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女性与教育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1 12:58:46

女性与教育的论文范文

家庭 教育 是指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 对子 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起构成了人类所接受的全部教育。家长的观念、教育方式、自身的素质等因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形势,改进了教育 方法 ,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也有不少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教育效果不佳。针对目前教育水平低下的家庭教育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开心(化名)的个案分析,从家长、学校、社会等层面探讨指导家庭教育的 措施 ,力求对家庭教育能够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个案分析;家长;教育观念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1.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 爱好 。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2.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 说说 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 春节 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2.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 文化 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3.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1.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2.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3.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论文关键词:家庭教育;身教

论文摘要: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整个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教的主要内容应是德育;婴幼儿时期是家教的关键期;家教场所随意化可以遇物则教,遇事则诲。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

一、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存技能的复杂化,在现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机制有所分化,功能形成互补。家庭生活包括人类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的活动,以亲子、血缘为纽带的交往活动,日常生活的观念活动,其特点是直观性、重复性、 经验 性和习惯性。学校教育更多的是以言传的形式教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与这种智育相比,德育更具生活化的特征。而家庭教育的生活性,也就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延续传统,重视道德教育。

家庭德育主要是指在家庭环境中,亲代对子代在道德发展方面的全部影响和作用。德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孩子知善,更是希望孩子行善。就 儿童 道德学习、道德发展而言,家庭所独具的生活性机制,还有家庭所承载的礼俗的德育功能也与家庭德育融为一体,构成家庭独具的德育功能。

二、家庭教育的关键期

中国家庭历来重视早期教育,《易经·蒙》写:“蒙以养正,圣功也”。根据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潜意识的影响尤为重要,而潜意识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量远大于意识所产生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人的早期经验影响人的一生。

人在婴儿以及幼儿时期,家庭对儿童的影响,相比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几乎具有独揽性的价值。人类较之其他生物而言,从出生到能独立行走乃至独立生存的时期较长,在这个时期对养育者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

父母和长辈要尽可能多与孩子进行联系和互动,与孩子建立亲密温和的依恋关系。蒙台梭利认为,婴儿时期是一个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一个个未来的个性被确定下来;婴儿的精神世界与所处的外界环境不断地交流,因此成长中的婴儿需要外界环境充满着爱的温暖,这个时期有如神助,婴儿的心灵得到神秘力量的激发,……这种无声无息默默的、内在的爱的激发,必将留下高贵的品质,并将伴随儿童一生。[1]

三、家庭教育场所的随意化

从教育过程实施的组织形式来看,教育大体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都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实施的。教育场所的随意化,需要父母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善于发现可供教育的素材,遇物则教遇事则诲,适时对子女进行教育。古代有很多以言行一致、身教统一、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动子弟,成功教育的名人。如唐朝皇帝李世民,虽日理万机,仍然抓紧点滴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弟。尤其是废承乾、立李治为太子之后,更是“遇物必有诲谕。”例如,吃饭时就问:你知道饭吗?李治说不知。于是就教育他不夺农时:“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李治骑马,就问他:你知道马吗?他回答不知。便教育他不尽民力:“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见李治乘船,又教育他:“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李治在曲折的树下休息,又教诲他:“此木虽曲, 得绳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 受谏则圣。此傅说所言,可以自鉴。”由此可见,李世民善于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为君道德教育, 使子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作为贤明君主所必需的素质。这几则短短的事例,也充分反映李世民的高超家教艺术。[2]

四、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更重视身教。身教,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榜样,对人进行教育。源自《后汉书·第五伦传》:“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在本文中,也可作示范理解。我国古代就很重视身教,孔子早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从家教的主要内容来看,德育的生活化的特征需要身教的影响;家教的关键期方面,婴幼儿的生理特征离不开身教;家教场所的随意化更需要言行一致、身教统一。

马卡连柯说过,“父母监督自己的每一个行动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教育方法!”还告诫父母:“你们自己的行为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不要以为只有当你和孩子谈话,或教训他,或嘱咐他的时候才是教育孩子。你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孩子,即使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和别人交谈……你们怎样快乐和忧伤,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和母亲本人以身作则是家庭中教育孩子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反面的榜样,那么任何特殊的努力都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你在家里很粗暴,或者爱吹牛,或者常酗酒,那么你就别想教育孩子了;你已经教育了自己的孩子,教育得很糟。”[3]

参考文献:

[1][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童年的秘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2]马镛著:《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9页。

[3][苏]马卡连柯著:《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摘要】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

【关键词】礼仪教育礼仪意识家庭教育

柏拉图曾指出,“开一个好头对于做任何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那些尚处于年青和稚嫩阶段的事物,因为这时正是个性形成的时候,此时下的印象也是最深刻……”。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在倡导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化社会的今天,首先要接受最需要接受的礼仪教育。本文仅就家庭礼仪教育问题作一粗浅的探索。

1.崇礼重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崇礼重礼,古今中外皆然。这里的“礼”,指的就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反映。

当今社会是高度开放的社会,也是高度协作化的社会。任何单一的个体都必须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交往、合作。任何不礼貌和不文明的行为不仅使人生厌遭人唾弃,无助于建立世人间健康有序、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必将“严重危害当今社会各阶层的合作与团结”。我国著名的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先生在给他儿子傅聪的一封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他这样写着:“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育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2.礼仪教育,基础在家庭,关键也在家庭

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过程,也就是社会的个体化再到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其实质是要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个体的人培养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社会的人。而作为个体的人降临人世步入社会,首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就是家庭。就教育而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影响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家庭中生活和活动,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形成各种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其中有好的,也有坏的。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产生着极大的影响。

家庭礼仪教育是社会个体化的有效载体。在家庭里,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能够把已习得的礼仪要求,通过平时家庭成员间在共同生活中的相互接触、交流、教育、影响自己的孩子养成必要的礼仪习惯,从而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准备了良好的礼仪素质。这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不具备的条件。

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有力支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必须是社会的人,都必须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细胞,是我们一切习惯的渊源。个体能否成功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为社会所悦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他接受的家庭礼仪教育。

庭礼仪教育架起了个体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社会个体化再到个体社会化,其间联结的纽带就是家庭礼仪教育。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不只是给孩子多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孩子养成礼仪习惯,能够与人友好相处,在共同的进步中发展中更进一步地充实、发展、完善自己。在这方面,家庭礼仪教育以其独特的即是首发站又是终点站的家庭的地位,无疑是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3.家庭礼仪教育看平时,重养成

家庭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理想的港湾,它既是遮风挡雨的寓所,也是孕育希望和放飞理想的锚地。家庭礼仪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看平时,重养成,自然是家庭礼仪教育实施的应有之义。具体可由以下四方面着手。

以礼带礼,突出家长表率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孩子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孩子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作为家长,我们的那些做父母应该切实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认真负责地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的引路人的角色,努力践行规范的 文明礼仪 ,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从而自然地接受影响、教育,自觉地付诸实践。

以小促大,紧抓日常生活规范。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在站相,吃饭有吃饭的相道”。《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如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示和要求时起,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她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托儿所要问‘阿姨好’,‘小朋友好’等等”。“在街上,吃剩的果皮和冰棍杆,都让她亲手送到垃圾箱里,不随意往地上乱扔。乘公共汽车,当别人让座时,要说声谢谢。每当看到环卫工人或园艺工人顶着烈日清扫一街路、美化环境时,都要赞扬他们对城市对社会的贡献,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们的劳动……等等。”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作为家长,那些做父母的应该遵循孩子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日常生活规范的教学与落实为基础,从最基本的抓起,逐步提高完善。

以无胜有,营造家庭文化氛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则与之化矣。”孔子的话其实说的是环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环境形成为对人的深远影响问题。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营造一定的氛围,制造一定的舆论,以感情的变化促进礼仪活动的开展。“生活环境,是孩子品德最好的教师”。“对儿童最深刻的教育,言误不如行动;对孩子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遗传不如环境”。“长大的孩子身上任何一点不良品格,都可以从他幼年的环境中找到形成的原因”。“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许多家教成功的父母都“十分留心在每日的生活,在欢愉的气氛中,对孩子进行启蒙。”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认为,创设彬彬有礼,愉快活泼,和谐协调,相互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的主要条件。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建议一个充满理解、信任和亲情的幸福家庭,这正是孕育良好礼仪素养的摇蓝。

以练导行,强化孩子礼仪意识。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林崇德教授也指出,“重复和练习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无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是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都是靠重复和练习而形成的。要使文明用语普及,唯一的办法是在明确意义的情况下反复练习,使之习惯化。良好的文明习惯和道德习惯,我们提倡重复和练习养成。”作为家长,必须向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训练,不时地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礼仪重复、练习。

文明礼貌是最受各国人民重视的品质。礼仪是发展社会交往的润滑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在文明、礼貌、得体的交往中,我们快乐地成长!让我们在对礼仪的思考、感悟中,抱着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公民道德建议实施纲要》等的具体要求,切切实实地深入开展家庭礼仪教育吧!

