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故宫学术季刊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24-07-08 05:29:36

故宫学术季刊论文范文

1.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1990年。2.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演化,《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3.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历史地理--以九江、芜湖、安庆三座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关系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4.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和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1993年。5.记英国伦敦所见四幅清代绘本北京城市地图,《国学研究》第二辑,1994年。6.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年。7.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1998年。8.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误区,《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老北京城地域结构启示录(中法学术系列讲座报告),《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10.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唐代的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11.清末《云南省城图》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史,郑锡煌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12.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形态试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96—536页。13.中国城市形制演变历史阶段之考察,载台湾大学《城市与设计学报》,第[一]十七期,2007年3月,页2—75。14.忆古道今——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风貌,载武晓峰主编《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62—186。15. 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页527~556。 1.赤河考——关于宋代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2.论中国古代陂塘水利工程湮废的原因,《中国农史》1986年第三期。3.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英国境内的古罗马哈德里安长城遗迹及其维护,《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历史上欧洲地域的界定,《欧洲的分与合》,1999年。6.迈向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21—29页。7.历史时期农牧业接壤地区的交通、聚落与文化互动,《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8.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第30卷第2期,页1~6,2007年3月。9.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运河工程博物馆,载《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页48--66。10.偶然抑或必然——运河中的地理因素,载《华夏地理》2009年第3期,2009年,页68—69。 1.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调查与研究,《国学研究》第三辑,1995年。2.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兼论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布与影响,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四期,台北,1998年。3.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舆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2000年。4.古地图和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历史地理》——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的编纂——兼谈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之别,《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6.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舆图特藏,《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地图与档案,载北京市档案馆编《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页170~182。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清代舆图的初步整理与认识,载台湾,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年,页151—178。9.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一)——中国王朝时代舆图的绘制与收存,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2期。10.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二)——中国古旧地图的流传与收藏,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3期,第8—13页。11.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三)——古地图的利用,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4期,第8—10页。12.黄、运河工水利舆图及其科学价值,载《水利学报》第39卷第8期,2008年,页947—954。13.古地图史料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载《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扬州:《中国名城》杂志社,2008年,页37—39。14.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794—818页。15.古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徐少华主编、晏昌贵副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74--482页。16. 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载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第80~87页。17.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载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145~207页。18. 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第466~481页。19. 传世15—17世纪绘制的中文世界图之蠡测,载刘迎胜主编、杨晓春副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中古时代后期东亚的寰宇图与世界地理知识,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丛书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页164~184。 1.La Formation de reseaux urbains dans la Chine du XI siecle,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amouroux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TOME 82, Paris, .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3.Father Matteo Ripa and the Complete Map of the Empire in the Emperor Kangxi Era: Disseminat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maps in Europe since the 16th Century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LA MISSIONE CATTOLICA IN CINA TRA I SECOLI XVIII-XIX,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cura di Michele Fatica e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Geographical Space on the Chinese History Studies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 Dakeu, Korea, 20005.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Published b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981-256-078-56.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ortolan,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Map Society, Number 62, Spring 2005, pp. 37-44.(该文刊载在美国华盛顿地图学会杂志)7.The Chinese maps drawn by Korean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In Memory of the Late Dr. Chan Lee,Journal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 (Series ) April 30, 2004. .Coastal Space and Coastal Maps in the Chinese History,The Perception of Maritime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urces,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2,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Angela Schottenhammer and Roderich Ptak,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2006,—.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载藤井譲治、杉山正明、金田章裕编《大地の肖像:絵図·地図が语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第410—424页。10. Research Trends of Urban History in China,Asian Research Trends. New SeriesNo. 3 (2008) Published by The Toyo Bunko, pp.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森部豊訳,载『都市と环境の歴史学 第2集特集 国际シン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9年3月。

