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名利场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8 06:38:57

名利场论文的参考文献

2006 年1 月Jan. 2006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第13 卷第1 期Vol . 13 No. 1收稿日期:2005 - 08 - 29作者简介:梁晓晖(1970 - )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英语文体学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梁晓晖(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北京100091)摘 要: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作者为讴歌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不懈努力而作。而从分析女主人公在小说关键情节中的矛盾性格,可以透析作者真正的初衷其实与历来的解读恰恰相反,她原是为更淋漓地揭露女子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得到理想婚姻这一社会现实,于是作家实际要表达的思想对作品表面上展现的意义形成了解构。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性格矛盾;解构Abstract :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interpreted as a work praising those women who foughtfor a happy marriage. However ,when observed from the conflicting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Elizabeth , thework is found to contain a contrary underlying message ,which deconstructs the obvious significance of thenovel . In fact ,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ose a reality that a woma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can find nofreedom at all to challenge the social words : Pride and Prejudice ;charater conflict ; de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 I106.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65x(2006) 01 - 0049 - 06一、对《傲慢与偏见》的传统认识《傲慢与偏见》自诞生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品,并吸引了历代评论家的关注。很多对这部作品的评注与关于莎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的文评在数量上同时名列榜首。在众多对这部小说的述评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作品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Elizabeth Bennet) 的性格展开上,以及她在婚姻中对金钱与爱情的抉择而体现的作品意义上;对人物的观察也从小说的小环境指向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18 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妇女在经济上从而也在社会与家庭地位上附属于男性(Brown ,1985 :1 - 26) ,这一点在财产传男不传女的制度上可见一斑。小说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因无男性子嗣,如果过世之后,家庭财产将划归其侄子所有,而妻子及亲生女儿则无权问津。对于像伊丽莎白这样中产阶级出身但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一个好男人。与此相矛盾的是,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于是这些中产阶级的姑娘们也只能在中产阶级内部依照个人条件优劣尽量择优录取配偶了。总之,婚姻是人们寻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伊丽莎白的堂兄柯林斯(Collins Bennet) 深知这一点,所以经济殷实但庸俗不堪的他在向才貌出众的伊丽莎白求婚时,认为自己这是便宜了伊丽莎白;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Charlotte Lucus) 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在柯林斯向好友伊丽莎白求婚未果转而隔天就向自己求婚时她也欣然应允。达西(Darcy) 、宾礼小姐(Miss Bingley) 都深知这一点,这两个上流社会的宠儿曾极力想要拆散伊丽莎白的姐姐珍妮与宾礼先生的结合———珍妮个人9 4无论有多么优秀,她的中产阶级身份是难以弥补的。只有伊丽莎白鄙视这一点,在历来评注者的心目中她崇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反对以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作为择偶标准(Jones ,1987 : 28) 。所以她首先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殷实生活的柯林斯的求婚;之后又因误解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奢华生活及显赫地位的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尽管后者正在努力逾越等级差别的藩篱。在她周围人包括在她自己眼中,她都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她父亲评价说,自己的女儿们“没有哪一个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又无知;倒是丽萃(伊丽莎白昵称) 要比她的几个姐妹伶俐些”(Austen ,1991 :3) 。在与达西尽释前嫌后, 当伊丽莎白问及达西喜欢上自己的原因时,达西说是她的“脑子灵活”吸引了自己,伊丽莎白自己更补充说“你对于殷勤多礼的客套已经感到腻烦。天下有种女人,她们无论是说话、思想、表情,都只是为了博得你称赞一声,你对这种女人已经觉得讨厌。我所以会引起你的注意,打动了你的心, 就因为我不像她们”(Austen ,1991 :338) 。奥斯汀(Jane Austen) 笔下的这位女子,在批评家眼里是追求自由与平等的楷模,她“从不允许让他人左右自己的意志,也从不屈从于传统上妇女的从属地位(does notpermit her‘will’to be dictated to by another ,and shewill never admit the submissive role traditionally as2cribed to women. . . ) ”(Hardy ,1984 :47) 。在读者心目中她是漂亮、聪慧、勇敢的化身,她不慕金钱,不依权贵,在200 多年前就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并得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那么,这种美满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社会真的能够出现吗? 一个乡村女性真的能够冲破等级差别的束缚吗? 在随后半个多世纪里的作家们的笔下,妇女地位都远没有提升到能够这样随心所欲的地步。《名利场》( Vanity Fair) 中的夏普(Miss Sharp) 为寻求一个经济上得以依赖的伴侣可谓机关算尽也未有所果; 《福罗斯河上的磨坊》( The Mill on the Floss) 中的玛琪(Mag2gie) 为追求一份符合道德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简·爱(Jane Eyre) 必须要嫁给一个失去了健康的老男人才算拥有了一份幸福的婚姻;而苔斯(Tess) 这样的出水芙蓉也与理想的爱人失之交臂,花折玉损。那么,奥斯汀为何远在世纪的交界就编造出这种理想式的神话呢? 这位乡间的小女子是否真如那些大评论家所言,不谙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呢(Gillie ,1997 :142) ? 这些应该能从作品本身找到答案。二、伊丽莎白的性格矛盾伊丽莎白是否真如读者及她自己认为的那样不依权贵,不慕金钱,不媚世俗? 评论家们都喜欢从她与达西的关系发展中分析出她的上述性格。首先,伊丽莎白一直宣称自己不在乎达西的评判,这是否就能够说明她不慕权贵? 达西是贵族的代表,不在乎达西,当然是够有骨气的了。自从舞会上第一次见面被达西冷落之后,伊丽莎白就一直对达西没有好感,对她而言“达西只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人,何况他曾经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跟她跳舞”(Austen ,1991 :19) ,在随后的交往中伊丽莎白抓住所有机会对达西贵族式的傲慢冷嘲热讽,颇失礼貌;她甚至在一次聚会中回绝了威廉爵士的撮合,拒绝与达西跳舞。至此,伊丽莎白的性格是统一的:她率真,甚至有些刚烈。但不久,伊丽莎白因要照顾病在宾礼家的姐姐也滞留在那里时,与达西等人有了几天近距离接触后,对达西的态度发生了一些转变。她开始关注达西了:她会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聆听宾礼小姐与达西的谈话,甚至开始主动参与达西等人的聊天,她还注意到达西在关注自己。