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发布时间:2024-07-03 19:10:32

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一.选题依据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尽管方位的表达在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已是个老话题,但在英汉双方对方位的认知异同研究,以及根据期异同特点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导入方位文化的教学恐怕是近些年来仍在不断探索的事情,学习探究方位表达中的文化蕴含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及汉语文化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探求英汉不同的方位认知在对英的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方位认知在汉语表达中是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研究的学者不少。有很多从各种方面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研究,空间方位给出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别的事物存在着一定联系。物体所处的位置就取决于这种相互的关系,范文内容地图也就是说,位置的认定总是以别的事物作为参照的。观察点、视角等,也会影响到物体位置的确定。在认知语言学“物像—背衬”意象图式里,位置待确定的物体叫物像,用作位置参照的事物叫背衬,加上影响视角的视点,共同构成影响物体空间位置的因素。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文化和认知角度来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异同,而对于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分析较少涉及。

二.选题材料收集

⑴李宗利刘效群从“东南西北”方位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⑵王琳唐霞“东”“西”的文化涵义探析及其英译:《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⑶吴新华赵雄英汉方位词所表达的尊与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⑷王小凤曹志希.范文写作“东”、“南”、“西”、“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2006,(5):82-84.

⑸裔文军地域因素对英汉词汇的影响《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⑹才雅南.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汉英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24-26.

⑺何瑶.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⑻才雅南论英语教学中“方位词”的文化输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3期

⑼张雪珠汉英中“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⑽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⑾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⑿熊荣敏;英汉空间参照框架及其认知作用[D];西南大学;2006年

⒀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⒁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⒂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⒃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⒄张璐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⒅吴忠岫汉英方位词“东”、“西”文化内涵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⒆张美云试析汉语“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认知规律[J]山花;2009年08期

⒇张清常方位和方向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个小小问题——兼答《〈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补正》[J];TOP100范文排行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21)陆俭明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从方位词“东、南、西、北”两两组合规则谈起[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2)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3)马鹏举、郑敏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24)吴佳娣方位词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5)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6)韩陈其、立红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7)杨艳群中西方位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08期

(28)厉晓玲英汉方位词的认知对比《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三.研究写作设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汉英方位认知异同

一、汉民族方位认知考

二、英格兰方位认知考

第三章方位认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总结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热门思想汇报预期成果等。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从方位认知的不同入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师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五.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1.第一阶段

