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8:15:23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毕业论文

谈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细胞形态的影响论文

脑缺血属中风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及高致残率的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迄今为止,国内外在治疗脑缺血及其后遗症方面还缺少有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循证医学表明,中医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有一定优势。当前大量研究集中在中药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而脑缺血后的功能恢复是一个较长时间过程,目前对其进行较长时间观察的研究较少。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的补阳还五汤,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的经典名方,该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但其促神经功能恢复机制还需进一步阐明。本文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探讨了补阳还五汤较长时间多时间点对其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以期为治疗缺血性脑中风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

1. 1 动物健康雄性SD 大鼠189 只,SPF 级,体重260 ~ 280 g,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许可证号SCXK( 湘) 2009-0004,动物合格证号004535。

1. 2 药物补阳还五汤处方来源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按原方组成: 黄芪120 g,赤芍4. 5 g,川芎3 g,归尾6 g,干地龙3 g,红花3 g,桃仁3 g,药材经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鉴定均符合《中国药典》2005 年版标准。补阳还五汤药剂制备: 饮片先用清水浸泡30 min,第一煎加药材及5 倍体积双蒸水,煎煮60min,二煎5 倍体积双蒸水,煎煮60 min,两煎混匀,浓缩至含生药2 g·mL - 1,冷藏待用。

1. 3 试剂10% 水合氯醛( 扬州市奥鑫助剂厂) ,多聚甲醛( 长沙市锦华化工有限公司) ,TTC( 红四氮唑,Sigma 公司) 。

1. 4 仪器Bx51 光学显微镜及IPP5. 1 图像分析系统( 日本Olympus) ,FA 型电子天平( 上海台之衡电子衡器有限公司) ,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 上海玻璃仪器一厂) ,Finesse 325 型石蜡切片机( 英国Shando) 。

2 方法

2. 1 分组与给药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组,每组63 只,每组动物又分3 个时间点,即分别于首次给药后7, 14, 21 d 处死,每个时间点21 只动物。补阳还五汤组动物于术后2 h后开始给药,给药剂量为5 g·kg - 1·d - 1,每日ig 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动物均给予等体积蒸馏水。

2. 2 模型制备与评价参照文献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复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10% 水合氯醛( 3. 5 mL·kg - 1 ) ip 麻醉,取颈正中切口长约3cm,逐层分离,结扎颈外动脉,夹闭颈内动脉、再结扎颈总动脉,于颈总动脉充盈分叉部下方约4 mm处将一长为4 cm 直径为0. 26 mm 的尼龙鱼线插入颈内动脉,直到遇到轻微阻力为止,固定尼龙线,缝合切口。假手术组仅切开皮肤、分离左侧颈总动脉后随即缝合。术后将动物置于放有清洁垫料的饲养盒内,自由饮水、进食。动物清醒2 h 后参照Longa及Bederson的5 分制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分值在1 ~ 3 分者入组。0 分: 无神经损伤症状; 1 分: 不能完全伸展对侧前爪; 2 分: 向对侧转圈; 3 分: 向对侧倾倒; 4 分: 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反之亦然。不纳入标准: 评分低于1 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 HE 染色无脑缺血病理改变; 未到时间点死亡。死亡等不足动物时随机替补。

2. 3 指标检测

2. 3. 1 TTC 染色测脑梗死面积比每组每个时间点5 只大鼠, 10% 水合氯醛麻醉后,断头取大脑,置于- 20 ℃ 冷冻20 min 后,自额极每隔2 mm 切1片。第1 刀在脑前极与视交叉连线中点处; 第2 刀在视交叉部位; 第3 刀在漏斗柄部位; 第4 刀在漏斗柄与后叶尾极之间,共A,B,C,D,E 5 片。用2%的红四氮唑染色,37 ℃下避光30 min,正常组织呈深红色,而梗死组织则为白色。拍照后选最大缺血断面C 片梗死面积,运用Image-Pro Express 图像分析系统扫描计算,取梗死面积占C 片大脑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为消除梗死侧大脑半球因脑水肿造成的误差,按Swanson 方法进行校正后计算C 片梗死面积百分比( IS) 。IS = ( S1 - Sr) /2S1 × 100%S1: C 片健侧总面积; Sr: C 片患侧非梗死区面积。

2. 3. 2 神经功能评分每组每个时间点10 只大鼠,于术后2 h 及动物处死前1 h 进行神经功能评分。

2. 3. 3 HE 染色观察海马、皮质组织病理学变化每组每个时间点6 只。同2. 3. 1 取大脑后4% 多聚甲醛固定24 h,梯度乙醇脱水,常规石蜡包埋,脑冠状连续切片( 片厚5 μm) ,取含海马切片贴于载玻片上,随后HE 染色,光镜下观察比较各组大鼠左侧海马、皮质组织细胞形态病理学改变。

2. 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珋x ± s 表示,应用SPSS 19. 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 05 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 1 各组脑梗死面积比较通过TTC 染色,假手术组着色比较均匀,为深红色; 7, 14, 21 d 模型组与补阳还五汤组染色不均匀,局部梗死区为白色,梗死部位在缺血侧顶叶大脑皮质、海马周围。梗死面积分析显示,模型组和补阳还五汤组随时间点后延脑梗死面积均逐渐缩小( P < 0. 05) ; 且7, 14, 21 d 补阳还五汤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同时相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3. 2 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情况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为0 分; 补阳还五汤组各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均较同时相模型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3. 3 各组海马、皮质组织细胞形态学变化

3. 3. 1 海马假手术组海马细胞形态正常,细胞轮廓清晰可见,细胞核染色均匀,细胞排列整齐,间质着色均匀。7,14,21 d 模型组海马神经细胞皱缩,出现细胞核固缩,核边集严重,细胞内有空泡,细胞形态由椭圆形变成梭形、三角形,细胞间间距增大,间质染色稀疏,有空洞。7, 14, 21 d 补阳还五汤组海马细胞空泡样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排列较模型组整齐。7,14 d 补阳还五汤组仍存在少量核深染及空泡样改变细胞,但21 d 补阳还五汤组海马细胞形态接近假手术组。

3. 3. 2 皮质假手术组皮质细胞形态正常,边缘清晰,排列整齐,形态完整,胞核着色均匀,细胞间质染色均匀。7,14,21 d 模型组缺血细胞呈空泡样坏死,细胞形态丧失,细胞间间隙增大,染色变浅,呈网状改变; 残存细胞其体积缩小、细胞核固缩深染、细胞边界不清。补阳还五汤组各时间点皮质细胞空泡样细胞较同时间相模型组明显减少,细胞形态明显改善,细胞排列整齐,神经细胞核较清晰,细胞间隙染色较均匀。

4 讨论

局灶性脑缺血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的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相应区域脑梗死性坏死,大量神经元丧失,而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体征,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目前西医治疗脑缺血的主要方法包括溶栓、抗凝、降纤、扩血管、高压氧、介入治疗等,还有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的基因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等。这些治疗方法中除了超早期( 发病3 h 内)溶栓治疗有效率高达21% ~ 93%,其他疗法效果并不确定。而且溶栓治疗因其严格的时间窗,意味着只有不到5% 的病人有机会进行这一治疗。因此,缺血性脑中风的病人约80% 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神经功能缺损。

