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职生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16:25:21

中职生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育人观论文

[摘要] 树立正确育人观,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关键词] 中职学校;育德树人;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要把育德树人落到实处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育德树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育德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树人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育德树人既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制度等的影响。

(二)知、信、行协调统一中育德树人

人生行动与人的认识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行动决定人的认识态度,人的认识态度影响人生行动。在育德树人过程中要提高人的认识态度的导向性功能和人生行动的规范性功能的协调统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情意识,周全细致地了解中职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爱好兴致、疑问困惑,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具体而实际的表现。

(三)有效的教育系统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育信息等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要素都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二、要着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

(一)更新观念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注重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制定与职业能力教育相协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规范教育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二)课堂中培育职业精神

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修炼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把握职业精神的本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要义。

(三)示范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是职业精神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摸索、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人际关系和谐,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三、要做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一)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德育有效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是中职德育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从四个层面切入:明白就业目的;建立爱厂如家的理念;把握职业规范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讨现代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在各种活动中渗入生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试职业心理,帮助他们强化巩固健康的感情体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变化和职业选择,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1):8-13.

德育课角度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成因论文

摘要:根据社会反馈和调查发现,当前职校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提升职校生整体职业素养极为重要。职校德育课是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在对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职校德育课角度,对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成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职校生职业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引言

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高达95%以上。但职校生在短时期内的失业率和半年内的离职率同样也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职业素养低”。形成上述问题,也有很多原因导致的,笔者就单单从职校德育课程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够

虽然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现状是,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同,他们还是认为,职业学校不如普通高中,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的。在这种思想引导下,职校学生大部分不认真学习,上课不遵守纪律,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德育课既不能提高专业技术,又不能提升改造能力,德育课可有可无,德育课教师上课时也没有了激情,产生了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对德育课教学不再那么认真,敷衍了事。导致现在很多德育教师都不去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业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教学理念落后不前。

三、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德育课作为德育教学的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德育课改革却未把职业素养专门设置为一门课程,分散在四门德育课必修课教材,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授课,自身却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规划,甚至还有片面地认为职业素养更多的指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事,与德育课无关。目前专门职业素养培养教材基本没有,没能将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

四、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强调探究性的活动教学,而形成职业素养更多的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体验。只有在体验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情感,并上升到信念和意志。德育课教师应该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但目前有的德育课教师还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说教为主,方法和形式比较僵化,整个德育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职业学校的基础科目的“双师型”的教师极少,德育课教师有过在企业实习经历的少之又少,缺少实践的经验,很难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德育课活动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结合实际的情况较少,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抽象空洞,很难提起兴致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德育课的教师成员参差不齐

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组成成员都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任的多,专任的少。德育课每个学期都要开设,专任教师往往无法胜任那么多班级,所以除了很少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之外,还有大量的外请教师来校担任德育课的教学。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也兼职担任德育课的教学,没对口课程的一部分专业教师也来兼任,甚至还有一些留校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之后,因不能胜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一般都是担任德育教师。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精湛的少。因为教师队伍组成人员的限制,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德育课教师本身自己甚至都没有掌握德育课程的内容,更难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部分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学习和研究。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比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大。但老教师有经验而缺少与时俱进的信息和理念,年轻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却缺少工作经验。甚至还有部分德育课教师自己说话不讲诚信,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现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考核都是作为考查课来考核,一般都是以开卷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只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评判出学生是否转化为情感观念和良好的品格。尤其像学生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在于德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维度,光靠书面考试的形式很难展现出来。这种考核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反而还会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试就算合格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也很难考量。

七、结束语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缓慢且需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一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都要以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为主要责任,树立“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理念,深入挖掘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促成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广大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职校德育课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2]李尊娟.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课改革初探[J].职业,2014(23).

[3]徐敏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2).

