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孝感学院学报

发布时间:2024-07-07 19:20:13

孝感学院学报

孝感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湖北省属普通本科院校,迄今已有66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坐落于汉孝子董永故里??湖北省孝感市城区,交通十分便利。 学校湖光潋滟,风景如画。校园面积亩,校舍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6500万元。图书馆在春晖湖上拔地而起,如启程扬帆的巨轮,带领学子向知识的海洋进发。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初显特色。现有15个学院、4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8大学科门类。双学士学位授予权15个,面向全国30个盛市、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5门。楚天学者岗位1个,在建硕士点4个。 学校英才云集,人才济济。现有教职工1023人,副高以上职称258人,博士、硕士38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的专家8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曾宪梓奖获得者10人,有12人被重点高校聘为硕士生导师。 学校快速发展,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现拥有37个实验室和77个校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研究基地2个。 学校拥有完善的体育和文化设施。图书馆藏书万册,开通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六大等电子图书资源。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孝感学院学报》,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2年跻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行列。 学校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专家来校任教,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外学习、工作和讲学,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先后与美国、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国家8所大学结为友好学校,签定了友好合作协议。目前,已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签订了两校合作办学协议与相关谅解忘备录。 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良好。2005年已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生中呈 1 2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1997年的57个发展到2010年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约2250人达到2010年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 经验 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 教育 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 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 措施 。 结语 综上,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 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 教育,为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 ,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 总结 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 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5]刘仿军,国平,喻湘华,曾小平,周爱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摘要: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针对工程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是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 文章 主要对检测的概念和一般方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 1材料工程的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其任务是:一方面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测和测量,另一方面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者运动对象,保证这些环节都处于最佳状况,以便能够全程掌控反映这种最佳状况的各种数据。因此,相关技术和测试人员就需要随时对这些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性检查或定量测量。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工程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实践表明,制备新型材料的需要有严格的生产工艺,同时要提高某种材料原有性能,也会对加工工艺有较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展,需要在求出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经处理后送人控制装置,然后再实施自动控制。 2测量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①测量误差概述。被测对象某参数的量值之真实大小(真值)xo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用数学办法估算出大小。同时也掌握测量误差出现的规律,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方面: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不合理,定义的不严密,以及结果表达式不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得到反映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统称方法误差;测量设备方面: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及附件不准确都可能引起误差;环境方面:在测量中,由于实际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各不相同,可能会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方面:在测量时由于人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感觉器官、情绪变化、工作责任心、操作经验、心理的固有习惯等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引起相应的认为误差。 3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要想很好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科学的测量原理的指导下,通过优良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从实际的测量工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测量方法、校正手段以及数据处理这些环节,来提高准确度具有更有效更积极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产生误差的规律,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从测量方法的调整着手,完成测量的校正,或者在实验数据的指导下,找出应修正的量值大小。其次,因为缓变误差有不平稳、随机过程的特点,当前要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往往是通过不断校正,且校正周期尽量短一些的办法来解决。再次,坏值是指带有粗差的测量数据,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剔除,因此,掌握发现坏值的方法至关重要。最后,随机误差,针对随机误差,我们一般是通过掌握统计规律来减小误差量,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将主要分析利用统计规律估算随机误差、减小和剔除粗差的方法。 随机误差的估算 尽管通过正确有效的处理测量仪表的间隙和摩擦以及外界噪声干扰,可很好的减小产生随机误差的影响,然而,从随机误差的特点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众多微小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在测量时需要利用其出现的统计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出的测量结果,尽量把估算出的随机误差的范围缩小。在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上,测量人员必须有要对多数随机误差产生的独立因素有所理解。而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正好符合正态分布,那对一个不变的量作n次测量,其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P(δ)为: P()=·e- 粗大误差的减小和剔除准则 含粗差的测量值是与事实不符的坏值,在实际的测量中必须要在主观上避免出现,也就是要避免测量的操作者出错,防止外界的各种重大干扰,同时要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如果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应该马上剔除。在测量中判别坏值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 所谓的物理判别是指测量人员一旦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读错、记录错、操作错等错误现象,或者发现不符合测量条件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应该随时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取值。统计判别是在完成自动检测中待测量后,再通过统计办法来处理所取得的测量数据。如果是在无系差的测量情况下,产生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出现大误差的次数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出剔除准则,常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用的有3σ。 4检测的一般方法 ①电测量和非电量电测量。由于电测量的参数差别很大,很难直接检出和测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非电量电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把待测的非电参数转换成电参数,接着测出此电量,最后再按原转换的规律逆向找出待测非电量。传感器是指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敏感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够直接感受,或者响应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如果这个量已是电量,那就会被称为转换元件。 ②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指为了检测,主动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通过得到的反馈情况实现检测,这种检测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检测瓷瓶是否破裂,就敲击一下,提高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动检测会干扰对象的状态。而相对主动检测而言,被动检测不需要向对象施加能量。 ③接触检测和非接触检测。所谓的接触检测,就是让检测仪器和对象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检测的方式必然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干扰,甚至能够对测定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有高腐蚀、高辐射等情况时,对象是不便或不能直接接触被测对象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采用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对对象的原来状态造成破坏,不过也会因为非接触,而造成侵入外界干扰的情况。 ④偏差法、平衡法和微差法、替代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测量过程的被测量和单位量对比操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能够在原有仪表的作用下,提高测量准确度。偏差法是常规的测量方法。被测量的大小是由模拟的显示仪表指针偏转来反映的,其与家用电压表测电压相似,操作简单且快速,仪表的等级对准确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像天平称重那样,平衡法是通过不断地调节已知标准量的大小,使之与被测量平衡。如果指零仪表示零时,则表明此时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标准量大小就是被测量的大小。电位差计和平衡电桥均都是在此原理之下完成的。测量的高准确度,主要决定于示零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到位。微差法与平衡法很相似,不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微小差值,不用把标准量调整到和被测量完全相等,可以用偏差法测出此差值,被测量大小就是此微差值和标准量之和,其准确度比直接用偏差法更高。替代法也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石块替代大象,使船只吃水深度达到原承载大象时的深度,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即为大象体重。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直接称重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在检测中常常会被采用,比如辐射测温等。 5结语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测试的种类,还是测试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测试人员只有对各种类型的测试技术有所了解,并结合工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2. 测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3. 工程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4. 电气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5.