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年鉴编辑讲义

发布时间:2024-07-08 15:13:05

年鉴编辑讲义

今天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生产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编制或建立各种类型的检索系统,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揭示。检索系统是进入图书文献资料信息库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对于工具书,完善、科学的检索系统则是人们进行检索查询的有效途径。它的检索系统越科学、越完善,则它的信息开发利用价值就越大。年鉴是一种重要信息资源,年鉴检索系统是开发年鉴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年鉴作为一种资料密集型的工具书,编纂者有责任切实构筑它的检索系统,尽可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方便用户查找年鉴信息内容。图书文献通常有三大检索系统,即“目录”、“索引”和“文摘”检索系统。这三大检索系统也早已为年鉴所利用。不仅如此,年鉴还采用另外三大检索系统,这就是“大事记”、“参见”和“链接”检索系统。广大年鉴编纂工作者在精心编纂年鉴的同时,还全面构筑年鉴的六大检索系统。目录 目录亦称目次,是全书内容的纲目。它摘取全书主要标题,按书中的顺序进行集中排列,并标出各自页码,同时通过一定的版式设计,显示各级标题的层级关系。目录也是体现全书设计思想和主要内容的窗口,在全书中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读者通过目录就可以对全书的内容梗概和篇章结构一目了然,并可通过目录所注明的页码迅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内容。目录是最直观、最常用的检索系统。为了让目录更好地发挥其检索功能,有不少年鉴除了编制书前详细目录之外,还在书中不同位置加插不同层级的总目、子目或要目,以及外文目录,更清晰地揭示书中的内容。近年,《广州年鉴》在详细目录之前编制了集中反映全部篇目的《总目》,让读者一打开《总目》就能明了全书的篇目设置及其所处位置。同时,在每个篇目的小扉页上列出该篇目的要目,提示重要内容。《广州年鉴》以前专门设置反映到篇目、分目的英文要目,近年改为英文要目与中文目录混排。总之,为了编制好目录检索系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索引 索引,是按某种可查顺序排列的、能将某一信息集合中相关的信息指引给读者的一种指南或工具。我国旧称“通检”或“备检”。英文单词为“index”,音译为“引得”。一部工具书,好比是一个微型数据库;工具书的索引,就好比进入它的数据库的钥匙。索引,也就是工具书传统意义上的检索系统。编制年鉴索引,也就是为年鉴建立一个检索系统。对于年鉴来说,索引还是一个弱项。1994年前,我国的年鉴只有极少数编制索引,据专家统计,仅有5%。1996年,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年鉴152 种,有索引的20种,所占比例为。 年鉴索引的重要性当时还鲜为人所理解。近年来随着情报信息工作的发展,年鉴的索引才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年鉴的这些索引,无论它是手工编制抑或利用计算机辅助编制,无论它是使用词表编制还是自由标引,无论它是简式还是复式,也无论其索引量是大是小、检索范围是宽是窄、标引深度是高是低,这一切或许都并不重要,万事起头难,能够建立起索引检索系统总是好事。毕竟年鉴的编纂者并不是人人都是情报专业出身。至于如何完善,怎样提高,那是后话。《广州年鉴》早在十多年前就编制了主题索引,并一直坚持至今。诚然,这部索引仍有待改进。但它也还有自己的一点特色。它的主体是《笔画主题索引》,适应面广,特别适合方言区的人按主题词首字的笔画笔顺进行检索。同时它又编制了主题词首字的《汉语拼音检字表》,方便按汉语拼音字母音序进行检索。此外,在主题索引中的部分主题词使用“代”、“见”相互参照,方便从不同名词术语进行检索,索引中部分主题词还采用相互“参见”方法,全面反映书中相关内容。文摘 文摘(abstract),是指对一份文献(或称一个文献单元)的内容所做的简略、准确的描述。这种二次文献意义上的文摘,是索引形式的发展。文摘,又分为报道性文摘、指示性文摘、报道-指示性文摘、评述性文摘、模块式文摘、专用文摘等几种。其中,评述性文摘在专业性年鉴中较为多见,如《中国内科年鉴》的“内科文选”,《中国哲学年鉴》的“论文选介”等。但文摘检索系统在地方综合性年鉴中还应用不多。随着各家年鉴今后对文摘这种检索系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相信它将越来越多地为我们年鉴所用,进一步丰富我们年鉴的检索系统。大事记 我国有编年记事的传统,文献记载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到司马迁的《史记》,更成了千古典范。我国年鉴的《大事记》,除个别年鉴采用分类编年体、纪事本末体,或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体例之外,大多数的年鉴则是采用编年体体例,按月按日地记录大事。与其他篇目横向分类记事不同,只有《大事记》是纵向记事。以时间为经,以大事为纬,提纲挈领地将全年的大事尽收其中,可说是全年的一个缩影。尽管各家年鉴对大事的收录标准略有不同,编制程序也各有差异,也尽管《大事记》文字简洁,篇幅有限,但通过《大事记》仍可以对全年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读者可以沿着时间线索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对于《大事记》的编纂,似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比如目前《大事记》大多是纵向单线结构,如果能结合分类记事的方法,实行复式结构,纵横结合,效果或许更佳。《大事记》对读者具有检索性,论者已多次论及。但对编者也有检索性,却未必是人人都能感受得到。这可能与各家年鉴《大事记》的编制程序不同有关。有的年鉴的《大事记》是指定专人逐日翻阅报纸摘录成稿;有的是通过向各部门、各行业组稿,然后由专人编辑成稿;有的则是由党政办公厅或档案部门直接供稿。无论稿件出自何种渠道,由于编写角度不同,文稿所记大事总会与年鉴其他篇目内容有一定出入。因此,编者必须在《大事记》和其他篇目之间进行对照查补,互通有无。《广州年鉴》的《大事记》主要由市档案局供稿,来稿所记大事十分丰富。笔者负责编辑的《人物》篇目不少人物线索就是通过查检《大事记》原稿而获得。这样,《大事记》原稿无形之中就向年鉴的编者提供了一个检索的机会。这就是《大事记》所特有的对读者、对编者的双向检索功能。参见 所谓参见,就是指引读者由一部分内容过渡到有关联的另一部分内容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检索系统。在不少工具书中都会运用参见系统为读者提供进一步阅读的线索,指引读者查找相关内容。年鉴一般是分类编纂,不同篇目的内容难免会交叉重复。为了避免重复,节省篇幅,适当运用参见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比如工业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对其科研成果,《工业》篇目会作介绍,《科技》篇目也会介绍,这就可能出现重复。因此,两个篇目除了必须各有侧重地记述外,还必须运用参见系统,让读者完整地了解整个成果。有不少年鉴早已在实践中成功运用参见系统进行编纂。《广州年鉴》2004年刊增设篇目《抗击“非典”特辑》,其中设立分目介绍钟南山等5位“抗非”英雄。同年,这5位“抗非”英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因此,在《人物》篇目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分目中仅对这5位英雄作基本情况介绍,然后启动参见系统指引读者到特辑中查找详细资料。此外,有些内容虽不至于重复,但却关系密切,也可以运用参见系统为读者提供由此及彼的指引。参见系统除了在篇目之间使用外,还可以在条目之间使用,甚至在不同年刊之间使用。链接 链接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报刊出版物近年借用网络专业术语及其理念而创建的一种全新的检索系统。链接是可以有效帮助读者检索有关背景材料等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的好方法。链接这种检索方法对于年鉴的编纂也很有帮助。它至少可以让一些不宜编入条目但对读者了解全面情况又有一定帮助的材料有一个适当的处所。我国不少年鉴早已将“链接”接了过来,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近年来,《广州年鉴》也启动了链接这个检索系统。当内文提及某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提供材料时,及时安排一个链接,免却读者另行费时查找的麻烦。比如2004年刊的《财政税收》,当内文叙述到国税部门实施金税工程二期时,就在同一个版面加插一个“金税工程”的“链接”,详细介绍金税工程,即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网络系统。除上述6种检索系统外,年鉴还有一些辅助的检索方法,比如眉题、名录、附录、便览,以及广告目录等。此外,年鉴的光盘版、网络版的检索手段越来越丰富,检索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不过,这属于另一个话题。上述六大检索系统虽各有所长,但也各有所短。如:“目录”的检索深度只能到达条目标题,至于内文信息,则无能为力;“索引”也会因主题词首字的不同而将相关内容分散到各个部分,使资料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大事记”记事孤立,手法单一,且缺乏深度;“链接”也只对特定内容提供支撑。总之,各种检索系统也未至于完美无缺。但是即便如此,它们也各有特点。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大事记是“纵”,目录是“横”,链接是“点”,索引是“面”。当各大检索系统统一构成整部年鉴的检索体系时,就形成纵横交错、点面结合的强大检索功能,足以为年鉴的使用者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检索手段。