作者:季君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中职学生德育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论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论文

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的持续扩招,冲击了原先固有的中职教学模式和生源。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素养较差,再加上重学历的传统用人观念和激烈的社会竞争等消极因素对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德育教育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设定,是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把尖刀。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素质一直是我们教学中十分看重的素质。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处事,要有鲜明的政治观点、立场和态度。因此,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对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小公主或小王子,脾气暴躁,不能顾及他人的感受。同时,中小学片面地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严重,客观上讲,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他们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尊重老师、说脏话、逃课、打架、玩游戏……这给中职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更增强了紧迫感。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把孩子送到学校,既是觉得孩子不大适合走学历的道路,同时又不想放弃孩子,想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学校沉淀下再去接触社会,这是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殷切希望。对社会来讲,日益发达的信息传播途径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良的东西,这对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如何教好学生,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原则

所谓“哲学的贫乏带来贫乏的教育”,要想将学生哲学教育质量提高,前提是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更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同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始终围绕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三观内容。

其次,要不断翻新教育理念,坚持知、行的统一。加强学生对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将知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精神信仰,引导学生把马列主义哲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要保持学生与时代的联系。教育要具备现实意义,不能与社会和人文现实脱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中职学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体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最好符合当地企业的要求,加强针对性、时效性和责任感,做到教育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哲学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让哲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三、通过哲学与人生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是将教学主体由教师转换给学生,学生从自己本身出发,积极探索哲学与人生的学习,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生课堂之中。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学习,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又或者切合学习内容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在讲授《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这节课时,可以先简要讲解一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等基本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出:“同学们,你们认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应该做到哪几点呢?选择你们认为重要的谈一下。”教师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就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

(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只听名字可能离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除了必要的大道理以外,其余的主要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处事的,讲的都是最贴近生活的事,大到生老病死,小到说话吃饭,无所不包、无所不讲。课外知识积累丰富的学生会发现,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都有“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统一的思想,这不仅是古代思想家和哲学家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在学习相关的哲学思想时,究其产生的文化和自然背景,学生不仅了解了当时的人文和自热风貌,在那种情境下,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也能使学生哲学的学习和理解更深刻。然而,客观地讲,政治性质的课程最难以在教学上吸引学生,说得深了学生难以理解,说得浅了就像读课文,说得偏了又不符合教学目标。因此,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创设生活情境,用身边发生的事和最近的新闻为材料延伸教学。例如,在教学《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里约残奥会上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挥洒汗水的时刻,让学生真实感受什么叫“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潜在的能量,从而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这个时候再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的生活实例,以此加深学生的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学生学习的合作探究

“生命在于运动,教育在于互动”。合作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和密切配合中培养感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体会教师的授课内容,让教育更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的发展新形态的美好愿景。例如,在对《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教师将教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顺境、逆境的联系与变化”等内容先作简要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然后总结归纳小组讨论的结果,在教师的指导下,再将课程内容的实践意义进行二次开发和拓展,促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发展,实现哲学与人生课程对学生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的教学目的。

哲学、科学和艺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讲,具有某种相通性和普适性,在思想自由度受到保护的前提下,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而德育工作对中职教育来说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育人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以育人为目的,不断充实德育教育内容,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从而教好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更好地完成中职教育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孙海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典型教育的改革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4.

[2]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3]陈庭照.浅谈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认识[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

俺这,应该有你要的.

各县(市)教体局、市直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挖掘总结教师队伍中的德育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我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新成绩,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范围:担任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法律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二)优秀班主任评选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任班主任。(三)优秀德育论文参评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二、评选条件(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科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能够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学科德育实践方面效果显著。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后进生转化、降低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等方面成绩显著。4.在校从事德育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5.近2年内荣获市级以上优秀德育论文二等奖以上者。(二)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2.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了解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关系融洽,注重言传身教,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满意度高,在同行和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3.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积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学习过程,探索有效的育人规律和班主任工作规律;善于团结协作,重视发挥学科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群体作用。4.班级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所带班集体目标明确,学生个性发展良好,班级文化富有活力和特色。5.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改革,善于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状况,能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反思,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每学年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反思、案例或论文。6.在控辍保学方面成绩显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且成绩优异,所带班级对口升学上线人数多、升学率(就业率)高。7.教龄满五年,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2年以上(含2年)。

德育课角度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成因论文

摘要:根据社会反馈和调查发现,当前职校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提升职校生整体职业素养极为重要。职校德育课是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在对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职校德育课角度,对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成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职校生职业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引言

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高达95%以上。但职校生在短时期内的失业率和半年内的离职率同样也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职业素养低”。形成上述问题,也有很多原因导致的,笔者就单单从职校德育课程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够

虽然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现状是,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同,他们还是认为,职业学校不如普通高中,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的。在这种思想引导下,职校学生大部分不认真学习,上课不遵守纪律,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德育课既不能提高专业技术,又不能提升改造能力,德育课可有可无,德育课教师上课时也没有了激情,产生了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对德育课教学不再那么认真,敷衍了事。导致现在很多德育教师都不去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业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教学理念落后不前。

