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14:41:19

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论文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是近来读到的好书之一,作者以青年写手郭敬明为表面范例,以郭的广大粉丝为研究个案,充分解析八十后的成长历程,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等等一些重要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八十后的一些心理问题作了一定整合,以理性的眼光探寻八十后心理现状一致性的社会原因,并予一定的论解读。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身为八十后的我,读这本书能更清晰看见八十后作为问题一代的现状。 一.偶像的失落 八十后普遍的缺乏信仰,如果要做个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另人瞠目。 八十后成长在开放的社会,物资的化的社会对传统价值,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是空前的。八十后之前的前辈在此过程中遭受迷失,以及对新价值的建立的失败是可耻的。前辈们长期在贫穷中忍受过久,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物质的强烈追逐。于是我们看见爆发户国民性格的遗露,丧失了社会转型期新价值的建筑,更谈不上精神信仰的传输,个人风范树立。 八十后生存环境的如此不堪,偶像的跌落导致的是八十后仰视的丧失,进而是精神的迷惘,信仰的暧昧。 你觉得你的信仰是什么呢? 二.概念的模糊 郭敬明与庄羽事件背后说明的是八十后的对概念的模糊。八十后的成长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回顾一下,漫画,游戏,武侠,奇幻文学这些文化品的各个之间长期的雷同性,相像性致使创造力的丧失,长期熏染其间的八十后对其产生了心理的认同,并逐渐普遍的丧失了思维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对雷同性与创造性的模糊,加快了想像力的丧失。作者在书中对郭敬明的《幻城》“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的观点做了质疑,并予以从八十后到大学教授,以至全社会对想像力概念模糊的解释。 作者认为,想象力包含着两个方面:想象与力。“想象”思维的遨游,“力”是对人固有认识与情感的突破。想像力的产生是“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需要融合创造在内的独特的个人创造”。 快餐化的特点是神化的流速,在这种过程中,大量本质雷同的文化品以异样包装凸现视野。郭敬明的《幻城》对日本漫画的模仿,《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模仿(姑且这么说),使读者欣喜,但对其创造性的审视是盲目甚至是麻木的。快餐文化的环境下的人们对创造概念和模仿(抄袭)概念的定义已偷偷的完成了移花接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广大的八十后,对郭敬明抄袭事件否认的据“理”力争的激烈愤词了。 三.孩子的暴力 八十后都在说着“孩子”“纯洁”“拒绝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肮脏。作者书中对其终极原因归结为大人的失范。然而八十后的孩子在思想上的幼稚,智慧上的低弱又让感到危险。 八十后是普遍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义,也即自私性——对我的宽容,对别人的苛刻。 作者书中指出了刘嘉俊撰文批评郭,以及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事件。在刘嘉俊撰文批评郭的事件中,郭的度的表现出对刘嘉俊文字及个人能力的否定,然而郭曾经说过“任何人都可写小说”的观念,这是文学平民化的观念。前后的矛盾是自我主义的弘扬。在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中,换位思考意识的缺乏同样是自我主义的表现。 在郭的粉丝漫骂庄羽的过程中,类于“应该给那个女人泼硫酸”的帖子和恶毒激词,反映出的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孩子”的八十后的邪恶与劣根性。我想起文革的那些自称为“不懂事”的青春少年的行径的恶毒,如果没有法律的话,是不是要重现历史的荒谬与丑陋呢?或者说是埋藏的国人的丑陋的破土? 劣根性的沿袭是八十后唯一的传统,并且无所察觉。 我们谈到暴力不仅仅是形体上硬暴力,还有精神上的软暴力。个人意识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缺乏,自我主义(自私主义)的膨胀,换位意识的拒绝,对别人是冷漠的暴力打击。八十后的这种暴力可以袭击任何一个人,并且永不忏悔,因为我是“纯洁”的“孩子”。 以上我说了三点问题,是《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给我的重要启示与思考。作者在书中解说了关于八十后很多问题和弊病,比如郭敬明文字惹得八十后共鸣的原因,全名模仿的原因,思维方式混乱道德意识淡漠等等一系列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把八十后“独一代”视为群体来考察,思量,批评。读这本书我感到共鸣与沉重。我希望每一位八十后都去读读这本书,对八十后是观照与思考,对自己也是审视与警惕。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干预措施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2、生活方面的问题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情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4、家庭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5、躯体疾病问题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6、就业压力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4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5 文美荣. 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之间。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强迫症状(t=<)、抑郁(t=<)、焦虑(t=<)、敌对(t=<)、恐怖(t=<)、偏执(t=<)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和精神病性(t=>)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抑郁(t=<)、焦虑(t=<)、敌对(t=<)因子和总均分(t=<)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和人际关系敏感(t=<)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p>)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恐怖(F=<)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和强迫症状(F=<)、焦虑(F=<)、敌对(F=<)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偏执(F=<)、精神病性(F=<)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论文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干预措施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2、生活方面的问题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情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4、家庭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5、躯体疾病问题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6、就业压力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4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5 文美荣. 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方式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自杀计划发生率为%;%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2003年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 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 懑 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是近来读到的好书之一,作者以青年写手郭敬明为表面范例,以郭的广大粉丝为研究个案,充分解析八十后的成长历程,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等等一些重要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八十后的一些心理问题作了一定整合,以理性的眼光探寻八十后心理现状一致性的社会原因,并予一定的论解读。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身为八十后的我,读这本书能更清晰看见八十后作为问题一代的现状。 一.偶像的失落 八十后普遍的缺乏信仰,如果要做个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另人瞠目。 八十后成长在开放的社会,物资的化的社会对传统价值,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是空前的。八十后之前的前辈在此过程中遭受迷失,以及对新价值的建立的失败是可耻的。前辈们长期在贫穷中忍受过久,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物质的强烈追逐。于是我们看见爆发户国民性格的遗露,丧失了社会转型期新价值的建筑,更谈不上精神信仰的传输,个人风范树立。 八十后生存环境的如此不堪,偶像的跌落导致的是八十后仰视的丧失,进而是精神的迷惘,信仰的暧昧。 你觉得你的信仰是什么呢? 二.概念的模糊 郭敬明与庄羽事件背后说明的是八十后的对概念的模糊。八十后的成长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回顾一下,漫画,游戏,武侠,奇幻文学这些文化品的各个之间长期的雷同性,相像性致使创造力的丧失,长期熏染其间的八十后对其产生了心理的认同,并逐渐普遍的丧失了思维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对雷同性与创造性的模糊,加快了想像力的丧失。作者在书中对郭敬明的《幻城》“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的观点做了质疑,并予以从八十后到大学教授,以至全社会对想像力概念模糊的解释。 作者认为,想象力包含着两个方面:想象与力。“想象”思维的遨游,“力”是对人固有认识与情感的突破。想像力的产生是“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需要融合创造在内的独特的个人创造”。 快餐化的特点是神化的流速,在这种过程中,大量本质雷同的文化品以异样包装凸现视野。郭敬明的《幻城》对日本漫画的模仿,《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模仿(姑且这么说),使读者欣喜,但对其创造性的审视是盲目甚至是麻木的。快餐文化的环境下的人们对创造概念和模仿(抄袭)概念的定义已偷偷的完成了移花接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广大的八十后,对郭敬明抄袭事件否认的据“理”力争的激烈愤词了。 三.孩子的暴力 八十后都在说着“孩子”“纯洁”“拒绝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肮脏。作者书中对其终极原因归结为大人的失范。然而八十后的孩子在思想上的幼稚,智慧上的低弱又让感到危险。 八十后是普遍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义,也即自私性——对我的宽容,对别人的苛刻。 作者书中指出了刘嘉俊撰文批评郭,以及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事件。在刘嘉俊撰文批评郭的事件中,郭的度的表现出对刘嘉俊文字及个人能力的否定,然而郭曾经说过“任何人都可写小说”的观念,这是文学平民化的观念。前后的矛盾是自我主义的弘扬。在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中,换位思考意识的缺乏同样是自我主义的表现。 在郭的粉丝漫骂庄羽的过程中,类于“应该给那个女人泼硫酸”的帖子和恶毒激词,反映出的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孩子”的八十后的邪恶与劣根性。我想起文革的那些自称为“不懂事”的青春少年的行径的恶毒,如果没有法律的话,是不是要重现历史的荒谬与丑陋呢?或者说是埋藏的国人的丑陋的破土? 劣根性的沿袭是八十后唯一的传统,并且无所察觉。 我们谈到暴力不仅仅是形体上硬暴力,还有精神上的软暴力。个人意识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缺乏,自我主义(自私主义)的膨胀,换位意识的拒绝,对别人是冷漠的暴力打击。八十后的这种暴力可以袭击任何一个人,并且永不忏悔,因为我是“纯洁”的“孩子”。 以上我说了三点问题,是《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给我的重要启示与思考。作者在书中解说了关于八十后很多问题和弊病,比如郭敬明文字惹得八十后共鸣的原因,全名模仿的原因,思维方式混乱道德意识淡漠等等一系列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把八十后“独一代”视为群体来考察,思量,批评。读这本书我感到共鸣与沉重。我希望每一位八十后都去读读这本书,对八十后是观照与思考,对自己也是审视与警惕。