对年鉴文稿的编辑和审校就是依照年鉴的规范和要求对条目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条目是以年度事实和资料为主题记载客观事物的独立信息单元,是年鉴的基本构成单位。“年度”二字体现了年鉴的年度性,“以事实和资料为主题”反映了年鉴条目有别于其他工具书条目,“客观事物”指记载对象—人、事或物的客观性。年鉴也被称为“地方百科全书”“资料大全”“文献总汇”等,体现了年鉴的全面性、综合性。但年鉴的全,不是面面俱到的全,是有重点的全,有特色的全,有选择的全。年鉴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资料、信息,只能择大而记,择要而录,强化重点,淡化一般。 (一)条目选材规范       条目选题应当以满足检索需求为目的,要从读者的检索愿望、检索习惯出发,尽量选收读者普遍关注、查检率相对较高、能够独立检索的题材,将无法检索、难以查考的题材排除出去。例如“工作措施”“自身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加强宣传”“开展交流”“拓展业务”“内部管理”“服务管控”“责任考核”“基础设施”等,这些条目没有独立检索意义而被称作死条。在常规的年鉴三级目类目、分目、条目框架的整体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次分目和子条目等特殊层级目设置,不仅有利于体现地域特色,更能合理安排应该详述的具体材料。 在常规性条目之后增加动态性条目,提高年鉴条目的有效信息含量,为修志积累成熟素材。将最体现本区域和年度特色的发展情况内容集中类目化,体现年鉴信息特色性和年度性,优化年鉴区域参考价值。 (二)条目选题原则       条目是年鉴所反映的动态信息的主要载体。要从纷繁复杂的年度信息中挑选出必写条目,并遵循以下的选题原则。1.年度性。条目选题首先要着眼于系统或领域年度内发生的事情,从当年1月1日到12月31日,一般不跨年,如果一件事情的发展跨越若干年份,可以选择事件发展中当年的重要情况来记载。有时也可以根据年鉴功能的需要,适当上溯或下延,以反映所记载事物的全貌。2.真实性。选题时,要把握所选内容是否真实可靠,这是增强年鉴权威性的关键点。如果选择的条目与事实不符合,年鉴失信于读者,对年鉴的危害十分严重,会产生误导后果。3.连续性。年鉴一般一年一卷、逐年编纂出版。要全面反映一个系统、一个领域的情况,设置一些每年必有的条目是必须的,这样可以发挥年鉴的纵横可比性。反映在综合性条目中(常称为常规性条目),其所包含的要素基本相同,组稿时可以作范式化写作;对单一性条目,同一时间也可以连续逐年反映,这样通过不同年份同一年鉴同一个标题或同一个事件内容(即相同条目的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到一项事业或某一事物在一个时期内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也符合地方志书体例,为续志编纂积累材料。4.系统性。选题时要注意分目(栏目)所覆盖内容的完整和系统,要注意发现每一个方面、各个层面事物的变化,以确保要项不缺、要事不漏。5.特色性。对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学科、某一时期要着力体现其地域特点、行业特点和时代特点。6.价值性。要充分考虑年鉴的使用价值、借鉴价值,主动为现实服务,要从年鉴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决定年鉴条目的取舍,提高年鉴独有的、无可替代的使用和参考价值。7.全局性。年鉴所选条目要着眼于全局,对整个系统、整个领域有普遍意义,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其是否带来全局性意义。8.新颖性。要注意选择介绍新事物、新举措、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新趋势、新经验,使年鉴常编常新,年年都能记载实实在在变化的事件。9.精要性。在选择条目时,要注意剔除不必要的冗余信息,要通过精细挑选,使年鉴的信息含量大而密集,在有限的篇目内,反映尽可能多的有价值信息。 (三)条目编审规范       首先要清楚年鉴条目写法与其他文体的区别。一是与工作总结的区别。年鉴和工作总结都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某个范围或某个方面情况的回顾和综述,记述工作成绩,总结经验教训,找出问题与差距,为以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参考。但二者的差异在于,工作总结可以罗列方方面面的情况,描述具体的工作过程,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可谈谈今后的计划、打算,可采用口头语、议论式文体。但年鉴条目只记大事、要事,不必详细介绍具体做法、工作过程和经验,应简洁明了,开门见山,述完为止。而且只记述已发生的事,不作未来描述和预测。二是与新闻报道的区别。两者都可以记述某一地区或部门发展变化情况。差异处在于新闻报道采用多种写作手法,如描写、比喻、对话、评论等,以增强报道感染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且一般都有导语,可夹叙夹议,注重文字的冲击力。而年鉴作为资料性工具书,写法强调朴实精炼,开门见山,准确规范,注重文字的信息含量。三是与辞书的区别。年鉴与辞书都以条目为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辞书的条目通常是一种注释性的说明文,解释事物的定义、性质,在记述对象时,其特征为“是什么”。而年鉴的条目通常是以记述为主兼具说明,故记述对象时,要求写清楚“怎么做”“怎么样”。