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萨特恶心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4-07-08 12:22:13

萨特恶心论文格式

主要讲述了:

小说主人公叫安东纳·洛根丁,他是一个孤独的年轻的知识分子,他自我意识很强,有点神经质,因为失恋几乎精神崩溃。经历了长途旅行之后,洛根丁终于在海滨城市波维尔市安顿下来。

他住在车站附近的旅行推销员的旅馆里,每天所接触的都是些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人。洛根丁有时在街头闲逛,有时在酒吧间与老板娘调情。

他心爱的女人安妮离开他已经整整四年了,在他的记忆中,安妮曾经追求过理想的完满时刻,但所得到的却是虚无,一切都化为乌有。

洛根丁为了充实空虚的人生去研究历史,并打算写一篇关于18世纪法国贵族德·洛勒旁的冒险史的论文。因此他天天上图书馆去读书,搜集资料。

在图书馆时,洛根丁认识了一位自修者,在自修者的劝导下,他根据字母排列顺序逐一阅读各种书籍。到了晚上,洛根丁便坐在铁路员工俱乐部里,反复欣赏同一张唱片《在一些日子里》。

洛根丁感到他自己正在一点一滴地丧失自己,陷入一种奇异和混乱不堪的状态之中。他的生活失去了意义,他开始对世界感到恶心。

有一天他突然感到有一种腐烂的臭味散发在空气中,在光线中,甚至在人们的态度中。洛根丁曾经到处游逛,后来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冒险生活的含义:这就是恶心。这种恶心就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显露。他在恶心的感觉中领悟到存在,存在是一种丑态,难以忍受。

终于有一天,洛根丁收到了安妮的来信,这使他抱有一点希望,但他很快就发现,安妮已经变得下流和绝望,她早已放弃以往所追求的那种完满的时刻。

洛根丁和安妮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发现了存在的含义:虚无。没有什么可以诉说的,一切都不值一提。这样,洛根丁又重新回到空虚孤独之中。

洛根丁决定离开波维尔市。他最后一次光顾了铁路工人俱乐部,最后一次欣赏《在一些日子里》,就在欣赏唱片的最后时刻,他隐约地感觉到了一种渺茫的希望。

扩展资料:

主要人物:

1、洛根丁

洛根丁在某种程度上是精神危机时期的萨特,他把内心的感受,诸如孤独,焦虑,不满通过洛根丁发泄出来。主人公洛根丁便成了第一个萨特式人物。

洛根丁是位历史学家,为了完成部历史传记来到波维尔。他上图书馆,泡酒店,结识了图书馆里的自学者,有时和酒店老板娘幽会,终日生活在循规蹈矩的市民中间,混沌、麻木,逐渐地失语。

突然间他感到了“恶心”。在他眼中,一切存在之物都失去了日常的形态,甚至自己的肉体也是异己之物如同树根般丑恶。波维尔的生活似乎永远一成不变。

生活在封闭、平庸保守的丑恶现实中循环,时间丧失了时间性。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时间的不可逆转,人的一生中每一个时刻都应该是独特而不可复现的。没有变化的时间使人生失去了意义,洛根丁迷失在意义缺失的虚空中,时时遭受“恶心”的袭击。

2、洛勒旁

失败了的政治冒险家,布城的德·洛勒旁侯爵,矮小的老好人,欺聂尔西亚,谋杀保尔一世,洛根丁在布城就是为了他。

然而三年以后,当洛根丁的研究走向深入之后,洛勒旁的容貌便像墨迹一样,逐渐淡了下来,他的感受逐断发生逆转,直至质变。

洛勒旁欺历史,也欺洛根丁。“一个多么会说谎的小小的自考者”,洛根丁终于作出自己的判断。

3、安妮

六年前,安妮抛弃了洛根丁,是因为她要追求所谓“独特的境遇"、“完美的时刻” ;六年后,她又抛弃了他,因为她对人生,世界都感到厌恶,她只是“在肉体上还活肴”。安妮始终掌握着对洛根丁的主动权。她和洛勒旁代表着洛根丁一度寻求的生存的理由。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一1980)。 1905年6月21日生于巴黎,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19岁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后任中学哲学教师。1933年在柏林法兰西学院哲学系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应征入伍。1940年被德军俘虏,次年获释,后参加法国地下抵抗运动.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幼年丧父,从小寄居外祖父家。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在萨特15个月大的时候在印度死于热病。萨特12岁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一名海军工程师,迷信数理科学,主张萨特将来也学工程师,这使萨特十分反感,也加强了他从事人文学科的决心。他很小就开始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学时代接触柏格森、叔本华、尼采等人的著作。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1933年,赴德国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接受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回国后继续在中学任教,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像》、《自我的超越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虽然曾经是一个早熟的才华横溢的学生,然而直到33岁时,他才发表第一部文学作品。在勒哈弗尔小城做中学教员期间,随着岁月的流逝,萨特产生了失意感,于是开始撰写对孤独的思考,连续写成了以下几篇文章:《对偶发性的论述》、《论心灵的孤独》、《忧郁症》以及《安东纳·洛根丁的奇特冒险》,最后一篇后来改编为小说《恶心》(1938)。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恭顺的妓女》是一部政治剧,揭露美国种族主义者对黑人的迫害,并对反种族歧视的普通人民的觉醒寄予深切的期待。此剧体现了他主张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思想。1955年,萨特和其妻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访问中国。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1980年4月15日在巴黎逝世。小说《恶心》和剧本《苍蝇》、《问隔》、《恭顺的妓女》等已有中文译本内容梗概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做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本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悖论。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自叙体。萨特成名作恶心采用的是自叙体,《恶心》是法国作家萨特的小说成名作,也是他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萨特被誉为“一代知识分子的伟大榜样”,20世纪思想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长篇小说《恶心》是萨特的早期作品,获得过加缪的高度评价,也是他最近最满意的一本书,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日记体形式,情节不连贯,大概说的是一个名叫洛根丁的人在6年旅行后来到小城贝维尔市定居,准备有关18世纪一个侯爵的论文。在图书馆,他认识了一个按照字母名字阅读书籍的自修生。晚上经常去铁路工人餐厅消磨时光,总是听同一张唱片。每当他与老板娘厮混时,都会想起与他分手4年的情人,那个总是在企盼完美时刻的安妮。突然有一天,洛根丁发现最近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恶心。“存在是不必要的,存在就是在那儿,这是显而易见的。存在的东西出现着、彼此相逐相逢,但人们永远不解释它们……这公园、这城市、以及我本身,一切都在你面前浮动起来,于是你就想呕吐,这就是恶心……”世界是荒谬的,个体的存在和外部世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这就是存在主义的世界观。“恶心”——这就是人对这个世界的感觉。他终于明白,恶心就是被显露出来的存在——看来并不美好的存在。不过他还心存一线希望,安妮要来看他。但是安妮已变成一个笨重肥胖、心灰意懒的女人。他们之间似乎无话可说。洛根丁又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他周围那些心满意足的人是那么陌生。小说结尾,萨特让洛尔丁放弃了传记写作,回巴黎去了——这就是人的“自由选择”。恶心,是处于觉悟中的现代人对自身处境的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一种不适,一种醒悟,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一种对大众浑浑噩噩现状的背弃。最后自我拯救的方式是用“自由选择”的权力,去写一本书--在写作中获得解放。

