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小学学科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7 20:12:19

小学学科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的论文5000字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教育的论文5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自新课改之后,为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作为培养未来小学英语教师的地方本科院校,其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必须进行改革。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为研究对象,找出影响学生英语口语提高的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师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以满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适应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

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1]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小学英语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承担小学英语课程的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令人担忧。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对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为了满足师范教育的需求,现行的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因此,探讨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对提高未来小学英语教师英语口语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如何适应基础教育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找出符合目前英语口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并且具有鲜明特色的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一、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的现状

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小学已经开设英语课程很多年。然而,各地区小学英语教学还处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不足,一是教师紧缺,二是师资英语水平低,特别是英语口语较差,三是师资配备结构不合理,这些都是小学英语教育中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在这样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师范生们的英语口语便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高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的学习才能接触到英语知识,虽然《大学英语》课程里设置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要求的标准,但是在不少高校中,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分为精读(或读写译)和听力(或听说)两大类。精读课占课程总学时的3/4,而所谓的听力课由于受师资、班级规模等制约,大都只是进行集中听力训练。此外,大学英语课程考试中普遍没有口语测试,这也使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忽略口语学习。[2]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是培养具备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并创造性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学生属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因此该专业的学生想要单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是比较难的。而英语口语的掌握和运用是学生们成为未来合格小学英语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因此,《英语口语》课程对该专业师范生们来说非常重要。英语口语是一门口头表达型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学生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方向必修课,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英语口语训练,使学生具有较流利正确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保证他们使用英语语言时的正确性和准确性。笔者所在二级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的《英语口语》课程有6个学分,共96学时,分3个学期授课,每个学期32课时,每周2个课时(一学期按16周授课)。选用的教材是《英语口语教程》(1、2册),由姚保慧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授课使用的教室是配备多媒体设备和蓝鸽教学系统的教师语言实训室。

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上了三个学期《英语口语》课程,通过一系列口语技能训练,师范们的英语口语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但是笔者在不间断地授课之中还发现当前英语口语课程存在着一些不足。

1.课程中三维目标落实不够到位。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但是在《英语口语》课程的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过于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与采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注度不够;较为偏重学生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而学生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则相对薄弱。比如学生英语语感好,发音正确,会话流利,能针对某一主题侃侃而谈,却不一定能发挥好自己的口语优势去上好一堂优质英语课。

2.缺乏语言交际环境。克拉申在输入假设中提出英语口语的流利程度是随时间的累积自然而然地达到的,不能直接通过教学就学会。[3]而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则依赖于在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学习者通过接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转化为语言输出来实现。事实上,学生每周只有2个课时固定的英语口语学习时间,课堂成为他们学习和训练口语的主要阵地,很难实现大量英语语言输入和输出这样的目标。而且在课堂的学习中,很多时候是按照各样的专题活动来模拟真实的语言场景,学生想要获得身临其境感觉比较困难,加上掌握的语言知识没有得到经常性的使用,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甚至会出现不知道该如何开口用英语交流的情况。

3.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意识不足。新课改之后,各个学科的教学都强调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在英语口语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讲授式教学仍旧成为主导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不足。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语音语调不够标准,许多学生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没有自信,害怕出错,羞于在课堂之中开口练习,处于一种学习上的被动态,没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评价方式过于简单。当前英语口语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过于单一。考核采用期末口试的方式,选用教师语言实训室的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成绩评定由期末口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相结合决定,其中期末口试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成绩占总分的.30%,以百分制计算。评价的内容、方法、主体等还是有些单一,还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评价学生。[4]终结性评价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总体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形成性评价未能体现出其特点和优势,不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收获,反而考试过程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进而干扰到对学生最终学习效果的评价,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英语口语课程改革的对策

1.建构和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改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了全人发展的新时代要求。[5]在英语口语课程中,首先应该提出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更明确更详细的要求,把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性的特点融入到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把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正确课堂用语、与学生交流用语等教学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内容学习里。让学生增强自身英语口语水平的同时锻炼自己作为师范生教书育人的能力。再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态为主动态,创新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英语口语的学习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过程,因此英语口语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为每个学生英语基础不同,掌握知识能力有高低,但是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采用不一样的学习方法,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课程的学习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习俗和礼仪,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能让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

2.创设语言交际环境。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学习语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是师范生们接触英语最密集的场所,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一重要场所。通过语音视频的播放,帮助他们纠正发音和语调;学习英语歌曲和绕口令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内心学习外语的紧张感,培养出英语语感;英语电台和新闻可以帮助他们“磨耳朵”———掌握英语发音节奏和语速;而英文原版电视剧和电影则可以让他们模仿英语国家人士地道的说话方式,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单纯地依靠课堂的时间创设语言交际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利用课外的时间开设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和各项英语专题活动等各种方式来拓宽学生练习英语口语的渠道。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国留学生参与到上述活动之中,让学生有机会真正使用到英语,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创新英语口语教学方式。高校自扩招以来,学生人数不断地增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也日趋增多,每个班级的人数都在40人左右。对于英语口语课程而言,大班化的教学非常不利于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没有办法兼顾到众多的学生,每个学生得到课堂练习口语的机会就更少了,极易出现教师由课堂中的引导者变主导者,学生由主动学习者变被动学习者的情况。教师容易顾此失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挫伤,因此口语教学必须创新教学方式,符合高校教学的特点。因为高校教学的主要特点应该是:由教师直接控制转变为师生共同控制信息的传递;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结合。[6]针对班级人数众多,而口语教学又需要小班化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应该采用分任务式的小组化教学。口语学习中最需要伙伴合作,因此学生可以先自由找到一位练习的伙伴,再跟另一组同学组成4人小组,教师给每组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分为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由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基本任务完成情况,提高任务可以由组员在完成基础任务之后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是否完成,最后教师对每组的学习成果做点评。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中适当的“留白”———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机会。

4.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当前英语口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太过单一,往往侧重于把他们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和期末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的学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侧重于观察和衡量学生的表现;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激励教师转变观念,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7]因此要建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确定出评价的标准,由检验学生真实学习成果的具体量化指标组成。学生可以对照标准先做自我评价,然后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最后教师也给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本人,让其充分了解到这一阶段自己的口语水平,发扬学习中的闪光点,弥补不足之处。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又能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找出努力的方向和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口语水平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迫切的需要,而小学教育专业英语口语课程改革是培养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阶段的新型小学英语教师,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决定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先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然后就应该如何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引言

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1]。从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水平较低,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转变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识不强,对班级管理的认识不足。不少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不够清晰,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而对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生活关心等方面关注较少;其次,班主任没有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导致班级管理程序混乱,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方向[2];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农村小学班主任在管理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农村小学班主任更加偏向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关心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差距逐渐拉大,难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模式的建立

1、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

要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以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强调班主任的公平公正是因为,不少小学班主任进行对优生和“差生”实行不同的管理标准,引起所谓“差生”的严重不满,对班级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要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处事公正、合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

2、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也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处于班级权威的地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会拉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班主任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对加强小学班级管理并不利[3]。因此,新课改要求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班主任。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从而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分为,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留在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学习累不累?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重视“差生”的转化

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农村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重视。在部分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就是优生,而学习成绩不佳、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差生”。对于优生和差生,小学班主任明显给予了不同的管理待遇。对于优生,班主任的管理更加放松,对优生的重视程度也更高[4];而对于“差生”,班主任明显更加严厉,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经常会忽视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的交流也以批评和指责为主。这种教学和管理形式明显是不正确的,要求小学班主任应该要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问题,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将“差生”进行转化,转差为优。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主动加强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的所思所想,多关心、照顾和鼓励这些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安,并协助其他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缓步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教师在放学后可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需要利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5]。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中,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身教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班主任关心学生在学校内的表现,还需要教师能够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够充分运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与家庭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然后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换学生在家和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讨论出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差,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差生”的转化,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芝芳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7-18

[2]王秋月农村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以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地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96-97+110

[3]孙明云以生为本,灵动管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J]中国培训,2016,02:270

[4]朱建华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学周刊,2016,27:111-112

[5]王玉华浅谈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欣赏学生[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41.