〈「张三世」古义〉,《学原》(1947):15-19。〈洪武二十二年太孙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下(1948):223-250。〈鹅湖之会朱陆异同略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2(1950):261-265。〈大明律诰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77-101。〈读明史王艮传〉,《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103-105。〈明外史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4(1953):107-134。〈孟子与告子论性诸章疏释〉,《大陆杂志》(1953):1-7。〈释《汉书.地理志》所记秦郡与汉郡国的增置〉,《中央研究院院刊》1(1954):281-336。〈释孟子「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章〉,《大陆杂志》(1955):6-10。〈孟子性论之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6(1955):227-308。〈释孟子「公都子问性」章的才字情字〉,《民主评论》(1955):91-92。〈宋刊残本《礼记正义》跋〉,《大陆杂志》(1955):32。〈读钱宾四先生《中庸新义》〉,《民主评论》(1956):4-7。〈读钱宾四先生《中庸新义》申释〉,《大陆杂志》(1956):10-14;(1956):14-20。〈论四书章句集注定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8上(1956):497-515。〈跋史语所藏明刊清修本《天工开物》〉,《大陆杂志》(1957):8-9。〈论秦以前的赐姓制度〉,《大陆杂志》(1957):7-12;(1957):17-22。〈读皇明典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9下(1958):661-676。〈论明史所记四辅官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0下(1959):557-595。〈蒙古世系谱撰人〉,《庆祝董作宾先生六十五岁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第4种,1960),上册,页327-328。〈明史纂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1(1960):303-346。〈明末实录书成誊写四分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1(1960):347-352。〈明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1(1960):353-380。〈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并附校勘记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1961):1-17。〈论皇明祖训录所记明初宦官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1961):77-98。〈论皇明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2(1961):119-137。〈读明刊毓庆勋懿集所载明太祖与武定侯郭英敕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4下(1963):617-625。〈论朱子对论语「夫子之文章」的注释并论了解论语的方法〉,《孔孟月刊》38(1965):26-30。〈明史纂误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6下(1966):445-512。〈汲古阁词苑英华本《少游诗馀》校录〉,饶宗颐编校,《淮海居士长短句》(香港:龙门书店,1966),页133-151。〈皇明世法录影印本评介〉,《书目季刊》1(1966):55-57。〈论明初北元君主世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上(1967):313-322。〈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421-448。〈论张儒绅齎夷文至明年月并论奴儿哈赤的七大恨及满文老档讳称建州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449-457。〈满洲国国号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459-473。〈清太祖天命建元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475-496。〈满洲开国史丛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421-509。〈论清太祖於称汗後称帝,清太宗即位时亦称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497-503。〈论满文 nikan 这个字的含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505-510。〈明史纂误再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7下(1967):511-576。〈谭嗣同全集书札系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293-318。〈康有为衣带诏辨伪〉,《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8(1968):319-350。〈论康有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政治活动〉,《大陆杂志》(1968):1-29。〈论光绪丁酉十一月至戊戌闰三月康有为在北京的政治活动〉,《大陆杂志》(1968):7-24。〈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的工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四十周年纪念特刊》(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页207-213。〈论光绪赐杨锐密诏以後至改变爆发以前康有为的政治活动〉,《大陆杂志》(1969):7-24。〈论今传谭嗣同狱中题壁诗曾经梁启超改易〉,《大陆杂志》(1969):25-29〈律解辩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书所载明律之比较研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39上(1969):289-308。〈〈明史考证攟逸〉纠谬〉,国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季刊编辑委员会编,《庆祝蒋复璁先生七十岁论文集》(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69),页125-156。〈读康有为《日本变政考》〉,《大陆杂志》(1970):1-11。〈唐写本周易正义残卷後〉,《大陆杂志》(1971):30-33。〈关于拙著《戊戌变法史研究》—敬答汪荣祖先生〉,《大陆杂志》(1971):53-55。〈释周公受命义〉,《大陆杂志》(1973):48-59。〈释周公受命义〉,《东方杂志》复刊(1974):34-39。〈释周公受命义续记〉,《大陆杂志》(1974):43-48。〈读清世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4):241-254。〈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74):557-594。〈康有为与「保中国不保大清」〉,《大陆杂志》(1974):43-52。〈理学的定义、范围及其理论结构〉,《大陆杂志》(1975):1-49〈《明代律例汇编》序〉,《大陆杂志》(1976):1-19。“On the Hundred Days Reform,” Paul A. Cohen and John E. Schreckern eds.,Refor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Cambridge,Mass.: EastAsianResearchCenter,HarvardUniversity: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pp. 306-309.〈四论周公受命摄政称王问题〉,《大陆杂志》(1977):114-118。〈陶弘景著《帝王年历》以竹书为正〉,《大陆杂志》(1977):270-272。〈杜正胜著「尚书中的周公」书後〉,《大陆杂志》(1978):123-124。〈读明史余应桂、揭重熙、傅鼎铨三人传〉,《明史研究专刊》1(1978):170-172。〈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大陆杂志》(1979):49-87。〈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中篇之一)〉,《大陆杂志》(1980):1-24。〈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中篇之二)〉,《大陆杂志》(1980):64-87。〈论郑桓公灭郐,并论京兆郑县非郑桓公封邑,申臣瓒说〉,《大陆杂志》(1980):1-5。〈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中篇之三上)〉,《大陆杂志》(1980):1-29。〈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中篇之三下)〉,《大陆杂志》(1980):16-31。〈论康有为进呈「孔子改制考」月日,幷论康「戊戌奏稿」、「请尊孔圣为国教摺」为康事隔多年伪作〉,《大陆杂志》(1980):216-217。〈康有为戊戌年真奏议—「日本变政考」、「杰士上书汇录」等书,已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发现〉,《大陆杂志》(1981):1-7。〈经今古文学问题新论(中篇之四)〉,《大陆杂志》(1982):11-22。〈敬答陈槃庵先生〉,《大陆杂志》(1982):8-9。〈明史广西土司传考证—明史篡误三续〉,《大陆杂志》(1983):7-27。〈明史贵州土司传记霭翠奢香事失实辨〉,《大陆杂志》(1983):4-11。〈与友人论「古文奇字」书〉,《大陆杂志》(1984):192。〈象山思想临终同於朱子〉,《大陆杂志》(1984):32-42。〈再谈戊戌政变—答汪荣祖〉,《大陆杂志》(1988):1-7。〈再论清太祖清太宗的国号、年号及位号—敬答蔡美彪先生〉,《大陆杂志》(1988):1-5。〈拙著《戊戌变法史研究》的再检讨—并评介最近几年国人研究戊戌政变法的成绩〉,《中央研究院第二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明清与近代史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下册,页729-768。〈了解《论语》的方法—并简论汉宋学派对《论语》的解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5-65。(在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演讲稿)〈论「杰士上书汇录」所载康有为上光绪第六书第七书曾经光绪改易,并论康上光绪第五书确由总署递上〉,《故宫学术季刊》(1991);亦载於《清史研究》。〈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答汪荣祖〉,《大陆杂志》(1993):1-23。〈康有为与戊戌变法〉,《清史研究》:83-106。〈刘著《尚书学史》读记〉,《大陆杂志》(1994):1-9;亦载於《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读杜预「春秋序」,幷论左传原书的名称〉,《大陆杂志》(1994):1-3。〈论谭嗣同狱中诗〉,邬昆如等编,《谭嗣同先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华仁学会,1995),页1-10。〈《大众草书千字文》序〉,1995年7月22日。〈论谭嗣同狱中诗—与孔祥吉先生商榷〉,《大陆杂志》(1995):1-5。〈戊戌变法与素王改制〉,《大陆杂志》(2000):1-19。〈释“武成”月相,敬答张闻玉先生〉,《大陆杂志》(2001):1-5。〈论衣礼与商代周祭制度.上〉,《中国史研究》:11-49。〈彭孟缉与高雄事件真相〉,郑水萍编著,南方文史工作室、树德科技大学古迹建筑系编辑,《高雄研究学报(高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高雄:春晖出版社,2003),页77-92。〈再论彭孟缉与高雄事件真相(二稿)〉,「大高雄地区近百年文化变迁研讨会」宣读,。〈林茂生之死考〉,《历史月刊》193(2004):135-146。〈释《春秋》左氏经传所记鲁国褅礼并释《公羊传》“五年而再殷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4):699-743。〈二二八高雄事件新考〉,《历史月刊》229(2007):72-74。〈论《春秋》学的时代使命—并简介我对春秋经传禘给问题的研究〉(及後记),饶宗颐主编,《华学》第9、10辑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页472-480。〈读侯坤宏先生新编《大溪档案》〉,《档案季刊》(2008):4-7。〈〈论《春秋》学的时代使命—并简介我对《春秋》经传禘给问题的研究後记〉续记〉,《古今论衡》20(2010):3-9。〈读茅著《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与茅海建先生商榷的信〉,《古今论衡》20(2010):11-18。