班主任工作必须树立新的理念,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教育氛围,教书育人,为社会造就新世纪高素质人才。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心得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分析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各地高职院校开始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普查,并制定了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尽管如此,心理危机事件在高校时有发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监测机制还不完善,所以,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就是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有效的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1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虽然引发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并且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又具有其特有的独特性,但深入分析形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基本是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造成的。

所处环境的改变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冲突

高中时代的学生基本在家里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进入大学后,会蓦然发现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不仅要自己安排生活,不能依靠外力,还要靠自己去处理和面对许多问题,比如人际关系、学习、生活起居等问题,这样,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另外,在大学里,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也不再单一,不仅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还包含更多的综合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其他多种因素,而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一部分学生感到不适应,心理上产生失落和自卑。

高职院校对心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及其管理者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认为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只要不出问题即可,因此,各学校在这方面精力的投入严重不足,心理咨询师配备和培训也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机制,心理咨询机构的设置成为摆设。

高职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心理问题

部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欠佳,他们有较强的不平衡感和不被重视感,要么敏感脆弱,少言寡语,要么自我保护,攻击性强,甚至相互歧视。中、高考失利,使他们自暴自弃,放弃主动学习,消极孤僻;在学校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诚信意识淡薄,团结协作观念淡化。

家庭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问题

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存在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有问题的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过分溺爱、家长重智轻德、家庭矛盾、家庭危机、家教简单粗暴,等等。

2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主体应包括所有与其密切接触的各方面人员。可以建立一个由学院、辅导员、班级和寝室组成的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传输机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就需要及时把问题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一定的传输机制反映给相关部门,才能尽快解决问题。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信息传递方式,即由寝室长把发现的问题信息传给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委员再传给学院辅导员,最后辅导员把信息传递给学院心理健康中心,由心理健康中心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

建立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机制

针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中心要做出相应的专业鉴别评估,明确具体情况是属于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心理疾病问题,然后再采取恰当的处置措施,以保证学生心理问题在发生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宣传工作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课程或将其他相关课程加入心理教育课中,定期举办专题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培训。通过学校广播、校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开设普及心理学知识的栏目,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广度,增加学生对心理保健知识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建设心理健康网站、开展网上咨询服务、利用心理DV的拍摄、校园心理话剧,等等,帮助学生化解思想矛盾和心理障碍,提高心理素质,全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与监控工作体系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和监控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咨询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失恋学生、痴迷网络学生、违纪学生、性格异常和言行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及时解决问题,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对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或群体,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心理援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监测机制与心理咨询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应当时时、处处留心,要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工作,持之以恒,长抓不懈。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周东明.心理健康测查表(PHI)使用指导书[C].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93.

[2]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04):68-70.

[3]刘启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构[J].青年探索,2006,(05):83.

[4]陈香,贾巨才.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预警干预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5,(06):114-115.

[5]张绍波,傅文第.关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6,(03):140-141.

[6]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3):201-202.

[7]陈运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110-111.

[8]曹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热"的冷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10):136-137.

[9]吴先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121.

[10]朱雨兰.网络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05,(05):185.

摘要: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9月9日,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但是,研究表明,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存在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王金道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中学教师次之,小学教师最低。菏泽地处山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升学压力较大,卢和丽等研究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初中教师、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本研究就以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本研究从菏泽市三所高中、两所初中、四所小学随机抽取300名被试,回收问卷268份,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是国内成人群体心理状况调查使用的最多的工具,有90个项目,包含9个因子和一个其它因子,采用1-5的5级评分制。该问卷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各因子问卷的信度系数介于之间。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三、统计结果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分、因子分与全国常模的差异分析。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SCL-90总均分与全国常模的总均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强迫症状(t=<)、抑郁(t=<)、焦虑(t=<)、敌对(t=<)、恐怖(t=<)、偏执(t=<)等因子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精神病因子(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前者得分高于后者,在人际关系敏感(t=>)上,菏泽市中小学教师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所以,总体来看,与全国常模相比,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2.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由T检验可知,女教师和男教师除了在偏执(t=>)和精神病性(t=>)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七个因子和总均分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教师和男教师在恐怖(t=<)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强迫(t=<)、抑郁(t=<)、焦虑(t=<)、敌对(t=<)因子和总均分(t=<)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躯体化(t=<)和人际关系敏感(t=<)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且都是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可见,总体来看,与男教师相比,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3.不同学段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分析。由F检验可知,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除了在抑郁因子(F=,p>)上没有显著差异外,在总均分及其他八个因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学教师、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躯体化(F=<)、恐怖(F=<)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总均分(F=<)和强迫症状(F=<)、焦虑(F=<)、敌对(F=<)等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人际关系敏感(F=<)、偏执(F=<)、精神病性(F=<)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分析发现,小学和初中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都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小学教师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上得分显著高于高中教师,在恐怖因子上得分小学教师高于初中和高中教师。可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菏泽市中小学教师在SCL-90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除在人际关系敏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他各因子及总均分上都有显著差异,菏泽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全国常模,这一研究结果与王殿春的研究结果一致。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常模是1987年制定的,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进入21世纪的所有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可能变差;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评价的特殊性,确实造成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成人的其他群体要差。