论文格式太恶心

论文标准格式整理

1、题目

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2、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

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

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

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

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

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

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1、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

有的学校是学校安排有的是老师安排,具体情况还需根据自己所在学校而定。

3、论文格式的字体

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附录: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纸型及页边距

A4纸:297mm×210mm。

页边距

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左)25mm,翻口(右)20mm。

7、装订要求

先将目录、内容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等装订好,然后套装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论文封面之内(用胶水粘贴,订书钉不能露在封面外)。

从简要求

1、纸张与页面设置

(1)A4,纵向;

(2)页边距:上,下2cm,左侧,右侧2cm

2、页眉

(1)设置: (2)字体:统一使用汉语:小五号宋体。(3)分割线:3磅双线;(4)内容:××学院本科期末论文,居中。

3、页脚

内容:页码,居中。

4、论文基本内容与要求

(1)论文题目:单独成行,居中,日语:小2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8号;

(2)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居中,日语:小4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3)内容提要: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长度要求150字以上;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长度要求在100字左右;

(4)关键词:另起一行,日语:4号黑体,3-5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割,内容为小4号黑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12号;

(5)正文正文部分的要求如下:①正文部分与“关键词”行间空两行;②日语正文文字采用小四号宋体;英语正文文字采用Times New Roman 12号,标题日语采用四号黑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14号,每段首起空两格,倍行距;③段落间层次要分明,题号使用要规范。理工类专业毕业设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序号与层次要求;④文字要求:文字通顺,语言流畅,无错别字,无违反政治上的原则问题与言论,要采用计算机打印文稿;⑤图表要求:所有图表、线路图、流程图、程序框图、示意图等不准用徒手图,必须按国家规定的工作要求采用计算机或手工绘图,图表中的文字日语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号;图表编号要连续,如图1、图2等,表1、表2等;图的编号放在图的下方,表的编号放在表的上方,表的左右两边不能有边;⑥字数要求:一般不少于1500(按老师要求);⑦学年论文引用的观点、数据等要注明出处,一律采用尾注。

(6)注释注释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注释内容日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采用Times New Roman 9号。英语注释具体要求如下:①在文中要有引用标注,如×××[1];②如果重复出现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时,只注明作者的姓和引文所在页码(姓和页码之间加逗号);格式要求如下:[1](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2](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部分的要求如下:①与注释部分间空两行;②应列明期末论文参考的主要文献资料,“参考文献”采用五号黑体,参考文献内容日语、汉语采用小五号宋体,英语Times New Roman 号。参考文献的著录,按著录、题目、出版事项顺序排列,其格式为:期刊类:著者.题名[J].杂志名,年份,(期号)。书籍类:著者.书名[M].城市名:出版社,年份,页数。网络类:著者.题名[EB/OL].www.***.com.年-月-日。③英文作者超过3人写“et al”(斜体)。

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如下:[1](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英文句号)。[2](空两格)作者名(姓在前,名在后,姓与名之间用逗号分开,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英文句号。

请用office打开,如果没问题,就保存的时候存成2003的,我不信老师会用03版的office

你好!请用office打开,如果没问题,就保存的时候存成2003的,我不信老师会用03版的office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论文定稿以后,格式不太好看,按照学校的要求排版好论文,发现用word时间太久,如果很少使用某些功能,很多人找不到,在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需用论文排版工具,paperbye里面就有支持排版功能。

改论文格式恶心

态度好些,脸皮厚些,多问多问老师,师兄等,论文首先是格式,然后是综述,意义,方法,路线图等,内容靠自己了。论文格式要正确,对照学校的论文格式模板,注意空行,字体,空格,对齐,地图三要素,图表序号,错字,语言逻辑错误,重复字,最好熟练剪切粘贴复制,切换页面快捷键,通过替换查找重复的字体,标点等,要统一单位千米或公顷等,引用别人的话要认真改下降低查重。自动生成目录页码时,目录一二三级是否正确,小心隔页符出问题,导致页码出问题,页眉单双页不同文字问题也要注意,表格最好统一格式3条横线,表格线条要统一,表格中数量单位统一在右上角,不要出现在文中。外审致谢不要出现人名,参考文献统一格式,直接复制知网论文来源可能格式不统一。我也延期了,我格式出了问题,让外审老师以为我态度问题大,否则不会给我不同意答辩,好好改写,写论文少玩游戏和看小说,保持良好作息,加油。谢谢导师帮助延期半年答辩过了。