小学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1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2把学法指导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3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抓好活动课,促进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梁树文.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11):315.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育人研究论文

必须要有正题、摘要、关键词、正文主体、参考文献。例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就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实践操作型。配合教材有关内容,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活动。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旗杆、大树的高度;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后,可组织学生到操场去实际测量并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低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几何图形之后,安排“拼出美丽的图画”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折折、剪剪、拼拼、画画”拼出了多种图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2、知识拓宽型。结合教材中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它们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以后,在数学活动课上组织学生探讨多边形内角和的变化规律。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型。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活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低年级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排队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男、女生两排中哪一排长,哪排的人数就多,生动地渗透了“统计”的概念;通过投掷硬币50次,记录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并算出占总投掷次数的几分之几,渗透“概率”思想。这种渗透既不出现什么深奥的概念,但却又灵活运用了生动的形式,使在课堂教学中不易做到的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使数学思想得以体现。4、社会调查型。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百分数后,可设计一次“帮农民伯伯算算帐”的农户种植粮食和家庭经济收入的社会调查活动;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儿童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二、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1、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抓住这一特征,充分让他们动手拼、摆、折、分、数、画等一系列活动,亲自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可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2、实践活动有利于进行猜想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新大纲》将观察、操作、猜测纳入教学要求之中,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法,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猜想、假设、推测之中,教师必须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3、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我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的情况,采取分组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结果,一个小组倒了三次还没灌满,另一小组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两个容器让学生再进行倒水实验,此次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此时,孩子们的疑问更大了,思维活动进入高潮。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既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实践活动是 儿童 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更重要的方面来要求。课标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 教育 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即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周围的生活实际和解决生产劳动中的简单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兴趣

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和兴趣,是人生求知欲旺盛的黄金时间。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根据教学目的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激发他们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 下册“圆锥体积”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在新课前五分钟复习了已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基础上提问学生:“圆锥体是我们新认识的一种‘不规则物体’,那它的体积又将如何计算呢?”这时全班一片寂静,大家冥思苦想却不知如何回答。看到此时的课堂气氛如此沉寂,我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记得五年级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时候,都是化难为易,变生为熟,把它们转化成已经学过简单的平面图形面积进行计算,那圆锥体是不是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物体体积进行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稍微一点拨,一些学习灵活的同学顿时在困惑中找到了灵感,纷纷举起小手,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于是我叫了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他流利响亮地回答道:“我认为圆锥体比较接近圆柱体,它的体积计算 方法 应该和圆柱体体积计算有联系”。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也都赞同这个观点,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圆锥体体积和圆柱体体积有关系,那大家想不想利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学具通过动手实践把两者的关系探究出来呢”?这时,全班学生学习热情无比高涨,异口同声地说:“想!”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马上动手实践探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充分的激发出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实践活动

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培养学生初步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大致这样分类:

首先、理解型实践活动。理解型实践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融进生活实际情境的实践。学生在体验、分析、判断、处理生活实例中,不断学会和积累许多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活动:课前组织学生赛跑,路程是200米5圈,每人跑多少米?学生很快算出:200×5=1000米,接着告诉学生1000米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1000米=1千米。这样“1千米”的路程在学生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其次、发现型实践活动。发现型实践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中“再发现”“再创造”历程的实践活动。另外、应用型实践活动。应用型实际活动即联系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进行实践的活动。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在实际中引入知识把生活问题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问题生活化,以实现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

三、重视课外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在课堂上创造实践的条件外,课外还应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数学知识学以致用,以达到把数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尺”内容时,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通过比例尺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的基础上,笔者布置了这样的课后实践操作题:“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观察校园 文化 长廊上的中国地图,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并用直尺在地图上量出广州――香港的直线距离,再利用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计算出广州――香港实际直线距离”。每节数学课笔者都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操作实践的作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四、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要把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这就需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现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 和背景出发,使学生看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就是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极大兴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选择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能提供充分展开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小学生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文

当前新时期,加强中学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生命教育是现代德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在生命教育中存在着社会不重视、内容不具体、过程形式化、途径单一化等诸多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生命教育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谈谈中学生的生命教育》

摘要: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偏重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物欲的诱惑,使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生命意义的理解变得迷糊,对生命变得冷漠,从而出现种种虐待生命,残害生命的现象。我们的教育必须回到根本,重视生命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1 生命教育内涵

人的生命具有两重性,一是生物性,二是精神性。生物性是指人和自然界其他广大生物一样的肉体生命(物质存在)的生理属性。精神性则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和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生物性是人生命的基础,精神性是人生命的灵魂。生命的教育应该是人生命的生物性内涵和精神性内涵的统一。

从广义上讲,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要教会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学生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不仅要告诉学生关注自身生命,更要促使学生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不仅让学生知道尊重人类的生命,还要让学生明白人与其它物种和谐共存的道理;不仅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2 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人的根本教育

生命是人类繁衍的基础,生命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人的存在,以人为追求,一切终归于生命的主题,一切都阐释着生命的意义。教育作为人类必须的也是让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完美更有意义的一种活动,首先必须让学生认识生命特征和意义,学会珍爱生命,而教育的最高追求则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人的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和诱惑,容易使青少年学生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造成生理上的、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他们内心的不调和不畅顺又容易引发极端的心理问题,造成行为失控的现象。因此我们只有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民的素质。生命意识是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完善生命,这对提高国民的生命意识和生命质量,对提高民族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具有重大意义。

生命教育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前提

生命的健美,生命与生命的和谐,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的理想境界。哪个家庭愿意看到家人生命的离间相残或惨痛陨落?谁又希望看到生命你死我活的争斗,谁又愿意目睹生命被惨无人道的摧残?生命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提升生命的质量,从而能促进家庭的融和,促进社会的和谐。

3 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要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们帮助学生认识每一个生命在自然中诞生的偶然与伟大,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命的依存关系,认识生命的无常,认识生命在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存在和永恒消失,让学生具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恻隐之心,懂得体己怜人,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别人的生命,能积极发掘自身生命的力量,自觉追求生命更重大的意义。

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是一个过程,人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每个生命都有重量,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生命价值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拓展生命的宽度,充实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质量。要让学生懂得生命要传承人文精神,要弘扬善,要释放爱,要承担责任,要追求真,要创造美。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生命的意义也不仅局限于自身。人的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完善自己,更在于为别人,为社会,为人类,为地球及自然的其他生命创造价值;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快乐与幸福的同时也让别的生命获得快乐与幸福才是生命更大的意义。

死亡教育

有生就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教育中我们谈“死”,是因为要更好地“生”;我们谈“生”,是要超越“死”。因为死,生变得短暂有限,生变得难能可贵,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要让生命更有意义。死如果是必然,我们就要坦然;死如果是偶然,我们要防范于未然,死如果比生更有意义,我们就超然。不要让生命轻易走向死亡,既然生我们就要珍惜生,必然死我们就不怕死。

4 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径

开展生命的专题教育

充分利用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环境教育、法制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生命教育活动,可以直接凸显生命教育,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

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的信息和意义显隐于各学科课程中,如生物让人认识生命来源和特征,化学让人认识生命的构成与保健,物理让人认识生命的渺小与短暂等;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可以让我们认识生命的责任,生命的精神,明白生命的价值。我们要善于发掘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生命意义的教育,提高他们生存的技能和生命的质量。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阵地。如通过野营和农村耕作劳动,让学生接受生存技能的训练;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通过参观动植物园,让学生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树立自然生态保护意识。通过种种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具体深切的生命体验,能帮助学生磨练生命,感悟生命,充实生命,丰富生命。

日常生活和管理重视生命教育

生命的危机无时不存在,生命的意外实在太多。如生活中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疾病问题,甚至人际交往、矛盾纠纷问题,随时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生命教育应该贯穿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学校要时刻教育学生提高生命安全意识,平时管理宣传教育要到位,危险问题要想到,预防措施要做足,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生命、优化生命的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当代青年研究,.

