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人际交往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2 17:38:00

人际交往有关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我写论文自己没时间写,后来去七星论文网找他们给我写的,一次就通过了,省了不少事。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在不同的群体中,在不同的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们之间,交往的特点不尽相同。人际交往的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变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因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平等关系能提供父母所不能提供的心理稳定感、认同感和发挥自身能动性的机会和场所,通过朋友之间分享共同的情感、矛盾、忧虑和困难,在相互帮助和尊重中满足了自我发展的需要。初中是学生结交知心朋友的高峰期,到了高中阶段,青少年几乎达到了一个结交同性朋友的猛增期。 (二)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身心方面的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燥。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小学时团伙式的交往已满足不了这种要求,因而他们交友的形式开始注重个人内在素质的特征,交往内容也逐渐从活动的外在层面向内在认识和体验方面发展。他们选择朋友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2) 有共同的苦闷和烦恼,(3) 性格相近,(4)在许多方面能相互理解等,这一阶段朋友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所建立起的友谊相对稳定和持久。 (三)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保守秘密,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高中时期的青少年友谊要比少年时稳定和深刻的多,他们在择友时更注重内在的品质和情趣,即强调对方的气质、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等。由于此时青少年的判断力、自我调节能力都得到了相对的提高,因而能够做到求大同、存小异,朋友间的一些非原则问题不会影响友谊的继续。由于青少年志趣爱好不断的拓展,内心的丰富使高中生的交往领域比少年广泛的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不同的朋友来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写作思路:可以说一说人际交往的方式,以及“交流”对于一个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心要明确,语言要通顺等等。

正文:

“交流”,现在“交流”这个词文泛地出现在各个场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另一步,只有通过交流才能认识对方,了解对方。

但是,现在社会的“交流”越来越复杂,要注意的事项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层层连套的关系数不尽,也说不清。高中好像也被这个社会熏陶了一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也有着那一套交往的规则。

真的很烦,也很复杂,不想去管,又不能置身事外。想做个轻轻松松的局外人,可偏偏又是混在其中的当局者。真的很不想这样,想逃出那些圈圈的“蜘蛛网”。

需要一个真正的朋友。有一个朋友,这很重要,往往可以弥补很多有缺憾的事。她可以分担忧愁,帮助解决心里的疑惑。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快乐,在回宿舍的路上,到处都洒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虽然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烦心的事情过来打扰,但是因为有了朋友的陪伴,才能很快地从悲伤中振作起来,面对新的挑战。

这个社会太复杂。我喜欢简单明了。我对你好,你对我好,我们之间不存在界线,不存在隔阂,可以无话不说,可以倾心交流。

但我的愿望似乎是奢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这这个社会存在着竞争。虽然也有人与你光明正大的君子较量,但也会有人在暗中拖你的后腿,使你不得不防,否则,小人从哪而来,君子又以何而称为君子?

我的好友说:“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世界上你最爱的人也只有你自己。”很经典的一句话,阐述着千年不变的真理。

即使付出不求回报,但往往得到的比要求回报的人多很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大家都需要积累作文素材,我整理了一些人际关系相关的作文素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最光明的天使也许会堕落,可是天使总是光明的;虽然小人全都貌似忠良,可是忠良得一定仍然不失他的本色。——莎士比亚《麦克白》

2.纯朴的忠诚所呈献的礼物,总是可取的。我们不必较量那可怜的忠诚所不能达到的成就,而应该重视他们的辛勤。——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

3.如果你想要过的快活,想要祷告上帝,做一个诚实的人,那你就得遵守诺言。——狄更斯《荒凉山庄》

4.诚实,像我们所有的情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消极的诚实没有发财的机会时,是诚实的。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不动心的。——巴尔扎克《邦斯舅舅》

5.当一个人是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他就应当在大言不惭和矫揉造作之间保持等距离。既不夸夸其谈,也不扭捏取宠。——雨果《悲惨世界》

郑州市纬五路62号院的张大娘摆了一个馒头摊,年过七旬的张大娘从来不用守摊。回家吃饭休息只需要把摊子一撂,需要买馒头的人看到招牌上“摊主回家吃饭,买馒头时请将钱放到箱子里,谢谢合作,买馒头时请留钱”这些字,便会自觉的留下钱。张大娘这个摊子摆了五年,而这五年来,买卖全凭自觉。张大娘对那些想买馒头或者凡是路过的人,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信任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任的缺失会使人在人际关系中处于孤立地位。而拥有他人信任的人,不管是在人际交往,工作或者其他方面,基本上是会比较顺利的。我们想要得到他人的信任之前,先要给予他人信任。

古时三国时期的刘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可以想刘备文采绝没有诸葛亮来得绝妙;论武艺,关羽和赵云足够甩他出几十条街那么远了。无才无能的他,为什么能让智绝的诸葛亮和武圣关羽甘愿到他的麾下,任凭他摆布,忠心耿耿,至死不渝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好,所以光凭这个,刘备就在三国之中称王称雄,投靠他的将领不计计数了。这不是搞好人际关系后所带来的好处吗?不仅有荣华富贵,更有忠心耿耿的部下誓死相随,怎么能不令人拍案叫绝呢?

以上就是一些作文素材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秘书人际交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为了说明研究所借鉴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考。,秘书专业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秘书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秘书论文的参考文献(一) [1] 徐冰鸥,朱晓民. 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及特征[J]. 语文建设. 2006(09) [2] 刘伯奎. 语文学科结构的板块缺失[J]. 语文教学通讯. 2006(12) [3] 菅舒涵,李海霞. 口语交际教学的历时梳理[J]. 当代教育论坛. 2006(06) [4] 杜红梅,李长中. 中美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的个案比较[J]. 语文建设. 2006(03) [5] 王荣生. 口语交际的课程意识[J]. 语文教学通讯. 2005(26) [6] 李明洁. 口语交际课程要教什么?[J]. 语文教学通讯. 2005(26) [7] 张淼. 中学语文教材中戏剧作品选文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8] 许文莹. 试论中学语文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9] 杨自路. 语文特级教师用写作支持教改和教研经验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10] 肖永花. 初中学生作文心态及教学实验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11] 梁新民. 幼儿师范生文言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12] 王海梅. 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3] 王华. 口语交际能力评价策略构想[J]. 语文建设. 2005(09) [14] 李明洁. 进入教学的口语交际及其特点[J]. 语文建设. 2005(08) [15] 朱圣元. 以操练为策略的《普通话口语交际》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秘书论文的参考文献(二) 1. [日本]田中笃子著,《秘书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方晓蓉、方国雄编著,《秘书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 葛红岩主编,《新编秘书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 宇正香编著,《秘书理论与实务》,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 黄若茜、陈琼瑶主编,《秘书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李玮编著,《优秀文秘的100个细节》,海天出版社2005年版。 7. 郭玲、尤冬克著,《秘书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 姬瑞环、卢颖、崔德立编著,《商务文书写作与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 胡鸿杰主编,《办公室事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 胡鸿杰主编,《办公室事务管理案例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 葛红岩主编,《秘书与会议组织和服务》,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编,《秘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13. 谭一平编著,《秘书工作案例分析与实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谭一平编著,《现代职业秘书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 杨树森著,《秘书学概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秘书论文的参考文献(三) [1] 袁薇. 文秘英语课程设计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 2006(09) [2] 张玉美,赵萌. 英语导课艺术及其应用性研究--以《文秘英语》课程为例[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06) [3] 孙敏. 任务型教学在职业中专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 文学教育(中). 2010(05) [4] 陈郁. 高职《商务文秘英语》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09) [5] 许亮华.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文秘英语学习[J]. 南平师专学报. 2007(03) [6] 罗云. 任务型语言教学(TBLT)在《文秘英语》课中的运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6) [7] 倪玥.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文秘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09(12) [8] 文军.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2) [9] 张妍. 以岗位任务为目标的文秘英语课程项目改革[J]. 才智. 2011(12) [10] 马丽华,刘景. 工作过程导向的《文秘英语》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探索[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4) [11] 胡信华. 论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英语课程建设--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为例[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02) [12] 胡惠芳. 用Authorware设计开发高职高专“文秘英语”课程教学课件[J]. 科技资讯. 2010(12) [13] 刘强. WPS理论在高职文秘英语课程中的应用[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1(03) 猜你喜欢: 1. 文秘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文秘论文参考文献 3.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4. office中论文如何引用参考文献 5. 关于文秘专业的论文

秘书要做好相关接待准备,可以说做好准备工作,接待任务就完成了一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几篇秘书接待礼仪毕业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秘书礼仪对做好秘书工作非常重要。本文探讨针对秘书这个职业形象的仪态、仪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总结了提高秘书礼仪修养的方法。

关键词:礼仪 秘书规范 修养

引言

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其职责之一是为领导服务。要想把秘书工作做好,除了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较高的品德修养外,还要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由于秘书这个职业要求和不同人打交道,做秘书就必须要懂礼仪方面的知识,这是当秘书的基本素质之一。

1.秘书礼仪概述

礼仪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协调人际关系为目的形成的、被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仪式和礼节两方面的内容。礼仪有社会历史性、交往规范性、继承发展性、复杂多样性等特点。

秘书礼仪就是秘书工作人员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和准则,是秘书修养的重要内容,也是秘书应有的基本素质。秘书礼仪的功能有:规范社交行为,塑造良好的形象,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工作绩效。秘书礼仪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平等原则;二是尊重原则;三是真诚原则;四是灵活原则。

2.秘书礼仪规范

秘书的仪表

仪表的礼仪很重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三秒钟”就可以给人一个印象,因此秘书的整体素质修养、性格等特征就是从仪表方面反映出来的。秘书的仪表主要体现在服饰和美容两方面。服饰要求整洁大方、展示个性、整体和谐。美容要求在仪表的整理方面应注意发型、面容的清洁、保持服饰整洁,仪容方面女性秘书要求化淡妆,而且要注意在不同场合的化妆,化妆要注意场合,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化妆。

秘书的仪态

仪态是各种身体姿势的总称,是一种非语言形式,具有表露、替代和辅佐的作用。秘书的仪态要求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站姿,基本要求是均衡、挺直、灵活,在正式场合要具备“挺直如松”的气度,避免不良的站姿;坐姿,基本要求稳、直,达到“坐如钟”的要求;走姿,基本要求抬头、挺胸、收腹、两眼平视,步子要均衡;手势,手势是一种带有情感交流的体态语言,能够传达丰富的感情,如挥手告别、拱手答谢、招手致意、拍手称赞、摆手拒绝等;目光,与人交往目光要平和亲切,在交往中注意凝视的运用;秘书要避免当众瘙痒、避免不雅动作等不雅的仪态。