猜你喜欢:

1. 家庭教育心得范文

2.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3. 家庭教育感悟范文

4. 浅谈家庭教育论文范文

5.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精选

教育 这个话题无论在何时厚实受到大家关注的,人类离不开教育,教育才会成长。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精选 议论文 ,欢迎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一 教育,小而言之决定着人的命运;大而言之,决定着的前途。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高文凭俨然成了高薪水的代名词,,跻身白领,抬高身价,老师家长学生演绎着时代的疯狂。 名校陪读多疯狂 在一座座中学的附近,陪读村发展,意识到教育是人生唯一出路的家长们,抛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浩浩荡荡地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与孩子一起为高考做。夜深啦,陪读村里仍透出点点灯光,灯光下那一张张写满疲惫却稍有懈怠的脸,令人不禁感慨应试教育的疯狂。让我从心底祝福,愿命运能青睐! 起跑线上多疯狂 让你的孩子赢在起跑线,耳熟能详的至理 名言 ,人不希望的孩子成才,便上演了起跑线的疯狂,要选的,老师要挑最棒的,培训班应运而生,证书漫天飞舞,是好孩子就得跟着大人跑,放弃的天性,丢掉的 爱好 ,个天真的孩子成了家长与同龄人竞争的砝码,成了家长炫耀的资本,小小年纪就背上家长给预定的成才计划,沉重的翅膀诉说艰难!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 马拉松 ,最后的赢家起跑就冲在,长路漫漫,何苦一开始便把弄得精疲力竭?厚厚的镜片,病态的思想是对时代无声的控诉。 呜呼!疯狂的时代!时代的疯狂!教育民族复兴的原,懈怠!偏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拯救教育!拯救人才!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二 近来看了一本书,让我感触极深,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国的希望在哪里》。书名很好听,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的落后,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讲述了当今社会需要人才,中国的希望在于对人才的培养。 自从科举制度发明以来我国教育呈现出日趋完善的境况。科考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因此,教育制度的完善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素质,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也说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础,是文明传承的纽带,是塑造灵魂的沃土。古往今来,“教育为民,教学为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发展强大,必须要有“具备创新思想的新型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当然是教育出来的,这是教育的第一要务,时代需要更新的人才,时代需要创新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日趋完善,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老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教去学,都是一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这是难以出现人才的主要问题。 在近代欧洲,规模并不大的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包括马克思的一个又一个大家,当代中国的转型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世界罕见的,去尚未能看到大师产生的踪影,屹今已有八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奖,但是十三亿人口的大陆,人才济济却无一人获奖,中国的希望在哪里,没有人才,哪来的希望。 至此我们因该明白,光是“教”或是“育”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两者结合,这样才有用。我们来看看现在的教育,许多青少年感叹压力太大,可是,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国家的重担,统统被冠以“教育”之名压在原本一群活泼的有朝气的青少年肩上殊不知他们已经喘不过气来了,我不经要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发出呐喊:“救救孩子!”试想这样的教育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吗?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如果把“教”和“育”割裂开来,我们将永远都不能解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教育由“教”和“育”组成,“教”是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育”是培养,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两个字必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若,”教”与“育”分开,那教与育的含义就会混淆不清,因为教育的意义为“教授知识,培养人才”,人才造就中国的未来,教育成就希望。 中国需要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是中国的希望,只有教育,成才,希望三者互相协调,互相结合起来,才会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我们的美好未来!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三 苦者,乃五味之一,引申为劳苦。最早约见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亚圣此言自古以来被作为修身的金玉良言。 如今时兴“苦难教育”(一说“挫折教育”,义同),其施教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大力倡导的做法之一是创设挫折情景,让他(她)们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锻炼。还有一个与“苦难教育”殊途同归的活动叫作“忆苦思甜”,大人们用他们的苦难观教育我们,说他们那个时代是如何苦难,缺吃少穿,没钱读书,云云。 其实,每一时代都会有各自的苦难,只不过不同时代对苦难的感受不相同罢了。父辈们认为挖野菜、捡煤渣是苦难,有书念才是幸福。但现在的孩子却觉得只要能不被考试所累,宁愿去捡煤渣、挖野菜。大人们觉得现在的孩子生在好时代,长在蜜糖罐里,因而,总想让他们也体验一下自己儿时的苦难,诸如吃窝窝头,喝黑面粥,咽菜糊糊……然而,在孩子眼里,这些都不算苦难,反而从“忆苦饭”中尝到了刺激和新鲜感。如果可以交换,让大人们去体验现在孩子们学习的重压,对他们来说,重温童年,弥补学识的不足,何尝不是一大快事。 可见,苦难有它的时代性。这个时代是苦难的东西,下个时代或许成了游戏;上个时代的苦难,放在今天不一定是不幸;下个时代的幸福,放在上个时代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好运。每个时代的人都在体验着各自的苦难,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时代的苦难去磨砺别人。因为他们都有各自的苦楚。 对父辈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只要知道就够了,不需要重复。苦难对每个人来说,既不是生命的运气,也不是生命的不幸,它只是一个事实。人生在世,他的任务仅仅是在体验自己的那一份并在忍耐中清除它,而不应人为去制造它。倘若把孟老夫子《告子下》的话引向极端,进而视“苦难教育”为万能,其结果便是给下一代人增加了双重苦难。 我们应当走出这一误区。 关于教育的精选议论文篇四 论中国教育 中国的教育总能用死板来形容。 为什么说是死板呢? 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中国教育制度的实施中来寻找答案。 从古时科举到近代应试教育再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中国的教育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化,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却是一成不变的,都是一纸定人生。 古时的八股文,形式固定,内容僵硬,造出来的一批一批的所谓的人才,其实都是书呆子。仿佛这是自古天成的一样,中国的教育无论如何风风火火的改革,都只能造出纸上的皇帝,没有一点实际才干!可悲的中国教育… 再来说中国近代的应试教育,这是古科举发展到现代的辉煌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所有国民都在灵魂深处烙下了应试教育;这个时期,所有的国民都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本领。这一身非凡的本领是什么呢?是用一刻钟背下一本书,是千千万万份试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无论什么知识都是死记硬背,从来不会去消化,只是单一的储存在脑中;天下万般事,唯有老师的指令是真理,即使老师是错的,大家都还是惟命是从。从来不会去思考什么对与错,只是一味的接受。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即使你有再出众的才华,也只能被这种教育将才华点点抹平,让你成为一个大众化的人。 应试教育影响了很多代人,直到现在应试教育的概念都还在人门脑中安家,真是根深蒂固在我们的灵魂深处。 接下来谈的是素质教育。何为素质?以培养学生德、志、体、美、劳为重点,全面发展学生潜能,以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理念来指导教育学生。这概念说得美仑美奂,但实际呢? 在学生中最流行这样一句话,‘减负课本少,教辅资料多。减负不减重,背上大山多。嘴上说素质,笔下是应试。’这句话真是形象啊! 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到了素质教育,就马上提出“减负”这个概念。刚开始,学生们还欢喜了一阵,可到后来,大家却发现减负其实是形势上的减,实际是在加大我们的负担。课本上的知识变少了,课本变薄了,但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老师要求买的资料越来越多,课桌里早已被书塞满了,课桌上仍是山一般高的资料。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减负吗? 素质教育到底是何种教育啊?有人说这是变了称号的应试教育,对啊,打从一开始那些个教育专家就在那儿挂羊头卖狗肉,说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们简直把我们当猴耍。 我们这一代人,科举早已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无法知道科举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却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批先者,我们明白中国的教育制度。 在这个所谓的精英云集的时代,国家提出教育革新,教育多元化,于是便引进了所谓的精英人才教育,在这些这样那样的教育背后,其实还不是那一纸定人生。 我们还是学生,看着中国的教育之路,虽不如那些老师学者看得透彻明了,但我们作为中国教育的一份子,也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学海路一走就是十七、八年,人生的四分之一都用在了学习上,学习先贤圣明,学习科学计算,为人生后面的四分之三打基础。 但中国的教育现状着实让我们心忧。我们需要的是一条出路,是一种能走向成功的教育模式,不是这个时代下教育的牺牲品。 猜你喜欢: 1. 描写教育的满分议论文满分模板 2. 教育孩子成功的作文 3. 关于立德树人的议论文作文 4. 父母教育孩子议论文800字 5. 教育四个不为心得体会3篇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每当听到这首《感恩的心》中的这一句,我就会情不自禁的边摆手势边唱。一生当中,我要感恩的人实在太多了,可哪个人也代表不了我对父母/老师的感恩。