故宫论文学术

1.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华北平原交通与城市地理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十辑,1990年。2.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和演化,《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2年。3.应用彩红外航片研究城市历史地理--以九江、芜湖、安庆三座沿江城市的文化景观演化与河道变迁关系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历史地理学专刊),1992年。4.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和形态的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四辑,1993年。5.记英国伦敦所见四幅清代绘本北京城市地图,《国学研究》第二辑,1994年。6.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几点看法,《北大史学》第二辑,1994年。7.中、西封建社会城市形态的比较研究,《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1998年。8.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保护与误区,《史地新论--浙江大学(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9.老北京城地域结构启示录(中法学术系列讲座报告),《法国汉学》第七辑,中华书局,2002年。10.唐代城市的形态与地域结构,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唐代的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11.清末《云南省城图》与昆明城市建设发展史,郑锡煌主编《中国古代城市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5年。12.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形态试析,载《石泉先生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496—536页。13.中国城市形制演变历史阶段之考察,载台湾大学《城市与设计学报》,第[一]十七期,2007年3月,页2—75。14.忆古道今——北京城市历史演变和传统文化风貌,载武晓峰主编《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页162—186。15. 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载《张广达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2010年,页527~556。 1.赤河考——关于宋代黄河下游河道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2.论中国古代陂塘水利工程湮废的原因,《中国农史》1986年第三期。3.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4.英国境内的古罗马哈德里安长城遗迹及其维护,《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5.历史上欧洲地域的界定,《欧洲的分与合》,1999年。6.迈向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第21—29页。7.历史时期农牧业接壤地区的交通、聚落与文化互动,《统万城遗址综合研究》,三秦出版社,2004年。8.孔道与平台: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第30卷第2期,页1~6,2007年3月。9.古地图上的治河保运工程与淮安——兼倡议淮安市建立古地图与运河工程博物馆,载《运河之都——淮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年,页48--66。10.偶然抑或必然——运河中的地理因素,载《华夏地理》2009年第3期,2009年,页68—69。 1.欧洲所藏部分中文古地图的调查与研究,《国学研究》第三辑,1995年。2.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兼论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布与影响,台湾东吴大学《东吴历史学报》第四期,台北,1998年。3.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传统舆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史学卷,2000年。4.古地图和中国城市形态变迁史,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编《历史地理》——中国文化中心讲座系列,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2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组的编纂——兼谈历史地图与读史地图之别,《侯仁之师九十寿辰纪念文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6.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舆图特藏,《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7.地图与档案,载北京市档案馆编《档案与北京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年7月,页170~182。8.(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藏清代舆图的初步整理与认识,载台湾,故宫博物院编:《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2007年,页151—178。9.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一)——中国王朝时代舆图的绘制与收存,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2期。10.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二)——中国古旧地图的流传与收藏,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3期,第8—13页。11.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三)——古地图的利用,载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城市季风》,2007年第4期,第8—10页。12.黄、运河工水利舆图及其科学价值,载《水利学报》第39卷第8期,2008年,页947—954。13.古地图史料与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载《中国名城》2008年第2期,扬州:《中国名城》杂志社,2008年,页37—39。14.中国传统河工水利舆图初探,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第794—818页。15.古地图与历史地理研究,载徐少华主编、晏昌贵副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74--482页。16. 中国古旧地图的收藏与利用,载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10年1月,第80~87页。17. 中国古地图的调查与地图学史领域的国际汉学交流,载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办:《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一期),中华书局,2010年3月,第145~207页。18. 记16—18世纪中西方舆图传递之二三事,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跨越空间的文化——16~19世纪中西文化的相遇与调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5月,第466~481页。19. 传世15—17世纪绘制的中文世界图之蠡测,载刘迎胜主编、杨晓春副主编:《大明混一图》与《混一疆理图》研究——中古时代后期东亚的寰宇图与世界地理知识,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丛书2,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12月,页164~184。 1.La Formation de reseaux urbains dans la Chine du XI siecle,translated by Christian LamourouxBULLETIN DE L'ECOLE FRANCAISE D'EXTREME-ORIENT, TOME 82, Paris, .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3.Father Matteo Ripa and the Complete Map of the Empire in the Emperor Kangxi Era: Disseminat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maps in Europe since the 16th CenturyISTITUTO UNIVERSITARIO ORIENTALE, LA MISSIONE CATTOLICA IN CINA TRA I SECOLI XVIII-XIX,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cura di Michele Fatica e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Geographical Space on the Chinese History StudiesStudy of Chinese History, ,, Dakeu, Korea, 20005.Survey and Study of pre-1900 Chinese Maps seen in Europe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I, Edited by Luis Saraiva, CMAF-UL 2001, Lisboa, Dec. 2001, pp. 23-44. ISBN:972-95229-3-6Published by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ISBN:981-256-078-56.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Portolan,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Map Society, Number 62, Spring 2005, pp. 37-44.(该文刊载在美国华盛顿地图学会杂志)7.The Chinese maps drawn by Korean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Congress:In Memory of the Late Dr. Chan Lee,Journal of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 (Series ) April 30, 2004. .Coastal Space and Coastal Maps in the Chinese History,The Perception of Maritime Spac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urces, East Asian Maritime History 2, East Asian Economic and Socio-cultural Studies, Edited by Angela Schottenhammer and Roderich Ptak, Harrassowitz Verlag ·Wiesbaden, 2006,—.中国古地図の再会——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载藤井譲治、杉山正明、金田章裕编《大地の肖像:絵図·地図が语る世界》,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7年,第410—424页。10. Research Trends of Urban History in China,Asian Research Trends. New SeriesNo. 3 (2008) Published by The Toyo Bunko, pp.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国都市形态史研究,森部豊訳,载『都市と环境の歴史学 第2集特集 国际シンム东アジアの都市史と环境史——新しい世界へ』,中央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9年3月。

