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高中信息技术课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08:39:03

高中信息技术课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初中论文初中教学论文论文|中学论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优化课堂结构论文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利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种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 [DOC] 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看来我们得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学科观,给信息技术教育以应有重视,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了思想上的重视,我们还要在提. ? 教师论文 ? 初中教学论文 关于新课高中信息技术课已被列为高中一年级的必修课。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上好信息技术课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及实践信息技术教学论文.http://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主题式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较为丰富,且实践性强。而采取主题式教学模式则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为此,笔者从简述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应用基本要求入手,重点针对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加以分析。

关键词: 主题式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是我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技术作为人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基本的技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重视。对于高中生而言,计算机技术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而众所周知,高中学习压力巨大,在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课程一周只有一节课,而一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并且越是到了期中期末考试的时候,信息技术课程还被其他课程挤压,而教育大纲中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也比较繁杂。因此,如何在有效的时间中,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是摆在每一位教师前面的重要难题。

一、主题式教学的定义及基本要求

(一)定义

主题式教学指的是将教学内容作为载体,将文本内涵作为主体,以系统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教学主题为纽带,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而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主题式教学模式是由设计教学主题及生成性思维引导这两个部分组成,且符合学生的性格发展规律,同时还具有合作性、开放性教学环境。此外,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体验,所以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并将学生的零散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继而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1]

(二)基本要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均处在一定发展阶段,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性格规律等,也和实际生活并不相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积极性。但是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则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些问题。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所选择的主题要具有新颖性。即在选择教学主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规律及性格特征,选择和学生实际生活及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其二,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立体性。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包括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情感价值血目标及理论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等;其三,所实施的教学主题要具有新颖性特点。即教师在实施教学主题的过程中,应巧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至教学氛围中,并逐步指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在课堂结束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更深入的探索。[2]

二、主题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一)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

在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征、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好主题教学目标,并明确主题教学范围。因为主题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及教学范围的确定,对后续课程的开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学生所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就能够激发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主动性,进而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但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将会让学生丧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选择课堂教学主题时,应遵循新颖性及立体性原则,确定主题教学范围以及教学目标。[3]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手段,然后按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最新热点话题,为学生制作信息技术改革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历程的视频等,如计算机最先开始是由“埃尼阿克”发展而言,其占地面积为170m2,质量高达30吨,其后发展成平板电脑以及便携式上网本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并且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巨大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及发展的必要性,继而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有利之处及不良影响等,最终实现本章节教学目标。

(二)学生课程学习任务的`设计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主题式教学时,教师应巧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以及信息技能的掌握及运用。[例如在《office办公软件———word文档》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学习时,应设计如下学习任务:word文档内文字编辑、图片编辑、文字排版、剪贴等。在此基础上,巧设比赛教学情境,以“校园生活”“家庭旅行”“我的梦想”等为主题,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宣传海报设计等,进行个人赛或小组对抗赛。在比赛期间,学生可按照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等,自由地选择图片、艺术字以及文字排版等,以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教师积极观察每位学生的office软件操作情况,指导学生正确使用office软件。采取这种竞赛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展现出学生的性格色彩以及思维特征等,还能够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当学生完成了主题教学任务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主题学习表现以及实践操作情况,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客观地进行评价,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积极情感因素。[5]例如:当结束了《word排版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后,笔者建议教师从学生的技术点、学习态度、作品创意以及整体排版效果等方面入手,充分运用“你所设计的作品十分有创意,很不错,但是如果在图片旁边添加适当的艺术字一定更加完美!”“不错!这海报设计得十分精致,但假设标题换一种排版方式将更好!”等语言,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进行客观地评价,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此外,在评定好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后,教师可在班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设计作品等,让其他学生能够从中吸取更多的学习经验,继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并实现自身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三、结语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应用主题式教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学习的需要。教师在此过程中,确定主题教学的具体范围,实行有效的教学情境,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些手段相互结合,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些效率,让他们在有效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应用型的知识,因此,值得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君.主题式教学———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因你而精彩[J].中小学电教(下),2013,11(09).

[2]林巧,李小红,王兰.对伊犁地区课改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建议[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03).

[3]陈淑彦.主题式教学究竟是仙丹还是毒药———高中信息技术主题式教学的实践反思[J].中学课程资源,2008,04(09).