故事中说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关注引起了宾礼小姐的嫉妒。这对三角关系的对台戏在下面这段引文中演绎得颇为生动:宾礼小姐⋯⋯不大一会儿工夫,就站起身来,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故意在达西面前卖弄她优美的体态和矫健的步伐,只可惜达西只顾在那里一心一意地看书,因此她只落得枉费心机。她绝望之余,决定再作一次努力,于是转过身来对伊丽莎白说:“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我劝你还是学学我的样子,在房间里走动走动吧。告诉你,坐了那么久,走动一下可以提提精神。”0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伊丽莎白觉得很诧异,可是立刻依了她的意思。于是宾礼小姐献殷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达西先生果然抬起头来⋯⋯(Austen ,1991 :48 - 49)正如申丹教授所澄清的,叙事声音与叙事声音是两回事(申丹,1998 :208) 。加点部分的叙事声音俨然是来自作者,但叙事眼光却可以有两种理解:如果是作者的叙事眼光, 伊丽莎白当然是透明的了;但如果作者在此使用了伊丽莎白的叙事眼光,即这一段是伊丽莎白所观察到的或是她接受完邀请一起在屋子里溜达后的顿悟———以她的敏锐及近来对达西和宾礼小姐的关注,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她的这种揣摩背后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她也在嫉妒宾礼小姐,在不停地评判宾礼小姐。否则,在接下来达西笑说她俩在卖弄身姿而宾礼小姐叫着要惩罚他时,她就不会话里带刺儿了:“噢,吓坏人!”宾礼小姐叫了起来。“我从来没听到过这么毒辣的话。⋯⋯亏他说得出,该怎么罚他呀?”“要是你存心罚他,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伊丽莎白说。“彼此都可以罚来罚去,折磨来折磨去。作弄他一番吧⋯⋯讥笑他一番吧。你们既然这么相熟,你该懂得怎么对付他呀。”(Aus2ten , 1991 :49)这俨然是在说“你要想惩罚他当然是有办法的喽,又何必问我呢? 不过你们俩关系那么亲密,你是舍不得惩罚他的呀”。宾礼小姐一直在露骨地追求达西,这话(加点部分) 跟她说是没有问题的。但伊丽莎白已经看出来达西并不怎么喜欢这位朋友的妹妹,与她毫无亲密可言,这话冲达西一说就有点挑唆的味道了———对并不怎么动心的一方说你与另一方多好只能拉远双方的距离。这与宾礼小姐就达西对伊丽莎白的青睐而挑衅达西的话简直是异曲同工:为了挑拨达西厌恶这位客人,她(宾礼小姐) 常常闲言闲语,说他跟伊丽莎白终将结成美满良缘,而且估料着这一门良缘会给达西带来多大幸福。第二天宾礼小姐跟达西两人在矮树林里散步,她说:“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好事如愿的时候,你得委婉地奉劝你那位岳母出言吐语要谨慎些,还有你那几位小姨子,要是你能力办得到,最好也得把她们那种醉心追求军官的毛病医治好。还有一件事我真不好意思说出口;尊夫人有一点儿小脾气,好像是自高自大,又好像是不懂礼貌,你也得尽力帮助她克制一下。”(Aus2ten ,1991 :45)当然,伊丽莎白比宾礼小姐聪明,说的话远没有后者这么直白。但她那段话显然在影射宾礼小姐对达西的纠缠,这只能引起达西对宾礼小姐的反感。作为两个漂亮的女性,她们自觉不自觉地在互相嫉妒,互相攀比,甚至有点互相排挤。宾礼小姐企图用伊丽莎白不熟悉的话题(如关于达西小姐的近况) 不让伊丽莎白参与自己和达西的谈话,伊丽莎白则用智慧使达西的注意点一直在自己的话题之内而把宾礼小姐排除在外。在单独与达西、宾礼这些上流社会的人在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从她态度的些许转变可以看出伊丽莎白在潜意识中调整了自我,她对达西不再那么不屑一顾了。正如拉康在自己的镜像理论中所提及的:人的自我是他者眼中自我的体现( Eagleton ,1983 ,5 Chaper) 。伊丽莎白的新自我正是在与宾礼小姐的竞争与认同中建立起来的:她对达西近来的关注直接产生于宾礼小姐对达西的追求及对自己的妒忌。在心理上,她一直讨厌却又转而关注达西是对以宾礼小姐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观念最明显的附庸!伊丽莎白对上流社会观念的附庸,还体现于她对妈妈在达西等上流人物面前违背礼仪的行为的过度紧张上;而在中产阶级面前,如与卢科斯(Lucus) 一家的交往中,她却放松得多。她对权贵的依附远比她自己认为的严重!从此出发,就容易解释伊丽莎白在拒绝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后的反常行为了。上次从宾礼家回来后,伊丽莎白受韦翰(Mr. Wickham) 的蒙惑,相信达西曾毫无道理地剥夺了他父亲给韦翰的重报,于是开始鄙视达西的为人。再加上后来她无意中得知是达西拆散了姐姐与宾礼,对他就更产生了怨恨之情。在这种情绪中,依她一贯的性格与作风,她面对达西的求婚拒绝起来应该是坦然而轻松的。但听完达西的求婚陈词后,她的反应却远没有那么简单:1 5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尽管她对他的厌恶之心根深蒂固,她究竟不能对这样一个男人的一番盛情漠然无动于衷;虽说她的意志不曾有过片刻的动摇,可是她开头倒也体谅到他将会受到痛苦,因此颇感不安,然而他后来的那些话引起了她的怨恨,她那一片怜惜之心便完全化成了愤怒。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man’s affection ,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he was to receive ; till ,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his subsequent language ,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anger. (Austen , 1991 :168 - 169)这一段表现出伊丽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按照伊丽莎白的不同情绪重新排列这段文字,更可以看清她此时心情的矛盾性:她同情或倾心于达西 她憎恶达西1.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a man’s affection , 2.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3. till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she lostall compassion in her anger.以上三个句子中表达两种情感的分句之间形成了极其平衡的句式,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两种情感在激烈地斗争。而且除了最后一句,分号之前的两句都是以对达西的同情为句子重心的(出现在主句中) 。如果不是被达西随后的言语激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同情很可能在最后一句也占据上风,而对他的宿怨却淡化为“虽然”、“尽管”后的次要分句了。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自己本来就不喜欢而且又伤害了自己心上人和亲姐姐的人,这种宿怨难道能够淡化和抹杀? 更令人不解的是,达西走后伊丽莎白为了这个自己“不在乎”的人心潮澎湃、大哭不已。她心里纷乱无比。她不知道如何撑住自己,她非常软弱无力,便坐在那儿哭了半个钟头。她回想到刚才的一幕,越想越觉得奇怪。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他竟会爱上她好几个月了! 竟会那样地爱她,要和她结婚,不管她有多少缺点,何况她自己的姐姐正是由于这些缺点而受到他的阻挠,不能跟他朋友结婚,何况这些缺点对他至少具有同样的影响⋯⋯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个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博得别人这样热烈的爱慕,也足够自慰了。可是他的傲慢,他那可恶的傲慢,他居然恬不知耻地招认他自己是怎样破坏了珍妮的好事,他招认的时候虽然并不能自圆其说,可是叫人难以原谅的是他那种自以为是的神气,还有他提到韦翰先生时那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他一点儿也不打算否认对待韦翰的残酷⋯⋯一想到这些事,纵使她一时之间也曾因为体谅到他一番恋情而触动了怜悯的心肠,这时候连丝毫的怜悯也完全给抵消了。(Austen ,1991 :172 - 173)这位一向快乐、开朗、坚强的姑娘表现得极其反常。我们不禁怀疑,奥斯汀是否向我们隐瞒了伊丽莎白的真实情感,伊丽莎白本人是否也没有向自己坦白自己的真实心声?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达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她所承认的要高,她早已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了。这样一个人向她求婚本是很让人自得的,可偏偏这个人又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同时还以傲慢的态度伤害着自己的自尊。不拒绝不可以,拒绝了心里又觉得遗憾,这就是她内心情感斗争的原因,她性格的矛盾所在。而达西能在她的心中举足轻重,当然不会是她所一直看中的人品方面的原因———她现在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的人品。可如果抛开了人品,那么除了他英俊潇洒之外,只能是他那她一向声称嗤之以鼻的贵族身份在起作用了,所以她才会惊谔,“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看来,虽然伊丽莎白在努力蔑视权贵(而且她比小说中几乎所有人做得都好,这一点可以从她在女贵族凯瑟琳·达西家的自持举止中窥2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视一二) ,但她骨子里还是有崇拜贵族的观念的。