小伙伴们,2020年的故宫有很多的活动在等着你呢,所以大家一定不要错过,下面就是关于故宫活动的详细介绍,如果大家有时间前去故宫游玩就不一定不要错过哟,大家可以提前了解一下相关活动。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又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这是全社会的一件文化盛事。故宫博物院将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努力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故宫博物院将在“大庆之年”奉上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包括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制作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故宫人”等。活动将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博物院30日公布“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据悉,故宫博物院将举办多主题展览。其中,“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来时间轴线中的20余个关键年份为基点,介绍600年来的城中变化;“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现人物画从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此外还将举办“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而“陶瓷馆”专馆在武英殿重新开放,文物数量也由原“陶瓷馆”的400件增加到1000件。

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

紫禁城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以举办学术活动的形式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意义。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明清历史上许多重大宫廷事件的源发地。在此基础之上建立的故宫博物院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不仅精心保管着明清时代遗留的皇家宫殿和旧藏珍宝,而且对古建筑、院藏文物、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和95年的故宫博物院历程有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在学术研讨方面,故宫博物院将举办以“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座谈会”、第五届“太和·世界古代文明保护论坛”、“紫禁城建成600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国际文物保护修复学会(IIC)—故宫博物院2020国际古建筑保护学术研讨会”为重点的一系列学术研讨会议,就故宫博物院肩负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以及如何推动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如何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现实作用进行深入探讨,为紫禁城下一个600年的保护和传承方向奠定坚实基础。

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是故宫博物院的核心任务之一,研究成果的出版是支撑故宫文博事业不断前行的内在动力。2020年,故宫博物院将出版包括《徐邦达集》《刘九庵书画鉴定研究笔记》《陈万里日记》《耿宝昌集》等在内的一系列老专家文集。老一辈故宫专家融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撰写的学术文稿,以深厚的学识素养、扎实的研究功底,彰显了一代故宫人的学术担当。

还将出版《养心殿保护研究丛书》《宝蕴楼》《钦安殿原状研究》《清宫图典》《紫禁城建筑之道》《满洲从族俗到礼法的历史考察》《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十辑)》《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论文集》《故宫博物院考古文集(一)》等学术专著和合辑,启动《故宫博物院百年》出版项目,出版《故宫藏甲骨文第一部》(合作出版)《董其昌书画全集》《故宫藏四任绘画全集》《苏东坡书法全集》《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图录》《紫禁城建成600年展览图录》等学术图录,出版《我要去故宫》青少年图书、《故宫日历》十二载典藏版等文化普及类书籍。

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

大庆之年,故宫博物院将举办的展览题材涵盖古代建筑、专题书画、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题,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紫禁城建成600年展”,以600年来时间轴线中的20余个关键年份为基点,通过紫禁城的营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城中变化,阐释紫禁城作为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午门

“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现人物画从东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

韩熙载夜宴图卷(局部)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展现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风范,及其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北宋苏轼行书治平帖卷(局部)

“陶瓷馆”专馆在武英殿重新开放,以中国陶瓷发展史为纲,展现中国陶瓷8000年延绵不断的发展历程,改陈后文物数量由原“陶瓷馆”的400件增加到1000件。

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中国与凡尔赛展”,以2014年在凡尔赛宫举办的“凡尔赛宫中的中国/十八世纪的艺术与外交”大型展览为基础,结合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法国宫廷及传教士、使节带来的精美文物,还原一个更丰满、更全面的十八世纪中法两国文化和艺术盛况。

凡尔赛宫外景

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

2020年暑期,故宫博物院将举办“绿洲行动——600名小学生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紫禁城记忆?文脉600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600名中学生进故宫”文化交流公益活动、“故宫楹联主题书法大赛——600名青少年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带领少年儿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阔知识眼界,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制作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

