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幼儿教师音乐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9:03:33

幼儿教师音乐论文范文

幼师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已成为目前各幼儿园抓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钢琴技能教学,又成为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师教育相关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幼师钢琴教育的思考》

摘 要:幼师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已成为目前各幼儿园抓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钢琴技能教学,又成为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对幼师学生的钢琴技能要求,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突出和受重视。

关键词:幼师 钢琴教育 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董飞(1980-),山西省长治市晋东南幼儿师范学校教师。

幼儿教师主要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帮助他们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幼儿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可以说,对幼儿教师进行培养和教育有着特殊的意义。

幼师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院校实习培训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幼师教育专业的改革,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素质教育水平进而对全民族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职业教育中,幼师必须具备全面的能力,尤其是艺术素质。其中,对幼师进行钢琴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师钢琴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专业演奏人才,而是教学生掌握钢琴这件乐器的演奏技巧,为以后的教育工作服务,可是在幼师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教材不够系统,演奏作品形式不够丰富,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过于刻板缺乏灵活趣味性等。我国学习钢琴的人数众多,也有很多专业学校,历年来在各种钢琴比赛中获奖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却很少出现享誉国际的钢琴大师。我们现在的琴童大多还在使用国外的传统教材,偏重的是技术训练,而缺乏趣味性。在很多幼儿钢琴启蒙教材中,外国作品较多而中国作品较少,即使有一些适合儿童的中国作品,教材也缺乏系统性,缺少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其次,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钢琴教师要花很多年的时间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就是国内最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一定能够马上成为一个合格的钢琴老师,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是要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对这个事业的忠诚,但在如今的中国这样的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琴童的需要。学钢琴的孩子很多,但是师资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琴童数量的增长。

在幼儿教育中,音乐教育已成为目前各幼儿园抓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钢琴技能教学,又成为开展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因而,幼师学生的钢琴技能要求,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突出和受重视。现就如何培养幼师学生的钢琴技能谈几点体会。

一、从培养兴趣入手

兴趣是进行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要从第一节课开始。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让他们欣赏一些精彩的钢琴演奏片段,使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在悦耳的旋律中产生共鸣,教师再进行钢琴即兴表演,使同学们感到弹好钢琴也不是不可能的。通过优美的旋律的精彩的表演,学生不仅受到陶冶,而且对钢琴也产生极大的兴趣,坚定了学习钢琴的信心。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那些勤奋、用心、理解快、弹奏好的学生尽量多弹一些乐曲,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并以他们努力好学的精神影响他人。再次,对新学生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如手型、坐姿、放松的感觉、触健的感觉、节奏的掌握、踏板的运用、音乐表现等等,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同时要循序渐进。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扎实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这就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

首先,钢琴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具有提高钢琴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钢琴教师与学生间有真挚的感情,从而激发教师对钢琴教学的热情,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使教师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克服各方面的困难,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教师与学生间和谐的关系,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善于与学生交往。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体现在各个方而,如能一起谈心,能一起探讨问题。有些教师从来都是十分严肃,上课、下课都是在“一本正经”的状态面对学生,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很难与他接近,更谈不上交流了。更有些教师脾气还很急躁,尤其我们钢琴教师多半时候都是采取小课的授课方式,有时一些同样的错误或毛病会在很多学生身上出现,那么就应该重复地讲授很多次,而不能一看到学生的毛病就恨不得他们立刻改正。教师越是着急,学生越是紧张,错误就越改不掉。也就是说,不能用教师自己现在的能力来要求学生。所以,作为钢琴教师,我们除了严格要求,更要有耐心。

三、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要多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表演的机会,有条件的每学期举办一次公开的演奏会。这样,不仅可以使表演的学生锻炼自己的胆量,更观看的学生可在别人的演奏中得到启发,这既是给学生的压力同时又是动力,学生只有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将乐曲练好、练熟,才能自信地走上台前面对观众。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安排学生相互指缺点,使同学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可以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钢琴技能课成功的关键。

