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青年杂志照片

发布时间:2024-07-05 04:59:59

青年杂志照片

D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这些思想的中心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因此③④正确;“艰苦力行之成功者”、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头像,说明宣扬励志实干,因此②正确;①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因此选D。

青年杂志的封面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 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图片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头像,下面的文字是群益书社,最上面的文字是法文“青年”的意思

青年杂志图片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央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斗争形势的需要,创办机关报,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团结群众和教育党员,指导工作。1922年7月,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创办机关报。1922年9月13日《向导》周报创刊,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1925年6月4日,我党在上海创办《热血日报》,由瞿秋白同志主编。该报具有比较完备的报纸形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该报出版未及一月即被迫停刊。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创办的第一个日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于1928年11月20日在上海创办《红旗》报。原为周刊,1929年6月改为三日刊,与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通俗报纸《上海报》合并,于1930年8月20日出版《红旗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报纸无法按期出版,出至1931年3月停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193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刊。1935年该报随红军长征,在长征途中恶劣的条件下坚持油印出版,鼓舞了红军战士的斗志。到陕北后于1937年1月29日改名《新中华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党中央决定将延安的《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并于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这是第一个在根据地出版的大型日报。从1942年9月起,该报又兼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1947年3月随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延安后停刊。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重新合作。《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惟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周恩来兼任《新华日报》董事长,潘汉年任社长,总编辑为华岗,总经理熊瑾玎。由于国民党连续不断地破坏,1947年2月28日该报被迫停刊。1949年8月间,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局机关报改为党中央机关报,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县创刊,报头由毛泽东同志题写,1949年3月随华北局搬到北平。1949年8月,改为党中央机关报,仍叫《人民日报》,社长是胡乔木,总编辑为邓拓。该报继续沿用毛泽东同志题写的报头,直到现在。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创刊号上有邓小平同志的亲笔题词“向海外朋友问好”和“万里长城”图片。《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翔实的内容,及时向海外读者报道我国发生的变化,传播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最新信息,成为海外读者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读者、瑞丽、

1、读者:

《读者》是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坚持“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

2、瑞丽:

北京《瑞丽》杂志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主办,以平面期刊出版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图书、无线移动等多种媒体的出版运营,以及广告、发行、活动推广、模特经纪、电子商务等多项业务。瑞丽已经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媒体集团。

3、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

4、中国国家地理: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关于地理的月刊,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

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

5、知音:

创刊于1985年,情感类杂志,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国家期刊,世界领先的综合性期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情感类杂志之一,以悲惨曲折的爱情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与精英文化形成对垒,多年稳居国内期刊发行量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瑞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年文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家地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音

朋友: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说:《中国青年》杂志(半月刊)至今仍然在出版,可能是您家附近的报刊亭或者邮局不销售而已,如果您真的想购买到此本杂志,您可以上淘宝搜一下就有个。

图片是今年5月上半月的期刊。

希望回答能让您满意。

你好,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青年杂志封面图片

鹿晗二登ELLEMEN封面,涂黑色甲油出镜,这只是其中的一张照片而已,就这张照片而言不仅不娘还有点娘还有点酷,当然这种酷一般人是无法欣赏的,我也是由于去年接受了鹿晗硬汉形象,所以今年也能接受得了这样的一个鹿晗。鹿晗真的不娘了,很多观众应该放下自己的一些成见,毕竟鹿晗在出演完穿越火线以来,就彻彻底底的成了一名硬汉,他已经放下了偶像包袱。

很多人对鹿晗的印象都是一个字,娘!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我们看早期鹿晗走的路线就可以发现,早期他所走的路线都是比较清新淡雅的路线,由于鹿晗自己长得也比较偏向于年轻化,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鹿晗不成熟,鹿晗很娘。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去年穿越火线这部电视剧开始,鹿晗就早已经不是一个娘的人了,也是一个勇于放下偶像包袱的人,要不然他也不会亲自去在劫难逃里出演一个大反派,这是许多偶像都是无法做到的。

鹿晗二登ELLEMEN封面,在这个杂志里面,鹿晗有两张图片,其中一张图片就是我们问题所问到的涂黑色甲油出镜这一张,这一张图片整体以红色为背景,同时鹿晗身穿着红色的衣服,戴着特制的眼镜,就这样一个造型,我不仅觉得不娘,还觉得有一点酷。也正是因为与众不同,才有不同于别人的气质,鹿晗已经不是一个娘的人了。

第2张图片则更为成熟,这张图片以蓝色基底为背景,鹿晗身穿着复古的西服,可以说是帅气十足,我们看到许多人都是评价这是鹿晗一个青少年的成熟装。但是我想说这不是什么青少年的成熟装,也不要把鹿晗看作是青少年,鹿晗只是长得比较清秀而且显年龄小而已,并不是一个青少年,另外鹿晗已经很成熟了,穿上这身西装真的十分帅气。

鹿晗自从和关晓彤官宣以后,他们的感情就不断升温,在最近的生日互动中也是很甜,23点31分关晓彤给鹿晗庆生,这个时间代表了他们两个人的年龄,关晓彤今年23岁,鹿晗今年31岁,他们这么大的年龄差却能保持这么甜蜜的爱情,真的是令人羡慕。然而这种恋情传出也证明鹿晗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人了,他不再被偶像包袱所限制,如果真怕的话,也不会早早官宣导致自己流量崩塌。

就杂志封面的图片来说,其实鹿晗真的不娘,我们需要好好的看一下鹿晗的造型才能做出结论。

当然不认为了,我认为这样的鹿晗非常的帅气,因为他敢于做自己。

随着《陈情令》大火之后,让我们更多的人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新星——王一博。无论是戏里戏外,他都具有一股独特的感染力,散发着属于他的气质。今天我们主要谈一下关于他的时尚造型,尤其是在是杂志封面方面。通过不同的杂志封面来看,王一博天生自带的气质为他的造型加分了不少,每一套的杂志封面都极具风格与感染力。