[4]柯清超,陈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新发展———首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08).

[5]郭小平,张文兰.高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适应性研究———行为改变与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12(07).

高中信息技术结课论文1500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的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技术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通过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粗浅地谈了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影响。

关键词 :信息技术;发展;影响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存在,从广义来看,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新华词典)

目前,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多元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及虚拟化。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活动都将在网络系统中完成,而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却成为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日本的机器人用小提琴演奏《茉莉花》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二、信息技术的影响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教育、科学研究、通信服务、金融商业、医疗保健、工业生产、军事、航天等方面已经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主流是积极的,但是一些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在此,笔者粗浅地谈谈信息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一)正面影响

1.促进社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人们能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减少地域差别和经济发展造成的差异,这样不仅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习,还使文化更具开放性和更加大众化。

2.信息技术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信息技术推出了新型的行业——互联网行业,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使得企业产品的营销与销售及售后服务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企业与供货商、零部件生产商以及分销商之间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各种交互。而传统的行业为了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纷纷在网上提供各种服务。

3.推动科技进步

信息技术促进新技术的变革,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原本用人工需要花费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解决的复杂计算,如今可能用几分钟就能完成;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模拟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便于验证各种科学的假设。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带动了空间开发、新能源开发、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发展。此外,信息技术在基础学科中的应用以及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如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

4.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人不离家照样能办事。如在家上班、网上信息交流。网上信息交流是现今网络技术最为广泛的应用,人们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电影、语音、影像等)。网上学习、网上购物、写博客微博、网上会议、网上娱乐、收发电子邮件等几乎是当下人们每天都会做的事。这些无疑可以扩大人们的交流半径,拓宽人们知识信息的来源和途径。

(二)负面影响

1.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①网恋

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化,网络中的匿名化活动,导致好多的人去网恋,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身份,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扮演另一种身份,这样容易使人产生双重性格。“网恋”会引发人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造成心理的创伤。网恋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网民之中,长时间泡网无疑会缩减自己与亲人、朋友、同事交流的时间,自然也会给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杜绝网恋的危害。

②网游、网瘾

网络中精彩的游戏、影视等让很多人沉迷网络,有了网瘾。由于花费过多时间上网,以至于损害了现实的人际关系和学业、事业,尤其青少年的控制力差,很容易沉迷网络。长时间上网不仅会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会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影响人际交往能力的正常发展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近期,我国公众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给予很高关注。

③网络吸毒

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从2009年开始,又出现了网络吸毒贩毒的毒品违法犯罪形式,涉毒人员把现实中的吸毒过程搬进了虚拟空间。2011年10月30日的《焦点访谈》播报了公安部门首次破获的网络涉毒大案。这是公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侦办的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活动的新类型毒品案件。让人震惊的`是,在这些人群中,35岁以下的超过了65%,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无疑再次敲响了警钟:网络监管任重道远,不容松懈。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在此我呼吁,一方面社会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尤其网络运营商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社会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在此我提议未成年人要正确认识网络,要适度、合理地使用网络获取知识、技能,进行娱乐、休闲等。

2.信息污染

各种信息资源中混杂了大量干扰性、欺性、误导性甚至破坏性的虚假伪劣等各种有害及无用信息,造成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信息污染,使得人们对错难分,真假难辨。所以我建议人们要认真分析、鉴别信息,这样就不容易上当。

3.信息泛滥

由于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性,它也成了制造和传播虚假的重要工具。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监管难,使虚假信息严重滋生蔓延,导致了信息泛滥,人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找不到有用的信息。

4.信息犯罪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信息安全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及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漏洞,进行犯罪活动,主要有信息窃取、信息欺、信息攻击和破坏等,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我们不仅要加强信息安全防范,还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总之,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长远来看,信息技术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观念。当然我们不能光看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清醒认识到其负面影响的客观存在。如今,网络上的不良现象越来越多地滋生、蔓延,并不断挑战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尤其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我们更是要严加提防、马虎不得。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徐福荫,李文郁.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07.

[2]董爱堂,赵冬梅.信息技术基础教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01.

[3]罗南林.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9.

[4]杜茂康.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7.