雅思贝尔斯曾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写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也就是说,教育并非单纯地传授知识,它更是一代代人行为品格养成、认知观念确立的过程。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长远的投资。

近年来,高学历高知识教师陆续选择初高中就业,有些人认为此举大材小用实为可惜,可事实却不尽然。

老师是学生各种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生成长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是一个有温度的大家庭,正如孩子们脚下柔软肥沃的土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了每个人的学生时代。我们之所以需要优质教师,不是为了让他们更加严谨地照本宣科,也不是用硕士与博士的光环打造出一所金牌学校。我们只是为了让每一双好奇的眼睛博览浩瀚的天空与璀璨的群星,让每一双灵敏的手足感受坚实的土地与渺远的苍穹。在和风细雨的养育中,稚嫩的小手变成了宽厚的手掌,天真的想法演化出睿智的思考,曾经的学生已在不知不觉间继承了那些不起眼的光辉品质,他们已是国之栋梁。

你或许会说,精英人才就业于科研系统,又何尝不是有效的投资?但我以为,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一位位科学家,更是一个勤学善思人才辈出的民族。

我们或许可以让一个科研岗位暂时空缺,甚至可以暂时接受一位院士的隐去,他们就像参天古木枝杈上的一根枝条,只要树根不断,终有再生的一天,只要教育这潭活水源源不断,枯树朽木也可涅盘重生。你看到的是高材生委身初高中的遗憾,似乎是优质资源从学术界流失的可悲可叹,我却看到了孩子们汲取知识后的餍足与幸福,还有教育事业中正冉冉升起的万丈之光。国防军事的强悍是我们坚不可摧的外壳,教育的精良却能给你薪尽火传的自信与希望。所谓长远投资,是一个改变孩子们命运轨迹的契机,是推动国家发展最本质的动力。我们无法于短暂的时间内窥见这场改变的结局,但我们愿意抓住这宝贵的机会,试着燃起一簇小小的火苗,给我们的民族一个美丽的畅想。所以高学历就职基础教育何谈“大材小用”。

愿青葱翠竹拔节参天,愿星星之火终致燎原,愿泱泱大国人才济济,愿教育的灵魂恒久不散。

家庭是花根,孩子是鲜花。家风如阳光,鲜花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才能清香宜人;家庭是种子,孩子是小树。家风如雨露,小树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小时候,母亲经常会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母亲有时也会把家务分担给我一些,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每当我找各种理由推掉不做时,她都会笑着对我说:“哎!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做人要勤劳,要知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最近姐姐考上了大学,家里的亲戚每隔几天就会过来家里坐一坐,祝贺姐姐。也时不时的对我说,你也要努力了,像你姐姐一样考上大学。今天,经常来我们村子里卖蔬果的爷爷又过来了。我和妈妈去买橘子,剩妈妈还有邻居挑水果的时间,他对我说:“要好好学习哦,以后要考到博士!”我笑着答应了他。其实早在姐姐考上大学,看到爸爸妈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女儿考上大学了,是福大呢!的时候我就立志也要像姐姐一样考上大学,让他们的心里多一份骄傲。

自古文人重“家风,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令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幼时贪玩,无心读书,他父亲兴王心中担忧,就将他关在书房里,反复罚抄一副家教对联:“读书好练武好学好更好;创业难当权难知难不难。”规

定每天抄100遍,否则鞭笞。朱厚熜整整抄了100天,才领悟了父亲的苦心,痛哭下跪于父亲面前请罪。从此,他把这副对联挂在书房里,敦促自己用功读书。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清香宜人;小树在雨露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更加出类拔萃!

女性教育的论文范文

女性教育事业,关系我都可以做

1.关键词规范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论文正文要点⑴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问题-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d.结论。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摘要:战后由美国主导制定的日本宪法规定了男女平等,保障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大大增加。通过对战后日本的女性教育政策的制定、女性教育内容的变革、女性教育课题的变迁以及日本女性教育会馆的职能贡献等展开论述,概述战后日本女性教育的变迁历程。关键词:日本 女性教育 教育政策 教育课题 国立女性教育会馆一直以来,由于日本社会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学校贯彻培养“贤妻良母”的教育思想,女性教育就集中在妻子或母亲角色延伸的领域。这样就制约了日本女性的全面发展,更是妨害了她们社会地位的提高。但是,二战以后,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女性教育的立法与政策,为女性受到正规教育提供了保障,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提高。一、战后日本女性教育政策的主要动向战后,日本女性教育政策标杆性的动向为:全国地区妇女社团的成立及大会的召开;文部省妇女教育科的成立;国立女性教育会馆(NWEC)并开设女性讲座。1.全国地区妇女社团的成立及大会的召开1945年,日本教育局发出了《关于成立与强化妇女教育机构的通知》。日本作为战败国,要建立新的民主社会,而女性在地区民主化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必须得充实女性的学习机会,因此日本出台了关于成立与强化妇女教育机构的政策。1951年,日本独立取得之后,在妇女教育工作者研究协商会上,“妇女教育”一词再度出现在日本文部省的政策中。1952年全国地区妇女社团联络协商会成立。1975年,召开了以国际妇女年为主题的日本全国性大会。参加此次大会的只有民间社团,并成立了国际妇女年联络会,会员有6000万之多。此联络会的成立,意味着在以后的各种提高日本女性地位的运动中,该组织将发挥重要的作用。2.文部省妇女教育科的成立1961年,妇女教育干事办公室从日本文部省的社会教育科内独立出来,成立了妇女教育科。1962年,社会教育局召开了家庭教育研究会,妇女教育科承担起了家庭教育事务。对此,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当时,日本的男性和女性都认为由妇女来承担家庭教育事务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更多的人认为家庭教育应该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他们提出,家庭教育应由负责成人教育的社会教育科来承担。从1964年起,文部省开始对家庭教育的学习班实行补助,并积极推行有关家庭教育的各种措施。 3.成立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开设女性学讲座 1971年,日本文部省开始筹款建设国立妇女教育会馆,1978年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NWEC)正式落成。1980年,正处于第“联合国妇女10年计划”期初,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首次举行了女性学讲座。国立女性教育会馆组织的女性学讲座的特色是:3年为一期。全国开设女性学课程的大学和各女性研究机构的学们聚集一堂,就如何推进女性学的发展展开了讨论。从1996年起,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正式启动了女性学·社会性别研究。课堂教学之外,国立女性教育会馆还积极主动与女性学方面的研究者们共同合作,试图把女性学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二、日本女性教育内容的变革纵观日本女性教育内容的变革,是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发展的。

