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6 22:17:01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研究论文

难,还是自己努力写吧

[摘要]本文根据西藏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现状调查所得到的结果,分析了西藏地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建设、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以及教育技术培训等有价值的资料、数据,并得出了相关结论,找出了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发展该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提供有益对策。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分析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省市的政策支持及对口援助下,在西藏人民的努力下,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各类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西藏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该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机遇。本文在调查研究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藏地区基础教育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以期加快西藏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一、调查问卷基本信息简介

本项调查在2009年7月至9月间进行。调查范围涉及拉萨、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等地区,共计79所小学,包括县级和乡级中心小学以及农牧区小学等;调查对象为小学任课教师。问卷实发350份,收回306份,其中有效问卷297份。问卷回收率达,有效率达。调查对象的教龄在5年以下的占年以上的占,教龄最长的为27年。调查对象中女教师占,学历主要以本科为主,80%为藏族。调查包括语文、藏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音乐、社会、体育等科目。

二、西藏自治区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调查现状分析

本项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第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的认识程度;第三,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第四,教育技术培训。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

在对于该问题的回答中,19%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很好,51%认为一般,30%认为很差。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中发现数据差别较大,那曲地区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差,而拉萨认为很差的不到30%。在学校需要添置哪些设备的调查中,33%的调查对象要求添置常用教具、幻灯投影;42%要求添置电脑和网络;23%要求建立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21%要求配置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另外还有9%要求提供足够的电力资源。调查表明,受经济、地理、交通等多种因素制约,西藏地区的学校教育技术硬件设施建设离现代化差距较大,教育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农牧区的学校电力资源十分紧张,个别学校仅能勉强维持照明。

(二)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程度

调查问卷的该部分设计了7道题。第1题是关于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您教学中的作用,选A(提高教学质量)的占24%;选B(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的占19%;选C(培养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占32%;选D(缩短教学时间,减轻教师负担)的占10%。第2题在关于教育信息化技术在您教学中的作用回答中,67%的人选择作用很大,29%选择作用不太大。在不同年龄和教龄的数据比较中,差异很大。其中年龄分布在21—30岁、教龄在1—5年的调查对象认为作用很大的最多。在不同学科的比较中,思想政治、藏文、社会等学科教师中认为作用很大的不到20%,而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认为作用很大的接近50%。

从总体上看,西藏地区小学教师对教育信息化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认同,且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是很好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1)对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多是仅仅因为减轻负担。

(2)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很大,就藏文学科而言,藏文是自治区人民的母语,是最主要的科目之一,但就教育信息化技术在藏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3)由于资金等问题,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活动的开展。

三、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此方面的内容涉及4个题。

第1、2题是关于对教学设备的应用程度的叙述,对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不了解的教师达50%以上。在不同类别的比较中,年龄超过30岁的教师掌握信息化技术的情况的比较差,不同学科相比较而言,语、数、外教师应用能力较强。第3、4题是关于制作教学课件的调查,55%的教师选不能自制课件,37%选择用PowerPoint自制课件,38%的教师不会用PowerPoint、Flash、Excel等软件。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教师在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学软件、自制课件、使用网络教学等方面的能力较差,这说明需要加大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在使用网络的目的方面,用于为教学服务的非常少,说明需要改变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观念,不能只停留在低层次的应用上。

(四)关于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

该部分包括4个问题。第1题中6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能力一般,23%认为不好。第2题93%的调查对象希望自己能够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第3题55%的教师回答学校没有安排过教育技术培训。第4题中只有34%的`被调查者参加过教育技术培训;在培训内容的调查中,44%的教师选择了教学理论,30%选择教学软件和教学媒体的使用;在培训效果的回答中,69%的教师回答是一般。

从以上分析结果看,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的自我评价不高,但他们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教师得到培训的机会较少并且培训效果一般。在培训内容方面,教师希望加强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笔者了解到,目前的培训课堂采用的培训方式大都是大班授课,培训氛围比较差,培训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对技术培训的计划、内容、方式、效果、考核等要进一步探索,以满足西藏自治区小学教师的需求,为自治区教育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西藏自治区小学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发展对策

西藏的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将会直接影响到西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今后一段时期内西藏自治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西藏的教育事业,极大地改善了该地区教育落后的面貌。西藏自治区每年拨出大量经费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已为各地的大部分小学建立了有线电视系统。但资金问题仍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教育部门实施的“校校通工程”,农牧区学校建设希望网校以及各教学点远程教育的设立都需要巨大的经费开支。仅靠国家专项拨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筹备资金。学校应广开筹资渠道,调动多方支援,吸引东部发达地区的帮助,同时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二)更新教育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

西藏地区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关键学校领导能够吸收学习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将先进教育理念本土化,从而进一步带动一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通过开展区内校际互动、东西部校际互动的方式,选派领导和教师互相考察学习,交流先进的办学思想、教学模式、现代化教育理念、管理制度。

(三)完善技术培训机制

西藏教育要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建设师资队伍,必须走科学高效的培训之路。在教育信息化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统筹安排培训计划,扩大受培训教师的比例。

2、在培训内容方面,做到因人因地和因学科而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不同地区、不同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照顾年龄偏大的藏族教师,增强学员的信心。学科方面,可面向藏文教师开设培训班,培训计算机基础知识、藏文输入法、藏文软件资源的开发等内容。在不同需求方面,可提供弹性的培训课程,如开设各种不同内容的培训班供教师选择。

3、在培训方式方面,可以组织学员听报告、看视频资料,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刘秀菊.谈教育信息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9.

[2]薛若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学习方式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4).