在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中提出: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钢琴教学培养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良好的乐感、自学能力和音乐表现力。”钢琴课作为幼师教育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幼师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也将积极作用于幼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增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幼师的钢琴教学,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幼儿师范学校教学大纲》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师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大学音乐鉴赏论文音乐是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以及享受生活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很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会了解到很多的 知识。本文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民族音乐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认识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二,传统音乐的回归与加强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从民歌进课堂看加强大学生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譬如,流传在延安地区的民歌《东方红》,这是一首传遍全国的民歌。然而人们对这首民歌的了解仅限于口头的传唱之中,殊不知,其内涵深远,意义深刻。如今同学们在课堂上对这首民歌传承中出现的文化内涵的变迁的了解,不仅反映出了采风的重要性,更体味到了歌曲中的文化意义。三. 音乐陪伴人成长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黄河大合唱》,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四素质教育与音乐课程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审美音乐能力,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审美音乐、享受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参考文献: [1 ]张萌.植根本土跻身世界[J].人民音乐,2007(3). [2]杨加猛.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分析[J].特区经济,2008(4).本文关键词:音乐 文化产业 民族音乐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 教育 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一 幼儿期是 家庭教育 之初,幼儿期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分享三岁幼儿教育 方法 及知识,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最多变最可塑的时期。 幼儿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时期 从1岁开始至满3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期是 儿童 智力的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形成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培养孩子在德、智、体几方面茁壮成长,长大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家长应特别注意幼儿期的教育。 幼儿教育与幼儿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身体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抚养的责任,而教育则是幼儿园,学校老师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三字经上说“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有绝对重要的责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问题上,父亲比母亲列重要。近年来一些学者积极倡导“零岁教育”,试想,像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了父母,谁还能承担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对孩子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使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健康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刚毅、正直、纯朴、坚定的精神,聪慧敏捷的思维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从各方面均衡地发展,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3岁看老”并非无依据 人的大脑蕴藏着细胞总数大约为100亿个左右,其中70~80%是3岁以前形成的。在这一时期主要形成言语、音感和记忆细胞,大脑的各种特征也日趋完善。近年来,许多儿童教育家把1~3岁看做是早期儿童品性教育和 智力开发 的“关键年龄”,并引起社会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所谓关键年龄是指人生学习效率最高的年龄阶段。在此期间所实施的教育,可收到事关功倍的效果。有人说“三岁之貌、百岁之才”,意思是说3岁之前形成的才华能决定他的一生。并有“三岁定八十,七岁看终身”的说法,这是说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和养成的习惯,年至80岁还保留着。 幼儿期的孩子喜欢模仿也容易“学坏” 孩子在3岁以前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时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都比较快,如语言的发育,从发单音发展为能说较长的 句子 ;从不会走路到独立的行走。这些进步,都是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学习而来的。因为孩子最喜欢模仿学习别人的动作,为此,如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导,就会出现许多不良的习惯。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解释和说理要对孩子讲解每一项行为准则,使他知道怎样做,还要结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给孩子讲道理,要让他听懂。家长要有耐心,孩子在太兴奋激动时,往往是听不进道理的,应等他冷静下来后,再用亲切的口吻说道理。 2榜样和示范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实际,讲一些英雄模范的 故事 ,把英雄模范的形象和良好的行为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同时,要多为孩子提供具有乐观、愉快、活泼的性格,劳动积极,办事认真,对人热情,善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榜样,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为为孩子作出榜样。 3练习和实践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反复实践。所以,在要求孩子达到某一项行为准则时,一定要让他反复练习、巩固,并经常采取表扬的方法,促进孩子自觉地巩固。 幼儿期家庭教育的特点 亲切性 因为父母与子女是血缘关系,加之孩子年幼,活泼可爱,家长对幼儿有着天然的温存、体贴之心,亲切、轻柔的话语和动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随着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是其特点之一。 