[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

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论文

有人说,改革开放后,中国女人漂亮了,中国女人洒脱了,中国女人更加倩丽了。此话不无道理。烫发、披肩发、马尾发,锔油、染色、装饰,呈现出随心所欲各异的发型;裙衣、健美裤、牛仔装,面包服、羽绒服、时尚暖装,观念的更新服饰式样姹紫嫣红;时尚鞋帽、手挎包、各种首饰以及随手携带的各种装饰品、日常用品,打扮着中国女人真正地“洋”起来了。尽管民间对衣饰习俗有种“穿衣戴帽个人所好”的口头禅,但从时代的变化和时代文化背景看,人的衣饰习俗永远也脱不开时代文化的影子,脱不开一个时代社会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烙印,真正要体现出“个人所好”不是有简单的想法就能达到。一个时代的衣饰习俗永远会受到这个时代审美意识趋向、思维意识变革、时代文化发展潮流所约束。1978年底,邓小平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绘制了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带来了中国社会崭新的思维模式。人们的激情,刹那间爆发出来。改革开放,注入新中国成立后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的思想意识,带来了人们精神面貌的大变革。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解放思想,转变意识”,走出去请进来,“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行”成为人们的共识。意思的变革、文化的交流,带来了审美趋向的变化,也给我国的衣饰习俗带来了理念和思维的冲击。男人们变得帅了,女人们变得倩了。但从女人衣饰习俗的变化,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一个开放的中国已经走向世界。俗话说,“得女人者得市场”,女人的“爱美之心”永远主导着一个市场经济的中国的时尚和流行走向,也主宰着一个开放中的中国的衣饰习俗。“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穿军装引以为豪的岁月已经过去,“不爱红装爱时装”的岁月成为改革开放后女人的时尚理念和追求。70年代化纤布普及,80年代毛呢料的出现,90年代出现了坚固尼、健美尼、真丝、仿真丝料面世等等,折射出时尚时装风行城乡的影子。改革开放初期,喇叭裤、直筒裤曾风靡一时,在当时被认为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的“奇装异服”,虽然在社会上一度引起争议。但任何争议也阻挡不了开放的潮流。中山装、学生装从款式、面料到色彩都开始讲究美的学问了,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女青年的喜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入80年代后,布料质地的优美,花色品种的丰富,服装款式也繁多起来。茄克衫、T恤衫、大衣、旗袍、休闲服、西装相继流行。女子夏令时兴穿裙,形式多样,上衣时兴镶花边、锈胸饰。西装在青年男女中开始流行,成了民间常见的衣着,高档西装成为社交场合的礼服。开放的脚步进入90年代后,女性裙装达到盛期,穿裙子成为社会女性的时尚。未婚女子穿短裙、超短裙、迷尔裙,色彩各异。中青年女子也流行长裙、连衣裙。在今天,裙装已成为女子不可缺少的重要服装。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女人头饰的革命,同时各种装饰品开始流行。在我国城乡女人戴耳坠、项链、戒指等首饰成为时尚。发式习俗成多样化发展,烫发、染法成为女人的喜好,披肩发、学生头、马尾式、蘑菇头、返翘等等发型各异,尤其女青年发型亦趋多样化。女人崇尚化妆、保健等爱美追求已成为社会时髦。从国人的衣饰习俗看,改革开放之前的近三十年,我国的衣饰习俗基本走的是打破传统,限制洋味,国货改造,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路子,这也是当时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文化审美需求在那个时代的反映。二.社会地位改革开放30年以来妇女的参政意识增强,从政人数增多,议政能力提高,参政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中国宪法规定,中国的女性与男性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平等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和担任国家公职的权利等。改革开放后,女性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宪法和其他法律进一步规定妇女有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切实保护妇女政治权利的实现。女性在政坛更加活跃起来,积极进取地参加政治活动的同时还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可见一斑。从女性经济地位方面来说,女性经济地位的获得在于他们的经济独立,而女性经济独立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女性就业问题的解决。女性劳动就业全市妇女获得并保有财产权利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也是实现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先决条件。三.教育从女性教育地位方面来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受教育民主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女子受教育的机会无论从入学率而言,还是从层次上来看,都有十分显著的提高。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加油已经成为一项基本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除此之外,为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了妇女的受教育权。[10]女性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女性教育体系的构建,进一步促进了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同时也为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对2020中国女性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是逐年提高,这可以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法定教育权利和机会,女性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条件显著改善;根据大数据显示,女童平等接受学前教育得到切实保障,还有就是消除性别差距在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基本实现,女生平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也得到相应巩固加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女性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社会地位也愈发重要。不 到一个世纪前,女性还深受裹足之痛与“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思想之苦, 如今,她们已经成为中国的半边天,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女性维持着自己的工作,拥有自己的职业地位,女性在各行各业取得了瞩目的成 绩。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女性要想在社会上拥有属于自 己的半壁江山,就必须不断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职业技术与综合素质。

一、重视女性教育的必要性

长久以来,女性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重视女性教育,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教育地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教育地位则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核心 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我们通常将受教育程度代表教育地位。受教育程度既是反映女性 地位的指标之一,也是影响女性地位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女性就业问题越开越受到社会关注,当今女性就业较男性困难、就业率低的现实 是我国女性就业的现状。因此,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文化素质和就业服务指导对女性就 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女性也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社会竞争力。

女性择业就业时最看重的是发展前景、其次是工作能否发挥专长、然后是经济收入、个 人兴趣、工作环境与稳定程度、社会地位等。此外,对于女性就业来说,面临的困难依次为 自身能力不足、高校扩招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学历不够高,大部分女性择业就业困难将主要 原因归于自身能力不足与专业技能的匮乏。正是由于认识到自身能力或者专业技能不足,女 性显示出改变现状的决心,接受进一步教育成了女性的一大重要选择。

二、女性教育的变迁

(一)、近代女性教育的萌芽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与妇女解放思想的涌入促进了近代中国的觉醒,同时促进了中国女性的觉醒。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由此起步,反封建、 反迷信,提倡自由、民主、平等、公平、科学与真理的女性教育逐步打开局面。

单从学校教育来看,似乎已经发展得很好了。但是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来看,恐怕还有明显的改进空间。很多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坚强勇敢、独立自信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还有身体素质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也落后于男孩,这就导致很多女孩走上社会之后竞争力变得不如男性了。未来对女孩的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才行啊,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更重视