这一套秋冬的搭配,属于同色系的穿搭,黑色外套加深一度的印花毛衣,搭配项链等小物增加了整体一种冷静又时尚的感觉。同时,加上他面部表情保持一贯的冷静,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沉着冷静。而下面一套衬衫加马甲的搭配完全不同于上面的一种风格,马甲伴有大面积的花朵为底色,增加了一丝活泼的感觉,发型上选择烫卷了,复古又时尚,整个画面看起来特别和谐。在轻复古的风格里面加了一点休闲,也不至于过于严肃。

这一张是2018年7月《精品购物指南》杂志封面,在整个大面积红色的背景下,蓝色的夹克外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发色与背景色相呼应,配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我们平常穿衣搭配中配饰是不可以缺少的小物,可以为整套衣服带来点睛之笔。墨镜与项链的选择突出了整套酷酷的感觉,里面搭配白色T恤,看起来简单又清爽。就比如下图,简单的牛仔外套使用明线的细节显得不那么普通,鞋子和戒指的选择是这一套比较出彩的部分,普通人完全可以复制,可以直接穿出门的简单搭配。

这一套就属于街头运动风的感觉,帽子一戴,谁都不爱。亮色的漆皮显得格外亮眼,内搭黑色T恤将整体的感觉立马变得沉静下来,整个感觉都变了,不是活泼而是冷静。同时,这种外套不会给人很臃肿的感觉,而且利落,显得人又高挑,虽然说王一博自身条件也足够优秀。

这套造型里墨蓝绿色的皮衣外套是一个亮点,自带高级感。蓝色静谧,低调又内敛。经典的风衣版型加上腰带带给人一种潇洒飘逸的感觉。落肩的设计对于身材优势明显的人来说展现了十足的气场。

最喜欢的一套留到最后,这一套展现了王一博精致的五官展现了一种古典美,看着就有一种很高贵气质在其中。 黑白的图片留给人遐想的空间,西装外套显得整个人得体又坚毅。在他身上看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期待以后他给大众带来更多不一样的自己。