三、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德育课作为德育教学的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德育课改革却未把职业素养专门设置为一门课程,分散在四门德育课必修课教材,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授课,自身却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规划,甚至还有片面地认为职业素养更多的指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事,与德育课无关。目前专门职业素养培养教材基本没有,没能将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

四、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强调探究性的活动教学,而形成职业素养更多的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体验。只有在体验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情感,并上升到信念和意志。德育课教师应该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但目前有的德育课教师还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说教为主,方法和形式比较僵化,整个德育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职业学校的基础科目的“双师型”的教师极少,德育课教师有过在企业实习经历的少之又少,缺少实践的经验,很难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德育课活动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结合实际的情况较少,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抽象空洞,很难提起兴致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德育课的教师成员参差不齐

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组成成员都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任的多,专任的少。德育课每个学期都要开设,专任教师往往无法胜任那么多班级,所以除了很少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之外,还有大量的外请教师来校担任德育课的教学。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也兼职担任德育课的教学,没对口课程的一部分专业教师也来兼任,甚至还有一些留校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之后,因不能胜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一般都是担任德育教师。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精湛的少。因为教师队伍组成人员的限制,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德育课教师本身自己甚至都没有掌握德育课程的内容,更难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部分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学习和研究。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比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大。但老教师有经验而缺少与时俱进的信息和理念,年轻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却缺少工作经验。甚至还有部分德育课教师自己说话不讲诚信,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现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考核都是作为考查课来考核,一般都是以开卷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只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评判出学生是否转化为情感观念和良好的品格。尤其像学生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在于德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维度,光靠书面考试的形式很难展现出来。这种考核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反而还会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试就算合格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也很难考量。

七、结束语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缓慢且需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一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都要以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为主要责任,树立“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理念,深入挖掘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促成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广大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职校德育课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2]李尊娟.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课改革初探[J].职业,2014(23).

[3]徐敏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2).

作者:季君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优秀职业中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德育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德育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稳步推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学生是每一位从事德育工作的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处理,又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改革的新时期,对中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关键词:中学 德育教育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最佳时期,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最强,既是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时机,又是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被腐蚀和扭曲的时期。那么,如何做好中学德育工作,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中学生德育现状

1、以应试教育为主,德育教育形同虚设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背景下,学校主要以分数为中心,育人观念淡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其着眼点都聚焦在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所以在中学教育工作中,“分数”就成了学生与老师关注的核心。而且部分教师只顾教书不管育人,将“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德育教育形同虚设,工作力度不足。虽然当前中学都设置和配备了专门的德育机构及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德育工作。但是在以的分数为核心的背景下,这些都机构形同虚设,根本上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2、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实践太少

一些老师还被陈旧的教学教育理念影响着,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德育教学活动局限在固定狭窄的框架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灌输和考试。只重视学习,重视分数,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学习方法的习得,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以及行为习惯和品德方面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提高素质的教育工作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好与否的关键,因为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所以,教师需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要学生刻苦学习,自己就必须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劳动,自己必须热爱劳动;要学生讲文明礼貌,自己必须谈吐文雅,远离粗俗。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去影响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去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使更多的教师德才兼备、爱生敬业,时时处处为人师表,我们的中学教育才会塑造更多、更纯洁的灵魂。

三、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水平而非垂直的关系

新世纪的教师应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为逻辑起点,尊重学生,惟其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生。

2、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体而非主体志客体的关系

主导与主体之间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志尊重基础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而非改造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生命亲近生命上,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所以,要对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学习成绩不好、品行有过失的学生都充满关爱之情,与其建立起亲近和谐的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双向交互而非单向传承关系

对学生,是知识与智力、智慧与心灵的成长;对教师,是经验与能力、理论与艺术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自由、民主、平等的方式,在“授人以渔”的同时“获人之渔”;学生也才能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和敢于创新。

四、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是最常见的方式。学校可以采取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从家长那里反馈学生在家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班主任或教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必须坦诚相见、推心置腹,如此配合必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五、加强活动指导,实现活动育人

中学生道德品德的塑造是在各种社会实践和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因而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行为是一种必要的途径和方法,但目前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也不愿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造成学生被禁锢于校园里,约束于课堂上,导致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大大缩小,这极不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领导及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年龄特点,将时间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近自然、了解社会,增强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此,学校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如升旗仪式活动、开展学校运动会、演讲比赛等,同时要求班主任利用班级的条件和中华民族丰富的德育资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