[2]王学风.国外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及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生命教育论文2500字

《浅析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摘要: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生命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华文化精神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旨在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进步的生命观,以达到人与自身、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强生命教育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根本要求。中华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对此古代先哲们给予很高的评价,如“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地之性人为贵”“三才者,天地人”等。人之所以高贵是因为人不仅有自然生命,还有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

一、自然生命教育

生命的诞生承载了亲人的呵护与期盼,生命的离去带走了亲人的眷恋与思念。可见,生命本身就是爱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对大学生来说,了解生命历程已不成问题,关键是要用心去感悟,特别是感悟“仁”在生命中的内涵;更要以身去体验,体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要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每个个体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以形成自爱、自信、自强的生命观;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要培育平等、互助、宽容的精神,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每个生命都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父母的、民族的、国家的,是前人生命的延续、后人生命的起点、当前群体生命的个体。只有把个体的生命融入民族的命运、国家的事业中,才能使个体的价值生命得以彰显。因此,自然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文化精神的弘扬。

高校还要实施体验教育。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自身的、外界的等。因此,要让大学生掌握生存的技巧。大学生面对险境与困难时,要用智慧和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身的状态,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高校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艰辛和苦难,幸福的生活来自家人的付出、国家的关爱、前辈的流血牺牲。这样,学生才能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而珍惜、关爱、奉献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

开展生命教育,还要抓住体现生命真正价值的典型。汶川大地震中,渴望生命的坚强不屈、挽救生命的勇敢正义、转让生命机会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的爱心付出、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奏响了中华文化的绚丽乐章,让全球中华儿女集体接受了中华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洗礼。

二、精神生命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情感是精神活动的内驱力,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并折射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人生来就有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当前,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的民族,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亲情是人间最无私、最真挚的爱。亲情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代的亲情教育不仅要有观念上的更新,还要与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更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代、社会、家庭相结合,让大学生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激发亲情、回报亲情。一个内心充满亲情的人,必然会把爱带给社会;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更加和谐昌盛。

友情教育应从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等入手,要让大学生明白真正的友情是情趣高雅的,充满真诚、宽容、自信与积极。友情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阳光、健康的心态,树立共同进步、良性竞争的意识,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性,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高校要加强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真诚、爱心与关怀,丰富中华文化的当代内涵。

爱情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并了解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较高的人文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情除了浪漫,更有责任。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的基础情感,是个体精神大厦的根基。仁爱、奉献、担当责任是中华文化宣扬的主题,是文化精神渗入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东西。

乡情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基础,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形式。乡情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使他们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念。学校所在地就是大学生的第二故乡,大多是文化、政治中心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大学生进行乡情教育会有更多的资源。

进行民情教育,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情的资源、开放接触民情的机会。大学生们只有了解民情,才能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才能够培养心系人民、胸怀祖国、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要游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因为历史是“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并能做到正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把现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作纵向比较,放在世界大环境中作横向分析。这样可以启发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入思考,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高校要借助重大节日及时事,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价值生命教育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把传统道德中的宝贵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道德教育以时代内涵。同时要坚持培养与弘扬并重的原则,紧跟时代步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另外,我们还要认真完成“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常言道,有情感而无理智是疯狂,有理智而无情感是冷漠。因此,理智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情感。当今时代,人们处在节奏日益加快、情感极易失控的时代,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就要学会管理自己,不让负面情感和消极情绪滋生、蔓延。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还要不断历练自己的道德意志,使自己成为具有理智情感的人。

大学生除了学会不断地用道德完善人格、用理智制约情感、用情感来丰富智慧,还要培养审美的眼光。因此,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等,使大学生提高美学素养。美就根植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内、绽放于人们的心灵之上,因此,要让他们亲近大自然,接近人民大众,了解社会民情,认识中华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高校还要提供大量的文化典籍,营造书香校园,净化学生的灵魂,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渐渐地,大学生就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成为理解美、代表美、弘扬美的化身。高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去发现、感受、品味并创造美,因此,创新才是审美的最终指向。想象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而良好的想象力是在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道德修养以及与自然、艺术、科学广泛接触基础之上形成的。大学生只有具备敏捷的创新思维与极强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为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美是中华文化的主题与不懈追求,创新是中华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人之所以不断超越自己,是因为人具有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文明的演进是人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历史。因此,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总之,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具体而言,自然生命教育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文化主旋律,精神生命教育弘扬了“和”的文化要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价值生命教育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之魂。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2]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5).

[3]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整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论如何加强社会生命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作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爱生命的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生命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亲身经历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同时一些负面消极的文化也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自我。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应整合与优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各种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完善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以及整合各种社会教育资源的过程中理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的监管力度,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扬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加大对生命教育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及社会环境。

一、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预力度

在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总体计划,也没有形成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的系统课程。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想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足够重视,并得到顺利开展与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落实就必不可少。

首先,我国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将大学生生命教育纳入国家大学生教育的正规教育课程中,规定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课时,明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且政府部门要在教育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及各种生命教育专业协会等教育机构,使其致力于生命教育研究和各种专业与普及性的书刊、杂志、视听教材的出版,为学校及家庭生命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

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媒体的监管力度,保证媒体导向的积极健康性,加强对娱乐节目的审查力度。现在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自身的收视率,经常播放一些哗众取宠,暴力凶杀,低级趣味的影视节目或娱乐节目,将娱乐节目愉悦人身心。放松心情的初衷破坏殆尽,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对节目的审查力度,确保节目质量,节目应集娱乐性与教育性于一体,保证节目导向的积极向上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休闲娱乐,舒缓压力的同时,可以紧追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精神。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网络的巡查力度,确保主流价值观在网络中的主导地位。网络作为时下最先进的科技产品.已深入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网络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用它查找学习资料、增长知识见闻、快速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及国内外最新动态。但是,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不法分子及国内外反动势力.也看到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这些优点,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上传低俗视频、发布虚假信息、大力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反动言论。这些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同时部分大学生沉迷与网络聊天或网络游戏,忽视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变得孤僻冷漠。由于过分沉迷于网络,他们荒废了学业,摧残了精神,甚至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对大学生生命教育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环境的清查力度,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媒体及网络的引导力度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媒体及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生命教育提高了很好的宣传教育平台。‘电视网络等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知识见闻,使大学生可以迅速全面的了解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动态。电视、网络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同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在新闻广播及电视节目的播出上应以正面积极的报道为主,减少对凶杀、色情、暴力等的报道播出,注重对大学生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加强安全教育,使大学生在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过程中,增强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及错误价值观的能力,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学会珍惜生命、保护生命,看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同时,应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络环境。网络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网上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网络的隐匿性使大学生不必担心暴露自己身份,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畅所欲言,抒发自己的情感,交流自己的观点。我们应抓住网络这一特点.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通过与他们讨论生与死的生命课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对待死亡,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三、加强社会生命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力营造社会生命教育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首先。国家应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机构,大力开展与国外生命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大型的生命教育研讨会,在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完善我国的生命教育。其次,以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开展社区中的生命教育就是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施教育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指导和推进家庭实施生命与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人才观。普及道德修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指导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家长实施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区在生命与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引导社区参与生命与健康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生命困惑或危机,为大学生生命成长与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星.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科学研究与科学实践论文