时尚芭莎的那套,王一博本身看起来非常的少年气,身穿深灰色西装,内搭白色衬衣,头戴棒球帽,搭配出了一种别样的酷,我非常喜欢。

老照片杂志

文/敏娜  图/谭金土,部分来自网络       念念旧时光,似是故人来,老照片是历史瞬间的记录,是光与影在照相机镜头中定格的历史,老照片里藏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历史并不是空穴来风,历史是活生生的存在。在苏州,就有这样一位老照片收藏家,他用自己的方式触摸历史,感受时光的质地。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收集和研究老照片,并进行文本解读,沉默的老照片,越来越有声有色。走近老照片,会让人有一种靠近自然,靠近真理、靠近人类的普遍情感,触摸人类本性的感觉,我喜欢用“靠近”两个字,这让我始终保持一种卑微、边缘和努力学习的喜悦。他说,读老照片就是读历史。他就是老照片收藏家——谭金土。 任何伟大的事情,都不可能在匆忙中完成。谭金土,丹阳人,作家,退休前是一名检察官。工作之余,多年来搜集研究老照片、法制史料和苏州文史资料。2009年初,在山塘街开设“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成为一个供市民和游客回望苏州历史的文化窗口。谭金土老师真的当过老师。他早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当老师。“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大学老师更是稀缺资源。”1979年,谭金土调入苏州市检察院,与法律系统结缘,一干就是一辈子,在当时可算“大秀才”。退休后他受聘苏州园区检察院,主持“检察文化工作室”。对历史影像、法制史料及苏州文史资料都颇有建树。谭老师的老照片收集范围和质量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他先后出版20万字的法制随笔《法言与法相》,30万字的散文集《茅草》《那些》《觅渡青阳》等文史法制文章。《法言与法相》获最高检察院金鼎文学奖。新浪设有“谭金土博客”,多年来他还在国内及港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余篇,近百万字。谭金土获得苏州优秀收藏家称号,成为档案馆特聘征集员、政协文史委文史专家小组成员。他在山塘街上的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和园区检察院的《谭金土法制史料陈列室》吸引不少国内外人士的关注,前来参观和交流。 陆文夫先生所作《美食家》名扬天下。陆文夫《老苏州——水巷寻梦》,那里面,有50多幅老照片,由谭金土老师提供。为了将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搬上了电视屏幕,陆文夫力荐著名文化人刘郎亲自拍摄《苏园六记》。为了拍好园林的前世今生,执着的刘郎遍寻苏州园林的老影像,可惜的是,只找到一点凤毛麟角。然而,他在苏州园林档案馆找到了详实的资料,三十年代的老苏州老园林,而这些,是谭金土老师提供的。《苏园六记》成功的刻画了苏园,不仅仅再现了园林景观,它表现了“园境”,表现出了数百年的文化蕴涵与人文精神。专题片《苏园六记》大获成功,获得了第八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而总编导刘郎念念不忘自己曾经寻访园林老照片的经历。刘郎专程去拜访谭金土,他惊喜的发现“光是虎丘的老照片,他就有一百五十张。”谭金土老师轻轻地纠正道,应有300张。刘郎说,“老祖宗留下了多少好东西,都让后人毁坏了,这里面,当然包括老照片,怎么毁的,不说大家也明白。我所看重的是,竟有一批明眼人,很是及时地重新收罗起了一如劫后余灰的老照片。可以说,这种独特的物什,比起其他文物来,更有着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与存在价值,因为它所涵容的场景与内容,毁一个,少一个,不可复制,难以再生。康熙的梅瓶,还可以高仿,老照片里的人物,你想再现,则已根本不可能。谭金土老早就着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以写作为长的人,早就有着独到发现的眼光。”一幅“兄有上等趣味,弟存下流情怀”的联对,挂在老照片收藏馆里。另有一幅“谭金土老照片收藏馆”的馆名,这些都是莫言亲笔题写。莫言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在莫言的眼里,谭金土也是寻根的人,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寻根。莫言著作《檀香刑》,他感慨的说,“之前即读过兄之大作,那《檀香刑》就会有另外一番气象。侥幸的是,我基本上凭借想像臆造出来的细节,竟然在兄的文章中部分地得到了证实。”他惊喜的发现自己书中描述的一些细节,在老照片中有真实的记录,大为惊喜的同时,也感叹谭金土研究的细致。莫言成名之后,求其写序的人太多了,他几乎全部推辞。但是,莫言主动要求给谭金土老师专著写序,并直言,一是因为文章好,二是因为人憨厚,羞于开言。称谭金土老师的文章,贯通古今,博引中外,又有卓见。莫言几次来苏,都与金土先生相约,每次都大有收获。莫言的字,杨振宁先生家里也有。《老照片》丛书的主旨写着,关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照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具象化,即使某些为了图解某种概念而拍摄的照片,画面所提供的直观信息也往往超出概念本身,历史照片似乎天然的便具有帮助我们以多元视角认识历史的功能。回忆是人类独有的权力。回忆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入,而且是一种理智的收集,收集掉落的一切,进行崭新的排列,于是生发发人深省的结果。山东画报出版社由冯克力主编的《老照片》杂志开创了中国的读图时代,《老照片》杂志也由此在出版界名声鹊起,多年来,冯克力阅片无数,阅人无数。他独到的眼光,对谭金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下了友谊。与谭金土有近20年的交往。他们相识始于1998年,老谭的第一篇读片文章《谁解像中迷》,解读了7个年轻人的合影,寄到了《老照片》杂志社,冯克力如获至宝,文章很快发表在《老照片》上,谭金土由此开始了老照片收藏和读片文章的写作。2000年10月,冯克力夫妇来苏州拜访谭金土老师。2001年8月,老谭应邀参加了《老照片》在青岛举办的笔会。老谭与《老照片》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与冯克力开始了文来文往。冯克力先生为谭金土老师散文集《那些》写序言。后来,冯克立和他的夫人多次拜访苏州,到山塘街老照片收藏馆看片、选片。冯主编主动约稿,他对上海印染厂、中国铝厂、湖兴沈氏宗谱和苏州水乡等相相册大感兴趣。在谭金土老师眼里,那些发黄的,在故纸堆里翻出来的老照片,在光影间,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颠簸起伏,真真实实的动人故事。在这些照片的边缘处,记忆会伸展开来,经由那些细节、局部、片段,你感受到的是生活气味的弥散,进而构成一个近乎完整的意境。对环境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追求,在眼前闪电般驰骋而过却在心上烙下深刻的痕迹。