让一个18 、19 世纪的年轻女子做到完全摒弃等级观念谈何容易!其次,再来看看伊丽莎白在择偶过程中对金钱的态度。对柯林斯的态度最能展现她不慕金钱的气节了。在母亲与柯林斯一齐对她软硬兼施下,她依然不为柯林斯的地位及金钱所动,拒绝了他的求婚,放弃了这个当时看来益处颇多的机会。几天后好友夏绿蒂与柯林斯意外订婚让她吃惊得不敢相信:她现在听到这件事,不禁大为惊讶,连礼貌也不顾了,竟大声叫了起来:“跟柯林斯先生订婚! 亲爱的夏绿蒂,那怎么行!”⋯⋯她不仅为这样一个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身份而感到难受,而且她还十分痛心地断定,她朋友拈的这一个阄儿,决不会给她自己带来多大的幸福。(Austen ,1991 :112 - 113)此时,伊丽莎白对爱情与金钱的态度是非常明朗的,夏绿蒂只重经济地位不重情感的婚姻选择在伊丽莎白看来是自我羞辱,不配再与自己为友的。她不会静下心来为夏绿蒂考虑一下:姿色平平的夏绿蒂几乎毫无资产,又将过了待嫁的年龄,可她也需要吃喝生活呀。不久伊丽莎白为当地新来的军官韦翰的风度谈吐所折服,并着迷于他对自己的追求。舅妈发现了她的感情端倪,劝她不要对没有经济来源的韦翰用情无拦,她表示会慎重考虑,并保证起码不再鼓励韦翰追求自己。这时伊丽莎白对金钱的态度俨然有了松动。更为突出的是,伊丽莎白对夏绿蒂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选择的严酷态度与后来对韦翰为了金钱选择了金小姐的宽容态度形成了强烈反差。韦翰这么快就停止对伊丽莎白的追求而与金小姐订婚,舅妈指责他贪图金钱,伊丽莎白却为他辩解说: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拿婚姻问题来讲,见钱眼红与动机正当究竟有什么不同? 做到什么地步为止就算知礼,打哪儿起就要算是贪心? (Austen , 1991 :137)伊丽莎白为韦翰所作的开脱依照她本来的原则是牵强的。这里,她显然已经接纳了金钱也可以成为婚姻中所考虑的因素这一观念。如果说针对韦翰与金小姐订婚一事,她从原来的反对态度到接纳了在婚姻中对金钱的选择,那么随后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可以说是亲自作出了与金钱有关的选择。达西第一次求婚失败后写给伊丽莎白一封信,尽述了韦翰的为人和自己拆散珍妮与宾礼的原因。两人误解得以消除。次年春天,伊丽莎白与舅舅、舅妈一齐游玩路过达西的庄园,里面的秀丽风景及高雅布置深深打动了伊丽莎白,其中的建筑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比起建筑的外观房屋里面的陈设更是让人心怡,她不禁想到,“我本可以在这儿当个主妇的!”伊丽莎白这些想法是在再次见到达西之前产生的。她与达西虽已前嫌尽释,但也还谈不上感情颇深。这个时候就有了想当达西太太的想法,物质利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当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与韦翰私奔之后,达西出高价收买了韦翰,让他与莉迪亚完婚。达西是用金钱保住了伊丽莎白本人及其她家人的名誉,从而为两人的婚姻铺平了道路。在那个年代,有了名誉才有获得婚姻及幸福的可能,而金钱在这段故事里成了不可或缺的东西。聪明的伊丽莎白在受惠于金钱之后是否意识到自己先前对金钱的鄙夷有多么幼稚,多么不切实际?小说似在宣扬伊丽莎白一向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应该说她最后得到了爱情。但在她的择偶过程中,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化,她对物质条件有了越来越多的考虑,也在无意中让金钱成就了自己的爱情。三、《傲慢与偏见》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推崇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同时批评了以金钱或社会地位为追求目标的婚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理想与追求正是作者所要提倡的观念。然而,从对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性格发展都是很难脱离他的时代背景的: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一个没有财产的女性是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的,无论她有多么出众、多么努力。3 5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伊丽莎白不例外,她首先对社会观念作出了妥协,先是依从了达西的地位并接受了达西的金钱,而后才确保了与达西的婚姻,从而最终得到了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的矛盾性实现了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这部提倡以爱情为婚姻目标的作品最后竟要书中的楷模附庸权贵、接受金钱———刚烈如斯也逃脱不了顺应社会规约的结局。奥斯汀本人也不例外,否则这位情感无比丰富的美丽女性怎会一生未嫁,我们很难想像她在情感的路途中有过怎样与现实难以调和的理想和难尽人意的无奈。她早期就创作出《傲慢与偏见》这样一部作品,表达她的理想,暗藏她的无奈,从反面构成了与她之后人生的巧合:要么如伊丽莎白选择妥协,要么如自己选择孤守一生;反叛而拥有幸福是不可能的。这位一贯描写乡绅、淑女理想式恋爱生活的作家经常被批驳为与社会现实脱节( van Ghent , 1953 :99) 。是的,我们在她的作品里确实找不到狄更斯笔下社会风云的波澜壮阔,哈代那里工业化的城市对农业化的乡村的侵蚀,乔治·艾略特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透析。而奥斯汀作品对社会风潮的只字不提,其实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现实的有力揭露。为什么呢? 这里存在一个有趣的悖论:奥斯汀是位反讽大师,她那开篇名句“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中男人想讨老婆的愿望与其反语女人对男人的追求同时在篇中得到了体现———我们要习惯她在文中言于此而意于彼。于是大家注意到:小说在人物语言、故事叙述中都充满了反讽,而小说在人物塑造乃至作品意义上的自我解构才是作者最大的反讽:作者塑造了一个敢于蔑视社会规约的女子,而她的性格发展和结局又告诉我们,一个18 世纪末的年轻女子是不能逃脱社会规约的。福科在谈到“性”与“社会权力”时说,人们敢于谈论性的问题,似乎在表明自己敢于藐视社会权力。而实际上人们口头上的这一点点大逆不道并不妨碍行为上的循规蹈矩,同时口头上的假自由又让人们误以为社会规约有松动性,是民主的,是可以接纳的———人们是在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规约(Culler ,1997 :5 - 6) 。伊丽莎白正是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规约。同时,作家奥斯汀则以她注入人物的貌似反叛实则顺从反叛着这个社会———伊丽莎白的经历证明了人们无论怎样奋斗还是不得不回到社会规约之中。这就是奥斯汀这位反讽大师展现现实的方式:她让人物以貌似反叛顺应了现实,又让自己以笔下人物的最终顺从批判了现实。参考文献:[1 ] 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Press ,1991.[2 ] Brown ,Julia. A Reader’s Guide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Novel [M] . New York :Macmillian ,1985.[3 ] Butler ,Marilyn. Romantics , Rebels & Reactionarie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4 ] Cluysenaar ,Anne.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ylistics :A Discussion of Dominant Structures in Verse and Prose[M] .London :B. ,1976.[5 ] Culler ,Jonathan.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London :Oxford ,1997.[6 ] Eagleton ,Terry. Literary Theory[M]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3.[7 ] Gillie ,Christopher. A Preface to Jane Austen[M] .London :Longman ,1974.[8 ] Hardy ,John. Jane Austen’s Heroines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9 ] Jones ,Vivien. How to Begin Studying English Literature[M] .London :Macmillian ,1987.[10 ] Selden ,Raman.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 .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85.[11 ] Van Ghent ,Dorothy. The English Novel [M] . New York :Harper Thorchbooks ,1953.[12 ] Wellek ,Rene. Concepts of Criticism[M]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3.[13 ]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4 ]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5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名利场杂志排名