年内,将有电视剧《故宫如梦》、电视纪录片《紫禁城》、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第三季、大型史诗剧《紫禁城》相继启动制作,让故宫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众。

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故宫人”

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博物院将表彰一批为故宫博物院作出突出贡献的“故宫人”,对作出优异成绩者予以奖励。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将设计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标志、发行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券、纪念币、特种邮票。

在举办“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系列活动时,故宫博物院将本着增强社会公众的文化参与感和文化获得感的原则,把庆祝活动办成人民的节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力。

由于紫禁城研究在故宫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紫禁城研究的进展情况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故宫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故宫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特别是紫禁城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故宫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紫禁城学会是1990年倡议、1995年正式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组织。学会宗旨是“联络国内外中国古建筑及有关历史、艺术、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力量,加强对故宫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建立紫禁城学,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利加强对中国紫禁城(即明清故宫)的保护,使这一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会现有13个团体成员和100多名个人成员,包括了全国与明清皇家建筑有关的主要单位,汇聚了全国古建方面的硕彦泰斗及知名人士,并成立了保护利用、技术、艺术、建筑历史等四个委员会。学会活动既活跃又比较规范,每两年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已出版了几本论文集,对故宫古建筑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扩大到对明清园林、陵寝、寺观等的研究。学会组织编写了“紫禁城文化丛书”,举办“紫禁城文化”系列讲座,为故宫维修发挥咨询作用。为庆祝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学会还筹备明年举办“中国明清宫廷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编写《清代宫廷相关建筑大事年表》等。故宫大规模维修对紫禁城研究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2001年11月,国务院确定了全面维修故宫的历史任务。这是故宫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维修故宫古建筑作了不懈努力。为了尽快改善故宫满目疮痍的局面,建国之初故宫博物院就组建了专门的古建施工管理机构,承担故宫古建筑管理和维修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约40%的古建筑得到了维修或维护,基本保证了古建筑的安全。但故宫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在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保护方面,保护区划过小,不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完整性要求;与故宫无关的外单位占用故宫大量古建筑,建造大楼,改变故宫内外环境,需要进行彻底全面整治;部分展室、库房改造工程未做到不改变文物原状,不符合遗产保护的真实性要求;自然力造成的损伤普遍存在,不开放地段尤其严重等等。2002年,故宫博物院组建了“故宫修缮工程领导小组”,还特聘规划、考古、古建筑、文物保护、宫廷历史、博物馆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故宫修缮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工程决策提供咨询。为了加强对故宫维修工程的领导和支持,2003年10月,文化部成立了“故宫博物院维修工程领导小组”,孙家正部长任组长。这次维修坚持“整体保护、全面维修”的原则。整个维修计划分三个阶段。维修的主要任务有五条。维修从2002年10月武英殿试点工程拉开序幕,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和基础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已进入全面维修的阶段。从故宫维修的任务和要求看,它不只是要解决外观的破旧状况,而是要按照科学规划,与如何使用结合起来一起完成;因此它不只是古建部门一家的事,而要各个业务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它不仅要用已有的多方面的科研成果,而且维修过程中更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例如,《故宫保护规划》的制定,就是一个重大科研课题;按照《文物保护法》关于“四有”档案的规定,故宫每座重要宫殿或建筑区域都要有包括历史沿革、用途及文物摆设、与此有关的人和事件、历次修复状况、相关图表及三维扫描资料在内的完整档案,现已开始整理编写武英殿档案;为向世人充分展示宫廷文化内涵,搞好“宫廷原状或原状式陈列”,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宫廷典章制度及相关殿堂的历史状况;利用某些古建筑作为文物展示场所,如何从古建筑的特点出发,丰富展示手段,提升展示水平,使文物与古建相得益彰;中国传统的建造修缮技术工艺与材料制作的抢救继承;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问题,等等。

故宫论文范文论文

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研究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以下是一篇关于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的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论文摘要: 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 博物馆 管理 现状 改进策略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倍、1978年的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二)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三)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二)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三)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四)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 选择不同的材料,详略得当,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故宫博物院的气势。鲜明地介绍了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故宫。 能有力地表达作者的爱憎感情。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取决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目的。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 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概述式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事物的概况,给人以总体形象。如《故宫博物院》是这样开头的: 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了。 开头介绍了故宫博物院的地理位置、名称、性质和年代。通过概述的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概况。 说明文的结构由事物的性质确定,一般来说,确定它的结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名胜古迹、物品等,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形。说明这类事物,宜按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定的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后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说明文的结尾一般是自然结束,说明清楚了,文章就结束了。有的说明文最后再次归结特征,有利于读者区别事物。如《故宫博物院》最后写道:“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令人不能不惊叹。”结尾直接点出了故宫建筑群的特征:宏伟、和谐、统一。有的说明文,结尾作一些补充性的说明,或开拓读者的视野,或增强说明的准确、严密程度。 黄传惕(193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30多年来参加过《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电台联播节目》、《省、市、自治区台编排的节目》、《祖国各地》、《历史故事》、《午间半小时》等节目的编辑工作。采制过大量广播作品,不少稿件在全国获奖,为报刊书籍转载采用。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绿色的希望》、《故宫博物 院》等。其中《故宫博物院》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范文。业务论文有《广播游记-游记文学的新品种》、《广播游记的特点和写作》等。还发表过长诗《映山红》等多篇诗作和散文。近年来,由于在林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宣传报道取得的成绩,被授予“林业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全国绿化奖章”和“绿色长城奖章”。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满意请采纳