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老照片收藏馆在一家书香浓郁的旧书馆二楼。走上二楼,浓浓的历史感和厚重感,铺面而来。略狭长的一个不大的空间,有些昏暗,屋子里布满了各式各样的老照片,错落有致,密密麻麻。第二次去,纪念馆已经搬家了,这次,我见到了谭金土老师。他坐在窗前,泡一杯茶开始促膝长谈。照片上有时间,岁月的刻画,让人怦然心动。读照片,可以读到生命的事件和光阴的故事。清朝末年祖孙间的亲昵照、1935年一对夫妻的结婚照、17岁张大千在苏州与人合影、梅兰芳拍的第一张照片,民国时期一个国民党高官太太与千金的合影,一家两代人……绕着收藏馆走一圈,仿佛坐上了时光机。脑子飞速的旋转,教科书里平时获取到的历史的知识,仿佛一下子鲜活起来,经过筛选收集来的老照片,仿佛都是一段岁月的见证人,在讲述着。这些照片,仿佛收摄了当时的气息,让人充满了对世俗生活,寻常百姓温暖的感情,让人感动。对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谭金土记得很清。他就像个记忆大师,随便抽一张照片,就能说上一天。在他看来,这些老照片,是历史,是寻常人家琐碎的悲欢离合,也是一个时代的注脚。面对谭金土老师收藏的那些旧时巷陌,水畔人家,城郊田野,千年名胜,以及与苏州相关的林林总总,在三分熟识,七分陌生的辨认之中,感受到了变迁的伟力,时间的无情。尤其是那些个不同年代的虎丘塔,萧索者有之,破落者有之,宁静者有之,读着读着,竟在沧桑流变的意味中,感到了一种未曾体历的荒寒之美。人的文化情感总是付丽于“物”的,我们解读老照片,传达的不止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变迁,也是一般所谓的历史推移、时间潜流的消息。“逝者如斯”,借着对时光的感叹与抚摸,才有了真正对生命的抚摸。 我们早已进入了读图的时代,但是充斥我们生活的,大多是种种的“视觉快餐”,谭金土老师所精心收藏的,却值得你深深的凝视。这样的“读图”,丰富了你的知识,丰富了你感受世界的方式,在越来越麻木的今天,在越来越熟视无睹的现在,这些将吸引你的目光,丰富你人生的意义。谭金土基于他个人的经验和思考,呼应了一种历史的哲学和文化的风尚。在这个浮躁讲求功利的时代,倾注近20年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已近古风,何况那是件成效不可期必的事。收藏,不但要求你耐得清苦,而且要承受不为人知的寂寞,痴迷,忘我的投入。而世间的事,往往也要这等人物,才能做成。近20年的收藏与思考,谭金土已经形成了对物象独特的感受和诠释,笔者草草的阅读,浅浅的思考,根本不可能抵得上谭金土老师在这漫长岁月中的寻思,他的文字的分量自不可同日耳语。谭金土老师出版了《法言与法相》《那些》,《老照片》上发表了几十篇几百篇文章,成为该杂志特约撰稿人。我还是勉强的写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觉得有说出自己所感的责任。 谭老师很谦虚,他说,我进入到了一种宁静、沉稳的心态,一种生存方式。不在于是绘画、摄影、文字或是什么专业,而是全力关心那种高迈的视野和心境。 有格言说,所有的大师是同时代人。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同样的一种心态,而那心态的取得,正是他们一辈子锤炼净化自己的人格、气质、学问、智慧所不期然的结果,正是他们选择了不违自身天性和志愿的生存方式的结果。谭金土: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值得收藏,我比较喜欢挑选,历史事件、风景名胜、社会民俗以及日常生活这里面需要一些眼力。当然需要知识、学养和考证的功力。这些都是精挑细选而来的。这些老照片,有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社会风景。在我眼里都是生动的活生生的历史。每次收到一件有价值的照片,我会兴奋很多天,然后会去找相关的资料,写下文字,乐此不疲。 陈:从什么时候开始收藏老照片的? 谭金土: 1998年吧,照片里是7位身穿深色长衫的年轻男子。左侧是一行字“出卖劳动力的一群——我们”,落款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下方排着6个名字,不同的笔迹。背面是他们的朋友在4年后题的字,上面说日本占领了上海,7人里的两个小兄弟去了前线。我当时第一感觉,这是这7个人的最后一张合影,这个想法一下子把我击中了,从此,便着了迷。我现在有四万张以上老照片和大量文史资料。一开始就觉得藏老照片挺有意思,可以发掘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观察人物和背景。后来慢慢一发不可收拾,逐渐爱上了老照片。 陈:最多收藏的是哪一类的老照片? 谭金土:苏州的,老苏州的照片。老家是丹阳,在苏州过了这么多年,对苏州的过去充满了好奇。 陈:收藏老照片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谭金土:解读故事是收藏老照片最大乐趣。我可能比老苏州还老苏州。从苏州老照片里,我解读出了文革前后知识分子的面孔、民国外企的具体待遇、苏州人的生活简史等。说实话,这些年来靠解读老照片,的确是赚了点贴补,但比起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来,真是微不足道。 陈:家里人支持你吗? 谭金土:有过责怪,我妻子说,“照片里的人和你也没有关系”,但谭金土似乎把这个当义务,收藏中往往有遗憾,“钱不够。”他一直惦记着,“不知道它们又流落到哪里。”。 陈:是不是已经有使命感了,花了多少钱了?为什么还坚持收藏? 谭金土:花了大几十万吧,不仅是爱好,我是在保存历史。这张大清宣统二年的灾民照。当时发生了一场水灾,安徽、江苏等地的百姓“奄奄一息”,后来照片传到上海,引起了一场募捐。这是中国最早的把镜头对向最穷苦的百姓,以前拍照很“金贵”,“1923年一张12寸的照片要5元钱”,是当时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费。 三十年来,老照片的收藏渐渐升温而一度成为一门“热”,剔去市场的作用,本是一种意识的苏醒,这种苏醒,便是对往昔岁月的重新看重。老谭早就着手搜集老照片,足以证明这位以写作为长的人,早就有着独到发现的眼光。老影像的重量,其稀缺性、珍贵性令人赞叹。读老照片也是读历史,或许是读更真实的历史。一百个人叙述同一件事会因为各人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记忆、不同的叙述方法而有一百种叙述和记录,而一张老照片只有一种角度、一种记录、一种表达。因此它比语言文字对历史的记录更客观、更直接、更真实。当然读懂历史老照片也不易,需要知识,历史的、人文的、风俗的、地理的各种知识。每张老照片都是一本书,把每张老照片当作一个知识的点,读懂了它,就是读了一本厚厚的历史、人生的书。“老照片的沉浮史,特别具有启示的意义。一张张老照片,就像一位位高龄的长者,既不言,又不语,只是用深沉的目光,冷静地告诫后来者。”谭金土说。 善意和匠心,在不计名利的缓慢中诞生,我喜爱以前的缓慢节奏和这节奏带来的温情,我更喜爱以前缓慢的品味和这品味带来的回忆。人,不必和景仰和渴慕的大师生活在同一时代,也不必和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技能、风格相同或类似,人只需和他们——你渴慕的他们有一个大略相同的心态,这才是根本的根本。 看过了老照片,我也不一样了。