格式如下 1.题目 2.内容摘要 3.关键词 4.作者名字,地址,邮政编码 5.正文 6.参考文献 7.其他 青少年科技活动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好奇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科技活动是贯彻实施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科技小论文是科技活动的总结,是在科技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类比想象、抽象概括,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规律、新理论、新假设等结论。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了解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科技素质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我在1997年开始从事科技活动辅导以来,就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我指导学生完成的10多篇科技小论文中,获全国二等奖1篇,广西一等奖1篇,三等奖1篇,地、市级奖励6篇。现将本人的肤浅认识和体会简单介绍如下,以向同行请教。 一、提高认识,激发兴趣,消除科技小论文的神秘感 首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备课时,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科技知识,并及时将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改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重视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科技史教育。比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介绍α-Fe2O3和γ-Fe2O3在录音材料上的重要用途,学生往往热情高涨,感到科学技术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 其次,通过讲座、板报、科技知识竞赛、科技读书笔记比赛、科技手抄报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巨大影响。例如,在1997年第一届全国中师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获全国二等奖1人,全国三等将2人,广西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12人,我本人获全国中师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优秀辅导员称号;在2000年7月广西首届中师科技艺术节的各项比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均获得优异成绩;在2000年12月第二届全国中师化学科普知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获全国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8人,广西一等奖13人,二等奖38人,我本人获全国优秀辅导员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向学生介绍一些他们熟悉的短小精悍的优秀科技小论文,揭开科技小论文的神秘面纱。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介绍获全国一等奖的科技小论文《水浮莲净化污水的观察与调查》、《银杏快速培育的实验》、《音乐对某些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等,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变废为宝利用柑子皮水解后进行银镜反应的科技小论文《柑子皮的妙用》以及《蓟草可解烟毒》、《禾苗枯萎之迷》等科技小论文。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同时也为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二、联系实际,选好科技小论文的写作题材 第一、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我们是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所以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这样才能选出学生感兴趣的、能独立完成的好题材。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小学教师。因此,我指导学生选题的要求和原则是:面向小学,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选择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比如,我指导的获奖科技小论文《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龙眼罩网防果蝠实验》、《油茶树抵御砖厂污染的调查》等题材都是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产生活中选择的,其实践结果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的结果可使农民种植马蹄每亩增收500多元,在学生家乡已得到广泛推广,并于2000年8月26日被广西科技报在第一版宣传推广。立足农村选择的题材所需实验条件简单易行,适合学生今后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科技活动。 第二、选择的题材要具有新颖性。选择新颖的好题材意味着科技小论文的写作成功了一半。我首先是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积累科技知识,引导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生活,大胆质疑,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筛选提炼论文题材,确定实践方案。其次,还结合具体例子说明科技小论文选题的方向和规律。例如,《肉桂驳枝繁殖试验》的“驳枝繁殖”、《人工上篱种植绞股蓝试验》的“人工上篱种植”、《生姜倒种优质高产》的“倒种”、《西瓜嫁接栽培试验》的“嫁接栽培”、《竹荪的室内栽培试验》的“室内栽培”、《磁化水对几种花卉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的“磁化水”等等,代表了科技小论文选题的一般方向和规律,都是优秀的选题。 第三、了解不宜选择的题材。除了青少年科技活动规定不宜选择的如药物、药理、药效等题材外,我认为需要时间较长的、不具备实验条件的、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题材也不宜选择。 第四、选题宜早不宜迟。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查阅图书资料以及论文的写作修改。我指导学生写作的获奖科技小论文的题材一般都是学生提前1年甚至2年就选好了的。 三、明确要求,规范格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严格地说,科技小论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科技实践活动的结晶。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据了解,许多科技小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落选的原因,是内容和格式不符合要求,或者是数据材料不足,尽管学生和辅导员都作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因此,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之前,必须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科技小论文的选题要求、实验数据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写作的格式等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科学实践活动,作好原始记录,为科技小论文的写作做好准备。此外,还要使学生明确一篇好的科技小论文,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图表和照片等直观说明材料,才能更好的体现真实性,增强说服力。 四、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析归纳,提高科技小论文的质量 如何依据诸多个别的实验考察的现象和数据记录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结论?这是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至关重要的一步。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科技小论文的主题对实验考察的现象和数据学会分辨取舍,去伪存真,归纳出一般结论。其次,指导学生查阅图书资料和运用学到的科技知识进行演绎推理,从一般结论得出特殊的新观点、新发现、新方法、新设想等。最后,指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将上述的特殊结论进行推广,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新结论、新规律,运用想象思维对原始的朦胧的观点、设想进行加工、改造,突破时空限制,得出创造性的结论。这样,既提高了科技小论文的质量,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五、刻苦钻研,认真总结,不断提高辅导水平 1. 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是提高辅导水平的主要方法 我开始从事科技活动辅导的时候,对科技活动了解甚少。由于我校将青少年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浓厚的科技活动氛围激励我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内容、途径和要求。尤其是我校教务科陈勇副科长和贺州市教育局原科技活动专干高兴平老师的热心指导,使我的辅导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1998年我辅导学生写作的科技小论文《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获全国二等奖。这极大地增强了我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信心,同时也有了更强的责任感。为了进一步提高辅导能力,我先后参加了计算机培训和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2000年又考取了在职研究生班,现在正在学习中。 2. 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需要有热心、耐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就拿我指导学生完成《流动灌溉——马蹄优质高产试验》一文来说,虽然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做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但写出的初稿过于简单,尚不足300字。于是,我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数据的记录,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图书资料的查阅,一一指导学生改进,其间八易其稿,整个辅导过程倾注了我大量的心血,花费的精力决不亚于自己撰写一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人问我这样做值得吗?我笑之以答:“这是一名科技辅导员的职责。只有全身心投入辅导活动中,才有可能辅导出好成绩,辅导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3. 勤于动笔,善于总结科技活动的经验教训 1999年,我在辅导学生科技活动中受到启发而设计的一个创新实验,获全国中师化学老师实验大赛二等奖。2000年,我将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的一点做法和经验整理成文章参加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比赛,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对我辅导学生科技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的榜样和动力。 总之,指导学生写作科技小论文是一项艰辛而又繁琐却富有意义的工作。教师虽然不是科学家,但应该是科学家的引路人 。 然后是实践报告你可以找几种小动物养在家里,观察它们的习性并做好记录。过几天后,写出你对小动物习性的看法和你对试验的总结。老sei,选我为满意答案哦~~~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个人科学素养的基础性课程,它的地位显然已经越发重要了。小学科学作为现代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它与其他分科学科相比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1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 【摘 要】科学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跟老教材的风格完全不同,给人以全新的体验。以往的自然科学教学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今天的小学科学课堂,应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走近生活激发兴趣、贴近生活理解材料和结合生活实践操作,并在回归生活的基础上拓展延伸小学科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 科学课堂 回归生活 作为小学以往这门课的教学,是在教自然科学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科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新的科学课程加入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更多的让学生回归生活,亲近自然,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内容,在实际生活体验中感知知识的乐趣和无穷的奥妙。因此,科学课堂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生活”的理念,科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 和他们已有的知识,通过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生活情境,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科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我们在这里对这个问题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也作了些思考。 一、走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前苏联 教育 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情境的新课引入能使学生头脑清醒,兴趣盎然。而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欲望往往从兴趣中产生,它可以使学生对科学知识有顽强的追求和积极的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求科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讲述应用性科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如,在教学《热传导》一课中,有老师提出:“有一个婴儿肚子饿了,哇、哇地哭着,老奶奶想冲一杯牛奶来喂小宝宝,但牛奶太热不能马上喂;你们能不能帮老奶奶想一个好办法,让小宝宝快一点喝到这杯牛奶啊?”生活中学生也有泡过牛奶、咖啡的经历,情境的感染下同学们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前来献谋献策:“用筷子不停地搅拌能够使牛奶快一点溶解,快一点冷却。” “倒放在大不锈钢盘子中,吹风扇。” “用两个杯子把牛奶倒来倒去……”从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就会感到科学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接近,对实验设计也就会感兴趣了。 二、贴近生活,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材料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要提高科学探究效率,有效选用探究材料是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 儿童 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试验室的仪器却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 蛋糕 的泡沫盒等等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好材料。