[3]王珠珠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在小学教育中开展信息化对提高小学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重大,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在小学教育事业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教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小学课堂上出现电脑、实物投影机、投影仪等设施,这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内容,使教师在教学中不需要满堂粉笔字,可以通过幻灯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展示,针对每一门学科都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思路,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这一点在我校许多老师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对都有所体现。

现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书面作业,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我校的许多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1]。许多学校围绕信息化教育建设了信息化教学系统,例如语音室、电脑室等。

在教学管理问题上,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教师信息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通过操作计算机完成对教学信息的管理,一目了然掌握每个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信息,使小学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2]。此外,利用互联网,教师能够实现共享教学资源,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想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共享学习资源。

二、小学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方法

学校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部分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小学领导对教育信息化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处于一个相对比较被动的局面,积极性不高,校长在推动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②大量设备处于闲置状态,缺少一套完善的设备管理措施,学校内的大量信息化设备并未形成整体功能,设备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3]。此外,在资源上的开发和软件的研发也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导致了小学内的大量的设备长期都处于闲置状态。③制度的建设缓慢,设备老化。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一个合理的长期计划与规划,导致管理水平落后,设备的应用效率偏低。

2.师资方面

(1)从事信息专业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对承担信息技术教学之外,还需要负责学校网络和技术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并且还需要帮助其它教师完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任务,信息教师的综合管理需要从“教”、“管”、“帮”三方面提升,只要这样才能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发挥出其全部能量。

(2)学科教师的信息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多数教师对学科与信息技术两者整合的认识程度相对来说比较模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技能应用还未达到教学的具体要求。

3.能力提升方面

(1)培训的形式过于单一,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数小学在培养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的方式进行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能力的提高并不明显。

(2)通过培训最终获取的效果并不理想,对大量的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可以发现,教学参与培训缺少实际演练、训练,没有及时对培训取得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对知识进行巩固,这也是导致培训取得效果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三、提升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小学教育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十分严重,与应试教育体制、信息化发展、学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广大的教育工作从事者都必须要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通过合理的改革,提升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只有加强应用,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必须要全面掌握学校的信息化设备,要了解学校的“家底”,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善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学校的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从而使投入资金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2.加强管理,提升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

师资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的努力容易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质量如果达不到标准,那么再好的师资也无法发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科学有序进行[4]。在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充分结合小学的具体情况进行,特别是视频会议系统、“校校通”工程、教育网络平台等内容的建设,要与本市其它学校统一建设标准,不能单独进行,同时要依据相关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制度。第二,在设备采购上要采用招标制度,严格依据省教育厅制定的程序标准进行采购。第三,做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监督,避免无法使用或者应用效果不好的设备进入学校,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3.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可以为信息化基础建设提供软件支持,使信息化基础建设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合理性。

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方面可以教学改革作为契机,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培训。第一,教师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并且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将信息化与学科融合的水平。第二,教师主讲教学的应用辅导,提升教师的教学应用能力,以及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使所有得小学教师在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都能够提出合理的建议。

此外,还需要做好各个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也是课程整合的前提。学校一方面利用国家的公共平台中的信息资源,使资源的实际效益能够得到发挥。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自己建设网站,盘活教育资源,并且完成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

四、结束语

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各地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决策,是一个动态、长期、并且需要不断完善的一项工程,是促进信息化各个环节与要素发挥最佳效益的一个整合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