启蒙性 教给幼儿的东西,必须是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东西,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复杂性 首先是指家长对孩子不仅有抚养的任务,还要通过教育,使幼儿在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其次是指幼儿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变化中,而家庭内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有好的,也有坏的,要教育他们成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儿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孩子从成长之初,就应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和幼儿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家庭教育不能有半点的马虎。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二 3~6岁的宝宝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他们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例如常看见他披着花衣服模仿电视上的明星 唱歌 ,或是和同伴玩扮家家酒。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 对他们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孩子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 总之,这时的宝宝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宝宝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 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罗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 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耽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 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 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 话再多的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宝宝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宝宝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这样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要借助外部动作或语言的帮助。自言自语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戏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行动,用语言指导行动。 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回答,当他们想出办法时,还会自言自语他说出。因此,当大人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厌烦,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将逐渐消失。 三、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 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 记忆力 、理解力和创造力。 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对于宝宝而言,音乐启蒙主要是提供良好的家庭音乐环境,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如可以用丰富多彩的乐曲陪伴孩子的不同活动,轻松愉快的抒情乐曲伴随孩子起床和进餐;节奏明快的进行曲伴随孩子游戏;优美安静的摇篮曲伴随孩子入睡。 此外,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简单的乐器,让他们在弹奏中感受音乐美,还可常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轻松活泼的演奏会或文艺晚会等。总之,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之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和音乐交上朋友,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句话、一张图片、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父母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父母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父母要看画,就会画完。 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五、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父母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同一个故事可给孩子重复讲许多遍,他们仍会听得津津有味,边讲故事边让孩子翻页或者用手指图画,更便于他理解故事内容。逐渐地,孩子就能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 对于单张的图片,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然后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讲给你听,这时孩子就需要运用他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父母可以采取提问方式:“这幅画上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等,孩子讲述内容会增多。 孩子讲得不好时,不要训斥他。可以从易到难,开始讲好一两句话就行了。孩子若讲话不分先后顺序,或不断重复多余的话,如“然后、然后……”,或者一句说不完就急着说下一句,父母应耐心些,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讲。逐渐地,孩子会越讲越好。 六、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父母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游戏,佳宇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郑重其事他说:“你得了感冒,比较严重,没关系,吃点咳嗽糖浆,过几天就会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在游戏中,台词全由孩子自己编出来,他们的 想象力 、创造力是何其丰富。 同时,游戏也可帮助孩子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七、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 经验 ,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 逻辑思维 能力的发展。 八、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分类和对应的概念 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儿童掌握数、空间、规则等概念的基础。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如将买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类;将洗完的衬衣、内衣、外套、裤子等分类;洗碗时将碗碟分类放置,等等。这种分类活动与孩子生活接近,他们很愿意做这种分类活动。 对应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让儿童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 子,一个碗上摆一双筷子,每双鞋的左右脚对应等。这些活动为掌握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掌握分类和对应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保持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房间、家具布置整洁美观,舒适宜人,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较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办事,子女就能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上进、心地善良,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人因某些事件要争吵时一定要避开孩子。 