2.教师心理健康在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发现,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男教师差,与滕春燕、边玉芳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女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有关,女教师不但要在学校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回到家还要照顾孩子和家人,所以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男教师更差。

3.不同学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王金道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大,其次为初中教师,高中教师的心理问题最小。这可能是因为高中教师的收入比小学教师高,高中教师的教育对象相对比较成熟,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而小学教师的教育对象小学生身心发展都不成熟,自制力比较差,安全问题也显得非常重要,小学教师还多是女性,而女性不只有工作中的压力,还要在家照顾孩子、做家务,这都会加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所以我们心理健康辅导的重点应该是小学女教师。

参考文献

1、我国心理健康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俞国良; 董妍教育研究2012-06-15

学生心理危机和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地阐述一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对的困扰以及难题,接着可以详细地指出怎么样地避免或者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等等。

正文: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可以有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呼吸调节等方式。

1、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映,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

这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心理调节的意义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

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是近来读到的好书之一,作者以青年写手郭敬明为表面范例,以郭的广大粉丝为研究个案,充分解析八十后的成长历程,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等等一些重要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八十后的一些心理问题作了一定整合,以理性的眼光探寻八十后心理现状一致性的社会原因,并予一定的论解读。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身为八十后的我,读这本书能更清晰看见八十后作为问题一代的现状。 一.偶像的失落 八十后普遍的缺乏信仰,如果要做个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另人瞠目。 八十后成长在开放的社会,物资的化的社会对传统价值,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是空前的。八十后之前的前辈在此过程中遭受迷失,以及对新价值的建立的失败是可耻的。前辈们长期在贫穷中忍受过久,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物质的强烈追逐。于是我们看见爆发户国民性格的遗露,丧失了社会转型期新价值的建筑,更谈不上精神信仰的传输,个人风范树立。 八十后生存环境的如此不堪,偶像的跌落导致的是八十后仰视的丧失,进而是精神的迷惘,信仰的暧昧。 你觉得你的信仰是什么呢? 二.概念的模糊 郭敬明与庄羽事件背后说明的是八十后的对概念的模糊。八十后的成长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回顾一下,漫画,游戏,武侠,奇幻文学这些文化品的各个之间长期的雷同性,相像性致使创造力的丧失,长期熏染其间的八十后对其产生了心理的认同,并逐渐普遍的丧失了思维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对雷同性与创造性的模糊,加快了想像力的丧失。作者在书中对郭敬明的《幻城》“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的观点做了质疑,并予以从八十后到大学教授,以至全社会对想像力概念模糊的解释。 作者认为,想象力包含着两个方面:想象与力。“想象”思维的遨游,“力”是对人固有认识与情感的突破。想像力的产生是“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需要融合创造在内的独特的个人创造”。 快餐化的特点是神化的流速,在这种过程中,大量本质雷同的文化品以异样包装凸现视野。郭敬明的《幻城》对日本漫画的模仿,《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模仿(姑且这么说),使读者欣喜,但对其创造性的审视是盲目甚至是麻木的。快餐文化的环境下的人们对创造概念和模仿(抄袭)概念的定义已偷偷的完成了移花接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广大的八十后,对郭敬明抄袭事件否认的据“理”力争的激烈愤词了。 三.孩子的暴力 八十后都在说着“孩子”“纯洁”“拒绝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肮脏。作者书中对其终极原因归结为大人的失范。然而八十后的孩子在思想上的幼稚,智慧上的低弱又让感到危险。 八十后是普遍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义,也即自私性——对我的宽容,对别人的苛刻。 作者书中指出了刘嘉俊撰文批评郭,以及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事件。在刘嘉俊撰文批评郭的事件中,郭的度的表现出对刘嘉俊文字及个人能力的否定,然而郭曾经说过“任何人都可写小说”的观念,这是文学平民化的观念。前后的矛盾是自我主义的弘扬。在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中,换位思考意识的缺乏同样是自我主义的表现。 在郭的粉丝漫骂庄羽的过程中,类于“应该给那个女人泼硫酸”的帖子和恶毒激词,反映出的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孩子”的八十后的邪恶与劣根性。我想起文革的那些自称为“不懂事”的青春少年的行径的恶毒,如果没有法律的话,是不是要重现历史的荒谬与丑陋呢?或者说是埋藏的国人的丑陋的破土? 劣根性的沿袭是八十后唯一的传统,并且无所察觉。 我们谈到暴力不仅仅是形体上硬暴力,还有精神上的软暴力。个人意识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缺乏,自我主义(自私主义)的膨胀,换位意识的拒绝,对别人是冷漠的暴力打击。八十后的这种暴力可以袭击任何一个人,并且永不忏悔,因为我是“纯洁”的“孩子”。 以上我说了三点问题,是《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给我的重要启示与思考。作者在书中解说了关于八十后很多问题和弊病,比如郭敬明文字惹得八十后共鸣的原因,全名模仿的原因,思维方式混乱道德意识淡漠等等一系列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把八十后“独一代”视为群体来考察,思量,批评。读这本书我感到共鸣与沉重。我希望每一位八十后都去读读这本书,对八十后是观照与思考,对自己也是审视与警惕。

给我你的邮箱

危机干预论文格式模板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形势简析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 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 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 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 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 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 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 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 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 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 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 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 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 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 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⑶ 房地产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需求的不足,但这正是房价过高造成的。中国百姓有严重的“买房情节”,潜在购买力是巨大的,只是因为房价过高,一旦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大量的购买力将使房地产业自然复苏,所以无需救市。