化学信息学化学与环境论文

是化学信息学的论文吗?感兴趣可以留言把邮箱给我,把我的发给你,呵呵

陈凯陈凯,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先后任职于南京晓庄学院化学系和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现在为教师教育学院中学科学教育教研室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儿童研究所成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会员,中学学科网化学学科站长,江苏省高中化学奥赛夏令营教练,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审稿专家。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职前科学教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个人简况:陈凯,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先后任职于南京晓庄学院化学系和生物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现在为教师教育学院中学科学教育教研室教师,南京晓庄学院儿童研究所成员,中国化学会会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会员,中学学科网化学学科站长,江苏省高中化学奥赛夏令营教练,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审稿专家。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职前科学教师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主讲课程:物理化学(师范班)、微格教学训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化学习题研究、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化学信息学(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另主讲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与生态伦理》(学校篇和家庭篇)、《美好生活与化学》(绪论)。研究领域:化学教学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微型化学实验设计、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化学竞赛命题与特长生培养、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科学教育(儿童科学教育启蒙、科学读写与科学教学、科学教师职前教育、国内外科学教材比较)主要成果:发表论文在CSSCI(含拓展版)、SCI(含拓展版) 、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省级以上期刊七十多篇,四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代表作包括:(1)美国化学教材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及启示——以《化学与社会》为例(CSSCI,《中国电化教育》,)(2)基于Netlogo的化学建模教学案例评析及反思(CSSCI,《中国电化教育》,)(3)基于Wikipedia的资源型化学教与学(CSSCI,《中国电化教育》,)(4)基于化学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信息化学工作室”(核心,化学教育,)(5)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若干思考(核心,化学教育,)(6)基于思维导图的微型化学实验设计——用技术做实验研究的新思路(核心,化学教育,)(7)基于信息技术的CTS信息获取(核心,化学教育,)(8)化学教育英文网络资源分类例谈(核心,化学教育,)(9)在凝胶中的趣味电解实验(核心,化学教育,)(10)一滴紫甘蓝汁的微型电解实验(核心,化学教育,)(11)高师化学教育实习资源库开发与思考(核心,化学教育,)(12)基于显微技术的微型化学实验——介绍一种新兴化学实验方法(核心,化学教学,)(13)在pH试纸上做系列微型化学实验(核心,化学教学,)(14)分析美国教材的科学写作主题(核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5)化学习题中的微型化学实验(核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6)基于趣味化学实验的小学生化学启蒙教育(核心,化学教育,)(17)基于生活情境和微粒观实验表征的“电解池”教学(核心,化学教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8)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的科学写作的分析与启示—以《科学启蒙》教材“物质科学”为例(核心,现代中小学教育,)(19)美国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科学写作”分析与启示——以《化学:概念与应用》为例(核心,化学教育,)(20)让化学借我一双慧眼——物质的检验和鉴别复习课(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1)基于生活化学实验的学科观念启蒙——“化学研究些什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评析(教学仪器与实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2)国外中学化学实验安全教育特点评析及启示(核心,化学教学,)(23)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教材知识衔接例析——以南京地区所用教材为例(核心,化学教学,)(24)初中化学教科书中能量观的建构(核心,化学教育,)(25)虚拟软件中的真实物理世界——对PhET互动仿真实验资源的分析(核心,物理教师,)(26)美国华盛顿州高中生物测试题中的科学写作(核心,中学生物教学,)(27)强化变化观和化学价值观的教学设计——以《镁的提取及应用》的设计为例(化学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的学术专著或者参编教材:著作科普文学作品(《谈阳阳杨青青的化学奇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学化学培训教程-九年级》(南京出版社)),《迷你化学DIY》(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化学教学论》(江苏人民出版社)、《化学教学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叩开高中化学选修之门》(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基础教育年鉴化学卷2009、201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生活.社会.化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材料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模拟训练》(南京大学出版社)项目研究:主持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重点资助项目“融入科学读写的科学教育研究—以中学化学和小学科学为例”(C-a/2013/01/010)、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科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成长”(2012SJD880079)、2008年南京晓庄学院校级教改“化学信息学”网络课程、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十一五”重点课题“微型化学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研究”(HJ2008-0006),2006年南京晓庄学院教改项目,“高师化学教育实习资源库建设与研究”(第二主持,结题优秀)以核心成员身份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基础教育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子项目“中国基础教育化学学科资源保护、开发与应用研究”(排名第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学新课程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化学专业大学生工作室的‘导师制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排名第二);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重点课题“师范生实践性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排名第三);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信息技术助力初中常态课学生学习力提升研究” (排名第五), 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培养学生学科观念的理科教学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之子课题“化学教师教学风格养成的理论与实践”等,另参加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通识教育课程等五个项目的建设。学术讲座:(1)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讲座:《网络资源·实验设计·化学教育——和师弟师妹谈化学教育中的技术性研究》(2)2007年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讲座:《九年级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和《初中化学竞赛辅导和命题研究》(3)2006年南京市教研活动讲座《因特网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4)2009年南京市教研活动讲座《微型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应用》(5)2011年南师附中教育集团化学教师开学培训讲座《基于教师视角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6)2012年讲座南京市江宁区初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基于科学探究的国际视野和案例分析》(7)南师附中高中部学生讲座:2006年《水煮化学》;2009年《化学实验设计思维拓展》;2013年《基于化学视角的生活百态》(8)2012年南师附中江宁分校高中部学生讲座《乱炖化学——基于化学视角的生活百态》(9)2011年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大学生讲座《我的家教之道》,2013年教师教育学院大学生讲座《优秀师范生的成长历程分析及启示》个人荣誉:(1)2006年“双语无机化学课件”(排名第二)南京晓庄学院多媒体课件大赛获得一等奖,江苏省(教育厅)"天空教室杯"好课件奖,全国高校多媒体课件比赛(教育部)理科组优秀奖(2)2009年获得南京晓庄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二等奖);(3)2008、2009年连续两年获得南京晓庄学院科研先进个人(二等奖)(4)2010年“基于认知学徒制的化学专业大学生实践创新工作室”(主持人),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2010年“化学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四)(6)2011、2012年两次获得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科协等联合颁发)(7)2012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8)2012年被遴选为南京晓庄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对象(9)2013年教学视频《如何在因特网上获取CTS资源》获得江苏省首届微课大赛三等奖。(10)2014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指导学生获奖(1)指导08级化学师范班王路路、杨丽君分别获得全国首届(2011年)“威尼尔”(Vernier)杯化学数字化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2个)(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指导05级化学师范生陈博、06级化学师范生林玲、08级化学师范生李菲和王路路分别获得南京晓庄学院各年度师范生技能大赛中学理科组说课一等奖,另有其他同学获得多个二等奖。(3)联合指导09级化学师范生姚远远获得第一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化学组一等奖,09级化学师范生包婵钧获得第一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化学组二等奖,10级化学师范生胡婉芳获得第二届江苏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化学组二等奖。(4)指导09级化学师范班姚远远同学获得第三届(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其他同学三个全国二等奖,五个三等奖)(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5)指导10级化学师范生胡婉芳获得中国“复星·桂馨科学教育专业奖学金”二等奖(复星集团捐助,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负责具体实施,并与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联合开展的国内首个科学教育专业奖学金项目)(6)2008-2013年间指导赵钧若、王路路、任宁生、雍忠能、胡婉芳、罗德清等同学主持的六项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结题均获优秀。

以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学信息学、生物物理化学和仿生高分子材料为研究方向、发展方向,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化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得到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适宜到化学、药学、医疗、生化制药、生物工程、无机新材料、化工、轻工、能源等行业,以及厂矿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适宜继续攻读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上是中大化学院对该学科的就业方向的解释就本人观点,学化学不一定要做跟化学有关的行业。据官方数字,中大化院就业率挺高的,大概有百分之九十多的样子吧,但是实际从事跟化学相关的行业只有不到四成的人。因此,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不是跟专业有关,而更应该着重于个人能力。教育方向主要是分子生物学,以后进行科学研究,所以大学毕业后基本都考研,不能直接找工作,除非改行。以后主要在实验室及各高校工作,也可进入关于生物产业的企业。待遇要看个人的能力了,要是能得个诺贝尔奖那就啥都不愁了,呵呵。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毕业生就业率:。学费:3000元--5000元/年。热门分科析: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才将倍受用人单位的器重。事实上,该专业从20世纪末已开始预热,21世纪初火热的程度可能不及其他热门专业,但随后它将以令人惊讶的速度火热起来,并将占据科研前沿的位置。考生类别:理工类。就业前景:主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或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就业行业或部门 百分率其他事业单位 高等学校 科研设计单位 出国 录取研究生 国有企业 机关 民营及私营企业 部队 医疗卫生单位 三资企业 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 自主创业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技术、生物制药。