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一、\x0d\x0a \x0d\x0a 1 网络会计信息披露真实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邓红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0-01 博士 \x0d\x0a2 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技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崔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5-01 硕士 \x0d\x0a3 论网络会计的影响和应用 周述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09-01-01 硕士 \x0d\x0a4 网络经济时代会计问题研究 常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0-05-30 硕士 \x0d\x0a5 网络技术对会计发展影响的研究 李秀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03-06-01 硕士 \x0d\x0a6 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雷光勇; 黄斌 会计研究 1999-01-15 期刊 \x0d\x0a7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对策 许小满; 王乐园 经济师 2008-07-05 期刊 \x0d\x0a8 浅议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影响 李丽君 商业经济 2007-01-20 期刊 \x0d\x0a9 网络时代会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陈泰锋; 何光明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 2000-12-25 期刊 \x0d\x0a1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董战辉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4-08 期刊 \x0d\x0a11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宋世坤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1-28 期刊 \x0d\x0a12 网络会计对当前会计的影响及面临的问题 姜明 商业经济 2008-11-10 期刊 \x0d\x0a13 试论网络会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吴克平 科技经济市场 2009-07-15 期刊 \x0d\x0a14 浅析网络会计的特征和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胡婷婷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5-25 期刊 \x0d\x0a15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影响 李明华; 何生棠 财会通讯 2003-08-15 期刊 \x0d\x0a16 浅谈网络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田荣梅 现代经济信息 2010-06-23 期刊 \x0d\x0a17 网络会计及其对企业财务工作的影响 万李 煤矿机械 2003-05-25 期刊 \x0d\x0a18 谈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王利花 新疆财经 2006-10-25 期刊 \x0d\x0a19 网络会计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王云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6-15 期刊 \x0d\x0a20 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分析 朱一妮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9-25 期刊 \x0d\x0a21 网络时代对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影响 王霞 财经界 2010-05-01 期刊 \x0d\x0a22 网络会计初探 秦冬梅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4-01 硕士 \x0d\x0a23 网络技术对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曹惠民; 柴庆孚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01-01 期刊 \x0d\x0a24 论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对策 刘红侠 现代商业 2010-06-25 期刊 \x0d\x0a25 浅析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网络会计的产生 张锋; 董德民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7-30 期刊 \x0d\x0a26 网络财务对会计领域的影响 马俊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9-30 期刊 \x0d\x0a27 我国网络会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财务会计实务的影响分析 袁伟 山东纺织经济 2009-05-20 期刊 \x0d\x0a28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十大影响 程翠凤 经济师 2001-11-15 期刊 \x0d\x0a2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模式影响的探讨 王允平; 杨庆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07-20 期刊 \x0d\x0a30 网络环境下会计假设探析 岳茂林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9-07-15 期刊 \x0d\x0a31 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及发展对策 杜耀昌 现代商业 2010-03-25 期刊 \x0d\x0a32 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赵改玲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10-30 期刊 \x0d\x0a33 网络会计发展探析 谈来英 商场现代化 2011-03-10 期刊 \x0d\x0a34 网络新环境下对传统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 丁健新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8-15 期刊 \x0d\x0a35 浅谈网络财务对传统财务会计的影响 孙煜 新西部(下半月) 2007-12-30 期刊 \x0d\x0a36 浅谈网络会计 马瑞娟; 张书剑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2-05 期刊 \x0d\x0a37 浅谈网络会计 宋清梅 科学之友(B版) 2008-01-10 期刊 \x0d\x0a38 试析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及实务的影响 李复臣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15 期刊 \x0d\x0a39 网络环境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分析 赵素存 光盘技术 2008-08-08 期刊 \x0d\x0a40 简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秦丹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05-28 期刊 \x0d\x0a41 网络对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詹长征 巢湖学院学报 2007-05-25 期刊 \x0d\x0a42 计算机网络对会计工作的影响探讨 易美华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3-15 期刊 \x0d\x0a43 论网络会计对会计假设的影响 徐丽波 信息技术 2011-09-25 期刊 \x0d\x0a44 试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 武财 会计之友(中旬刊) 2007-06-25 期刊 \x0d\x0a45 网络经济发展视角下的财务会计 王煜 中国集体经济 2010-02-05 期刊 \x0d\x0a46 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杨守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09-30 期刊 \x0d\x0a47 网络经济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孟文艳; 白英华 黑龙江电力 2005-06-30 期刊 \x0d\x0a48 浅谈网络对会计的影响 李国强 山西科技 2005-05-25 期刊 \x0d\x0a \x0d\x0a二、\x0d\x0a1 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研究 李晋辉 山西财经大学 2012-03-01 硕士 \x0d\x0a2 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财务会计发展研究 陈嘉莉 企业经济 2012-06-25 期刊 \x0d\x0a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相关问题研究 杨晓红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2-02-15 期刊 \x0d\x0a4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影响及会计的发展趋势 吴腾烽 商业会计 2012-02-20 期刊 \x0d\x0a5 谈网络会计的利弊及发展对策 刘东山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09-24 14:28 期刊 \x0d\x0a6 网络信息时代会计专业期刊品牌塑造与发展研究 李笑雪 孝感学院学报 2012-12-04 14:13 期刊 \x0d\x0a7 浅议网络会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森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x0d\x0a8 网络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王伟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7-08 期刊 \x0d\x0a9 网络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高想清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6-25 期刊 \x0d\x0a10 会计专业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刘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02-28 期刊 \x0d\x0a11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时代金融 2012-02-15 期刊 \x0d\x0a12 论网络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赵婧 现代商贸工业 2012-02-15 期刊 \x0d\x0a1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控风险及防范 李晓宏 当代经济 2012-08-08 期刊 \x0d\x0a14 网络环境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初探 李业巍 办公室业务 2012-12-05 期刊 \x0d\x0a15 对企业网络会计信息安全的探讨 赵勇 商场现代化 2012-01-10 期刊 \x0d\x0a16 现代网络环境下高校会计考核与评价体系变革探究——以南京审计学院“会计网上作业与考核系统”为例 许汉友; 杨政 会计之友 2012-01-05 期刊 \x0d\x0a1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会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研究——以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董春华; 张光照 职教论坛 2012-11-25 期刊 \x0d\x0a18 对信息时代下网络会计的探讨 牛瑞琴 商场现代化 2012-08-01 期刊 \x0d\x0a19 网络环境下的《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研究 毛远林 科技信息 2012-10-15 期刊 \x0d\x0a20 论网络会计对传统会计实务的影响 侯泊寒 企业导报 2012-08-30 期刊 \x0d\x0a21 浅谈企业如何加强网络会计下内部控制 吕宁 商场现代化 2012-09-20 期刊 \x0d\x0a22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框架构建探讨 孙敏 现代商业 2012-09-28 期刊 \x0d\x0a23 网络会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陶桂霞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03-18 期刊 \x0d\x0a24 网络环境下会计核算流程的探讨 吕小凤; 王伟国 山东纺织经济 2012-11-20 期刊 \x0d\x0a25 浅谈网络时代会计的发展方向 杨阳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07-15 期刊 \x0d\x0a26 网络会计下的内部控制研究 冯雅妮 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2-05-15 期刊 \x0d\x0a27 基于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安全及对策 李先梅 信息系统工程 2012-01-20 期刊 \x0d\x0a28 信息时代对网络会计的探讨 江华 商 2012-02-25 期刊 \x0d\x0a29 浅议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 朱晖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3-08 期刊 \x0d\x0a30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系统——网络会计 肖云霞 科技信息 2012-05-05 期刊 \x0d\x0a31 试论传统会计在网络会计时代面临的挑战及发展 王瑛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8-23 期刊 \x0d\x0a32 浅谈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徐晓萍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8-25 期刊 \x0d\x0a33 网络时代的会计 李天海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2-04-18 期刊 \x0d\x0a34 网络会计安全问题及研究对策 马香兰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2-10-15 期刊 \x0d\x0a35 传统会计模式与网络会计模式会计目标的比较及评价 张桂欣 商场现代化 2012-03-10 期刊 \x0d\x0a36 浅析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赵丽娟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0-25 期刊 \x0d\x0a37 网络会计研究 孙海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02-28 期刊 \x0d\x0a38 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发展问题 李岩 财经界(学术版) 2012-11-25 期刊 \x0d\x0a39 网络会计特点的分析 李彦锐 绿色财会 2012-06-10 期刊 \x0d\x0a40 网络经济时代事项会计假设的新思考 万晓文; 赵静 新会计 2012-05-28 期刊 \x0d\x0a41 网络环境下财务会计模式探讨 宋琪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8-15 期刊 \x0d\x0a42 网络环境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 马英娟; 郭莲 改革与战略 2012-04-20 期刊 \x0d\x0a43 信息时代网络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陶娜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x0d\x0a44 会计专业网络课程设计 华耀军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05-16 期刊 \x0d\x0a45 网络时代多元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孙铁民 东方企业文化 2012-10-08 期刊 \x0d\x0a46 网络会计研究 唐翼锋 经济师 2012-07-05 期刊 \x0d\x0a47 浅论网络会计是会计电算化的必然趋势 蔡范丰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9-25 期刊 \x0d\x0a48 浅议网络环境下的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熊菁璇 财经界(学术版) 2012-02-25 期刊 \x0d\x0a49 基于网络技术的会计舞弊防范与治理研究 王淑玲 财会通讯 2012-01-25 期刊 \x0d\x0a50 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于明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06-25 期刊