世界杂志排行TOP(1-50)这里说的是全球杂志势力TOP100的杂志英雄们,它们改写了“杂志”的定义,创造性地记载了历史,成为了全人类不可或缺的读品。时代美国1923年创刊即便是它在今年的美国“国家期刊奖”中一个提名也没有获得,话语惯性与品牌传统以及以红框构成的各式封面积累仍然维系着《时代》的地位。的确,品质沉淀是这本至尊杂志的最可贵底蕴,每年年底的“年度风云人物”评选也许永远都是其最荣耀的时刻。 Geographic 国家地理杂志美国1888年创刊财力物力惊人并不是造就《国家地理杂志》殿堂的根本,不懈的职业态度与拓展性极大地推动了这本超级王牌杂志发展,国家地理频道以及众多衍生产品共同织造着其殿堂的不断扩充。新作“泳衣百年”特刊,显示其锐意改革切合时下市场的难得新派作风。财富美国1930年创刊为全球人熟知的两个杂志运营品牌“财富论坛”和“500强”仍然在继续维持着它们在财经领域的话语霸权。杂志本体操作得仍然让人看不出其有任何老态,即便是在前些年那些锐意改变一切的新经济杂志面前,《财富》仍然保持着可贵的新鲜。美国1892年创刊老牌VOGUE的时尚集团地位已不容置疑,在学者中,VOGUE亦已化身为时尚影像历史的代表物。VOGUE在意大利获得更值得称道的发展,结合ITALY人的时尚与热情诞生了时尚杂志超级模范,VOGUE ITALIA发展至今已经建立了5本同样出色的子刊,昭示着VOGUE的惊人魅力。 Economist经济学家英国1843年创刊其严谨作风已使其成为这个时代最值得信赖的政经观察家。在全球范围内搭建的观察员队伍素质超群,并在其每年年初发布的全年预测中组成强大的战线;组建各种研究工作机构监测各个经济地区的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都在散布着这本杂志的话语权。花花公子美国1952年创刊仍然是知名度极高的老牌杂志,有着51年历史的成人杂志,如今更有改版做主流男人杂志的决心,值得尊重的传奇创始人海夫纳是否在考虑PLAYBOY品牌难得,资源优势不应是耗在与《阁楼》以及新兴的MAXIM上?应该更明确地去追逐主流广告商? FAIR名利场美国1913年创刊依然出色地扮演着“从新星到巨星”的全球最华贵舞台提供者的角色,更让人佩服的是,它在国家杂志评奖中在最佳杂志、摄影、专栏、随笔和评论上均获提名。这种浮于华丽世界中却扎实经营杂志本体的内容建设的用心值得称颂。新闻周刊美国1933年创刊相信没有人会忽视这本新闻杂志这两年在新闻报道上作出的富有开拓性的贡献,独家、周密、侧击、旁敲、独到、新知等各种报道模式层出不穷,市场上更积极地开拓着远东市场,学术上在美国期刊奖中屡有斩获,影响力正飞跃提升。法国1945年创刊国际版本达70份的惊人扩充能力,代表着法国桦榭集团的最强实力。相对于VOGUE与Bazaar的较年轻作风,以及贴近时下年轻女性的时尚需求,加上“女性都向年轻看齐”的心理暗合自然法则,ELLE全球开花的经济效益策略正日见其影响力。 连线美国1993年创刊曾经被视为是新经济杂志一员的《WIRED》如今证明了它更重大的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帮“技术派”,这本杂志崇尚无线技术及数码并长期坚持此道,实在值得大批数码热血青年的热烈追捧,文化评论家已经把它等同于1960年代由《滚石》带动的一代。 男人帮英国1985年创刊近年全球杂志界扩展速度最神速的杂志之一,英国Emap杂志集团的先锋,凭借最畅快淋漓的编辑思路迅速拉拢男性读者的兴趣,俨然成为男人阅读市场这两年来最叱咤风云的新力军。宛如电视传播方式的全新杂志编辑思路如今已经深受追捧。 FACE 脸孔英国1980年创刊以颠覆效果著称的英国青年时尚文化杂志,在1980年到2003年间坚持不懈地在青年文化运动中作着The Face式的发言。今年更在Neil Stevenson领导下进行改版试验,显示这本最代表英伦风格的杂志应对时尚全球化的全新编辑思路。 滚石美国1967年创刊曾是一代热爱摇滚文化左派分子的代言杂志,代表了杂志媒体在音乐领域的权威声音。今年挖来FHM杂志原主编埃德·尼达姆酝酿改版调整以适应新阅读趣味的策略,可见其要维系《滚石》作为文化代表之心不息。 New Yorker 纽约客美国1925年创刊它精于透析文化动脉,在政治、文学、艺术各领域中充当思潮流行的先驱角色,其杰出之处是以长久的文学品格与知识分子气质的坚持换取全球大多数欣赏者的崇敬之心,尽管从没有推出其他语种的海外版本,却总会有人来为之作免费杂志文化理念宣传。 福布斯美国1917年创刊以人为报道造榜之脉的Forbes,一个“富豪榜”足以让这本杂志大吃四方。其近年最惹人注目的是在亚太地区声音的增强,热衷于“中国富豪榜”的发布及“全球CEO(首席执行官)会议”,瞄准香港更显示其司马昭之心。 人物美国1974年创刊全球定位最精确又最有效的杂志之一,聚焦主流的风云人物,八卦而不媚俗,强调短小文章迎合时代阅读习惯,由于其编辑方向的精确,便被封为最适合在厕所阅读的主流杂志,足见《人物》阅读适应性之广。英国1980年创刊杂志领域标识性最强的刊物,一直坚持的半闭眼封面已成为杂志界之佳话。虽近来编辑思路稍嫌堕入自身之俗套,但仍然以扎实的时尚摄影报道功底与在青年文化之中的敏锐触角占据着最优质青年文化时尚杂志之一的江湖地位。 Week 商业周刊美国1928年创刊仍然是商业界最权威的声音,前几年最杰出的贡献是创造了“新经济”的“伟大”概念。《商业周刊》作为美国工商界的最权威刊物,不可避免地与工商界之命运联系起来共荣共辱,也许正是因为经济的低迷导致杂志自身声音的微弱。* 墙纸英国1996年创刊这本代表建筑室内设计尖端品位,以前专注于建筑家具的圣经杂志在经历了创办人Brule离开事件后,决意改版,成为一本更全面的时尚品位杂志。方针转移后的Wallpaper,本来可以在本榜占据更高的位置,可惜。 Casa日本日本杂志资讯搜集能力的升级版:添加了主题运作之方略。每期无处不在的搜刮技能和无微不至的主题编辑思路加上取经Wallpaper*的全球“设计感报道领域”同盟的策略,Brutus Casa已经在亚太地区建造最受建筑界、设计界、时尚界和出版界瞩目的杂志。 SPIEGEL 明镜德国1947年创刊德国最主流最代表德国的时事期刊,绝妙之处是,即便是老牌时事杂志,仍然会保持对新生领域报道题材关注的敏感,如今已是人们在感知美国时事期刊之外,另外一家最须知道的声音。 首映美国1987年创刊去年度过15周年生日的PREMIERE,杂志如其名“首映”,率先报道已成为其新鲜火辣报道的宗旨。主力报道好莱坞电影市道的《首映》贵为好莱坞首席杂志媒体,杂志每年发布的“好莱坞权力榜”、“暑假档期预测”从来就是好莱坞人气的风向标。 生活美国1936年创刊本榜唯一已停刊杂志。依然上榜的原因在于其延续至今的影响力,登上LIFE封面已成为经典殿堂的通行证。如今转而发展网络业务及影像专集出版业务的LIFE,由于其经典传奇及影像编辑领域的权威地位,全球卖座力依然。 明星德国1948年创刊在德国政坛最热爱搞事的时事杂志,去年便以“总统施耐德裸照封面风波”名震一时。对照另一本行事正统的《明镜》,《明星》的作风是每期封面报道做文章增强零售量并以每期覆盖性极高的杂志报道领域与题材打压其他对手。 MATCH 巴黎竞赛法国1949年创刊作为法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虽然被人议为带有右派审美趣味,但仍然以其在法国时事报道领域作风严谨,不缺失宫廷秘录、影星名模的生活百态的报道,占据着法文杂志在时事杂志阵营的最强音。美国1952年创刊这几乎是一本没有任何缺点的杂志,总会不过不失,每个男人都会在其中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市场上也是夹在MAXIM和ESQUIRE之间。