时间:20XX年1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10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XX年11月1日—20XX年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XX年5月1日—20XX年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山西大同“许家窑遗址”旅游开发构想《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2011年04期 武全(山西大同大学商学院)摘要: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村境内,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中期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最丰富和规模最大的遗址之一。因其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具备一定的 旅游 开发条件,因而可将“许家窑遗址”以博物馆形式进行保护开发,同时辐射周边景观,依托北京市和大同市,以点带面,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立体 旅游 区。一、“许家窑遗址”的发现及意义许家窑遗址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才面世的。据有关资料介绍,许家窑遗址的发现过程大致是这样的:1973年6月初,考古工作者卫奇和盖培在虎头梁地段进行考古发掘,为了扩大战果,他们商量决定向西延伸,于是卫奇便到雁北地区进行调查。根据以往的经验,他首先到当地的药材收购站了解龙骨的收购情况。所谓龙骨,实际是古代的大象、犀牛等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因其有药效作用,药材收购站都按药材收购。在大同市,卫奇来到了位于四牌楼西侧的药材收购站里。一位姓李的老收购员热情接待了他,不但领他进库房参观收购的大量龙骨,而且提供了好多处化石的来源地,其中阳高县古城公社许家窑村引起了卫奇的注意,因为一枚比较完整的古棱齿象的第三臼齿化石就出自那里。次日,卫奇直奔许家窑村。在村民热情的引领下,他很快就在许家窑村和侯家窑村之间的长形沟内找到了龙骨的产地,同时找到一些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残片和2件具有人工打击痕迹的石片。9月,著名学者贾兰坡、王建和甘肃省博物馆的谢骏义在卫奇陪同下来现场察看,仔细研究了从当地收购的一些化石标本,回所后写了《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报告,发表在1976年第2期《考古学报》上,这是有关“许家窑遗址”的第一篇报告。根据1976年发掘报告,从文化渊源上可以认为,“许家窑人”及其文化遗存是北京猿人文化的继承,无论从分布规模还是埋藏内涵上看,都可以与北京猿人遗址相媲美。许家窑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找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了至今仍然为数不多的晚期智人化石,同时在文化渊源的 探索 中,它将早期的中国猿人文化和晚期的峙峪文化联结起来,充当了过渡桥梁。20世纪以来,山西北部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使史学界得出了雁北(古大同湖周围)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结论,而迄今所知雁北人类最早的祖先就是“许家窑人”。它与丁村遗址(距今20万年)和西侯度遗址(距今180万年)一起,共同组成了纵贯全省,涵盖整个旧石器时代 历史 的三颗古遗址明珠,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1996年,“许家窑遗址”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二、“许家窑遗址”的现状及其尴尬的处境“许家窑遗址”就目前来看,并没有引起山西省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或者说至今根本就没有进行必要的保护,开发更无从谈起。遗址的现状可以说非常荒凉,一眼望去,只有当年发掘过的废墟,可以说明此处为一处国家级文保单位的只有两块说明性的碑文,一块是山西省人民政府立下的,另一块却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立下的。然而,让人觉得尴尬的是,在这两块碑文上,一块写着“许家窑遗址”,另一块却写着“候家窑遗址”。原来,所谓的许家窑村和候家窑村,二者仅仅由一条叫梨益沟的小沟相隔,沟西为许家窑,沟东为侯家窑。但是,当年的考古发掘地就在沟西,也就是许家窑村,考古发掘留下的痕迹至今可见。但是后来河北方面注意到了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并给与了相当的重视,也进行了考古发掘,并申请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候家窑遗址”,甚至将这一遗址命名为“候家窑—许家窑”遗址。三、"许家窑遗址" 旅游 品牌的开发方案与规划构想在了解了"许家窑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其目前的现状之后,关于“许家窑遗址”的开发方案,我认为可以将“许家窑遗址”作为一个点,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 旅游 开发,建设“许家窑遗址”博物馆,同时辐射周边景观,依托北京市和大同市,以点带面,形成一个高品质的 旅游 区。