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近期有网友在网上求知环境化学适合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并且希望可以推荐几个相关的岗位参考。不少在校生和应届生都发起疑问,所学的知识对未来人生路有没有帮助。为了解决广大在校生和应届生对环境化学求职的困惑,在这里也简单的介绍一下环境化学和未来能从事的工作。另外推荐几个点绿网相关岗位给广大网友参考。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所研究的主要是应用化学的基础原理和方法,如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特性、存在状态、化学转化工程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行为与化学效应等。我们环境污染的因素可分为环境物理学、环境化学和环境生物学三个领域,其中环境化学占据污染物质的80%至90%。环境化学主要研究的是污染物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物圈中的迁徙、转化的基本规律,分析环境中污染物的物质和成分及其定量分析方法,形成环境分析化学。从科学任务来讲,环境化学主要从微观的院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可应用于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环境生态、城市环境治理等。环境化学专业比较有名的院校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环境化学专业就业前景同样是值得看好的,可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分析等领域的工作,还可以从事教师、研究机构研究员以及市政环境监测等工作。主要原因是地球气候变暖引起各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政府部门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也是相比过去要更大,环境监管也是政府职能部门必不可少的任务,企业事业单位急需相关专业的人才,从事环境治理领域的工作前景明朗广阔。

学校党建信息化建设研究初探论文

(一)设立党建网站、设置党建专栏党建网站建设是党建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建立党在互联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阵地,是我党开展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和重要信息资源。现在,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网站,作为党建工作要利用好这一块舆论阵地,在各单位网站设立党建专页或专栏,根据实际情况细化栏目,实行专人管理,及时更新内容,主动宣传、大力宣传、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广理论创新成果,传递党建工作要求,构建体现党的形象的门户网站。把宣传工作网络化,利用图片、声像、文字等全方位地展示基层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及时广泛地发布党建工作信息,及时发布组织工作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工作动态,宣传基层经验和先进典型,公布有关情况,公示有关事宜,广泛征集党员、群众意见,开辟了组织工作宣传的有效阵地,让党员和群众能直接从网站获取所需的党建知识和信息,梳理正确的舆论导向,起到喉舌作用。通过覆盖面广、传播时效性快捷的网络,奏响党建工作的强音,提升党组织在职工群众的形象和地位。(二)大力推行网络办公,扎实开展“网上学习”利用教育网络优势,推行电子化办公,以网站通知、电子邮件等形式做好上下贯通,从而起到快捷、优化、方便、节约的作用。1、利用党建电子信息系统,按相关党组织要求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涵盖基层组织结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己分子)信息建立、规范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及记录、民主评议党员、支部考评等项目内容,建立电子信息档案,节约纸张,方便存储,便于检索。同时可以利用电子日历,提醒相关的工作计划安排,使党务工作有序高效开展。2、利用信息库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及时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信息服务,如党组织关系接转、党组织和党员信息查询、党员发展等,提高日常工作效率。3、及时将每月学习材料上传到网页,组织引导全体党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上学习”,并在学习材料后面以跟帖发表个人学习心得体会的形式,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三)构建网络交流平台,方便党务公开综合运用现代网络通信优势,采用设置博客、开设论坛、专用邮箱、网络短信等形式加强交流互动,切实拉近党组织与全体干部职工的距离,方便群众监督。1、利用网络论坛和电子邮箱的形式,就组织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征求意见,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求、所盼,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维护群众的权益。2、以QQ群为沟通桥梁,搭建党务工作者沟通平台。建立党务工作者群,将相关党员同志全部纳入群中,利用网络空间、飞信、共享等技术手段,及时向党务干部发布工作信息,组织党务干部开展工作交流,快捷方便地完成即时答疑、政策咨询、谈心交心等工作,提高了党建工作效率。3、以党建博客为宣传载体,定时更新和丰富党建博客内容,以专题文章的形式,及时发布基层组织工作的典型做法、亮点工作、党员干部先进事迹以及其他的国内外时事热点讨论等信息,构建理论宣传的草根基地,根据博客留言了解基层的声音,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对群众的困惑疑问及时反馈,答疑解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实现舆情监督又可以实现群众监督,更大限度的实现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促使党建工作沿着群众路线持续健康的发展。综上所述,将信息化与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党建信息化新举措、新途径,建立了融教育、管理、交流、宣传、监督于一体的党建信息网站,通过进入专栏专区交流互动,广大党员相互学习借鉴党建工作先进经验做法,充分行使监督权、知情权,不断提升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增强民主团结意识,有效实现了党建工作静态管理和动态组织的统一。

论文一般由 题名、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 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内容提要是 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关键词定义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 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 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论文正文(1) 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 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 结论。参考文献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论文装订论文的有关部分全部抄清完了,经过检查,再没有什么问题,把它装成册,再加上封面。论文的封面要朴素大方,要写出论文的题目、学校、科系、指导教师姓名、作者姓名、完成年月日。论文的题目的作者姓名一定要写在表皮上,不要写里面的补页上。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东部与西部教育平衡发展的桥梁,实现东部与西部的教育信息化均衡是我国教育的关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与科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育;信息技术;创新实践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对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它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多媒体信息提供了多种外部刺激,如声音、图片、动画、文字等,他们具有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以及教学需要,恰当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情境,更好地体验学习。优美直观的情境,不但能有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建构,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既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优势,又感受到学习综合实践的乐趣。

二、营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双边活动,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气氛,使学生敢于创新。而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极易扼杀学生的创新行为,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教学很重要,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提出质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和机会;尊重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确保学生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通过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归属感,表现出创新的意识。