总之,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教师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还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何伟雪,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J],广西教育,2007

[2]陈向平,新形势下再看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3]张纯芳,将德育工作融入班主任工作 [J],中小学教育,2011

各县(市)教体局、市直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挖掘总结教师队伍中的德育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我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新成绩,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范围:担任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法律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二)优秀班主任评选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任班主任。(三)优秀德育论文参评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二、评选条件(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科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能够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学科德育实践方面效果显著。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后进生转化、降低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等方面成绩显著。4.在校从事德育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5.近2年内荣获市级以上优秀德育论文二等奖以上者。(二)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2.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了解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关系融洽,注重言传身教,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满意度高,在同行和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3.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积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学习过程,探索有效的育人规律和班主任工作规律;善于团结协作,重视发挥学科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群体作用。4.班级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所带班集体目标明确,学生个性发展良好,班级文化富有活力和特色。5.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改革,善于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状况,能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反思,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每学年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反思、案例或论文。6.在控辍保学方面成绩显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且成绩优异,所带班级对口升学上线人数多、升学率(就业率)高。7.教龄满五年,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2年以上(含2年)。

德育课角度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成因论文

摘要:根据社会反馈和调查发现,当前职校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提升职校生整体职业素养极为重要。职校德育课是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在对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职校德育课角度,对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成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职校生职业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引言

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高达95%以上。但职校生在短时期内的失业率和半年内的离职率同样也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职业素养低”。形成上述问题,也有很多原因导致的,笔者就单单从职校德育课程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够

虽然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现状是,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同,他们还是认为,职业学校不如普通高中,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的。在这种思想引导下,职校学生大部分不认真学习,上课不遵守纪律,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德育课既不能提高专业技术,又不能提升改造能力,德育课可有可无,德育课教师上课时也没有了激情,产生了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对德育课教学不再那么认真,敷衍了事。导致现在很多德育教师都不去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业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教学理念落后不前。

三、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德育课作为德育教学的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德育课改革却未把职业素养专门设置为一门课程,分散在四门德育课必修课教材,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授课,自身却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规划,甚至还有片面地认为职业素养更多的指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事,与德育课无关。目前专门职业素养培养教材基本没有,没能将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

四、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强调探究性的活动教学,而形成职业素养更多的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体验。只有在体验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情感,并上升到信念和意志。德育课教师应该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但目前有的德育课教师还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说教为主,方法和形式比较僵化,整个德育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职业学校的基础科目的“双师型”的教师极少,德育课教师有过在企业实习经历的少之又少,缺少实践的经验,很难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德育课活动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结合实际的情况较少,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抽象空洞,很难提起兴致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德育课的教师成员参差不齐

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组成成员都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任的多,专任的少。德育课每个学期都要开设,专任教师往往无法胜任那么多班级,所以除了很少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之外,还有大量的外请教师来校担任德育课的教学。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也兼职担任德育课的教学,没对口课程的一部分专业教师也来兼任,甚至还有一些留校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之后,因不能胜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一般都是担任德育教师。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精湛的少。因为教师队伍组成人员的限制,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德育课教师本身自己甚至都没有掌握德育课程的内容,更难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部分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学习和研究。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比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大。但老教师有经验而缺少与时俱进的信息和理念,年轻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却缺少工作经验。甚至还有部分德育课教师自己说话不讲诚信,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现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考核都是作为考查课来考核,一般都是以开卷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只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评判出学生是否转化为情感观念和良好的品格。尤其像学生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在于德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维度,光靠书面考试的形式很难展现出来。这种考核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反而还会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试就算合格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也很难考量。

七、结束语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缓慢且需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一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都要以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为主要责任,树立“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理念,深入挖掘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促成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广大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职校德育课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2]李尊娟.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课改革初探[J].职业,2014(23).

[3]徐敏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2).

