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

发布时间:2024-07-05 05:18:53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杂志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文学研究》杂志社为文学理论刊物。刊载有关中国古今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及中外文学比较等方面的学术研究论文,以及书评和学术消息等。

主要栏目

文艺理论研究、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

期刊信息

主管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主编:赵炎秋

ISSN:1003-7535

CN:43-1084/1

地址: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邮政编码:410081

《文学评论》比较好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刊。主管单位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单位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编辑部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丛刊》创刊于1979年11月,是全国唯一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专门性学术刊物,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最新与最高研究水平。大量新的专业人才都是通过《丛刊》首次或屡次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丛刊》为培养这一学科的新生力量做出了贡献。注重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和当代性,鼓励独创性见解,热情扶持新生力量是《丛刊》的一贯指导方针。《丛刊》创刊之始,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与北京出版社合编,北京出版社出版。1985年,改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合编,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王瑶先生担任《丛刊》首任主编,第二任是樊骏先生,第三任由吴福辉、钱理群共同担任,第四任由吴福辉、温儒敏共同担任。现任主编为吴义勤、温儒敏。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丛刊》已经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和读者队伍,已经成为专业性的交流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全国核心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用为来源期刊,成为值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大学中文系师生长久保存的参考书,并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丛刊》从2005年改为双月刊,2011年起改为月刊。 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主办: 中国现代文学馆周期: 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32开ISSN: 1003-0263CN: 11-2589/I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创刊时间:1979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一、来稿请直接寄至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延误。二、来稿须未曾在其他刊物发表,并符合本刊稿例格式。非经同意,电子邮件、软盘、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三、寄交打印稿需用A4纸单面打印;寄交手写稿,需用16开稿纸誊写清楚,一字(含标点符号)一格。欢迎附电子文本。请在文末标明来稿字数。四、来稿需有200字以下的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并务请用另页附上:作者姓名、任职机构、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或传真、电子信箱。五、引文及注释:A.作者应对照原著认真核对引文,请勿直接从网上下载引文。B.注释采用尾注。必须准确标明1.作者/编者/译者;2.书名/文章题目;3.出版社;4.卷期/出版年月;5.页码等资料用阿拉伯数字统一编码。C.引文注释范例:1.①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2.②王瑶著:《中国新文学史稿》,上海,开明书店,1951年1月,第20页。六、书评稿需寄一本样书。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书。稿酬从2008年起上调为60元/千字。 为适应学术发展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11年第一期开始,由原来的双月刊改为月刊,每月一期,全年12期,容量大大扩展了。还有一个变动,就是打通“现代”与“当代”的界限,既发表现代文学也发表当代文学的研究成果。过去《丛刊》也发表过少量“当代”的文章,时限主要是“文革”之前的,更明确把“当代”的研究也纳入刊发的范围,但要求是偏重文学史的研究性论文,不发表一般的评论。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个学科,没有必要再细分,“打通”才有利于视野展开,有利于研究深入。至于定位在发表研究性学术论文,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评论性刊物,两者的功能及读者需求上都是有差异的。为加强当代部分的编辑工作,《丛刊》编委会增聘了一些偏重当代文学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将得到充实,审稿制度也将进一步完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创刊,至今32年了。三十多年来,本刊始终致力于引领现代文学研究方向,呈现这个领域最优秀的成果,扶植现代文学新进的学者,支撑本学科的建设。本刊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一心靠学术品格与刊物质量,靠广大作者读者的支持,跻身全国人文社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刊物行列,也是海外中国学研究最常用的刊物之一,在学界享有较高的地位。《丛刊》的风格是“持重”,这可以说是本刊的学术个性,也是办刊的传统。王瑶先生那一代奠定的刊物方向,三十多年来我们是一直坚守的,走过来真不容易。改版后的《丛刊》还是以学术为本,要保持她“持重”的风格。在当今比较浮躁的风气中,这“持重”的刊物个性尤显可贵,要坚持的确很难,但我们会努力。同时,也会注意不断把握学界的脉动,办得更加活跃,更加大气,也更能适应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需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现代文学研究会的会刊,同时又是在中国作协领导下、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期刊,是文学馆的一个窗口。现代文学研究会实质性地参与了刊物的工作,与文学馆一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改版后将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编辑管理制度,和读者作者密切联系,扩大与争取更多更好的稿源,使刊物的学术质量与编辑质量得到充分的保证。我们恳切期望学界朋友和广大读者一如既往支持《丛刊》,因为《丛刊》过去是、今后仍然是我们大家切磋学问的平台,是交流成果、增进情感的美好园地。吴义勤温儒敏2010年11月27日