浅析2008年金融危机成因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际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而国际游资的攻击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实现条件。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来看,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因而防范国际游资攻击是制定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国际经济 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游资 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攻击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三代金融危机理论①基本上是承认规律论。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因监管或管制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在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家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国际经济的视角具体解析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 一、国际经济失衡 黄晓龙(2007) [1 ] 认为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失衡,虚拟经济导致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黄晓龙是国内较完备地从外部因素来研究金融危机的,然而从根本上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只是实体经济失衡的表象,实体经济失衡导致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资本流动导致虚拟经济膨胀和萧条,由此形成流动性短缺,最终能够导致金融危机。因而全球实体经济的失衡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而虚拟经济导致的流动性短缺是金融危机的充分条件。 纵观金融危机史,金融危机总是与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相伴而生的。1929 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国际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逐渐向美国和欧洲倾斜,特别是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呈现出取代英国霸主地位的趋势,这次国际经济失衡为此后的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20 世纪末期,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要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拉美国家与美国之间的经济关联度使得拉美国家对美国经济的“蝴蝶效应”要比其他国家更为强烈。20 世纪末的20 年里,当拉美地区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往往以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表现出来。欧、美、日经济结构失衡同样是导致欧、美、日等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当区域的或全球的稳定经济结构被打破时,新的经济平衡往往以金融危机为推动力。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源于德国统一后德国经济快速发展,打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间的经济平衡。1990 年的日本也是因为美日之间的经济平衡被打破后,在金融危机的作用下,才实现新的经济均衡。 区域或全球经济失衡将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的重新配置。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力可能是区域的或全球性的。从短期来看,在某个时点国际经济是相对平衡的,全球资本总量和需求总量是一定的,而当一国经济发生变化,会引起国际资本和国际需求在不同国家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是小国经济,它的影响只是区域性的,如果是大国则它的影响是全球的。当一个大国经济趋强,则会吸引国际资本向该国流入,产生的结果是另外一些国家的资本流出,当资本流出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流动性短缺,金融危机就从可能性向必然性转变。这种转变的信号是大国高利率政策,或大国强势货币政策。而对小国经济而言,经济趋强后,则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流入,当国际资本流入数量较多时,该国的实体经济吸收国际资本饱和后,国际资本会与该国的虚拟经济融合,推动经济的泡沫化,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国际资本很快撤退,导致小国由流动性过剩转入流动性紧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爆发。 从国际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的形成路径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国际收支表现出来,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又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具备了完善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那么完全可以避免国际经济强制性和破坏性调整,也就是说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然而现实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受到大国操纵的,因而国际经济失衡会被进一步扭曲和放大。 二、国际货币体系扭曲 徐明祺是国内学术界较早把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的学者。徐明祺(1999) [ 2 ] 认为,一方面是秩序弱化在改革和维持现状间徘徊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金融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而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协调国际经济失衡时却失去了原有的秩序和纪律性,因而现在的国际经济的失衡被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放大了,加剧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松散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只是将矛盾分散化,也就是说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也是国际货币的身份不变。充当储备货币的国家依据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势必会与世界经济或区域经济要求相矛盾,因而会导致外汇市场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实行与某种储备货币挂钩或盯住某种货币的国家,既要受该储备货币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多个国家之间货币政策交叉的影响。储备货币之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大为增强,使得外汇市场更加不稳和动荡,这种影响可以分为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鉴于美元的特殊地位,美国经济政策变动影响既可能是区域的,也可能是全球的。 以美元为例,美元的价值调整是通过美元利率的调整实现的。美联储在制定美元利率时,不可能顾及盯住美元或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国家(地区) 宏观经济状况,因而当美元利率调整时,往往会对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和美国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或者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3 ] 。首先,以美元为支柱的不完善国际货币体系,不论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还是固定汇率政策,美国的经济影响着所有与其经济密切相关的国家及这些国家的货币价值变化。如果浮动汇率政策能够遵守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制订的纪律约束,那么世界金融市场上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投机性攻击,也不会出现由此造成的货币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由于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经济全球化相关性存在矛盾,因而目前的货币体系不能够保证美元在浮动汇率的前提下的纪律性,因而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将会导致经济相关国家的货币市场动荡,在投机资本催化下爆发金融危机。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但是相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元不论是升值还是贬值,依然会造成这些国家经济的强烈波动。美国经济繁荣时,美元升值会导致资本的流出;当美国经济萧条时,美元贬值会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原来国际货币体系的理念和原则,但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和纪律,强势经济体可以利用这样的体系转嫁金融危机和获取更多利润,而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三、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 年欧洲金融危机,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 :20 的借贷,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通过卖空相当于70 亿美元的英镑,买进相当于60 亿美元的马克,迫使英镑大幅贬值,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 亿美元[4 ] 。在1994 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 %~80 %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 多天内,外资撤走100 亿美元,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5 ] 。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低买高卖,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 根据IMF 对国际游资的统计,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国际短期资本为3 万亿美元,到1997 年底增加到7. 2 万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 %。2006 年末,仅全球对冲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就达1. 43 万亿美元,比1996 年末增长约6 倍。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丰富,从最初的“卖空+ 杠杆”策略(市场中性基金) ,发展成为单策略型(包括套利型、方向型、事件驱动型等) 、多策略型(包括新兴市场型、并购型等) 、基金的基金等多种投资策略。其风险特征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对冲基金,也有低风险但收益相对稳定的市场中性基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国际游资为什么能够摧毁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国际游资规模较大,它完全有能力影响和缩短被攻击国家的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是指一个国家金融市场由繁荣到萧条的自然过程。