我又询问了上次的舍友,发现他竟然不会修改毕业论文格式,那我只好写篇文章啦。(样本量为1,不会概率100%,证明很有必要) 本文分两个部分,首先是整体格式设定,还没开始写的值得一看,会在后续调整中方便许多。 第二部分是格式问题修改,我现在经手过的问题都在在第二部分改正,如果有没包含到的欢迎随时问我。 现在解决了6个问题,我会随时补充,可以私聊告诉我。 第一部分:论文格式设定 每一级标题的设置用样式会很方便,这个内容建议在开始写之前设置好。 首先右键“标题1”,设置1级标题的样式,即大标题。选择“修改”。会看到如下界面设置黑体,4号,不加粗,在左下角格式中选段落,设置倍行距,前后缩进0。一级标题就设置好了,这个时候数字的格式还不是Times New Roman,但是不急,后面统一改。 我们同理设置二级标题和正文格式即可,设置好了再输入论文事倍功半!如同,格式就完成了。 下一步是自动目录 在引用中选最左边的目录,选择自动目录,就会生成如下目录再手动调一下格式就可以了,自动目录的好处是可以自动更新,自动生成,如果内容很多就很方便。 对了,由于目录页数是从正文开始的 ,所以要在正文前插入一个分节符。 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论文格式问题处理。 1.数字和英文为Times New Roman ctrl+H打开替换, 左下角更多点开后,格式中选择西文字体格式为Times New Roman,特殊格式在查找内容中插入任意数字/任意英文即可。 2.三线表 全选表格,在表格工具-设计-边框中选择:无边框,添加上框线、下框线,选择第一行,添加下框线。 结果如下: 3.复制来的论文不听话 在写论文的时候,难免引用很多别人的论文内容,这个时候复制来的内容很奇怪,如下解决方法是在图中位置半角-全角转换即可 4.论文引用问题 首先是论文很多如何引用,打开知网 选择所有你要引用的论文,选择导出与分析,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导出就可以了,这个时候,会发现[1]这种序号要去掉,方法是替换中:[^#]替换为啥都没有,[^#^#]替换为啥都没有,就可以了。 5.论文排序 格式要求论文按照字母排序,且中国的在前面,也很简单。 全选参考文献, 点击排序就可以了。 6.表格跨页 有时候表格要横跨两页,这个时候全选表格,在表格属性中选择允许跨页断行。 7.有待补充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会觉得特别无奈,而且自己也会觉得特别没劲吧。