作者:季君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可以的,多少字

中职学校德育论文参考文献推荐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和学生就业为目的的教育,中职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提升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此目的,为了提升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引导他们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学习和过程参与,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程必须转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实践型和体验型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的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都相对僵化,教师注重课标和任务的完成,而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环境特点、道德发展特点的关注不足。中职学生通常在曾经的教育经历中受挫,但在其他某些方面的能力较强。有一部分学生从小是留守儿童,比较缺乏关爱。有的学生从小由祖父母或者亲戚代为照顾,比较缺乏纪律意识。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德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建立起学生的自信心。

2、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德育课程应该将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作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引导哲学和经济理论的`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法律案例的分析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通过小组项目作业提升学生的人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现场展示提升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等等。

3、以职业为本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规划能力、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为学生毕业时候的正确评估自己,选择职业和尽快适应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建构

1、实施专题式教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由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转向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生活的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抗挫折能力、法制观念和职业观念等[2]。二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三年级学生的德育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择业和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根据中职学校各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应该讲德育课程的内容整合为新的专题式教学模式。

2、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德育课堂建构主义思想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认知过程。我们应该建立起一套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面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展示,即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有意义、有深度、可把握的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搜集资料,制作PPT,然后依次到讲台上演讲,并发起和同学们之间的讨论。

3、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果德育课程能够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并且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实用和快乐,德育课程就会是一门非常受欢迎的课程。比如,可以开展一些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清楚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教师考核方式的改变

1、梯度考核奖金由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事业编制的限制,使得教师的基本工资收入是国家规定和保障的,工资收入不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压力。但是,每个学校对教师的奖金收入都有自身的自由裁量权,因而可以实行梯度奖金制度,不是按资历,而是按照课改的成效和工作的业绩来分配奖金。如,公开课获奖、课程组长担任、精品课程建设、课业讲座开展、主题研讨开展的数量和质量来考核教师的奖金级别等。为了提升奖金对教师的吸引力,中职学校还需要提升奖金在教师整体收入中的比例。

2、引进教师评教方法教师的课改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学校可以在校网平台上开始学生的匿名评教系统,将课改的各种方式列入评教的子项目,让学生来决定教师的总和得分,并将教师的总和得分作为教师奖金级别的重要权重指标。为了督促学生参与教师评教,可以规定学生在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之前必须认真完成教师的网络评教,否则没有资格参加期末考试。总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实效亟待提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才能达到培养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才。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程需要得到纵深改革,可以在很大层面上帮助中职学校改善社会对中职学生“三多”(坏习惯多、上网多、混日子多)和“三差”(学习兴趣差、学习能力差、纪律观念差)[3]的看法和偏见,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达到职业学校“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谈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2011(11):38-39、

[2]潘莉莉、中职德育课分年级设置专题实施探索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1):78、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的育人观论文

[摘要] 树立正确育人观,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关键词] 中职学校;育德树人;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要把育德树人落到实处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育德树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育德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树人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育德树人既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制度等的影响。

(二)知、信、行协调统一中育德树人

人生行动与人的认识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行动决定人的认识态度,人的认识态度影响人生行动。在育德树人过程中要提高人的认识态度的导向性功能和人生行动的规范性功能的协调统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情意识,周全细致地了解中职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爱好兴致、疑问困惑,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具体而实际的表现。

(三)有效的教育系统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育信息等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要素都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二、要着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

(一)更新观念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注重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制定与职业能力教育相协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规范教育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二)课堂中培育职业精神

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修炼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把握职业精神的本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要义。

(三)示范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是职业精神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摸索、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人际关系和谐,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三、要做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一)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德育有效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是中职德育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从四个层面切入:明白就业目的;建立爱厂如家的理念;把握职业规范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讨现代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在各种活动中渗入生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试职业心理,帮助他们强化巩固健康的感情体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变化和职业选择,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1):8-13.

德育课角度的职校生职业素养问题成因论文

摘要:根据社会反馈和调查发现,当前职校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提升职校生整体职业素养极为重要。职校德育课是职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在对职校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职校德育课角度,对学生职业素养问题的成因,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职校生职业素养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引言

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高达95%以上。但职校生在短时期内的失业率和半年内的离职率同样也居高不下。造成上述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职业素养低”。形成上述问题,也有很多原因导致的,笔者就单单从职校德育课程的角度,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二、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认知不够

虽然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现状是,大部分家长并不认同,他们还是认为,职业学校不如普通高中,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把孩子送进职业学校的。在这种思想引导下,职校学生大部分不认真学习,上课不遵守纪律,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和家长普遍认为,德育课既不能提高专业技术,又不能提升改造能力,德育课可有可无,德育课教师上课时也没有了激情,产生了职业倦怠。有些教师对德育课教学不再那么认真,敷衍了事。导致现在很多德育教师都不去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业务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自觉或不自觉的排斥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教学理念落后不前。