有关幼儿教育的论文范文篇三 幼儿教育是什么?幼儿应如何正确接受教育?幼儿接受与不接受教育区别又如 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不然。在当今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的教育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不仅是家长,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老师们更应该引起重视。因此,幼儿教育的重视与否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学习方面的。 关键词:幼儿教育 重要性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他(她)的社会适应性就越强。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不仅是幼儿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着面向21世纪的挑战,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已成为具有国际意义的课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o~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二、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脑的发育与年龄的增加呈反比,很显然,人生的头几年,是进行快速学习的好时机。孩子幼年期,就像一块橡胶泥,你把他捻成方的,他就是方的,你把他捻成圆的他就是圆的。可见培养幼儿养成好的习惯那就得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而且,幼儿比较听话,好训练,培养各种习惯最容易见效。然而,我们有些父母以为孩子还小,不忍心管,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大一点才管吧。等到大了,却由于从小没管好,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想管也管不了。因此,就得抓住幼儿教育,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为孩子日后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早期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要丰富孩子的生活环境,不要等到孩子该上学了才考虑这个问题,那时学习的关键期早就过了。正所谓:“3岁看到老。”孩子需要从小就储存知识信息,构建学习的潜能。未来的学习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现在的许多家庭非常注重对幼儿的教育。为此,他们从胎教开始让幼儿倾听优美的音乐或母亲为胎儿朗诵文学作品。甚至有的母亲在怀孕前一年就开始阅读关于幼儿的早教方面的书,因为他们觉得这些书有助于幼儿日后的教育。早期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很好的帮助,它可以使幼儿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让幼儿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并从阅读中领悟各种道理。幼儿在幼儿园里也可以接受很好的教育,通过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的指导,幼儿可以更好地学习并通过与幼儿园里许多幼儿的交流,去培养幼儿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幼儿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和自己所处的环境。 三、幼儿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也包括幼儿园学校教育 现今,有不少父母过早与孩子缺乏亲子交往,孩子的家庭教育的不到很好的保证,使孩子出现不爱交流、不爱学习、不爱思考的习惯,这些都会让孩子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幼儿园的孩子又多,教师有时照应不过来,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心理的发展,容易使小孩形成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孤僻的性格。这样,幼儿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危机,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且使幼儿形成不爱学习的坏习惯。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对幼儿教育予以重视,不仅对幼儿今后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而且对我国国民的 文化 素质有一个质的提高。 四、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幼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创设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保持并不断发展幼儿的好奇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而事实上,幼儿也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在幼儿学习科学活动中,教师首先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当幼儿的回答与教师的预想结果不同时,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寻求幼儿的真实认识及其来源,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活动。 2、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幼儿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如,月亮为什么有时圆圆有时弯弯?秋天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为什么种子会发芽?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等等一系列幼儿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是幼儿通过向科学海洋的航船,兴趣是航程的向导。 3、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帮助幼儿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幼儿发现许多蜻蜒都飞的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蜻蜓?它们为什么飞的这么低呢?”这些幼儿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幼儿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幼儿理解蜻蜒低飞和天气的关系。 4、.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扩展科学教育内容。让我们的幼儿不断的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符合幼儿的认识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求,顺应孩子发展的需要,适当安排体现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有关内容,让幼儿初步认识现代科技。知道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它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方便。以扩展幼儿的视野满足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如“神奇的电脑”“能干的机器人”…… 总之,幼儿教育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家长所关注,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在幼儿教育工作上不断探索、创新!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教育。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研究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这个简单,很容易些