当代日本中国研究杂志社论文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 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 国 神社问题。二、中日关系的症结 1、两强并起。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2、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3、日本的认识问题。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 三、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友好本来是在差异中克服、调整,在交流中互相理解、互相尊敬,才慢慢达成的境界。出于战略、策略之需,或者历史要素来演出友好气氛的手法已经太陈旧,太权宜,也太表面。中日之间其实存有友好的基石:一是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具有亲和性;二是作为邻国,互相之间有确立安全保障的需要;三是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下,作为贸易对方国和伙伴,共同繁荣的需要。随着交流的深入,过去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发生,"异"在两个国家之间碰撞。但是,这不是坏事,因为这种碰撞也是使事物回归正常位置的机会。真正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应该是真心与真心的碰撞后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日间产生的磨擦给我们提供了问题研究的端结。 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关键可能还得从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与问题。换言之,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一方面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另一方面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中日关系仅仅停留在经济层面上,无法在政治层面上获得突破,那么中日经济合作也可能走向"泡沫经济合作"。事实上,这样的动向已经显现了。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中国和日本怎样才能在东亚区域内进行比较好的合作呢?首先,日本必须鼓起勇气面对过去的罪行。它必须明白,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清除内在的邪恶,那么无论它多么努力都不可能成为"正常"国家。因为,一个国家的形象不是单靠自己想象出来的,还必须在与他国的互动中得到确认。因此,日本得向德国学习,实施一种官方的"和解"政策,以成功地和过去的受害国达成和解。只有到那个时候,日本才可能被视为亚洲事务的天然领袖,并与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建立更具建设性的关系。 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的一点是:日本和中国都要放弃在东亚获得特殊主导地位的幻想:它们谁都不行。东亚地区有太多外部势力介入,没有哪个东亚国家能单独左右这个地区。所以,这两个国家必须明白,竞争东亚主导权不仅会浪费掉宝贵的资源,还会白白失去宝贵的时间—-虽然它们争相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地区一体化本身可能是件好事。在东亚经济合作的过程中,中日两国要极力摆脱争夺领导权的思维,而以东盟为主导先建立合作机制。领导权并不是拼命争来的,而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领导权的争夺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未来的亚洲不可能是中国的亚洲或日本的亚洲,只能是联合的亚洲,亚洲的中国和亚洲的日本。中日的和解与合作又将大大推动东亚联合的事业。其实中国从未欲与日本争夺主导权,而且这也并非仅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非竞争性,两家联手才能支撑东亚的合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商学院导师介绍

教师简介:

职 称: 副教授

职 位: 国际经济系副主任, 世界经济与国别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Email:

教育背景:

2004-2007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研究所 经济学博士;

1993-1996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系 经济学硕士;

1987-1991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系自动控制专业 工程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2-现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2001-2002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

1996-2002 北京外国语大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学院

教授课程:

2002-现在 讲授宏观经济学(本科生 / 研究生);

1996-2001 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科研成果:

论文及著作:

“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年4期;

Sun Wenli 2006“International Horizontal Merger, Price Effect and Welfar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Review Vol. 2, No. 3;

“贸易自由化、外资并购与寡头市场的福利效应分析——对(Farrell,Shapiro 1990)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展”《当代财经》2005年11期;

“弹性说、吸收说和货币说的几何图解比较——对‘Johnson综合’几何图解的改造”, 《社科研究》2007年1期;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出口价格传递率的实证研究”,《WTO与中国经济》,第五届WTO与中国经济国际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年),中国商务出版社;

“墨西哥入关的启示”,《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10期; “关于汇率变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第五届经济与发展年会论文集》2008年;

“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基于Hotelling模型的扩展”,《动荡中的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关于中日贸易收支弹性的实证研究:1995-2005”,《二十一世纪における北东アジアの日本研究》国际シンポジウム论文集》2008年;

“我国贸易弹性的双边和多边实证分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3期(第二作者);

“汇率的不确定性、投资区位选择与公司内贸易”,第八届全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2008年;

The Exchange Rate Uncertainty, Location-Decision of FDI and Intra-Firm Trade, China Economic Association (Europe/UK) 2009 annual conference,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Supplier Location Strategic Decision of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Under Incomplete Contract Triggered by Exchange Rate Shocks, IEFS 2009, 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 2009 Annual Conference,

“关于汇率的价格传导路径检验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中国经济转型的多维视角》论文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5月;

《国际经济学》(由 Sawyer和 Richard 所著)(合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参与课题:

建设部工程建设标准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建标2006136)的子课题:“标准与专利结合的经济分析”2006/12-2008/12,主要承担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项目子课题“FDI流入的经济效应: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建设项目:外语类院校复合型特色学科群建设;子方向: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方向;子课题负责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211工程项目“资本流动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基于中国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006/12-2009/12,主要承担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课题项目“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独立完成,2006/1-2008/10已结项;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级课题项目“人民币汇率对我国产业内贸易影响的研究”独立完成,2008/12-2010/12;

北京外国语大学项目《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造项目2006/12-2008/12,已结项;

研究方向: 国际经济学领域,侧重贸易、投资理论与政策分析, 发展中国家汇率问题研究。

学术兼职: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商业经济应用与管理研究分会理事

荣誉奖励:

1、“贸易自由化、外资并购与寡头市场的福利效应分析——对(Farrell,Shapiro 1990)模型在开放条件下的扩展”《当代财经》2005年11期 (该文已经中国收录于中国社科文献中心,并入编《中国当代思想宝库》编号:ljbk2006-8-1140)。先后荣获中国社科文献中心颁发的“优秀论文奖”以及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会和发现杂志社联合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证书;

2、“弹性说、吸收说和货币说的几何图解比较——对‘Johnson综合’几何图解的改造”, 《社科研究》2007年1期,获2007年度优秀论文奖;

3、“汇率波动对产业内贸易影响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基于Hotelling模型的扩展”,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第一届国际金融青年论坛》,并荣获“优秀论文奖”。并收录于《动荡中的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2021

中国当代医药《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社的投稿邮箱为 《中国当代医药》卫生部主管、中国保健协会和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刊物,《中国当代医药》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正规刊物。

评职称不认可期刊名单2021的有当代医学杂志 旬刊。医学信息杂志 旬刊、医学与社会杂志 双月刊、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旬刊、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旬刊、中国医药指南杂志 旬刊。

评职称的特点

职称评审是指已经经过初次职称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一定工作年限后,在任职期内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学时,申报中级职称以上的人员须在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并且经过一些基本技能考试如称职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等,向本专业的评审委员会评委提交评审材料,经过本专业的专业评委来确定其是否具备高一级职称资格。

职称可评可考,一般而言,具备职称评定条件的人不用参加全国通考,可以直接评定职称,与考试获得的职称具有同等效力,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均与认可,并且可以将职称评定档案调入所在单位主管人事部门。

如果有的人不具备职称评定条件,又想获得职称,那就需要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了,所以说,职称可评可考,考评效力同等,全国各地通用,一般而言,通过评定获得职称证书的人比通过考试获得职称证书的人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与接受。

因为评定职称的人有资格、有经验,而通过考试获得职称证书的人缺少资格、缺少经验。在当今社会,在能力重于学历,水平重于文凭的共识下,越来越多的人踊跃评定职称。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见刊时间7~9月。所属专业,医学。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杂志

时间太短了,不知道你投到哪里的,对方真的是编辑部吗?值得怀疑,最好打编辑部电话证实下,你说情况极有可能是。可代为推荐发表核心期刊,非诚勿扰,谢谢。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当代教育科学》本刊收录在: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提示: 排序:教育学/教育事业,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类 - 第14位如有疑问,请追问,满意还望采纳

两个都是非常好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当代教育科学主办单位: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出版周期:半月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教育探索主办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理论纵横(3)走进教育生活:如果我们这样做研究 范铭(8)教育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科学化:从主义取向到精神取向 杨建朝课程探索(12)课程标准与教学一致性建构:美国科罗拉多州经验 李锋(15)教师生命素养:一种课程架构 沈琪芳 夏雪梅(19)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仪器剖析 杨国海 张增常专题(23)关于生活德育资源开发的思考 程伟 唐汉卫(26)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 任光升教职与人生(30)在课堂教学“问题”中探索 王汉岭教改前沿(35)加拿大中小学社会责任感教育透视 于立平(39)小学新生拼音教学适时性研究——基于山东省三区小学一年级学生拼音学习及人学前识字现状的调查 黄海涛(44)小学生阅读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阳教育广角(48)基于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考 李本禄 崔淑芹(50)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刘艳珍(53)2011年高考语文名句各篇考查统计与分析 桑哲学科教学(57)让语文课“语”味无穷 张晓娟(59)斟学过程视野下HPS融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案例研究 颜石珍(62)论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读小学《科学》课程“照料活动”的教育意蕴 郑洁(64)论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 何艳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贵吗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卫生部主管,中国保健协会、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专业期刊,国内刊号CN11-5786/R,国际刊号ISSN1674—4721;本刊现为旬刊,每册定价20元人民币,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2-515,国外发行代号M5169。 刊名: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主办:中国保健协会;当代创新(北京)医药科学研究所周期:旬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674-4721CN:11-5786/R邮发代号:2-51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当代医药创刊时间:2008 设有专家论坛、论著、短篇论著、研究进展、实验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理与毒理、生物医药、药品鉴定、药物与临床、新药评价、麻醉与镇痛、医学检验、病理分析、影像与介入、中医中药、护理研究、医药教育、健康教育、个案报道、误诊误治、社区医疗、乡村卫生、不良反应监测、药物经济学、制剂与技术、制药装备、营养与保健、疾病防控、医疗器材、政策研究、法规与标准、产业研究、市场透视、卫生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医院管理、企业管理、营销与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科研管理、药事管理、设备管理、医药文化、医风医德、医药信息化、调查研究、工作探讨、医护论坛、封面报道、医药资讯、业界关注等。

2800字符左右800元

《中国当代医药》邮箱:,版面费我们得先审稿,在确定!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