典型的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可按照病程分为3 期。第1 期急性期,脑卒中后1 个月内; 第2 期恢复期,脑卒中后2 ~ 6 个月内; 第3 期后遗症期,脑卒中6 个月后。补阳还五汤主要用于脑缺血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治疗,是治疗脑缺血后遗症的首选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因此在动物实验中我们观察的时间点最长达到缺血后21 d,这相当于人脑缺血后遗症期。本实验研究中,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能促进脑缺血后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有学者认为与促血管生成、扩血管、抗凝、溶栓等改善脑缺血局部微循环,减轻脑水肿及氧自由基损伤,保护脑组织,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本实验室及国内其他实验室研究表明补阳还五汤能促进缺血后脑内神经干细胞增殖、迁移、分化,可能也是其促进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机制之一。通过比较各组动物脑梗死面积比,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各时间点分别较同时间相模型组脑梗死面积明显缩小。可能的原因有: 其一,补阳还五汤在脑缺血急性期起脑保护作用,抑制了大量神经元死亡与凋亡导致梗死面积变小; 其二,补阳还五汤促进缺血后脑组织再生、修复、代偿,而导致梗死面积较相应的模型组缩小; 二者也可能兼而有之。另外,通过比较补阳还五汤组与模型组缺血后海马、皮质组织学改变,结果表明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细胞形态与排列,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组织修复。

总之,本研究证实了补阳还五汤具有降低脑缺血神经功能评分、减小脑梗死面积、改善脑组织细胞形态与排列的脑保护作用,为该药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

周先生,男,68岁。2009年冬,中风引起左瘫失语,医院治疗两月出院,左侧肢体皮肤麻木不仁已两年,其脉细涩,舌红两边有紫斑。

方用生黄芪60克,归尾15克,赤芍15克,地龙10克,川芎10,桃仁10克,红花6克。连服20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周身麻痹好转,仅感手指头麻木,守原方十剂而瘥。

中风后遗症在西医方面目前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的麻木,乃气血瘀阻脉络所致。治当通经活络,治疗秉“血虚不仁,气虚不用”的原则,取阳生阴长之意;引诸药走于肌表。

王氏补阳还五汤,凡因气血郁阻所引起的肌肤不仁,及中风偏瘫有药到病除之功。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经典方剂,具有益气活血化瘀的作用。名方是由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创立的。他将此方应用于中风偏瘫后遗症的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他将其记录在医学专著《医林纠误》中,成为后世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常用方剂。经过众多中医科学家的临床应用,发现补阳还五汤不仅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有效,在治疗其他疾病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和红花组成。其中,黄芪为君药,用量最大。黄芪温和甘甜。归脾肺经具有健脾益肺的功能,可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气血代谢,加强脾胃运化能力,生成精气。而且黄芪还能补肺,能增强肺的治结力,使精气通过肺的治结力输送到全身。因为创立这个方子的王清任认为,中风后偏瘫的症状是由于精气不足、气血瘀滞、瘀血阻络所致,所以用大剂量黄芪补气。 当归尾,臣药,当归尾,是当归较细的一面,称为尾。中医认为当归尾具有更强的活血作用,还能补血;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作用;川芎行气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这四种都是增强当归尾活血功能的佐药。地龙也是一种佐药,擅长活血通络,可以帮助黄芪的气扩散到全身的经络,也有助于消除堵塞经络的瘀血。总之,补阳还五汤针对中风后气虚血瘀、经络不通、肢体瘫痪的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并不是一方只能治一病。中医临床方药主要在于辨证论治。所谓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四诊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总结成一个证型。中医认为,证型基本相同,可以同方同治。因此,补阳还五汤作为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可以通过补阳还五汤加减进行临床治疗。而且临床应用表明,补阳还五汤用于治疗冠心病、脑损伤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面瘫引起的面瘫、高血压、肺心病、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根据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证,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疾病一定要辨证论治,而不是说这些疾病可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中医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后鉴别是否属于气虚血瘀证。#哆咖医生超能团#

少腹逐瘀汤治疗痛经的论文研究

痛经中医辨证论治及方药治法?

在日常生活中痛经是很常见的,虽然引起痛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治疗痛经的方法也是非常多的,中医与西医对于痛经的治疗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不过中医与西医对于痛经讲究了不同的治疗原则,那么痛经的中医治疗的原则是什么呢?

中医对于痛经的治疗原则讲究的是辩证施治,对于不同类型的痛经会用到不同的药物,做到了真正的针对性治疗,如肝郁气滞型的痛经患者,会有经血色暗淡有血块、乳房闷胀、经期或者是经前有小腹部胀痛、月经量或多或少等症状,这类的患者可以得生丹或者是加味逍遥丸又或者是七制香附丸等,主要是起到了疏肝理气的作用。

如果是寒湿瘀滞型的痛经患者,在月经期间或者是经前的时候有小腹部冷痛、绞痛,同时伴随着有形寒肢冷、恶心呕吐的症状,严重的话还会有四肢冰冷、面色苍白以及月经量少质稠、舌质暗以及苔白腻等症状,这类的患者可以服用女金丹以及艾附暖宫丸等,起到了温经散寒的作用。

除此之外对于气血亏虚型的痛经患者,在月经期间的时候会有小腹部隐痛、坠痛,同时伴随着有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苍白、月经色暗淡质稀并且月经量少,还有舌质淡苔白等症状,这类的痛经患者可以服用八珍益母丸或者是乌鸡白凤丸,主要是起到了补气养血的作用。

痛经的中医治疗原则是辩证施治,也就是对于不同类型的痛经患者,要使用不同的中药来治疗,这样才能使痛经得到彻底性的治愈,不过在服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听从医生的叮嘱,千万不可擅自盲目的服用。

继发性痛经会痛几天?

痛经的种类也是有很多的,有的人就属于继发性痛经,那么一般情况下,继发性痛经会痛几天呢?

一般情况下,痛经通常发生在月经的前两天,大部分发生在月经前12小时内,而在月经的第一天,疼痛更加剧烈,接下来的2~3天后,疼痛会发生慢慢减少。然而,也有一些女性的痛经将持续到月经期为止。

痛经的程度有一些差异。在一些女性中,在月经的第2天至第3天,疼痛可以缓解,痛经的程度相对温和。很多朋友都觉得痛经已经持续了3天左右。但是,如果痛经的程度很严重,即使在月经的第4天,你仍会感到疼痛,有的会持续到月经干净,疼痛会消退。这种类型的痛经持续时间更长。

从月经来看,有些女性在月经第三天就会清洁。有些女性在5天后会保持清洁。有些女性需要等待7天才能保持清洁。痛经的持续时间有时会消失,直到月经结束。因此,痛经一般会疼痛几天,由于个体差异,不可能一概而论。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痛剧昏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以月经初潮1~2年开始发病的青年妇女为多见。

【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常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立法:理气化瘀止痛。

主方: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加减: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暗,质稠粘,为肝郁化热象,当佐以清泄肝热,上方加栀子、夏枯草、益母草等;若肝郁伐牌,证见胸闷,食少者,加炒白术、陈皮、茯苓;若痛甚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上方加吴萸、黄连、生姜,以和胃降逆:若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加川样子、柴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瘦软+小便清长:舌苦白润,脉沉。

立法:温经暖宫止痛。

主方:温经汤(《金匮要略》),加附子、艾叶、小茴香。

加减:若手足不温,面色青白,舌质淡嫩,宜去麦冬、阿胶,以其阴柔碍阳滞血。

(2)寒湿凝滞

临床表现: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畏寒身疼,菩白腻,脉沉紧,立法: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主方: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苍术、茯苓。

加减:痛甚而厥,证见手足不温或冷汗淋漓,为寒邪凝闭阳气之象.宜于方中加附子、细辛,温壮阳气而运血行。

3.湿热下注

临床表现: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低胀痛,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平时少腹时痛,经来疼痛加剧,低热起伏,带下黄稠,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而腻·脉弦数或糯数。

立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瘤。

主方: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加减:若兼有月经不调或带下异常者,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或小腹及阴部空坠,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纳少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立法:益气补血止痛,

主方: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加减:血虚肝郁,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上方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台乌药;血虚甚,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兼肾虚,腰腿疫软者,加丝子、续断、桑寄生.