而作为一本男人时尚杂志在2003美国期刊奖评选中竟有4项提名,可见GQ在内容上用心建设的日久见人心。意大利已超越了贝纳通店刊作用的COLORS,如今正成为杂志工业中的模范杂志,并以一系列打动人心的反映人文精神的题材在人居、种族、艾滋病、饥饿等话题上塑造着属于全球大同的话题影响力。COLORS今年主打的“饥饿计划”便是连同联合国进行的高调行动。 视觉美国1991年创刊全球杂志金字塔中位于最尖顶端的杂志,Visionaire构建于LV、Gucci、Hermes和FENDI等顶级时尚品牌的时尚工业包装意念下,每每超越杂志工艺可能的制作成为杂志界、时尚界的话题。Visionaire代表着一种超顶端制作带来的影响力。 君子美国1933年创刊年历史的老牌男人杂志,坚持:一、决不办给男孩而是办给男人看,二、决不在封面上比基尼女郎。全球思维最正统的男人杂志,是哈斯特集团下相对应Cosmo的战略品,作风虽嫌老套但江湖地位依然。 Out英国1968年创刊它与超级城市相互寄生,35年的创办历程,以实用、专业、权威与切入城市生活的命脉作风逐步占据全球超级城市的首席城市生活指南杂志地位。今年,Time Out杀入北京,更显示其影响力开拓的步伐。 细节美国本年度“美国期刊奖”最佳设计奖之得主,足见其编排设计之深厚功力。与《GQ》作为Conde Nast旗下仅有的两本男人杂志,Details在美国本土的成就已经人所共知,剩下的工作是如何进行品牌输出出版海外版了。法国2000年创刊新法式时尚杂志,其以页码数字为版面设计中心、简约清晰的独特杂志美学一时惹来众家学习。Numero的要核在于其不拘于传统时尚杂志之模式,今年推出的数码CG制作的封面及时尚摄影报道更是领风气之先。 Nast Traveler 旅游者美国年度“美国期刊奖”最佳摄影奖之得主,击败的对手包括国家地理杂志、GQ与名利场。借“行者”概念在纯地理概念杂志与旅游杂志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以“50必游地”的号召力找到自己的最容易形成购买点的位置。 Illustrated 体育画报美国1954年创刊在如今崇尚短小文体的时代,罕有仍然坚持长篇描述报道传统的杂志,今年更凭借记者加里·史密斯的《伏击》获取“人物写作奖”。除却其在扎实文风上的贡献外,《体育画报》每年度引领泳装风尚的“泳装特刊”更是每年夏季的一件盛事。 大都会美国1886年创刊自1996年创办,集合销售、推广、展销、时尚秀的“Cosmopolitan show”在时尚界已有“最佳市场及销售活动”美誉。作为哈斯特集团的旗舰杂志,以大胆、风趣的美国风格出道的COSMO在全球已经凭借一种“成功而时尚的女性”的共同语言打开市场通道。's Digest 读者文摘美国1922年创刊在经营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杂志王国,缔造者德威特·华莱士的个人能力也非常值得后人敬仰。更重要的是,由于速效年代的不断深入,《读者文摘》式的“一针见血而精简的文章主义”仍然会行而有效,当然读图时代及娱乐心态是其最大的敌人。 箴言英国1997年创刊英伦杂志在美国受落的又一代表,Dennis出版公司荣誉贡献。这本诞生于1997年4月1日的“愚人”杂志如今已是独一无二的男性文化时尚类杂志,大胆的作风深受年轻男性的欢迎,在美国销量达250万份更令其他美国本土同类杂志汗颜。!英国1993年创刊在先后夺得贝克汉姆夫妇与道格拉斯夫妇这两个世纪婚礼的独家拍摄报道权后(后者还在去年引起官司,《OK!》更乘机告倒在婚礼报道上侵权的《HELLO》),这本英国八卦报纸俨然成为顶级名流豪门的最佳指定合作媒体,只有他们能这样不惜一切。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1948年创刊美国三大新闻周刊之一,由于其过于注重美本土事件报道及海外推广策略的失误,在外之影响力一直有限。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其每年耗尽心机制作的“美国最佳大学榜”,因其权威地位和切入美国教育业已成为每年的一件盛事。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纽约时报杂志美国虽自称为《纽约时报》星期天的最佳搭配品,其实已经是一本独立于日报,而且操作得非常出色的时事生活杂志,把时事题材融合于生活中之功力惊人,每期在封面报道制作上便常常挖空心思,犀利之处是往往能在各类常规时事封面报道中出人意表。 Claire 玛丽嘉儿美国1988年创刊在2002年,这本女性杂志打破14年不用男性做封面的“破”传统举动(也许是贝克汉姆实在值得这样破例),可见其渴求“不羁”的新作风。全球遍达30个国家地区,与ELLE、Bazaar等杂志一样,同样打主流时尚女性杂志消费市场。 Football 法国足球法国1947年创刊一本杂志可以举办一个影响整个欧洲的评奖,其魄力已不容置疑——《法国足球》杂志每年举办的“金球奖”评选欧洲足球先生,如今已是仅次于“世界足球先生”的足坛第二尊重量级评选。尽管这本杂志仍然只是法文,仍然高度关心法国人自己。 Weekly 娱乐周刊美国1990年创刊脱胎自《人物》,虽同样集中于影视娱乐领域,但因为其侧重于对娱乐行业的决策的报道,把娱乐当作一门生意,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作为通往娱乐世界的指南,正是《娱乐周刊》的安身之道。作为美国市场增长最快的订阅型杂志,其运营成绩也惹人侧目。美国1998年创刊一本娱乐至上的体育杂志,也许是相对于正派的《体育画报》而采取的相异市场策略,但似乎更迎合时代精神并带来成长效益,在2003年度更在“美国最佳期刊奖”“杰出期刊奖”(发行量100万到200万册类别)中获得殊荣,足见其策略成功。美国1994年创刊世纪末应对杂志销售低迷市道而横空出世的目录型时尚杂志,在内容上是“非杂志化”的代表,在市场上则号称是过去10年来真正能在残酷的美国销售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两本杂志之一(另一本是来自英国的MAXIM)。英国1999年创刊针对年轻男士市场操作最成功的杂志之一,主编Greg Gutfeld有着杂志编辑“电影化”的全新思路,文章精悍实用是其长处,注重物质及数码时尚产品,避开主流男性杂志短兵相接的一般时尚消费领域,更显Dennis出版公司的智谋。美国1972年创刊已跨过而立之年的高端时装杂志,今年春季拍摄的麦当娜瑜伽性感照片便显示了这本老牌时装圣经之深厚功力。顺应市道《W》近来主推珠宝专志,亦可见它切合市场脉络之敏锐。尽管其坚持的大开本装订和编排方式如今已显得老气横秋。 & Confused 惶惑英国1992年创刊年刚刚度过10年庆典,作为打破The Face和i-D在英伦时尚文化垄断地位的新杂志,Dazed的有点颓废又有点锐舞Rave味道的“怪鸡”方式为世界增添“惶惑感”,如今更推出日本版在东西方都可以同步传播Dazed文化。 madame 费加罗夫人法国1980年创刊法国知名高端女性杂志,由实力雄厚的《费加罗》报团出品,最突出的主张是“时尚中强调的智慧”,除时装外还涉及美容、烹调、养生之道等内容,全球12个版本无一不强调高雅气质。'UOMO Vogue意大利全因为Steven Klein的一组超性感的“贝克汉姆的私生活”影像,让L'UOMO Vogue世人尽知。诞生于意大利VOGUE体系,这本同出一辙,坚持见解出自最恰当的影像故事中,坚持高端男装制作方式的杂志已成为如今最有名望和影响力的男装杂志。