秘书活动礼节

秘书活动礼仪主要表现在典礼仪式、迎来与送往、宴请与赴宴方面。接待礼仪,接待客人是秘书的日常工作工作之一,这里面包括欢迎来宾、接待方式、送别客人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应讲究礼仪。秘书组织典礼仪式,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拟定典礼仪式的程序;拟制出席典礼仪式的宾客名单;组成接待小组负责接待宾客;确定宾客坐席;布置和检查音响设备等。

宴请和赴宴是社交中的一项重要活动。秘书在宴请礼仪中要注意:明确宴请的目的和规格;确定宴请的时间和范围;制作和发送请柬;进餐位次排列;迎送宾客。赴宴要注意及时向宴请的主人答复,服装要整洁大方,出席宴会以正点到达为好。

3.如何提高秘书礼仪修养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礼仪属于道德范畴,受道德的支配,道德是礼仪的基础,决定并制约礼仪。秘书应树立以下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勤俭办事、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自我约束的组织纪律。

要有谦恭的工作态度。秘书所处的位置,一举一动都很引人注目。对待领导要掌握分寸,服务得体;对待同事要要以诚相见,互相帮助。

要用规范而礼貌的语言。秘书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通过体态语言积累和提高秘书礼仪素质。良好的体态语言能够成分体现出秘书礼仪的素质和修养,如谈话时要注意凝视对方眼睛,配以点头等肢体语言表示真诚、赞同和理解。秘书要谦虚学习掌握诸如此类的肢体语言,进一步提高礼仪修养。

加强沟通协作。秘书人员应多向身边有经验的人请教,交流心得体会。

结束语

对秘书来说,做好秘书工作,遵守礼仪是必不可少的。秘书礼仪体现在政治交往、商业活动中,秘书必须不断提高礼仪修养,才能更好的做好秘书工作。

参考文献:

[1]徐静.基于行为导向的秘书礼仪课考核评价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31):52-53

[2]郭莉.谈谈秘书礼仪工作的作用[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3,11(3):8-11

[摘要]礼仪与秘书人员辅助决策,协调关系,自身提高都有密不的关系,它在秘书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秘书人员不可忽视的一种修养和技能.秘书工作不能忽视礼仪内容,而礼仪在秘书全部工作中具有自己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 ]礼仪,秘书工作,公共关系

秘书人员作为领导的辅助者,必须完成各种有助于领导管理,决策的工作与事务,这种工作特性决定了秘书 工作是一个外向性的岗位,秘书人员必须在各社会组织的公务行为中广泛地接触各色人等,处理各种关系,安排 各种活动,这些行为都含有礼仪的内容或直接就是一项礼仪活动,如迎送客人,宴请等等.因此,作为领导的浦助 者,秘书与其他职能人员不同,他必须代领导处理各种交往接待事宜,礼仪内容贯穿于秘书工作的全过程,它在秘 书的全部工作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与秘书人员的其他工作结成了特殊的关系)

秘书礼仪工作的意义 :

(一)礼仪是秘书工作与生俱来的职能之一 从秘书_L作产生那天起,礼仪,便是秘书工作的重要职能,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礼仪的内容和方式有了巨大 的变化,秘书人员礼仪素质和操办礼仪活动的能力要求也有了相应变化,但无论这种变化多么广泛,多么深刻,礼 仪工作从未离秘书工作而去. 秘书工作起源于奴隶社会,当时的史官可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秘书人员.史官执掌的工作内容极其宽泛,其 中的重要职责便是负责主持祭祀婚冠大礼—这是典型的礼仪内容.到了战国时期,《周礼》详备地记载了周朝 史官的职务和分工,这使我们了解到史官的工作内容与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今天看去,将史官定为秘 书人员一或从事秘书性质工作的辅助人员是较合适的,而礼仪则是秘书工作的当然内容. 为了更好地辅助领导决策并处理事务,秘书承担了与自然与社会各种关系打交道的任务,这个任务中的一切 安排打点是礼仪工作的主要内容.礼的起源,也与原始社会中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分不开.秘书以执掌祭祀 来为领导权威的决策行为和国家重大活动作准备,作铺垫,作为行动的参考系数.领导权威无论是表示顺天承 运,还是具体紧张的日理万机,在当时,总缺不了这种形式的辅助,因为这种形式对领导权威行为的合法性和合 理性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可见,礼仪原是秘书辅助决策的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礼仪在生活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秘书工作对领导负责,技术水平高,工作质量好,办事效率快固 然是秘书人员的重要素质体现,但礼仪行为的得当,职业形象的得体,也是领导决策获得成功的有效因素.秘书 的形象会影响客人或员工是否接受你们的要求或想法,通过秘书的态度,姿势,仪表,谈吐给对方留下重要的印 象,甚至是关键的印象.饱满的精神,真诚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得体的举止本身也就是秘书人员素质高,业务精 的体现.一般说来,领导之所以选聘秘书,很大程度上也是为礼仪的需要,在礼仪的层面上开展工作,从而辅助领 导进行决策活动.领导的决策往往是刚性的,强硬的,在具体执行中不容许有任何伸缩,而秘书的礼仪却是柔性 的,弹性的,它可以缓冲决策的压力,调节决策带来的紧张,沟通因决策而产生的误解隔阂.在任何社会条件下, 礼仪总是人们共同的需求.因此礼仪对秘书工作具特殊意义.

(二)礼仪是秘书公关的辅助手段 利用宣传和传播的手段,使一个社会组织和它的公众相互了解和适应,这便是公共关系的任务.秘书工作起 着信息的汇总和传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关系,树立组织及秘书本人在各界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和信誉,是秘书公关的主要内容,在公共关系中,要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礼仪,应努力发挥礼仪的优势来为公关 服务.礼仪可以调节感情,润滑关系,这与公共关系内求团结完善,外求和谐发展to的宗旨是相一致的,公关 的对象具有不同层次,但无论是什么群体或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不能撇开礼仪搞公关.拙于策划会使 公关实务失败,而疏于礼仪同样不能使精良的策划得以完满体现.可以说,公关是礼仪最适用领域,对礼仪的领 悟,把握和运用程度的高下直接关系到公关实务的操办水平.同时,公关作为一种以传播手段来协调组织与公众 之间关系的行为,不假以礼仪,也不能实现传播的双向信息传递.而由于公关活动中公众始终是变化着的,不定 的,问题形成时有公众对象,问题一旦消失,这层意义上的公众也随之消失,所以,礼仪总在各种公众对象中以新 鲜的,积极的感觉体现,极大地帮助了公共关系的实施.

公关对象的多种多样,形成了不同的员工关系,顾客关 系,媒介关系,股东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名流关系[[1l等,要适应这不同的关系,依靠顺意公众,转化逆意公 众,争取边缘公众,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这绝对少不了礼仪.

公共关系的另一实务活动就是将社会组织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把公众的信息反馈给社会组织的决策层,秘 书要做好辅助决策工作,必须充分利用传播媒介将信息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传播沟通有多种形式, 然而人际传播还是最基本的,没有人际传播,便是大众传播也不会顺利进行下去.人际传播,无论是通过仪表服 饰,语言,举止等媒介进行,还是通过电话,电报,书信等书面性媒介进行,都离不开礼仪表现,可以说,礼仪是传播 的重要媒介.礼仪在公关实践中塑造着组织的形象,创造着组织的信誉.它可以帮助体现一个组织的坦诚热情, 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可以承载这种态度,有了这种真诚的礼仪表现,才能实现和谐发展,争取支持的公关目的. 所以,礼仪在秘书的公关行为中具有关键意义.

礼仪与秘书工作的关系 :

(一)秘书礼仪与秘书辅助领导 辅助领导是秘书的天职,辅助领导的手段多种多样,以礼仪辅助领导是其中之一. 领导是决策者,并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威,这使领导既没必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领导又因作为一种机构的代 表,权力的象征,需要在行事时有相关礼仪的配衬.秘书的岗位,紧贴领导,是直接为领导服务的,由秘书安排各 种礼仪事项,自然再顺理成章不过了.

礼仪是秘书的常务工作,在辅助领导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对礼仪程序作妥 善安排,使领导在具体的活动中既体面又掌握主动,是秘书工作者办事能力的反映.如A企业的经理与B企业 的经理在n企业晤面,秘书在事先将有关时间,地点通知对方,并认真打扫好会客室,安排好茶水和午餐,准备好 相关文件材料,精神饱满,态度从容地迎接s企业的经理并将之向n企业经理介绍,使会晤在以秘书为主营造的 良好气氛中进行.这个开始也许会给整个晤面的结果带来影响.礼仪的周到,使人精神放松,心情舒畅,双方开 诚布公,容易促使事情成功或好转.在某些重要场合,领导需有些象征性的行为,如剪彩,奠基等,秘书必然要在 事先作好准备,将必要的工具装饰好,地点选定并完满考虑到在象征性行为完成后领导的合理退场.这种礼仪性 的安排,虽属工作中较琐碎一面,却不可不做,而且事虽小却影响大,为领导个人,为企业都塑造了形象.当然,秘 书只隐在这些体面的礼仪背后,秘书工作的特性之一是潜隐性.即使秘书人员代领导前去慰问,拜望某人时,起 的也只是礼仪象征的作用,是代领导行事而不是以秘书本人身份行事.即使秘书的良好态度和典雅举止吸引了 客人,客人仍a先记着的是某公司有个好秘书,而不是某秘书在某公司.所以,礼仪工作做好了,是在很大的 程度上提高了领导的工作效率,实现了领导的威信.至于平时的文书往来,其中涉及到的文书礼仪,包括礼仪性 的内容和礼仪套话更是秘书为领导服务.辅助领导决策的一个常规工作,秘书必定要掌握这些知识,并要能娴熟 地运用,以使自己更好地尽到秘书的责任.

(二)秘书是某个社会组织中专为领导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辅助者,社会交往活动是其主要工作内容之一,秘书 工作的特点是跟人打交道.无论是他的服务对象一一领导,还是在为领导服务的过程中,要形成的各种关系, 归根结蒂,都是人际关系.处理好各种不同关系是秘书工作艺术的体现,恰当地运用礼仪来理顺关系,对秘书工 作总体效益的提高大有帮助.

首先,秘书与领导形成了紧密的固定关系,由于这种关系十分重要.双方在最初接触磨合的过程中都会小心 翼翼,而一且觉得不称心会立刻撒手.反之,一旦发现配合默契,便越发珍惜和依赖这种关系.从理论上说来,领 导与秘书的关系越紧密,就越富有工作创造力,但在实践中却未必如此,关系紧密了,有时也就结成了一种同盟, 可能反而有碍甚至破坏企业或国家的利益.因此,规范领导与秘书的关系,除各种原则制度的保障之外,礼仪自 古就有的别异作用,仍有现实意义.礼仪可以帮秘书工作者把准自己的地位,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播越,不轻 浮.尊重领导权威,尊重领导意见,按正常渠道上情下达沟通信息,同时也在礼仪中保全自己的人格尊严.

