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全的杂志信息网

广东财经大学报录比

发布时间:2024-07-02 22:19:16

广东财经大学报录比

想考广东学校的广播电视专硕的同学们看过来!今天聚创考研网晚玉学姐给大家分析暨大、广财、广大这三所学校的广播电视专硕。暨南大学暨南大学作为“211”院校,新闻传播学是暨南大学的强势专业,学科评估为A-,暨大的广播电视隶属于新闻与传播学院。暨大的广播电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实践性人才。暨大广播电视的师资力量很强,有学术大牛也有实践能力很厉害的老师。虽然是专硕,但是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受到的学术培养和实践锻炼都不会少。(PS:往年暨大是有广播电视学硕的,但22年不招生,本文不分析)20年和19年之前广播电视报录比9:1,21年录取人数减少很多,因此报录比恐怖,22年计划招生25人,应该不会出现21年的情况。暨大广播电视适合想考地域好的211院校、对学科专业排名有要求的同学。暨大广播电视难度中等偏上。虽说是艺术专业,暨大广电艺考察的艺术内容跟中传相比还是比较少的,再加上热点内容比较好把握,所以难度不是很高。每年都有特别多的跨专业考生考这个专业,一年复习之后有同学甚至考到前几名,所以门槛相对较低,是只要热爱加努力就可以取得成果的。基础知识与热点并重。暨大对基础知识是比较看中的,每年都会在名词解释和简答中考察重点基础知识,所以这部分大家要好好掌握。除此之外,考题的热点趋向非常的明显,去年名词解释中就出现了“Vlog”“弹幕”等。热点部分是重中之重,也是占分最多的部分,多出现于论述和分析以及简答,热点一定要抓住。暨大每年都会公布历年真题,同学们可到学校官网下载真题,研究真题。广东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广电专业在佛山校区隶属人文与传播学院,在佛山校区隶属湾区产业影视基地,其中2021年是佛山校区第一年招生。广财广播电视实践性较强,与珠江电影集团、广东省广播电视台等省内领军影视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会聘请高水平的影视人配合指导学生的艺术创作实践。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分开招生,但初试考察内容一样,试卷一样。广财初试过国家线就可以进复试,每年都有调剂生:2021年广州一志愿录取19人,1人调剂;佛山一志愿录取3人,12人调剂。2020年一志愿录取13人,10人调剂。2019年一志愿录取4人,4人调剂。广财主要有五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创作题。其中615艺术基础考名词解释、简答、论述;810创作实务考分析题、创作题。广财的出题风格整体偏向考察基础知识,广财历年真题,同学们可以到学校官网: 下载。专业课考察的内容集中明确,包括电视艺术、电视节目、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宏观行业动态。考试难度整体较为简单,备考书目较少。只要好好复习,专业课容易得高分。广州大学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特色高校提升计划建设学校。广播电视硕士所属学院是新闻传播学院,人才培养实践和学术相结合,实践机会很多。广大的师资还是蛮好的,有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有实践能力极强、给娱乐圈写本的老师,也有勤恳精于播音的几位老师,老师们的资源都很不错。 20年只有10人过了国家线,录取了7人,未被录取的3人中有两人是刚过国家线,一人是背景音嘈杂听不清楚(那一年是线上面试),所以招了26个调剂。未来,广大招不满只能接受调剂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了。总体上看,招生人多比较多,很少有推免,非常保护一志愿,整体报考难度中等。广大的题型有四种,分别是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和创作题。720考察简答题和论述题,923广播电视艺术创作实务考察分析题和创作题。出题风格偏向热点,但是考察的内容比较基础。热点的方向通常跟导师的论文有关。一般是结合一个热点影视剧或者热点现象,考察一个较基础的内容。考试整体难度不大,参考书目不多,没有偏题、难题。但不能轻视,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知识,多多关注专业领域内的热点问题。

广东省内哲学考研分数线最低的学校有一个是广东的东莞塘厦这个运输学校,因为它这个是属于一个运输管理层面的,所以他在这个学校里面也就是哲学方面,他考研的分数线是只有任何人273分,所以他这个也就是属于一个最低的分数线的学校。

广东省内哲学考研分数线最低的学校是不固定的,因为每年的考试难度和报考人数都不同,导致每年的考研分数线也会有所不同。但是,根据往年的数据来看,广东省内的一些高校哲学专业的考研分数线普遍相对较低,具体如下:1. 湛江师范学院:该校哲学专业的考研分数线在50分左右。2. 湛江市科技职业学院:该校哲学专业的考研分数线在50分左右。3. 广州大学:该校哲学专业的考研分数线在55分左右。4. 广东财经大学:该校哲学专业的考研分数线在60分左右。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具体的考研分数线还需根据当年的考试难度和报考人数等因素来确定。并且,考研分数线只是参考标准,不能代表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科水平。在选择报考学校时,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实力、教学设施等,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等因素。