在中国,时尚杂志还不成体系,相对而言在服饰风格这方面,日本是一个有十分明显划分的国家,他们喜欢把自己的风格定成**系/类,时尚杂志在日本体系鲜明。刊物分类也很经典,欧美地区不等。

1、国内女装五大刊

《Vogue服饰与美容》、《ELLE世界服装之苑》、《Harper’s Bazaar时尚芭莎》、《Marie Clair嘉人》、《Cosmopolitan时尚Cosmo》。

2、韩国时尚杂志代表

《Cindy THe Perky》月刊、《Ceci》月刊、《 MarbleMarsh》 、《韩国少女街装时尚》……

3、日本时尚杂志代表

《Seventeen》、《P S》、《Mens Nonno》、《Mini》、《Soup》……

世界时尚杂志排行 时代(美国1923年创刊) Geographic 国家地理杂志(美国1888年创刊)财富美国(1930年创刊)(美国1892年创刊) Economist经济学家(英国1843年创刊)花花公子(美国1952年创刊) FAIR名利场(美国1913年创刊)新闻周刊(美国1933年创刊)(法国1945年创刊) 连线(美国1993年创刊) 男人帮(英国1985年创刊) FACE 脸孔(英国1980年创刊) 滚石(美国1967年创刊) New Yorker 纽约客(美国1925年创刊) 福布斯(美国1917年创刊) 人物(美国1974年创刊)(英国1980年创刊) Week 商业周刊(美国1928年创刊)* 墙纸(英国1996年创刊) Casa(日本)百度竞价排名中评价好的时尚杂志有:1、《时尚芭莎》2、《瑞丽》3、《ELLE》4、《vivi》5、《米娜时尚杂志》6、《男人风尚》7、《ceci姐妹》8、《nonno》9、《装苑》10、《oggi》百度竞价排名中时尚杂志出版物有:1、《ceci》2、《昕薇》3、《芭莎男士》4、《青年视觉》5、《服饰与美容》6、《米娜》7、《时尚先生》8、《时代周刊》

著名时装杂志有很多,介绍十本著名的时装杂志:1,《时尚·伊人》是《时尚》杂志社1998年4月与世界名刊《COSMOPOLITAN》(《大都市》)杂志版权合作的结晶。 2,《VOGUE服饰与美容》自2005年创刊,已与世界杰出的摄影师、造型师、名模及设计师保持着紧密合作的关系,共同打造出数千张精美绝伦的国际级水准图片。 3,《世界时装之苑——ELLE》广受中国年轻白领女性的青睐,引导服饰、美容、生活最新潮流趋势的同时,也贴近中国时尚女性生活。 4,瑞丽系列有《瑞丽服饰美容》、《瑞丽伊人风尚》、《瑞丽可爱先锋》、《瑞丽家居》、《漂亮辛迪 》。《瑞丽》作为一个时尚媒体品牌,问世以来很快赢得了全国年轻女性的普遍的青睐。 5,女友,花园:内容定位:”职业女性专属杂志”--这是一本以寻求高品质职场成功,打造高品位职业人生为主打内容,同时在服装、美容及享乐生活方式上,倡导独特时尚风格的女性杂志。 6,《时尚先生》是《时尚》杂志社1999年4月与世界名刊《ESQUIRE》杂志版权合作的结晶。《时尚先生》在生活消费方面给予男士们全方位的指导。 7,《健与美》杂志创刊于1980年。20年来,一直具有鲜明的办刊特色,在千百万读者中树立了权威和公益的形象,培养了一大批人的健康生活观念和良好健身行为。 8,时尚芭莎:《时尚芭莎》是一本服务于中国精英女性阶层的时尚杂志,传播来自时装、美和女性的力量。 9,《COCO·薇》是位居台湾服饰杂志排行冠军的《COCO darb哈衣族》的中文简体版。容量大、信息多、报导服饰文化的前线流行情报,并附有穿衣秘笈、新款发式、超人气流行包。 10,《上海服饰》创刊于1986年。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面向全国发行的,是一本全新的针对国内大、中、小型城市职业女性的服饰美容杂志。

《名利场》杂志

朱砂和贝利在一起。

一、简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英国,贝姬(娜塔莎·里特 Natasha Little 饰)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之中,长大后,她和同样出生平凡的夏普先生(Paul Brightwell 饰)结为了夫妻。

尽管前途渺茫,但在贝姬的内心里,她从未放弃过进入上流社会的幻想。

一次偶然中,贝姬进入了考利爵士(Anton Lesser 饰)家中,在那里,天资聪慧的她不仅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还获得了严苛的玛蒂尔达姑妈(米瑞安·玛格莱斯 Miriam Margolyes 饰)的赏识,这让贝姬看到了一丝希望。

之后,贝姬遇见了久违的好友艾米利亚(Frances Grey 饰),并和考利家的继承人罗顿(内森奈尔·帕克 Nathaniel Parker 饰)之间产生了感情。

二、剧情

19世纪的英国,出身贫寒但野心勃勃的贝姬·夏普,从小就立志不惜用任何手段进入上流社会。

贝姬先生是在爵士彼特·考利家担任家庭教师,在那里,她不但获得了孩子们的喜欢,还得到了考利家的老处女姑妈玛蒂尔达的赞赏。

但是,贝姬心里清楚,如果不离开乡村去到伦敦生活就不能真正地进入英国上流社会。所以当玛蒂尔达姑妈邀请贝姬去伦敦时,贝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邀请。

在伦敦,贝姬再次遇到了她在平克敦学院时的好朋友、出身富裕的艾米利亚·塞德利。

【作 者】(英)萨克雷(Thackeray,) [同作者作品] [作译者介绍] 【丛 书 名】 经典世界文学名著丛书 【出 版 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书 号】 7560009107 【出版日期】 1994 年10月 【开 本】 32 【页 码】 949 【版 次】1-1 内容简介 目 录 作译者 封 面 查看评论(0) 勘误建议 【内容简介】 小说题目“名利场”取自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主要情节可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描写已故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在离开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后,暂住在富家小姐爱米丽亚家中,企图勾引爱米丽亚的哥哥以进入上流社会。此事失败后,蓓基去毕脱·克劳雷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同时施展逢迎、拍马和勾搭等乖巧手段。而当毕脱丧偶后向蓓基求婚时,她却已秘密嫁给了爵士的儿子罗登。另一条线索写纯洁的姑娘爱米丽亚钟情于轻浮空虚的军官乔治·奥斯本,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和他结婚。但丈夫很快就厌弃她,另寻新欢。爱米丽亚一味痴情,即使在丈夫死后仍不肯改嫁。最后,蓓基道出乔治生前曾约自己私奔的事实,爱米丽亚才另结了婚。蓓基后来又与年老丑陋的斯丹恩勋爵私通,因私情为丈夫窥破而遭抛弃。而斯丹恩则误以为罗登夫妇设局,也与蓓基一刀两段,蓓基就此潦倒。她晚年从另一情夫约瑟夫手中得到一笔遗产,开始热心于慈善事业。 作者萨克雷在小说中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现实中的名利场的画面,把生活中尔虞我诈、欺背叛、势利虚荣等丑恶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写道:“啊!虚荣中的虚荣!在这世界上我们又有谁是幸福的呢?我们又有谁如愿以偿了呢?而就算如此,又有谁满足了呢?” 【作译者介绍】 本书提供作译者介绍 威廉·梅克庇斯·萨克雷1812年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官员。萨克雷6岁回英国上学,从小喜欢写字作画,剑桥大学未毕业就到欧洲大陆游历,拜访了歌德,后到巴黎学画。1833年因为银行倒闭,萨克雷父亲留下的大笔遗产化为乌有。从此他自谋生计,当年主办了《国旗》周刊。1836年萨克雷任《立宪报》驻巴黎记者,同时对政治产生浓厚兴趣,持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观点。他一方面发表文章,一方面到英美各地演讲。1857年他在牛津区竞选议员失败。1859年任新刊物(康希尔杂志)主编。