2001年深秋的南京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已经渐渐地枯黄,就在这样一个慵懒的下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在翻看着一本叫做《老照片》的杂志。突然间她颤抖的手指停留在其中的一张老照片上,照片上那个穿着着旗袍的女子,好像是自己寻找了50多年的母亲,这位叫朱晓枫的老婆婆呆住了,反反复复的看了很多遍这张照片。她坚信照片中的这个女人就是她一直想见却始终未能如愿见到的母亲。

不敢相信,那时还年轻的母亲穿着着在上海家中时常穿的那件碎花旗袍,站在195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法庭上等待被押往刑场。 朱晓枫永远也不会忘记, 50年前母亲写信来说自己很快就从台湾回到家里,可这一等整整就是半个多世纪,母亲为什么在50年前会出现在台湾国民党当局的军事法庭上? 母亲最后的生命时光又经历了什么。朱晓枫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

1950年2月18号的清晨,在浙江舟山最东端的一个小渔港,这一改往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没有海风温暖,此刻是变得寒意阵阵,时间已经到了农历新年的时候,渔民很少驾驶船只。此时,一个身穿旗袍,身材修长的女子来到码头,寻找前往上海的船只,有些焦急,虽然这个地方和上海只有一水之隔,乘船也顶多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可是他一直没有得到传来的消息,在这里一找就是15遍,因为是清晨人员又稀少,一路上只是零零星星的经过了几个早点摊子,女子并没有因此而放慢脚步。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了两声枪响,寻船渡海的女子便是朱晓枫的母亲,名叫朱枫。就是她心急如焚地想要乘船去上海,因为那里有等待了很多年的爱人和子女。

朱枫1905年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城的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朱云水是镇海舟山一带的渔业界名人,朱枫在家排行老四小名桂峰,大家都称他为朱家四小姐。这位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在宁波女子师范学堂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极富才情的,她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1927年,22岁的朱枫成家,嫁到了沈阳成为了陈绶卿的妻子,陈绶卿比朱枫大近20岁,当时是奉天兵工厂的一名技术工程师。1931年,朱枫和陈绶卿的女儿朱晓枫诞生,加之朱枫这位继母对丈夫的其他几个子女照顾的也周到,这一大家子倒也生活的其乐融融。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陈绶卿去世了,承受着丧偶之痛的朱枫回到了家乡。此时这位衣食无忧的富家千金,内心却非常苦闷,在自家的大院里一天天重复着寂寥的日子,直到一个人走进她的生活,才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抗日战争由此全面展开,由此东南沿海成为了抗日前线,人民保家卫国的情绪极为高涨。朱晓光当时是20岁出头的寂寞青年,也投身到抗日的浪潮中,成为了镇海抗日宣传队的队长,朱枫也在朱晓光的劝说下,加入了镇海抗日救国者活动,参与群众救护工作。就这样,因为朱晓光的年轻开朗带着朱枫走出了封闭的生活,投身到了时代的变革中。

在为祖国的日后事业共同付出的过程中,朱枫与朱晓光逐渐成为了一对革命情侣,朱晓光成为了朱枫的第二任丈夫。然而,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家人团聚的时光却很少。1937年朱枫与朱晓光两人一同在上海新知书店做信息传递工作,这是党组织开办的宣传机构,此后的几年,他们也一直跟随新知书店四处流亡,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然而,这也成为了她与家人聚少离多,天各一方的开始。

1939年,根据组织上安排,朱枫将要与丈夫朱晓光一同奔赴皖南,九岁的女儿朱晓枫无人照顾,小小年纪就被送到了爱国将领浙江金华创办的台湾少年团。1946年,对于这个长期离散的家庭来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母女两人度过了生命中难得的三个月,短暂而幸福的时光,他们同吃同住的画面,成了朱晓枫心头永久的怀念。

1946年,武汉是朱晓枫此生都无法忘怀的,因为那时的一别竟然成为她与母亲的诀别,她记得非常清楚,“我妈妈给我送到武汉口,我记得是在一个好像是高高的小山坡上,然后等了一下子来了一条小船,她转过去抱我,我跟我妈妈就分开了,上了这条船。”

在这期间,朱枫的工作性质悄然发生了变化,1945年春,朱枫在徐雪寒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这边曾经的党的追随者已经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党员。在此期间,他的工作也调离了原先的书店系统,开始活跃于党的贸易和情报部门。

1946年四5月间,朱枫在上海连风花沙堡公司担任会计主管,事实上,朱枫在上海为党的事业做基金理财的主事,他还在鼎元钱庄担任经理。中共地下组织在上海开办了一家鼎元钱庄,用来筹措活动经费,朱枫负责钱庄的经营和财务管理,她在得知鼎元钱庄被国民党中统人员盯上,便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巧妙地邀请书法名家沙孟海与在中统工作的六妹夫共进晚餐,在融洽的气氛中,沙孟海一边为钱庄题字,不知内情的六妹夫一边拍胸脯向朱枫保证钱庄不会有事。就这样,有沙孟海大师手书的鼎元钱庄的广告在家,还有中统人员的担保,这家党组织的副业机构果然平安无事,鼎元钱庄就这样,在朱枫天衣无缝的运作下,顺利躲过了危机。

如此这般,朱枫巧妙地化身商人,做着党的地下工作。由于善于理财,聪慧机敏,1948年在上海工作的朱枫被调到香港,担任香港贸易机构合众公司的财务主管,继续以商人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合众公司其实是中共华东局的一家下属企业,也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站。

随后,朱峰带领着自己的儿子朱明和侄子朱晖来到了香港,在这里担任起当家人的角色,秘密联系部署,她就这么顺利将一大批在港的进步人士安全运往华北及东北解放区,为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转眼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朱枫正在香港,而此时女儿朱晓枫已经回到了上海,在上海华东军医大学上学,分别三年之久的母女,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团聚。

谁曾料想一次秘密的会面将朱枫满心回家的喜悦全盘打乱。1949年,盛夏的一天,朱枫按照约定来到了一座在绿树高墙的掩映下,造型古朴而别致的两层小楼,这里是中国上海局对港办事处,香港玻璃山道26号院,约见朱枫的人,叫万景光,当时是中共华东局对台湾工作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台湾地区联系工作。万景光开门见山说华东局有一项重要紧急的任务,需要派一位合适的人员去一趟台湾与潜伏在台湾的“密使一号”取得联系,并担任他的交通员,问她是否愿意接受这项任务?