有关的解释性、通典性、定义性的记述,属辞书范畴,在年鉴中不应出现。 年鉴条目编审规范,应从内容和文字表述入手。内容表述的规范可概括为要素齐全、内容鲜活、体现特色、实事求是、文字精炼等“全、新、特、实、精”五字要诀。“全”即在本行政区域、本部门、本行业内,记载内容要全面系统。基本情况和基本的举措、成果、经验、大事、要事,都要收录,不可或缺。时间、地点、主体、过程、结果、主要数据等要素齐全。要做到大事、要事不漏。“新”即内容要新鲜。着力反映年度发生的新事物、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果、新经验、新问题,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对一些重要事件、重要成果、重大改革措施,要单独列条,详实记录。“特”即着力突出本行政区域各行业特色,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独特的方面。如突出成绩、优势和较大影响的事情,并重点记载。“实”即所有条目内容都必须实事求是,如实记载已经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事件。列入规划、计划或写进报告的,但没有变成现实的事物,不应记载。“精”即对事件的记述要扼要,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该一句话写完的,绝不能用两句话赘述。要尽量将每个条目蕴含的有效信息量变大。 条目文字表述的规范方面,忌穿靴戴帽、空洞无物、细节描写和绝对化。还应该注意词语表述的规范。1.少用附加句,在表述上要词语简洁,多短句,多实词,多主谓句;少长句,少定语、状语、补语,少副词、助词、形容词、夸张词语等附加成分。2.少用“了”字句,如“取得了”“促进了”“改善了”、“达到了”等。“了”是时间助词,表示动作的变化或完成,而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3.少用“的”字句,“的”字太多,句子被拉长。只要适当提炼,有些“的”字可不用。4.少用“为”字句,年鉴条目应少用公文写法,不用“为”字造句。如“为了……”“产值为……”等。这些句子去掉“为”字,语句会紧凑,效果更好。5.少用“共”字句,如“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共××家”“建成项目共××项”“全市共……”等。6.少用“已字句,如“已完成”“己建成”“已取得”等。年鉴记述的都是已发生的事,故许多“已”字可省略。 (四)条目名称设计       标题要准确概括条目内容,应该突出关键词设置。如“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的条目,名称就应该改为“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标题应简明扼要,准确反映主题,避免使用夸张形容和口号式宣传的句式。 (五)图照选用的关键要求 年鉴图照是承载以政府名义宣传和存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现代的年鉴编纂中,图片和文字一样,其资政、存史、育人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成为年鉴体例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颁布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关于图照的规定有3个方面的要求:1.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反映变化的情况;2.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时任职务等;3.照片无广告色彩。除人物传、人物简介外,不能出现个人标准像。 配图同条目的要求一样,可以概括为“大、要、新、特”四个字。“大”即规模大、影响大,给社会和人们心理带来强烈震撼和冲击的事情;“要”即意义非同寻常、对今后将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情;“新”即处在萌芽状态或探索阶段,代表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事情;“特”即具有行业特点或专业特色的事情以及反常的特殊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要做到:客观求实,即客观反映年度的真实情况,尤其要注意反映热点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对年度内发生的重大事故、重大失误也不要回避;体现重点,在充分积累图照素材的基础上,精心筛选,好中选优,把一年中最有价值、最具典型意义的图照编入年鉴;展现特色,围绕自身的业务范围和职责分工搜集图照,突出专业特点,少上或不上内部管理、行政事务、年度例行会议等照片。从图照积累的素材到成为年鉴适用的图片必须经过一个筛选、转化、提炼、升华的过程。要按照“大、要、新、特”标准,及条目遴选符合“一事一条”的标准,配套图照信息,扩大条目的信息量和存史价值。 图片文字说明要规范、完整。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历史人物和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里活动和发生。这句话就说明了文字说明对图片的作用。图片辅以文字说明才能更为客观有效地传递信息。有专家曾经风趣地说,“照片是哑巴”,文字说明就是让照片说话。图注必须信息完整,要素齐全;表述精练、简洁、明确、规范;兼具检索功能。搜集、斟选到的合格图照,只有配上完整、准确的文字说明,才能实现图照所蕴涵的信息和价值。