孝感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直白点说就是把自己写好的文章,上传到一个查重系统,他自会比较文章的重复地方,出一份重复率的报告。目前,查重系统的种类非常多。不同论文需要的也不一样,例如本科论文一般查知网等。期刊论文就要用期刊系统去查。硕博论文有硕博专用版。用的系统不对,查不来的结果也无意义。

一、最适合初稿的论文检测系统:

1、paperfree:支持在线改重,机器人降重,免费查重的优惠活动较多,可领取万字的免费字数;

2、papertime:支持在线改重,人工、机器人降重,关注公众号可免费论文查重;

3、论文狗:支持机器降重,每天免费查一篇;

4、paperpaper:3000字免费查重

二、最适合中稿的论文检测系统:

1、paperpass:2000字免费查重;

2、gocheck:支持机器降重,关注公众号可领取万字的免费字数,另有5000字的降重字数可供选择;

3、papermax:关注公众号可领取最高万字的免费字数,完成一些任务可领取相应字数,支持在线改重,人工、机器降重,支持知网查重,价格较低;

4、gocheck

三、最适合定稿的论文检测系统:

1、熊猫论文:支持知网、维普、万方、Turnitin、Grammarly以及国内一些适合初稿查重的网站,价格较贵;

2、论文狗:支持知网查重和维普查重,价格较低,无活动;

3、Thesis Pass:支持知网、维普、万方、Turnitin查重,价格较低,且有各类优惠活动,优惠后在各查重网站中价格最低;

4、毕业帮:仅支持知网,有在线降重服务,官网页面有优惠券可领取使用,价格较高。

论文写完后需要查重,本科毕业生的查重率一般要求在30%以内。有些学校要求在20%以内,硕士论文查重一般要求在15%左右。那么,论文查重是怎样查重的呢?

一、论文查重怎么查?

论文查重是将自己写的论文通过论文查重资源库进行比较,与各大论文库相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文重复率。现在有很多论文查重系统。有公共网站。我们可以直接用他的公共网站查重。找到查重界面,输入主题,作者,将论文贴在查重界面指定的地方。系统自动检测该论文章节信息,按章节检测。

二、论文的查重途径是什么?

1.学校内部论文查重系统。

学校内部查重系统数据库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非常多的学校与查重系统合作,学校强制要求使用合作的查重进行检测,学校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检测机会。

论文查重。

初稿论文推荐同学们使用cnkitime学术不端论文查重免费网站,大学生版(专/本科毕业论文定稿)、研究生版(硕博毕业论文定稿)、期刊职称版(期刊投稿,职称评审)以上版本均可免费查重不限篇数。

论文查重要经过某些论文检测系统将某一需要查重的论文与系统中拥有的学术文献数据进行比对,计算出该论文的重复率,并根据相关规定判断该论文是否符合学术创作的要求。

孝顺与感恩的议论文素材

孝敬父母的经典题材有十二孝,比如有人割肉煮汤喂他母亲的故事,还有一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人,那就是孔子的弟子子路。自己把俸禄的大米,不远千里背回家给父母吃,自己平时省吃俭用,吃着野菜过日子。当然还有三字经中间的“香九龄能温席”,利用这些题材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孩子对于父母的孝心。

作文的题目是无穷无尽的,所对应的素材也有很多,不过这就要靠我们平时积累了。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孝顺的作文素材,一起来看看吧。

孝顺的名言警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故事

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

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事例素材

女孩带着植物人母亲上大学 近乎满头白发

郑州师范学院大一女生底慧敏,带着植物人的母亲上大学。她租了一个没有窗、照不进一缕阳光小房安顿母亲,一下课就赶回来照顾母亲。年仅19岁的女孩,近乎满头白发。底慧敏很忙碌,很艰辛,也很温暖。她说:“每天能看到妈妈,和妈妈在一起,就是好的。”(12月22日《大河报》)

底慧敏的孝行,感动了不少人。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她在照顾母亲的同时,还要打工养家糊口,还有繁重的`学习任务。不用想像,就知道这样的生活,会过得多么艰难。那一头白发,就是见证。