1949年四月下旬,长江地区以排山倒海之势,迅速瓦解了台湾的军事方面的布局。1949年十月下旬,解放军先后发动战争来夺取福建沿海,对浙江沿海也发起了战斗。此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解放军战士们,大多缺乏海战经验和装备,而国民党军海军还保持着很强的作战优势,我军部队损失惨重,这件事震动了正在忙于建国事物的毛主席,他痛心疾首的总结,损失很大。

在这种形式下,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去了一封紧急电报,派出特别联络员赶赴台湾启动“密使一号”吴锡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1916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保定军校状元,这位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的军界大员深得蒋介石的赏识和器重,在中国中共党员吴仲禧的介绍下,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1949年7月,吴锡赴台任职国防部参谋长之前就曾为解放军顺利传递了298项国民党军事军民档案,这些档案包括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制药图、徐州作战地图,吴锡为解放华中华东夺取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的胜利,立下了足以彪炳千秋的功劳。赴台湾任职之前,中共华东局对吴锡取了一个联络代号“密使一号”。当时的吴锡利用自己的职位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台湾军事情报。

1949年五月国民党特务切断了共产党在台湾建立的一个交通线,许多秘密联络点也被捣毁,吴锡手中的极具价值的情报,由于没有合适的人员和交通线传回大陆,只能搁置。就在这时,华东局工作人员得知这件事情,见面的前几天,朱枫就像往常一样,从合众公司回到自己的住处,这天,她在门口的信箱里看到有一封信,信封上的字体是她非常熟悉的,再一看寄信的地址,台北市中山路189号,她便马上知道这是谁寄来的信,这是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

寄信人是朱枫的继女阿菊,阿菊便是我们之前提到的朱枫的第一任丈夫,陈绶卿与前妻的女儿,当时的阿菊国民党机关工作,她在信中称自己与丈夫已经在台北安顿下来,加之自己刚刚诞下一名男婴,希望其母朱枫小住。然而正是这封信成为了朱枫只身前往台湾最好的理由。

这次朱枫前往台湾,看上去就像是一次名正言顺的探亲之旅那样简单,朱晓枫回忆到“我到了上海,我母亲在香港移交工作,马上就要回来见面了,这个时候就盼望着团聚,实际上她已经在香港移交好工作,马上就要回到上海来团聚。”她却离开了,思想斗争了许久之后,朱枫做出了自己最终的决定,负命前行。

1949年10月25号,在这个秋意渐浓的季节里,朱枫给自己的爱人朱晓光寄去了自己在香港的最后一张留影。一同寄来的的信件当中还写到这个时候个人的事情暂不放在心上,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很显然,朱枫所指的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指她接下来的任务,只身前往台湾去执行传递情报的使命。

朱枫开始打造自己最简单的行礼,她特地将母亲留给自己的那件绿色碎花裙连同一个金手镯装进了自己行囊。当年的大家闺秀,富家千金,面对即将踏上的新征程。在这个红叶初染的南国之秋,朱枫来到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码头很多同事朋友前来为她送行,没有人知道她心潮涌动,背后的命运仍无人知晓。

这是一种战士,出征壮烈,经过两天的颠簸,1949年11月27日,这次台湾之行,她肩负着绝密使命,在台北市的继女家里朱枫受到了阿菊和女婿的热情相待,这对母女虽无血缘之亲,但是朱枫对阿菊的教育与抚养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子女无异。她们彼此深厚的感情,阿菊为母亲安排了一处舒适的住所,并希望她多住一段时间,对于朱枫的真实身份,以及此次她背负的重任,阿菊一无所知,她说明的来意就是看望外孙,另外再联络一点生意上的事情。

有了身份上的合理掩护,朱枫加快了行动,第二天一早女儿去上班后,她便早早出了门,她来到位于基隆的一家名为散永恒的南北国宅。按照指示,来到台湾后,化身陈太太的朱枫要在这里和一名地下党首次接头,朱枫见到店老板后说自己是从香港来的,有人托自己带一封信给这里的郑先生,陈太太是在出发前组织上为她取得联络代号,朱枫确定坐在店里一角的中年男子就是自己要联系的人,她要联系的叫蔡孝乾,代号老郑,蔡孝乾是当时台湾中共地下党的最高领导者。

确认彼此的身份后,蔡孝乾向朱枫说明了台湾岛内中共地下党人的严峻形势,国民党派出了大批特务军警和人员,正在四处侦察和搜捕地下党,接头人不能有丝毫大意。之前,蔡孝乾的安全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地下党正在随时准备撤离城市,隐蔽山林的等分析,朱枫虽然对于岛内的肃杀气氛不了解,听到这番话,她内心还是不由得一惊,这无疑为它的台湾之行增加了更多的危险。

第一次接头,两人约定好下次的见面时间和地点,朱枫起身准备离开的时候,老郑给他一张照片,说想为自己的亲戚办理一张离开证,看朱枫能否联系上,吴锡是中将,以后请他帮助办理,一向慷慨爽快的朱枫,随即答应了。临走前,老郑还将朱枫的联系方式,阿菊处的地址写在另一张台币上。 当时他们谁也没有料想到一张照片,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竟为他们日后的行踪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为了加快执行任务的步伐,他来到了位于台北区的一片环境优美,闹中取静的住宅,并且找到了吴锡的住址,见到了自己的交通员。

先整理好的一些绝密资料,交给吴锡,这些是他在平时的工作中冒着巨大风险,收集到里面是有关台湾军事付出的核心机密,朱枫提出老郑帮亲戚履行这个请求,思考片刻,吴锡从中朱枫手里接过了这张照片,而这张照片就像一个隐形危险一样存在。从第一次见面过后,朱枫便按照约定每周六的下午四点前往吴锡的住所取回吴锡准备好的绝密情报信息,这些绝密资料有些是书面形式,有些则是拍摄在微缩胶卷上。朱枫从吴锡中将处取回了大量家庭情况资料,这些资料包括数量表册、防军事态等,微胶卷记录更加详尽的情报。