论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论文摘要: 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想与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虽然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高考科目中却并未涉及这一科,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这就导致学校与任课教师也一直将信息技术课程看作“副科”,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常常被边缘化。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下是我整理的信息技术课改论文,欢迎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怎样的整合原则,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呢?

1.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辅助”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根据教学的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发展。

去繁就简原则。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使用,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指将应用与创新相结合。在活动中,既要有普遍达标式的应用型任务,也要留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应用"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与技能,而"创新"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课的压力,让枯燥的教学转换为轻松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对整个世界还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状态,他们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很大兴趣。

教学课件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小学数学的信息技术课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不断增添和修改,将小学数学教学的最新成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资料,更有助于更新学生对小学数学的了解方向,从而建立更为开阔的视野。信息技术设备便于操作,并且便于保存。

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分析

立足学生实际,制作有效的教学课件。在小学数学PPT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彻底充分的了解,例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性格特征、数学思维养成情况、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等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以帮助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应当研究教学并对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重难点所在等等进行探究和深入了解。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当秉承简单性的原则,避免过度花哨的教学课件喧宾夺主。教师应当重视的是课件的,而不教学课件的展现形式。总之,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目的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以确保教学课件真正达到实效性。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可以实现教学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声音、图像以及信息技术课件的方式来表现媒体的功能,将教学融入到一定的情景当中,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充分激发这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用这种带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发挥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优势。在讲课的过程,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对学生要学的传递十分有效。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将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实例,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出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实现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活动。数学课堂要多有活动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有代入感,从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积极融入、参与,并且认真实践、积极去思考。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仅是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还可以通过观察来提出问题,通过PPT 播放相关材料,对各种信息手段加以搜集。鼓励小学生积极去总结相关,并发现其中的奥妙,在此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得出相关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小学阶段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和现代性,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起,再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那么现代教学课堂也就不能完全沿用老的教学方法了。各学科如此,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别的学科,更是如此,理由有三:(1)它是一门新的学科。我国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并列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2)它的核心目标使然。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中明确提出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3)该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使然。它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性与应用性。所以该学科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搞好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关键,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呢?结合本人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

一、要更新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我想,这也是一名合格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首先应具有的一种心态,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先锋崔其声说过,“学习的敌人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因此,一名好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在于他的课讲得有多好,而在于他的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现成的教育学习模式很少,况且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一切的技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要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二是专业技能,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对所用教材全面理解,高度把握,融会贯通。

三、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令信息技术课教师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我想很多同行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人数多,供学生用的微机少,而课时安排更少。同时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甚至很多同学名字都叫不出来,那么,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无异于上青天,如若再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致使课堂纪律不尽如人意……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有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四、要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信息技术课内要有很多操作性的内容,教师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合理化的学习,既不能专为技术而学习,又不能放弃技术纸上谈兵。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性很强,老师还可以将该学科的学习整合到其他学科当中,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五、要重视这门学科,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

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科教学应“排名不分先后”,信息技术老师应首先更新自身观念,即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副科,甚至还不如美术课、体育课,学校轻视,教师不重视,甚至连自己都这样认为,那信息技术老师的自信在哪儿?又何谈能搞好这门学科呢!为了能保证这门学科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不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坚信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在此也想提醒那些学校领导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了,别再唯升学是举,也重视一下学生素质的培养吧!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就能越上越有滋味,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会越教越起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会越来越高涨,那么,我们国家的信息化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让我们付出行动,为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而努力吧!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信息技术课堂论文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试验)》,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不仅在课程内容上有较大的拓展和深化,而且在课程的性质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参与、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实践表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一、分层教学

在上课前,了解学情。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差异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比较丰富,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一般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第二个层次:学生各方面都比较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第三个层次:学生直接接触信息技术知识很少或学习能力不够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学习有一定困难。

在教学中,先按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全班集体讲解,然后安排学生做练习。一般情况下,第一层次的学生往往很快完成练习并掌握了教学内容。第二层次学生完成起来难度不大,可安排第一层次的学生分组帮忙指导,教师则集中精力辅导第三层次学生。