当国际游资进入被攻击国家,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利率和汇率变化,从而加快金融市场由理性发展向非理性繁荣转变[6] 。按照金融市场的心理预期自我实现原理分析,当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一个国家时,即使这个国家经济发展表现一般,在大量资本进入的情况下,也会带动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国际金融家掌握话语霸权的情况下,他们通过有意识地夸大被攻击国家发展中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以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心理预期。从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先用“经济奇迹”、“新的发展模式”来吹捧经济成就,然后用“不可持续”、“面临崩溃”来夸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预谋进入和撤退,就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国际游资娴熟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繁荣时期赚取高额利润,也可以利用金融危机赚取高额利润或者收购危机国家的优质资本,进而控制被攻击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后,国际直接投资( FDI) 为什么会低价收购危机国的优质资产,形成新的经济殖民主义的根本原因。 四、中国预防攻击性金融危机之策 在中国股市由狂飙到暴跌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火爆到等待观望以后,中国的经济是不是进入由繁荣向危机过渡的转折点? 中国会不会爆发金融危机? 从经济表象来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等等;从经济本质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弱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出现这些现象和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特征较为明显,首先美国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次级债危机使得美国经济雪上加霜,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其次,美元的发行泛滥导致美元对欧元和人民币持续贬值,致使其他国家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再次,国际游资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美国为了振兴经济采取降低利息的货币政策,美元对其他货币也在快速贬值。 中国从2005 年开始出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2006 年2 月利差曾达到3 % ,境外资本流入后往往会兑换成人民币再放贷出去,其收益不能以存款利率衡量收益,而是以贷款利率衡量收益,1 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7. 47 % ,如果每年人民币升值预期是5 %的话,那么国际游资的回报就接近13 %。如果国际游资不是采取放贷形式,而是直接投资中国房地产或股票,其收益率会更高,2007 年投资中国房地产的利润不低于30 % ,该年度上证指数上涨了96. 7 %。 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国外游资在中国投资的高额回报吸引了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2007年究竟有多少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计算。采用简单的计算,以外汇储备的增加值减去外贸顺差和外国直接投资,2007 年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的国际游资近800 亿美元。800 亿美元国际游资流入完全可以解释流动性过剩、房市与股市的泡沫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压力等现象。只要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国际游资就不会抽走。人民币升值预期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实体经济还在持续增长,表现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还存在,我国非贸易品的价格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国际游资现在急迫要做的是要继续抬高我国的非贸易品价格,并在适当时机抽逃,在羊群效应下引爆中国金融危机,之后国际资本再回来收购中国优质资本。 中国要能够有效地预防上述攻击性金融危机,首先必须严格控制虚拟经济的非理性发展,快速压缩楼市和股市泡沫,套住国际游资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套住国际游资有两种思路:一是由国际游资短期内获得暴利向长期内正常利润转变,降低使用外资的成本,让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二是构建长期的心理预期,使外资留在中国;其中,很重要一点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三是有计划地减持我国的外汇储备,特别减少以国债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把外汇储备转化为有形资产,实现外汇的保值和增值,并用外汇储备调控国际经济,使之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加强跨境资本的管制,积极干预和监管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 撰写金融案例研究报告的一点体会 金融案例研究作为一种崭新的写作体例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有的甚至把金融案例与金融案件混为一谈。究竟什么是金融案例研究?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和准确的定位。我个人理解,所谓金融案例研究或个案研究是在说明发生了什么的基础上分析这一事件(案例)反映的理论或政策现象及问题,从中发现规律或一致性的东西,从而预测经济或金融走向。换句话说就是从一个小的出发点得出有共性的结论,即所谓一叶知秋。个案研究之所以有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不可辩驳性。个案研究来自事实和对事实的归纳提炼,这是一切想象的克星,也是一切政策安排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了理论界少数人“空口说白话”与“想当然”的治学风气。案例研究是基层声音进入理论层面和决策层面的一条捷径。下面我将本人对金融案例写作的体会和感受介绍给大家。 一、要有较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准备。个案研究要准确把握现象背后的理论内核,以完善的逻辑证明作者的基本观点,首先要找准其适用的理论框架。对基层的同志来讲,熟悉实践而困惑于理论,往往感到理论不足。要求抓住案例的实质,并籍此找到合适的理论框架是一大难题。这就有赖于平时的知识积累。要做到灵活自如地用规范的理论诠释现实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必须刻苦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等经济金融学原理,需要不断创新分析技术和方法,学会运用规范的经济学语言,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理论因子,有了合适的理论框架,这与修理工人找到了对口扳子才能拧下螺丝是同样的道理。 二、要注重技术规范。案例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即政策评价类,现象陈述类,前瞻模拟类,不论是哪类形式的案例研究,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 1.要遵循案例写作的基本格式。案例研究的标题按国际惯例用冒号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相当于正标题,后半部分相当于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和具体化。正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是对全文做一个简单而清晰的交代。一般引言部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调查范围;(2)调查对象;(3)简单结论。引言可在最先写就,也可以完稿后再从正文中提炼。第二部分就是案例剖析,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论证部分要不厌其详,细细解剖所掌握的信息。最后一部分为结论。结论部分力求干净利索,给读者以思考的空间,要做到观点鲜明。 2.要把握案例写作的技巧。要运作一个大型课题,必须讲究一定的技巧,不断改进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首先,理顺逻辑关系。观点要集中,分析要有条理,要占领制高点看问题,思路宏观,落笔微观,高屋建瓴。案例写作一般按以下顺序展开:接触素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政策建议。通篇文章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其二,全面而规范地剖析案例。有了理论框架,实际上就等于找到了解数学难题的公式。理论框架同公式一样都是规范性的东西,它有给定的程式。这就决定了必须在这个规范的程式之下对所掌握的现实情况进行抽丝剥茧似的分析。在分析中要坚持两点:一是客观公正;二是规范运作。所谓客观公正,就是要尽量反映案例本身内在的价值,要量体裁衣,要尊重事实;既不要任意夸大,也不要随意缩小;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现象,还要抓住关键和本质。所谓规范,就是不要将理论框架所不能涵盖的事例纳入考察和分析范围。案例分析一般主要分两大层次展开:一是一般性描述,交代背景、过程、结果;二是对案例的简单归纳。从案例中加工提炼出来的较为实质性的东西,它来源于典型案例,但又为实践回升到理论或一般性政策建议做了铺垫,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看起来,剖析案例就如同刻意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但也要防止过于写实,或在写实中过于堆砌信息,在政策挖掘上欠功力。其三,简短而合乎逻辑地提出政策建议。案例研究的思想性就体现在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上。政策建议要顺理成章,不能首尾脱节。也就是说政策建议必须完全来自案例研究的事实和结论,避免为提建议而提建议,搞“空对空”。建议要短小精干,切忌长篇大论,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其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衔接。案例研究不同于理论文章,其理论运用必须为案例分析服务。案例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并得出相应的政策结论。从理论框架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间有一个相当大的跨度。如果无视这个跨度,从理论直接一步跨到实践,就会出现“飞跃”和“断层”问题,感觉特别生硬,特别别扭,写作中往往要不断“卡壳”。两者之间需要一个必要的过度和衔接。一般要对核心问题进行必要的描述和交代,为案例分析提供背景铺垫,埋下伏笔,兼顾理论与实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要有务实的写作态度。个人认为案例研究应定位于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因此要克服功利思想,这样案例研究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一篇成功的金融案例研究从调查思考到案头写作往往需要几周或数月时间才能完成。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很多精细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磨出来的。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学者写一篇论文往往要半年甚至2至3年时间。写文章就如同洗衣服,洗完衣服需要把水挤掉。写文章也是这样,不能有水分,要力争做到不能轻易从中抽掉任何一句话。语言文字既要精练,又要通俗活泼,句子含量要丰富,要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高水平文章。 四、要有真实的写作冲动。案例研究不是应景之作,而应是有感而发,当你对某一现象和问题产生灵感和思想火花时就有了写作的动机。不要看到了问题却以为不重要或过于敏感而不敢言,如何能跳出框框看问题,就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性和敏锐性。案例研究偏好“以小见大”,切忌选题过大过泛或过于集中,步人后尘,人云亦云。