2.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任何人只有在不断地思考、设计、创作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探究再交流中,获得知识、获得自信、取得进步、培养能力,才能逐步的良性循环向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给学生一个大胆展示的机会,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虚拟实验给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实验展示探究结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展示中发现问题,这一举措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更肯定了他们辛勤创作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随时随地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不拘泥一种表现成果。在八年级教材《网页制作》一课中,我们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大胆实践,不要求使用固定的模式和内容镜来完成作品主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网页图片。

4.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最佳效果。所以,教师应注重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通过分层教学的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共同交流,使学生在个体思维的冲突中开拓自身的思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最终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究和学习,获得各自的成功,产生更强的创新热情和欲望。

5.给学生多留些想像的空间。如在开展“失重现象”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在存在重力而产生的现象中逆向思维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有理论依据的基础上,假设若干情况,不限定学生的发散思维。这一教学方法的实践既巩固了他们重力的理解,又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变通,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受益终生。

三、激发思维兴趣,培育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源泉,只要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那么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得到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为培养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1.开展竞赛。好胜是人的天性,孩子尤为突出。在教学总创造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分层知识抢答、主题活动设计等活动,发挥学生不同的特长,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找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共通之处,培养创新的乐趣。

2.目标驱动。合理的任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围绕既定任务展开活动,激励学生为完成任务努力。我们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实践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原则,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过程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讲幻灯片制作时,可以将带有时尚动画的文档向学生进行展示,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想动手尝试。

3.创设情境。创设真实的情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可以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兴趣和想法,激发创新思维。如在学习《人体的应激反应》时,教师设计学习蜈蚣爬行和模仿秀让学生体验,这样学生便会将自己融入情境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既是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和特殊领域,又是有效实施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在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媒体技术手段,拓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时空范围,提高科学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意识的强化作用,从而实现信息化教育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助推作用。

摘要:当前我国的国际化进程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推进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必经途径,是保障当前成人教育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指出,大力推动成人教育信息化能够有效、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使成人教育受众能够获得全面、完备、均衡和完善的教育资源,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优质的教育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现代远程成人教育和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成人教育;信息化;策略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全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人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建设却一直未能得到重视,关于成人教育的信息化方式和途径一直存在较为模糊的认知,在制定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方案时,也未能与国家的整体规划或地方的统筹规划相调配,在政策层面上没有凸显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不同,在服务和政策支持上缺乏一定的力度。

高校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

各级地方高校在响应信息化的同时积极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指导机构,职业院校也将信息化进程搬上日程,然而很大一部分高校却缺失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异常不顺,相对于其他同类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成人教育信息化存在师资力量缺乏、教育经费不足、中高端人才短缺和规划方案缺失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当前的软硬件环境相关,在注重网络资源、计算机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又会忽视信息化教程、多媒体信息化软资源的配套跟进,未能形成有效的保障体制和机制,难以满足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要求。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各级教育部门对成人教育重视不够等原因,成人教育的信息建设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信息社会和网络环境下成人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成人高校信息化设施建设不平衡,信息资源匮乏,使用率低下,导致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不高,工作进度相对缓慢。

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有限

教师队伍是推动成人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原动力,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成人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首先是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调性等方面认识还不够。很多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不敢大胆尝试。这种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认识的不足、信息化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成人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层次,有些信息化设施设备成为摆设,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其次是教师整体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偏低。多数教师应用的主要软件是Word,Excel和IE的操作,像数据库、网页制作、图象处理、课件制作等更深层次的软件使用能力更欠一筹。这就直接导致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平台的操作等方面的欠缺。造成成人教育教学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原因一个是大多数教师均来自非计算机专业而对信息化设备驾驭不够好。另一个就是成人高校对教师在信息化培训方面不系统。只有解决教师自身驾驭信息化设备的能力,才能推动成人教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从而推动整个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

成人院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

教学、科研和实验等多个环境的契合度不高,整体而言,当前很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仍然停留在将课本中内容照搬到多媒体平台上,传统的课本宣读方式仍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主流方式,将大量的优质资源排斥在外,优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未能与学生的实际操作平台和实验平台相结合。

2研究策略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将信息化技术与当前实际的成人教育课程相结合,以课程教育来驱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将信息化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在教学中使成人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教材学习方式转换为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成人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全面提升成人教育的学生质量和教学质量。为此,应着重以下几点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加大力度建设成人教育教学资源库及其平台,实现成人教育教学平台信息资源共享

成人院校的教育教学网站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构建教育资源教学库时,要时刻保持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蓝本,以实际教学、媒体化方法、实验仿真教学和在线学习为重心,推进课程资源的优质优化,在优化教育资源库统筹建设的同时,推动信息资源的平滑转化,从当前结构化的离散型数据资源向结构化的主题丰富性资源进行平滑过渡,在知识形态上从单一不变的技术性资源向动态智慧型资源迁移,整体的管理方式由集中性资源收缩方式转而向开发性资源共享方式进行平稳过渡,力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生动性、灵活性和共享性。构建多门类多元素的课程学习资源,保证成人学生能够获得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的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提升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当务之急是做好师资的信息化培养和培训。从根本上讲,教师队伍的素质深刻影响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成人教育事业的成败。无论教学方法如何改革,无论教育政策如何要求加快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成人教育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学的能力都是成人教育信息化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动力。拥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的师资力量是一所成人院校成功和进步的标志,在保障当前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和发展一支具备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加快推动成人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当前成人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点。成人教育应当更加贴近实际,深入调查和分析,在教学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教师的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的要义首先要对教师的认知理念进行培训,使得教师认可当前的成人教育信息化方式是一种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方式,是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方式,能够推动成人教育的整体事业全新的发展,打消他们对计算机的偏见。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教育理念、认知、能力能否跟上设施设备更新的步伐,适应操作软件升级的节奏,是开展成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在成人教育教师有了信息化服务教学的意识以后,逐步进行专职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这时就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成人教育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化设备的能力,并逐步更新培训内容,组织部分基础好、专业对口的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与学习,强调学以致用,加强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学习成果的展现,加强技术交流与研讨。最后,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要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信息安全意识和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网络安全和病毒防护、学校管理系统应用等培训,不断提高成人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成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成人教育信息化办公平台