感觉心里比较烦吧,因为对于这个毕业论文一窍不通,却要让人写心里会很烦的。

萨提亚家庭治疗论文格式

爱之书2 基本三角关系       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它的雏形。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成为了某个最初的,或基本的三角关系的一部分:父亲、母亲和孩子。在众多由我们参与构成的体系当中,它既是最先接纳我们的,同时也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而在这个基本三角关系当中,孩子既是改变的媒介,也是改变的体现者。 我们人类的本质属性就是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结合,正如人类胚胎的形成必须源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的相遇。根据萨提亚的理论,我们每个人都由相同的生命力量所组成;我们激活了生命,而不是创造了生命。萨提亚相信,人们具有内在的驱动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积极能量,也被称为生命力量,从身体上、情感上和精神上给我们以健康的推动,贯穿我们的整个生命。 上述有关普遍生命力量的观点来自这样一个前提: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所以,关于自我价值的问题决不是我们是否拥有它,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去体现它。自我价值永远植根于我们的心底,并不断挣扎着,希望被发现、被承认和被证实。 萨提亚关于人类发展的理论起始于人类胚胎形成的时刻,她认为这个时刻是一种独特的动态平衡,保持在稳定和变化之间。刚出生时,我们还处在阿尔法状态,即大脑右半球的自然状态。所有刺激信息都可以毫无遮拦地通过我们的感觉通道。这意味着我们在环境中十分脆弱,几乎没有任何保护。我们所吸纳的东西也许是混乱的,无法拼接在一起的碎片,以及养育的体验。在基本三角关系的情境中,我们所需要的哺育超越了生理上的生存需求,要能够让我们发展出更为完善的功能,成为具有意识的人类个体。 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婴儿的发展取决于其身体所预期具备的能力。我们的学习就是身体的学习。我们会从照看者的呼吸、触摸和运动中进行学习,而不只是通过他们的言语。与之相对,他们也会通过婴儿的咕哝、哭喊和活动揣度我们的需求和意愿。正是基于对这些经历和互动一所有被我们存储起来的东西一不加区别地积累,我们才形成了有关自我的意象。 面对每一个成员的不断成长和变化,整个家庭的发展和适应过程,既可能像一首与生命和谐一致的交响乐一样美好,也可能成为一场令人绝望的斗争,在痛苦和自我挣扎中不断被塑造,并最终发展为一个功能不良的家庭系统。 到三岁时,我们的言语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水平,足以影响我们对 世界的感知和互动。我们也许会对很多早年的学习体验开始产生怀疑。比如,设想一个经常看到母亲哭泣的小男孩。如果以非言语化的方式来理解这件事,他也许会感到这全是自己的过错。而一旦他发展出了语言能力,他可能会发现母亲的哭泣与他毫无关系,而是一些外部事件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在蹒跚学步时获得的经验,常常会持续巩固和强化自身的躯体感受。有时候,生活会不断重演我们早年所学到的东西。起初,我们所学到的一切都来自我们自身以外。它会影响我们的基因特质,并建立我们的生理基础、我们的某些易感倾向和独特性。 最开始时,我们需要外界来肯定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会将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传授给我们,肯定和否定围绕在我们周围数以千计的事件中的一些事件。正是从这里开始,我们了解到可以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怎样与别人打交道,可以预期从自己身上得到什么,以及人们对我们又抱有哪些期待。我们很快发展出了对周围环境的某种掌控能力,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和舒适。 就这样,当我们感觉脆弱时,我们发展了一些应对办法。我们如何学习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两个激活我们并成为我们父母的人。但是,他们在为人伴侣和为人父母之前,都做过那些准备工作呢? * 当他们第一次见到对方时,分别是多大的年龄? * 第一次见面之后,是什么使他们继续保持接触? * 有哪些说出来或是未曾言明的希望和梦想,是他们期待对方去实现的? * 他们各自学会了哪些家庭规则(应该、必须、做和不能做)? 一个共同的兴趣可能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萨提亚曾经说过,人们会在相似的基础上相聚在一起,在发现和尊重彼此差异的基础上得到成长。然而,这种尊重和成长并非是自动产生的。正是由于人们彼此之间存在着最初的希望,失望的情绪常常会歪曲实际所发生的一切。那些未能实现的梦想可能会引发一些自我怀疑、责备、冲突,有时甚至是暴力的内部或外部对话。或者,人们也可能会认为他们的梦想已经不再有存在的必要,床铺已经准备好,现在该是躺下的时候了。 当夫妻双方发现无法在对方身上实现自己的愿望时,孩子常常成为他们实现愿望的下一个目标,我们也许会将自已的配偶和孩子当做另一块试验田,尝试完善我们并不完美的生活。通常,我们会否认自己的梦想,但却期待我们的孩子能够代替我们去完成这些梦想。就这样,我们的愿望构成了我们的孩子如何感知和应对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投射的方式,生活得以自我完善。 作为抚育者,父母同时也会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在基本三角关系里,孩子们将学到有关安全,他们的身体,他们可爱的地方,以及他们爱的能力等家庭规则。家长们会期望,并且常常念叨他们的孩子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样的人,并在对某些行为表现出赞同的同时,对另外一些行为予以惩罚。在这种由三个人构成的学习情境中,孩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而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独特本质,则是在更早的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 就这样,当婴儿成长为儿童的时候,他们从在生存状态上对他人的依赖变成了在身份认同上对他人的依赖。从新生时对任何事物保持开放和接纳的状态,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如何去避免那些可能会带来痛苦的情景,包括别人的不赞成。