在教学深度上,确定教学目标要在分析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确定,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层次教学法,能够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两极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采用分组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在分组教学完整实施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做详细的规划和预案处理,避免分组流于形式。可通过问卷调查或平时课上表现,根据学生的电脑知识、学习成绩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3—4人左右,每个小组保证至少一名知识丰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其担任学习小组的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督促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配合分组教学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组长不但负责维持本组纪律,而且要能够部分地解决本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分析、汇总本组在教学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教师。分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条件。

分组活动需要学生很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与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关系。选好小组的组长非常关键,只有小组长有效的管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师先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要明确地告诉组长,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和磨合,各小组长能真正地成为组员的教学小助手,组员间的协作关系更加稳固可靠,使他们结成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交流,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成为学习主人的同时,情感交流也健康发展,个性得以完美展现。上课期间,教师布置“任务”在各组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情境氛围中,对于较难的“任务”会使学生频繁地提问,组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给予指导和组内互帮互助,组员间的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献计献策,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就得以潜移默化的培养和体现,教师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巡回指导、逐一点拨。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操作完毕,根据“任务”或课题的完成情况及各组的写作意识与组员的参与程度、掌握进度等,采取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组进行点评。学生在接受他人评价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同时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反思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对课程的理解和记忆。

三、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巧妙地蕴含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通过让学生去完成一个包含一定具体知识或能力训练的实际任务,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过程,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师在创设任务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教师创设,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创设任务。第二种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设,教师起引导作用。比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任务,或教师设计出开放度较高的任务,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自己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合理与否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能否成功实施的前提。任务驱动法是要营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任务要有针对性,即任务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设计的任务要有阶梯性,要因人而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驱动“任务”设计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课前要认真把握好教材,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将每节课的知识点与技能蕴含其中,任务必须与学习的主题相吻合。

任务完成后,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任务可先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设计的评价量规表,由小组的各个成员先进行交流、讨论、评价,对不完善的地方作相应的修改。教师则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活动,对任务完成好的加以表扬,对任务完成有困难的或有瑕疵的加以引导或点拨。通过有效的评价,不仅能完善和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师来说可以借此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

“任务驱动”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所学习的内容,按照“从大到小、逐步细分”的思路,分层次、分阶段、分课时地把总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学习模块,并使每一个模块对应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2004年秋季以来,全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有20个省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总体推进部署,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已于2010年下学期全面推开。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老师的意见比较分歧,有的老师认为新课改有很多的弊端,还不如不改,而我认为,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步到位,都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它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认识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怎么去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我通过近几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归纳总结了如下几点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态度的端正。

不可否认,新课改以来,课程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才刚刚推行,对于信息技术的考核机制不明确,并因为传统考试机制的影响,人们仍然会把是否拿入高考作为衡量一门课程是否重要的标准。举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果有人问一名老师教的哪个科目,信息技术教师回答后,通常对方都会表现出一种轻视,因为信息技术等同于豆芽课。虽然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物理、化学等科目并列,并且也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一门课程,但实际上,在所有高中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仍然处于最底层。

所以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认真的面对。以前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信息技术课太好上了!”还有老师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备课,备课笔记都是应付学校检查的”。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老师的作用是依次对各种常用的办公软件进行介绍,于是出现了“微软说明书”式的教学。上课的时候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课堂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目标、无定位的混乱散漫状态。认真的对待这门课程不仅是为以后信息技术拿入高考奠定基础,而是要做到对学生负责,做好作为一名教师的本分。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多数在发牢骚、报怨言,说来说去还是地位低、待遇差、领导不重视等话题。我认为,能改变信息技术教师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放下怨言,,通过主动学习、交流、研究、反思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包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个方面。信息技术教师中不少这样的教师,专业技术不错但教学能力不强,这种情况男教师比较多,还有一种就是教学能力不错,但是专业技术方面较差,这种情况女教师比较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是教师注重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

所以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不光是教学方面的还有专业技术方面的,很多人认为一些学校有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却不专用,往往身兼数职,成为“电教保姆”。甚至有的教师说,他们的角色是领导检时的“守门员”、电脑故障时的“维修员”,不能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那样集中精力教学。但是我却认为只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其它职责,能够更好的推进教学,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它科目,他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理论,而是通过理论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视教学设计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兴趣的高达99。8%,从这个数据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是有兴趣的,尽管这种兴趣可能仅仅是对打游戏、看电影。在课改后,我们为什么不反思呢?为什么学生对我们的上课内容不感兴趣呢?是教学方法太枯燥乏味了,还是游戏的乐趣实在是太强了学生才会分心的?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不是老师满堂灌,而是学生想学。

在新课改下,有的老师转变了旧的观念,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大家都想方设法从学生日常生活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如:网络技术应用中《认识IP地址》这节课,有的老师采用了开心词典的答题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很容易激活课堂气氛。有的老师在讲IP地址的构成是这样设计的:

师:“大家家里有固定电话吧?”