行孝就是一件开心的事。孝,其实就是感恩之情,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因此,她记得每位同学、学校、慈善机构给她的帮助,哪怕微不足道。这些点滴的温暖,也让她坚毅前行。她的眼中,社会是如此美好,让人没法去抱怨。

底慧敏的孝行,是面镜子。

1.百善孝为先。人的一生,有三个不能等:孝顺父母不能等,孩子教育不能等,身病不能等。

2.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育我们长大成人,为我们构筑舒适温暖的家。从呱呱坠地到咿呀学语,从入学升学到择业择偶,父母无私的关爱陪伴了我们生命的每一个阶段。然而当我们真的长了翅膀飞出父母身边以后,渐渐淡化了父母的恩情,总以没时间为借口来搪塞。

3.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关爱父母,使我们的责任。

4.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

5.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8.实际上真正的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亲烦恼,不要出事情。自己有本事给父母亲多多念经,庇荫他们,让他们身体好,这才叫孝顺。

9.人生在世,什么事情都不能靠别人,不能偷懒。养育孩子,孝顺父母,维护夫妻关系,认真工作,什么都不能偷懒。

10.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1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12.只有自己为人父母,才会懂得父母的恩情。 事情得踏踏实实地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 在经历了养育子女的艰辛之后,才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13.孝顺 ,孝了你就顺了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无可厚非。有人认为给父母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顺,有的人认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顺。

14.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

15.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小时候父母用手牵着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用心牵着我们,谢谢你们,爸爸妈妈。

16.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17.如果说父母是入世的菩萨,那么佛菩萨则是出世的父母。我们既要真诚的孝顺父母,也要真诚的礼敬佛菩萨。这样,无论我们是入世还是出世,才能都有出处和归处。

1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19.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小时候父母用手牵着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用心牵着我们,多谢你们,爸爸妈妈。

20.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为了我们忙碌操劳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辛勤劳动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费尽心血一生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2.俗话说,父是天,母是地。是啊!是你们给我们充足的营养;是你们给我们充足水分;是你们给我们充足的阳光;给我们充足的氧气。那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

3.孝心是一缕和煦的阳光,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头的坚冰;孝心是一股轻柔的春风能把炎热带出干渴的心灵;孝心是一颗种子,能让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绿.。

4.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小时候觉得,你们是我的世界。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你们一直都把我当作是你们的世界。小时候的呵护,长大之后的陪伴一直都是你们陪伴着我。

5.爸爸,您疲惫的身影是我永恒的动力,我会很努力,尽我的一切所能与您一齐挑起生活的重担。爸爸,妈妈,孩儿!我必须会让你过上好的生活,必须!也请您必须必须要保重身体!

6.“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7.您的爱是崇高的爱,只是给予,不求索取,不溯既往,不讨恩情。

8.母爱是最伟大的,百善孝为先。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所以子女的孝也是应该永远的。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懂得孝顺,佛门里常说: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9.孝敬父母经常能够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10.风中的风铃再次响起,似乎在奏响一首感恩之歌,感谢父母的唠叨/因为他们是为了让你少走弯路/感谢父母的鞭策/因为他们是为消除你前行的障碍/感谢父母的斥责/因为他们是为了助长你的智慧/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用生命去珍惜,用感恩的心去呵护。

1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

12.中国人自古就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父母之恩,即使以高山大海喻之亦不为过。其实,“孝”首先是人的一种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情感活动。孝顺父母,心里才踏实,生活才充实,才能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才能走完没有遗憾的人生。不敬不孝者,表面上看像是占了什么便宜,实际上不但会使老人有所失,也会给自己带来也许是难以挽回的损失。

13.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4.孩子是父母带到这个世上的,但不是为了父母而活,当然了孝顺父母是一定的。在电视上看到这句话,非常赞同。

15.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1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17.我们能生活在这美好、精彩的世界上,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养育了我们。他们教会了我们人生中的每一个第一,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走第一步,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说第一句话,是他们教会了我们认第一个字……如果没有我们亲爱的父母,就没有我们。

18.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19.从小,他们教我们如何成长,如何做人。他们,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成长了,能为他们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感恩,感恩的心。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只要我们心有感恩,就会这坚实的后盾支持下,走到自己的人生巅峰。

2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2、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3、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5、您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您,我感到了世界的温暖。

6、妈妈,不论走到哪里,我的眼前总有您慈祥的面容,慈爱的目光。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8、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11、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12、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

13、您没有被写进一篇词章,您没有被唱入一首颂歌,但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

14、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15、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世界上只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16、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17、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

1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19、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20、就是在我们母亲的膝上,我们获得了我们的最高尚、最真诚和最远大的理想,但是里面很少有任何金钱。

21、母亲啊:在悲伤时,您是慰藉;在沮丧时,您是希望;在软弱时,您是力量。您是同情、怜悯、慈爱、宽容的源泉。

22、经历过这么多的风风雨雨,您似乎更年轻了,不但是外貌,而且是心灵。妈妈,我爱你。

23、妈妈,我庆幸您是我的妈妈,因为我从来没有像您这样长久的朋友。

24、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2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26、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27、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28、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29、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30、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

31、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

32、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母亲是我生长的根啊,我是母亲您理想的果。

33、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34、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35、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36、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

37、互相赠送礼物的家庭习惯有助于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诚挚的友谊。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礼物的本身,而在于对亲人的关心,在于希望感谢亲人的关心。

38、蜜蜂,默默地勤奋地奔忙着,劳动着。一天天,一年年,奉献着甜蜜。慈祥的母亲,我永远忘不了那深深的母爱。

3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40、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4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4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

43、您额上的皱纹记载着您的坎坷,您古铜色的脸庞标志着您的坚贞。您的一生就是一首瑰丽动人的诗篇。

1.家庭幸福的状态,一定是先有好婆婆,才有好儿媳。先有好丈夫,才有好妻子。百善孝为先,感恩遇见,只是我不懂得怎么敞开心扉表达。爱他和他一起孝顺父母。

2.孝敬父母,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为了我们忙碌操劳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辛勤劳动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精疲力竭一生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费尽心血一生的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3.问世间什么样的爱是永恒不变的?那无疑是父爱和母爱。这一份爱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在我们左右,而我们的到来,也给父母带来了莫大的爱与关怀。他们用自己伟大的胸怀呵护我们成长,给予我们支持。伴随我们在成长中前行。

4.只有自己为人父母,才会懂得父母的恩情。 事情得踏踏实实地落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同身受。 在经历了养育子女的艰辛之后,才会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才能懂得感恩,孝顺父母。

5.钱够用就行,孝顺父母,亲近朋友,热爱自然,这些不需要太多物质的平常生活,才是人生幸福的真谛。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安宁就好。