毕业论文女性教育观

我之前看到过的有关资料,你看看再分析下,在结合一起修改,古代的: 优点:比较能吃苦耐劳,善于做家务及照顾家人,责任心强,对长辈孝顺。 缺点:过于保守,逆来顺受,缺乏独立性,总是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内。 现在的: 优点:思想开放,能够独立自主的工作,很好的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和权利。 缺点:有时过于自由化,过于忽略照顾家庭的任务,有时思想容易偏激。 据国家统计局与民政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的离婚案以每年的速度在递增,这一方面说明现代人的自由度大增,乐观者甚至这样说:婚姻自由,蛮有搞头;另一方面则说明现代人的责任感与耐心下降,我的生活我做主:谁不满就提,合不来就离。 其实离婚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我国古代亦很早就有,卓文君和秦香莲就是具有代表的两个例子,但结局却是完全不同: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和好如初,秦香莲与陈世美一拍两散。 现在我都不得不佩服卓文君确实是个聪明的女人,她至少很懂得男人的心理,还很会对症下药。她丈夫司马相如做了大官后,就很少回家,最后甚至几个月都没有消息了。她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事了,因为现在的丈夫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只属于自己的人了,就司马相如如今的地位,用现在的话来说,即使他不去找别的女人,别的女人也会来找他的,这样下去离接到休书也不远了。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她很愤怒,想当初鬓磨厮守的快乐时光,还有丈夫对自己的承诺,怎么能这么快就忘了呢……但她很快便克制住了自己的冲动,她可不想学别的女人一哭二闹三上吊,她清楚只有得到男人的心才能得到一切,她决定用自己的温柔与智慧留住心爱的人。思考了一夜,给丈夫写了封足可以流传千古的情书,全文如下: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只说是三四月,又怎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六月伏天摇扇我心寒,五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四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接到卓文君的来信,是看了又看,回忆起昔日的恩爱,心中惭愧万分,遂与她重归于好,从此更加亲密恩爱,被后人传为佳话。今天仔细品味这篇文章,里面充满的幽怨之气尽化作片片柔情,让人不得不产生怜香惜玉的感觉。 秦香莲则属于典型的女权主义者,追求的是和谐平等的婚姻,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社会里并不多见。她不甘心连一封休书都没有甚至没有任何说法的离婚,所以她不认命,最终告到包老爷子那里,要讨个公道,这也算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重婚诉讼案了。要放到现在,在如此条件的诱惑下恐怕想做陈世美的不在少数,“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所承担的后果最多也只是受舆论的谴责,算不得什么大罪,弄到最后被包老爷子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理由给铡了,身首异处,真的很惨!我倒不是要替这个负心人翻案,相反还很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人。对于陈世美本人,历史虽没有盖棺定论,却因不得民心弄得声名狼藉,恐怕永世不得翻案。但我却也不赞成秦香莲的这种做法,既然感情已逝,强求也没有用,最终自己什么也没得到,只留得个千古怨妇的薄幸名!我相信这并不是秦香莲想看到的结果,她只不过想证明这个男人究竟还爱不爱自己,可惜最终知道结果也晚了,可悲!对于这桩案子,产生的影力响倒不小,我甚至感觉后来的“一夫一妻”制度的制订都与此有关。 我不反对现在的女权主义者,也认为她们的追求都是对的,所以我很早就学会了做饭,还有经常多做家务,没事给别人带带孩子,为将来相妻教女做准备。俗话说男女有别,他们生理结构不同就决定在这个社会的使命不一样,强和美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男人的强和美表现在阳刚,女人的强和美表现在阴柔,绝对的平等是毫无意义的。进入二十一世纪,女性这半边天扩大了,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如果对某些形式的东西太在意了、过分追求只会矫枉过正。男人可以烧饭带孩子,你也不必强求自己一口气将煤气罐提到五楼吧!互相包容、和谐平等、共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个女性,在面临爱情、婚姻、家庭时是选择要做卓文君,还是秦香莲,我想不会很难……“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行不露趾,笑不露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等这些条文和规则将古代的女子深深的束缚着,如同一座古老的宅院,里面装着的是一些黑黢黢的影子!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时代,五千年的为了解放的等待,女子们在思想上的那种渴望得到平等的愿望只有在今天这个应该算是比较开放的年代而得以实现。现代的女孩子自然是不会再有什么“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条文的束缚和制约着她们的行动,她们的行动已经因为这个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包括她们的思想,行动,言论,自由,婚姻,工作,装饰等等一系列的情况的变化! 那么现代的女人和古代的女人究竟有那些不同的地方呢?我们还值不值得去提倡老祖宗诠释给女子们的那些老的法则呢? 其实这个社会的一些自然状态还是和以前的社会一样,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我们生存的地球还是和以前一样,当然我们的女人也还是和以前一样也没有太多的改变,我是说在外部的特征上。唯一变化的就是这个思想。我们经常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老封建,老古董,说的就是这个人的思想顽固不化,保守不前进!那么我们今天的女人的思想难道就一定是很进步和一点保守和封建都没有的吗?不是的!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已经在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女性人中间根深蒂固了,可以说大部分的中国的妇女在思想上还是处于一种比较保守和传统的状态。你不能对一个已经结了婚的女人随随便便的和她有什么暧昧的关系,如果是发生性关系,那就是有违伦理和正统了。这种现象在古代是不行的,在现代也还是不行的,除非你是和一个妓女发生关系!来源:() - 古代女性和现代女性之略谈_猫咪_新浪博客 现代的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工作上她们会和像男人一样去要求自己,也就是说在生存上她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和男人一样,没有区别!而在古代,一般的都是“你耕田来我织布”的这种分工形式,因为女人的身理特征和构造决定了女性只能从事一些轻微的工作,而男性则是重的体力活。但是现代社会不同,在好多的工作中已经不是由力气来决定一份工作了,靠的更多的是脑力即智慧!女性的智慧从来不差于男子,可以说中国的女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也是最具有感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在这一点上,现代的女性所接受的工作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古代女性的范围了! 爱打扮是女人的天性,也就是爱美。每个女人尤其是妙龄少女都想在他人的面前展露自己丰腴的姿态和曲线,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去表现呢?关键还是在衣着打扮上。在古代,你就不行了。长袍马褂,同时还裹着一个小脚,人还没有结婚就已经看起来像个老太太了,所以女人的这种外在美就得不到很好的绽放了,同时她们追求美的权利也被一些文人用笔墨给束缚了。但是现代的女性就是幸运儿了,一切的美都在华丽和个性的衣着上得到和好的挥发,她们有追求美的权利和自由,她们能够用这些静的东西来使自己的生命显得活跃起来,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吧! 丈夫死了,女的就成了寡妇,比如你们是昨天结婚的,今天丈夫死了,女的同样要首一辈子的寡!不说是一种悲哀。漫长的时间,心灵上得不到一个关心她的人的抚慰,连最基本的自然属性都得不到了,那么她的生活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理由了!现在我们提倡婚姻自由,丈夫死了,你可以去改嫁,可以和其他的爱你的人组建一个家庭,这也是人性的关怀! 古代的女子是可怜的,她们有的一个个因为各种原因而香消玉陨;在孤独中坠落自己年轻的光华,在厮首中丧失最美的容颜。可以说作为那个世界的她们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吧。所以说今天我们的女性,你们是很幸运的,你们没有理由不去生活得更好,更幸福的!

古代女子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其中的德育是最主要的内容。古代女子德育所围绕的内容一般是能够侍奉父母公婆,顺从丈夫,治家教子的贤妻良母着一培养目标进行的。”与男者学业与外,志于四方“不同,女子为学“正洁于内,志于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这里也能看的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重点是在德育上面。智育较之相比似乎微乎其微。但也值得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智育包括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要素。而中国古代女子智育教育基本上是处在日常文化书算的蒙养教育水平。而社会上对古代女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读书识字教育,是否需要发长聪明才智,也存在较大争议。反对女子读书识字的一派理由是“妇人识字多诲淫”“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正统女教占统治地位的 意见还是主张对女子进行基本的文化书算教育。首先,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相夫教子,治家理财的能力。所谓“只愿女儿粗识字,酒谱茶经相夫子”清带陆世仪说的更直接“教女子只使之识字,不可使之知书义。盖识字则可理家政,治货财,代夫之劳。若书义则无所用之。其次,女子应当接受读书识字基本教育可以利于明礼修德。李晚芳就指出“读书则见礼明透,知伦常日用之事对女子是否发展聪明才智的争论和对德与才关系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古代对“才”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侧重欲诗文词曲方面的才华,或琴棋书画方面的才艺;另一种是为一般的聪明才智。才艺多为古代女子教育所屏弃的。明清时期流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俗语便集中的反映了这种心态。尽管孔子在很早就把女子教育列入“治民之本”一般早期女教读本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发展女子的聪明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在春秋时期女子教育也的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妇女的才智也得到教多的发挥,手到社会的褒奖。如齐侯之女齐桓工之夫人卫姬就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成就。卫宣公之女,许穆公的夫人许穆夫人就在政治和文学艺术当面取得很大成就。班超《女诫》“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虽包含了对女子才能的轻视,但也突出了妇德并为一概反对妇女成材。在封建社会后期,“才”的地位随礼教日趋严密而相应下降。明末清初的《智慧篇》中就有“治安大道固在丈夫,有智妇人胜于男子”《才德篇》也提出“男子有才便是德,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总体上说,传统女子教育并不强调女子“才明绝异”,但要有利于男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女子才华和行为还是与于肯定。刘向《列女传》树为典范的各类才华超群的妇女,亦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就是在清代,也不否认“古之贤女,贵在才也”。不过他也强调女子的聪明才智一旦超过三从四德以外时,便立即要受到压制。虽然在古代也出现了很多有才之女,但总的来说,对普通女子而言,智育包含了呢哦容还是少之又少的。文化书算教育,在灌输妇德为主的古代女子教育知识占从属地位,但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不容忽视的。严格的来说,这也是一种知识教育,知识处于出血打基础的层次较为浅薄,更为系统,高深的知识教育,只为个别家境优越“秀慧通”书的女子保留一条深造之路《女孝经》唐代《女孝经》曾提出“佐君子以智“的主张,并强调了女子亦”有聪明贤哲之性,习之无不利,而矿与用心乎“但是正统女教对女子的培养方面始终没有起色问题的症结在与,古带女子的学习没有系统深厚的知识基础,有脱离社会实践的磨练,培养;增长才智,有从何谈起?女子教育读被多停留在对早期才行高秀女子的颂扬,而提不出任何发展女子才智的切实措施和步骤。随着社会对女子束缚的加重,后期不副再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重视女子才智教育的氛围。于是按照正统的女子教育蓝图所塑造出的便只能是用与家庭宗教的小智慧,或教养出无数俯手听命盲从顺服的家庭奴役总之,在古代女子教育中,智育基本处于识文断字,文化书算的启蒙阶段,知识被看做是应付日常家务和进一步学习礼法进行妇德教育的从属手段。在系统知识和培养才智能里方面存在重大的空白和缺陷,的确十分低下。