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很强的工作。年鉴不仅能够及时总结、记载过去,把珍贵史料留给后人,而且能够借助年鉴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科学预测未来,指导今后工作。是对一年的工作情况的一个总结。也是一种成果激励吧。从零散材料到一本有序的年鉴直至到读者手中成为有用的资料这一过程,也就是年鉴实用性的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也是编纂年鉴使用价值的过程。这是年鉴编辑工作者编辑年鉴最重要的环节。经过辛勤劳动,把零散、粗糙、杂乱、无序的原始信息逐步变成密集、精炼、准确、有序的年鉴材料需要大家付出辛苦的劳动。年鉴编写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年鉴的编写对学校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各单位要充分重视年鉴编写工作,领导班子要认真研究编写工作,按照职能部门和写作要求,认真组织编写,分管领导要具体负责,严格把关,确保年鉴编写工作顺利进行。O(∩_∩)O

年鉴编纂总的指导思想一般有以下几点:一、坚持政治的严肃性。年鉴的质量,首先是要保证政治质量,政治上出了错,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年鉴的全部内容都要完全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神,坚决和中央保持一致。此外,还要注意保密,内外有别,防止发生任何失密违纪现象。二、坚持真实性、科学性。作为史册之一的年鉴,必须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保证刊载的全部资料和数据都准确无误。要求资料内容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既不溢美,亦不饰非,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坚持科学性,也就是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发展上去反映事物。三、坚持年鉴编纂的六项要求。即“全”、“新”、“精”、“特”、“鉴”、“便”。“全就是各个项目齐全,内容完备;“新”就是内容要新,有新鲜感;“精”就是精炼;“特”就是特色;“鉴就是发挥鉴戒作用;“便”就是方便读者。四、坚持质量是生命、是基础的观点,务必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观点,正确处理和摆正各种效益的关系。 年鉴的框架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是年鉴的基本结构。框架是承载年鉴资料的主体骨架,其任务有三:(1)设计框定全书内容范围和选材方向;(2)设定资料的分类归属和层次;(3)设定各类资料的数量多少和比例。框架设计应当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为现实服务。适应现实读者的需要,是框架设计的首要原则。年鉴应收录那些资料,这些资料应当占多大比例,以什么形式推出这些资料,都要以读者的需要为依据。2、内容完备。全面反映事物发展的历程是年鉴框架设计的基本要求。所谓“全面”,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大事不漏,读者感兴趣的事不漏。3、结构合理。科学、系统是框架设计的第3个原则。所谓“科学、系统要求有三:(1)资料归类要科学准确;(2)各部分资料比例合理,掌握好主次有别,详略得当,各有侧重这个度;(3)层次分明,有完整的体系。4、方便检索。年鉴是供读者查阅的资料性工具书,因此方便检索是框架设计的重要原则、除了按分类编排的目录外,还必须根据不同需要,设计索引。 各种年鉴因其反映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选题标准,但条目选题的一般原则是共同的,那就是“大事不漏,小事不收”。凡属大事、新事、特事必选,反映出年鉴所反映对象的本质与主流,反映出年度特色、地域特色和部门(行业、学科)特色,使年鉴信息具有实用价值、鉴戒价值和史料价值。(1)为大事立条。所谓“大事,是指代表社会事物本质和发展主流,对社会事物发展进程有重大影响,为社会公众所普遍关心的事。(2)为新事立条。所谓“新事’’,是指代表社会事物发展新阶段、新水平,昭示社会发展方向,具有推广价值的事。(3)为特事立条。所谓“特事”,是指最能代表社会事务特色的事。(4)为热门话题立条。总之,年鉴条目的选题,必须贯彻实用性原则,以保证年鉴具有“服务当代,遗惠后人的强大功能。年鉴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单位。其选材原则一般有:(1)客观性原则,材料必须忠实于事务的本来面目,而不能道听途说,想当然地推理。(2)权威性原则,材料必须来自于权威部门,结论必须是正式、公认的,不是作者一家之言。(3)典型性原则,在能够说明问题的众多材料中,选取那些有特色的典型资料。年鉴条目的撰写原则:(1)主题鲜明、精炼。以正确、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贯穿整个条目始终,统帅全篇,支配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润色。(2)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条目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料体系,构成条目的内容要素不能缺少,应全面地反映主题,但不能面面俱到,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3)结构严谨。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对材料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妥善的安排,使条目成为层次清楚、线条明晰、前后一致、首尾相合的有机体。(4)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用词恰如其分,造句合乎规范,语义准确明白,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多的内容,删繁就简,惜墨如金,简明流畅,质朴无华。(5)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切忌夸张、形容、套话、空话之类的言词,挤掉水分,增加信息量。 年鉴是以条目为主要载体,除专文、特载、法规、文献、附录等一次文献及索引、书目、提要等二次文献外,条目是年鉴构架的最基层组织,也是年鉴内容的最直接表现形式。它不仅构成年鉴的基本内容,而且决定了年鉴的质量。年鉴条目大体分两类,即综合性条目与专题性条目。综合性条目,一般列于类目或分目之首,主要包括综述、概况两种。其作用是介绍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部门或一个门类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用来勾勒全貌,提供全面的、具有综合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可比性的情况、特点和问题。