信息化建设最依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支持。硬件资源是指信息化中需要的一些必须的硬件设备,软件资源是指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师资力量。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兼顾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可靠的硬件资源作为支持,同时吸纳更新鲜的互联网资源和信息化资源作为成人学生的实践资源,构建以多媒体设备、教学实践设备和互联网在线学习为主流的信息化硬件平台。在推动信息化软实力的同时,一方面要加强原有师资力量的稳定提升,一方面要吸收外来新鲜的资源作为提升,为当前的环境带来一些不一样的血液,在进步中前进,在前进中进步。成人教育的信息化不仅包括硬件设施的信息化,还包括所有的用户界面。在加强硬件管理和资源库建设的同时应着力建设用户平台。最终应以成人院校的网络平台主页为轴心逐步建成对外宣传界面、对内教学资源库、在线教学系统、在线测试系统、行政办公系统等子系统群。逐步开展各教研组、各学科的课程教学网站建设,大力提倡成人教育教师建设个人课程教学网站,链接到网络学习的平台,随时可以浏览课程相关学习内容和信息。部分成人院校已经在使用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生成绩等信息进行科学管理,而学生学籍管理几乎是各个学校的缺口,成人学生都要登录到学信网查询学籍、学历,而成人院校也没有对学信网的使用规则和流程给出相应的指导性和说明性文件,校园网和学信网没有达到有效链接,严重阻碍了学生对学籍、学历查询的需求。因此,成人院校还要逐步实现和完善成人院校的教务教学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招生信息管理、学籍学历管理、政教管理、教研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综合性信息化应用,达到成人教育工作业务的综合性、共享性信息化管理,各部门实时共享信息数据,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极大地提高成人院校日常管理与教学工作的效率。

3问题与展望

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成人院校往往独立于总校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而自成体系地单独管理。具体体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投入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但总校下属的成人教育部门往往没有参与其中,而是有自己的管理方法,这可能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导致的。其次是在教学平台上,师生互动模块使用率较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更喜欢使用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分析其原因应该是平台上的互动模块不具备即时性,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能及时看到并回复,不如微信等通讯工具直接、便捷。第三是成人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差距。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总体情况是青年教师比中老年教师有优势,接受新事物快,信息化掌控能力强。计算机专业教师比其他专业教师更容易掌握专业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设计更得心应手。虽然在成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把影响减到最小,不仅不会影响成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大局,更有利于激发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使成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向更高要求迈进。

未来展望

成人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它改变了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改变了教育者的思维定势,改变了师生间的关系和教学形态。这场革命将成人教育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积极参与其中是教师的历史使命,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的自觉,以深化信息技术与成人教育课程的整合,加强信息化建设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指导,建立信息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推动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的终身学习。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全力以赴,以提升办学质量为己任,倾力打造一个装备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思想现

[参考文献]

[1]罗佰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现代教学[J].农业网络信息,2009(3):69-71.

[2]王诚,李璐,唐治中.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24-25.

[3]陈光海,韩晋川,黄华.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21-22.