小说题目“名利场”取自班扬的寓言小说(天路历程)。主要情节可分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描写已故穷画师的女儿蓓基在离开平克顿女子寄宿学校后,暂住在富家小姐爱米丽亚家中,企图勾引爱米丽亚的哥哥以进入上流社会。此事失败后,蓓基去毕脱·克劳雷爵士家当家庭教师,同时施展逢迎、拍马和勾搭等乖巧手段。而当毕脱丧偶后向蓓基求婚时,她却已秘密嫁给了爵士的儿子罗登。另一条线索写纯洁的姑娘爱米丽亚钟情于轻浮空虚的军官乔治·奥斯本,冲破重重障碍终于和他结婚。但丈夫很快就厌弃她,另寻新欢。爱米丽亚一味痴情,即使在丈夫死后仍不肯改嫁。最后,蓓基道出乔治生前曾约自己私奔的事实,爱米丽亚才另结了婚。蓓基后来又与年老丑陋的斯丹恩勋爵私通,因私情为丈夫窥破而遭抛弃。而斯丹恩则误以为罗登夫妇设局,也与蓓基一刀两段,蓓基就此潦倒。她晚年从另一情夫约瑟夫手中得到一笔遗产,开始热心于慈善事业。作者萨克雷在小说中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现实中的名利场的画面,把生活中尔虞我诈、欺背叛、势利虚荣等丑恶行径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最后写道:“啊!虚荣中的虚荣!在这世界上我们又有谁是幸福的呢?我们又有谁如愿以偿了呢?而就算如此,又有谁满足了呢?”