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7.实际上真正的孝顺就是不要让父母亲烦恼,不要出事情。自己有本事给父母亲多多念经,庇荫他们,让他们身体好,这才叫孝顺。

8.带父母看一场电影,一次卡拉OK,带他体验一次新时代的高科技。

9.亲爱朋友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心,一生一世牢记父母恩情,愿普天下孩子爱自己父母,感恩自己父母,朋友们让我对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么。

10.孝心是稍纵即逝的眷念;孝心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心是一失足便成千古恨的.往事;孝心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接的链条,一旦断链,永无连接。

1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12.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13.从小,他们教我们如何成长,如何做人。他们,就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如今我们成长了,能为他们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感恩,感恩的心。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只要我们心有感恩,就会这坚实的后盾支持下,走到自己的人生巅峰。

14.没有阳光,就没有日子的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五谷的丰登;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已。小时候父母用手牵着我们,长大以后,父母用心牵着我们,谢谢你们,爸爸妈妈。

15.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于隐藏他们的一切快乐、烦恼和恐惧。

16.孝顺 ,孝了你就顺了孝顺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这无可厚非。有人认为给父母好的物质享受就是孝顺,有的人认为,多陪陪父母就是最大的孝顺。

17.爸爸妈妈谢谢你们,小时候觉得,你们是我的世界。长大之后才发现,原来你们一直都把我当作是你们的世界。小时候的呵护,长大之后的陪伴一直都是你们陪伴着我。

18.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19.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里永远放不下的就是儿女,无论年龄几何,无论天涯海角,心里挂念的永远是孩子。我们做子女的,除了尽心尽力孝顺父母,万不可辜负父母的似海恩情。

20.您没有被写进一篇词章,您没有被唱入一首颂歌,但您是给我以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您。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今之孝者,是谓能。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说,如果认为孝敬就是养活父母,让父母吃好穿好,而没有用心孝敬他们,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何区别呢?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以孝敬闻名。他九岁是母亲去世了,从此他就更加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杂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进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了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席子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像黄香这样无微不至照顾父母,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予不同的关怀,才是子女应当做的。

三国时期,有个叫陆绩的孩子。他六岁的时候,一次到袁术的家里做客,袁术命人端出蜜桔来招待他,他没有吃,而是偷偷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起身行礼告辞,口头致谢时,不小心怀里滚出了三个蜜桔。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陆绩回答道:“这么好的蜜桔,我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震惊,一个六岁的孩子便懂得克制自己的食欲,孝敬长辈,实在是难能可贵。

子女用钱和物质孝敬父母固然重要,但也要在精神上对他们给予安慰。父母晚年往往会感到孤独、寂寞,始终觉得自己遭人嫌弃、没人理睬。

因此,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也应该像黄香那样无微不至、像陆绩那样时时把父母挂在心上,而不是仅仅用物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就要真正关心他们,常常想着他们,就像父母始终牵挂自己一样。

河西学院学院学报

直接替上课吧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1. 响应曲面法优化黄参酸奶生产工艺.食品科学(CSCD核心库期刊),2011,32(12):39-44(第一作者)2. 荷叶离褶伞菌丝体深层发酵及胞内外多糖含量的变化.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11,230(5):56-59(第一作者)3. 荷叶离褶伞子实体、菌丝体及发酵液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伤.菌物学报(CSCD核心库期刊),2010,29(4):603-607(第三作者)4. 葡萄表面所得酵母的筛选及其鉴定.食品工业科技(CSCD核心库期刊),2010,31(6):182-184(第二作者)5. 人参果酸奶制作工艺的研究.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09,212(11):167-169(第一作者)6.肉苁蓉多糖提取工艺及抑菌作用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CSCD核心库期刊),2009,37(32):15855-15856,15878(第一作者)7.极大螺旋藻酸奶加工工艺的研究.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09,213(12):155-158(第一作者)8.荷叶离褶伞子实体发酵液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科学(CSCD核心库期刊),2009,31(6):155-157(第三作者)9.酿酒酵母菌的紫外诱变及其突变株的性能测定.中国酿造(CSCD核心库期刊),2009,211(10):66-68(第二作者)10.荷叶离褶伞多糖的提取工艺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中国食品工业,2009,(12):51-53(第一作者)11.曼陀罗种子生物碱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甘肃农业,2009,(5):90--92(第一作者)12.”Ni2+“对大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作物杂志(CSCD核心库期刊),2008,(1):37-40(第一作者)13.黄花蒿不同溶剂提取液的抑菌作用研究,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3):45-48(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4.镉胁迫对红果龙葵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第三作者)15.”Cd2+“对龙葵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河西学院学报,2007,(5):48-50(第一作者)16.工业废水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CSCD核心库期刊),2006,24(4):76-80(第三作者)

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         河西学院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 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院系调整时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成立张掖师范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张掖农业学校(与张掖师范学校同年成立)和张掖职业中专; 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河西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批准将张掖医专、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拓展了医学教育。建校70多年,学校先后为教育、农业、卫生三大民生事业输送各类毕业生10万多人,其中涌现出了以中科院院士、国际催化理事会主席李灿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李灿院士担任学校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他们在基础教育、农业生产、医疗卫生及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河西学院发扬“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加强地方大学文化建设,形成了“明德尚美、求真笃行”的校训、“文理兼修、德才并重”的校风、“务实创新、学以致用”的学风。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坚持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使命”的办学宗旨,确立了“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争同类一流”的办学发展目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坚持内涵发展,已初步建成河西及周边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基地、地方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被誉为“丝路名校”。         学校立足于自身的办学历史传统与学科专业优势,立足于河西经济发展和自然人文资源,坚持固本拓新,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20139人,设有16个二级学院,46个本科专业和9个专科专业,涉及文、理、农、医、管理、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小学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学前教育),省级重点学科3个(历史文献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有省级精品课18门,校级精品课74门。         学校实施“祁连学者”工程,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2438人,其中专任教师1289人,有教授(含主任医师)121人,副教授(含副主任医师)410人;硕士681人,博士53人。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实力强劲、结构合理、方向稳定、优势突出的学术团队;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专家6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13名教授被聘为复旦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兼职硕士生导师,聘请中科院院士李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78名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学校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现设有14个研究院(所、中心),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食用菌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重点实验室、钱学森沙产业中心实验室、甘肃省河西史地与文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会等教学科研平台。学校先后被省委组织部确立为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被省农牧厅确立为甘肃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国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甘肃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和乡村医生培训基地。近5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甘肃省科技计划、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55项,地厅级科研课题92项;出版著作和教材48部,发表论文1164篇,其中发表在SCI、SCIE来源期刊上的论文64篇,有54项成果获甘肃省、省教育厅和张掖市科技进步奖、社科成果奖。         学校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基础建设,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3项成果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突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学生在全国、全省学科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内涵发展,注重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英国、法国、韩国、新西兰等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与兰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提高,选拔优秀学生到以上高校学习深造。         学校坚持支教援疆,向西发展,自2009年以来,已派出12批5000多名师范生到新疆进行为期一学期的顶岗实习,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基础教育,学校支教工作两次被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表彰;学校鼓励毕业生到新疆就业,建立就业创业基地,拓展就业渠道,近三年有1000多人到新疆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        学校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校园布局合理,景色优美,湖光天色交相辉映,人文自然相得益彰,被誉为甘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学校有土地4000多亩,校舍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3亿元,仪器设备总值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19万册,电子图书110万册;校园网功能先进,运行高效;附属医院床位1300多张,年接诊人数达80万人次。有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河西学院学报》。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甘肃省文明单位、甘肃省诚信单位建设示范点等。         未来几年,学校将扎根张掖,服务河西,借东之势,向西发展,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不断深化“转型、提升、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学科专业、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创新水平与服务社会能力;着力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河西学院升级版,力争早日建成河西大学。