生:“有”

师:“下面我把我们学校部分部门的电话号码告诉大家,请大家寻找规律”

师:对了,日常生活中电话号码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该电话的所属地区,后一部分表示该地区一个电话的号码,在因特网中,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即“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

一下子同学们对IP地址的结构有了认识,然后老师再趁机引导,“电话号码能相同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不能!”于是老师说:“我们的IP地址同样不能有重复,同一个网络所有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网络标识,其中每一台计算机又有唯一的主机标识,这两部分构成了IP地址。”经过这样的引导,许多同学茅塞顿开。可见,此类精心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同时,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了。

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例如在讲解“良莠并存的信息世界”时,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富有挑战性,一方面,我们在享受信息世界带来的各种益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来自网络的攻击,教材虽然提到了“网吧困扰”,但如果仅仅作为资料很难引起学生的思考,因此,我们就“高中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阐述理由反对对方观点,加深对网络的认识。实践证明,辩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培养了学生的表达、交流和评价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领会,并与实践相结合,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我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篇1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 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 方法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 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 网络技术 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 渠道 、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 总结 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论文篇3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 措施 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 经验 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 圣诞节 、 教师节 、 春节 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 爱好 、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猜你喜欢: 1.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浅析论文 3.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4.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探讨论文

信息技术课改论文

虽然新课改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高考科目中却并未涉及这一科,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这就导致学校与任课教师也一直将信息技术课程看作“副科”,使得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常常被边缘化。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以下是我整理的信息技术课改论文,欢迎阅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符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种有效教学模式。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顺应怎样的整合原则,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呢?

1.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适度性原则。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把握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辅助”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应当根据教学的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发展。

去繁就简原则。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使用,都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指将应用与创新相结合。在活动中,既要有普遍达标式的应用型任务,也要留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应用"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与技能,而"创新"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是对学生更高的要求。

2.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主要如下: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课的压力,让枯燥的教学转换为轻松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对整个世界还充满好奇和憧憬的状态,他们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会有很大兴趣。

教学课件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小学数学的信息技术课件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来不断增添和修改,将小学数学教学的最新成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资料,更有助于更新学生对小学数学的了解方向,从而建立更为开阔的视野。信息技术设备便于操作,并且便于保存。

3.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策略分析

立足学生实际,制作有效的教学课件。在小学数学PPT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彻底充分的了解,例如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性格特征、数学思维养成情况、数学基础水平、数学理解能力、数学思考能力等等,都需要教师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以帮助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教师应当研究教学并对它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重难点所在等等进行探究和深入了解。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当秉承简单性的原则,避免过度花哨的教学课件喧宾夺主。教师应当重视的是课件的,而不教学课件的展现形式。总之,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目的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以确保教学课件真正达到实效性。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可以实现教学与教学模式的创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声音、图像以及信息技术课件的方式来表现媒体的功能,将教学融入到一定的情景当中,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这也在充分激发这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用这种带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发挥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优势。在讲课的过程,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对学生要学的传递十分有效。

利用信息技术渗透生活化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将利用信息技术,搜索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生活实例,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出来,不断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实现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不断提升。

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活动。数学课堂要多有活动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有代入感,从而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积极融入、参与,并且认真实践、积极去思考。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仅是对相关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还可以通过观察来提出问题,通过PPT 播放相关材料,对各种信息手段加以搜集。鼓励小学生积极去总结相关,并发现其中的奥妙,在此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得出相关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在小学阶段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之下,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起来,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性和现代性,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起,再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那么现代教学课堂也就不能完全沿用老的教学方法了。各学科如此,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别的学科,更是如此,理由有三:(1)它是一门新的学科。我国在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并列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2)它的核心目标使然。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标准》中明确提出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核心目标;(3)该课程本身所具有特点使然。它的两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操作性与应用性。所以该学科就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要搞好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关键,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算是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呢?结合本人多年来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