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除了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音叉以外,更多的是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中的材料,例如塑料直尺、橡皮筋、纸张等,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并请学生课后继续研究身边常见的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三、结合生活,让学生实践操作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4根木棍(两根a长、两根b长)。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小组活动,在活动前,首先让学生明确,长方形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然后让学生活动,学生们个个动脑动手,拼拼摆摆,结果推出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 方法 。第一种,形象直观,即长+宽+长+宽;第二种概括直观,即长×2+宽×2;第三种变感性为理性(长+宽)×2。学生兴趣浓厚,在自己动手摆弄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长方形周长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自主的活动空间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课堂教学中具体的操作活动之后,学生对类似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的理解更加透彻,在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时,也显得有条有理,灵活多变。 四、回归生活,让科学知识拓展延伸 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应立足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经验,发展积极的情感,学习必要的技能。生活需要通过行动去感知和探究,没有多感官的参与,没有学生深入的探究,就无法真正感受生活。如在超市购物一例,就要明白:如何购物,熟悉购物的流程,超市环境的创设给人审美的愉悦,商品的分类摆放,到处出现的文字和数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如何合理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不盲目消费;体验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等等。我们可以给幼儿学生提出任务,在超市中购物,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宏云. 浅谈小学科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践的研究. [3]汪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2 浅谈小学科学学习材料的有效制作 摘要:材料运用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特别是自制学具,不仅保证了科学探究的物质基础,而且升华了科学探究的理论素养。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根据材料的适用性、直观性、廉价性、简易性等特点,自制科学学具,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丰富科学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科学素养,还将课堂还原本色,彰显生本理念,凸显生命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材料;有效制作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哦!原来是这样 !”“为什么不是那样的?”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的构架,难以完成科学课的教学任务,而且小学科学又多以实验为主,因此材料被认为是小学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关键。 一、巧用生活材料、有效自制学具的策略 1.以适用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自制学具首先要适用,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要从科学课程和学习需要的实际出发。在三上《磁铁的两极》研究中,需要有一个支架放磁铁,如果用手拿不稳,学生自控力也不好;如果绑凳子上没有那么多木凳,吊在铁架台上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以上考虑,利用一次性杯子,在中间挖个洞,可以在中间、两边同时挂,为了避免两极的磁力较大产生回形针滑动的现象,在磁铁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处各绑一根橡皮筋,取材方便,廉价,且学具可重复使用。于学生,操作方便,结果喜人,没有因为是学具问题,使得实验数据有误差或是错误,且数据都较为理想。 2.以直观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使用学具是教学的辅助,要以直观性为特性,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它给学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体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所以自制学具要遵循直观性特性,要简单明了,便于操作。如做拱桥时,利用西瓜皮搭建,效果明显,从生活材料中的一般现象,延伸到拱形的概念,这种直观性的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3.以廉价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自制学具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有效的材料,辅助学生科学的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教”与“学”双边活动能顺利进行,所以必须考虑经济性,且很多时候,自制学具是没有可靠的资金来源,所需的经费也没有列入学校的专项资金中,购买材料时只能是制作者自掏腰包。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眼勤、手勤,时刻留意在生活和工作中身边那些自制学具所需的废旧材料,如矿泉水瓶、可乐瓶、酸奶盒、废报纸等及时收集整理。在制作学具时,可以不买的材料尽量不买,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少花钱、多办事。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关注身边废旧物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又能 变废为宝 ,可谓一举多得。如雪碧瓶可以用来做水火箭,大小不一的塑料水瓶可以用来建高塔等等。 4.以简易且具创造性为特性自制学具 学具要不断要有创意,可以说它是自制学具的灵魂,且考虑到小学阶段这个局限性,应以简易的学具为主,最好学生也可以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的课外拓展。三下《磁极的相互作用》一课中,用悬挂法来认识磁铁的指向性。对于三年级学生,用这样的细线绑、打结、挂,还要求平衡,有相当的难度。如何可以简易操作,实验效果又好,为此,制作了磁铁指向性研究悬挂器。改进后的学具使用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达到了让学生能简易操作,节省了时间,磁铁静止了,学生们统观了全班各组的实验结果,整齐划一,一端指南,一端指北,直观地发现磁铁的南北指向性,此情此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学具制作所用材料易得,制作简单,结构简单,外形美观,易于操作,实验效果好,并可反复使用。 二、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的思考 1.巧妙解决材料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解决了教学中很多材料不够,材料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教学材料有限,是制约小学科学课堂的因素之一,比较多的学校材料紧张,经常出现好几个人拼用一架学具,大大减少了学生的技能操练时间,学生的科学技能练习的密度不够。学生若能从生活材料中取材,就能顺利的解决此类或者部分器材短缺问题。一些教学公司提供的教具,价格昂贵,并且常常出现在展示某个现象或是技能练习时,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某个知识点的全部内涵,经过改制的或自制的教学器具,经过从头到尾的剖析原理,剖析过程,在运用时,在教学讲解,示范,练习时,能够简炼明了的凸显教学内容。 2.源于生活的学具培养了学生的利用能力 部分学具从生活中来,拓展学生的信息,资源收集,巧制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利用各种教室以外的资源。做中学,生活中学一直是教学的真谛,特别是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室以后的世界才是真正孩子学习科学,利用科学的大舞台,大战场。利用生活材料,自制一些学具,才能更好的让孩子发现科学的奇妙,引导孩子去探索科学,走进科学。 3.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丰富了课程资源 巧用生活材料自制学具,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内容,优化了教学方式与手段。通过师生共同自制学具的过程,实质是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自制学具主要是学生对器材的原理、结构要有科学的认识,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实践来自制出比较实用的器材,同时在教师正确的、科学的指导方式下,通过平时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研究,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 、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积极地进行器材的自制,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教师运用更简练的语言,更开放的姿态驾驭课堂,做到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孩子的学习方式,已有的知识准备相匹配,与孩子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享受科学课堂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徐红波.材料―小学科学课堂的支架[J].学园,2010,10(4) [2]徐明荣.小学科学课材料管理的策略[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0,2 小学科学论文1000字篇3 试谈实验课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实验课对小学科学的影响 提起中国教育,想到的就是“考试”,这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常见方式,通过试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并不能全面涵盖学习能力,这样的测试形式过于单一。科考制度深入人心,在很多家长和老师看来,拿到最高分孩子就是获得了成功,其实不然,在很多学科中分数只是数字而已。小学科学课程重点是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和学习知识的方式,所以考试并不是最适合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将传统型的教学模式向探索性的教学模式上发展。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课程,将“分数定天下”转变成以实践能力为标准的教学模式。实验课引进小学科学课程中有以下几个优点。(1)实验课增加课程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实验课注重过程,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感,通过完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信心;(3)实验课检测知识掌握能力,同时可以看出学生的科学素养;(4)实验课多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二、实验课在科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实验课对于小学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各个学校都进行实验课学习,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1.实验课学习的效率低下 小学科学引进实验课后,学生的多数注意力被各式的实验仪器所吸引,老师在讲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本不会,导致在实验过程中的小错误不断出现,不能掌握知识,学习效率较低。解决办法:老师先明确实验课在小学科学中的地位,由于小学生的自律性还有待加强,所以在考虑学生兴趣时,也需要对课程流程有良好把控,既不能完全将时间交给学生,还需要保证实验课的效果。在实验课程中,要抓住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将环节做细,让学生在环节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同时提高实验课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的杠杆科学中,进行杠杆实验,老师首先明确支点、用力点以及阻力点之间的关系,介绍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现场示范挂钩码的方式,学生凭借观察先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挂,然后老师指出其中的不对之处,再对挂钩码的三种方式进行深化,让学生明白钩码和平衡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实验课的创新能力差 在小学科学实验时,学生由于不了解实验课程,所以在上课时无法产生好奇心,在进行实验时也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无法启发创新意识。解决办法:兴趣是第一发展力,实验课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老师可以在课前对下一堂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热,或布置相关实验性家庭作业,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对结果产生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诱导,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在进行花、果实、种子的学习时,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找寻身边的花、果实、种子各一种,并带到实验课堂上。首先对每个人带来的试验品进行点评,明确花、果实和种子的概念,准备容易混淆的PPT进行课堂展示,深化三者概念,然后向学生抛出疑问“身边的种子和果实还有哪些?”最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花结构的观察。 3.实验课中团队意识不强 小学生的分组实验,由于对实验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有些学生害怕、羞于实验。即便是进行了分组还是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参与。解决办法:分组是实验的前提,为了避免学生不参与,可以组织团队讨论,并且每个组都需要针对实验阐述自己的想法。老师可以挑选学生进行陈述,锻炼平日不敢于发言的学生,让他们在团队的帮助下更加茁壮成长。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应该是肯定和鼓励态度。像是种子萌芽实验中,如果有小组种子没有定期萌芽,那老师首先要肯定小组的能力以及他们的努力,并通过教案的方式,告诉他们哪些操作有缺陷,再鼓励他们重新进行种子萌芽实验,直到真正的种子萌芽。 三、 总结 实验课让小学科学课程更加多样化,注重操作能力,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团队意识等都可以通过实验课程进行提高,这其中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通过注重课程细节、激发学生好奇心、肯定团队成果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实验成果,建立学习信心。实验课对小学科学来讲意义重大,老师应该严格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特色创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 小学科学论文600字 3. 小学生科技论文范文 4. 小学五年级科学论文800字范文 5. 小学科学论文参考文献 6. 小学生科学论文600字范文