甚不错。他扮过甚多经典的人物,受到了甚多观众的欢迎。他甚会拿捏角色的心理,且他的哭戏也甚逼真。

名利场论文文献综述

嘻哈pop123 见习魔法师 二级(406) | 我的贡献 | 我的消息(0/0)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围城目录 【词语原义】 【背景搜索】 【主题象征】 【内容提要】 【文化批判】 【人物形象】 【犀利讽刺】 【心理描写】 【精彩片段】1 【精彩片断】2 【阅读指导】 【电视剧 围城】 【电影围城】 【歌曲围城】 【精彩片段】1 【精彩片断】2 【阅读指导】 【电视剧 围城】 【电影围城】 【歌曲围城】 围城 wéi chéng 围城原为汉语中的词语名,但围城一词更多的是以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而著名,另外也有同名歌曲,同名电影和由钱钟书小说《围城》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编辑本段【词语原义】 (1)〖encircle a city;lay siege to a city〗包围城市,围攻城市。 “(宋江)猛然想起围城已久,不见有救军接应。”——《水浒传》第六四回 (2)〖be sieged city〗为敌军所包围的城市、城邑。 “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战国策·赵策三》 “他们的命运,如此地吸引着我们,仿佛就是在围城里派遣出去求救的送信人。”——田野《火烧岛》编辑本段【背景搜索】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其父是著名国学家钱基博,在父亲的影响和督责下,自幼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其后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牛津留学。 1937年获副博士学位。然后到法国,进入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清华大学破格聘他为教授,九、十月间回国,当时清华已并入西南联大,故从香港,转昆明前去任教。后在父亲要求下,到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担任英文系主任。 1941年暑假,他到上海小住,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困于上海,直到抗战胜利。在这沦陷的孤岛中,他迎来了一个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 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42年写成中国古诗评论集《谈艺录》初稿, 1946年写成并发表了长篇小说《围城》,同年发表短篇小说《人·兽·鬼》。抗战及解放以后,先后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总纂、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主要进行翻译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版了《宋诗选注》《旧闻四篇》《七缀集》以及《管锥编》等学术著作。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这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比如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擂。但两个人都没有方鸿渐的经历,倒是作者自己的经历,比如出国留学、担任大学教授,与作品有相合之处,作者可能从他们身上获得了些启示,但并不能对号入座。 小说问世之后,颇受欢迎,不到两年就出了三版。解放后,一度绝版30年,1980年再次重印,在青年中激起了强烈反响。编辑本段【主题象征】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é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锺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锺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锺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钱锺书的夫人杨绛曾经说,如果让方鸿渐与理想中的爱人唐晓芙结婚,然后两人再积爱成怨,以至分手,才真正符合“围城”的字面原义;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批评王国维对《红楼梦》的误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方鸿渐想进入唐晓芙的围城却始终不得其门;苏文纨曾经以为已经进入了方鸿渐的围城,其实进入却等于是在外面,而当她与曹元朗结婚并过上真正的市侩生活时——那种生活在钱锺书看来是绝对应该逃离的,她却安之若素;她曾经似乎已经进入了文化的围城,但她只有在成为发国难财的官倒时,才真正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处,你用枪逼着她也不愿意出来的。方鸿渐并不想进入孙柔嘉的生活,可是他糊里糊涂地就进去了;结婚后,他也有想冲出来的冲动,但他是个被动的人,不敢行动,也不会行动。从表面上看,方鸿渐去三闾大学的经历与“围城”的比喻是最相吻合的,但实际上,方鸿渐之无法在三闾大学如鱼得水,是因为他还有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子操守,或者说最基本的做人的操守。高松年、李梅亭、汪处厚,这些人在那里舍得出来么?编辑本段【内容提要】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2006年 ISBN:702002475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从印度洋上驶来的法国邮船白拉日隆子爵号在上海靠了岸。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一踏上阔别四年的故土,就接二连三地陷入了“围城”。 方鸿渐旅欧回国,正是一九三七年夏天。小说以他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某些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沉浮。他们不属于那个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行列,当抗战烽烟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们大都置身于这场伟大斗争的风暴之外,先在十里洋场的上海,继在湖南一个僻远的乡镇,围绕着生活、职业和婚姻恋爱等问题,进行着一场场勾心斗角的倾轧和角逐。这也是场战争,虽然不见硝烟,却处处闪现着旧社会你抢我夺的刀光剑影,腾跃着情场、名利场上的厮杀和火并;虽然没有肉体的伤亡,却时时看得到灰色的生活是怎样蚕食着人们的年华和生命,那恶浊的空气又是怎样腐化着人们的操守和灵魂。自然,这里也有真诚的友谊,善良的愿望;但这些在那个强大的旧社会壁垒面前,是显得多么软弱和无力。在那随处都可以陷入“鸟笼”或“围城”的人生道路上,哪里是这些还没有消磨尽人生锐气的知识分子的出路呢?这是这部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留给人们深思的一个严肃问题。 长篇小说《围城》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由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个单元,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江南某县)的生活情景,以写上海为主。在这个单元中,方鸿渐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了重要的分量。苏文纨的倾心相与和方鸿渐的另有所欢,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袴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围绕着他们,作者还写了十里洋场社交生活的各种人物,在美国人花旗洋行里做买办、喜欢人们唤他jimmy的张吉民,外表时髦、骨子里守旧的董斜川,“对雌雄性别,最有研究”的青年哲学家褚慎民,满肚子不老实、自我标榜是“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曹元朗,以及暗中把方鸿渐当做情敌、枉费了心思的赵辛楣,甚至还有生得漂亮、头脑乖巧的唐晓芙等等,他们都在作者笔下显示了各自的性格和色相。他们宴饮会客、谈诗论文以及各种应酬交际是那样的内心空虚、百无聊赖以及庸俗不堪,这种生活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第五章可以算作第二个单元,是“过渡性”或“衔接性”的。在这个单元中,在个人生活上分别吃了败仗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从“爱情”牢笼中冲了出来,他们由假想的情敌变为真正的挚友,共同到湖南平成三闾大学谋事。作者在这一单元里,还为下一单元的闹剧准备了新角色:未来三闾大学的训导长李梅亭,副教授顾尔谦和青年助教孙柔嘉。他们和方、赵结伴由沪启航南下,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小社会”。发生在这个“小社会”里的种种矛盾困扰和嬉戏调侃,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构成了小说所描绘的现实主义画面的十分精彩的一部分。 第六、七章是第三个单元,主要描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我们这里所选的第六章是这个单元之中的重场戏。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甚至还有家属,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挤,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诡计,一时间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之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韩学愈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维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虽然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虽然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仿佛自然界的动物蒙上保护色,追求自身的发展一样。自然,他们之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则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造之才”,或像赵辛楣,终竟有一技之长;或像孙柔嘉,是思虑周密、深藏韬略的女中强者——他们在好的社会里,完全有可能发展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但在那些乌烟瘴气的环境里,由于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倒像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那样,让社会的惰力抵消掉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第八、九章是第四个单元。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了婚。这对双方来说,都不能算做令人激动的结合,加以失业造成的对于前途的焦虑,使他们婚后不断发生争吵。这种争吵在返沪途中还较为单纯,定居上海后,由于双方家庭和亲族的介入,矛盾更复杂了;在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之间,一度曾发生了一系列龃龉和纠纷。最后,方、孙的矛盾终因后者辞去报馆资料室主任而面临再次失业时激化了。方鸿渐刚刚建立起来的新家解体,他再次冲出一个“围城”,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他打算投奔在重庆当官的赵辛楣谋取职业,这肯定也是一条前途未卜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小说在一阵老式自鸣钟的“当、当……”声中结束。像过去一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一样,它没有提供什么关于社会和人生出路的明确结论,但他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节选自郭志刚《谈钱钟书的〈围城〉》, 《小说鉴赏文库·中国现代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编辑本段【文化批判】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第324页)。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第353页)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第359页)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编辑本段【人物形象】 在写《人·兽·鬼》的时候,钱锺书似乎还是着迷于讽刺嘲笑,着迷于妙语连珠,着迷于意蕴题旨,人物形象却都还模模糊糊。而《围城》则不然,不但有李梅亭、曹元郎、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廖廖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方鸿渐被有些批评家称为“围城人”。 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而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也因为他还不算是个卑鄙的人,还有点自知之明,有时候还想保持一点做人的尊严。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尴尬的。很多学者把他与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多余人”的悲剧在于思想上开始觉醒而缺乏行动的勇气和历史条件,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多余人”会给人以时代的前卫和英雄的感觉,而“围城人”却跟我们一样,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就像一无用处的贾宝玉是《红楼梦》中几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样,方鸿渐也是《围城》中最好的人——或许除掉唐晓芙。在整部小说里,只有一个唐晓芙,是纯洁而可爱的。这是因为她对方鸿渐来说,还是虚无缥缈的,无望不可即的,所以,她是一个幻象。而但凡有真实感的人,就都是可笑的、猥琐的、虚荣的、卑鄙的。方鸿渐优于里面的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所以,既不作恶也无英雄气概、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方鸿渐的悲剧是现代社会人性异化的结果和对比。 但《围城》人物谱里更有独特意义的是孙柔嘉。这个怯生生的小女生,这个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女生,这个小鸟依人地交付方鸿渐照顾的小女生,却是个最工于心计的人。这种既柔又嘉、却暗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这是一个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人物形象,中国道家文化中的所谓“阴柔”,中国政治文化中的所谓“权谋”,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在钱锺书之前,甚至之后,似乎还没有人写出来过。但她不是一个文化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全部复杂性的人,当她掌控一切后,婚姻、生活和命运,却又似乎全都失控了,这个转折表达了另一个层面的“围城”困境,也使我们无法用三言两语来概括这个人,就像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说不尽的一样,她也是说不尽的。编辑本段【犀利讽刺】 《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锺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于钱锺书个体的原因。 先说个体的原因。钱锺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也是最纯粹的学者,对学问怀着最深挚的虔诚,在学术上他不能容忍一丁点儿的虚伪和取巧。在这种目光注视下,一般的所谓“学者”,要不可笑也就很难了。比如他经常讽刺学者抄卡片,《围城》中的头号小丑李梅亭就有一个铁皮卡片箱。其实一个教书匠肯花力气抄卡片已经是颇为值得表扬的了,但在钱锺书看来,读书而没装在脑子里融会贯通,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锺书的着力点之一。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黑格尔认为:一切精神活动的目的都在于使人的主观意图与伦理世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结合,即它的自由,并且成为有意识的。由此可见,艺术的使命在于与现实调和,如果不能调和,则遁入其身。按照黑格儿的观点,对现代人来说,出路只有一条,即到主体的内心自由中寻找避难所。作为艺术,应该有各种表达其意义的手段,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亦不同。“《围城》比任何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优秀,”这是夏志清在《中国近代小说史》对《围城》一书的评论,我却不那么认为。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在某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才能显示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品质。比如契诃夫的作品辛辣幽默,带着“含泪的微笑”;欧·亨利追求精巧的构思;茨威格擅长描写女性……《围城》所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医疗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让人被刺得心服口服。鲁迅严肃地对待问题,钱钟书漫不经心地提出问题,但抨击人生病态,笑骂人性弱点的用心都是一样的。钱钟书的”愤世嫉俗“不是把不合适宜的老祖宗的话东引西摘地说教;而是通过诙谐、轻描淡写的笔调,把个个读过几本书的所谓的知识分子的龌龊灵魂一一勾画出来。(1)“‘——哼,高松年还要我写篇英文投到外国什志上去发表,让西洋人知道咱们也有牛津剑桥的学风,不知怎样,外国一切好东西到中国没有不走样的。’辛楣叹口气,不知道这正是中国的厉害,天下没敌手,外国东西来一件、毁一件。”有些人怀疑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无论什么外来的东西放进去就变了颜色,这未尝不是事实。(2)“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想说谎话,说话以后,环境转变,使他也不得不改变原来的意向。办行政的人尤其难守信用,你只要看每天报上各国政府发言人的谈话就知道……”这是“言行不一致”的人的最好托词。(3)“那些学生虽然外国文不好,卷子上写的外国名字很神气,有的叫‘亚历山大’,有的叫‘伊利沙白’,有的叫‘迭克’,有的叫‘小花朵’(Florrie );有个人叫‘火腿’(Bacon), 因为他的中国名字叫‘培根’……”在语文水准日益低落的今天,这段嘲讽文字可说是现实最好的写照。(4)“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读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的大幸。”这样讥讽人类假动作的方式,既生动又有趣。上述几近诙谐笑闹的笔调,其实是极高水准的幽默和严肃的综合品,寓正于反的创作,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经得起咀嚼。“作为一个高明的讽刺家,应该是一个高明的刽子手,刀落处头颅已经离开了脖子,犯人尚不知觉”。钱钟书就属于具有这种风格的幽默大师。以上仅是我个人阅读的一些感想和意见,当然是主观大于客观。不过,由于相信绝对的客观不存在,更相信鉴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个人喜好,便没有文学趣味,那么,所有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一大堆文字堆砌而已,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我觉得没什么,毕竟这是他的能力,他写的论文能够登剑桥官网,还是挺厉害的。

彭长江(1942-),男,湖南省邵东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成果很多。最著名的有《名利场》和《鲁滨孙漂流记》,《汤姆大伯的小屋》。此外还有很多翻译理论论文。

名利场论文题目

自然主义,要说起来,你可以具体百度百科一下我理解的自然主义,大概就是人文主义的对立面,是指绝对的理性,具有实证,科学,逻辑性比较严密等特点

我选的翻译~还是比较好选的~资料也多~虽然文学最好写,但是前提必须读完一整本英文原著~那个其实比较耗时间~翻译是第二简单的,也比较好写

我也选的翻译,这个还算好写的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