当你精神空虚、心情烦躁、身体疲乏之时,听几支舒缓的曲子,哼几声快乐的小调,唱几首高昂的歌曲,你会感觉怎样?它会使我们充实,愉快,轻松很多。这就说明音乐它具有独特的功能,能调节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锤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音乐教育是幼儿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要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研究。由于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所以我们应该把提高教师的音乐素质作为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把握音乐的本体性知识。包含一个非常清晰的和有顺序和目的的学习过程,从识别音乐符号体系中各种规则开始,直至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音乐作为表达声音的艺术,不仅仅是体现存在于音乐曲谱上的各种符号,还需要我们通过运用各种音乐技能技巧来正确的表达曲谱中的各种音符和记号,这种表达的过程就需要借助人体本身的发声器官或各种不同的乐器,那么学习如何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及具备一定的操作乐器的能力就是所谓的音乐技能。幼儿教师只有在拥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加深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把蕴含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用幼儿易于理解的的方式传授给幼儿。一、幼儿教师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这是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不同,她们的音乐理论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们强调对幼儿教师进行音乐理论素质培养,而不是让幼儿教师达到音乐家的水平。幼儿教师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研究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了。"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这是许多幼儿教育专家的共识。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加强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论水准,并在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中还应该学习一些教育科学的理论,使音乐教育能够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产生最佳的教育效果。二、幼儿教师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的发声方法对幼儿的音乐能力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由于幼儿期正处于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所以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训练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教师只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才能对幼儿进行发声方法的正确训练。由于幼儿期的语言能力和发声都还比较差,在学习歌唱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发声的错误,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够纠正幼儿的发声错误,使其逐步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如果一个合唱的群体发声基本上都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群体的合唱水平就比较高,反之,效果就不佳。所以幼儿园教师必须掌握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效地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歌唱的发声机能,主要是由大脑中枢神经直接控制的,同时人心理上的意志和感情也有间接的调解作用,而后者应该是音乐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育技能。歌唱的发声器官可分为:呼吸器官(肺、胸、腹);发声器官(声带)咬字、吐字器官(喉、舌、齿、牙、唇);共鸣器官(胸腔、口咽腔、鼻咽腔、头腔)。呼吸器官和咬字、吐字器官由大脑直接控制其活动,发音器官和共鸣器官则必须通过意志及感情的调解,间接地控制其活动。歌唱发声的各器官,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对幼儿的训练过程中,应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可随时调整或侧重某一部分发声器官的训练,以达到训练的要求。三、幼儿教师要具有正确分辩声音优劣的素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以集体教学形式为主。当教师面临一个发声能力还不强的幼儿群体的合唱声音时,教师必须具备分辩声音优劣的听觉能力,这是对幼儿教师的职业性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有正确的声音观念。所谓的正确声音观念,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应对所要教学的乐曲的各种音律、节奏、声调等都有较熟悉和清楚的掌握,形成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声音标准,并以此来判断幼儿在演唱中的正确与错误。这种声音标准的形成和掌握是靠教师平时的自我训练和经验的逐渐积累而形成的。其次,教师应具有判断和纠正错误发声的能力。幼儿在合唱时集体成员同时发声,在群体同时发声的情况下,教师要能够判断其中某一个人的发声特点及其正确与错误,还应该能够及时纠正错误发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每个幼儿的发声特点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和掌握。再次,教师应熟练地掌握咬字、吐字规律。歌曲是语言和曲调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是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工具,正确咬字、吐字就成为歌唱艺术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只有掌握了正确咬字和吐字的规律,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幼儿正确咬字和吐字,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这一项素质要求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普通话,不仅能用普通话作为平时的交际工具,还要在音乐教学中用准确的普通话把歌词表达出来。这样教师就会把正确的发音标准固化在记忆之中,并形成一个判断正确与错误的客观标准,当幼儿在演唱中出现了错误发音后,教师不仅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还可以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形成幼儿对语言的正确发音。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选题