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最新舟山群岛即大小金门的海防前线阵地,兵力火器配置图,台湾岛战略登陆点的地理,部署分布情况图等。朱枫每每在吴锡的官邸看到他的儿女的时候,就会想自己的儿女在做功课的场景,他们是否也在思念着远方的自己?但是她能做的只是把那份思念深埋在自己的内心,并且安心地进行自己的工作。

就这样,每周日上午十点,朱枫就会在约定地点与老郑菜田街头将资料转交给他,再经由地下党安排好的交通线,秘密传回大陆,而大陆这边边就在毛主席为我军在金门岛和登步岛的战斗中惨重的伤亡扼腕叹息,还在感慨,我在金门岛内坊湖等你,我觉得就你的情况,一定离胜利的局面不远了,情报局最终共享总结了我国这些材料后,不仅发现了蒋介石的核心军事机密,还对此做出了有效部署。

毛主席甚至还兴奋地在华东局大厅,问这些情报的来源,这些情报是一位秘密女特派员赴台获取传来的,毛主席当即下达指示说,虽然我不知道她情况,但是一定要给她鼓励,毛主席还赋诗一并嘱咐一定要转到台湾,“ 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后来,在建立的作战部署及军事情报的支持下,国军多次在内地沿海地区肆意妄为被打退,朱枫传回来的情报,显然起到了作用,一切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就要按照计划,农历新年到来之前唤回她,无时无刻不幻想着自己与爱人和子女相见,一起欢度新中国成立,一起共度新春佳节,归心似箭的朱枫在1950年1月14日,也就是腊月将至的时节,自己从台湾寄出了唯一一封信件,然而,这封信漂洋过海来到她的丈夫面前时,这封信到达朱晓枫手上的时候已经是3月4号,这是一张从笔记本中撕下的信纸写的简短的信件,其中这样写道,“ 凤凤将于月内里回家,因为有一周就要春节,希望记得转告小女及小妹等多年不见,甚是想念。 ”得此信时署名为凤凤,称她的丈夫为小妹为了隐藏身份。

信中可以看出朱枫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渴望早日和家人团聚,可是当朱枫还沉浸在回家的期待与渴望中的时候,变故却像一场噩梦一样,正在悄悄地降临。1950年1月22号,同样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朱枫十点之前就来到了跟老郑秘密街头的地方,可是出乎她意料的是这次老郑没有露面,店老板从柜台的一堆补品中拿出一张纸条,说是老郑留给“陈太太”朱枫的,结果这张纸条上面写着,“陈太太,老吴的生意亏本了,眼下市价低落,无法继续运营,我外出,你不用等我了,请早日解决生意往来。”郑按照出发前约定好的暗号提示,老吴就是台湾省工作委员会武工部长,亏本就是被捕的, 一看完这张纸条,朱枫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他被捕了,秘密消息传不出来,工作该怎么继续。

在这种局势之下,朱枫是不是也会被抓,朱枫想到的就是赶快离开台湾,可是,此时水路已经禁止通行。朱枫情急之下,联系吴锡,帮助自己离开台湾,吴锡为她开了通行证,安排军用飞机安排她离开。而此刻不巧的是,蔡孝乾也被捕了,通过对蔡孝乾家住址的彻查,发现了有阿菊家地址的照片,在生死考验面前,蔡孝乾叛变了,说出朱枫曾来传递信息以及朱枫的特殊身份,朱枫因此被捕了,被羁押进了定海看守所,最后朱枫接受国民党的审判,在朱枫45岁时被杀害。

时代在变幻,许多记忆已被 历史 掩埋,但是有一群人,他们的贡献永远存在人们的心中,朱枫尸骨在异乡呆了60年,2001年,朱晓枫看到母亲最后时光的照片后,更加坚定她寻找母亲遗骸的愿望,她的想法得到了两岸三地的支持,2003年,经台湾方面的配合,终于在2010年,朱枫烈士的遗骸回到家乡,一个思念家乡的女子,终于魂归故里。 一生跌宕,信念永存。

青年文摘彩版照片投稿

《青年文摘》杂志目前包括红版、绿版、彩版和电子版四刊。《青年文摘》红版和绿版是同一刊号杂志的上、下半月刊,在栏目设置上有所不同,风格相似;彩版是红绿版的姐妹刊;电子版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杂志。四个杂志的文字内容都是彼此独立的。都接受读者推荐稿件。最简单的推荐投稿方式是通过我们网站的“在线投稿”进行递交。其中:(网站投稿)只接受原创稿件,旨在读者作品展示和交流,编辑将选取较好的文字放到网站红版社区的“原创地带”栏目。请注意“网站投稿”是没有稿费的,而且鉴于稿酬等原因,不使用推荐稿件。(杂志投稿)接受原创和推荐两种稿件,希望您在投稿时注意选择清楚是“原创作品”还是“推荐稿件”,另外需要写明您的姓名、住址及电话,方便我们能联系到您。获采用的原创或推荐稿件,我们会及时联系您支付报酬。“杂志投稿”目前是由四版的编辑轮流看,如果您特别希望专门投给某个版杂志,可以在稿件中注明希望投给哪个杂志。[[其他投稿方式的说明]](通过邮寄方式荐稿与投稿)社址: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路3号浩鸿园静园3h《青年文摘》编辑部邮编:100028电话:(总机)(传真)(e-mail)(红、绿)(红版原创稿件专用)(彩版)(电子版)[[稿酬说明]](推荐稿件)体裁、出处不限,题材不拘,举凡古今中外饱含真情至理的好文章都可推荐,原件、复印、剪辑(没有错讹)均可。请注明原作者、发表日期、出版单位、责任编辑,并注明您(推荐者)的姓名和通讯地址。以方便我们支付作者稿酬、版权费用以及推荐费。推荐费,不论稿件字数多少,每篇一律50元。(红版原创地带稿件)请附上您的详细联系方式,以及身份证号码,以便我们与您联系,并支付稿酬。优稿优酬,原创稿件一经采用,每千字200元,进入读者短信评选前5位的稿件,每千字500元。首发翻译稿件,每千字150元。稿件处理程序详见红版博客“原创地带”中的相关介绍。欢迎您的热情赐稿!(彩版底栏)彩版版底栏需要经典格言、奇妙警句、机智短语,可以通过短信投稿:移动用户请直接发送至2566905,联通用户请编辑“x+投稿内容”发送至9400123905,一经采用,推荐费每则10元。本刊一般不退稿,两个月内未见回复,即可视作未获采用。另外,本刊热诚欢迎读者朋友发送短信投稿、评刊,详见各版杂志内具体说明。