5.肝肾虚损

临床表现:经居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瘦胀,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潮热,耳鸣,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立法:益肾养肝止痛。

主方:调肝汤(K傅青主女科》).

加威:痛及腰骶,加续断、杜仲;尿频清长,加益智仁、桑螵蛸、菟丝子;兼少腹两侧或两胁胀痛,乃挟肝郁所致,宜佐以调气,上方加川楝子、延胡索,或加小茴香,橘核、郁金等。

【其它疗法】

1.体针

取穴关元、中极,次髎,地机、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实证用泻法,留针15~20分钟。

2.耳针

取子宫、内分泌、交感、肾穴,每次选2~4穴,用中、强刺激,留针15~20分钟,或用耳穴埋针。

3.穴位敷贴痛经药

痛经膏主药为丁香,白芷、生草乌、生川乌、川椒、川芎、麝香等加入皮肤渗透剂。有活血止痛,温经散寒,祛瘀开窍等作用。于月经来潮时或经前腹痛时+进行穴位(气海、子宫、三阴交)敷贴。

4.单方、验方

(1)云南白药,每次2丸,每日4次。

(2)伤科七厘散,每次1支,每日2~3次,于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

(3)田三七末2~3克·经前或经痛时温开水送服,每日1~2次。

炒艾叶9克,加红糖,用开水煎煮数沸后温服。功效:温经散寒。治疗小腹冷痛的痛经。

少腹逐瘀汤一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全方由当归、没药、赤芍、川芎、元胡、五灵脂、蒲黄、小茴香、炮姜、官桂组成。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有寒(宫寒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少腹逐瘀颗粒 慢性盆腔炎 少腹逐瘀汤一方由清代名医王清任首创,见载于《医林改错》。全方由当归、没药、赤芍、川芎、元胡、五灵脂、蒲黄、小茴香、炮姜、官桂组成。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血瘀有寒(宫寒血瘀)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该方自问世以来,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肯定。经过近200年的临床应用,发现该方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只要是因“寒”和“瘀”引起的各种病症如痛经、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肌瘤、习惯性流产、不孕症等,用之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该方长期以来一直以汤剂的方式被使用虽然后来出现了丸剂,但仍然存在有效成分不能充分保留和应用不便的弊端。鉴此,北京北卫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紫辰宣医药经营有限公司自1992年起委托数家全国权威医疗、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药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成功开发出了应用性强的颗粒剂剂型供临床使用。现将研究结果摘要综合报道如下: 1、痛经 痛经是妇科最常见的病症,据统计约有30%~70%的妇女患过不同程度的痛经。中医认为该病主因风冷寒邪客于胞宫,使冲任气血失调,瘀阻胞宫,导致行经疼痛者居多。故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时少腹剧烈疼痛。其寒凝血瘀的病理机制与现代医学相吻合。据中医诊断标准,少腹寒凝血瘀证其主症:主要见于经期、或经前、经后(一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部疼痛。此症可见:①红色、黯红、有块;②形寒肢冷;③面色苍白。由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凤荣教授用少腹逐瘀丸和少腹逐瘀颗粒剂分别治疗少腹寒凝血瘀症,痛经各30例,效果良好,少腹逐瘀颗粒剂与丸剂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其总有效率,分别为 和,颗粒组明显高于丸剂组,Ridi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疗效相近。在上述临床验证过程中,同时为患者做了经血肿PGF2含量有明显降低,结果显示颗粒组与丸剂组治疗前后的变化显著,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p﹤,说明治疗前后PGF2含量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赵素云主任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痛经30例,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100%。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竹兰等用少腹逐瘀颗粒剂和胶囊剂共治疗痛经100例,两组均有明显疗效,颗粒组痊显,胶囊剂组痊显率55%,颗粒组与胶囊剂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颗粒剂组优于胶囊剂组。 2、月经不调 月经过少 辽宁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国凤荣教授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月经过少30例,痊愈2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取得良好效果。另有济南市中医医院用少腹逐瘀颗粒和少腹逐瘀胶囊治疗月经量少60例,结果的对比观察,颗粒组30例,总有效率,胶囊组60例,总有效率,二组卡方检验,P﹥,表明少腹逐瘀颗粒组和少腹逐瘀胶囊组均有明显疗效,颗粒组优于胶囊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月经后期 济南市中心医院用少腹逐瘀颗粒和少腹逐瘀胶囊治疗月经后期合计90例,颗粒组30例,总有效率为,胶囊组60例,总有效率为, 均有较好疗效,颗粒组疗效优于胶囊组。 3 、慢性盆腔炎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急性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效果尚好,但慢性盆腔炎应用抗生素疗效不满意。慢性病变者主要表现出寒湿凝滞或虚寒征象。症见少腹隐痛,腰骶部酸痛,小腹冷痛。劳累或经前,或经期加重,遇冷亦加重。盆腔检查发现子宫活动度有轻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可触及增厚或条索状物,轻压则痛。脉象沉涩或细弦。实验室检查宫寒血淤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之均较正常人增大,说明这类病人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程度,红细胞内粘度与刚性异常。服用本方后,能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说明本方可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症症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黄承才用本方治疗宫寒血淤型慢性盆腔炎118例,总有效率为。同时于治疗前后做了5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的检查比较。结果表明,本方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前后对比,与正常组对比,均有较显著差异。 4、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指子宫内膜生长于宫腔以外的位置,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祖国医学中属于“痛经”,“症瘕”,“不孕”范畴。瘀血是内膜异位症的病理性质,而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本病如发生于卵巢,则可形成临床所见的巧克力囊肿,临床表现只要是腰骶部疼痛不适,又进行性加重之痛经,且多为继发性痛经,严重者亦可伴有月经先后无定期,妇科检查子宫呈后倾位,可稍增大、活动差,盆腔可及触痛性结节,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可触及囊性包快,活动度差。结合B超多能作出诊断,陈氏以本方为主治疗巧克力囊肿47例,总有效率达;黄氏以此方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 。 5、卵巢囊肿 卵巢肿物多无明显症状,如囊肿大者可有腹部增大及腹胀等表现,如卵巢囊肿直径小于5cm者,多位B超下发现,本病在祖国医学中系“症瘕”范畴。以气滞血淤为主要病机,或兼湿热,或兼寒凝,故临床治疗以理气活血化瘀消症除症瘕为主。孟氏以此方为主治疗卵巢囊肿121例,总有效率为。李氏易本方为主治疗50例,治愈率为92%。 6、子宫肌瘤 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在祖国医学中子宫肌瘤属症瘕范畴,主要成因乃胞宫受寒邪所侵,气血瘀结,脉络不畅所致,治则为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及温经散寒。何氏以此方为主治疗子宫肌瘤32例,总有效率为。付氏以此方为主治疗49例,治愈12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为 。周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4例,治愈8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 7、功能性子宫出血 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常见病,是由于神经内分泌机能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长短不一,经期延长,经量过多或不规律阴道出血。中医认为此病系崩漏,是由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而致,治当化瘀行血,以求止血。沙氏以此方为主治愈崩漏1例,高氏以此方为主治愈崩漏2例,均取得良好疗效。田氏以此方为主治愈崩漏32例,取得良好效果。井氏以此方为主治疗无排卵型宫血60例,治愈45例,显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 8、习惯性流产 是指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3次以上者,,每次流产多发生于同一妊娠月份,其临床经过与一般流产相同。祖国医学称此为滑胎,多为瘀阻胞宫,新血不生,胎失所养,故屡孕屡滑。赵氏用此方治疗习惯性流产200例,治疗后足月顺产178例,无效22例。 9、不孕症 症见平素少腹冷感,经期加重,喜暖怕冷,白带较多,舌质淡,或有瘀点,脉沉弱。此为寒凝血滞,闭阻胞宫之不孕症,祖国医学为之“宫寒不孕”。张氏以此方为主治疗此症70例,60例成功。沙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例获成功。 10、人流术 药流术后,中起因产后不规律阴道出血,人流术后所引起的不规律阴道出血,除外宫腔残留后,考虑为局部创面修复不良所致,可使用此方活血化瘀消结法促使子宫收缩达到止血目的。张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09例人流术后出血不净,总有效率。药物流产后不规则阴道出血多由于蜕膜不能一次性剥脱所致,应用此方能达到活血化瘀,促进宫缩,可达到止血目的,王氏以此方为主治疗12例药流术后出血,均取得满意疗效。此方同样可应用于中期引产后阴道出血。 此药传统多用于痛经、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经过近代临床研究实践对妇女的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不孕症又肯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少腹逐瘀汤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应用频多,其确切疗效是肯定的,目前应用现代科学工艺研制出少腹逐瘀颗粒,其剂量小、便于携带、保存和服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承才,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宫寒血瘀型慢性盆腔炎118例。北京中医杂志,1989,(3):26 (2)陈芳,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47例。吉林中医药,1994,(2):28 (3)黄崇巧。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28例。云南中医杂志,1994,15(6):7 (4)孟庆梅。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卵巢囊肿121例。山西中医,1996,12(5):18 (5)李一冰。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卵巢囊肿50例。新中医,1995,27(8):40 (6)何增富。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寒凝血瘀型32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1998。19(2):27 (7)付萍。少腹逐瘀汤合鳖甲丸加减治疗子宫肌瘤。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5。19(4):42 (8)周容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子宫肌瘤14例。北京中医杂志,1987,(5):34 (9)沙铁英。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上的应用。内蒙古中医药,1989,(2):33 (10)高金杰,少腹逐瘀汤对妇科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经验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8,15(1):41 (11)田建荣。少腹逐瘀汤治疗子宫出血32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6(6):.380 (12)井国庆,少腹逐瘀汤治疗无排卵型功血60例疗效观察,内蒙古中医药,1994,13(4):13 (13)赵廷楼。逐瘀法治疗滑胎20例。辽宁中医杂志,1986,(9):26 (14)张衍德。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不孕症70例,广明中医,1998,(5):25 (15)张凤岭。少腹逐瘀汤加味治疗人工流术后出血不净109例。天津中医,1997。14(1):24 (16)王飞尔 ,少腹逐瘀汤治疗“药流”后出血,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6,(4):31