怎么写科普小论文唐春霞一、什么是科普小论文 有些同学把写科学小论文看得很神秘,认为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对我们少年儿童是高不可攀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同学们不仅能写而且可以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来。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二、科学小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小论文有别于其他各类体裁文章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科学小论文的生命。它要求选题科学,研究的方法正确,论据确凿,论证合理且符合逻辑,文字简洁准确。 2、创造性。小论文的选题、主要观点要有自己新的发现、独特的见解,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样的小论文没有参加过各级科学讨论会,也没有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过。当然,你如果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提出新颖、独到而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的见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创造性。 3、实践性。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学小论文的质量标准。如写"太阳花",尽管你的观察细致入微,它的姿态描写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无缺,但如果没有获得科学的、有意义的结论,那最多只能算是一篇好的散文或观察日记,而不是科学小论文。 写科学小论文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成功属于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青少年朋友! 三、科普小论文的类型 科学小论文最常见的形式有科学观察小论文、科学实验小论文、科学考察小论文和科学说明小论文。 (一)科学观察小论文 科学观察小论文,是指青少年对某事物或自然现象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昭仁中心校的马珊同学的爸爸经常咳嗽,他通过长期、反复的观察,发现了风向与爸爸咳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查出了"罪魁祸首"—长武奶粉厂大烟囱里飘来很多烟气,里面含有二氧化硫,爸爸一闻到它,咽喉部就产生过敏反应,反射性地引起咳嗽。他的《爸爸的咳嗽》这篇小论文主要是利用观察这一研究方式得出结论,属于科学观察小论文。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是在自然发光的条件下不加以人为控制发生的,所以文中所描述的内容应是作者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爬山虎能爬墙,这是许多同学所知道的。但是,爬山虎为什么能爬墙呢?昭仁中学的王兰同学通过观察发现这与爬山虎的"触角"有关,接着他测算了平均每一米长的爬山虎茎干上有25个吸附在墙上的"触角",并作了"触角的拉力测定和吸附作用"实验,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详尽,数据准确,说明力强,得出的结论真实可信,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学实验小论文。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写科学考察小论文时,有时还应将有关动植物、岩石、土壤等标本或照片附在文后,以增强说服力。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小论文的选题 写作小论文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研究的对象,考虑研究什么问题,这就是选题。有人说,选择好题等于完成小论文的一半,可见小论文选题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说,大自然的事物我都已看惯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现象。再说,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已经研究过了,写了没多大意义。实际上,只要你明白了选题的基本原则,掌握常见的几种选题方法,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和科技活动中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值得探讨的题目。