这一设想方案的可行性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证明:(一)以博物馆作为“许家窑遗址”的开发形式的可行性分析博物馆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保护者和宣传者,其核心内容就是“知识殿堂”的教化功能。博物馆属于大众,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普及,有利于保护该遗址文化与自然遗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进人与 社会 、人与自然的亲融与和谐,也有利于带动当地 旅游 和地区经济,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许家窑遗址”仅在1976年、1977年和1979年的三次发掘中,即获得人类化石材料17件,哺乳动物化石20种和一批骨、角器,还有各类石制品2万余件。其中,仅大大小小的石球就多达1079件,最大的重达1500g以上,直径超过100mm,最小的不足100g,直径在50mm以下。有的石球制作得滚圆,有的是半成品和毛坯,它们清楚地显示出石球制作的全过程。在一个遗址中发掘出这么多石球,在世界考古史上也颇为罕见,成为“许家窑遗址”文化的显著特色和独特风貌。(二)具体操作的可行性分析“许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古城村。就阳高县而言,它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东与大同市的天镇县和河北省的阳原县接壤,南与大同市所属的浑源和广灵两县以山为界,西与大同市所属之大同县毗连,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丰镇和兴和县隔山为邻,是东望北京,西进大同,南下太原的必经之路。境内有京包铁路、大秦铁路及109国道、京大高速公路、大塘公路和301国道横穿东西。省道公路纵贯南北,乡村公路纵横连网,经纬交织。“许家窑遗址”本身距离京大高速公路只有7km,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成为其发展 旅游 业得天独厚的条件。阳高自然风光优美, 旅游 资源丰富,北有延绵15km的明代古长城,南有主峰海拔2420m的六棱山,火山群体连绵起伏,原始森林蔚然茂密,以寺庙为主体的 历史 遗迹比比皆是,堪称为极有开发价三、“许家窑遗址” 旅游 品牌的开发方案与规划构想在了解了“许家窑遗址”的重要意义和其目前值的 旅游 胜地。此外还有大泉山、致富山、云林寺、大辛庄古堡、孤山温泉度假村、罗文皂怪坡、友宰秋林冰洞、古城汉墓群、西团堡峪的白面坡和神泉等一大批正在开发和即将开发的 旅游 胜地。这些景观完全可以和“许家窑遗址”一起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名牌 旅游 产品。一个成功的 旅游 产品,必然不是孤立的,地域性 旅游 产品更是如此,需要有相应的 旅游 要素作为补充。阳高糖糕、拿糕、肉泡糕、大泉山白酒、尤其是阳高的杏脯,更是闻名遐迩,远销东南亚及日本等国。此外,由于阳高地处边塞,地域特色明显,处处可见号称冬暖夏凉的“土窑洞”这一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形式。此外,阳高温泉众多,水质优良;“二人台” 历史 悠久,风格独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旅游 项目。总之,吃粗粮,住窑洞,游奇妙景观,购特色物产,洗温泉,赏“二人台”,这些 旅游 要素使“许家窑遗址”博物馆 旅游 产品具有立体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其文化内涵是相邻地区无法比拟的。(三)具体实施建议综上所述,“许家窑遗址”完全具备 旅游 开发的条件和可能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申请修建“许家窑遗址”博物馆,使它成为我省 历史 学和人类学教育基地,把“许家窑遗址”博物馆作为重点 旅游 产业项目来抓,专人管理,专项负责。2、开通许家窑交通专线。便捷的交通是 旅游 目的地实现的关键,要尽快打通“许家窑遗址”与京大高速公路的连接路段。该遗址现距京大高速公路只有7km,如果能将这一路段打通,将为“许家窑遗址” 旅游 开发构想方案的实现提供极大的可能。3、积极筹措 社会 资金,树立“举市场之力”发展 旅游 业的观念,广泛吸收外来资金和 社会 资金,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当地的硬件设施。4、在建设“许家窑遗址”博物馆的同时,充分挖掘阳高县和雁北地区的厚重人文特色文化,利用粗粮饮食文化、 娱乐 项目和其它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文化,打造全面立体的 旅游 产品,真正实现吃、住、行、游、购、娱的 旅游 六要素,与遗址博物馆形成互动。同时要不断增强当地居民的 旅游 服务意识,培养友善、友情、友谊的 旅游 氛围。5、开发多条 旅游 线路。要把“许家窑遗址”纳入山西省和大同市的大 旅游 规划中,综合其周边 旅游 景观,依托大同市丰富的 旅游 资源和山西南部的寻根文化,合理设计 旅游 线路,制作内涵丰富种类齐全的 旅游 产品。6、做好遗址保护与开发的辨证统一。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 旅游 开发方案的提出首先将保护列为首要任务,做好保护与开发两者的辨证统一,利用遗址 旅游 开发的过程和所得,更好地对其进行保护。