专题性条目,一事一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其取材标准有大事、要事、新事、特事。所以年鉴条目应侧重于社会性,取材要考虑读者的需要,不以行业、部门的标准代替社会标准,不能只谈成绩,回避问题。其内容应注重资料性,信息性、可读性,即对社会有借鉴作用,有存史价值。在编写年鉴条目过程中,由于年鉴撰稿人基本上是由政府或单位的综合科或秘书科的人员提供,由于他们是单位的“笔杆子”,经常在手中操作的是各种总结、汇报、报告之类的官样文章,是领导的代言人,他们所处的位置决定他们所撰写的文稿往往从本位出发,用许多研究词、修饰语、描绘句来描述年鉴文稿。因此,在编辑年鉴文稿时应从几个方面对年鉴条目进行规范化处理。一、条目文体的规范化处理年鉴的条目内容是记载年度内的客观事实,编写目的在于供人们查阅和检索。因此,年鉴条目基本上采用说明体和记叙述体。说明体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年鉴条目以概说事物、人物、简介部门、行业和单位的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所以大量采用说明体。如用来介绍地方、部门、行业的基本情况的“概况”。记叙体是以叙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文章体裁,其特点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描述。多用来记述单一事件的前因,后果等,是简明的记叙文。如:特色条目。不管是说明体或记叙体,年鉴条目文体的基本特征是:篇幅短小精悍、写法直入直出、不拐弯抹角,不藏头露尾;要求文稿要回避议论、描写和抒情,努力榨干水分,使信息资料高度密集;用客观的、准确、简明、严谨、平实的语体记叙内容;要实话实说,做到一是一,二是二,决不含糊其词,弄虚作假。因此,语体上要求杜绝一切假话套话以及虚浮之语、溢美之词。即要用冷静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所记的事物,实事求事,不随意褒贬,不加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如:“加强”对某项工程的领导,而不说“强化”,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说“优化”,不作空洞或臆测性的评语,如:“获得好评”、“反映强烈”、“群众欢迎”、“全体称赞”等等。二、条目标题的规范化处理条目的标题是内容的“眼睛”,人们从标题便能知条目的内容。年鉴条目的标题,即是条目内容的聚集点,也是读者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门户。标题虽小,但它直接影响条目的质量和社会效果。条目标题要有“信息性”、“新颖性”、“检索性”。条目标题的信息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条目内容的控制作用,它框定了条目的内容范围,如市县概况篇目中的[基本概况],它阐述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资源等概况;二是标题本身含有一定的信息量。如“[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它直接记载的是福鼎市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等等。条目的新颖性不仅体现在新鲜内容主题的概括,还体现标题的个性。如:[南方天山—象山];条目标题的检索性表现在标题内涵规范、通用、简明,便于读者查阅,用对事物法定的、标准的知识概念作主题词。如:[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因此,规范条目标题文字是提高年鉴条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条目内容的规范化处理年鉴是资料性年刊,以条目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条目的内容覆盖了相应领域的各个方面。条目内容各异,篇幅长短不一,要衡量它的内在质量,应从条目以提供资料为目的入手。以其是否是有用信息作为标准。一个条目被读者所检索的内容能解答读者的疑问,或是被读者所引用,说明此条目的信息含量高。怎样才能提高条目的信息含量?一要对材料作整体处理。应用综合概括手法,通过归纳提炼,抓住共同点,将材料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反映。二要把握材料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概括出部门、行业和地区发展的特点。在编缉各地文稿时,我们经常发现原作者在撰写年鉴文稿时其条目标题中存在着标题冗长、重复或用总结、动员性语言,用副词、形容词等修饰语。如:“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等等。在修改文稿时,首先在条目的标题上规范,先用统一的[经济社会概况]条目来概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内容涵盖了一个地区工业、农业、外贸经济、城乡建设、科教文卫、人民生活、社会事业等。再用1-2个特色条目来反映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将概述条目与特色条目联结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相辅相承,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全部情况。通过这些示范性修改,使文稿内容即有独立性、完整性又有连续性、可比性。比较能够看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发展。年鉴作为集权威性、资料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年刊,应是具有资治、存史、发布信息、服务社会等多功能的产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框架的结构、选题选材、组稿编辑、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条目的撰写直接影响到年鉴质量,要精选和精编条目,对选取信息的深加工规范条目的标题、内容、打造有价值、高品位的年鉴信息。 校对是年鉴编纂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也是保证年鉴质量的重要条件。年鉴的校对次数一般分为3个校次,以印刷厂毛校后的校样与原稿对照进行校对。编辑部要进行初校、一校、二校、三校,必要时可增加一两个校次。为了缩短出版时间,减少改版次数,可采取连校的方法。即将校对完了的校样,不经改版转给另外一个人再校对一次(用两种颜色的笔改稿),然后送给印刷厂改样。终校要求由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专业校对人员完成。制成软片后,需由主编通读软片,以解决漏改问题。校对工作的任务是:1、改正校样上的错字、倒字、横字、缺字,以及接排、另行、字体、字号等错误;2、改正符号和公式等错误;3、检查版式是否合乎要求,包括标题、表题、图题是否偏斜,字体字号是否统一,页码是否连贯,有无书眉等;4、检查注解和参考文献的次序和正文所标号码是否吻合;5、注意插图、表格、数学公式、化学方程式等的地位是否恰当、美观;6、校正图的位置,注意方位的平正;7、检查行距是否匀称、字距是否合乎规定;8、统一全书各级标题。