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研究论文

大四毕业生面临着社会、学校以及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学习与就业压力的冲突,观念更新与价值多元的碰撞,社会交往与交往障碍的并存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四毕业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大四毕业生分析其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学教育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和创新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希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希望与失望、机遇与挑战、压力与动力同在,使得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呈上升趋势,因其心理危机得不到恰当有效的处理最终恶化至极端事件,不仅危及学生的健康及生命,而且影响到家庭、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工作的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对于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及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本文从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出发,对大四毕业生产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主要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合理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为构建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奠定基础。

一、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特征分析

据资料统计,我国大四毕业生自杀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作为一代骄子的大四毕业生,经过大学前三年的学习和锻炼,知识才华也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即将成为为社会释放能量的蓓蕾,却一个个未放先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家庭的不幸和创伤,也是社会的重大损失。造成这些悲哀和不幸的罪魁祸首是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及初步接触社会的不适应等显著高于其他低年级大学生,一旦形成心理危机,表现出的各种行为以及随之带来的后果则无法挽回。

大四毕业生往往在遭遇严重的心理危机时无法利用现有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和应对,这些危机往往是突发地、出乎人们的预期出现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就会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沉重的损失[2]。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通常是在青春期的末期和青年期的初期,理性及自我调节能力逐年上升[3]。此阶段的个体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人一样处理问题,同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滞后的社会成熟感使他们内心时刻体验着理想期望与现实结果的强烈落差带来的挫折感[4]。这种挫折感尤其在大四毕业生中集中体现和爆发出来,因为他们面临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重期望,这种期望需要他们用一个完美的毕业去向作为答案,而这与现实的残酷与自身能力的不足形成强烈的冲突。其次,大四毕业生对于社会的自我意识还在逐渐形成过程中,对周围人的评价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在意[5]。

在整个大学期间,大四学生又处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情境中,既要忙于完成学业,又要忙于提升求职能力,加之来自亲情、友情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使得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几乎跌至大学生涯的低谷,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和缓解,危机就会导致大四毕业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出现功能失调以及引起校园和社会的混乱。综上所述,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体现出突发性、紧急性、集中性和痛苦性等特征[5]。

二、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成因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竞争异常激烈。大四毕业生承受着社会、学校等各种因素的冲击,导致大四毕业生心理负荷急剧增加,形成原因如下。

(一)社会竞争加剧对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激化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一切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在强大的应试指挥棒驱动下,学生一切精力都为高考而调动,其他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而在大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四阶段竞争升级,大四毕业生为了在求职中胜出,不得不在大学学习的方方面面提升自已的“筹码”——考证热,英语、计算机过级热就充分体现了这种心态。而这些“筹码”往往在自己的大学学习阶段难以达到自己的目标,使得大四毕业生在择业就业中将这种竞争演绎到白热化水平,加剧了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除此之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严苛,要求掌握的各种技能也越来越多,面临的择业就业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6]。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四毕业生要面对的是实习、毕业、就业等诸多关系人生规划的重大事件,在这些关键过程中他们要负载自我期待、成长焦虑、情感的困惑等各种思想负担,而心理发展不成熟使他们还不能靠自身的心理能力解决压力。这种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累积的结果最终以心理疾患、行为问题、躯体疾病等形式爆发出来[7,8]。

(二)家庭给大四毕业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大四毕业生经历了考上大学的喜悦、进入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逐渐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和自身能力提高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他们及他们的家庭都付出了很多。而在此之前,诸多因素已经影响了大学生的性格和感知等方面的能力,也对大四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首先,家庭经济能力的影响。如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需承担较多的学费和生活费,对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往往交往退缩;在择业就业时更是自信心不足。其次,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简单粗暴式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存在严重缺陷,这也会导致其产生心理危机。再次,家庭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而在大四毕业找工作时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这加剧了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的集中爆发。

(三)自身个性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

存在心理积郁的大四毕业生往往都有些内向,也存在着不同的极端心理,如自卑、自负、不平衡等。多数自卑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消极情感。他们求职时,对社会充满了向往,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自信心不足,否定自己而产生自卑心理[9]。而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好、能力强或是名校学生,认为自己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产生了极端自负心理。这些都导致了部分大四毕业生的不平衡心理,使一些毕业生在遇到挫折时很自然地产生了不满和不平衡感,进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分析

针对当前大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大四毕业生”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以期能有效防治大四毕业生面临的心理危机。

(一)加强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对学生的培养上,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数时候对学生都是只强调其学习成绩的优秀,而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面对的挫折缺乏一个理性的指导和教育。因此,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必须要迅速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培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将压力变为动力,在逆境中把握时机,理性分析失败的原因、竞争中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在对大四毕业生进行指导时要加强对其心理保健意识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其通过有意志的努力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坚定其在做自己认为是很重要且正确的决定或事情的决心[10,11]。另外,在指导过程中,要让大四毕业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找准自己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中的定位,要让大四毕业生一定要学会容忍,培养坚忍的毅力,用积极进取的心态取代消极思想意识,建立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乐观理性心态。

(二)加强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

在指导大四毕业生时,要正确的引导大四毕业生与社会的交往,提高摆脱孤独感的能力。往往有一定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具有强烈的孤独感,从而增加其与社会和他人的疏离与隔膜,而这种疏离与隔膜又会增加其孤独感,导致个人心态失常。而当今社会随着交通工具智能化以及交往的网络化,大多数毕业生在现实的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体验到了孤独的痛苦[12]。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通病。因此,在与大四毕业生的沟通和培训过程中,要指导其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克服自卑,多与外界交流,“忘我”地与人交往,使其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

多数有心理危机的大四毕业生都会感到自卑,不敢与他人相处,从而造成自身孤独。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建议孤独感明显的大学生,当他感到孤独时,可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如用手机给自已好久没联系的朋友打打电话,利用网络,QQ或微信与朋友聊聊天,交流或释放一下自已的感情,真正融入到社会中去。其次,培养大四毕业生“忘我”地与人交往的习惯。与人们相处时感到的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因此,在教导他们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让他们懂得温暖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温暖自己。此外,真正的教会他们懂得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充满了乐趣。要让他们能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之处,就会消除孤独,如遇到挫折但又不愿与别人倾诉时,可跑到空旷的田野、海边或江边大声叫喊,将内心的痛苦释放出来,在自然的清风吹拂下使心情更加开朗[13]。

(三)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在高校建立大四毕业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对引导大学生认识心理危机,处理心理危机和防止心理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明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多元主体的分工和职责,能够有效协同各教育主体,解决心理危机中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达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最高目标[1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预测危机、防范危机和处理危机的职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合理利用自己前几年学习或锻炼获得的优势,帮助大四毕业生尽快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致力于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14]。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建设,建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四毕业生减轻心理压力,教育和引导他们应对心理危机,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真正进入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议事日程。