三、职业素养的教学内容不够系统

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社会劳动者,德育课作为德育教学的主阵地,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德育课改革却未把职业素养专门设置为一门课程,分散在四门德育课必修课教材,即《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中。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按照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按部就班的授课,自身却还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规划,甚至还有片面地认为职业素养更多的指的是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只是专业课的事,与德育课无关。目前专门职业素养培养教材基本没有,没能将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充分挖掘出来,没有全面系统的分析。

四、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强调探究性的活动教学,而形成职业素养更多的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体验。只有在体验中,职业学校的学生才能将知识内化为情感,并上升到信念和意志。德育课教师应该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但目前有的德育课教师还采用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说教为主,方法和形式比较僵化,整个德育课堂气氛较为严肃,教学效果不明显。另外,职业学校的基础科目的“双师型”的教师极少,德育课教师有过在企业实习经历的少之又少,缺少实践的经验,很难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德育课活动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结合实际的情况较少,导致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抽象空洞,很难提起兴致来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对德育课不感兴趣,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德育课的教师成员参差不齐

目前几乎所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组成成员都不容乐观。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其一,兼任的多,专任的少。德育课每个学期都要开设,专任教师往往无法胜任那么多班级,所以除了很少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之外,还有大量的外请教师来校担任德育课的教学。另外,一些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领导也兼职担任德育课的教学,没对口课程的一部分专业教师也来兼任,甚至还有一些留校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之后,因不能胜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一般都是担任德育教师。其二,教学能力一般的多,精湛的少。因为教师队伍组成人员的限制,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德育课教师本身自己甚至都没有掌握德育课程的内容,更难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部分教师上课就照本宣科,很少有人能潜下心来学习和研究。其三,言传的多,身教的少。德育课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言传身教的作用比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大。但老教师有经验而缺少与时俱进的信息和理念,年轻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却缺少工作经验。甚至还有部分德育课教师自己说话不讲诚信,说一套做一套,这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很大的反作用。德育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德育课的考核评价方式单一片面

现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考核都是作为考查课来考核,一般都是以开卷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只能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能评判出学生是否转化为情感观念和良好的品格。尤其像学生职业素养更多的是在于德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维度,光靠书面考试的形式很难展现出来。这种考核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反而还会让学生觉得只要通过考试就算合格了,自身素养的提高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反倒不是最重要的了。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也很难考量。

七、结束语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缓慢且需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一位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师都要以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为主要责任,树立“人人有才,个个成才”的理念,深入挖掘德育课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促成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广大专家、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职校德育课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21).

[2]李尊娟.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课改革初探[J].职业,2014(23).

[3]徐敏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4(2).

作者:季君 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各县(市)教体局、市直各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以“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教育活动,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办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为进一步挖掘总结教师队伍中的德育先进典型和工作经验,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泛宣传我市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取得的新成绩,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评选范围(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范围:担任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法律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的教师、从事德育工作的辅导员、从事德育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二)优秀班主任评选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任班主任。(三)优秀德育论文参评范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全体教职工。二、评选条件(一)德育先进工作者评选条件1.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热爱教育事业,在学科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能够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积极渗透道德教育,学科德育实践方面效果显著。3.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后进生转化、降低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等方面成绩显著。4.在校从事德育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5.近2年内荣获市级以上优秀德育论文二等奖以上者。(二)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2.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了解学生,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师生关系融洽,注重言传身教,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满意度高,在同行和家长中有良好的口碑。3.注重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积极研究学生成长规律和道德学习过程,探索有效的育人规律和班主任工作规律;善于团结协作,重视发挥学科教师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群体作用。4.班级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所带班集体目标明确,学生个性发展良好,班级文化富有活力和特色。5.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改革,善于观察学生,掌握学生个性品质和发展状况,能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和反思,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每学年有较高质量的教育工作反思、案例或论文。6.在控辍保学方面成绩显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且成绩优异,所带班级对口升学上线人数多、升学率(就业率)高。7.教龄满五年,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2年以上(含2年)。

中学生班主任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初中阶段,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进行的重点工作,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班主任如何有效开展班级德育教育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摘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学校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班级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硬性管理的同时,也要努力进行德育教育,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初中毕业班的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做好班级的德育工作,使毕业班的学生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中考,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本文就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德育教育进行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 初中毕业班;班主任;班级;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德育教育一直都是学校进行的重点工作,旨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且也是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时期,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他们面临着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德育教育,疏导心理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初中毕业班学生的特点