新青年编辑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

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

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 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新青年》历史沿革:

1、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3、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

4、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

扩展资料

创办意义:

1、《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擂响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战鼓。

2、《新青年》创刊之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它首先紧紧抓住思想文化问题,对于思想解放所起的重大作用,则是当时其他报刊上的政治、时评性文字所不可比拟的。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统帅部,以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胡适、高一涵、周作人、沈尹默等人组成编辑部,轮流主持编辑工作。整个杂志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陈独秀租居的箭杆胡同9号是座典型的清代四合院,成了《新青年》编辑部新址。据史料记载,当时陈独秀的住所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朝南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现为骑河楼南巷),陈独秀租住东院。东院北房及南房分别为编辑部办公室和居所,其他房屋为传达室、车夫等住处。虽然在2001年就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旧居在修缮腾退之前还住着6户居民22人。修缮腾退后,原来的私搭乱建不复存在,北房、南房和东面的耳房都按照旧貌修缮。北房的“《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和“陈独秀旧居”两块牌匾也正式揭幕。

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伊默、鲁迅、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瞿秋白、彭述之轮流编辑。

青年记者编辑

柳陶,男,1993年生,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人,大学本科二年级在读,工商管理专业。“金牌九零”概念提出者、新浪网《校园新人榜》上榜者。现为中国青年文艺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西卫视《金牌调解》观察员、南昌大学生创业网总编辑、江西省湖口中学《净心文轩》特约指导,发表新闻、文艺作品百余篇,多家媒体专栏作家、特约记者。曾配合国家教育部第三任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等权威人士同台演讲获好评并多次开展个人专题讲座,主编中国第一部90后自编自著图书《金牌九零后——2011年度全国90后作家作品精选集》(中国书籍出版社),个人事迹被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江西晨报》、《浔阳晚报》、《辽沈晚报》、《劳动时报》等全国50多家媒体强烈关注报道。2012年3月5日受邀成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正午博客》节目开播以来最年轻的嘉宾博主。