一、要更新教育思想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仆人”。我想,这也是一名合格的高中信息技术老师首先应具有的一种心态,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先锋崔其声说过,“学习的敌人是依赖,教师的悲哀是包办”,因此,一名好的信息技术教师不在于他的课讲得有多好,而在于他的学生能否积极主动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现成的教育学习模式很少,况且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只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一切的技术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二、要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而威信的树立又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这种素质包含两方面:一是道德修养,教师对学生多一分关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二是专业技能,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对所用教材全面理解,高度把握,融会贯通。

三、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自信

令信息技术课教师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在机房上课时的纪律问题。我想很多同行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人数多,供学生用的微机少,而课时安排更少。同时由于与学生接触时间少,甚至很多同学名字都叫不出来,那么,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无异于上青天,如若再遇上一些不听话的学生,致使课堂纪律不尽如人意……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有一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所有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四、要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落实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信息技术课内要有很多操作性的内容,教师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学生合理化的学习,既不能专为技术而学习,又不能放弃技术纸上谈兵。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性很强,老师还可以将该学科的学习整合到其他学科当中,这样做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五、要重视这门学科,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

教育就是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科教学应“排名不分先后”,信息技术老师应首先更新自身观念,即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很多教师,甚至是学校领导都认为信息技术学科是副科,甚至还不如美术课、体育课,学校轻视,教师不重视,甚至连自己都这样认为,那信息技术老师的自信在哪儿?又何谈能搞好这门学科呢!为了能保证这门学科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不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坚信信息技术课也是主科,在此也想提醒那些学校领导们要更新教育观念了,别再唯升学是举,也重视一下学生素质的培养吧!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关键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就能越上越有滋味,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就会越教越起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会越来越高涨,那么,我们国家的信息化能力必然会越来越强。让我们付出行动,为做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而努力吧!