学前教育心理学论文300字 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现实意义与可行性策略 摘要]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有着积极的作 用,但目前中国男幼儿教师十分缺乏。 为吸引男教师成为幼儿教师,相关部门应给予政策倾斜,幼 儿园管理者应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应加大宣传,引起舆论重视,促使传统观念 的改变。 [关键词]男性教师;学前教育;幼儿园 收稿日期:2007-6-12 学前教育是关系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大事,在新 时期被定义为“奠基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受到越 来越广泛的重视。 [1]但是,当前幼儿教师队伍中男 性教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2]男性 教师的匮乏将对儿童完整人格的培养十分不利,男 性介入学前教育领域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 一、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男教师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 1.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的积 极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使个体 的心理与行为在发展的早期就会出现明显的分化。[3] 外部环境中不同性别成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受 长期以来男性统治地位的影响,男性在认知、情感、 意志、言语及个性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心理 行为优势。 [4]如男性偏向于用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 题,更容易产生 *** ,自主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 力都比较强,好动、幽默,不喜欢拘泥于细微末节和 计较点滴得失等。如果能够发挥男教师的性别教育 优势,将非常有利于孩子完整人格的培养。 实践已经证明,男性特有的心理特点及行为 方式对孩子有着独特的影响。男性幼儿教师的介入 可以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的乐趣与创新,特别是 对目前幼儿园所提倡的创造性游戏来说,男性的性 别特点决定了男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有着独到 之处,如他们倾向于选择接力跑、匍匐爬、攀岩以及 模仿战争等游戏。 幼儿对这些游戏通常都特别喜 爱。与男老师在一起,不仅满足了幼儿身体锻炼的 需要,而且对幼儿形成勇敢、坚毅、刚强、豁达的性 格有着积极作用。 2.男教师对幼儿性别意识形成的积极影响。 幼儿阶段形成的性别意识对幼儿以后的性别 角色认同及性别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5]社会学习理 论认为儿童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习得一定的性别 行为模式。[6]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幼儿期要 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 [7] 在学校里,男女教师分别取代父母的性别角色,成 为儿童认同、模仿的对象。在教育者的性别方面,我 国教育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从幼儿园到小 学,儿童接受的基本上是“女性教育”。 [8]据统计,在 托儿所和幼儿园,教师和行政人员几乎都是清一色 的女性。这种女性优势可能会对幼儿产生某些消极 的影响。 如男孩可能会因为难以与女教师认同而产 生心理焦虑,产生攻击性行为;男女儿童都有女性 化倾向等。可见,要让幼儿生活在阴阳和谐的世界 中,鼓励和支持男教师介入幼儿教育尤为重要。 (二)男教师进入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其实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幼 教专家张宗麟先生就认识到幼教队伍中男女性别比例合理才能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然而, 可惜的是,直到今天,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基本上还 是女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日本早在1990年就已 有6138名男教师。[9]丹麦、瑞典、澳大利亚、马来西 亚等国也十分重视男性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支 持、鼓励男性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以促进儿童人格 的健全发展。 像阿根廷还专门根据幼教师资性别的 不同提供不同的课程,如为女生开设家政课,为男 生开设手工课等,以使男、女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 自然形成分工、合作的局面。[10]相比这些国家,应当 说中国在这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目前只有个别幼 儿园尝试聘请少量的男性幼儿教师,尽管这些男幼 儿教师中有些人既没有系统学习过幼儿教育的理 论,也没有幼儿教育的经验,但从各类媒体的报道 来看社会反响和教育效果都还不错。可见,对男幼 儿教师的培养和应用是可行且必要的。 二、男教师进入学前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纵观上个世纪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幼教 专家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均为男性,他们怀着 一腔报国热情,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探索出了一条 在当时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发展之路。在当今,虽 说男幼儿教师凤毛麟角,但也不乏出色者。 应当说 实践已经证明,幼教行业同样可以成为男性的用武 之地。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传统观念的改 变,社会舆论不再坚决反对男性从事幼教,相反男 教师在幼儿成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和重视。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上海300名幼儿教师 和家长中,59%的教师欢迎男性加入,79%的家 长欢迎男性加入幼教事业。只是要吸引男教师进入 幼教领域,还需要诸多外部条件支持,才能使他们 安心于幼教工作,终生为幼教事业服务。 (一)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教师队伍 有关部门应着重研究相应的政策,加强政策倾 斜,吸引更多的男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笔者认 为当前政策倾斜可以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招生、培养政策上的倾斜。 高等院校、幼儿师范 学校在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对有志从事幼儿教育工 作,又符合从事。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 然而,对于什么是健康,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许多人脑子里,一提到健康就理解为身体没病,体格健壮。 这种单纯的身体健康观,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儿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儿身体保健教育,缺少幼儿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内容,这种倾向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因此,如何克服传统健康观的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完全将健康剥离到卫生保健工作的管理范围,是当前我们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键词:健康 全面 身心并重概述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 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说到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我就不得不说说我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意义了。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 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④ 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 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怎么看?——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急需一篇2500到3000的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关于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的研究【摘 要】德国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奇·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开始的时期,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每个幼儿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应。《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长固然离不开智力的开发,但是,影响成才的并不完全是智力因素,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将来事业的成就。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 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个性及幼儿个性 幼儿的良好个性 巴学园 幼儿园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一、绪论经过在幼儿园两周的保育实习,对幼儿园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性认识。当今多数的幼儿园,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儿的场所。 幼儿园本应是孩子的乐园,但是引导幼儿个性的发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体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颇受各个幼儿园的欢迎。 面对渐渐被抹杀掉的幼儿个性,我对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进行了研究。对本研究,我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访谈的方法。 二、本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集体教育为主,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比如: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缺乏过程与目标意识;只关注幼儿表面的兴趣,难以提升幼儿真正的兴趣;只关注幼儿动手的能力,而忽视幼儿思维的参与;处理不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影响幼儿主体的发展。 50年代,前苏联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学前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幼儿园,形成了以作业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模式。教学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义为“发展儿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统的基本知识武装他们,按《幼儿园教育大纲》所规定的范围培养他们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统、有计划和有目的的过程”。 这是一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指导下,学习被看做接受由教师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因此,这种接受面广、效率高的集体教学,就被视为传授这种预先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捷径”。随着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过程。 由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经验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与现象对于不同的学习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承认和尊重幼儿学习中的个体差异。 80年代以来,人们对个别差异的理解发生了变化,由过去认为的能力大小、强弱的差异及个性差异,发展为发展速度、认知结构特点的差异。这使人们熟悉到,要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就必须使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方法,适合每一个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水平、进度和特点。 这种新的教学观、个别差异观,帮助我们熟悉到了集体教学对幼儿学习主动性发挥的局限性。集体教学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方式与速度学习同样内容的组织形式。 在集体教学中,教师无法顾及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无法真正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需要,因而不利于每个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之引入幼儿园,曾经发挥过进步作用。 “作业教学的引入幼儿园,对培养儿童有组织的行为、发展他们的熟悉活动、教他们学会遵从成人的指示,从而做好儿童的入学预备,的确起过良好影响,作业教学在历史上的这一进步作用是应予以肯定的。今天我们不能因其局限性,而全盘否定其存在价值。 尤其是我国的幼儿教师大多有着比较丰富的集体教学经验,让她们用其他教学形式来完全代替集体教学,是短时期内不可能实现的,而且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集体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我们应该在认清其局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其优越性,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保育实习期间,有这样的三个“问题儿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靠近他们,我才真正感受到现在幼儿园体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钥匙是打不开所有儿童的心门的。乐乐是个调皮捣蛋的小女孩,小伙伴们不喜欢和她玩,老师也放任自由。 于是,她乘上手工课的时候自己偷偷躲在顶楼玩娃娃家。对于这样的特殊儿童,作为教师,应该多给予关心,满足她对爱的需求。 锐锐因为过于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时显得孤僻,冷漠。 老师们给他的评价是“与老师斗智斗勇的坏孩子”。有一次,保育员给小朋友们梳头的时候,木梳掉在地上。 经过的幼儿没有一个意识到,只有锐锐经过的时候顺手捡了起来。当时,我就觉得其实他的本质并不坏,偷玩具的行为只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而教师没有及。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 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 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 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 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 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 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 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