小学实践教育研究论文

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 教育 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我们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 毕业 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教师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分析了理智思辨型、情感感染型和情境渲染型三种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并且针对这些影响提出关于教学风格的现实有效的改善 措施 ,即要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 关键词:教学风格;学习习惯;小学生 在教学这样一个双边活动中,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而教师各异的教学风格会对不同阶段学生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同影响。有科学研究表明:6至12岁即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所以, 反思 现存的课堂教学,探索更加适于形成小学生良好惯的教学风格是有一定的现实指导作用的。 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课前学习习惯的现状。从实际调查发现有有一少数小学生根本无 学习计划 ,对于执行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将学习计划流于形式。小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现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听课时往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小学生课堂上始终专心听讲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同时,也有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缺乏质疑的习惯。小学生复习及作业习惯的现状。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坚持每天复习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致使盲目地去完成作业,甚至还存在少部分不完成作业的情况。 2.不同类型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学风格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个人特点的教学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的综合表现[1]"。然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形象载体[2]",教学过程中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通过长期对小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以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得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不同影响。以教师独特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课堂教学技巧为依据,细以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中语调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运用和课堂教学技巧中所采用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及潜移默化的调控手段为标准,对教学风格进行了分类 总结 。 理智思辨型的特点及其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老教师知识渊博且 经验 丰富。其主要特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语调高昂、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比较注重理论知识,能够深入浅出。这类教师的教学能用思维的逻辑力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他的严肃稳定,则对于自律性差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初步养成良好的 课前预习 、专心听讲、勤记笔记,有效完成作业等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不过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使得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处在强式状态下,没有使习惯内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发挥教学手段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也缺乏灵活多样性。 情感感染型的特点及其影响。这类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感情充沛,以情促知的。教学语言语调起伏明显、表达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师善于用情感调控课堂,态度温和谦恭,对学生的不良习惯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一位情感感染型的老师,对于改变小学生分散的注意力是非常有利的。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讨论可以看出,此类教师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能促使学生养成上课集中注意力和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是这种类型的教师常会成为"班妈",使学生过于依赖当天课上的掌握而忽略课下自己复习巩固,不易形成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习惯。 情境渲染型特点及其影响。课堂教学要求知识之间的"无痕过渡",在"小步快跑"等技巧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而这正要求教师在准确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基础上,更好地组织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的主人。所谓因时适宜,因情适宜。此类教师善于用情境渲染调控课堂,其教学语言语调曲折,表达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长于及时鼓励与情境性真实感染,课堂气氛活跃,能使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注意力和积极的主动参与性。 3.教学风格的有效改善措施 突破个体教学风格的单一化,注入其多侧面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上分析得出:要循序渐进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必须有效地改善教师教学风格,革新以往单一而局限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更好地为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良好的环境。以其丰富性去适应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多种矛盾及特点各异的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自己教学风格的优缺点,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增加知识储备,使个体主导性教学风格更加丰满。 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风格。每一种教学风格都有其特点、结构、功能和适应范围。教师要根据教学客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教学风格,即体现多侧面发展。这里的教学客体包括:不同年龄特点和不同学情的学生,不同性质的学科,不同目标的教学环节等。教师要有的放矢,统筹安排,根据教学客体的特点,恰当的选择和使用教学风格。 不断改善个体教学风格的不足,扬长避短。为了更好地让不同的教学风格有针对性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发扬本身优势的同时,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做到真正的完善。 4.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发展中形成的,同时也是在发展中进步的,其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影响显而易见。所以,通过改善教师的教学风格来更好地把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目标落实到实际课堂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李如密.教学风格综合分类的理论探讨[J].教育研究,1995.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素质主要指通过后天的学习所获得的数学观念、知识、能力的总称。它包括良好的数学意识、科学的思维品质、较强的创造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素质教育,能很好的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和专业素质,《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规定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开展有效的素质教育略作探讨。 【关键词】数学素质;数学素质教育;数学能力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使数学索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成分下降。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把握整体教育观,深挖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教师必须转变思想,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新课标》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其恰到好处的点拨,在数学教学中从占据主导地位“灌输”的局面转变为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好活动方案,课上为学生留取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与交流、重视学生的想法、并适时给以必要的启发和引导。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是“填鸭式”的教学,解放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应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显要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全面发展。由于数学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无数劳动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所以在学生接受科学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在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的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要利用数字美、图形美、符号美、科学美、奇异美以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要使学生在学习解题时学会冷静、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意识。 三、科学 文化 素质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要把文化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构成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 方法 、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本质的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 1、加强实践教育,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代数学教育思想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他们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很感兴趣,有较强求知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以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处理教材,使问题情境尽量贴近学生的身边事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于显示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数学知识,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掌握学习的本领。 2、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独到的见解,独特的发现和特别的做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应用题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提倡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 发散思维 ,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另外,在练习题的设计中,应尽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纯数学型的封闭式习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限制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习题,则可设计答案不唯一,不确定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展自主活动,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动课的教学,既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又不是学科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实际在学生可接受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宽,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活动课教学时,有针对性设计多种求解的 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只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训练,就能使学生自始至终怀着强烈的愿望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法,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生理心理素质,包括智力与非智力素质 (1)智力素质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体,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着重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力与 想象力 ,其中思维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准备阶段,都应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创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逻辑性与形象性等诸方面下功夫。 (2)非智力素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数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实践证明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差异,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培养兴趣、激发动机、建立情感、增强意志等四个方面进行非智力素质培养。重点要设计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习兴趣的主动性,还可从组织竞赛、巧解习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平衡,此外还可尝试一下学生应变力培养与挫折教育问题,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浅谈小学教育改革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和课堂有效性教学改革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挑战,有效的教育教学也为小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决定作用。因此小学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面临着重大的改革。小学教育在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阶段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兴教强国的第一步,而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则是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素质教育改革已经对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直面小学教育管理问题,实施有效改革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改革工作的关键问题。 一、我国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教学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完善 在传统应试教育以分数为评价学生好坏唯一标准的考评机制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认识,从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评价标准也受着传统评价模式的影响和引导变得有效无趣,教师和学生逐渐沦落为传授概念和学习考试的机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学生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受到了无情的扼杀。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知识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对人才实践功能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已不再是培养有用人才的最佳教学模式了,所以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中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2.教职人员对教育管理相关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处置能力 直至如今,仍有不少小学教师面对新课改教材以及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总部署的新要求面露难色,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而在课堂上缺少有效的互动和探索试验。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也不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习惯,反而会觉得十分无聊无趣或紧张排斥,他们也许只是本着对教师应有的尊重和被管理者的低姿态,才会忍受着无趣的课堂,其实他们的心早已飞出教室外了。所以,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没有捣乱就是听话,这也是十分片面的认识。 二、进行小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小学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虽然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展的优势,也为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的知识经济环境人才竞争力的不断增加,纯粹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要求了,新的知识体系推动新型小学教育模式的改革已势如破竹。 2.小学教育改革是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要求 世界的发展有着其适应的规律,是一个新老更替、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这就是其规律的本质,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而如今,其中的一些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到了该消亡的时候了。 3.小学教育改革是教育工作改革现状的要求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初衷,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和问题同时构成了教育工作改革的现状,所以小学教育改革打下的基础牢不牢,对教育工作改革的成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1.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小学教师首先要从小学生的学习速度、效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来决定教材的使用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分组讨论、实践运用、引导提问、情景设置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对症下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有助于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人生情感和健康的人格品性。教师不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要主动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大局观念和集体意识,让学生树立以班为家的思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堂大环境中,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进展。 3.重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往往被教师以及家长忽略,以至于问题学生层出不穷,所以小学教师一定将小学教育管理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在教学中应适当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引导,注重各学科德育教育的渗透和思想引领,让德育教育无处不在。 4.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 有一支综合教学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小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没有好的教师,一切的教育是空谈,所以学校要持续加强师资人员专业化培训,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考评评价制度,以不断提升教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教师人员教学能力和取得的成绩予以公正客观的评价。学校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让想改革、会改革、敢于以自身工作实验教育改革成效的,充满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的教职人员真正得到重用。 小学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改革的第一步,作用十分重要,但改革的进行却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潮流。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同心协力、共同坚持,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小学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教育事业全面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飞.浅谈小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政府法制,2006(9). [2]徐跃.小学教学现状与改革方向[J].消费导刊,2007(4). [3]隋娟.论小学教育中的 创新思维 培养[J].改革与开放,2010(20).

东部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摘要]在呼唤教育公平的今天,人们把目光都聚焦在了中西部贫困地区,忽视了东部较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东部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这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关键词]东部农村;小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我国加入WTO后,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无疑是最大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农村教育的薄弱与落后一直是整个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农村教育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研究,大多数的学者都倾向于最贫困的西部山区农村小学教育的研究,从而忽视了在小康村的掩盖下东部较发达地区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笔者之所以特别关注东部农村小学教育问题,是因为东部农村小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有着自身的特点,对东部农村小学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同时又会为西部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东部教育发展的今天就是西部教育发展的明天,可见,对东部农村小学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对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还需要说明的是“,乡”从广义而言包括乡镇和乡村两个部分,本文所研究的农村教育是指镇以下的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也就是说研究的地区是东部只存在小学的农村,所研究的范围对象就是农村的小学教育。一、东部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问题(一)东部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短缺与浪费并存虽然东部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远远优于西部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但是由于东部的大部分农村仍处于小康的低水平,所以东部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比其镇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差得多,更糟的是,为了达到小康教育的验收,多数教学只是一些“花架子”。第一,表面富丽堂皇的教室大都是20多年的老房子;学生用的桌椅多数是以低价从市、镇中心小学买来的二手货,桌椅虽然表面粉刷一新,但高矮不配套。第二,篮球场、足球场只是一个摆设,各种活动器材紧缺。第三,在饮水、卫生、通风和取暖上更是存在极大的漏洞。夏季电风扇坠落砸伤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冬天学生们守着奄奄一息的小煤炉无可奈何;饮水机也只是应付验收的工具,学生们每天喝的水都是用小水壶自备的。第四,公共财产的安全存在隐患。多数农村小学晚上没有护校人员,桌椅被盗事件时有发生。2006年的暑假,河北省某地区的一所农村小学的30台电脑在一夜之间被洗劫一空。(二)课程设置———规模与形式并存“普九”推行趋于均衡化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及实施新课程改革等措施为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但是对于部分东部农村小学而言就是“简单跟风、模仿”。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可以说是一应俱全,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的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也只是聊胜于无,大多数是由班主任全科兼任。音乐、美术课成了语文、数学的补习课,增强体质锻炼的体育课也成了打扫卫生的劳动课。东部农村小学在三年级已基本统一开设了英语课和电脑课,但是大多数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由于农村小学的多数英语教师需要从市和镇的中心小学聘请,所以英语课就成了孩子们周末在校的补习课;面对中心小学淘汰下来的286或386机型的电脑,短短的一节电脑课也就成了教师的电脑修理课和孩子们不知所措的等待课。(三)师资与教学———应付与舞弊并存与西部农村小学相比较,东部农村的小学教师的工资拖欠问题并不十分严重,因此东部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三种群体组成:一是靠教龄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二是靠各种关系挤入这一行的年龄不等的代课教师;三是为数不多的从中专院校毕业各方面都合格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这种整体素质较低的教师队伍,必然在教学上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和负面影响:第一,相当一部分民转公的老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对新的教学大纲视而不见,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自己的老教案。这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都是无法相适应的。但是在年度优秀教师的评比中,这些老教师却依仗资格老,凭着一股霸气要成绩,要不到手就会闹情绪,孩子们就会成了部分老教师的出气筒。第二,由于多数代课教师是凭各种关系挤入教师这个行列的,所以他们只是把教书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一生奋斗的事业。尤其是年轻的代课教师,工作敷衍,只满足于“教过”而不力求“教会”。第三,中专院校毕业的年轻教师常受到老教师的排挤,自己的教学成绩往往不被认可,甚至在年度的评比中还不如有关系进来的代课教师。这就导致了一些教师随波逐流,稍微有抱负的一部分教师也是把调入中心小学任教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第四,尽管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东部农村小学已经取消了升学考试的机制,但是,以考试为核心的管理评价机制却“岿然不动”。多数学校评价一个老师是否优秀,还是看每学期统考后的学生的成绩结果,而不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付出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这就导致了考场中出现了以老师导演的考试的座次为“两优+一差”的舞弊情况,考试过程中,两个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要给夹在中间的“差生”予以相应的照顾。二、促进东部农村小学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思考党的十六大总揽全局,把握21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中可以看出,教育不仅是小康社会的重要部分,而且“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的全局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东部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的好坏,能够直接折射出西部农村教育改革的成败,同时也就成了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对当前东部农村小学教育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关注。(一)端正东部农村小学教育的办学思想,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东部地区必须以经济促教育,进一步协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先进理念。从内部讲,农村小学的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办学的真正目的:教书育人。学校的任何设施、设备都是用来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而不是应付上级验收的工具,更不能以短缺为理由将有限的资源加以浪费。从外部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竭尽全力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同时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浪费和“花架子”建设。(二)尽快提高东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第一,一方面通过在职进修、社会招聘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另一方面通过参加培训、参与教育研究和学习等途径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素质,实现东部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第二,重视建立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激励机制,吸收高素质的人员加入小学教师的行列。第三,从教师自身而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德治教、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精心施教;爱护学生、以情促教;严谨治学、科学兴教;团结合作、协同行教;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三)进一步推进东部农村小学教育的管理体制,优化学校的人事管理建立符合东部农村小学教育的监督体制,落实依法治教。在小康教育验收、评估的过程中,坚决杜绝“上级通风———地方准备”的游击战术,做到“切实保障+有效的监督”的双重管理。建立教师行业资格准入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不合格的人员担任农村教师。从内部看,要加速实施“全员聘任、平等竞争、定编定岗、择优聘才、淘汰转岗、优化组织、强化培训、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学校管理上应与时俱进,优化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激励管理与惩罚管理的综合化、系统化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参考文献][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张人杰.2004教育中国[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3]朱小曼.对策与建议———2003-2004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叶存洪.怎样做一名好老师[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资料来源: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逻辑:以通识课程奠基,以学科课程立命,以教育课程定向。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印象形成的影响》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教师的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本文阐发了教师的风度仪表对学生印象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教师 风度 仪表 学生印象