1、侠客岛是由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部的几位青年记者编辑创办的微信公众号。 2、作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新媒体品牌,“侠客岛”自2014年创办以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守正持中立场,以时政新闻解读为主业,在微信、微博、门户网站、主要资讯客户端等多个媒体平台落地,以优质内容、清新文风,“成为融合发展时期主流媒体积极影响海内外舆论的轻骑兵”

1、《青年记者》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责自负(严禁抄袭),文字要精炼。2、《青年记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列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录稿通知后不再改动。3、《青年记者》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符,格式一般要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邮编、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文章标题字符要求在20字以内。4、文章中的图表应具有典型性,尽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线表;图要使用黑线图,绘出的线条要光滑、流畅、粗细均匀;计量单位请以近期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不得采用非法定计量单位。5、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来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并请详细注明本人详细联系方式。6、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我刊同时被国内多家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不同意收录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

李而亮现年51岁,曾任职人民日报河南记者站副站长,西藏日报总编、党委副书记。2001年8月任人民日报社市场报总编辑 、党总支书记。2004年12月接替李学谦出任《中国青年报》总编辑。

sci杂志编辑年龄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美国ISI公司的一个期刊论文文摘数据库,通常被SCI收录的期刊学术质量相对较好。

sci论文第一作者位置是比较重要的,但是很多投稿者对署名第一作者要满足什么条件并不了解,WOSCI沃斯编辑的我在此介绍:第一作者一般都是论文的主要完成者,是论文初稿的撰写者,而sci这样的期刊对作者署名要求并不严格,研究生,博士生等在校生也可以是第一作者,只要大家的论文质量比较好,那么担任第一作者就是没有问题的。 另外我也在这里强调,sci论文虽然对第一作者学历、资历没有条件要求,但是十分看重论文的质量,第一作者要对这篇论文负有责任,也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者,第一作者甚至也是可以担任通讯作者的,也就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其主要贡献是提供研究经费,试验场所,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与实验相关的物质资源。SCI论文润色/SCI润色编辑/SCI论文翻译/SCI论文查重/SCI论文去重降重 第一作者在论文完成中要做出了重要了贡献,比如在整个实验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那么他就理所当然地既可做第一作者,也可做通讯作者,此外投稿者也要注意署名第一作者一定要十分严谨,客观,一篇sci论文中也会出现共同第一作者,就是两者的贡献是同样多的,或者是学生可以和自己的导师共同做第一作者,这也是对彼此学术贡献的认可。 总而言之,sci论文第一作者署名要求并不高,只要大家认真对待自己的论文,保障自己论文的质量,多做一些贡献,就可以在论文上正确署名,这对成功发表论文,或者顺利毕业,晋升职称都是有帮助的,

发表SCI论文是一项很好的成就,可以帮助您在求职时展示您的研究能力和学术背景。但是否能够成功地在国企找到工作,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首先,国企通常更加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特别是与相关行业和职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因此,如果您在本科期间或之后获得了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这将有助于提高您在国企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其次,国企对应聘者的年龄也有要求,一般情况下年龄不超过35岁。因此,您可能需要在求职过程中解释您的年龄和学习经历,并强调您的优势和能力。最后,还需要考虑国企对应聘者的其他要求,例如政治背景、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因此,在准备求职申请材料时,除了强调学术背景和发表SCI论文外,还需要展示自己的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和其他相关技能,以增加成功的机会。总之,虽然发表SCI论文是很好的成就,但它并不能保证您能够成功地在国企找到工作。您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包括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年龄和其他相关技能,以提高您的竞争力。