遥感学报专刊

1.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2.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3.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1)4.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5.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特等奖(2002)6.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优秀教学特等奖提名奖(2000)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0)9.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1992) 1.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6)2. 北京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2006)3. 宝钢教育委员会优秀教师奖(特等)(2004)4. 北京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奖(2003)5. 北京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名师奖(2003)6. 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2001)7. 北京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本科教学“十佳教师”(2000)8. 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00)9.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1994) 1. 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研究,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2. 中国自然灾害区域规律研究,北京师范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20023. 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试点试验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3-2-001-02),1997(第二获奖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第四完成人)4. 内蒙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55.《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科技重奖(一等),19936. 内蒙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土地管理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37. 陕西省省佳县经济发展系统研究,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8. 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内蒙古土壤侵蚀图,内蒙古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9. 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应用研究,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16. 史培军,叶涛,王静爱,邹铭,何飞.论自然灾害风险的综合行政管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刘婧,方伟华,葛怡,王静爱,芦星月,史培军.区域水灾恢复力及水灾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 2006,21(2):. 王静爱, 史培军, 王瑛, 李保俊, 杨春燕, 易湘生, 王珏. 中国城市自然灾害区划编制[J].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42-46. *5. 岳耀杰,王静爱,易湘生,史培军,邹学勇,张峰. 基于RS,GIS和Models的中国北方沙区城市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1): . 杨春燕, 王静爱, 苏筠, 王志强. 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兴和县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 郝璐, 王静爱, 李彰俊, 吴学宏. 基于GIS的北方草地畜牧业雪灾评估信息系统[J]. 自然灾害学报. 2005,14(3):李艳梅, 王静爱, 雷勇鸿, 周洪建, 夏梦莹. 基于承灾体的中国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1):. 王珏, 聂文东, 王静爱. 中国大都市群地区的水灾风险与应急管理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 王志强, 杨春燕, 王静爱, 商彦蕊. 基于农户尺度的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评价与可持续发展[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 王瑛, 史培军, 王静爱, 叶涛. 地震灾害对中国农村居民的影响研究-以云南省大姚县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 王瑛, 史培军, 王静爱. 云南省农村乡镇地震灾害房屋损失评估[J]. 地震学报, 2005, 27(5): 551-560).28. 王瑛, 史培军, 王静爱.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J]. 自然灾害学报, 2005, 14(1): . 苏筠, 李莲华, 吴之正, 王静爱. 农业旱灾形成过程中的承灾体脆弱性分析-以湖南鼎城为例[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 李保俊, 冀萌新, 吕红峰, 王静爱, 杨春燕, 葛怡. 中国自然灾害备灾能力评价与地域划分[J]. 自然灾害学报,2005,14(6):. 岳耀杰, 王静爱, 邹学勇, 史培军. 中国北方沙区湖泊(水库)风沙灾害危险度评价与安全对策—以内蒙古沙区为例. 干旱区研究, 2008, 25(4): . 徐伟,王静爱,史培军,周俊华. 中国城市地震危险度评价,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1).33. 王志强,王静爱. 关于雾灾几个相关问题探讨, 自然灾害学报, 13(2) ,. 史培军, 王静爱, 周俊华, 丁燕, 葛怡, 王瑛, 杨明川. 中国水灾风险综合管理--平衡大都市水灾致灾强度与脆弱性,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4) :1-7()35. 邹铭, 李保俊, 王静爱, 杨春燕, 徐伟, 史培军. 中国救灾物资代储点优化布局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4) : 133-139()36. 陈香,王静爱,陈静.福建暴雨洪灾时空变化与区域划分的初步研究.自然灾害学报.(6):1-737. 郝璐,王静爱,史培军,范一大. 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然灾害学报, 12(2),. 邱玉君,王静爱,邹学勇. 区域灾情评价模型,自然灾害学报,12(3), . 王瑛,王静爱,杨明川,方伟华. 《中国自然灾害数字地图集》的编制, 自然灾害学报, 12(4),. 王理,徐伟,王静爱. 中国历史地震活动时空分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9(4),. 史培军,黄崇福,王静爱,冷疏影,宋长青. 区域自然灾害规律研究,中国科学基金, 17专刊,. 郝璐,王静爱,张化.内蒙古草地畜牧业系统旱灾风险评价模型,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3):414-42443.王瑛,王静爱,吴文斌等. 中国农业雹灾灾情及其季节分区,自然灾害学报,2002,.郝璐,王静爱,满苏尔等. 中国雪灾时空变化及畜牧业脆弱性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2,. 马育军,王静爱,李小雁.宁夏中北部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区域对比评价.自然灾害学报.(5):1-846. 周洪建,王静爱,史培军,潘东华,高路,贾慧聪.深圳市1980~2005年河网变化对水灾的影响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王文宇,王静爱. 基于三种信息源的中国冰雹灾害区域分异研究,地理研究,2001,,.黄晓霞,王静爱,王瑛. 1949-1998年中国水灾县域分布图谱分析与格局动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徐霞,王静爱,王文宇. 自然灾害案例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方伟华,史培军,王静爱. 洪涝灾害灾情时间变化特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2000,,.王静爱,史培军,刘颖慧等. 中国1990-1996年冰雹灾害及时空动态分析,自然灾害学报,1999,, *52.王静爱,王瑛. 自然灾害多媒体地图传输功能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9,, *53.王静爱,方伟华,徐霞. 中国清代中后期(1776-1911年)水灾受灾动态变化及风险评估,自然灾害学报, 1998,, *54.方伟华,王静爱. 中国历史水灾案例数据库的建立与相关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王静爱,史培军,赵雪蕾. 近五年中国自然灾害空间分布格局及月动态变化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7,, *56.史培军,王静爱,谢云等. 最近15年来中国气候变化、农业自然灾害与粮食生产的初步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王静爱,史培军,王平等. 1949~1990中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研究,自然灾害学报,1996,, *58.王静爱,史培军,朱骊等. 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59.王静爱,史培军,朱骊等. 中国沿海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60.王静爱,史培军,王平.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综合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61.王静爱,史培军,朱骊. 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地理学报,1994,, *62.王静爱. 危险中的世界-全球自然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地理知识,1991,.史培军,王静爱. 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沙区风成沙粒度的统计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史培军,王静爱. 试论风水两相作用地貌的特征及其发育过程,内蒙古林学院学报,1986,. 