凡是文章,都是含着一种感情写的,这篇说明文首先是赞扬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辉煌和灿烂,若有贬,那么一定是从侧面对封建王室礼节的一种排斥和封建专制统治的唾弃。

北京故宫论文题目

城乡交通灯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发稿单位:中国安防网 摘要:分析了现代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问题的现状,结合城乡交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车、路三者关系的协调,已成为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城市交通控制系统是用于城市交通数据监测、交通信号灯控制与交通疏导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它是现代城市交通监控指挥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北京故宫可持续旅游调查研究摘要:可持续旅游已成为旅游界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以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旅游。更是众多国际学者研究的重点。奉文以北京故宫的旅游服务调查为切入点,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分析了游客对景点服务的态度和需求,同时也探讨了服务与可持续旅游的关系,并给出了一个解决此问题的工具—— 服务质量。同时对故宫的旅游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目的是从社会、环境和经济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来达到故宫的可持续旅游。关键词:遗产;可持续旅游;服务质量;容量;过度拥挤l 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回顾尽管2O世纪9O年代,中国民众已经开始出现了自费旅游现象,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大众旅游应该起始于1999年开始的“十一”黄金周7天长假。此后,中国政府又将7天长假扩展到“五一”和春节,构成了中国民众1年内3个黄金周假期。但是,作为大众旅游的必然结果,很多世界遗产旅游地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严重问题:游客的过度拥挤。中国现在有31个世界文化遗产地,与德国并列世界第三。北京故宫作为世界上最知名的古代皇宫之一,则是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中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它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每年平均人数达到700万,平均每天就有2万人前来观光。特别是在第一个黄金周期问,最大的Et接待量甚至达到12.8万人。如此庞大的游客群体,使得遗产旅游地的承载能力日益成为旅游地管理的重要问题。谢尔贝(Shelby)和赫伯列恩(Heberlein,1984) 把旅游地的容量分为4种指标:生态容量(生态系统参数),物理容量(空间参数),设施容量(发展参数),以及社会容量(体验)。作为遗产旅游地的一个服务管理机构,必须要考虑游客体验(社会容量)、空间限制(物理容量)、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设施容量)、对环境的保护(生态容量)相互之间的综合包容度。只有确定了这些容量,才能合理分配资源(人力和物力)去满足游客需要。根据鲥尔贝(Shelby)和赫伯列恩(Heberlein)的容量定义,将过度拥挤现象解释为:当游客人数超过旅游地的生态、物理、设施和社会容量时出现的超载现象。很显然,过度拥挤必然带来一些负效应。正如布莱默威尔(Bramwell,1998) ’指出的,作为经济和社会活动,旅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它对社会、经济、环境和其他资源有着不利的影响,如旅游活动的消费者必须到旅游地进行实际的体验,这意味着旅游行为具有明显的冒犯性,消费者活动的结果可能会以不同方式损坏当地的环境。沙科利(Shackley,2001) 将游客对旅游胜地的影响大致分为了两个范畴:对旅游资源的物理性影响和对游客体验质量的影响(但对旅游物质资源没有物理性影响)。总之,大众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影响:自然磨损,乱涂乱画,艺术品的丢失,由于污染对资源的损坏,事故的发生,如盗窃、拥挤造成的死亡,环境污染引起的不适和安全威胁。2.精神影响:指游客心理感觉到的危险、恐吓,极少的欣赏全景的机会。3.经济影响:遗产资源的损坏和丢失,这些是不可再生的,所得的收入弥补不了资源的损失。4.服务质量影响:大众旅游对服务质量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是服务的能力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会干扰服务传递的功能,如游客线路管理,员工也会由于游客过多感到无法适从而影响服务态度。间接影响则体现在,由于景区的损坏和被盗窃,使得游客不能欣赏完美的景色和艺术品,势必导致心理的不满现象。近几年来,国际旅游研究的兴趣正从供应方— — 景点的管理,转向了需求方—— 游客体验。其中,具有代表的作品有:吉莫斯(Gyimothy)H 在2000年出版的“游客体验的质量:对欧洲周边地区旅游的案例研究”和卓梦得和友曼(Drummond&Yeoman)在2001年编辑的“遗产地旅游的质量问题”。这两本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遗产地旅游的服务质量问题。他们都认为服务质量在游客体验方面作用非常重要,它已经成为了发展可持续旅游的一个重要手段。正如卓梦得(Drummond)所强调的:“在21世纪,质量正被看作是与竞争力和旅游发展相关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旅游组织给可持续旅游下的定义是:在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的需求的同时,保护并增加给后代旅游的机会。即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求,同时保留文化遗产,保留其实质性的生态进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存支持系统。根据布莱默威尔(Bramwell,1998)的研究,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维度包括环境,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管理和政府职能方面。很显然,可持续旅游是必须全面考虑旅游需求的这些方面的。然而,很遗憾的是,国内对可持续旅游的理解大多数放在一种旅游产品的开发概念上,而不是认真地研究它的内在特征与本质。如同一般商品的需求具体体现为消费者效用的满足,而旅游需求的具体体现则反映在游客的体验过程与满意程度上。根据朗曼词典(LongmanDictionary,1994)的定义,体验是游客“亲身的情感性的接触、经历或度过的事情”。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到遗产旅游地去寻找这种体验。沙科利(Shackley,2001)认为,这种体验包括:去旅游地的行程;景点的特色和氛围;景点员工和管理者的影响;真实性和游客服务;以及特殊活动及节日等等。在我们本次对故宫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26.9%的游客游故宫是为了体验,其中:外国游客47.5%的人是为了追求体验,中国游客的比例则相对少一些,仅有l9%的人是为了追求体验。然而,即使游客没有在调查中清晰地表达出这种体验的意愿,但实际上他们仍然在无意识地体验着旅游的内容。对旅游体验的追求反映了旅游消费者的日趋成熟,这也导致了旅游供给方的供给方式的转变。如吉莫斯和琼斯(Gyimothy,Johns,2001)E6]指出,“旅游热点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旅游正在从销售物质产品开始向提供旅游体验的转换。遗产旅游内容不再被看作静态产品(如历史建筑和老式的博物馆),它必须是活生生的体验,因此,质量概念已从展品转移到供展方,游客的体验将来自高科技设备或训练有素的前台员工。”由此可见,服务质量在旅游体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德华森、托马森和伍特维特(Edvardsson, Ovretveit,1994) 对服务质量的解释是:质量是顾客、员工和所有者的期望和需要的实现。好的服务质量是指顾客、员工和所有者三者都能够达到满意。如果从游客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期望是根据他们的需要、他们以前对此服务的体验以及这一服务在市场的声誉而形成的。正如泽萨默尔、帕拉瑟门(Zeithamal,Parasuraman) 和贝瑞(Berry,1990) 指出,顾客对某一服务的满意度可以通过比较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和其具体感受到的服务来定义,它可以分为以下三类:�6�1质量惊喜:当期望值超过感受值或ESPS。其中:ES指期望服务值;PS指感受到的服务。