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方式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自杀计划发生率为%;%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2003年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 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 懑 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关于危机干预论文范文资料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摘要: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何应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已是各大高校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探索和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些具体措施。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对象;干预措施据2006年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有16%~有心理障碍,主要以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为主。这些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引起的极端事情越来较多,如因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的事件在大学里已屡见不鲜,学生凶杀案件也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一、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这个时候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到22岁之间,正在由青春期向成熟期过渡,这个年龄生理上已经成熟,但心理上却没有成熟,很多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很差,由于大学的学习、生活和高中的学习、生活又有很大的不同,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的生活,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等。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学的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和高中截然不同,学生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很多同学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太适应,同学们已经适应了高中时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要完成多少的任务等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学生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行了。而大学却不一样,老师主要是采用启发性教学,主要是靠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很多学生开始都不能够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自学能力很差,加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宽松,自由安排时间较多,部分同学一时松懈,出现逃课、沉迷网络等现象,平日没有认真学习,得过且过,等到考试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出现考试恐惧综合症等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挂科而跳楼自杀。2、生活方面的问题与高中不同,大学的同学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刚开始都会有些不适应,语言、信仰、习惯、饮食等各方面也都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不能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不能够和同学友好相处,于是脱离群体,出现焦虑、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3、情感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情感的萌芽阶段,这个时候,一方面,他们渴望爱情,异性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和神秘感,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对爱情的认识,往往追求的是浪漫、刺激,他们对爱情有很高的期望,动不动就是海誓山盟、海枯石烂,一部分同学还发生了性行为,相处长久之后,感情破裂之时,由于不能接受分手的现实,很多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因情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4、家庭问题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家庭经济问题,一个是家庭关系问题。家庭经济问题可以直接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压抑等心理问题。家庭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叛逆心理很强,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父母的一些想法和要求,不能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家庭关系紧张。5、躯体疾病问题当学生出现一些躯体疾病时,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不安和焦虑,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对自我形象、自尊、就业影响较大的疾病时,学生一般都无法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又不敢说出来,害怕老师和同学知道,心理负担极大。6、就业压力问题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和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就业无疑是现在的大学生最担忧的问题。很多学生担心毕业找不到工作,由于忧虑出现厌学情绪,有些同学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这些都会使他们产生焦虑的心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二、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指的是通过排查和日常生活观察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伤害自己或别人行为的学生,这些学生一般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异常表现,比如说情绪、生活习惯、言语等方面,对存在有以下现象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处理:生活习惯反常,情绪低落,抑郁,独行、不予同学交往者;有出现失恋、躯体疾病、考试失败、经济危机、家庭变故等遭受其他重大事故者;有在网络日记、QQ空间等有暴露自杀念头或报复他们意图者;亲人、朋友中有过自杀情况者;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精神障碍者;长期睡眠障碍,不修边幅,精神颓废者;总是对自己不满意,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者。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1、加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片面、错误的认识、认知方法和观念是导致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非常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到22岁之间,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等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有意的从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认知方法,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2、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增强学生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学校应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专业讲座、校报、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等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学生对心理危机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心理危机,当自己或者是身边的同学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主动的寻求心理咨询帮助。3、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入学时做好第一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划分,这样便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和措施。4、建立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危机干预体系要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必须构建校、系、班级、家庭四位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形成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为中心,各院系分别建立第二级心理咨询站,各班级分别建立心理问题反馈小组。学生处、心理咨询室是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中心,全面负责和领导全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和调配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认真履行职责;根据各系反馈的信息,对于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给予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于无法缓解的应及时转介。各院、系为二级中心,由系领导、辅导员等非专业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初步干预,对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上报给一级干预中心。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积极探索和研究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的方式、方法,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作为一名高校的辅导员,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沉重性,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关注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援助,共同努力,帮助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1 王丽霞.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09)2 潘伟,汪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理论观察,2010,(2)3 吴颖新.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及措施[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7,第9卷第3期4 高淑艳.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5 文美荣. 浅析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预系统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写作思路:首先详细地阐述一下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所面对的困扰以及难题,接着可以详细地指出怎么样地避免或者克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等等。

正文:

大学生群体,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2000年,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十多所高校响应,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直到2002年初发生的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高潮。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目前的中国大学生看起来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们已有了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忧的是,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国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风气不断影响着原本清纯的大学校园,校园已不是一片净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十分集中和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共同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学校要营造和优化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和团结友爱的人际氛围,形成一个群体心理健康的大环境。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也要将国外的科学理论与我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与德育、传统文化教育和成才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社会都要正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家长和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从小就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说明,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

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当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加重。在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非常正常的,而且是可以自行解决的。

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的心理成长而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同时也为人们指出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

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现有基础上能够做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追求自身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从而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和生活。如果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都难以维持,就应该及时予以调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可以有暗示调节、放松调节和呼吸调节等方式。

1、暗示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示作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内部语言可以引起或抑止不好的心理和行为。自我暗示即通过内部语言来提醒和安慰自己,如提醒自己不要灰心,不要着急等等,以此来缓解心理压力,调节不良情绪。

2、放松调节

用放松的方法来调节因挫折所引起的紧张不安感。放松调节是通过对身体各部主要肌肉的系统放松练习,抑制伴随紧张而产生的血压升高、头痛以及手脚冒汗等生理反映,从而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焦虑情绪。

3、呼吸调节

这也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呼吸方法,来解除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急躁等。比如,紧张时,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减缓紧张感。平时也可以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中去做呼吸训练,使情绪得到良好调节。

心理调节的意义

学会善于掌握自我,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对适应社会发展、维护心身健康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情绪活动可以说是心理刺激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份。人的任何活动莫不以情绪为背景,伴有情绪色彩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健康的情绪生活。要注意情绪表现的适当性及情绪的紧张适度。

情绪的适度紧张不仅使人们生活富有节奏和情趣,而且能高效地发挥人们的潜能,从而获得心身和谐和心理健康。情绪的表现适当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而不要无限地压抑自己的情绪。此外,培养乐观的态度、幽默感,都能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及时缓解心理紧张。

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是近来读到的好书之一,作者以青年写手郭敬明为表面范例,以郭的广大粉丝为研究个案,充分解析八十后的成长历程,心理状况以及精神状态等等一些重要问题。作者在书中对八十后的一些心理问题作了一定整合,以理性的眼光探寻八十后心理现状一致性的社会原因,并予一定的论解读。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身为八十后的我,读这本书能更清晰看见八十后作为问题一代的现状。 一.偶像的失落 八十后普遍的缺乏信仰,如果要做个调查的话,我想结果另人瞠目。 八十后成长在开放的社会,物资的化的社会对传统价值,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是空前的。八十后之前的前辈在此过程中遭受迷失,以及对新价值的建立的失败是可耻的。前辈们长期在贫穷中忍受过久,开放的社会带来了物质的强烈追逐。于是我们看见爆发户国民性格的遗露,丧失了社会转型期新价值的建筑,更谈不上精神信仰的传输,个人风范树立。 八十后生存环境的如此不堪,偶像的跌落导致的是八十后仰视的丧失,进而是精神的迷惘,信仰的暧昧。 你觉得你的信仰是什么呢? 二.概念的模糊 郭敬明与庄羽事件背后说明的是八十后的对概念的模糊。八十后的成长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回顾一下,漫画,游戏,武侠,奇幻文学这些文化品的各个之间长期的雷同性,相像性致使创造力的丧失,长期熏染其间的八十后对其产生了心理的认同,并逐渐普遍的丧失了思维的创造力与想像力。 对雷同性与创造性的模糊,加快了想像力的丧失。作者在书中对郭敬明的《幻城》“小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的观点做了质疑,并予以从八十后到大学教授,以至全社会对想像力概念模糊的解释。 作者认为,想象力包含着两个方面:想象与力。“想象”思维的遨游,“力”是对人固有认识与情感的突破。想像力的产生是“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艺术的审美”,“是一种需要融合创造在内的独特的个人创造”。 快餐化的特点是神化的流速,在这种过程中,大量本质雷同的文化品以异样包装凸现视野。郭敬明的《幻城》对日本漫画的模仿,《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庄羽的模仿(姑且这么说),使读者欣喜,但对其创造性的审视是盲目甚至是麻木的。快餐文化的环境下的人们对创造概念和模仿(抄袭)概念的定义已偷偷的完成了移花接木。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广大的八十后,对郭敬明抄袭事件否认的据“理”力争的激烈愤词了。 三.孩子的暴力 八十后都在说着“孩子”“纯洁”“拒绝长大”,因为长大意味着肮脏。作者书中对其终极原因归结为大人的失范。然而八十后的孩子在思想上的幼稚,智慧上的低弱又让感到危险。 八十后是普遍的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主义,也即自私性——对我的宽容,对别人的苛刻。 作者书中指出了刘嘉俊撰文批评郭,以及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事件。在刘嘉俊撰文批评郭的事件中,郭的度的表现出对刘嘉俊文字及个人能力的否定,然而郭曾经说过“任何人都可写小说”的观念,这是文学平民化的观念。前后的矛盾是自我主义的弘扬。在郭的粉丝对庄羽的漫骂中,换位思考意识的缺乏同样是自我主义的表现。 在郭的粉丝漫骂庄羽的过程中,类于“应该给那个女人泼硫酸”的帖子和恶毒激词,反映出的是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孩子”的八十后的邪恶与劣根性。我想起文革的那些自称为“不懂事”的青春少年的行径的恶毒,如果没有法律的话,是不是要重现历史的荒谬与丑陋呢?或者说是埋藏的国人的丑陋的破土? 劣根性的沿袭是八十后唯一的传统,并且无所察觉。 我们谈到暴力不仅仅是形体上硬暴力,还有精神上的软暴力。个人意识即尊重每一个人)的缺乏,自我主义(自私主义)的膨胀,换位意识的拒绝,对别人是冷漠的暴力打击。八十后的这种暴力可以袭击任何一个人,并且永不忏悔,因为我是“纯洁”的“孩子”。 以上我说了三点问题,是《穿越郭敬明——独一代的想像森林》给我的重要启示与思考。作者在书中解说了关于八十后很多问题和弊病,比如郭敬明文字惹得八十后共鸣的原因,全名模仿的原因,思维方式混乱道德意识淡漠等等一系列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这本书是国内首次把八十后“独一代”视为群体来考察,思量,批评。读这本书我感到共鸣与沉重。我希望每一位八十后都去读读这本书,对八十后是观照与思考,对自己也是审视与警惕。