陈静,杨旭光,王静爱, 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究———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17(1):89-9166Jing-ai Wang, Huicong JIA, Mao Jia. O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Flood and Drought Hazards of China [C]. Book of Abstract of Seventh Annual IIASA-DPRI Forum on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2007, . The regionalization of urban natural disaster in China [J].Natural Yaojie,Wang Jingai,Zou Xueyong,Shi Assessment of Aeolian Sand Disaster on lake in sandy area of inner Mongolia. Advance in Study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Atlantis Press: Paris , 2007:898-90669. Hao, Jing-Ai Wang, Lu Gao. Assessing drought risk of Laohahe River Basin using SWAT [A].In: Huang and Practice of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C], Paris, Atlantis Press,2008.(EI,ISTP申请中) PAN,Xuguang YANG,Jing CHEN,Jiang'ai WANG, Study on the Safety of Residents Housing and Mental Recovery after Tangshan Earthquake[C], Asia pacific safety Pacific Symposium On Safety(APSS),Bushan,Korea, Jing-ai,Su Yun, Shang Yanrui, Hong Shiqi, Wang Zhiqiang, Liu Zhen. Vulnerability in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agricuture drought disaster in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2):161-168() * Shi, Jing-ai Wang, Juan Du, Jing Liu, Hongjian Zhou, Yaojie Yue, Fei He, Qiu Pu, Bo Chen, Hong Cheng, Huicong Jia. Integrated Disaster Reduction Paradigm and Disaster Reduction Field Campus of the Dongting Lake Region and Xiang River Basin[A]. The 6th Annual DPRI-IIASA Forum, Istanbul, Turkey, August 13-17, Shi, Hideyuki Shimizu, Jing-ai Wang, Lian-You Liu, Xiao-Yan, Li, Yi-Da Fan, Yun-Jiang Yu, Hai-Kun Jia, Yanzhi, Zhao, Lei Wang, Yang Song. Land degradation and blown-sand disaster in China[A]. K. Omasa, I. Nouchi, and L. J. De Kok. Plant Responses to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Change[C]. Tokyo: Springer-Verlag, Pei-jun,DU Juan,JI Men-xing,LIU Jing,WANG Jing-ai, Urban Risk Assessment Research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China,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2006,21(2).170-177() Jue, NIE Wengdong, WANG Jing-ai. Flood Risk Assessment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Metropolises of China. Asia Pacific Symposium on Safety. 2005. Part B:1595-1600()(EI) Ying, SHI Peijun, WANG Jing-ai. The housing loss assessment of rural villages caused by earthquake disaster in Yunnnan province[J].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2005, 18(5): 590-601 () Shi,Hideyuki Shimizu,Jing-ai Wang,Lian-You Liu,Xiao-Yan Li,Yi-Da Fan, Yun-Jiang Yu,Hai-Kun Jia,Yanzhi,Zhao,Lei Wang,Yang Song.Land degradation and blown-sand disaster in China.Plant Responses to Air Pollution and Global Change.Springer-Verlag Tokyo 2005.() Jing-ai,WANG Jue , YE Tao. Hazard Assessment of Urban Flood Disaster and Safety Protection Strategy for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China PROGRESS IN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Ⅳ)PART B, 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 2004, 2057-2063()(EI) * Daoyi, Wang Jing-ai, Han Hui, Trends of summer dry spells in China during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J].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 DOI ,2004.(SCI) Zhiqiang, LV Hongfeng,WANG Jing-ai,YANG Chunyan. Primary Study of Fog's Influence on Traffic Safety. PROGRESS IN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Ⅳ)PART A, 7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2004,719-725()(EI) Daoyi, Shi Peijun, Wang Jing-ai. Daily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semiarid region over northern China[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JAE 02/214,2004(SCI) Daoyi, Pan Yaozhong, Wang Jing-ai. Changes in extreme daily mean temperatures in summer in eastern China during 1955-2000[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77, 2004.(SCI) Peijun, Wang Jing-ai, Zhou Junhua, Yuan Yi, Ge Yi, Yang Mingchuan, A New Strategy for the Land Use and Management of Flood Risk Conflicts in China[A]. World Congress on Risk[C],Brussels,Belgium. June 22-25, Peijun, Wang Jing-ai, Yang Mingchuan et al.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of Flood Disaster in Metropolitan Regions of China[A]. Proceedings of Second Annual IIASA-DPRI Meeting[C], Viena, Austria, July, Peijun, Wang Jing-ai, Yan Ping et al.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ust-storm Disaster in China[A]. Proceedings of Second Asian Symposium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c], Kobe, Japan, July, Peijun,WANG Jing-ai, YAN Ping et al,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Duststorm Disaster in China, Second Asian Symposium o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Kobc, Peijun,Wang Jing-ai, Yang Mingchuan et al.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Design and Compilation of Digital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J].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6(2), Shi, Jing-ai Wang, Mingchuan Yang, Understanding of Natural Disaster Database Design and Compilation of Digital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2000, , Jing-ai, Fang Weihua, Xu Xia, FP Vari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Qing Dynasty (1736-1911) in China, Risk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8 * Peijun, Wang Jing-ai, Xie Yun, Wang Ping, Zhou Wuguang, Climatic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of Agriculture and Grain Yields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15 Years, , 1997, , Peijun, Wang Jing-ai, Zhu Li,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Proceedings for Oslo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Aspect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Oslo, Noway, Lansheng, Shi Peijun, Wang Jing-ai, Zhu Li, Regionaliz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cience Version), 1995, , Jing-ai,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Compiling the Atlas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1994, , *