中风针刺治疗研究论文

疼痛学论文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作者蒋晓林。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偏振光照射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l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加偏振光照射治疗......如有需要请回复邮箱,为您免费发送。

陈丽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瘦素抵抗参与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及肾病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潜力,与胰岛素抵抗相互关联。

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未曾昏仆但以半身不遂、口㖞为主症。 中风在西医学中属脑血管疾患,常见有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供血不足(TIA发作)等。 本病产生机理颇为复杂,产生原因多与风、火、痰、虚、瘀五大因素有关,且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加之忧思恼怒、劳累过度,以致风火相煽,心火暴盛,肝阳上逆。或因饮食不调,暴食肥甘以致脾虚痰热,化火生风,蒙蔽清窍致上实下虚,阴阳不能维系的危急之候。急症期过后,气血瘀滞,经脉不通,经筋拘挛而导致偏瘫久治不愈。 临床按其部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及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情较轻,多为头晕、手足麻木、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情危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舌强失语、面赤气粗、半身不遂,此为闭证;更有甚者,口开目合,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四肢厥冷,此为脱证,预后不良。 息风降逆,滋阴潜阳,行气活血,通经活络。 闭证: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听宫、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曲池等。脱证:气海、神阙、关元。 闭证:采用微通毫针及强通放血之法,多用泻法;脱证:重用灸法。 例1 李某,男,57岁。 主诉:左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数日。 病史:数日前在下楼时突然左侧半身活动不利,语言不清,口眼㖞斜。无头痛及二便失禁,未曾仆倒。送至急诊,诊为脑梗死。予抗血栓药物治疗。患者当晚病情加重,呕吐两次,但无神志意识障碍。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面白,舌苔白腻,中心略黄厚。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素体气虚,风中经络。 治则:调补阴阳,疏风通络。 取穴:听宫、列缺、条口。 刺法:均用毫针施以补法,予轻刺激量,每日治疗1次。 1诊后病人感到轻松,精神好。2诊时说话明显好转,吐字较前清楚。3诊后患者自感肌力明显增加,抬臂、抬腿活动度增加,经搀扶可行走,说话已接近正常,肌力3级以上,走路较平稳。原方原法不变,继续治疗至10诊临床痊愈,语言流畅,自由行走,无不适感。 例2 李某,男,35岁。 主诉:左侧偏瘫,语言不畅3天。 病史:高血压病数年,血压不稳定,最高180/120mmHg*,最低120/ 80mmHg。昨晚坐位起立时突感头目晕眩,仆倒在地,随即语言謇涩,口眼㖞斜,流涎不止。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送外院急诊,诊为“脑出血”,予脱水药及止血药治疗,两天来症状未减来诊,大小便正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尖红、苔黄燥。 切诊:脉弦滑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楚,语言不清,口眼㖞斜,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伸舌左偏,左上下肢锥体束征(+),BP:22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而致卒中。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取穴:四神聪、合谷、太冲、太溪。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冲施以泻法,太溪施用补法,留针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2诊时患者头晕好转,语言不清似见好转,流涎明显好转,BP:200/ 120mmHg,肢体活动未见好转。脉象趋于和缓,舌苔仍黄,燥象已解,舌尖红。3诊以四神聪点刺放血,合谷、太溪、太冲、曲池、阳陵泉、足三里、环跳并用。其中环跳以泻法不留针,要求针感窜至下肢为好。金津、玉液放血,要求出血以色鲜不黯为度。4诊时语言不清大有好转,已能令人听懂,唯吐字仍不清晰。流涎基本消失。肢体活动好转,肌力3级。脉和缓,黄苔已减,BP:160/110mmHg,以上穴加颊车、地仓。5诊时患者精神好、神清,语言较流畅。口㖞明显好转,已止 *1mmHg=流涎。伸舌仍左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自觉有力,灵巧度较前好转,搀扶下已可行走。脉弦已减,舌苔由黄转白,仍腻。BP:150/100mmHg。针治减金津、玉液放血,余治同前。7诊时语言流畅清晰。患侧上下肢肌力已达5级,伸舌大致居中,BP:120/80mmHg,治疗同前。 经10余诊治疗,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查体语言流畅,肌力5级,临床痊愈。 例3 翁某,女,53岁。 主诉:右上下肢活动不灵,语言不利1天。 病史:昨天突发头目眩晕,口㖞眼斜,语言不利。渐右上肢浮动不灵加重,纳尚可,二便调,寝安。 望诊:舌质红,少苔。 切诊:脉沉细。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欠流畅,口角稍偏,左上下肢肌力4级。痛觉减弱,左上下肢锥体束征(+),舌左偏,BP:180/120mmHg。 辨证: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风中经络。 治则:滋阴潜阳,平肝息风,疏通经络。 取穴: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气海。 刺法:四神聪点刺放血。曲池、合谷、阳陵泉施以泻法,足三里、太冲施以补法,气海施以灸法,每日治疗1次。 3诊时患者诉精神好转,恐惧心理已消,肢体活动有所恢复,手能握物。头晕目眩明显好转,BP:160/100mmHg,舌脉如前,效不更方,针法不变,连续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语言肢体功能活动正常。BP:160/90mmHg,临床治愈。 例4 许某,女,13岁。 主诉:左侧肢体麻木、不能动,语言不清3天。 病史:3天前在 体育 活动中突然左侧肢体麻木,随即不能动。口角右偏,语言不清,经外院诊为“小儿脑血管畸形”。病儿一般情况尚好,纳呆、尿频、便常。 望诊:左上下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细稍数。 查体:神志意识清,语言不流利,左鼻唇沟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伸舌左偏不著,左上下肢锥体束征(+)。 辨证:禀赋素虚,复感风邪,风中经络,气血不畅,筋脉失养。 治则:祛风散邪,疏风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颊车、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绝骨。 刺法:均以毫针刺患侧,施以平补平泻手法,以局部酸胀为度,不留针。每日治疗1次。 2诊后效果明显,活动功能有所恢复,手能持物,可独立跛行,尿频如前,苔薄白,前方去足三里,加阳陵泉、风市。3诊时患者自述患侧上下肢较前有力,各关节可自由屈伸,活动较自如,语言清晰流畅。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级。末端关节活动良好。嘱再针1次巩固疗效,共针治6次,患儿恢复正常。 例5 王某,男,53岁。 主诉:左上肢不能动2个月。 病史:2个月前因呕吐、头痛、头晕、腹泻导致言语不清,左上肢不能动。曾用中西药物治疗。语声洪亮,纳可,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中间色黄。 切诊:脉弦沉。 查体:语言欠流畅,口角右偏,左上肢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侧手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肿胀明显,伴疼痛。舌右偏,BP:160/110mmHg。 辨证:素体阴虚阳亢,肝风内动导致气血失和,血脉不畅,经筋不利。 治则:疏通经气,调和气血。 