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是由山西大同大学主办的双月报刊,主要栏目有哲学、政治学、法学等。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名称:汉英方位认知异同及其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与应用

一.选题依据

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尽管方位的表达在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中已是个老话题,但在英汉双方对方位的认知异同研究,以及根据期异同特点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导入方位文化的教学恐怕是近些年来仍在不断探索的事情,学习探究方位表达中的文化蕴含对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汉语及汉语文化势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将探求英汉不同的方位认知在对英的汉语教学中的影响以及作用。

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方位认知在汉语表达中是个古老的话题,国内外研究的学者不少。有很多从各种方面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研究,空间方位给出的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物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跟别的事物存在着一定联系。物体所处的位置就取决于这种相互的关系,范文内容地图也就是说,位置的认定总是以别的事物作为参照的。观察点、视角等,也会影响到物体位置的确定。在认知语言学“物像—背衬”意象图式里,位置待确定的物体叫物像,用作位置参照的事物叫背衬,加上影响视角的视点,共同构成影响物体空间位置的因素。空间方位是人类最直接的体验方式。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思维方式,对空间方位认知模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差异,这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中。汉语空间方位词是指汉语中专门用来表示物体空间方位和位置的一类词语。在自然语言中,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词语本身的语法符号来作为唯一的确定因素,空间方位词的语义是依赖于语境的。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文化和认知角度来分析汉英方位认知的异同,而对于其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分析较少涉及。

二.选题材料收集

⑴李宗利刘效群从“东南西北”方位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⑵王琳唐霞“东”“西”的文化涵义探析及其英译:《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⑶吴新华赵雄英汉方位词所表达的尊与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6):.

⑷王小凤曹志希.范文写作“东”、“南”、“西”、“北”的文化蕴涵及其英译[J].中国翻译,2006,(5):82-84.

⑸裔文军地域因素对英汉词汇的影响《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⑹才雅南.方位词"东、西、南、北"的汉英比较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5):24-26.

⑺何瑶.汉英方位词的文化蕴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3,(4):.

⑻才雅南论英语教学中“方位词”的文化输入:《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3期

⑼张雪珠汉英中“东西南北”的文化蕴涵比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9期

⑽杨琳.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M].语文出版社,1996..

⑾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⑿熊荣敏;英汉空间参照框架及其认知作用[D];西南大学;2006年

⒀方经民;汉语空间方位参照的认知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04期

⒁方经民;论汉语空间区域范畴的性质和类型[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3期

⒂方经民;现代汉语方位成分的分化和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2期

⒃崔希亮;空间关系的类型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2年01期

⒄张璐从东西南北谈汉英语语序所反映的认知过程《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⒅吴忠岫汉英方位词“东”、“西”文化内涵综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6期

⒆张美云试析汉语“东西南北”方位词的文化内涵及其所反映的认知规律[J]山花;2009年08期

⒇张清常方位和方向在中华民族语言中的一个小小问题——兼答《〈北京街巷名称中的14个方位词〉补正》[J];TOP100范文排行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21)陆俭明同类词连用规则刍议——从方位词“东、南、西、北”两两组合规则谈起[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22)张德鑫方位词的文化考察[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23)马鹏举、郑敏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定义、类型和范围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2期

(24)吴佳娣方位词研究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5)陈瑶方位词研究五十年《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6)韩陈其、立红汉语四方方位词的成词理据《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7)杨艳群中西方位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文史博览(理论)2010年第08期

(28)厉晓玲英汉方位词的认知对比《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说明:包括参考文献。本页如容量不够,可以另附页。

三.研究写作设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汉英方位认知异同

一、汉民族方位认知考

二、英格兰方位认知考

第三章方位认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与影响

第四章总结

说明:包括主要内容、热门思想汇报预期成果等。

四.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从方位认知的不同入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其形成差异的原因,更有利于我们的汉语国际教师更好的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更有利于汉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五.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1.第一阶段

时间:20XX年1月1日—20XX年6月30日

内容:文献资料收集、分析和完成开题报告

2.第二阶段

时间:20XX年7月15日—20XX年10月31日

内容:完成论文初稿

3.第三阶段

时间:20XX年11月1日—20XX年4月15日

内容:论文修改定稿

4.第四阶段

时间:20XX年4月16日—20XX年4月30日

内容:打印上缴论文

5、第五阶段

时间:20XX年5月1日—20XX年5月31日

内容:参加答辩

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双月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

