的舞蹈体现了佛教包容的情怀,汲取了印度、柬埔寨、中国等国家的舞蹈文化精髓,同时又融合了本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与风格,形成了泰国独有的舞蹈艺术特征与风格。

泰国文化部艺术发展学院在广西艺术学院进行工作坊教学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