关于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学校是会分配题目到院里,再由院里分给各个导师,导师再分给学生:也有直接院里的题目分给导师再到学生。这样的弊端会有些耽误时间,特别出现有些不负责任的导师就会很烦恼。当然自主选题也是可以的。有想法的学生有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想好题目,早早进行筹备中了。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要由导师分配题目。下面是一些音乐类的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看看。1.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2.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3.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4.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5.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6.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7.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8.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9. 中国古代声乐没血发展初探10.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11.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名族问题12.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13.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14. 美誉与音乐教育15.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16.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17.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18.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论19.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20.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21.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22.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3.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24.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5. 析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唐.吉坷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26.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鱼延长表达以上就是关于音乐类毕业论文选题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平台!

随着我国学习年龄的提前,幼儿教育成为教育界研究热门,各种启蒙辅导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主要包括识字教学、幼儿数学、幼儿英语、幼儿音乐舞蹈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教育论文题目,供广大师生参考。1、浅谈幼儿识字教学2、电子白板助力“趣”动幼儿识字3、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4、浅谈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教育5、用愉快教学法开启幼儿识字大门6、幼儿教育时期识字阅读策略谈7、幼儿识字教学方法新探8、幼儿识字教学原则及方法的研究9、“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10、“线上幼儿园”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11、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个案分析12、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13、4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箱庭干预个案研究14、城乡一体幼儿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有效应用研究15、初探儿童行为实录的观察与评价16、创设中等职业幼儿教师女生群体积极心理磁场力的途径17、促进幼儿园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研究18、单亲幼儿心理问题探析及教育对策19、电子白板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研究20、动态课件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运用21、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作用22、儿童环境教育应该是人格素养教育--美国儿童环境教育一斑23、儿童自我调节水平的发展与培养--养育科学的视角24、父母的教育态度影响幼儿的性格2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26、隔代家庭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研究27、关于从幼儿阶段开始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的思考28、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师远程培训的实践研究29、关注离异家庭幼儿的心理补偿教育3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3-6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31、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32、基于儿童心理行为的幼儿园建筑设计研究33、基于良好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研究34、基于人性关怀视角下的幼儿园活动室环境艺术设计研究35、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36、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37、家长育儿教育对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8、教师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研究39、解读幼儿入园焦虑--基于人格心理学视角40、借助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41、林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问题及应对方式研究42、民办幼儿园突发事件对教师心理影响的调查43、农村留守幼儿同伴冲突行为的原因分析44、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对策45、浅谈白板教学让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46、浅谈创编幼儿舞蹈的方法47、浅谈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48、浅谈巧用信息技术提高幼儿学习效率49、浅谈数字化资源在师幼互动中的运用50、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幼儿园保育工作51、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52、浅谈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几个因素53、浅谈幼儿的行为和心理特征54、浅谈幼儿舞蹈的指导方法55、浅谈幼儿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的作用56、浅谈幼儿舞蹈培养的两种模式57、浅谈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58、浅谈幼儿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59、浅谈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60、浅谈怎样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维护61、浅析多媒体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意义62、浅析二孩家庭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63、浅析沙盘游戏疗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64、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65、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66、如何将信息技术适时引入幼儿教学活动中67、如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幼儿营造自由的心理空间68、如何在音乐活动中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69、上海校外教育活动中幼儿的任性表现及其疏导70、师生对话交流质量与幼儿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71、试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实施72、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学运用中的利与弊73、谈现代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教学的影响74、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75、提高幼儿识字兴趣的APP设计探讨76、庭教养方式及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情商相关性调查研究77、微课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78、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79、现代教育技术对幼儿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80、现代教育技术与幼儿教育改革探索81、小议宁波高桥幼儿园健康环境设计82、新课程视角下幼儿音乐教学例析83、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初探8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园活动85、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视角86、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语言创新活动初探87、信息技术与幼儿教学的整合88、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软件交互设计研究89、音乐--调节小班幼儿情绪的良方90、用信息技术之匙开启幼儿教育精彩之门91、游戏型课件在幼儿活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92、幼儿道德教育因科技更生动93、幼儿告状行为之解析与应对策略94、幼儿教师的心理资本与职业幸福感的关系95、幼儿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初探96、幼儿教育教学中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探索97、幼儿教育信息化素养的现代化创新思考98、幼儿社会退缩的师源性成因及其干预99、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100、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新理念10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思考10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索103、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浅谈104、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105、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数字化游戏运用模式的探讨106、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107、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108、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的情感表达109、幼儿园小班电子绘本教学研究110、幼儿园游戏化主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利弊分析111、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利用112、幼儿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心理咨询研究113、幼儿自私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14、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115、寓教于乐--幼儿园空间设计中的趣味性探究116、运用电教媒体开展幼儿高效音乐教育117、运用电教媒体指导幼儿音乐教育118、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创意能力的探究119、运用微课教学提高幼儿能力120、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进行幼儿教育教学12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技能122、运用音乐活动增强幼儿入园适应性的对策123、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创编游戏型课件的策略性研究124、在幼儿活动设计中如何创编幼儿游戏课件125、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126、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幼儿音乐教育课程的思考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以上幼儿教育论文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编推荐幼儿教育论文题目相关文章:学前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优秀幼儿英语论文题目2016年学前教育论文题目大全幼儿园课题开题报告范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幼儿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小班幼儿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艺术论文