现在学报系统出问题了,投稿的话直接用邮箱,然后给学报打电话,得过一段时间才能修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在著名教育家、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创办的。创刊时刊名为《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匡亚明校长在创刊号上亲自撰写了题为《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批判工作》的发刊词。《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由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委员会编辑出版季刊,首任主编是著名经济学家关梦觉教授。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也从1958年第3期起更名为《吉林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出版季刊至1960年第3期。1960年第4期起易名为《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出版季刊至1964年。1965年休刊一年。1966年易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继续出版季刊,由吉林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主编由吉林大学副校长何礼同志兼任。但由于受'文革'的干扰,1966年只出版1期。1967至1972年停刊6年。1973年学报复刊,刊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出版季刊至1974年底。1975年,《吉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确定为中共吉林省委的理论刊物,易名为《理论学习》,由理论学习编辑部编辑出版双月刊至1976年底,1977年改出月刊一年,1978年又改出双月刊。从1978年5期起,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出版双月刊至1979年底。从1980年第1期起改为现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出版双月刊至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投学报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每个领域所能分配到的文章数有限,所以即便录用,可能要等很久;2.东北大学学报我投过两次,收稿期感觉有一点久,可能要等上快一个月左右,这大家要有耐心,不要沉不住气骂他们,3.外审时间很难控制,我第一次投的时候,被严重拖延(而且被退稿),这次就好很多4.东北大学学报的校内稿比例不至于到夸张的程度,外校只要质量好,一样有希望5.他们的投稿系统绝对有在使用,这大家放心;不像有些刊物的投稿系统是架设好看的6.编辑部老师态度极为严谨,从录用修改、排版、校正,一遍一遍,不厌其烦,非常令人感动7.版面费合理,不到1000元,如果你的稿件被他们编辑那么细心处理过,当你体会到之后,你会被感动地付得心甘情愿,真的!!有一点点稿费返还,