其次,作为管理层中的中介部门,秘书还要与各职能部门和外部世界联系沟通,良好的礼仪在沟通中有助于 消除隔阂,增进理解.由于身处领导近旁,会使其他人对秘书有特殊看法,秘书人员这时除了以诚相见之外别无 他法.以诚相见不仅是感情的真挚,也包括礼仪的周到.如尊重对方的地位,理解对方的处境,同情对方的闲难, 赞赏对方的成就.通过这些取得对方的信任.

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礼仪又是一个窗口,从中可以窥得一个单位的精神面貌和经营品质,这是许多社会 组织重视礼仪工作的原因之一.即使在不成功的谈判与合作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大局出发,从长 远出发,或可以做到买卖不成友情在,或可以用原则和礼仪击退交往中的不正常行为.

(三)秘书礼仪与秘书自身提高 礼仪是社会的规范,秘书礼仪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密切关系.通过牛L仪的学习和掌握,不仅可以提高秘 书工作者个人修养,还可由此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由于工作特点,秘书人员的地位特殊,他既在单位内部起联系沟通作用,又在社会上成为本单位的窗el和代 表,所以礼仪在秘书人员身上是全方位地体现的.首先,秘书人员的个人礼仪应讲究.他是在一个外向性的 岗位上,与多种对象打交道,如果不修边幅,不注重言谈举止会直接影响来访者或被访者的情绪并影响办公室同 事的情绪.所以许多单位对秘书人员的衣着,饰物,化妆品都有规定.这种规定,当然不是针对某个秘书人员个 人,而是针对秘书这个岗位的.此外秘书工作者的礼仪知识,操办礼仪活动的能力,对在不同情况下的礼仪要求 应有较多较完善的掌握.要在礼仪活动中分清主次,内外,把握各种分寸,分量,要对各国,各地,各民族,各宗教 的文化风俗礼仪习惯有所了解并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尤其在21世纪,人类进人了一个新纪元,对许多客观事物 的理解认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保护环境,与动物友好相处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礼仪行为也必须跟这种认识 结合起来.倘在给外宾送礼时,把动物毛皮当作贵重礼品就显得十分不合时宜了.酒宴上的山珍海味,也有许多 不该成为餐餐之徒的腹中之物.礼仪活动中若缺乏这种现代意识,是会使整个礼仪水平都大打折扣的.可见,礼 仪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远不是懂外语,会电脑,人漂亮就能够胜任礼仪工作的.它的文化内涵十分精探并总 是与时俱进的,秘书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才能在礼仪场合游刃有余.

结论:

秘书礼仪说大也大—它在秘书的全部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小又小—它总是琐碎地体现在细 枝末节上,研究这个问题,以促进秘书工作水平的提升,对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与世界交往,与国际接 轨,迎接新一轮国际挑战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

公共关系学(*********************)

秘书学(***********)

秘书礼仪(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职高专教育 ***作者)

(作者系*****)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一直青睐制度化管理,对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科学中地位的不断凸现,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被认同为学校管理科学中的新视点。本文通过班级人际关系的解读、体认与建构,试图寻求一条班级管理最优化的新路,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效益;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所企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在于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惠共生,最终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1.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和谐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既是学习中的合作者、竞争者,又是生活上的朋友与伙伴。同学关系处理好坏对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狭隘、骄纵任性、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普遍存在,因此班级内部矛盾出现在所难免。如不妥善处理必将影响班风,影响班级和谐。我把"珍惜缘分、重视友情、与人为善、淡化矛盾、为人宽容"的观念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对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传,正面引导。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通过谈心班会讨论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团结、学会宽容与友爱、学会换位思考,并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2.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创建和谐班级的核心内容。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做到师生和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中国过去有句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大概概括了传统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呢?我认为班主任应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天天向上的空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并应随时注意调节师生的心理距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和谐。营造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仅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拼远远不够。班主任应营造自身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谅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帮助其树立威信,协助改善师生关系,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协调,绝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效应。4.体认"以生为本"的班级人际关系管理新思维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给予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牢固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类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成班级管理最优化的目标。对待人缘型儿童,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同时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在成绩面前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另外,还必须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地接触其他同学,不游离于班集体,与其他同学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对中间型儿童,我们的方法是:首先,利用中间儿童的优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其次,吸收中间型儿童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信心、体认人际协调的作用,从而自觉自愿地与别人搞好关系;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魅力。对待嫌弃型儿童,我们要讲究方法,因为这部分儿童与班集体心理距离大,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且常常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场之中,自尊心十分脆弱。因此,要帮助这类儿童建构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第二,要时时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法使嫌弃型儿童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第三,要求其他同学首先是班主任老师要率先垂范,带头接纳嫌弃儿童,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嫌弃型儿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心理距离逐渐缩小,进一步达到心理上的"磨合"。5.建构班级人际关系最优化的具体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熏陶法。所谓情境熏陶法,就是创设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魅力,从而在内心中自觉自愿地对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这种方法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有制定班级公约、张帖反映班级主流文化的标语、定期更换班刊、设立好人好事记录簿并定期总结评比。(2)加强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反映。实践证明:班风正,则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凝聚力强,集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可见,加强班风建设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它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舆论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鼓舞正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竞争非常激烈,精神压力日益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不少人默默忍受着心理疾病的煎熬。据有关部门统计,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3]151,使其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以诚信立人,以诚信立国,以诚信求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和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恩格斯指出"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4]423。在人民内部,要从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消除隔阂,纠正错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团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一亮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3]153,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增强本单位、本部门的凝聚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二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交往离不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态;途径一、提高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一)概论人际关系(humanrelations)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友情,大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从而丰富自己人生知识、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学会处世、确立自我、获得自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进行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人为镜”,就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又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第二,获得各种信息。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交往双方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在现代社会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丰富知识、交换思想,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增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获得精神的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与宽慰,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际关系失调,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第四,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民族与民族和睦相处,则国家兴旺,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则天下太平。第五,促进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学业进步,增加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事业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关心爱护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拥护。赞扬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伦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分不开。二、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带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去交往,将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一)真诚心孟子认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进而结成深厚的友谊。真诚心,就是为人处世要有真心、诚心,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以诚相待,心诚则灵。真诚能够感动对方,使不太好的关系转好,如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真诚心还能消除误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平等心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生理年龄不是问题,社会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障碍,贫富差距不应该是天平的砝码,尊长辈分更不应该是话下。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友谊才会长久。(三)尊重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重视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时,也会以尊重心相对。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能带来良性反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四)宽容心宽容大度,性格开朗,气量恢宏,胸怀宽广,是为人处世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都是说明宽容大度的好处,其表现很多:对人对友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特殊的个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过失,不记前嫌;能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检查,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德报怨,化敌为友;齐桓公不计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光武帝刘秀“不斥异己,不念旧恶,泛爱容众,结恩心于臣民”,使汉室中兴;等等,这些帝王将相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五)忍让心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态度。人与人相处,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别人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良的行为态度伤害到自己时,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经典有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别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为怪;忍,还要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团结,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来,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提倡“吃亏是福”的精神。三、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在社交中会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正直诚实正直就是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正直的人发表意见,不计恩怨,坦诚相见;处理问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处世,正大光明,伸张正义;待人接物,风度端正,人格高尚。诚实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诚实,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来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二)心存善意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即助己,吃亏就是占便宜,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类的互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爱怜和友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别人好、集体好、社会好。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态度,才有好的行为。(三)口说好话与人交往,要多说别人的好话,使用顺耳、亲切、文雅、得体的语言,多赞扬别人,多赏识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曾有报道,广西一位农妇学会了用多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扬别人的语言和一些日常用语,结果找她作导游的外国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实大方地说谢谢。真诚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四)身行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患难见真情,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也很需要。(五)优化人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偏执、强迫、自负、多疑、自卑等人格会障碍人际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研究了大学生中人际关系好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谦逊,兴趣广泛,乐观幽默,端庄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爱可亲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金彩,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59.[4]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0.[5]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1.