取穴:听宫、八邪、阿是穴。 刺法:听宫予毫针施用补法,八邪及关节阿是穴予火针速刺,均刺患侧。 2诊后患者自觉肢体轻松,3诊后患者自觉患肢疼痛减轻,肿胀稍减,手指感觉稍见灵巧。5诊后手指疼痛消失,肿胀消退明显,上肢及腕部活动灵巧度增加,活动稍有力。8诊后患侧肌张力开始逐渐降低,手指能张开,肿胀消失,前法不变。10余诊后病人患肢疼痛、肿胀消失,肌张力趋于正常,肌力增至5级,再巩固治疗数次,治疗结束。 例6 高某,女,54岁。 主诉:右手无力、不灵活1年余。 病史:1年前因中风右瘫,经治症状好转,可自行走动,唯右手无力,不能握物,发凉、发紧、麻木、肿胀。经常头晕、大便干。夜尿频、腰痛、寝欠安。 望诊:右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右手活动不灵巧,腕关节肌力3级,指关节肌力3级,肌张力高。手掌、手指肿胀,伸屈困难,触之发凉。局部发白欠红润,皮肤粗糙。 辨证:气血失和,瘀滞不通,经筋不利。 治则:调和气血,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取穴:列缺、太溪、局部阿是穴、听宫。 刺法:列缺、太溪以毫针补法,针刺双侧。听宫以毫针补泻并用,先补后泻,针刺双侧手指等局部阿是穴,用火针点刺,每次5穴左右,隔日治疗1次。 3诊后患手麻木、发凉、发僵、肿胀等均有好转,穴法不变。5诊后肌张力过高明显缓解,麻木、发凉等症基本消失。肌力增加至5级。10余诊后手部症状基本消失,肌张力缓解明显,肌力大致正常,结束治疗。 例7 胡某,女,56岁。 主诉:左手指不能伸屈3年。 病史:3年前因血压增高导致左侧半身不遂。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后,左上下肢活动大致正常。血压平稳,现左手指不能伸屈,局部肿胀,发凉,颜色较暗,皮肤粗糙,纳可。二便调。 望诊:左上肢瘫痪,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查体:左手指肌力3级,肌张力高,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扪之发凉、粗糙。 辨证:气血不畅,经脉瘀滞,指尖失于荣养。 治则: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化瘀除滞。 取穴:八邪、指关节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针速刺不留针,每次6 10穴,隔日治疗1次。 火针点刺治疗后,手指当即能够舒展,并能握拳,手指呈现红润。6诊后手指发凉消失,关节伸屈度明显增加,局部红润,粗糙好转,过高肌张力明显缓解,再予2诊结束治疗。 例8 白某,女,42岁。 主诉: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明显两年。 病史:两年前因脑梗死左上下肢偏瘫,经多种方法治疗后,上下肢活动基本正常。余留左大腿后外侧冷凉感未除。一般情况尚好,纳可,二便调。 望诊:面黄白,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气血不畅,经络瘀滞,肌肤失荣。 治则: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荣养肌肤。 取穴:局部阿是穴。 刺法:予火针速刺法。 火针治疗2次后,患者自觉局部发凉感显著减轻,依法治疗。自此每诊后局部发凉递减,共治疗10余次,症状完全消失,临床治愈,疗效满意。 【按语】 中风是针灸临床最常见病症之一,中风作为一个病名首见于《素问·邪气脏腑病形》,亦称为“卒中”。主要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又称为“大厥”、“薄厥”、“偏枯”、“风痱”等。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东汉时期《金匮要略》论其病因为风:“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又据病位深浅及病症的轻重表现之不同,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云:“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自唐宋以后对中风有了新的认识,为区别各种外风而致的真中风如面瘫、外感、肢痛等症,遂将上述卒中列入“内风”范围,称为“类中风”,简称“卒中”,至金元四大家将其病因大致分为风、火、痰、虚4种因素。清代王清任对本病以瘀血而论,其治疗多以活血化瘀之法而取效。故可将中风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火、痰、虚、瘀5种类型。 《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笔者认为中风病证无论病因如何,气血相搏,暴张于上,血气留滞于脑,经气瘀滞,气滞不通为最根本病机。对其证应以中经络、中脏腑进行分析归纳。治疗法则强调运用针灸三通法,以通调经脉,凉血祛痰为大法。通过“以血行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其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对于各种中风,急性期发作治疗宜早不宜迟,选穴宜少不宜多。急性期发作多以强通放血配以微通毫针治疗,恢复期多以微通毫针治疗,后遗症期多以微通毫针配以温通火针灸法治疗。 1.治疗急性中风 中风时产生突然昏仆,神志意识不清,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语言不清,半身不遂等中脏腑症状时,无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应尽早医治。因其症为气血并走于上,经脉气血瘀滞于脑所致,其病势急迫,应急予清降血气,通瘀化滞之法。以令血气下行,经气通畅,令气复返而后生。 急性期发作取穴多用四神聪、十宣、井穴、金津、玉液、合谷、太冲等穴。四神聪位于之头巅顶,令其出血,可使逆上血气下降,暴张之阳得平,瘀滞经脉通畅。多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其出血量宜多。神志意识不清者取井穴点刺出血,调和阴阳之气以醒脑开窍。身热面赤者取十宣点刺出血,以泄其经脉气血之热。语言不清者应以金津、玉液复刺出血,以血自止为度,通利舌脉气血瘀滞。毫针针刺合谷、太冲施用泻法,以开四关之经气,使周身气血调达,经脉通畅,可每日治疗1 2次,如病情危笃,患者发病急骤,症见手撒遗尿,鼻鼾口张目合,瞳仁散大为脱证,则应急予灸法施治,多不救。 急性期过后症状稳定时,据病人病情之虚实寒热选用不同的腧穴给予微通法毫针治疗。持久治之,不能操之过急。虚证多选太溪、太冲、气海、足三里等,以阴经腧穴为主。实证多用环跳、阳陵泉、曲池、合谷、绝骨、四神聪等,以阳经腧穴为主,加强通经活络之作用,同时施以补泻,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宜守方而治。 笔者认为,中风的产生,不论出血或是梗死虽然病因及机制各有不同,但究其根源,经络瘀而不通是最根本的病机所在。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气血是荣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物质。在生理上则是相互依存,“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为用。无论各种各样的病因,最终不外乎导致经络气血不通,经气瘀滞。因此,采用强通法强制经脉通畅的放血方法是治疗中风急性期发作的重要一环。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气血通畅而达到清心开窍、平肝潜阳、滋阴息风、通经活络的效果。 2.治疗中风后遗证 急性中风在急性期过后半年仍然遗留症状称为中风后遗证,中风后遗证临床较难治疗,使人丧失工作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给病人及家属乃至 社会 带来很多问题。 中风后遗证病人患侧上下肢多为肌张力高,迈步困难,关节屈伸困难,手指不能伸开,形成“挎篮”、“划圈”姿态。中医学认为:四肢拘紧,屈伸不利实属经筋之病,多为寒凝脉阻,气血瘀滞,经筋失荣以致拘紧不伸、肿胀不用等。 笔者治疗中风后遗证主要采用温通法和微通法,认为火针是治疗经筋病的最好方法。使用火针首先要根据其应刺部位选择粗细相当的火针,要求将针烧红、烧透,趁针具极热之时迅速刺入皮肤肌肉,随即拔出即可。其选用腧穴多以局部阿是穴为主,配用相应经穴。例如:肩关节疼痛僵硬,肘关节疼痛僵硬发紧,应用火针速刺阳明经循行部位;指关节肿胀僵硬,不能伸屈,应用火针速刺掌指关节、指关节、八邪及阳经循行部位;不能抬步、膝关节活动不灵,可刺犊鼻及局部腧穴。除火针温通外,酌情选用太溪、太冲、环跳、听宫、阳陵泉、合谷,毫针微通治疗也是常用方法。太溪、太冲可培本补益肝肾,使气血有生化之源。环跳为人之躯体贯通上下阴阳气血之大穴,可疏导周身气血,以阳行阴,以中而行上下,是通畅气血经脉的主要腧穴。针刺时针感要麻窜至下肢,针感不宜过分强烈。听宫是手太阳腧穴,相续足太阳。太阳主筋,太阳经气通达,周身经脉得以充润。听宫穴的应用是笔者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环跳合用可通畅全身气血经脉,是治疗中经络与中风后遗证的重要腧穴之一。 治疗中风后遗证,除掌握上述要点外,基于病情顽固,坚持认症守方而治是重要的,只要取穴正确,不能频繁更换穴法,且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欲速不达。做为临床病症,典型发作少,非典型发作多;病情简单的少,复杂的多。这里所举的病例仅是选择较典型的加以论述,以利读者分析应用,切不可照本宣科,不加分析地套用。