摘要: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游戏中的动作要符合音乐的内容、性质、节拍、曲式并有一定的规则。蹦蹦跳跳是幼儿的天性,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游戏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玩中学习音乐是很快乐的。为了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合作互动、创造性生活,结合幼儿爱模仿,爱游戏的特点,我选择了“音乐游戏”为切入点在幼儿在快乐的音乐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音乐游戏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喜爱,是幼儿感兴趣的,能让幼儿在悦耳、动听的音乐中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创造力,表现力及音乐感受力,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在挖掘幼儿潜能的基础上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 音乐 故事情景 音乐区域

一、 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要有利于音乐旋律的记忆

音乐游戏是在歌曲或乐曲伴奏下进行的游戏。小班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为了完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游戏,我们所选择的曲子都是配歌词或者是歌谣的,便于幼儿记忆的,例如音乐手指游戏《虫虫飞》中的歌词是“虫虫飞,飞上屋……”幼儿可以跟着歌词自己来做动作,再如《点点虫》中的词是这样的“点点虫,虫会爬,点点鸡,鸡会啼,点点狗,狗会叫”歌词指令性语言比较明确,幼儿很容易就掌握了动作要领。如《小小玩具兵》的音乐只有旋律没有歌词,幼儿就得在老师的提示下才能完成动作的变化,动作表现也是比较生硬地模仿老师的动作,由此可见,幼儿在浅湿易懂的音乐带动下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所以音乐游戏中音乐的选择应有利于幼儿记忆音乐旋律,乐曲最好有简单的歌词,幼儿能够朗朗上口,老师只需稍微引导,幼儿就能够很好地独立完成。

二、将音乐游戏的音乐故事情景化,加强了幼儿对音乐理解的趣味性

幼儿音乐游戏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趣味性,然而对于小班孩子而言让他们理解音乐确实很难,怎样在难的音乐与幼稚的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怎样将音乐和孩子沟通起来呢?笔者认为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故事情景化,添加角色与情节,能够加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使他们能够在愉快的情绪中轻松、自然、饶有兴趣地去表演感受,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如《摇啊摇》的'音乐教学中,笔者是将音乐故事分出角色“妈妈、娃娃”,创设妈妈抱娃娃的情节,在活动区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蓝色星空下,窗户上透出妈妈抱娃娃的身影。在音乐的带动下,幼儿戴着头巾抱着娃娃边唱边演“摇啊摇,摇啊摇,我的娃娃要睡觉”,孩子边拍娃娃边和着音乐节奏体验做妈妈的快乐。在创设故事情景的同时还以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游戏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以是其他角色,如在《袋鼠妈妈》的游戏中做袋鼠妈妈轮流抱孩子;在《找小猫》的游戏中做猫妈妈瞪着眼睛寻找调皮的小猫;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做大花猫凶凶的抓小老鼠;在《捕鱼歌》的游戏中做渔夫勤劳的捕鱼等。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到音乐特定的意境之中,一个简单的游戏就有了丰富的情感的体现,变得耐人寻味了。加上笔者在扮演角色中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玩起来就具有了丰富的面部表情,轻重快慢的肢体动作,从而使音乐游戏具有了生命力,孩子也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了交往合作,表现创造等全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

三、音乐区域的创设延伸了音乐游戏中的音乐教育

在游戏中进行音乐教育,这种方式实际上在著名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中早已得到了应用,来自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世界上最著名,影响广泛的音乐教学方法之一,其在游戏中将动作,音乐、语言紧密的结合,适用于儿童,让他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可是这种知识技能的获得在单纯的游戏如何提炼呢?笔者将每个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性延伸到音乐区域,在区域活动中通过模仿游戏,表演及乐器敲击的形式来巩固完成音乐游戏中节奏的音乐感知教育。

(一)音乐区域的图谱

结合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将其节奏用特殊图案来表现音乐,如《我爱我的小动物》的音乐活动中通过动物图谱让幼儿随音乐模仿动物的叫声。

(二)音乐区域中的音乐玩具

音乐玩具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我在音乐区域投放了很多的发声器材:如酸奶瓶(玻璃制的)、奶粉灌、匙、碗、铃铛、塑料瓶等让幼儿根据音乐的高低,长短选择发音器,随音乐自然的掌握节拍敲击器材,无形中掌握节拍形,还可以通过敲打音乐器材如小锣、小鼓、小木琴、沙锤、手铃等,随音乐节奏与旋律配成优美的音乐,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活动,它能给幼儿以快乐并从中受到教育。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只需要通过音乐活动予以实现。幼儿的音乐活动是多种形式的,运用游戏这一教学手段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音乐游戏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使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它所表现的形式都是为孩子喜爱并接受的,它推崇主动学习音乐,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还能使孩子在集体活动和配合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互动分享。所有这些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音乐感和音乐创造力,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