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稿

是的,山西大同大学学报也接受来自外校的投稿,但该校也会对其作严格审查,以保证投稿文章的质量。

1、论文《读关汉卿[大德歌·冬景]》1993年第3期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论文《关汉卿散曲的思想艺术价值》1994年第3期《毕节师专学报》。3、论文《关汉卿对散曲创作和发展的贡献》1995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4、论文《中师口语整体教学模式研究》1995年第2期《甘肃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论文《论关汉卿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1996年第3期《甘肃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收入《新华文摘》1996年第8期“报刊文章篇目要览”。)6、论文《悲凉:<不伏老>不可或缺的思想内涵》1996年第5期《文史知识》。7、论文《关汉卿散曲二维情感论列》1996年第1期《思茅师专学报》。8、论文《异相与整合:20世纪中国文论的走向》1997年第4期《人文杂志》(核心期刊、CSSCI)。9、论文《内敛态:程本<红楼梦>时间观念之表征》1999年第1期《南都学坛》。(全文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6期,收入《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论文要目索引,获第七届甘肃省最高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0、论文《例证<金瓶梅>写官员对史实的“我化”》2000年第1期《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11、论文《“市场人”为欲念异化说——兼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转型特质》2001年第1期《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2、论文《论王仁裕的文学成就》2003年第3期《天水行政学院学报》。13、论文《<金瓶梅>“我化”史实例评——天水籍官员狄斯彬本事考释》2004年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14、论文《〈西狭颂〉摩崖题记人物补说》载2005年第2期《甘肃理论学刊》(双月刊)。15、论文《交错的彼岸:游移于英汉双语之间——兼论“英汉双语教学”与“国家汉语战略”矛盾的不对称性》载2005年第4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论文《王仁裕年谱稿》载2005年第4期《甘肃高师学报》。17、论文《〈西狭颂〉摩崖文学价值探微》载2005年第4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论文《王仁裕生平著作考》载《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3期。19、论文《论〈西狭颂〉摩崖的文学价值》载《上海大学学报》(核心期刊、CSSCI)2006年第6期。20、论文《从“宋金大曲”到“金人乐府第一”——临洮邓千江〈望海潮〉发微》载《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1、论文《“金人乐府第一”寻幽——临洮邓千江〈望海潮〉之张六太尉探讨》载《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2、论文《临洮邓千江词〈望海潮〉诸问题探讨》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7年第6期。23、论文《校订和注疏〈玉堂闲话〉的几个问题》载《前沿》(核心期刊)2008年 第1期。24、论文《论〈玉堂闲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CSSCI扩展版)2008年 第1期。25、论文《国学热中的骚动与喧哗》载《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 第4期(上)。26、论文《论王仁裕〈玉堂闲话〉的文化张力》2008年第2期《船山学刊》(CSSCI扩展版)。27、论文《〈开元天宝遗事〉诸问题探讨》2008年第3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8、论文《陇南武探花黄大奎略考》2008年5月11日《陇南日报》;论文《陇南学人阴平进士程天锡略考》2008年3月20日《陇南日报》。29、论文《陇南北部方言称谓词考释举隅 》载《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30、论文《西汉水流域方言古词例考》载《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期。31、论文《西汉水流域语言“活化石”抽样例释》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8期。32、论文《论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的生成》载《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期。33、论文《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载《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3期。34、论文《杜甫<同谷七歌>有我之境新探》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年4期。35、论文《“白马人”概念商兑与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4期。36、《近30年来白马人研究状况述论》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扩展版)2009年5期。37、论文《新时期以来“白马人”研究在重大问题上的突破》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38、论文《王仁裕笔记小说集<王氏见闻录>诸问题探讨》载《甘肃高师学报》2010年第3期。39、论文《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载《社科纵横》2010年第7期。 40、论文《论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的文化层累现象》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CSSCI)2011年第2期。41、论文《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载《许昌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42、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载《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43、论文《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载《甘肃高师学报》2011年第4期。44、《同谷明清评杜诗碑及其诗学意义——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二》载《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3期。45、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艺术论》载《四川戏剧》(核心期刊)2011年第5期。46、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服饰艺术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三》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47、论文《陇南白马人傩舞戏面具特色论》载《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48、论文《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论——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四》载《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9、论文《“秦文学”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载2013年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期刊。50、论文《论秦早期文学》载2013年第5期《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1、论文《论秦中晚期文学》载2013年第3期《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2、论文《从睡简<日书·马禖篇>看非子始封秦亭》载2013年第6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53、论文《非子息马始秦主因的文献与文学考察——以睡简<日书·马禖篇>为中心》载2013年第6期《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4、论文《唐五代“诗窖”王仁裕诗集及诗作考评》载2013年第3期《甘肃高师学报》。55、论文《母题类型视野下的白马藏族民间难题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例》载2013年第2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CSSCI来源期刊。56、论文《白马藏族“酒曲体”歌诗对人生境界的审美表达》载2013年第3期《民族艺术研究》(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期刊。57、论文《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2013年1期《四川民族学院学报》。58、论文《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载2013年第4期《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9、论文《论白马藏族神话的主要类型和述说特征——以陇南为中心》2013年第3期《贵州文史丛刊》。60、论文《白马藏族傩舞戏表演内容比较研究——白马藏族文学整理与研究之五》载2013年第1期《天水师范学院学报》。61、论文《从唐宋七夕诗文看乞巧在陇南的流传》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62、论文《关于两当起义遗址的调查与研究》载《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63、论文《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第二作者)载《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5期64、论文《他者、国家与自我:族群共同体建构的语境化表述——历史与现今陇南、川西北的(白马)藏族》(第二作者)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65、论文《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载《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66、论文《阴平古道和河南道及其陇地一段的文献文学考察》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67、论文《“故道”陇南段的文献和文学考察并“木皮道”的有无》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1期。68、论文《教育现象学方法对常规形式逻辑演绎判断的超越》(第二作者)载《甘肃高师学报》2014年第4期。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