就这么要呀?估计没人给呀

人际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一直青睐制度化管理,对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科学中地位的不断凸现,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被认同为学校管理科学中的新视点。本文通过班级人际关系的解读、体认与建构,试图寻求一条班级管理最优化的新路,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效益;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所企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在于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惠共生,最终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1.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和谐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既是学习中的合作者、竞争者,又是生活上的朋友与伙伴。同学关系处理好坏对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狭隘、骄纵任性、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普遍存在,因此班级内部矛盾出现在所难免。如不妥善处理必将影响班风,影响班级和谐。我把"珍惜缘分、重视友情、与人为善、淡化矛盾、为人宽容"的观念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对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传,正面引导。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通过谈心班会讨论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团结、学会宽容与友爱、学会换位思考,并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2.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创建和谐班级的核心内容。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做到师生和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中国过去有句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大概概括了传统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呢?我认为班主任应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天天向上的空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并应随时注意调节师生的心理距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和谐。营造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仅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拼远远不够。班主任应营造自身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谅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帮助其树立威信,协助改善师生关系,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协调,绝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效应。4.体认"以生为本"的班级人际关系管理新思维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给予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牢固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类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成班级管理最优化的目标。对待人缘型儿童,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同时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在成绩面前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另外,还必须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地接触其他同学,不游离于班集体,与其他同学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对中间型儿童,我们的方法是:首先,利用中间儿童的优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其次,吸收中间型儿童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信心、体认人际协调的作用,从而自觉自愿地与别人搞好关系;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魅力。对待嫌弃型儿童,我们要讲究方法,因为这部分儿童与班集体心理距离大,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且常常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场之中,自尊心十分脆弱。因此,要帮助这类儿童建构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第二,要时时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法使嫌弃型儿童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第三,要求其他同学首先是班主任老师要率先垂范,带头接纳嫌弃儿童,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嫌弃型儿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心理距离逐渐缩小,进一步达到心理上的"磨合"。5.建构班级人际关系最优化的具体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熏陶法。所谓情境熏陶法,就是创设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魅力,从而在内心中自觉自愿地对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这种方法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有制定班级公约、张帖反映班级主流文化的标语、定期更换班刊、设立好人好事记录簿并定期总结评比。(2)加强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反映。实践证明:班风正,则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凝聚力强,集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可见,加强班风建设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它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舆论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鼓舞正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竞争非常激烈,精神压力日益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不少人默默忍受着心理疾病的煎熬。据有关部门统计,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3]151,使其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以诚信立人,以诚信立国,以诚信求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和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恩格斯指出"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4]423。在人民内部,要从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消除隔阂,纠正错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团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一亮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3]153,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增强本单位、本部门的凝聚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二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交往离不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态;途径一、提高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一)概论人际关系(humanrelations)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友情,大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从而丰富自己人生知识、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学会处世、确立自我、获得自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进行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人为镜”,就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又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第二,获得各种信息。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交往双方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在现代社会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丰富知识、交换思想,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增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获得精神的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与宽慰,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际关系失调,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第四,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民族与民族和睦相处,则国家兴旺,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则天下太平。第五,促进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学业进步,增加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事业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关心爱护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拥护。赞扬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伦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分不开。二、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带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去交往,将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一)真诚心孟子认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进而结成深厚的友谊。真诚心,就是为人处世要有真心、诚心,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以诚相待,心诚则灵。真诚能够感动对方,使不太好的关系转好,如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真诚心还能消除误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平等心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生理年龄不是问题,社会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障碍,贫富差距不应该是天平的砝码,尊长辈分更不应该是话下。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友谊才会长久。(三)尊重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重视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时,也会以尊重心相对。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能带来良性反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四)宽容心宽容大度,性格开朗,气量恢宏,胸怀宽广,是为人处世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都是说明宽容大度的好处,其表现很多:对人对友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特殊的个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过失,不记前嫌;能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检查,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德报怨,化敌为友;齐桓公不计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光武帝刘秀“不斥异己,不念旧恶,泛爱容众,结恩心于臣民”,使汉室中兴;等等,这些帝王将相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五)忍让心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态度。人与人相处,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别人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良的行为态度伤害到自己时,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经典有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别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为怪;忍,还要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团结,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来,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提倡“吃亏是福”的精神。三、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在社交中会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正直诚实正直就是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正直的人发表意见,不计恩怨,坦诚相见;处理问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处世,正大光明,伸张正义;待人接物,风度端正,人格高尚。诚实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诚实,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来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二)心存善意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即助己,吃亏就是占便宜,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类的互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爱怜和友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别人好、集体好、社会好。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态度,才有好的行为。(三)口说好话与人交往,要多说别人的好话,使用顺耳、亲切、文雅、得体的语言,多赞扬别人,多赏识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曾有报道,广西一位农妇学会了用多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扬别人的语言和一些日常用语,结果找她作导游的外国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实大方地说谢谢。真诚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四)身行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患难见真情,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也很需要。(五)优化人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偏执、强迫、自负、多疑、自卑等人格会障碍人际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研究了大学生中人际关系好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谦逊,兴趣广泛,乐观幽默,端庄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爱可亲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金彩,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59.[4]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0.[5]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1.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归因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

[2]Wang Y,Ollendick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人际交往论文1500参考文献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归因及教育引导》

[摘要]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这与大学生社会需求、认知程度和性格特点有关。应当从提升大学生全面素质出发,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人际关系的协调。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问题 归因 教育引导

[作者简介]马亚平(1968- ),女,回族,宁夏银川人,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88-02

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大学生学习、学业,也要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人格的发展,关注他们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标志。大学时期正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应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尤其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应对的教育和培养策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和不足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特定的学习生活经历、年龄特点,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定的交往动机、心理状态、情感需求,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呈现出一定的目的性、方向性甚至是功利性,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方面的障碍和不足。

1.人际交往中的自我封闭。大学生生活在现代生活条件中,环境较为优越,大部分好奇心强,待人热情,愿意与人接触,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大方,交际面广。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却表现为另一种状态,即不愿与人接触、交往,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些学生往往来自于较为封闭的家庭中,自小生活圈子小,接触面小,缺乏人际交往的实践,在与人接触时往往胆怯、紧张,不知所措,羞于启口。在学校活动中,他们不愿意“表现”自己、“突出”自己。也有些学生自小由于缺乏亲人的关爱,缺失家庭的温暖,使得心理上造成了创伤,导致他们自闭、自卑和孤独的心理。他们没有体验过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彼此鼓励、互动交流的快乐,因此在心理上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冷漠的,虽然愿意尝试与他人交往,但又害怕遭到拒绝,这些学生往往在与人接触初期惴惴不安、心理焦虑、情绪紧张,也有的不愿意与人接触,不愿意与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将自己封闭起来。

2.人际交往中的功利追求。当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都建立在共同的性格、兴趣、爱好、志向和地缘关系上,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大多是真诚、健康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大学生活而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彼此鼓励,是一种建立在纯洁情感基础上的同学之间的友谊。然而,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功利化追求的倾向。受“金钱至上”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同学间、老师间的感情淡漠,在谋求入党、评优、评定奖学金等方面的利益时,有的学生从搞好“群众关系”出发,刻意与他人、老师拉关系,一旦获得了自己想得到的利益,就表现出对人的冷漠。

3.人际交往中的嫉妒情绪。大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是友爱、宽容、平和的,他们以同学取得好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以同学表现突出而感到光荣。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优秀学生产生嫉妒心理,本来平常关系很要好的同学,但当对方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时,就产生心理的落差,不能承受,由此与这些同学关系疏远、排斥,甚至施以挖苦、讥讽、打击报复的态度。这些同学在同学关系中表现出对人尖刻,不能宽容人、理解人,往往造成同学关系紧张。

4.人际交往中的层面单纯。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因为“志同”而“道合”。大学生因某种共同的联系而在一起相互交往。这些志同道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形成同学间的友谊。但这种交往的层面是单纯的,也存在负面作用,如人际交往中的“志同道合”的另一方就是“臭味相投”。一些人因不好的习惯、不良的嗜好、目标,而走在了一起,这将越发强化其不良的思想、道德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这种人际交往层面的单纯性也使人际交往的社会作用受到限制,因为人只有与自己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学识的人交流,才有机会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互相进步。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和不足受各种因素制约

人际交往是一种个性品质的表现,受个体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和培养的作用。从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社会需求来看,其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和不足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1.目的的指向性不同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来看,要维系社会关系的存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假如没有人际交往,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了。处于社会生活的人,人际交往首先是为了生存,使自己维系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是为了安全的需要,进而为了实现自身发展和精神的满足。因此,必须承认人际交往存在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在大学生身上有诸多表现。首先,大学生为了不脱离与同学的关系,或多或少地要与他们进行交往,以获知学校的信息,了解学校的动态,保持自己应对周围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在其中有些心理自卑的学生,其人际交往必然是少量的、不足的,因而他们在发展上也将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憾,可以说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需求。其次,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有的大学生需求强烈,希望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因此这些学生人际交往的主动性较强,而带有一些功利目的学生,更是在人际交往面向的人群和精力投入上显现出与其他同学的不同,这也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的畸形化发展。而存在嫉妒心理的学生,其原因在于社会交往中对情感需求强烈,希望他人对自己有较好的评价,但当他人超过自己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现象。

2.认知结构的缺失对人际交往造成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社会经历不同,积累的知识不同,因此他们在对外部世界进行观察、分析时,就有不同的视角,有些人由于视野的狭窄,认知结构的缺失,会造成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偏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学习和视野开阔时期,其认知结构是不完善的,思维和认知被限定在了较小的圈子内,其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失。在很多情况下,大学生由于认识的不足,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常常出现脱离实际,主观臆断,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而容易造成与其他同学关系判断的失误,引起同学间的误会和关系紧张。

3.个体成才背景的差异导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社会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同性格、爱好,不同地域、不同家庭成长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学生,他们在价值观念、道德情感、为人处世、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多的不同,这些都影响大学生之间的相互认同、互相交往。一些来自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落落大方、热情豪放,但有的学生也因此表现出孤傲、盛气凌人;另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可能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拘谨甚至自卑的心理。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有可能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

4.个体性格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应当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这对人际交往必然会造成影响。尤其在性格差异方面,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与人交往能够在短时间内拉近与人的距离,但有时可能出现脾气急躁,容易造成他人的反感或冲突;而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善言谈,对人冷漠,不利于建立相互了解、彼此顺畅沟通的关系。有些人的情绪容易激动,在很多方面容易引起矛盾冲突,而有的人自私、嫉妒、自以为是,这些都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障碍。

三、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出发,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其在校期间的全面发展,也对其未来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处理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和谐、友爱、包容、互助、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1.重视大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提高其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成功与否,受大学生人格魅力的影响。而人格魅力又来源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密切相关,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知识掌握、能力体现紧紧相连。这就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平台,增强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的人格魅力。

2.提高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认识,端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虽然在人际交往中要承认交往的目的性,但作为高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导向,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在增进友谊、相互学习、彼此进步上。因此,大学生交往中要杜绝功利主义,抛弃庸俗的人际关系观念,端正人际交往的动机。

3.增强大学生的自信,鼓励大学生主动交往。增强大学生的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在交往中突破心理障碍,大胆交往,更容易取得交往的成功。而鼓励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也是使大学生争取交往的主动权,获得交往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通过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交往技能的训练来增强大学生的交往自信,通过自信心的增强来促使大学生主动交往,使大学生在主动交往中,突破自我、突破僵局,主动出击。

4.教育学生懂得做事“讲分寸”,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适度”原则。距离产生美。在某种情况下,人与人之间要保持必要的距离,给对方留有自己的空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行为要文明、有度,接触的频率应适当。同样,在交往范围上也要适度,既不能与什么人都交往,导致自顾不暇,也不能对什么人都非常谨慎,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5.教育学生有容人之量,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理解。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别,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难以避免产生人际关系的摩擦或造成矛盾。作为大学生要有容人之量,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态度,正确看待对方的异常情绪,学会包容、忍让。要引导学生以宽阔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当对方情绪激动,或事出有因时做出不恰当举动时,要有涵养,用包容赢得友谊,以关怀取得对方的认同。

6.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正确的交往角色。一个人认识他人不易,但在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更难。对自我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优势、劣势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在人际交往中把握自己的角色,恰当地表达自己,从而更容易取得交往对方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陈庆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与培养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李军,张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探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3]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

[4]秦海燕.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4).

[5]温永慧.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人际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5).