信息技术论文课题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门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信息工程已经涵盖了社会的诸多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专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分析2、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究3、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分析4、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中的弊端及改善对策5、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与保障策略研究6、浅析电子信息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7、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讨8、试论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9、关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的研究10、浅析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实践1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方法探讨12、电子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探究13、刍议电子信息工程发展14、电子信息工程中计算机技术运用与分析15、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只,我我比诶亽我 好 日哈恩不诶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是当前数学 教育 领域的一个 热点 问题。我精心推荐的一些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1、区域内开展网络教研的研究与实践 2、浅谈信息学奥赛辅导策略 3、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4、新课程算法教学给我的启迪 5、算法与程序设计 教学 方法 探讨 6、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7、“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困难的讨论 8、妥善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9、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有效利用网络的实践研究 10、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的预约管理模式 11、中学生信息技术课应注重信息素养的培养 12、 浅谈信息技术教师的班主任工作方法 13、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之我见 14、算法与程序设计之我见 15、感悟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16、高中新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究 17、如何在新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1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WORD小报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19、浅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点评 20、让LOGO语言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21、机器人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究 22、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新探 23、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改变 24、以情促兴 以兴促行 以行促果——谈信息技术课堂的情感教学 25、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运,有效实施任务教学 26、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探究学习模式Big6的应用 27、“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8、异构校园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 29、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30、初探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31、优化导入技巧 让课堂“活”起来 32、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点尝试 3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开放设计 34、浅谈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35、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做博客 36、重视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数学新课程的实施 37、充分发挥课件室职能为教育教学服务 38、简约而不简单 39、新课程理念下的网络教学初探 40、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研究 41、《基于BLOG环境下的教师成长之路》 42、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性研究与实践 43、如何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45、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整合初探 46、让多媒体走进 作文 课堂 47、试论运用信息技术与改善学习方式 48、培养学习举趣,提高信息素养 49、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50、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的思考 51、小议新课标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52、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数学课堂 53、自主与合作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54、谈谈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55、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育价值的点滴思考 56、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57、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58、优化教学,体验成功 59、浅谈CAI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60、多媒体与数学整合 教师信息技术论文 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 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一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的公民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这项能力的培养尤显重要。二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保持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的问题,而是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综合化问题,因而密切知识同生活 经验 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势在必行。四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就要将政治学科的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势在必行 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鲜明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理论性过强会导致学生听不懂。新入学的学生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多,要把书本的理论变成通俗易懂且他们能接受的观点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新颖的教学设计来让学生明白课本的观点、原理、道德行为规范,从而使本学科内容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折射出它的魅力,例如在讲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时,我首先在网上找了一个“范跑跑”的事例,并把它通过多媒体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范跑跑”违背了道德,但法律却拿他没办法,从而使学生能从心里真正地理解道德与法律的区别,比起教师的生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信息技术对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课,仅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不能把知识真正地植入学生的脑子里,要想让学生爱上思想政治课,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产生共鸣,从而 反思 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而现代信息技术恰恰能做到这一点。例如在讲《走进法律》“我们身边的规则”时,就可以用信息技术找到一些因违反交通规则而造成人身伤亡的图片和视频来导入本课,既可以让学生知道不守规则的惨痛代价,又能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做到遵守社会规则,既淡化难点又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生在听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另外,再讲一些国家的 政策法规 时,单纯靠教师讲枯燥乏味,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前上网搜集,多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让学生来举例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现阶段孩子对法律不是很了解,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的资源共享优势,寻找违法犯罪的事例和处罚,最大限度地利用网上资源、信息,从根本上改变单纯使用有限的教材的现象。同时教师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为课堂提供最新的素材,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 三、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具体表现 (一)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能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让他们接受新知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当今的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很多,作为教师,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网络资源,来搜集相关的信息和资料,首先自己弄懂,然后再教懂学生。所以,我们的教学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从网络中获得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为我们的备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上课环节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枯燥乏味,以前所施行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本不爱听。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就必须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这个从网络中就可以获得。国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远程教育有很多适合我们课文内容的课件,用课件上课的成绩是显著的,效果很好。同时可以让学生在网络上自由畅游,获取更多的知识,扩大知识视野。例如法律部分,可以给学生播放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材料和视频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提醒自己别犯相同的错误,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学生记忆深刻,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好的方法。还可以给学生一些网址,让他们自己学习一些 法律知识 ,以后走向社会不至于是个法盲。由此可见,通过网络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很多知识,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总之,方法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 四、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影响 (一)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人只有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效率才是最高的。由于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强,如果仅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枯燥乏味的,也会使课堂变得很紧张。利用信息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法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可也是最重要的话题,我在宽松的环境中讲这个话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我用PowerPoint的编辑功能,将学生已经找到的信息列出来,并允许学生随时修改,补充,使学生能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情况:已经有人得出结论了,就不需要重复劳动了,觉得这个结论不完整的,可以补充,觉得结论表述不准确的,可以修改措词等等,基本上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整个班级的情况决定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后,大部分同学都会获得成就感,并且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成果的建设中来。接着由学生浏览教师事先做好的课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由于采用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浏览了课件中的所有链结。 网络技术 的发展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图片,甚至活动的影视资料,互联网使学生可以查找到更为丰富的内容,将自身和经验和学习的内容互相印证,构建自己新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自身的提高。最后是对学生进行导行和延伸。我在课件中创立了一个留言板,让大家在查找了大量网络信息并进行了筛选、整理后将自己的心得、感受、收获等写下来并提交到留言板,与大家共享。当时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了“集中――分散――集中”的模式,即组织教学、教师引入、学生浏览、网上交流、最后由教师小结这样的模式。较好的体现当时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观念,学生既可相对独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也可随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堂效益。在课后的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印象深刻,并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时期的教育是交给学生 学习方法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再把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正好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在上网找资料的同时就是在搜集、筛选,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在与别人交流过程中,去异求同,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时代呼唤创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创新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展示的丰富性、多媒体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多媒体高速传输的便捷性和多媒体人机的交互性等优势,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创新。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欧阳超2002年08月第1版 2.《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刘天才2006年1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教学论》邬家炜2008年01月第1版看了"教师信息技术论文题目"的人还看: 1. 2017年信息技术论文题目 2. 2017小学教育技术论文题目 3.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论文 4. 大专计算机毕业论文题目 5. 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的分析 技术论文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