针灸中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针灸对中风有用。

中风是脑病,发病与诸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相关,全肾诸经络或直接循行至头部,或通过经别,络脉间接与头部联系,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手段。治疗时应取十二经脉之腧穴,针刺阴阳相表里的经脉腧穴,以调整阴阳。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与艾灸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适宜于中风的各种情况,其中对纠正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改善病残肢体的活动功能,消除肢体麻木不适等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主穴分二组。

甲组: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乙组:肩髃,肩贞,阳池,后溪,风市,手三里,环跳,委中,解溪。

配穴:口舌歪斜加刺下关,地仓,颊车;言謇或不语加刺廉泉,通里,肘部痉挛加刺尺泽,曲泽,腕部拘挛加刺大陵,腕骨,手指拘挛加刺八邪;上肢抬举疼加天柱;膝部拘挛加刺曲泉,阴谷,踝部拘挛加刺太溪,照海,足趾拘挛加刺八风,涌泉。

治疗方法:两组交替使用,每组使用三次后更换1次,12次为1个疗程。急性期每日1次,恢复期,后遗症隔日1次,初期单次患侧,多用泻法,恢复期,后遗症因病程较久,久病必虚,故针刺当用补法,同时健侧,患侧交替针刺,或双侧同刺。

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位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

配穴:口角㖞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悬钟,太冲,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丘墟透照海,便秘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治疗方法: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俞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属脑,人身一切功能活动都以阳气为重,阳气不行,阴穴郁闭不通,筋脉失荣,肢体废用,中风为脑病,故治用督脉穴。

取穴: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钟,命门,腰阳关,长强。

治疗方法:隔日针1次,留针30分钟,12次为1疗程。

针灸疗法是中风康复治疗中效果较好的方法之一,穴位是针灸治疗的特定处所,取穴是否正确与治疗效果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注意选准穴位。

这些选题你看下,自己去参考参考下,你是学这个专业的,应该看得懂。综合性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偏瘫60例临床研究 康复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行为护理干预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社区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运动疗法结合针灸用于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外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运动训练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设的必要性的思考 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脑梗塞应用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探析 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试论脑中风所致偏瘫的有效康复治疗方法 臂丛神经损伤规范化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30例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康复治疗

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论文

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尿酸代谢失常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血尿酸过高,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骨骺、肾脏等组织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发作期、无症状间歇期、慢性期。痛风石是慢性痛风的特征性表现,调查数据显示,发病年后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形成初期质地较软,随着纤维增生质地越来越硬,此时如关节炎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而反复发作进入慢性期,可并发肾脏疾病,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和肾功能不全。

痛风既是中医病名又是西医病名,路志正考证,痛风一名起源于我国,系元代朱丹溪确立。国医大师路志正指出,中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尤其是慢性痛风期通过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控制发作频率,改善全身症状,进而改善预后。现将路老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病机