[6]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论文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一摘要:长期以来,学校管理一直青睐制度化管理,对非制度化管理缺少理性思考,班级管理也是如此。随着"人本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科学中地位的不断凸现,人际关系也越来越被认同为学校管理科学中的新视点。本文通过班级人际关系的解读、体认与建构,试图寻求一条班级管理最优化的新路,从而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关键词:人际关系;管理效益;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提高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应该追求的理想目标。怎样才能实现我们所企求的理想化的班级管理模式呢?笔者认为,其切入点在于改善班级人际关系,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互惠共生,最终实现班级管理最优化。1.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的和谐首先是学生之间的和谐,同学之间既是学习中的合作者、竞争者,又是生活上的朋友与伙伴。同学关系处理好坏对于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影响到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还会影响到班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今天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私狭隘、骄纵任性、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等毛病普遍存在,因此班级内部矛盾出现在所难免。如不妥善处理必将影响班风,影响班级和谐。我把"珍惜缘分、重视友情、与人为善、淡化矛盾、为人宽容"的观念灌输给每一个学生。对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好人好事多加宣传,正面引导。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通过谈心班会讨论学生、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学会团结、学会宽容与友爱、学会换位思考,并以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营造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2.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关系,是创建和谐班级的核心内容。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要做到师生和谐,就要树立正确的师生关系。中国过去有句古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大概概括了传统和谐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是学生的朋友。如何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呢?我认为班主任应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空间;赏识学生、鼓励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天天向上的空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并应随时注意调节师生的心理距离,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走进学生中间,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3.教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和谐。营造和谐的班级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团结协作,仅靠班主任的单打独拼远远不够。班主任应营造自身与任课教师、任课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互谅友爱、团结协作的和谐关系。加强与任课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尊重。听取任课教师的建议,帮助其树立威信,协助改善师生关系,化解任课教师之间的矛盾,做好协调,绝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发挥最大效应。4.体认"以生为本"的班级人际关系管理新思维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给予班级管理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只有牢固地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类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成班级管理最优化的目标。对待人缘型儿童,我们既要实事求是地肯定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充满信心,不断进取,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同时又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让他们在成绩面前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效地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另外,还必须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一般技能和技巧,引导他们主动地接触其他同学,不游离于班集体,与其他同学互惠共生、共同发展。对中间型儿童,我们的方法是:首先,利用中间儿童的优势,合理地安排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其次,吸收中间型儿童参与班级管理,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增强信心、体认人际协调的作用,从而自觉自愿地与别人搞好关系;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结的魅力。对待嫌弃型儿童,我们要讲究方法,因为这部分儿童与班集体心理距离大,对老师和其他同学怀有拒绝和抵触情绪,且常常处于"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场之中,自尊心十分脆弱。因此,要帮助这类儿童建构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尊重他们,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第二,要时时用"放大镜"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设法使嫌弃型儿童能看到自己的"光明和希望";第三,要求其他同学首先是班主任老师要率先垂范,带头接纳嫌弃儿童,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嫌弃型儿童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心理距离逐渐缩小,进一步达到心理上的"磨合"。5.建构班级人际关系最优化的具体方法建构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情境熏陶法。所谓情境熏陶法,就是创设一种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集体的魅力,从而在内心中自觉自愿地对班级产生一种向心力。这种方法对班级人际关系的改善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成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具体措施有制定班级公约、张帖反映班级主流文化的标语、定期更换班刊、设立好人好事记录簿并定期总结评比。(2)加强班风建设。班风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反映。实践证明:班风正,则人际关系和谐,群体的凝聚力强,集体在这种状态中能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可见,加强班风建设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对改善班级人际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舆论是一种群众性意见,它对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言行都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舆论对协调班级人际关系、鼓舞正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的身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种竞争非常激烈,精神压力日益加大,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不少人默默忍受着心理疾病的煎熬。据有关部门统计,有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者约占人口总数的20%。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3]151,使其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一定要弘扬传统美德,培养高尚情操。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诚实守信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要求,在中华文化中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以诚信立人,以诚信立国,以诚信求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诚信友爱的关系,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和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增强团结。恩格斯指出"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4]423。在人民内部,要从团结、和谐的愿望出发,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分清是非,消除隔阂,纠正错误,解决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团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2]全国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一亮点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的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社会心态良性变化,帮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要关注人们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3]153,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减少群众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增强本单位、本部门的凝聚力,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参考文献[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 王建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中央文献出版社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论文篇二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有效交往离不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提高个性修养,则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态;途径一、提高人际关系的认识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一)概论人际关系(humanrelations)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可见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离不开人际交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人际交往。因此,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大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友情,大学生生活的一盏明灯。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从而丰富自己人生知识、了解生活、交流情感、学会处世、确立自我、获得自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必需。所以,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第一,促进个体发展。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发展取决于直接和间接进行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人为镜”,就能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缺点,又可以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第二,获得各种信息。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首先是交往双方信息沟通的过程,信息交流与沟通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直接从书本上学得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即便是皓首穷经、学富五车,在现代社会潮水般涌来的新信息中也只是沧海一粟。而通过人际交往,就能以更迅速的方式直接沟通信息、丰富知识、交换思想,提高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三,增进身心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孔子曾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人交往和获得精神的支持,从朋友那里得到理解与宽慰,从而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信心。相反,人际关系失调,常引起心理失衡,容易导致身心疾病。第四,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和需要,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和睦相处,将来走向社会才能适应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大众和睦相处,构建和谐社会。家和万事兴,民族与民族和睦相处,则国家兴旺,国家与国家和平共处,则天下太平。第五,促进学业进步,事业成功。“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大学生彼此间的互通有无,将会使他们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促进学业进步,增加他们对事业、人生、成功的积极看法,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则有助于事业成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成功与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不开。唐朝李世民明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能关心爱护自己的臣民,而受到臣民的拥护。赞扬友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李白的成功有着汪伦的功劳。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功,也与他们的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分不开。二、用心交往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心理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人际氛围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其中,积极投入、用心交往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带着真诚心、善良心、关爱心、平等尊重心、忍让心等积极的心态去交往,将有助于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相互间的交流。(一)真诚心孟子认为:“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俗话说:“浇花浇根,交人交心”这正是人缘好的关键,只有交心才能使人感到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心换心,以诚相待,才能使双方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进而结成深厚的友谊。真诚心,就是为人处世要有真心、诚心,要讲真话,办实事,态度诚恳,为人实在,不虚伪,不说谎。以诚相待,心诚则灵。真诚能够感动对方,使不太好的关系转好,如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真诚心还能消除误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美好。(二)平等心平等,主要指交往双方态度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人格上人人都是平等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生理年龄不是问题,社会地位不是差距,家庭背景不应该成为障碍,贫富差距不应该是天平的砝码,尊长辈分更不应该是话下。心存平等,一视同仁,友谊才会长久。(三)尊重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重别人,重视别人,也会获得别人的尊重。人人都有自尊心,都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而且对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给予别人热情,其实就是给予别人支持和鼓励,能大大增强对方的自我肯定。将心比心,别人在感到尊重的同时,也会以尊重心相对。尊重心,是建立在心理平等的基础上,尊重能带来良性反馈,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你自己。”(四)宽容心宽容大度,性格开朗,气量恢宏,胸怀宽广,是为人处世较高的境界。“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大度集群朋”、“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这些都是说明宽容大度的好处,其表现很多:对人对友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特殊的个性或嗜好待人;能容忍朋友的过失,不记前嫌;能虚心接受批评,主动检查,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在小事上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能听得进各种意见,使自己更加明智。遭受“胯下之辱”的韩信,以德报怨,化敌为友;齐桓公不计私仇,任用射了他一箭的管仲为相,成就了一代霸业;光武帝刘秀“不斥异己,不念旧恶,泛爱容众,结恩心于臣民”,使汉室中兴;等等,这些帝王将相的宽容大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五)忍让心这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态度。人与人相处,得成于忍。“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别人尖酸刻薄的言语、不良的行为态度伤害到自己时,要忍。忍,要明明白白,经典有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这是因为别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教育,不懂,所以不足为怪;忍,还要顾全大局,为了集体团结,为了家庭和睦,要忍下来,能放手时则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不妨提倡“吃亏是福”的精神。三、提高自身的个性修养,是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乃至交往情意,也就是个人的自身修养在社交中会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性品质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正直诚实正直就是为人正派,不搞歪心眼。它给人带来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正直的人发表意见,不计恩怨,坦诚相见;处理问题,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为人处世,正大光明,伸张正义;待人接物,风度端正,人格高尚。诚实是正直的姐妹,唯有诚实,方能使人放心,得到他人信任。周恩来曾说:“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的。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人,才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二)心存善意与人为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助人即助己,吃亏就是占便宜,人类的社会性和共存性生成了人类的互引力和亲和力需要爱怜和友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心存善意,心理常想别人好、集体好、社会好。因为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因为心存善意,就有好的态度,才有好的行为。(三)口说好话与人交往,要多说别人的好话,使用顺耳、亲切、文雅、得体的语言,多赞扬别人,多赏识别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赞扬能使羸弱的身体变得强壮,能给恐怖的内心以平静与依赖,能让受伤的神经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给身处逆境的人以务求成功的决心。”曾有报道,广西一位农妇学会了用多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赞扬别人的语言和一些日常用语,结果找她作导游的外国旅客很多。要善于落实大方地说谢谢。真诚发自内心的感谢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四)身行好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多行善事,多帮助别人。心理学家们发现,以帮助与相互帮助开端的人际关系,不仅良好的第一印象容易确定,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可以迅速缩短,使良好的人际关系迅速建立起来。患难见真情,所谓“雪中送炭”的心理效应,“锦上添花”也很需要。(五)优化人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偏执、强迫、自负、多疑、自卑等人格会障碍人际交往。因此,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性格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研究了大学生中人际关系好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人,工作负责,忠厚老实,热情开朗,乐于助人,独立谦逊,兴趣广泛,乐观幽默,端庄文雅,良好的性格特征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易于使人产生可爱可亲之感,因而极大地促进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金彩,唐闻捷.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9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15.[3]张宏如,曹雨平.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59.[4]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0.[5]包卫.心理素质与现代人生[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151.