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方式论文摘要: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社会变革加剧,大学生受到社会转型冲击波的影响剧烈,加之其正处于身心发展剧变时期,学生内心矛盾冲突激烈,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成为高校不容回避的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目趋严峻。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快建立相应的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998年开始,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发展时代,持续扩大的招生规模,在提供给越来越多年轻人深造机会的同时,亦埋下了情感冲突加大,诱发心理危机的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自杀计划发生率为%;%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透过这些调研数据,我们发现当代的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敏感而脆弱,稍遇挫折,即容易激起过度的悲观情绪,过分忧虑挫折引发的不良后果。片面夸大不利影响。导致自我认知过低,自信崩溃,进而诱发心理危机,影响正常学习生活。近年来,因心理问题而遭遇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屡见不鲜,当中更有甚者,甚至产生轻生想法,并付诸实现。以2003年全国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中,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两年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是16%~23%。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必要且艰巨,可谓刻不容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有其特殊性。这是因为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高知群体,大学生在校园中经常会面对学业、求职、恋爱等多重压力。由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个人因素双方面的影响,部分心理素质较弱的大学生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往往不堪重压,容易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入误区,诱发心里危机。 1 诱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首先,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时期,其心理特征介于未成年人和成人之间,一方面,他们拥有强烈的独立需求,渴望自主的行为、社交;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心理仍存有对父母长辈的依赖,并没有从本质上具备完善的心理素质和机能,当“独立”与“依赖”并存的两种心理需求发生矛盾时,强烈的内心情感冲突就容易诱发心里危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在心里危机中越来越矛盾,分裂的情感逐渐使处于危机漩涡中心的学生产生焦虑、忧郁、愤 懑 的情绪,不能自拔,时间一长。便形成了永久性心理障碍。 其次,大学生正处于性成熟期时期,其性心理和性意识均已得到快速发展,渴望与异性交朋友,积极构思恋爱对象的理想模式并试图付诸实现。在这种冲动萌发的性需要影响下,学生情侣在大学校园里同居并开始性生活的比例大大增加。然而,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当中对性知识的教授极其匮乏,青少年很难从小就从课堂上面获取足够多的科学性知识教育,这种缺憾一直延续到了大学,导致处于恋爱时期的青年大学生遇到性生活问题时无法自我解决。同时又因为羞愧而找不到可靠对象进行必要的倾诉交流,由此引发的无措感时常会让问题学生感到困惑、孤立无援,诱发心里危机。 第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平衡和抗压能力不强也容易诱发心里危机。如今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之以往有所提高。高中时代单一强调成绩的评价模式在大学里已经不再适用。生活环境和评价系统的`改变,容易让心里正处于发展建设阶段的大学生内心纠结,不敢坦然面对挫折。自我认知过低,加之其自我调控系统并没有趋向成熟、稳定,困惑心理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且我迷失的空虚状态,影响心理健康。特别是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说,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会从客观上给其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调适不当,极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焦虑和躯体不适与障碍,引发心理崩溃。 在这种背景之下。建设行之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势在必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正视危机,解除心理困境,使其症状得到即时缓解和持公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 2 有效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普及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干预重在预防。对于心里危机干预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普及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和危机自救手段,增强学生心理机能;第二,建设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和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前者方便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了解学生的需求,随时解答学生的心理困惑,把心里危机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后者则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这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一个优良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必定拥有一个固定的心理干预场所。这个固定的场所。这有利于平稳求助学生的心态。使学生愿意主动接受帮助,帮助心理咨询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一个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构,亦能够在长远规划上发展成为一个预警中心、协调中心和突发事件、危机处理中心,促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全面、完善,也使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订、协调和实施更加有理有据。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 2009年,江西省教育厅出台《江西省高校大学生心里危机预警与干预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建立完善的高校大学生三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系统,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危机应对能力和自救能力。 这三级系统分别是:学校一院系一班级。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细化,把它细分为心里危机干预的三层网络体系:第一层,即学生心理自助与助人的一级网络。主要以寝室或班级为单位,参照学生干部的建制,招募心理健康保健员,并提供系统的培训。结业后,颁发证书,持证上岗,在学生中间开展有效工作,帮助受困同学开展心理自助与助人;第二层,即政治辅导员组成的二级网络。由于政治辅导员具备一般专业老师所没有的敏锐洞 察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迅速捕捉到学生中潜在的危机隐患,当有事件发生时,这些同志知道如何处理以及如何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三层,由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的三级网络,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危机干预和创伤处理的系统培训,能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有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的能力。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持不懈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青少年自杀相关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5,9(3):717-720. [2]钞秋玲.大学生成功心理导航[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105-120. [3]汪立夏,舒曼.携手互助一班级心理健康员工作手册[M].江西高校出版社.2010:P62. [4]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92.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