最终他们将家庭规矩作为尺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如果他们遵从了这些规矩,他们会感到更可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照此发展下去,他们就培养了或是约束了自己作为人类的各个不同方面的独特本质。 孩子们需要家长的赞同,而家长则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健康和成功。自然的,父母教给他们孩子的,并不包括所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而只是他们所知道的最好的东西。在任一个时刻通常会有上百件事情同时发生,而父母只会对他们认为和孩子的学习关系重要的事情给予正性或负性的选择性注意。然后,孩子们会在基本三角关系这个最早的社会单元中学会这些知识,并在与他人交互的其他情境中重复这些知识,直到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区分的管理和应对。 就像一个没有意识到阅读重要性的孩子一样,没有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孩子同样会在生活中面临非常严峻的阻碍。低自尊会损害我们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如果不觉得我们天生就具有价值,我们将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求自己的目标,或是探索自己的意义。 正如前面所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处于怎样的状态,而不是我们是否拥有价值。隐藏在每一个防御性姿态和不一致反应背后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我价值感。它常常会提出相同的要求:“我只是想有人爱。”我们所有的关系——不论发生在家庭中、朋友与恋人之间、生意场上,还是其他任何地方一都是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之上。一旦某个事件引起我们质疑这种爱和信任是否真的存在,我们就会激活自己的生存反应。而隐藏在生存问题背后的通常却是这样一系列信条:其他人在掌管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应对生活;他们决定了我们的意义。 让我们来看一看由情境、自我以及其他人共同构成的生存模型: X 同样,我们也常常会认为别人正掌管着我们的自尊,决定我们的自我价值。而一旦我们接受了自我,也就等于我们承认自己都是有价值的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或是我们所有的行为都伟大非凡。事实并非如此。成为更加整合统一的人并不需要将个体本身与他们的行为等同起来。我们的工作是帮助人们进入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全新空间,在这里,任何行为都不再仅仅出于对生存的需求,而是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它意味着我们将不再说:“哦,我是多么愚蠢,我怎么可以做这样一件事!”而是说:“嗯,让我来仔细看看自己。也许我可以从所发生的事情中学到些什么。” 在达到这个自我接纳水平之后,我们就可以与他人联结起来。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喜欢别人所做的一切,或是每个人都崇敬我们的所作所为。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考虑了他人和自己双方各自情况的基础之上,对自己做出合适的评价。我们可以描述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判。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也就拥有了高度的信任,同时也让许多新的选择机会成为可能。 让我们再思考一下这个例子。一位丈夫下班之后回家,面对的是妻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精心准备的晚餐。而当他切开烤肉,说道:“这个肉硬了点。”妻子就立即跑回卧室痛哭了起来。 这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丈夫对于烤肉的评价如何激发了妻子的低自尊。妻子将丈夫的评论当做是对她自我价值的宣判,而那些拥有高自尊的人则可以将她的价值感与牛肉的烹饪状态区分开。 萨提亚在她的一首诗里对价值感进行了很好的描述: 我就是我 遍及整个世界,再没有一个人与我如此相似。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实可靠地属于我,因为那是我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的选择。 我拥有关于我的一切,我的身体,我的感觉,我的嘴,我的声音; 以及我所有的行动,不论它们是针对他人还是我自己。我拥有我的幻想,我的梦,我的希望,我的恐惧。 我拥有我所有的胜利和成功,所有的失败和错误。 因为我拥有全部的我,我可以变得与自己如此亲密无间。 通过这样做,我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来爱自己,并与自己友好相处。 我知道关于我的某些方面正在困扰着我,而其他一些方面并不为我所了解。 但是只要我友好地爱着自己,我都可以鼓励自己,并且充满希望地寻找解决困境和了解更多自我的方式。 在任何一个时刻,无论我怎样看和听,无论我说或做些什么,也无论我怎样思考和感觉,这些都是真实的我。 之后,如果发现某些我看、听、想和感受的部分已经不再适合,我将抛弃那些不再适应的部分,保留其佘,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取代我所丢弃的那些。 我可以看、听、感觉、思考、说和做。 我拥有这样的本领,可以生存,可以与他人亲近,可以具有生产力,还可以了解和动员这个世界上除我以外的人和物。 我拥有自己,并因此可以设计和管理自己。 我就是我,而这让我感觉良好。 重建自尊 接待一位来访者的时候,我们会知觉到来访者已经习得的经验,并基于我们的知觉来构建治疗性问题和干预方案。因此,在运用萨提亚模式时,最初的基本三角关系就成了支撑治疗过程的主要理念构架。过去的经历可能会持续影响到现在,而我们在自己家庭中学到的生存法则,并不总能在我们成年后进入的其他体系中良好地运作。因此,好的治疗必须检验这种代际传承下来的不良模式,从不同的视角(今时今日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并予以转化。因此,萨提亚将大部分的工作重点放在以下两个方面:更新人们的体验,并将他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或是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作为外部因素,治疗师是家庭系统发生改变的基本媒介。