高中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和人之间常发生各种形式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相互联系,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并且通过交往构成人们之间在心理上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相对稳定关系即人际关系。一提到人际关系,有的人会认为人际关系只存在于成年人当中,而高中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这是一种失误。 高中生处于青年前期,他们摆脱了初中生的幼稚,逐步走向成熟。他们的人际观念和人际关系也由幼稚简单走向成熟复杂:做为高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去把握去探讨、去研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对学生日后走上社会将有莫大的帮助;同时,如果能恰当地加以利用:则对建立良好的集体主义班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有着深刻的意义,这也 灵活多样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与初中生相比较,高中生的人际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成人化靠拢,首先,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出现了所谓的“挚友”,许多人相知一生的挚友往往都在此时产生并发展了持久的友谊。其次,择友标准上,由受功利恩惠和情感影响转变为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强调志趣相投,要求彼此坦诚相待,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在这一点上,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第三,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初中生较重视自己在小团体的地位,而往往忽视在整个班集体的自我形象,而高中生自尊心逐渐成熟,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第四,在男女生关系上,初中生对男女生关系较敏感回避,两性距离形式上仍然严格; 高中生,男女生之间转化为友好相处,彼此相互认知,出现融洽的气氛。另外,在初中阶段,人际关系大多表现为小团体,尤其是女生。小团体中的学生往往服从于团体中的“首领”的意志,存在依赖情感;高中生间、小团体减少,反之,个人活动力增强,开始充分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由于处于心理、心理上的一个“伪熟期”,其人际关系表现也多种多样,可以依据学生主要活动场所将其分成两大类。一、校内人际关系 在校内,高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自己的同学。其中包括本班和外班同学。对于本班同学来说,学生之间在表面上往往十分融洽,一般来讲,本班同学之间很少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二、校外人际关系 高中生在校外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常会在交往中显示出一定的区域性,在校外,高中生间的人际关系常有以下两种特点: 首先是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一般和原来初三的同学往来密切,课余时间常在一起活动,节假日也常结伴外出。但这种状况,会随着在新班级与新同学的逐渐熟悉而改变,高中新生的交往重点转移到新结识的同学,而与原来初中同学的来往则缩小到为数不多的好友,不再象以前那样大范围地聚会来交流各自学校的情况。同时,持久的友谊。三、人际关系对高中生的影响 由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因而每个高中生部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之中。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学生良好心理和个性的养成。一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人与人之间常处于交往之中,在交往之中认识上互相沟通,情感上互相交流,行为上互相作用,性格上互相影响。高中生正处于性格、品德、心理个性的发展成熟期,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如果长期生活在人际关系恶劣、充满冲突和冷漠的环境中,就有可能变得言语谨慎,情绪压抑,性格内向或是与之相反,出现性格暴躁,易生猜忌,等不良性格。如果学生在班集体中有着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那么就会心情舒畅,情绪稳定,自信心强。因而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不仅要从他们自身思想入手,还要善于从他们的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要帮助他设法改善他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关心、帮助他,共同构建一个平等友爱的班级人际氛围。这对于差生的转化将会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优等生则应鼓励他们扩展自己的交际范围。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他们交际圈的扩大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其他同学。同时,还应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和同学发展一种正常融洽的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增加自信和力量感并在交往中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做到心理相容,使高中生科学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特点,严以律己,尊重社会整体意志和他人需要;宽以待人,以诚恳、公平、宽厚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在心理相容之下,正常交往,共同建设一个团结互助向上,朝气蓬勃融洽的班集体。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

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上了大学以后我们会发现什么事情都需要自己处理了,尤其是人际关系这一块,我们需要好好的处理,我为大家整理好了大学生人际关系论文1500字,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网上,人人都会有朋友。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要好的人。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你可以没有爱情,但是你绝不能没有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就死水一潭;友情无处不在,她伴随你左右,萦绕在你身边,和你共渡一生。交谈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的基础,是促进人与人之间感情进一步融洽的润滑剂。只要您怀着博爱心肠,在生活中充满自尊自信,就一定能成为人际交往的高手。关键词:人际交往

引言

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于芸芸众生、茫茫人海中,朋友能够彼此遇到,能够走到一起,彼此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走近,实在是缘份。在人来人往,聚散分离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轨迹上,在不同经历的心海中,能够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说是一种幸运,缘份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珍惜得来不易的缘。

朋友相处是一种相互认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赏、相互感知的过程。对方的优点、长处、亮点、美感,都会映在你脑海,尽收眼底,哪怕是朋友一点点的可贵,也会成为你向上的能量,成为你终身受益的动力和源泉。朋友的智慧、知识、能力、激情,是吸引你靠近的磁力和力量。同时你的一切也是朋友认识和感知你的过程。

然而,所有的朋友都是从陌生到认识再到一步步发展成为朋友的,那么,怎样与陌生人接触,把其成为朋友呢?说起来太简单了,那就是要主动靠近对方。例如,在陌生人的宴会上通过互相问候、探讨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然两个人的距离就拉近了。话匣子一打开,必然你一言我一语,你趁机询问对方的情况,并介绍自己,这样很容易地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或准朋友。

1、千里难寻是朋友

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这朋友二字说来容易,真正作起朋友来,却又有着许多玄妙之处,猜不透弄不明便很容易吃亏上当。交友贵在心诚,诚实诚 挚,坦诚相见,方能交得真朋友。

朋友之间应当坦诚,而不应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然而,人终究是宇宙的精灵, 万物的灵长,是极为复杂的富有感情的动物。人与人总是不一样的,难免有些所谓 的“正人君子”与人交起朋友来两面三刀,做出令人心伤的事来。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因而,在与陌生人交谈的初级阶段,最好将话题圈定在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交谈突破口,但不要把话题作过度延伸到自己的隐私以及家庭情况。 那么,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呢?应该怎样选择呢?

2、察颜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你们的共同点。当然,这察颜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共同点,也还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3、以对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两陌生人对价值,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口音,言辞,侦察对方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边以话试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特点,找开口语交际的局面。

4、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分,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介绍时要仔细地分析认识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5、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时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共同点。

6、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是不太难的,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如愿以偿。寻找共同点的方法还很多,譬如面临的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等,只要仔细发现,陌生人无话可讲的局面是不难打破的。

7、平淡似水和而不流清醒冷静

我国有一个成语叫做“物极必反”,正是的,任何事情总要掌握个分寸,也就是所谓的“度”了,什么事做得过了度,往往便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好事也就变成 了坏事。有时,事物的发展往往不会以某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强求, 无法回避,无法更改。所以,我们只能强迫自己认识它,了解它,承认它,适应它。 也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方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或许,任何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觉,觉得和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很是投脾气, 谈得来,坐在一起便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总是舍不得分开,甚至近似痴狂,只愿形影不离才好。关系一近再近,一好再好,然而,结局往往是令人伤心的分离,而且 很可能是难以愈合的创伤。其实,伤口一旦产生。无论愈合得怎样好,也难免会留 下疤痕,恰似无论怎样细的线条,总会留下一道阴影,抹不去,擦不掉。这莫不就 是失了分寸的缘故?

如果被此距离过近,相互之间过于透明,对方的微疵便很可能成为造成双方猜忌的因子。正如衣服上的微尘,一般情况下,本是细小难察的,一旦离 得太近,细微的颗粒便也似庞然大物,怎么瞧就怎么不舒服。另外人人都有些隐私, 不能让人知晓的,总是会不自觉地遮掩自己的隐私,而双方关系太近之后自然地就 可能触及对方的隐私,隐私一旦彼人知道,自尊心随之受损,产生猜疑在所难免。 猜疑伴着误会,误会深了、久了,好朋友成了死对头,得不偿失。故而,交友应力 求做到平淡似水,若即若离。

朋友交往时头脑应当清醒冷静,既要糊涂又要理智,不强交,不苟绝,不当面奉迎以求新,也不能投其所好而附言苟和,应当恰如其分,浓淡适度。该糊涂时一定要糊涂, 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可斤斤计较,一味吹毛求疵,大该装作糊涂,睁一只闭一只眼。该聪明时,则又一定要聪明,大事情不可轻率,更不能盲听盲从,随波逐流。不能对涉及原则的问题上盲目附和;在原则问题上,应清醒认识,冷静分析,不做好好先生,上上下下一团和气,而失掉对大是大非的判断力。正义之举,应尽力相助,邪恶之行,则不能助纣为虐,而应力阻力诫。交友时,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游刃有余,其乐融融。朋友会称赞你善解人意,谦和大方,恭俭可信,关系淡而不谈,远而不 远。处朋友时而四面来风。八面玲珑,顾此相彼,甚是周全。旁观者也会称你对朋 友尽心尽力,礼至心尽,无可挑剔,自然而然会使人敬佩和爱戴。

平淡如水,和而不流,做得合适,则会使你与朋友亲密,友谊地久天长。

宰相肚里能撑船处世让一分为高

1、目不容一尘,齿不空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

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别人选择生活,也没有谁甘心让别人为自己选择生活。所以,我们虽然可以不同意别人的看法或做法,却不能不尊重别人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朋友之间却不是这样。朋友嘛,志同道合,意趣相投,有很多相似之处。更有诤友要直言不讳,帮助判断是非。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说法的合理 性,然而,我们也应当承认,即使再相近的朋友也只能是两个人,他们的思想、行 为并不能完全一致。而这些又往往会导致分歧或者说是不同看法。尤其在朋友之间, 产生了分歧,便免不了会产生争吵。不,应当说是争论,但争论也好,争吵也罢, 很难说一个就能将另外一个说服。并且,如果双方各不相让,又不能适时控制,那 么就很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相互产生隔阂,甚至反目成仇,朋友变成了敌人。

2、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当前流行一种说法,认为“忍为上”。其实,这“忍”字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种宽容,交朋友同样需要宽容,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与人为善于己为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交际准则。有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或听到的往往不一定是全面的,有时是极为偏颇的,在此种情况下,如果不宽以待人,则很容易因不了解情况而言不中的,造成误会,使朋友之间的友谊遭到破坏。人应当学会宽容,惟其宽容才不会使你贸然行动,产生误会。

3、君子贤而能容罢,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生活中并非事事都会顺遂我们的心意。不是人人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有人说: “人不像你想像得那般好,也不像我想像得那般坏”。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不顺心 的事,遇见不合脾气的人,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对待这些人和事。 是以怨报怨,针锋相对地以牙还牙呢,还是以宽容为杯,以德报怨呢?我们以为; 应当宽容之,理解之,原谅之,并以真诚的行动感化之。

交朋友时应学会宽容。朋友不比一般人,朋友与你关系更密切更亲近,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对朋友更要学会宽容,以免你无意中或由于误会而失去与你十分密切的 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连与你最亲近的人都弃你而去了,那你还能留住什么呢? 4以诚为本以信为用

有一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有些时候似乎真是这样,茫茫人海,比肩接踵,擦肩而过者数不胜数,然而相识相知者又有几人,竟真是那道不清的缘份在那偶然的瞬间,联起原本陌生的你我。 或许只是一眼深情的凝视,或许只是无意中的一瞥,或许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 或许只是偶然说起的一句话语,或许个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诚信结合。

4、巧诈不如拙诚

“拙诚”则是指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从不欺瞒别人。这种做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当即抓住别人的心,不适宜用于一次性交际活动,但最适合交朋友时运用此道。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朋友之间毕竟长久相处,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古人云:“百心不可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讲的便是交朋友贵在真诚。真诚是相互的,当你与朋友相识相处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极为重要的。以真诚报真诚,心与心相印,情与情相许,方能终生不 渝。

5、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乎

在交友时应当注重信用。一方面不要随便许诺,任意答应别人什么事,要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和认识,真正掌握自己的能力大小,能够办到的,要尽全力为朋友 去办,可以答应下来。如果自己没有过多的把握,便不要轻易地答应别人。