近5年发表的论文1. Zhang Hongyan,The Tourism Industry of Jilin Province---A Potential Market for Private Business, Gadjah Mada University Press, . Zhang Hongyan Zhou Lijun, The Study on Tourism Product Development Of Jilin Province Toward Southeast Asia,Proceedings of The East Asia Inter-Regional Tourism Forum (EATOF), Cebu, the Philippines, 2002。3. 张洪岩 王钦民 周成虎 励惠国,“数字地球”与地理信息科学,地球信息科学,3(4),2001年。4. 杨柳 张洪岩 罗永峰 张正祥,湿地遥感信息增强方法初探,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4(自然地理专刊),2002年。5. 张洪岩 王钦敏 鲁学军 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方法的地理学框架,地球信息科学,5(3),2003。6. 徐志刚 张洪岩,不同媒体在空间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2003年。7. 龙恩 张洪岩,关于全国堪界成果信息系统管理的几点思考,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5,2003年。8. 张洪岩,杨晓慧,论吉林省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与策略,经济地理,23(Z),2003年。9. 杜红艳,张洪岩,张正祥,GIS支持下的湿地遥感信息高精度分类方法研究,遥感技术与应用,19(4),2004年。10. 张正祥,张洪岩,基于ArcObjects组件的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交通与计算机,22(3)2004年。11. 张正祥,张洪岩,ArcObjects组件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中的应用,遥感信息,2004年第2期。12. 龙恩 张洪岩,吉林省TM影像几何校正技术方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2004年。13. Zhang Hongyan, Yang Xiaohui, Lu Xuejun, Perspectives on Geo-informatic Graphic Methodology ,Preceedings of the 30th IGC 2004, Glasgow, UK, . Zhang Hongyan, Zhou Lijun, Yang Xiaohui, Study on the Unified A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East Asia Inter-Regional Tourism Forum (EATOF), Yonago, Japan, . 鲁学军 周成虎 张洪岩,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3(2),2004年。16. 张洪岩,王钦敏,鲁学军,励惠国,地学信息图谱方法前瞻,地球科学进展,19(5),2004年。17. 张洪岩等,向海湿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3),2005年。18. Zhang Hongyan etc.,Monitoring Wetland Change of Xianghai Nature Reserve Using Landsat TM Data, the 25th IEEE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05 (IGARSS’05)。19. 鲁学军,张洪岩,高志强,裴韬,区域地理系统单元等级圆锥建模,地理研究,24(6),2005年20. 鲁学军、秦承志、张洪岩等,空间认知模式及其应用,遥感学报9(3),2005年。

本文内容转载自微信 公 众 号: 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所刊载内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场。

2021年12月26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5米光学02星。12月27日晚,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国土卫星中心”)成功接收到地面系统传输的第一轨全色和多光谱影像。收到数据后,经波段配准、正射纠正、融合等处理,成功制作了真彩色融合影像产品。初步结果表明: 影像清晰、纹理特征丰富,影像质量良好 。

自然资源部作为牵头主用户主持建造5米光学02星,对该卫星工程建设负总责;国土卫星中心作为该卫星工程项目法人具体负责工程建设管理。卫星主要载荷为1台可见近红外相机、1台高光谱相机和1台红外相机,可有效获取115公里幅宽的9谱段多光谱数据、60公里幅宽的高光谱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其中全色谱段空间分辨率可达米、多光谱为10米、高光谱优于30米、热红外优于16米。

目前,多光谱相机已成功获取数据,高光谱相机预计在 2022年2月开始成像 ,将进一步提高自然资源定量化调查监测能力,支撑及时掌控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为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提供数据保障。红外相机预计也将在2022年2月开始成像,可为钢铁、煤炭等去产能综合遥感监测评估提供数据保障,支撑行业监管。

下一步,国土卫星中心将进一步履行好法人单位职责,会同相关单位,按照在轨测试工作方案安排,牵头做好5米光学02星在轨测试,为卫星在轨交付顺利投入业务使用奠定基础。同时,基于自然资源领域部省市县贯通的卫星应用技术体系,加快高光谱等新型载荷数据及应用技术推广。

初审:张艳玲

复审:宋启凡

往期推荐

资讯

《测绘通报》2022年广告全面招商

5米光学02星成功发射 自然资源质量生态监测再添利器

荐书 | 《CGCS2000坐标转换》

重大调整!新版学科专业目录,拟新增6个交叉学科一级学科

会议

第七届普适定位、室内导航与基于位置服务(UPINLBS 2022)国际会议(一号通知)

高俊院士、王家耀院士等6位著名科学家获“2020-2021年度中国地理学会科学技术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第24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预通知

第一届深度学习与地球科学专题研讨会

《测绘学报》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许智宾:双目视觉与惯导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李帅鑫:面向点云退化的隧道环境的无人车激光SLAM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詹智成:用于智能驾驶的动态场景视觉显著性多特征建模方法

智能驾驶环境感知 | 邵晓航:语素关联约束的动态环境视觉定位优化

《测绘通报》

室内高精度三维测图新技术

面向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新型测绘

图像全站仪及图像测量发展与展望

《测绘通报》2021年第11期目录

《北京测绘》

《北京测绘》2021年第9期摘要推荐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下)

《北京测绘》2021年第8期摘要推荐(上)

《北京测绘》2021年第7期摘要推荐(下)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1期重点论文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2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10期佳文推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9期佳文推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1年第11期佳文推介

专刊征稿: 社会 感知与地理大数据挖掘(征稿中)

《测绘工程》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4期摘要推荐

摘要 |《测绘工程》2021年第6期摘要推荐

测绘教学 |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创新——以测绘类课程视角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6期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5期摘要推荐

摘要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火卫二地形地貌探测综述

《卫星应用》

综述 | 北斗系统应用趋势分析

《Journal of Geodes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LiDAR专刊发布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第一次编委会会议顺利召开

Special Issue on New LiDAR Technologies and Techniques

Stefano TEBALDINI et al. |《测绘学报(英文版)》(JGGS)精选论文

《测绘学报(英文版)》专刊征稿 | 地图学与地球空间信息教育:理论与实践

《Satellite Navigation》

[综述]| 高扬教授:GNSS智能手机定位:进展、挑战、机遇和未来展望| SANA佳文速递

熊超教授:地磁暴期间夜间低纬电离层和赤道等离子体不规则体| SANA佳文速递

徐元博士:面向有色测量噪声下UWB/INS组合行人导航的分布式卡尔曼滤波| SANA佳文速递

杨飞博士:GNSS天顶对流层精化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SANA佳文速递

牛小骥教授:用半解析法分析GNSS/INS在铁路轨道测量中的相对精度| SANA佳文速递

《自然资源遥感》

《自然资源遥感》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自然资源遥感》征稿:“海岸带空间资源及生态 健康 遥感监测”专栏

摘要 |《自然资源遥感》2021年第3期摘要推荐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

《Journal of Geovisual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入驻“智绘科服”融媒体平台!

JGSA国际期刊2021年第5卷第2期论文摘要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