正因为如此,萨提亚模式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治疗师如何使用他或她自身。那些能够展现出高自尊的治疗师,往往能够照亮来访者探寻有效应对方式的道路。在接受每个个体独特性的同时,通过承认人类的相似性,以及通过产生特别的意义,帮助来访者强化他们对自我的感知,萨提亚流派的治疗师有效地影响着来访者。 萨提亚常常强调的一种方法,就是针对改变的“添加”概念。绝大部分从功能不良到适应良好的转变,都需要我们在已经存在或知晓的事物当中添加一些新的内容。这一概念在治疗的早期阶段通常十分重要,在来访者的感知这一方面尤其如此。 要想重建高自尊,我们需要让个体经历整个改变和转化的过程。过程是通往改变的唯一道路。过程当中包含了众多层面,从简单的1 一2—3序列,到仔细审视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以及对知觉、预期和感受的改变。充分意识并欣赏这一转化过程,是萨提亚方法的核心。 萨提亚坚持认为:无论年龄和所处环境如何,改变一一特别是内部的改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可能发生的。对于那些陷入困境并感到自己毫无希望的人来说,这一理念格外重要。积极的改变,通常会聚焦于人们的预期、知觉和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 如果我坚持一个己经无法再实现的期望,例如希望父亲可以在我年幼的时候陪我玩耍,那么这说明我仍旧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过去。这不能促进我的成长,或是实现自我完善。 只有放弃这一特定的期望,我才能够将自己的渴望聚焦到今时今日的情境中,并找到实现的方式。同样的方式也适用于处理愤怒或是伤害的情绪:我们可以仔细审视自己心中潜在的期望,并将这些期望加以更新,以此来修通这些感受。 外部的改变同样可能发生,这种改变表现在我们如何对外部事件做出反应。这并不意味着一旦我们有了某种特定的感受,就得立即否定它。我们也许会希望自己从来没有产生过某种特定的感受(“哦,我是多么微不足道!”),但是回避这种感受并不能消除它。 检验我们的外部反应,意味着承认我们的行为反应,而不担忧它们是好的或是坏的。即便那些令人厌恶的事件也具有特殊的价值:它们同样是我们内部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所有的感受,才能够对如何处理它们做出由衷的选择。 换句话说,在如何反应、应对和存在的问题上,我们拥有多种选择。我们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自尊水平息息相关。在低自尊水平下,我们会倾向于认为是某些“原因”决定了我们所能做出的反应。有时候,我们相信是某些事件让我们恼怒,但事实上,我们可选择的反应范围十分宽泛,从极端功能不良的反应,到能够带给我们理想行为和非常积极、富于成长性的精神状态的反应。诱因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反应。我们不但可以掌控对自己、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的情境所做出的解释,还可以掌控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对于这些感受的感受。这种能力可以让我们发生重大的转变,不再做环境、他人,或是我们自己的牺牲品,而是被赋予了力量,为自身和情绪担负起完全的责任。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内部资源,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仅仅维系生存的水平,转变为更好地应对,并最终形成更加健康的机能。 但是为什么我们总也不能让自己过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生活呢?萨提亚认为,这是由于我们对熟悉的感觉太过偏爱,而在大部分的内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会依靠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在我们能够改变这种状况之前,需要首先意识到这些自动化的模式。 低自尊 高自尊 我想要被爱 我正被自己和他人所爱 应对姿态:不一致的: 我将做任何事情(讨好) 我要让你感到内疚(责备) 我要从现实中分离出来(超理智) 我要否定现实(打岔) 应对姿态:一致的: 我会做最适合的事情 我尊重我们的差异性 你我都是整体当中的一部分 我接纳所处的环境 僵化的 评判性的 确证的 充权的 自信的 消极反应 积极响应 由家庭规则和“应该”所驱使 能够意识到多种选择和责任 通过外部定义 防御 压抑感受 停留在熟悉的环境中 接纳自我和他人 信任 诚实 接纳我们的感受、完整性和人性 愿意为不熟悉的事物冒险 关注过去;希望维持现状 关注现在,愿意改变即便是一个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习惯,当尝试去改变它的时候,大部分人仍然会感到极大的困难。而那些处于意识层面之下的自动化模式就更难改变了。它们是一些相对较小的外部突触,标志着大量隐藏在下面而不可见的,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信念和态度。 萨提亚由内而外审视着人们可能的选择: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早期经验激发了内部的生存法则,而他们现在仍然依据这些法则来行动。不幸的是,很多观察者常常只关注萨提亚极具特征的雕塑技术,或是对外部行动和改变的演示,而遗漏了萨提亚模式中这个原理。对于那些积极参与的来访者或是来自她演讲听众当中的志愿者,萨提亚会安排他们摆出某些姿势,以此来描绘某种情景。之后,她还会进一步请他们在给定的角色范围内继续保持互动。她拥有数不清的剧本来呈现不同的模式,而这种做法的效果常常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不论是参与者还是观众,都会逐渐深刻地认识到和重拾他们自己有价值的方面。 萨提亚的演示常常以戏剧作为开场,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接触到他们隐藏在认知水平之下的深层渴望。知道认知层面上的改变还不足以转变我们更深层的应对模式,萨提亚广泛地釆纳了经验性的模式。对她来说,直接的体验远比某种技术更具效力。而这些实践经验不但改变了萨提亚最初的实践方针,为她的治疗模式和人类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激发了组成她理论体系的大量元素。 在下一章,我们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们怎样表现他们的生存应对模式,萨提亚怎样将这些模式描绘为内部和外部姿态,以及我们可以怎样修正自己的旧有模式来实现表里一致的目标。