初中毕业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且面临着紧张的中考,他们的心理、行为、思想上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德育教育,首先就要认识到毕业班学生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从学习方面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十分具有信心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学习的方法科学,没有偏科的情况,成绩稳定上升。还有一类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学习成绩很好,其他学科的成绩不稳定,而且进取的意识比较薄弱,总体成绩很难提高。最后一类学生,他们的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认真学习,甚至放弃学习,而且他们的自律意识差,对学校、班级的管理容易产生叛逆。[1]

其次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分析,初中毕业生的心理主要是紧张、焦虑、迷惘、叛逆。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的成绩比较好,家长、教师和自己的期望都比较高,在毕业前期,家长、老师甚至是自己都会给自己压力,他们既有信心考上理想的高中,但是也怕自己失误落榜,存在着十分紧张、焦虑的心情。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平平,没有大的起伏波动,在毕业阶段,他们出产生各种的迷惘,对前途产生困惑,会为自己设想多种初中毕业的结果,但是又在各种结论间徘徊不定,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还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差,而且不愿意学习,与其他学生的成绩相差较大,许多教师对这类学生都没有耐心,甚至是无视他们,会使这些学生产生严重的失落,觉得被老师、同学抛弃,很容易出现叛逆的心理,情绪激动,与老师、学生、家长反目,随意破坏公物、无视学校、班级纪律,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2]

二、初中毕业班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教育的有效对策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毕业阶段,学生心理容易出现焦虑、浮躁,对自己的未来出现迷茫、困惑。这时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就要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目标,告诉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要努力拼搏。而且明确目标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目标具体化,给自己设置近期目标,一步一步完成,为实现自己今后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不再感到焦虑、迷茫,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并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更加努力。[3]

2、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用心与他们交流

在毕业班的德育工作中,许多班主任想到的都是对后进生加强管理教育,而忽视那些看起来很听话、内向的学生。有时这些内向、安静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学习问题要比其他学生更严重,所以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要全面关注所有学生,对所有学生都要认真研究、教育,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教师对学生要关心、爱护,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作为班主任,要努力与学生交朋友,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教师要真诚的与他们交朋友,与他们谈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而且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应当众批评、挖苦、打击学生,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效果,还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的心理,班主任要单独与犯错误的学生交谈,平等的对待他们,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班主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不能对学生打骂,要用爱、用心感化他们。

3、加强班干部的领导、带头作用

班级干部是帮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很长,能够及时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进行有效的班级管理。作为班干部,不仅要帮助老师管理好班级,还要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为其他学生做表率,起到领导和带头的作用,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与教师一起实现高效的班级管理。

4、以学生为主,制定合理的班级管理条例

面对毕业班的学生,他们存在着很多的心理、学习问题,作为班主任,首先就要建立完善的班级管理条例制度,用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硬性管理,以便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气。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协助教师制定班级规范,可以使班规的管理作用更广,而且要求学生参与班规制定,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身边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定,避免班规起不到作用。在班级管理规定中,教师应多加入一些鼓励性的措施,由于毕业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压力大,情绪波动大,而且时间紧张,所以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更多的是给予提醒、警告,或者采用娱乐的形式惩罚学生,既不影响学生的心情,也可以起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4]

5、定期组织开展班会

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有些班主任会认为,这时要重点加强学生学习,没有必要开班会,开班会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由于毕业班的学生,他们面临着许多的压力,精神容易紧张,心理容易出现问题,这就需要班会来调节和舒缓学生的压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心结,释放自己跌压力,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在班会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比如说,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对当前社会中的热点问题的讨论,表演一些小节目等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自己的情绪,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

在学生毕业时期,经常会出现许多反常的行为、情绪,对此,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学生在毕业时期的一些正确教育方法,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以便家长更好的教育学生。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关注,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关爱,让他们不再孤单,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怀,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学习,正确的面对毕业,面对这一时期的学习、生活。

结束语:

对于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来说,开展德育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对于调节学生心理、缓解学生压力,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就要用心、用爱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业美.浅议德育工作对初中班主任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0).

[2] 张琳,岳若惠.班主任如何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德育教育[J].青春岁月,2011(22).

[3] 李继勋,李亚军.如何做好毕业班班主任工作浅探[J].成功(教育),2010(6).

[4] 胡碧英.不可忽视对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J].人民教育,2010(4).