题目摘要关键词一概述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念界定二 女性意识的现状三 女性意识的不足四 社会层面应当重视女性意识的充实五 创新和不足

女性与文化论文范文

有关对女性文学的认识为:女性文学虽然也称为女性解放文学、女性主义文学,但根据郑英子(韩国文学批评家)的看法,女性解放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都只是女性文学领域中的分支,女性文学一般指具有女性性质或由女性执笔写作的文学。

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开放的、发展的系统,而不是封闭静止的,应该是女作家基于性别主体意识、性别视角表现的关注女性命运、女性情感、女性生命的文学,或者是基于超性别意识(隐含性别主体意识)、超性别视角(隐含性别视角)表现的包括女性生存在内的、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文本。女性文学仍是一个有待探索和完善的命题。

女性文学充分表达独特的女性魅力和奇特理念,完善人性本身精华,展现各阶段女性充当的角色,挖掘出灵魂最深处的独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些呐喊、那些彷徨、那些轻浮、那些坚强,体会着女性独有的信仰理念。

女性文学研究其价值:

1、审视现代社会由于受传统性别文化的影响,在性别意识、性别观念、性别文化、性别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很多不和谐因素。

2、对性别文化解构和建构,对父权社会制度解构,并建构新的性别文化,既体现男性价值观也体现女性价值观,只有这样社会才有可能和谐地发展。

3、发现和展现女性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女性在感知、认知和评价上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审美魅力,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4、女性以自身的性别意识和生命体验探讨人类和社会的问题,探讨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解决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完善人类文化建设。

之前写了男人篇,接下来写写关于女人有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文化,我们这里不再进一步阐述,因为文化的定义对任何性别的人都一样的,只是对每个性别的作用是有些许差异化的,尤其是在一个有性别潜意识的社会上,更是如此。所以才分开两个角度来谈,感兴趣朋友请去查看上一篇。 谈男人时,谈的是如果男人“有文化”会如何体现,那么谈女人就采用逆向思维,如果女人“没有文化”会怎样?考虑到自己不是女人所以缺少切身感受,只能采取此方式,以示不公平。 说到女人,“颜值论”那是必须存在的,女生的外表是一种巨大的优势,这无需粉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深入的诠释了这一现象,婴儿盯着好看的人都会盯久一点。对美人的爱慕,是人类长期演化而来的行为模式。伯纳德的刺激>价值观>角色理论认为,伴侣第一次相遇时,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上,即年龄、长相等外部特征。随后,便是价值观及角色阶段那就是个人素养、谈吐方式,事业状态,家庭背景等。当这些明确以后,男生心里就会有理性的思考,究竟是通过各种看似优秀的行为言语表现来逐渐把这个女生带进那个打炮不要钱的美丽童话世界呢,还是觉得这个女人可以做为知己好友,乃至恋人来长期真实且有目标的相处下去呢?所以决定女人角色的除了美貌以外,想要跟你也比较倾心的男人长久厮守下去的话,文化带来的反射还是起到更重要的作用。美貌只是决定了女性的人生的下限,你拥有了美貌,就有了比大多数人高得多的起点。但你的人生不会因此一劳永逸,到更高的层次,帮助你披荆斩棘的,便是精神的丰饶程度了,而精神的主要获取改变途径定是文化,文化还是我们上一篇定义的:知识,阅历,眼界,能力以及独立的思维模式综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又具有共性的精神气质。 当然凡事不是一概而论的,如果你面对一个情窦初开的高龄小宅男,或许你只需一张星巴克悠闲的下午照+一件白白长裙+一头黑黑的头发+一句:我就在这里,不吵也不闹。估计就可以把他迷哭,然后他会不顾一切的关注上你,如果有机会可以相处,那么他会奋不顾身的爱上你,心里想了上万句爱你爱到海枯石烂的誓言,还经常用“是否配得上你”来怀疑上天对自己的厚爱,现在你就是他的唯一,此时文化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心甘情愿陪你“骑马闯天下,仗剑走天涯”。但是随着逐步的成长和了解社会,胡茬唏嘘的小伙可能遇到比美颜图片和白裙黑发吸引力更大的天使脸蛋大长腿、满嘴英文红酒杯,此时他想起当时在starbucks认识你时,当跟你聊天发现你只知道西藏是净化心灵的地方,可却不知道中国行政区域怎么划分时;当提起欧洲游时,只知道要去巴黎的香榭丽舍和老佛爷疯狂购物,也根本不知道伟大的法兰西帝国是如何影响欧洲的历史,更不会知道在巴黎那个又小又久远的莎士比亚书店;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任何世界动向与我无关,只知吃饭美容,睡觉和发朋友圈;问你最喜欢什么诗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什么,大概也只能45度仰望天空冒出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再回头看看朋友圈里的心灵鸡汤又在推荐哪本书,记一下书名。这时,曾经那个号称爱你一辈子的小伙子,不是失言了,而是觉得你们俩无法长久以感情为基础的互相学习生活下去了,离开你不会是偶然,当然你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一直也别让这个小伙子有进步,那么可能一辈子你俩长相厮守,前提是你不会厌烦和埋怨他的不求上进,浑浑噩噩。 以上例子真实的告诉我我们,对于不够优秀的男人而言,貌美的异性是一种稀缺资源,但对于优秀的男人而言,这个定律就不成立了。美丽的女子有充裕的选择权,但优秀的男性同样如此。如果能够选择到智慧与美貌兼得的另一半,他为什么还要选择一个客厅的花瓶呢?当一个男人占有雄厚的资源,好看的花瓶难道不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吗?还是要让自己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真正的香味,让那个人一直对你流连忘返,懂得互相品味和欣赏。 人本身就是赤裸而来,肯定带不来任何东西,文化的获得一定是通过后天,不求上晓天文,下晓地理,医学建造,历史时尚无一不懂,但是总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好歹看过几本书或是几部自己独特见解的电影,简单了解过历史朝代的更替,说起历史中强大杰出的女性,除了武则天和慈禧还能说出独孤皇后和阴皇后也算是可以的了。当然知道为何人们都称呼老婆为“太太”那也是最佳的。 诚然我们不知道每个女性心理究竟怎么看待拥有“文化”这件事情,做为异性旁观者和跟一些女人的沟通总是有一些共性,充足扎实的文化底蕴,丰富的阅历和正确的三观,就是会让女人更自信,更独立,更精彩,因为她们会认为:人生不光是男人和孩子,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在各种七大姑八大姨“你结婚了吗”,“老公有钱吗”,“房产证加你名字了吗”这些问题面前,真正做到心平气和并坚定的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个拥有独立灵魂的女人,会给家里加血而不是吸血;才知每天发于朋友圈的各种机票豪车高档酒店,然后配上“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是多么乏味;更知因为空虚跑去丽江,然后说句“旅途中与你相爱,再颠簸也不分开”的论调是多么幼稚;知道“内圣外王”不光说得是所谓的“君子”须眉,自己做为一个巾帼也是可以去努力做的。或许还有很多,或许很多人早已不这般,但是拥有了文化,你的一切都会比以前有或多或少的改变,而且一定是向好的。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到,但它是靠平时你的语言,行为表现出来的,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沟通,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是靠沟通和交流为基石来保持的,无论是肢体上和精神上的都如此。尤其是爱情,从开始到结束或一直到死亡,其实不免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那么一天你们步履蹒跚的走在路上时,望着对方皱纹满满的脸,满足的问道:人死了,我们的感情会随之消失吗?这时的她泪流满面的回答道:即使没有了呼吸,但我们感情并没有分开过,因为那只是一个开始,永无结束。其实你心里深深地知道他说那话是一种不舍,你回答他的也是一种永恒,或许再加上一句:下辈子别再问我这个问题,因为那样显得你是蓝翔毕业的,只会开挖掘机一般。说完俩人相视而笑,意犹未尽。 无论是现实,还是理论;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哲学。总之一个充满文化的女人,她的眼里有真实的世界、也有美好的世界。但是她会生活在真实的世界,然后把她真实的世界尽量变成美好的世界。