维琴尼亚•萨提亚(Virginia•Satir 1916—1988)是举世著名的心理治疗师和家庭治疗师,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意思是指家庭治疗是由她始创的,所以该治疗方法也以她的名字命名。 萨提亚模式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你不需要了解整体,光是它的部分你就可以用,而且很管用。 萨提亚模式与传统治疗模式的观点差异: 对于传统治疗师来说,心理治疗的公式是: 一个原因导致了一个结果,所以只要消除了这个原因,就解决了症状。 萨提亚模式则认为人是活在 环境、关系 中的(或说系统中)。所以,一个症状的出现,与人与他人、环境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其中,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经验到的各种关系,以及积压种应付方式,对这个人的一生影响最为重大。 萨提亚的治疗目标:一致性、高自我价值感 我们与生俱来就拥有生命力,具备独特性,具备自我价值。而我们从婴儿至长大成年的过程,为了生存,为了符合父母寄托到我们身上的要求、期望,为了得到他人的肯定。我们慢慢地、不自觉地、把家庭规条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以他人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 ,以应对姿态作为求生存的基本方式,以外在的财富、名望、权力等作为自己安全感的寄托——这样,就无形中降低了我们的自我价值,做想做的事。对此,萨提亚写下一首很美、很意味深远的小诗:                             五种自由  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自由地感觉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萨提亚把这样一种行为、生活的方式,称之为“一致性”。 萨提亚模式的几个重要概念和观点: 1、原生家庭——塑造我们的个性 “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对父母和世界有强烈的渴望———渴望被爱、渴望沟通。但是,这些渴望却并非都能一一满足,便被我们压抑起来。日积月累,连我们自己都已忽略的渴望,却成为我们不快乐的根源。” 未满足的期待: 人类存在必然拥有渴望,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包括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因着这些渴望,所以我们有期待,对自己的、对他人的、或来自他人的期待使我们感到痛苦,未被满足的期待使心灵遭受捆绑,这些期待无法被满足的原因可能是早年能力有限又无法自我肯定,亦无能力辨视理解一些问题事件的道理,因着时空演变,所以没有机会满足,而期待中有关「他人」的部分,多半与原生家庭的父母有关,有时这些期待可能与家庭规则有关。对于未满足的期待,我们可以怎么办? *放下那些尚未满足的期待。  *找出满足期待的其它替代方法。  *决定依然保有一个尚未满足的期待,考虑减少付出的代价。  *回到渴望的层次工作,找一个新的方法去拥有高的自我价值。  *为满足此未满足的期待工作。  当我们处理愈多未被满足的期待时,我们愈能够从期待的束缚中走出来,愈能感受到自由,而不是等待或被一堆应该、必须的规条压得喘不过气来。  萨提尔女士说人有三度诞生,第一度诞生是指发生于精卵结合之际;第二度诞生即我们实际上自子宫出生,第三度诞生则是在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形成之际。前二度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决定的,而第三度诞生,发生在当我们可以驾驭自己的生命,驾驭我们独特性发展的过程,并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2、自我价值——自尊的内在宣言 关于萨提亚的资料中有一篇《我对自尊的宣言》:“我是我自己。在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完全像我。我拥有我的幻想、梦想、希望和害怕。” 良好的自我价值感能够带来良好的个人行为以及家庭健康,负面的自我价值观则会导致个人的自我贬低以及家庭发展的困难。广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对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应以及根据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做出的对自己进一步的看法。很显然, 自我价值主要是一种主观评判,而且是后天可以培养的,萨提亚的目的是用来强调自我的本质重要性。 对自己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是与事实相符的),在心理学上,它是一种人格成熟的标志,对个人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是有利的: 在情绪方面,较容易拥有平和而愉悦的体验能力,对事件自主而灵活地选择应对,同时也能适当地释放压力。在沟通上,我们在珍视自己的同时,也能同样地珍视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需要同时也能洞察他人的需求,能够倾听对方并做出积极反应。对于家庭,我们会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独特性,从而建立平等信任的家庭关系;对于事业,坚固的自信心和清晰的人生目标,以及积极开发的心态,带来更多的成果机会。 3、五种家庭沟通模式——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所倡导的目标。这种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 讨好型(50%)的人忽略自己,内在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要让你高兴”之类的话。行为上则过度和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怜。 指责型(30%)的人则常常忽略他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都是你的错”,“你到底怎么搞的”是他们的口头语。究其内在经历,指责型的人通常孤单失败,但他们宁愿与别人隔绝保持权威。 超理智型(15%)的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举动合理化。而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有一种空虚和疏离感。 打岔型()的人则永远抓不着重点,习惯于插嘴和干扰,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他们内心焦虑、哀伤,精神状态混乱,没有归属感,不被人关照,还常被人误解。 判断一个人属于哪一类型,主要是依据他在亲密关系中什么样的姿态占了优势。 4、情绪释放——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 “家庭结构图”使人能够从家庭结构中寻找自我的动力源。对于初次画家庭图的学员来说,这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要素包括家庭成员的名字、出生年月、职业、沟通模式,并用3个以上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的性格。另外标出任何两人之间的关系疏密度,双实线代表十分好,单实线代表一般好,虚线代表不好,曲线代表十分不好。 “我们不能改变痛苦本身,但可以回到当时,改变痛苦对我们的影响。其实,不是咨询师帮助了案主,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案主自己看清了当时的情境,改变了看法,从而帮助了自己。” 5、雕塑的力量 为重建家庭互动模式,领导者可用 角色扮演 的方式将脑中所浮现的家庭画面呈现出来,她先在团体中找寻成员扮演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并且摆出在压力下相对应的姿态。 扮演者戴上角色的牌子,有时用绳子代表关系线,用距离表示内在关系的亲疏远近,加上扮演者运用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显现在姿态上及言语上,一幅强有而力的画面于是出现。 有时候不需要太多家庭中发生的故事,用雕塑就可以直接显现一个家庭的核心问题,而 当事人透过这样的画面,对于问题可以得到初步的领悟,加上身历其境, 当事人在其间的体会常是强烈且深刻的,对于长久以来忍受的问题,较愿意做出改变的承诺,或是做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对话,达到宣泄或重新练习的目的, 「改变」往往就很奇妙的发生了。 6、冰山理论——自我(self) 用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来解释,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期待未被满足而引起的。 “自我”(self )意味着非常灵性的那一部分,住在自己里面就意味着住在灵性、心智、情感以及身体的四个层面。常常会回到自己的内在,觉察自己的内在,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我灵性。比如说今天中午在餐厅的时候,一点钟了他们还在看菜单,我就有一点不耐烦了,嘿,我们来这儿干吗了。我于是就回到自己的内在,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耐烦,我在期待些什么?我发现自己其实是很想早点吃完饭以后出去走走,放松放松。就像这样。 7、内在资源及转化 萨提亚女士注重一个人的内在资源,来自原生家庭学习的特质及资源,无论是正向或负向的,都能够以新的学习来取代,新的学习不是向外找,而是整合个人内在的资源,这样的改变才可能且深刻长远。过去我们认定的负向特质之所以存在,其实有其功能及目的,如果无法看透这点,只想要去除之,很容易遭到抗拒;所以需要藉助内在其它特质来帮助它,也许是个提醒,也许给个思考,那么原来负向特质所隐含的正向成份才得以显现,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转化」。 家庭是一个系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  封闭系统的家庭特点: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低。交流间接、不清楚、不具体、不一致、阻碍发展。沟通方式通常为指责、讨论、超理智和打岔。规则隐蔽、过时、非人性化;人们需要适应已经确立的规则。结果:意外、混乱、破坏性与不合时宜。 开放系统的家庭特点: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高。交流直接、清楚、具体、一致、促进发展。沟通方式平等规则开放、顺应时代、人性化;有需要时规则就可以改变,有完全的自由可以评论任何事情。结果:与现实联系;符合时宜,有建设性。 封闭系统的家庭规则:自我价值次于权力和成就。行动受最高权力者的支配。变化受到抵制。 开放系统的家庭规则:自我价值是首要的,权力和成就是次要的。行动代表了一个人的信念。交流、系统和规则都彼此联系。 衡量系统是否开放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交流与规则是否允许每个成员的蓬勃发展。 家庭成员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处于不同的成长水平。也许有的人害怕人与人的不同,认为这是矛盾的原因。如果把家庭成员看作一块块积木,家庭生活就是用这一块块积木搭建各种有趣而稳固的事物,你会发现,家庭成员的差异越大,你能够搭建的有趣的事物越多,你从中获得的乐趣也越多。而且,不论是什么样的积木,你总能找到一些方法或使用一些工具使你所搭建的事物保持平衡稳定,并且保持稳定的方法还不止一种。(好的家庭环境是差异性和协同性共存)。 萨提亚治疗模式中应用到的一些技巧: 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