6、掌握逢迎的绝招

语言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最有利的工具。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仪表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人会承认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 粗俗无礼的人有风度;相反,即使一个人并非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会令人 刮目相看的。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如果想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想法,则必须先让对方能够静心倾听你的想法。如果对方连听都没有听进去,又何谈接受不接受呢?而要对方倾听,则不可使对方产生反感。

谈话时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往往会收到理想的效果。说话时要注意真诚地赞美对方的优点长处,使对方心情愉悦,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然后再一步步地 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样,就会用话语巧妙地引领对方一层层地听清你要说的 话,而不至于没听几句便火冒三丈,不欢而散。

我们说要适当地赞美别人的优点长处。这种赞美必须是诚心的,而不是为了阿澳奉迎而故意夸大的虚假的赞美。交友时,说话如果能很好地动用这一条,对于朋 友间的和谐大有裨益。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

(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

(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

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生活中,有的大学生离开原本的生活环境,难免会产生些许的不适应感,其中造成的心理压力就可能为交际困难。本文将从大学生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出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探讨分析大学生因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心理压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体现,是一个人事业成功、人生幸福的保障。众所周知,“人际关系难以处理”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人际交往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甚大。据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显示,有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位居“造成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榜首的竟然是交际困难。调查显示,约有23%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无疑表明: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处理好人际关系,将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个性保持正常、生活具有幸福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以及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同时也是大学生实现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上了大学,接触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人际交往便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了困扰不少大学生多时的一个现实问题。对于那些不大会与人交往的同学们来说,难免会出现由于交际困难而造成心理压力的问题。二、大学生出现交际困难的原因        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多数学生在人际关系方面较为封闭,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再者,如今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其中不乏由于长辈们的教育不当而造成了一些负面效果,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有的学生从小缺乏集体环境而导致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还有的学生家长过分包办,使得独生子女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理解偏激等等。加上多数人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这些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困难。三、大学生交际困难的表现        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中,有的同学比较内向或者有自闭倾向,不善或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而随波逐流;还有的同学不谙世事,不懂得与不同的人相处……于是,有的大学生就会因难以与他人交往而产生心理压力。若长期严重地发展下去,还可能出现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其特征是:当处在公众场所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害怕,怕被别人注视或受到否定的评价,担心在他人面前出丑或遭遇尴尬而极力回避。四、关于大学生克服交际困难而造成心理压力问题的建议        孔子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爱默生说:“哦,朋友,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因为有了你,蓝天才广阔无垠;因为有了你,玫瑰才火红艳丽。”可见,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换言之,交朋友、搞好人际关系意义重大。以下为我对某些大学生因不会或不善与人交际而出现心理压力问题的建议:1、大学生必须明确人际关系的原则。据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对于真心接纳、喜欢自己的人,人们往往更愿意与其交往并维持关系。从普遍的心理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因此,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重视自己的自我表现,注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希望别人能够接纳、喜欢自己。当我们了解这样的原则,我们也就会更清楚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该如何做会更好。2、大学生需要克服生活中社会知觉中的偏差。⑴、克服以“先入为主”为固有观念的习惯。        我们往往会以第一印象对某个人“下定义”,而不是经过深入接触从而更为全面地了解评判一个人。例如,有的大学生入学时,一旦对一个同学形成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今后往往难以改善,这样就会影响这些大学生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其实,说不定这个同学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只是由于一开始的某一点和你不合,故而让你对他形成了不好的印象,而我们必须克服这样的想法。因为这样过早地对一个人下定义是不对的,不全面的。⑵、克服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的是,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这个人其余的品质、特征的知觉。例如以貌取人或者以才取人。这些都是以偏概全的人际交往,这种“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会给大学生的交往带来不便,也需要克服。⑶、克服对社会各类人“贴标签”的行为。        “贴标签”是刻板印象的俗称。刻板印象常常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特有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比如,有的家长会教育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就会当清洁工。这些家长认为:清洁工就是打扫卫生的,他们干的活都是令人看不起的。其实不然,清洁工也被称为“地球的美容师”,他们勤勤恳恳,为美化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观之,“贴标签”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不能随意给人贴标签。⑷、克服现实生活中的“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由最近获得的有关信息,得出的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当他向一群人描述一个名为吉姆的男孩时,先说优点,再说缺点。在描述优点的时候,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友好的人。但在说完优点后,中断他们的思路插入某种活动,再告诉他们吉姆的缺点,人们对吉姆的评价就没那么好了。据实验表明,所有的人都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但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在与人多次交往的过程中,近因效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要从宏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价一个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点,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而并非主观臆断地看待,以至于毁掉一段关系。3、大学生需要修缮自我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还要塑造良好的形象,培养良好的品质,增进个人的魅力。首先,要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自卑、冷漠、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健康阳光的心态进行交往;其次,要有良好的交往品质。如真诚、信任、克制、自信、热情等。4、大学生需要学会交际技巧只要大学生注意加强交往的实际操练,学会技巧,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能形成。以下为我对与人交际的一些建议:1、说话要注意聆听        俗话说,一个好的听众一定比一个擅讲者赢得更多的好感。这里说的聆听不是指一言不发地一直听,而是指在适当的时候多提几个问题,表示感兴趣。即便你觉得他的话题很无聊,也仍然要坚持下去,因为这是对讲话者的尊重、理解与包容。毕竟,这是与人沟通,与人交际,并非我行我素。⑵说话要注意分寸        分寸拿捏得好,即使是很普通的—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讲话尽可能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言辞;表扬别人要出于真诚;批评时注意语气委婉,讲话尽量诚恳;尽量不要说刻薄挖苦的话,不要说刺激伤人的话。(3)说话要注意简朴        简洁有力的演讲能使人们保持兴趣。多余的词和不是重点词,都会令人厌烦。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没有人想花更多时间听你的长篇大论,他们更想听你的简明扼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也不要盲目夸大自己。我们应该先三思,然后再开口说话。(4)学会乐于助人      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帮助他人,并非功利地出于某种目的,大多出于善心。更多时候,互相帮助能够建立一份长久的友谊,让我们受益终身。乐于助人还是是热心、善良的体现,因而在生活中帮助别人在人际交往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5)学会诚以待人        朋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缺乏以真诚互助为交友原则的“朋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这样的关系也不能长久。值得一提的是,仅仅依靠吃喝玩乐建立起来的友谊是极其脆弱的!试想,倘若有一日你身无分文、被生活逼到穷途末路之时,站出来的会是那些“朋友”吗?他们只是贪恋你的钱财,享受花钱的快感,根本就不是那种患难与共的朋友!尽管以诚信交友换来的未必是一段纯洁的友谊,但至少可以做到问心无愧,或者交到同样诚以待人的朋友。        结论: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再者,生活中难免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两个人相性不好,是难免的事。与人相处,也许有的时候并不融洽,甚至水火不容。对此,我的建议是:一是要有心理准备。二是要建立积极的心态。做到不卑不亢,从善如流。三是还要尽可能地主动争取。因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人们往往是被动的。唯有主动建立关系,才能给自己创造机会。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与人交际时未必要做到尽善尽美,但掌握了这些实用的交际技巧,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能力。既然如此,何乐而不为呢?当然,种种分析建议的背后,都还要靠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和实操演练。参考文献:1、淘豆网《大学生心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2、《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心理论文3000字》3、新浪网贺子杨的博客4、社交恐惧症-百度健康医典5、探秘志,科学探索:什么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最简单的例子(最后印象)6、与人 朋友 同学 相处 交际 交朋友的技巧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

摘要: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互联网不仅是人们搜集信息的工具,而且已经作为人类一种新生活方式而存在,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网络人际关系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依恋网络,沉溺于网络交际,忽视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对网络社会人际关系进行探索,进一步认识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动机及特征。

关键词: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网络人际关系

1、角色理论的含义及观点

角色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至60年代,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从个人水平的分析过渡到群体和更高水平的宏观分析的一个桥梁,该理论有社会角色和角色扮演两个主要概念。社会角色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包含着社会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社会中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置上;社会对处于一定社会地位上的人有一定的要求,即社会期望;个体要依照社会对他的要求去履行其义务、行使该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权利,这就是社会行为;当个体被赋予某一新角色时,改变的不仅是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结构也会发生深层变化。人们正是从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按社会对该角色的要求去行动,成为履行角色责任和义务的角色。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身实践他人角色,体验他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只有获得他人相同或相似的体验,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联系时,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因此,角色扮演技术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地位。

2、网络人际关系建立过程分析

(一)单方选择阶段

单方选择阶段是网络交往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实际上只是交往一方产生的冲动与愿望,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交流和沟通,是双方交往的前准备阶段。与现实人际交往不同之处是由于网络交往严重缺少感觉因素。在单方选择阶段主要依据网络形象、网名、上网频率等隐含着上网者现实身份的信息去判断对方的角色状况,选择交往对象,带有很多的偶然性和主观性。

(二)双向接触阶段

这个阶段交往双方有了相互接触的愿望和动机,在相互介绍自己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角色定位和他人角色定位。网络交往的隐蔽性,使得认知图式在交往中的作用放大,常常凭一种感觉去放大对方的优缺点,晕轮效应明显。决定能否继续交往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上网者能否恰当展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彼此所扮演的角色是否符合自己内心已有的认知图式。

(三)思想感情交流阶段

这一阶段的交往进入到较为深层次的思想感情交流的人际交往。它从交往双方产生思想上的第一次共鸣开始,由一次相同体验或看法激发起其他更多的相同体验或看法,在相互激发的过程中,交往双方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和个性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和相容性,都愿意进行深层次的表露。人生阅历、价值观、美丑观、道德观等因素成为影响能否进一步交往的主要因素。

(四)持续互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网友关系已经确立,双方建立了相互信任和亲密的感情。彼此会经常互通近况、互相帮助、时时牵挂,成为对方感情生活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发展为网恋或现实生活中的好友。如果把这种关系发展到现实生活中,较容易成为稳固的人际关系。

3、网络人际关系建立的动机分析

由于社会结构及各种道德规范的存在,在现实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主要以社会角色关系为主。人们希望各种社会角色关系都变成理想的人际情感关系,网络社会人际交往正好能满足人的这种愿望。

(一)寻找友谊和慰藉

由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使得人们为人处世必须顾及自己的角色,情绪不能随便发泄。网络交际中的角色的社会性弱化,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从这些扮演的角色的人际交往中得到友谊,产生满意感。

(二)释放情绪并满足安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中彼此没有利益冲突,人际关系以情感为主。而网络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点,使得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变得容易又安全。网络中的亲密人际关系与现实的亲密人际关系的标准不应相同。现实中衡量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的主要标准是看彼此知道对方多少秘密和心事,在生活中互相理解、支持的程度。而网络交往很容易达到彼此袒露自己的深层想法,是基于匿名,威胁和麻烦不大,而又能释放情绪,一般不是建立在信任上,所以网络人际关系容易破碎。