期刊信息化建设

我查的是国家级期刊哎,省级普刊怎么来的。

一、前言 浙江省是我国的经济、人口大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经济密集度的提高,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虽然相对国内的强震区来说,浙江的地震密度和强度都较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浙江省地震活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有上升的趋势,同时在浙江省的地震活动也出现一些新的表现:如水库诱发地震的增多,局部地震活动增强。因此我们对地震灾害的警惕和防御不能有丝毫降低。 建设浙江省的应急指挥体系,尽快提高地震应急信息化水平和地震应急反应与指挥能力,已成为浙江省防震减灾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是为省政府开展地震应急、实施抗震救灾指挥提供指挥场所和各种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在基础数据库和现场信息的支持下,可以迅速判断地震的规模、影响范围、损失等情况,并据此提出系列科学的救灾和调度方案,协助指挥人员实施各种地震救灾行为,实现地震应急信息快速传递、高效处理,提高应急救灾指挥与决策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震时的混乱和人员伤亡。(如图) 1 系统的主要功能 地震应急快速响应与灾害评估:通过地震监测和震情跟踪,监视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一旦有紧急情况立即响应,对地震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预评估,同时还可以根据不断获得的新情况,进行地震灾害动态评估和地震趋势的动态跟踪。 地震应急指挥:在应急快速响应部分给出的结果表明,需要进入紧急状态、进行抗震救灾指挥工作时,即启动该项功能,为有关政府部门进行抗震救灾指挥工作提供辅助决策信息,并提供其他响应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支持。 2 系统技术指标 1)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在接收到触发响应参数后15分钟内做出灾害评估;获得灾害评估信息后的15分钟内准备好相应指挥信息。 2)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基于1:5万比例尺进行建设,同时,指挥部技术系统之间的数据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换。 3)系统的各种软硬件系统试运行无故障率可达到95%以上。 4)国家中心、区域中心、城市系统、现场工作系统应实现互联、互通、互动。 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总体框架图 三、系统建设实施技术要点 基础设施 指挥部场所改造与建设场地:指挥大厅、辅助大厅、控制室、机房、其他配套用房(如首长休息室、值班室等);大屏幕投影显示系统、备用及辅助显示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字会议系统、综合布线、照明系统、指挥长坐席及成员和辅助人员坐席;防火报警及灭火系统、温湿度及空气调节系统、不间断供电系统、确保人员安全的安全保障系统等。 (1)计算机硬件环境 系统硬件采用高性能事务处理服务器、磁盘阵列及后备存储设备、高计算性能应用服务器、应急网络服务器及安全管理系统、高性能图形工作站、输入输出设备、多手段通讯设备和大型计算机网络连接设备等。 网络采用基于IEEE 标准实现VLAN,各网段包括:应用系统网段,包括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对外网段,包括对外的APP服务器,对外的WEB服务器,外部IP可以对这两台服务器进行访问,本网段可以访问外部网络。指挥终端网段(内部网),可以访问对外的Web服务器,可以访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 (2)大屏幕投影与辅助显示 指挥大厅安装大屏幕,保证震情、灾情、应急指挥信息的程序控制显示。大屏幕可以分块同时显示各种不同信息,也可以整个屏幕显示一项信息,屏幕的信息显示由指挥大厅的技术人员负责操作和切换。 指挥大厅设3块(1�3)正投式大屏幕投影,电动控制。屏幕可以做到图像任意输出分割。现场可以有6-8路VGA信号可以供显示。 控制室拟装设由微处理器支持的视频画面与计算机数据图像相结合的彩色大屏幕投影系统,该系统的配置规模为1x3(行×列)单屏尺寸120英寸的正投单元构成的大屏幕投影系统(包括图像拼接控制器、控制终端等)。控制终端对整个大屏幕墙的操作进行控制,可实时动态显示集控中心各工作站,以及视频设备等多路输入信息。网络、RGB、视频信息可切换整屏显示和多路分屏显示。 (3)中央控制系统 指挥系统采用集中控制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设备操作简便性的需要,通过对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编程设计,用户可以通过液晶触摸屏,对控制中心的多种显示设备、信号矩阵切换器(例如AV、RGB矩阵)、红外控制设备(例如DVD、视频会议终端、视频展台)、电源控制设备(例如电动窗帘、灯光)、音响系统音量等进行集中控制,实现对设备的开关、显示信号的切换、灯光的调节、音响系统音量的调节等集中管理。 四、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软件系统建设 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软件系统建设是指挥中心运转的核心系统,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地震应急快速响应、自动群呼与信息发布、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地震应急指挥命令、地震应急信息通告、系统总控、文档资料。 1 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建设 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建立以千兆网为骨架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局域网络平台和地震应急快速响应系统。当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该系统通过主动或被动触发控制机制,启动快速响应、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决策指挥辅助信息等系统,在一定的基础数据、专业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灾区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次生灾害进行快速评估,并对这些损失的空间分布进行判断和描述。 2 地震应急指挥辅助决策系统 编制各种辅助决策工具,检索和查询数据库,生成专题图、表,向指挥长和指挥部成员提供各种应急辅助决策信息,建设通过分析震情、灾情和灾区实际情况,自动生成指挥方案与建议的智能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 3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是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基础和核心,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各种数据、资料、信息都来自于该数据库群。数据库群主要包括基础地理图、社会经济统计、地震基础数据、灾害相关因素等数据。 五、系统建设工程效益和展望 浙江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将从总体上为增强浙江省的地震应急指挥能力提供先进的支撑平台。为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加快灾后恢复,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体现“以人为本”政府形象。进一步为浙江省地震应急救援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本项目的建设,区域应急基础数据库平台基本建成,不仅为日常应急救援提供数据,且为日后数据的维护与更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浙江省地震应急服务系统部署了针对地震应急的专业应用系统,将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和应急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成小平,帅向华,杨亚莉,等.地震应急响应系统中的数据分发[J].地震,2001,21(4): 88-93. [2]王安福.校园网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浅谈[J].网络与信息,2008(1):7-7. [3]李东平,赵军.可视化语言实现GIS的二次开发[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2(8):25-27. 作者简介:李东平,男,工程师,(1976-),硕士,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等。 基金项目:浙江省面上科研社会发展项目(编号:2007C33059)资助。

信息化建设--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

刊物以宣传和推广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经验、介绍建设成果为重点,全面报道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信息技术发转趋势;深度解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及时追踪信息化建设热点,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