广东省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有中山*(广州本部)、中山*(珠海校区)、华南师范*、深圳*、广州*、广州中医药*6所。今天给大家来一波广东省哲学高校硬核数据分析盘点,哪些学校和专业值得报考?哪些学校和专业需要避雷?一、中山*(广州本部)(推荐指数★★★)作为广东小北大,中山*拥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师资,哲学*各大细分专业一应俱全,近些年来尤其在外哲的现象学、中哲的中西比较、佛教哲学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此对应的中大外哲专业和中哲专业报录比11:1,难度常年居高不下。不过介于这两个专业背后雄厚的师资实力,咬咬牙考上了,再读三年书也稳赚不亏。不过如果只是单纯想考中大哲学系,但是对细分研究方向没有执念的同学,以下两个报录比在3:1~6:1之间的专业会是你不错的选择。在意就业的同学可以选择马哲专业,其他同学可以选择宗教学专业。PS:出于就业考虑想报考中大马克思相关专业,又害怕缩招的同学可以移步招生量更庞大的中大马理论专业。除开以上几个风险相对适中的专业,中大哲学系还有一些相对不那么大众的“冷门”细分专业,不过介于招生人数并不多且专业课入门有相当的难度,学姐并不推荐专业基础一般的同学报考以下几个专业(本专业考研可以酌情考虑)PS:本科期间有相当数理基础的同学可以考虑中大逻辑学专业,其他基础的同学不推荐报考。如果看到这里,有一种被中大本部劝退的感觉,

山东财经大学报录比分析2020

19%左右。1、会计学的报录比在19%左右,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线分别为330、361、345;专业课平均都在115分+以上。2、报考人数众多,且现在越来越有考研大势,每年考研人数呈阶梯上涨。录取人数除去保研的之外,差不多是30人左右。

报录比来说 用处不是很大 看报录比的话 还不如估算一下自己的分数 去看一下去年的复试录取名单如果估算自己的分数在去年的复试录取名单中等 那基本就问题不大了

1:8左右。根据查阅山东财经大学官网相关资料显示,山东财经大学行政管理考研招生人数为14人不含推免,报录比为1:8左右,2022年复试分数线为362分。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是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

根据教育部本月公布的数据,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共计341万,报录比预计是4:1,如果预估没错,这样的报录比数据将是近20年来最高位,也就是录取比例最低的一年。

众所周知,2019考研报名人数是290万人,当时的报录比预计为:1,比2018年明显提升,教育部最终公布的数据印证了这一预计是准确的。

为何报名人数增多,随之而来的是研究生扩招,但是报录比却下降了呢?原因当然也是很简单的:虽然这20年究生招生数量不断增长,增幅却要远低于报名人数增长幅度,导致研究生报录比不断提升。

不过,像2020年考研,报考人数不仅突破300万人且达到了341万,这确实有些出乎人的意料。

下面这张图是20年考研的相关数据:

近20年考研报录比数据

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硕士研究生扩招从1999年开始,2001年是扩招比例较大的一年,我们也因此看到这几年研究生报录比出现较大的变动。而自2019年开始,报录比又开始攀升。

很多人都知道硕士研究生招生年年扩招,但并不知道具体扩招的是什么?

我国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这几年所谓的“研究生”扩招,主要针对的是专业学位的扩招,很多学术学位研究生并没有扩招。

10多年前,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过小,我国毕业研究生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部分学者由此主张迅速扩大培养规模。学者们的理由如下: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规格多样化;一些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对人才需求的重心上移,现有职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需求;硕士直接进入科研和教学的几率大大降低;大部分硕士生毕业后选择就业;大量直接进入实际工作领域的本科毕业生需在职提高。

所以,学者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扩大专业学位教育规模,合理统筹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规模比例以及不同专业学位之间的规模比例。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初审

2021年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

广东财经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年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规定

1、专业二次选择是指符合条件的我校普教全日制二年级本科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2、各专业计划接收人数原则上不高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人数的5%,计划转出人数原则上不高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0%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3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7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校区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旅游经济区。现有校舍约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7万元,图书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240多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0人,副高职称教师39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5人。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21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示范院校和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高达96%以上,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