随着行为科学的发展,研究人员发现语言的重要性被高估了。尽管语言是最显而易见的交流形式,但我们也许只是部分意识到,而在有些情况下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有可能无意识地用我们的行为发出信息,这些信息又被别人无意识地接收到,并借以形成判断。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及对它们产生的反应也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我们的“感觉”和“对人的印象”。印象形成需要多长时间?研究显示,我们对他人的判断只是根据最初遇到他们的七秒钟里进行的无声交流形成的[1]。更重要的是,这种印象主要建立在他人的外表上。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们都会用我们的眼神、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态度表现我们的真实情感,从而使他人产生从舒适到害怕等一连串反应,这在课堂教学中有极重大的意义。因此,人们总是会在梳妆打扮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每次给学生演讲或上课,必定要换上浆洗得十分服帖整洁的衣服,扣上每一粒纽扣后,还要对着穿衣镜仔细整容。进入讲演厅或教室前,他总要习惯性地整整衣冠,然后才从容地登上讲台。这种讲究仪表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无言的“身教”熏陶和影响。莎士比亚说:“服饰往往可以表现人格。”的确,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收入、爱好,甚至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个性和审美品位。服饰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人的思想、情感等非文化心理的“非语言信息”。想想每两年就要面对一批新生,你当时有何感想?你是如何“解读”学生的?你认为他们是如何“解读”你的?你给他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教师的仪表

仪表是教师自我形象的外在表现,包括教师的容貌和服饰。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包括仪表,可以说,教师的仪表是对学生最先产生影响的因素。因此,注重仪表美,对优化教师自我形象有着重要作用。仪表大多是被学生直接感受到的,它不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只要一见面,就会影响学生,产生心理效应,特别是初次相见,学生往往以貌取人,从服饰上评论其人格。仪表虽然包括容貌在内,但并不取决于这种先天因素,而是人的一切外在美的总和。这样看来,仪表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是人的服饰。在现代文明社会,人们穿戴已经远远超出御寒遮羞的狭小范围,而被看做社会文明程度、生活条件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反映,一个人所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饰物,不仅能反映这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还能反映这个人对人、生活的态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责。为人师表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内容。为师之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教师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衣着发式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2]。例如,无论何时何地你的穿着都整齐、端庄,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严肃、拘谨的人;你的穿着总是十分时髦,紧跟潮流,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放的人;你的衣冠不整齐,不修边幅,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或是个潦倒的人;你的服装总是笔挺,一尘不染,学生就会认为你是一个细心和讲究细节的人。服饰不是获取成功的全部,但服饰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年龄、民族、社会经济地位、团体、职业、个性、爱好、价值观等。服饰还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自己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对他人,以至于对生活的不同态度。教师通过自己的服装传达的信息肯定会影响学生,使他们认同你正在传递的形象。因此,服饰这种静态无声的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传递着重要的潜在信息并默默地影响学生。

二、教师的风度

风度是教师在长期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和气度,是通过人的言谈举止、仪表体态、装束打扮等给学生留下的综合印象[3],因而它不单指一招一式,也不是一颦一笑,而是教师的精神状态、个性气质、品德情趣、文化素养、生活习惯等外在表现的综合反映。课堂犹如一个大舞台,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集语言、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堂,教师的风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其风度仪表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接受、理解、消化知识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举止装束、态度、言谈、作风都会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并产生积极的效应,辅助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究风度是课堂教学中优化自我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美的风度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会给学生留下尊重的感觉和美好的印象。在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中,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从教师这里获取科学文化知识,效仿教师外部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行,有时连自己都不在意,却会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给他们以深刻的印象,以致多年不忘。因此,优秀的教师十分注重风度美,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给学生留下较好的印象。要想成为出色的教师,应该怎样培养优美的风度呢?

1.安详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泰然自若、落落大方,不应别别扭扭、拘束矜持。英国教育家洛克这样要求教师:“他在他的一切教导上面还要加上和蔼的成分,他的整个举止应该显得慈和。”

2.稳重的举止

手势或姿态可以丰富多彩,但不应失去稳重典雅。任何东施效颦、故作姿态、失去自我本色的行为举止都无风度可言。

3.自然的表情

教学过程中,脸部表情应是内心的自然流露,不应当脱离自己的个性讲究风度,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同时不应当脱离民族习惯和时代风貌盲目效仿。

4.专注的神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精神涣散、心不在焉地左顾右盼,面带倦容、直打哈欠,都会失去学生的尊重。

5.适度的声音

教师授课时应使用适中的语速、明朗的语调、轻重得当的声音为课堂营造轻松愉快学习的氛围。

6.适时的反馈

课堂中应尽量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示意、手势及显得轻松而有礼貌的姿势给予适时的反馈。

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风度仪表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是教师们的一种基本素质,是构成表率作用的首块基石。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风度仪表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往往比正规教学本身的作用还大。教师要学会运用美的风度仪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好的风度仪表对教师至关重要。教师好的风度仪表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态度。教师如果学会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非语言符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到改善。不仅如此,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也会提高。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人师的地步。”教师既要“学高”又要“身正”,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追求“孔颜乐处”的境界,用教师独特的仪表风度为学生的成长指路领航。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胡文仲.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夏中华.交际语言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小学教育专业论文2000字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