(三)性本能的推动

异性相吸是人的本性。随心所欲地追求异性是人的本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限制,只能做与角色规范相符合的行为,所以性的本能需求只能由本能的冲动变为有控制的满足。而人进入网络世界后社会角色淡化,性本能得到彰显,人们不再担心被人发现受到惩罚,异性间的交流与挑逗等使交往双方得到很大的性心理满足。

(四)寻求帮助以满足社交需要

一项有关中国互联网用户需求的研究中发现,上网能满足人的六种需求:实用需求,希望在网上获取信息;情趣需求,在网络上体验生活中难以体验的快乐;虚拟需求,以虚拟的角色来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建立全新的心理感觉;合群需求,体验被群体接纳或接纳他人的心理;展示需求,一种展示自己,自我表达,发布观点,匿名感情交流的需要;代偿需求,通过网络来弥补、代偿网下所受到的压抑愿望的需要。

(五)尊重和归属的需要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不受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的影响,能平等自由地与人交往,网络社会群体为个体达到交流的需要提供了条件,可以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思想、验证自己的看法。有人对你敞开心扉谈论他几乎不可能跟别人共享的体验,人的自尊和归属感得到很大满足。通过网络交往得到的尊重和理解是现实生活中很难体会和获得的。

(六)扮演自己理想角色的需要

人在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有模仿别人的言行,学习榜样角色的冲动,渴望自己成为某一角色。但实践各种想要的角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这个愿望可以实现,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角色扮演的积极性。网络角色扮演有利有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利于人的社会化。如果长期扮演某些角色,严重者会导致网络与现实的角色不分,可能造成人格分裂。

4、网络人际关系特点分析

角色虚拟易变。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角色、身份是确定的,感知到的人是具体组织或家庭中的一员,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统一的。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交往环境、交往主体等是虚拟的,人们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责任和义务与身份是分离的。人们经常选择多种角色和身份,把理想的自我展示在交往对方的面前。

角色印象整饰突出。网络交往时,每一句话、一个表情都是经过思考后发出的,与现实环境相比,印象整饰突出。对方暴露的信息很有限,展现的自我现实成分不多,更容易以偏概全。

角色情趣修养领先。在网络社会,人们相互认识主要是凭借纯文本的交流来进行,注意力集中在与对方谈论的内容上,随着交往的深入,角色的知识面、情趣、修养、阅历等内在的素质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感情纯真易露。在网络中,由于上网者远离现实社会,脱离了社会角色的要求,揭去了现实人际交往的面具,以一个自然人的状态与人交往,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去社会化的状态下人们可以自由地交友,纯真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用担心被人指责和鄙视,尽情追求理想的人际关系,不必刻意控制自己的言行,这是网络世界最吸引人之处。

地位平等自由。现实世界中人,都处于一定的阶层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地位、责任和义务。网络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环境,没有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阶层。在网络中只有由于先知或技术等原因的管理人员。任何一个上网者称为管理者,都可以直接参与交流,自由出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个性得到张扬,真实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只是要做到道德意义上的自律。

交往开放随意。网络社会交往摆脱了现实社会各种角色规范的限制,不受时空的限制,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具开放性。网络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消失都带有随意性,稳定性很差。给许多动了真情的人带来无数的快乐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论文篇二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 自尊 人际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Mark 等认为,自尊的一个功能就是提供一个相对快地和自动地关于被别人接纳或排斥的反应的评价,即自尊是某个人的关于被接纳和排斥的社会关系质量的一个指示物。在其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理论中认为,个体若得到重要人物(key-figures)的尊重、承认,他也就尊重自己、赋予自己以价值;若受到重要人物的否定、轻视,他也就否定、轻视自己。,也持有相同观点。因此可以说,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其中刘翠秀、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对中学生自尊影响很大,另外他们认为自尊的归因倾向对中学生人际关系影响较为稳定,自尊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人际关系相对较好。

1.青少年自尊与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逐渐成熟,个性逐渐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自尊水平则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载体感受程度。在诸多影响自尊因素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较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之间均有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张文新、林崇德对895名初中阶段城乡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说明父母的教养技术、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状况,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少年儿童发展。谢丹在对进城务工子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子女的自尊总得分越低。这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过早的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支持,未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儿童心理留下阴影,阻碍了自尊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少儿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李彩娜等人通过Q相关技术加以考察了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也发现家庭成员知觉观点的低相似性不利于青少年自尊发展,因此提高亲子沟通的质量,降低父母的控制的水平,会增加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的相似性程度,有助于青少年高自尊的形成。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研究还发现,对父母婚姻幸福程度评价高的中学生自尊水平较高,这与俞国良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父母婚姻幸福的家庭气氛更和睦,亲子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容易使孩子形成对家庭、父母以及自己较积极的认识。

2.青少年自尊和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活动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必将会影响青少年儿童自尊的发展。同伴关系作为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在儿童和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

研究发现,满意的同伴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个体在同伴中的社会领导性,对同伴的敏感独立性,都有助于个体自尊发展,而对于同伴的攻击破坏则阻碍自尊的发展。那些受同伴欢迎,并在同伴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地位”的儿童,其自尊水平相对较高;那些对同伴的失败和痛苦具有同情心,对同伴的成功和喜悦感到高兴的儿童,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而那些对同伴具有攻击和破坏性的儿童,其自尊水平较低。同时,自尊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交类型。

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情绪产生影响。以往的研究结果说明同伴关系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赖建雄等人的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检验同伴关系对自尊的影响程度如何,研究发现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主要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友爱互助主要起促进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加强,对同伴的接纳与认同的需求也在增加,与同伴的关系和在团体中的位置会影响到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另外朋友的肯定与支持、对朋友关系的满意度、朋友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家庭自尊、整体自尊、学业自尊和人及自尊有较高的相关。可见,良好的同伴关系利于自尊的发展,不好的同伴关系不利于自尊的发展。

3.师生关系对青少年自尊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行为影响是显著的,其中教师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关系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和青少年之间的关系与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和品行相关,而这些社会行为和品行的培养与教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受教师信任、重视的学生,就与教师积极情感交流更多,社会交往能力更强,更富有自信。

魏运华采用量表法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满意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儿童自尊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关心、鼓励、期望和参与都会有利于儿童自尊的发展。

还有研究证明,教师的肯定与支持、青少年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与教师之间的冲突与惩罚、教师提供的陪伴与亲密等与青少年的人际自尊、学业自尊和整体自尊有较高的相关。

国外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情感体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形成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孤独、退缩、不合群、攻击行为、与教师和同学关系疏远,影响其课业成绩和心理健康。

李勉媛研究发现,在校师生关系满意度总分及各因子与初中生自尊发展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师生关系满意度和初中生自尊发展状况之间可以相互以对方的因子来预测。而且学业成绩显著影响初中生自尊发展。反过来,学生的自尊水平也会影响其学业成绩。

4.三者的相互关系对自尊的影响

当前,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其自尊、交往主动性的关联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研究发现,父亲支持、母亲支持、同伴支持或老师支持与青少年的自尊或交往主动性存在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青少年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这三种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自尊继而会影响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以及学生心理健康,从而会影响青少年未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三种人际关系还是自尊的支持系统的三个方面,因此正确处理三种人际关系对引导学生向着高自尊发展有一定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能使青少年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更能引起高自尊,从而使他们能获得一定的尊重,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研究不足及思考

目前,国内关于自尊发展和相对研究总体比较系统,从幼儿到大学都有涉及,从自尊影响因素到支持系统对自尊的影响,另外,对于自尊对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也有许多。而且关于自尊的特点、类型等都有一些研究综述。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1)研究方法单一。对自尊发展的研究大部分采用问卷法,几乎没有采用时间追踪观察的方法。(2)对关注贫困,问题行为少儿的自尊发展不足。

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一些实验设计的方法对自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现在的内隐自尊研究还比较少,也可以加深对此研究的力度。研究自尊是为了更好的利于青少年发展,更好的促进他们适应社会交往的能力,所以应该把对自尊的研究用于实践,应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尊,从而减少不适应社会的行为。另外,可以更加深入从青少年的人际归因探讨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相互因果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低自尊的青少年大部分是由于家庭或者个体的人格特质所造成的。个性和自尊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家庭因素则需要父母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只有接近同伴,得到同伴的接纳,并与同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的自尊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自尊是一个长期内化的心理体验,进行短期的心理健康干预是没有显著效果的,这就需要家长、教师、同伴的全力支持,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Coopersmith,S. 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Freeman, .

[2]Wang Y,Ollendick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J].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2001,4(3):253-271.

[3]张文新.初中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1997, 20(6): 504-508.

[4]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8,(2) : 12-16.

[5]Campbell J D, Lavallee F L, Who Am I .The role of self-confusion in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 of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In R. F. Baumeister: 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3.

[6]Brofenbrenner,U.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7]张静.自尊问题研究综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版), 2002, (2): 82-85.

[8]刘翠秀,韦耀波.中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

[9]刘明.高中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研究.心理科学, 1998,(3).

[10]赵冬梅,山口裕幸.大专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洋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1):67-71.

[1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

[12]谢丹,卿丽蓉.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初中阶段自尊发展的初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2):77-80.

[13] Cathy Van Tuijl, Susan J. T. Branje, Judith Semon Dubas, Parent? offspring Similarity in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s’ Problem Behavior.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5,(19): 51-68.

[14]李彩娜,邹泓,张春妹.亲子间家庭功能知觉相似性的特点及其与青少年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6, 29(6).

[15]王金霞,王吉春.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家庭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19 (10):667.

[16]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

[17] Laible DJ,Carlo G,Roesch SC. Pathways to Self-Esteem in Late Adolescence: The Role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Empathy, and Social Behaviou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4,(27):703-716.

[18]Wilkinson RB. The Role of 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lf-Esteem of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

[19]赖建雄,郑刚,刘锋.中学生同伴关系对自尊影响的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8.

[20]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学, 2007, 30(3):609-612.

[21] Birch S H, Ladd .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8,(34): 934-946.

[22] Birch S H, Ladd .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1997,35(1):61-79.

[23] Pianta R C. Patter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Children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4,32(1):15-31.

[24]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 1998,(6):489-493.

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0)王建华. 礼貌的语用距离原则[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4) . 席波. 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3) . 申武丹.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5) . 汪雪莲. 大学生综合人际关系状况评价的实证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1) . 陈凤梅. 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7,(01) . 张灵. 大学生自尊、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1) . 陈小华. 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尊、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胡建新.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伦理思考[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06) . 高亚席.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6,(12) . 肖建伟. 大学生人格、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 2005,(06) . 王昉荔.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8,(03) .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