[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

李清照词中的淑女情怀来源:[内容提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浅谈李清照词中所表现出的淑女情怀。引论部分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具有与一般女子不同的淑女情怀;正文部分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事、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结尾指出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的局限性。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特别是作为一位文化女性,李清照具有与一般女性不同的淑女情怀。“淑女”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周南·关睢》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女”指善良、美好、有修养的女子。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古代传统的淑女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她除了具有一般女子阴柔、善良的特性外,又有文化女性的特质,比如喜欢寄情山水、爱好文学艺术、关注国事等。以下分别论之。一、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看她的淑女情怀李清照出生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一个有名的学者仕宦家庭,祖籍山东济南,父祖皆出于“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韩琦门下。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文潜、陈师道、晁补之有密切的来往,在北宋文坛上颇有名声,与廖正一等并称为“后四学土”。母亲王氏,也是一个通文墨、懂诗书的大家闺秀。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她所受到的教育并不是普通女子所能相比的。前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常常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集中地表现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青年时代那活泼开朗的性格。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像一颗自由的种子,健康地成长着。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么封建闺范、礼教枷锁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这些有名的景物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朴与自由的印迹。在《庆清朝慢》这首词中,她那无拘无束,活泼开朗的性格再次生动地表现出来:春天牡丹盛开时节,她随着香轮竞走的游园行列,前去赏花。她陶醉于明媚的春光和盛开的鲜花之中,快乐得如痴如狂,饮酒赏花直至深夜。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她早年的这种生活,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是,作品中洋溢着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分明可以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烂漫淑女形象。她的这种淑女形象既不同于古代贵族少女眷恋湖光山色也不同于一般少女无聊地游山玩水,而是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李清照这种淑女形象的形成和她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她自身的文学修养是密不可分的,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献身的事业。十八岁时李清照嫁给太学士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考订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两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但她毕竟是告别了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在庭院深深、显赫而又森严的赵府之内,只有丈夫赵明诚是知心人。可是,丈夫又经常要外出游学、为官,这就给多情的李清照带来极大的悲愁和苦闷。思恋之中,作为一个聪慧颖悟、才华过人的文化女性,她自然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诉于笔端。像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相思之情、思念之情是人类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断,理还乱”,一旦萌发,难于消失;它刻骨铭心,像游丝一般萦绕于心。它可以从外在情态的“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女词人一路写来,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意象或隐或显,时露时藏,于词中的结尾处猛然出现,如群山的高峰,爆亮的灯蕊,令读者震动、深思。从中可见李清照既有一般女子温柔、善良、细腻的特点,也有作为文化女性多愁善感的一面。李清照在四十五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比较平静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所流露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多愁善感的文化淑女情怀。后期的李清照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由于国破、家亡、夫死的凄凉身世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思想,她的创作风格突变。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武陵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等的作品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二、从李清照的文学追求看她的淑女情结李清照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里,加之自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终于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李清照的词既加强和维护了婉约词派的特点,又有自己“婉而售”的艺术风格。她的词流露出文化女性矜才尚艺的人生意趣。如前期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中借描写重阳赏菊委婉曲折地表达了闺中寂寞和离情,展示出词人的内心世界,流露出她对爱情的向往,客观上具有冲破封建牢笼、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全词委婉含蓄、温和优美,透露出词人与丈夫暂时离别淡淡的哀愁。以前的婉约词除常停留在女性闺房陈设、衣饰、容貌描写上,即使是写其心态、动作,也大抵是“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柳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椅,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是春山外” (欧阳修),“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这些虽然也写出女人的情深,但形象一般化,甚至可移到任何一首闺情词中。而李清照词中的女主人公,都是她自己,以己之情,抒己之怀,率直坦荡,不必像男士们去揣摩女人的心理;少女的时候,当她“蹴罢秋千”,慵整纤手,方觉一阵兴奋,不觉汗出,现在静下来,才觉“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于是她“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把一个天真、活泼而又有点儿爱娇的少女形象,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却又耐人寻味无穷,怕不是男士们所能想象得出的。燕尔新婚的时候,早晨她买得一枝特别新鲜的春花,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鬃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晚来一阵风雨过去,酷热消散,她先是理笙簧,后是淡淡妆,接写:“绛鞘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 (采桑子)。这些以率真之笔,抒率真之情;不扭捏造作,不矮揉造作,这不正是那个工作之余,“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李清照吗?男土们怎么会揣想出如此自然细腻的生活情景来? 李清照是诗、词、文都擅长的作家,而她的词成就最高,她的词近承二曼之高雅、秦观之抚媚、苏拭之清雄、周邦彦之丽密,陶铸熔冶,取精用弘,成为别具一格的“易安体”。无论是写活泼的少女,青春的少妇,多愁善感的思妇,还是冷冷清清的嫠妇,都与过去词人笔下的妇女形象不同,他们不再是任人摆布的歌妓舞女,而是有了个性,有了气质,有了人格,有了对生活对理想追求的女子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自然带有她自己这个抒情主人公的影子,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情态上都烙印着李清照本人的痕迹。这在李清照的“何况人间父子情,炙手可热心可寒”、《晓梦》、《金石录后序》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除了创作,她还进行文学理论探讨,《词论》一文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和见解,“别是一家”的词学观点对后世词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纵观李清照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作品博采众长,“下开南宋风气”,词尤其突出,称得上“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参片玉之般。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到须眉”的大家,形成了自己“婉转而又疏隽”的艺术风格。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希望自己做一个贤妻良母,而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写诗、写词、写文章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她这种文化女性的特质,百里挑一。三、从李清照的社会关怀看她的淑女意识李清照祟尚自由、鄙夷利禄,她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这首《夜发严滩》的七言绝句,作者告诉人们,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人格低下,渺小,不能与正人君子为伍。李清照认为,社会上的许多纷争,都是起因于名利:“青州从事(美酒)孔方兄(金钱),终日纷纷喜生事”(《感怀》)。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为追逐名利,打击陷害过苏拭等不少好人,李清照曾忿忿地作诗讽刺他:“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她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一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李清照又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淑女,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北宋末年,在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的时候,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在和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的两首诗中,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在她的诗中,她把北宋比作安史之乱前的中唐,这表现出她对北宋王朝日趋覆亡是有预感的。她的这种预感,不久就变成了残酷的现实。李清照南渡之后,在诗歌中,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李清照的这种炽热的爱国之情,即使到了晚年,也仍然十分旺盛。绍兴三年,高宗赵构派大臣韩肖胄和胡松年使金看望被虏二帝。李清照听到消息后,立即写诗给这两位大臣。诗中,她陈述了自己对形势的看法,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和对中原故土的思念。她认为侵略者的豺狼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对他们时刻加以提防:“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赵构称帝后,把几百万绽黄金、几千万绽白银、几千万匹布帛和中原大片的土地送给金人,以求得苟安江南。李清照对此巧妙地模仿了赵构向使臣发布指令时的语气,加以揭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她时刻关注沦陷区的情况和人民的命运,“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她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李清照这种炽热的爱国热情在她晚期写的《题八永楼》、《春残》和《打马赋》等诗文中,也都有鲜明的表现。对于人生,她拿张良、韩信、屈原、项羽自比:“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大处落笔谈生论死,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才女风范。团于词言情诗言志的传统,她的词篇中较少触及这方面的重大题材,不像她在诗篇那样,对于国事慷慨陈词。然而国破家亡的惨祸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痛苦,忧郁,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自然她的词中也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最有名的是《永遇乐》这首元宵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是李清照晚年名作,面对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立刻现在眼前。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看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将故国之思与自家之痛联系起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词人不是带着惋惜、艳羡的心情帘下拾笑,而是在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不像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自己的青春韶华,而是把触觉伸向广阔的社会,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用文学语言反映宋代上层社会、民族关系和阶级矛盾,可见李清照的社会关怀意识有别于一般封建淑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关注朝廷、关注国事、具有炽热爱国情怀的文化淑女的精神世界。这种文化淑女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封建社会生活准则和狭隘生活天地里的一般女子所不具备的,就是在当今社会也同样有着积极健康的意义。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李清照的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也有其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但是,瑕不掩瑜,从总体说来,李清照的诗词艺术还是精湛高妙的。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女性,能够冲破封建社会的重重枷锁,投奔自然,直面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在她心灵深处闪烁着爱国热情和关注国事的积极精神为后人所称道,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情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今天,重温李清照的文学作品,仍然觉得李清照人格魅力光彩照人,李清照的淑女情怀与众不同。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