北京青年报编辑

改版不仅是报纸本身的变化,也涉及深层的报社组织结构的改革。《北京青年报》建立了以编辑为主导、编采分离为特征的采编模式。新的编辑部划为编辑中心、采访中心和相关部门三个部分。编辑中心下设要闻版组、本市版组、财经版组、产业专刊版组等10个版组。采访中心共设都市新闻部、体育部、特稿部、摄影部等9个部室。记者采集新闻,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阶段,编者编辑报纸是一个独立的工作阶段,工作关系是以编辑指导记者,进行新闻的收集、制造和报道工作。新体制规定:编辑不准给自己负责的版面写稿,记者不准组版;记者对稿件质量负责,编辑对版面质量负责,记者的采访活动由相应版面的编辑协调指导。编采双方围绕“报纸质量”这一核心,实现互动。采编分离,记者和编辑分工明确,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此外,新闻的处理多了一个把关人,可以在信息上进行互补,丰富报纸的信息含量;“采编分离”又形成了一定的约束机制,即在采编操作环节中,记者编辑互相制约,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的有偿新闻、关系稿件设置了障碍。此次改版并没有增加报纸的版数,报纸广告版面占总版面的平均比例依然维持在约为40%左右。北青报的老总们明确表示,改版后,广告的版面数量将不会减少。但是专版消失后,刊登于“每日新闻版”(即A叠)的广告含金量提高,相应的广告刊例价位也将按一定比例提高。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说过,《京华时报》主打新闻、不办副刊专刊的做法,必然在北京报业引起反副刊化潮流,向报纸的本质——新闻纸回归。这至少在《北京青年报》得到验证。在经营策略方面,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提出,一个好的媒体,应该包括强势的传统媒体、超前的第四媒体以及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三位一体地运作才能发挥最佳效益。无论网络还是传统媒体,都离不开物流配送体系,因此,传媒必须抓住价值链的这个下游环节,也就是销售终端。在北京市综合类日报中,《北京青年报》是最早告别邮局,改为自办发行的。他们推出了享誉京城的小红帽,目前已发展到2800多人。五年时间,《北京青年报》的发行量从12万份上升到60多万份,自办发行立下大功。报纸自办发行不仅“肥水不流外人田”,节约成本,也掌控了经营的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北京青年报》最早引入了物流配送的概念,不仅送报,还送书、送水、送奶、送票。该报的60万读者是个“金网”,2001年这方面的营业额已达到5000多万元,而且还在快速地增长。如果市场做大的话,从中赚取的利润甚至可以支持白送读者一份报纸。2002年,IBM帮助报社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几十万读者的信息存入计算机——这个平台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另外《北京青年报》还提出“把成本变成资本”。该报利用其规模消费的优势,把消费行为变成了经营行为,介入到新闻纸、油墨,甚至林地等经营领域,获利颇丰。北京青年报社每年用纸3万吨,相当于一个造纸厂年产量的1/3。这样,他们可以掌握纸张交易中的主动权,用规模化的购买来压低纸价。而许多中小规模的报纸无法压价,《北京青年报》敏锐地发现这个市场机会,担当起这些报纸的纸张代理商的角色,每年代理总数量达到10万吨,相当于3个《北京青年报》的用纸量。目前,经他们销售的可以双面彩印的高档新闻纸的代理销售量,已经达到了全国的1/10。而后,《北京青年报》还把代理扩大到油墨,拿到了世界上最大的PS版生产厂家富士公司的北京代理权;又做了纸浆生意,报社给造纸厂提供纸浆,由造纸厂按照他们的要求生产瘦型报新闻纸;下一步,《北京青年报》准备购买林地。在这个产业链上,他们的设想是抓住两端——林地和销售市场,而将资本密集、劳动力密集的纸浆生产、新闻纸生产让给工业制造业。《北京青年报》的目标很清楚,获取中间的高附加值。2003年伊始,北京青年报社占90%股份的北青传媒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上市计划再次启动。其实,早在2001年5、6月间,北京青年报社的上市就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年8月,北青传媒进入上市前的辅导期,由国泰君安证券公司做辅导。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市计划搁浅。此次,《北京青年报》试图绕道香港上市仍然前途未卜,但是,已经显示该报度过了创业后的整合期,开始新的征途。

中央台主持人徐俐的丈夫是《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张天蔚。

张天蔚,《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北京人。

张天蔚高中毕业后在北京郊区插队、北京建筑公司作工;1983年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电力工程系,入北京电力建设公司职工学校任教。

1990年考进《北京青年报》,先后任文体部记者、编辑,评论部编辑、主任,《北京青年》周刊编辑部主任,《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社评部主任。

参考资料:张天蔚-百度百科

徐俐,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新闻播音员、主持人。1961年生,湖南吉首人。在年轻时曾做过农村知青,后考入长沙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调入长沙电视台工作。1992年10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开播,徐俐作为首档节目《中国新闻》的首位主播在央视亮相。随后便一直在《中国新闻》节目担任主播。徐俐字字珠玑,简洁干练的新闻播报风格多年来赢得了广大海内外观众的喜爱,这也使她成为央视四套和《中国新闻》的标志性人物。曾有过两段婚姻,现任丈夫为《北京青年报》编辑张天蔚。她和前夫育有一子,另著有多部书籍。

张天蔚大徐俐3岁,出身于京城的一个大家族,父母都是中央美院资深教授、著名雕塑家

徐俐现任丈夫是张天蔚《北京青年报》评论员,北京人。著名央视女主播徐莉的现任丈夫!生长于北京;高中毕业后在北京郊区插队、北京建筑公司作工;1983年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电力工程系,入北京电力建设公司职工学校任教;1990年考进《北京青年报》,先后任文体部记者、编辑,评论部编辑、主任,《北京青年》周刊编辑部主任,《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社评部主任。写过诗歌、小说。从1990年开始发表文艺评论、时评、杂文、随笔及社评。

拓展资料:

1.徐俐,1961年生,湖南吉首人。1992年10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开播,徐俐作为首档节目《中国新闻》的首位女主播在央视亮相,随后便一直在《中国新闻》节目担任女主播。

2.在年轻时曾做过农村知青,后考入长沙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调入长沙电视台工作。1992年10月1日,央视国际频道开播,徐俐作为首档节目《中国新闻》的首位主播在央视亮相。

3.随后便一直在《中国新闻》节目担任主播。徐俐字字珠玑,简洁干练的新闻播报风格多年来赢得了广大海内外观众的喜爱,这也使她成为央视四套和《中国新闻》的标志性人物。

4.从业以来曾两度获国家政府奖,华语节目主持人金奖。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几乎所有重大新闻报道都由其担纲主持,如早期的香港、澳门回归庆典,袭击事件、中国入世报道等,徐俐播报风格独特,在海内外观众中拥有较好的美誉度。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