什么是家庭重塑? 家庭重塑提供一个机会,让人以长大后的认知能力与扩大的视野,来重新回顾儿时;成长过程与家庭历史。以形成更新的印象。 家庭重塑的步骤: 步骤一: 由主角将之前画好的家庭图,描述一下。回顾主角的生活历程,并将当前的问题、家庭模式、过去的事件,以及影响主角发展的人物之间建立一些重要的联结。(如何画家庭图,请参照16页) 步骤二: 引导者与主角确认课题。课程中,案例的课题是: “与。。。的关系变好,最起码是让对方有察觉或体会到的“关系好”” 引导者有问到几个具体的问题,以确认主角心目中的“关系好”的标准 “那怎么样才可以让。。。体会到“彼此的关系变好了”” 主角给出的答案: 1)  “不再指责”; 2)“给。。。一个拥抱,可以和其坐下来聊天,对其说“辛苦了”” 3)他做的事情和说的话,不批判 4)在心底里愿意与其亲近,而不是嫌弃 步骤三: 引导者引导主角谈一下, 1) 对。。。的描述 (好的习惯和不好的习惯):用一些形容词,比如:挑剔、爱唠叨等; 2)对自己的描述:同样用些形容词,比如:好强、能干、挑剔。。。 3)对自己其他重要家庭成员的描述:同样用形容词。 步骤四:找伙伴来扮演角色。找纸写下形容词。比如:自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邀请角色扮演者将标有角色名帖的戴在身上。而自己将自我特质戴在身上。 引导者就可以让主角去选择并邀请工作坊中的其他参与者来扮演在他(她)童年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亲戚和其他人物。演员通常包括主角,一位主角的代言人(这样主角就可以在角色扮演的过程当中观察他或是她自己了),引导者(或是一组引导者),以及扮演主角的兄弟姐妹、父母、祖父母及其他重要人物形象和/或资源的人。 萨提亚相信,考虑到我们具有普遍的联结性,任何人都可以扮演任何角色。然而,重要的一点是让主角挑选出人来扮演自己的家庭成员或其他重要人物,通过戏剧的形式来展现家庭的动力性结构。最初,挑选角色扮演者的过程同样可以帮助主角看到,家庭成员们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在竭尽所能地让他们自己过上最好的生活。 作为小组的成员,参与者们不论是接受主角的邀请,还是给予拒绝,都应该得到鼓励。接受邀请的人就此拥有了一个“进入角色”的机会——各自融入到他们将要扮演的特定家庭成员的形象当中去。这是通过让自己熟悉各自的形容词和应对姿态,并聆听关于其他成员和共同生活环境的描述来实现的。除此以外,我们并不需要再做其他的事情来保证每一个角色都做好了重塑的准备。 步骤五: 原生家庭图。(如果组成图像,高低远近,来将家庭成员排位置。次处由主角自己定义。)然后,引导者引领主角从不同角度来看看原生家庭图。“绕一圈,你感受到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步骤六: 访问原生家庭每一个扮演者,在这样的位置图中,感受如何?你想对谁说什么?同时,采访主角,联想到其他家庭成员的感受,回顾一下生活,自己有什么方面的所作所为? 如果这个时候,用一个 比较容易的方式或者肢体语言来回应对方,如何来回应? 最后问到自己,让“自我”扮演者对自己说一句话。 最后将真正的自己,放在刚才那个“自我”站的位置上,感受一下。。 步骤七:父亲的原生家庭,摆图。同上步骤。采访每个人。 步骤八:母亲的原生家庭,摆图。同上步骤,采访每个人。 步骤九:将两个原生家庭链接。角色扮演者自由摆图。主角自己进入,找到合适的位置。 步骤十:每个人访谈。谈自己的感受以及对主角送一句话。 最后角色扮演者摘帽子。 引导者询问主角,现在重新审视一下,一开始写给自己的描述语,对于增进与。。。的关系这一课题,哪些特质需要继续保留,而哪些就不需要了。 家庭重塑之我观: 1)人很多时候是站在自我的视角去看待事情。或许第三只眼看世界,会多一份对他人(特别是重要亲密关系之人)的理解;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期望(包括对自己以及自己对重要他人的期望);看到自己的期望后,是有选择的去作为(比如是不是可以转化对他人的期望) 2)你就是自己的重要资源。向内求,觉察自己,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内在汩汩源泉的力量。 3)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特别是自己身边的重要亲密他人。彼此的遇见,无论完美与否,都是一份美好,都给自己的生命带来了一份独特的资源,如果你愿意去挖掘的话。感恩遇见。 最后以萨提亚提到的五种自由,共勉之: 1)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该如何看、如何听 2)自由地说出你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3)自由地感受你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4)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的 5)自由地根据自己想法去冒险,来代替总是选择安全妥当这一条路,不敢兴风作浪摇晃一下自己的船。

理工科论文查重真恶心

网友们觉得即使这样高端的人才,他们在论文方面也会存在这样的造假问题,而且是这样高技术的造假,真是令人砸舌。

遭到了网友极力的吐槽。至于这个乱象,是因为很多毕业生为了方便,自己不思考,盗用别人的劳动成果。

建议你将别人论文里的语句变化错词,按照自己理解的来写,整个段落可以参考不同的文献重组语句,我要诊断只抄一篇论文,不要大规模的复制粘贴,要么加上也用,从查重系统的原理出发,将文章重复率高的地方插上空格,然后将空格字间距调到最小,插入文档法,将某些参考也用来的文字,通过word文档的形式插入到论文中,查重论文的格式选择word格式。

这一切就是命了,既然你当初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选择去上网查,就要知道很有可能会跟别人查处,难受是肯定的,毕竟这关乎的挺重要,但这既然是你已经选择了,你只能去承受它,再苦再累你也不能说什么,毕竟这是你自己选择的道路。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