物流信息信息化建设探究毕业论文

刚好前段时间去参加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培训中心的“IE亮剑”论坛活动,大家讨论过这个问题,讨论的结果大致是: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存在的问题较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物流管理体制、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完善,物流的技术标准尚未建立起来,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物流成本较高。 我国物流业的改进思路:提高对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把物流业作为先导产、业和重要产业;深化物流企业改革,做大做强物流企业,并建立企业联盟;建立统管物流业的政府机构和中国物流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的运作;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在高等院校设立物流管理专业,抓紧培养熟悉现代物流的高素质人才;利用外资,重点引进跨国物流公司,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尽快建立信用制度,开展商业诚信服务。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 企业供应链管理策略研究 2. 网络时代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 3. 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4. 构建我国企业间供应链的对策初探 5. 供应链管理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发展趋势 6.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库存管理模式比较 7. 企业内部供应链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8. 某商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时间分析 9. 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对策研究 10. 供应链运作对企业的影响研究 11. 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12.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及运行机制探讨 13. 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研究 14.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运输问题研究 15.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成本研究 16. 条码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研究 17.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18. 配送中心仓储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9.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0. 国内ERP应用状况分析 21. 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 22. RFID应用案例研究 23. EPC应用案例研究 24. 某企业ERP实施方案分析 25. 电子产品代码(EPC)在物流中的应用 26. 物流技术的经济性研究 27. 货物运输方案优化研究 28. 物流配送中货物装载问题研究 29. 货物运输系统优化分析 30. 车船配载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城市建材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2. 城市日用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 33. 配送中心作业计划优化方法研究 34. 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研究 35. 随机需求的最优库存策略研究 36. 逆向物流网络中的选址问题研究 37. 试论某地区回收物流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38. 试论废弃物物流体系的建立 39. 某企业物流规划案例分析 40. 某地区物流发展规划研究 41. 信息时代物流企业网络化发展模式探讨 42. 物流网络化运营模式的探讨 43. 物流网络化中的风险分析 44. 虚拟库存案例分析 45. 仓储企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研究 46. 企业生产物料的合理采购及存储 47. 制造企业原料库存量的控制研究 48. 企业仓库管理流程中的时间分析 49. 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50. 运用物流成本进行企业物流决策 51. 商业企业物流成本分析 52. 企业物流作业环节费用的比较分析 53. 物流行业客户满意度研究 54. 物流客户服务策略的制定 55. 某企业物流业务流程分析 56. 企业物流作业流程的再造与控制 57. 医药品储备应急物流研究 58. 医药储备问题研究 59. 农业供应物流研究 60. 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 61. 我国农产品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 62. 农业销售物流研究 63. 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模式的比较 64.图书物流合理化研究 65.印刷行业物流发展战略 66.汽车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67.出版物物流标准化研究 68.企业销售物流研究 69.企业供应物流研究 70.敏捷制造与精益制造中的物流管理比较 71.市场营销渠道组合与物流模式分析 72.企业物流资产经营模式分析 73.我国物流企业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74.物流外包决策分析 75.物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探讨 76.第四方物流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影响研究 77.我国物流企业策略创新研究 78. 某地区物流发展史研究 79.物流产业发展初探 80.第三物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81.城市物流需求分析 82.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与物流需求研究 83.物流服务的价格问题分析 84.物流设施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5. 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研究 86.循环经济条件下逆向物流体系的建立 87.废弃集装箱的收集、加工与再生 88.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89.政府行为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90.运输路径优化问题研究 91.试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92.物流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探讨 93.试论提高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的途径 94.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运输的探讨 95.生产企业内部物流合理化探讨 96.试论流通加工对物流合理化的影响 97.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对策 98.我国发展第三方物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副标题# 关于物流信息技术论文篇二 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技术,对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作出了初步判断,以其为有关物流企业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提出努力方向。 关键词:物流 信息技术 应用 构成 一、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 物流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上都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只是因为信息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而使其在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一些特性,但其基本要素仍然同现代信息技术一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物流信息基础技术。即有关元件、器件的制造技术,它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例如,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等。 2、物流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物流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它是建立在信息基础技术之上的,是整个信息技术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物流信息获取技术、物流信息传输技术、物流信息处理技术及物流信息控制技术。 3、物流信息应用技术。即基于管理信息系统(MIS)技术、优化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而设计出的各种物流自动化设备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例如,自动化分拣与传输设备、自动导引车(AGV)、集装箱自动装卸设备、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配送优化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 4、物流信息安全技术。即确保物流信息安全的技术,主要包括密码技术、防火墙技术、病毒防治技术、身份鉴别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备份与恢复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二、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在现代物流核心活动的各个层次中,高效率的物流活动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全方位支持。从物流设备的自动化到物流进程优化乃至整个供应链各项资源的可视化,信息技术成为贯穿所有物流活动的关键要素。 1、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定单、发票、物流信息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它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包含数据标准化(报文)、计算机应用(软件及硬件)、通信网络三个构成要素。以往由于通过VAN进行通讯的成本高及制定和满足EDI标准较为困难,造成EDI成本较高,只有大企业因得益于规模经济能从利用EDI中得到利益。近年来,Internet的迅速普及,为物流信息活动提供了快速、简便、廉价的通讯方式,为EDI发展带来了生机,大大提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实用性,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2、条形码技术。条形码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由一组规则排列的条、空及对应字符组成的标记,用以表示一定的信息。条形码技术具有制作简单、信息收集速度快、准确率高、信息量大、成本低和条码设备方便易用等优点,从生产到销售的流通转移过程中,条形码技术起到了准确识别物品信息和快速跟踪物品历程的重要作用,它是整个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条形码技术在物流的数据采集、快速响应、运输应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物流的发展。目前常用的几种条形码包括EAN条形码、UPC条形码、39条形码、交插25条形码和EAN128条形码。 3、无线电射频技术(RFID)。无线电射频技术是利用无线电波对记录媒体进行读写,射频识别的距离可达几十厘米至几米,且根据读写的方式,可以输入数千字节的信息,同时,还具有极高的保密性。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仓库的双通道通讯选择指示、仓库循环点数核实和标签打印(如线路标签)和阅读包裹上的ZIP码。它适用于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由于RFID标签具有可读写能力,对于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近年来,便携式数据终端(PDT)的应用就是利用射频技术将PDT存储器中的数据随时传送到主计算机,可以方便地获取客户产品清单、发票、发运标签、该地所存产品代码和数量等。 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具有地理特征的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以一个空间信息为主线,将其他各种与其有关的空间位置信息结合起来,整合成综合性的地理信息资料库,通过应用软件将相关信息以文字、数字、图表、声音、图形或配以地图的形式,提供给规划者及决策者使用。GIS应用于物流分析,主要是指利用GIS强大的地理数据功能来完善物流分析技术。国外公司已经开发出利用GIS为物流分析提供专门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径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5、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通信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信号接收机对对象进行动态定位的系统。GPS能对静态、动态对象进行动态空间信息的获取,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反馈空间信息。在物流领域运用GPS技术,用户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货物状态,包括运输货物车辆所在的位置、货物名称、数量、重量等,这不仅能大大提高了监控的“透明度”,降低了货物空载率,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有利于顾客通过掌握更多的物流信息,以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三、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发展展望 中国物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物流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信息化物流被业内人士称为“企业管理的又一次革命”,因为其在集中采购、集中库存、运输优化等方面的作用,较其他形式的物流业占据有绝对优势,物流信息化就是降低成本和节约时间。将电子信息技术: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无线通讯(WAP)与互联网技术(Web)等集成一体,应用于物流管理信息技术领域,构筑专业化物流管理系统,减少物流黑洞,是增强国内物流企业竞争力,缩短与国际著名物流企业之间差距的可行方法。运用这种先进的物流信息化管理理念,借鉴国际跨国企业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建立即时、整合、精简的物流作业流程,才能帮助我国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满足企业客户需求,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 看了“关于物流信息技术论文”的人还看: 1. 结合物流信息技术论文 2. 关于物流毕业论文范文 3. 什么是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的组成 4.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2017届物流管理论文题目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