《青年文摘》杂志目前包括红版、绿版、彩版和电子版四刊。《青年文摘》红版和绿版是同一刊号杂志的上、下半月刊,在栏目设置上有所不同,风格相似;彩版是红绿版的姐妹刊;电子版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电子杂志。四个杂志的文字内容都是彼此独立的。都接受读者推荐稿件。最简单的推荐投稿方式是通过我们网站的“在线投稿”进行递交。其中:(网站投稿)只接受原创稿件,旨在读者作品展示和交流,编辑将选取较好的文字放到网站红版社区的“原创地带”栏目。请注意“网站投稿”是没有稿费的,而且鉴于稿酬等原因,不使用推荐稿件。(杂志投稿)接受原创和推荐两种稿件,希望您在投稿时注意选择清楚是“原创作品”还是“推荐稿件”,另外需要写明您的姓名、住址及电话,方便我们能联系到您。获采用的原创或推荐稿件,我们会及时联系您支付报酬。“杂志投稿”目前是由四版的编辑轮流看,如果您特别希望专门投给某个版杂志,可以在稿件中注明希望投给哪个杂志。[[其他投稿方式的说明]](通过邮寄方式荐稿与投稿)社址:北京朝阳区西坝河南路3号浩鸿园静园3H《青年文摘》编辑部邮编:100028电话:(总机)(传真)(E-mail)(红、绿)(红版原创稿件专用)(彩版)(电子版)[[稿酬说明]](推荐稿件)体裁、出处不限,题材不拘,举凡古今中外饱含真情至理的好文章都可推荐,原件、复印、剪辑(没有错讹)均可。请注明原作者、发表日期、出版单位、责任编辑,并注明您(推荐者)的姓名和通讯地址。以方便我们支付作者稿酬、版权费用以及推荐费。推荐费,不论稿件字数多少,每篇一律50元。(红版原创地带稿件)请附上您的详细联系方式,以及身份证号码,以便我们与您联系,并支付稿酬。优稿优酬,原创稿件一经采用,每千字200元,进入读者短信评选前5位的稿件,每千字500元。首发翻译稿件,每千字150元。稿件处理程序详见红版博客“原创地带”中的相关介绍。欢迎您的热情赐稿!(彩版底栏)彩版版底栏需要经典格言、奇妙警句、机智短语,可以通过短信投稿:移动用户请直接发送至2566905,联通用户请编辑“X+投稿内容”发送至9400123905,一经采用,推荐费每则10元。本刊一般不退稿,两个月内未见回复,即可视作未获采用。另外,本刊热诚欢迎读者朋友发送短信投稿、评刊,详见各版杂志内具体说明

一、稿件字迹要清楚若稿件是手写稿,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建议你最好还是发电子稿,效率高、回复快。 二、作者态度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三、投稿对象要明确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四、寄稿方式要对路若是邮寄稿件,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作者底稿要自留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联系方式要清楚不论是手写稿还是电子稿,都要在文尾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青年文摘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一、投稿类别说明(1)、原创1、网站原创投稿只接受用户原创作品,旨在读者的作品展示和交流。(只投给杂志、不愿刊登在网上的原创作品请投至邮箱:)2、经编辑审核后通过的作品将显示的“原创”频道下的各级子栏目中,特别优秀的原创作品除在网站录用外,还有获得杂志选用的机会。3、发布在“青年文摘网”上的原创稿件一律没有稿费,获杂志选用后,将按照既定标准支付稿酬,请注意区别。4、原创投稿谢绝推荐非个人创作在稿件,如果推荐他人创作的稿件请选择“杂志荐稿”。(2)、杂志荐稿1、杂志荐稿只接受非原创的推荐稿件,获采用的稿件将发表在《青年文摘》、《青年文摘彩板》、《青年文摘手机报》上,并根据既定标准向原作者、出版单位支付使用费,向推荐人支付推荐费。2、在荐稿中请务必注明文章的原作者信息、原文出处(网络文章请写明网址)及日期。3、在投稿中务必注明推荐人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电话号码。Email)等,方便我们及时与您取得联系。4、荐稿人可在投稿中注明推荐给哪版杂志(红绿、彩或电子杂志),没有特别投向的稿件,由各版编辑酌情选用。5、稿件推荐费每篇30-50元。 二、《青年文摘》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社主办,创刊于1981年1月,自2000年起改为半月刊,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单期发行145-150万册。 《青年文摘》是一本面向全国、以青少年为核心读者群的文摘类综合刊物,刊物集萃来自报纸、期刊、图书等大众媒体的名篇佳作,旨在为青少年打造一个丰富生动、健康向上的精神空间。刊物分上下半月刊(上半月刊红版,下半月刊绿版)、彩版( 半月刊 )。数字产品有《青年文摘·快点》《青年文摘手机报》《青年文摘·播》青年文摘官方网站以及微博、微 信等。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