优秀班主任德育论文

中职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们都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使中职学生掌握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处世哲学,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优秀班主任德育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本文在分析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保证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关键词:中职;德育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一、引言

中职德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它们都能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方法和技巧,使中职学生掌握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处世哲学,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促进中职德育教育的顺利发展,还有利于延伸中职德育教育的思想内涵,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从而保证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

二、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当前,在巨大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下,部分中职学校片面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味地将教学目标简单定位为使学生掌握从事某种工作的必备技能,忽视了德育工作,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限制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影响他们对不同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甚至会导致他们丧失洞察能力。中职学生终究要走向社会,面临社会上复杂的就业环境和人际关系,这时,如果他们的思想境界、人文素养难以与时俱进,他们将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第一,加强对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从中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学科性质来看,其是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因此,要加大对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德育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内容,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能力。第二,中职德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忠诚祖国、奉献社会、立志图强、不屈不挠的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德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相互契合的。最后,只有全面提高对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中职教师,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德育教育的基础地位,并在其中不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人修养,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从而完成德育教育的目标[1]。

三、在德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

第一,在中职的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形成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关爱每一位学生,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激发他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引导和鼓励中职学生参与德育教学活动,让中职学生成为德育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了解和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热点问题,并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明辨是非。第三,转变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人文知识的兴趣。在中职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想进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式教学发、项目教学法等新型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下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中职学生提升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宣传栏、图书馆建设、学习角建设等方式,创造出有利于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丰富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形式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各不相同,中职教师应该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爱好,因材施教,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要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热情。例如,可以通过举办人文知识竞赛、人文知识专题讲座、人文知识学习总结报告会、参观革命胜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宽思路,提高中职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鉴赏能力、思辨能力,进一步增加对于中职学生的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从总体上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质[2]。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中职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提出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方法:加强对德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在德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等,以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保证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希望对相关学者、教师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孙晓露.中职德育课教学人文精神培养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2]曹继军.思想品德课教学人文性的实践与思考[J].德育课教学,2012(6).

可以的,多少字

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班主任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牛海彬.赏识教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3]王柳珍.赏识教育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J].[EB/OL].2006

[4].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编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5]金晓华.浅谈赏识教育[J].邵阳师专学报.2003,

[6]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7]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201

[8]卢彬彬.赏识教育对小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实证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0501.

[9]程婷.近几年关于赏识教育的研究综述[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10]韩丽萍.赏识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新论.2009,

[11]李海英.赏识教育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

[12]周弘.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13]邹惠芬.小学生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基础学科.2013,

[14]李小燕.小学赏识教育初探[J].新课程.2012,

[15]兰利.赏识教育的功能及实施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2006,—65

[16]张永彬.浅谈赏识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7

[17]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24

[18]崔学鸿.赏识教育出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9]周泓.赏识你的孩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

[20]李睿鹏.简析赏识教育的心理学依据[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

[21]赖永健.“赏识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西部教育研究.2010,12第10卷第4期.P88

[22]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194—195.

[23]骆舒洪、周卫红.中小学班级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11期.P8—9.

[24]贺乐凡主编.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P31

[2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P45

[26]白铭欣主编.班级管理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P29—30

[1]现代心理学流派[M].出版.—61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54

[3]燕国材.素质教育论[M].—85

[4]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J].1999

[5]叶澜著.“新基础教育”——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2006

[6]叶澜、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102

[7]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45

[8].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142

[9]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M].—95

[10].学校管理实话[M].华东师范入学出版社.—152

[1]王枬,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

[2]王彦,王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第10期

[5]丁钢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年第2期

[6]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丁钢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年2月19日

[8]丁钢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田静曹芳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丁钢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刘云杉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黄向阳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丁钢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耿涓涓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许美德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C],《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1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8]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19]肖正德山村小学青年教师需要的叙事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20]余丽反思性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

[21]康永久,施铁如,刘良华等整理教育叙事:来自广州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3年12月

[22]李明汉,教师校本科研与教育叙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12月12期

[23]韦桂美,教育叙事研究:教育科研回归生活的方式[J],《教书育人》

[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1]袁佩奇.班主任工作细节之:感恩教育[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0).

[2]周传刚.弘扬传统美德 实施感恩教育[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11).

[3]周容.寸草报春晖: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课外阅读,2010(7).

[4]刘昌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26).

[1]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51.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14.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