路志正从现代人的膳食结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等变化入手,深入研究了痛风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而脾胃失调是慢性痛风反复不愈的症结所在。路志正指出,慢性痛风辨证应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正所谓“脾胃一调,则周身气机皆调;脾胃一健,则五脏六腑俱健”,即“持中央以达四旁”之理。

路志正赞同丹溪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强调内因,而风、寒、暑、湿、热、毒等外邪仅为内因前提下之诱发因素,这一点与一般的风湿病(包括白虎历节等)有很大不同。路志正认为其发病或因内有血热,外受风寒,涉水立湿;或因饮食不节,恣啖肥甘,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或因劳倦过度,思虑伤脾所致。脾虚胃弱,升降失司,水液运化失司聚而成湿,水湿内蕴,日久则化热,内外之邪相引,则易诱发本病。

路志正认为,本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可用清热祛湿、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之法,则痛肿可消;慢性期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当标本同治,以健脾化湿、补肾通络、疏风定痛为法,则痹痛可除。

慢性痛风期,虽关节红肿消失,但仍疼痛或剧痛,肿胀不甚,病程迁延。病邪久恋,正气暗耗,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正虚邪实,痰瘀交阻,深入筋骨,可致关节僵硬变形。痰浊瘀血凝聚,日久结而成形,则见痛风石。路志正提出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诊治慢性痛风之大法。

治疗心法

调理脾胃,健脾化湿

痛风急性期缓解后,肿痛虽消,但关节仍疼痛难耐,因此就诊者亦不少见。邪深久恋,戕伐正气,脾气受损,表现为局部关节酸胀,疼痛或剧痛,逢阴雨、风冷天气,症状加重,关节不红不肿,伴见喜暖恶寒、神疲乏力、纳少脘闷、腰膝酸软等症。

《说文解字》云:“痹,湿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邪有内外之分,与风湿病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是导致关节肿痛难愈的直接原因。

路志正治疗慢性痛风注重调理脾胃,务使脾气得健、水湿得化,常用方剂如防己黄芪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平胃散等。脾虚湿盛、漫肿困重者,重用黄芪、苍术、薏苡仁,可加萆薢、木瓜、晚蚕沙等;中焦湿阻、脘闷纳呆者,可加藿香、苏梗、荷梗以芳香理气化湿;若兼风邪,疼痛游走,可加防风、威灵仙、海风藤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阳虚寒盛、冷痛暗紫者,重用桂枝、附子、细辛等温经散寒。

桂枝

调理脾胃,不忘补肾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医碥》曰:“下焦为中土之根,肾命为水火之本。”肾脏与痹证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明代张景岳曰:“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有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

路志正在治疗慢性痛风过程中,除调补脾胃、以后天补先天之外,也非常重视对肾脏的补益,常辨证施用补益肾气、固精填髓、强筋健骨等法,方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独活寄生汤等加减化裁。

慢性痛风一般病程迁延,久必伤及肾气,肾气虚则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开合失司,精微泄漏而见尿浊、夜尿频、水肿等症,临床常见于痛风性肾病改变。此时治疗,在健脾的同时应不忘补肾,可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女贞子、猪苓、茯苓、玉米须等药。如肾气亏虚、下肢乏力者,重用牛膝、桑寄生、川续断等补肾强筋、通络止痛。

牛膝

老年痛风患者,常伴见腰酸腿软、筋脉拘挛、遗精滑泄、头晕健忘、盗汗耳鸣等肾精亏耗之象,常佐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龟鹿二仙胶等。然补肾之品多滋腻,有碍脾之虞,此时路志正常少佐砂仁、娑罗子等辛香理脾之品以顾护脾胃,使补而不滞。

活血化痰,散结通络

湿热久羁,灼津耗液,炼液成痰,血浊成瘀,痰瘀胶结,气血痹阻不通,肢体关节筋脉失荣,病邪深入骨骱,故可见痛如针刺,关节僵硬、变形、拘挛、麻木、屈伸不利,或在指尖、跖趾、耳廓等处有痛风结节等表现,此乃痰瘀互结之象。

痰瘀作为脾胃损伤的病理产物,可进一步加重脾胃损伤,故路志正在慢性痛风的治疗过程中,强调调补脾胃的同时,也重视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使邪去正安,常选用双合散、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等。双合散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二陈汤加白芥子涤痰通络,故名曰双合,乃祛瘀、化痰同施,为治疗痰瘀互结之良方。若兼夹风湿者,可予丹溪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既祛风湿、化痰瘀,又可消滞和中,三焦同治,对上中下之痹痛均可使用。若皮下结节破溃,脂溢脓出,久不愈合者,重用黄芪以益气托毒排脓,加皂角刺化毒透脓,脱腐生肌收口。

皂角刺

中药外治,直捣病所

路志正论治痛风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必佐以中药外治法,以有效缓解关节肿痛等症状,防止其再次急性发作。陈实功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路志正深谙此理,善用外洗方治疗痛风,通过药物熏洗,可使药力直达病所,加之水蒸气的温热作用,可使气血畅、经络通,内外兼治,能明显缩短疗程。

外洗方用药: 路志正喜用大黄甘草汤、马鞭草、威灵仙等。其中马鞭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肿,《本草经疏》谓:“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路志正选用此药主要是因为该药可针对急性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即湿热毒瘀,而马鞭草可起到凉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主要含有环烯醚萜类物质,其水及醇提取物对滴入家兔结膜囊类的芥子油引起的炎症,均有消炎的作用。

威灵仙可通行十二经络,正如《药品化义》所言:“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皂角刺、透骨草、制乳香、制没药、防己、络石藤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亦佳,可随证加减。

威灵仙

具体用法: 嘱患者每日1 2次,局部先熏后洗,泡洗半小时,以微微汗出为度,使玄府畅达,排故布新,气血流通,痹痛可除。或浓煎取汁,以纱布蘸药汁温敷患处。

典型医案

吴某,男,时年37岁。初诊日期:2011年3月24日。患者诉左足第1跖趾关节间断肿痛3年。3年前大量饮酒后出现第1跖趾关节红肿热痛,疼痛难忍,步行困难,自行服用止痛药物后症状逐渐缓解。后关节肿痛反复发作,多于劳累后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尿酸570μmol/L,诊断为“痛风”。患者控制饮食后,血尿酸有所下降,但关节肿痛时作,疼痛可忍受。

刻诊: 左足第1跖趾关节微肿、疼痛,全身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疲倦,眠差,阵发头晕,盗汗,无头痛,纳可,二便可。既往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现服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舌暗红边有瘀斑、苔薄黄稍腻,脉弦滑细。

诊断: (气血两虚,湿邪郁阻型)痛风。

治法: 益气和血,疏风祛湿。

防风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四妙丸化裁。生黄芪20g,防风12g,防己15g,炒白术15g,威灵仙12g,桂枝12g,白芍12g,赤芍12g,炒苍术15g,盐黄柏12g,萆薢15g,晚蚕沙(包)20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2g,大腹皮10g,大腹皮子10g,六一散(包)30g。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方: 苦参12g,马鞭草30g,皂角刺15g,威灵仙15g,防风15g,防己15g,醋延胡索12g,芒硝15g。7剂,局部熏洗,日1剂。

7剂药后随诊,患者关节疼痛消失,头晕、疲倦感消失,盗汗明显减少,睡眠改善。以前方14剂制成颗粒剂口服,每次9g,每日2次,以资巩固。嘱患者忌肥甘厚味及生冷之品。

按: 患者患病前饮食不节,戗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加之痹证日久,耗伤人体正气,故现疲倦、睡眠差、阵发头晕、盗汗等气血亏虚之象。