很显然,游客的成熟和理性使得他们对服务有着更高的质量要求。如果从旅游供给方的角度来看,旅游接待地服务质量的低劣直接会导致游客数量的减少、收入的损失和景点的毁坏,其最终结果是游客、员工和所有者(政府)都不会达到满意。相反,高质量服务则会带来市场竞争的优势和收益。然而,高质量的服务并不单纯仅仅是一线员工向游客提供的,它是通过一系列服务管理过程, 同发生作用的结果。这就是服务利润链的观点,它是由詹姆斯等(James L,Leonard A.Schlesinger,1994)发明的质量管理工具,它反映了服务过程中蕴含的若干因素的相互关系。即:内部质量驱动员工的满意度;员工满意驱动员工保留和生产率;员工保留和产量驱动服务价值;服务价值驱动顾客满意;顾客满意驱动顾客忠诚;顾客忠诚驱动利润和增长。这一因果链显示了服务的高质量来自一系列的服务协同合作的综合结果。好的服务质罱就可以维持游客体验,保护遗产,经济增长,这三方面的均衡则可以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总而言之,大众旅游可以给游客和旅游区的经济带来益处,它同时也对游客体验、环境和社会、文化遗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遗产旅游中平衡游客、社区、所有者和员工的最大收益,以最大町能来降低大众旅游的负面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以故宫作为一个案例来研究,讨沦故宫的可持续旅游策略,以期对其他世界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旅游具有借鉴的作用。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 一座单纯的建筑是不会给人带来什么感觉的,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和人事变迁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辉来。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 面介绍。一口气看完十二集是不实际和不可取的。每集里的人文底蕴是需要沉淀的。这里不仅是个建筑群,更重要的是这里曾经居住过十几位皇帝,这里曾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兴盛衰落。 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觉得分析的很有道理。比如纵观《故宫》的整个影片,我们不难发现,正如该片的总编周兵在谈及故宫的创作理念的时候,突出强调的:创新。他说:“一部片子好不好,关键在于有多少原创性的因素。在于观点和信息的创新;在于艺术创造力的创新;在于新技术的使用。”的确,看完故宫,也许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利用电脑特技重塑当年的情景。《故宫》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动画技术和借用了电影的多种拍摄手法。3D制作结合实景拍摄,延时摄影(如故宫上空的云),定点拍摄,这为提升整个《故宫》的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样,在《故宫》中,电脑特技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故宫的场景:从前门外,快速地向北移动,经过天安门,沿着故宫的轴心穿过了整个紫禁城,然后镜头上移,展现了故宫的全景,或者倒过来走位。这样的空间感的突破无疑更加立体和真实地展现了故宫的全貌。 在《故宫》中,这样的手法随处可见,在展现北京城千年的变迁中,原本的图片说明和解说词给观众的印象只能还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电脑的技术的处理,以动画的形式,展现了北京的历史变迁,真实,直观。给观众的印象非常深刻。在展现故宫的机构和建筑过程时,使用三维动画,展示了故宫的主殿构造和建筑的过程,同样非常直观而明白易懂。同样是主殿,在展现他曾经历过火灾而焚毁时,不是用传统的却又很枯燥的解说词来交待,也不是用真正的火灾场面而增加成本,而是使用了模拟场景,更加真实而经济。技术的更多运用,使得以上的问题得以含蓄的展现,使得纪录片的个性化的风格越来越明显。在一般的纪录片中,个人的观点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少个性化。画面的展现同样为了追求真实性而缺少个性。但是技术的使用在减轻解说词的作用的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表现语言和个性特征。《故宫》正是在展现着这样一种个性。多云的天空凸现了历史的厚重感,翻滚的乌云和季节瞬时变化,展现了历史的变迁。画面整体色调呈暗黄和黑色,显得庄重而深刻。 很佩服创作故宫的电视工作者们,她们要拍摄的不仅是部纪录片,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同时,纪录片与新闻不同,它展示的不只是结果。 对于那些无法拍摄到的珍贵历史和失之交臂的重要事件,除了通过采访、口述的方式去追寻,另一种方式就是“真实再现”又称“情景再现”。这样不仅使事情经过变得完整,还可以使故事的讲述节奏起伏,留有余味。真实再现要借鉴剧情片的叙事手法、电视散文的写意手段,在保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渲染氛围,调动观众的情感参与。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北京故宫简介2008年05月07日 星期三 18:40北京故宫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2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作文:1.参观北京故宫去年暑假,爸爸和我去参观闻名世界的北京故宫。我们到达故宫的后门,买好票,请了一个导游,就进了雄伟的故宫后门。首先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棵大槐树。导游说:“当年崇桢皇帝就是吊死在这棵树上的”。我们随着导游继续走,到了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妃住的地方,这里风景优美,有许多枝繁叶茂的树木。这些房子大约有三米高,皇后就住在靠南方向的屋子里。对面是嫔妃住的西六宫,那里的屋子很暗,也很小。穿过书斋,就到了乾清宫,这是皇上上早朝的地方,乾清宫的正前方摆着一张镀金做的精美的龙椅。龙椅上刻有许多龙,有的龙双龙戏珠,有的龙互相缠绕,真是维妙维肖。我抬头往上一看,墙上有一块大大的匾,匾上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每当上朝时,“正大光明”这块匾就面对着各位大臣,仿佛告诫这些大臣们:“凡是做事,都要正大光明的做。”我站在乾清宫中间,仿佛看到了当时的皇上和众位大臣商议朝政时的气势。随后,导游还带我们参观了中和殿、保和殿等地方,最后,就到达了故宫的正门。走出正门,我再一次回首遥望着这座古老的宫殿,心里默默的祝愿着: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一代更比一代强。2.故宫随想一座世间仅有的皇城,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汇集了中华大地古往今来无数的奇珍异宝,凝结了能工巧匠们几许血汗、几许泪水……直至今天,故宫始终见证着历史的进程,讲述着无声的故事。紫禁城,这高墙深院,四方的格局,让每个到这里的人都心生敬畏!100多年前,一个名叫赫德兰的美国人曾经在参观故宫后,写下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在这里你会被你所见到的一切所打动。这里有一种独特的、令人震撼的美,然而这又是一种让你感到亲切的美。这大概是对故宫优雅、尊贵之美的最后缅怀。数百年后的今天,一张照片引来无数的思绪翻飞,历史在这里浓缩,智慧在这里闪光……那柔柔的阳光静静地照射在朱漆大门上一半是光,明媚着;一半是阴,平静着坐在光里,看着光照射出来的阴,您在想什么呢?想起的一定是逝去的岁月吧?那么,那大门里的是否就是您已逝的辉煌亦或惨淡的光阴?您在想:您的一生,到底光多还是阴多?阳光照射的岁月,一定充满着清脆的笑声……阴云密布的日子,一样收获着沧桑的思考……阴晴圆缺构成了我们一生的财富……于是,您就那么恬淡地坐在朱漆大门的一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或许您什么也没想,只习惯地在此小憩歇脚?因为,在您已经可以自如地走入甜酸苦辣的生活不言人生!3.北京故宫一谈起北京故宫,就忍不住夸它两句,连历史悠久的南京,也不能和北京相媲美!我这么说,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北京是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安坐扎营的地方〔尽管北京人的品德不是很好,总喜欢欺负外地人〕,可是,北京人唯一一个值得自豪的,是他们那里历史稍微比南京悠久一点点的故宫。故宫里有好多宫殿,有皇帝和文武百官一起上朝的宫殿,有皇后和太后的寝宫,分别是慈宁宫和坤宁宫,我先进了坤宁宫,只见坤宁宫富丽堂煌,连窗布也是用上等的丝绸制作而成的,可惜,我妈妈不懂得欣赏,还说:“古代人可真是的,有钱不懂得花,尽在这些破玩意儿上琢磨,像爆发户似的!”我想,我基本同意妈妈的观点。不光是窗布好看,皇后坐的那把椅子也很不错,椅子是用翡翠做成的,后面的墙纸也在上面绣了一只凤凰,嘿,洋洋散散,龙飞凤舞!在一个桌子上,还放着一个漂亮的旗帽、几条玉栽子和一条黄绸子做的手绢,要不是这些东西是被一条红色的绸带拦住,我肯定把这些玩意儿先给我妈妈穿戴上,把她装扮成皇后娘娘!还有景阳宫,那里曾经是五阿哥待过的地方,也打扮的很融洽!故宫这个地方真美呀!