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法律(JM)、金融(MF)、保险(MI)、会计(MPAcc)、税务(MT)、公共管理(MPA)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99项,省部级项目405项,实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17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70篇;出版各类著作19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研究型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 校级重点研究机构(5个):县域经济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所,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流通经济研究所,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其他研究机构(28个)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彩票研究中心 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 中国产业研究中心 理财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统计与运筹科学研究中心 科技金融研究中心 会展研究中心 经济犯罪研究中心 商业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心 跨国经营研究中心 粤商研究中心 公务员研究中心 广东酒店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粤韩经济研究中心 财税信息化研究中心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广东镇域经济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80后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港粤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调查评价与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东实践研究中心 学术期刊《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原《广东商学院学报》)是广东财经大学主办的以研究经济理论、经济管理和法经济学为主的财经综合类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图书馆截至2014年9月,图书馆收藏图书万册(其中纸质图书万册)。 根据2012年11月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年均新增纸质图书10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67个,其中,中文数据库39个,外文数据库1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3个。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需要交版面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退稿

2021年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

广东财经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年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规定

1、专业二次选择是指符合条件的我校普教全日制二年级本科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2、各专业计划接收人数原则上不高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人数的5%,计划转出人数原则上不高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0%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3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7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校区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旅游经济区。现有校舍约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7万元,图书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240多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0人,副高职称教师39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5人。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21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示范院校和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高达96%以上,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

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法律(JM)、金融(MF)、保险(MI)、会计(MPAcc)、税务(MT)、公共管理(MPA)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99项,省部级项目405项,实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17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70篇;出版各类著作19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截至2014年9月,学校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研究型重点实验室(1个):电子商务市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 校级重点研究机构(5个):县域经济研究所,民营经济研究所,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所,流通经济研究所,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其他研究机构(28个) 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彩票研究中心 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 数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 中国产业研究中心 理财研究中心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统计与运筹科学研究中心 科技金融研究中心 会展研究中心 经济犯罪研究中心 商业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心 跨国经营研究中心 粤商研究中心 公务员研究中心 广东酒店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粤韩经济研究中心 财税信息化研究中心 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应用伦理研究中心 广东镇域经济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80后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 港粤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调查评价与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东实践研究中心 学术期刊《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原《广东商学院学报》)是广东财经大学主办的以研究经济理论、经济管理和法经济学为主的财经综合类学术期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图书馆截至2014年9月,图书馆收藏图书万册(其中纸质图书万册)。 根据2012年11月广东财经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图书馆年均新增纸质图书10万册,有中外文数据库67个,其中,中文数据库39个,外文数据库15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3个。

一般一个星期。 广东财经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1983年建立,原名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改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19日,经教育部批准,广东商学院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现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共同建设,是一所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国家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高校之一。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何剑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需要交版面费。

2021年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

广东财经大学(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2021年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东财经大学转专业规定

1、专业二次选择是指符合条件的我校普教全日制二年级本科生在校期间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2、各专业计划接收人数原则上不高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人数的5%,计划转出人数原则上不高于本专业本年级学生人数的10%

1983年5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校名为广东财经学院;1985年6月,更名为广东商学院;2013年6月,更名为广东财经大学。经过33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27600多人的省属重点院校,是广东和华南地区重要的经、管、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基地。

学校有广州和佛山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275亩,广州校区毗邻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佛山校区位于佛山市三水区云东海旅游经济区。现有校舍约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97万元,图书万册(含电子图书);自主建成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1240多项。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210人,副高职称教师39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95人。

有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

有“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21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有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

2013年首次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相结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开放、协同、实用、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勇于开拓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近几年来,学校人才培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首批两个经管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并入选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我校与广州市地方税务局共建的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国家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物流”2门课程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获批为教育部首批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是广东省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示范院校和广东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广东财经大学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基地获批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并保持较高的就业质量。历年来,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满意度高达96%以上,毕业生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坚持商法融合,促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同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是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和特色重点学科。

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法律(JM)、金融(MF)、保险(MI)、会计(MPAcc)、税务(MT)、公共管理(MPA)等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现有57个本科专业,其中市场营销、法学、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科学研究

学校坚持“求真、致用”的科学研究理念,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拥有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广东财经大学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珠三角科技金融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心;1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型经济创新研究中心。

近5年,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99项,省部级项目405项,实现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法学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17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270篇;出版各类著作195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8项,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相关百科

服务严谨可靠 7×14小时在线支持 支持宝特邀商家 不满意退款

本站非杂志社官网,上千家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专业的职称论文发表网站。
职称论文发表、杂志论文发表、期刊征稿、期刊投稿,论文发表指导正规机构。是您首选最可靠,最快速的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粤ICP备2023046998号-2