防己

气血亏虚则四肢肌肉失养,故见倦怠;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阵发头晕;血不养神,故睡眠差;脾气亏虚,运化失职,水液停聚,湿邪内阻,停滞关节则见关节肿痛;气虚无力以率血行,则脉细;气虚血瘀则可见舌质红暗、边有瘀斑;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湿邪为患故脉弦滑、舌腻;气虚日久,化源不足,导致气阴两虚,阴不制阳、卫外不固则现盗汗,阴血不足则生内风。

患者就诊时为春分节令,内外风合,挟湿行走,故见游走性疼痛。组方以防己黄芪汤健脾益气化湿治气虚之本,四妙丸清热利湿以除湿之标。药用黄芪、炒白术以健脾化湿;防风、防己祛风除湿;薏苡仁、萆薢利水渗湿;黄柏清热燥湿;炒苍术燥湿,又可升发胃中阳气;桂枝温阳化气,配伍白芍一收一散,调和营血;滑石、六一散、晚蚕沙、威灵仙以祛湿除痹;大腹皮子入脾胃而宽中下气去滞,鸡内金健胃消食,时时不忘顾护脾胃之意。

郑重申明:

朱丹溪上中 下通用 痛风方的研究进展 肖 战说, 罗成贵, 殷海波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病的名方,因其药味组成丰富, 涵盖病机全面, 因此对多种疾病都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 尚无关于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系统性综述。 为使本方能更好地用之于临床, 本文将从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 历史 沿革、组方分析、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及探讨, 综述其现代研究进展, 为本方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文献参考。 1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概述 朱丹溪是在陶弘景首次提出“痛风” 一词后, 第一位对痛风进行系统论述的医家,“痛风” 病以关节疼痛为主, 兼见麻木不遂、 肿胀等, 相当于是多种关节炎性疾病的统称[1-2] 。 朱丹溪的多部书中均提到了治疗痛风的主方,《金匮钩玄》命名为“上中下痛风方”, 由姜制南星、 泔浸苍术、 酒炒黄柏、 川芎、 白芷、 炒神曲、 桃仁、 酒拌威灵仙、 羌活、 防己、 桂枝、 酒洗红花、 龙胆草13味药组成。 后世医家对本方十分推崇, 至明代医家吴昆在《医方考》中称“此治痛风之套剂也。”并更名为“丹溪主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率先运用了“通用”一词, 后至清代汪昂《汤头歌诀》沿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这一名称,该书大量刊行, 使这一方名广为流传。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为朱丹溪治疗痛风的重要方剂,论述见于其多部著作,《丹溪心法》、《丹溪手镜》、《金匮钩玄》、《丹溪治法心要》 四部书对制方之理、 加减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朱丹溪认为痛风病因为风、 寒、 湿、热、 气、 痰、 瘀、 虚、 酒毒, 病机为风、 寒、 湿等外邪侵袭,血热、湿热、痰浊、酒毒内蕴, 致使经络血脉受阻不通作痛而成痛风。 据此而立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用白 芷、羌活、桂枝祛风散寒, 苍术、黄柏为二妙散, 伍用龙胆草、防己以清利湿热,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姜南星化痰, 川芎活血行气, 全方共奏祛风散寒、利湿清热、行气化痰、活血化瘀之功。 2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的临床研究 痛风 痛风是指人体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 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并沉积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的疾病。 在急性发作时以控制急性关节炎症状为主, 在间歇及慢性期以控制血尿酸及预防急性发作为主[3] 。 顾玲丽等 [4] 将120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60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嘌呤醇, 治疗组仅用中药上中下通痛风方加减治疗, 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 对照组为55%, 且治疗组在血尿酸值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沈萍等 [5] 将68例痛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 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胶囊100mg/d, 治疗组予本方治疗, 试验后治疗组血沉和血尿酸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止痛起效时间更短、 止痛持续时间更长,两者相比差异明显。 罗正凯等 [6] 将7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 分别予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mg/d, 治疗组加用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肿胀及疼痛积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的关节肿胀疼痛积分、病程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王晓跃等 [7] 将63例行关节清扫术后的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及治疗组35例,对照组服用苯溴马隆片50mg1次/d及依托考昔片120mg1次/d, 治疗组仅服本方加减治疗, 治疗后两组血沉、 血尿酸、 C 反应蛋白指标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痛风在欧美各国是一种常见病。过去认为,东方民族患痛风者比较少见,但事实证明,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痛风病是一种先天遗传代谢缺陷性疾病,多因后天大量摄入富含高嘌呤食物而诱发。人体嘌呤代谢紊乱易引起嘌呤基代谢失调,产生尿酸过多,肾脏排泄功能发生障碍,引起血尿酸增高。尿酸盐较易在关节周围柔软组织处结晶沉积,致使关节肿胀,引起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产生剧烈的疼痛。沉积的尿酸钠是痛风炎症的发病原因。 痛风病有遗传性,男性好发,约占全部患的95%。痛风(高血尿酸症)和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症并称“四高症”。近十几年来痛风有年轻化的倾向。女性多于更年期停经之后发病(占5%),这个年纪也是退化性关节炎及假性痛风的好发年龄,易造成误诊。痛风对骨关节损害最常见于手足小关节,以脚大拇指关节为最好发部位,以后涉及踝、膝、腕等关节痛风所致关节炎常突然发作,关节红、肿、热、有压痛及剧烈疼痛,以晚间尤甚。发作时常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血沉加速,血清尿酸盐浓度升高等。 痛风性关节炎分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两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已发作性的关节红肿、热痛、僵硬、屈伸不利、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及血尿酸增高为突出表现。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是指在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的基础上,导致关节结构及软组织的碱坏,关节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和活动受限,甚至出现痛风石。慢性关节炎一旦形成之后,由于痛风反复发作使肾脏严重受损,关节损害也更加明显,且较难恢复,严重威胁人体 健康 。患痛风的患者,体内糖和脂肪的代谢功能会明显降低,因此容易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主要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硬化、脑血管障碍等。 痛风在中医临床上列为“痹症”范畴。属中医“热痹”主要特征是: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畏寒、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发作日久,可有皮下结节形成,关节强直畸形。痛风反复发作,则又可视为“顽痹”。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平素过食美味佳肴,以致湿热内蕴,兼受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寒邪化热,湿热凝练生痰流窜肢体,阻滞气血经络,故见局部红肿灼热,疼痛剧烈;若风邪偏盛,因风性“善行变”故痛风无定处,历节游走;病久伤肾,肢节失养,故见畸形僵硬,甚则溃烂。 目前治疗痛风病主要是采用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丙磺舒、别嘌呤醇、秋水碱等西 药。这些西药虽然能迅速缓解疼痛,中止痛风的急性发作,缓解尿酸盐在体内的沉积,预防 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性肾结石的形成,但是此类药物对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时可 引起肝、肾功能异常,长时间服药,可引起骨髓抑制,肝细胞坏死,精子减少,神经毒性反应及胃肠道反应,此类药物毒副作用大,不易长服。 中药在痛风领域有一些新的成果比如配方有:炒桑枝,苍术,知母,苦参,木通,地骨皮,路路通,王不留行,炙没药,怀牛膝,黄柏,鳖甲,丝瓜络,独活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