学报季刊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学报类期刊,为双月刊,16开,124页码,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 1673—4270,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

扩展资料: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主要栏目有:济南研究(济南经济与社会发展、济南文化)、高职教育研究、学科教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与管理、政治 经济 法律、文化与传播、技术与应用。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原刊名为《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84年创刊。1990年经济南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学报刊号为济内字第010号,季刊。

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内部学报转为正式学报类期刊,国内刊号为CN37-1307/G4,季刊,16开,72页码,由济南教育学院主办,省教委主管,全国发行。

1999年5月重新登记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期刊出版许可证,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5069/G4。2000年申请ISSN手续,被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009-7732。

2000年下半年经批准由季刊改为双月刊。2005年2月《济南教育学院学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济南职业学院学报》,新批国内统一刊号为CN37-1434/Z,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刊号为ISSN1673-4270。从2006年6月份开始,由72页码改为96页码。

从2008年10月起由原来的96页码增至124页码。

参考资料来源:济南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双月刊。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管、集宁师范学院主办的学术理论期刊。出版周期为双月刊。《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0年,当时称作《文科教学》。1985年增办了《理科教学》,1998年更名为《集宁师专学报》,2012年更名为《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出版发行。

该学报于2010年开始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于201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首批A类学术期刊,于2016年荣获首届内蒙古高校学报出版质量优秀奖。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